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语文文言文知识

2024-09-03

必修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精选6篇)

1.必修二语文文言文知识 篇一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训练及参答 第四课《诗经》两首

一、基础知识:《氓》

1、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释义:①士之耽兮,犹可说也()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③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④匪来贸丝。()⑤将子无怒。()

2、古今异义:①泣涕涟涟(涕:古义,今义鼻涕);②三岁食贫(三岁,古义,今义三岁的年龄);③送子涉淇(子:古:今:孩子)④将子无怒(将:古:,希望今:将要;将军);⑤总角之宴(宴:古:

今:宴会)⑥至于顿丘(至于:古: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

3、词类活用:夙兴夜寐(夙,夜:,在早晨;在夜晚)

4、特殊句式:秋以为期(句式)

5、一词多义夙①夙兴夜寐()②夙夜忧叹()③夙志已酬()《采薇》

1、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释义:①岁亦莫止();②彼路斯何();③孔棘();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⑤维常之华();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2、古今异义:①薇亦作止(止:古:今:停止);②不遑启居(启:古:今:启发。);(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③岁亦阳止(阳:古:今:阳光、太阳等);④今我来思(思:古:今:思考,想)

3、词类活用:岂不日戒(日:,每日、每天);雨雪霏霏(雨:词作词,降下)

二、实战训练:

1、下列加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匪我愆(qiān)期白头偕(jiē)老

尔卜尔筮(shì)淇水汤汤(shāng)B、体无咎(jiù)言夙(sù)兴夜寐渐(jiàn)车帷裳雨雪霏(fēi)霏

C、将(qiāng)子无怒象弭(mǐ)鱼服小人所腓(fãi)四牡(mmǔ)业业D、不遑(huáng)启处忧心孔疚(jiù)自我徂(cú)尔于(yú)嗟鸠兮

2、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夙兴夜寐,靡有朝矣。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C、四牡翼翼,象弭鱼服。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下列各句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宴:形容词,快乐。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聘:动词,探问。C、忧心烈烈,载饥载渴载:动词,承载。D、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腓:动词,遮蔽

4、对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以见复关以尔车来,以我贿迁(2)二三其德吾其还也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5、比较下边句子加线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C.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D.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6、下列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⑤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⑤⑥D②③④⑥

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篇。编排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通常把这三个部分叫做风、雅、颂_。篇章结构上多采用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通常称做。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通常称为“”。

氓 “我”

婚前 “氓之蚩蚩”

婚后

“三岁食贫”“女也不爽”

评价 婚前忠厚老实,婚后: 婚前热情大方婚后:

8、阅读第一、四 两节,选择有关

诗句填空,并作相应评价。

9、对一、四两段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说明,下面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的是古代青年男女的求婚经过:氓诚恳求婚,“我”热情相送。B.从第一段看,古代青年男女恋爱是讲究媒妁之言的,没有媒人恋爱是非法的。

C、第四段写的是婚后“我”遭遗弃的情况:氓家庭贫寒,遭受水灾,“我”被遗弃。D.第四段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托物起兴的方式,由桑叶变黄引起并比喻氓的变心。第五课《离骚》

一、基础知识

1、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释义:①偭规矩而改错();②忳郁邑余侘傺兮();③何方圜之能周兮();④芳菲其能弥章();⑤进不入以离尤兮();⑥延伫乎吾将反()。

2、古今异义:①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②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今义改正错误);③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穷困:古义,今义经济困难)④宁溘死以流亡兮(流亡:古义。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⑤长余佩之陆离(陆离:古义,今义形容色彩繁杂);⑥固时俗之工巧兮(工巧:古:今:技艺巧妙)

3、词类活用:①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步行,词用法,可译为“赶着„走在„”)②高余冠之岌岌兮(高,使„.加高,词活用为词,用法);③长余佩之陆离兮(长,使„加长,词活用为词,用法);④余虽好修姱以几羁兮(几羁:词作词,约束);⑤固前圣之所厚(厚,推重,词作词)⑥鸷鸟之不群兮(群:名作动,合群);⑦屈心而抑志兮(屈、抑: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⑧谣诼谓余以善淫(淫:动作名,淫荡的事);⑨伏清白以死直兮(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注释: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简言之,主语为宾语而动。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动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宾语怎么样”,动词的为动用法则是“为宾语怎么样”。当然,这里所说的动词,也都包括已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

