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叶出口分析

2024-08-01

我国茶叶出口分析(共7篇)

1.我国茶叶出口分析 篇一

云 南 茶 叶 出 口

绿色壁垒及对策分析

云南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及对策分析

摘要:茶叶是我国云南省的传统出口商品之一,但近年来茶叶的出口额在全国总的出口规模中比重连年下降,出口茶价下跌,究其原因是由于当今国际市场上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并寻求对策。本文首先论述了绿色壁垒的涵义、特点以及表现形式,然后简要介绍了云南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并分析了云南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然后分别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论述了云南省茶叶出口应采取的措施。关键词:云南 茶叶出口 绿色壁垒 原因 对策

Abstract: The tea is our country Yunnan Province‘s tradition one of export commodities, but the recent years tea‘s export amount the proportion successive years dropped in the national total export scale, exported the tea price to fall, investigates its reason is because now in international market technical barrier and green barrier.Under this kind of kind of background,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n to it analyzes and seeks the countermeasure.This article first elaborated the green barrier implication, the characteristic as well as the manifestation, then introduced briefly the Yunnan Province tea export bitter experience green barrier‘s present situation, and has analyzed the Yunnan Province tea export bitter experience green barrier reason, then separately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nterprise two stratification planes, proposed the Yunnan Province tea export must the green barrier be supposed to adopt measure.Key words: Yunnan tea export green barrier reason countermeasure 一 绿色壁垒的概述

1、绿色壁垒的涵义

绿色壁垒,也称为环境贸易壁垒,是指为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或安全,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绿色壁垒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绿色壁垒是指一个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专门设置的带有歧视性或对正常环保并无必要的贸易障碍。广义的绿色壁垒是指商品进口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为名,通过颁布、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2、绿色壁垒的特点

绿色壁垒与其他类型的贸易壁垒不同,它具有: 第一,覆盖面广,造成损失大。根据目前我国各行业的贸易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几乎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行业的各个领域,并且涉及出口产品本身和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价值高达几百亿元。

第二,限制形式多样,具有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采用多种的市场准入机制,有些进口国通过立法来制定苛刻的产品进口标准,有些则是通过绿色认证、增收绿色关税和实行反补贴措施,导致出口国产品成本大大增加。

第三,限制逐步增加。目前实行绿色贸易壁垒的世贸组织成员逐渐增加,对出口产品的检验项目也逐渐增多和检验的级别也日益增大。第四,具有不平衡性。这是因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本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就有不平衡性。而发达国家却无视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以其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提出过高标准,把发展的不平衡带入国际贸易领域,引致更多的不平衡。发达国家甚至提出远高于国内标准的标准,搞双重标准。这更加剧了不平衡性。第五,具有一定虚假性。现在很多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一般都打着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旗号,虽然看上去好像合理,但实际是限制进口的不合理的制造贸易障碍、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第六,具有影响的长远性和坚固性。绿色贸易壁垒抓住人们消费时关注生态环境的心理,根据本国市场和消费者的情况超高标准制定,先入为主,制造进口品的消费障碍。具有坚固的限制进口的长远作用。第七,具有关联性和扩展性,因绿色贸易壁垒其制定和实施的快速性以及对其他国家出口限制的高效性,一旦一国开始实施,其他国家很容易就能效仿,从一个国家快速的扩展到多个国家。这便产生了连锁反应。

3、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绿色壁垒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第一,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关税是绿色壁垒初期的主要表现形式。即进口国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除征收一般正常关税外,再增加额外的关税。这其实是一种进口附加税,又称为环境进口附加税。进口附加税是缺乏透明度和歧视性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征收进口附加税的直接结果就是抬高了进口价格,降低了进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绿色市场准入制度就是,为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具备规定条件的国外出口商才允许在国内进行生产、经营、销售等活动的监管制度。因此实行绿色市场准入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项行政许可制度。第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是指认证机构依据一定的环境保护标准、指标或规定,向有关自愿的申请者颁发以表明其产品或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实施环境标志制度的基本目的是引导消费者在作出购买决策时更多地考虑获得标志的产品,从而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可促进制造商生产出更多的有利于环境的产品。绿色环境标志指一种粘贴或印刷在产品包装上的图形,表现该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均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第三,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技术标准是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不符合环保技术标准的产品进口,对贸易实施限制。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而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拒在发达国家之外。第四,绿色包装制度。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相继采取措施,制定含有明确环保措施的包装指令和措施,禁止使用某些包装材料,治理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明确社会各方在包装废弃物处理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并有很多国家提出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目标,以治理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绿色包装体系。另一方面,对进入本国市场的商品包装进行严格的检查,禁止可能破坏本国生态环境的包装入关,而且要求进口的商品包装在使用后形成废弃物时应便于处理,必须符合其国内对包装所制订的各种法规。绿色包装制度要求进口商品包装节约能源、用后易于回收或再利用、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保护环境资源和消费者健康。现在它逐渐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措施。

第五,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各种卫生检疫措施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繁琐复杂。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法规、要求和程序等,特别包括:最终产品标准;工序和生产方法;检查、检验、认证和批准程序;个种检疫处理,有关统计方法、抽样程序和风险评估方法的规定;与产品安全直接有关的包装和标签要求等。由于各国环境和技术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验方法不同,以及对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从而使环境指标和技术标准可能成为绿色壁垒。

第六,绿色补贴制度。绿色补贴是指那些许可使用、不必承担削减义务的补贴。政府为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采取绿色补贴,这是一种不必承担削减义务的补贴。这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家保护农业生产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实中,发达国家往往把污染环境较大的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因而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负担。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因其资金、技术等能力的限制无力承担治理污染的费用,往往被认为给予了其出口商品以隐含的商品补贴。

二 云南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和成因分析

1、云南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1)农药残留量(MRL)超标

农药残留量超标一直是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的一大问题,近年来随着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起用新的农药残留量标准以后,我国出口茶叶量大幅减少。另外,许多发达国家还进一步扩大了农残的MRL检验范围,从过去的检验6种农药扩大至近100种农药,同时大幅度降低MRL的值。例如氰戊菊酯在茶叶中的MRL在2000年7月1日之前欧盟实施的是10mg/kg,而2000年7月1日以后修改为0.1mg/kg,降幅为100倍;三氯杀螨醇原标准为20mg/kg,新标准为0.10 mg/kg,降幅为200倍。云南省出口茶叶中曾被检出诸如滴滴涕、氰戊菊酯、乐果等农药残留超标,直接影响到了云南茶叶出口贸易。(2)有害微生物

不同于细菌,有害微生物的污染也为当今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注意。茶叶的有害微生物虽然相对于其它为食品要小很多,因此其所含的蛋白质含量很低,而且非常干燥,所以不利于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但是如果其储存不当,就容易给有害微生物培养有利的生长环境。当前,我国茶叶的有害微生物屡屡超标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且引起了多起贸易纠纷,多个发达国家对我国茶叶的有害微生物超标进行进行,情形十分严峻。(3)有害细菌含量超标

云南省出口茶叶还出现了有害细菌含量超标的现象,大量销往欧美国家的茶叶中被检测出严重超标的大肠杆菌。茶叶从其食品属性来看,应属于风险性最

小的一类,因为茶叶属于干燥食品,而且所含蛋白质含量甚低,不具备提供微生物生长的可能性,主要来源是加工过程中造成的污染,或贮藏不当而引发的细菌再生。近年来,随着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检测手段的更加完善,云南省乃至全国茶叶出口有害细菌污染检测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云南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成因分析(1)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

云南省内茶叶出口企业由于过度分散经营,各自为阵,导致其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机械化水平低,这使云南省茶叶生产缺乏合理的规划, 更限制了茶园机械化的推广, 从而造成茶叶生产成本偏高,最终造成茶叶生产单位和个人获利较少。茶叶生产者负担过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叶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茶业发展缺乏行业管理组织, 致使国内企业相互竞争, 内外销市场存在严重的无序竞争。对于外销由于取消以前的出口配额, 使有出口权的茶业企业数量增加,从而造成相互竞争, 使我国茶叶出口大宗茶价格连年下跌。(2)茶园化肥、农药的施用

云南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另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很多茶叶出口企业的茶园没有科学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出口茶叶中许多指标超标,无法满足绿色技术标准要求,由于没有根据现代科学的生产方法施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出口茶叶农药残留、重金属离子超标、有害微生物含量不符合标准,致使茶叶出口后容易遭遇绿色壁垒。(3)茶叶检测标准体系落后

