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06-27

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7篇)

1.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一

一、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垦辖17个国有农林牧场,13家企事业单位,资产总额18.7亿元,土地300万亩,总人口13.23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26万人、离退休职工1.63万人、家属子女6.26万人、移民人口3.08万人(生态移民1.73万人,自发移民1.35万人)。有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绿色产业及生态观光旅游业五大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农垦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目前,系统共有卫生机构21个,其中职工医院14个,卫生所7个,医疗卫生机构人员268人,床位363张。2005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143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68万人,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稳定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全区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出现了全系统卫生工作陷入困境、举步维艰的矛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卫生技术人员素质状况难以适应工作要求

截止2006年8月,全系统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3人,其中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79人,仅占总人数的32.5,平均每个医疗卫生机构仅有3.76人。

从技术职称看,拥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2人,仅占总人数的0.7;主治医师49人,占总人数的20.2。真正能看病的医生为数不多,无法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

从受教育程度看,243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5人,仅占2.1;具有大专学历的97人,占39.9;具有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的人数达141人,占58,人员学历程度偏低。

现有人员知识严重老化,从2000年至今七年时间,参加过区级培训的人员28人次,占人员总数的11.5,参加过区、市级进修的人员51人次,占21,在县级医疗机构进修的人员11人次,占4.5。绝大部分医生凭积累的经验看病,有些新知识、新方法知之甚少。

2005年,全系统门诊人数仅为19.45万人次,平均每个卫生机构每天的门诊量仅为25.4人次。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每天的门诊量仅为2.2人次。

2、卫生机构房屋普遍破败

2005年末,农垦卫生医疗机构房屋建筑面积仅为13457平方米,除长山头农场、平吉堡奶牛场、南梁农场的三个职工医院建于2000年以后外,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医院有7家,建于80-90年代的医院有11家。80年代以前建设的房屋,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已成为危房,屋顶塌陷,漏雨透风,门窗损坏,墙体开裂,墙皮脱落,地面损坏,相当一部分病房脏乱差现象严重。有6所医疗机构暂时租住在临时房屋中开展业务。全系统租用房屋面积达3833平方米,需要改造的医疗卫生机构15个,占医疗卫生机构的71.4,需要改造的面积12317平方米。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职工医院只有7个,150—1000平方米职工医院的3个,150平方米以下职工医院(所)的11个。大部分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占地面积、卫生条件均达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标准的要求,差距甚远。

3、医疗设备短缺、老化

21家农垦医疗卫生机构,拥有200毫安X光机10台,能用的仅有5台,占50;B超机13台,能开展业务的仅有7台,占54;生物显微镜16台,能用的9台,占56;半自动生化分析仪6台,尿分析仪2台,血球分析仪2台。平均每个医疗机构拥有X光机0.23台、B超机0.28台、心电图机0.5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0.28台、生物显微镜0.76台、尿液分析仪血球分析仪0.09台。有36的设备属于六七十年代产品,急需更新。相当数量的医疗机构至今停留在“老三件(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的水平上,拥有“新五件(200毫安X光机、台式B超机、心电图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并能开展检查业务的卫生医疗机构不足5家,无法满足群众基本医疗的检查要求,致使相当一部分群众舍近求远,到几十里以外的卫生机构去看病。

4、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弱化

农垦医疗机构具有非常明确的公益性性质。从我们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医疗卫生机构存在重医疗、轻预防、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弱化的现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中,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在属地卫生部门的督导下,还有所开展,而健康教育、康复医疗及计划生育技术工作几乎停滞。根据要求,各医疗机构应设置预防保健科,而调查显示,有60的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了预防保健科。即使设置预防保健科的医疗卫生机构,防保人员全部由医疗卫生人员兼职,工资、经费不落实,健康教育宣传、妇幼保健支出更是少得可怜。

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处于“线断、网破”的状态。由于农场地域宽广,居民点多而且分散,大部分农场只有职工医院或卫生所一家公益性性质的卫生机构,在场区内下设诊所和卫生室的农场只有9家,远离场部的群众有的距离7—8公里,看病极为困难。就是现在仅有的17处基层卫生室条件也十分简陋,难以适应群众就医的基本需要。

公共卫生投入极为有限。2000年-2006年全区农垦系统对疾病防疫和妇幼保健的投入累计为21.23万元,平均每年3.03万元。2005年虽有所增加,投入也仅为4.45万元,按农垦总人口计算,平均每人仅为0.46元,与自治区城市社区服务要求的人均2-5元/年/人的标准,分别低77-90.8。

机构的不健全和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农垦医疗卫生机构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大打折扣。在远离城镇的农场,尤其是靠近山区的农场,或因家庭收入有限,或因交通不便,群众预防保健意识相当淡薄,医疗保健观念陈旧落后。从走防的农户和患者看,没有一户平时作身体健康检查,都是有了病迫不得已才去求医,“小病拖,大病抗,重病听天命”是群众对因病致贫、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生动总结。

5、医疗卫生机构生存状况堪忧

随着农垦体制改革的深入,农垦系统以市场化为取向,积极探索卫生体制改革的路子,在农场给予一定补贴的基础上,采取股份合作制、经营包干、国有民营等形式,将卫生机构全部推向市场,21家医疗卫生机构绝大部分入不敷出,亏损严重,卫生机构整体上经营状况不佳,举步维艰。

与卫生机构凋敝状态相对应的是卫生人员收入的低下,2005年,人均月工资仅为720元,普遍低于社会同级同类人员工资的35-50,而且各卫生机构不同程度存在工资欠发的情况。

条件差,待遇低,与人才结构落后成为恶性循环,相当一批威望高、责任心强、业务精的骨干力量调离卫生机构或辞职从事个体行医。自2000年至2005年,流失医务人才就达119人,而同期调入医师仅9人。

6、群众看病贵问题日渐突出

由于体制改革将医疗机构推向市场,靠市场求生存,导致卫生机构以卖药为主。

2005年,农垦医疗机构总收入556.7万元,其中药品收入513.73万元,占总收入的92。西药加价率达到15-20,中药加价率达到25-30,群众就诊买高价药,出现个别医疗机构盲目追求高收入的状况。我们调研发现,全系统所有的医疗机构,没有一家参加全区医疗机构药品统一招标、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的“三统一”改革工作,药品价格明显高于全区招标药品价格,加重了群众的就医负担,群众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2005年,渠口农场家庭人均支出医疗费达561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1.2,因重大疾病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以及先天残疾无劳动能力的人数有330多人,致使300多个家庭因支付高额的医药费而返贫,还有600多个长期患慢性疾病的病人为看病贵而苦恼。前进农场因病致贫的家庭达到13.4。

二、农垦卫生事业发展艰难的根本原因是体制不顺

农垦卫生事业发展陷入困境,除与当前农垦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内部机制不活等环境因素外,主要是管理体制上的问题。

1、企业开展医疗卫生工作力不从心

农垦是企业,大多从事收入低、风险大的农业生产,在负担全部生产经营职能成本的同时,还要承担“政府办卫生”的运行成本,自身的负担不断加重。农垦不是一级政府,有别于市、县行政区域,在争取卫生政策方面,无法得到国家应有待遇,未能享受到国家关于财政转移支付、公共卫生项目申报、资金投入、基本建设、设备投入、工资和业务经费保障等政策,各农场设立的职工医院、卫生室的投入和支出均不能列入国家项目和地方财政预算,以致于卫生事业的发展自身无力顾及。

