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几何证明拔高题

2024-09-22

平面几何证明拔高题(共11篇)

1.平面几何证明拔高题 篇一

高中几何证明题

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点E在棱CC1的延长线上,且CC1=C1E=BC=1/2AB=1.(1)求证,D1E//平面ACB1

(2)求证,平面D1B1E垂直平面DCB1

证明:

1):连接AD1,AD1²=AD²+DD1²=B1C1²+C1E²=B1E²

所以AD1=B1E

同理可证AB1=D1E

所以四边形AB1ED1为平行四边形,AB1//A1E

因为AB1在平面ACB1上

所以D1E//平面ACB1

2):连接A1D,A1B1//CD,面A1B1CD与面CDB1为同一个平面

由(1)可知面D1B1E与面AD1B1E为同一平面

正方形ADD1A1的对角线AD1⊥A1D

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CD⊥面ADD1A1,所以CD⊥AD1

AD1与A1D相交,所以AD1⊥AB1ED1

所以面A1B1CD⊥AD1B1E

即:面D1B1E⊥面DCB1

我现在高二,以前老师教几何证明没学好,现在想亡羊补牢.但不知道这类型题应抓什么学,找什么记,哪些是基础,证明的步骤....只有多练,真的,几何证明题有很多固定的结题模式,但是参考书不会给你列出来,老师也不讲,你随便买一本几何专题的练习书来做,或者,如果你定力不好的话,可以去报一个补习班,专门补习几何专题的。

我从你想知道的这些知识觉得你有点急于求成,但是学好几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其实高考的几何也不会很难的。

做得多,有了感觉,考试的时候自然得心应手,这是实话。

已知pA⊥平面ABCD,且四边形ABCD为矩形,M,N分别是AB,pC的中点.(1)证MN⊥CD.(2)若∠pDA=45度,求证MN⊥平面pCD

第一问,我证出来了.麻烦能讲下解这类题的思路

满意答案好评率:100%

对于这种空间几何题,用向量解决是一种通法,不知你学过没。但对于这一题,立体几何的知识足够解决了,记住面线垂直判定的方法,本质为证明线线垂直,找到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那条直线垂直,即可得证。此题(2)问,只要找pD和CD即可,注意∠pDA=45度这个条件即可证pD⊥MN。不懂追问。

继续追问:

∠pDA=45度这个条件即可证pD⊥MN?

补充回答:∠pDA=45度,可知△pAD为等腰直角△,取pD中点E,连接AE和AN,可以知道四边形AMNE为平行四边形,可知MN∥AE,而AE⊥pD(△pAD为等腰直角△,E为中点),则pD⊥MN。

2.平面几何证明拔高题 篇二

【题目】如图1, 已知, 在△ABC中, AB=AC, E是AC延长线的一点, 点F在AB上, 并且BF=CE, 连接FE交BC于D, 求证:FD=DE.

在教学时, 按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一、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对照图形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求证的结论, 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明确这道题已经告诉了什么, 将要求我们干什么, 这是解题的基础.

学生在说的过程中, 有可能叙述不流畅、不完整, 或者照本宣读, 此时教师要适时引导, 逐步培养学生善于抓住重点和关键词, 力争做到简明扼要.

二、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目结论成立的条件

根据已有的知识, 组织学生讨论两条线段在什么情形下才能相等, 通过学生陈述, 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罗列出来, 并加以归纳总结.这样不但使学生更加明确判断两条线段相等的先决条件, 而且也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三、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把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准确地叙述出来

在解答这道题时, 根据线段FD和DE在图形中所在的具体位置, 虽然直接找不出判断这两条线段相等的条件, 但可以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进行铺垫, 把FD和DE设置到一定的图形中, 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条件.例如以下四种不同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就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方法一是过F点作FH∥AE交BC于点H;方法二是过E点作EP∥AB交BC的延长线于点P, 两者都是把所求证的两条线段设置在一组三角形中,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

方法三是过F点作FM∥BC交AC于点M;方法四是过E点作EN∥BC交AB的延长线于点N, 两者都是把所求证的两条线段设置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来证明.

理清解题思路, 设计最佳解题方案, 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 教师在要求学生巩固好已学知识的前提下, 指导学生掌握解题程序, 善于挖掘和创设条件, 通过转化、推理, 把复杂的、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熟悉的, 有的放矢地寻求正确的解题途径, 理清思路, 确定方案, 解决问题.

四、引导学生陈述并写出题目的解答过程

解题思路确定后, 无论选择哪种方法, 都要求学生从添加辅助元素开始, 利用已知条件, 正确、合理、简捷、清楚、完整地表达出问题的解决过程.这就要求理顺思路, 有理有据地按照逻辑规律, 由已知条件出发, 逐步推演、转化, 进行有序、合理、正确的推理, 建立起已知到结论的清楚、简明、完善的道路, 以实现问题的解决, 过程陈述力争达到完美.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把证明过程完整地书写出来, 每一步都要做到有根有据、有条有理、规范有序、严谨详尽无遗漏.

五、指导学生检查和反思题目解答的全过程

检查和反思是学生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 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反思意在通过对题目解答过程的回顾, 组织学生认真思考我们所确定选择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可行, 推理是否合乎逻辑, 是否还有其他的解法, 对解题过程陈述是否做到了尽善尽美, 书写是否严谨完整, 进而再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并加以推广,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养成良好习惯, 提高学习能力.

3.一道几何证明题思路剖析 篇三

从命题者提供答案看,是由条件BA=BA′联想到等腰三角形,进而想到证明BD为底边AA′的高,思路是顺畅的,也无可厚非,但证明用了3次三角形相似,显然超过了课程标准要求.这促使笔者深思、细研,思索着有没有其它解法?

解题是由条件出发,运用已有定义、定理、法则,通过运算、推理得到结论的过程.因此,题干条件是什么、能得到什么结论、需要什么条件、条件与结论之间用什么方法打通、有哪些思路,这是解题者必须思考的问题.那么该题有其它通性通法吗?

