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三单元能力测试题

2024-09-01

八上第三单元能力测试题(精选5篇)

1.八上第三单元能力测试题 篇一

实验中学2009届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测试卷

班级:姓名:座号:成绩:

一、基础知识(16分)

1、注音或写汉字。(6分)

狭隘()悲天悯人()富贵不能淫()...

zhēn()酌热 chén()一劳永 yì()

2、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4分)

A、弄巧成绌头头是道娓娓动听拈轻怕重()

B、麻木不仁以讹传讹见议思迁鄙薄()

C、如释重负约定俗成以身徇职契约()

D、疲惫不堪适得其返漠不关心纯粹()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天,他鬼使神差地一石头打中了回巢的红鸟。B.面对别人尖刻的讥笑,他不以为然。........

C.袁隆平仍然矢志不移地搞他的科学试验。D.一些乐观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中学生应注意文明上网,在虚拟世界里不但要避免对坏人的警惕,也要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B.这个山区的风景对我很熟悉,能一一说出它的佳处来。

C.有没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是衡量一个优秀班级的标准之一。

D.在韩冰灿烂而又坚定的笑容里,生命的意义在刹那间升华,绽放出绚丽动人的火花。

5、对加点词的词性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十分需要人们了解,关心和重视它。........

A.介词动词形容词名词B.介词 动词副词代词

C.动词名词 副词代词D.动词 形容词介词名词

二、背诵(8分)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7、足蒸暑土气。

8、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9、情结是诗。龚自珍用“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吟唱凄风无情、落花有意的生命之歌。

10、《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11、公曰:“,必以情。”

三、名著阅读。(1+1+2+3=7分)

12、请写出《水浒》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名字及外号,并说出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的特征:

名字______ ______外号特征

13、格列佛在大人国随国王巡视边境时佯称有病,去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后来他是怎样被救回英国的:

四、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5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4、用“/”画出下面句子中语音停顿的地方。(2分)

饿 其 体 肤,空 乏 其 身

15、解释下列加线字的意思:(2分)

① 衡于虑()② 人恒过,然后能改()

16、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项是()(2分)发于声,而后喻此乃勇士头也民弗从也王果去墙数步 ....

不言而喻乃分其汤肉葬之战则请从道士呼王去 ....

17、上文的中心论点是(用原文回答):(1分)

翻译为:(3分)

18、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如“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说的,“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说的。本文在论证方法上

还采用了和论证方法。(5分)

(二)(21分)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

端的热chén。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

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chén,而是冷冷清请,漠不关心,麻木不

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人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

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yì思迁的人,对于一班bǐ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

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

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

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的人,一个有益

于人民的人。

19、第一段正面介绍白求恩的语句是第句,侧面介绍白求恩的语句是第句。(3分)

20、第一段文字夹叙夹议的特点很明显,这段文字中“议”的句子是第句。(3分)

21、作者纪念的人是白求恩,但③——⑦句却写“不少的人”,这里是论证方法,其目的是(4分)

22、第一段共列举了四个反面论据,按、、对同志、对人民顺序排列,它们属于论据。(3分)

23、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本句分别从、品质、、和人生意义五个角度肯定了白求恩的精神。(5分)

24、试体会下边说法的表达效果哪一个好?为什么?(3分)

⑪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⑫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都佩服他,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三)(17分)

(1)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

夫。大丈夫的这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3)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

是这些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4)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

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5)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

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

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

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6)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

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7)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

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

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8)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25、选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A.孟子所说的话。B.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C.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D.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26、文中引用孟子的话有何作用是:(2分)

27、“„„此之谓大丈夫”中“此”指代的是后文分别举出_的三个事例来论证,这三者都是______论据。(4分)

28、第四节中“这一点”指的是_ _______,“这一原则”指代的是_______(4分)

29、从论证方法看,第七节先是,后。(2分)

30、就整个文章来看,本文以的表达方式为主,也穿插了,主

要是为服务。(3分)

(四)课外语段阅读(16分)小议“慎独”

(1)在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仍废弃

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

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2)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

分必要的。

(3)“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君子慎独”。一个人越在无人监

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思想境界。

(4)“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 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的故事:杨

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径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去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

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5)“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

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6)那么这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

都是一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7)“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

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8)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

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

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

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9)“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在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

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

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

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10)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

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

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3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32、选文(3)(4)(5)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4分)

33、阅读(6)--(9)段,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6分)刘备自律的名言

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1(3)

(2)爱因斯坦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

吴阶平年老时还不忘反思自己

(1);

(2):

(3):

34、下面三句话均出自选文结尾段,请选择其中的一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4分)

(1)“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

(2)“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

(3)“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

2.八上第二单元 篇二

一、复习目标

1.列举洋务派提出的口号及创办的企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前延伸 梳理知识

三、课内探究

形成认识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的历史,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于是革命党人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然而,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清王朝皇冠落地后,不平等条约没有废除;从农村到城市,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奉。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改良”和“革命”是指哪些历史事件?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2)这场“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结合材料谈谈对“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这句话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

──梁启超

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佑计的……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人民网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请回答:(1)为实现材料一中“大梦唤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什么运动?

(2)指出材料二中“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事件的性质。这一事件在思想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救治中国的“黑暗”,这场运动把矛头指向了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思想解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下列图片反映了相应的四个重大事件,结合这些事件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请回答:(1)图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图四事件相比较,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有什么不同?

(2)图

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目的是什么?这两个事件与图

一、图四事件相比较,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有什么突出特点?

