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4-09-11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10篇)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一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此次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变化都很大。如何用好高中语文新大纲,特别是新教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迫切课题。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提出五点建议,仅供使用的老师们参考。

一、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在语文教育理念上变化很大。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观。我认为至少要树立下列的语文教育观:

1、“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新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我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并重的,不应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否定任何一方。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任务的认识存在一些偏颇,如过分强调工具性,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的机械、重复的“基本训练”,使学生陷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这是错误的。但是,绝不能据此就彻底否定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认为高中语文教育在传授适当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一定要切记: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使用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

2、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去走过不少弯路,如:有时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忽略语文能力培养和语文知识传授;有时又干脆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这些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新大纲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很有针对性的。我们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等。新教材的教学中一定要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语言和思想、感情,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也就是同时在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乳汁哺育着学生的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华民族的母语中流淌着中华的文化,血浓于水,是它,联结着中华民族儿女的每一颗心,它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民族文化之根。

3、语文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字型教育,乃至二十世纪初,则出现了第一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出现了第二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有人预测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我国语文教育将出现第三次重大转变,即从“语言——思维”型教育转变为“语言——人的发展”型教育.我们认为语文教育要发展学生健康个性,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是时代对语文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因为人拥有了语言。离开了语言,就根本谈不上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建议在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时,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认真比较新旧教材,准确把握新教材的特点

1、建立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分编体系。

过去的高中语文课本,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过去称“听说训练”)是混合编排的。过去的课本以课文为主,而写作和口语交际仅仅是“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一部分而已,可见写作和口语交际在过去的课本中既没有地位,又没有科学的体系。同时,课文阅读为了照顾到写作,只好侧重在文体特点、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等方面,而这样做却偏离了阅读的自身,把阅读变成了写作的附庸。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者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各自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却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阅读是理解、吸收读物的信息;写作、口语交际,则是传播信息及交流信息。新教材把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成两个独立的系统编写,有助于分别按照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各自规律编排教材的内容,使教材的线索清晰,序列完整,便于操作。

2、破除以文体为中心的编排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新体系。

旧高中教材的阅读和写作基本上是按照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和比较复杂的议论三个阶段模式来编排。新教材破除了这种编排模式。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章和较浅易的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领悟现代文章的能力和阅读较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丰富文章素养。第二阶段(高二),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丰富文学素养。第三阶段(高三),学习文化内涵丰富的社会科学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析文章和文学作品的能力,进一步丰富文学和文章素养。从而,构建成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高中阶段的阅读能力体系。阅读部分的单元也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结合能力训练目标和课文本身的实际组织单元。比如,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就以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等能力培养目标为线索进行编排。文学作品则以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为线索组织单元。文言文主要考虑语言的难易程度,结合时代先后顺序排列。

写作教材分三个方面。第一,培养从事写作必须具备的几种能力,如感受生活、深入思考、善于想象和联想、再现客观事件和表现主观情意等。这几种能力的培养,是按照写作过程进行的分解训练。第二,提高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能力,比如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景物的特征、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等。第三,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培养文学写作的能力。

口语交际教材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一上),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教学内容有即席发言、演讲等;第二阶段(高一下,高二),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教学内容有体态语、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总之,写作和口语交际教材,既有了自己的独立体系,又突出了各自的能力培养。

3、增选时文,加重文言分量,扩大文学作品比重。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课文与老课文的比例,大约各占50%。新教材保留50%的传统课文,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把那些完全符合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要求,又经过了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学效果不错的传统课文,保留下来。二是符合教师教学的实际。如果新课文太多,将给教师备课带来很大的困难,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甚至有可能引发教学上的混乱。同时,新教材增加了一批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作为课文,初步改变了语文教材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令人耳目一新。比如,现、当代的文章,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余秋雨的《道士塔》等等。

新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0%。作为新世纪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必须多读古代文学作品。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决不能抛开我们的优良传统。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都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经过了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高中生多读古代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新教材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课文总数的60%以上。高二课文全部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丰富文学素养。高三课文有三分之二是文学作品,着重培养理解、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进一步丰富文学素养。同时,有关的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欣赏常识的短文,穿插在教材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新教材加大文学课文的比例,重视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对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建设人才,将产生重大的作用。