结合本题,结论是证明D为AA′的中点,那么,遇到中点问题(已知中点或证明中点)我们还可以想到什么呢?从另一角度考虑,是否可以构造“8”字型或“A”字型或其他思路,这难道不是通性通法呢?

3解题反思

3.1关注解题通法,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优秀的几何题一般存在多种解法,而辅助线通常是解决问题的桥梁,巧妙的辅助线常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与标准答案不同的上述几种解法,其巧妙之处在于添加了辅助线,辅助线使未知与已知有了更紧密的联系,无需通过证明3次相似,证明过程大为简洁,体现了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从侧面说明这是一道难得的好题,是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好素材.由此可见,通过一题多解,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学过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各部分知识横向和纵向的内在联系,掌握各部分知识的转化关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广阔性的目的.

3.2重视学会解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解题教学中,题目是载体,解题是过程,方法和规律的揭示、策略和思想的形成是目的,因此,解题教学切忌就题论题,片面追求容量,忽视教学功能的发掘、开发.引导学生学会解题层面的回顾与反思:如解题中用到了哪些知识?解题中用到了哪些方法?这些知识和方法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自己是怎么想到它们的?困难在哪里?关键是什么?遇到什么障碍?后来是怎么解决的?是否还有别的解决方法、更一般的方法或更特殊的方法、沟通其他学科的方法、更简单的方法?同样的方法能用来处理更一般性的命题吗?命题能够推广吗?条件能减弱吗?结论能加强吗?这些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调动这些知识和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解题策略?

3.3关注模型思想,强化学生的识模能力

拿到一道试题,在理解题意后,立即思考问题属于哪一主题、哪一章节?与这一章节的哪个类型的问题比较接近?解决这个类型的问题有哪些方法?哪个方法可以首先拿来试用?这一想,下手的地方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也大体确定了,这就是解题中的模式识别.运用模式识别可以简洁回答解题中的两个基本问题,从何处下手?向何方前进?我们说就从辨认题型模式入手,向着提取相应方法、使用相应方法解题的方向前进.正如本文中所提到的构造“A字型”、“8字型”或“共点双垂直型”等基本模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习题中提炼出常用的基本模型,再推广模型,并通过典型问题帮助学生认识模、用模,从而强化学生对基本模型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钱德春.对数学解题“繁”与“简”的辨析与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2015

(10):17-21

[2]沈岳夫.对一道“新定义”型折叠题的解法探析[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5(11):2-3

4.初一几何证明题 篇四

1.过一点

2.过一点,有且只有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的,它们的交点叫做;4.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中,最短;A B 5.如果C[图1]6.如图1,AB、CD相交于O点,OE⊥CD,∠1和∠2叫做,∠1和∠3叫做,∠1和∠4叫做,∠2和∠3叫做;A7.如图2,AC⊥BC,CD⊥AB,B点到AC的距离是A点到BC的距离是,C点到AB的距离是D43

8.如图3,∠1=110°,∠2=75°,∠3=110°,∠4=;CB

二.判断题[图2][图3] 1.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2.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3.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4.命题都是正确的;()

5.命题都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6.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三.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A、相等的角是对顶角B、如果a⊥b,a⊥c,那

么b⊥cC、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一定是邻补角D、如果a∥b,a⊥c,那么b⊥c 2.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A、过直线AB外一点C作AB的平行线CF B、任意两个奇数之和是偶数C、同旁内角互补,则两直线平行D、两个角互为

补角,与这两个角所在位置无关A 3.如图4,已知∠1=∠2,若要∠3=∠4,则需()DA、∠1=∠3B、∠2=∠3C、∠1=∠4D、AB∥CDC [图4] 4.将命题“同角的补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正确的是()

A.如果同角的补角,那么相等B.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那么它们的补角相等 C.如果有一个角,那么它们的补角相等D.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补角,那么它们相等 四.解答下列各题 :P 1.如图5,能表示点到直线(或线段)的距离的线段QAC 有、、;ABF 2.如图6,直线AB、CD分别和EF相交,已知AB∥CD,OREBBA平分∠CBE,∠CBF=∠DFE,与∠D相等的角有∠[图5][图6]D∠、∠、∠、∠等五个。C 五.证明题E[图8]如图7,已知:BE平分∠ABC,∠1=∠3。求证:DE∥BCB[图7]CADB

六.填空题

1.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 2.在图8中,共有条线段,共有个锐角,个直角,∠A的余角是; 3.AB=3.8cm,延长线段AB到C,使BC=1cm,再反向延长AB到D,使AD=3cm,E是AD中点,F是CD的中点,则EF=cm ;

4.35.56°=度 分秒;105°45′15″—48°37′26 ″ 5.如图9,三角形ABC中,D是BC上一点,E是AC上一点,AD与BE交于F点,则图中共有E 6.如图10,图中共有条射线,七.计算题BDC 1.互补的两个角的比是1:2,求这两个角各是多少度?[图9]

A2.互余的两角的差为15°,小角的补角比大角的补角大多少?E

BDC[图10] 1.如图11,AOB是一条直线,OD是∠BOC的平分线,若∠AOC=34°56′求∠BOD的度数;

DC 八.画图题。1.已知∠α,画出它的余角和补角,并表示出来AOB

[图11]北 2.已知∠α和∠β,画一个角,使它等于2∠α—∠β北偏西20

5.初二几何证明题 篇五

如图,在矩形ABCD中,AB=8,AD=6,点P、Q分别是AB边和CD边上的动点,点P从点A向点B运动,点Q从点C向点D运动,且保持AP-CQ。设AP=x

(1)当PQ∥AD时,求x的值;

(2)当线段PQ的垂直平分线与BC边相交时,求x的取值范围;

(3)当线段PQ的垂直平分线与BC相交时,设交点为E,连接EP、EQ,设△EPQ的面积为S,求S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S的取值范围。

21.(本小题满分9分)

如图,直线yxm与双曲线y

(1)求m及k的值; k相交于A(2,1)、B两点. xyxm,(2)不解关于x、y的方程组直接写出点B的坐标; ky,x

(3)直线y2x4m经过点B吗?请说明理由.

