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端午节的过节感悟(精选5篇)
1.初中端午节的过节感悟 篇一
一、积极鼓励学生, 使学生感到有“功”
浓厚的兴趣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强大的学习动力, 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学生达到“乐学”, 必然要使他们有成功感。“求成功”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即使是一点一滴的进步, 也能使学生感到愉快。学生学业取得进步时, 教师对学生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 进行表扬和鼓励, 会使他们感到成功的感觉, 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 教师经常使用鼓励性语言,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成功的动机, 如对回答问题好的学生说:“Very good”, “You’re very clever”, “Great”, 有时还可借助同学们的掌声进行鼓励。学生听到这些肯定和赞扬的声音, 就会洋溢在欢乐之中, 他们的大脑皮层就会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 学生学习兴趣也就会有效地激发出来。
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感到有“味”
英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我们不能用固定一种教学方法, 而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学习状态为目的选择好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
1. 激将法。
初中学生尚未脱离稚气, 在学习中由于好奇心的驱使, 对未知的领域乐于问津。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 将激励机制引入课堂, 点燃他们求知的火光。我常对学生进行学
一些感悟
习目的教育, 但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和无穷的指责, 而是采用含蓄迂回的手法去激励学生的进取心, 在师生之间引起情感的共鸣和转移。记得在给初一学生上第一堂英语课时, 我事先在每个课桌上发放一份英文报纸, 接着向全班说了一段英语, 学生带着猎奇羡慕的眼神注视着我。然后我提问:“有哪一位同学听懂了我刚才说的话?”学生摇摇头。我又要求学生翻阅桌上的英文报纸, 再问:“你们能看懂报纸上的单词吗?”全班学生面有难色。有的学生回答:“一窍不通。”于是我抓住时机激励学生:“刚才我说的话就是英语, 报纸上的单词也全是英文。要想用人类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 不掌握英语这个工具怎么行呢?”就这样言简意赅而又语重心长地敲开了青少年求知的心扉, 在心灵深处播下了立志学好英语的种子。
2. 设疑法。
现代美学家认为, “和谐”作为标准是不够的。只有和谐与奇异相结合才是一条完备的美学原理。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过:“曲则全, 枉则直, 窘则盈, 蔽则新。”就是说奇异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 教师平淡无奇地讲述, 即使其内容无懈可击, 也很难在学生思维的溪流中激起浪花。恰当地设疑问难, 可以给抽象的语言概念增添催化剂, 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强化大脑中的暂时神经联系, 使记忆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珠联璧合, 相得益彰, 把课堂变成一种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积极探索的活动。在讲练中, 我有时故意设置陷阱, 让学生进入“死胡同”, 然后又巧妙地把他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使他们先是屏息静思, 尔后突然顿悟, 以达到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教学效果。
3. 竞技法。
青少年普遍存在一种好胜心。好胜心有建设性的一面, 也有破坏性的一面。教师要善于扬长避短, 正确导向, 使学生的好胜心转化为学习的一种推动力。我经常利用课外活动举办词汇、书写、演讲、作文等小型智力竞赛。建立英语教学的开放系统, 让学生在大量信息交换的环境中扩大知识面, 提高“四会”能力。
三、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使学生感到有“用”
中小学生学习英语, 大多都在课堂上完成, 绝少有应用英语的实际环境。如在教学中增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 使学生感到英语的用处, 学习英语就会更有动力, 更有兴趣。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不拘一格。
1. 让学生制作教具, 激发学习英语兴趣。