4、虚词:①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虽,唯);②既替余以蕙纕兮(以,);③驰椒丘且焉止息(焉,兼词,);④苟余情其信芳(苟,)

5、句式(1)倒装句:①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不吾知:即“不知吾”,前置)②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岌岌、陆离分别是后置)(2)下列二句都是句:①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6、一词多义:(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②长余佩之陆离()(2)以为①制芰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3)虽①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唯,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4)善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谓余以善淫()(5修①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②退将复修吾初服()③余独好修以为常(美,美好)

二、实战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谣诼(zhuó)离骚(sāo)岌(jí)岌可危B、方圜(yuán)蛾(ã)眉朝谇(suì)而夕替C、攘(rǎng)诟兰皋(gāo)相(xiàng)道D、溘(kâ)死芰(jī)荷鸷(zhì)鸟

2、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加高。长,加长。“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B、芳与泽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泽,污浊。昭质,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亏,亏缺。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朕,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复路,返回原路。之,无意义。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虽,即使。惩,惩罚。

3、对句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项是()A、背绳墨(喻准绳)以追曲兮。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C、屈心而抑(压抑)志兮,忍尤(尤,罪过)攘(忍受)诟(耻辱)。D、謇朝谇而夕替(贬黜),将往现乎四荒(四处荒凉、冷落)。

4、“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溜应识九歌心”这幅对联说的是()A、贾谊B、诸葛亮C、屈原D、文天祥

5、填空:(1).“离骚”,按东汉班固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2).《楚辞》是由__________(朝代)代__________(姓名)所辑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后人仿写的作品,因这些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名为“楚辞”。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译:。②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译:。③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译:。④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译:。⑤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译:。

⑥民生之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译:。

7、作者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即后悔当初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想要返回去。作者是真悔吗?这一节在行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悔相道之不察兮”具有假设意味,并不是真悔,而是作者的反省:是否当初没有看清道路,应该返回去呢?这一节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8、承着前面反省的思路,作者开始从哪些方面来检查自己?结果如何?

答:作者从进退、制衣、佩饰三个方面检查、反省。通过自省,作者愈加坚持自己的崇高品质,坚定自己的追求:“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9、“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中“芰荷”“芙蓉喻指什么?答:

10、反省之后,诗人为何还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加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自己的选择。第六课《孔雀东南飞》并序

一、基础知识

(一)实词:

1、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释义:①终老不复取();②箱帘六七十();③蒲苇纫如丝();④摧藏马悲哀();⑤合葬华山傍();⑥府吏见丁宁();⑦虽与府吏要();⑧槌床便大怒();⑨感吾区区怀()。

2、古今异义:①泣涕涟涟(古义:今义:鼻涕);②可怜体无比(古义:;今义:同情,怜悯); ③千万不复全(古义:;今义:再三叮嘱);④叶叶相交通(古义:;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⑤感吾区区怀(古义:;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⑥汝岂得自由(?

2.必修二语文文言文知识 篇二

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此句课本注释多有讹误, 原因在于注释者没有注意到此句为对文结构, 两小分句字数相等, 结构相同, 对应的语法功能相同, 词汇意义相同。

课本35页注 (25) “能水”:指会游泳。能, 善、会。不够准确。“水”应指出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游泳”。利用对文的辞例结构, 我们可以推知“利足”之“利”为“善于”、“擅长”之意, “足”即名词活用为动词“行走”。课本35页注 (22) “利足”:脚走得快。古汉语中有“利口”一词, 亦即“能言善变”之意。 (《古汉语大词典》2084页) 另外, “利足”古又作“利趾”, 《汉语大词典》第2册638页正解做“善走”。