(第21题)

28.(2010江苏淮安,28,12分)如题28(a)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坐标为(12,0),点B坐标为(6,8),点C为OB的中点,点D从点O出发,沿△OAB的三边按逆时针方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运动一周.

(1)点C坐标是),当点D运动8.5秒时所在位置的坐标是,);

(2)设点D运动的时间为t秒,试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OCD的面积S,并指出t为何值时,S最大;

(3)点E在线段AB上以同样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如题28(b)图,若点E与点D同时出发,问在运动5秒钟内,以点D,A,E为顶点的三角形何时与△OCD相似(只考虑以点A.O为对应顶点的情况):

题28(a)图题28(b)图

(10江苏南京)21.(7分)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较于点O,△ABC≌△BAD。求证:(1)OA=OB;(2)AB∥CD.(10江苏南京)28.(8分)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2,M是AD的中点,点E从点A

出发,沿AB运动到点B停止,连接EM并延长交射线CD于点F,过M作EF的垂线交射线BC于点G,连结EG、FG。

(1)设AE=x时,△EGF的面积为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P是MG的中点,请直接写出点P的运动路线的长。

23.(本题8分)如图,在△ABC中,D是BC边的中点,E、F分别在AD及其延长线上,∥BF,连接BE、CF.

(1)求证:△BDF≌△CDE;

(2)若AB=AC,求证:四边形BFCE是菱形.

CE

27.(本题8分)如图①,将边长为4cm的正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点E、F分别在边AB、CD上),使点B落在AD边上的点 M处,点C落在点N处,MN与CD交于点P,连接EP.

(1)如图②,若M为AD边的中点,①,△AEM的周长=_____cm;

②求证:EP=AE+DP;

(2)随着落点M在AD边上取遍所有的位置(点M不与A、D重合),△PDM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27.(本题满分12分)如图1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BC,∠DCB=75º,以CD为一边的等边△DCE的另一顶点E在腰AB上.(1)求∠AED的度数;

(2)求证:AB=BC;

(3)如图2所示,若F为线段CD上一点,∠FBC=30º.

DF求 FC 的值.

图1 E C

6.高考几何证明题 篇六

高考几何证明题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

∠B=2∠DCN

证明:

∵CN⊥CM,∴∠2+∠3=90°,∴∠1+∠4=90°;

又∠1=∠2,∴∠3=∠4,∴∠BCD=2∠DCN;

∵AB//DE,∴∠B=∠BCD;

于是∠B=2∠DCN。

11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

∠B=2∠DCN

证明:

∵CN⊥CM,∴∠2+∠3=90°,∴∠1+∠4=90°;

又∠1=∠2,∴∠3=∠4,∴∠BCD=2∠DCN;

∵AB//DE,∴∠B=∠BCD;

于是∠B=2∠DCN。

12、

空间向量作为新加入的内容,在处理空间问题中具有相当的优越性,比原来处理空间问题的方法更有灵活性。

如把立体几何中的线面关系问题及求角求距离问题转化为用向量解决,如何取向量或建立空间坐标系,找到所论证的平行垂直等关系,所求的角和距离用向量怎样来表达是问题的关键.

立体几何的计算和证明常常涉及到二大问题:一是位置关系,它主要包括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平行,线面平行;二是度量问题,它主要包括点到线、点到面的距离,线线、线面所成角,面面所成角等。这里比较多的主要是用向量证明线线、线面垂直及计算线线角,而如何用向量证明线面平行,计算点到平面的距离、线面角及面面角的例题不多,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以下用向量法求解的简单常识:

1、空间一点P位于平面MAB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对x、y,使得 或对空间一定点O有

2、对空间任一点O和不共线的三点A,B,C,若: (其中x+y+z=1),则四点P、A、B、C共面.

3、利用向量证a‖b,就是分别在a,b上取向量 (k∈R).

4、利用向量证在线a⊥b,就是分别在a,b上取向量 .

5、利用向量求两直线a与b的夹角,就是分别在a,b上取 ,求: 的问题.

6、利用向量求距离就是转化成求向量的模问题: .

7、利用坐标法研究线面关系或求角和距离,关键是建立正确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正确表达已知点的坐标.

13

空间向量作为新加入的内容,在处理空间问题中具有相当的优越性,比原来处理空间问题的方法更有灵活性。

如把立体几何中的线面关系问题及求角求距离问题转化为用向量解决,如何取向量或建立空间坐标系,找到所论证的平行垂直等关系,所求的角和距离用向量怎样来表达是问题的关键.

立体几何的计算和证明常常涉及到二大问题:一是位置关系,它主要包括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平行,线面平行;二是度量问题,它主要包括点到线、点到面的距离,线线、线面所成角,面面所成角等。这里比较多的主要是用向量证明线线、线面垂直及计算线线角,而如何用向量证明线面平行,计算点到平面的距离、线面角及面面角的例题不多,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以下用向量法求解的简单常识:

1、空间一点P位于平面MAB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对x、y,使得 或对空间一定点O有

2、对空间任一点O和不共线的三点A,B,C,若: (其中x+y+z=1),则四点P、A、B、C共面.

3、利用向量证a‖b,就是分别在a,b上取向量 (k∈R).

4、利用向量证在线a⊥b,就是分别在a,b上取向量 .

5、利用向量求两直线a与b的夹角,就是分别在a,b上取 ,求: 的问题.

6、利用向量求距离就是转化成求向量的模问题: .

7、利用坐标法研究线面关系或求角和距离,关键是建立正确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正确表达已知点的坐标.

