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教学方法

2024-07-30

地理学科教学方法(精选8篇)

1.地理学科教学方法 篇一

地理学科教学反思

永加中学郭莹 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 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教师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还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教学中师以情感人,以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以精湛的教育水平赢得学生的尊重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以情感人,激励学生动脑创新。这样的互动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关心,从而使师生互动教学在平等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通过地理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了地理资源的利用类型及我国的基地资源及其分布,最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珍惜和合理利用我国的各种资源及这种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生互动教学开展得好,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才能共建新课程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氛围。

2.地理学科教学方法 篇二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特点, 在教学中学科的渗透有其自身的优势。现行初中地理教材 (湘教版) 中很多知识内容已离不开相邻学科的知识领域, 现代信息技术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必须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以发展学生思维。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感想与反思归纳如下:

一、语文、数学、外语学科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我们知道,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语言学科, 除了体现本身对课本知识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之外, 语文在地理中的渗透也是很常见的。如“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道出了新疆温差大的气候特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绘了北国冰城的景象;“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给我们过去北方美丽大草原的神秘想象;在学习“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时, 可以有意识的引用一些成语或诗句, 增加学生的判断能力。此外, 在恰当的地方添加一些歌曲, 更可谓如虎添翼。如讲长江时的《长江之歌》;讲我国民族时的《爱我中华》;讲青藏高原时的《青藏高原》、《天路》等。总之, 地理教学中时时渗透着语文的气息, 处处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

数学学科也是如此, 在地理教学中同样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数学知识, 通过测量、作图与计算;通过空间立体概念的建立。最终得出结果, 才能对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进行准确的描述。如教学中的人口密度、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计算;同纬度地区两地气温的差异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季节温差的计算;气温、降水量的统计图、表格的绘制与填充等, 均需运用数学知识来完成。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地加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英语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是最广的, 每当教材出现新的地理名词时, 相应的括号里边都有英语匹配。如学科本身的“地理” (geography) 一词、地球 (earth) 、地球仪 (globe) 、陆地 (land) 、人种 (race) 、语言 (language) 等, 单七年级上册就有近二十个。每当遇到的时候, 我就转变角色, 当起了英语教师。

二、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地理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 常常涉及到物理知识, 如在讲到亚洲气候的季风性特征时, 分析不同季节为什么吹风向完全相反的风, 即冬季风为什么从陆地吹向海洋, 夏季风又为什么从海洋吹向陆地, 运用物理中气温与气压的关系加上海陆本身的性质, 说明风是由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再如给学生讲述气候现象中风雨雷电、冰霜雨雪形成的物理过程, 以及分析地壳运动, 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时, 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等等。

化学这个学科对于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讲, 是一门完全还没有涉及的学科, 但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比比皆是。如八年级上册在介绍“中国的海洋资源”一节中, 专门提到了海洋中巨量的化学资源, 其中讲到了海水中有80多种元素, 像钾 (K) 、纳 (Na) 、钙 (Ca) 、镁 (Mg) 、溴 (Br) 、碘 (I) 等。在讲我们自己家乡贵州时,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联系化学中碳酸岩与空气中H2O和CO2的循环反应, 写出化学方程式:CaCO3+H2O+ CO2←→Ca (HCO3) 2, 于是“奇特的喀斯特景观如地下暗河、溶洞、石山、石钟乳等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还与生物学科联系十分紧密。如植物根系的生长特性和水土保持的作用, 树叶的蒸腾作用可以提高空气的湿度、增加降水、调节气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取水和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和储藏能量, 使氧在空气中保持人类和生物呼吸所需的动态平衡等等。

三、政治、历史学科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生活中的热点、热门话题、时事是政治学科关注的对象, 把这些对象引入到地理教学中, 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共鸣和关注。如七年级下册在教学“西亚”时, 我联系长期的巴以冲突和1991年的海湾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 让学生对西亚地区有初步了解, 再结合教材让学生明白冲突的主要原因有地理位置、石油资源、水资源等因素, 从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台湾一节时, 组织学生观看中央台《海峡两岸》栏目,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台湾是祖国领土神圣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如给学生介绍印度洋的海啸、日本的地震、青藏铁路的修建、三峡工程的进展等等, 既让学生了解关心国际国内大事, 又让学生拓宽了视野, 增长了见识。

