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2024-10-31

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的分析和探讨(11篇)

1.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篇一

城市交通问题分析与解决办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广泛应用,机动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并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交通的进步给人类创造了财富,但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交通的安全、畅通、有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建设。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现代化的新时期,受人口密度大、立法不够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交通问题尤为凸显。突出表现为交通堵塞、交通事故频发、停车难、公共交通问题和步行者问题等等。

下面就从交通堵塞问题、交通事故问题、停车难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交通堵塞问题

某国企干部巴根那如是说:“‘五一’放假期间,我从呼和浩特到北京,又从北京去西安,发现到处都在堵车。谈感受,呼和浩特刚刚开始车堵为患,北京已经寸步难行,西安则是举步维艰。城市到底怎么了?城市堵车就像人得‘脑血栓’没法治吗?”

诚然堵车就像一种病,困扰着国内许多城市。新中国定都北京之后,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著名学者梁思成曾经在日记中颇有预见地写道:“北京城不会得“感冒”,但总有一天它的交通会得“心脏病”。”交通拥堵作为“城市病”,确实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拥堵日益成为城市常态,这对政府规划管理者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对老百姓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

交通堵塞的原因分析:从实际看,城市交通硬件设施的不完善,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交通拥堵反映出了我国城市规划中交通规划的问题,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问题,说明我们的城市公共资源分配不合理。越治越堵的事实表明交通堵塞的根本原因,在城市规划不科学,分析各个城市出现的交通拥堵,共同因素在城市的规划和管理之间:路网结构比例失调;公共交通不够发达、公交承载率低;规划、建设、管理三者缺乏有机协调;市区大面积修路,对交通产生巨大影响;机动车增长速度较快,而停车设施严重不足,机动车乱停乱放,影响交通秩序。其中,规划、建设、管理三者不仅缺乏有机协调,更缺乏前瞻性规划设计。城市无限制扩张,但是对细节的考虑,对居民的考虑太少。

从以上原因分析结合当今现状来看,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完善城市整体交通规划,包括科学修建道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修建大型停车场等。当务之急,我们可以从打通断头路、启动道路微循环、推动公交优先等方面入手,逐步完善交通路网和各项交通基础设施。长远来看,我们还应该在重点做好未来交通规划的基础上,不折不扣地去执行、完成规划,力争在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中交通不落后,不拖城市发展的后腿。另一方面要在完善交通管理上下工夫,要科学管理车辆停放,科学设置交通标

志,科学研究通行政策等。此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便是全体市民的努力,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仅有道路、公共交通等硬件是不够的,还需要市民对城市交通的关切和认识,从我做起,遵守交通规则,而交通人文环境的改观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更大的努力和智慧。

二、交通事故问题

央视新闻12时报道,著名音乐人高晓松9日晚因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车辆追尾,四人受伤,高晓松因涉嫌酒后驾车被警方带走,从警方对高晓松的血检结果显示,其血液中酒精含量为243.04mg/100ml。按目前血液中酒精含量80mg/100ml作为饮酒和醉酒的分届线计算,已达醉驾标准的三倍。酒令智昏,这是高晓松最深刻的一次体验,在对高晓松醉驾案的一审判决上,高晓松被处以6个月的拘役和4000元的罚款。

上例是近期发生的一例影响较大的交通事故,交通事故不仅严重干扰了道路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且在给行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还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改善我国交通安全的对策是非常有意义的。

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交通事故是在特定的交通环境影响下,由于人、车、路、环境诸要素配合失调偶然发生的。人的因素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驾驶员的违章操作和失误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无证驾驶、超速行驶、措施不当、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等。另外车辆制动失灵和车辆超载、货物绑扎不牢固等,也是是酿成交通事故的不安全因素。除了前两个因素以外,道路本身的技术等级、设施条件及交通环境作为构成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它们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鉴于交通事故频发的现状和以上道路交通事故的成因分析,城市交通管理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对于驾驶员,应严格管理,提高驾驶员安全素质,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提高全体参与者的安全素质;其次,对于硬件设施应当尽量增强车辆的安全性能,限制不安全车辆的行驶范围,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改善和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再者,应改进和提高交通安全管理,提高管理队伍素质,改善管理技术装备,严惩交通违法者,加强对交通参与者的管理,科学化管理车速,降低事故率及严重性,推广、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另外,应建立健全交通安全政策和法律法规、确保交通的安全、有序、畅通。

三、停车问题

“我们一家子兴冲冲地来逛扬州的瘦西湖,到了之后真傻眼了,根本没地方停车,看样子,只好找远一点的停车场,然后再打的去了。早知道这样,还不如跟旅行社来便当哩。”在扬州瘦西湖公园旁转悠了好一阵子的无锡市民解先生开着新买的“伊兰特”,为找不到地方停车诉苦。

随着汽车时代的悄然到来,机动车数量激增。机动车数量与停车位数量比例极为失衡。

各地尤其是市中心纷纷出现了停车难的现象。

造成停车难的原因分析:汽车并非总处于运动之中,当它们处于静止状态时,就要占据一定空间。汽车越多,占据的空间越大。在城市中心区,人多车多空间少,停车场与汽车数量很不相称,停车也最困难。另外,因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速度远比不上车辆的增加速度,导致停车难的因素诸多,具体体现为空间不足、收费不合理、政策不适合、管理混乱等等。

鉴于停车难的问题及成因,应从以下软硬两个方面着手:软措施,就是通过政策法规,限制路面停车,增加停车场利用率,使部分车主更愿意改乘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机动车对停车场的需求。还要建立完善的收费体系,优化停车场的管理,采用先进的管理系统和手段。所谓硬措施,主要包括增建停车场,建设地下及立体停车场、利用其它空间满足停车需求。

我国现今处于高速发展建设的新时期,各项交通法规还不够健全,交通硬件设施也不够完善,交通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我国在处理交通问题上还有很多难点,解决交通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作为城市的规划者,应当有一定的前瞻性,做好城市的规划;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应当严格执法,不打折扣,不搞特权;作为城市市民一份子的我们应当提高自己的交通基本知识并培养自己的交通安全意识,做知法守法的好市民。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国家整治交通问题的决心:例如为了缓解大型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国内已有多个城市着手筹备对拥挤路段征收“交通拥堵费”。日前,北京市交通委表示,已经将交通拥堵收费管理系统前期研究纳入今年第一批六项智能交通示范重大需求。另据公安部消息,在刑法修正案和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后,对经核实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一律刑事立案。

相信在国家大力改造兴建交通设施,不断完善交通法制法规的现状下,我国的交通现状将会有所改观。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加安全、畅通、有序的交通新秩序!

