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教育改革

2024-10-13

教师怎样教育改革(共8篇)

1.教师怎样教育改革 篇一

读《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有感 经常会听到一些同事们抱怨:“每天在学校上课,批改作业,忙得喝水的功夫都没有,回到家里哪里有时间顾及自己孩子的学习?”听过之后,深有同感。

我们在平时谈起自己的孩子时,往往会说,回到家太累了,不想说话,也不想听孩子说话;或者说在学校和孩子打了一天的交道,回到家想清净会儿。一个“忙”字,一个“累”字,我们就把这种职业倦怠感带回了家里。

很偶然的一次机会,看到了《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本书。它是集教师教子智慧于一体的一本书,其中有各个省市的不同学段的教师,畅谈自己的教子经验,讲述教育自己孩子的酸甜苦辣。每一个故事中都折射着一种智慧,蕴含着一种道理,让我从这些生动的故事中明白了许多。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确实如此,做为教师,我们每天在设计着我们的课堂,关注着我们的学生,思考着我们的教育。我们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兴趣、性格发展,我们也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品德修养,因为我们是老师,我们的任务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有多少人羡慕我们,羡慕一个家里有教师的家庭。经常会听到朋友说:“你家的孩子多好呀,上学可不

用费心了,妈妈就教了。”还有人说:“你是老师,肯定知道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教师是怎样教育自己孩子的呢?一篇一篇的阅读,从书中我读到了我们平时所谈的话:“研究教育学的人,很可能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是常有的事。我整天看教育学的书,上课的时候给学生讲解教育的秘密。可是,我并不怎么理睬我的孩子。不理睬孩子当然有我的理由,比如太忙。”确实如此,难怪会经常有老师感叹:“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从一篇篇的教子故事中,我也读到了教师教子的智慧,回忆自己的教子历程,颇有感触,也深深理解了“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一生中最重要的学生去培养”这句话的深意。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最重要的学生,我们就能够在孩子需要我们的呵护时而不找借口;当孩子在我们面前絮絮不止时,我们就能耐心的倾听;当孩子提出无理的要求时,我们才能够耐心的说服,而不是大发雷霆;当孩子需要我们的陪伴时,我们才不会因为忙、累而敷衍塞责,我们会在乎孩子的情绪,在乎孩子的感受„„

仔细阅读,体会每一个真实的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回顾自己的教子历程,深深的意识到,作为一名妈妈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花时间、花精力陪陪自己的孩子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在家庭教育中,做为教师的我们要摆正自

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在家里,我们是孩子的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分一些给我们的孩子,陪孩子聊聊天,说说话,听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努力不把把学校的事情和情绪带回家,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应该是轻松的、自由的、快乐的。

做为教师的我们,更懂得孩子的心理和发展,所以,我们更应该耐下心来,用我们的真诚和热情去亲近孩子,带领孩子走进阅读的乐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让阅读开阔孩子的眼界,让自然丰富孩子的头脑。我们应该细心的关注孩子每一个成长的足迹,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耐心的引导孩子走好成长的每一步。

细细品读这本书,还会从中悟出更多,让它成为启迪我们教子智慧的种子,让我们不但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优异的的成绩,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也能给身边的家长们做一个典范。

读《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有感

张丽

上街区新建小学

2.教师怎样教育改革 篇二

一、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1、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师范性不突出, 导致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和继续学习能力的缺失。

长期以来, 我国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 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学科专业课程相比之下是一边倒的。这种一边倒的课程体系决定了我国师范院校所培养的教师是“知识型”而非“研究型”或“专家型”。在我国一千多万教师中, “教书匠”型的教师多, 而“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少, 这跟我国师范院校长期以来的教师教育模式是不无关系的。教师在工作中更注重对知识的传授, 乐于为学生成绩的提高“奔波劳命”, 而无暇“静心”学习, 过于“热衷”教学工作, 对自身的继续教育却相当冷淡。

2、教师资格培训有些流于形式, 培训质量没有得到保证, 影响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兴趣与激情。

3、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 受训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

性和自觉性不高, 教师培训学习的内部动力严重不足, 部分教师甚至对继续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

4、继续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教育形式缺乏灵活性, 教育

基地资质不高, 教师培训缺乏规划, 导致继续教育犹如一阵风, “风过则浪平”, 实效性不强, 对教师的实际帮助不大。

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主要表现为求全求满, 从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到各科教育教学技能, 力求“遍地开花”, 却无法“有的放矢”。

培训形式缺乏灵活性主要是培训时空的安排缺乏弹性。短期集中面授的方式难以避免参训教师不受家庭、工作等因素的影响而缺勤、迟到和早退, 其结果必然造成个体的有效学习时间大打折扣。培训形式缺乏灵活性的表现之二是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践性的活动课程很少, 主要以讲座等“说教”形式上课, 对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来说并不喜欢, 因为他们受训的目的是完善和发展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而非简单地接受知识。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主要设置于各地的教师进修学校。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同属成人院校的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和普通院校相比, 绝大多数经费投入不足, 基础建设十分薄弱, 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严重匮乏, 专业设置不全, 师资队伍不足。相对水准较低的基地, 要完成水平较高的培训任务, 其难度可想而知。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对策

1、通过各种途径, 宣传继续教育的近期重要意义和远期战

略意义, 树立教师专业化新理念, 引导教师不仅要视自己为新型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要视自己为教学过程中的促进者、研究者、改革者与决策者, 推动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的发展。

2、完善教师教育制度, 系统构建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规范与保障体系。

深化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改革, 重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 加强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的合作, 充分发挥好师范院校的专家引领作用。

3、针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动力因素严重不足的主要问题,

全方位加大继续教育的改革力度, 激发教师内在的学习动机和主体精神, 唤起广大教师自身的学习意愿, 激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 使他们积极主动、心甘情愿、心情舒畅地参加继续教育, 从时代要求、社会使命、自身职业发展的高度来提高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 提高继续教育师资水平。从事继续教育的教师要率先接受继续教育, 他们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 掌握现代教育理论, 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科研能力;熟悉中小学继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善于和组织继续教育活动;能够深入中小学, 了解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成为集培训、管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新型培训者。

