抗菌药物管理总结

2024-07-22

抗菌药物管理总结(共8篇)

1.抗菌药物管理总结 篇一

大连盛和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总结

我院自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制定了《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成立了抗菌药物领导小组和抗菌药物点评小组,设置了专项活动办公室,经过2014年和2015年近两年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2015年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较2014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

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百分率: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18%,较2014年基本持平。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35%。

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201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46DDD,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占药品销售金额的比例为22%;2012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38DDD。抗菌药物占药品销售金额的比例为16.9%,成效显著。

4、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

Ⅰ类切口手术病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62%。比2011年下降38%。

5、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机:现阶段择期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都能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给药。

6、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时间大大缩短,基本在24小时以内,个别临床科室手术预防用药延长至48--72小时。(在专家的建议下)

二、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按照《2015年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明确了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控制指标。全院医生签署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承诺书,做到人人知晓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点评小组加强了与临床科室沟通,对抽查中发现的每一例有问题的病历,都与相关科室主任及当事医师约谈,对有争议的问题共同探讨,对存在问题较多的科室,进行专项培训,提高了临床医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体水平。完善制度,严格抗菌药物管理:

结合现阶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我院今年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补充规定》、《关于加强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补充规定》二个补充规定。明确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的人员组成、会诊职责,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做出规定,对其使用流程及会诊、审批程序进行了细化。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指征,不同部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品种选择、剂量及疗程都做了详细规定。特殊情况可以延长使用抗菌药物的,对手术种类也进行了明确。

每半年公示本院的细菌耐药情况,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加强培训,提高认识:

我院组织全院医师和药师进行了二期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培训后组织了全院医生和药师的考试。

4、调整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根据自治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我们医院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进行了调整,抗菌药物采购品规严格限制在35个以内,对医师处方权限进行严格限定。

5、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查力度,严格落实奖惩措施:

积极开展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每月抽查运行病例300份以上,抽查归档病历100份,其中对一类切口手术病历全部抽查。对患者主要诊断、手术、使用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疗程、微生物送检等情况进行登记,并分析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每月抽查门诊处方100张。由药房窗口药师每天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初步分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点评小组成员进行详细审核,对不合理处方进行统计和分析。

每月10号前把点评结果上报医务科,录入简报下发到各科室。对重点处方进行点评与公示,对不合理用药医生公示其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并按相关规定做出相应的处罚。通过全院医生和临床药学人员的共同努力,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有明显下降,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也日趋合理,按照全数据统计(全年统计数据),全部控制指标均达到明白要求,但是个别科室的部分指标没有达标,还需要在下阶段的工作中将再接再厉让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更合理。

2.抗菌药物管理总结 篇二

关键词:喹诺酮,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全合成的抗菌药物。近年来喹诺酮类药物发展较快,因其抗菌效果好且使用方便,目前已经成为临床治疗各种感染必不可少的抗菌药物[1]。但随着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上报道的ADR病例也不断增加。本文对我院2005年一2012年期间发生的110例喹诺酮类药物所致ADR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喹诺酮类ADR报告共110例,其中男59例,女51例。年龄18~90岁,平均年龄58.5岁。原发疾病:呼吸系统感染31例,泌尿生殖道感染18例,消化系统感染3例,妇科感染10例,外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18例。基础疾病:既往患有高血压13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5例,肿瘤2例,脑卒中3例,其他疾病10例。用药时间为1次/天的61例,2次/天的49例。患者本人曾有药物过敏史的20例,其中有青霉素药物过敏的8例,有家族药物过敏史的3例。

1.2 方法

对ADR进行统计分析并作出总结。

2 结果

2.1 发生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

18~20岁5例(4.5%),21~30岁12例(10.9%),31~40岁13例(11.8%),41~50岁7例(6.4%),51~60岁19例(17.3%),61~70岁23例(20.9%),71~80岁18例(16.4%),81~90岁13例(11.8%)。

2.2 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13例(占11.8%),静脉给药97例(占88.2%)。

2.3 ADR涉及的人体系统和临床表现

ADR病例涉及的系统和主要临床表现:皮肤系统42例(38.2%),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皮疹、荨麻疹、瘙痒、皮温升高、皮肤潮红、水泡等;神经系统25例(2.7%),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抽搐、烦躁、癫痫、失眠、抑郁、焦虑、局部麻木感等;消化系统19例(17.3%),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口干、食欲不振、腹痛、腹胀等;全身ADR12例(占10.9%),主要临床表现为寒战、乏力、畏寒等;心血管系统11例(占10.9%),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低血压、静脉炎等;血液系统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白细胞减少。

2.4 不良反应所涉及的药物

110例ADR报告中一共涉及药品5种,具体包括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和加替沙星。