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更加频繁, 常言说:“史地不分家”, 哪里有历史事件发生, 就离不开那里的地理地形因素, 反之, 当我们在进行地理教学时, 讲到哪里, 自然就会联想到那里曾经所发生的一切, 犹如讲故事一般把地理和历史学科融合在一起。如讲到西亚重要的地理位置时, 就会联想到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宋代张骞多次出使西域, 把历史知识结合在一起;又如讲到自己家乡贵州遵义时, “遵义会议”又是很好的教材, 1935年红军长征到此, 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同时对学生又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目前, 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的信息技术正广泛的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之中, 地理教学也不例外, 就当前情况来看, 这项技术的掌握与运用, 主要针对我们教师本身, 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强大功能制作精美可行的多媒体课件, 把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变得形象直观, 学生易懂。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大陆的漂移过程演示;台风、沙尘暴、泥石流、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等等, 利用声音、视频、图片、动画等吸引学生,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3.初中地理学科的有效教学 篇三

1明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设计的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案。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认真分析总的教学目标,找出为实现总目标所需实现的子教学目标。目标规定了地理教学活动的方向,是形成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基础。

2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教师在明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分析学习内容,了解学生期望形成的地理认知结构,找到“原有地理认知结构“与“期望地理认知结构“之间的差异,从而重新整理和开发教材,确定地理教学的起点。

3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求知热情,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获取了地理研究的方法和地理思维的过程。

4有效教学方法的选取。课堂讨论是调动学生参与与思维创新的方式之一,它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路,便于集思广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除了讨论课之外,演示课也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之一。在演示中可以发现问题或发现新的观点。这一过程推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进行。

二、有效讲授

1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指课堂中大多数学生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情绪的综合反映,包括师生的心境、情感体验、彼此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目标的主流态度等。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師生之间友善合作,学生之间团结,学生思维和行动活跃、积极向上,教师就很容易把他们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

2保持一定的节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注意节奏,轻重缓急要拿捏恰到好处,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让学生大脑动起来,使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

3自始至终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加之新教材的版本设计等,往往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学些什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注意引导学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4有效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增长学生的智力,诊断学生遇到的学习障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等。因此,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我认为有效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1)问题要有价值;

(2)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3)问题要有开方向性。

此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引伸和辅助,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这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有效反思

1建立反思认知。它可以使教师明确自身的哪些变量与教学有关:如自己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学习风格等。

2掌握课堂易出现的失常状态自控方法。它应包括每种方法的特征、适用范围、功能等;

3在教学中时刻保持警觉。如:检视自己的思路是否指向教学目标,检视自己的情绪表现,身体状况、对课程内容的态度,自己的教学策略、组织策略是否收到意想的信息反馈,在备选方案中变换方式、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纠正偏差。

4.地理学科教学模式1 篇四

组织学习阶段

对教师加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的教育。使每一位教师要认识到模式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到有模式与无模式的利弊。

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模式。

1、要求教师完整理解:“先学后教,小组合作、当堂训练”模式的基本结构。

2、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先学后教、小组合作、当堂训练”模式的基本特征。这个模式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目标明确,精讲善诱,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紧扣目标要求,重视学情反馈,教师通过优化导学,促进良好学习习惯与品质培养;高度重视课前的备课、预习和课后的作业、辅导等各个环节,将课内外的教学活动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要求教师认真把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操作要领。通过学习,使教师领会模式的每一步内涵,同时又组织部分教师针对模式写一份教案,进行说课,说过后进行评议,加快对模式的理解。

5、备课组加强备课研究。要想上好模式课,首先要备好模式课。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先集体备课,目的是加深对模式的理解,再分工备,就比较顺手了。但是规定每一位教师必须用模式备课,学校把每月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结合起来,作为学校考核内容之一。

全面实施阶段:

一、导入新课:

导入应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地理故事,生活情景、谜语、古诗、小活动、视频等激趣因素,来激活课堂,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为下一步的学生活动做好情绪准备。

二、独立探究,激疑引思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地理教材大量的文字、图表、照片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探究,一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二是阅读后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边阅读边发现问题,能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三是注意读记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四是阅读时注意地理学科中图文结合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有机的图文转换,和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以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做法:用支点设计来引导阅读,学生根据提纲的要求,来思考问题,启发思维。

