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2024-10-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精选13篇)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篇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中大工学院

汪磊

第十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出了最新,最系统,最通俗易懂的概括。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体从三个层面解读了这十二个词,二十四个字,即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它也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同时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十二个词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化抽象为具体。我们作为中国当代大学身群体的一员,有能力,也有责任实践这十二个词。在我看来,若想真正实践好社会主义,成为一名热爱祖国、追求科学、包容开放、不断进步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所谓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这十二个词,个人都可以实践。以下我将就富强、民主、法治的个人实践谈谈我的看法。并会就整体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谈谈我的见解。

梁启超有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富强看起来是国家层面的东西,可是须知,一个富强的国家不正是由她那富强的子民所建设的吗?践行国家富强,并非形而上的东西,也并不只是上层建筑的构想。事实上,个人也应信仰之,笃行之。信仰国家的富强,不是比之以前我们确实强大富有了,然后似乎有一种享受当下,自满自得的心态。信仰国家富强,是纵使如今的中国存在贪污腐败、浓郁雾霾,有黑心商家、冷漠路人,我们依旧相信这个国家一直有如清晨初升之红日,存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相信这个国家会改善自身不断进步;相信这个国家终有吏治清明、鸟语花香,有与人为善、天下大同的一天。什么是我们的信仰最有力的支撑?答案便是我们笃行我们的信仰,使国家富强。何谓笃行“富强”?答案即是要提升自己,并以己之所能做好本职之事,建设我们的国家。

在中国对民主的定义中,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而在有些西方学者的眼里,民主“在于,通过大多数居民有机会参与竞选,选出政权的主要领袖”,虽然世界上对于民主的定义说法不同,但似乎都认为民主是针对群体而言的。在我看来,个人也可实践民主,但是个人实践民主的方式,是要让自己有民主的精神。如今的社会,民主不只存于国家决策,小至班级班委的选举,也要民主。试问大学生中,有多少人对着自己的选票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呢?以我身边举例,我发现不重视自己的选举权利或是对这种东西意识淡薄的不在少数。民主的观念,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也不是象征性的“被民主”,更不是“人云亦云”,或是双方意见不一时,“存在即是敌意”。我认为,我们作为大学生,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与较高的思想见地,应当培养出民主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不仅包括尊重及重视自己的民主权利,还包括如伏尔泰所说的“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 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即:尊重与重视他人的民主,不论他是谁。

还记得一篇文章《在怀疑的时代里依然需要信仰》,是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卢新宁2012年在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里面有一段话让我很受震动,“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著名学者费孝通在他的《乡土中国》中称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在中国,由于重宗亲,重血缘。因而古代约束中国人的大多是“道德”、“人情”,而非法治。虽然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法治社会,但是这种“人情大于法治”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在今天的这片土地上,“混个脸熟胜过按程序办事”、“潜规则”的现象比比皆是,从政府审批到医生手术,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感觉应该不会坑自己的熟人,而不愿相信秉公办事的陌生人。现象存在已矣,怕的便是人们都不再相信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一词,我们想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绝对不能不相信法治,在中国这个向来重视人情的国家,相信并践行法治便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即将成为祖国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重视法治则是重中之重。法治,看起来是一个制度层面行政层面的东西,实则是我们每一个人行事的一种准则。时常听人说西方社会办事讲规则讲法治很文明,而中国社会则潜规则盛行。事实上,当潜规则降临于你时,你是否敢于说不呢?当潜规则惠及你时,你是否能果断放弃利益呢?我们对于这个社会的“人情大于法治”的批判,很大程度上也是对自己的批判。我们想要一个讲究规则讲究法治的社会,那么我们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员,便有责任信仰法治、践行法治。这种信仰不是说说罢了,而是在行为中,看你是否能够以之为准则。

有些人认为,当代大学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努力学习,刻苦学习,进步自己后再报效祖国。诚然,这样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想要使国家富强,作为国家建设未来的主力军的我们确实需要扎实学习,打好基础。但是我要说的是,人不是一台只会学习的机器,人是这个社会群体中有思想有灵魂的一员。我们当代大学生不能将眼光只局限在学习上,而应在学好的同时多关注身边人身边事,与人为善。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培养自己的社会素养。俗言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便是这个道理。

在我看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对不仅是践行其所提炼的那十二观念那么简单。事实上,诸如“创新”这样的观念也是我们身处这个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中所必须重视及需要培养的一种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非常大的观念,而当她与当今世界现状,与中国梦乃至与个人处境相结合时,应当会视具体情况而定,而这种具体情况,应当不是这十二个词汇就能全部概括的,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实践这一理念的时候,不能只局限于这十二个词,我们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发展,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实践准则,只要这种变通与发展是积极的阳光的向上的,只要他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发展,一切都可以。

我很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得以见证祖国一天一天的强大,也很荣幸可以就实践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谈谈自己的拙见。在自己时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作为一名大学生,会以学业为重,关注身边事,积极进取修养自身。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为建设祖国贡献我的力量。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篇二

神华乌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原神华海勃湾矿业公司、乌达矿业公司、乌海煤焦公司的基础上, 于2008年10月整合而成的以焦煤生产和深加工为主, 集焦煤生产、洗选、焦化、煤化工及矸石发电为一体的多元化新型能源企业。公司拥有总资产201亿多元, 是内蒙古自治区产值超百亿企业, 有在职员工2、64万人。公司成立以来, 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开展职工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通过制定《精神文明工作考核细则》, 推行《乌海能源公司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管理办法》, 采取舆论引导、文化传播、政策激励、制度创新等工作方法,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生产生活的全过程, 取得较好的成效。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公司各基层单位坚持以“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 深化学习教育, 营造浓厚氛围, 创造良好文化环境, 树立文明风尚。二是基本道德规范和道德知识得到普及, 在全公司范围内加大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宣传力度, 全面提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及职工家属的思想道德水平。三是强化文明单位创建, 广泛开展“文明科室”、“文明职工”、“文明家庭”活动, 提高基层单位创建水平, 从而营造生气勃勃、富于创造、勇于进取的思想文化环境。公司成立以来, 有3个单位荣获自治区级文明单位 (标兵) 光荣称号, 5个单位获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11个处级单位、10个科级单位获公司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者奖状。