首先该图形能建坐标系

如果能建

则先要会求面的法向量

求面的法向量的方法是 1。尽量在土中找到垂直与面的向量

2。如果找不到,那么就设n=(x,y,z)

然后因为法向量垂直于面

所以n垂直于面内两相交直线

可列出两个方程

两个方程,三个未知数

然后根据计算方便

取z(或x或y)等于一个数

然后就求出面的一个法向量了

会求法向量后

1。二面角的求法就是求出两个面的法向量

可以求出两个法向量的夹角为两向量的数量积除以两向量模的乘积

如过在两面的.同一边可以看到两向量的箭头或箭尾相交

那么二面角就是上面求的两法向量的夹角的补角

如果只能看到其中一个的箭头和另一个的箭尾相交

那么上面两向量的夹角就是所求

2。点到平面的距离就是求出该面的法向量

然后在平面上任取一点(除平面外那点在平面内的射影)

求出平面外那点和你所取的那点所构成的向量记为n1

7.平面几何证明拔高题 篇七

关键词:化归思想,辅助线,问题解决,证明

化归思想是指将一个新的复杂的疑难问题通过变换、转换等方式变成一个简答的已知的易于解决的问题. 化归原则是一种重要的解题原则,也称为转化原则. 运用化归思想时,关键在于如何将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已解决或较为容易的问题. 下面就两题初中数学的几何证明题为例来论述化归思想的具体运用.

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P,AC = BD. E,F分别是AD,BC的中点,E,F分别交AC,BD于N,M.试说明∠PMN = ∠PNM的理由.

分析波利亚提出的怎样解题的四个步骤分别是: 第一,你必须理解题目; 第二,找出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 若找不到直接联系,也许不得不找辅助题目,最终找到一个解题的方案. 第三执行你的方案; 第四,检查已经得到的解答.

对于这一题,按照波利亚的解题的四个步骤来分析解决这题. 首先,此题题意很容易看懂,已知条件很容易找到,但所要求的和已知条件没有显然的、直接的关系,乍一看不知如何下手. 观察题目所给的图,我们发现要求证的两个相等的角是三条没有特别位置关系的直线构成的,如果证三角形PNM为等腰三角形不好证. 这时我们就会想到也许我们把要求证相等的角转化成与他们分别相等的角,我们只要证转化后的两个角相等,那么问题也就解决了. 题目的已知条件AC = BD,再看图,AC和BD是相交的,那么我们就会想到如果能把AC、BD放在一个三角形中,正好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也就得到两个相等的角,或许与要求证的角有关系. 想到这,我们自然会想到需要做辅助线,那么由点B作BI∥AC,且使BI = AC,连接DI,则可得等腰三角形BDI,这时也会顺势延长EF交BI于H,如图2.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若要解决 问题需要 证∠PMN = ∠BDI,∠PNM =∠BID,进而需证EH∥DI,然而我们发现是证不出EH∥DI. 同时,题目所给的E、F分别是AD、BC的中点这个已知条件还没用,而且若按照上述做辅助线的方法,也用不到这个条件的,题目既然给这个条件的,必然是有用的. 这样,上述作辅助线的方法被否定.

如何做辅助线来解决问题呢? 虽然第一次作的线不正确,但它也给我们启发: 为何不直接作EF的平行线,AC的平行线,设它们交于I点. 延长AC交DI于J,这时EN就是三角形ADJ的中位线,AN = NJ,如图3. 作过平行线后,立即可看出四边形NHIJ是平行四边形,也就有,角∠PNM = ∠I,NJ = HI = AN. 由EF∥DI,可得∠PMN = ∠BDI到此,只要证∠BDI = ∠BID,也就是证BD = BI即可,而BD = AC,所以若能证AC = BI,问题即可被解决. 刚才已经知道AP =HI,若NC = BH,就有AC = BI. NC、BH是不是相等关系呢?注意到F为中点,这个条件还没用. 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可将这两条线段分别放在两个三角形中,再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等即可.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发现在三角形CFN,BFH中有,∠CNF = ∠BHF,∠NFC = ∠HFB,CF = BF,所以三角形CFN,BFH全等,BH = NC. 从而AC = BI,问题解决.

上述作辅助线的方法不容易想到,既要作两条平行线,又要延长条线段,用到的有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中位线、全等三角形等知识. 这需要学生对这些知识牢固掌握,有宏观的把握,而且会灵活运用. 若把这题目给初中刚学四边形的学生做,能想到这种方法是不容易的. 此题,其实有种更适合初学者的方法.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一题. 当然还是要将所解决的问题转化简单的问题. 题目已知条件,E、F分别是AD,BC的中点,一般情况下,在几何题中看到中点,就要考虑三角形的中位线,由中位线就得到平行线,进而可以有角相等,或许就能将∠PNM,∠PMN转化另外两个相等的角. 再看已知条件,AC = DB,若AC、DB是两个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所对的第三边,那么这两条中位线就相等. 观察图形若取AB得中点G,连接EG,FG,如图4. 则EG,FG分别是三角形ABD,ABC的中位线,容易知角∠GEF = ∠PMN,∠GFE = ∠PNM. 因为AC = BD,所以EG = FG,∠GEF = ∠GFE.由上可得∠PNM = ∠PMN,问题解决.

两种方法相比,第一种作辅助线较多,主要用到的有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位线等的有关知识,达到证明的目的走的路较长. 第二种方法的辅助线作过后,主要用到三角形中位线的知识. 相比之下,后一种方法的证明更直观、简便些.

例2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两腰AB,AC分别取两点E,F. 使AE = CF已知BC = 2,求证EF≥1.

分析此题要证EF≥1,已知条件为E,F是三角形ABC两腰上的点. 考虑到特殊情况,当E,F分别是AB,AC的中点时,有EF = 1. 接下来如何证EF > 1?题目已知条件只有BC = 2这个数据,由此我们猜想EF与BC可能有某种数量关系. 观察图形,我们需要通过辅助手段———辅助线,使得EF,BC是一个规则图形的两个边,这样更容易得知它们的长度关系. 过点E作EG∥BC且使EG = BC,连接GC,可得到平行四边形BCGE,BE = CG,如图6. 题目还有AE = CF这个已知条件,显然BE = AF = CG. 因为BA∥CG,所以∠EAF = ∠FCG. 那么连接F,G,有三角形AEF,CFG全等,FE = FG. 在三角形EFG中,2EF > EG = BC = 2,EF > 1,问题解决.

