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安全教育

2024-07-17

浅谈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安全教育(精选12篇)

1.浅谈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安全教育 篇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壶瓶山镇完小饶银银内容摘要: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渗透

人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温室效应、酸雨、沙尘暴、土地荒漠化、淡水资源减少,森林面积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等,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而,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教育,教育离不开教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的就是大自然的美丽景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应积极地渗透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空洞的说教是苍白的。应该找准教材与环境教育结合的切入点,将有关环境知识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入情入理的讲授分析,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环境知识,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适时渗透环境教育

要想在不影响语文教学目标又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只有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并根据这些教材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适当结合。

一方面,写景课文教学巧妙渗透。小学课文中有很多涉及风景名胜等写景的课文,如《泉水》、《海底世界》、《鸟的天堂》、《春》、《济南的冬天》、《美丽的西双版纳》、《咏柳》、《望庐山瀑布》等课文,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和品评,可以借助图片、录像等直观影像帮助学生理解词句,鼓励学生围绕课文词句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或复述课文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或人文环境并乐于善待其他生命体的情感和意识。

另一方面,说明文教学直接渗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说明文直接以环境问题为主题,如《黄河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食物从何处来》、《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等。这类课文教学应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认真想,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教师应该借机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告戒学生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同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环境科学术语、环境科学知识,掌握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的科学。

二、情景感知、阅读理解

语文学科具有形象性和贴近生活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环境教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很多语文课都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好教材,如《只有一个地球》第四自然段提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使他们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教师授课时应该借机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告戒同学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三、浅入深出,注重意识培养

由于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收效甚微,我们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的环境教育是浅显的,学生力所能及的,重点是环境意识的渗透。因此,在两者结合时,要适当地掌握小学环境教育的度,要浅入深出,要选择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进行环保渗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话:老树在说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启发学生想象:这时候,小树的心情怎样?如果你是小树,会对老树说什么呢?朗读体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老树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枝繁叶茂的小树):这是什么季节,小树有什么变化?过渡讨论:小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小树因为有了老树的关心和爱护,才长得这么粗壮茂盛。然后再看图(爷爷在树下乘凉),想象爷爷的心情,想像爷爷和小树之间的对话,使学生感悟人与树之间的和谐关系。再通过朗读,从而使学生深切地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最后扩展活动,宣传环保:1、课件出示小树遇到长虫、干旱、缺乏养料、有人伤害等画面。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小树?2、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树木为人类做贡献”的资料。使学生明白:人类爱护树木,树木回报人类。环境保护教育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结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程度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环境意识的渗透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注重意识的渗透使环境教育潜移默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浅入深出的功效。

四、深挖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语文课堂是融入环保教育的主阵地,但这并不意味着一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都时时刻刻谈“环保”,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其实,课堂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要占太多时间,一节课只需渗透几分钟,以至两三句话,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

1、巧用插图,唤起环保意识

插图是刺激学生多方面感觉的有利资源,教师应活用插图,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去联想。例如利用《九寨沟》的插图进行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小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瀑布。当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美丽的插图在学生中所唤起的感觉,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继而使其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地球上,除了九寨沟的美景外,还有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森林,还有沟壑纵横的田野、熙熙攘攘的城镇、马达轰鸣的工厂和矿山……他们会由衷地感叹:古老、慈爱的地球,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她宽容、忍耐,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既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那么,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自己身边事做起,爱护环境,美化环境,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2、通过对比,移情感悟,激发环保危机感和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环境教育外,还可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环保危机感,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打破教材的顺序,引导学生将大瀑布的昨天和今天放在一起交流。在谈瀑布“雄伟壮观”时,随着学生的介绍,大家可以一起欣赏昔日雄伟的大瀑布。在此设计角色体验:“如果你就是一名游客,看着眼前的美景,你会怎样赞美它?”;在谈瀑布“逐渐枯竭”时,我们可以观看图片,然后又一次进行角色体验:“如果,你就是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看到这样的瀑布,会说什么呢?”这样通过文本内容的对比、图片的对比、音乐的对比,就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感觉落差,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瀑布消失的那种惋惜之情,而且这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反思再不收手,消失的仅仅是一条大瀑布吗?”以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牵引学生进入拓展环节的学习。学生打开网页观看“环保资料”,这些例子和画面都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此时,学生的情感已不再是对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痛,而是升华到关心整个人类的未来和命运,并产生了要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

3、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增强环保的愿望

在语文教学中,凭借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景色之中,激活学生的想象,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形象的感染,激起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地在自己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如学习《五彩池》、《沙漠中的绿洲》、《美丽的丹顶鹤》、《白鹭》、《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时,通过分析、朗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特别是有表情地朗读,能与文章产生共鸣,能陶冶学生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所以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美丽大自然的优美语句,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增强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美好愿望。

五、利用作文教学契机,有机渗透环境教育

作文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境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境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首先,教师可要求每个学生每天写“环保日记”,让学生记下自己每天为保护环境所做的事,哪怕是随手关灯、关水龙头,捡自己周围地上的垃圾等日常生活小事。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领悟”到一种可贵的环保意识, 进而又渐渐培养成一种更为可贵的环保习惯。