另外,我国茶叶检测标准体系还落后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这也是我国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一大原因。我国茶叶生产监管部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茶叶质量检测体系,许多茶叶出口企业技术人员、生产者以及经营者的茶叶卫生质量意识薄弱,在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没有建立规范化的操作模式,导致我国茶叶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国际标准,致使遭遇绿色壁垒。三 云南省茶叶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1、政府宏观措施

第一,完善茶叶生产与质量标准,建立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我国现行的国标在技术参数的设置和限量指标上均落后于国外先进标准,严重滞后于市场需要,不利于茶叶的出口。因此,应尽快研究相应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修订现行国标,特别是欧盟实行新的茶叶农残限量标准后,对我国出口茶叶至少要检25 种农药(包括异构体)。在参照CAC 标准基础上,针对我国茶叶影响较大的氰戊菊酯、噻嗪酮等十一种农药应严格加以控制,尽快制定新的技术要求,提高标准水平,使国家标准尽快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

第二,大力培育茶叶营销组织。云南省茶业的过度分散经营导致了生产技术、设备落后,影响了新技术与优良品种的应用与推广,影响了茶叶标准化推广进程,也妨碍绿色营销战略的实施。小规模生产组织缺乏绿色营销的实力和兴趣。云南省要引导大型工商企业进入茶业领域,投资茶叶基地、茶叶初级加工、深加工,扶持有条件的茶叶生产企业及出口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解决我国茶业发展资金困境。引进先进加工技术与营销管理经验,促进我国茶业产业结构和生产经营的升级。对现有茶业龙头企业、茶叶外贸公司及新进入的茶企实行增殖税、所得税减免,取消农业特产税。为茶叶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与经营软环境,授予更多茶企出口经营权。扶持、支持全国与各地区茶叶行业协会等其他市场中介组织的组建和开展工作。政府部门应规划建立茶叶批发市场,多渠道融资,引导大型工商企业、房地产企业、个体工商户、茶企投资茶叶批发市场,为分散经营的茶农提供进入大市场的绿色通道。此外,政府部门应支持农资生产企业投资茶叶有机肥与无毒或轻毒农药的生产与推广。

2、企业微观措施

第一,合理使用农药与化肥,减少茶园污染。为了减少茶园化肥的流失和污染,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应该改单一偏施为复合配方施肥,茶园专用复合肥以最佳的配比,避免了氮、磷等化肥单用偏施可能带来的流失与污染。传统的农家肥、天然有机肥,适宜与化肥混合制堆肥,作茶园基肥施用,既克服了单一偏施化肥的弊端,又改良了土壤结构,活跃土壤微生物,提高土壤生态活力。有些磷肥中镉、砷含量较高,一些土制磷肥含有三氯乙醛,石灰氮肥含有CN-,具有较大的污染性,应严加监督应用。钼、硼、硒等微量元素、稀土肥料和某些化学物质组成的生长调节剂,亦应适当少用,避免可能引起的污染与危害。

茶园农药应提倡科学合理使用,避免盲目滥用化学农药,杜绝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同时要加强茶园病虫预测与监测工作,根据防治指标适时适量用药,以减少单位面积特别是芽梢的受药量。为了节药增效,在具体喷药中,力求侧重标靶部位并喷施匀细周到。一次药效良好,则可避免再次施药,减少农药污染。当然,施药后应留足安全采摘的间隔天数,以利农药消解稀释,使其残留量降到允许的安全限量以下。

第二,注意厂房选址,减少茶叶加工中的污染。云南省境内很多茶叶加工厂一般都临近茶园,这样就会导致对茶园、进厂鲜叶以及成品茶叶造成污染,茶叶出口企业必须注意对厂房进行选址,尽可能建立在在茶季季风下风向的高燥地段,这样可以防止由于烟尘被风吹散后在低空弥散。厂房内的烟囱应符合国家规范,按照规范向高空排放烟雾。此外,还要注意生产流程中要隔离燃烧房和鲜茶或成茶加工车间,防止烟尘内部污染,要保持车间内清洁卫生,严密监控污染进出,茶叶加工严格按照生产工艺进行,保持其天然风味,不可在加工中添加任何添加剂,包装物要符合国际规范,遵循绿色包装制度。第三,开展茶园病虫害综合治理。从农艺方面着手,选择品质好抗病虫害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创造良好环境以利于茶树生长、营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繁殖的环境,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机率,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采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病毒治虫的防治方法。通过引入害虫天敌、有益细菌、真菌、放线菌、病毒或其代谢产物的手段来改变茶园生态环境和茶树生长微环境,达到以生物方式防虫治病的目的。目前国内应用的方法有很多,如松毛虫赤眼蜂、捕食螨等茶树害虫天敌的应用,应用白僵菌防治茶丽纹象甲、茶尺蠖等。利用物理方法和机械设备防治病虫害,如利用害虫的群集性和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目前,农药防治仍然是茶树病、虫、草防治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病、虫、草暴发时显得尤为重要。建立茶树病虫害测报网点,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测预报网络,统一、规范茶树病虫害的防治,选用高效、易降解、选择性强、水中溶解度低的农药品种,根据目前茶叶进口国规定的茶叶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来选用农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实现茶叶无公害生产。四 总结

综上所述,云南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主要是因为生产经营过于分散,技术实力不强,没有科学合理的施用农药和化肥,同时也由于没有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茶叶质量茶叶质量检测标准体系。因此,对于云南省政府来说,必须完善茶叶生产与质量标准,建立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大力培育茶叶营销组织,对于云南省茶叶出口企业来说,要合理使用农药与化肥,减少茶园污染,合理使用农药与化肥,减少茶园污染,开展茶园病虫害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 陈宗懋,2001:《我国茶叶卫生质量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茶叶通报》第1期

[2] 鄂冰,2006:《中国茶产品贸易与绿色壁垒问题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第3期

[3] 李晓丹,2003:《云南茶叶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及对策分析》,《学术探索》第11期

[4] 许智博,2004:《云南茶叶困境中求变》,《西部时报》第018版

[5] 朱旗,施兆鹏,2004:《我国茶叶企业应尽快建立HACCP体系》,《中国茶叶加工》第5期

[6] 周金球,2006:《茶叶卫生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第8期

2.我国茶叶出口分析 篇二

茶叶作为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 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茶叶出口一直稳步增长, 但是近年来, 随着关税与传统非关税壁垒的逐渐削减, 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2002年, 我国有71%的出口企业遭遇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限制, 有39%的出口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造成的损失逾170亿美元, 这相当于2002年出口总额的5.2%。近日, 宁波检验检疫局组织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宁波地区出口企业影响的调查。从296家被调查企业的结果分析, 2007年及2008年上半年, 宁波地区约有30.74%的出口企业遭受到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2007年损失总额达47.13亿美元, 占出口贸易总额的12%, 2008年上半年达44.61亿美元。农食产品行业成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重灾区, 据调查, 农食产品行业有70.37%的企业受到了影响。调查发现, 技术性贸易壁垒已超过传统的配额、许可证措施, 也超过企业频繁遭受的反倾销案件, 成为继汇率、关税之后的第三大出口贸易障碍。

二、我国茶叶出口及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

(一) 我国茶叶出口的整体现状

由表1可知, 2007年我国茶叶出口量为28.95万吨, 较2000年增加了5.14万吨, 同比增长22%;出口额为6.08亿美元, 较2000年增加了2.17亿美元, 同比增长55.5%。

(二) 我国茶叶出口所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以及国际茶叶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 世界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和公民的身体健康, 采取了更隐蔽的措施来限制茶叶出口国的贸易。其中, 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多年来对本国的茶叶进口设置了一系列技术性贸易壁垒, 给我国的茶叶出口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欧盟自1999年实施新的药物最高允许残留标准以来, 我国对欧盟的茶叶输出明显减少。2000年7月, 欧盟对进口茶叶实行新的农残标准, 限制和禁止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增至62种, 部分农药残留标准比原有标准提高了一百倍以上, 扩大了农药残留量的检验种类, 这直接造成了我国茶叶对欧盟的出口量和出口额大大减少。如图1所示, 仅以德国为例, 2000年全年对德国的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比1999年同期分别下降了29.42%和40%。