(3)请你为上面的历史图片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四、课后提升

感悟历史

1.“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l300万两白银。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l0万匹。”材料所述体现了洋务派的哪一初衷?()

A.分洋商之利

B.练兵以制器为先C.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

D.防海之害,非整水师不可

2.在“评价洋务运动”的分组学习活动中,小杨同学收集的材料有:①1865年李鸿章以4万两银买下美商的旗记铁厂;②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③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回机器,与李鸿章等创办江南制造总局;④1872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少年赴美学习科技、工程等学科。以上材料不能说明在洋务运动中()

A.清朝政府起了主导作用

B.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C.商人、资本家兴办企业获得政府的投资

D.产生了一批近代企业 3.戊戌变法内容中,能说明这次变法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是()

①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②鼓励么人兴办工矿企业

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④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 其中的“我”是()

A B C D 5.2010年5月23日上午,孙中山铜像回迁揭幕仪式在南京市新街口广场隆重举行。孙中山先生受世人敬仰,其丰功伟绩有()

①建立中国同盟会

②提出三民主义

③亲自发动武昌起义

④成立中华民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右下图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人物,以下说明与图片人物相吻合的是()

A.创办《新青年》杂志,率先举起“民主”、“科学”大旗发表《庶民的胜利》一文,歌颂十月革命

C.率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D.创作《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 7.请阅读下列有关“中国近代化探索”方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二: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材料三:《青年杂志》封面

(1)材料一中“我办了一辈子事”是指李鸿章参与的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有何地位?

(2)材料二中的“三民主义”是哪一次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这一革命运动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材料三中这份刊物的诞生标志着什么运动的兴起?

(4)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何感悟?

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因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化大革命这些失误。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虽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曲折,但是其主流还是前进的,如在经济、科技以及外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勾勒出本单元的框架图,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主体知识。基本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八上第六单元复习试卷 篇三

(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默写题(16分)

①、郦道元《三峡》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 ;描写三峡夏季景色的句子:

;作者在文中最后引用渔者歌“ ”从侧面表现了三峡秋季的凄婉美。(2分)

②、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如水的句子: ;而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则是:

。(2分)

③、李白《渡荆门送别》描写平原广阔景象的诗句: ;运用比喻手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写景句子是:。(2分)

④、我们常用陆游《 》中的诗句 来表现感到困惑、以为走投无路时,突然见到希望。该诗中作者还用了诗句 来赞美农家好客热情的纯朴民风。更用 一句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

⑤、写出《红楼梦》中香菱所评论的《使至塞上》中描写塞上风光的诗:。该诗用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作者是 代诗人。(2分)

⑥、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体现农家劳作艰辛的句子是: ;而从诗句 可看出诗人即使劳作艰辛,也矢志不移,坚定自己的信念。诗人所在,是混乱的(朝代)。(2分)

⑦、在本学期我们学过的诗歌中,除了《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思乡之情,还有哪些诗句是表达相同情感的?试写出两联:

。(2分)

⑧、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诗句 来表达心中有所抱负,却苦无实现的途径。(2分)。

2、解释词语:(3分)略无阙处()虽乘奔御风()相与步于中庭()....仅如银线()乘骑弄旗()随波而逝()...

3、翻译句子:(4分)

①、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②、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③、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二、阅读理解(47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 4~26题

(一)[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自康乐以来()

②自非亭午夜分()..③实是欲界之仙都()④是日更定()..

5、①[甲]文写水的清澈用“清流见底”《三峡》则用 来写水的清澈。

②在[甲]文横线上填入原文。(2分)

6、选出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3分)

[请将词义解释写在横线上] A.高峰入云 重岩叠嶂 ..B.晓雾将歇 朝发白帝 ..C.青林翠竹 清流见底 ..D.夕日欲颓 不见曦月 ..

7、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请将词义解释写在横线上] A.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贤与能 ..B.将:晓雾将歇 出郭相扶将 ..C.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自:自康乐以来 自李唐来 ..

8、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项()(1分)

A.古来共谈(谈论)B.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C.夕日欲颓(落下)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怪)..

9、翻译句子:(2分)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甲]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用自己的语言分析其美在何处。(提示:可从语言、结构、意境或景色等方面入手)(4分)

11、[乙]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本句包含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1分)

12、两文章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2分)

[甲] [乙]

13、文的作者都因景生情,你是如何看待他们表现出来的情感,请选择其中之一进行评价。(2分)

(二)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4、选出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3分)

[请将词义解释写在横线上] A.天下之伟观也 势极雄豪 ..B.则一舸无迹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C.吴儿善泅者数百 溯迎而上 ..D.分列两岸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

15、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3分)

[请将词义解释写在横线上] A.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天:天下之伟观也 吞天沃日 ..C.百:艨艟数百 腾身百变 ..D.而:溯迎而上 而僦赁看幕 ..

16、解释加点词的意义。(1分)

①方其远出海门()②每岁京尹()..③为火所焚()④四马塞途()..

17、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腾身百变 ②溯迎而上 ③略不相睹 ④随波而逝

18、简答(4分)

①文中总共描绘了4幅画面,分别是:

②作者在写钱塘江潮时,按照从 到 的顺序,分别从4 个方面来描写潮,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入下面的横线。

()()()()

19、请认真阅读下列问题,在文中用“——”画出答案。(2分)

①总括全文的句子 ②第二段中表现教阅场面宏伟的句子 ③侧面烘托江潮之盛的句子 ④体现吴中健儿“善泅”的句子

(三)《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海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解】①如„„何:把„„怎么办 ②士师:古代的司法长官,其下有乡士、遂士等属官 ③已之:免掉他 ④四海之内不治:全国一片混乱

(四)日攘一鸡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②什一:指税率而言,即十抽一 ③去关市之征:取消关卡和市场的赋税 ④今兹:今年 ⑤请损之:那就减少一些吧,这句话是偷鸡者说的。20、请用“/”划出下面这段话的停顿(1分)

戴 盈 之 曰 什 一 去 关 市 之 征 今 兹 未 能 请 轻 之 以 待 来 年 然 后 已 何 如

21、指出停顿错误的一项()(1分)

A、四海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B、王/顾左右而言他 C、是/非君子之道 D、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

22、翻译下面句子(3分)

A、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译文: B、王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C、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23、文

(一)中你认为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原因是什么?(1分)

24、读完文

(二),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1分)

25、这两篇文章都选自《孟子》,从中你可以看出孟子是个怎样的人?(2分)

26、下面各句中“之”的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1分)

A、而之楚游者(动词,去,到)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C、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结构助词,的)D、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结构助词,的)

三、作文(50分)

27题,阅读下列文段,根据要求作文。

水,是一个多情而美丽的精灵,生命因她有了灵气,世界因她有了精彩。江河湖海,是水让她们成为大地的眼睛;雨、露、霜、雪,是水让她们成为自然的花朵。

请以“水”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文章要有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书写规范工整;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4、默写题(21分)略

2、略无阙处(通“缺”,中断)虽乘奔御风(即使)相与步于中庭(一起)....仅如银线(几乎,将近)乘骑弄旗(马)随波而逝(去,往)...