2.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篇二

一、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是以人为本, 管理模式是理性化团队人力资源管理, 此种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如下。

1. 对人力资源情况进行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又被称为人力资源计划, 是通过具有更强的前瞻性和先导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从而实现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的最佳配置, 更注重事前和过程中的激励开发, 以达到人事相宜的目标。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中各项具体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起点和依据, 对交通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力资源的规划情况能够总结出交通企业声场经营的目标, 因此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规模来进行。首先需要根据人员配备的相关标准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和工作情况做出预算, 然后再根据预算制定具体策略。这一方式能够让人力资源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达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另外, 交通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时需要深入地了解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 并且进行总体的规划, 明确竞争的核心力量, 这样才能够使确立的指导思想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在人力资源部门方面也需要对相关的资源情况进行规划, 根据公司制定的总体目标和规则解决人力资源不平衡的现象。笔者认为, 在交通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中, 橄榄型配置结构更加符合相关企业发展。所谓橄榄型就是高级精通和中级的人员多, 初级人员少。这一配置结构, 能够让人力资源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

2. 人力资源的招聘管理。

招聘是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另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也是企业获得职位的有效方式。交通企业需要提升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 不断拓宽吸取人才的渠道。交通企业的招聘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进行, 从内部方面来看需要对人才进行储备, 例如项目经理、市场开发负责人等, 这样能够减少对外界人才的依赖。另外, 需要注意的是, 交通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的流程如下:第一, 制定本企业招聘计划, 确定需要进行招聘的岗位、招聘的人数等情况, 并且对岗位职责进行描述, 让被招聘者了解到相关岗位要求。第二, 通过招聘渠道发布招聘信息, 从目前招聘的渠道上来看, 包括招聘网、职业介绍所、学校招聘等方式。第三, 通知面试。符合要求的人员信息进行汇总并筛选出来, 然后通知其面试, 约好时间、地点等。第四, 将通过面试人员的信息汇报给主管进行审阅并且再次进行筛选, 主管面试合格者即可以通知面试者上班, 并且告知上班前需要进行的准备事项。

3. 人力资源培训管理。

人力资源培训管理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 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手段, 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员工应变能力。从另一方面上来看, 人力资源的培训管理能够提升员工相关方面的业务能力, 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供重要的动力支持。

4.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

薪酬管理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能够对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员工薪酬合理并且符合员工需求, 就能够满足其愿望, 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交通企业健康发展。交通企业想要实现战略性经营发展的目标需要重视对薪酬情况进行管理, 缩小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对现代化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促使企业发展更符合现代化的目标。

5. 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

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 年终考核这一方式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 因此必须将绩效管理应用于交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首先需要成立绩效考核小组,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考核的相关标准。需要注意的是, 考核需要将每个部门的每一个人都纳入其中, 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公平性的缓则, 在完成相关指标进行分成时, 依据绩效管理得出的相关结果, 节约项目成本, 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二、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标准

从我国交通企业的具体情况上来看, 其下面设有11个部门即:管理部门、财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开发、工程管理、物质设备管理、安全生产部门、技术研发、审计督查、办公室部门、党群工作部门。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和人之间只存在档案关系、人事关系和劳动合同关系, 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均是劳务性质。在管理方式方面, 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下层人员, 忽略了对高层的管理, 级别观念较强。另外, 在相关领导印象中,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种消耗成本的管理, 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控制。上述方面明显不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要求。

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从规划、录用、整合、调控、开发等各个过程入手, 在管理方式上, 人力资源在交通企业中的地位也明显提高。另外,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将责任作为中心, 留住人才不能单凭一纸契约, 在管理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员工个性的发展。

三、结语

在现代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也越来越重要, 因此对相关职工进行管理是交通企业面对的主要问题, 相关管理者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郭宏霞.城市公共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5.

[2]张玉龙.南京XX公交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2.

[3]李南山.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分析与标准[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13) .

[4]李爱玲.城市公共交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7.

3.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篇三

关键词:股权重组;债务重组;资产重组;企业重组

企业重组指的是在改造、改组、改制企业的过程中,重新组合企业股权、负债以及资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重组是一种组织变动形式,而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企业重组则是关键的概念。企业重组的内容包括资产重组、债务重组、产权重组。股权、负债、资产等则是企业重组的对象。产权重组是企业重组的核心。结合税法的规定,从各方面对重组进行考虑时,纳税筹划在遵守企业整体成本效益的原则下进行,为获得真正的节税利益,应对重组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研究。我国的企业重组模式主要为股份制改造。扩大管理者控制权益、市场分量的获得、企业增长的谋求、优势互补、经营的多元化、最大化企业利润等是企业重组的内因。创新资本市场、政府与市场竞争维护市场竞争、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等是企业重组的外因。企业重组应紧密联系企业目标,因此,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仅仅对股东利益进行考虑,考虑的对象还应扩大为社会、政府、客户、供应商、债权人等。而企业还需要兼顾其他有关基团的利益,不能单一注重股东利益。企业重组的目标同时也是企业目标。以企业目标为核心,促使企业重组这项重要经济活动能够有序进行。

1、 资产重组的税务问题和会计问题

1.1投资时的税务和会计问题

该企业向其他企业投入整体获利能力的资产,该企业仅仅保留重大经营决策权,而不再对这些资产进行经营,这就是整体资产投资。整体资产投资会计处理应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来进行,例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等。投资成本中还包括投资方投出的整体资产所包含的应收款项。外商投资企业向其他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时,财产转让收益则是投资合同认同的原账面净值与价值之间的差额。

1.2置换时的税务和会计问题

非货币性交易处理指的是货币资金未超过资产公允价值百分之二十五的交易,因为资产重组的重要特征就是按净资产转让及受让,在接受资产时,受让方也保持企业经营连续性,同时承担负债,因此,交易补价不是受让方所承担的相应负债。资产重组纳税中没有区别开来应税重组与免税重组,因此,整体资产纳税处理问题也相应存在。换出企业在换出后,置换依然是包含于纳税主体整体资产重组的存货,则不用缴纳增值税,因为不能作为买卖。换出企业原整体资产所包含的、而无法再独立承担的纳税义务则仍旧延续,因此,可能继续抵扣未抵消完的进项税额。在已经抵扣进项税的情况下,以销售计算销项税额的标准来置换存货,并将增值税专用发票开给换入方。

2、 企业分立税务和会计问题

2.1企业分立税务问题

当货物部分被转移至分立企业,分立出去的企业并非独立增值税纳税义务人,销项税额的计税依据应按照近期同类货物平均价格进行计算,城市维护建设税的按照其计缴增值税计缴。完整的异地业务分部如果分立出去,在进行分立之前,则为独立的增值税纳税人,在进入分立企业后不应该计算这些分部货物的销项税,但可以继续抵扣抵扣部分。如果与被分立企业是一个纳税义务人,企业分立是统一核算被分立企业的负债和资产部分的分离就是企业分立,购买分立出去的货物部分时,被分立企业抵扣了进项税额,应以销售标准定位这部分货物。企业所得税免税重组,企业分立各方在进行处理时可按照下列规定进行,第一,被分立企业股东取得该公司的股权是因为放弃了某公司的股权,则旧股成本应是新股成本的基础。第二,被分立企业全部负债和资产成本由分立企业接受,那么结转确认以被分立企业账面净值为基础。第三,接受资产的企业承担起被分立企业已分离资产的纳税义务,可按照分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对未超过法定弥补期限亏损额进行分配,弥补由接受资产企业继续承担。第四,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为换出股权支付额对应的增值部分。