三、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落实新大纲新教材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切实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1、加强课型研究,优化教学过程。

上面介绍了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建立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分编体系。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材,大多数是以课文教学为主,写作、口语交际等在教科书均为“忝列末座”,地位低微,缺乏系统的安排,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实际上过去的语文教学,也大都是课文教学。这种教学状况决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更好地用好新教材,加强课型研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要想用好高中语文新教材,至少要掌握三种基本课型,即阅读课、写作课和口语交际课。这三种课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这三种课型,有时会有一定的交叉,但是决不能把阅读课上成写作课,或者把写作课上成阅读课。阅读课,一定要以阅读为核心,按照阅读规律教学,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指导阅读方法等。阅读课,又可以分为现代文阅读课、文言文阅读课。现代文阅读课还可以细分为讲读课、自读课和文学欣赏课等。文言文阅读课也可以分为诵读课、串讲课、自读课和文学欣赏课等。如果,我们能对某一种课型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它们的基本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教学,一定能够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2、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拿到新教材一看,我的第一反映就是课时紧,课时不够用。以高中第一学期语文为例,每周6学时,一个学期18周上课,共108学时。如果用36学时上现代文(12篇课文),36学时上文言文(12篇课文),20学时上写作,10学时上口语交际,最后只剩6学时机动。这样算来,课时确实非常紧张。解决课时紧张的最好办法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文的教学,要围绕单元教学重点展开。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如第一册前三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分别是: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又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课,过去至少要讲四个课时,教学重点设了三个,即学习思想内容、理清思路、把握写作特点;而新教材中只安排了两个课时,教学重点只有一个,即理清思路。新旧教材一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到,新教材的特点是系统性强,教学重点明确,而且每一课只突破一个重点,不要求面面俱到。这就告诉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一定要围绕着重点展开教学,并且有所突破,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古诗文的教学,要注重积累、诵读、感悟和熏陶。新大纲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重视了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特别是古诗文的诵读,这样有利于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过少,背得少的状况。同时,古代作品,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质兼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可以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切记: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3、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语文学习局面。新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课文配有能力训练目标、提示、注释和练习,有的还有评点、批语等资料。教学时,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改革教法,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学习、探究。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改变过去那种常见的教师一讲到底、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或文学作品讲得支离破碎的做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变“要我读、要我写”为“我要读、我要写”。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不讲,适当的讲解还是必要的,但课堂上的讲解,重在研读思路的清理和阅读方法的点拨,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活动。

当今世界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许多国家的教育界经历了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再向“ 个性和谐发展型”的转变。反映到语文教育上,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乐学”的态度,掌握“会学”的技巧,形成“自学”的能力。语文课堂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外壳,而且是人自身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中蕴藏着人终身发展的丰富养料,认真科学地学习语言,就意味着人的和谐成长。同时既要看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差异性特别大(要因材实教),又要看到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在能力很大,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充分利用《语文读本》,注意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1、《语文读本》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套新教材除课内的教科书外,还有供学生课外阅读用的《语文读本》全套共六册,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语文读本》分阅读和写作两部分,侧重阅读。阅读包括一般文章、文学作品、文言文、语言运用知识等,以“时文”为主。这些自读课文有的属延伸性的,和教科书的内容相关;有的是鉴赏性的,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进他们的文学素养;还有一类是知识性的,包括有关语言运用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史知识,也有听说读写方法和思维方法方面的文章。写作部分有三类文章,一是作家创作经验谈,二是学生谈写作体会,三是优秀的中学生作文。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模仿和借鉴,提高写作能力。