三、合作探究,激发参与。

根据学生自学提出的问题,学生可先在小组交流广泛收集知识信息,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小组合作探究意识。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辩论。讨论和辩论与讲授相比其优点在于:它一方面把课外信息广泛地引入课堂,增加了知识的容量;另一方面它使得教与学有机统一。这种讨论尤其是辩论,是一种口才、知识、能力的较量和知识的交流。既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和集体合作意识。

做法:组长带领,有问题同学提出问题,小组交流解决;解决不了的,等会大组交流;开放性的问题,小组先辩论交流,等会儿大组交流讨论

四、归纳整理。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交流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串点成网,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对全课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系统把握。

做法:每小组派一名代表,上黑板画知识结构网,其他同学自己整理,最后共同优化。

五、巩固训练。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应重视课堂的检测反馈练习,提高训练的质量。练习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重视双基的基础上,侧重对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差,知识运用不灵活的现象,突出变式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地理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体现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在此,可应用“读图分析”练习题题来整体测评。总而言之,我们在地理课的改革实践中,提出优化的、全方位的、立体的教学结构模式,充分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统一,它始终把教学对象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将努力在地理课教学上研究探索。

总结深化阶段

1.总结经验,加强交流。①学校及时总结学习推广习水三中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学习简报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②通过组织“学教结合,主体探究”示范课,推广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创造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及管理模式。2.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在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特别就“学教结合,主体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细节问题加强研究,把实验引向深入,取得更大的成绩。

习水县第三中学地理教研组

5.法制渗透地理学科教学反思 篇五

《世界的人口问题》教学反思

斗古中学卓政富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师生一直注重的是背、记和考前突击,课堂上常常会有学生提出怎样背,记什么的问题,考试过后什么都忘了,最终学生学到的永远是书本上的知识,缺少联系生活,而这与我们的教学宗旨恰恰是相违背的。

本节课我着重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想的多、动的多、说的多,化复杂为简单,复杂问题简单化,反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问同学们与课本相类似的问题:如果你们家人口很多会怎么样?人口少了又会怎么样?那怎么样来决定一个家庭人口的多与少呢?从同学们的回答中进一步引导他们去回答一个国家人口多,增长过快或者人口少出现负增长会怎么样?怎样把问题简单化,最后再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有趣和有用。

在讲到怎样解决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和人口出现负增长时,从而向学生自然地渗透计划生育法的相关知识与法规,在讲到环境破坏时,也可以渗透环境保护法,也可以向学生讲述破坏环境的后果等。从而让学生既学习了课本知识又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更好地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6.地理学科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六

新课程实施也有几年的时间了,各位地理同仁已在课改实践中摸爬滚打了几个年头了,在有效教学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下面谈一谈自己对新课改的有效教学的理解、实践等的认识,这是自我完善的好机会。

教育观念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前提

“教师能够走多远,就能带学生走多远„„”这句话深深地激励着我,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必须具备全新的课改理念,才能指导新课程的实施。为此积极主动地参加校本培训,业务讲座,参加市县级的各类新课程培训,新课改的教研活动,以及继续教育学习,并多次参加了县市级的各种技能大赛,通过比赛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通过学习使我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对新教材、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方式都有了全新的认识,真正地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并对教师的形象、地位和作用进行从新定位。

通过新课程的运行,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地理教师新角色的展现,首先是自身观念和心态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感是新兴的地理教师角色的基本要求。认同是一种接纳,真诚,敬业,举止大方得体,成功的角色是得到学生的喜爱,他们会更加亲近你,更加喜欢你,也必然会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学生这样的情感对教师来说极其宝贵。他往往引发出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和关注,教师要营造和维护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学内容的研究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地理教师角色具有多元化的动态转换特征。教师即是知识传授者,也是学习者,即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氛围,教学活动要具有创造性,要能结合课堂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即兴发挥,知识的学习不必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不必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

观念的更新促进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的革新要抓住地理教学环节,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地理教学方法的重头戏。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做法:

善于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众周知,由于种种原因地理学科在初中各门课程中处于劣势,俗称“副科”,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于每个地理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地理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无论课前导入,环节导入,还是问题的情境导入都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吸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比如:中东的课前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中东战争残不忍睹的画面,让和平环境中的学生了解战争的痛苦,激起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同时也引发大家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这里战争不断?探究的欲望强烈,兴趣高涨。