上述证明EF > 1的实质是将BC向上平移从而和EF在一个三角形中,那么将EF向下平移和BC在同一三角形中,能否解决问题呢?过点C作CG∥FE,连接B,G,如图7. 和第一种方法证明类似,可证得GBC是等腰三角形,从而2GC =2EF > BC = 2,EF > 1,问题解决.

以上两种方法都是通过作辅助线平移BC或EF找到BC,EF的关系. 此题还有一种通过作辅助线平移中位线的方法证明EF > 1.

取AB,AC的中点M,N,连接M,N,MN = 1,EF > 1,即EF > MN. 如图8,过点E作EG∥MN且使EG = MN,连接GN,就有平行四边形EGNM,再连接GF,若能证明三角形EFG直角三角形,即有EF > 1. 下证之,因为三角形ABC是等腰的,所以∠NHG = ∠AHE = ∠AEH =∠EMN = ∠NGH,有等腰三角形NGH,NG = NH. 因为AM = CN,AE = CF,所以ME = NF = NG =NH,故三角形HGF是直角三角形,且∠HGF = 900,有直角三角形EFG,EF > EG = MN = 1,问题解决.

证明例2的三种方法的基本思想都是化归思想,通过平移将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易解决的问题. 前两种方法类似,第三种方法相对来说不容易想到,而且稍微复杂些,不过也是比较巧妙的证法.

化归思想的核心是我们不应以静止的眼光,而应以可变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即应善于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变形. 以上两个几何问题充分体现了这一核心. 这里应注意几点:

第一,所说的变形并不是一种无目的的活动,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始终“盯住目标”,即应当始终考虑这个问题: 怎样才能达到解决原来问题的目的? 如,怎样才能证明问题中的结论?

第二,因为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找到正确的化归方向与方法,因此,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应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8.几何证明题学习方法指导 篇八

关键词:几何;分析方法;总结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91-2

平面几何是初中生普遍认为难学,任课教师认为难教的一个知识点。之所以难,是因为从代数到几何发生了由数到形、由计算到推理的转变,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其次,概念、性质、定理比较多,而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并掌握其几何语言;进而,遇到问题不会分析,予以解答。

众所周知,几何的证明就是要用合理的推断来说明因果关系的正确性,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几何证明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十分重要,要让学生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有关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技巧,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最终达到能独立分析、解答问题的目的。通过实践教学反馈总结,我认为对几何证明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会读题

第一,很多学生在把一个题目读完后,还没有弄清楚题目讲的是什么意思,就开始动笔书写,这是不可取的,往往写下来也是不得分的。我们应该边读边想,给的条件有什么用,再对照图形来对号入座;思考所求结论从什么地方入手,也应在图中找到相应位置。

第二,在读题的时候每个条件要在所给的图形中标记出来。相等的边或角用相同的符号来表示;倍数关系的边或角用同类型的相应倍数来表示。

第三,图形复杂一点的题目往往有一些隐藏条件,我们读题时也要能挖掘出来。这就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对特殊图形的认识。有些是由已知条件所能直接得出的结论,也应标注在图形旁边,结合证明内容看需要用哪些。

二、学会分析

证明题的分析无非三种方法:第一,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性质的应用,逐步推导,证出结论。第二,逆向思维。从命题的结论考虑,逆推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往前倒推,直到已知条件。这种方法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探索解题方法,拓宽解题思路。第三,正逆结合。从题目要你证明的结论出发往回推理,然后再考虑用这种方法证明还缺少哪些条件,以利于缩短条件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的目的。

三、学会看图

所谓看图,是指观察,分析和认识几何图形。通过看图,不仅找到图形中的已知条件和证明内容,还要知晓几何图形的内在构成和联系,从而达到解一题通一类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解题兴趣,迸发出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几何板块的模型思想非常突出,如果学生把每一道几何题目的基本构架“理”清楚,也就是几何图形的本质“看”透彻,那么学习将会事半功倍。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有时还需要构造基本图形,添加辅助线,把大问题细化成几个小问题,逐一击破,从而解决问题。

例如:苏科版数学用书初二下册学习四边形的时候,有这样一个问题:在矩形纸片ABCD中,AB=6,BC=8,

(1)将矩形纸片沿BD折叠,使点A落在点E处(如图①),设DE和BC相交于点F,试说明△BDF为等腰三角形,并求BF的长;

(2)将矩形纸片折叠,使B与D重合(如图②)求折痕GH的长。

这道题目中,问题(1)由平行线加角平分线就能得等腰三角形。对于BF的长度的求解,借助于方程思想,设BF=x,利用“角落里的小勾”来完成,得x2=(8-x)2+62,解方程即可,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问题(2)中,同是翻折,但折痕不一样,得到的翻折图形自然不一样,但两张图形在结构模型上是完全一致的,都包含了全等图形和直角三角形,看透这一点,解题就会容易许多。和图(1)一样,利用“角落里的小勾”很快求出BH、CH=AG=GF。接下来思考GH的求法,想法一:放入直角三角形求GH,那么就要添辅助线GM⊥BC于点M,这样,只要求出BM,就能得MH,放在Rt△GMH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GH。所以解题关键转化成求BM,而BM=AG,问题迎刃而解。想法二:GH看成四边形GBHD的对角线,因此连接GB和BD交于点O。继续由图(1)的积累,容易证四边形GBHD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放于Rt△BOH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OH,两倍即是GH。

因此,我们认清图形的内在构成和联系,看清图形的本质,将复杂图形解析成几个基本图形,很多看似困难的问题都能轻松解答。

四、学会总结

当一道几何题证出来后,同学们会感到很高兴,事实上,这对今后的学习可以带来更大的信心。此时,如果同学们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回顾总结一下自己在解题中所用的定理、性质,总结解题时的思路和方法,这将是学习的更高境界,也是自我升华的一个重要环节,今后会解的就不仅仅是这道题,而是这一类题。

例如:4.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为CD的中点,连接AE、BE,BE⊥AE,延长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1)AD=CF;(2)AB=BC+AD.