2、《语文读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阅读《语文读本》和学习教科书的目的是相同的,着眼于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所不同的是,对教科书,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训练力度也比较大;对《语文读本》,一般要求略读,运用从精读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灵活性较大,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我认为,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教科书,但因课内的课时有限,课文数量又不能太多,只凭一本教科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是不够的。一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正是这套《语文读本》的编写目的。同时,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也是不够的。《语文读本》选进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把课内学习到的阅读方法,积累的阅读经验,举一反三,运用到课外自读中,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易于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3《语文读本》的使用,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语文读本》的使用十分灵活,主要应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既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读,就不应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内容,完全放任自流,而要把它当成高中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尽可能发挥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增强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教师要把《语文读本》纳入教学设计中,可以给学生提出几条总的要求,如要求对每篇逐字逐句阅读、搞清文章主要内容和思路等等。也可以对不同的文章提一些具体的要求,如大声朗读精彩的段落、做简单的读书笔记、复述文章梗概等等。还可以开展比较阅读,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要对学生自读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并不是要考试,可以利用开始上课或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抽查,如让学生朗读精彩片断,谈谈文章大意等等;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举行阅读座谈会,谈谈阅读体会,交流阅读心得;还可以让学生在壁报或自办刊物上,直抒己见,展开对一些文章的讨论,等等。总之,以达到督促学生认真自读,让《语文读本》发挥最大作用为目的。

4、注意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新大纲的附录中设有“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列有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如《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哈姆雷特》等。这个内容非常重要,切不可忽略。建议教师们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有交流。千万不要放任自流。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可以与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为日后的继续自修和自我发展打下基础,终身受益。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鼓励创造性地用好《教师教学用书》

1、准确把握《教师教学用书》。

过去教材的教学参考书,比较注重对课文的分析与解说,而不大注重提供研读的思路和备课资料。本来是供教师备课时参考用的,由于受应试的影响,实际上却成了对课文分析或解说的“唯一”或“标准”答案。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不能定于一尊,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标准”,不免失之偏颇。与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吸取了过去教学参考书编写中的经验教训,以新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新教材为依据,重在说明教材的编写意图。在课文的点评和鉴赏指导中,注意吸收语文教学和语言学、文学研究中已有定评的新成果。从当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出发,既注意帮助教师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注意给教师留有余地,尽量不提供结论性的东西,以利于发挥教师钻研教材的积极性和在教学实践中的创造性。2创造性地用好《教师教学用书》。

我们一定要明确,新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只是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的“向导”,而不应该成为束缚教师手脚的“紧箍咒”,也不能直接拿来做讲义或教案。有的学校图书资料比较齐全,有的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及自己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案,创造性的组织教学,能够结合自己的特长,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当然,新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言中的《逍遥游》、《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课文,高一学生阅读有一定的困难;高二的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与写作(议论文)完全脱节;教科书中没有安排语言运用的内容,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些方面,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加以注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侯全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李承芳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二

关键词:小说阅读教学,一课一得,自主学习

小说阅读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学生最为喜欢的文体。然而回顾整个高中教材上的小说,很多同学对小说的内容印象都不太深刻。究其原因,考试不考,教师的讲解很少创新。但是“小说鉴赏”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中的重要栏目,与“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而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的重视,我们对小说鉴赏不得不重新进行审视。新课标在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阐释时,就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小说教学呢?如何激发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呢?

一、教师对教材要有整体意识

语文教材是一个有系的整体,教材与教材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性,因而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一册的教学内容。高中教师在讲解每一册的教学内容时必须对整个高中教材有全面的了解。然而长期以来,部分教师教到哪个年级就只分析这个年级的教学内容,很少兼顾其他年级的内容。这样做的结果是年重要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学会一定的语感培养方法。(1)多读。如何进行多读呢?具体要求:一是读的遍数要多。即对于学习的课文,学生多读几遍,直至熟读成诵;二是读的数量种类多。即在学生所读的书中,不管是童话故事,还是寓言故事;不管是儿童文学,还是古典名著;不管是教材中的,还是课外的,都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需要注意的是,在读的方式上,教师应告诉学生要想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就必须尽量采用朗读的方式;(2)多写。多读与多写是相伴相成的,“写”的过程可以牢记“读”的理解,更好地丰富语文知识的积累,如可让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写日记。

