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2024-08-04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精选9篇)

1.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篇一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有效性探究

张慧玲

(辽宁省大连市第三十四中学)

教学设计是教师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准备环节。教学设计需要教师掌握教育理论基础,并且熟悉教学内容,根据学情特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应该包括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实施方法、学情分析等环节。一堂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做到教学难点突破,重点突出,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高涨,并在课堂检测环节有很好的反馈效果。那该如何设计一堂有效的教学设计呢,我将从以下几部分进行探究。

一、吃透教材,进行有效教学

历史教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是教师教学的参考,是编者倾心编着的精华,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地钻研教材,在钻研教材方面,由于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教材中的很多历史事件只是精选出最重要的部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充分查找相关的音频、文字、图片等史料,搞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应该抓住本课与本单元、本册书之间的相关联系,不能割裂课与课之间,子目与子目之间的联系,只是单独地讲授每个历史事件,那样讲授的历史知识是孤立的、片面的。所以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孤立地讲授子目间的历史事件,应该找到一条历史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做好学情分析,把握学生认知规律

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没有学情分析,一切教学目标如同空中楼阁,不能得以实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围绕学生教师会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情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教师应该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情况进行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即将学会的知识常常存在密切联系,只有了解学生以往的知识情况,设置的教学活动才能不过于简单或过于拔高。(2)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包括阅读能力、分析史料的能力,教师只有了解这些,才能确定提供哪些史料能够突破重、难点。(3)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风格,因此,教师应该注意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获取学情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间的不同差异。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不同难度的环节,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发挥他们的特长。教师还可以根据平时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获取学情。

三、依据课标,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

有效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明确的教学目标,每一节课,教师应该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制订本课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目标包括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影响。突破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呈现丰富的图片、图表、历史文献、视频等史料。过程与方法方面,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感知历史,可以通过历史图表的比较、历史材料的概况、分析与总结等方式,使学生初步掌握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在突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应该避免脱离学生生活假大空的目标,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制订可以启发的情感目标,比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时,可以让学生体会郑和身上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讲授抗美援朝时,使学生体会烈士为祖国舍生忘死,英勇作战,勇于奉献的精神。通过体会每课的情感目标,使学生能够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四、精心设计,实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教师只有在对教学内容准确把握,并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准确的重难点。突破重难点就需要教师将查找的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影像资料进行充分整合,并注重科学性、层次性以及引导性等原则。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有很多,结合学情和每课特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历史比较法

通过比较相似历史事件,能够使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例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中,如何体现他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可以将郑和与麦哲伦在时间、规模、人数等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其特点。

2.补充历史材料,包括图片、视频、文献

由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很多知识较难,仅依靠教材不能突破难点,就需要教师查找丰富的资料,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3.历史情境假设法

虽然历史代表过去,本不应该假设,但在历史教学中,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情境假设。例如,在讲授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可以铺垫背景,然后将学生带入情境,假设学生是北魏时期的大臣,该为孝文帝改革提出哪些建议呢?使枯燥的历史改革变得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一门教学艺术,需要教师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享受学习历史的乐趣。

2.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篇二

一、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1. 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将图片穿插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把图片当成教学的材料, 然后加上一定的文字表达, 把历史的“真相”展现给学生, 这样就可以大大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 通过图片与文字相结合进行历史教学, 丰富教学方式。

2. 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将图片穿插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既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又可让学生拓展思维, 对历史知识进行直观的、形象的观察、思考和想象, 并将图片与文字表达结合起来, 从而逐渐把图片中的历史读懂。而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拓,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3.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将图片穿插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通过图片去体验历史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思想等, 这样可把学生觉得无关的、陌生的历史对象变为熟悉的,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对图片中蕴涵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 让学生形成“以图解文”的思维, 可以加快学生理解的速度和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 有助于进行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由于历史图片、图画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情感, 在教学中穿插图片, 挖掘其内涵精神, 有利于对学生开展历史情感教育, 培养人文主义精神,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5. 有助于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和欣赏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成就

如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始皇兵马俑”、青铜铸造的辉煌历史等, 通过图片, 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磅礴雄伟气势和辉煌成就, 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让学生领略到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以及高超的智慧。

