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2024-10-25

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通用12篇)

1.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一

浅谈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石臼窝镇芝麻窝小学王志广 内容摘要:千万不要把科学课上成是语文课,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科学实验课中极为重要。关键词:学生亲临科学实验造就主探究能力讲究方法

正文: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现就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让学生亲临科学实验的乐境

要培养探究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乐趣,学习兴趣自然会逐日加深;其次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发挥环境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二、尽心尽力造就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如三年级《沉还是浮》这一课,在桌子上放一盆水,出示多只小纸船,分别放到盆子里,学生开始自主探究活动后会陆续发现:纸船起先都飘浮在水面上。但过上一段时间后,纸吸足了水后,因为皱纹纸的吸水性强,它吸得水越多就越重,很快会沉到水底。其他的依次也沉入水底。

三、科学探究既要有激情,更要讲究方法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

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

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2.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二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能力,兴趣合作

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小学教学的改革。目前, 通过探索性学习对学生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已经逐渐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重要的改革内容。因此, 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对于那些习惯被动式学习的小学生来说是提高其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有助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可见,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并培养小学生科学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

一、优化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氛围

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的培养产生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所以,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前提。教师应采用开放式教学, 通过想办法增进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培养友爱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关系, 为和谐学习氛围的创造提供良好的条件。此外, 教师还可通过帮助学生树立课堂主人翁意识,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独立思考, 敢于发表见解, 为自己的见解争辩。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 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科学本身是抽象的, 而对于正处于思维形成初期的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具体的, 二者形成矛盾。所以在课堂中, 教师要在激发小学生好奇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他们具体化的思维方式, 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 在探究“空气会占据空间”时, 教师可组织两轮吹气球比赛:第一轮让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吹气球, 学生能很明显的区分胜负。第二轮同样让这两名学生把相同的两个气球反套在空可乐瓶内比赛吹气球, 结果学生发现不管怎么吹, 就是把气球吹不大。学生马上会对原因产生一种强烈的想探个究竟的欲望。

三、组织探究活动, 选择探究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以学生主体为根本,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1.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学会探究方法, 进而实现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 去发现、探究, 然后进行科学的观察、操作等, 进而探索出新的科学知识。对于教师来说, 此时值得注意的就是要做好观念和角色的转变, 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的同时还是学生活动的合作者, 改变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例如, 在实验“光的反射”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将所需材料如纸盒、小刀、三角板、量角器、两面相同的镜子等准备好, 课上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如何运用我们学过的光的反射原理, 并利用手中的材料去设计和制作一个潜望镜?”让学生自己根据原理和步骤进行动手操作。通过这样有趣的安排能把学生吸引到自主探索活动中, 同时让学生充分利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2. 合作探究。

萧伯纳曾说过:“倘若你和我各有一个苹果, 你和我交换仍然各自一个苹果, 但是, 倘若你有一思想, 我也有一思想, 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 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这句话告诉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交流观点、发表见解的机会。因此, 教师可以在为学生提供充足材料的前提下, 组织并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合作, 形成集体式探究氛围, 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将集体的智慧集中起来。比如, 在对“如何使小车运动起来”的问题进行探索时, 首先将学生分成小组, 小组成员一起动手操作, 这时, 每个小组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如有的小组提出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小车运动, 有的小组提出用气球作动力, 还有的小组提出用简单的推、拉方式使小车运动。接着让学生继续分组进行讨论, 探讨是依据什么原理设计出的这些驱动方式。经过上阶段的讨论, 学生们畅所欲言, 表现得十分认真和投入, 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充分表达出来。在讨论的结果中, 有的学生认为小车的动力来自橡皮筋的弹力;还有学生发现小车的动力是气球喷出气体时产生的与喷出方向相反的反冲力。总的来说, 必须有外力作用于小车上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最后, 让每个小组的学生继续讨论, 对各自小组提出的方法、原理以及每个成员的不同看法进行归纳和概括, 同时再探讨出别的可以使小车运动的方法, 如安装电动机、螺旋桨等等。通过这样合作探究的方式, 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团结意识。

3. 网络探究。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学校中的科学教学和学习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我们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科学性、智能性, 大力开发、引进先进的学习工具和渠道, 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提供丰富的资源和途径, 为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提供方便。例如, 在“河流对土地的侵蚀作用”问题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上网搜寻关于“河流对土地的侵蚀作用”方面的自己想了解的知识。课堂上, 教师可以直接分析和讲解学生查找的材料。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材料被教师使用时会产生更高的积极性, 要比研究教师提供的材料更愿意参与到学习中。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资料, 还可以利用课堂的资料查询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意识,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及时评价鼓励, 体验成功喜悦

教师只是激发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强烈的探求欲望还不够, 还应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才能促使其更有动力进行更进一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使其向着更大的成功努力, 使其持续保持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平等的机会,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同时给予其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此外, 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个学生间存在的差异,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评价和鼓励, 使学生体验成功和被表扬的喜悦, 进而激发其更加强烈的、更加主动的探究欲望。