对初学者, 直观教学尤其显得重要。由于条件限制, 学校缺乏必要的挂图, 我就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对教学中所要用到的图片, 提早一个星期布置下去, 要求他们用彩笔画在白色的硬纸片上, 在纸片的背面再写上图画所表达的单词及其音标。一周后, 一些“作品”被运用在课堂上。这样, 在课外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制作图片, 课上他们都期待着自己“作品”的出现。开展画图片活动, 其意义已经超出图片的本身, 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 这种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使他们愿意来上英语课。
2. 自编短剧, 调动学习积极性。
2.我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感悟与认知 篇二
一、知识层面的构建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 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永不离口的话题, 也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因此,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知识的掌握, 对于学生掌握有偏差之处, 一定要及时指出。
我举几个教学中的例子:
1.就北师大版 (下面如再提到版本, 则不再重复) 的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而言, 在学生的作业中我就发现了许多问题。我们的作业是填写“夏商西周朝代更迭表”, 我原以为讲过的知识, 学生能准确无误地写出, 可是出乎我的所料:在作业中, 商的都城“亳”有许多学生写成了“毫”, 仅因一笔之差出现错误;商的建立者汤, 许多同学写成了盘庚, 而建立时间则写成公元前1300年;关于夏朝的都城, 我现在都记忆犹新, 答案有许多, 如:九洲、黄河流域、河南、涂山等。时间上, 学生也易混淆, 比如把牧野之战的时间, 即商朝灭亡的时间——公元前1046年, 记成了公元前1064年。此外, 还有几位同学竟然把公元前的“前”字丢掉, 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 依夏朝的建立时间而言, 如果把公元前2070年写成公元2070年, 那么这是无法估量的错误, 因为我们的公元2070年还没有到来。
2.对于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而言, 这一节课的成语故事比较多, 也是学生比较爱听的, 可是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有时却疏忽了对重要信息的把握。比如讲城濮之战, 前奏讲了退避三舍的故事, 而后紧跟着讲到晋楚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成就了晋文公一代霸主的美名。可是有些同学就只顾听了故事却忘了城濮之战的交战双方了。而对于“齐桓公”的“桓”字, 有一部分学生写成“齐恒公”, 面对这样的答案只能判错。
所有的这些错都应及时纠正, 哪怕花点时间讲清楚也不能任由学生做出那样的误答而不闻不问, 如果这样, 教学传授知识只怕是徒有虚名, 任何学科的任何知识都是严谨的, 容不得半点马虎, 教师自身更不能马虎, 对于学生掌握的情况同样应该严肃对待, 一丝不苟。当然, 如我一直以来主张的:“教师不是万能的, 教师不可能把所有学生的问题都解答, 大千世界, 即使你选择了一个小的领域, 也不见得能看到所有。”因此, 在教学中又牵扯到教师教知识的态度, 应如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夫子所言:“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出现了错误也应及时向学生认错。一次, 有位学生下课后告诉我说:老师, 这个字应该读二声, 课本下面有注音。我说:“是么, 在我的印象中记得应读三声……”我并没有因为对学生说出了这样的话而不再继续, 回到家中, 我翻开字典一查, 这个字果然读二声。第二天给他们上课时, 我首先告诉全班同学这个字的读音, 承认了我的错误, 并告诉学生:“一个人不怕犯错, 就怕不改错。”这其实与孔子所说的“不二过”是一个意思。
因此, 我的认识是:我们身为教师, 实则是与学生同时在学习知识, 大家一起来探究学习, 一起成长。人类永远都在成长的阶段, 不论年龄大小。我非常感谢能提出问题的学生, 是他们让我在不断进步。
二、情感的传输
人生在世, 首先要有的是感情, 我经常说一句话:人是感性的动物, 不要因为大了, 被理性所束太多而失去感性, 它是我们最基本的东西。对任何一些东西你首先有的是感知而不是纯理性的分析。历史课, 虽然讲述的是教材中的文字资料, 但是, 它毕竟是由人类的活动构成的, 毕竟是过去活着的人做过的出名的事, 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是一张张鲜活的面容, 因此我们在讲述历史的时候要用“情”, 去学习、了解过去的人的生存、生活状况。历史永远不会寂寞, 他被后人探究、学习, 历史在它的轨迹上发出应有的情感声音, 感化、教育着人们。世间的情是最难能可贵的, 因此, 我认为在教学中“情”非常重要, 况且近年来新课改也非常注意情感教育。
(一) 课内情感传输