同页注 (21) “假舆马者”:借助车马的人。注 (24) “楫”:桨。上古的车和马是一个整体, 一般说, 没有无马的车, 也没有无车的马, 所谓御车就是御马, 所谓乘马就是乘车。古代的车不同于现代的车, 是必须拉的, 当时的马是专门用来拉这种车的。古时候提到车和马常常是“车马并举”, 如《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车马, 弗驰弗驱, ”《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 与朋友共, 蔽之而无憾。”上古之人并不单独乘骑马匹, 否则哪来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呢?可见, 把“舆马”分训为“车子和马”是不妥的, 当释为泛指车辆。另外,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版) 2037页将“舟楫”译为“船和桨”, 泛指船只。

《师说》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本句常见三种译法:

第一种, 人教版教材第二册80页注 (24) :教给他书, (帮助他) 学习其中文句。“教给他书”语不成辞, 还像是中国人说的话吗?将“习其句读者”译为“ (帮助他) 学习其中文句”, 也是曲解“句读”的意思。

第二种, 人教版第二册教参168页:是教他们 (读) 书, (帮助他们) 学习断句的。

第三种, 苏教版第一册37页注 (24) :教他们读书, 学习书中文句。

对比这三种翻译, 不难发现, 苏教版将人教版和教参各取半截, 合成一句, 殊不知, 其截取的恰恰是人教版最不恰当的部分, 不要说翻遍辞书找不到把“书”解释为“读书”的例子, 即便有, “习其句读”又该如何解释呢?前后两个分句的语意不是重复了吗?

以上三种错误说法的症结所在其实很简单, 就是他们都错误地理解了文中“授”字的词义, 这里的“授”用的是本义, 即“授予”、“给予”之意, “授之书”即“授之以书”, 故本句应译为“把书交给他们, 让他们标点、诵读书中文章的人”。因为过去塾师的教学就是把书交给学生, 让他们标点、诵读文章, 讲求“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正因为如此, 韩愈才说这种人“非吾所谓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

课本37页注 (26) “或师焉, 或不焉”:有的从师, 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道句读要问老师, 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不”, 同“否”。这个翻译有两个问题:一是没有把“或”翻译准确, 这里的“或”非无指代词“有的”, 而是时间副词“有时”。二是没有讲清楚这句话采用合叙的修辞手法, 正常的句序应该是:不知句读, 或师焉;不解惑, 或不焉。意思是不知道如何断句, 有时要向老师请教;不知道如何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有时却不向老师请教。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课本38页注 (9) “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极度鄙视。此注不妥。按“不齿”:不与同列, 不能同列。表示极为鄙视。详见《古汉语大词典》1614页。《汉书·陈胜项籍传赞》引贾谊《过秦论》:“陈涉之位, 不齿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 中山之君。”颜师古注:“齿, 谓齐列如齿。”《诗·鄘风》:“淫奔之耻, 国人不齿也。”“郑玄笺:“不齿者, 不与相长稚。”又《尚书·蔡仲之命》:“降霍叔于庶人, 三年不齿。”孔传, “罪轻, 故退为众人, 三年之后乃齿录。”郑玄笺:“不齿者, 不与相长稚。”

同句“其可怪也欤”, 38页注 (11) “欤”: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 相当于“啊”。参考书62页译为“这不是很奇怪吗!”此句从标点符号到翻译错误甚多。其一, 本句应为感叹句;其二, “其”在此句中作加强感叹语气的副词;其三, “可怪”应译做“值得奇怪”。故本句可译为:“真值得奇怪啊!”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课本38页注 (22) :六艺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地学习。传, 传记, 解释经文的著作。注释以“传”为“传记”, 误。“传”即传注, 解释或阐述经文的文字。此义项并见于《古代汉语词典》227页、《古代汉语大词典》224页。参考书62页译为:六经的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学习过。是。

《赤壁赋》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课本84页注 (3) “既望”:望日的后一日。“此注似不够准确。《古汉语大词典》1483页引《释名。释天》:“望, 月满之时也。月大十六日, 小十五日, 日在东, 月在西, 遥相望也。”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典》里也说:“大月十六, 小月十五叫做望, 鲍照诗‘三五二八时, 千里与君同’, 指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七月为大月, 十六为望日, 本文“既望”则应为七月十七日。

客有吹洞箫者。

课本无注, 参考书148页译为: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不妥。本句为定语后置句, 当译为:有位吹洞箫的客人。