2、卫生事业未纳入全区卫生体系

从农垦卫生机构的性质和功能来看,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样,承担着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等公益性职能,开展公共卫生工作应由政府提供所需人员工资和正常的业务经费,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更是政府应尽之责。近两年来,我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自治区高度重视下,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经费得到了全面保障,药品实现了集中招标采购的“三统一”,城乡群众初步享受到了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而农垦卫生工作上不靠城市,下不靠农村,长期以来游离于城市和农村卫生体系之外,没有纳入自治区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业务得不到指导,医疗条件得不到改善,设备得不到更新,经费得不到保障,人员得不到交流和培训。2000年-2006年8月,各级政府对农垦卫生投入只有10万元(“非典”时期的补助资金)。农垦卫生发展由农垦自身解决,为求生存,必然要集中主要精力干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医疗服务,而忽视公共卫生职能,造成其职能与责任的失落。

三、加强农垦卫生工作的建议

从我区卫生发展来看,2005年以来,我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

2.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二

一、当前我县农村文化事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县共有14个乡镇。近年来, 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 从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农村文化的实际出发, 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使农村文化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引导价值观念、教育娱乐群众、促进乡镇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场发育不全、文化设施简陋、文化人才短缺、文化产业落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等诸多因素, 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与“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1. 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 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普遍不足。

一是由于经费的短缺导致农村文化出现阵地难巩固、队伍难稳定、活动难开展的局面。二是乡镇文化设施简陋。由于乡镇经济基础差, 对文化站经费投入很少, 致使文化活动场所面积较小、设施简陋, 设备老化, 难以满足农民“求知、求富、求乐”的需求, 与党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 导致农民看电影难、看书看报难、看戏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农民缺乏健康的文化生活, 封建迷信、求神问卜、赌博等不良风气在一些乡村还有一定的市场, 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2. 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十分滞后。

一是乡镇文化站没有配备专职文化干部, 文化站干部都由乡镇干部兼职, 兼职干部因常年承担行政任务, 没有精力组织文化活动, 从而影响了基层文化事业的稳步推进。二是区文化馆作为农村文化的主要辅导力量, 业务干部的力量也相对较弱。三是农村业余文艺队伍发展缓慢。

3. 活动内容缺乏创新, 形式比较单一。

文化站、室由于受场地、经费和缺乏专业干部等因素的制约, 文化活动方式简单、形式陈旧。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 主要以唱歌、跳舞、扭秧歌、鼓乐队等传统活动方式为主。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

4. 农村文化事业缺乏科学整体规划和运筹。

在操作中, 缺乏“大文化”的概念和思维, 往往把农村的文化事业圈定在“说、唱、舞、艺”这一狭隘的范畴之内, 没有从大文化的战略高度去理解和发展文化事业。对外交流形式单一, 内容不丰富, 比如我县与周边的交流, 仅仅局限于“请进来”, 而没有从战略高度将我县近年来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以艺术的形式向外展示。

5. 管理机制落后, 政府重视不足。

除了编制和投入的问题以外, 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相应的文化建设在具体实施中上下不能沟通, 下面不明白上面的意图, 上面不了解基层的情况;行政主管部门不督促不检查;缺乏精神支持和激励, 有许多基层甚至连一个表彰会都不开, 基本属于“即兴活动”这一低层次范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文化站、职能部门的作用发挥的不充分。

二、主要原因

1. 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

我县的14个乡镇中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 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 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 因此, 乡 (镇) 、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 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 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 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

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 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 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 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

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 门类不全, 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 时间有限, 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加强我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农村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将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 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 为此, 就加强我县农村文化工作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 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基层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纳入各级领导重要议事日程和决策视野, 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有计划、分步骤地加以推进。

2. 落实好文化经济政策, 拓宽投资渠道。

按照《古田县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精神, 加大投入力度, 健全投入机制, 开辟多元投资渠道, 在文化人才的培养、培训, 文化设施建设, 文化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扶持。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有所增加, 预算资金要按时足额到位。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文化投资体制, 培植农村文化市场。

3. 在制定发展规划时, 把文化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出发, 研究制定农村文化事业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城市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 要按照“四基”的要求 (即有基本活动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形式) , 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农村实际相吻合的文化网络体系, 力争每个文化站配备1-2名专职文化干部。

4. 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组织专业人员对农村文化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底, 通过调查、统计、研究、论证, 摸清我市农村文化究竟蕴含哪些种类, 哪些可扬、哪些当弃, 哪些历史文化可以挖掘和利用, 哪些现代文化品牌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 研究制定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或规划。

5. 着力培养文化人才。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培养农村文化人才, 是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要加强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水平、理论素养以及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 并为他们营造和提供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农村人才资源, 为农村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通过发现、培养、提高, 促进文化人才成长。

6. 继续坚持开展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使之成为有关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三下乡”活动要经常化、制

让基层文化活动室成为百姓生活的乐园

陈菊仙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城区文化广播电视中心站浙江丽水323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化事业的日益繁荣, 群众文化体育需求层次逐步提高, 文化体育活动越来越被老百姓关注。胡景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基层文化活动室是基层群众文化组织, 是广大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娱乐、自我表现的场所, 基层文化活动室渐渐发展状大了, 群众的文化生活变丰富了, 生活质量提高了, 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 社会文明也就得到了发展。

作为一个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历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我经历了30年中国农村文化生活的变迁, 亲身感受到农村文化活动室作为基层文化阵地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上世纪80年代, 那时的农村经济条件还很落后, 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很枯燥, 经济条件好一点的行政村, 创建一个俱乐部, 里面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几件古老的民族乐器、一张不太规则的旧乒乓球桌和早就被翻烂的图书, 设备虽然简陋, 但可一到了晚上, 劳累了一天的农民, 三五成群地结队来到了俱乐部, 看电视的、聊天的、打球的、下棋的、学唱歌的、学器乐演奏的, 还有借书、看报纸杂志的等等, 俱乐部里热闹非凡。到了过年时, 村里组织文艺骨干排练节目, 到各个自然村演出, 邻里之间亲如一家;随着改革大潮, 电视、电脑、手机等大量代化电子信息、科技产品涌入我们的生活, 人们闲暇的时候不再往外跑了, 因为在家就可以知道天下大事, 在家就可以选购到想要的美食和静丽的服装。人的视线开阔了, 可人的思想变复杂了;所谓的朋友变多了, 坦诚知心的人变少了;见闻多了, 能理解中华文化精髓的少了, 拥有的物质丰富了, 可拥有快乐的人变少了……近几年,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 老百姓开始意识到健康和快乐的重要, 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了老百姓的内在需求。十一五以来, 莲都区农村社区的文体基础设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66%乡镇 (街道) 建起了500平方米以上综合文化站, 图书室、球类室、棋牌室、音乐室、多功能活动室一应俱全, 全区368个村有50%的行政村建有100平方米以上村级文化活动室, 有192个行政村建成小康体育村, 配置健身路径196条, 建成农村篮球场96个, 建起门球场17个, 地掷球场12个, 气排球场50多个, 有室内外乒乓球桌260多张, 城区22个社区90%的社区有活动室, 每个社区都配有健身路径, 没有围墙的群众文体活动乐园“天天乐”文体广场活动点60个。但是由于缺乏组织管理, 基层活动的水平层次、规模, 活动队伍的稳定性, 活动形式的创新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抑制, 而且部分村和社区的文化体育资源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 篮球场成了停车场, 健身器材成了晾衣架, 文化活动室大门紧闭, 图书室成了摆设等。文体设施的闲置或移作他用, 造成群众文化生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因此新形势下基层非常需要建立一个能引导基层群众开展健康科学的文化活动的规范性组织, 文化活动室成为了首选, 它必将成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主阵地, 真正成为百姓生活的乐园。

度化, 坚持为农民群众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文化知识。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基层, 努力创作出反映人民群众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各级文化部门要加强服务, 充分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按照“一村一特”的要求从建设特色文化的角度出发, 经常深入基层指导业余文化骨干, 培养艺术人才。要充分利用农闲、传统节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深受农村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

那么如何让文化活动室能在文化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呢?