第二, 2003年5月, 日本修改《食品卫生法》, 准备实施《食品农药残留暂定登记标准制度》, 并于2006年起实施。2005年6月, 日本又发布了《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 对251种与茶叶有关的农药作了规定。这使我国茶叶对日出口量从2005年的34 586.3吨下降到2006年的27 668.4吨, 同比减少20%;出口额从2005年的7978.1万美元减少到2006年的6569.5万美元, 同比下降17.7%。从表2中可以看出, 我国茶叶对日本的出口受到“肯定列表制度”的严重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 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 对我国的茶叶出口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研究TBT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对我国茶叶的出口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模型构建与回归结果分析

(一) 模型的构建

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属于定性变量, 因此有必要选择虚拟变量作为自变量来衡量TBT对我国茶叶出口量及出口额的影响。欧盟、日本和美国在1999年全面提高了该壁垒的“门槛”, 而且于2002年将其影响扩大化, 因此虚拟变量D在2002年前取0, 2002年后取1。日本、美国和欧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最严重, 其中, 德国连续五年来是我国在欧盟地区最大的茶叶出口国, 所以笔者选取日本、美国和德国这三个国家来分析TBT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文章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统计数据库。

设回归方程为:

式中, 表示常数项;Qi和Vi分别代表我国茶叶的出口量和出口额;CGDPi为茶叶进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EXi表示一单位的外币兑换的人民币金额;GDP代表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为虚拟变量, 衡量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为随机扰动项, i=1, 2, 3分别代表日本、美国和德国。

(二) 计量方法及回归结果分析

笔者主要分析日本、美国和德国三个国家的技术壁垒问题, 时间跨度为18年 (1990~2007年) , 因此可选用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的混合面板数据模型 (time series and cross section data) 。文章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方法, 用来说明个体影响, 即反映模型中忽略的反映个体差异的变量的影响;并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 (GLS) 对模型进行估计, 以此排除个体成员之间存在截面异方差的情形。文章利用Eviews5.1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如表4所示。

注:*、**、***分别表示0.01、0.05和0.10显著性水平检验显著;括号内为t值。

由表4可知, (1) 式和 (2) 式中, R2分别为0.882394和0.848928, 修正后的R2分别为0.86738和0.829642, 变量基本上通过了检验, 该模型拟合优度较好, 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 GGDP是进口国的GDP增长率, 用来衡量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GDP增长越快, 一国经济实力增长越强, 国民购买力也越强。即GDP增长速度越快, 一国居民消费能力也越强, GDP的增长有利于我国茶叶的出口。但是,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茶叶进口国的GDP增长率每增加1%, 我国茶叶出口量减少662.074吨, 出口额则未通过检验。这与预期效应不符, 主要是因为我国茶叶及附属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出口以低档产品为主, 但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到一定层度后, 他们的需求偏好会发生变化, 转而用更高档、更环保的产品来替代, 从而影响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量。

第二, 汇率直接关系到茶叶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价格和出口成本。人民币汇率升值, 茶叶出口价格相对上升, 成本也相对增加, 出口量和出口额就相对减少。汇率每变动1%, 我国茶叶出口量减少57.8757吨, 出口额相应的减少约115万美元。这说明汇率与我国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存在负相关关系。

第三,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代表了本国整体经济水平, 用来衡量我国的供给能力。一般来讲, 一国GDP越大, 其供给能力越强, 出口能力也越强。由回归结果可知, 我国GDP每增加100万美元, 出口量增加2.278千克, 出口额则相应的增加7.719797美元。这表明我国GDP对茶叶出口有一定的影响, 且与本国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存在正相关关系

第四, D表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从表3可以看出, 2002年茶叶进口国增加1个技术壁垒, 我国茶叶出口数量减少2963.26吨, 出口金额相应地减少3469 138美元。这表明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存在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结论及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茶叶出口数量和金额负面影响显著。TBT每增加一个, 我国茶叶出口数量减少2963.26吨, 出口金额减少3469 138美元, 说明技术壁垒是阻碍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茶叶出口贸易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我国茶叶出口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

茶叶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 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低, 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各国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我国茶叶及附属产品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二) 茶叶出口经营主体实力较弱, 出口产品存在质量隐患

国际市场的“门槛”在不断提高, 而我国茶叶出口产品的质量没有相应的改善, 使得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频频受阻。

(三) 我国茶叶行业的生态环保意识较差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国政府及公民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和均衡营养, 于是各发达国家逐渐实施了各项食品卫生标准、检验检疫标准等, 使得我国茶叶产品因为质量、包装等问题频频退出国际市场。

面对日益加剧的TBT问题,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瓶颈”。

第一, 政府应当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茶叶市场准入标准, 从而提高我国茶叶的整体出口质量。一方面, 政府应当加强通报咨询网站建设, 建立国外技术壁垒数据库,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及时向企业提供WTO/TBT、WTO/SPS通报、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法规、国际上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发展动态等信息。另一方面, 政府要积极出台与国际市场一致的茶叶产品标准, 确保我国投放在市场上的茶叶属于有机茶叶和无公害茶叶。

第二, 茶叶行业协会要统一技术标准和质量价格检测标准, 构筑符合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 提高茶叶的市场交易效率, 避免茶叶经销商之间无序竞争;要帮助出口企业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保护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还要代表茶叶出口商和经销商积极参与解决相关的国际贸易争端。

第三, 我国茶叶出口企业应树立“绿色食品”观念, 确保投放在市场上的茶叶及附属产品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生态环保的要求, 让消费者买得省心, 用得放心。另外, 茶叶出口商还应加大技术投入和科技创新,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 使产品在市场上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锡嘏.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应对[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2]金德有, 韩建平.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3]许咏梅, 高启杰.技术壁垒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5) .

3.我国茶叶出口分析 篇三

一、我国茶叶出口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茶叶出口量总体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在全球茶叶市场地位显著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茶叶出口贸易量总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但近年来呈现小幅振荡。如2014年茶叶出口量为30.1吨,较上年同期下降7.5%,出口金额为1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如图1所示,从我国茶叶出口总量来看,2004-2009年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速为7.6%,2010-2014年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海外需求抑制等,表现上下小幅波动的态势。从我国茶叶出口金额来看,2004-2014年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在2010-2014年,尽管茶叶出口量呈现波动,但出口金额仍旧保持着稳定增长,表明我国茶叶出口价格保持稳定,并呈现出逐步上升的格局。同时,我国茶叶出口占全球比重呈现持续上升的格局,2004年为12.2%,至2014年增加至17.6%。自古以来茶叶都是我国对外出口的重要商品,我国茶叶在全球茶叶市场地位显著。

(二)我国茶叶出口品种多样,但以绿茶为主

我国茶叶出口品种多样,主要包括绿茶、红茶、特种茶,特种茶又可细分花茶、普洱茶、乌龙茶、黄茶、紧压茶等。我国茶叶出口以绿茶为主,尽管近几年受国际需求的抑制的影响,绿茶出口量有所下降,但仍占出口总量的80%以上。我国绿茶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出口品种主要为珠茶、眉茶为主,占全球绿茶贸易量的八成以上。2004年我国绿茶出口量为21.6万吨,占出口总量的77.14%,至2014年我国绿茶出口量增加至24.9万吨,占出口总量的82.7%。2004-2014年间,我国绿茶出口总量持续攀升,年均增长32.7%。由此组数据可见,绿茶在我国茶叶出口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从全球消费市场来看,红茶是茶叶消费主体。在2000以前,我国茶叶出口以红茶为主,如1950-2000年的50年间,红茶出口量大于绿茶出口量的年份就有29年。新世纪以来,受我国自然条件的限制,红茶品质下降,导致出口量急剧下降。1991年我国红茶出口量为7.5万吨,2008年出口量下降至4.0万吨,2014年更是跌落至2.8万吨的最低点。特种茶是我国独有的出口品种,近年来出口量有所下降,如2014年乌龙茶出口1.5万吨,同比下降9.7%,普洱茶出口0.34万吨,同比下降25%。但特种茶单价提升较快,远高于绿茶、红茶出口价。