4.开展实践活动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思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地、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实践表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级与年级之间的脱节,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有些内容高一讲,高二讲,高三也在讲。因此,若在阅读教材时,把六本教材看成一个整体,运用系统论整体规律备课,整体感知,那么,对教材的处理将是一个突破,将会让教学走出支解和片面理解课文的误区。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为例,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为小说单元。分别是《祝福》、《边城》、《荷花淀》、《装在套子里的人》,单元要求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第四册一、二单元为小说单元。第一单元为《药》、《项链》、《陈焕生上城》、《守财奴》,单元要求是小说主题的结构。第二单元为中国古代小说单元,分别为《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单元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第五册第三单元是小说单元《阿Q正传》,第五单元为《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百年孤独》(节选)。第六册为《红楼梦》节选单元,单元要求是小说的鉴赏。从教材的编排上我们不难看出,从对小说最基本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的分析到“小说的鉴赏”,教材在同一体例上是按照由易到难编排的。因此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只就本册书、单元进行备课。可以把小说进行分类,如现当代小说、古代小说、外国小说等。涉及一种小说体例时,要重点讲解该小说的鉴赏方法,从而当再次出现此类小说时,就可以通过复习回顾来略讲,有效地节省课堂时间。同时教师也要有的放矢,明确哪册书、哪个单元我所要解决的内容是什么。这样所上的内容才会有梯度。

二、重点突出,注重一课一得

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中鉴赏小说主要从小说的三个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入手去鉴赏评析小说作品。这种鉴赏方式几乎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一种方式,只要是小说就必讲这三要素,力图做到面面俱到,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抹杀了每一篇小说中独特的“个性”,反而面面不到。因此在小说鉴赏教学中不能平均用力,要找准每一篇小说的切入点,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该篇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个点入手操作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策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丰富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语文学习中落实到具体的各项活动之中,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帮助学生树立创造理想,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针对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我们可成立识字兴趣小组,如“一字开花小组”、“词语接龙小组”、“自我展示小组”等,如此既能激发学生课外主动识字、记词的意识,又能丰富学生的语言,还能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可谓是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镕红珍.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J].小学语文教学,

[2]吴永侃.关注学生的积累与提升[N].中国教育报,2004.

[3]张之平,武红芹.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A].山西省创造学会创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议专辑[C],2005.

[4]祁兵.扎扎实实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

晒晒我们的“习惯性细节”

宗丽芬

(溧阳市新昌小学,江苏溧阳

摘要:语文课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它除了要在宏观上把握课改理念与精神实质外,更要在细节上实践新课程。语文课有很多的习惯性细节,如开篇的僵化有余,激励参与的急功近利,巡视指导的徒有形式等,它是背离“创新”的。而“教学方法创新”却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创新”从何开始?细节。细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实施新课程,需要创新,创新就体现在我们如何注意“细节”、改变“细节”之中。

关键词:细节习惯性细节创新最好突破?从而做到一课一得。

很多小说都有一根主线,以此为线索开展故事情节。因此部分小说鉴赏可以先理清线索,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故事情节。但是小说的故事情节并非千篇一律地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会有各种不同的结构,这是在小说鉴赏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明确的问题。例如:在讲授莫泊桑的《项链》时,就可以以线索为切入点,小说是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以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组成全文的故事情节;又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透过黛玉的眼睛把大观园里的主要人物一一带出。

此外,小说的语言是小说的生命,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通过语言的描述从而得到不断的丰富。如孙犁的《荷花淀》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展开故事情节。小说中的人物的语言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展开。小说描写了三个对话场面:(1)夫妻话别,(2)商议探夫,(3)舟中畅谈。其中(1)“夫妻话别”是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在这个环节上拓展训练,让学生用不同的性格来展现水生嫂对水生的关心,如可以用王熙凤的语气,也可以用林黛玉的语气。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了语言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再者,细节描写能很好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如沈从文的《边城》,有四个细节描写很容易被忽视,“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翠翠痴痴地坐在岸边”,“她坐在悬崖边,很觉得悲伤”。这几个细节看似无意,但是却能很好地揭示翠翠内心的变化。翠翠所选择的地点是越来越危险,从而也能看出翠翠的内心是越来越不平静,表现出翠翠希望得到理解,但是却无人知晓,因而内心越来越矛盾,越来越无助。

小说鉴赏应该是千姿百态的,不能千篇一律,只有找准了小说的切入点,才能让不同的小说绽放不同的光芒,让学生在不同的小说中体悟不同的人物感情,从每一篇小说中都得到独特的感受。