其次,教师多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作文。每次作文前要安排学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或游览一个地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作文把它记录下来。通过对祖国河山的真实描写,反映眼中的生活环境,抒发心中的真情实感,引起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注,从而提高环保意识。这是作文训练中进行环境教育,同时也是环境教育丰富作文教学的一个成功作法。

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环境教育渠道

虽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蕴含了相当数量的环境教育内容,但其深度和广度还远远达不到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必要在课本之外为学生补充一些以环境问题为内容的语文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视听活动,在培养学生听和阅读能力中渗透环境教育。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环保视听材料,组织学生课外看和听,如广播录音、影视录像、新闻报道等,激发学生对遭受破坏的事物的同情情感,感受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是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在学生说写能力培养中渗透环境教育。学生根据自己从书本中了解到的环境知识编写故事、公益广告词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深他们对文体知识的理解应用,而且有助于家庭和社区环境的改善。

三是开展“我让环境更美好”为主题的作文竞赛活动,在学生收集信息和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中渗透环境教育。作文前组织学生参加种树种花活动,或者收集废纸、铲除城市“牛皮、清理河边和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垃圾等。通过亲自体验、现实参与来激发他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求,对日益严重、近在咫尺的环境污染的深恶痛绝,从而增强环保的自觉性。

总之,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而语文教学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同时在小学语文新课程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新世纪环境问题对教育的挑战,同时又赋予小学语文教育崭新的内容。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强化环境教育的意识,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整合目标,找准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得到情感体验,渗透时浅入深出,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课外着重实践,活动深化环保意识,付之行动。

参考文献:

1、潘秀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上海环境教育网。

2、温彦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山西教育》。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5、北京环保教育公众网。

6、王民主编的《中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

2.浅谈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安全教育 篇二

关键词:学习压力,心理健康,语文教材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全的人格以及坚定的意志品质,从而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新课程改革后也明确提出,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良好品德的能力与愿望。基于此,教师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

1. 小学生学习压力过大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社会更加需求高素质人才,因而在如今,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很高,要求也比较严。这使得小学生在节假日期间也可能需要上各种培训班,让学生倍感压力,很早便需要面临择校的问题。

2. 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时更注重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从而忽视了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更加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和对文章词句的掌握程度,教学方式较单一和枯燥,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而教师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可能会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没有找到有效的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 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由孩童期转向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根基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中,独立意识以及自我意识都不断增强。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于外界的各种压力会产生困惑和焦躁感,在对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幸福感,学生内心世界更加丰富,甚至会产生一些逆反心理,比如,迷恋明星、打游戏等,从而影响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学的策略

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课堂心理气氛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生的人格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以民主和平等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尊重、相信和理解学生,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是保持微笑和蔼可亲的态度,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没有压力,且教师适当用体态语言如眼神鼓励学生,可以起到减轻学生压力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可以模拟课文情境,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亲近课文,从而提升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投身到学习当中。比如说,在四年级教材中《“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师可以根据平时学生的写作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否遇上相同的情况。如段落中:“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在日常生活情境之中,和父母之间是否也发生过类似情况,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从而深入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加深文章理解。

2. 挖掘语文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文质兼美,文章中不止有反映自然、科学、社会和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塑造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比如说关于勤奋刻苦的科学家文章,如《爱迪生救妈妈》《奇怪的大石头》《数星星的孩子》等。也有保卫国家的民族英雄、勤勤恳恳的农民、热爱学习的红领巾等,这些课文中塑造的人物为学生了解人生和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想象空间,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现实例子。

比如说,在讲授《鱼游到了纸上》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聋哑青年专注、勤奋的品质方面,并且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将青年人看鱼和画鱼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通过捕捉细节,来近距离感受青年的感情,从而使心中产生对别人的赞赏和敬佩之情。世界是美好的,生活也是美好的,这种专注勤奋的品质也是很好的,且身残志坚的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健康心理,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陶冶情操。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教师需要学会利用和挖掘其中存在的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从而真正意义上做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周晓夏.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4.

3.浅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

一、当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的弊端

1、重视智育的开发,忽视德育的发展,忽视德育教育的目标。智育不可忽视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德育教育也是教育的核心的内容之一。“学生进学校求学理应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陶冶和扎实有效的科学文化教育,使年轻的鲜活的生命健康成长。”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与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下,是以成绩为本,成绩是检验学生好与坏的唯一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是表面的形式、是口里说说的,是流于形式的。德育永远没有成绩与分数重要,所谓的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渗透也只是听闻其有,未见实践。即使有德育渗透也是将语文教材与德育强硬连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生活经验相距甚远,这就使语文教材中所隐藏的德育内容浪费掉,德育教育成为一种表面功夫。