3 讨论

3.1 喹诺酮类药物所致ADR的特点

3.1.1 ADR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

本组ADR病例中,男性稍多于女性。但ADR的发生率与性别差异无显著意义,表明性别与ADR的发生率无关。从年龄分布上看,ADR>50岁的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最大(66.4%),与程军等[2]研究报告喹诺酮类药物所致的ADR病例中年龄超过61岁的老年患者所占比例最大相一致。

3.1.2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本组ADR口服给药13例(11.8%),静脉给97例(88.2%)。引起ADR静脉给药占大部分,静脉给药ADR的比例明显高于口服给药。这提示喹诺酮类药物口服给药的安全性明显优于静脉滴注给药,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3]。

3.1.3 ADR涉及的系统和主要临床表现

本组ADR病例以皮肤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居多,这与相关文献报道较一致。其中皮肤系统42例(38.2%),神经系统25例(2.7%),消化系统19例(17.3%)。皮肤的ADR易于在治疗过程中被发现,用药部位的皮肤ADR损害多发生在输液过程中,多数表现为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等,这与治疗时滴注速度过快和药物浓度过高有一定关系。

3.2 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

3.2.1 明确喹诺酮类药物的禁忌证

喹诺酮类药物可以影响人体的钙磷代谢,在未成年动物中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导致骨关节软骨病变发生,故孕妇、哺乳妇女及18岁以下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如细菌仅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则应仔细权衡利弊后谨慎使用。相关专家认为,对儿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剂量不应超过10~15mg/kg,疗程应尽量缩短。

3.2.2 注意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喹诺酮类药物与含铝、钙、铁等金属离子的制剂可以发生络合反应,生物利用度降低,两药应避免同时使用。喹诺酮类药物与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及奥美拉唑等抗酸剂一起使用也有不良影响,尤其是环丙沙星,两药合用既影响药物吸收又使药物在肾小管中的溶解度下降,容易析出结晶体从而对肾脏造成损害。

3.2.3 预防措施

首先,应重视询问患者的病史、过敏史,认真选择患者,最大幅度地减少不良反应。通常情况下,临床医师在对患者使用的内酞胺类药物过敏时就换用喹诺酮类药物,但是对内酞胺类药物过敏的大部分患者都是过敏体质,这类人群比正常人群更容易发生变态反应。因此,临床治疗时常规咨询患者的过敏史有助于预防ADR的发生。对有过敏史的患者,则应从小剂量药物开始使用。其次,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选择用药剂量和使用方法,疗程不宜过长,静脉给药速度不要过快,以免引起ADR。为避免胃肠道反应,口服用药的患者应告知其在饭后或睡前服用。

4 结论

总而言之,临床中应尽早检查出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能会发生的ADR,及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药物ADR给患者带来的伤害。

参考文献

[1]唐绵英,杨玲.喳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8):878.

[2]程军,王刚斌,张士勇.187例喹诺酮类药物致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0,19(3):131.

3.抗菌药物管理总结 篇三

【关键词】抗菌药物;管理难点;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671-8801(2015)06-0275-02

本次课题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难点及相应的管理对策,为此选择2000例患者作为说明对象,现将结果进行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0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123例,女性患者877例,年龄12-78岁。根据入院时间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1000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570例,女430例,平均年龄(32.9±2.1)岁。对照组1000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553例,女447例,平均年龄(32.1±2.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充分比较。

1.2排除标准[2]

(1)年龄>80岁者;(2)合并严重感染者;(3)精神疾病(或语言障碍)无法正常交流者;(4)未成年无监护者。

1.3研究方法

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抗菌药物过敏史、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用药名称、用药方法、停药时间、住院费用。

1.4数据统计

文中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卡方(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住院及门诊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为51.9%,明显低于对照组(89.3%),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见表1。

观察组患者实施专项管理后,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种类、用药时间、用药时限及费用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管理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药品种类变化情况

专项管理前后,使用频率最高前5位药品出现明显改变,前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抗菌药物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使用频率较高,且用药时间较长,常常会增加耐药菌,进而导致患者出现毒副反应,给治疗工作带来严重影响。为此,不断强化监管力度,能够进一步对规范临床安全用药产生促进作用[1]。

3.1管理难点分析

从表1及表2 中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住院及门诊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使用强度虽然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是仍然占有一定比例。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导致这种现象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为:使用依据不充分、经验性用药情况在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过程中非常普遍,成为抗菌药物的主要管理难点。同时,从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实施抗菌药物管理后,临床集中使用的前五位抗菌药物种类出现明显变化,这种现象实际上能够说明,临床抗菌药物用药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并兼具时效性。