然而,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长期战略, 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任务艰巨, 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劳永逸。事实上, 公司成立以来, 尽管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以法治企和以德治企相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是, 市场经济中的负面影响, 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了一定的挑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元化”思想互相交织, “一元化”思想的格局受到严重挑战。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 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积极的和頽废的思想文化相冲击、交汇, 既有吸纳又有排斥, 特别是西方文化对职工群众的价值观念的影响进一步加剧, 多元的思想文化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旋律文化不断产生摩擦和碰撞, 对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非主流文化影响使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发生冲突和分歧。尽管这几年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 在全公司范围内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 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明显占优势地位, 但一些封建迷信、愚眛落后的思想仍有一定的市场残存, 仍然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好逸恶劳、赌博等陋习在一些人中依然存在。有一些单位过度追求经济效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 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三、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的存在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或多或少动摇着少数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 致使他们对共建共享和谐的信心不足。

在这种形势下, 如何紧密结合实际,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 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包括充分利用网络等先进手段传播先进思想文化, 值得认真探讨。笔者认为, 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从而完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任务, 建设和谐文化, 培养文明风尚, 企业各部门应该共同努力, 上下配合, 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双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一、大力实施社会凝聚工程, 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广阔舞台。要围绕构建活动, 广泛深入地开展“合作和谐、科学发展”, “名责、履责、强责、问责”等主题教育活动, 使广大职工群众在寓教于乐、丰富多彩、共同参与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得到学习和教育, 提高认识。在活动过程中, 要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和激励作用, 从而扎扎实实地推动这项社会凝聚工程的建设进程。

二、大力实施理论武装工程, 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坚实基础。一是要高度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各单位、各部门都应把理论学习作为建班子、带队伍, 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通过抓好党委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进党校集中轮训和普通党员进基层党校学习培训等, 逐步夯实理论武装工程。二是不断创新理论学习形式。要通过举办“责任意识”、“反腐倡廉”、“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研讨会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 强化理论学习, 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基层单位党员干部中, 广泛开展形式生动活泼、内容通俗易懂的理论学习教育活动。

三、强化“四个素质”, 提高“四个本领”, 即:强化学习素质, 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强化政治素质, 提高把握大势的本领;强化法规素质, 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强化道德素质, 提高用人格魅力激励群众的本领。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 时刻要求共产党员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争作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 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对于群众, 要教育他们遵纪守法,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争作“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模范。通过不同层面的针对性教育,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课程改革;地理核心素养;技能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自我国国家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学校出台了工作文件,与教育部发行的文件遥相呼应。国家地理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校本化实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地理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1]。英国国家地理课程注重对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包括地理询问的技能、进行地理野外调研的技能、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和进行地理交流的技能[2]。从英国课程改革来看,笔者认为地理课程改革重在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中等教育阶段,初中地理的设计主要以区域地理为主,可读性、趣味性很高,知识层次较浅,不在中考考试科目范围之内;而高中地理的设计综合了人口、自然、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内容综合考量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要求学生“知道”,而且对于地理名词、术语和概念、理论等的理解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理念。以下是笔者对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观点。

二、地理实践技能与区域认知技能培养

1.培养学生地理实践技能

在中等教育阶段,学习能力是教师必须要提供给学生的。在所有的课程领域有10项基本能力在整个中等教育阶段是逐渐发展的。根据国家课程要求,在地理方面具体能力的形成对“观点内化,通过地理教育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十分重要,目的是使青少年学生在中等教育结束时能够使他们在地理方面获取一定的技能。通过相关调查显示,拥有一定地理素养的市民能够掌握更多的空间技能,能够准确的描述他所居住或是工作的环境并对环境形成头脑中的意象图,还可以运用不同的标尺图进行简单测算;有很好的方向感。地理素养较高的人能够非常严谨的理解和分析地理信息,并且能够理解地理和历史事物、遗产和区域个体之间的联系[3]。因此,地理教师最终使得学生形成的应当是这样一种实践技能,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因此,通过地理教学过程,教师应力求做到能够汇集出有关研究方面发展自身技能的教育经验,然后将这些经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学会观察、记录、输出信息、提问问题、形成结论、展示结果。地理教师可以通过野外工作和团队协作来发展地理技能,在野外实践和团队协作中,能够促进思想的提升,为地理教学中的疑难点得出更好的结论。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实施整个教学过程,不论他们所认为的自己所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如何,他们都应努力提供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如何在自己居住的环境里形成空间思维,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作用物,以此来提高地理实践技能。

2.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技能

区域认知作为中学地理核心素养也应为学生所掌握。例如:事物的坐落位置、分布特点、以及产生的影响、在人地相互关系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些地理问题的答案隐含着地理位置、相互作用、空间分布和地球上的不同地理现象。具体要求学生掌握的实际是三个方面的内容:空间定位能力;区域知识;区域间动态关系。地理教师应依据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进行系列化整合的方式实施课程的教授。通过课程教授和班级计划,教师可以组织其他的实验,如课程管理者角色的假设,这种管理比起项目内容描述来可以更多的集中在一些不同的教育经验的解释上。除此之外,地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空间、地方、区域、领土、环境、坐标、地理运动、相互作用等概念[4],从而培养起学生发现和掌握居住环境的空间理念和能力。

地理教师不仅可以组织这些课程主题和学习过程,也能够控制学习范围。这个范围需要做出一定的选择从而能够表明要学习的地理现象。在每一个课程主题里边,教师可以依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运用对地理现象最合适的分析范围,从而使学生在中等教育阶段学习之后能够意识到国家地理概况,了解地理现象,了解世界各部分的事物都在以某种动态方式内在关联着,能够知晓怎样去和另一种情形作比较,包括当地的、大洲的和全球的。对于地理教师来说,依据实际例子(可以是一个地方、区域或是国家)和案例研究,引导学生理解和识别地球表面所发生的地理现象是不可或缺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技能。