2、德育教育渗透的过程中形式呆板,实效性比较低。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部分教师具有渗透德育教育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实践,但是方式方法存在弊端,导致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有效性非常低。部分教师不愿意为德育渗透浪费时间与精力,不愿意钻研教材中教学内容与德育之间的练习,不愿意在知识与德育之间建立桥梁。在课堂教学中只会依照教材内容生硬的讲大道理,不联系生活实践进行形象生动的讲解,完全不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德育教育呆板,单调,乏味,起不到应有的德育作用,学生在教师长期的呆板的教育下,对于学习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这样的德育教育得不偿失,效果微乎其微,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德育渗透的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渗透的效果,不能够像学习成绩那样用分数来衡量,不能够用单纯的数字来衡量。如果应用计分的方法来评价德育,学生接受德育教育会变得功利化,学生不会产生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长此以往,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品质的都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正确的评价品德的方法有自陈发、行为观察法、情境评定法,这些评价费时费力,需要教师的用心制作,在追求分数的现在教育,很少有教师能够精心完成这样教学评级机制,德育渗透缺乏管理与监督,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德育失去育人功能,效果微乎其微,所以,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德育评价体制,存进德育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

二、小学语文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途径

1、于阅读中渗透。小学语文的文本教材在进行篇目选择时,选择的文章兼顾了文章的优美与立意的深刻,能够较好地体现出作品的教育意义。例如,传统的经典篇目《落花生》,这篇文章中的点题之句是:“它的果实深深地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并不能立刻分辨出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其实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做人也要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只做表面体面的人。在讲授文章的时候,其实,文章并不是仅仅在说收获花生这一农村收秋时的普通劳作,而是要讲如何做人。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文章的这一主旨巧妙地传递给学生,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德育渗透的作用。

2、在学习字、词中渗透德育。在小学阶段,学生大约要掌握 2500 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这些汉字是教学的任务之一,而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教师可以利用教授学生字、词中进行有益的尝试,把教学与德育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

比如,在给学生讲解“乳”字的时候,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甲骨文中的“乳”字,学生通过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引导,能够看出来甲骨文中的“乳”字是一个手抱婴儿哺育的形象。教师通过这个字,引申到母亲辛苦地哺育孩子,这样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乳”字的基本写法,对文字后面所蕴含的母爱也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3、利用语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内容都是有限的,语文教学应该与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紧密地结合。首先,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思想的层次性与侧重性。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

4、通过引申发挥进行德育渗透。小学语文课程在文章选择上选取了许多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语文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讲解课文,也应该给学生讲解一些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故事,通过故事推出其哲理,让学生有一个深刻的领悟。

例如,在讲解《蚂蚁的救助》这一内容时,故事主要讲了蚂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彼此之间团队意识比较强,能够互相救助,表达了团队的协作精神。教师在讲解这一内容时,可以把教材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体现的精神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本中,关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文章很多。教师要结合这些文章素材,对学生进行引申性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5、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激发道德情感。语文课堂教学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首先,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德育渗透,这样能够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 施春惠.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08:77.

[2] 杨文学.浅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才智,2014,12:65.

[3] 曾孝群.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1:133.

4.浅谈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安全教育 篇四

许昌市襄城县库庄二中 田变

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人才得培养不仅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意识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当代中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1/5左右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为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学校教育的整体优化注入新的活力,也是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寻找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学校心理教育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语文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它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上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那么,怎样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于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呢?

一、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口授和板书都有板有眼,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采、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主动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图像、图表、音响内容的了解,以及色彩的烘托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了解学生心理加强心灵沟通

1.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说“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难”,并创造机会,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2.坚持因材施教,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存在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学生,搞一刀切和平均教育是不可取的。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3.实施情感教育,埋藏爱的种子。

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另外,作文是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进行作文,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精神状态,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作文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心理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育者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三、结合教学内容,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各种丰富的心理教育素材零星地潜隐在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之中,犹如珍珠镶嵌在课本中熠熠生辉。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的凭借点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

接触最多的便是鲁迅先生的文章,他的每个文字里无不发散着爱国的气息了,老师应结合此类文章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前辈的伟大爱国精神及积极向上的爱国热忱,并将此发扬光大。

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促进语文教学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一方面可以获得审美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心理及其需要。一个因矮小而自卑的同学,如果他看了《拿破仑传》,他就有可能变得自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结合学生心理,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语文教学。

五、结合学生心理,组织语文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的延伸,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语文课外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教育前提下进行教育,如名言敬语收集、演讲、辩论等。

如语文活动“名言敬语的收集和整理”,我不仅让学生收集,让他们就某一条名言讲它的含义与喜爱的理由,更让学生背诵其中一些。每一条名言警句对学生的思想都是一次震动,学生在品味、诵读中自然会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演讲比赛,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此外,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如三分钟自我介绍,在同学演讲后,再组织4 小组里的同学剖析讨论,就可让学生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对自己的个性做出客观理性的评判,培养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完善自己的性格。开展辩论赛,可以收到演讲的效果,但是它对语言的准确性、推理性、逻辑性要求更高,更能考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如现在的中学生多半比较早熟,异性之间的交往是一个较敏感的问题。针对学生之间的早恋现象,我们可以举行以“青苹果该不该摘”为主题的辩论赛,在肯定高尚健康的爱情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时候应该把精力放到学习上,而不应该过早涉足爱情;针对部分学生不思进取,不愿努力,对什么事情都抱着侥幸心理的情况,我们可以举办“运气和努力,哪个更重要”的辩论赛,教育学生要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去谱写生命的新乐章。中学生的一大特点是喜欢娱乐,喜欢玩,甚至贪玩,因而在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课堂氛围中,他们的兴趣更大,积极性也更高,当然教学效果会更好。