3、①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江面上到处升起了黄烟,人们彼此互相一点也看不见。②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看到我大喜过望,说:“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③、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当潮远远的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跟着越来越近,潮水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连天涌来。

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食物用品等的价钱比平时加倍的高,甚至是租用来观潮的帐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二、阅读理解(40分)、(一)、4、①自从②如果③是④这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C 山峰 早晨 青翠 清澈 太阳

7、D 欣赏 通“举”,选拔 即将 扶持 是 这 自从

8、D

9、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②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啊。

10、(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11、既指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包含了作者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还有漫步的悠闲。

12、[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贤人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还有漫步的悠闲。

13、略。言之有理即可,参考上题答案

(二)、14、C 雄伟 船只 游泳 逆流而上 江岸

15、C 为年 被 天空 太阳 数词,百 修饰,不译 递进,甚至

16、①当 ②年 ③烧 ④堵塞

17、①腾身百变 翻腾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②溯迎而上 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③略不相睹 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④随波而逝 随着波浪而流逝

18、① 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 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

吴中健儿高潮的弄潮技巧 观潮的盛况

②从 远 到近(形)仅如银线;玉城雪岭(色)玉城雪岭(声)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势)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19、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②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③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④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三)、(四)

20戴 盈 之 曰 /什 一 /去 关 市 之 征 /今 兹 未 能 /请 轻 之/ 以 待 来 年 然 后 已/ 何 如/ 21D 22(如果)大王您有一位臣子把他的妻子子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而自己到楚国去游玩,等他回来,却(发现)他的妻子子女在受冻挨饿,那么,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 齐宣王转头看左右的人而说别的事情。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23齐宣王没有把国家治理好,他应该承担责任。所以,他不敢也不愿回答孟子的问题,只好转移话题。

24知错就改,不要拖延。

25、善辩,正直,关心国家大事 26D

三、作文(50分)

4.八上第二单元 师友结伴同行 篇四

1.交友要遵循的原则:(1)平等互惠、坦诚相待。(2)学会宽容、尊重差异、加强沟通,多欣赏和赞美他人。(3)慎重交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

2.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的意义:(1)可以增进对异性的了解,学习对方的长处。完善自己的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2)可以扩大交往范围,锻炼交往能力。(3)可以学习如何适应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要求,增进性别意识。

3.男女同学正常交往要遵循的原则:(1)既要互相尊重,又要自重自爱。(2)既要开放自己,又要掌握分寸。(3)既要主动热情,又要注意交往的方式、场合、时间和频率。

★知识穿线 ★与“青春期心理”链接。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心逐渐发育成熟,性意识萌动,开始关注异性,甚至萌发对异性的好感或爱慕之情,这是每个人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我们既要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又要慎重对待、理智处理男女生之间的情感。

二、与老师交往 1.爱师的原因:(1)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帮助我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2)老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2.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

3.与老师交往的方法和礼仪:(1)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做到换位思考。(2)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3)原谅老师的错误,懂得用恰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4)礼貌待师,注意场合,勿失分寸。

★知识穿线 ★与“人格尊严权”链接。无论年长还是年幼,我们每个人都有人格和尊严。学生要尊重老师,礼貌待师;老师也要尊重学生,绝不能辱骂、体罚学生。

《师友结伴同行》★与“换位思考、与人为善”链接。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指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如果我们能站在老师的立场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为老师着想,就能理解老师的想法,从而顺利地化解师生之间的冲突。

Ⅱ.【疑难点拨】

1.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谊。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坦诚的,我们在原则面前一定要坚定,不能为了照顾朋友的情面而做出违心、违德甚至违法的事情。

2.走出男女同学交往的误区。(1)男女同学之间应该有正常的交往和真正的友谊。(2)男女同学不可以随意交往,要把握交往的尺度。

3.正确看待新型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不应建立在学生完全服从老师的基础上。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使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成为学生的朋友,才能真正实现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4.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老师的作用不可取代。虽然我们可以从互联网、影音媒体等多种渠道获得知识,但老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对我们在人格和精神上无形的影响,则是从这些渠道无法获得的。

Ⅲ.中考研析

1.(2012年湖南常德市中考试题·单选)男孩是土地/坚定中充满锐利/女孩是春雨/善感而美丽/男孩爱在绿茵场上驰骋/女孩喜在阳光下嬉戏/男孩会自我激励地说/我要坚强/我要执着/女孩常对溪流讲/我会欣赏/我能把握/如今的男孩女孩呀/共撑一片蓝天„„这首小诗告诉我们()

①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利于发展同学间的友情②男女同学各有优势,在一起学习、交流,可以取长补短③男女同学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帮助,促进个性全面发展④男女同学,差别太大,很难找到共同语言,交流非常困难

A.①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在小诗中,男孩、女孩分别被比喻为“土地”和“春雨”,他们有不同的性格和爱好,“共撑一片蓝天”。这就说明:男女同学各有优势,他们的正常交往可以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据此,选项①②③都是正确的。选项④片面强调了男女生的差异,应排除。因此,本题应选D。