三、把阅读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任何一种教学都不应该是单向的。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是极为关健的,同时教学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能自主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上的“能学”,是以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为前提的“想学”,是以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为保障的“会学”,以及以学生的意志控制为条件的“坚持学”。

首先,小说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最初的情感体验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师在讲解

“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这是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开篇的话。它告诉我们,细节,即使是再小的细节,也不容小视。

语文课,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语文课,除了要在宏观上把握其课改理念与精神实质外,更要在细节上实践新课程。因为每个课堂细节都承载着新课程的重量,每个课堂细节都蕴含着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对学生发展需要的尊重,更蕴含着教育智慧与创新精神。

小说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自读,用自己的方法去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对小说的最初的情感体验。小说中的人物解析并不是唯一的标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而学生对同一个人物在鉴赏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当然也会有疑问。教师不必在讲解上多下功夫,而要把力气放在阅读指导上,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阅读中感知、感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喜欢读什么,用什么方式读,怎么读,有一定的自主性、独立性,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进行选择性阅读,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允许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阅读实践,有机会展现自我,有机会享受成功的快乐。

其次,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能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注意从思维能力上激发他们更多的思考,其核心也是发挥他们的自主意识。如《红楼梦》中,写了二十多个林黛玉和王熙凤的“笑”,这些“笑”有什么意味?再如《边城》中,描写翠翠坐在“白塔下”、“坐在溪边”、“坐在岸边”、“坐在悬崖上”,作者为什么变换不同的位置来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来引领学生去自主探究,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最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深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兴趣盎然的激疑环境,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质疑可能是幼稚的、偏狭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这种质疑气氛,顺着学生发现的疑难问题,自然地组合、灵活地拓展、准确地点拨、巧妙地升华,学生上阅读课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质疑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高中小说阅读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要提高小说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就要深入地了解教材,了解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课堂充满民主和宽松的氛围,让小说教学得到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魏书生.语文教学.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7.

3.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三

如果说是因不好表述而略去不谈,这是可以理解的。关于“语文学什么”的问题一如“语文是什么”的问题那样,是长期争论且悬而难决的,在新课标中避而不谈略去“内容标准”,当属情理中事。毕竟,像新课标中关于语文“素养”是什么的问题,现在很多专家学者也是各执一词难有定论的。真有“骚人搁笔费评章”那么一种味道。

或许是出于“没有必要”的考虑。因为,从课程标准的概念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它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而就语文教师的教学自主权而言,也比以前有了相当大的改观。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教材编写”中,“标准”还提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此外,课程内容要“宽”,“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详细列举了教科书之外的语文课程资源,即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不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实施课程标准后,教师可以选择适合本地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材料,教科书只作为学习材料之一,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内容领域,增删教材内容或补充课外材料。这充分显示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开放性和包容度,似乎当然就没有必要对课程内容作出具体的规定了。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了绝对自主的空间?只要尊重学生,围绕学生个性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形成选取最适当的方式展开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就可以了?

以上仅是一种猜测而已,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无论如何,新课标中没有“内容标准”是一个已然的事实。是否略去了“内容标准”就不存在这方面的疑惑了呢?我们还是让问题来说话吧。新课标出台之前,很多一线教师就感慨说“语文真是不好教”;而新课标出台之后,他们的话变成了“语文真是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也有很多教师提出“新课标出来后,高考怎么考”的问题,隐含着的就是“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这其中有语文教师的观念问题,但不可否认,这也是“语文”的内涵与外延问题长期无法得到解决的结果。

内容标准是某一学科领域专属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态度(含价值观),是该学科“学什么”的指向性问题,但在新课标中却恰恰把这一指向性给省略掉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课程内容》对高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概括,其中基础性一条里有这么一句话:“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我们知道,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语文新课标是按“学习领域+学段”陈述标准,分为五个学习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学习领域、学习目标明确了,而具体的学科内容却忽略了,学科知识缺乏一定的标准,语文学科“必需掌握的经典知识”是哪些没有一定的范围,“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没有精选出来,没有真正地做到定性、定量、定向,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又从何谈起呢?导致的必然是教与学的失范与茫然。新课标看似解决了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但语文学科的外延却少有涉及,虽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等同”,但作为课程标准,没有对学科的知识范畴进行界定,这起码也是个不够完善不够严密的标准。