(三)我国茶叶出口集中于亚、非地区,摩洛哥是我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国

我国茶叶远销全球近200多个国家与地区,但主要集中于非洲、亚洲地区,占茶叶出口总量的八成左右,其次是欧洲与北美洲,约占到两成左右。2014年我国对非洲出口茶叶数量为16.3万吨,占出口总量的54.2%,而2008年这一比重仅为44.4%;对亚洲出口茶叶数量为7.8万吨,占出口总量的25.8%,2008年这一比重为34%(见图2)。对比可见非洲、亚洲仍旧是我国茶叶主要出口地,2014年已接近九成,但近年来呈现出越来越向非洲集中的格局,对亚洲地区的集中度逐步减弱。2014年,我国对欧洲、北美洲茶叶出口数量分别为4.14万吨和1.65万吨,占出口总量的13.75%和5.5%,与以往年份占比基本持平。对南美洲、大洋洲茶叶出口比重一直较低,约为1%左右。从我国茶叶出口国别来看,2014年出口量排在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摩洛哥、多哥、美国、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长期以来,位于非洲西北端的摩洛哥是我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国。2014年出口量为5.9万吨,占我国茶叶出口总量的19.6,出口金融为2.1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6.7%。

(四)国有、集体企业茶叶出口份额逐年下降,私营、外资企业逐年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茶叶出口企业竞争加剧。从表1数据分析来看,近年来呈现出两大特点:其一,国有、集体企业茶叶出口份额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04年,国有、集体企业茶叶出口数量分别为15.8万吨和4.0万吨,占比56.4%和29.3%,2014年出口数量分别下降至4.7万吨和1.4万吨,占比分别下降至15.6%和4.7%。其二,外资、私营企业茶叶出口份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04年,外资、私营企业茶叶出口数量分别为0.6和7.7万吨,占比2.1%和27.5%,至2014年出口数量分别上升至2.02万吨和21.1万吨,占比分别上升至6.7%和70.1%。其中表现最为显著的是:国有企业茶叶出口急剧下降、私营企业茶叶出口持续攀升。

二、我国茶叶出口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我国茶叶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加之受全球经济影响导致出口业绩难以提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自由化的大背景下,茶叶出口受全球经济环境影响日益明显,导致生产成本持续上升、海外需求抑制。尤其是我国劳动力价格水平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对于劳动密集、科技含量低的茶叶出口企业而言,面临着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的格局。近年来,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名义增速年均超过了10%,自2012年劳动红利逐步消失,东部地区甚至出现了“用工荒”。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达到56339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2%。人民币升值,美元、欧元、卢布等货币贬值,使我国茶叶出口企业通过海外市场提价转移成本上升压力变得几乎不可能。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经济动荡不稳,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茶叶出口企业面临生存压力,甚至不得不陷入有单不接、长单改短单的尴尬局面。除此之外,全球信贷紧缩,茶叶贸易周期长、回款慢,导致茶叶出口企业积极性下降。部分非洲国家疾病疫情和政局动荡影响了茶叶贸易,对非洲出口下降4.2%。总结而言,我国茶叶出口总量总体保持上升,但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影响,生产成本技术上升,导致茶叶出口业绩短期内难以提升。

(二)多国贸易保护手段的制约,挤压了我国茶叶出口空间

我国是世界茶叶生产大国、出口大国,但近年来多国贸易保护手段的制约已成为我国茶叶出口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如绿色贸易壁垒、反补贴等非关税壁垒,无形中提高了茶叶准入门槛,挤压了我国茶叶出口空间。近几年,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多国都对茶叶农残检测标准进行了制定与修订。受此影响,我国茶叶在出口之前面临着自检、第三方检验等多种检验,使成本上升,且由于标准严苛、检测方法多变,甚至面临着废弃、退货的风险。如2014年我国输欧、日茶叶因农残检测超标被通报了33次,其中欧盟30次,日本2次。严苛的标准是加大了茶叶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与经营风险,使原有的价格优势不再明显,利润空间被挤压。由此,部分企业不得不调整经营战略,纷纷开拓出口门槛较低的非洲市场。总体而言,从发达国家日益严苛的茶叶农残检测标准来看,对我国茶叶出口企业提出了升级转型、提升技术含量的要求。

(三)我国出口茶叶品质不高、竞争手段单一,处于产业链中末端

宏基(Acer)公司提出以“微笑曲线”来体现产业链的附加值。即位于中间的制造、生产、加工环节的附加值最低,而位于两端的研发、营销环节的附加值最高。我国茶叶出口企业主要以生产、加工为主,茶叶品质不高,长期将低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手段,使之处于产业链中末端。从研发投入来看,科技创新意识差,茶叶产品多为初级加工,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公布数据显示,我国茶叶生产企业研发投入约占营业收入的1%,远低于国内企业平均4.7%的研发投入。从种植来看,我国茶树种植面积全球第一,良种茶树种植面积比重仅为20%,受种植技术、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产量位于全球第二。加之违规用药、重金属超标等,导致茶叶质量不稳定。从生产加工来看,茶叶出口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加工能力弱,尤其是中小企业约占到70%左右,普遍存在厂房简陋、设备陈旧、生产技术落后,甚至为了竞争使用掺杂手段,导致茶叶质量难以保证。从经营手段来看,缺乏自主品牌,分销渠道缺乏。尤其是中小茶叶出口企业以定牌、来单加工为主,大部分利润被国外品牌商所赚取,难以适应国际化需求。

(四)国际竞争对手比较优势明显,严重冲击我国茶叶出口行业

新世纪以来,国外茶叶出口行业发展迅速,在政府支持、成本控制、产品质量等方面获得相对优势,在国际茶叶行业形成了比较优势明显。具体表现于:其一,国外纷纷出台多种政策措施,鼓励、扶持本国茶叶出口行业的发展。如越南为促进茶叶行业向现代化、机械化发展,提供低息、无息贷款;印度为鼓励茶场将利润用于购置机械、设备,提升茶叶出口行业生产效率,出台免征所得税的政策;斯里兰卡为减轻茶叶出口企业的税收负担,免征其国内茶叶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税收,仅在出口环节征收茶叶税2.5卢布/Kg(相当于0.23元人民币)。其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茶叶出口占据着成本绝对优势。如越南、印度尼西亚的人工、土地成本低廉,更具价格优势。其三,高品质茶叶不断在国际市场受到追捧。如日本绿茶因其品质较高、质量上升,在国际市场中享有高价格待遇;印度近年来通过多种手段扶持茶叶出口企业,在茶树品质、制茶技术等方面取得成效,茶叶品质在国际市场享有较高口碑;斯里兰卡低海拔地区种植茶树,使红茶品质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给中国红茶出口造成较大冲击。

三、提升我国茶叶出口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茶叶出口结构,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

当前我国茶叶出口以绿茶为主,红茶出口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这与国际茶叶市场需求相反。由此,要促进我国茶叶出口行业的发展,必须优化茶叶出口结构,在稳定、保障传统市场的基础上,捕捉市场信息、开拓新兴市场。具体可从以下几条路径着手:其一,优化茶叶出口结构。继续扩大绿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鼓励白茶、普洱茶等茶叶产品出口,将其转化为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点。规避国外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控制红碎茶出口,提高袋泡茶、速溶茶等出口比重。其二,针对国际茶叶市场消费特点,倡导使用小包装茶叶。其三,优化茶叶出口地区结构。继续扩大亚、非地区的市场份额,逐步开拓欧洲、北美洲市场。积极捕捉国际茶叶市场信息,如突破苛刻的检测标准,不断提升出口质量与份额。积极开拓中东、独联体市场的开发,做到新兴市场、传统市场都有所收获。

(二)扩大国内茶叶需求,鼓励茶叶出口企业“走出去”,积极提升抗风险能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国际大环境对茶叶出口行业的影响日益突显,竞争更为激烈。因此,提升我国茶叶出口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主要可从内、外两条路径着手:其一,积极创新茶叶产品,扩大国内茶叶需求。扩大国内茶叶需求,对于增强茶叶出口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对生活品质要求提升,茶叶生产企业可通过创新茶叶产品,扩大国内需求,从而减小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其二,鼓励茶叶出口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兼并重组本地企业,进行茶叶加工、经营,从而规避贸易壁垒,减少交易成本。尤其是在亚洲、非洲地区的伊斯兰国家,这些国家是我国茶叶出口主要消费国,居民视茶如粮,能够利用当地技术、人力,在短期内迅速占领市场。同时,针对当地居民消费习惯,适当创新、研制产品,从而扩大销售份额。