三、树立教师地理核心素养

有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课程发展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很明显有些教师通过设计策略和运用有传染性的资源主要的组织“教-学”过程[5],主要依据了行为导向作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些教师是借助于寻求学生的天性解放和自由创作精神来设计策略,运用有传导力的资源来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第一种情况下,教师依据教科书和练习册,主要依靠批改作业和课堂笔记以及复习前面所学功课的内容来计划和组织课程。依靠已有的记录,我们可以猜想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直白对话,教师期望依靠解释来解决问题,通过总结计划来巩固知识。对于地理课堂而言,教师会运用已有的资源和策略来直接表达他们的行为;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假定教师依据学生自身的经验来设计教学课程,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来识别教学,这样在课堂上提供了一个更加积极的学生关联群体。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运用之前的相关概念和行为又重新学习了一遍知识。

尽管如此,在大多数课堂上,教师占据主动地位而学生多扮演一个非活跃的角色,更多的是被引导去理解所教的东西。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应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创造性的做好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的生成和逻辑思维的转换,从而能够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

四、讨论

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同时又是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对于学生来说应不断养成地理素养意识,同时更需要教师的积极、有效的引导,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教师的课程传授方面应不断向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靠拢,使学生真正成为拥有地理素养的人,能够灵活运用地理各项技能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04:4-6.

[2]吉菁.中英地理课程目标的比较与启示[J].地理教育,2015,S1:55-56.

[3]牛超,刘玉振.试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04:48-51.

[4]张家辉.试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09:4-7.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篇四

我国的各民主党派诞生于20世纪中叶,经历了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新中国建设等多个历史时期,至改革开放以来,各民主党派成为目前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参政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均承担着重要职责和作用。显然,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同样有着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民主党派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各自的章程里,大致内容是:以宪法为根本准则,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积极参加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的管

理,监督国家政策方针的执行,认真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职责。当下中国各民主党派总体核心价值观体现出来的特点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以中共执政理念为指引、结合自身发展职责等。中国民主党派的总体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有利于社会的繁荣稳定,也有利于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发展。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核心价值观统一、建构和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之中。

那么, 民主党派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通过学习,本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体现。

一、加强政治学习,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通过自觉的理论学习和专题培训,在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自觉参与到构建的实践中去。这其中既包括自觉的自我学习和集体学习,也包括针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专题学习和理论培训及相关的研讨活动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牢牢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要时刻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要深刻领会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要夯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积极投身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实践,把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真正转化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

二、做好参政议政工作

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开展的工作必须突出参政党的特点,要最终落脚到参政议政上来。参政党不同于社会团体和慈善机构的“做好事、做实事”。脱离了参政议政这一主要任务,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工作就失去了最终方向和灵魂,就会等同于一般的社会团体和慈善机构的公益活动。

那么,民主党派如何做好参政议政工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每个党派对一定时期的参政议政做出自己的规划。这种规划一方面是结合自己的组织特色规划自己的优势领域,如九三学社以科学技术界为主,那么把科学技术相关行业作为自己参政议政的主要领域,对这一领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跟踪研究,每年都围绕这方面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使自己成为这方面问题的权威,从而将组织上的特色变成参政议政、履行职能上的特色和优势,实现科学参政议政。另一方面,这种规划还要统筹参政党整体的参政行为与个体的参政行为,使两者之间达成平衡。也就是说,各民主党派要确定自己的主要领域,把党派整体的参政行为集中于这个主要领域,同时也要兼顾每一个成员个体广泛的参政兴趣,形成以优势领域为核心,同时向其他领域辐射、兼顾其他相关问题的参政特色。

2、参政议政日常化。参政议政既然是民主党派的一项基本职能,就应该是民主党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能只有临近“两会”,才去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的参政方式是无法保证参政党的影响力的。尽管参政议政日常化所需的时间成本高昂,但如果按照参政议政的长远规划,对优势领域的重大问题持续关注,那么,参政议政的日常化就能得到保证。此外,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机制建设尤为重要,要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保证参政议政日常化,如制定各级组织实施参政议政的细则、办法及工作制度,使参政议政的内容具体化、程序科学化,工作规范化,避免工作随意性。

3、参政人才队伍建设。首先是队伍建设。各民主党派在组织发展时要有意识地结合参政议政来考虑,要在明确重点分工范围和各个方面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之间、在避免各参政党组织趋同和尽量吸纳多学科专家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与平衡。按照当前组织发展的“三个为主”原则,各民主党派是可以形成自己的组织特色的,这种组织特色本身是专业化的一种表现,适应了公共管理知识化、专业化趋势的需要,因而必须始终坚持。民主党派的组织特色愈明显,其参政优势就愈突出。同时,由于参政议政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多学科公关,而每一个党派成员可能只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或能手,因而在组织发展时也要照顾到参政议政对多学科专家的需求,尽量吸收更多领域的优秀专家加入党内,搞好各个方面、各种类型人才的发现、培养、选拔工作,建设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知识化、专业化的政党组织,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知识全面的参政议政骨干队伍,为参政议政提供智力支持。其次是技能培训和普及。参政议政需要专业知识、需要技能技巧、需要战略眼光、需要科学方法,还需要懂得中国的国情,懂得基本的政治沟通技术等等。因此,参政议政的能力培训是参政议政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4、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成员,要充分发挥作用,争取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更大发言权。

5、加强与街道、社区或居委会的联系,拓宽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畅通渠道,真正拥有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选择权。以社区为依托,把新社会阶层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活动纳入街道、社区工作范围。

6、整合资源,加强协作。在社会服务工作中,我们要充分整合民主党派的资源,加强协作,促进沟通,避免各党派在相互攀比中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社会服务工作要加强宣传。民主党派所做的社会服务工作是在研究中共中央各项政策法规、研究当前经济形式下有所选择的活动,是一种政治活动。这样的活动反映了当前执政党的工作方向。这些活动应该在媒体上得到反映,以从参政党的角度验证执政党的方针路线的正确性,引导公民行为。