以企业纳税处理为例进行说明,S公司资产一千万,由丙丁两个公司各出五百万,分立S公司分部,设立为Y公司,S公司股东不变且存续经营。Y公司将股权支付给S公司原股东。按照下述进行各方所得税处理:第一,不计算S公司分立资产转让所得,因为分立企业时没有产生非股权支付额。第二,在分立时,S公司若存在不超过法定不亏期限亏损,其分配可按照Y公司净资产所占S公司的比例进行,在分立后剩余补亏年限内,弥补由Y公司承担。第三,S公司在分立后,相应的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负债、资产同时转销分立,在此应注意,对所有者权益进行转销时,必须经过税务机关核准,方能进行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项目的转销。转销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是应税属性。

2.2企业分立会计问题

企业分立与分立企业、被分立企业股东、被分立企业三方面会计处理等问题有关。第一,应遵循不改变历史成本原则,必须按照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在企业分立时,不应按评估价值对分立企业存续经营资产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第二,应按照账面价值转销被分立企业分立出去的负债和资产,若该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相等,则与被分立企业净资产问题无联系。被分立企业如果放弃企业全部权益或部分权益,必须要将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少。需要按照评估确认价值计价标准将新的投资成本反映出来。财产分割是在企业被批准分立后进行的。被分立企业按照所有者权益、债券、财产、被分割的债务等,贷记相关资产类科目,借记相关所有者权益、负债类科目。

例如:A公司分立,股东根据A公司资产负债表余额,根据协议给分立后所成立的B公司划分了七百万资产,负债总额为四百万。A公司分立基准日净资产为八百三十万,其中实收资本为五百八十万,未分配利润五十万、盈余公积一百一十万、资本公积三十万。被分立企业会计处理首先应对未分配利润五十万进行冲销,之后对A公司的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进行冲销。

nlc202309041330

3、 企业清算的税务和会计问题

企业清算程序如下:向法院申请破产;法院受理后将清算小组成立;对债权人公告、债务的登记与确认、重新对债务分类;对清算方案进行确定;清理债务、变现资产、追索债权;对剩余财产进行分配;企业清算程序结束、企业相关登记注销。企业清算的过程中,企业不能够以任何名义开展经营活动。清算期间会计问题有:①清算报表的编制;②结转清算损益;③债务会计核算的清偿;④将有关费用支付给职工、将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⑤会计核算破产费用;⑥会计核算破产资产重新估价;⑦会计核算破产财产清算。企业在进行清算时,一个纳税年度则为清算期间,如下公式则为企业清算所得,清算所得必须依法缴纳所得税。清算财产盘盈+非存货变现损益+存货变现损益=全部清算财产变现损益;剩余资产或净资产-累计未分配利润-税后所提取的基金节余-法定资产评估增值-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接受捐赠财产价值-注册资本金=企业清算所得;适用税率×清算所得=应缴清算所得税;企业全部清算财产变现损益-未支付职工劳动保险费用、工资等-清算费用-企业拖欠税金-还未偿付的各项债务-偿还负债收入+收取债权损失-企业净剩余财产或净资产。记录清算全过程需要会计办法的精确性,且需要设置如清算资产分配、清算损益等新的会计科目,因为在企业清算时,如历史成本原则、全责发生制等会计基本原则已经不再与时俱进,必须从综合计算清算损益原则、逐个清算原则等新原则上进行清算。企业要想从事经营活动就必须经过人民法院的允许。企业清算时,一个纳税年度为清算期间,清算所得必须依法缴纳所得税。企业办理注销登记之前缴纳清算所得税,缴纳须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可筹划清算日期。

结束语

企业必然出现的现象就是企业重组,经营管理环境、公共政策、发展战略等都有可能成为重组的内容。文章对企业重组涉及到的会计问题以会计要素的视角进行研究。基于税务问题的产生,为纳税的合理筹划,反作用于处理企业重组的会计问题办法。(作者单位:嵊州剡穗税务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1]闫国权. 煤炭企业重组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研究——以河南省矿井为例[J].中国商贸,2013(19).

[2]蔡旺清,蔡旺. 企业吸收合并中合并各方会计与税务处理的研究——以同一控制下合并各方均选用一般性税务处理方法为例[J].会计之友,2013(4).

[3]夏万林. 企业重组:是资本运营,还是圈钱游戏——简析当前我国企业重组的现状及其与欧美国家的差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2).

[4]祁俏格. 会计与税务差异处理浅析——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与税务差异处理 [J].经济论坛,2012(5).

4.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篇四

通过对我国目前社会实践中在会计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方法和措施加以完善和解决,全面加强和提高会计监督水平,使会计监督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为社会和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强化;会计监督;存在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方法和对策 1 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我国经过了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生活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监督体系逐渐建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现阶段也还存在着不足。一方面会计监督不力,会计工作者往往要无条件的服从管理者的意志,会计工作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会计工作中有些概念混淆,致使工作开展不利。再者,由于会计监督不力以及概念不清,因此会计监督的效果不佳。如此循环下去,我国会计监督的职能将会无止境的淡化下去。因此强化企业会计监督职能,切实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是当务之急。2 我国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1 会计定位造成的局限首先,从会计的地位来说,通过会计记录而形成的会计信息反映的是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和利益关系,是重要的经济信息来源。因此,以会计为手段,编造虚假会计信息,就成为一些单位和个人谋求不正当利益的手段。其次,从会计的身份来说,会计隶属于企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聘用、提拔、晋级等直接由单位领导决定,而单位领导考虑的首先是个人或单位的利益。在单……

网站介绍∶21世纪秘书网,办的非常成功,极具口碑。公司荣获2007年最具商业价值网站排行榜第六位。本站提供24小时紧急原创代写和核心期刊、国家级和省级期刊发表服务,完全可以确保你的文章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首创7*24小时值班制度、原创代写、中省核心刊物发表、40万资料阅读、精确扣点等服务,拥有超过40余万篇各类材料

详细参考资料:http:///lunwe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3933

5.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篇五

县级城市交通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及战略规划

该文通过对辽宁省灯塔市现状交通管理情况分析研究,对目前普遍存在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制定了未来远期的.交通管理战略规划.