(三)逐步完善茶叶产业链管理,提升茶叶出口企业利润空间

产业链管理是舶来品,作为一项庞大的体系,涵盖战略、业务、生产、技术等,对于企业培育竞争优势、提升综合实力、扩大利润空间有着积极意义。完善茶叶产业链管理,要从全局性的高度着手:其一,改良茶树品种,合理科学使用农药,加强种植环节管理。扩大无公害、有机茶园面积,提升种植效益。加强茶农素质教育,实施登记备案制度,科学种植。其二,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加强生产、加工环节管理。结合海外市场需求,创新特色产品,提升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长度。尤其是发展有机茶、功能性茶(降压茶、降糖茶),从而实现品牌溢价。其三,积极发展连锁店、加盟店,加强营销环节管理。加强与国际茶叶行业组织的交流,发放宣传资料,提升国内茶业出口企业知名度。加强与重点消费国茶叶行业交流、协作,升级贸易流通方式,提升茶叶行业国际话语权。其四,加强品牌建设,以“龙头企业”为标杆,逐步实施国际化品牌战略。加快与发达国家的产品认证互认进程,出台税收、信贷等方面优惠政策,扶持茶叶生产、加工企业,逐步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提升茶叶出口企业利润空间。

(四)全方位、全过程提升我国出口茶叶质量

受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对茶叶农残检测标准日益严苛的影响,给我国茶叶出口企业生存带来挑战。由此,茶叶出口企业必须全方位、全过程提升出口茶叶的质量,以减小质量风险,应对国际茶叶市场的激烈竞争。具体可从以下几种路径着手:其一,茶叶出口企业创新组织模式,加强与茶叶生产源头的协作,提升茶叶质量。建立茶叶原料生产基地,采取多种模式与茶场、茶农合作,对种植、用药等统一管理,从源头上控制茶叶质量。其二,建立全面的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即实现从茶叶采摘、加工到包装、配送等环节全方位的质量监控,通过信息技术,使消费者能够查询茶叶产地、加工等各环节信息。其三,通过国际认证、有机认证等,提升茶叶质量。如IS09000、HACCP等认证。

(五)加强政府、行业协会、茶叶出口企业间的联系,提升我国茶叶的知名度

4.浅析中国茶叶出口现状 篇四

前言

我国作为茶叶发源地,具有千年茶叶出口历史,是世界上最大茶业生产国和出口国,我国茶叶出口金额达到5亿美元。据业内专家估算,茶叶出口带动了1200万人就业,其中茶农约1120万。

茶叶出口主要包括绿茶、红茶、特种茶三大部分。其中绿茶出口规模居世界首位,出口达11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21.87万吨,金额3.9亿美元,约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83%。绿茶出口对北非、西非、独联体市场增势强劲;对美出口量大幅上升;对欧盟出口继续呈大幅上升趋势;亚、非地区的伊斯兰国家是我国绿茶传统主销市场,对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加纳、阿尔及利亚、美国和日本出口绿茶均在万吨以上。美国、俄罗斯是我国出口新兴市场,也是我国茶叶出口新的增长点,并表现出巨大潜力和购买力。另外我国出口红茶3.15万吨,金额4,245万美元,出口特种茶3.64万吨。

一、中国茶叶产业出口现状

(一)价增量减,喜少忧多

我茶叶出口未能再现去年量价齐增的格局,可谓亦喜亦忧,喜少忧多。据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茶叶出口14.73万吨,同比下降3.97 %;金额约3.61亿美元,平均单价2447美元/吨,同比分别上升4.67%和8.99%。喜的是,向美国、俄罗斯出口出现大幅增长,同比分别上升41.6%和22.05%,日本自2005年以来大幅下降的态势得到遏制,同比微增0.56%。忧的是,传统市场茶叶出口数量呈下降态势,特别是我茶叶出口第一大市场摩洛哥同比下降

9.46%,第二大市场乌兹别克斯坦同比下降53.24%,从2009年的第2位降至第5位。

(二)茶叶出口经营权放开

随着茶叶出口经营权和出口配额的逐步放开,茶叶出口企业逐步增多且优劣混杂,少数企业为追逐眼前利益在出口中低价竞销、以次充好,不但严重扰乱了国内经营秩序,使得茶叶出口价格整体下滑,茶叶出口全行业利润水平难以保证,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我国茶叶在海外市场的口碑。

(三)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

我国茶叶出口市场主要是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茶叶出口贸易中品种主要是绿茶。近年来,我国茶叶出口贸易中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障碍是农药残留问题。世界茶叶进口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由于自身的因素不生产茶叶,对进口茶叶制定非常苛刻的农药残留标准(MRLs)。如欧盟2000年7月1日起,实施的茶叶中农药残留新标准,受检农药品种从6种增加到108种,限制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增至62种,将大部分农药残留标准降至原来标准值的1/100~1/10。在2000年底欧盟又加高贸易壁垒,对茶叶检测执行更为严格的质量安全标准而且受检的农药品种增至134种。2002年欧洲茶叶委员会对进入欧盟地区的茶叶实施更加严格的农药残留最高限量(MRLs),如氰戊菊酯最高残留限量(MRL)值由10mg/kg降至0.05mg/kg。喹硫磷(MRL)由2mg/kg降至0.1mg/kg(仪器检测最低线)。在2003年3月14日发布的2003/0052(COD)法规中规定,将从2005年起对未在欧洲或没有充分依据说明其残留对销费者不构成危害的农药在食品中残留量均不得超过最小违约标准0.01mg/kg。德国的技术标准中,绝大部分农药也从LOD作为MRLs;相应法规还规定,今后的新农药除了某国一方提供田间实验资料并经过欧盟和德国一方允许以外,其余均以LOD作为MRLs。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复杂多变是影响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又一绿色技术壁垒。自1993年以来,欧盟先后颁布了至少15个涉及茶叶种农药残留限量的法规。目前还在对约600种农药进行重新的评估和审定;最近又出台了若干关于修订标准的法规和指令,以后将有一系列标准被修订。日本大藏省于2002年修订了《食品卫生法》,增加了对进口产品的检验环节和检验的批次,提高了产品标准,加大了对不合格的认定范围和惩罚力度。德国等国家也不时出台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变更技术要求。另外,各国的产品认证体系种类繁多,认证程序也被经常修订和补充,进口商只有得到确切的认证后产品才允许进口。对于如此的绿色技术壁垒,我国出口商一般难以适应,从而影响我国茶叶的出口增长。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产品贸易的影响

(一)影响我国茶叶的出口量和出口创汇

随着发达国家绿色技术壁垒的技术标准越来越高,我国的茶叶出口贸易受到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其表现在我国茶叶出口的数量和金额占世界茶叶出口的数量和金额的百分比均有一定的下降。1992~2002年我国茶叶出口占世界茶叶出口贸易量的百分比由16.73%下降到13.77%的总趋势。同时我国对发达国家的茶叶出口的国别贸易亦有下降的趋势。以欧盟为例来说明绿色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1993年至1999年间欧盟曾是我国红茶出口第二大市场,但从此以后迅速减少了从我国进口茶叶,到2002年其进口茶叶占我国红茶出口的份额跌到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只有10.37%。我国对欧洲的绿茶出口也同时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从2000年我国对英国的绿茶出口额从154.01万美元降至2002年的94.53美元,年均下降21.7%。另一出口额下降明显市场是法国,其占我国绿茶出口比例从2000年的6.97%降至2002年的1.41%,年均下降56.8%。

(二)绿色壁垒影响我国出口茶叶的竞争力

我国茶叶出口时必须满足进口国的技术标准、法规等,为达到进口国的技术标准、法规,我国茶叶出口企业必须进行较大的设备、人力的投入以及支付昂贵的认证、注册、评审等费用,这在客观上增加茶叶出口的成本,这种成本主要是指一次性的初始成本和持续成本。前者是指达到技术法规与标准的要求而在生产、检疫等环节进行技术改造与生产或努力所导致的成本增加,包括一次性的技术设计更新与生产工艺改进、投资于新设备的资本投入,以及改进企业内部测试与检验程序并建立新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成本。后者则包括产品进入市场后不断发生的长期质量控制成本,持续成本则意味着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使产品的比较优势减弱,有时甚至没有比较优势。这种状况最终影响我国茶叶的出口。