2.(2011年湖南筏阳市中考试题·单选)小茜和同学小明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关系很好,且经常一同进出教室。于是班上开始有人悄悄议论他俩“早恋”,小茜知道后心里非常苦恼和困惑。对此,你认为()

①异性交往要讲究艺术②男女生之间要少说话,保持一定的距离③“早恋”有坏处,也有好处,所以不应提倡也不必反对④异性同学的纯真友谊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

A.①②B.①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男女同学之间交往的认识。我们应反对“早恋”,但小茜和小明的交往不属于“早恋”,选项③错误;男女同学之间应正常交往,选项②属于男女生交往的错误做法,应排除。因此,本题应选B。

Ⅳ.【考情预测】

“与师友相处”是中学生日常交往的重要方面,也是中考的重要考查内容。在中考试题中可能以各种题型出现。具体如下:

1.在选择题中,常联系名言、诗词、歌词等考查交友的益处和爱师的原因,或通过具体事例考查闭锁心理的危害、交友的原则、怎样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指出老师错误的恰当方式等。常出现的错误题肢(选项)有:男女同学之间禁止进行学习以外的交往;找机会报复老师;对老师敬而远之;无条件接受老师的批评;与老师有啥说啥,无所顾忌;课堂上当面指出老师的错误;等等。

2.以辨析题的形式考查如何看待男女同学交往和师生交往。常出现的错误观点有:男女交往真不好,学习身心受困扰;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异性交往可有可无;师生关系要和谐,只能靠老师。

3.在情景探究题中,常要求考生判断男女同学交往或师生交往过程中学生的言行是否恰当,或者指出学生应该怎么做及这样做的理由。

4.在材料分析题中,常结合模范老师的事迹,让考生指出老师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并回答该如何感恩老师。

Ⅴ.【热点对接】

◆孩子太“宅”,如今已成不少家长的心痛。在2011年7月28日召开的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专家研讨会上,重庆青少年公益热线“青苹果热线”负责人透露,该热线成立两年来,共接到5729位家长的电话。他们中有36%的人认为孩子不合群,放学后喜欢独自待在家里。《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状况调查

报告》显示,在北京、广州等城市的小学生当中,有超过27%的人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相反,有12.45%的儿童平均每天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超过2小时,到寒暑假这一比例激增到61.4%。

考查角度:孩子太“宅”对其有什么不良影响?对太“宅”的孩子,你会提哪些好的建议?

答案提示:①不利于身体健康,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②略。◆2012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异性交往,该纲要要求从小学高年级阶段即进行教育指导。

《师友结伴同行》考查角度: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同异性同学交往? 答案提示 : 参见“考点梳理”部分“”之“3”。

◆2012年12月11日,陕西安康市小学生小明因未接时完成作业遭老师掌掴。

◆2012年12月12日晚,浙江仙居县宏大中学校长周泽安因为怀疑一女生上课吃零食,就把垃圾桶里面的垃圾全倒在了该女生头上,并说“这就是我的教育方式”。

考查角度:如何看待上述老师的做法? 答案提示 :这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和生命健康,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2012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中,石兰松、薛跃娥、李修雄、庄巧真、杜顺、徐其军、张桂梅、任影、达芳、孙影等10位教师被授予“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称号。

考查角度:上述老师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感恩老师,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怎么做?

答案提示:①关爱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勇担责任等 ②参见“考点梳理”部分“二”之“3”。

★从离家2.5公里的豆辛初小,到离家4公里的黉塘小学,再到离家7.5公里的相公中学……8年里,现就读山东章丘市相公中学的孙昊成了脑瘫同学孙传德的“拐杖”,每天搀扶着他上学放学,陪他说话聊天,护送他上厕所…… 考查角度:孙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从友情的角度,谈谈上述故事给我们的感悟。从孙吴、孙传德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让友谊之树常青的秘诀是什么?

Ⅵ.实战演练

一、单项选择

1.你想对下面漫画中的男孩说()

①沉迷网络是应抵制的不良诱惑②“宅”在家里不利于身体健康③封闭自己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④网络对未成年人弊大于利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而不捧场;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高尔基的这一名言告诉我们()

A.结交朋友需要我们掌握方法、讲究技巧

B.朋友就是要快乐时彼此分享,不幸时各自承担 C.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

D.朋友只意味着给予和分担,而不是接受和分享 3.下列属于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的是()A.九年级一班的男女同学经常在一起探讨问题 B.张强和同桌王丽在课桌上画“三八线”,而且互不搭理 C.刘芳和赵刚放学后经常单独去湖边散步 D.李军拒绝和女生一起参加文艺演出 4.“老师今天对我的批评太过分了,我就是要在课堂上顶撞他!”这位学生()

A.善于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B.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C.能以恰当的方式与老师沟通D.能及时、正确向老师表达见解

二、辨析

(2012年异性交往不考)

三、简答5、2013年1月15日,一名不明身份的男子翻墙闯入湖南新化县上梅镇北渡小学行凶,该校校长杨建一为保护学生安全,与歹徒殊死博斗,不幸以身

《师友结伴同行》殉职。许多网友亲切地称他为“最美校长”。

在杨校长的办公室有两本小册子,一本记录,贫困生情况,一本记录留守儿童家庭状况。两个本子上写满了这些孩子的情况以及想了哪些办法引导这些特殊学生成长。“教育是我事业的全部,学生是我生命的全部。为了教育事业,我无怨无悔;为了孩子的成长,我在所不惜。”这是杨建一工作日记中的一段话。1月15日这天,杨建一用鲜血和生命为这段话做了最后的诠释。

(1)请结合材料,谈谈“最美校长”杨建一何以“最美”。

(2)“美丽的老师”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增进与老师的情感?