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引用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数理知识等。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家住北京的小明,父亲去海南出差,过了几天,小明放学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一个男人按响了门铃,说:这几天天冷了,你爸爸让我把羽绒服和大衣给他带去,小明答应了,回到屋里去取,可到了屋里他马上报了110,小明的做法对吗?老师的话音刚落,学生兴趣大增,在兴趣的促使下,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知识,不但解决了问题,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的新课改的理念。

活用新教材,让学生活动起来

地理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其突出特点是以活动带动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把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地理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创设情境,诱发动机,让学生活动起来。例如:在讲述大陆、半岛、岛屿的区别和联系时,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我的形式自述各要素的特点,在讲述陆地家族的相互联系时,让学生放飞想象,生活中的哪些事物与这三者的关系相似?学生的想象真是丰富多彩,在活动中,不时闪现学生智慧的火花,在45分钟的课堂上,学生的潜能得以唤醒,特长得以展示,个性得以张扬。相信学生给他们一个自主学习的天地,给他们一个大胆试飞的空间,你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惊喜和感动。确实给学生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并能创造出现有教学资源之外的新的课堂资源。

学生的活动不只是动脑,动手实践更重要。在讲述地势和地形一节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全班分四个小组,进行贴图接龙比赛,在老师准备好的图版上,粘贴表示三个阶梯界限的山脉名称和各阶梯地形区名称,大家齐动手,积极配合,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扩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等方面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相互协作的能力。正像美国教育家说的那样:“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可见在活动中学习非常重要。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过程,体现了由“学科中心”转向“活动中心”,由“知识本位”转向“技能培养”,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主体”的新课程标准。把原本属于学生的时间、空间和活动的机会换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机。为学生创造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各自都得到发展的学生乐园。

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观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获得信息的数量,而且可以配合动感的图像,形象的情境展示,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为教学增添新的活力。例如:极地地区离我们遥远而深邃,学生不得而知,通过多媒体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了极地的自然环境,极地的科研状况和对极地的和平利用和保护。对金庆民和秦大河等登上南极科考和穿越极点的英雄壮举的赞叹,同时对日本捕鲸队破坏南极生物行为的痛恨。在课件的观察中不自觉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油然而生,大大增强探究意识和献身极地科考的愿望。还有象海陆变迁一节,可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演示喜马拉雅山从海底变为陆地、荷兰低地国的变化过程,形象逼真。一目了然。

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地理教材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图文并茂,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各种地图储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观察和阅读地图从图像上获取信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新教材增加大量的图像也是新课改的出发点。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并运用地图让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国的季风气候时,利用中国的海陆分布图分析冬夏季风的源地、方向、风的性质、成因等效果非常明显。不但要读懂地图,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要动手绘制简单的地图,象“一笔画世界”,长江、黄河干流轮廓图等不但提高绘图能力和水平,而且完善了美育素质。总之,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最广泛。

他山之石,可攻我地理之玉

地理知识涉及范围广,内容错综复杂。对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的难度很大,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和科学的记忆方法,例如:在讲述经纬度时,涉及圆周角和两面角的知识,教师要用数学知识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在讲述气温分布规律冬、夏季海陆气温差异时,涉及到物理学知识,讲述喀斯特地貌时要用化学知识来解释地理现象和原理。地理知识的记忆难度很大,教师能帮助学生科学记忆,会提高课堂效果。如谐音法:老象缅仰越河太曼,到达印尼柬金边。现在缅甸首都内比都。有效的记忆东南亚的国家和首都。口诀记忆、歌诀记忆、首字记忆等多种方法效果都很好。如:黄河流经的省区:青川甘宁内蒙古,直下陕晋和豫鲁。即可识记流经省区,又可巩固省及简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诗歌之韵味美术之魔力来记忆地理。比如学习长江的开发既有自然概括、经济开发,又具有人文地理色彩,通过小诗掌握知识:长江六千三百长,发源唐古拉山上。流经十一省市区,汇入东海太平洋。支流众多富水量,流域面积最宽广。上游源头到宜昌,巨大水能它蕴藏。今朝建有葛洲坝,明朝三峡美名扬。还有地理教材不同于科普读物,往往引不起阅读兴趣,可把诗歌运用到学习记忆地理知识上效果更好,如著名诗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清楚地说明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这一规律。