(三)增加茶叶生产成本

为达到欧盟等茶叶进口国的农残及安全、卫生标准,我国茶叶生产主体和出口企业不得不改进有关茶叶生产、加工环境,增加卫生质量的检测、认证和签证等费用,使得出口茶日益上涨的销售成本进一步提高;据统计,要达到欧美准入标准,茶叶从采摘、拼配、加工、包装到储运每批次需要检测农残指标数至少在43个以上,微生物和有害金属检测指标在13个以上,整个过程每个批次茶叶的检测费用高达33600元。企业为方便检测和自查,一般需引进德国检测设备,每台70万元人民币,同时还要负担各种各样的大量消耗的检测制剂的费用。除了

检测成本外,在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生产资料成本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增加。再加上我国目前针对从事绿色出口的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的鼓励措施却还是空白。

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一)实施无公害茶工程,有效控制农残问题

应研究相应的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修订和制订一套与之相接轨的卫生标准,使国内的茶叶生产有据可依,出口企业能有章可循。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的措施有:首先,对茶园的病虫害要走综合防治之路,严禁一切高残留农药在茶树上使用;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农药使用量;加强现有茶园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加强茶农素质教育,提高茶农合理使用农药、科学使用农药、适时施药、抑控弄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严禁安全间隔期,改进施药方法和施药机具,提倡以容量喷药代替高容量喷药,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益和防治效果,又降低成本和农药的危害。最后,加强农药品种的开发、引进和实验推广,特别是生物农药、环境较好的农药研究和开发;要提出不同病虫害防治对象,不同常规农药品种的替代品种。

(二)从源头抓好质量和安全卫生

目前,阻碍我国茶叶出口的表面上是“绿色壁垒”,究其根源却是茶叶中的农药等有害成分残留问题。不能排除某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限制我国茶叶出口而设的壁垒,但毫无疑问的是,对照国际检测标准,目前我国不少茶叶的确存在着农残和卫生质量不合标准的问题。应该在企业统一组织指导下,成立茶叶工、贸一体化组织,参与发展我国茶叶出口基地建设,加大茶叶科技投入,严格按照国际统一标准进行生产,推广实施有机肥代替无机肥,以生物防治为主代替化学防治为主的生产过程。

(三)建立茶叶绿色出口补偿机制

借鉴欧盟对农业的补贴方式,我们应间接补贴和直接补贴并用。凡用于公共设施、公共平台的建设和完善用间接补贴手段予以扶持,对涉及到具体茶农和出口企业的亏损则采用同生产和出口挂钩的直接补贴方式,把补贴经费直接发到农民或企业手中。从长远看间接补贴为主要补贴形式,但近期内应加大直接补贴的力度,帮助茶农和企业弥补因绿色生产遭遇的损失,树立他们突破绿色壁垒的信

心。

(四)依靠比较优势原则,调整茶叶种植结构。

由于我国茶叶生产禀赋在不同地方有很大的差异,茶叶生产比较优势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因此我国茶叶生产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合理地安排生产布局,提高我国农业资源的效率。

(五)加强技术标准、质量体系和认证体系建设。

相对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程序,我国茶叶标准制定工作是滞后的。如欧盟对进口茶叶农药残留限量达56项、英国13项、日本64项,而我国迄今只有两项农药残留指标:六六六和滴滴涕。无标可循、有标不采在我国农产品领域表现很突出。在认证体系建设方面,我国目前采用食品质量安全认证重要是质量体系认证,即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产品质量证认主要有三种:(1)各省市自行开展的无公害产品认证。(2)由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实施的绿色食品认证。(3)有机食品认证。目前有机食品认证主要以国外机构为主,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农产品认证体系。另外我国认证机构数量繁多,各认证机构所规定不同的认证标准造成通过认证的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使消费者难以把握质量标准。因此,我国在今后应该狠抓质量标准的控制制定和实施,提高茶叶采标水平,完善我国认证体系建设,加快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产品认证互相交流,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制定统一的农产品认证标准、程序、标志推动我国农产品包括茶叶在内的质量安全认证工作。

(六)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大力加强信息收集工作。

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在国外技术壁垒预警机制,加强对国际环保认证标准研究,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收集国外涉及茶叶的技术规范、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以及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的数据库,并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茶叶出口企业及有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使企业及时做好防范措施,突破国外的绿色技术壁垒。

参考文献:

[1]贺旭辉,闫逢柱.如何提高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基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尼和肯尼亚的比较分析[J].经济透视,2006,(2).[2]许咏梅,高启杰.技术壁垒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5).[3]顾国达,等.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中日茶叶贸易为例

5.我国茶叶出口分析 篇五

一、引言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世界分工在服务领域的深化,以及信息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共同推动下,服务外包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使全球生产组织方式和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战略选择而言,服务外包及其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印度过去十几年在软件和服务外包领域不同寻常的表现,显示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与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相结合,能够对一个大国政治经济原有均衡态势的改变产生杠杆作用。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公司在特定区域内集聚,是印度发展服务外包的重要经验之一。印度 IT 外包企业主要分布在孟买、班加罗尔、新德里等 7 个城市或城市带,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是最典型代表,拥有 Infosys、TATA、Stayam 和 Wipro 等大量软件外包公司,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其软件出口额占印度软件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以服务外包为切入点,通过集聚形成了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印度的经验为后起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和有益的借鉴模式。为了在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浪潮中以较低成本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找新的外贸增长点,我国也高度重视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从“十一五”规划纲要、 年商务部“千百十工程”到2007 年国务院 7 号文件,都积极鼓励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出“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并且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特别提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建设若干服务外包基地”。政策的积极效应已经显现,据商务部统计数据, 年我国126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同比增长 152%,达到 109 亿美元; 到 年,我国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承接国,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达 238. 3 亿美元,占到全球市场的 23. 2%。另外,从空间上看,我国已形成了以 21 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基础的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三大服务外包基地,这表明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已进入集群化发展阶段。这些外包示范城市往往地理位置优越,市场开放程度较高,有优良的基础设施,并且聚集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这些都是发展服务外包所必需的要素,由此吸引大量的外包企业云集于这些城市的服务外包园区.

那么,上述集聚现象对推动我国服务外包的出口有何实际影响呢? 根据传统的贸易理论,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据此,我国从技术及要素禀赋方面都不完全具备专业化进行现代离岸服务外包生产的比较优势。然而,现代服务部门具有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现代服务外包的生产往往集中于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 而产业集聚有可能替代比较优势决定专业化分工及贸易模式,即集聚优势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在一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产业集聚可以促进专业化,从而提升集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服务外包的集聚是否推动了服务外包出口的增长,就是上述理论推断在现实经济中的一个检验,也是通过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基地推动我国现代服务发展的起点。鉴于我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仍以信息技术外包( ITO) 为主( 占比超过 60%) ,业务流程外包( BPO) 和知识流程外包( KPO) 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本文基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中西部17 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06 年至 年的 ITO及相关数据,运用计量方法检验我国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贸易效应,即服务外包企业在这些示范城市的集聚是否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服务外包的出口? 如果实证结果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通过积极鼓励集聚、促进专业化、建立上下游产业链、构造产业生态系统、增强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不仅是我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一条有效路径,还是开启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一个契机。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对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农业区位论 ( vonThünen,1826) 和工业区位论( Weber,1929),在此基础上,Krugman( 1991a)等开创了新经济地理学派,从理论上证明,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等导致集聚产生,从而企业得以共享劳动力市场,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优势; 而通过产业集聚获得的外部规模经济则是一些国家获得生产、贸易及产业发展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关于集聚的经济效应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经济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话题之一。其中,有许多文献考察了产业集聚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问题。Porter( 1990) 指出,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成功的产业,其企业在地理上呈现集中的趋势。厉无畏和王慧敏( ) 指出,产业的集聚发展构成了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而打造符合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型产业集群,是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当务之急。朱钟棣和杨宝良( ) 认为,产业集聚可以使产业原本落后的国家超越最初在该行业有优势的国家,从而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加州的葡萄酒业集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今,加州葡萄酒的国际竞争力甚至已超过具有“先天”优势的法国。杜凯和周勤( )、杜庆华( )、杨丹萍和毛江楠( 2011)等利用中国相关制造业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证实产业集聚能够显著地提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出口。