新课标有理念的创新和目标的构建,却缺乏学科体系的勾勒及知识内容的指引,略去了“内容标准”,没有解决“语文学什么”的问题,这将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有诸多麻烦与困惑。如果仅仅是给出一个似乎可见而却缺乏具体操作的目标,这或许会把教师和学生推向一个广而无边、深而无底的浩瀚海洋中,产生出“目标在前方,脚下路迷茫”的感觉。

4.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四

一、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部分,又作了这样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实施开放性教学,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思考,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上学期,我们有幸参加“少教多学灵动课堂”活动,聆听了两位老师颇有质量的课,感受颇深。下面我将结合活动中所听的几节课,结合这次的培训活动来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1、倡导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是否和蔼、亲切、有鼓动性,对学生是否民主、尊重、有亲和力,对教学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着心,听听他们心中的疑惑,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帮助解决他们想努力解决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二、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以往的我总是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大百尺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1、给学生机会。比如在教学《七颗钻石》一课时,让学生也以小姑娘的身份提出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考查了学生收集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通过读书,进一步体会关爱的主题。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再如:教学《果园机器人》一课时,发散学生思维。想想说说如果是你会设计什么样的机器人?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2、虚心请教。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

三、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独立探究的意识,增强与人合作的需求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这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已经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共识摆脱“填鸭式”的满堂灌,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从乐学到会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认为,应抓住“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四、展示成果是课堂教学的升华

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举行书中人物化妆扮演会;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探究报告,心得体会;善于辞令的同学可进行辩论,以展示思想。

5.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 篇五

钢城小学王丽萍

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2011年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给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方向性的指导,使我受益匪浅,收益颇丰。

因为我新学期将任教二年级语文的缘故,所以我重点研读了第一阶段(一、二年级)阶段目标。在学习中我发现,新的课程标准对于第一阶段的目标要求共有四处改动,分别增添了两处,修改了两处。第一处是在“识字与写字”的第四条增加了“写字姿势要正确”这一内容。第二处是在“阅读”的第一条增添了“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的内容。另外两处修改的地方均是在对“口语交际”的要求,将原来的第三条 “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改为“听故事、看音像作品个,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将第四条“有表达的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改为“有表达的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了解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修订的地方,也就找准了新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目标的落脚点,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就要在教学要求上有所改进,教学方法上有所变化。

写字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写字教学也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书写的姿势对于学生练习写字是非常重要。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能保证书写自如,减轻疲劳,提高书写水平,而且还能促进少年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预防近视、斜视、脊椎弯曲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新学期一开学,在写字教学中,我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写字姿势的要求。如:常常吟诵正确坐姿与握笔姿势的儿歌;及时表扬坐姿和握笔姿势端正的学生,让身边榜样的力量

来影响学生;请家长配合,学生在家完成家庭作业的时候,家长要提醒和监督孩子正确的写字姿势。

在阅读教学方面,我除了继续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外,还利用班会时间专门对全班学生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使学生们认识到爱护和珍惜图书也是良好阅读习惯的一部分。

从这两点增添内容来看,新课程标准更注重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更具体化了。是呀,低年级正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

语文新课程标准重新修订的两处,对比原来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虽然只是几个字的改动,我认为更体现了对学生独特性、差异性的尊重。如:原课标中“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与修订版课标中“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相比,修订版语文课标就体现了尊重学生差异,尊重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独特个性。再如,原课标中“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与修订版课标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打破权威,注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表达个人意见,与他人交流切磋丰富了自己的认知,培养了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

6.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六

学习体会

三店街宋寨小学

王贵元

我参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听了专家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老师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给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现将这次新课程学习总结如下: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3、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7.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思考 篇七

一、教材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比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教师把握学科特点,或者说领悟、传达学科魅力的能力,语文教师必须把握语文的特性,对教材进行精耕细犁。