5.浅谈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安全教育 篇五

论文

姓名:姜方永

职务:教

单位:贵州省普安县普天学校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如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只是对结论的记忆,学生不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高素质、高起点的,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机械传输层面上.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探讨如何将法制教育知识穿插和糅合到课程的日常学之中.通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1 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找准“渗透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从分利用教学的主阵地,同时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立竿见影。

2、充分利用“渗透渠道”。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及其写作这一重要渠道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 2 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自身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应该把作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课堂。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3、把握“渗透时机”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教师应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积极开展“周会、班队会、演讲、征文、讲故事、编课本剧”等活动,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4、把握“渗透度”,直透心田。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从哪儿切入从何处渗透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切入的问题。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彻底,则会效果不佳,功亏一篑;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又能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道”、“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抓住 “渗透渠道”是中心点,把握 4 “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健全的法制素质也是其中内容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探索,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让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起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浅谈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安全教育 篇六

诗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从《诗经》的诞生到现在,在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其独具魅力的文学形式,一直吟颂不停,荡漾起绚丽多姿的浪花。更出现了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伟大诗人,他们以诗歌或表达自己的抱负壮志、或抒发深沉委婉的感情,或表达对现实的看法和对祖国、对自然、对人民的热爱,或思索人生的哲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苏轼)“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这些脍炙人口诗句,历代传诵,发挥着积极的育人功能。在小学,从一年级语文第一册开始,学生就要学习古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总共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可见,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用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古诗中渗透好法制教育,把古老的文化和现代的法制教育有机结合,催发出多元的育人功效,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认识写作背景,合理渗透

了解古诗故事,针对渗透

学习古诗内容,直接渗透

联系现在现象,典型渗透

7.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篇七

一、认真钻研教材, 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有、无时不有, 如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的美。这样文质兼备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数不胜数, 其中包含十分丰富的美育内容。

1.人物形象美。

记叙文是通过主人公的关系来突出表现中心思想的, 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这些形象可以说是各种不同的美的形态, 有许多是学生学习和行动的楷模, 能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树立一座座丰碑。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又是多方面的, 在恰当的时候渗透教育, 效果更好。如《詹天佑》中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彻全文, 在介绍修筑京张铁路面临的阻力和困难时, 讲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民的极端蔑视, 为祖国的尊严勇敢受命; 在讲修路的过程时, 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是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创造性地开凿隧道, 设计“人”字形铁路, 是他爱国精神与科学态度、创造才能相结合的产物。又如《悼念母亲》中作者对两位母亲, 生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 同样怀有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充分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这些人物形象既美丽可亲又可敬, 对于启迪学生的美好心灵,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起着“润物细无声”的美丽感染和激励教育作用。

2.自然景物美。

大自然是多么神奇美丽、绚丽多彩的世界, 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美的源泉, 特别在教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景状物文章时, 应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体会, 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发现美。一篇篇佳作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瑰丽的自然美景画卷。 “从美丽的小兴安岭……百里连成一片, 就像绿色的海洋”, “山上的积雪融化了, 雪水汇成小溪, 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描写了积雪融化, 条条小溪在山间流淌的美景, 写出了小兴安岭的动态美、音律美。“夏天, 树林长得郁郁葱葱,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挡住了人们的视线, 遮住了蓝蓝的天空。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 红的、白的、黄的、紫的, 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秋天, 白桦树和松树的叶子变黄了, 松柏显得更苍翠了”, “冬天, 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 又松又软, 常常没过膝盖”。它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也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如果把学生引入这美不胜收的自然美景中, 让学生理解:林海雪原, 青松翠岭,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 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一座巨大的宝库。教师在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认识、领悟, 感受美, 陶冶学生美的情趣, 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真挚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心灵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塑造的人物都有鲜明的形象。如《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故事, 讲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 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 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神奇的变化, 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新鲜的水流, 从水罐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 变成了七颗星星。在这个简短的童话故事中寄予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 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 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 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 普照人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创设情境, 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入境入情, 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可以使语文课发挥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功能。

小学语文中的美育内容不胜枚举, 只要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 利用好教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美、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 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 就能达到情感交融的目的, 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同时使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强化美育的渗透功能