此题的证明较为简单,当我们边读题边把条件标注在图形上,题目读完,解题思路也就出来了。通过证明△ADE≌△FCE,得出AD=CF;再证△ABE≌△FBE,就能得AB=BF,从而得出AB=BC+AD.

这时,我们是成功的,自然是开心的,但仍需静下心来,总结一下图形特点以及解题方法,我们说,图形中由平行线加线段的中点构成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这样,遇到下面这道题,你就心中有数啦。

4.2如图,AD∥BC,DC⊥AD,AE平分∠BAD,且E是DC的中点,AD、BC与AB之间有何关系?请说明理由.

此题是个开放式问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图形积累,要有基本知识储备。正因为对4.1的总结思考,我们遇到此题时,并不慌张。从图形看,此图继续有平行线加线段的中点,和4.1结构一样,图形本质相同,因此,为了构成全等三角形,那么延长AE交BC延长线于点F,图形就变成4.1,问题解决了。

做完这道题,我们对于平行线加线段的中点构成全等三角形已经足够掌握,此时不妨从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本题的另一个重点。那就是对于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的证明方法,是将两条中的一条线段通过全等或等角对等边替换成与另一条在一直线上的线段,从而转化成证两条长线段相等的模型。

9.几何证明题解题口诀 篇九

(作者:河南省唐河县刘军义)

几何做题很容易,证明过程写详细。数学原理巧运用,前后贯通有条理!题目信息不放过,必与结果有联系。学科符号用恰当,统一规范又适宜: 因为所以单点对,大小符号尖相抵; 图形符号缩字同,角线名称字母替。证理恰切书规范,美观整洁又得体!解释:

1、题目信息:指题目中给的证明条件。

2、结果:指要证明的内容。

3、因为所以单点对:指“∵”和“∴”竖写时情况。

4、尖相抵:指“>”和“<”横写时的情况。

5、图形符号缩字同:指“□”“◇”“△”等代替图形名称时占一个汉字的位置。

10.初一几何证明题答案 篇十

2已知AC平分角BAD,CE垂直AB于E,CF垂直AD于F,且BC=CD

(1)求证:△BCE全等△DCF

3.如图所示,过三角形ABC的顶点A分别作两底角角B和角C的平分线的垂线,AD垂直于BD于D,AE垂直于CE于E,求证:ED||BC.4.已知,如图,pB、pC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且相交于点p。

求证:点p在∠A的平分线上。

回答人的补充2010-07-1900:101.在三角形ABC中,角ABC为60度,AD、CE分别平分角BAC角ACB,试猜想,AC、AE、CD有怎么样的数量关系

2.把等边三角形每边三等分,经其向外长出一个边长为原来三分之一的小等边三角形,称为一次生长,如生长三次,得到的多边形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几倍

求证:同一三角形的重心、垂心、三条边的中垂线的交点三点共线。(这条线叫欧拉线)求证:同一三角形的三边的中点、三垂线的垂足、各顶点到垂心的线段的中点这9点共圆。~~(这个圆叫九点圆)

3.证明:对于任意三角形,一定存在两边a、b,满足a比b大于等于1,小于2分之根5加

14.已知△ABC的三条高交于垂心O,其中AB=a,AC=b,∠BAC=α。请用只含a、b、α三个字母的式子表示AO的长(三个字母不一定全部用完,但一定不能用其它字母)。

5.设所求直线为y=kx+b(k,b为常数.k不等于0).则其必过x-y+2=0与x+2y-1=0的交点(-1,1).所以b=k+1,即所求直线为y=kx+k+1(1)过直线x-y+2=0与Y轴的交点(0,2)且垂直于x-y+2=0的直线为y=-x+2(2).直线(2)与直线(1)的交点为A,直线(2)与直线x+2y-1=0的交点为B,则AB的中点为(0,2),由线段中点公式可求k.6.在三角形ABC中,角ABC=60,点p是三角ABC内的一点,使得角ApB=角BpC=角CpA,且pA=8pC=6则pB=2p是矩形ABCD内一点,pA=3pB=4pC=5则pD=3三角形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角C=90O是三角形内一点,O点到三角形各边的距离都等于1,将三角形ABC饶点O顺时针旋转45度得三角形A1B1C1两三角形的公共部分为多边形KLMNpQ,1)证明:三角形AKL三角形BMN三角形CpQ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求三角形ABC与三角形A1B1C1公共部分的面积。

已知三角形ABC,a,b,c分别为三边.求证:三角形三边的平方和大于等于16倍的根号3(即:a2+b2+c2大于等于16倍的根号3)

初一几何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如果α和β是同旁内角,且α=55°,则β等于()

(A)55°(B)125°(C)55°或125°(D)无法确定

2.如图19-2-(2)

AB‖CD若∠2是∠1的2倍,则∠2等于()

(A)60°(B)90°(C)120°(D)150

3.如图19-2-(3)

∠1+∠2=180°,∠3=110°,则∠4度数()

(A)等于∠1(B)110°

(C)70°(D)不能确定

4.如图19-2-(3)

∠1+∠2=180°,∠3=110°,则∠1的度数是()

(A)70°(B)110°

(C)180°-∠2(D)以上都不对

5.如图19-2(5),已知∠1=∠2,若要使∠3=∠4,则需()

(A)∠1=∠2(B)∠2=∠

3(C)∠1=∠4(D)AB‖CD

6.如图19-2-(6),AB‖CD,∠1=∠B,∠2=∠D,则∠BED为()

(A)锐角(B)直角

(C)钝角(D)无法确定

7.若两个角的一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另一边相互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的关系是()

(A)相等(B)互补(C)相等且互补(D)相等或互补

8.如图19-2-(8)AB‖CD,∠α=()

(A)50°(B)80°(C)85°

答案:1.D2.C3.C4.C5.D6.B7.D8.B

初一几何第二学期期末试题

1.两个角的和与这两角的差互补,则这两个角()