(1) 对教材的整体解读。教师对新教材的编排比如结构、内容、文体、训练体系要心中有数:弄清那些是基础型内容,是蕴涵学生发展必须的课程营养,是基本食谱,不可轻易改变,那些是拓展型内容,为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可选择使用。这样才能在教材运用中有取舍,有重点,达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目的。

(2) 深度解读,做好教材的二度开发。教参,教辅,或者网络的优秀教案、课件可以参考,但不可以照搬。外地的、名师的,不一定适合本班的学生实际。教师还应对教材对文本进行合理且富有个性的适合学生实际的解读,以选择教什么。

二、课堂组织形式

新课改中有些教师,有些课堂一味追求形式的新颖,花样翻新,互动热闹,忽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使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过程变成了精心打造的一场“秀”。如果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成为一种“时尚”“流行”,难免会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

选择怎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授课内容、学生实际确定。

1、传统的方式不必一棍子打死,结合教学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辅导在语文教学中各有作用。集体教学强调思考的程序性;分组教学重视思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个别辅导则侧重思考的个性发展。因此,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来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2、摒弃一 切毫无意 义的“作秀”。改变课堂的授课形式是为了更让跟过的学生参与,更多的学生动起来。不仅仅指动手、动口,更主要的事记忆、思维、表达、想象的综合运用。很多时候它是一种无声的内化,即便是课堂寂静无声,也应是禾苗接受雨露滋润,小树摄取根部养分的过程。要尽量减少没不要的形式,让知识、情感、体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自主、合作、探究

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新课改教学的精髓,也是衡量新课改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人对“自主”的理解就是学生的自学,却忽视了一个“主”字,即主权、主动。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主宰的权利。时间权:每节课至少留出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逐渐向三分之二过渡,让学生有思考,内化的过程。空间权: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变动位置和朝向,不是固定在座位上。提问权:让学生在预习、独立思考,探讨交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性质和类型的疑问。评议权:包括自评和互评,发表感受,提出意见、表扬和建议。

关于探究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1、探究什么。问题设置太易或太难,都会适得其反。教师应力求做到两个“最大限度” (1) 最大限度的利用教材后的探究问题。这样能够紧扣文本,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突出文本的重点。 (2) 最大限度的站在学生角度。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就他们有兴趣,有分歧,有困惑的问题提出来延伸拓展,让大家在辨析、争论中明事明情明理。

2、怎样探究。一般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课堂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我认为,探究还可以有另一种景象:静静的个体的理性思考。课堂的探究,真正的高潮,也许应该在课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教师引导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情感上有体验,认知上有收获,价值评判上有去向。一位名师说过“小学的课堂要热闹,中学的课堂要生动,高中的课堂要深刻”。深刻的思考必定在平静的氛围中完成。

3、探究的结果。“话有三说”,“横看成林侧成峰”,于是探究的结果会有多样性,同一答案也会有多种表达。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推陈出新,甚至反弹琵琶,独辟蹊径,畅所欲言。另一方面有些问题的答案有唯一性。所有的结果都有他存在的道理,但总有一些结果是最接近文本和作者本意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准确巧妙表达,“审时度势”把握好限和度,千万不能将开放性变成无原则性。

8.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有效实践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标准;实践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未来社会将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探究型的人才。为此,我们必须相信学生,乐于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如讲授流沙河的《理想》时,我设置了这样的导语:“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总理少年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老师像你们这么大时也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能从事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人民教师,经过老师的努力,今天真的站在这三尺讲台上了,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理想吗?请谈一谈。”这时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要当教师,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有的说要当医生,救死扶伤;有的说要当军人,保家卫国;有的说要当宇航员,飞向蓝天……最令人感动的是有个学生说:“我的理想是将来要考上大学,多挣点钱,帮家里减轻负担。”虽然语不惊人,但从中我看到了学生的纯真与质朴,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学生是根据现实去树立志向的,这再真实不过了。于是我对他们说:“同学们的理想都很好,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为人民谋福利,为人类做贡献。今天,让我们看看诗人流沙河是怎样给我们诠释理想的。”虽然导语费时过多,但有以下好处:课堂一开始就搭建了一个亲切、随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平台,营造出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说的人坦诚、自豪,听的人温馨、感动,一派其乐融融。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兴趣,唤起了他们发自内心的求索愿望。有了这些铺垫他们就会入情入境、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人教版中学语文第八册《背影》这一课,作家朱自清回忆父亲时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也没有不切实际的虚情假意,他以平实的语言回忆了父亲的四次背影,尤其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传递着浓浓的父子深情。课堂上当学生被这种真情打动时,我趁热打铁,问学生:“在你的记忆中是否有这样的‘背影’感动你?”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有的描述父亲雨中接“我”下学时的背影,“我”生病母亲在床前陪我时的背影……教材中像这样流露真情实感的美文比比皆是,如《台阶》《老王》《荷花》《纸船》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写纪实作文的典范。其他如《济南的冬天》《春》等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写景习作提供了范例。