1.借 助 多 媒 体 中 图 、声 、乐 的作用 , 提高 美 的 感 受 程 度 。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育中有着独特的美育功能。在语文教材中, 散文、小说、寓言童话等不同文体无一不蕴含着美的因素, 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 因而“语文美育”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借助图、声、乐的作用, 增强美的感受。让学生获取的信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在进行美育渗透的过程中更具有其他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 能生动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境界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 美, 从而使学生为之动情, 愉快振奋, 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因此 , 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成为实现“语文美育”的重要手段。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 , 一方面让学生看插图和反复朗读课文来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 另一方面借助多媒体的图、声、乐,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爱美之情油然而生。

2.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的功能, 达到审美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 还能化静为动, 让学生入境参与观赏美的过程, 学生仿佛看到了精美的画面, 将得到很大的愉快和满足, 获得最强烈的美感。譬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 利用多媒体, 将晴天时西湖的明朗之美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好像身临其境, 看到了西湖的美丽景象。又让学生观看雨后西湖的迷茫之美, 把西湖在任何情况下都美丽动人的形象送到学生的面前, 从而向学生渗透对祖国山河的无限赞美之情,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 利用多媒体手段, 可以达到最佳审美效果。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 重视、加强和落实美育渗透, 努力提高自己鉴赏美、理解美的能力。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中, 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和适度进行审美教育的关系, 逐步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还能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美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山西朱建荣.耕耘札记.漫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鲁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3]陈永梅.小学创新一点通.

8.浅谈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安全教育 篇八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立足学科教学,充分发挥各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功能,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坚持正面教育,杜绝不良刺激

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要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扬,使学生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在课堂上即使个别学生有违纪现象,也是不动声色或用眼光、姿势加以暗示、制止,绝不能动不动将学生赶出教室。不轻易向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告状,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学习、纪律差的学生,必要的批评也要有,但要慎重选择批评方法,避免产生对立情绪。批评学生不宜采用“疾风暴雨”式,也不一定“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批评也应在微笑中进行,如“春风化雨”、似“涓涓清泉”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切忌使用有伤自尊的语言刺激学生,也要避免阴阳怪气的言辞讽刺挖苦学生,而要讲道理、析利弊,调动自我改正的积极性。

二、重视学法指导和学习兴趣培养

教师不仅要会教,更要使学生会学,就是说“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订计划、预习、记笔记、课后复习等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观察、阅读、记忆、思维和动手操作,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还要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及教育、心理规律,有针对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地利用时间,不仅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法介绍,也要结合个别学生的具体心理特点因人指导。同时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要讲清本学科知识对未来的重要性,将远景近景效益客观地分析给学生,通过改进教学方法、突出主导作用,从而使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主动、愉快地学好该学科。

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注重能力培养

深挖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既能增加学科教学本身的内涵,又扩充了心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可一举多得。如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学科中的科学家,在教学中将他们的人和事介绍给学生,根据他们的事迹特点,创设情境,有效地指导学生进入“角色”,体验角色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情操和高尚品质。在各学科中既有心理教育的渗透,又有方法的引导,更有榜样的示范,这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极好的途径。一般来说,每个学生的大脑中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有待我们去科学的开发利用。所以,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懂得科学用脑,有意的指导想象力、创造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有利条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课程,力求教学内容和方法符合学生心理,维护学生身心健康。

四、搞好考试指导

有些学生一遇考试会情绪波动,甚至忧心忡忡,产生考试“焦虑症”。教师要搞好学生考前指导,教育学生不管何种考试都要“沉着应战”,考试时不要急于答题,要坐下来先稳定情绪、放松神经,待心态平衡后再统览试卷,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易后难或先多分后少分逐步作答,答完后再认真检查,找出问题及时修改。通过循循善诱的考前心理辅导,让焦虑严重学生的焦虑症状得以缓解,使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得到适宜水平,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考试的健康心理。

五、改革作业评语

改革传统中的作业评语,关注心灵,使评语富有鼓舞人心的感情色彩,能有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如有一个学生粗心大意已成习惯,每次作业总出问题,屡屡批评,均不奏效。这次老师给他写下了这样一则评语:“这次作业,虽然你又有错题,但老师特别看重你这次作业,因为你在做题时运用了新方法,比老师做的更简捷。能大胆探索,真了不起!在全校长袍比赛中你拿了第一名,你制作的生物裱褙荣获了全县一等奖,老师真高兴。但更高兴的是你在平时训练中的顽强毅力和制作中精益求精的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将来干什么都会非常出色……”从此这个学生变了,变得勤学好问,作业再也没有出现过错题。富有情感的寥寥数语,胜过屡屡“良药”“忠言”。尊重学生,在作业中因人而异给以切合实际的评语,对不足指明方向,对于闪光点给以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得到安慰和鼓励,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心理素质。

六、搞好学科活动

学科活动是挖掘心理教育因素,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科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如各种竞赛、科技小制作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农村、公园、博物馆参观、学习、游览、社会调研等,经受社会和大自然的熏陶。时间证明,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节情绪,锻炼胆识,增强信心。培养热爱祖国、爱农村、爱科学的健康心理品质。