3.3管理方法

3.3.1明确责任

严格按照卫生监管组织及上级部门制定的抗菌药物相关使用规范和要求,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以医院院长作为抗菌药物规范管理首要责任人,并下设相应的管控小组,小组内部成员为各个科室,形成至上而下且完整全面的管理体系,进而对临床药师、医师抗菌药物开具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进而有效杜绝或减少无根据选择药物、经验性用药等不合理现状。根据抗菌药物管理情况,严格执行月考核制度,在明确考核基础的情况下,进一步对相关人员责任进行明确,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3.3.2全面干预

成立专门的抗菌药物监管机构,根据医院内部实际情况制定完善良好的管理制度及整改措施。同时,采取必要的技术控制措施,并结合医院行政干预方法,进一步为抗菌药物合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其中技术控制措施主要是指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严格评估和审核,发现不合理现象,要及时进行采取应急措施进行科学干预[3]。行政干预则是通过考核方法对抗菌药物进行有效管理,对于出现严重问题的科室或个人,要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只有形成全方位的管理措施,才能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张苓,王天龙.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难点分析与对策[J].北京医学,2012,08:741-742.

[2]丁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难点及其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31:381-382.

4.抗菌药物培训总结 篇四

为切实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和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更好贯彻落实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农业部关于《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精神,制定了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由张林院长负责全面部署开展抗菌药物整治工作。首先成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工作重点:一是全面梳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临床实践中存在问题。二是建立健全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监督、指导和评价工作,开展经常性处方评价工作,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三是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工作,认真、及时、准确做好数据收集和上报。

5.抗菌药物管理总结 篇五

2011-201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工作总结

自2011年以来,在市、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全面开展。在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全院医护人员统一思想,落实责任,多措并举,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与“医疗质量,不断巩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成果,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力度,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提高了医疗质量,保证了医疗安全,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加强了组织领导,落实了管理责任

(一)统一思想、加强组织建设。医院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自2011年7月,成立了以院长向文龙为主任委员,分管院长田跃、张槐正为副主任委员,相关科室主任、护士长为成员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明确了管理职责,同时成立了由院长牵头、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基层科室分级落实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工作组、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会诊内科、外科、妇产科小组,进一步明确院长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第一责任人、各临床科室主任为具体责任人,形成分级管理、层层落实、具体到人的工作体制;并通过院周会、院内宣传栏、门诊大厅电子滚动屏等宣传和组织培训等形式广泛宣传,使全院上下明确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政治活动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推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制定了方案,完善了管理制度。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贵州省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各项文件,制定抗菌药物管理考核方案,进一步细化考核目标,并组织落实实施,为顺利推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奠定扎实的制度基础。

(三)齐抓共管、责任落实到位。围绕医院制定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要求,形成专项整治活动小组统筹安排、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管理责任落实到人的分级、分层管理体系,有效地推进了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1.确立XXX院长为抗菌药物专项治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各临床科室负责人为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第一责任人。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小组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全面负责专项整治活动的统筹安排、制度制定、组织实施与监督管理。各科室以主任、护士长和质控员组成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工作组,负责本科室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相关文件学习、贯彻、落实及科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日常督查工作,同时接受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小组的业务指导和督导检查。

3.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医务科负责组织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行政干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考核以及抗菌药物医师处方权的授予、调整工作、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督查;药剂科负责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的技术支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工作;信息科负责构建与完善抗菌药物信息管理系统;检验室负责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工作。

4、加大督导检查力度。以医院质控督查为基础,成立医院内科、外科、妇产科抗菌药物联合督查小组,全面负责督促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相关文件及控制指标的落实、日常监督检查考核,严格落实奖惩。

二、多项措施并举,落实了目标管理

(一)明确目标,细化管理指标。按照卫生部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贵州省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办法》要求,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控各项指标,并结合我院情况通过多种途径细化各科室各项考核指标,并将指标纳入到科室年终考核管理,与科室奖金、职称晋升、评先选优等直接挂钩。

1.制定了抗菌药物采购目录,确立了抗菌药物使用分级管理目录。

根据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相关文件的要求,2011年7月,药物治疗与药事管理委员会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结合医院实际对我院抗菌药物目录进行重新梳理,清退了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促销的抗菌药物品种,重新修订了我院常用的42种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并对目录外确因临床工作需要采购的抗菌药物品种、规格和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采购进行更为严格的规定。2012年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贵州省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后,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专题会议,根据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制订了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目录,同时根据临床医师职称,结合其专项培训考核成绩,对明确了住院医师、主治医师、高级职称医师分别授予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使用级及以下抗菌药物处方权、特殊使用级及以下抗菌药物处方权,同时建立并健全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了分级使用管理原则、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同时加强了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制度,强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2、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合理控制考核指标:2012年7月-9月,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召开3次专题会议,根据各科专业特点及抗菌药物使用摸底调查情况,明确规定了全院各科室抗菌药物住院患者使用率、门诊患者使用率、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疗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要求等,尤其对具体病种进行了分别设定,使得科室抗菌药物应用控制指标明确,科学合理。医院联合督查小组以各科控制指标为标准进行日常督查,严格考核落实奖惩。