3.浅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 篇三

一、在新课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

我们要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获取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体验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同时受到科学价值的熏陶。通过探究,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科学知识,培养了科学素养和能力。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阵地,在新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主要的途径。如在教八年级“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一内容时,首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寝室里晾的湿衣服,为什么有时干得快,有时干得慢呢?”在几个同学简单地说明原因之后,接着又提出:“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让学生猜想。通过探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了科学知识,培养了科学素养和能力。同时,我们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成果以及成果的表达交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能更加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阵地;在新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主要的途径。

二、在探索实验中开展科学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多设计探索性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如:在学习《大气压》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我用一个空的易拉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过一段时间后,看到有“白气”冒出就停止加热;用橡皮泥把冒气的小孔堵住后,发现易拉罐压瘪了。紧接着,我设置了这样的疑问:“易拉罐为什么会变瘪呢?”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于是对此问题进行了大胆的猜想:⑴可能是易拉罐内部变为真空;⑵可能是因为铝皮的热胀冷缩;⑶可能跟外面的大气压有关:⑷可能是易拉罐内部空气温度变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不能盲目地对待这些问题,不能全部解决,也不能都不解决这些问题。围绕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教师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要找到一个能激活学生探究兴趣的中心问题,力求激起学生的“疑”,并促使学生想办法解“疑”,在解“疑”过程中诱发学生争论。而争论应该是真争论,应该是学生对容易混淆问题的争论,争论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开阔视野和思路,而不是为了争论而争论,让争论流于形式。教与学应该做到和谐与统一,形成合力,教与学的共同指向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三、在开放性问题中开展科学探究

进行开放性问题教学,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开放性问题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于强调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体验,在于强调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经历,是又一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科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由于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供或指导学生挖掘生活中和STS中的探究课题,开展课外探究活动。通过课外探究活动的参与,应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因此,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科学探究,是一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根据课题进行课外阅读、网上查询、收集资料、观察记录,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器材进行实验,通过分析论证、评估、交流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进行课外探究的着眼点,“不在于学生能够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可通过这些内容学习和活动的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因此,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科学探究,是一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在课堂上保持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21世纪,学生应具备的物理素养必须通过每个学生自己的发现意义过程来形成。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而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为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四

开题报告

扬州市仙女镇双沟小学翟鹏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当前,“自主学习”方兴未艾,但如何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如何使创意意识的培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本课题试图以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切入口,以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与认知特点为基础,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构建小学创新教育的体系,着力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通过研究,更新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重组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探寻与探究能力的生成相关联的因素,建立探究学习的运行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品质,形成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科学课程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课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主要途径,因此,科学课程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的知识,培养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从理论层面上讲,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的指导思想。如今,科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和实施能力正逐步提高。但是各地科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实施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本课题把实验研究的重点定位在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关注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体现了一种新的课题研究思路,将有助于新课程改革向前的进一步发展。

从现实层面上讲,当今社会需要创新人才,而一切创新源于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通过行动研究可以使教师的探究式教学满足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获得对身边世界的理解;提高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得到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其次,课题研究本身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学习、实践、提升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第三,科学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还可以使学校的教学活动生龙活虎,蒸蒸日上。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步骤

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

(2)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3)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活动,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探究心理倾向。

(4)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形成探究品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研究内容:

(1)小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研究

(2)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

(3)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品质形成机制的研究

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

1.起步阶段(2013.4~2013.8)成立课题组;收集资料信息,进行资料研究;撰写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3.9~2014.1)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在阶段总结中不断调控、修正研究思路;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3.总结阶段(2014.1~2014.12)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终结性成果。

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教师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重视课后的拓展,引领学生在实验制作中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渐渐地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是科学课中重要的探究方法,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以科学的态度来观察思考逐步提高动手能力。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方法:分年级段根据教材内容确定研究方法。

1、提出问题。

2、学会预测。

3、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

4、观察、思考、实验、制作。

5、整理、汇总信息。

6、汇报交流结论。

研究思路:

1、选择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选择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问题,学生才会融入其中,从而进行研究。

2、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学生根据自己需要研究的问题设计相应的实验,寻找所需要的资料,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3、学会猜想,制定假设研究目标。科学探究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理论、经验、假设下进行地。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对提出的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认知水平有差别,他们对同一现象或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猜想。在教学中要注意,猜想不是凭空想象的、随意的,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作出猜想。

4、循序渐进制定研究计划,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能通过观察、研究、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同时提出,对制定研究计划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可见,在小学科学的探究研究中,对知识的探究获取并不是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学会制定研究计划和设计实验,形成科学思维能力才是最根本的,科学的研究计划的制定可以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富有价值和成效,重视科学探究环节中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科学课要重视的一个内容。

5、让学生成为科学活动的参与者,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小学科学课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做”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制作或操作各种材料或仪器来探究,才能从实验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才

能让探究动起来。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上科学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6、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可以使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优点,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小组成员,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与个性;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愿望和机会。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好小组中每个学生的个体优势,这样,便可以促进小组中学生的相互弥补和协同发展。