9.浅谈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安全教育 篇九

聚凤小学教导主任: 任达军

当前,法制教育要求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去,于是所有学科教师都把法制教育提得很响。深怕自己所授学科没有渗入法制教育。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根据自己亲身的教学经历和周边同事的教学情况,谈一谈目前法制教育渗透在小学学科教学活动中几点误区。片面强调法制教育,有喧宾夺主的嫌疑。

很多教师只要一上课,无论什么知识点,都要想办法引申到法制教育上。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甚至优质课的评比中,有的学校甚至把法制教育的渗透与否作为评比评价的标准。这样使教师为了把法制教育所谓“渗透”其中。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在设计例题等方面引申到法制教育上来,使得一些事例牵强附会。听起来特别别扭。有的教师甚至为了显示自己在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整堂课都在宣传讲解法制内容。而实际的学科教学反而显示不出来了。

在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绝不是每堂课,每个知识点都 要渗透的。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适合法制教育的章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法制教育。因为学科教学就是学科教学,有其自己的特性,绝不是法律常识的讲解。所以不要把学科课上成法制课。否则喧宾夺主、得不偿失。

刻意寻找法制教育点,歪曲理解法制教育在学科教学的渗透过程中的科学性。

法制教育要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指的是当学科教学时,有法制教育的知识点的地方,一定要把它挖掘出来,不能像过去的教学时一样,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德育的培养,忽略应该有的法制教育。事实上,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是有适当的点的,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特别是像数学之类的教学,千 万不要无病呻吟,把一些与当堂课知识无关的所谓能进行法制教育的东西融会在教学中来。数学有很强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歪曲理解法制教育必须强行“添加”到数学教学中。这是极端错误的。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学习和理解教学大纲,绝不能因为法制教育而增加学生学习和课业负担。刻意寻找所谓的法制教育点。把数学的科学性忽略或歪曲了。

时时把法制教育挂在嘴上,忽略法制教育的“渗透时机”教师必须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作为学科教学教师,切忌把法制教育挂地嘴边,动不动就把教学内容引申到法制教育上,这样会让学生非常反感,而应该把握好法制教育的时机,因势利导。才会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四.无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分年龄进行法制教育。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从哪儿渗透从何处切入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切入的问题。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很多学科教师,为了在 2 教学中突显法制教育的渗透性。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渗透《国土资源法》、甚至《民法》,听起来就是笑话。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这不是对学科教学的节外生枝,搭车赶路,更不是教育的花架子。其实,只要我们对学科文本稍作研读,我们就不难发现,不仅人文学科,任何学科文本都有法律的内涵信息,只是信息量的多与少,即渗透点的多与少而已。过去我们在进行学科教学时没有去渗透法制教育,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发现,没有去关注和把握这一内涵信息。这本身是我们的教学失误。现在,我们要在我们的教学中把它挖掘出来,弥补上来。

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它不是削弱了学科的工具性,淡化了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支离了学科教学严谨的结构体系。相反,是强化了它的工具性,完整呈现了它的三维目标。工具性即实用性,学科中涉及的法律元素正是对其工具性的强化。而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中,其“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个重要目标里,本身就蕴含着法理的内容。只是我们在进行法制渗透教育的时候,要准确把握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和切入点,讲究渗透的方式和方法,把握渗透的“度”,(时间5分钟内,内容画龙点睛,晓喻即可),把握学科三维目标的主体性,把法制的内容与学科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是要按照“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进行。

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不是凡文必渗透,凡课必渗透。文本中有法制渗透点,我们就渗透,没有就不渗透。不能生拉活扯,牵强附会,曲意渗透。例如,我们学习柳宗元的《寒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意本是以夸张的手法,写出极度的静境,以表达孤独失意的心情。但如果我们以为“千山鸟飞绝“了,一定是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于是就给学生渗 3 透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种渗透就未免牵强。

四,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这不是增加了我们老师的课业负担,相反,它是完善了我们教师应尽的教育义务和责任,应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自古就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之说,其中的“道”,就含有社会法理的内容,这是我们教师由古自今的使命使然。更何况目前我们国家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攀升,令人忧虑,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是我们全社会应该担当的责任。

五,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该是渗透具体的法律知识点,而不是简单的笼统的抛给学生抽象的法律名称和概念,要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去渗透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从在一点来说,我们要开展有效的“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加强自身的法律修养,提高我们教师自身的法律素养。

总之,只有克服了误区,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法制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

10.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篇十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良好品质形成的初始阶段,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与劳动习惯;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及其他人文方面都是学校立德、树人内容。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做到既授业又传道,既教书又育人之目标。

一、情境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平台

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情境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大致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语文教师则要根据文本域预设德育教育内容确定选择哪种情境适合。

语表情境即运用语言表述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既容易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又容易接受教师预设的德育教育。