二、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 精选图片资料

由于历史资料复杂浩繁,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图片来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精选图片资料, 选择那些最能够反映历史过程的图片资料, 切忌把一大堆内容相似而与要教的内容没有太多关系的资料一起罗列, 让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重点和方向, 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和关键。

2. 准确引导学生学会读图

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如何看图上下工夫, 看图时注意和课本相对照, 或是通过图片来补充课文中的相关叙述。首先, 要让学生学会读历史地图, 在了解时空背景的前提下, 弄清历史地图所显示的时间和空间发展线索, 从而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其次, 要让学生学会读历史事件图, 引导学生通过对图的观察、认识、了解, 学会挖掘和提取图背后隐含的历史信息。再次, 要让学生学会读历史漫画, 能从幽默诙谐的漫画中体验历史的真实与生动, 这样既能增加历史教学的生动性, 又能给枯燥的课堂增加学习的乐趣。因此, 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不仅要用好课本上的图, 还要结合课文知识多搜集图片、资料, 给学生大量客观、真实、生动形象的史料, 并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读图、识图、释图的能力, 力求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3.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运用历史图片提出问题,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图片提出问题, 即提出问题的目的和任务, 可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启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训练学生观察图片的能力, 使其能通过观察历史图片捕捉、发现重要的历史信息。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多运用设问教学法, 让学生掌握观察技巧, 进而形成读图能力, 为以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提供方法。

运用历史图片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历史。首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做出判断;其次以图引思, 引导学生挖掘图片内涵, 寻找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教师的提问在其中起着

“先学后教, 当堂检测”历史课堂的实践探索

广西南宁市第四十四中学 (530219) 谢月桂

一、历史课实施“先学后教, 当堂检测”合作课堂的背景

新的课程理念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创造的空间, 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受到了新的挑战。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是决定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 也是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志。“先学后教, 当堂检测”的教学中, 学生间合作学习, 不仅能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的弊端, 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也有助于因材施教, 解决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问题。通过课前先学与课堂合作交流, 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各抒己见, 从而获取丰富信息, 对所学内容获得更全面的认识。在“先学后教, 当堂检测”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创设场境, 让学生积极探究, 然后师生共同合作。这种教学模式能给学生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学生既能掌握好课本知识, 又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质疑解惑, 增长自己的智慧, 提高文化素养。

引导、点拨作用, 必须有思维度和训练能力的目的。

采用比较法应用历史图片。比较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也是历史图片教学的一种常用的方法。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图片教学, 能较好挖掘历史图片中隐含的知识点、考点, 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概括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4. 以图育情, 激发情感

历史图片虽然是死的, 但其承载着许多革命者的事迹, 其精神内容相当丰富,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历史图片,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 使学生能从历史图片中感受到我们那辉煌的历史、革命先辈的勇敢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等, 从而使学生既增长了历史知识, 又培养了人文主义素养, 也体现了史学的德育教育作用。

三、引用历史图片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在教学中, 应挑选一些与本节课教学重点或难点内容相关的图片进行重点教学, 而不应把全部图片进行重点教学, 以避免出现冲淡教学主要任务的现象。

二是在引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 选择具有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二、历史课实施“先学后教, 当堂检测”合作课堂的操作方法

这几年的课改活动历经多次尝试, 笔者根据自己的课堂实践总结出以下五个环节。

(一) 创造情境, 出示目标

笔者结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洋务运动》的教学来说说这一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是该模式的第一步。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 是历史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任务。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巧思妙想, 创设有吸引力的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上《洋务运动》这一课前笔者就先问学生:前面第四课讲什么内容?你们喜欢看电视或电影吗?《甲午风云》这部电影哪位同学看过?然后有学生抢着回答, 有学生议论, 有部分学生说看过, 兴奋地小声交谈 (邓大人就是邓世昌, 李大人就是李鸿章, 他太可恨, 日本人太可恶了等等) 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然后教师问:这部

的图片, 以在教学中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三是采用图片教学时, 要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增长其历史知识, 提高其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四是在引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时, 要对学生进行解法指导, 培养其观察图片、联系比较、想象和论从图出等能力, 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和量化能力。

五是在引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时, 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 拓宽其视野, 启发、引导其去思考、探究, 从而提高其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之,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图片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开发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 按一定的原则进行历史课程的图片教学,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秀娟.课本图片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2011 (21) .