五、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5.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五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本课题以生物课外活动――“德化县合水资源调查”为内容,采用探究的教学模式开展活动,结果表明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 探究教学 生物课外活动 科学探究能力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潮流面前,理科教学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纵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生物教学的改革,尽管提法不同,名称各异,但其指导思想可以说就是“探究教学”。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活动。通过探究教学过程,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得知识和信息,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而科学探究是寻求问题解释,解决过程,其价值在于创新,通过丰富和发展理论对未知世界进行解释或预测。生物课外活动注重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是培养学生智力、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可以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探究,用已知的和发展的科学原理寻求解释,使观察具有意义,建立基础的科学知识,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文以指导学生对本县的“合水质调查与综合治理设想”课题探究为例,探索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根据课题目标,制订探究计划

1.1确定探究问题。

探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知识或问题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外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活动目标,寻找与活动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课题,创设情境,明确告诉学生要调查研究的领域。合是本县的母亲河,学生非常熟悉。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学生都清楚合的今昔变化,教师通过讲述它目前的状况:“水质受到污染,影响周边生物的生存,影响溪边公园的景致,政府对治理合的决心。”学生立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纷纷表示要为治理合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

1.2制订探究计划。

教师引导学生就探究的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引导学生集中于一或两个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并指导学生自己制定实施目标和内容,发挥学生在课题探究中的主体作用。围绕治理合这一课题,学生在分组讨论提出许多建议:“大家行动起来义务到合捡垃圾。”“对水质进行测定,制订治理方案,恢复合生态环境。”“英国人治理泰晤士河取得很大成功,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先进的经验。”这样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三项探究内容(探究不同水质对植物根生长影响,探究溪边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探究对合污染的综合治理)就产生了。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状况,将学生分成三组,确定探究内容。最后各组学生分别制订各自的实施计划。

2.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2.1选择科学探究方法。

选择科学的探究方法,是课题探究取得成功的基础,科学探究不是让学生“读”“记”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大量安排实验活动是为了诱导学生探究问题。如第一组学生进行水质测定时,教师告知学生分别采集同一河段涨潮时和退潮时的水样,以保证水样的代表性。探究内容可以是简单的理化测定,也可以是对不同生物生长的探究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自准备实验材料开展实验,告诉学生实验材料的选择一定要有代表性和一定的数量,实验结论才有普遍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排除外界环境对调查对象的干扰,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和测量方法,实验后指导学生设计记录表格,进行观察和记录。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信息,在观察中产生问题,用不同方式做记录,以便保存与交流,在测量比较中学会一整套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技能,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并计划下一步行动,在解答问题中增长知识和才干。通过以上探究常规方法的指导,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2.2不怕挫折,勇于探索。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一项实验往往要经过多次失败,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后方能取得成功,如第一组学生在做不同水质条件对植物根生长的影响时,发现原来的实验材料――蚕豆和小麦根的生长较易受非调查因素的影响,实验现象不够明显。于是他们调整选择了其他种类的材料进行了反复实验,最后通过对比和筛选,发现鳞茎类植物生根现象显著,这样通过课题的探究,培养了学生不怕挫折、勇于探索的精神。

3.督促学生按计划进行,及时研究挫折和新发现

3.1按计划探究。

在研究内容和方法确定后,教师应督促学生按计划进行课题探究。如实验的学生分工,定期检查学生的调查结果,及时解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召开课题探究交流会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兴奋点被触发,好奇心得到鼓励。他们不仅独立地操作、思考,而且集体分析讨论。他们不仅按计划实施研究调查,而且走访了环保局、污水处理厂等单位,向有关专家请教,有的还去图书馆查阅了许多有关的专业书籍。

3.2不断修改实施内容。

对于课题探究中出现的困难和新发现,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不断修改探究计划和实施内容,如针对第三组学生的调查结果“目前河岸边各种污染源密布,市民的环保意识还普遍不高”,及时修正了实施内容,经过详细调查,提出了对合进行综合治理的设想。“指出合不仅是建立污水处理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强各职能部门,各位市民的环保意识”。学生还设计了一些在目前条件下切实可行的方案,其中“将计算机应用到污水处理程序”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

4.引导学生对课题的实施过程进行自我评价

4.1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对合水质的测定和动、植物生长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的生物统计方法,统计调查记录,分析整理数据,综合归纳概括出有关规律性的结论。

4.2指导写论文。

指导学生进行论文撰写,论文成形后对文章中的错误数据、观点、语句等,及时给予指正,保证论文的科学性,体现探究的目标、方法、步骤和结论。

4.3评价研究结果。

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和交流,要求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各方面有深刻的了解,要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为了在论文答辩中取得好成绩,学生准备了大量图表模型,设想了许多可能遇到的提问。最后教师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总结。

通过课外活动锻炼,学生认识到:第一,科学知识不只是观察到的事物的简单报告,科学知识还是由原始材料缓慢地、试验性地积累而成的知识体系。第二,收集到的原始资料产生于有计划的观察和实验。第三,实验和观察的计划是根据问题而制订的,问题又产生于我们对先前的知识的总结所得来的概念。第四,总结性概念要受到问题解决的效果的检验,并通过检验不断地得到修正和更新。

总之,探究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认识到学习不再是为取得好分数而受到父母或老师的表扬,应来源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探究过程有独立的操作、思考,也有集体的分析讨论,这样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钻研、自我决策、自我负责的机会,又在讨论中形成对旁人观点的容忍态度,树立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以及依事实批判地思考的态度。这种既尊重个性发展,又重视集体合作的探究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日后工作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恩山.生物学教育研究方法与案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伟庆.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生物学教学,.