热爱祖国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话题,祖国怎样伟大,怎样为伟大的祖国刻苦学习,这朝夕唠唠叨叨“你要热爱祖国”效果肯定不好,这需要教师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使学生在愉悦有趣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产生祖国的美好祖国的伟大的理解与认识。我教学韵母“ao”时,先出示图片:奥运五环图,再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标志,最后从得出的结论中创设课堂情境:课件演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拼搏的画面,演示中国等几个国家奖牌获得数,中国获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奖牌总数100枚,创4项世界纪录。获金牌数超越美国,获奖牌数超越俄罗斯,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这是中国参加奥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接着我引导:中国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平时训练辛苦不辛苦?学生都说:那是很辛苦。我又引导:你要取得好成绩该不该刻苦学习?学生齐声说:该刻苦学习。一次中国伟大在形象演示中得予知晓,一次要刻苦学习在润物无声中得到启发。

二、朗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媒介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众多教育专家精心挑选编排,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德育内容涵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真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受到作者思想熏陶感染。孝敬长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今的孩子是家庭的宝贝,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生长,有许多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因此语文教师要针对现实情况,以文本为例子,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我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在教学第一到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读中体会哪些句子写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再进一步指导读妈妈说的话,读出关心的语气;然后安排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明白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体贴。教学第六到第八自然段时,利用分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指导有感情地个人读等方式,自然而然地渗透关心长辈,体贴长辈的教育。在学生领悟孝敬长辈的基础上,安排拓展活动:学了课文后,你喜欢小峰吗?为什么?你也准备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做些什么?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了增长,更重要的是在道德品质上得到很好的塑造,使学生铭记孝敬长辈,从做小事孝敬长辈。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会感恩是中华美德之一。《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就是进行感恩于有帮助过我们的人的最好题材。我教学时,先安排自由读,从中了解课文大意:乡亲们吃水不忘毛主席。与此同时,为了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毛主席,再进行老师范读,小组接力读,分角色表演读,强调“没有井,很远”,从中明白乡亲们吃水困难;强调“挖了一口井”让学生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流露出对伟大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强调“挖井人”读慢一些,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最后再安排拓展练习:同学们,说说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被人帮助的事?你会忘记他们吗?学生的回答令我感动,感恩教育达到我预设的教学目的。

三、识字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一阵地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识字教学看似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毫无关系,其实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耳、心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也在学生愉悦的识字中预设的德育教育便水到渠成。我指导“和”、“香”的书写时,提醒“和”中的禾字旁的“捺”懂得了谦让,要不如果“捺”写得和“香”的“禾”中的“捺”那么长,就会吵架了。“和”中的禾字旁的“捺”一让,字就好看了紧凑了。当学生写起字时,就会更加讲究书写美,“相互谦让”就能美好的思想意识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很多,诸如语言文字与读写训练、语文课外活动、学生劳动实践等等,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学生,就会用心实践与研究,不断挖掘教材德育因素,不断找到渗透点,使小学语文教学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11.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感恩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99-01

作为语文教师、课题研究员,我积极践行,以教材为裁体,拓展文本,大胆创新,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下面以五年级的《慈母情深》为例,谈谈自己的粗浅做法与体会。

一、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识恩

伴随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体验。感恩是人文精神内涵的重要部分,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借助教材,很好的渗透感恩教育。

《慈母情深》是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片略读课文,作者梁晓声将一位平凡、辛劳、贫寒的母亲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刻画得细腻、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让学生感受母爱的温暖。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母爱的深沉、伟大和无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日常生活中母亲关爱自己的小事。东东说:“我的爸爸妈妈可关心我了,他们总是把好吃的菜往我的碗里夹,自己却舍不得吃,他们还说我在长身体要多吃些。”洪雅说:“我妈妈每天总是早早起床,为我做营养早餐”。妮妮说:“我的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每天都很晚回来,可他们再忙再累,还是不忘记关心我的学习”……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中,我看到了学生学会识恩,接着我顺水推舟进行下个环节的教学。

二、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悟恩

就在这时,我总结到:是啊,从同学们的叙述中我已感受到了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曾几何时,他们的两鬓又多了几缕白发。现在请大家以我们的校本课程中山歌编唱的特点“以歌明理,以歌代言,以歌塑人”创编一首山歌或者小诗,抒发你对父母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生1:鸟儿感谢天空让它自由自在飞翔,

鱼儿感谢大海让它欢快地遨游。

花儿感谢雨露让它开得更盛,

树儿感谢阳光让它茁壮成长。

我要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

因为是他们赐予了我生命。

生2:父亲的爱是严厉而亲切的教诲,

像指路明灯,照亮我们的前程。

母亲的爱是喋喋不休的话语,

像温暖的阳光,温暖着我的心灵。

父母给予了我世界及无限的爱,

在此,我衷心地感谢我的父母。

生3:妈妈的皱纹深了,

她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爸爸的腰弯了,

他把笔直的脊梁给了我。

感谢你们在成长道上所付出的一切,

你们所有的恩情,我将铭记于心。

就在学生情趣高昂之时,我又进行小结,你们都写得很好,是啊!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太多了,我们无法想象,父母为我们操劳了大半辈,得到的只是更多的白发与皱纹,在这种无私的,绵长的亲情面前,任何华丽的词藻都显得苍白,“谁言寸草心,报符三春晖”!相对于父母恢弘博大的爱,无论我们怎样的报答也显得微不足道,但血浓于水的亲情,谱写着我们的多彩人生。我们要学会感恩呀。