6.“全国最美乡村教师”杜顺,1996年患上脊髓空洞症,导致行走困难。除了2005年接受手术休息了半年,腿脚不便的他每天坚持到校上课,从不迟到。路上、课堂上、办公室里,他到底摔了多少跤,忍受了多大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病不怕、疼不怕,最怕被学生问倒,最怕误人子弟。”为提高专业水平,杜顺努力自学,他撰写的论文曾在省市获奖,创造的尝试测试法、儿歌法、自我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均已在全县推广。可谁会想到,这些工作都是杜顺在炕上跪着完成的。

“把班级当成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是杜顺的人生追求,正如他儿子所说:“爸爸爱别人的孩子早已超过了爱自己的孩子。”

(1)杜顺老师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2)有家长说:“杜老师身残志坚,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请你据此谈谈对老师工作特点的认识。

(3)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应怎样对待老师的教诲?

5.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篇五

【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诵读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文章大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部分诗歌。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精美语言,领会每一诗文中丰富的内涵。【单元教学主题及课时安排】 主题一:永远“桃花源”

学习内容:《桃花源记》《茵尼斯弗里湖岛》《乡下人哪儿去了》 课时:二课时

主题二:咏物之神韵 抒人之情怀

学习内容:《陋室铭》《爱莲说》《枫叶礼赞》《松树的风格》 课时:二课时

主题三:古今追梦 心系天下

学习内容:《大道之行也》《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 课时:二课时

主题四:《杜甫诗三首》同课异构(1)主题:走进杜甫

学习内容:《望岳》《春望》《石壕吏》《登高》《登楼》《登岳阳楼》 课时:二课时

(2)主题:志远似山忧国民

学习内容:《杜甫诗三首》,课外古诗《兵车行》《登高》(课外朗读、积累《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主阅读主题丛书《底层》)课时:二课时

(3)主题:登高的情怀

学习内容:《望岳》《春望》《登高》 课时:一课时

主题五:意高韵雅抒心曲

学习内容:主题丛书《归园田居四首》、《逍遥游》《潇洒人生》、《民为贵》《礼记》《杜甫诗四首》《走近芦苇》《看树》 课时:三课时

【教学篇目】 【教学目标】

主题一:永远“桃花源”

林州市九中 桑晓丽 李显清

《乡下人哪儿去了》 《桃花源记》《茵尼斯弗里湖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字词,感知文本内容。

2.品读三篇文章内容,感受“桃花源”之美,理解每位作者心目中的“桃花源”。【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假如有一架时空穿梭机,你想让它带你穿越到哪个时代?并请说明你的理由。(学生畅谈)

同学们的想法都很独特,生活中有很多诱惑,但是只要我们不去过多的考虑美貌、才情、功名或者金钱地位,我们可以完完全全的摆脱这些外在束缚,去一个与世无争的,远离尘世间的喧嚣的一片净土,那里有山有水、落红成阵、风景秀美,简直美丽得让人窒息。好了,那么下面就让老师带领大家穿越到陶渊明的时代,去领略一下陶渊明笔下的没有祸乱,安定而又祥和的世外桃源风光吧!

二、学习《桃花源记》,感知文意

1.初读文本,校准字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再读文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能够准确的复述课文内容。3.三读文本,思考:

(1)渔人看到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请用几个词语进行概括,并从文中找到根据)

明确: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远离战乱

(2)为什么后人再寻“桃花源”却“不复得路”? 明确: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不是真实存在的。

(3)既然不是真实存在的,陶渊明为什么还要虚构一个美好的“桃花源”?

链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小结:厌恶黑暗现实,向往美好生活!

三、阅读《茵尼斯弗里湖岛》《乡下人哪儿去了》

默读课文,思考:结合文本内容,说一说两位作者心目中的“桃花源” 分别是什么样子?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完成

明确:幽静、恬淡、自然和谐的生活;人性淳朴、厚道。

四、畅所欲言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你心目中的“桃花源”。

五、总结

时至今日,“桃花源”已成为美好、幸福、安定的代名词。它拥有着无人能及的魅力,它吸引着人们不断创造生活、改变生活。它已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圣地,是我们永远的“桃花源”。

六、推荐书目: 《桃花源诗》陶渊明 《桃源行》王维

主题二:咏物之神韵 抒人之情怀

《陋室铭》《爱莲说》主题拓展阅读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第一中学 王敏

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大五家子学校 包根英 【教学内容】

重点阅读:《陋室铭》《爱莲说》 延伸阅读:《枫叶礼赞》《松树的风格》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

2.通过阅读文章,进一步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之前我们走进了美丽富足的桃花源,今天我们要欣赏清新雅致的陋室品读高洁傲岸的莲花。读后你会感受到留在我们脑海里的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更多的是诗人对未来、理想、人生的追求。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爱莲说》这两篇文章。

二、介绍作者和文体

刘禹锡:字梦得,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三、初读文本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第一遍: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 第二遍: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 第三遍: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

四、再读文本 疏通文意

1、参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结合语境、自我理解。

2、小组合作,质疑解难。

3、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五、理解内容:

1、《陋室铭》中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2、《爱莲说》中作者写莲花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赞美莲花吗? 明确:

托物言志: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

陋室 : 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莲: 高洁、正直、美名远扬、清高、志洁行廉、质朴

六、拓展阅读 阅读丛书五 《枫叶礼赞》39页 《松树的风格》41页 小组合作,思考:

1、《枫叶礼赞》中作者写枫叶有何用意?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2、《松树的风格》中作者写松树有何用意?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七、推荐阅读 《看树》 《走进芦苇》 《骆驼》

主题三:古今追梦 心系天下

——《大道之行也》(1+x课型)

邢台市第十二中学 白新玮 陈宁 【阅读篇目】《大道之行也》《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了解“大同”社会,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与(jǔ)

矜(guān)

分(fèn)

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

3、再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1)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勾画出来。(2)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整理重点字词。进行展示,教师进行补充。

三、理清文章脉络,领悟“大同”社会的实质: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 人人得到关爱,社会亲如一家 •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四、熟读课文,当堂背诵:(小组竞赛形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那么古代的百姓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这两篇文章来了解一下。

二、阅读《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

1、初读,了解文章内容。分组讨论,简洁概述文章内容。

2、思考:用关键词概括古代劳动人民都遭受哪些苦难。若是你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你会希望生活能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明确:感受古代劳动人民所受的剥削,苛政,战争,劳役之苦。渴望和平、安定、自由平等的美好生活。

3、讨论:

虽然遭受这样的苦难,但我国劳动人民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样的愿望在《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中都有所体现。再读这两篇文章,请联系《桃花源记》思考:

《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三、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

文中所表述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你能在当今社会做些什么呢?