3.细化临床路径管理:依据卫生部发布的临床路径结合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要求与我院实际情况,按照病种或术式对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修订,内容涉及Ⅰ类切口是否用药的判定、术前预防用药时机的选择、预防用药的选择、术后疗程要求及治疗性用药的合理应用等方面,为临床科室在抗菌药物的应用中目的性明确,增强了可操作性。

(二)重点突出,集中治理。

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小组的组织下,在院领导XXX院长和XXX副院长和XXX副院长的直接领导下,组织医务科、药剂科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查小组相关人员10余人对近三年来坚持每周对全院各科运行病历、门诊处方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项督查,每月对全院各科室等归档病历进行抗菌药物控制指标专项检查,尤其关注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先后检查门诊处方 XXXX张,在架病历XXXXX份,归档病历XXXXX余份,检查结果及时上报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由委员会组织相关进行复核与确认,并及时反馈科室,促进持续改进并跟踪结果,同时将检查结果每月一汇总,全院通报,落实奖惩,;根据检查结果对合理用药的医师进行了表扬,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进行了批评与处罚,有效地干预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2011-2013年全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督查共检查出越级、超常、违规等不合格处方及医嘱268处。先后对6个(次)临床科室,2个科室主任进行奖励,对检查不能达标的4个临床科室及其科主任进行了经济处罚,同时对8名违规、越级使用抗菌素或出现超常处方的临床医师进行了相应的经济处罚。截止到2013年10月份,医院对抗菌素临床应用管理得比较好的科室的奖励达1.2万元,对该项工作抓得比较得力的科主任的奖励达1万元,对不能达标的科室的经济处罚达XXX元,对不能达标的科室主任及个人的经济处罚达1.1万元。通过严厉的督查治理,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控制指标与2011年相比,住院患者抗菌素使用率由72.3%下降至45.6%,门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由81.13%下降至36.89%、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0%下降到35.6%、微生物送检率由11%上升到42.3%,基本达到相关要求。

(三)多途径完善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自2011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开展以来,我院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目前已初见规模:设置有感染性疾病科、临床微生物室,配备感染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准备积极为临床医师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进行技术指导并参与抗菌药物临床管理工作。

(四)定期评估分析,促进合理用药。根据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要求,医院定期组织人员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以了解应用现状,提出整改措施并督促改进,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自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开展以来,我院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点评范围、加大了点评力度,每月组织管理小组人员对全院门、急诊所有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点评,对住院医嘱实行重点抽查(尤其是外科、I类切口手术),并根据点评结果,采取与责任医师沟通、科室反馈、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向全院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并处罚金;对无正当理由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超过3次以上的医师根据有关规定分别作出警告、限制处方权、取消处方权等处罚。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2.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医院每月利用HIS系统对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分别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进行调查,分析其变化趋势,并对使用量出现异常增长的品种进行调查,以发现并处理潜在的不合理用药;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等抗菌药物指标进行监控,以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管理政策与措施。

3.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每周抽查归档病历和运行病历、门诊处方分析我院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并对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出现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及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事件等情况,及时调查并分别采取限制使用、暂停使用、经济处罚等措施进行有效干预。

(五)加强培训教育,切实落实分级管理。为切实推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强化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意识,提高我院整体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2011年至2013年医院组织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等相关主题的各类专题培训达4次,参与医师、药师近400人次,覆盖面达98.98%以上;2011和2012分别组织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笔试各1次,参与医师、药师近160余人次,合格率达95%。同时医院对所有参加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处方医师和调剂药师根据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同分别授予了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和调配资格;为吸取先进经验,提高抗菌药物应用水平。

三、强化目标管理,抗菌药物各项控制指标取得明显成效

在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领导下,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全院职工的齐心协力下,2011-2013年我院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暂止2013年10月,其与2011年同期相比:住院患者抗菌素使用率由72.3%下降至45.6%,门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由81.13%下降至36.89%、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0%下降到35.6%、微生物送检率由11%上升到42.3%,各项管控指标基本达到相关要求,临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现象大大减少。

四、问题及不足

经过2011-2013年近三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个别医师预防用药较多,联合用药率较高。

(二)无指征用药,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不力,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不力。临床工作中,个别临床医师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过宽,仅凭经验选用抗生素,有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发生。如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也较广泛地应用抗菌药物;有的临床医师一旦发现患者有发热现象,便开始应用抗生素,而不做相应病原学检查。开展细菌耐药监测、耐药细菌分布分析及报告工作不力,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不力,仅注重使用是否合理,而不注重单一品种的细菌耐药性调查统计,不能针对不同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三)越级使用等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现象仍有发生。如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未在病程记录中记录讨论意见,无科室主任审核签名;越级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在医嘱和病程记录中均无科室主任审核签名等等。