作 者:杨昌运 孟舒 作者单位: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辽宁沈阳,110006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分类号:U49关键词:交通管理 战略规划 变通网络 交通安全 交通体系

6.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经验和问题探讨 篇六

日期:09-03-15 点击次

作者:上海市水务局包 蕾来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给企业的领导者、改革工作具体的实施者提出了新的问题,也提供了开拓创新的环境和机遇。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只有不断地学习,吸收、处理外界信息,调整生存和发展理念,培养应变能力,强化发展能力,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这就是我们在培育企业形象和创建学习型企业过程中的主要体会。

自2000年12月28日挂牌成立至今,排水公司经历了改革大潮的历练,公司上下团结一心,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七届七次会议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紧紧围绕水务局提出的实现“三个转变”和建立“三个体系”的要求,以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强化管理为抓手,动员和带领全公司员工,较好地实现了深化排水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完成城市污水处理、污水输送、防汛排水的各项任务。

改革进程中,排水公司非常注重培育自己的企业文化,尤其是学习文化(培育整个企业的学习能力)的培育,把创建学习型企业当做塑造企业形象的有力抓手,企业上下不断加强学习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积极转变观念,为深化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观念是客观社会在人脑中的反映。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势必或早或迟地随之发生变化。但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是消极、被动的,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它又反过来积极影响和支配人们的行动。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创新,才能从自身出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高瞻远瞩的姿态为排水事业的发展壮大出谋划策。尤其是企业的领导者,通过学习才能及时捕捉排水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新动向,并运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去认识、处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同时有效地带动企业全体员工完成思维方式、思想方法、思想观念的转变,突破封闭观念,代之以开放性思维;放弃僵化模式,换上能动性思维;打破习惯定势,培养立体化思维;转变陈旧观念,激发创新性思维。

创建学习型企业的一些做法

一、以观念更新为先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上的滞后是学习型企业难以建立的最大障碍。只有更新学习观念,才能加快学习型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才能使企业本身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而观念的更新,决不能靠行政命令来推行,只有通过宣传、学习与推进,使广大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领导者从中悟出学习型企业的真谛,才能同心协力共创学习型企业,使企业走向辉煌。

为了进一步理顺工作思路,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排水改制后提出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可靠的思想保证,党委以中心组学习为基本形式,结合国内外时事和排水改革后的实际情况,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理论学习。在每两周一次的中心组学习中,公司党委认真制定了学习的内容、对象、时间安排、学习方式、学习要求等,通过对改革开放和党的建设实际,特别是邓小平科学体系的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通过对党的十五大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水平;通过结合上海排水所面临的新形势、新目标,组织学习经济、金融、科技、法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党员干部驾驭全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交流性、预见性、创造性,提高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同时把企业改革实践中事关大局、急需解决的问题设计成课题,力争做到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学习成员的参与性与学习的实效性有机结合。在学习中始终坚持贴近改革,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学习方法,深化中心组学习,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层运用科学理论解决改革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以组织创新为条件

企业中,必须要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没有一流的教育队伍,就不可能建设一流的学习型企业。所谓教育队伍,不单单指教师这一职业,如选派员工参加各类大学及科研机构学习、培训,或者聘请有关专家到企业讲学,都是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而企业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育、互联网教育等措施,也将大大提高企业和个体的学习能力。企业同时也要积极与国外的大学、科研机构、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开拓视野,增长见闻。所有这些教育手段,都将成为学习型企业建立的重要条件。

改制后的排水公司积极做好人员学习和培训工作,以“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完善自身的教育体制,加强组织创新工作。在承担污水治理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方面,陆续组织人员前往污水处理先进国家进行考察,并邀请国外专家前来授课,积极做好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和技术储备工作。力争通过如期优质完成世行贷款建设项目,积累管理经验,树立良好信誉,扩大企业影响力。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五次全会及水务局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精神,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从源头上防治和遏制腐败现象,排水公司多次举办专题报告会,邀请法制专家结合实例进行讲座,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为探索建立科学、先进、合理的考核机制,排水公司在成立之初便着手组织人员,成立专门调研小组,与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等学术单位合作,收集相关资料,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努力形成了以污水处理与输送量为结算基本依据,以污水处理与输送质量、设备设施完好率等为基本内容的新的考核办法,最终实现降低能耗、提高污水治理能力的目标。

同时,排水公司还充分互联网、多媒体等先进学习手段,改善和优化学习环境,为企业

内个人、团队、组织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使企业员工能够安心学习、善于学习和乐于学习。

三、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学习制度是学习型企业建立中的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国外大企业基本上都建立了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定期对其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学习型企业的建立,不但需要强化危机意识,使员工有学习的动力,而且应建立健全学习制度,使学习制度与考核评价制度、工资福利制度、人事组织制度有效衔接,形成科学的学习激励机制。企业学习制度的建立,对企业进一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排水公司通过制定年度和季度干部职工学习计划,运用讲解、辅导、交流、自学等形式,教育职工关心企业,开拓思想,使广大职工及时了解前进中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开拓视野,拓展思路,增强主人翁责任感,积极投身到企业改革的洪流中去。

与此同时,公司党委还积极建立各项会议制度,如公司党委会会议制度(每月一次)、公司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每二周一次)、公司总经理工作例会制度(每周一次)、公司中心组学习制度(每二周一次)、董事会会议制度等,从而加强了领导干部之间的沟通,及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积极探索党内民主监督的重大事情集体签字办法,切实落实中央关于“三重一大”的精神,加强企务公开,使领导者的决策更趋于科学,从而保证了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四、以“管理科学”为接口

管理科学是指“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个现代企业制度“十六字方针”中的“管理科学”,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学习型企业管理”,并不是另搞一套新的东西,而是为“管理科学”提供一个科学的管理理论。我们要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学习过程,即运用学习型企业的理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完成企业的发展大计。

根据市政府关于对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深化改革、转换机制、降本增效、改善服务”的指示精神,水务局从2000年6月起,着手对排水公司深化改革工作进行部署。从上海特大型城市排水行业的特点出发,针对排水行业目前存在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建设和运行不分的体制弊端,通过明晰产权、明确职责,引入竞争机制。改制后的排水公司逐步构建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排水建设、运行管理新体制,这就为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做了很好的制度准备。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排水公司党政做了大量积极有成效的工作。根据《公司法》规定,为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优化经济结构,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现有的三产性公司进行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公司本部的深化改革方面,组建后勤服务公司,将原机关服务职能划出,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法人实体,同时自上而下地开展竞争上岗工作。在一系列改革举措出台的过程中,企业和员工始终坚持“管理科学”的原则,做到团结合作,遵法守信,开拓创新。特别在面临思想上、岗位上、利益上的各种矛盾冲突时,员工们通过学习,逐步培育起优良的职业道德,树立起敬业爱岗的职业风范。

五、以“排水特色”为主导思想

在创建学习型企业时,我们一方面大量吸取其他成功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紧密结合上海排水的实际情况,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逐步建立起适应排水发展、行之有效的一套 “学习型组织”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市场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城市排水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保障,也是城市文明的窗口,针对这一特点,我们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内增素质,外塑形象方面。通过对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业务知识培训,提升排水企业的整体形象。上海排水逐步树立起开拓进取、服务社会、文明进步的企业形象,树立起可信赖(给顾客)、负责任(给社会)、关怀型(给员工)、开拓型(给竞争者)的整体形象,确保了服务质量更上层楼,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

我们的一些认识

如何构建学习型企业,是摆在每一个企业面前的难题,尤其是在经济转型时期,我们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要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还需要做大量艰巨的工作。