(2) 改革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中小学教师教材的编写应在全面考察教师现有的素质结构基础上, 围绕教育教学改革, 把握知识发展的脉搏, 既反映社会发展对教师知识素质的要求, 又照顾教师的个体素质发展的内在需要, 注重教师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建构, 加强针对性、实效性, 将最新颖、最有用的知识技能, 用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介绍给教师, 可采用“专题性”、“研讨性”、“实践性”培训形式, 充分发挥受训教师的主体作用。

(3) 体现继续教育的层次性和个性化。由于培训对象层次繁多, 需求各异, 继续教育要尊重教师的个人愿望和个别差异, 可由培训机构提供“菜单”, 教师自愿参加, 自主选择。提倡因人而异的“点菜制”, 及早摒弃千篇一律的“套餐制”。

(4) 增加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按教师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和从地方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 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中小学校也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本校教师的继续教育, 积极探索由行政部门、任职学校和教师本人共同承担成本的继续教育经费分担体制, 既减轻教师经济负担, 又保证继续教育工作的持续稳定高质量运行。

4、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 改革现行教师评价制度, 建立完善的教师素质评价机制。

笔者认为,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可以探索建立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为宗旨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与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为宗旨的教师自我评价制度, 科学地构建一套检测、监督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运行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本人的专业发展, 而且对基层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不无裨益。

5、务实开展“校本培训”, 让培训、教研、科研三位一体, 形成合力。

加强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提倡教育资源共享, 促进教师共同发展。既能综合利用人力物力资源, 发挥人才优势, 又能把短期培训与长期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使培训内容与实践运用“合二为一”。根据学校的实际, 采用适当的方式, 灵活机动地完成培训任务, 可采取“分散自学与集中辅导相结合”、“研讨与讲座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多种形式, 打破以往培训拘泥于集中培训机构和局限于教师讲授的封闭型培训方式;扩大培训时空, 学校可以自行计划自主培训, 可以在多种情况下组织培训, 解决好继续教育中的工学矛盾。

3.教师可以怎样面对改革 篇三

如果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算起,各个层面和不同角度、不同规模的教育改革从未间断,至今已经持续超过35个年头了。这就意味着,现在“战斗”在一线岗位的广大教师,要么开始工作于教育改革时代,要么读书、成长于教育改革过程之中。当年的新教师已经面临退休,一批又一批的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在时间流逝、代际更迭的不知不觉中,“教育改革”已经从一个高大不可及的神秘字眼,变成了我们的日常教育实践。我们熟悉了各种教育改革的话语,也不再陌生各种教育改革的理念,同时也习惯了亲历亲为参与各种教育改革的过程实践。

“教育改革”成为教育日常,这是一个好现象,但也不完全是一个好现象。“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本身就潜藏着一种主体判断或者批判能力丧失的风险,比如,把“教育改革”本身作为一种“想当然”的正确,从而对改革本身的理念、方式、价值、效果等合理性,难以唤起和保持起码的警惕和自觉。“改革即革新,改革即发展”,只要是“改革”,就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反过来说,只要是反对或者抵制改革,就是保守的、消极的,就是阻碍教育发展的,都是需要消解和根除的阻力和情绪。这么多年来,我们是不是多多少少形成和拥有了这样的认识定势?以至于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人人在改革面前,似乎只剩下诺诺称是的义务、埋头执行的责任,而没有了“说不”的勇气和权力。

理论上是这样,实践中也如此;研究者不自觉,实践者也迷失。

研究的从众、实践的一窝蜂,大概是我们最不陌生的现象了。

教师群体对教育改革的信从和顺应,跟教育理论的导向、改革舆论的造势关系密切,而“防教师”的改革设计,最终完成了对教师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塑型”。

虽然“防教师”的改革很早就开始受到诟病,但作为一项公共事业而非“私人志趣”的教育活动,在最终旨归和具体实践过程中,秉持“成教育之事”的原则,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成教育之人”的意图与目的包含其中,是对过度执着于“事”的一种纠正,但“成人”和“成事”并不相互抵牾。“成人”逐渐受到重视,是时代趋势,不可违逆。但这里的“人”,更多指向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是成就学生的、是成就教育的,教师的自我成就只是一个附带的过程,而很少,或很难被教师之外的人,也当作被成就的目的。在目的和手段之间动摇和制衡,一直是,也将继续是无法否认或消解的现实境遇。

值得欣慰的是,教师在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师本身的权益和需求,已经开启了启蒙的过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推进,需要教师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这种认识和观念正以毋庸置疑的“定论”姿态,拥有越来越广泛的受众。认识还在继续深化和拓展中。维护教育的公共属性,成就教育事业,并不等于可以无限度地侵犯和牺牲教师的个人生活空间和水平。当需要推进一项变革时,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让教师参与、执行;当改革受挫时,更多想到的是教师在其中负什么样的责任,他们为什么不能很好地按照“预设”执行下去;当把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关联一起时,似乎只要教师一拒绝变革,就等于拒绝了专业发展。这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已经变得不合时宜。

教师是不仅是被需要的,教师也是有需要的。把教师作为一个能动的生命体看待,就会多一点对教师需要的关注和尊重,而少一些咄咄逼人的“理论的”和“行政的”自信,甚至是自负。

教师愿意不愿意参与变革?他们能不能拒绝变革?他们对变革的“消极反应”或者思想行为的“惰性”,难道没有任何合理性?他们对变革的投入、对专业的成长、对个人生活方式和生命质量的提升,能不能取得被承诺的效果?

我们不妨让教师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和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题一:从个人主观意愿的角度。你想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吗?如果想,为什么想?如果不想,为什么不想?改革意愿的有或者无,强或者弱,以及意愿的改变,都受什么因素影响?工作年限,生活状态,年龄增长,健康状况,工作氛围,团队影响等等,都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问题二:从改革的现实动力角度。你可以不参与、不进行任何改革吗?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又为什么?或者换一种方式来提问,自己改革的动力到底来自哪里?是工作中遇到了不得不通过改革谋求解决的问题,还是源于外部的要求或者压力?比如在众人皆改革的环境中不参与显得另类或没有进取心,或者主管部门以及领导要求,等等。用一句话说,作为教师个体或者群体,有没有不改革的自由或者选择权?