一、是创与评相结合, 明确组织要求

文化活动室创建容易, 巩固难, 在创建文化活动室之前, 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 按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区的标准要求, 出台基层文化活动室的创建标准, 分别在活动场所面积、内部设施的配置、管理制度措施、活动的项目、活动开展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要求文化活动室要做到建设规范, 功能完善, 布局合理, 队伍整齐, 管理有序, 活动丰富, 能满足各层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鼓励农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创造条件, 创建非盈利性的文化活动室, 并鼓励群众参与组织管理, 采用自愿申报、调查摸底等形式确定创建对象, 明确创建和验收时间, 组织开展评星定级, 并予以挂牌。

二、是帮与扶相结合, 创新运行机制

当前, 基层文化活动室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和载体, 已成为最活跃、最生动、最具有吸引力、最易于为人们接受的文化方式, 它可以促进交往, 增加愉悦, 提升自信, 促进团结。基层文化活动室属于公益性质, 涉及的活动内容可以是某一项运动或娱乐, 也可以是综合性、多样化的集文化、体育于一体。真正发挥好基层文化活动室的作用, 我们要鼓励发展基层文化活动室, 通过地方政府投入、部门或共建单位扶持、社会筹集、个人捐助和单位自筹等形式,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 多渠道解决文化活动室的运转问题, 做到设施有人管、场地有人用、活动有人组织, 社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文化的发展将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要管和带相结合, 提升业务水平

为避免文化活动室创建后形同虚设, 作为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文化活动室的管理, 要把基层文化活动室建设成为集图书阅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群众体育和老年、青少年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 真正建成农民群众的生活乐园, 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阵地。把群众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文体、科普活动引导到文化活动室中来, 让每一个参与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乐趣、能找到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展示的平台;要帮助他们推选有一定威信、有组织能力的文体骨干担任管理工作, 组织开展文体骨干培训, 激励他们热衷于文体工作的热情;要加强文化站与基层文化活动室的联系, 辅导他们组织策划节日文体活动, 协助他们挖掘本土特色文化, 组织特色文体队伍;每年要定期对文化活动室的管理和活动组织情况进行督查, 指导他们开展有效的组织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一些全区性文体展示活动或比赛, 促进文化活动室之间的交流, 带动基层文化的创新, 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让群众充分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总之, 我们只有认识到基层组织建设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 我们要大力发展基层文化活动室, 让基层文化活动室成为百姓生活的乐园, 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让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让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7. 加大对基层文化的宣传。

3.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三

一、充分认识中医药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真落实国家与省相关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宣传,坚持中西医并重,重视中西医结合发展。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的政策法规,真正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农村卫生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发挥好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作用,把中医药工作列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考核目标,对发展相对缓慢和困难较大的地区要加大扶持和督查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明晰统计口径,确保对中医药的投入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比例,确保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达到10%以上。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完善中医投入机制,推广宁波市按中医服务量进行财政补助的做法。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建立科学的中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省政府要督促各地按省条例规定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和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建议设区的市单独设立相关机构,以利于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指导。

二、大力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挥省级医教研机构的龙头作用。省政府要加强对我省相关高校、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及省级中医药研究机构的支持,充分发挥省级医教研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动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成为综合服务能力强,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成为全省中医医疗技术指导中心和临床教学科研基地。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培育中医药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深化中医药高校的教学与课程改革,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继续加强中医药类名牌专业、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省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落实配套资金,大力促进国家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及研究室建设。总结省政府建设“重中之重学科”的成功经验,充分支持利用和发挥我省医学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力量的优势,整合中医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大力鼓励其进入各类科技园区建设,提高中医药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临床能力,切实提高中医药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效果。

三、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县级中医院建设。省政府要督促各地落实“县级及以上政府应重点举办好一所中医医院”的规定,做到“县县办好一所中医院”。各级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要明确本地中医院发展目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研究制定县级中医类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和基本设施配置标准与计划,大力推进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使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需求相适应。要学习推广长兴县重视中医院建设、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做法,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基础设施条件,按要求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药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四、努力优化中药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中药现代化水平。省政府要根据当前中药产业发展实际,增加省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规模。研究建立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加大对经典、有效传统中医处方和民间验方整理、开发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文件保护、鼓励使用院内中药制剂。加大对龙头骨干中药企业和重点品种、独家品种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转型升级,在药品集中采购和省级医保目录调整中给予必要的倾斜,同时优先推荐申报列入国家医保目录,为我省中药企业提供生存发展空间,推动中药产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扶持壮大“浙八味”等道地药材和铁皮石斛等珍稀特色药材项目,挖掘传统中药优势、促进中药成果产业化。加强对农村种植中药材的指导,鼓励引导建设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中药材基地。加强中药材市场监管,提高中药材质量。

以上意见,请省政府研究处理,并于2012年5月底前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研究处理情况报告。

4.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四

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 应党慧

为进一步提升我县医疗水平,推进新医改贯彻落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根据年初工作安排,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调查组,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建平的带领下,于2011年3-4月份对我县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工作主要是:听取县卫生局的工作情况汇报,召开有发改局、财政局、人劳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深入乡镇(街道)、各级各类医院等了解有关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并于4月11-13日,赴安吉、淳安两地考察学习。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县级医疗单位7家(其中县人民医院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中医院为二级乙等中医院,妇保院为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3家,合格村卫生室69家。截止2010年底,全县共有卫生人员1738人(不含离退休人员、医院自聘人员),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20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为718人,注册护士482人,具有高级职称116人(占7.6%)。近年来,县政府在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一是出台《仙居县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建设规划(2007—2020年)》,对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框架、建设规模、规划年限等进行详细规划。二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形成“20分钟服务圈”。三是根据我县实际,推行“城乡联体、乡村连片”一体化管理,大力推进统筹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改革,努力解决农村基础薄弱、服务能力差的问题。

(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是通过提高卫技人员准入门槛,加强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开展重点学科和重点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二是通过抓医疗质量控制、执业行为规范和业务培训,增强职业规范意识,不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三是推进“平安医院”建设,实行医疗事故分析和责任倒查制度,强化安全用药管理,医患纠纷数量逐年下降。四是对全县医疗机构核准、人员资质进行严格管理,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三)公共卫生服务成效明显。一是全力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全面开展城乡社区卫生三大类十二项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规范疫情报告,加强重症救治,抓住重点环节、重点部位,有效处置手足口病、甲流、麻疹等重大疫情。三是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使监督重点逐渐向农村延伸,扩大卫生监督覆盖面。

(四)医疗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扎实开展,报销额度明显提高,参保率不断提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已于今年2月25日开始在全县乡镇(街道)卫生院全面实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初步得到了缓解。