一、要将创建学习型企业与培育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当前,企业文化有了新的发展趋势:注重学习氛围的培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不会把自己的生命出卖给你,但却会为了一条彩色的绶带而把生命奉献给你。培育起本企业特有的文化氛围,就是要通过不断学习,将企业员工生命中的彩色绶带汇集成企业发展和壮大的支柱和核心,形成合力,勾画蓝图。

一个企业经济效益高不高,不仅取决于有无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水平,而且还取决于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起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领导者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抓好共同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干部正确认识企业发展趋势,把培育共同理想贯穿岗位履职创优的自觉行动中。

抓好企业精神的培育同样关键。上海排水的企业精神是“敬业奉献,争创一流”,企业精神集中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通过企业宗旨与精神的培育与导入,可以使企业员工队伍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企业的市场形象得到优化,企业的信誉度不断上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

由此可见,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加入企业文化的元素,才能在企业中形成浓郁的尊重科学、激励上进、奋发进取的学习氛围,由此推动企业的飞跃发展。

二、创建学习型企业领导重视是前提条件

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学习制度,是企业领导者的份内职责,也是其领导艺术、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在教育职工积极学习的同时,领导者更应率先垂范,勇于进取,唯有学习,才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从成功走向成功。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排水公司的领导层始终坚持学习,希望在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过程中,成就一流的企业家、一流的学习者。

排水公司成立至今,企业领导班子十分重视对企业员工的学习培训。领导班子对员工培训和创建“学习型企业”有一套完整的计划,从思想上、组织上、经费开支上、人员调配上等给予大力支持,并身体力行,带头参加培训,为企业员工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同时,努力为创建“学习型企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公司党政主要领导在各类重大会议上,亲自动员,分管领导在各自分管范围反复动员,确保了员工教育培训和“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创建学习型企业成为公司上下共同的工作目标。

三、坚持不懈是搞好学习型企业的重要环节

为了使企业常盛不衰,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上,要分步骤制定一系列近期、中期和长期计划,以确保学习培训工作的连续性,使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经过排水公司党政的努力探索,公司已经在员工培训、创建“学习型企业”上积累了一些办法和经验,分别制定了月度、季度、年度以及更长远的学习培训计划,经过初步实施,使企业员工的素质大为提高,为企业发展储备了后劲。

四、创建学习型企业要服务于企业经济建设和发展目标

为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应当针对职工的实际思想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而职工的学习成果又时常通过各种生产经营活动表现出来。创建学习型企业只有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才能取得成效和富有生命力。

排水公司党委在公司改制过程中积极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稳定工作,以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情谊、共同的热点、共同的心愿为抓手,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倡导以人为本,积极教育引导职工以大局为重,以排水改革为重,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让学习的意识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分配等个个环节,确保排水改革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同时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培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和遵纪守法的教育,用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阵地武装广大职工。

五、要利用多种手段来进行创建工作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为达到效果,我们需要运用各种宣传工具,相互配合开展学习。既要有静态的,如培训,又要有动态的,如参观、座谈等。有时针对一些热点和难点,还需要协商对话、双向交流。俗话说: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各种活动中,在创建学习型企业过程中,采用多种手段方法,将起到互补作用,最终将显示较好的效应。

7.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篇七

企业年金又称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主要是指企业和职工应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企业本身的经济实力来建立的,由企业和职工个人一起来承担费用,以为退休职工提供一定收入保障的养老保险制度。

企业年金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企业年金不属于商业保险或社会保险,它主要是为了给企业职工提供福利;由企业和职工共同承担企业年金的风险;它实质是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给职工的一种补偿性和激励性制度。

二、有关企业年金制度的思考

美国是进行企业年金制度的首个国家,而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还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在学习美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规范企业年金制度。

1、企业年金的筹集

在美国,企业年金主要是由企业全部缴付或由企业或职工共同缴付。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还处在摸索阶段,为了缓解企业的压力,我们更多的是鼓励其建立年金制度,因此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由企业和职工来共同承担年金费用。

2、企业年金制度的范围

美国对企业年金制度的保障范围有明确的规定,即必须达到企业70%以上的职工参加,这样企业的年金计划才算合格,这样规定的目的是避免公司只为少数的高级职工以及股东提供企业年金保障。同时,对职工的资格也做了明确规定:首先职工必须是全日制的;其次规定了职工参与企业年金制度的最低年龄,还要求在本单位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工龄;此外还明确规定了其操作制度,比如公司承担全部费用时,距离退休还有5年时间的职工就不能参加,而对于职工共同承担费用的,不受此限制。

由于目前我国是由公司和职工共同缴纳企业年金,保障范围就应更宽泛一些。企业年金实际上是属于“递延工资”,是职工的劳动所得,它与工资的差别仅是支付的时间比较靠后而已,但是它的保障对象与即付工资的对象是完全一致的,是全体全日制职工。而且我国目前规定的退休年龄应作为参加年金制度的最低年龄。

3、企业年金制度的实施方式

企业年金制度实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缴费确定型,主要是按照固定的计算方式确定缴费,并且这是固定不变,随着具体情况变化的是未来的养老金支付金额。其二是养老金额确定型,是指把养老金未来领取数额用一个预定的公式来确定,并且它是固定不变,变化的是缴费额。

在养老金确定的模式中变化的是缴费率,这需要专业的精算师进行精算,目前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完全没有这样的能力,因此现阶段我国要采用的养老金缴费确定模式。缴费确定模式中企业年金制度虽然简单便利,但它主要根据各期的提存金额和投资收入来规定养老金的未来支付数额,在投资收益不佳的情况下,企业养老金的收入往往不足,投资的风险多数由职工来承担,这样很不利于对养老金的投资运营进行监管。目前美国采用的是养老金确定模式,而通过不断完善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相信最终也会选择养老金确定模式。

4、企业年金制度的管理

企业年金制度在美国采取的主要是基金会形式,基金会多由董事会、会员大会以及监事会组成。基金会负责基金管理人、投资管理人以及账户管理人的选择任命,从而保证企业年金的正常运行。

我国政府认真学习国外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国情,提出了要建立自己的企业年金制度模式。即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年金制度,对于那些已开始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应首先制定出有关企业年金的实施方案,提交企业的职代表大会进行讨论,最后由企业来选择合适的受托人,全面管理和组织企业年金的各项工作,有效促进它的保值增值。

三、我国企业年金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缺陷

1、没有明确规定会计主体进行核算的内容

对于企业会计核算的主体和基金会计核算的主体没有明确的界定。在2006年,新的会计适用准则中,不仅将受托人、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作为规范对象,而且还明确规定了委托人,也就是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的各个企业。但是却没有相应的规定到企业财务中,到底是以基金为主体还是以企业为主体来对其进行核算,同时也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应否确认、报告以及计量关于年金基金方面的会计要素。这也就说明了没有对基金的会计主体和企业的会计主体进行明确的内容界定。