课内情感传输, 顾名思义, 就是在课堂上进行情感的传递。同样举教学过程为例。我在教授《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时, 讲到春秋战国时诸侯国的争霸战争, 引用了孟子的话“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 说明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造成的伤害。随即我就对他们讲, 希望大家一定要爱好和平, 而不能动不动就动用武力, 武力是迫不得已的手段。
在第8课分析商鞅变法是否成功后, 探讨了商鞅对我们的启示, 启发学生一定要有创新精神, 不能守旧, 特别是对于不好的东西。
在历史教学中, 无论是对人物的评价还是对事件的评价, 都能使我们从中感知一些知识, 特别是一个有心人能感知得更多。
(二) 课外情感沟通
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所以不能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情感教育, 这就使得课外的情感沟通显得非常重要。学生与老师, 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既然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那么总有不相投之处。对于不投之处, 教师应多些包容、理解。我把我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以下这封信是我写给我的学生的, 原本教师对学生教诲几句便过去了, 可是我用了写的方式 (因为那时感冒, 上完课嗓子实在无法发出声音) 。
写给我的学生
我亲爱的学生:
当我第一次说你时, 你是怎么保证的?可你看看你的表现, 是否有做到?一个人应该说话有信, 可你的信在哪里?将来又怎么样?一个人虽然不可能因某一件事情而定终身, 但一个人的一生却是由许多小的习惯组成的。习惯是慢慢培养的, 可以先10分钟, 20分钟, 后来延长时间来培养, 这全在于个人的努力和旁人的指点。我说你, 或许你现在觉得无关紧要, 但你来学校学习, 各科知识都是为了你的将来。每一门学科都是你成长的基石。你的学习不为父母、不为老师, 只是为你自己, 你难道不想为自己攒一笔财富么?或许你现在难能懂得, 但将来, 将来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 基础学科很重要。
我以我的经验之谈告诉你们这些, 或许你们现在不能完全懂得, 但将来, 你们会懂, 因为你们是孩子, 是孩子就总有长大的一天, 不论你们将来怎么, 我希望你们一切都好, 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
我们历史这一科目虽小, 可它作为一门知识, 知古而惜今, 对你未来成长也是有利而无害的。其次, 我国目前还是应试教育, 历史牵扯到中考, 我不希望你们将来复习时有太多麻烦, 不知你们能否明白。
写在纸上的是最珍贵的, 最让人无法忘记的, 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在那之后, 那两位学生真的改变了许多, 因为是孩子, 所以他们只要有一点的进步, 我都为之感到骄傲。
三、教学过程中的“知”与“情”
教学过程, 无论哪一科的教学过程, 其中“知”与“情”都是异常重要的。“知”是指知识, “情”是指情感。知识是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 情感是建立在知识这一基础之上的, 它是对知识的延伸, 是一种高层次的升华。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 不仅要把基本的知识讲授给学生, 而且要注意情感, 情感是育人最好的方式。对于初中生而言, 他们的性格、品质还在逐渐形成中, 可以这么说,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追求个人认为的完好品质中渡过的, 而初中只不过是人生的众多阶段之一, 但这一阶段却至关重要。人是社会的人, 学生虽然来到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 教师的任务之一也是为了传授知识, 但知识传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学生是一个社会人, 他的社会属性不能被忽视, 教师不能给学生构建一个理想国, 让学生漫游在其中, 当遇到社会现实时, 同样应该讲给学生听, 不能让学生与社会相脱节, 如果你执意要为学生构建一个理想国, 那么你最好让他永远不要接触到社会, 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不要把残酷的现实放在一旁, 不要以为学生不懂, 他们与我们同处一个社会, 怎么会不懂, 我们身为同一个社会的人, 都在学习, 用尽我们的一生在学习。如果我们把他们放在理想国中进行教育, 那么他们走出学校后, 会对学校教育产生一种不信任, 那将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因此, 为了避免学生对教育的不信任, 为了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知重情”。情感是一生的伴侣, 而知识在你不用它的几年后将所剩无几。爱的教育——情感教育将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四、我的教学
(一) 夭折了的历史口号
历史课上故事多
历史故事中智慧多
问你想要明几分
请你走进我们的历史大观园
OH!YEAH!