A.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B.都是钝角

C.都是直角D.必有一个直角

2.如果∠1和∠2是邻补角,且∠1>∠2,那么∠2的余角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条直线的垂线有且只有一条

B.过射线端点与射线垂直的直线只有一条

C.如果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这两个角一定是邻补角

D.过直线外和直线上的两个已知点,做已知直线的垂线

4.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有()

A.平行或相交B.垂直或平行

C.垂直或相交D.平行、垂直或相交

5.不相邻的两个直角,如果它们有一条公共边,那么另一边互相()

A.平行B.垂直

C.在同一条直线上D.或平行、或垂直、或在同一条直线上

答案:1.D2.C3.B4.A5.A回答人的补充2010-07-1900:211.如图所示,一只老鼠沿着长方形逃跑,一只花猫同时从A点朝另一个方向沿着长方形去捕捉,结果在距B点30cm的C点处捉住了老鼠。已知老鼠与猫的速度之比为11:14,求长方形的周长。设周长为X.则A到B的距离为X/2;X/2-30:X/2+30=11:14X=500cm如图,梯形ABCD中,AD平行BC,∠A=2∠C,AD=10cm,BC=25cm,求AB的长解:过点A作AB‖DE。∵AB‖DE,AD‖BC∴四边形ADEB是平信四边形∴AB=DE,AD=BE∵∠DEB是三角形DEC的外角∴∠DEB=∠CDE+∠C∵四边形ADEB是平信四边形∴∠A=∠DEB又∵∠A=2∠C,∠DEB=∠CDE+∠C∴∠CDE+∠C∴DE=CE∵AD=10,BC=25,AD=BE∴CE=15=DE=AB如图:等腰三角形ABCD中,AD平行BC,BD⊥DC,且∠1=∠2,梯形的周长为30CM,求AB、BC的长。因为等腰梯形ABCD,所以角ABC=角C,AB=CD,AD//BC所以角ADB=角2,又角1=角2,所以角1=角2=角ADB,而角ABC=角C=角1+角2且角2=角ADB所以角ADB+角C=90度,所以有角1+角2+角ADB=90度所以角2=30度因此BC=2CD=2AB所以周长为5AB=30所以AB=6,BC=12回答人的补充2010-07-0311:25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G、F分别在DC、CB边上,DG=GC=2,CF=1.求证:∠1=∠2(要两种解法提示一种思路:连接并延长FG交AD的延长线于K)

1.连接并延长FG交AD的延长线于K∠KGD=∠FGC∠GDK=∠GCFBG=CG△CGF≌△DGKGF=GKAB=4BF=3AF=5AB=4+1=5AB=AFAG=AG△AGF≌△AGK∠1=∠

22.延长AC交BC延长线与E∠ADG=∠ECG∠AGD=∠EGCDG=GC△ADG≌△EGF∠1=∠EAD=CEAF=5EF=1+4=5∠2=∠E所以∠1=∠2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E平行DF,分别交AC于E、F连接ED、BF求证∠1=∠2

答案:证三角形BFE全等三角形DEF。因为FE=EF,角BEF=90度=角DFE,DF=B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相等)。所以三角形BFE全等三角形DEF。所以∠1等于∠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就给这么多吧~~N累~!回答人的补充2010-07-1900:341已知ΔABC,AD是BC边上的中线。E在AB边上,ED平分∠ADB。F在AC边上,FD平分∠ADC。求证:BE+CF>EF。