产业集聚并不仅仅局限于工业领域,随着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集聚也日益受到关注。Scott( 1988) 、Krugman( 1991b) 等研究了加利福尼亚、伦敦和东京的服务业集聚现状。国内方面,许多学者运用区位熵、集中系数和空间基尼系数等指标对我国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 程大中和黄雯,;杨向阳和童馨乐,2009等) ; 陈建军等( 2009)等在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方面展开了系统的研究; 程大中和陈福炯( 2005)、童馨乐等( 2009)等证实服务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服务外包在全球经济的迅速成长激发了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包括服务外包动因的分析( Grossmanet al. ,2006; 卢峰,2007 等) ; 服务外包对就业及经济增长的影响( Bhagwati 和 Panagariya,; Amiti 和Wei,2005等) ; 服务外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薛求知和宋丽丽,2008; 赵晶等,2010等) ; 从中间投入的角度考察服务外包对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Amiti 和 Wei,2009; 刘海云和唐玲,2009; 姚战琪,2010等) 。

以上卓有成效的研究为推动产业集聚、服务外包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参考。但是,一方面,从前两个系列的文献可以看出,现有研究主要考察制造业集聚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未涉及服务业集聚对出口的影响,第三个系列的文献告诉我们,关于服务外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外包的动因、影响因素以及对增长、就业和生产率的影响,缺乏对服务外包集聚、服务外包产业集聚与行业出口关系问题的研究文献。事实上,服务外包的集聚也会促进本区域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分工更细,信息更充分,使得区域内的服务外包企业获得外部经济效应而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服务外包的文献大多采用统计上的主成份、因子和聚类分析或计量分析技术上的横截面估计法,但前者只适用于对变量进行分类或降维分析,缺乏指导假设检验的规范理论基础,后者不能控制样本中隐含的未观察到的横截面异质性,即无法处理未观察到的横截面异质性与自变量相关的`内生性问题。

本文的研究试图填补上述两个方面的缺失,为服务外包研究作出一些贡献。具体地说,本文将考察服务外包集聚的经济效应,我们以 ITO 为例,检验服务外包集聚是否有助于促进服务外包的出口,从而可以评估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和“促进服务外包出口”的政策效应; 并且,本文将选取主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2006 ~ 2012 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未观察到的截面异质性导致的内生性问题,还可以处理联立性偏误产生的内生性( 集聚的内生性) 问题。

三、数据、变量、回归模型及估计方法

( 一) 数据与变量构建

本文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 2007 ~ 的《中国信息产业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相应年份的各示范城市统计年鉴。本文旨在以 ITO为例分析服务外包集聚对外包出口的促进效应,因此计量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是各示范城市的 ITO 出口总额,为消除异方差性,我们对 ITO 出口额取对数,记为 lnEX。实证模型中还包含以下解释变量:

1. 区位熵———服务外包集聚测度指标

集聚通过产生外部性、知识溢出使企业受益,此外,集聚导致服务业的地区专业化分布,还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增长。一般而言,被称为“专门化率”的区位熵可以测度某产业在一个地区的相对集聚程度( Haggett,1965②) ,在现有文献中被广泛使用。因此本文以区位熵作为衡量集聚程度的指标,考量其对我国服务外包出口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 Rij= ( eij/Ei) /( ej/ E) 。其中 Rij表示 j 地区 i 产业集聚的区位熵,eij为 j 地区 i 产业产值,本文中表示17 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产值; ej为 j 地区所有产业产值,Ei为全国 i 产业产值; E 为全国所有产业的产值。

2. IT 技术人员工资成本( lnwage)

尽管不同的发包企业会出于各种目的把不同性质的业务转包给外部的专业公司或供应商,但对低成本的追求无疑是其开展离岸外包的直接动力,这也是有关外 包 动 因 的 各 种 解 释 中 被 广 泛 接 受 的 观 点。Grossman et al. ( 2006) 从理论上考察了外包的动因,认为利用南方国家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以降低生产成本是跨国企业实施离岸外包战略的主要原因。③Bajpai etal. ( 2004) 的问卷调查分析进一步支持了上述观点,其研究结果表明,降低成本和利用海外劳动力是被调查企业开展离岸服务外包( 包括 ITO 和 BPO) 最主要的驱动力,劳动力套利是其中最关键的考虑因素。因此,发包企业将离岸服务外包目的地首选在工资成本相对较低的印度、中国、菲律宾等国。这些文献为我们在实证模型中引入 IT 技术人员工资成本这一变量提供了理论和经验证据,并且由此可以推断,在 IT 人力资源质量一定的前提下,承接国 IT 人员工资成本越低,其信息技术外包的离岸市场规模越大。 3. 信息服务基础设施

现代服务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主要借助于通讯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在全球的普及对于打破时空限制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服务外包的出现并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是外包发展的原动力和技术平台之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幅度降低了交易成本,使企业经营规模扩大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更倾向于通过外包特别是离岸外包来实现; 同时,信息网络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催生出了许多快速灵活、生产专精的小企业网络,并成为承接离岸外包大订单的产业集群。一般而言,如果承接国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那么在理论上该国具有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因为基础设施完善,能够提供高效而便捷的联系方式和可靠的外包成果。同时,信息技术领域本身就是全球外包的主要内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对于发展离岸 IT 外包更是必不可少。本文以网络普及率作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这一解释变量的代理变量,衡量其对我国 ITO 出口的影响,记为 wlpjlv。

4. IT 研发人员数量

这一指标用于度量 ITO 行业的人力资本水平,为避免异方差,我们对之取对数,记为 lnh。ITO 是人力资本密集的行业,一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或承接国的 IT 人才储备越雄厚,对发包方的吸引力越大。例如,印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 ITO 接包国,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65%的份额,很多企业之所以将印度设为 ITO 业务的首选目的地,不仅因为其 IT 人员雇佣成本相对较低,还因为印度软件工程师的能力和数量都居于世界前列。

5. 研发投入

承接国的创新能力也是发包商选择外包服务提供商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承接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关系到外包业务是否能够达到目标,承接方完成的服务是否符合要求。印度、爱尔兰承接服务外包的实践表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其接包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事实上,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大型 IT 企业如 IBM、英特尔、SUN、惠普、微软、甲骨文、朗讯科技等都在中国建立了研发中心,充分利用本地的创新研发力量,这些国际知名 IT 公司的加盟,以及国内大学、科研院所、软件园等技术孵化器所形成的创新研发优势,是我国近年来软件产业和 ITO 得以迅速发展并打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基础。此外,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承接方 ITO 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促进其从低附加值的离岸外包业务向高附加值业务方向发展。创新能力往往通过研发投入水平反映出来,本文以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科学研究支出占预算支出比重测度其研发投入水平,记为 R&D

6. 市场开放度

长期以来我国坚定地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年12 月正式成为 WTO 成员后,与包括欧盟、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之间的贸易均享有最惠国关税待遇,且中国的服务贸易承诺比大多数乌拉圭回合谈判成员更为宽泛,这些举措大大优化了贸易环境,降低了交易成本,吸引了大批跨国企业入驻中国,为加强国际技术合作和获得市场准入创造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内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机会。本文以各示范城市进口总额占 GDP 比重作为市场开放度的代理变量,记为 openness。

四、实证结果分析

6.我国茶叶出口分析 篇六

关键词:绿色壁垒,安徽,茶叶出口,不利影响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绿色壁垒, 也称为环境壁垒, 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 进口国以保护国内贸易为目的, 以保护有限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 通过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来限制或禁止国外产品进入其国内市场。这些措施包括制定复杂多样的环保法律法规, 建立繁琐的检验检疫、认证和审批制度, 颁布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等。绿色壁垒具有名义合理合法、内容广泛而系统、形式复杂且技术性强、具有隐蔽性、对象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等特点。

安徽省作为我国的主要茶叶产区, 每年的茶叶产量和出口量都排在全国前列。对于近年安徽省的茶叶出口而言, 愈演愈烈的绿色壁垒已经严重影响茶叶产品的出口。因此, 研究如何应对绿色壁垒的不利影响, 对安徽省的茶叶出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绿色壁垒对安徽省茶叶出口的不利影响

安徽省是我国主要产茶区, 目前安徽省拥有茶园约12万公顷, 年产能力约为10万吨, 素有中国“茶乡”之称。自2006年以来, 安徽省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排在全国前列, 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在全国所占比重均呈现增长态势 (见表1) 。