反思是腾飞的羽翼

理想毕竟与现实存在着距离,教学设计先于教学过程,因此,很有必要在课后及时对每一节课进行反思,反思什么呢?我认为:首先反思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一节课的教学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因此上完一节课必须要检查这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完成,以便做好下一节的衔接。其次,要思教法,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是否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否有力于教师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再次,要反思教具使用是否得当,是否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另外,还要反思问题的提出是否恰到好处,事例运用是否说明问题。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启动思维,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

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信息、寻求问题结论等一系列环节组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则是探究的主体。问题情境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的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考虑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使其感受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

7.地理学科教学方法 篇七

在今天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同学们往往会觉得虽然把地理学科归入了文科,但在学习的过程中,理科思维也是必不可少的。这说明地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要想学得好,必须有广阔的知识面和综合的分析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其他各学科知识学习地理。这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更为全面的综合分析能力。下面我结合这几年地理教学中的经验,谈谈在地理课堂中如何合理结合各学科知识以促进地理教学。

首先,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系统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因此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对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更为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为了保证学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可从以下各方面进行有机渗透。下面我结合一些实际的例子,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加强各学科知识的运用,以促进地理课堂教学。

1. 地理与语文

语文学科是学习文科的基础,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可以合理地运用古诗、成语等语文知识,则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讲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这一段内容的时候,可以用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概括出为何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地球的形状产生的种种误解,进而引申出要想了解地球的真面目,我们必须跳出地球,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观察。再如在讲到中国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时,可以发现其实很多成语里就藏着这些简称,如“朝秦暮楚”“得陇望蜀”“黔驴技穷”,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这些诗句和成语可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方便记忆。

2. 地理与数学

地理虽然是一门文科,但要想学好地理,一些理科尤其是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学习高中必修一的第一章行星地球时,就经常要用到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和思维方式。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因此我们在了解和研究地球的过程中,需要把她看成一个立体的图形,只有同学们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立立体的概念才可能充分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再如太阳高度的计算,时区和区时的计算等方面都离不开数学知识。

3. 地理和历史

我们常常说“史地不分家”,确实如此,历史和地理这两门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说:“凡言地理者,多矣。在辨区域、征因革,知要害。”这句话透彻地说明了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当时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反之,我们也可以通过历史事件来分析地理环境的特点。例如在讲到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我们可以举四大文明古国的例子。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古埃及作为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拥有共同的特点,即都位于大江大河流域。如中国的长江、黄河,古印度的印度河、恒河,古巴比伦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古埃及的尼罗河等。这充分说明了历史的发展必然有着一定的地理背景。

4. 地理和政治

地理课所揭示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也是政治学科用以论证的素材。仅以地球本身的位置而言,它只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这就从根本上纠正了种种唯心主义的认识;反过来,政治课的理论不仅指导人们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或现象,而且政治课的内容大量出现在地理课中,既有显露的成分,又有潜在的内容。如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生产方式,试想,若我们不了解什么是社会生产方式,又怎么能认识它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呢?

5. 地理和物理

生命在于运动,地球在不断地运动,大气在不断地运动,水在不断地运动,我们人类所生存的环境也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而要了解这些运动的规律,就离不开物理知识。例如在讲到中国东部季风气候的成因时,就需要运用到物理学中关于比热容的相关知识。夏季陆地升温快,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因此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反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6. 地理和化学

化学知识在地理学科中也较为常见。例如地理学中经常提及的喀斯特地貌,就是由于石灰岩与含有二氧化碳的地下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再经过地下水的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的风化、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都和化学有关。因此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对于学习地理也有很大的帮助。

7. 地理与生物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所生存的环境的科学。归根结底,人类也是众多的生物种类中的一种。因此,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更加离不开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各地不同的植被,充分地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生物的生存、繁衍离不开地理环境的整体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则更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

另外,生活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则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介绍常见的天气系统。从教学安排来看,很有可能在现实中,已出现冷锋过境的情况。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这几天天气特征的变化状况对锋面系统加以解释,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8.中学地理学科评课方法研究 篇八

那么中学地理的同行们评课一般有哪些方法呢?