3.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启发 讨论 练习

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究。它不但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乐趣,而且教师尝到了课的甜头。

一、阅读——创设情景与设疑导学法

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这种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采取创设情景设疑导学法,即选择一定的媒体组合,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的情景,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同时活跃起来。例如,在讲世界史《新航路开辟》这课时,我设问:“西欧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学生回答后,再播放组合媒体,引导学生看《十四世纪欧亚主要商路》图,学生发现西欧与亚洲的往来通商早已有三条路可走。学生提出:“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我不是及时作答,而是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并对有困难学生个别辅导,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由于历史学科具有内在的抽象性,合理采用PPT教学,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也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长征》一课的教学,通过一段长征图片和视频,可以更有效的刺激学生认识到红军长征的艰辛。初中孩子,思维能力有待培养,考虑问题不能一步到位。而通过老师逐层剖析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更深入些。例如,“一国两制”问题的探讨。通过:1、什么是“一国两制”?2、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为了维护什么?3、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允许港澳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又是为了什么?4、假设当时中央政府不允许港澳保留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可能发生什么样的事情?5、所以,实行“一国两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系列问题的层层剖析,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一国两制”意义的理解。

二、精讲——观察释疑与启发引导的讲解法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教,以及教学内容既能接受,也不厌烦,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法摸得很透,就会产生“他一定会用老一套方法来教的想法”。然后就平静地在那里等待,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当采取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打破这种平静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例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精妙无双难以理解,我采用组合媒体进行演示它测定地震方位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时,“叮当”一声,学生不禁拍手称奇。学生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对地动仪的精妙就一目了然,无须再言。这种妙不可言的表现魅力是传统的课堂讲解所不及的。它足以打破学生心理的平静状态,使课堂活跃起来。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讲解,问:地动仪的准确度怎样呢?公元132年一天,地动仪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三天后陇西快马来报,那里发生地震。陇西在洛阳西500多公里,方向准确无误。再点明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地动仪的认识不但深刻,而且完成了从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同时形成了学习持久的动力。

三、议论——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心理方面常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了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这样做不但能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使学生在对新问题的讨论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四、练习——师生互动与人际交互的练习法

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辦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何人都希望别人把自己有能力,并且能某项工作的人。中小学生甚之。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学生这种要求和愿望,及时地创造机会和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和要求,鼓励和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靠近个人的“最近发展区”,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由此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也会更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媒体组合设计的优势,采用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练习法。

4.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篇四

3.1教师鼓励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创设问题环境

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学生格外关注自身形象,这一方面使学生喜欢表现、勇于参与,另一方面学生会存在一些顾虑,害怕回答不好会“没面子”。这就要求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提问,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如在讲授“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时,笔者鼓励学生分享“《三国演义》电视剧中你们最喜欢的哪个人物?分属哪个魏蜀吴哪个阵营?为什么?”,由于学生多数都看过相关电视剧,对于人物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可以很好的调动课堂的气氛,使学生愿意主动分享。在此基础上,通过“诸葛亮七擒孟获”“曹操征讨乌桓”等故事让学生思考分裂时期民族的融合的则顺理成章。

3.2做好问题设计,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思考

由于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和主线,因此,问题的.提出就至关重要。其一,问题应当紧贴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学目标相符合,切忌出现与课程无关或关联不大的提问,这样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思考,而且浪费时间。其二,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出发进行提问,挖掘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参与。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选取战争的图片、南京大屠杀的图片等,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思考,从而引发学生对战争、对民族崛起的思考。其三,问题的难度要始终,前后问题最好有体系,有逻辑,从而帮助学生对课程形成完整的认识,使教学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一致。

3.3鼓励学生创新,提出问题并从新视角看待问题

5.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篇五

卫素霞

[摘要]面对新世纪以来各种低俗文化的冲击,当前部分中学生存在无纪律、无道德,集体观念淡薄、法制意识弱化的现象。而作为担负教育祖国未来希望的教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内心深处提高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是十分有必要而又刻不容缓的,而历史教学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从挖掘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三个方面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究。