7、以课题化、专业化的形式改进参政议政的工作方法,对参政议政的重大课题进行实证研究,全面提高参政议政的质量。科学参政是有效参政的条件,因此,参政议政必须克服“闭门造车”的局限和弊端,将各方面的人才组织和发动起来,对参政议政的课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现实问题。要把参政议政的课题当作科学研究去完成,而不是当作任务去完成。各民主党派积极创造条件,结合民主党派的优势领域和专家队伍的专业优势,把专业知识、专业兴趣、专业技能与专业方法和参政议政结合起来,把本职工作和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的政治责任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提高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又提高参政议政的科学性,是提高参政议政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5.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篇五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强有力的人民警察部队,构建和培育新时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公安机关加强队伍建设的一项文化战略工程。构建和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首要的任务是提炼出反映新时期公安文化的核心价值符号,即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方式。笔者从公安队伍建设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方式为“忠诚、正义、团结、奉献”。

1、忠诚。警察的忠诚是一种职业信仰,是警察对事业的追求、对职业恪守的行为标准,是一种尽心尽力、全力以赴承担责任的道德品质。对人民警察来说,判断其是否忠诚,首先要看是否忠诚于党,从根本上看他是否有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品格、是否有执法为民的自觉实践、是否有忠于法律的正义感和使命感。忠诚的价值指向是“立警为公”,理论指向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政治指向是自觉服从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行动指向是“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理想信念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行动的先导,忠诚意识是确保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核心所在,忠诚可靠更是中国警察所特有的警魂。

2、正义。从我国警察制度来讲,不仅要追求警察制度本身的正义,更要追求警察制度在现实过程中的正义化实现。制度需要有人去遵守,也需要有人去执行,警察就是执行法律制度的人员之一,将警察制度的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统一起来的桥梁就是人民警察。正义感是警察从事正义之举的内驱力,也是每个警察对抗邪恶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持。警察的正义感只有在正义行为的实践中才得到体现,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敢于同各种犯罪行为作斗争是警察正义感的具体表现。人民警察的忠诚意识和正义感,外化为在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上,体现在高尚的职业操守上,就是要秉公执法。秉公执法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最基本的履职要求。

3、团结。“团结就是力量”,这既是一句政治口号,更是一种行动。作为我国警察核心价值理念的`“团结”,更赋予了中国特色的“紧密地团结在党和组织周围、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政治内涵,“团结”二字就暗含了更高层次上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群众意识”等政治属性。对某个警队来说,讲团结应更注重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和熏陶。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警察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每个民警都牺牲自我,相反,它是建立在发挥个性能力、表现特长基础上的协作过程,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崇高的集体荣誉感才能产生真正的内心动力。对我国公安机关整体来说,讲团结就是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集体主义精神。

4、奉献。奉献是一种出于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真诚的付出。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服务,对法律的敬畏,必然要体现和融入警察的执法和服务的过程之中,转化为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群体才能和应该坚持的职业操守。无私奉献是当代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作为人民警察,更应秉承国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品格,与忠诚意识融为一体,释放出奉献于党、祖国、人民的至刚至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行动。

6.核心素养之我见 篇六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篇七

所谓情感, 是指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情感, 不仅指学习兴趣, 学习热情, 学习动机, 更是指爱, 快乐, 审美情感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 就数学而言, 通俗讲就是让学生喜欢学数学.

首先,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语道:“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学生的情感取决于对任课教师的喜欢、信赖、爱戴.我所有的学生几乎都称呼我为锐哥, 而且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作业本封面上的教师一栏也是这样写的, 其实我也没有刻意去追求这一称呼, 只是在一开始接触这些孩子时就以一名大哥哥的身份去要求、帮助、关心、呵护每一位孩子, 那么孩子们“锐哥”这一称呼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 让孩子们感受数学之“美”.记得我上“轴对称图形”一节时, 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美”字, 孩子们都议论纷纷, 我也不做解释, 接下来我通过多媒体向孩子们展示许许多多精美的建筑物图片, 让孩子们回答, 这些建筑美吗?回答是肯定的, 那么它们美在什么地方?其实“对称”就是一种美, 从而不经意的引入新课.除此之外让孩子们体悟数学之美, 如, 运算符号的简洁美, 化繁为简的概括美, 化方为圆、画曲为直的转化美, 层层演绎的和谐美, 等等.此外, 教师的风趣与幽默, 及时的鼓励与信任的语言也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重要方法.

学生喜欢数学是学好这门学科的重要前提, 与此同时, 还需要解决好学习数学的态度问题.所谓态度, 是指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 它更侧重于理性, 态度不仅是指学习态度, 学习责任, 而且指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求实的科学态度, 刻苦的钻研精神, 通俗讲, 就是要下功夫去钻研数学, 但是就数学的特点而言, 知识连贯, 系统严密以及逻辑性强,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少的障碍, 甚至产生畏难情绪, 如何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自信心, 是一名数学教师必须直接面对的一个问题.我的做法是, 首先“两个坚持”, 即每周一张题单, 每周一次周考, 而且所有的内容来源于亲自手写, 学生用有限的时间练习充实的题目.这需要大量的选题, 通常一学期下来我的教参在20多本左右.我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 其一, 让孩子感受到我的一个态度;其二, 培养孩子的感恩精神.这样的长期坚持, 使得孩子的学习数学的态度得以端正, 让孩子养成爱钻研的精神.