一、从教学内容角度评课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评课,是大部分地理老师评课时切入的角度。首先要求评课者清楚那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是听有准备的公开课、展示课,执教教师一般备有写明具体教学目标的教案,评课老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来组织自己的评课思路,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评课。这样的评课,使执教教师回到自己执教的起点,回头一看,登高一看,会豁然开朗。如果有的执教老师事先没有准备教学目标,评课老师也可以请执教教师先谈一谈,让大家明白执教老师的意图,便于大家沟通。然后就是评教材的处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的具体材料和教师的具体表述。评课时的题目可大可小,评课时的话语可多可少,评课的时间可长可短,评课的空间比较大、自由度比较高。特别在教学有难度、内容有深度、表述有争议的时候,对教学内容的评课,往往能引起共鸣或者讨论。

大多数同行教师的评课,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教学内容上,在地理知识和技能问题上进行研讨,对执教教师、参加评课的教师无疑是有利于专业发展的。

二、从教学的组织角度评课

评课的时候,也可以从教学的组织角度来评课。过去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组织比较简单,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在上面讲,以讲台为中心;学生坐在下面听,一行、一排成秧田式;教师一般是以教材或者地图为教学内容,以板书、板画、板图来串联教学过程。而现在不是“为革命保护视力”的年代了,现在的地理信息传播的方式不一样,教学手段、演示技术都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教学的组织角度,主要就是看教学思路和实施方法。教学思路是否清晰,实施方法是否有序、灵活,都是值得细细举例说明的。教学组织得如何,学生与老师沟通交流如何,“配合”得如何,既是教学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保证,也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外在表现。

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老师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来看教师是如何教学组织的。应特别反对的是事先“排练”过的教学组织,因为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映教师能力、智慧、创造力的课堂教学,而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表演”。

三、从教学技术角度评课

现在的高中地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多媒体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有的还懂得利用虚拟地球、网上地图等工具,扩充地理资源,使高中地理教学的空间大大拓展,也使地理事实的空间性、时间性比以往得到了更好的展示,使地理思维的综合性、比较性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从教学技术的角度进行评课,要看新颖性,更要看有效性、经济性,不是说省钱的经济性,而是说教学上的经济性。看教学技术的应用是不是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看是否使得难点、重点教学内容变得容易解决了,看是否使教学效益增加了。现在,我们的教学环境也改变了,许多教室有了大屏幕,许多老师制作了课件,地理课堂教学技术的确和以前不同了,技术已经影响和改变了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我们应该关注这个角度。

四、从教学效果角度评课

教学效果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如果一堂地理课的教学效果不好,其它的教学目标、组织、技术等等,就谈不上好了。但是从地理教学效果切入进行评课,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从哪里去看、怎样去看教学效果如何?看出教学效果如何,才能评论教学效果如何。

如何看地理教学效果呢?一种是看集体或者个人的当堂地理测验,或者地理测试的效果。一种是看教学效率,在45分钟里面,教学容量如何、预定目标是否完成。一种是看学生的集体反映,思维是否积极,气氛是否活跃。

五、从教学亮点角度评课

每个老师在教学上都会有所长有所短的,在教学中有的老师的心情也会跌宕起伏。即使是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也有他们的朝气和锐气。尤其是进行公开教学或者展示教学的老师,一般是做了精心准备的,总是有一些新鲜的招数给人以耳目一新。如果这种新鲜的招数能够促进教学、提高效果,那就是“亮点”了。出现了“亮点”,评课的老师就应该抓住,通过评议使得“亮点”放大,(下转第99页)(上接第95页)使同行们得以借鉴。

六、从教学环节角度评课

评课比较容易切入的角度是评教学环节。一般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环节可以分为: 引入、 新课、读图用图引起的教学高潮、巩固训练、小结作业五个环节。比如从某一环节去评课,从“引入”环节入手,也可以评出很多。至少可以说: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七、从教学基本功角度评课

青年教师经常进行教学公开,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要加强课堂教学基本功,有时候还要比一比课堂教学基本功。其实,我们评课时完全也可以从执教老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角度切入进行评课。一般的中学教师的基本功,有共通的地方。如教学设计、语言表达、课堂组织能力、板书等等。地理老师还有自己独特的基本功,那就是地图能力。地图能力中有板图能力、读图能力,还有指图能力。对于中青年地理老师来说,还有课件制作能力。

上一篇:形容廉颇的歇后语下一篇:前台年终总结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