[3]柳劲松,王丽华,宋秀娟.环境生态学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

6.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六

李淑敏

(辽宁省本溪市二十一中学)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和教育的不断完善,使得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更是空前的提高。涉及到化学学科的教学,实践动手的能力尤为重要。研究化学实验教学方面关于动手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教学;探究能力

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教育的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更高水平的要求,而探究活动无疑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最为重要的一个标准。初中化学探究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探索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简要地谈一谈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给予学生机会进行实验

当今的教学形式由于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体,这就导致很多学校并没有分配给实验足够的经费和时间。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首先重要的就是要给学生实验的机会。这就要求学校方面要将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准备好,即完善教学设备。除去这个客观因素,教师就是主观的因素。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成绩,“砍”掉学生的实验时间,让学生一味地根据习题进行实验步骤的背诵和想象,这不仅使得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大大下降,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教学过程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互动的过程中,绝不能单纯让学生记忆书本上的实验,而是应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进行扩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的魅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勇于实验、敢于探究,从而取得化学学科的学习进步。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学生主动追求化学知识理论,自主进行化学实验探究。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进行初中人教版“石灰水变浑浊”这个实验的时候,教师就不应该只局限在实验是检验二氧化碳这一想法上,而是应该启发学生,让学生换种方式进行思考,诱导提问出“如何能保持石灰水不变浑浊呢?”这样的问题变换学生思维,既能让学生牢记这个知识,更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提高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既是组织者,又是领导者,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让教学活动“活”起来。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起一个模范带头的作用,要想培养学生的实验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自身就要有一定的创新探究精神。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经验都有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教师的教学安排更是要充分地进行规划。课前的教案设置,如何用实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实验的过程中合理地强调重点,而不是打断教学,突然暂停进行重点的讲解;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课后习题中可能出现或者可以设置问题的“点”等等,以及课后的巩固练习和知识串联都需要教师的不断研究和实践。当然,教师也需要反复地进行实验的扩展,在科学实验中展示化学之美。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实践性的动手活动,这种能力的有效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更不是理论的重复讲解就能形成。这是一种结合调查和思考的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化学作为一种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终极目的的学科,实验教学必不可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加必要。

参考文献:

7.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七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过程与方法”这一课程目标中强调:化学学习要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的过程, 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 获得科学的方法,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的能力。”由此可见, 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科学探究”对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运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培养化学实验技能, 是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种学习方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其实质是不直接地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向学生“和盘托出”, 而是教师创造一种智力的社会交往环境,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 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具备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是科学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点, 这是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所不可比拟的。而有效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化学, 这与化学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也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探究对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科学探究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 (2) 科学探究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 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方法, 发展思维能力; (3) 科学探究是学生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这种学习方式更能强化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4) 科学探究可以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可以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角色是导师, 是伙伴, 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他们分析问题,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因此,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探究氛围, 把充裕的时间留给学生;强化学生的过程体验, 丰富学习情境。

三、化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实施过程

观察、实验和理性思维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结合科学探究学习的特点,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按照下面的流程进行操作:创设情境, 引发探究欲望—引导点拨, 开展合作探究—评价激励, 激发探究热情。

1. 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探究欲望。

化学学习应该在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是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表明,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化学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化学知识与社会的结合点、化学知识与新科技的结合点, 等等。例如, 在指导学生开展“铁钉锈蚀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活动时, 笔者首先启发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铁器制品生锈的情景, 如长期不用的菜刀生了锈, 经过雨淋的家具生了锈, 油漆脱落了的铁门生了锈, 等等。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生锈的原因, 经过一番讨论, 学生提出了三个假设: (1) 铁生锈是因为和空气接触, 铁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2) 铁生锈是因为水的存在, 铁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3) 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推论:如果假设 (1) 正确, 那么在干燥的情况下, 铁在空气中就能生锈。如果假设 (2) 正确, 那么铁在水中并和空气隔绝的条件下就能生锈。如果假设 (3) 正确, 则必须在既有空气又有水的条件下铁才能生锈。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这一阶段, 教师要把握好两点: (1) 向学生提示探究的基本步骤和相关知识, 指明探究路径; (2) 问题的合适性, 即探究的问题要与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相当, 采用评价激励,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2. 引导点拨, 开展合作探究。