我的第二个做法是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进行了如下的尝试:将不同班级同层次的学生临时归为一类, 即分成A、B、C三组.对于考试或者是练习进行“浮动评价”, 比如10道选择题A组学生答对10题得满分, B组学生答对9题得满分, C组学生答对8题即可得满分.而且A、B、C组学生可按时进行升降, 即A组的最后2名降入B组, B组的前两名升入A组, 这种看似“游戏式的学习”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培养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

对于数学价值观, 我的理解就是引领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通俗讲就是要学生感觉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于升学, 于思维的培养, 于做事的逻辑与严谨, 于今后的成功都大有裨益.为了做好这些我做了如下的尝试:第一, 课堂教学中数学生活化问题的大量引入, 如概率问题、盈亏问题、统计问题等, 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的价值;第二, 查阅各种资料, 拓展知识面, 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数学价值观的重要性;第三, 开展智力小游戏, 即丰富了课堂教学, 也拉进了孩子与我的距离, 让学生的数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言文字应用;核心素养

开宗明义,2015年最新版语文课标有言: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课程首要的基本理念可见其重要性,课标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简言之,学生核心的语文素养便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

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概括地说指的是对语言和文字在实际中综合运用的能力,它具体包括:汉字(汉字的基础知识;读准汉字;正确书写汉字等)、词语(词语的基本知识;同义词;反义词;熟语;实词;虚词等)、句子(句子的基本知识;句子运用中常见的错误;歧义现象及歧义的消除;句子的分类选择;句子的变化;句子的仿写、缩写、扩写;句子中的语音问题;标点符号的运用;修辞格;语言表达效果等)。学生核心素养与语言文字应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一、学生核心素养与语言文字应用之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语言文字训练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抓手,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可以简单表述为:通过字词句语言文字应用训练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

二、目前小学语言文字应用训练的现状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已经从教十六年,我们的学校在当地属于教育教学质量比较优秀的学校。我们曾经就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面向全校语文老师做过一项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相较于十年前,孩子们的书写水平(汉字书写正确率)明显下降;学生词语贫乏、单调;句子简单、空洞,语法错误率上升;普遍存在标点符号被忽视的现象;修辞手法应用机械、生硬;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降。

语言文字应用训练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正在被弱化。笔者利用在学校教务处工作的机会观摩了大量的公开课发现:字词应用的训练已经在公开课中鲜见踪影,有的也只是点缀,走走过场,很难落到实处。在公开课上老师们更喜欢读和说的演练,殊不知,没有了扎实系统的字词训练,读和说的训练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是热热闹闹的作秀,繁华之后“落寞”的是学生。尤其严重的是,我结合日常随堂听课发现:公开课的流弊已经影响到了我们小学语文的日常教学。

目前,研究语文教学的专家学者发现我国儿童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专家认为学生的阅读量太少,面太窄。专家开出的良方是:大量阅读。于是针对儿童阅读的出版物铺天盖地,如雨后春笋般问世。全社会有良知的人都在行动,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我们责无旁贷。我们最清楚忽略了语言文字应用的训练,大量的阅读就无法落实,学生能力的提升就将是遥远的海市蜃楼!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打开阅读大门的钥匙。

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应用训练为抓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应用训练的特点

笔者认为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应用训练有以下特点:

1.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段实施,切忌机械重复,千篇一律

以学生的写作训练为例。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课标中对于写作训练在第一学段(1~2年级)直接表述为“写话”训练,从三年级开始才表述为“习作”,这正是尊重了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的规律,同时,第一、第二学段从写话、习作入手,能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以前,我们的语言文字训练以严为主,但是机械化训练较多,重复训练较多,不利于学生能力素养的真正提升。以写字训练为例,老师要求学生重复抄写动辄一行两行,重复机械劳动,老师要求学生重复书写多,老师的点评环节少,学生之间的比较和欣赏少,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2.从字、词、句、段、篇逐步深入,这五个方面可以根据学段特点各有侧重,但是不能偏废,缺一不可。字是词的基础,词是句的基础,句是段的基础,段是篇的基础

比如,字词应用能力培养在一二年级是重点,但句段篇能力培养也要有涉及,五六年级段篇应用能力培养是重点,但字词的训练也要坚持不能荒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应该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作相应的提高,要螺旋上升。同样是字的教学,一二年级我们侧重于读音和字形、书写,高年段我们要侧重于字的意思,比如一字多义的训练,但是正确工整的书写依然是重点。

3.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应用训练是建立在学生兴趣之上的,要教给学生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才会高效。俗语说:“心动不如行动。”没有心动肯定不会有行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要增加趣味性。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识记生字,通过“加一加(熟字加偏旁)”“减一减(熟字减偏旁)”“换一換(熟字换偏旁)”“编故事”“编儿歌”的形式掌握生字,学生对编故事、编儿歌尤其感兴趣,识记效果也比较好。以前,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经常把“叔”字的左上部分经常写成“止”,今年我在教二年级孩子识记这个生字时,一个男孩子编了句“我有一个叔叔叫上小又”,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叔”字我们班上没有一个孩子写错过!

总之,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训练必须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要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以上是我对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应用的一点粗浅认识,对于语言文字应用的理解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提升,不足之处请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王晓蓉.以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应用

9.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之我见 篇九

我见

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将之与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合为一个整体,不必也不应将之分割开来,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是一个持续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针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师建设

要想实现对小学生开展有效的核心素养培养,首先就要求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念有个清楚准确的认知。新的课程内容和新的教育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新的教育理念。教师仍然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只能妨碍学生综合素质

  的发展和提升,也就不会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正确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就可有的放矢地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大胆尝试,认真反思,从而不断对教学进行优化调整,真正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要想对学生有效培养核心素养,教师首先应具有这样的素养。平时,教师应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自我提升,多读书、多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用自己的能力水平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素质培养。

二、针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1.语文课堂立足教材培养学生知识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与新课程理念高度吻合的,教材中将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通过课文进行了有效渗透,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教育优势。

  如,小学二年级的《纸船和风筝》这一课。教师可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查字典认生字及阅读课文的预习活动对课文进行初步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学生素质的培育上。教师可紧扣课文,引导学生通过小熊和松鼠的故事感受到朋友间的交往和友谊,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与人交往。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还可与学生一起来折纸船和做风筝,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2.加强阅读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有效提升语文素养,还能增加知识积累,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这些都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利因素。由于小学生年龄还较小,阅读能力和感悟文本的能力还不足,教师应该注意,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

  加以引导,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

如,《夏夜多美》这一课,就特别适合引导小学生阅读。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夏夜的公园里,睡莲、小蚂蚁、蜻蜓、星星间发生的纯真朴实的交往过程”,品味“多美的夏夜”这一句话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教师还可在课堂下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和认知水平的课外读物。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的拼音版,都是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来阅读的。