三、山歌对唱、反思自我、学会感恩

为使本课的教育思想更深入学生内心,触动学生心灵,我又以山歌對唱形式,让学生反思自我。我先唱到:“感恩教育进课堂,各位同学听端详:你同父母共吃饭,怎样孝顺爹和娘?”学生兴致盎然地答唱起来:“一家同桌共吃饭,高高兴兴饭菜香,好菜夹进父母碗,让我爹娘先品尝。”我接着唱这问:“如果父母病在床?需要子女来帮忙,问你怎样去照顾?如何抱恩才应当?”孩子们又用自己的歌声作出了回答:“父母生病睡在床,我要守护在身旁,端茶端水又端饭,洗脚洗脸洗衣裳。”

当孩子们沉静在的优美的歌声中时,我及时问,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孩子们各抒已见,露露还唱了起来:妈妈养我很辛苦,除了上班还顾家,从今以后不顶嘴,尽力为妈做点事。晶晶走到我的面前动情地说:“妈妈,上次你带病上课呕吐,我撒腿冲出教室,我错了。”说完,紧紧地拥抱这我,这一场面使全班同学都流下感动的泪花,此时我再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学生在深情诵读课时,一切教学目的水到渠成了,感恩之心已植根于学生内心深处。

四、教后反思,课堂渗透感恩教育义不容辞

试想,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如何孝敬和尊重父母,不知如何正确的看待父母、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怎么还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又怎么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呢?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教育学生心中时时播种善的种子。 因此,我针对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挖掘教材资源,将感恩教育与语文教学进行“无痕焊接”,在课堂上将中华美德教育的责任承担起来。

12.浅谈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安全教育 篇十二

一、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诚信行为

这种比赛活动的形式具有的趣味性、参与性、体验性等特征, 可以较好地吸引学生参与活动。诚信教育的内容是在活动过程中实施的, 因而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活动, 在学习英语活动的过程中树立诚信意识, 培养诚信行为。比赛活动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让学生参与比赛规则的制订, 要求大家必须遵守规则;二是由学生做比赛活动的裁判, 并监督整个比赛过程;三是由学生评定裁判活动。在比赛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讲诚信守诺言, 把好尺度, 选出活动的优胜者, 做到一碗水端平, 学生才会心服口服。

例如, 在学“Let’s learn, Read and write”的活动中, 我以减少家庭作业为奖励, 开展“PK”大战,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组, 在每个组中选取一名同学, 让他们相互挑战, 然后获胜的选手再在其他组里选对手挑战, 依此类推, 四名同学的得分均由同学评议, 要求评议的同学公平公正, 最后根据各组挑战者得分的多少来布置家庭作业。

二、游戏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活动式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转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提高了学生课堂教学的注意力, 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加快完成。例如, 指令性游戏Touch your nose/face/eye…Put your book on your hand…Put on your yellow shirt/Take off your jacket…以淘汰出局的方式学习, 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做到了在动中学, 学中动, 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并使学生在指令性游戏中养成虚心学习、有错就改的诚信好品质。竞争性游戏活动, 含有比赛的性质, 符合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 适用于巩固性练习项目, 在复习课中效果更佳。

三、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

活动式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让学生参与语言实践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是增进自信的直接动力。所以学生在小组比赛、游戏、表演等活动过程中能主动参与, 积极发言, 乐观地面对英语学习中的困难, 并且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例如, 检查句型背诵、朗读和对话表演时, 按成绩好、中、差分四人一组。四人中按学习情况编号, 组长是一号, 依次二号、三号、四号是小组中的帮扶对象, 检查学习情况时如果四号回答问题应加分, 一号回答则不加分, 二号和三号酌情考虑。关于是否加分, 要做到公平、公正、合理。由各组各派两名代表做裁判员, 请其他同学做监督员, 分别记录本组和另一对应组的情况, 以最先完成背诵或朗读任务时积分最高, 诚信度最高和在语音、语调、流利程度、情感表达等方面表现出色的组为优胜, 最后请老师和学生进行评论。总之, 一切都以竞争为诱因, 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和教师都明显感到肩上的负担轻了, 群策群力,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活动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学生有了较多的口语交际的实践, 口头表达逐渐清晰、流利、自然、准确。总之,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如何开展活动, 活动的开展要循序渐进, 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自然渗透诚信教育, 使诚信教育内容贯穿在活动始终。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模拟生活, 对小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 学生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和谐师生间关系。

摘要:诚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只有从小就培养学生形成诚信观念, 他们才能拥有更稳定、更持久的诚信品格。加强诚信教育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与民族威信, 有利于国际市场的竞争。因此,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渗透诚信教育。

关键词:小学英语,诚信,活动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怎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2 (11) .

上一篇:2.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下一篇:写长城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