二、发现问题,坚持启发式教学

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绝大多数教师已形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投身到学习中。如教学《风筝》一文时,学生质疑:文章结尾说“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为什么“悲哀”,为什么这种悲哀是“无可把握”的?经学生查找资料得知:小时候,作者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了。作者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而且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三、动手实践,合作创新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获得体验、成功,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如教学《行道树》一文时,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我们惟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装饰”用在这里恰当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中“忧愁”与“快乐”是否矛盾,为什么?学生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自主探究。又如,教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一文时,我启发学生想象:“全文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请想象一下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再如,《芦花荡》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老头子狠狠地敲打鬼子就像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我让学生抓住这句,具体写老头子是如何打鬼子的,鬼子又是怎样的……这些启发十分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张扬个性,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努力探究,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展现学生个性的过程。如教学《斑羚飞渡》时,教师讲到“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有个学生怯生生地说:“我觉得这篇文章不该选入课本。”这时其他学生都瞪大了眼睛,教师也感到有些诧异,但还是鼓励学生说:“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大胆地说下去。”这位学生接着说:“从课文中,我们能看到人凶残的一面。猎人兵分多路把斑羚逼入绝境:老斑羚试跳落水,群体列队自杀性跳渡,猎人竟袖手旁观,毫不阻拦。这样的文章不是教学生学坏吗?”这一番话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有的说:“该选入,因为它教给我们为了集体甘于牺牲自我的道德品质。”有的说:“不该选入,既然猎人在追捕逼杀,又怎谈得上为捕杀对象感到‘悲哀’呢?那是人性虚伪的表现”……虽然最后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但学生能各抒己见,说明对文章早已有深入的理解了。

如人教版第八课《故宫博物院》中以方位顺序介绍了故宫“前朝”(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内廷”(包括乾清殿、交泰殿、坤宁宫)等建筑物。我指导学生在介绍建筑物时,要注意交代观察点,安排好写作顺序,要求学生仿照课文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学生有了依托的对象,写起来就不感到困难了。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作文不能模仿,理由是模仿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师不要怕学生模仿,而是要教会学生模仿,即在模仿的基础上提高、发展,实现再创造。教师要送一个模仿的梯子给学生,让学生在写作的路上一步一步地往上攀登。

9.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新学期开始,在学校语文科组的组织下全体语文教师学习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新课程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认真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以前,老师滔滔不绝一节课,但学生收效甚微,语文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然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对语文老师来说又是一次新的挑战

新的语文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过去那样老师一为的灌输,学生只是一个听众,没有太大的发挥自主性。新课程则是明确规定认可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为学生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

新课程还明确规定教师的评价需要多样化,回头想想自己,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课堂上时常出现不错、还行、好、真好这些没有深度的评价,老师的语言魅力没有展示出来,不能更好的感染学生。课堂上老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间的互评,这样更能体现新课程提倡的培养学生自主性,更能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现将这次新课程学习总结如下:(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10.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十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范文二: 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理论指导实践,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学上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用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抱着学习和进步的心态,暑假里又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通过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虽然是又一次的学习,但还真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让我又一次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自己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让我在语文教

学方面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

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范文三: 《新课程标准》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当今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越发变的活泼、可爱了,更多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第一、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第二、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第三、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上一篇:大学国旗班章程下一篇:广东省经济组织证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