[关键词]历史教学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在这个物质需求被充分扩大化的时代里,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更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自然地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历史的教学过程之中,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挖掘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

我们中华民族向来以刻苦耐劳、富有智慧,有着无限的创造力著称于世界。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充分体现。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典籍是我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历史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爱国情感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他体现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祖国前进的巨大动力。历史教学,老师要培养引导学生分辨是非,积极向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倘若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毫无感情,对祖国的历史一无所知,还怎能谈得上热爱祖国,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树立起努力学习,爱我中华,兴我中华,建我中华的社会责任感,把热爱祖国的认识和思想感情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把爱国之情升华为一种思想信念,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知国才能激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在初中教学素材中,学生还能学习到关于中国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介绍,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体现,有英勇顽强的斗争历史,也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这都能在根本上使学生热血沸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骨子里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有比其他课程更为明显的特点,他比较真实,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八年级抗日战争的复习为例,在讲述长达八年的抗日历史中,从杨靖宇讲到张学良,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到南京大屠杀,从抗日义勇军到西安事变,从台儿庄战役到“密苏里”号,在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之时,在这保卫华夏、保卫炎黄子孙之时,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次次壮烈的历史事实,让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在国与家的选择中,进一步对爱国主义进行了升华,真正领略到什么叫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学生真正明白,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一国的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愈深,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二、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实践证明,历史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初中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毫不例外地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发挥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善于吸收外国科学技术文化等等之间的关系。防止不切实际的夸大成就,还应避免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片面性、绝对化。对历史功臣要歌颂、赞扬,对历史罪人也要无情地揭露。从侵略与反侵略,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是与非,功与过的史实中培养学生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和爱憎分明的感情。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就会发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绵延数千年始终未断,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几千年间,尽管饱受磨难,却能从千疮百孔的状态下重现其繁荣昌盛,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看看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投笔从戎的班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九死一生通西域的张骞;“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苟利国家生死己,岂因祸福避驱之”的林则徐;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等等,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生存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不惜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股浩然正气,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学生能从这些优秀人物的言行事迹中受到陶冶、启迪,增强民族自尊心,并进一步升华为一种时代的责任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对学生同样产生积极的作用。“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国人民,特别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应该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有在红旗下长大的人们都听过这句话,唱过这首歌,然而,不是所有人都真正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近百年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它是千万志士仁人经历了无数次曲折磨难用鲜血和生命探索得来的真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将永垂史册。共和国将永远记住李大钊、杨靖宇、刘胡兰、董存瑞等无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

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作为年青的一代,要继承发扬先辈们优秀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特别要突出搞好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教育,理想、纪律教育,历史责任感的教育。此外还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班级的思想动向而有所选择和侧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课堂为教育变革带来了新的希望。它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奠定了课堂情感基调,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借助媒体达到快速直观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中笔者倡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上网搜集相关史料信息,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获取知识,利用网络媒体教师自主设计专题学习网页。如“我阅读—我欣赏—我探究—我思考”在网页上展示学习目标。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找出相关的史料,让学生欣赏拓展视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带领学生由知识性学习到拓展性学习再到探究性学习,形成有序的学习链接,例如教八年级13课《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一课时,制作课件先将视频画面中: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卢淀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看,再将红军长征路线图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填出沿途经过的省份。让学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通过画面的演示再现长征途中红军将士敢于牺牲,前赴后继的悲壮史诗,从而认识到革命历程的艰险,产生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和崇敬之情。教学中只要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制作课件等,就能顺利地突破难点,让课堂拓展升华,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得到热情高涨。“感人心焉,莫先乎于情”只有以情感人,触景生情,才能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受到深刻的启迪。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认同,产生强烈的爱国激情。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们要不断完善自我,大胆探索创新,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历史教育的魅力。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每一位历史老师义不容辞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到底。

参考文献:

6.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篇六

【摘要】从秋季开始试点的第二期课程改革,迄今已近14个年头。怎样使用新教材、树立什么样的新理念、什么样的新教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很多学者和专家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自己的课堂实践而进行的教科方法的探究,希望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和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能让学生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于探究性学习模式,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选择是否用探究学习方法,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改革课堂教学,以历史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并与现实社会相联系,更重要的是以现代的眼光思考历史,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看待现实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情操。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以大量的通俗易懂的史实为基础,引导学生思索历史事件中的启迪,结合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亲历性、创造性的特点,改革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不限于课本,不拘束于已知的书本知识,以问题为载体,打开思路,思考历史并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深受学生的喜爱。基本过程为:

一、从实际出发,转变教学观念

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等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能力,已具有的学习技能,结合历史课的具体内容,确定探究课题。选题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当,所选课题不能迁就学生原有的水平,降低标准,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又不能超越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厌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关注探究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渐进性。第二步是设计方案。通过阅读课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初步提出研究方案,再经过反复论证修改,最后确定比较可行的正式方案。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商鞅变法”一课时,我先引入商鞅在变法之初曾有“立木为信”之举,然后设置问题:

(1)商鞅为什么要这样做?

(2)变法为什么要争取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3)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4)商鞅“立木为信”的.典故对你个人为人处世有何启发?经过层层开掘,发掘出古为今用的新意,引发了学生探究的极大兴趣。

二、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以往的历史课,学生感兴趣的是那些历史故事。历史故事只是学生对历史的初步了解,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深化知识,并为我所用,则需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1、教师要做的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定合适的课题。学生在行为上对教师有着明显的依赖性,所以,教师要改变这种一味依赖教师的心理,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烈的好奇心是一种强有力的内部动力。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选择的内容也有关系,所选择的内容既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探索价值,又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2、给学生提供或由学生经集体讨论后提出各种可能,形成选择思维。以小组为单位对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论证。要支持这种观点,必须要有大量的史实资料和自己的想象、思考,这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独立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挖掘问题,大胆设想,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如,对于课本50页的评价题:“针对秦始皇一统天下,加强统一的举措,有人认为,秦始皇功不可没,是个伟人;针对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建立君主专制的强权统治,以及穷奢极欲、统治暴虐,有人认为,秦始皇过失巨大,是个暴君。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在对“隋朝政治”的探究中,学生不仅探究了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提出“科举制度”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什么思考等。

三、合作学习,全员参与

探究性学习法不能满足于回答提问参与讨论的人次,表面上热热闹闹是低水平的操作,课堂活跃的阵地应该是思维的活跃。要引导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陶行知先生说:“学生很活跃地去找寻知识,解决困难,贡献他们所求得的知识,先生不过就在旁边的地位略加指点而已。我们认为这种教育是行动的教育。”陶行知所指的这些活动,使用头脑指挥的有序的活跃,而不是盲行盲动。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里,学生是理所当然的学习上的主人。

四、改革评价,注重能力

7.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探究 篇七

历史学习是以基本的历史知识为基础, 由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组成的活动。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 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环境, 激发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学习能力, 力求每个学生在个性方面都有所发展。一切教学效果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 被其接受才有价值, 依据新课改理念, 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活动能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下面, 着重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树立新型学生观,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不论是什么教育, 学生的发展都是首位的。目前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端是过分重视卷面成绩, 在平时历史教学中也有不少不重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现象, 特别是重考试成绩, 轻个性发展, 其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影响了学生的早日成才。教师们常常感觉到自己已付出了大量劳动, 但在学生身上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有的学生课上听得懂, 课后作业也做得出, 就是考试时考不出来, 只得采取反复练习的方法, 从而陷入题海战术的误区, 不但学生感到身心疲惫, 老师也觉得课堂教学效率低。不关心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 只能是“满堂灌”, 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学生现在是学习的主体, 将来是生活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 我们应对每个学生的发展有信心。为此, 我们首先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想, 确立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中心, 创造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 为学生的发展留下一定的自由空间。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经验, 教师要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要有所期望, 帮助绝大部分学生而不是个别优生获得成功或成功的体验。要让每一个学生皆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学习, 成为综合素质高、能力高的合格人才。

二、创设教学情景,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应创设合适的教育环境, 吸引孩子们主动学习。现在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比较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 广大教师必须有创新的教学设计。我在讲授《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时, 进行了分组讨论。我们以“文艺复兴不是复古而是创新”为题讨论, 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 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分析辩论, 加深了对文艺复兴实质的理解。