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假设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合作制定出实验方案, 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效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更是一个互动与交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生生之间可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不断完善自我认识, 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只有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 才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点拨。在老师的帮助与启发下, 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 最终揭开化学问题的本质与规律。

3. 评价激励, 激发探究热情。

在经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之后,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科学探究的思路、方法及成果, 使自己的认知清晰化、条理化, 进一步完善认知系统结构。同时教师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鼓励性评价, 评价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认知水平及表达能力等。评价要体现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 既要评价学生在活动现场的观察、资料收集整理、方案设计、实验、讨论、记录等活动的表现, 又要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 如探究报告、感受与收获;既可以是教师评价, 又可以是生生互评或小组评价。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把探究性学习能力逐步内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部分。

四、结语

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 注重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 并把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充分彰显“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 切实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8.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能力;实验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教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科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极强,求知欲望也很浓。通过创设丰富的、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驱动学生去探究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发散了科学思维,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磁铁有磁性》这一课时,可在实验课之前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当你们的奶奶在缝补衣服時,不小心将针弄掉了,那么,怎样才能快速找到这根针呢?然后让学生去思考或回忆,有学生会说:“用磁铁,因为我奶奶就是这样找的。”接着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磁铁可以快速找到丢失的针呢?有人会说:“因为磁铁有磁性。”最后再提出一个疑问:磁铁可以吸哪些东西呢?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探索磁铁的奥秘,然后在实验课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弄清磁铁磁性的基本特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逐步深入地提出探究问题,可大大激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鼓励猜想。发散探究思维

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很多科学发现是科学家在已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猜想,然后通过各种科学实验等探索活动加以验证得到的。鼓励学生提出猜想,然后在实验课上予以验证,发散学生的探究思维,让他们在此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时,可在实验课上首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橡皮泥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然后会发现橡皮泥在水中是会沉下去的。老师再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呢?让所有学生进行猜测,有的说改变形状,有的说将它放在杯子里。接着,引导学生自主去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作为小学科学老师,应鼓励每位学生都勇于猜测、不怕出错,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索,验证猜测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巧用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小学科学实验课,虽然没有科学家做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但其出发点是科学家式样的,也是让小学生通过科学实验方法去探索和认识世界万物的性质和规律,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注重探索的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启迪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热起来了》这一课时,可这样安排实验课程教学: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怎样能让身体热起来”进行探讨,学生肯定能讨论出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吃东西、活动身体、多穿衣服等。然后适时提问:多穿衣服真能使身体热起来吗?将问题很自然地引到“衣服会不会产生热量”上来。问题一提出,学生会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大部分人认为会,小部分人认为不会。然后老师可引导学生做实验来验证,为学生设计一张实验记录表,以记录测量出的温度。这个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好实验方案,再接下来的15分钟时间里,学生分别测量一件衣服、两件衣服、三件衣服温度是多少,而后进行汇报交流,让学生在试验中提升探究能力。

四、评价导引。养成探究习惯

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包含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其中的一个。科学课程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小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要建立合理的激励评价机制,把探究的过程、创新的“成果”作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引导小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比如,为学生建立一个探究过程记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以反映学生探究能力的变化。或者定期留探究性作业,以考查小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同时把评价作为一种创造性实践,也可以让小学生进行植物嫁接、小动物饲养条件、采集与制作简单的植物标本的实验与分析等,能很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探究精神。

9.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九

仪器:具支锥形瓶、胶塞、小试管。

实验步骤:称量具支锥形瓶的质量(包含碳酸钙、稀盐酸、小试管)。

倾斜容器让两种物质混合。

称量反应后整个体系的总质量。

在下表中记录实验现象并整理数据:

教师检查各组实验情况,对一些不规范操作及时进行指导。12分左右时间,各小组全部实验完毕,探究结果是:方案一、二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方案三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在自己实验的基础上,积极思维,比较各组实验仪器的微小差异,实验现象的不同,讨论得出:方案三由于生成的气体从支管散逸到空气中致使生成物的质量比反应物的质量小。教师进一步启发,怎样将逸出气体的质量也称量进去呢?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情绪高涨,经过一番商议,一致提出在支管上套一个气球或塑料袋收集产生的气体,教师按学生的设计方案装配仪器进行演示。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启发和设疑,学生很容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同时也深刻理解了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不可忽视在常温下无色无味的气体的质量。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实质,教师借助多媒体将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实质制作成动画,为学生提供主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感到通俗易懂。

最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完成课堂练习,布置作业,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四、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1.注意探究性实验的条件。

实施探究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实验要考虑三个条件:(1)内容难易适中;(2)学生对进行探究性实验已有准备;(3)教师有充裕时间组织学生实施探究性实验。

2.指导学生探究方法。

为了顺利实施探究教学形式,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些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如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启发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究兴趣,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模拟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究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等,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避免失误,提高学习效率。

3.鼓励学生利用代用品。

10.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十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21世纪将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机遇,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创新教育,让科学的光芒普照中华,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生物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与新课程的实施紧密相连,自20xx年秋学期新课程在我省全面推行以来,探究教学中暴露的诸多问题使我们意识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决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