(四)用药方式和剂量方面存在问题。目前我院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者比例较高为主,个别医师存在超剂量使用抗菌药物现象。

五、整改措施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重要性的认识和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切实做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2、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知识培训,熟悉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等正确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高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把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作为重要依据确定或更换药物。坚持能口服给药的,尽量不静脉给药。为避免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注意药物的适应证、配伍、个体差异联合用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坚决杜绝超剂量用药、大处方等不合理用药现象。

3、大力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检验室、院感办要每月、每季度公布我院细菌分布与耐药情况;积极建立并健全细菌耐药预警机制,药剂科临床药学组要积极开展临床查房工作,做好细菌耐药性调查统计工作,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4、继续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督查工作,加大惩处力度。

5、根据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将指标控制任务具体到个人,定期督查,及时通报督结果,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力争将使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各项指标全部达标。

6、尽快落实电子病历工程,通过电子病历、电子处方实时监控督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六、下一步工作安排: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合理用药

(一)完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管体制。我们将通过多部门、多渠道、多种形式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管体制,促进合理用药。

(二)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目前,医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持人员有限、知识的不足尚无法满足医院的整体需要;同时,信息系统的不成熟意味着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控尚有许多方面要依赖于人工管理,极大地浪费了人力资源,且限制了抗菌药物监管的范围。下一步,我们将尽快落实完善电子病历系统,建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电子监管体系,有力推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全面开展。

(三)完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体制。不断完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体制,才能不断地为临床医师和药师打下灌输正确的理念,并潜移默化,形成一种正确的抗菌药物应用习惯,使之最终从监管体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四)建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长效机制。要总结经验,分析不足,不断完善,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性循环,将抗菌药物整治工作切实融入到日常诊疗行为中,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经过2011-2013年近三年的专项整治活动,我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减少了不合理用药,提高了医疗质量,保障了医疗安全。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关系的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下一阶段,我院将继续贯彻上级相关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精神,巩固成果,持续改进,抓住重点、强化薄弱环节、完善组织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力争让我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XXX中医院

6.抗菌药物治理工作会总结 篇六

公共卫生推进会暨抗菌药物使用专项治理工作会

总结

市卫药监局医政科、防保科:

2011年9月21日下午5:30,我院召集全体村医及全院职工召开了公共卫生推进会暨抗菌药物使用专项治理工作会,全院职工及全体村医均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我院负责人赵坦同志主持。

会议首先赵坦同志传达了市卫药监局于9月15日上午召开的公共卫生推进会暨抗菌药物使用专项治理工作会会议内容,组织全体人员学习了仁卫发(2011)141号文件,即:仁怀市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仁怀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并作了以下三点要求:一是临床医师要认真学习本工作方案,并严格遵照执行;二是临床医师要认真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合理使用使用抗生素;三是药房人员要在22日前将我院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规格统计好,由王院长在9月23日上报卫药监局医政科。

赵坦同志接着向全体参会人员传达了仁卫发(2011)146号、147号文件精神,即 ;卫药监局2011年上半年公共卫生工作考核情况通报、关于加强下半年公共卫生工作的通报。并简要分析了前期我院及村级公共卫生工作存在问题,安排了下一步的公共卫生工作,要求全体村医在10月15日前无论如何必须完成各村的健康档案纸质建档任务,赵坦同志还调度了解了各村的健康档案进度。张

映陶同志分析了前段时间各村在疾控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安排意见。王恩杰副院长给大家播放了健康教育讲座(高血压防治指南)。

该次会上赵坦同志一并传达了8月14日下午在联通公司参加召开的脊髓灰质炎防治工作会议内容,宣读了我院关于明确每月15日为安全检查日的通知,并对当前的安全工作做了进一步的强调,王恩杰副院长为了防范重危病人在抢救、转诊之过程中发生纠纷,再次组织临床医师学习了我院的“重危病人抢救转诊工作制度”。

合马镇卫生院

7.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及合理应用 篇七

1 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目前滥用抗菌药物现象十分严重, 不仅造成浪费, 还引起许多药源性疾患及诱导细菌耐药性发生。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力度, 努力做到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1 造成抗菌药物滥用的主要原因

1.1.1 医疗机构存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医师在选择抗菌药物时不注意药物的药动学特点, 不遵循“最小有效剂量, 最短必需疗程”的原则, 不依据细菌培养和动物敏感试验结果, 凭个人经验盲目选用药物。

1.1.2 畜牧、水产等养殖业抗菌药物的滥用:

抗菌药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实际使用中不规范, 超范围、超剂量、无停药期等现象常有发生, 使人畜致病菌的耐药性增强, 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更为人类健康带来隐患。

1.1.3 其他原因:

如患者在自我药疗中的抗菌药物滥用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监管管理不力等。

1.2 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措施

1.2.1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管理体制:

领导重视和管理体制的建立是企业合理用药的关键所在。

1.2.2 建立健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组织和制度:

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 成立企业合理应用抗药物管理小组, 制定符合本企业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协调、监控企业抗菌药物的购进及使用, 负责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工作。

1.2.3 定期反馈信息:

定期审查、总结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2.4 用药准则:

以疾病需要为准则, 合理销售和使用抗菌药物。

1.2.5 加强行政干预措施:

国家有关部门应取消组方不合理、不良反应大的抗菌药物品种的文号, 切实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建立抗菌药物耐药监测体系。

1.3 加强人员培训, 促进合理用药

随着医药科学的迅速发展, 新型抗菌药物的品种的日新月异, 细菌的耐药谱也不停地发生变迁, 抓好合理用药的基础是抓好药学人员的合理用药观念。

1.3.1 加强药学人员相关知识培训:

加强对药学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相关药理知识的培训, 普及合理用药观念, 不断更新相关知识, 提高企业抗菌药物治疗水平。

1.3.2 加强对患者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

群众缺乏有关抗菌药物使用的必要知识, 他们根据广告宣传点名买药, 针对此现象, 通过向患者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利用黑板报、健康教育橱窗、播放录像等方式进行宣教。

2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应注意的问题

2.1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给药方案

氨基糖苷类每天1次用药已日益被广泛采用, 其依据为: (1) 氨基糖苷类肾毒性与药物在肾组织中的积聚量成正比, 每天给药量相同时, 1次给予较大剂量者其肾组织和内耳组织内药物浓度较分次给药者为低, 提示减少给药次数适当加大单次给药量可能减少药物在上述组织内的积聚量, 从而减低耳、肾毒性。 (2) 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一定的抗生素后效应 (PAE) , 故可延长给药间期。 (3) 细菌对该类药物的适应性耐药。

2.2 β-内酰胺类药物的给药方案

β-内酰胺类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的时间, 其抗菌原则是适当缩短用药间隔时间, 而不必增大每次剂量, 3~4个半衰期投药1次, 每天用药总量分3或4次给药。

2.3 氟喹诺酮类在儿童中的合理应用

本类药物在幼龄动物中引起的软骨损害限制了儿童患者的使用。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类药物不宜用于18岁以下骨骼生长发育尚未完全患儿。

2.4 注意抗菌药物的药理拮抗作用

头孢唑啉钠静脉滴注同时口服罗红霉素片, 两者合用疗效可能下降。原因是前者是针对微生物繁殖期的杀菌药, 后者是速效抑菌药, 两者使用罗红霉素可降低头孢唑啉的效价产生拮抗作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同时口服克林霉素胶囊, 同时使用机制相似, 均竞争细菌同一靶位, 而拮抗同类药物。

2.5 注意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的用药

(1) 肾功能减退患者, 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 (2) 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特等。

2.6 严格控制预防性用药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符合利大于弊的基本原则, 应有明确的指征。应用时, 应选用杀菌药物且疗程要短 (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病等慢性病例除外) 。外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应针对所有要预防的感染菌而选择药物, 做到有的放矢。最佳预防给药时机是在麻醉诱导期和切口前30min静脉给药, 组织受细菌污染时, 患者血中及组织内药物浓度已达高峰。预防性用药≤24h。预防性用药只需1种药物, 多数不需联合用药。

8.抗菌药物管理总结 篇八

目前国家有关政策和制度依旧左右着医药市场,这已成为共识。本文就卫生部最近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精神,结合文件中所列的部分药品及种类在样本医院使用和上海制药企业销售的情况做一些分析。目的是提醒相关人员要未雨绸缪,及时调整品种结构和营销策略。

1 文件出台的背景资料

1.1 抗生素使用(滥用)情况分析

中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40%死于抗生素的滥用,该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住院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

目前,中国的门诊感冒患者约有75%应用抗生素,外科手术则高达95%。

1.2 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和措施

2003年10月2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从2004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未列入OTC药品目录的各种抗生素药物(2006年全年,全国采取限用抗生素措施的医院达到8 650家,约占医院总数的46%)。

上海市从2007年3月1日起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细则》。 卫生部2008年4月15日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

2 对加强临床应用管理的部分品种分析

2.1 样本医院购入抗感染药物及结构分析

这次卫生部加强临床管理的抗菌药物主要集中在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多肽类以及抗真菌类等抗感染药物主要亚类。本文利用中国药学会样本医院统计数据做一些分析,所得结果仅供参考。