问题三:从改革的效果角度。你觉得你参与的改革是必需的或者是有效的吗?如果是有效的,取得的成效是什么?是对谁、对什么目标来说有效?是满足个人发展需要、教育评价需要,还是其他?

改革的主观意愿反映的是对改革的情感、态度问题,是对改革认同和接纳的基础;改革的现实动力反应的是教师自主性的有无和多少;改革的效果则检验一个实践过程有没有价值、有多大价值、有什么价值。教师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不仅反映教师和改革的现实关系,而且也会给理论研究和管理,带来不一样认识教改的视角和信息。

教师眼里的改革,和其他人期待的改革,可以是不一样的,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教师要工作,也要生活。专业和职业规范和职责会要求教师“做到什么”,但教师本人还需要考虑“做到它”付出的努力和代价。职业生活和非职业生活,一起构成教师的丰富人生,二者相互依存和影响,但终究不能相互替代并完全模糊了界限。即便是大多数教师成为了改革的“发展受益者”,但“专业发展的受益”与个体生命质量、生活质量之间又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即便关注教师的私人生活和闲暇生活,但旨归仍然是为提升职业或者专业水平,在理论研究中是必要的,但如果作为现实中的价值导向,也许是需要检讨的。此外,任何教育改革,也不能通过制造“失败者”的方式成就“成功者”和教育改革的成功,无论成功者是多数还是少数。

改革的必要性在于除积弊,求发展——这是最基本最前提的原则。但是,就如不是所有的教育行为都合理有据一样,教育改革作为教育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也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这就隐含着这样一种可能:不是所有的教育改革都是需要参与、值得参与的;基于理性地向不适合的教育改革说“不”,也就不都是消极的对抗,还有可能是积极的、有品质的思考和行动。

那么,一个成熟或成功的教师,就不仅会工作、会生活,而且更会处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不仅能接受变革,而且能反思变革、选择变革并向改革说“不”。

35年,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长度,无论对具体的教师个人而言,还是对整个的教师群体而言。这个时间限度里发生的和继续在发生的种种变革,已经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作为我们重新认识教育改革过程、理念、行为和结果的基础,也为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在变革中的需求、权益提供了必要条件。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促成认识上更富理性的积累和观念上更具智慧的沉淀。

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我们是否已经有了积累和沉淀?有了哪些?

面对当前和未来的各种教育改革,我们可以怎样面对、需要怎样面对?

现在是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4.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篇四

赏识就是教师用科学的爱、艺术的爱去尊重学生、宽容学生、激励学生。这种爱,不是单纯的技能或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不是虚情假意的做作,而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修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成的合金。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只是用书本上的知识去教育学生,而是用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用自己对事理的洞见、用自己饱含的激情、用自己高尚的灵魂去从事神圣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爱如花之芬芳、酒之醇香,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浇灌着渴望成长的学生。也就是说,赏识,本质特征是欣赏、重视、肯定、赞扬,其本源是爱,真挚的爱,面向全体学生的平等的爱,这是赏识教育的根源与核心理念。

二、教师要表扬学生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励学生主动成长,走向成功。一位诗人说: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赞美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就请赞叹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是的,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赏识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教育。教师应尽力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通过口头或书面的鼓励性评价、肢体爱抚、创设表现机会等方法给予学生及时表扬。

三、教师要宽容学生

赏识学生,还意味着要学会宽容。它要求我们教师理解学生的桀骜不驯,宽容学生的调皮捣蛋,原谅学生的屡屡失败,赏识学生的异想天开。犯错误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当他们犯错误时,我们可以站在他们的角度多替他们想想,理解他们年幼无知、自控力弱、是非观不明确等。只有这样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们才有可能多一份赏识之心,平静坦然地接受学生的过错,也才能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改正错误,用爱去包容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赏识中快乐成长,让他们在一次次跌倒之后又一次次站起来。

比如,在考砸的学生面前:

①你不能让学生泄气,所以要鼓励学生,要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能力和水平深信不疑。

②要让他知道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是常有的。

③帮助他分析原因,克服困难。

再如,对闯祸的学生,不能让他感觉到自己在老师心中有了不良的影响或老师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老师应与学生及时沟通,平息学生的惶恐心理,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依旧充满希望。同时还可以举自己或名人在小时犯错的典型事例加以教育。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鼓励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这不仅能在知识传授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能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成为知心朋友,同时使学生能更加珍惜一切,奋发向上。

四、赏识教育要有耐心,要能持之以恒

我们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一开始总是热情较高,能够给予鼓励和帮助。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或怀疑学生的能力,甚至对学生挖苦、讽刺,从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并对学生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信心,并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五、教师要信任学生

赏识更意味着信任。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有无限的可能性。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以平常心对待孩子身上所显现出来的不足与缺陷。长其善,而救其失。教师要有这样的信念——也许他们不是天才,但他们一定能成才,从而永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5.怎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教育随笔 篇五

(一)胸中有梦

教师的幸福首先在于“胸中有梦”。我们之所以强调要争取做到“胸中有梦”,是因为有梦的人生才是幸福且充实的人生,有梦的人生才是幸福且快乐的人生。对于胸中有梦的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我们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犹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它应当犹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在“照亮”学生的过程中,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我们中间有许许多多“胸中有梦”的人,他们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有着十分明确的奋斗目标,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同时也成就着自己。

(二)身上有情

情感是人一切行为的动力,一个幸福的教师,必然拥有亲情,友情,爱情,是一个感情上的富翁!一个幸福的教师,在他的身上,必然洋溢着满腔的热情和澎湃的激情,必然充满着暖暖的温情和甜甜的柔情,同时还拥有高雅而有品位的闲情!