二、主要问题

我县卫生事业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医疗资源不足,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存在。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需提高。一是各级政府对于卫生事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部分领导对医改的主要内容还不够了解,对自身的工作职责把握不够准,与医改强调的“体现政府的责任,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有些医务人员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够强,缺乏奉献精神,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医务人员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大多数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理解上有偏差,从原来的“小病不吃药、大病吃小药”到现在的“有病要住院,病好不出院”,致使乡镇卫生院病床爆满,医务人员工作量骤增。

(二)队伍建设比较薄弱。一是我县卫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低学历、无执业资质问题相当突出,人才结构极不合理。如目前还有153人无职称,78人无执业资格,县人民医院某些科室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公共卫生、精神卫生、麻醉学等专业人员非常短缺,乡镇卫生院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部分乡镇卫生院没有执业医生,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及全科医生的缺乏,仍然是制约农民就近看病的重要因素。二是受制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很难引进,现有的用人机制不够灵活,专业人才紧缺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严重制约着人才队伍的结构优化和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三是针对现有卫技人员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激励措施不够有力,一些医务人员技术上不求上进,得过且过,钻研业务的风气不够浓厚。

(三)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我县于2007年制定了《仙居县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建设规划(2007—2020年)》,但是尚未制定医疗机构设置的详细规划。全县医疗机构新建、扩建、改建过程中缺乏科学统筹规划,医院的功能定位、学科设置、设备配置、卫技人员配备等没有一个全面、具体、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各医院功能定位不明确,特色专科不鲜明,存在着医疗资源的重复建设和局部性浪费现象。医院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科建设和行风建设有待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四)投入力度亟需加强。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卫生工作的不断重视,财政保障力度逐步加大,但是与上级对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县级医院作为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标准化建设的投入远远不够,难以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有的医疗用房、设备设施及人员难以满足群众就医需求。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防保功能和乡村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还难以实现。

三、几点建议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作。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不断提升我县卫生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不断优化卫生发展氛围。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严格落实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科学编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科学布局,优化整合,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布局、规模、功能定位、人员结构、名医培养、学科建设、设备配置等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在确保基本医疗服务的前提下,发展优质医疗资源,以适应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利用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做好政策宣传,普及健康知识,树立群众正确的用药就医观念,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不断加强医疗队伍建设。要从我县卫生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科学合理核定全县医疗卫技人员编制,突破瓶颈,创新考录机制,采取重点院校优先、定向考录、委托培养等形式,制定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切实缓解紧缺学科人才严重不足问题。采取外引和内培相结合的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完善人才成长机制,加强名医工程和品牌学科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全面提高我县医技人员服务水平和质量。根据岗位要求和执业标准,加强对现有卫技人员的培训力度,逐步实现卫技队伍结构的更替。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对现有乡村医生进行统计归类,通过考试、群众评议和综合评价等措施,量才使用,统一调配。以病人为中心完善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推进医院内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强化行业自律和医德医风建设,从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法纪法规、服务理念等方面入手,不断增强医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进一步开展一体化管理,不断促进城乡卫生资源共享。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医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县级医院作为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主要负责以住院为主的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并承担对乡村卫生机构的业务技术指导和乡村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等工作;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通过开展“城乡联体、乡村连片”一体化管理,完善县域诊断平台建设,加强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的联动,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诊疗水平,实现城乡医疗资源共享。建立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鼓励县级医院医生到基层出诊,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就医模式,切实减轻县级医院就医压力,缓解当前“住院难”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信息平台要逐步向基层全面覆盖,从重点保大病向门诊小病延伸,提高门诊报销比例,不断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

5.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五

情况的调研报告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全县人民的健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维护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为了充分发挥委员界别优势,更好地围绕深化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言献策,根据县政协常委会20年重点工作安排和安排意见,近日,组织部分教育、文化、卫生界委员,先后深入等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和座谈交流等形式就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并就进一步促进医改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统一安排,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主线,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医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至2013年底,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41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监督所1个,乡镇卫生院29个,村级卫生室、医疗点52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2个,民营医院7个,个体诊所、医务室49个。机构改革中上级编制部门核定我县卫生系统岗位906个,其中县人民医院岗位300个,县中医院岗位150个,县二医院岗位31个,乡镇卫生院岗位总量425个,现有职工889人,其中同工同酬401人。

(一)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成效明显。医改工作启动后,我县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有利条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县、乡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设备得到逐步改善。在加强县级医疗机构综合能力建设的同时,投资3160万元完成了松树、转导、李二堡、巴州等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和职工生活用房建设。为29个乡镇卫生院配发了价值约1300余万元的小型救护车、电脑、DR数字影像系统等医疗设备,极大地改善了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陈旧落后问题。拟投资15508万元的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工程正在加紧实施。总投资2100万元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中心业务楼建设项目、核桃庄等3个乡镇卫生院的规范化建设项目、峡门等18个乡镇卫生院的职工生活用房建设项目、32个村卫生室的扩建项目在2014年全面实施。

(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一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医疗水平。采取县级医院到省内外三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到县级医院、乡村医生和妇幼保健员到乡镇卫生院派员学习培训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各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了县乡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仅2013年,县级医院选送63名业务骨干到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解放军205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垂杨柳医院进行学习培训,乡镇卫生院选派85人到县级医院进修学习,636名乡村医生和妇幼保健员到乡镇卫生院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业务培训。二是开展对口帮扶,提升服务能力。通过解放军205医院、铁岭市中心医院、省人民医院等省内外三级医院派专家到我县县乡医疗机构开展对口帮扶,县级医院选派医务人员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三是通过组建“医联体”、建立双向转诊流程、开展“家庭医生团队式医疗服务”、实施“先住院后结账”服务模式等,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创建县域内“优质、方便、快捷”医疗服务体系。四是加强村级卫生室管理,采取村卫生室由乡镇卫生院履行行政、人员、业务、药械和财务“五统一”管理,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率达到100%,提高了村级医疗服务水平。五是吸引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使社会资本成为推动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我县现有博爱、仁德等7家民营医院。

(三)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并逐步完善。全县城镇居民实际参保18408人,参保率99.4%;新农合实际参合336628人,参合率达99.5%

。城乡居民医保在三、二、一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报付标准分别提高到70%、80%、90%。坚持医疗保险周转金和医疗救助资金预付制度,通过“金保工程”建设,实现了省内异地医疗费用及时结算。同时,开展了以临床路径管理为主的按病种控费、付费方式,完善了监控管理机制。

(四)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2010年10月起全县乡、村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2011年12月起县人民医院实行药品和一般医用耗材零差率销售,2012年12月县中医院、二医院实行药品和一般医用耗材零差率销售。乡村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率均达到100%,县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率达到90%。自2011年12月执行药品网上统一集中采购以来,截止今年2月底,已在网上集中采购药品及一般医用耗材10857.6万元,其中基本药物4519.6万元,配送率达86.91%。

(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

一是加大政府医改投入。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5元提高到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到14类44项。二是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29640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管理并进行健康检查,完成体检23910人。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人数分别达到24601人和8577人。发现的642例重性精神病患者全部纳入管理范围。

建立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41.3万份,建档率达95%。三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在电视媒体开办专题栏目、制作宣传栏文化墙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防病意识。

(六)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县人民医院作为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2011年全面完成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工作。从改革人事制度,实施全员聘用;加强学科建设,发展特色科室;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疗行为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为我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调研中了解到,医改后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医院药品总收入比例、门诊和住院每人次药品费用明显下降,公立医院开始回归公益性质。2013年县中医院、二医院借鉴县人民医院试点改革经验,根据《民和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方案》,制定了岗位设置方案和竞聘上岗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此项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医疗岗位不能满足需求。