2、企业年金会计核算缺乏信息的可比性

企业年金的会计准则在指导范围上与企业的其他会计准则不一致。作为具体的年金会计准则,一般要求在基本准则的理论基础上,具体规范企业中的共性和特性的业务。我国的企业年金会计准则主要有四种:具有通用性的准则、适用具体特殊业务的准则、有关财务报表的准则以及适用于特殊行业的准则。由于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在业务方面发生的频率还较低,因此,目前制定的企业年金会计核算制度可具体针对特殊的行业或特殊的业务。而随着企业年金制度的快速发展,会计核算准则更应是具有通用性的准则。从我国当前的新会计准则看,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是针对特殊行业的准则,其重点主要信托业务,而在确认、记录和计量企业年金制度方面还没有明确的规范和指导。企业的年金会计核算缺乏信息的可比性。

3、与国际会计核算准则缺乏协调性

企业年金的基金会计核算准则是针对企业年金基金的,其规范的对象为年金的受托人、委托人、管理人、托管人以及投资管理人,但国际会计准则 (IAS) 、英国的财务报告准则 (FRS) 以及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 (FAS) ,都将企业作为规范的对象,这说明两者对会计主体范围的界定上存在很大差别。

随着全球化的资本流动,增强国际范围内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是必需的。当前,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会计核算准则,这些会计准则既结合实际基础又力求与国际准则接轨。所以,在确认、记录和计量企业年金这种新型的经济制度时,应当以国际会计核算准则为基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完善,从而增强企业年金会计核算制度在我国的适用性。

四、关于企业年金制度会计核算问题的思考

1、制定明确的有关企业年金制度的会计核算规范

2006年,我国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年金基金》,它明确规定了企业年金的管理人、委托人以及受托人和托管人的会计核算事项,并明确规定了有关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制度,但是它的缺陷在于没有制定专业的会计准则以及适用规范,从而造成了企业年金制度的会计核算可操作性不强。所以应有关于企业年金制度会计核算规定的专门准则。从而使企业年金会计核算在指导范围上与其他的会计准则保持一致,以方便各类企业的使用,同时也可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2、加强企业年金会计核算制度的确定性

在会计核算体系,企业年金制度上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对于那些可以确定为受益的企业年金,要涉及更多的有关精算假设以及方法的事项,而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并无此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缴费型年金的范围,更要扩大企业年金的种类;同时,还要增加精算人才的数量,以满足企业年金制度的会计核算要求。

3、根据不同的企业年金阶段来确定不同的会计主体

原有的会计制度基本上没有关于企业年金的核算制度,更没有把企业年金制度当作会计主体来进行会计核算,而只是把企业年金作为费用列支来看待的。新准则要求对企业的年金计划、年金管理以及运行过程都要进行会计核算,从而将其看作成独立的会计主体来进行计量、确认。在企业承担费用前,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是财务会计核算的范畴,在企业缴费后的运行环节,则就是年金会计的核算范畴。

参考文献

[1]陈静.企业年金及其会计核算制度[J].中国林业企业.2005 (2)

[2]刘轶.我国企业年金会计核算规范问题思考[J].商业时代.2009 (22)

8.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篇八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

企业会计主要是指采用特定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方式,对企业资金筹集、分配和使用的过程,进行综合、全面、系统、连续监督核算,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是指,对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监督核算,对预算执行过程全面监督的专业会计。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具有合一的基础和必要性。

一、企业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的基础

企业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企业和事业单位会计具有相同的理论指导。从企业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来看,两者在计量原则、报表要素确认、信息质量要求等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特点。从企业和事业单位各自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报告方法、计量和确认来看,两者在支出、收入、负债、资产等方面的规定,绝大部分基本相同。以《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来看,不仅原则和方法一直,报表构成也相差不大,虽然两者在所有者权益和净资产以及利润与利润分配、结余与结余分配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并且,结余、净资产、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等,实际上就是负债和资产以及支出和收入计量的结果。由此可见,企业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报告原则和核算方面,都有相同的理论指导,在计量方法和确认方面,也有一致性原则。建立对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有指导作用的会计准则框架,对净资产分类标准、所有者权益等极少数特殊问题进行专门规定,制定企业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修订完全可行。

(二)企业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模式趋于相同。在现代会计体系中,企业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分设。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中,也是根据企业和事业单位性质的不同,分别制定不同的会计准则,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因为未能把两者严格划分在各自的组织范围内,导致执行过程困难重重。长期来看,政府和事业单位都视为是预算单位,按照职能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这种财政供给型和报账制会计管理模式,适应了当时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事业单位会计对国家拨付的经费收支进行核算,与政府会计基本相同,与企业会计差别较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改革逐渐深入,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并且可以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的,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组织体系已经势在必行。事业单位必须要不断加强成本核算,现金收付和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同等重要。在此条件下,企业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模式差距缩小,多方面趋于相同。

二、我国企业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建议

(一)积极借鉴国际预算会计改革经验。在新会计准则框架内,通过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准则的修改,使其更加合理和科学。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和私立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政府及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则是由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联邦政府及其公立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则是由会计总署制定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所制定的会计准则一开始只是适用于企业,但近年来,美国也意识到企业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组织合并必然趋势,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就成为制定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合法机构。

(二)采用谨慎性原则推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提供和巩固事业单位竞争优势,必须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谨慎性原则。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同样存在诸多不确定,具有较多风险。这就要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必须要保持一定谨慎,从而把风险损失降低到最小。企业会计准则则要求会计核算中,对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区别来看,并把资本性支出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企业资产。为了更好地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反应,正确计算事业单位真实收支情况,就必须要在成本核算中,引入谨慎性原则,对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界限进行划分。

(三)事业单位部分收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实施。在原有会计准则中,事业单位收支项目存在并不能很好反应现金收支真实情况,经营支出和事业支出,必须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列报和核算,从而使事业单位自制资产和成本费用,都要与未来相联系的支出的各具体要素,都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明细核算。事业单位的部分收入来源于其他收入或经营收入,这部分收入无须按照财政项目要求进行报告和列示,可以仿照企业报告和核算进行处理。

三、总结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事业单位必然面临投资主体多元化问题,财务信息披露与企业类似,从而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保护投资者利益是必不可少的机制。需要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改革,深度借鉴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形式,更好设计事业单位财务信息,为单位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全面、科学的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孙芳城,李孝林,张国康,孔庆林.比较财务会计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2]孟凡利.行政及非盈利组织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9.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篇九

企业文化向市场延展形成文化营销,文化营销是企业哲学、经营理念和共同价值观在市场中的充分表达。文化营销把文化的包容性与感染力贯穿在经营行为中,是对传统营销模式的优化升级。在市场环境中,借助地区优势、品牌战略和文化营销进行规模经营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当前“卷烟上水平”是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是促进烟草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如何紧紧围绕“卷烟上水平”这一行业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全力推动“卷烟上水平”工作,是摆在营销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企业文化营销观念是在分析企业文化建设和市场营销的共性及其在发展中的互补性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这一观点是对市场营销的动力及多元化问题的释义,在指导企业制定、实施发展战略方面具有参考价值。下面就企业文化营销观点进行简要论述。企业文化营销观念是在分析企业文化建设和市场营销的共性及其在发展中的互补性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这一观点是对市场营销的动力及多元化问题的释义,在指导企业制定、实施发展战略方面具有参考价值。下面就企业文化营销观点进行简要论述。