三、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改的着眼点是学生, 这要求教师改变传统, 真正关注学生, 交给学生学好历史的“金钥匙”。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 引导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要首先尊重历史教学规律, 依据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学能力提升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以北师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 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据教材体系引导学生阅读。先读目录, 因为目录不仅是全书的缩影也是全书的提纲, 抓住它就能了解全书的大概内容和知识体系。再读每个单元的前言, 前言概括总结本单元的内容, 可以帮助你从总体上来理解和把握单元的学习内容。再读每课的导言, 它虽然很短, 但提出了一个或几个问题, 概述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再读课本正文, 课本正文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的载体,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内的重要历史名词和概念、历史时间。再读资料、插图, 新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资料和插图, 课文和地图、资料有机结合起来, 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再次,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

四、充分使用媒体教学,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历史课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时间跨度大, 信息量很大。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既可以浓缩教材精华, 又可以再现一些历史场景, 这样可使枯燥、死板的历史课变得生动、精彩, 又能扩大了知识容量。利用动画、视频、音乐, 结合教师精彩的讲解,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了兴趣, 才能主动去学习历史, 也才能从历史学的角度培养学生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才能发展学生个性。

8.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 篇八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设计  先进教法  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21-01

一、要有精致的教学设计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精准的教学设计是前奏。我们只有透彻理解教材,拓展教学资源,对教学目标有一个精准设计,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有的放矢。既定的教学目标是“灵魂”和“统帅”,教学程序是“蓝图”。只有把“课标”的内容要求变成在教学中可以操作和实施的具体目标,将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化,然后与本主题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才能精准确定出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实施目标。决不只是简单地将教参的有关内容照搬过来,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科学地制订最佳的教学设计,才能实现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创造出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考虑初一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认知水平,不能很死板地按教参中的三维目标依次备课教学,要把黄袍加身、杨家将的故事、岳飞抗金作为背景线索来拓展教学资源,把教材第37页和第39页的两宋形势图作为直观图解来比较两宋,既能突破教学中辽、宋、西夏、金的民族关系这一重点,又能增强学生对英雄人物爱戴的情感,事半功倍的实现三维目标。

二、要学会深入浅出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就是点燃火药的导火线,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大胆的抛开教材的束缚,拓展教学资源,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深入浅出地导入每一堂历史课。用学生已知,已感的去学未知、想知的,从而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如:在教授川教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时,可用通海县兴蒙乡乡土文化中的“三圣宫”的由来,运用视频情景导入,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运用于教学中。

三、要有科学化的教法

新课标一再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如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不过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具体课程灵活选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由单纯的讲授转向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教师精讲,多种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地交替使用,就能在不同的班级和课程中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讲述法主要用于一些历史专业术语,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新民主主义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等。问答法,练习法,细化的历史知识和期末复习比较实用。读书指导法,针对教材中小字知识提炼历史信息比较好。讨论法,用于一些有知识比较和有不同角度看历史问题的内容教学,能激发出不同学生的智慧火花,如:评价秦始皇、隋炀帝、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开放与闭关锁国等。合作探究法,能让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实验法,学生多动手,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如:川教版七年级下册主题活动三《走近印刷术》引导学生“刻章”,学生刻好后在班上展览比赛,既能巩固所学习的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历史知识,又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要有丰富的教学手段

初中生的感性认识比较强,粉笔、黑板加教科书的传统教学手段已不完全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只有充分利用历史课程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因课程需要灵活使用,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计算机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平台。运用有针对性的视频、声频资料突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播放《春天的故事》VCD歌曲,图文声并茂,渲染力极强,学生的思绪就会飞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时代,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邓小平挥手微笑的伟人丰姿,在伴唱声中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欣赏完歌曲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1)歌词中的老人指谁?(2)第一个“春天”和第二个“春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学生视听完歌曲后就能迎刃而解。教材中的图片、地图、名画、示意图等图文并茂,直观地展现历史信息。如:两次世界大战示意图、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示意图、圆明园遗址图、南京大屠杀组图、《蒙娜丽莎》、《格尔尼卡》等等。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做一些历史趣味活动。比如:带着任务让学生扮演不同历史人物角色,在游戏中体验历史,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戊戌变法中的顽固派和维新派的唇枪舌剑的辩论会较量。直观教具的使用能拉近学生学习历史的时空距离。第23课《多姿多彩的艺术》让学生分组来敲敲“战国编钟”的模具,学生会增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五、要具备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学生已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知识应通过更多地参与和体验来获得,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9.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篇九