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群众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县乡医疗机构就诊及住院患者逐年增加,现有的医疗岗位已无法满足正常的工作需求和广大群众的医疗需求。

(二)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县级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特别是骨干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医人才匮乏,致危急重患者因县级医院救治能力不足、得不到有效诊治转至省级医院就诊。基层卫生院医护人员队伍在结构、数量和技术上还未达标,医务人才缺乏,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难以取得群众信赖。尤其是村医素质普遍较低,服务能力不强,县乡村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财政补偿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随着医改工作的深入推进,县乡医疗机构的投入不断加大。由于我县属国定贫困县,县级财政保障能力薄弱,在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药品零差率补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

(四)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

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化建设因成本高,实现跨区域、跨机构的信息互联、互通、共享难度较大,尤其是村级卫生室联网仅为20%,严重制约县域内“优质、方便、快捷”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三、几点建议

为了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全县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按照有关规定和我县实际足额定编,并以实用为核心放宽人才引进门槛,研究出台留住人才的机制和政策。二是加强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夯实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对口帮扶长效机制,加大医院学科建设和医务人员及村医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快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医疗机构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实现跨地区、跨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二)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配送和政府补助补偿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保障广大患者用药需要,减轻群众负担,确保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加快网上采购的药品配送速度,缩短药品配送周期,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用药需要。

(三)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完善相关制度,创新绩效考核机制,强化量化绩效考核,建立按岗付酬,按绩效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处理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员编制和保障医疗机构运行三者之间的关系,确保医改工作顺利推进,做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员编制管理和医疗机构正常运营三者协调发展。

6.关于我县文化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六

去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审时度势,提出了打造文化大县的重大战略,呼应了××市打造文化大市、文化强市战略的整体

部署。打造文化大县战略深入实施一年多来,我们深刻体会到:文化建设对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将有力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人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凝聚力。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县委宣传部召集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领导班子,县教育体育局有关领导以及文化馆、图书馆、电视台、剧团、电影公司、文化稽查大队等单位负责人和××*等乡镇文化站、广播站站长举行专题调研座谈会,深入了解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另外还到有关文化单位和乡镇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形成以下对我县加强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大县的思考与对策。

一、我县建设文化大县的优势和基础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建设文化大县的基础和优势。

××县历史悠久,有着1700多年的建县史。2006年被联合国授予“千年古县”称号。千百年来,××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历史文化。

××县文物古迹资源丰富,现有各个历史时期的馆藏文物1200余件。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一为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一为七里明代陈氏牌坊。其中,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县历史上文化名人辈出,南方文人山水画之宗董源、巨然,词坛宰相晏殊、晏几道父子,明代状元舒芬,近代书法家、教育家李瑞清,当代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等,灿若星河。××县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歌舞、音乐、戏曲等,一直延续至今。特别是我县目前已经有李渡烧酒制作工艺、文港毛笔制作工艺、二塘泼蛇灯、长工山歌、李渡车仂灯等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港镇因1600多年的毛笔制作历史和发达的制笔业被授予“华夏笔都”称号。

(二)独特的自然资源是建设文化大县的有利条件。

××县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生态良好。32万亩的军山湖是全国县域内最大淡水湖,这里出产的军山湖牌清水大闸蟹被国家确认为“绿色食品”、“中国名牌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由此衍生的江西省鄱阳湖螃蟹节已经成为南昌市金秋经贸活动月的常规内容,成为资金、信息、文化交流大会,成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重要载体。

××县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金山寺、静乐寺等地方名胜香火不断,西湖李家、金峰茶场农家旅游游人如织。青岚湖湿地保护区,香炉峰省级森林公园极具开发价值。波光粼粼、水质优良的军山湖是开展各种水上游乐项目的理想境地。

(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建设文化大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县文化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2008年,全县呈现出“群众文化好戏连台、精品文化屡创佳绩、文化盛宴名家荟萃、特色文化亮点频现”的喜人局面。一是组织大活动。配合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重大事件,举办了一系列影响力大、参与面广的大型文化活动。同时,我们连续举办了多次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首届“鲁迅与书法”研讨会、第五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第五届环鄱阳湖文化论坛、全国百名书法名家作品展、董源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每次都是群贤毕至,高朋满座,引起了国内众多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扩大了××在国内外文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建设大工程。先后启动实施了××县博物馆、文港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李渡酒文化博物馆、县文化广播电视中心等文化重点工程,乡镇文化中心站、农家书屋的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中,进一步加强了文化阵地建设,为打造文化大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三是打造大品牌。我们依托××的“名人、名作、名品、名胜”等“四名”资源,按照“创特色、创优势、创品牌”的思路,大力抓好地域文化、乡土文化工作的发掘工作。由我县创编的舞台情景剧《泼蛇灯》亮相首届全国农民文艺汇演,捧回我省唯一的金奖——金穗奖。微雕大师周信兴的作品“奥运微雕象牙笔”获得全国民间工艺创作最高奖项“山花奖”,并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李渡酒文化、文港笔文化、董源画文化、“双晏”词文化、曹雪芹祖籍文化的研究有序展开,较好地唱响了×ד笔之都、酒之乡、画之源、词之宗”的地域文化品牌。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县打造文化大县还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很多乡镇文化站、广播站存在没有场地、没有设备、没有人员、没有专项经费的问题,县文化馆、图书馆也没有专项事业经费,组织开展活动困难重重。二是人员缺乏,乡镇文化站长期只有两三个工作人员,并且存在结构老化现象,而且还要兼顾乡镇的工作,从事文

化工作的时间、精力受到影响。优秀文化人才少,目前我县国家级的书画、摄影、音乐、美术人才相当匮乏,在国内有影响的作品不多,这与我县打造文化大县的形势不相适应。三是群众文化不够普及,水平还有待提高。虽然我县群众性的广场文体活动逐年得到发展,但是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开展还不够,经常性参与人员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精品少、佳作少。

二、建设文化大县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近年来,××经济社会良好的势头,给全县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也提出了历史性的任务。在贯彻十七大精神、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文化在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以及凝聚人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全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意义。县委、县政府,在××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县”的战略任务,并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建设文化大县的《意见》和《实施方案》。把文化建设工作,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来认识,来谋划,来部署,开辟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同步推进的工作格局。

我们认为,在文化大县建设中,关键要做好这么几项工作。

(一)以人为本,大力弘扬和培育××精神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经济的发展水平,社会的文明程度,最终取决于人的整体素质。建设文化大县,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大力提高全县人民的综合素质,大力弘扬和培育新时期的××精神,增强全县人民的凝聚力,激发全县人民干事创业、富民兴县的时代精神,凝聚全县人民力量,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要把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与××改革和发展的生动实践结合起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贯穿于文化大县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在全县广泛开展“科学发展、加速崛起”主题教育,培育和弘扬具有时代特点的××精神,使全县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增加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我县城乡文化设施比较陈旧落后的现状,我们要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一方面整合现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借助我县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按照高水平设计、多渠道投入、产业化动作、分阶段实施的要求,建设一批品位高雅、风格鲜明的文化基础设施。着重建设一批能够体现××文化特色、代表我县形象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使之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对外开放和宣传××的窗口,用优美的文化环境树立我县社会发展的新形象。如抓紧建设符合2020年××县城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30万人口发展规模的市民中心文化广场和与之配套的实用性、便民性的若干社区文化广场,配置相应的文化活动设施。加快建设反映我县历史文化的窗口——××县博物馆、××县文化广播电视大楼等,加快建设文港毛笔文化博物馆、李渡酒文化博物馆、董源艺术馆、盛中国音乐馆等地域文化特色纪念展示场馆。同时,要健全和完善县、乡镇、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完善城市社区现有文化、体育设施功能,新规划的社区都应该有配套的文化、体育设施。