四、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从构建大同社会,到寻求世外桃源,再到追求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无一不是这种追求的体现。而要想实现这样的梦想,需要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大家心系天下,勇敢追梦!

主题四: 走进杜甫

人教版教材八上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主题拓展阅读教学设计

吉林省抚松县实验中学 程莉莉 孙立静

【设计说明】

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现实主义标举的伟大诗人。《杜甫诗三首》选编了他写于不同时期的三首诗歌,有青年时期豪情壮志的抒发,有安史之乱时忧国忧民之怀。同时,所选诗歌也反映出了诗作风格的变化。由此,此课设计按杜甫不同的人生阶段为主线,品读诗歌语句,体味杜甫不同阶段的情感,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进而加深对杜甫形象的感知。【教学内容】

《望岳》《春望》《石壕吏》《登高》《登楼》《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大意并积累。

2、通过品读杜甫诗文,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感受杜甫内心情感,加深对杜甫的认识,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然各具情怀各具特点的诗人不胜枚举。其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活于唐朝盛世转颓的时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笔下所写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这个在中国诗歌史上如此璀璨的人就是杜甫。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杜甫的诗文?(学生展示,教师依于背诵的诗文点拨杜甫不同的人生阶段)

二、盛世之怀:学习《望岳》

1、诵读《望岳》一文(从朗读的字音、节奏、语气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2、结合诗歌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望岳”中“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此诗由远望所见开始,进而写到近望与细望之景,同时也有虚与实的结合,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泰山高大于秀美。从顺利成章地抒发出了心底所感。

3、诗歌中体现出杜甫怎样的情感?结合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中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三、乱世之感:

(一)学习《石壕吏》

1、自读诗文内容,注意读音与节奏。

2、组内共读诗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老妇对夜捉人者的“致词”。

3、在老妇的“致词”下,你感受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背景介绍:

曾盛极一时的唐朝因安史之乱而逐渐衰颓。在战争中受苦的当属逃避不开的百姓。《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为平息战乱需征兵抵抗。

明确: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受到杜甫内心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是心怀百姓的。诗中的文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状,这就是“诗史”的体现。

(二)学习《春望》

1、诵读诗歌内容,注意读音、节奏与语气。

2、自读诗歌,结合诗句谈一谈当时社会现状是怎样的?

3、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本诗中杜甫的形象是怎样的,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此时的杜甫怀有着怎样的情感?

背景介绍: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离都城,此时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明确:”破”“深”之字,传达出了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箫条零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情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形象,都浓浓地浸透着诗人思家情切,对国破家亡的感时伤逝,表达着对国家的热爱之心与心系国家之怀。

四、漂泊之言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公元759年,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放弃了官职,携家带口开始了西南的漂泊生活。

品读诗歌《登高》《登楼》《登岳阳楼》,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西南漂泊时的杜甫有着怎样的情感?并进行诵读展示。(小组合作后推荐展示)

明确:综观杜甫人生经历,盛世之时的他秉着“致君尧舜上”的思想,一首《望岳》让我们读到了他的豪情与抱负,尽显雄阔昂扬。而身处战乱穷年,面对百姓的艰难世事的困苦,他的诗歌总是浓聚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悲壮沉郁之感。由此可见杜甫身上“诗圣”的体现。盛世时那样的豪情壮志到衰颓之世诗歌中“沉郁”的展现,是因于社会动荡,也更因于他那颗永不变的拳拳爱国忧民之心。

五、课堂小结:

杜甫,其一生正如大唐由盛转衰的命运一样崎岖多舛,年少的他便怀有经世济民的大志,希望能行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可惜,**的时代没有给予他施展抱负的机会。然而生在苦难中的他依然不减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他的诗歌和人生思想深受后世之人的敬仰,也深深影响着代代后人。

六、推荐阅读:丛书五《杜甫诗四首》

主题四:志远似山忧国民 抚松外国语学校 牟宗英

【教学篇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杜甫诗三首》,课外古诗《兵

车行》《登高》

(课外朗读、积累《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主阅读主题丛书《底层》)【教学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朗诵、品读诗歌,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通过诗歌,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思想历程,感受诗人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诵、品读诗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教学难点】

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教学用时】二课时

【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是唐朝诗歌的集大成者,被后人誉为“诗圣”。他的一生和他的诗歌揉合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在诗歌中既能洞察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现状,又能反映杜甫的思想情怀,并生动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时代的画卷,因此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诗,追寻他起伏跌宕的人生足迹,感受他博大崇高的思想情怀。

二、检查预习,掌握生字

三、诗路寻踪,走近杜甫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教师:杜甫(公元712年-770年)35岁前的杜甫过着读书、吟诗、漫游、交友的惬意生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一直就有的治世雄心,虽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

充满信心,《望岳》作于他大约二十五岁“游齐赵”时。

1、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2、问题探讨: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泰山怎样的景色?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传神? 最后一句话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这几句描绘了泰山雄奇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青未了”三个字,刻画出它那巍然耸立、青翠欲滴而又绵亘天外的浑茫外形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钟”概括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衬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诗人豪迈气概,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必将腾凌绝顶的壮志豪情。

3、由这首诗,你认识一个怎样的年轻杜甫?