样本医院抗感染药物购入金额占医院药品购入药品总金额25%左右的份额,较10年前的40%左右的份额显示很大的降幅,而且目前还处于平稳下降态势。由于国民总体用药水平在提高,此大类购入金额同比还是有较大的攀升,尤其在2007年,走出2006年因降价而跌入低谷后的触底反弹(表1),出现较大的增幅。

抗感染药物亚类的购入金额增幅变化基本同抗感染药物大类,略做比较可发现多肽类药物与抗真菌药物稍显平稳(表2)。

2.2 有关品种统计和分析

国家有关政策和制度的出台往往会左右医药市场,尤其是医院终端,这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这次卫生部的文件,也肯定会对加强管理品种的使用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挑选部分品种,作一些粗略分析。

从表3所列的8个品种延伸分析可以看出:喹诺酮类药物中,左氧氟沙星已经过了高峰期,加替沙星由于其副作用而出现使用限制的缘故已经出现下滑态势,莫西沙星虽然蒸蒸日上,但是由于是独家供应,对该企业销售肯定会受到冲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中,美罗培南的成长势头好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而朵利(多尼)培南与比阿培南在样本医院尚没有使用记录;多肽类药物中,万古霉素出现平稳上升的态势,去甲万古霉素因生产集中度很高,涉及面不会很广;头孢吡肟与伊曲康唑等出现振翅冲天的趋势,但由于文件的出台,深信发展态势越好的品种受冲击的力度肯定会越大,所以在此提请生产厂商予以重视。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的是近几年成长迅速的其他一些抗感染药品,比如:哌拉西林/舒巴坦钠从2005年到2007年,在医院使用领先品种的位序从259→190→70;头孢米诺(83→25→14);头孢孟多(263→108→33);头孢替安(126→17→11);头孢克肟(164→104→79);头孢地嗪(111→61→43);氨曲南(439→153→66)。这些品种都有可能成为被加强临床应用管理品种的替代品,尤其是头孢孟多和头孢地嗪尚没有进入医疗保险目录就出现这么好的成长态势。当然在成长迅速的品种中也有被纳入加强管理的,比如:莫西沙星(148→57→32),替考拉宁(308→185→156)。这些品种的发展趋势可能会受到遏制。

2.3 生产商统计分析(2007年度)

2.3.1 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

样本医院购入左氧氟沙星金额占喹诺酮类药物35.75%的份额。供应商有106家,领先前5家企业的这类产品已占该药91.72%的份额。这些企业分别是:日本第一制药(北京)有限公司(占32.56%,包括进口品),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公司(25.19%),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18.85%),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3.64%),重庆莱美药业有限公司(1.48%)。上海虽有3家企业供应该药,但是所占的份额实在太小,其中,上海长征富民药业有限公司占0.02%,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占0.3%,上海天赐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占0.38%。

样本医院购入加替沙星金额占喹诺酮类药物13%的份额。供应商有68家,领先前5家企业约占该药42.75%的份额。这些厂商是: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10.07%),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公司(9.76%),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8.27%),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7.49%),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7.15%)。上海有4家企业向样本医院供应加替沙星,除了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位序第一外,其他3家位序靠后。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0.14%,位序47),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信谊制药总厂(0.08%,位序54),上海信谊嘉华制药厂(0.01%,位序63)。

样本医院购入莫西沙星金额占喹诺酮类药物17.06%的份额,供应样本医院的莫西沙星全部是拜耳公司的,其中德国拜耳公司占66.69%,北京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占33.31%。

2.3.2 多肽类抗感染药物(万古霉素、去甲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样本医院购入万古霉素金额占该小类48.72%的份额。供应商有11家,若把礼来公司的进口药品与合资药合并一起算,只有9家。其中礼来公司占该药82.79%的份额,其他的厂商有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10.08%),韩国希杰制药有限公司(6.71%), A.L.-PHARMA(DE)(0.21%), 日本第一制药株式会社 (0.15%),华北制药北元有限公司(0.02%),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0.02%),河北长天药业有限公司(0.01%),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 (0.01%)。

样本医院购入去甲万古霉素金额占该小类17.16%的份额,供应商有5家。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几乎垄断了该药的份额(达99.17%),其他4家都不到1%。其中,浙江浙北药业有限公司占0.69%,河北张家口市制药总厂占0.08%,广东雅来(佛山)制药有限公司占0.03%,韩国希杰制药有限公司占0.03%。

样本医院购入替考拉宁金额占该小类31.50%的份额。供应商只有3家,说明此药也有很大的垄断性,其中进口药品占3/4的比例。意大利米兰药厂占75.18%, 浙江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占14.19%,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占10.63%。