万吨/万美元

资料来源:据安徽统计年鉴、茶叶通讯等相关资料整理

1.1 影响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贸易竞争指数 (Trade Competitive Index, TC) 是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有力工具, 能够反映某地区生产的某种产品相对世界市场上其他地区的同种产品来说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如果TC>0, 表示该地区该种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 具有贸易竞争优势, 数值越大, 优势越大。反之, 如果TC<0, 则表示该地区是该产品的净进口国, 该种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 处于竞争劣势。下面借助贸易竞争指数来分析绿色壁垒对安徽省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2002~2007年安徽省茶叶贸易竞争指数在0.96左右波动, 呈现逐年小幅下降的态势, 2008和2009年则跌至0.88以下, 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2008年正是中国茶叶出口面对国外绿色壁垒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 欧盟新的农药残留标准 (EC 149/2008) 于2008年7月29日正式执行, 检测更为严格。2010年欧盟在最新文件中对茶叶中农药残留标准重新作出规定, 取消硫素含量检查的规定, 而石硫合剂在我国茶叶种植过程中广泛使用, 当年安徽省茶叶贸易竞争指数一跃升至0.982。可见绿色壁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安徽省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资料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和安徽省茶叶协会

1.2 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

绿色壁垒的实施涉及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有关报告, 因绿色壁垒而产生的各种成本的增加占到了贸易总成本的15%。苛刻的农残限量和繁多的检测项目使企业不得不承担更多的检测费用、资金成本和设备购置费用。2009年茶叶的检测项目比2003年增加大约5倍, 所需费用上涨8倍多。2006年, 欧盟及德国制订的农残项目共计227项, 其中有207项的标准限量为安徽省当时仪器的最低检测底线, 所占比例为91.2%, 随着2008年欧盟新标准的出台, 安徽很多茶企业需要购置更加灵敏、精确地检测设备及新试剂。由于各种农残项目的检测, 茶叶通关时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延缓。以出口日本茶叶为例, “肯定列表制度”实施以前通关时间一般为10天左右, “肯定列表制度”实施以后, 随着检测项目的增多, 出口茶叶在日本的通关时间延长为50天, 甚至有些企业在日本的通关时间长达100多天。长时间的产品滞压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在外包装方面安徽茶产品与发达国家的环保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企业对包装也要有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进。这样, 企业运营的各种费用将大幅增加, 使产品的出口成本大大提高。

2 安徽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

2.1 生产观念落后

一方面, 由于部分安徽省茶农生活水平相对落后, 卫生以及健康观念意识相对淡薄。在栽培茶叶过程中, 使用农药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仅仅从防病除害的角度出发, 造成农药的乱用和滥用, 农药残留问题严重。茶产品加工程度不高, 主要以散装形式为主, 在茶叶的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增加了被微生物污染的机会。另一方面, 安徽省茶叶出口主要面向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这些国家的消费者普遍具有较高的绿色消费意识, 人们非常重视茶叶的品质和对健康的影响, 因此对进口茶叶制定了非常苛刻的检验标准。近年来, 农药残留问题成为安徽省茶叶出口的主要障碍, 落后的生产观念是造成安徽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最主要的原因。

2.2 经营方式欠佳

安徽省茶叶虽然经营企业数量多, 但龙头企业少, 分散经营仍然占大部分。截至2009年底, 全省共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7000余家, 但国字号龙头企业只有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1家, 省级龙头企业仅有19家。2005年以来随着茶叶经营权的放开和茶叶出口配额的取消, 有大量没有经营过茶叶出口业务的内贸生产、流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以竞相压价的方式抢占有限的市场份额。品牌数量多, 但国际知名品牌少。全省范围内有品牌的茶叶不少于500种, 其中只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几个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多数出口以定牌、来单加工为主, 极易被其他同类产品所取代。竞相压价严重地影响了进口国相关产业发展, 缺少知名品牌则无法在进口国占据稳定的市场地位, 这种欠佳的经营方式导致进口国设立绿色壁垒的进一步加速。

2.3 行业管理滞后

商务部的一项调查显示, 超过30%的企业跨越新贸易壁垒的主要困难是信息不畅通。安徽省茶叶出口过程中, 对绿色壁垒信息的获得相对滞后, 经常出现某家企业在遭遇绿色壁垒后的较长时间内, 同类企业还在重蹈覆辙,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农药残留的相关标准种类少, 调整速度慢。2006年5月底日本出台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中, 涉及茶叶的农残限量指标从原有的83项提高到276项, 自1993年以来, 欧盟先后颁布了至少16个涉及茶叶农残限量的法规, 到2003年受检农残项目达到193项。国外的相关标准会根据茶叶生产和市场需求每1~2年修订1次。而我国针对所有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国家强制性限量标准仅为205项, 且调整周期较长。在面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时, 就显得缺乏适应能力和对抗实力。滞后的行业管理给绿色壁垒提供了可乘之机。

3 安徽省茶叶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

3.1 改变生产方式, 提高茶叶品质

加强对安徽省茶农的环保教育, 使其认识到经济的绿色化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向茶农灌输绿色生产概念, 重视对基地茶农的“绿色培训”, 引导农户科学种茶和科学管理茶园, 实施清洁生产、绿色包装储运等。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对住产区茶农的免费培训, 对茶叶种植中农药的使用予以指导, 植保员要负责做好农药采购和管理、施药人员和时间的记录, 严格掌握茶叶安全间隔期, 保证出口茶叶原料符合有关安全卫生要求。安徽省茶企业应加强对茶叶深加工的开发, 丰富茶叶绿色食品的发展空间。例如, 开发茶饮料、商务用茶、保健茶、速溶茶粉等产品, 将茶叶在化妆品、医用原料、洗涤剂等深加工方面的使用上加大研发力度。

3.2 整合茶叶企业, 打造知名品牌

针对安徽省茶叶出口企业分散经营的局面, 应鼓励企业整合实力, 进行横向重组, 组建“贸贸”相结合的企业集团, 既可由大中型国有企业组成, 又可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组成, 避免出现众多企业竞相压价的无序竞争。针对生产与经营脱节的情况, 鼓励企业综合经营, 进行纵向重组, 组建新型“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开展订单式生产经营, 茶农按照出口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 这样可以保证出口企业收购的茶叶符合相关国家的绿色标准, 有效应对绿色壁垒。重点宣传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实力的品牌, 如“黄山毛峰”、“六安瓜片”, 确保其稳健发展并有所突破, 争取将其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 提高国外消费者的认可程度, 改变安徽茶叶出口充当国外品牌原料的局面, 降低其可替代性。

3.3 加强预警机制, 健全标准体系

政府及茶叶行业协会必须高度重视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组成专门机构及时搜集、反馈国外针对茶叶的绿色壁垒变化情况。日本、美国和欧盟是安徽省茶叶出口的三大市场, 应特别加强对这几个市场的绿色壁垒信息收集和通报工作,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为出口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要加大标准制定和修订力度, 缩短标准制定和修订周期, 将国际标准作为国内标准的适用基础, 争取国际标准制定和修改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沈能斌.绿色壁垒对浙江省茶叶出口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 2011 (3) .

[2]马章良, 马仁秒.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方略[J].改革与战略, 2011 (01) .

[3]苏琳.绿色壁垒对广西茶产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9 (18) .

7.出口欧盟茶叶面临新一轮严检 篇七

据悉,该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所有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必须通过欧盟指定口岸进入;二是所有货物必须有常规入境文件才会被允许进入指定口岸;三是欧盟将对10%的货物进行现场查验并抽样检测包括噻嗪酮、吡虫啉、三唑磷、氰戊菊酯、高氰戊菊酯、氯氰菊酯等农残项目;四是该法规同样适用于没有重量限制的样品等;五是进口商承担所有相关检测和入境文件准备的费用。

欧盟一直是我国茶叶重要市场,但受近年来欧盟对进口茶叶实施越来越严格的农残限量标准的影响,我国茶叶在欧盟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宁波是我国主要出口茶叶生产基地之一,据检验检疫部门统计,2011年1至8月宁波总计出口茶叶2.1万吨,货值7341.9万美元,其中输欧茶叶仅366.1吨,货值142.7万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减少11.7%。欧盟严格的技术贸易壁垒已成为甬茶难以逾越的障碍。

上一篇:供应商管理自我鉴定下一篇:深究企业货币资金管理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