(二)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

教师: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沉郁顿挫”,是在安史之乱的前夕开始形成,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多方奔走,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天宝后期,唐代社会虽维持着表面的繁盛,却已处处埋伏着危机。杜甫透过个人的不幸看到了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天宝十一年(即752年),杜甫写下了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

1、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文字想象诗歌的意境,探讨交流: 诗歌描绘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造成百姓深重苦难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悲怆送别、战争惨烈、田园荒芜、尸骨遍野的悲惨画面。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2、这首诗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学生有感情读诗。

明确:要读出悲愤之情与作者对百姓的深深同情。

(三)多灾多难、忧国忧民的乱世流亡时期

学生根据历史教材介绍安史之乱,教师补充:公元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

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春望》诗作于次年三月。

1、朗读《春望》,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2、问题探讨:根据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展开想象,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望见长安城怎样的景象?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结合全诗内容,你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中读出怎样的诗人形象?

教师点拨:由“感时花溅泪„„”一句,要学习本文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师: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第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下面欣赏《石壕吏》。

1、谁来有感情的读一下这首诗?

2、这首诗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读完这首诗,会产生怎样的感情?为什么?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这首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感到愤慨,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不是“征兵”而是“捉人”,而且在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兵役制度多么黑暗,差吏多么阴险!“吏呼一何怒”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尽管三男二死,最后老妇还是被捉,这一家人的命运又何其凄惨!怎能不令人同情!

(四)田园草堂、颠沛流离的漂泊西南时期

教师: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并写下《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千古绝唱。公元765年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至忠州,后又身居夔州。《登高》是公元767年重阳节所作,当时作者已经56岁。下面,我们就来欣赏《登高》,在沉郁悲凉的诗句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与襟怀。

1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教师指导。

2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前四句描绘的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四、仰望贤者,提升认识

我们通过几首诗,不仅学习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领会了杜诗大气盘旋、沉郁顿挫的风格,更体会杜甫了沧桑的一生,感受到诗人崇高的灵魂。少年时代的他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只是生不逢时,无法实现“致君尧舜上”的伟大理想。但历史的灾难与沉重成就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深衷也铸就了杜甫这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山!如今,杜甫已离我们远去,淹没于黄尘古道、荒芜在烽火边城,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A课外朗读、积累《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主阅读主题丛书《底层》,写点感想。B以“致杜甫”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

主题四:登高的情怀

吉林省抚松十中宋义晶

1、理解《望岳》、《春望》、《登高》主题,体会其中的“登高”意象。

2、探究杜甫青年、中年、晚年诗作风格的变化。

3、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4、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登高”意象的情怀,感受士大夫“登高”的使命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看黑板上的一些诗句。这些诗句是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比较有名的诗句。你能准确的读出来吗? 【屏幕显示: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学生选择诗句分别朗读。教师就感情做简要的点评)这些诗句在内容上有何共同的特点?你能看出来吗?或许红色的字体能给你一些提示。(明确:登高远望)

总结:没错,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感悟一下古人登高的情怀。(板书“登高”)

二、豪情万丈说《望岳》

过渡语:可以说登高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的传统。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登临泰山,并留下了

不朽的作品《望岳》。美读

这首诗作和泰山一样有着无与伦比的气势。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示范朗读的音频,请大家认真倾听,感受其中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学生展示。(针对不同的朗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男女集体比赛朗读。感知泰山美

题目中有一个字统领全篇,你能迅速的找出来吗?(明确:望)

那么,作者究竟望到了什么呢?提示:可以用原诗的句子、词汇作答。

(明确:望到了苍翠青葱的泰山山脉,望到了高大挺拔的山体,望到了阴晴截然的阴阳分割线,望到了翻卷不定的云海,望到了迅速归巢的鸟儿,望到了矮小匍匐的众小山)

你能否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那幅巍峨壮阔、气势绝伦的画面呢? 【屏幕出示参考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品读字词美

这样不同凡响的泰山之美,竟然只用了40个字。可以说作者在遣词用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再读诗文,把你认为最巧妙的一个字找出来,并说说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应以动词为主。教师准备:“割”字体现割裂感,截然不同。“钟” 字体现拟人,富有人情味。“荡”字体现云海的动态,翻卷不定。“入”字体现鸟儿飞行速度。“凌”字体现居高临下,俯视一切。“览”不能用“看”、“见”代替,总览无遗。)知人论世

气势非凡的泰山,荡气回肠的诗句。你知道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这首诗吗?

(检查预习。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屏幕依次显示四个关键词。书香世家(祖父杜审言)

“官二代”(父亲杜闲其时正在山东做兖州司马,杜甫作为年轻公子轻歌裘马齐赵间)

青年才俊(已有诗名,才高八斗,结交了高适等人)侠客(打抱不平,心怀大志,有《房兵曹胡马》)】

这样一个年富力强、心怀大志的杜甫,站在泰山之巅,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明确:豪迈自负、报效国家、慷慨激昂、志存高远、济世救民)请大家带着这种豪迈的感情,再读一遍那句响彻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总结:《望岳》中体现的这种豪情壮志,就是登高的第一重意义。(板书“志”)

三、家国忧思道《春望》

过渡语:当然,登高的意义远不止这些。时过境迁,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假如杜甫作为一个天涯失意的伤心人站在破败的长安城头,又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下面我们学习《春望》 情景朗读

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配乐,它的名字是《故乡的原风景》。在老师播放音乐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试着用忧伤的情绪吟咏诗文。学生个别展示。齐读。感知内容

观察题目,统领全文的字是哪一个?

(明确:望。可见题目中的动词往往有统领全文的作用。)这次,杜甫望到了什么?