3.开展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教师应注重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实现对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当前,小学生的写作训练一般是从三年级开始的,这是与他们掌握语文知识的水平相对应的。对一、二年级的学生,通常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字词或和口语方面的训练。

 但我认为,学生年龄越小,就越有超乎想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低年级阶段开展内容完整的习作训练,将可能丧失最佳时机。有些教师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能满足最基本的写作需求,我认为不必担心,写作训练是可以通过“绘本”来实现的。

小学生的课本和读物,特别是低年级的读物基本都是以“绘本”或“类绘本”的形式出现的。低年级的课本上,几乎每一课都有插图,如,《小鹿的玫瑰花》这一课中就插入了两幅卡通画。绘本可以是学生的学习形态,那为什么不能是他们的写作形态呢?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绘本作文,通过图形和文字的混合应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可以弥补学生字词积累的欠缺,还能调动学生的学習兴趣,起到培养其写作能力的作用。 总之,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和文化因子,而且还是一个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工具学科,这个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小学语文教师正确把握教学理念,努力提升自身水平,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开展对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是必须的,这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核心工作。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篇十

前几天,我有幸参与策划和接待了一次观摩活动,结果还比较满意,在回家的路上,公司某位领导和我提到了班组建设,征求我的意见,一路上,我陷入了沉思,想了很多很多,又返回来想到了本次“观摩”活动,这两者看似毫无干系,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我个人认为:搞好一次观摩和搞好一个班组的方式方法、遵循的内在规律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做什么,怎么做”是该两者的核心,其实做任何一项工作,办任何一项事情,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都必须弄清楚“做什么,怎么做”,就拿我们每名党员来说,我们做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事,我们也必须弄清楚我们怎么去为人民服务,弄清楚我们是做什么的,我们应该去怎么做,这就是作为一个人、一个班组、一个团队乃至一个企业的最低工作底线。

“做什么”是搞好班组建设的基础。一个班组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应该做什么,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职责要清晰,每个班组必须对自己的职责进行准确定位,否则连自己的职责都弄不清楚,还谈什么工作目标,根本上是纸上谈兵,在网上看到那么多工人发牢骚,我就在想,他们就很可能弄不清楚自己的职责,只知道怨天忧人,恶意谩骂,无理要求,这很可怕,这就要求我们的班组建设必须从基础抓起,先弄清楚我们班组应该做什么,就像我们的井下班组,就是要安全生产,保证进尺,保证采煤量,只要把这个目标落实到了每个班组长、每个班组成员的心中,就不会出现制度贴了一墙,很多也很好,但就是安全事故频繁,生产任务跟不上。一句话,只要每个人都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搞好一个班组,搞好一个团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怎么做”是搞好班组建设的保证。怎么做具体到一个班组,核心就是分工和协作。上面谈到了,清楚自己的职责是一个职工的最起码要求,职责和分工是两个概念。而分工与协作是具体到某个工作日中、某项具体工作中或者某项活动中的。“分工明确”是“怎么做”的基础,分工明确就是要把责任落实到人头,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如果连自己的责任都不清楚,还谈什么协作,所以说分工明确是一个好的结果的保证。再谈“协作”的问题,“协作”简而言之就是互相补台,如果一项工作光有分工没有协作,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还用观摩来举例,如果每个人都只是按要求做自己的工作,每个人都用心做好了,那肯定是完美无缺,但一旦有一个人有点闪失,怎么办?其结果肯定是失败,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在尽力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要兼顾其他人的工作,必要时帮一下,补一下台,这项工作仍然能办的很好,所以说分工与协作合在班组建设中尤为重要,是搞好一个班组建设的灵魂。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篇十一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价值观

“互联网+”,这个当今社会最火爆的新业态,已经在各方面对人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作为同互联网联系最紧密的传媒业,“互联网+”的实行早于大多数行业。随着“互联网+传媒业”这意料之中的联合的深入,现代传媒开始进入“新媒体时代”。

从定义上来说,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广泛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环境中不良信息的影响,加上新媒体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和不可控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困境,科技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媒体,互联网,这两种产业最大的受众群都是以学生为主的年轻群体,而融合两者的新媒体的诞生以及飞速发展,更是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群体价值观的形成。自然,任何一个新兴产业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其自身的时代背景及意义,科技的发展本身也可以带动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也会发生变化,新媒体面临的机遇主要有以下几点:

1、便利的传播途径,信息接收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媒体的数字化以及智能化手机这个载体使得人们接收新闻信息不再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随时随地都能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用户群体自主性的提高让信息的被接受度也大大提高,不同类型的用户更多的搜索自己喜好的类型的新闻,因“投其所好”,对于此类信息的接受方式也从被动变为了主动。

2、信息多元化。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以往受到极大限制的信息传播逐渐透明化,利用一些软件,全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都可以接收到,而这也极大的满足了用户因个体差异造成的对信息差异化多元化的需求。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极大的提高了便利性和趣味性,但同时消极作用的显现也愈发明显:

1、思想易受引导,学校思想教育阻碍增加。新媒体时代的特性决定每一个自然人一起成为了这种新型媒体结构的一员,并且职能也有别于过去以往只作为单一的信息接收方的普通用户也可以成为信息发布方。这种改变在某种意义上减少了不同阶级职业之间的差异,使社会大众在同一个平台似乎享受相同的权利,但因缺少限制,也让部分思想极端份子有了可趁之机。大量的煽动性言论随处可见,而作为思想还未完全成型的并且拥有一定叛逆心理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引导,从思想上否定某些事物,甚至导致反社会心理,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2、部分媒体严重失职,消极影响远大于正面。新媒体时代为许多非官方媒体提供了发布信息的平台,互联网+的独特模式也让媒体人的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但正因这种“有利可图”导致许多媒体仅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对于当事人以及以学生为主的用户群体造成的长久的甚至是永远的心理上的伤害。作为礼仪之邦,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都是乐于助人,热心帮助他人,才能共建和谐社会。但是在新媒体时代开始的这几年,网络上被爆出更多的都是当意外发生,现场的众人纷纷拿起手机拍照录像,而不是上前搭救。无可否认的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社会变得愈发冷漠,但这其中作为向公众发布信息的媒体又该承担多少责任?如果不是部分媒体在意外出现之后出高价获得现场的视频,那么会不会就会有旁观者放下手机,及时上前搭救。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就应采取一些措施来更好的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一些改变是非常必要的:

1、尊重差异,不再强硬的灌输。世界上最困难的事,不是要把别人的钱塞进自己的口袋里,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塞进别人的脑子里。出生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们势必存在更多元化的思想,作为教育者不应单纯的用对或者错去判断一个人的思想,因为绝大部分思想都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应该在尊重思想差异的同时更多的教导学生如何去辨别一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更健康的在新媒体时代生存。而不是让所有学生固守陈规,用传统的方式去强硬的将一些思想灌输给学生。中国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用一些制式化的东西磨平了学生的棱角,个体的差异导致的价值观不同无可厚非,不应把标准化为同一个,只要有理有据,就不应该片面的去否定。应该允许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即使有别于书本希望学生接收的也不应该一票否决。

2、学校教育和新媒体教育双管齐下。新媒体应成为学校思想教育的新载体。以往我们都喜欢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非常重要,但对于大学生来说,远离家庭的独特环境导致家庭对其的影响已不如幼年时代,而现在充斥在学生周围的新媒体工作者们在很大程度上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上起重要作用甚至超越学校的存在。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抱怨思想教育难做,这不是简单的一句“叛逆”就可以解决的。我们应该看到叛逆的原因而非是否存在。举例来说,作为礼仪之邦,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都把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放在重要位置,这自然是很好的,但是社会所反映出的残酷的现实又似乎狠狠的反驳了老师一直希望学生相信遵守的。在年幼时,更多的是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而进了大学之后,就是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了,试想在这种重要时刻,学生们却发现学校所教育的和现实大相径庭,那个一直以来学校老师构建的美好友爱的社会和看到的完全不同,那种落差让我们如何要求学生完全听从学校的教育。所以只有当学校和新媒体双管齐下,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这不是指媒体就不应该暴露社会的黑暗面,而是媒体也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不要只为那一点热度肆意散布未经证实的谣言。就像匹诺曹,人们都以为他只会说真话,很多人也以为,记者只会传达事实。可无论是匹诺曹还是记者都应该明白,人们会无条件相信他们所说的话。所以,他们应该明白自己所说的话比其他人的杀伤力更强,他们应该更谨慎才对。但是很多时候,媒体错就错在并不懂得这一点,无所谓真假,只要有热度,媒体甚至在一些意外发生之后带头煽动人们去妄加猜测评论,很多不明真相也还不成熟的学生就一味的去跟风,他们从不知道,自己的轻率,可能毁掉一个家庭,也将学生的思想引导向了不好的方向。所以不止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才是老师,媒体其实也是老师,两者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

总之,只要我们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体,就一定能将我们的大学生引导到一条健康的积极的道路上来。

12.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之我见 篇十二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美国金融界的应用, 除了具有提高财务信息相关性和有用性的一般目标外, 还有着特殊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 西方国家通货膨胀严重, 按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与现实严重背离, 历史成本计量的缺陷进一步遭到批评。特别是80年代, 美国曾发生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 从那以后, 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 “公允价值”概念正是由于80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而引入的, 这一原则被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SFAS157号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计量推向了高潮。此前作为预防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在此轮金融危机中却被指责为“雪上加霜”甚至“落井下石”的“帮凶”。

公允价值以市价作为计量的基础, 最关键的问题是市价是否是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的反映。如果金融市场是有效的, 市场价格反映了资产未来真实的盈利能力, 以市值计价是最优的;但是, 如果金融市场是有效的或者低效, 尤其当金融系统出现不稳定因素时, 以市值计价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结果。

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1 增加了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在市场流动性差时, 金融机构的长期资产仍依赖短期融资来为其持有资产而融资, 是本次金融危机中不稳定的主要来源。由于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下降, 以此为抵押物的资产风险增加, 房贷违约率不断上升, 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如MBS、CDO的价格持续下跌, 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按公允价值对其计提减值, 致使净资产账面价值大幅度缩水;由于这些损失会侵蚀银行的资本, 进而拉低了资本充足率, 引发了追加保证金或增加抵押资产的要求, 在资本紧张的情况下, 金融机构不能获得短期融资, 被迫在短时间内变卖手中的次贷资产;引发新一轮由于更低市价引起的资产减值。特别是在目前的银行监管中, 资本充足率是管制的重要指标, 金融体系中一个银行通过贱卖调整其资本结构, 以满足最低资本的监管要求, 会导致其他机构的连锁反应, 很多银行如果都被迫采取同样的行动, 资本市场就会崩溃。次贷危机中涉及的主要产品为场外产品, 既缺乏活跃的市场价格, 也缺乏相关产品价格。根据公允价值会计规定, 如果不具有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的信息, 就可以根据模型来定价。在这种情况下, 价格受外界影响很小, 众多金融机构可以相安无事。然而, 当某一金融机构出现危机, 需要卖出相关资产时, 由于缺乏相应的活跃市场, 通常只能采用拍卖的方式, 而一旦拍卖价出来, 就为同类资产提供了参考价。在谨慎的会计师和审计师坚持下, 金融机构不得不根据市场上这种“挥泪甩卖价”作为手中持有次贷资产的价值, 计提巨额的资产减值。

1.2 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公允价值计量会形成明显的顺周期效应。即市场上涨时, 公允价值计量会将价格上涨计入收益, 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 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而当市场低落时, 公允价值计量将快速降低收益, 进一步压低市场价格, 形成交易价格持续下跌的恶性循环。对于金融企业而言, 由资产价格的上升或资产信用等级的提高而产生的未实现收益, 增加了金融企业的利润和资金来源, 为银行贷款的进一步扩张奠定基础。同时, 过于宽松的信用条件和高比例的抵押贷款又加速资产泡沫的产生, 美国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即是信贷市场泡沫, 这与资产价格的顺周期特性是分不开的。