(三)突出特色,全力打造文化精品工程

文化精品代表着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水平,对于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激励、引导和推动作用。2009年,我们要突出特色,在去年《泼蛇灯》获得全国金奖的基础上,继续把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梁歌、长工山歌、罗家狮舞、花棍、李渡酒歌等创作成为一系列的舞台艺术精品,争取把××独具特色的文化走出江西,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要建立健全包括组织协调机制、创作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市场营销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在内的文化精品生产保障体系,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品牌作品。重点抓好戏剧、舞蹈、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民间工艺等艺术门类的创新与发展,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特色、具有较高水平的文艺精品。我县还要向以前表彰文先国、周信兴和采茶剧团一样,重奖文化领域的突出人才和杰出作品。

(四)形式多样,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今年我们要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以第十届青岚艺术节为主要载体,围绕××特色,开展影响大、群众参与广、效果好的群众文化活动,如万人歌咏大赛、书画摄影展等。把青岚艺术节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形成品牌。在电视台开设《百姓舞台》栏目,让更多的普通群众走上电视,展示才艺,提高水平。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阵地的作用,全方位地为城乡人民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文化服务。要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文体、科教、法律、卫生进社区活动。认真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评比竞赛,努力创建文化型行业、部门、家庭,倡导文明新风,推动基层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五)整合资源,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我县要突出地域和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区优势的文化产业品牌。要大胆创新,不断为传统民间艺术注入时代精神,尽快形成地域优势和文化优势相结合的以旅游、演出、餐饮娱乐、文物展览与流通等项目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具有××特色和大众化与精品化统一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加强对酒文化、笔文化、词文化、茶文化、蟹文化等历史遗存和自然风光等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把促进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推出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体现较高文化品位的旅游精品项目,使文化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要加大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力度,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搞好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六)挖掘文化遗产,实现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

要充分开发、利用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有生命力的内容和形式继承下来,并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重新进行再创造,力争在几年内打造出几个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复原和复建李渡烧酒遗址、文港周坊毛笔之乡、架桥艾溪陈家村等古文化景区和景点,建设和完善各种文化展馆。软件方面,要围绕××古代文化、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和新闻报道,举办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特色的各种文化学术性会议和文化旅游节,邀请各地有影响的名人及朋友参与文化大县建设。

(七)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文化经济政策和保障措施的落实

7.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七

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卫生管理学术界的同志们, 有责任对关系13亿人民健康的卫生改革发展60年的历程, 进行一次科学总结, 以推动卫生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1 计划经济时期 (1949-1979) 卫生事业的经验和不足

新中国的卫生事业原则上可分为二个阶段。前30年计划经济时期是建国初期的卫生事业建设, 当时的主要依据是解放区和苏联的卫生建设经验。这一时期的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被国际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卫生典范和初级卫生保健的故乡。主要的成功经验归纳如下。

1.1 卫生工作四大方针

第一, 面向工农兵。

明确了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真正主人, 身体健康是人民的基本权利, 卫生事业的任务是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这就改变了中国历史上医疗卫生长期为少数人服务的局面,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根本转折。

第二, 预防为主。

这是卫生工作方针的核心, 它是最经济、最人道、最主动、最有效的防治疾病的方针, 符合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预防为主应贯穿于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全过程, 要建立起立足于防, 防治结合的体系。解放以后很快地消灭控制了大多数急性传染病和地方病, 就体现了这一方针的极大威力。

第三, 团结中西医。

这是指团结中西医药卫生人员, 充分发挥中西医药的作用, 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这也是中国卫生的重要特色。

第四, 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这是指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自己行动起来向疾病作斗争。达到可以消灭、减少疾病, 提高群众健康卫生水平的目的。后来在抗击细菌战时期, 发展成了爱国卫生运动, 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1.2 卫生发展的三大支柱

第一, 建立三级卫生机构。

农村的县、乡、村, 城市的市 (区) 、街道、居委会都建立了卫生机构, 广泛覆盖基层人群。

第二, 建立三级卫生队伍。

由于建国初期卫生人员缺少, 故采用高级、中级、初级三种卫生人员, 分布在城乡三级卫生机构工作。

第三, 建立三种医疗保障制度。

即国家负责公费医疗 (公务人员) , 工厂负责劳保医疗 (工人) 、农村集体负责合作医疗 (农民) 。三种医保制度都属福利性质, 并要兼顾家属补偿。

1.3 卫生事业的四大特色

第一, 明确卫生事业的性质是福利事业。著名口号是“救死扶伤, 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卫生经费基本上是国家提供, 社会和群众配合。

第二, 明确卫生事业的两种所有制。一种是国家所有制 (如医院、防疫站、保健所等) , 另一种是集体所有制 (如联合诊所) , 以适应福利事业的需要。

第三, 明确卫生事业的低投入和高效益。要求充分发挥中西医药的廉价作用。著名口号是一根针、一把草。并强调勤俭办一切事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第四, 明确卫生事业的国际支援,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就重视对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 派出医疗队解决困难培训人员, 很受欢迎, 至今仍在继续。

1.4 健康状况四大指标

婴儿死亡率:200‰→25.55‰

孕产妇死亡率:1500/10万→ 51.3/10万

人口死亡率:17‰→6.42‰

人均期望寿命:35岁→71岁

说明新中国卫生事业, 在短时期内,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综合以上成功经验, 可概括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真正主人, 身体健康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卫生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卫生经费由国家投入为主, 结合社会、群众三方筹集;卫生事业具有福利事业性质;健康保障制度也是福利性的医疗卫生服务;要贯彻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方针;团结中西医、群众参与卫生活动和重视国际支援的政策;建立农村:县、乡、村, 城市:市 (区) 、街道、居委会三级卫生组织与管理体制和相适应的医疗、预防、保健队伍;实行低投入、高效益, 勤俭办卫生事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卫生事业也存在薄弱和不足如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医疗保障覆盖面不宽, 保障深度有限, 特别是农村合作医疗受集体经济变动的影响较大。其次是原有卫生队伍的基础较差, 尤其是城乡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 有待逐步提高。

2 改革开放时期 (1980-2009) 卫生事业的重大收获

自改革开放时期以后, 医药卫生界逐步学习着引进市场化的改革思路, 特别是90年代中期,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后, 在市场万能论的驱使下, 于是在医药卫生界, 逐步经历了市场化、商业化、私有化的大量实践。从正面总结:由于市场化的深化, 通过竞争以及民间经济力量的广泛介入, 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 表现在医疗机构的数量、医生数量、床位数量等都有明显增长, 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 医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提高, 新的诊疗项目不断增加, 从而提高了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特别是2003年抗击“非典”以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积极开展了各项公共卫生、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等活动, 使医疗卫生改革有了快速发展。以上的成绩和经验应当肯定。另从负面总结:由于政府投入不足, 药品费用上涨过快, 医疗资源向大城市和大医院集中, 城乡基层医疗机构资源匮乏, 技术薄弱, 再加合作医疗解体等原因, 才出现“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了突出的社会问题, 引起了党政领导和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经过一段医药卫生市场化、商业化和私有化的实践, 再经过系统认真的理论研究, 人们对以下一些问题取得了共识。