热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热忱是人的“内心之神”,“没有热忱,便没有伟大的成就”。幸福的教师大多拥有热情、激情。在事业上非常投入,热爱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工作。

幸福的教师身上的情常常表现为:“别让我为了学生懵懂或前学后忘而伤心痛苦,让我比做母亲的更为慈爱,像母亲一般爱护那些不是我亲生的小孩……给我朴质,给我深度,让我每天教学时避免烦琐平淡,让我在工作时,抛开个人物质的追求和世俗的苦恼,让我的手在惩罚时变得轻纤,在爱护时更加温柔……”(智利著名女诗人米斯特拉尔语)在教育引领班级学生前进的过程中,幸福的教师都会以海洋般深沉宽广的爱去拥抱每个孩子,让他们在爱的洗礼中长成大树,长成栋梁,并且懂得以爱去回报社会,回报生活。

激情不老,应该成为每一个幸福教师重要的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幸福的教师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三)手中有书

有位专家曾经指出:“人类的`精神史就是一部阅读史。” 金庸先生有一句名言:“只要有书读,做人就幸福。”有人说:对于女性来说,书籍是最好的美容品;对于男性来说,书籍是挺酷的一张名片。

俄国作家契诃夫认为,人应当有三个头脑:生来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幸福的教师都明白:只有多读书方可重新认识自己,保持头脑的清晰,在竞争日渐激烈的社会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读书会让枯燥的生活变得有意义,会让工作永葆活力,会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的心灵永远保持纯净,宁静,浪漫,激情……

幸福的教师都会热爱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他们永远不会等有时间才阅读,见缝插针,想读就读;永远不会坐进书房才阅读,因为他们知道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永远不会有用才阅读,因为他们清楚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会嫌自己读得太晚,因为他们深知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四)眼中有事

一个幸福的教师是一个有眼力的人,能够从别人想不到的地方想到问题,能够从别人看不到事情的地方发现事情。所谓眼中有事,这事是什么?是课堂中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是操场上学生生命的张扬,是寝室中学生生活的多姿多彩,是食堂里学生身体发育过程中的营养,是大自然中长大的一草一木,是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一言一行。

幸福的教师在工作中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跟进。可以说,幸福的教师个个是眼中有物、眼中有事、眼中有人、眼中有活,并且能够做到用眼睛表达,用眼睛说话,随时发现学生与家长欲言又止的问题,提前看到学生与家长的下一步要求、打算,把问题解决在学生与家长提出要求之前。

我们应当好好学习并实践英国教育家赫·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观点:一是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去教育孩子,因为这种时候,很容易把自己的糟糕情绪不经意间发泄到孩子身上,这样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因为孩子会感到莫名的委屈;二是努力营造快乐的、鼓励性的环境气氛,让孩子们有自我价值的实现感和成就感;三是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因为一个快乐的人将更容易看到孩子的优点,而一个不快乐的人则更容易看到孩子的缺点。“做好每一件小事”是幸福的教师获得幸福一个基本的条件。

(五)工作有心

一个幸福的教师在工作中十分注意讲究方法,用心去做,不断争取获得成功,换言之,“用心”是幸福的教师一个重要的特征。

幸福的教师的“心”表现在有一颗认真细致的心。有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工作的有心表现在:把事情做透。这个事包括工作和休息。上班时投入,高效;下班时放下,放松。一个幸福的教师的有心还表现在有一颗博大宽容的心,这是因为学生的成长象蛇蜕皮似的一次次挣扎,老师要帮他们完成这一次次的成长,彼此必然会有摩擦、冲突,如果我们没有一颗博大宽容的心,学生就会经常失去学习、进步甚至活下去的信心。所以一个教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学会赏识孩子。在评价孩子中,要能保持鼓励性的倾向,使孩子时刻感到自信,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孩子犯错时,能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别忘了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欣赏者。

(六)生活有“色”

一个幸福的教师绝不能把工作当作生活的全部,更不是唯一。我们不提倡做“工作狂”,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的人,是苦行僧,清教徒,活着是没有什么意思的;这有点偏离了人的本性,也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不懂得休息便不懂得工作,不懂得工作便不懂得生活。同时,我们也不提倡带病工作。

作为人来讲,教书育人是享受,我们应当还有别的享受,这才构成完整的幸福。一定要善待自己,对得起自己。要树立“留一点时间给生活,留一点生活给自己”的观念。

业余生活中最好的是丰富的文化生活,它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学一点浪漫,多一点情调——

6.教师怎样教育改革 篇六

《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是由张文质老师主编的。本书分为四辑,共收入全国各地38位老师写的自己怎样教育自己孩子的故事。

本书有很多的事例,各有各的育儿经。看完这本书,有的育儿事例似曾相识。但我还是很欣赏书中的一些事例,如《袖儿,生命的另类成长》中父亲送给女儿上大学的十句话。我觉得这十句话大部分内容天下的父母都可以拿来送给自己上大学的子女,教育他们上大学后该怎样去做人处世和怎样学习的道理。

在这本书中,我感触最深的是黄伟红写的《慢慢等待……》一文。由于儿子过于调皮,我免不了打骂他,每一次暴力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忏悔。明知道这样做是无效的,却只为出一口恶气。黄老师说得好“我知道,孩子是有许许多多的缺点,虽然他才六岁零五个月,但他是有自尊的生命,我会用敬仰生命的态度去尊重他、呵护他。我不想用伤害他的方式去强迫他改正,我也不想给他定太多的规矩。我会利用一切机会,甚至有意创造机会,在无意中,使勤奋、宁静、宽容等好习惯、好品质在他的身上固定下来。然而这一切是急不来的,就像植物的生长,需要播种、浇水、松土、施肥、除草,需要阳光与雨露,需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白天和黑夜,需要慢慢等待、耐心守候。”读完这段话,我在质问自己:“你尊重孩子了吗?你伤害他了吗?”无奈地回答:“没有。没想过伤害。”现在想来,面对儿子的错误和缺点,我没有积极想法引导而是强迫他去改正,孩子毕竟是孩子?