结出来的,这一观点是对市场营销的动力及多元化问题的释义,在指导企业制定、实施发展战略方面具有参考价值。下面就企业文化营销观点进行简要论述。

一、企业文化营销的涵义在阐述企业文化营销的涵义之前,我们需分析营销的概念。在菲利普.科特勒等著的《营销学导论》中定义营销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旨在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购买者之间有益的交换关系的分析、计划、保持和控制的全过程。其核心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也就是说这种“过程”是以实现组织目标

为前提的。然而企业组织目标的共性是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只不过是企业把其价值渗入到满足社会某种需求的产品中,以产品作为一种载体而已。然而围绕组织目标开展的所有活动,都是在企业大多数人的共有的价值观的驱使下才能有效实施,这种价值观动力只有文化才具有,也就是说,通过企业文化的力量才能实现。至此企业文化营销的概念便形成,就是以组织目标为核心,确立一整套完整的保持和完善组织目标价值体系,同时被组织中大多数人共同遵守,保持、控制与目标文化(具有共同特征的目标市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关系的分析、计划、控制的全过程。

二、企业文化营销观念的理论基础。

1、以人类创造文化,文化可以朔造人的辩证关系为基础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人类创造着文化,文化又朔造着人类自身。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观、情感意向及心理素质等,这就造成了文化的国别性,同时带来了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经营模式的差异性。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缓慢,是农业社会之必然。“傍水者智,傍山者泰”与土地肥沃的中国相比,那些土地贫瘠的地域和国度是一种不幸。当生存迫使他们不得不向海洋索取时,不幸又换来了机遇,远古生存环境越容易、越畅顺,生活着的人越平庸、越保守;相反生存的环境越艰难、越颠沛,生活着的人越出色、越富有创造性。“傍水者智”为欧洲民族带来的是冒险、闯荡、机智、独立、务实、好利的性格品质,西方文化赋予欧美资本主义的文化内涵是自由、民主、个人主义;东方文化赋予“四小龙”为代表的东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内涵是集权、集体主义,然而两种经济发展模式都是成功的,文化可以改变人。

2、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发展并实现企业社会价值的真正动力企业发展的目标归结起来,都以实现企业社会价值为最终目标,只不过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种目标才逐渐明确。然而,社会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依靠组织行为,组织行为除具备完整的组织目标的同时还要具备明确的组织价值观,组织价值观即企业文化的核心。

3、营销是实现组织目标及企业社会价值的控制方法营销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控制方法,既然称之为方法,其必然具备强大的源动力,否则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肯德机、可口可了的营销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大家公认的原由是他代表着美国文化,而产生的强大侵袭力,但其毕竟是企业,其文化也必定是企业文化,只是其企业文化已经进入到以民族文化特征为表现特征的成熟阶段。

三、企业文化营销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1、企业文化营销是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计划、实施与目标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但其更注重企业文化的目标性设计,以提高文化的渗透力或影响力,而过程是自然产生的。市场营销没有涉及企业文化内容,注重对市场的研究与分析过程,其实现组织目标会与企业文化的目标有所不同。

2、企业文化营销同市场营销的分析和实施方式是相一致的,只不过企业文化营销建立在文化分析的基础上,以符合组织目标的企业文化为源动力。市场营销将成为企业文化向目标文化渗透的多元化方式。有效回避了市场营销运用方式的机械模仿产生的失败。独特的文化渗透传播方式,将会产生独特的市场营销方式。

四、运用企业文化营销观点的实践指导意义

1、使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性更加明确,其文化价值同企业组织目标实现的社会价值将统一起来。同时企业文化的团队建设意义也将加强,使组织成员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氛围,而是个人与企业价值的融合、提升。

2、市场营销方式将多元化、差异化。原因是针对不同目标文化的渗透方式将产生差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更加突,有效地将企业间的不规范外部竞争转变成企业间内部文化的竞争,其资源的相互抵消会弱化,对企业和社会都将是一种幸运。

3、企业文化营销目的是把市场营销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对企业文化与实现组织目标的营销进行的整合,是在企业具备一定的规模和资源基础下需要进行的企业文化营销观念是在文化营销观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新的文化营销观在企业经营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实践中反复论证补充,这一营销观念将成为现代营销管理哲学的补充。

五、企业文化营销存在哪些问题。

10.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篇十

关键词 财务风险成因 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强化

一、铁路运输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

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运输业的繁荣,然而竞争的激烈导致了企业不得不面对来自多方面的经营压力与风险,铁路运输企业也不例外,分析其财务风险的成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外部环境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多元化,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主要 针对的是大量的货物集散,随着市场的繁荣所涉及到的业务也呈现出多元化,而此种外部环境的改变导致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增加,给财务决策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容易导致管理的失误,这就是风险的成因。此种外部因素包括了经济、法律、市场、资源等。

其次,财务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其风险程度的加大。铁路运输企业的财务风险当然也来自内部,企业财务管理需要对企业的各种经营项目进行监督与管理,而目前企业的多元化投资、货物集散、账款管理等都较以往增加了复杂了复杂性与难度,因此导致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的复杂程度,当然就存在风险。

最后,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企业管理层与财务管理部门面对风险的出现与后果没有形成忧患意识,对风险的理解过于狭隘,缺乏将风险、预算管理纳入到日常管理中的思想,忽视风险也是产生风险的最大诱因。

二、铁路运输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根本对策分析

1.全面预算管理作用分析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现实规划的方式,即按照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实现全面的预算与规范化管理,预算建立在对外部、内部环境的科学分析与预测基础上,用必要的制度来限定企业某个时期内的经营与财务管理目标,以此规范企业管理降低财务风险。

从本质上看,预算管理不单纯是一种制度而是一种经营的理念,管理的机制,甚至是企业的文化。全面预算制度是公司内部的一个十分严肃的管理观念,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往往会出现矛盾,其中公司战略目标往往需要资金的支持,而财务管理的某些制度却制约此种支出,这就出现了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当然也就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风险。

从全面预算的角度看,风险就是一种无序化管理的后果,因为企业管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进而形成了经营的漏洞而导致风险。而预算正是利用有计划的科学控制来降低此种无序化的程度,将企业的资本运行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然而此种控制不是完全消除了经营的风险而是降低了风险出现的几率与影响的范围,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也通过预算推动企业有序的发展。

2.铁路运输企业预算管理的实现思路

首先,预算管理应是一个系统管理项目。预算管理涉及到的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多元化经营行为,因此预算管理应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管理机制。在运输企业预算中,应保证其全面而完善的管理特征,注重全面预算与责任预算之间的关系,将预算细致化并与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挂钩,继而以全面预算为主导完成对部门预算的责任下达,从而使得预算机制更加的有效而具体。