2.1 卫生事业要妥善解决市场化问题

市场的本质是根据供求关系决定资源流向。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 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 必然存在明显的收入差距和消费能力差距。靠市场自发地配置资源, 就会形成卫生资源大量从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集中, 从农村向城市集中, 从基层机构向高端机构集中的倾向。这就是我国卫生事业推行市场化以后, 逐步形成了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城市, 其中2/3又集中在大医院的严重后果。这就是北京的协和医院和301医院成为全国门诊部的畸形产物, 全国城乡社区基层, 门可罗雀的奇怪现象。

我国医疗市场化的另一特点:医院的经费是靠收费补偿, 创收发展的市场化道路, 这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经济学再次证明, 鉴于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医疗卫生是一个“市场失灵”的典型领域, 市场化道路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 早已被国际上的理论和实践证明, 由于中国没有经验, 重复一次失误, 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医疗服务本身是一种市场行为, 它的价值、价格规律、供求规律、有序竞争规律都应受到医疗卫生公益性、公平性、廉价性、非营利性等特殊规律的制约。

2.2 卫生事业要妥善解决私有化问题

在医药卫生市场化的同时, 医疗机构私有化的观点也很流行。其中隐含的假设是:市场竞争和营利动机可以降低医疗服务价格, 改善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和提高医疗质量。但卫生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 营利性医疗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 必然希望人们多得病, 得大病。而卫生事业的社会目标, 是促进健康, 让人们不生病、少生病。这两者之间矛盾是难以调和的。私有化必然影响到卫生事业的发展。当前有些部门和人员支持私有化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地方财政的压力。实际上现在农村中的村卫生室大部分属于私有化, 在城市也办了很多私有化医院, 结果是大大的增加了病人的负担。从国际经验看, 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不主张开放办私人医院。这就是卫生事业不应当提倡私有化的理由。

由于社会上有一些富余人群, 有特需服务的要求, 因此, 国家允许可以通过特批举办少量的私有制医疗机构。

2.3 卫生事业要妥善解决商业化问题

在市场化过程中, 医疗机构也采用了企业改革的做法。层层放权, 在机构内部划小核算单位, 引入竞争机制和个人经济激励措施, 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医疗行为失控, 如对患者进行过度检查, 为药品加成收入和回扣而开大处方, 以及因病人没有钱而见死不救等等。进而引向追求高收入等负面影响。

另外是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前一时期由于全面走向了市场化, 忽视了医药自身的特点。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 必须服从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而不是为国家GDP增长作贡献。因而曾出现过药品市场与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矛盾, 药厂与医院的矛盾, 药品、医生和病人的矛盾, 形成过以药养医, 药品商业贿赂, 腐败等问题, 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为了使药品能体现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药品生产应做到减低税收, 廉价服务才好。

3 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学术框架

3.1 建立“生命最宝贵, 健康应第一”的卫生国策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指出:始终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温家宝总理于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地震第一时间, 赶到现场指挥时, 发出命令:为了抢救每一个生命, 只要有一线希望, 就要尽百倍努力, 决不放弃。

胡锦涛总书记分别于2009年4月28日和5月11日两次针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 要求全力制止疫情在我国传播, 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总书记和总理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多次提出:始终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体现了党政领导对保障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坚强决心和高度责任心。为此, 我们建议:建立“生命最宝贵, 健康应第一”的卫生国策地位。内容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并实行“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可采用国家、社会、公民三方筹资的办法, 建立“全民健康保障制度”, 逐步实现免费解决人民群众的医疗、预防、保健等问题, 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全民健康保障制度将能消除人民对医疗卫生的后顾之忧, 为我国长期扩大内需, 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建议:用卫生国策“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并实行“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 来代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目标。因为我们在查阅《中国医改》中所提出的“基本医疗卫生”, 是指对绝大多数人群, 能用适宜技术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公共卫生问题。这种“基本”是以经济为制约的前提, 而且“基本”与“非基本”的界限也很难划分。显然不符合人民群众和党政领导的愿望, 也不符合国际的大趋势。

我们还建议, 要用卫生国策的思路, 来规范“公益性卫生事业”的内涵, 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 是非营利性。

鉴于医疗卫生是公共产品, 经济来源由政府、社会、公民三方筹资, 就应明确不以营利为筹资手段。因此, 非营利性是公益性卫生事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第二, 是公平性。

这是指对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 应体现在男女老幼之间, 城乡之间, 不同阶层之间, 都应该得到公平合理的优质服务。

第三, 是福利性。

这是指公益性卫生事业是党政领导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应该完成的任务和责任。是属于福利性的服务。这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内容。

3.2 建立卫生总费用的科学筹资和使用制度

如何解决卫生经费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现在是我们经历了正反两方面的实践, 如何用科学发展观, 创造性的从根本上解决13亿人民的实际卫生费用, 必须有一个突破性的科学决策。这应该从中国国情出发,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排除所有干扰, 坚持原则, 机动灵活、集中力量, 打好歼灭战, 实现人民群众, 医务人员和党政领导三满意。重要的举措有以下几点。

3.2.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 逐步调节卫生总费用的筹集数量。

应由国家为主导 (不低于50%) , 社会配合 (不低于30%, 可由企业、事业、集体经济等单位的税前列支, 还可由慈善单位、社会个人以及烟、酒等的保健税款) , 公民参与 (不超过20%, 可包括工作人员及其家属, 其他各种人员及家属) 的科学分配。

经费使用时要充分发挥中西医药的廉价作用, 和低投入高效益的政策。同时要逐步清除由市场化、私有化、商业化造成的不应有的浪费和超支。

要认真做到随着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变化, 调节卫生总费用的筹集和使用, 以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稳定正常发展。

3.2.2 举办全民健康保障制度。

要将卫生总经费的1/2以上, 用在需方。举办全民健康保障制度, 内容可分:第一, 免费解决公共卫生 (即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等) , 第二, 按不同地区, 逐步增大免费, 减少交费的办法, 同时解决门诊和住院经费, 用5-10年左右时间最后实现全部免费, 或为了防止浪费, 可少量交费。做到及时门诊, 小病不成大病, 上下及时转诊。第三, 举办医疗救助。解决贫困人群和疑难重病的实际困难, 经费仍在总经费中安排。第四, 举办商业医疗保险。解决富余和有要求群众的特需服务。

健康保障经费宜由卫生部门统一管理, 以便科学使用。可以将部分经费, 按人头承包到城乡社区基层, 可有利于加强预防、保健, 做好廉价医疗, 以节约费用, 发展事业。住院经费可试行按疾病支付。

全民健康保障制度, 可以解决医疗、预防、保健以及重难疾病, 困难人群和富余群众等全部卫生问题。还能大量节约不应有的浪费, 并成为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经济来源。这是大得人心的政策。因此, 这是当前城乡卫生改革的关键和重点。

3.2.3 解决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正常运行。

卫生总经费的1/2以下, 用在供方。解决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正常运行。原则上是, 上、中、基三级机构, 都纳入国家统一管理 (含国家办和集体办两种) 。都执行收支两条线。并确保房屋、设备达标。对凡准入执业的医务人员, 按绩效考核, 都应有当地相当公务员待遇, 以实现安心工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长期以来, 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 已习惯与营利经济挂钩, 以高收入为荣耀, 损坏了白衣天使的崇高形象。应该进行正面启发和引导, 主动回归到淡泊名利, 奉献社会的救死扶伤精神。