急着让孩子做好每件事,孩子稍有差错就在旁边“急”,这样只怕会适得其反,让孩子过早产生逆反心理呢。就像植物的生长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阳光雨露,需要除草施肥,需要度过白天与黑夜一样,孩子的成长也需要慢慢等待,慢慢用心去教育,用期待的眼光守候孩子的成长。让我们用一颗平常心等待孩子慢慢长大。

【篇二: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读后感】

假期中读了《教师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本书》,书中的许多观点和做法令我茅塞顿开,明白了许多。

其实教育学生,并没有现成的一成不变的法则。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有选择地学习别人的好的做法,更要针对自己的学生的个性采取有效的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书中刘华良老师这样说:“孩子有自己的生长速度和生长方向,并不需要大人盯着她。你看,植树人哪会整天盯着树看它是如何长高的呢?园丁哪会整天整夜地盯着花看它是如何开放的呢?做父亲或母亲的人,需要守望你的孩子,这是你的责任。你所能够做的,也就是守望,你不可以走得太远,也不可以走得太近。走得太近了,她会感到受挤压,甚至感到受压迫。”是啊!教育学生来不得半点浮躁,不能急于求成,需要谨慎,需要慢慢来。就像植物的生长,需要播种、浇水、松土、施肥、除草,需要阳光与雨露,需要经过放许许多的白天和黑夜,需要慢慢等待,耐心守候。

教育自己的孩子时要放平心态。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不顾他们的感受,最终受伤害的会是我们自己。因此,教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首先应该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班级中有好几位学生在学习上可谓是步履艰难,但他们有的体育好,有的则富有音乐天赋,有的则是舞蹈的行家……如果以为的要求他们必须行走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摧残,更是煎熬。如果我能以学生的日后发展考虑,我会要求他们按自己的兴趣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学生就会变得快乐,变得阳光,而不是死气沉沉,老气横秋。

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回想自己的童年时,往往会有很多的乐趣。踢毽子、扔沙包、跳皮筋、捉迷藏……说来一大串,当时玩耍的乐趣至今记忆犹新。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学生,他们又是多么的可怜。每天除了必须的作业外,玩的内容很少,更甭提有多少花样了。我们在批评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想一想,其实现在的学生已经很可怜了,他们的童年在已经失去了很多的乐趣。正如张文质老师说的:“对很多人而言,童年的痛苦几乎就是一生的痛苦。”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快乐的童年。

作为教师,我要努力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宽松的环境,更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长处和短处,要科学地引领他们不断成长,要多关注学生,要拿出爱心和耐心来,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篇三: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读后感作文

教师教育名著终于在大家的期盼中如约而至,利用两个午休一翻整理之后,是该静下来寻找适合自己的书籍阅读的时候了,在这三百九十本教育名著中,《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一下子就让我眼前一亮,于是我选择把它当成“教师阅读年”活动中,我的第一本阅读书籍。仅用一天的时间我便初略地浏览了全书。这本书是由全国各地的38位优秀老师共同编写的,篇篇文章都是教师的肺腑之言,每一个故事中都折射着一种智慧,蕴含着一种道理,让我从这些生动的故事中明白了许多,读后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书中有多位老师提到:“每天带着一身的疲惫回到家中,一句话也不愿意多说,女儿兴奋地和我说东道西的时候,竟然很心烦,恨不得她立即闭嘴。我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可我是一个称职的妈妈吗?”读完之后,觉得这是对我的真实写照。一直以来,我都苦闷于自己做为一个老师家长,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一直生活在愧疚之中,没经常女儿一起游戏,没经常和女儿一起交流,没经常和女儿一起外出亲近大自然,也没能倾心于和女儿每天睡觉前的阅读……就如书中所说:“走进学校时生龙活虎,走回家如大病初愈”,女儿兴高采烈述说着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可做为妈妈却觉回到家太累了,不想说话,也不想听孩子说话,或者说在学校和孩子打了一天的交道,回到家想清净会儿。

“在家庭教育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注意避免把自己的职业倦怠带到家庭中,要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关注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样,才能不出现常有人说的那种现象‘种了别人的地,却荒了自家的田’”是啊,我们每天在设计着我们的课堂,关注着我们的学生,思考着我们的教育。我们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兴趣、性格发展,我们也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品德修养,因为我们是老师,我们的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有多少人羡慕我们,羡慕一个家里有教师的家庭。可“研究教育学的人,很可能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是常有的事。我整天看教育学的书,上课的时候给学生讲解教育的秘密。可是,我并不怎么理睬我的孩子。不理睬孩子当然有我的理由,比如太忙。”

从一篇篇的教子故事中,我也读到了教师教子的智慧,回忆自己的教子历程,颇有感触,也深深理解了“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一生中最重要的学生去培养”这句话的深意。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最重要的学生,我们就能够在孩子需要我们的呵护时而不找借口,当孩子在我们面前絮絮不止时,我们就能耐心的倾听,当孩子提出无理的要求时,我们才能够耐心的说服,而不是大发雷霆,当孩子需要我们的陪伴时,我们才不会因为忙、累而敷衍塞责,我们会在乎孩子的情绪,在乎孩子的感受……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做为教师的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在家里,我们是孩子的妈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分一些给我们的孩子,陪孩子聊聊天,说说话,听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我们不要把学校的事情和情绪带回家,我们孩子相处的时间应该是轻松的、自由的、快乐的,这样的我们才是孩子心目中的妈妈形象。

做为教师的爸爸妈妈们,让我们带着一颗平常的心态,把孩子当作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学生来教育,让我们不再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篇四: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读后感】

我是一个小学老师,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我很想教育好我的学生,我更想教育好我的孩子。工作上我勤勤恳恳,教育孩子我也丝毫不敢懈怠,在孩子身上我和众多的母亲一样,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总觉得孩子的发展离自己的目标还差很远,对自己教育孩子的做法也有诸多困惑。正好假期学校为老师们购买了一批图书,一拿到《教师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本书,我饶有兴趣地读了起来,书中的许多观点和做法令我茅塞顿开,明白了许多。

其实教育自己的孩子和教育学生一样,并没有现成的一成不变的法则。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完全不同,当然教育方法也不同,我们要有选择地学习别人的好的做法,更要针对自己孩子的个性采取有效的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不少家长和老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往往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总想着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往往不自觉的把自己的一些愿望和要求强加给孩子。因此,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开始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艰难旅途。其实,这都是我们作为家长的没有放平心态。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不顾他们的感受,最终受伤害的会是我们自己。因此,教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首先应该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回想自己的童年时,往往会有很多的乐趣。踢毽子、扔沙包、跳皮筋、抓石子、捉迷藏……,说来一大串,当时玩耍的乐趣至今记忆犹新。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他们又是多么的可怜。每天除了必须的作业外,玩的内容很少,更甭提有多少花样了。父母都很忙,小区中有几个同龄的小伙伴就已经很不错了,但也大多数忙于课外辅导班。因此,上网玩游戏就成了孩子们的主要乐趣。我们在批评孩子们不懂事的同时,也应该想一想,其实孩子们已经很可怜了,他们的童年在我们过多的保护下,已经失去了很多的乐趣。正如张文质老师说的:“对很多人而言,童年的痛苦几乎就是一生的痛苦。”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努力给孩子创设一个快乐的童年,尤其是我们自己的孩子。