(明确:解决两个重难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既可以是花朵落泪、鸟儿惊心,也可以是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前者是拟人,运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不求答案的统一。“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使用了动作和肖像描写,勾勒出了一幅自画像。)

所有这些景物,都带有凄凉忧愁的色彩。发生了什么事,让杜甫如此耿耿于怀?你能从诗文中找到蛛丝马迹吗?(明确:国破。恨别。烽火连三月。)知人论世

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春望》的写作背景?(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屏幕依次显示四个关键词

难民(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长安沦陷,杜甫一家裹挟在难民群中向西逃难。历尽千辛万苦,将家安置在羌村。)俘虏(杜甫只身投奔肃宗,不幸被安史叛军俘虏,押往长安。)幸运儿(好在官职小,闻名度也不很高,叛军对他不重视,甚至允许他自由出入,拜访故人。杜甫有机会登上长安城头。)孤雁(杜甫毕竟是一只失群的孤雁。困居长安半年之久,和家人音信不通。)】

此时的杜甫豪情不再,变成了落魄江湖的难民。他孤零零的站在长安城头,远望河山,大家认为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学生:思念家人。痛恨战乱。为百姓而忧心。想念君王。)请大家用杜甫这种忧伤焦急的心情再读一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总结:《春望》中体现出的这种家国忧思,就是登高的第二重意义。(板书“忧”)

四、沉郁悲苦数《登高》

过渡语:安史之乱终是过去了,繁盛的唐王朝也一去不返。历经

青年时代的志存高远,中年逃难的焦急忧愁,晚年的杜甫像李唐王朝一样陷入了老病孤愁的境地。

朗读感知

试读出杜甫的悲苦。个人展示。集体气度

文中哪些句子写登高所见?他望到了什么?听见了什么?组成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首联颔联。望到了“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天”、“渚”、“沙”、“鸟”,听见了风声、猿声、鸟鸣声。悲凉的画面)

文中哪些句子写登高所感?画出能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颈联、尾联。悲、独、艰难、苦恨、潦倒、浊)知人论世

综观杜甫一生,说说杜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屏幕展示关键词: 多病(身体每况愈下)作客(杜甫草堂)

困窘(依附严武,靠接济度日)漂泊(四处为家)】

用一个词概括作者晚年的心情。(悲苦)(区别于忧愁,比忧愁更进一层。忧是对未知的忐忑担心,而悲是对自身世界的死心。无可名状,发自内心深处的忧伤,无从逆转的忧愁叫做悲)

请大家用悲怆的语气再读一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总结:《登高》中体现出的这种沉郁悲苦,就是登高的第三重意义。(板书“悲”)

五、结语:

无论是青年、中年、晚年登高,变的是登临人的心境,是登高的地点,不变的是登高者心中始终如一的使命感。班固在《艺文志》中这样说道:登高为赋,可以为大夫。正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这种责任意识,使他们成为我们民族的脊梁,化成血液融进中华文化的长河之中。

六、作业:

马上重阳节就要到了,重阳节有一项习俗,和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相关,那就是登高。请大家在重阳节那天选择一处你喜欢的高地登高望远,用你多情的笔墨谢谢自己的所见所思。

主题五:意高韵雅抒心曲

抚松外国语学校 牟宗英

【教学篇目】主题丛书《归园田居四首》、《逍遥游》《潇洒人生》、《民为贵》《礼记》《杜甫诗四首》《走近芦苇》《看树》 【教学目标】

1、自由读课文,用勾画批注的方式赏析课文,领会诗歌意境,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对诗歌或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评价和感受,并从中得到思想的提升,培养表达交流能力。

3、学习“夹叙夹议”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见解感悟,训练写作能力。【教学用时】三课时

【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生字词,疏通古诗古文的文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仰望贤者,解读“崇高”

一、激情导入:

通过这单元的学习,我们探访桃源,理解陶渊明的光明心志;走进陋室,感受刘禹锡的傲岸节操;静听莲语,明白周敦颐的高洁情怀;品读《礼记》,折服儒家文化的深邃;欣赏杜诗,仰慕诗圣思想的崇高。这些古人贤者,如巍巍高山,令人仰望;更如一本本厚重的书,值得我们用心解读。这节课,我们继续仰望贤者,解读“崇高”。

二、自主阅读:

A组:《归园田居四首》、《逍遥游》《潇洒人生》。B组:《民为贵》《礼记》《杜甫诗四首》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文章自由阅读,用勾画批注的方式赏析课文,领会诗歌意境,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三、探讨交流:

下列问题任选其一和同学展开交流,并有理有据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1、《归园田居》四首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陶渊明?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同时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你觉得陶渊明的人生是否洒脱逍遥?

2、《孟子》、《礼记》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千百年来,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无不在“儒”的基础上引申和阐发。通过读诗我们了解杜甫,你觉得儒家思想在杜甫身上得到怎样的体现?

三、布置作业:

汪国真说:“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何谓“崇高”?根据本课的收获,任选一点,写一点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写作指导

托物言志,抒写心曲

教学过程

一、选读随笔,体验夹叙夹议

上节课,我们仰望贤者,解读“崇高”。何谓“崇高”?下面选读几位同学的作品,听听他们的观点。

1、2、学生读随笔。

学生交流:他的观点是什么?分几层论述的?哪些是叙事?哪些是议论?叙事和议论有什么关系?

明确:叙事是基础,议论是升华;叙事是材料,议论是观点;叙事诗文章的血肉,议论是文章的灵魂。要学会夹叙夹议。

二、回读课文,学会托物言志

回读《短文两篇》,从下列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回答:

1、《爱莲说》中,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莲怎样的特点?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莲与作者有何相似之处?

2、《陋室铭》中,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陋室怎样的特点?

作者想借陋室表达怎样的情怀?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明确:对所托之“物”要生动描写,突出某种特点,并与所言之“志”吻合。可以直述心志,点明景物的象征意义;也可以含蓄隐晦,留有余味,让读者体会揣摩。

要学会托物言志。

三、主题阅读,品味蕴藉雅文

自主阅读主题丛书《走近芦苇》、《看树》,讨论交流:

读这些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重点引导学生从艺术效果上谈)?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感悟思想,有什么好处?

托物言志的手法,使文章含蓄蕴藉,韵味深长,增强艺术感染力。

四、写作实践(第三课时)

上一篇:思想政治必修三第六课下一篇:来自浙江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