2已知ΔABC,BD是AC边上的高,CE是AB边上的高。F在BD上,BF=AC。G在CE延长线上,CG=AB。求证:AG=AF,AG⊥AF。

3已知ΔABC,AD是BC边上的高,AD=BD,CE是AB边上的高。AD交CE于H,连接BH。求证:BH=AC,BH⊥AC。

4已知ΔABC,AD是BC边上的中线,AB=2,AC=4,求AD的取值范围。

5已知ΔABC,AB>AC,AD是角平分线,p是AD上任意一点。求证:AB-AC>pB-pC。

6已知ΔABC,AB>AC,AE是外角平分线,p是AE上任意一点。求证:pB+pC>AB+AC。

7已知ΔABC,AB>AC,AD是角平分线。求证:BD>DC。

8已知ΔABD是直角三角形,AB=AD。ΔACE是直角三角形,AC=AE。连接CD,BE。求证:CD=BE,CD⊥BE。

9已知ΔABC,D是AB中点,E是AC中点,连接DE。求证:DE‖BC,2DE=BC。

10已知ΔABC是直角三角形,AB=AC。过A作直线AN,BD⊥AN于D,CE⊥AN于E。求证:DE=BD-CE。

等形2

1已知四边形ABCD,AB=BC,AB⊥BC,DC⊥BC。E在BC边上,BE=CD。AE交BD于F。求证:AE⊥BD。

2已知ΔABC,AB>AC,BD是AC边上的中线,CE⊥BD于E,AF⊥BD延长线于F。求证:BE+BF=2BD。

3已知四边形ABCD,AB‖CD,E在BC上,AE平分∠BAD,DE平分∠ADC,若AB=2,CD=3,求AD。

4已知ΔABC是直角三角形,AC=BC,BE是角平分线,AF⊥BE延长线于F。求证:BE=2AF。

5已知ΔABC,∠ACB=90°,AD是角平分线,CE是AB边上的高,CE交AD于F,FG‖AB交BC于G。求证:CD=BG。

6已知ΔABC,∠ACB=90°,AD是角平分线,CE是AB边上的高,CE交AD于F,FG‖BC交AB于G。求证:AC=AG。

7已知四边形ABCD,AB‖CD,∠D=2∠B,若AD=m,DC=n,求AB。

8已知ΔABC,AC=BC,CD是角平分线,M为CD上一点,AM交BC于E,BM交AC于F。求证:ΔCME≌ΔCMF,AE=BF。

9已知ΔABC,AC=2AB,∠A=2∠C,求证:AB⊥BC。

10已知ΔABC,∠B=60°。AD,CE是角平分线,求证:AE+CD=AC

全等形4

1已知ΔABC是直角三角形,AB=AC,ΔADE是直角三角形,AD=AE,连接CD,BE,M是BE中点,求证:AM⊥CD。

2已知ΔABC,AD,BE是高,AD交BE于H,且BH=AC,求∠ABC。

3已知∠AOB,p为角平分线上一点,pC⊥OA于C,∠OAp+∠OBp=180°,求证:AO+BO=2CO。

4已知ΔABC是直角三角形,AB=AC,M是AC中点,AD⊥BM于D,延长AD交BC于E,连接EM,求证:∠AMB=∠EMC。

5已知ΔABC,AD是角平分线,DE⊥AB于E,DF⊥AC于F,求证:AD⊥EF。

6已知ΔABC,∠B=90°,AD是角平分线,DE⊥AC于E,F在AB上,BF=CE,求证:DF=DC。

7已知ΔABC,∠A与∠C的外角平分线交于p,连接pB,求证:pB平分∠B。

8已知ΔABC,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的点有几个?

9已知四边形ABCD,AD‖BC,AD⊥DC,E为CD中点,连接AE,AE平分∠BAD,求证:AD+BC=AB。

11.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解题方法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树立信心  几何思想  答题思路  答题步骤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058

几何类题目在卷面上大都体现为几何证明题,本文就如何帮助学生攻克几何证明题这一难关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树立面对几何证明题的信心

纵观整个数学学科,几何证明类题目称得上是初中数学的一大难点,也是初中数学试卷上占有较大分值的一个题目,多数学生在此类题目上失分,进而影响了整体的数学成绩。有的学生甚至对此类题目产生恐惧情绪,一看到几何证明类题目,就自动跳过,主观上认为这类题目的难度太大,自己一定做不出。学生的这种恐惧心理自然而然成为了他们攻克此类题目的一大障碍。作为老师应该清楚,还没读题就打退堂鼓是解题的一大禁忌。学术研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断然不可以对问题产生恐惧心理。老师讲解题目的时候,应当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抛出一些直接的线索,让学生自然而然想到接下来的解题思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老师最好能总结出几何证明题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几何证明类题目有规律可循。最终让学生克服恐惧,树立信心,让学生能感受到其实几何证明类题目并不难,只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并能将理论知识与几何图相结合,这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经过老师们长时间的引导,学生对于这类题目的自信心必然能够大大提高。

二、带领学生看图读图,培养几何思想

几何证明类题目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读图,而解决此类题目的突破口往往隐藏在几何图形中。然而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从几何图中发掘到线索,拿到高分。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学生做惯了文字类题目,习惯性从文字中获得线索和解题关键,读图能力弱,分析几何图形的思想不够牢固,容易忽略几何图中所揭示的重要线索。作为老师,若想强化学生几何证明题的软肋,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几何思想。

第一类几何思想是指数形结合的思想。老师要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养成乐于读图,并能从图中获得线索的习惯,提高学生对于几何图的分析能力,最终要让学生能自如地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几何图紧密地结合起来,树立起数形合一的几何思想,看到几何图就能轻松写出相应的数学公式和数值。老师千万不要以解题为目的进行讲解,而是要以教会学生分析几何图为目的进行讲解。例如我们做过的经典例题,老师可以反复拿出题目中的几何图,抛开例题所设的问题,就图论图,带领学生分析几何图,或者指派学生分析,检验教学成果。

第二个需要培养的几何思想就是整体变换的思想,整体变换,顾名思义就是要将部分结合到整体,从整体中分离个体。这就需要老师多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花心思了,逐步引导,找出部分线索,向学生抛出问题,如何将这一部分线索与整体联系起来,要让学生能够主动的思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例如,让学生养成一看到直线就要思考是否有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

第三种几何思想,就是分类讨论思想。我们常常遇到一些综合性强的证明类题目,既需要学生的逻辑性,也需要学生计算部分数值来作为证明的条件,这时可能会出现答案不唯一的情况,而粗心的学生往往会漏掉部分情况。例如一些题目要求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已知某一角度,需要求出另一角度与之相等,计算时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而答案只能取其中之一,这时,老师需要要求学生解出所有答案,分类讨论,列出某个答案不符合条件的理由,并舍去,这样学生才能拿到满分。在分类讨论的题目上失分是很可惜的,老师需要多给学生准备些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要让学生看到题目能及时想到分类讨论的情况。第四种必备的几何思想是逆变化思想,指的是从要证明的部分出发,倒推条件。对于某些难度稍大的题目,往往正推会比较困难,思路很难理清,这时就需要老师来教会学生逆变化的几何思想,引导他们反方向解题,平时多加训练,加深他们对逆变化思想的印象和理解。如此一来,学生做起几何证明题才能得心应手,拿到高分。有了这些几何思想,便能初步攻克几何证明题的大门。

三、帮助学生理清答题思路

证明题的解答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很强的逻辑性,然而很多学生答题时的思路混乱,想起什么就写什么,完全不依据逻辑,即使他们掌握了几何思想,发掘出几何图中的线索,也未必拿得到满分。混乱的思路和解题步骤必然会给阅卷老师留下思路混乱的误导,使他们对学生的解题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得分。

作为老师,在培养完成学生的几何思想之后,第二步就是要帮助学生理清答题思路。分析出题目的所有线索后,需要条理清晰地从所有线索中提取要点,并将它们有机结合,组合成一条完整的思路,最终体现到卷面上,这是完成一道几何证明题的关键一步。首先,老师上课时的思路一定要是清晰明了的,结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此类题目的依据和逻辑性,要让学生明白,思路是来源于理论知识体系。再者,老师要尽可能将解题思路简单化、通俗化,采取平铺直叙,开门见山式的讲解方法,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老师想要表达的解题思路。这两点可以给学生建立解题需要清晰直白的思路的思维模式。同时,老师不能一味地讲解,要留给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独立建立理清思路的习惯。

四、规范答题步骤

上一篇:主题公园产业分析下一篇:教师的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