读了《教师应该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本书,我知道了在教育孩子时,只要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教师教育的学生有很多,但自己的孩子却只有一个,该怎样教育,对于别人的方法,只能是借鉴,更重要的是应该从自身出发,根据孩子的特质实施教育。所以希望每位家长要适度的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篇五: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读后感】

非常感谢校长发给我的《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本书,看了之后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充分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独立和好奇心叠加在一起就可以成全一个孩子比较完整的人格。”只要做父母的不过度看护,孩子就可能显示出追求独立的天性。所以,教育孩子要学会放手。有时候,放手也是一种爱。孩子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自由空间?父母的过分保护往往会束缚她们的天性。我们的爱最终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我看到这里不得不要自己反省,孩子在开心的玩的时候,我会随着自己的性子打扰孩子的活动,看完书后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孩子高高兴兴的的在自己的世界中玩耍,我为什么不在旁边保护她不受到伤害,而要强制性的夺走孩子的愉快世界。

以后我一定做到还自由的空间给孩子。守望孩子是我的责任。我不可以走得太远,也不可以走得太近。走得太近了。她会感到不舒服,甚至感到受压迫。她就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她有了安全感,她安全地居住在她的大地上。我不可以以“看护”或者“爱”的名义,做干涉她自由生活的事情。

二、留更多的美好回忆给孩子的童年

张文质在文章中说“我常想,我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的童年有更多美好的记忆,童年不仅塑造未来,也是我们不断返回的栖息地,几乎可以说童年的生命质量就是一个人一生的生命质量”。

我的孩子还很小所以我很幸运在孩子的童年没有到来之前让我看到了这篇文章,这样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我的孩子的童年留下更多的美好的回忆。

余岱宗曾说过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按照拉康的说法,要经过一个“镜像”阶段。这个“镜像”就是一面镜子。儿童从这个镜子里认识自己是什么样子,同时,也从父母、小伙伴、教师那儿获得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信息。

三、告诉她健康快乐最重要

张文质在文章中说我深信坚强、乐观、善良一定会成为她一生最大的财富,时间会证明这一点。人出世的唯一目的大概就是为了开心。独自承担之所以能够忍受,是因为这个世界原本为她提供了足以让她开心的事与物。这些事与物就在孩子的身边。孩子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令她开心的事与物。

因为健康快乐才应该是人来到世上最根本的理由。所以如果我的孩子成绩平平,但不乏善良、感恩、有孝心、宽容、大度、幽默、爱好广泛、善于沟通与交流等品质,那么仍然认为我的孩子是非常优秀的。所以我将来应该在家里营造一种宽松而民主的氛围,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女儿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不是我的私有财产,也不是我实现野心的工具,她的人生必须由她自己去书写,我能够成全的唯有爱,对她的真爱。

【篇六: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读后感】

捧着《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本书,我一口气读了一遍。总觉得每位教师的话似乎都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细细品来,每一篇文章又都有其过人之处;每一篇文章都渗透着浓浓的爱;每一篇文章都渗透了深深的情。提笔与大家分享我的感受:

“你的作业做好了吗?”这是我们既为人师又为人母常说的一句话,同时也是许多家长经常问孩子的一句话。对于这点我就感触颇深,去年从一年级包班开始,为培养孩子一个良好的做作业的习惯,我不断进行尝试。因为“作业”历来是刚上学的孩子们面临的难题,而我又坚信“不陪才能养成好习惯;不管才是最好的管!”为此,如何培养孩子自觉地学习习惯我是绞尽脑汁:每天的作业能少则少,尽量布置孩子们容易做的,让每个孩子均能独立完成的。但我的要求是:一回家就写作业,每个孩子都必须做到,家长签字也主要是这一点。

我想,这也得益于老师的教育理念吧,先一点点来,再多一点点,这样,让孩子们养成习惯后就不会觉得做作业是一件痛苦的事了!几个学期过去了,我发现,就算不提醒,孩子们非常自然的认为,放了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晚上已经不再想看电视了,做完作业,吃完饭,我们就读书!现在,众多的孩子随身都带着小本子,把作业记到本子上,虽然只是一些符号,第几页到第几页,但这也是一个进步,知道要自己来处理自己的事情了!

所以,我每天还是要问“你的作业做好了吗?”“做好了”那就是不仅仅完成作业,而且努力做好了这些作业。今后,我还要努力培养孩子向“做好了”的方向发展。我希望听到每一个孩子自信的声音:“我做好了”。

【篇七: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教师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本书,心里想了很多很多。在真实的生活中,许多教师在教育好学生的同时,却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是教师这个职业的悲哀。从文中一个个成功的例子中,我感受到成功的背后不仅是鼓励和宽容,更多是教育方法得当。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更需要深思。

在平时的教育中,很多教师在工作中,可以说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充满了无限爱心,很少用不当的语言去教育学生,也许是职业的习惯,也许是工作的需要。可是面对自己的孩子,有的是用教育学生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有的是对自己的孩子要求过严,有的总是用班里优秀学生和自己孩子比,于是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的想着自己是学校的教师,放松了对自己孩子的要求,导致了孩子的更大的失败,还有的在学校忙一天了,到家并不想管孩子,有的用忙为理由,去推脱教育自己孩子的责任。

教师子女,学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文中的一段话很是让我启发:教师对于自己的孩子更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角色定位,定错了位,就会让孩子跟着错,很多时候,在学校里,我们只是他们的爸爸妈妈,而不是他们的老师,所以不要想着自己和孩子的老师在一个学校,都是同事而去定错了位。这句话让我想了好久好久,我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是不是也给自己定错位过。

很多时候,每一位家长都是希望孩子优秀的,即使自己的孩子不是很优秀,也总是看到自己孩子好的一面。可是一个孩子如果放在班集体了,老师看着学生却不是这样的,哪一个学生哪一方面好,哪一方面不好,哪一点进步了,哪一点不如别的同学,其实老师心中总是很清楚。可是作为教师子女,如果在和同事谈论他们的孩子时,或多或少说的优点多,缺点相对少一些。究其原因有二:都是同事的不好意思说,除非孩子做得特别不好时;再者,有什么活动总想把一些机会让给这些孩子,他们得到的机会比别人多。从情理上来说这无可厚非,但这会给这个特殊的群体带来一些觉察不到的优势。