3.3 建立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制度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时期。这对我国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 而卫生工作的重点, 必须转移到农村的卫生改革现状, 显得特别重要。建立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制度, 已是当务之急, 而且全国各地近几年来都已探索了, 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建设经验。尤以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广州市、重庆市等地为较好。主要应做的工作, 有以下几项。

3.3.1 城乡卫生资源的科学调整

从以上图示, 城乡卫生资源上、中、基三层的配置, 呈倒三角型“ᐁ”。而人群医疗保健的需要, 则呈金字塔型“△”。因此, 应将城乡两地三级机构的人财物资源, 必须进行合理的调整。部分的城乡上、中层机构人员, 宜向中、基层调整, 特别是要充实城市、农村的基层社区机构。要明确向基层调整, 工资待遇可以不变, 并给以各项优惠政策, 才能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3.2 城乡区域卫生规划的科学调整。

表现为:卫生全行业的属地化管理;城乡上、中、基三层机构的科学功能分工, 三、二级医院解决疑难危重疾病和需要住院的专科疾病。常见多发疾病和预防、保健工作转向社区基层。城乡上、中、基三层的精密仪器、设备可以统一使用。

3.3.3 城乡全科医学服务的统一推行。

主要表现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 农村卫生院 (卫生室) , 统一推行全科医学服务, 重点放在家庭全科医学服务。在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应有负责分片家庭的任务。这样可以使全体人民直接享受到高质量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惠。

3.3.4 卫生产权制的改革。

可在国办医院与民营医院之间, 服务中心与服务站之间, 卫生院与卫生室之间, 同时还可以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金, 进入各级卫生机构, 统一进行国家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的混合所有制, 普遍执行收支两条线。这可调动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二个积极性, 达到快速发展卫生事业的良好效果。

在一般情况下, 不举办私有制卫生机构, 为了适应特殊需要, 经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可设置少量民营医院或诊所。

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的程序:第一, 要优先推行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第二, 要科学解决城乡区域卫生规划, 重点安排城乡社区卫生服务, 开展全科医学活动。同时解决二、三级机构功能的分级、分工和逐级转诊。第三, 搞好试点, 同步推行卫生产权, 卫生资源和人员工资的三调整。第四, 当前三级医院的改革:可体现在逐步停止普通门诊, 接受转诊病人;按公务员水平调整人员工资;医院积余经费一律上缴, 不足部分合理补偿;多余人员, 逐步下调。

3.4 建立创新型卫生队伍制度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 关键是建立创新型的卫生队伍, 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3.4.1 贯彻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倡导的创建中国新医药学。

其内涵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以体现我国优秀医学文化的贡献和发展。这是发展我国医学科学技术的正确道路。中国新医药学的形成, 将为全人类的健康保障, 作出新的巨大贡献。

周恩来总理于1970年12月10日至1971年2月28日在北京饭店召开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 先后五次接见代表, 最长一次达8个小时。最后确定了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文件, 明确了创建中国新医药学的道路。陈竺部长也曾表示支持创建优于中医, 优于西医的中国新医药学。

根据我国的长期实践, 应该明确各级各类医务人员都必须掌握防治结合和中西医结合的两套本领, 以便予结合本身专业, 为创建新医药学做出贡献。

又应明确, 凡二、三级卫生机构及以上的专科医务人员, 应向中医、西医、预防、临床四大类的方向发展, 特别要重视支持中医和民族医的创新发展。

同样要明确, 社区基层的家庭全科医生必须向防治结合和中西医结合的方向发展, 以便创造条件, 使他们有可能较快的为创建新医药学做出新贡献。

最近公布的国发 (2009) 22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鼓励西医学习中医, 中医学习西医, 培养大批中西医结合人才。要求城乡社区基层都能提供中西医药的联合服务。以上文件是创建中国新医药学的重要补充。

3.4.2 城乡高、中、基三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 都应调整到以本科医生为起点。

因为这是国际培养医学人才的统一要求。而我国又已经具备了培养本科医生为主的医学教育条件。具体措施:对当前的在职人员, 可通过从中专→大专→本科的学历教育培训解决。对新人员的补充, 则可调整为, 医学高等学校招生从医学本科开始。这一措施, 三级卫生机构的医生用10到15年时间, 逐步统一调整为本科医生起点, 这将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卫生工作的质量。

3.4.3 重视高级专科人才的科技创新和作用发挥。

高级专科医生应以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病种为建设重点, 当前要突出非传染性慢性病, 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精神病等的防治。要尽快调整减除三级医院的一般性任务, 让高级人员能集中时间参与研究疑难尖端问题, 以便提高卫生科技水平, 推动卫生事业发展。

3.4.4 家庭全科医生是当前人才建设的重点。

城乡社区服务基层, 含服务中心 (卫生院) 和服务站 (卫生室) 的工作人员, 都应当具备家庭全科医生六功能、五结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六功能是指在社区工作应能完成中西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六项任务。五结合是指家庭全科医生应具备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医护结合、药物与心理治疗结合、医疗服务与卫生管理结合等五方面的本领。

家庭全科医生可以是在职人员培训, 最好是带学历 (大专或本科) 的培训, 对象可含乡村医生, 卫生院医生 或上级分流医生。也可以是青年学生通过高考上全科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 直接进入城乡社区基层工作。

综合建立创新型卫生队伍, 可归纳为:创建中国新医药学;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机构都应是本科医生为起点;高级专科人才的重点任务, 应是科技创新、指导基层;当前人才建设的重点, 是尽快培养家庭全科医生。

3.5 建立中国卫生管理学科制度

建立中国卫生管理学科, 培养卫生管理学科的职业化队伍, 是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核心, 要解决好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的配套建设。

1982年前后, 卫生部在组织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分册》的过程中, 在总结研究我国卫生工作的成绩经验的同时, 也在讨论我国卫生管理的学科建设问题。1983年5月《分册》定稿会在江苏扬州邗江瓜洲招待所召开, 钱信忠部长也到会, 这次会议对我国建设卫生管理学科取得以下共识。

第一, 必须要建立中国卫生管理学科, 以解决卫生事业的科学领导问题。它是总结古今中外卫生事业的成功经验, 关键是要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规律, 为中央制订政策提供依据。

第二, 必须要建立卫生管理专业, 它是卫生管理学科的依托。专业的形成, 可以解决管理学科的理论体系——教材;理论队伍——教师;培养学科专业的人才——学生。

第三, 必须要建立卫生管理的学会, 刊物和研究机构。学会、刊物和研究机构是推动卫生管理的学术研究活动, 以不断提高卫生管理学科的学术理论水平, 达到推动卫生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第四, 必须要建立一所直属中央的“中国卫生管理学院”, 也可以附设于某所大学, 实现双重领导, 这所中国卫生管理学院, 应配备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含国内外的兼职教师) , 能承担教育、科研、咨询和培训高级卫生管理人才。特别是能领导学科、学会和刊物的活动, 成为国务院、卫生部的重要智库。同时各省、市、自治区也可举办卫生管理院、系, 设置卫生管理专业, 作为培养卫生管理年青人才, 培训干部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4 结束语

上一篇:提升人居环境调研报告范文下一篇: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