历史故事, 深深深几许
几多真相几多虚幻
拨开漫漫沙土
让我们共同走进历史的探索与发现
以上是我假期精心编写的历史课堂口号, 目的是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可惜的是我把口号教给了学生, 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并没能付诸实践, 因此我说它夭折了。不过, 我还是相信, 日后我会让它“起死回生”, 成为我教学的一个环节。
(二) 我的课堂
我的课堂从来不安静, 我也不需要过分安静的课堂, 因为是大活人在上课、在听课, 过分的安静让人透不过气来, 这是我不喜欢的。我的课堂从来不喊起立, 但是我会数“一、二、三”让学生迅速归位。在课堂上我一般会用故事、名言或最新的新闻资料引入, 总之, 我想要用一种艺术的手法进行教学, 我想将艺术的思想贯穿于我的教学, 这是我目前在教学上要努力做到的。
(三) 作业评分
历史是一个小科目, 许多学生不是非常重视, 做作业不认真或者不做, 我就想了一个办法——作业评分, 以5分为基准, 在5分的基础上有增有减, 不交的为0分。这相对来说还是有效的, 促使一些学生把作业上交。
以上是我的一些感悟与实践经验, 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点, 引领我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文章作者阐述了自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感悟与认知, 具体分知识层面的构建、情感的传输、教学过程中的“知”与“情”、我的教学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3.初中端午节的过节感悟 篇三
1.生活链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同时在生活中不断获得丰富与发展, 它一旦远离并失去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 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 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起来, 既可巧妙地淡化课程形式, 降低学习难度, 又能优化课程结构, 丰富教学内涵, 拓展学习视野, 从而在学用结合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生活意识和应用能力。
对于数学概念来说, 积极开展“教学生活化、生活化教学”活动, 非常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并有效把握它的内涵和实质。以“梯形”概念为例, 首先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 把熟悉的堤坝截面或梯子直观演示出来, 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其形状特征;其次启发学生寻找更多的同类生活物品, 如筐、桥、簸箕、锅铲、 部分椅子坐面和抹墙小铲子等;再次把堤坝截面或梯子抽象出来形成标准化图形, 使得学生从中切实体会到数学梯形的感性知识。再如“无理数”概念教学, 可向学生介绍其发现者希伯索斯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历史故事, 既可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又能对学生实现智能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双重培育。
2.过程知情
许多数学概念是从生活事物中抽象而来的, 因而它自身具备内在属性的形成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 数学概念的教学活动有“隐情教学”和“知情教学”之分。以往教师常以“条文+ 例题”形式把数学概念直接呈现出来, 忽视或避免了它的形成过程, 这种“隐情” 教学没有让学生知情, 使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何谓“知情教学”?就是把数学概念的知识形成过程直接地“告诉”学生, 让他们切实感受其由具体形象通向事物抽象的生动性蜕变, 从中获得综合立体的实践性经历。比如有教师对“负数”概念实现了知情创建:首先, 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了用自然数 “1, 2, 3, 4, 5……”来表示物体个数;没有物体个数用“0”这一自然数来表示;在实际测量或计算中发生了无法得到整数的用分数来表示。其次, 引导学生观察“零上3度”和“零下3度”两个温度计, 分别记为“+3℃”和“-3℃”, 从而产生了“负数”表示方式。再次,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所给问题的特征和意义。最后, 对正负数的概念进行整体的抽象和概括。 如此而为, 数学概念会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
3.深入剖析
数学概念主要是由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组成的。 所谓“内涵”是指本质特征, 所谓“外延”就是概念的全体。要想把握好某一数学概念, 其核心就在于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与外延。比如“平行四边形”, 对边平行且相等之类的属性综合是其内涵, 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则是外延对象。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对于数学概念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能够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 也就是从“质”和“量”上全面明确其所反映的问题, 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 帮助和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这一数学概念的实质。
以“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为例, 教师用木条制作了几个平行四边形, 接着引导学生寻找边、 角及其对角线的关系以及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将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转动为90°, 形成了矩形;而将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移动到与一组邻边相等, 形成了菱形;转动菱形直到一个角成了90°, 可形成正方形。通过“知情教学”, 不仅展现了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而且揭示了它们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4.比较运用
初中数学中有许多高度相同的概念知识, 这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数学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 的确是一种不可小觑的挑战。特别是一些比较模糊且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 如果不加以厘清, 势必会为后来的学习活动留下一些隐患。
比如“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两个数学概念,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几方面的比较与鉴别: 1 a的平方根用符号“”表示, 而a的算术平方根则是用“”表示;2“”读作“a的平方根”, 而“”则读作“根号a”或者“a的算术平方根”。二者共同之处在于“被开方数都是非负数”, 不同之处是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值, 且互为相反数, 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正数值。一个联系点则在于“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该正数的正平方根”。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在运用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用实践能力, 而且还能促发思维活动中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综上所述, 数学概念教学是开展数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是真正进入数学学习的“第一步”。在初中数学课程活动中, 教师应当坚持在“生活链接”“过程知情”“深入剖析”“对比运用”中积极开展概念知识的基础教学, 努力为促进教学相长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摘要: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 可根据其抽象水平分为定义性概念和描述性概念。如偶数和有理数是通过下定义来揭示本质特征, 长方形和三角形则是通过直接观察而获取的。无论哪类数学概念, 若是教师不注重从本质上去分析与引导, 并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理解, 他们就难以把握数学的公式、定理和法则, 自然就无法应用所学知识去全面准确地解决实际性问题。