读着书中一个又一个的事例,我想起了自己平时的做法,在平时教育女儿的过程中的确有诸多不当之处,我还要去改正,去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一、我也总喜欢听老师说孩子的优点,特别是孩子的不同之处。我觉得,自己的孩子的缺点需要自己去比较和她同龄的孩子。需要用心去发现,并帮助孩子改正。

二、孩子在校的表现虽然优秀,但和最优秀的同学之间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孩子需要努力的方面还有很多。我们不能急于求成。

三、孩子不爱表现自己,需要她自己去努力,我们不能过多地参与。适当的鼓励就够了。

四、孩子的缺点,不能拿着放大镜看。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五、跟孩子说话的语气没有跟学生说话的语气婉转。有时心情不好时,容易把职业的习惯带回了家。我要牢记,在孩子面前,我始终是爸爸,不是老师。

六、有时职业的倦怠也会不自觉的带到家里,对自己的孩子缺乏耐心,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家应该是孩子的港湾,我们要多跟孩子沟通交流,理解自己的孩子。

这本书,引起了我对教育自己孩子的思索,因为我就是一名教师,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却很少去思考。我们应该调整教育的思路,调整教育的方法,坚持一种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学校老师的手中。因为老师是老师,爸爸妈妈是爸爸妈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都应该时常牢记一句话:我只是孩子的爸爸!作文

【篇八: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读后感】

父母这个称谓首先就意味着一种责任,为人父母既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又是一种对象性的角色。因为你只有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你才成为这个孩子的父母;如果你没有孩子,无论你年龄有多大,你都不能算是为人父母。一旦你成为一个孩子的父母,这个角色终其一生都不可能改变。选择做父母,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中国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觉得也可以倒过来说:“一日为父,终身为师。”这个“师”当然不完全等同于教师那个“师”,但是这个“师”里面同样包含着养育、教诲、帮助、指导、督责、成全等责任。在我们原先的家庭格局和社会格局中,对一个人怎么才能成为父母、怎么才能当好父母、怎么把自己造就成优秀的父母,关注得都不够,或者说“职业化”的程度都不高。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你做了父母,你做了家长,你就要成为一个学习者;你就要去了解孩子的身心健康状况;你就要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的规律;你就要去针对这个孩子的问题,去思考相应的对策。

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我很想教育好我的学生,我更想教育好我的孩子。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的许多观点和做法令我茅塞顿开,明白了许多。

我的孩子是一个乐观、自信的孩子。在小学,他一直跟着我上学、放学。对于他,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我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儿子和我的感情交流也很多,欢声笑语陪伴着儿子和我。一直以来,我以儿子自豪。可是,自从上了初中以后,一切好像在悄然发生变化,让我手足无措。由于孩子没有经常在我身边,作为妈妈的我,担心多了,上课听讲了吗?中午吃饭了吗?骑自行车路上安全吗……由于升学的压力,责骂多了,这次考试怎么数学怎么没有考好?英语怎么没有得一百分呀……就这样,我和孩子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了,说话越来越少了,矛盾好像越来越多了。我时常在反省,我是不是做错了,我是不是把在家做“母亲”的角色变成了“老师”的角色,把我的孩子也当成了学生。于是,我决心改变自己。首先,我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虚心承认我的错误,分析我俩的现状,对他提出希望,以一个朋友的语气。接着,为了培养我和儿子之间的感情,每次放学,我就主动拥抱孩子,让他明白妈妈是永远爱他的。然后,细心和他沟通,主动帮助他的学习,和他一起分享成功和喜悦。现在,我的儿子又回到了我的身边,我感到无比的开心和快乐!

孩子不需要担心,而需要关心。孩子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孩子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孩子不需要考验,而需要分担。孩子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爱。孩子不需要寄予希望,因为他本身就是希望

书中有价值的观点太多了,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作为家长的老师,我们要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宽松的环境,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孩子的长处和短处,要科学地引领孩子不断成长,要多关注自己的孩子,要拿出爱心和耐心来,为孩子的成长奠基。

【篇九: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读后感】

我是一个小学老师,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我很想教育好我的学生,我更想教育好我的孩子。工作上我勤勤恳恳,教育孩子我也丝毫不敢懈怠,在孩子身上我和众多的母亲一样,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总觉得孩子的发展离自己的目标还差很远,对自己教育孩子的做法也有诸多困惑。正好假期借书的时候同事向我推荐了《教师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本书,我饶有兴趣地读了起来,书中的许多观点和做法令我茅塞顿开,明白了许多。

其实教育自己的孩子和教育学生一样,并没有现成的一成不变的法则。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完全不同,当然教育方法也不同,我们要有选择地学习别人的好的做法,更要针对自己孩子的个性采取有效的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作为教师,我们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教育孩子的“专业”水准,从教育无数学生中获得的丰富的经验,孩子在自己学校甚至自己班上学习而有可能给予的细致的关注与帮助等等,当然作为教师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待孩子的严肃认真,尤其是严肃问题,在家也会不经意地表现出来,忘记自己是慈祥的母亲或是仁爱的父亲。

《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成功的育子案例,从文中我感受到成功的背后不仅是鼓励和宽容,更多是教育方法得当。教师要把自己的孩子当做一生中最重要的学生。

书中刘华良老师这样说:“孩子有自己的生长速度和生长方向,并不需要大人盯着她。你看,植树人哪会整天盯着树看它是如何长高的呢?园丁哪会整天整夜地盯着花看它是如何开放的呢?做父亲或母亲的人,需要守望你的孩子,这是你的责任。你所能够做的,也就是守望,你不可以走得太远,也不可以走得太近。走得太近了,她会感到受挤压,甚至感到受压迫。”是啊!教育孩子来不得半点浮躁,不能急于求成,需要谨慎,需要慢慢来。就像植物的生长需要播种、浇水、松土、施肥、除草,需要阳光与雨露,需要经过放许许多多的白天和黑夜,需要慢慢等待,耐心守候。