一、时代发展的要求

1、探究能力与素质教育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在教育领域里追求人的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已经变成一种集体行动,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已经成为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改革课堂教学形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主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的关键之所在。

2、探究能力与创新教育

当前,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正如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认为的那样,“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8]。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这种创造力集中体现的是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精神,它才是教育真正需要“唤醒”的东西。

3、探究能力与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然而,我们在科教兴国的战略问题上,往往过多地强调科技的经济功能,偏于技术的、物质的乃至产品的层面,却往往冷落了科学探究、科学理性和科学思想对人、对社会的根本性作用。教育的“功利性”也总是与“应试教育”一起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大桎梏。探究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核心目的,通过科学方法、态度的训练与养成教育,逐渐使科学理性之光真正照耀于亿万人的心田,激发人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究、不断发现。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应该是科教兴国战略真正实施的表现之一。

二、课程改革的需要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很显然,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学生在学校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当他离开学校时,对生物学会形成更深的印象和积极、正面的态度。高中毕业前,学生们应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至少进行一次“真正的”的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探究时,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探究现状的思考

20xx年秋学期我省全面实施了新课程,通过一个多学期的探索和实践,许多教师已经积累了众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有待进一步挖掘,升华为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新课程的实施也对广大师生在思想层面和操作层面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许多困惑和不解纷至踏来。在诸多问题中,“培养探究能力的策略”首当其冲。学生不知如何探究,教师不知如何指导探究等新问题在每一所学校中都存在。根据对我市部分地区学生有关探究能力的问卷调查,比照其他省市、学科的调查结果,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

1、学生层面。

从“高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动机”调查结果看,“问题解决”作为学习生物学的动机,得分最高,其中“探索未知世界的机会”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的。从“高中生对不同生物主题的兴趣”调查结果来看,“与实际应用和实践观察”有关的内容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主题。从“高中生对生物学不同学习方式的兴趣”调查显示看,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是通过“参加野外实习”、“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和“执行一项个人计划”等活动进行体验式学习(刘植义,20xx)。这说明学生乐于探究,希望通过课内外不同的探究形式解决问题,发展探究能力。但是,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高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推理论证能力,但缺乏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反思与批判等能力[20]。在探究实验中多数学生还只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数据而轻本质,没有学会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顾莉,20xx)。学生们渴望探究,但高考这根指挥棒多偏重结论性知识的考查,使得他们“不得不”忽视探究的过程,山东省有关高中生物新课程学习状况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15](贺建东,20xx)。这些情况说明,高中学生各方面的探究能力还很弱,学生们的探究愿望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也没有真正转变为实际探究中的各项能力。

2、教师层面

从影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因素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进行探究的内驱力、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师的科学素养、学习资源和探究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教师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引导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方面的策略是重要的决定因素[29]。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得,除了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不断积累以外,主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培养和训练,教给思维方法,指导思维路径,使学生领会并付诸实践,以逐步形成习惯,形成能力,并在交流中得到进一步强化[15](贺建东,20xx)。但是从“教师对探究性教学的理解和培养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的调查结果看,大部分教师虽然知道探究的主要步骤,但缺乏具体的教学策略。少部分教师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探究”,农村中学的有些教师对开展探究学习排斥性依然很强。这些现象充分的表明,大多数在非探究学习中培养出来的生物学教师,若不经过职后专门的探究教学策略的培养和实践,一开始很难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指导(纪琴,陆建身20xx)。此外,探究活动的开展由于受到时间、学习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开展的并不普遍[16]。

以上调查结果反映了在“学生的探究动机、现实的探究能力与教师的指导策略“三个方面存在着多对矛盾。学生想探究,但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实践,探究能力自然较低;教师想指导,但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缺少解决探究活动中困难的途径。面对这些问题和矛盾,畏难甚至退缩不前是行不通的,也是与国家推进课程改革的决心相背离的。我们应该找原因、想办法,不断探索与总结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推进提供支持。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探究能力的结构与表现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能力,它的组成要素中不包括非智力因素,但二者会相互产生影响。国外的研究表明,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高层次能力。一般认为,科学探究能力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的具体方式和心理特征。对探究能力的理解,可以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加以体会,其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内省等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的认识探究能力。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探究能力评价应该采取多渠道、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

但是,从多元智能角度构建的探究能力结构模型国内外研究还比较少,这一点使得我们在探究能力的把握和测量上难以适从。国内有学者参照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构建了基本科学能力结构模型(申继亮,20xx)。后来又有学者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以科学(探究)过程、科学内容和科学品质为三个基本维度的科学探究能力结构模型,并以科学品质为主要维度,列举了评价学生探究能力的50条表现。