1.3 加剧市场的趋势化

尽管从理论上说, 在一个信息对称且市场有效的环境中, 会计信息不会对市场产生任何影响。但是, 在现实的金融市场中, 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投资者也不是完全理性, 市场常常受心理、情绪等因素影响。在金融危机中, 会计信息完全可能引发市场恐慌气氛, 短期内引发市场大幅波动, 对金融市场造成致命的冲击。

在这一过程中, 公允价值会计已成为一个市场趋势的追随者, 它试图反映出市场最新的价格。然而, 在这种价格追随过程中, 会计信息可能会加剧市场的趋势化。

美国60名国会议员联名写信给美国证监会 (SEC) , 要求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他们认为, 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银行作为基准来“盯住”, 如果银行不必按市值给其资产定价的话, 金融危机就会消退。这种观点虽然有主观性, 但它引申出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 也就是在有限理性的市场中, 某些会计信息可能存在很大的负面作用, 而减少这种会计信息数量对市场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

1.4 改变金融机构的行为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 公允价值会计应用范围越广, 就越可能导致银行损益账户的波动性的增加, 因为经济条件的变化将更快地反映于财务报表之中。会计规范的确会对公司的行为产生影响。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 会计对市场变化过程的反映是不对称的, 由于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经济上升周期中所引起的价值上升, 会计通常不予反映, 银行通常以权益或准备金的形式建立大量财务储备。而公允价值会计广泛应用后, 资产负债表项目波动性大幅增加, 传统银行经营中所依赖的特定财务比率的临界值可能被打破, 导致银行经营方式的改变并且, 从更一般的层面上看, 这种波动性的增加将影响银行提供流动性的作用和对不同时期投资和储蓄进行平滑的功能的发挥。在次贷危机中, 大量金融机构进行去杠杆化交易, 这是对会计制度的一种适应。并且, 去杠杆化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即资产价格的下跌触发了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 而去杠杆化过程导致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2 美国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和结论此次美国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

第一、公允价值其实并非如美国会计准则先前推崇的那般完美无瑕, 在经济下滑的时候, 虽然它不是造成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 但是由于其“透明性”, 会造成人们的心里恐慌。

第二、公允价值是否能做到真正的公允, 何为公允, 如何确定市值的标准还是有待进一步商榷。

第三、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还将处于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存的局面, 我国的发展还有特殊的国情, 不可盲目追随公允价值而摒弃历史成本。

笔者个人认为, 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内核具有科学性, 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 只要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 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削弱。因此, 通过重新分类金融资产或其他方式停止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 在危机得到缓解后, 必然会遭到投资者的反对。会计准则不是罪魁祸首, 但实践中依据“非公允”的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的方式对危机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效应, 改进公允价值会计不应否定其科学内涵, 而是应建立有效机制, 以调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方式。事实上, 金融界制造了房地产泡沫, 并通过不受监管、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法放大金融资产泡沫, 才最终酿成灾难深重的次贷危机。会计界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及时、透明、公开地披露金融资产泡沫, 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资产泡沫。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 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但随着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比例上升, 会计准则制定者及监管当局应不断地从实践中摸索和总结经验教训, 及早防备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邢精平.公允价值会计:美国的经验与教训[N].证券市场导报2009年1月号.

[2]张鹏.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之我见[J].综合管理2008.12.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篇十三

核心素养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思想政治培育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素养。思想政治核心素养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内容上相互交融、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政治认同’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共同标识和魂魄;‘理性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主观(主体性)要求; ‘法治意识’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公共参与’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结果和行为”。

政治认同

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应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展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确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党的领 导;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树立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想信念。

理性精神

注重培养有思辨理性的智性公民。理性精神要求我们思考问题要全面辩证,要避免单纯自我思考的片面性、狭隘性,要在考虑全面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想,还要求我们思考问题做到深刻而不感性,要透过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彰显理性特质。经过这样的过程所形成的自己思想也一定是思辨的、理性的,而拥有这种思辨理性素养的公民才是一个真正具备理性精神的智性公民。

《生活与哲学》课程的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理性精神这一核心素养培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学习哲学与培养理性是一致的,或者说学哲学就是一个培养理性意识、理性精神的过程。如在哲学的方法论教学中,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重点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注重系统优化的方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等,无不是在对学生进行理性精神的培育与熏陶,也是在致力培养有思辨理智的智性公民。

法治意识

注重培养有规则制约的守法公民。“法治”,即法的统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主要内容,一是要对学生加强规则意识的教育。要让学生知道凡事要按规则行事,不能为了张扬自己的个性,追求所谓的自由,而忘却规则的约束去任性处事;二是要对学生加强权利义务意识教育。要让学生知道,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

对“法治”思想进行多维度的深入的分析,这样也就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法治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方面的素养。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从纵向角度通过历史的回顾,挖掘法治思想在中国社会历史中的变迁与发展,也可以从横向的角度对比目前我国在法治方面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所呈现出的长处与不足,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法治与民主、平等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运用哲学矛盾观分析法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我们还可以运用发展观以及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点分析我们当前提倡的法治与我国古代法家提出的法治、我国当前提倡的德治与我国古代儒家提出的德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等。

公共参与

注重培养有责任担当的负责公民。公众参与,主要指的是政府之外的个人或社会组织通过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途径直接参与到政府公共决策中,它包括公众在公共政策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直接施加影响的各种行为的总和。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作一个整体来阐述,其中就包括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起构成五位一体的完整建设格局。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里的公众参与就是广大公民的社会参与,是指公众在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督过程中拥有知情权、话语权、行动权等参与性权利,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意见和建议,能够合法地采取旨在维护个人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动。而具体参与的形式包括政治参与、立法参与、行政参与、司法参与等多种参与形式。

公民公共参与的素养现状显然将直接关系到公民社会参与的效果以及整个社会的社会建设的能级水平。把公共参与作为核心素养尤其是作为我们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一方面是由不断推进的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要加快推进相对滞后的社会建设的紧迫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由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性质以及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所决定的。与其他学科相比,对学生进行公共参与素养培育,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显然更为丰富。

上一篇:读书的高中议论文下一篇:《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