朱永通老师这样说:“对于生活来说,我个人的失败无足轻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女儿来说,一个父亲的失败,足以让她一生的幸福大打折扣。女儿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也不是我们实现野心的工具,她的人生必须由她自己去书写,我们能够成全的唯有爱,对她的真爱。”朱老师的字字句句不断扣击着我的心灵。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是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

姜荣奎如是说:“我觉得‘教师’仅仅是对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而言的。在家庭教育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注意避免把自己的职业倦怠带到家庭中,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关注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样才能不出现常有人说的那种现象——种了别人的地,却荒了自家的田。”想想平日里,自己的所作所为,真的是很惭愧。我就经常把这种情绪带回家,工作一累心里就烦,孩子问个什么也没好气,更没心情对他进行耐心的辅导,记住姜老师的话,不要“种了别人的地,却荒了自家的田”,真那样就太对不起孩子了。

孙明霞老师说:“优秀与否,要看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优秀还有没有别的标准?要是只以能否考上清华北大来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话,我的孩子似乎和优秀相差太远,甚至还应该算是差生。但是,客观地分析,我认为我的孩子是优秀的,因为他善良有孝心,宽容、大度和幽默,爱好广泛,善于沟通与交流。”我的孩子在班上体育活动不积极,不愿拍球、运动,为此我也没少伤脑筋,可是,儿子除了不擅长运动外,在其他方面真的还是有长处的,他喜欢唱歌,积极上进,小小年纪就很有责任心,公开场合敢于展示自己,爱好广泛等,我为什么就非得要求他各方面表现都遥遥领先呢?综合起来看儿子还是蛮优秀的,别再苛求儿子了。

柯清真老师这样说:“无论何时,要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你最重要的学生加以培养,这是我们对家庭承担的重要责任,同时也是对社会作出的重要贡献。我们国家有一两千万教师,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那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是啊,我们教育好了自己的孩子,就是对孩子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我觉得柯老师说得太对了,很多老师在学校里兢兢业业,甚至把工作带回家,加班加点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而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少顾及,我觉得这种做法是对家庭、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是不可取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心竭力地工作,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为自己的孩子付出。

7.国外怎样开展教师培训 篇七

美国:教师进修与获得学位、增加工资相结合

美国不具有学位的教师只要学15个学分, 就可以保持教师的资格, 不至于失业。如果教师要学位, 要提高资格, 则需学满30个学分。提高资格可以增加工资, 所以, 他们进修的目的在于获得学位和增加工资。因为他们的工资是按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评定的, 而且他们的职务没有终身保障, 教员资格有效期一般是5-10年。为此, 要当教师就必须不断掌握新知识, 最少也要学完研究院课程的15个学分。这样, 教师进修与教师的物质利益相结合, 教师自学和参加进修的积极性就比较高。

加拿大:教师晋升靠自主培训

在加拿大, 教师上岗实行许可证制度。教师的薪金、职位与其学历、学位一致。教师晋级需要评审, 晋级的唯一途径则是自费到教育学院拿新的学位。这种制度把教师知识更新和进修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很值得我们借鉴。

瑞典:实行教师指导官制度

8.教师怎样教育改革 篇八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为社会的,所有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一目的而展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面对世界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今天,现在回想起来,确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要把生物的人变为自然的人。既然是为了人,就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大力提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既然是为了所有学生,就应该从片面的知识灌输向德、智、体全面发展转变,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1教学生懂礼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从古至今,人类社会都重视“德”,越是发展越是少不了德。“厚德”才能载物。面对当前的德育工作,首先要让学生明礼。教师的一言一行应为楷模,教会学生懂得礼仪、知道礼让。做一个懂礼貌的学生,这样才不愧于“文明礼仪之邦”的传统美称。当学生给教师打招呼时,教师就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微笑的姿态报以回应,而不应该高高在上。

2教学生自尊自爱

自尊自爱可以铸造人格,万不可轻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给学生懂得爱,爱自己,爱别人,更要爱惜一切劳动成果。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一部分独生子女,娇气、任性、霸道。不爱吃的食物随便扔掉,不喜欢的东西随意毁坏,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没有教给他们学会爱。

3教学生诚信

学生的撒谎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从撒谎到做假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现在社会上假话、假货比比皆是,使得人们不得不成立什么“打假办”等。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对学生教师永远不能撒谎,当然善意的谎言须另当别论。教师应以诚信给学生当楷模,以诚信为本,因为“德”是以诚信为基础的。

4教学生自强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包办,不代替。世界上最怕的就是寄生虫,再也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过着寄生虫式的生活。只有“自强”,才能“不息”。

5教学生宽容

个人、社会、乃至全世界都需要宽容。应该让学生成为具有世界胸怀的中国人,应该让学生知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国家没有宽容,就没有香港和澳门的今天。我们的对外政策“长期并存、共同发展”就体现了一种宽容。人需要宽容,社会需要宽容,国家需要宽容,世界需要宽容,没有了宽容,什么事也做不成。

6贯彻人文主义的教育

要把学生教化成真正的人,首先得让学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只有唤醒了学生的人性,他的读、说、写、算等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前些年的“刘洋事件”说明了什么?谁又敢断言为一个小小的要求未被满足而将其生身父母杀死的悲剧不会重演?

“以人为本”已成为我国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共产主义是为了人,社会发展还是为了人,改革开放更是为了人,“人”是一切工作的目的。知识是外在的,人性是内在的,教师应遵循知识从外向内渗透的原理,以教师的真实情感来唤醒学生的人性。

7进行生命教育

人是有生命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应该教给学生保护生命的手段,学会自救常识。人不可能一生平安,因此,要帮助学生提高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不能让我们的学生有了知识而没文化,有了文化而没教养。关爱生命,关爱我们的生活的空间里的一切生命。

8进行正确的人才观教育

上大学可以成才,不上大学也可以成才;不能把上大学看成是惟一的成才之路。教师尤其首先要转变这种观念,不能只偏爱学科知识掌握的好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爱好、特点和特长来培养他们,引导他们通往成才之路。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有哲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为学生们将来继续学习、深造打下一定基础。

上一篇:宝宝出生后办证指南下一篇:2024年大学生机械专业实习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