这50条探究能力的表现是从思维的深刻、灵活、敏捷、批判和独创性角度编撰的,虽然渗透探究过程的要素,外显性强,但与中学常用的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不相吻合,而且这些表现比较繁杂,中学教师难以操作。“能力”是高中生物课程三维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从科学过程这一角度出发,明确列举了高中阶段学生应该学会的`11个方面的探究能力表现[1],可以说是体现了上述模型中的核心部分。这些表现与探究教学(学习)的程序基本一致,将探究内容和品质渗透其中,以它为出发点形成教学策略,构建教学模式,进行探究能力的评价,目标明确也非常容易操作。

2.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探究教学模式

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只有从一个人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中,才能看出他具有某种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表现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反过来,这种能力也将直接影响和决定探究学习的效率和结果[17]。

探究式教学,亦称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获得体验的实践活动。

探究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柴西琴,20xx)。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即是教给学生自主探索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科学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使科学教育面向真实科学是当代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而科学教学要与真实的科学探究相接近,就必须首先呈现出科学探究的“形”,或者说与科学探究保持“形似”。

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时,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取向,而非特别限定的某种教学方法。

3.1强调“过程技能”的策略取向。

早期培养探究能力的策略,其建立者采用了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分析方法,将科学探究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独立的成分,如观察、分类、假设、推论、预测等。相应地把科学探究能力分解成一系列独立的技能,如观察技能、分类技能、假设技能、推论技能、预测技能等,称为过程技能。其基本假设如下: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系列过程技能的集合;这些过程技能是可以通过练习来独立发展的;学生的过程技能得到发展后,就可以用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科学探究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据此提出的教学策略是,首先让学生独立地练习和发展这些技能,然后再结合起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3.2强调“控制变量”等核心要素的策略取向。

有些研究者认为,科学探究的本质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运用逻辑推理来解释相关证据。这样就把“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联系起来,并根据皮亚杰的理论,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来检测学生的逻辑思维,把它作为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建立了科学探究能力的逻辑策略。这种策略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描述成能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从本体论意义上来看,它并不能完整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只是培养了“会进行控制变量的研究”这个突出的特征。

上述2种策略取向,无论是强调过程技能还是强调某一要素,都忽视了探究主体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探究能力形成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一些从认知科学角度出发的研究者把科学探究看做问题解决的一种形式。在开展探究时,探究者从自己的“工具箱”里选择“工具”。对任何一个给定的探究任务,并非需要所有的工具,其技巧就在于正确地挑选并知道如何去使用所需的工具。米勒将科学探究能力包含的成分分为三类:一般的认知技能(例如观察、分类等等)、实践的技能(例如,知道怎样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探究的策略(例如,知道用重复测量来提高测量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英国约克大学的PACKS项目组提出了另一种培养探究能力的策略体系(Robin Millar,)。

这一策略体系将科学探究的主体和探究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具体描述了学生原有的认识和技能对科学探究过程中各环节的影响,摆脱了机械决定论和经验主义的科学观,深化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对于研究和发展学生与科学探究相关的理解和能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1.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创新 探究 教师 教学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71-02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中学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学观念对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用什么样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转变教学观念就要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首先,认真学习和研究创新教育理论,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并把这一理论具体应用到教学实际之中,增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觉性;其次,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坚定的基础。

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渠道在课堂。因此,教师必须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引起探索动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源泉。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能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不仅会抵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巧妙的设置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条件。

2.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重视教师主导为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往往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高分低能力,缺乏创造和实践能力,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强,思维方式同化倾向严重。因此必须实施更先进的参与式教学,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要认真投入、精心策划、形式不拘一格、思想大胆创新,就一定会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呈现出创新的火花。

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创新教学内容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而不是书本和考试的奴隶。

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

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就必须灵活运用能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体验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主动参与到对知识内容的构建中去。

六、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是环境,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创立学习共同体,活跃课堂氛围;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激活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充满想象、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或实践能力的保证。

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完善教学评价机体制

现如今,虽然教育改革,但是一些教学评价体制并没有改变,还是以某次竞赛或考试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情況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它既不客观,也不全面。有时既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又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一堂优质课注重的是过程而不完全在于考试或竞赛的结果。物理学家劳厄说得很透彻:“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科学就是一些有趣的探索。”只有深入探索,才能有所创新。现在创设学校内部创新教育制度环境,全面评价学生,通过改变学生考核指标,改变学生评状标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创造性的发展。

12.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一、实验方案“对比”, 培养学生科学实验反思意识

学生对科学实验探究进行反思意识, 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实验方案进行反思后, 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 并有进一步改进的愿望和要求, 尝试新的探究方案。例如, 我这次实验探究很成功, 是因为实验方案设计很合理, 药品用量最少, 易于操作, 既经济又现象明显;反之, 实验失败了, 则是实验方案不合理, 使得实验耗时太长, 装置较复杂等。

例如, 某工厂是以生产电缆类为主的企业。在电缆生产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含铜废料 (如零碎电缆)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得知后, 分两组围绕“从含铜废料中回收铜”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甲组同学根据所学知识, 提出了一套回收方案:

乙组同学在查阅资料后得知:在通入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 铜可与稀硫酸在溶液中发生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2Cu+2H2SO4+O2=2CuSO4+2H2O) , 于是他们提出另一套方案:

从环保的角度对两套方案的不同部分进行比较, 你认为哪组方案更合理?理由是什么?通过这样“对比”实验方案, 使学生能从不同的实验药品和操作、反应条件、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展开联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他们学习化学的严谨科学态度和反思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条件“对比”, 培养学生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牛顿对猜测作出过精辟的论断“没有大胆的猜测, 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测和假说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没有猜测和假设, 就没有研究的方向, 更谈不上科学的发现。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 使学生认识猜测与假设的重要性。

(1) 通过不同条件“对比”, 得出不同结论。如实验室用KClO3制取O2, 分成两组, 一组学生用MnO2作催化剂, 另一组学生不用MnO2催化剂, 看制出O2的时间进行对比, 从中会发现用MnO2作催化剂, 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

(2) 通过结论“对比”, 得出物质反应的条件。例如, 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的实验探究中, 首先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和灭火的方法, 猜想燃烧需要的条件和能灭火的原因。然后以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放入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方盖上一块薄铜片, 铜片上两边分别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和白磷, 观察到现象后对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 再观察现象。实验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燃烧的条件。同时,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对比”实验供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探究, 如 (1) 点燃水和酒精, 观察哪种物质能被点燃; (2) 在相同条件下点燃小木条、木炭和煤, 比较哪种物质容易被点燃; (3) 将铁丝分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点燃, 观察燃烧的不同情况。从以上不同条件“对比”实验中, 让学生在理解燃烧的条件的同时, 能得出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着火点以及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让学生真正享受探究性实验带来成功的喜悦。

三、实验装置“对比”,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

对探究结果进行评价的意识是指对探究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有进行评价的愿望和心向, 通常表现为主动分析与思考实验探究结果是否较圆满地解决了所提出的探究问题、探究结果是否与书本上的结论相吻合、探究结果是否与日常的经验或现象相矛盾、探究结果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逻辑等。教师可从实验装置正误“对比”或者不同装置的优劣“对比”, 启发学生设计优化实验方案以及实验操作应该注意什么事项。如实验室制取H2, 可用两套装置 (如下图1、图2) 。

从以上两套装置图“对比”可看出, 图2加入稀硫酸采用分液漏斗, 使得装置2可以控制产生H2量。但是装置2再进行三处改动: (1) 长颈漏斗末端伸入液面下; (2) 在导气管上加多一个夹子; (3) 在反应装置试管内靠底部1/3处放一块有几个小孔的塑料板。就是这小小的改进, 可以有两大优势: (1) 可控制产生H2量; (2) 能使反应随时发生, 也可以使反应随时停止。然后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找出实验装置产生两大优势原理在哪, 最后告诉学生这是启普发生器的原理。通过这种由易到难的装置“对比”, 再加上对装置创新式的改造, 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创新精神。

四、实验结论“对比”,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问是老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也是有效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进行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桥梁。一个好的课堂“对比”提问能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到启发、产生联想, 使教学中难点、重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得到渗透、理解。

如H2, CO, C都具有还原性, 实验结论都有共同点:能把黑色的CuO还原成红色的Cu。但是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装置和原理进行“对比”, 会发现另有三大不同: (1) 产物不同, H2生成了H2O, CO, C而生成了CO2; (2) 反应条件不同, H2, CO的反应条件是加热, 而C的反应条件是高温; (3) 反应装置不同, CO用两头通的硬质玻璃管, C是试管口要用胶塞塞住, H2的试管口不需要胶塞。这种利用结论的“对比”, 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使他们在提问中学会创造, 创造中求知, 在求知中发展。

五、实验操作“对比”, 培养学生思维空间

旧教学大纲背景下化学实验, 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通常是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分组实验则是学生按教材按部就班, 照方抓药, 学生不需要思考提问。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是以一个问题或主题为中心, 教师启发学生质疑、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 实验的操作多样, 结果也不是唯一的, 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如证明CO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中, 我们可以将CO2慢慢沿着烧杯壁倒入烧杯中, 可以看到下面的蜡烛火焰先灭, 上面的蜡烛火焰后灭。但是, 如果学生操作时, 不是将CO2慢慢沿着烧杯壁倒入烧杯中, 而是将CO2直接倒入烧杯中, 会发现上面的蜡烛先灭。这就要启发学生操作中哪里出了问题。还有用排水法收集O2实验结束时, 是先从水槽中移出导气管, 还是先熄灭酒精灯?这种问题通过操作“对比”, 让学生从操作中发现新问题, 然后大胆质疑, 同学间互相交流探究, 勇于求异, 课堂气氛活跃, 大大拓展了思维空间

总之, 科学探究实验采用“对比”方案、条件、图形、结论、操作的方法, 经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 学生的积极参与, 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化学反应原理、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和结论有机地融为一体, 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为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科学探究实验是学生掌握和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本文论述了通过“对比”方法探究化学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猜测与假设、得出结论、反思与思维的能力, 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实验的能力。

上一篇:企业内刊杂志策划案下一篇:飞翔的秋天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