4.初中端午节的过节感悟 篇四
一、利用邮票, 开展各种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历史魅力课堂的创设就是要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通过邮票,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如:集邮知识竞赛、通过邮票讲述历史故事、利用邮票设计简单的历史试题等, 尊重学生的个性, 相信学生, 并鼓励他们勤于思考、质疑问难、踊跃发言, 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实现, 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 达到创设历史魅力课堂的目的。
1.开展集邮知识竞赛活动。知识竞赛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的形式, 它寓教于乐, 迎合学生的竞争心理和求胜欲望, 深受大多数学生欢迎。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上, 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简洁的与历史课本知识有关的集邮知识问答、谜语竞猜等活动, 并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纳入平时学习考核之中。这些活动既促进了学生对课内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 还锻炼了学生临场发挥与应变的能力。
2.通过邮票讲述历史故事。在教学过程中, 我时常挑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较为重要的知识点, 利用相关的邮票, 由学生动手动脑搜集与邮票及课本知识有关的材料, 讲述历史故事, 提高学生史料的收集、整理与概括的能力。
3.利用邮票设计简单的历史试题。邮票能体现历史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和公民教育功能, 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识水平,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并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例如:下图是1998 年我国发行的一套纪念邮票 (如图) , 是为了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
A.35周年B.30周年
C.25周年D.20周年
此道选择题是八年级 (下册) 第三单元的教学中, 学生设计的一道题目, 把1998-30J“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一套2 枚邮票放在试题中, 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距今的年代, 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情境, 用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能让学生巧妙地记住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 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利用邮票专辑, 引导学生构建牢固的初中历史知识体系
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要使学生感知历史, 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 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其次, 在教学中要注意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 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和总趋势。第三, 要树立整体意识。我们要从整体出发, 把中国或世界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发展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考察,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一部邮票专辑就是一部“微型的史书”, 它由若干枚邮票组成, 蕴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 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印记, 构筑了某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九年级复习“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历程”的专题时, 我运用了自己制作的邮票专辑进行讲解, 此专辑分四个部分: (一)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纪88第一枚“第一次党代会会址—上海”、J178 第一枚“中共‘一大’南湖会议会址”) ;南昌起义 (纪41 第一枚“南昌起义”) ;井冈山会师 (纪41 第二枚“井冈山会师”) ;红军长征 (1996-19J“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2006-25、编15“遵义会议遗址”、纪74“强渡金沙江”、纪36“强夺泸定桥”、“过雪山”, 纪107“娄山关大捷”, 文7“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 ;抗日战争 (1995-17J“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 周年”8 枚邮票) ;解放战争 (纪41 第四枚“解放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纪4“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J16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 。 (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土地改革 (特2“土地改革”4 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纪3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枚) ;“一五”计划 (纪45“胜利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纪40“我国自制汽车出厂纪念”、纪43“武汉长江大桥”) ;改革开放 (1998-30J“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 。 (三) 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领导人———毛泽东 (J21 和J97 两套, 共10 枚) ;朱德 (J19 和J134 两套, 共6 枚) ;周恩来 (J13 一套4 枚) ;邓小平 (1998-3J和2004-17J两套, 共8 枚) 。 (四) 前进中的中国———中美友好 (编45-48“第一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编57-62“熊猫”) 、中日友好 (J84“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年”一套2 枚) 、港澳回归 (2007-17J“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2009-24J“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 、北京2008 奥运会 (特2“北京申办2008 年奥运会成功”、“第29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和吉祥物”) 、APEC会议 (2001-21J“亚太经和组织2001 年会议”) 。