上海第一生化药业供应样本医院万古霉素的比例仅占0.01%,其他2个品种上海地区制药企业在样本医院销售为空白。

2.3.3 抗真菌药物(伏立康唑、伊曲康唑)

样本医院购入伏立康唑金额占该小类18.93%的份额,供应商共有12家。若把辉瑞公司进口与合资的品种合并计算,只有9家。其中,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占该药的72.77%份额,其他厂商为:珠海亿邦制药有限公司(12.21%),成都华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5.76%),四川中外合资德阳华康药业有限公司(4.09%),德国马赫大药厂(1.74%),广东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1.52%),北京博康健基因科技有限公司(0.67%),山西晋城海斯药业有限公司(0.64%),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0.62%)。

样本医院购入伊曲康唑金额占该小类24.65%的份额,生产商共6家,若把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的进口与合资的品种合并计算则只有5家。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占该药60.82%份额,而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数量实在太少,可以忽略不计。其他3家是:美国雅培制药公司(26.15%), 四川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8.48%),天津力生制药厂(4.55%)。

以上2个品种上海地区制药企业在样本医院销售均为空白。

2.3.4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亚胺培南进入临床后,现已发展到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法罗培南、厄他培南、多尼培南、比阿培南7个品种。 目前在我国有5个碳青霉烯类品种在样本医院使用,其中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已进入2004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法罗培南和厄他培南是2005年后批准新上市的品种,已进入样本医院临床使用,但是没有进入这次监控名单。而卫生部宣布加强管理的多尼(朵利)培南与比阿培南在样本医院尚没有使用记录(比阿培南为江苏先声药业的独家申报生产品种)。

样本医院购入美罗培南的金额占该小类的40.02%份额。供应厂商有6家,其中:日本住友制药株式会社(44.74%),深圳海滨制药有限公司(42.34%),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2.77%),河北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0.01%),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0.01%),河北石家庄中诺制药新华制药分厂(0.13%)。

样本医院购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金额占该类31.16%的份额。供应商有5家,其中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占大部分(97.5%,含进口品),印度兰伯西制药有限公司占1.88%,韩国中外制药株式会社占0.44%,深圳海滨制药有限公司占0.18%,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供应量几乎为零。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全部由日本三共株式会社供应,没有国产品。该药占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份额为2.62%。

以上3个品种上海地区制药企业在样本医院销售也均为空白。

2.3.5 头孢菌素类(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

样本医院购入头孢吡肟金额约占头孢菌素类5.82%份额。共有18家供应商,前5家占该药75.42%的份额,没有进口药品。其中,深圳信立泰药业有限公司占22.13%,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占20.06%,北京悦康药业有限公司占13.36%,广东广州天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占11.26%,深圳致君制药有限公司占8.61%。

医院购入头孢匹罗金额约占头孢菌素类0.43%份额。共有21家供应商,前5家占该药74.26%份额,没有进口药品。其中,苏州万庆药业有限公司占31.91%,山西省医药集团太原有限责任公司占11.95%,河南昊宁制药有限公司占11.09%,珠海联邦制药有限公司占10.77%,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公司占8.53%。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排序最后,占0.03%。

头孢噻利由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垄断,该药占头孢菌素类药品0.05%比例。

3 分析与思考

1)这次被加强管理的品种中除喹诺酮类药外,产品同质化的现象并不严重,有些药品也刚刚上市,这也给《通知》的实施提供了最好的时机。

2)有些品种垄断性很强,比如头孢噻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比阿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以及伏立康唑、替考拉宁等品种,但是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这些品种都不是生产企业当家或主打品种,所以对这些企业乃至整个医药企业影响面不会很大。

3)被纳入加强临床管理的头孢菌素类品种都是国产品,所以对于以前一些被列入降价目录后的药品出现替代产品的前车之鉴必须引以为戒,何况头孢菌素类中的确有不少可以替代的品种存在。本文提及的一些发展迅速的其他抗感染药物,也有可能成为替代品种。

4)在这次加强临床应用管理品种目录中,属于上海产地的不多,但是波及上海样本医院使用面却很广。所以提请上海有关生产商注意:在确定同类品种的市场销售策略的同时更要考虑到药品创新的问题。也提请波及到的生产企业注意:要尽快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而对于医院来说,药品的毛利是它们感兴趣的,但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更是需要贯彻执行的。

5)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监督,这就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医疗机构细菌耐药监测管理工作,加大执法力度。

6)在药品招、投标时,必须关注同类品种的竞争情况。同时要给加强临床管理的品种一个生存空间,因为这些品种并非是不好的药品。警惕市场无序竞争的出现,方能保证《通知》的执行。

上一篇:描述秋天的诗词下一篇:课堂教学改革随笔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