其次,将预算纳入到运输企业的发展战略中。铁路运输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中应将其纳入战略规划中,因为预算管理如果仅仅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是不能起到真正的实效的。要实现企业战略与预算管理的对接,因为企业战略必须具备可操作性,而预算是从资源分配的角度对企业战略发展进行规范与计划,是保证战略目标科学化的必要措施。

最后,利用预算降低风险时应保证其人本管理内涵得以实施。在编制预算与控制风险的时候应保证实现对每个人、每个环节的细化,尤其对基层部门的预算管理应做到一人文本,突出预算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到既能突出管理效果也能激发积极性,使得预算的执行更加的容易且主动,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管理降低风险的效果。

三、铁路运输企业预算风险的控制

1.控制编制

铁路运输企业在利用全面预算制度控制财务管理风险的时候应注重对编制工作的控制,明确编制德尔参考依据、程序、方法等,并对其内进行规范,避免预算过程中出现指标性偏差。在采用基数增减算法进行预算的时候应对上一年度的预算达成进行客观的分析,对因为特殊因素造成的预算超出的情况进行分析,力求全面而科学的借鉴,同时对本年度可以预见的经济形式与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以此获得科学的预算目标。

2.控制执行风险

逐级实施预算管理,铁路运输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降低财务管理风险的时候应注意制度的执行策略,即应保证预算目标分解的科学合理,并可以落实到每个基层岗位,从而实现控制成本,防堵漏洞的效果,让各个岗位、环节都应成为执行预算的责任人。

3.预算与考核挂钩

将预算的达成与绩效挂钩,从而使得预算首先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得基层员工树立预算管理的意识,并自发的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度。同时也可反馈意见对预算的编制进行调整,使得预算区域合理化。

四、结束语

综合的看,应对财务管理分析的增加可以利用多种途径进行控制,但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预算管理来构建风险控制体系,因为预算管理单纯是一种制度而是一种管理的意识,即利用有规划合理的资源调度与战略规划来提高企业经营竞争力与发展能力,这样才能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尤其是合理的预算与执行制度可以防止不合理的资源浪费与资源调度,可以保证铁路运输企业在市场中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1.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问题 措施

前言:

建筑工程行业的迅速发展不断的提升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建筑工程管理更是和行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在造价管理、施工管理中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更好的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改革措施进行探讨。

1. 什么是建筑工程管理?

建筑工程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以建筑工程为管理对象的一门管理科学。建筑工程管理的范围较为广泛,可分为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等。这是一施工进度为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管理阶段,建筑工程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各个阶段都做好管理、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最大的经济目标。当前,在不同的管理阶段,我们的建筑工程工程管理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下面做简单分析:

2.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在建筑工程成本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花已经遍地开花,但建筑工程管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总体看来,我们当前的管理模式还是稍显落后,在成本管理阶段,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成本管理不受重视,实际上,成本控制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它关系着最后实际的经济效益,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及时的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忽略成本管理,而只是将生产和技术放在重要的位置,则无法实现施工方案的最优化,施工过程中的成本也会大量的增加,最终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成本管理还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当前的成本管理手段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及时的做出调整,使得成本管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就是原料采购上的管理了,原料采购缺乏专业的采购人员进行管理监督,这使得建筑成本无形的增加,减少了经济效益的获得。

2.2在建筑工程进度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进度管理阶段,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个是在施工费用上,一个是在施工安全上。施工阶段,突发因素往往很多,对施工费用不能很好的进行管理,则会增加很多额外的施工成本,这和当前的管理技术有关,原因是管理人员不重视施工合同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合同实际上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它是保证施工方不违约,不额外增加费用的重要凭据,而目前管理部门对合同的重视力度还是不够。在施工过程中,也不注重对施工材料的管理,丢的丢,乱放的乱放,造成施工方以此为由二次购买施工材料,这对企业来说都是一种完全可以避免的浪费。另外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安全施工,责任重于泰山,可见,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有多么重要。施工人员的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不仅仅是对施工人员个人负责,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施工成本,增加企业的信誉。而目前,为了减少施工成本,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往往不受重视,施工单位去、安全保护措施做得不到位,而监管部门又疏于监管,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淡薄,最终造成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又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建筑成本,降低企业信誉。

2.3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包括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和竣工后的监督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不做好质量把关,就不能及时地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而要等到最后竣工后才检查,这样对出现的问题再进行改造就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目前,我们的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对施工中的监督还是不够重视,最终施工质量的不到保障,以致出现豆腐渣工程,损毁企业形象。竣工后的质量管理同样不容忽视,由于前期管理工作有漏洞,很可能在竣工后成品的质量仍然不过关,因此更应该加大力度进行质量管理,还要加强对成品的保护工作。当前,施工中和竣工后的质量管理存在着相互信任的侥幸心理,前者认为后者还要检查就放松对施工过程的管理,而后者则认为前者已经检查过了就对质量管理工作做的不到位,双方同时忽略管理工作,最终导致工程质量没有保障。

2.4建筑工程管理在其他方面的问题。

除了以上几个阶段的问题之外,建筑工程管理在管理本身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目前我们的管理模式相对于国外来说显得落后,计划性过强,灵活变通性则较差;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专业人员的培训不及时,缺乏高素质、专业的管理团队,同时由于管理不到位,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素质也不能得到保证;另外就是对工程施工中的资料管理不够重视,过于混乱,不能做到有序、整齐的分类保存好,导致需要资料时找不到,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些都是管理本身出现的问题,应该加以重视。

3. 对建筑工程管理改进措施的探讨。

针对上述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3.1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首先企业要转变管理理念,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正是因为建筑工程管理缺乏这样的管理理念,才使得企业丢掉了很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要树立以经济消息为目标的管理理念。其次,在管理方法上要有所改进,有所创新。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企业管理在管理方法上也可以引进信息技术,对工程实现数字化管理,这样不仅改进了管理模式,还同时减少了对工作人员的需求,减少了很多人工失误。同时还应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定期对工作人员组织进修、培训等,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只有在管理观念上改变了,实际中的管理才会有所改进。

3.2在不同阶段的管理措施的改进。

构建合理的成本预算体系,在这方面都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的进行成本预算,对前期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进行有效的控制,雇用专业的采购人员进行原料采购,及时掌握市场动态,购买物有所值的施工原料。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大监督力度,可以引进监控设备,做到对工程进度的全方位控制,还要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安全保护,开展安全教育,培养施工人员树立安全意识,企业也要加大安全投入,安全设施做到位,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各部门要协调好工作,不存侥幸心理,对各自负责的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才能使管理的作用有所彰显。

4. 结语

管理是统筹一个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方式,管理工作的好坏关系着施工工程的成败,我国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当前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分析当前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加以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生存,才能促使建筑工程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继光.浅论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4).

上一篇:电子商务技能大赛下一篇:澳洲留学保证金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