摘 要:对高中学生来说,学习历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历史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课程之一,另外,“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习生活方式,让学生明智。因此,高中历史老师应找出有效历史教学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9-004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9.026

一、高中历史知识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生对一个学科能否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也对学生该学科的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某学科的成绩起着决定作用。因此老师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端正对历史知识学习的态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二)学生对历史知识记忆缺少兴趣

通过对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很多的学生都认为历史知识是一门非常枯燥的学科,对历史知识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历史学习激情的结果就是历史成绩一直没有提升不说,有时甚至还会下降。历史知识学习不只是通过记忆就能获得好的结果,它更侧重的是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学生在进行历史知识学习时要通过不断地对过去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温故而知新;加之传统的教学灌输模式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

(三)教学的核心方向尚不明确

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方面都有对历史知识的巨大需求。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逐渐脱离现实。高中历史教学的定位也缺乏明确的定位,使历史教学的学科与社会现实不能充分融合,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四)教学观念落后

在??践教学中,人们注重历史记忆的培养,但对学生的理解、表述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逐渐成为“死记硬背”教学的老路。主要原因是教师更注重知识点背诵,对学生表达和使用历史知识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五)教学方法缺乏实践

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填鸭式教学”一直是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的主要方向都是知识传授和应对考试的能力,并通过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的学习被动。

二、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方法

(一)介绍历史背景

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醒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了相关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教师还应该注意教学场景的设置,让学生根据演示图像数据分析相关主题的历史情况、历史事件的意义等等。例如,有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研究,教师可以引入社会和政治形势下人民的生活条件和文化水平等等;如西方传教士被允许在中国传教和教会的建立,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的信徒,不受清政府管辖,以及一些不好的基督徒压迫人民,但由于教会的治外法权普通人不能得到公平的法律处理,造成人民的仇外心理,加上有许多谣言诋毁西方社会,便有了义和团战斗。义和团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帝国主义的傲慢的打击,分裂了帝国主义侵略企图用宗教的目的,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促进了中国人民反抗的精神觉醒。因此,历史背景的引入,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看似不可思议的事物,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考虑到时间背景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在讲有关黄帝、炎帝与中华民族形成的一课内容,大禹治水的故事体现了远古人类敢于开拓冒险、积极进取、团结协作、为民造福的精神。

(二)创造问题,鼓励课堂讨论

历史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们讨论不仅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和历史意义。对历史的研究不能大声朗读,也不能一味背诵。教师应注意改变教学的方法,设计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讨论问题的欲望。如果老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现代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有不同的结果,高中学生可以从两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进行讨论;在十四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做出的贡献都有哪些?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什么样的胜利?通过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高中学生的现实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事件,更多的学生可以人感受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高中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努力学习,为建设更美好的家园而努力。高中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对特定的历史事件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让学生思维的高度升华。此外,热烈的讨论有利于学生的自由表达和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锻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强调预先的学习和复习回顾

上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对任何科目都很重要,对高中历史也很重要。课前预习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后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知识,更有力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体系。高中历史老师可以鼓励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更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和课后评论,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这部分――林则徐虎门销烟,高中学生可以收集感兴趣的历史人物的相关信息,尝试分析什么样的生活经历使林则徐完成了虎门销烟这个壮举。高中生对一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了解会使更加喜欢历史这一学科,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历史的好奇心,主动学习和理解历史,所以高中学生成绩的历史将会提高,学生积累更多的历史知识就会更渴望在课堂上发言,历史课堂将会更加高效。

三、结语

“读史使人有智慧”,通过对历史的研究,高中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尊重历史,通过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积极开展历史研究和探索,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心得体会下一篇:来自疯丫头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