此邮票专辑第一、二部分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 注重革命历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关的基础知识的讲解;第三部分注重纵横联系, 把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有机融合到一块, 揭示中国革命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趋势;第四部分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揭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的道理。此邮票专辑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历程”这一专题史实。学生通过学习, 既能充分地享受一张张精美邮票带来的快乐, 又能高效快速地掌握此专题的历史知识, 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 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有机遇意识, 要勇于实践, 敢于创新, 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等, 积极投身到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 努力打造历史魅力课堂,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 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面对现行初中历史教材 (人教版) 专题式的模块内容, 课堂教学艺术的改革, 如何创设有魅力的初中课堂呢?作为一名爱好集邮的初中历史教师, 本人从邮票运用于历史教学的角度, 从利用邮票, 开展各种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利用邮票专辑, 引导学生构建牢固的初中历史知识体系这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的探究。
关键词:魅力课堂,初中历史,邮票
参考文献
[1]阎文辉.《如何迈好学习初中历史的第一步》《中学政史地 (初中适用) 》, 2010年Z2期
[2]董运动.《邮票 (邮品) 在初中新课程试题编制中的作用》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 2010.8.3
5.浅析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几点感悟 篇五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要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须特别注意教学方法问题。
其中, 环环相扣法是一种最为简单易行的学习方法, 即贴近学生生活, 联系学生实际, 以围绕某一主题层层设问、环环相扣来开展教学,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例如学习北方民族南迁这个问题时, 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常规课的教学与学习方法。一上课, 首先问学生的祖籍是否是徐州? (学生们纷纷举手, 一个班级学生中, 有来自山东的, 有来自河北的) 再问祖上迁到徐州来的原因?学生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第三问:这样的迁移会带来什么影响?迁移过程苦不苦?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进行归纳:生活不习惯, 一开始语言不同是其不便之处;长期与当地居民、民族生活在一起, 取长补短, 学习对方优点, 这些是其好处。当然, 迁移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到此, 学生对于人口迁移有了最基本的感性认识,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见火候已到, 请学生翻开课文, 自己阅读北方人口南迁一目, 并思考: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情况、影响。由于有了课前的铺垫, 学生们很容易就能回答得出来。
还有,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发言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 也可以互问互答。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掌握主动权。
在学《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这课时, 我尝试使用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很是兴奋, 看完这课后, 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 有的问“鉴真为什么东去日本?是不是有点傻?”有的问“玄奘西去取经有什么用?”等等。我最后给以明确, 顺便进一步启发:今天, 我们从这两个人身上学到什么?并给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状况作总结。
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后, 可以直接作答, 也可以作为学生进一步讨论学习的依据。问题解决后评出“最有价值问题”,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 解答疑问。”采取学生互问互答学习方式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被问的学生回答提问者的问题时, 提问的学生要对答案进行判断, 判断的过程也是提问者从评判的角度再次认识知识点的过程。可以看到, 学生间互问互答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独自学习时未关注到的知识点, 最大限度地积极参与课堂发言;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充分展示自我。
再者, 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尽可能多的学习活动。把活动内容设计为生动形象的演示或表演, 可以填补学生感性认识的不足, 加深学生对历史名词、历史概念的理解, 提高理解能力。
镜头一:在学习“战国争雄”中, 为让学生理解“合纵”、“连横”, 分别找七位学生扮演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用手势表示攻打, 两手相握表示友好来表示哪些国家一起合作, 哪些国家对立战争, 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什么叫“连横”, 什么叫“合纵”。
镜头二:在学习“张骞出使西域”时, 教师扮作皇帝, 几个学生分别扮作张骞及其随从, 演一幕张骞辞别汉武帝情景剧, 让学生领略张骞出使西域的壮景, 感受张骞那种义无反顾、为国奉献的精神。
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得到相互交流, 使新的知识顺畅融入学生的头脑, 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 学生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积极展示自我, 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历史课堂应适当使用图片与多媒体。图片、多媒体中的历史信息生动丰富、直观感人, 适当运用相关挂图、多媒体, 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最主要的是能够引发学生探究的激情, 调动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在上初一《张骞通西域》这课时, 我先用多媒体展示张骞出使西域途中的故事片段, 让学生目睹他当时历尽艰辛、艰难跋涉的场面,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气氛中去。接着让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几幅图片, 并布置思考题:1.西域是指什么地方?那个地方的人是如何生活的?2.看《张骞向汉武帝跪别》这张图片, 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和结果。3.根据相关材料, 查出他出使西域的第一次路线。4.看《西汉茂陵鎏金铜马》这张图片, 想想他的出使意义。
这样, 学生阅读相关文字段落的积极性特别高, 讨论气氛很活跃, 再配以上文的镜头二的表演活动, 学生发言时, 急于表达心中的想法, 十分积极。最后, 请学生说说自己从张骞身上学到什么?一节课下来, 感觉很轻松。
【初中端午节的过节感悟】推荐阅读:
端午节的过节体验10-14
端午节作文初中生10-12
端午节感悟小学生话题作文09-19
战争的感悟初中作文08-11
岁月感悟的初中作文08-17
敬老院的心得感悟初中06-21
母爱感悟的初中生作文10-12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08-14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