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课本仅注“周郎”, 参考书译此句为:从这儿向西望是夏口, 向东望是武昌……均译为判断句, “西”、“东”看成名词作状语, “望”是向远处看。并误。此句主语应为“赤壁”, 即后面的“此”指代的对象。“西”、“东”均为方位名词, “望”为“对着”之意。此义项见《古汉语大词典》1608页, 该书并引《洛阳伽蓝记》卷三“其寺东西南北五百步, 前望嵩山少室, 却负帝城, 青林垂影, 绿水为文”。故此句应译为“赤壁西边对着夏口, 东边对着武昌……”

舳舻千里。

课本85页注 (16) “舳舻”, 首尾衔接的船只, 这里指战船。此注让人费解, 什么叫“首尾相衔接的船只”?世上哪有这样的怪船?据《古汉语大词典》2307页:“舳舻”:泛指船。《汉书·武帝纪》:“舳舻千里, 薄枞阳而出。”颜师古引李斐曰:“舳, 船后持舵处也;舻, 船前头刺棹处也。言其船多, 前后相衔, 千里不绝也。”可知“舳舻”原分指船尾和船头, 泛指船只。这里用的是借代手法, 以部分代整体。颜师古注文中的“前后相衔”, 解释的是“舳舻千里”, 非“舳舻”之谓, 课本注释者不加详察, 闹出了这样的笑话。

侣鱼虾而友麋鹿。

课本85页注 (19) :与鱼虾作伴侣, 与麋鹿作朋友。不妥。此句为对文结构, 鱼﹑虾为两种动物, 则麋鹿应分训为麋和鹿。

渺沧海之一粟。

课本85页注释 (2) “沧海一粟”:大海中的一粒小米。将“粟”解释为“小米”不妥, 因大海与米粒并无内在联系, 将二者放在一起相比, 不合情理。查《古汉语大词典》2219页“粟”条第四义项。“粟”:泛指粟状物。亦以喻物之微小。用例正是本句。又《山海经·南山经》:“英水出焉, 西南流注于赤水, 其中多白玉, 多丹粟。”郭璞注;“细丹沙如粟也。”《康熙字典》未集也有“沙谓之粟”的解释。另据《实用大字典》 (中华书局版) “粟”条第四义项即为“沙也”。可见, “沧海一粟”当是说大海中的一粒沙。唯此, 这个比喻才能说是贴切、准确。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必修二语文文言文知识 篇三

关键词:人教版教材 苏教版教材 高中文言文 选文研究

一、选文篇目与数量的比较

人教版必修教材共五册65篇课文,其中文言文有17篇,占到课文总数的26.2%。而苏教版必修教材也是五册,共113篇课文,文言文仅有24篇,占到课文总数的21.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比例要高于苏教版。人教版是单元编排,每册课本中都有四个单元,其中有一个独立的文言单元。而苏教版是专题编排,每册课本中有四个专题,文言文则是散见于每个专题中。人教版教材中,每册课本分布的文言文近乎相同,而苏教版的分布则很不均衡,在必修1-5册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文数量分别是4篇、2篇、8篇、4篇、6篇。必修3和必修5的文言文最多,其中必修3还专门以一个专题的形式安排文言文,其他各册的文言文则穿插在各个专题中。从这样的编排中我们发现,人教版比较重视文言文整体性的学习,而苏教版则侧重对专题的理解和把握,即对人文情感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培养[1]。苏教版教材在把握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特点和能力,苏教版教材中各册文言文不均衡的分布必然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压力。而人教版教材中各册文言文均衡的分布却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选文题材和体裁的比较

我将两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题材分为人物形象、哲理情思、人格精神、观点论辩四种类型[2]。人教版和苏教版都将“哲理情思”题材作为选文的重点。人教版选文6篇,苏教版选文10篇,在文章的选择上也尤为相近。《陈情表》以细腻的笔触,把作者对祖母的孝心与对朝廷的忠心表现得淋滴尽致;《兰亭集序》以轻快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诗意人生的感慨。从这些文章中,学生既可以学习丰富的文言知识,也可以挖掘古代人思想的精华,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其次,选文以“观点论辩”这类题材为主。两版教材《劝学》、《师说》和《寡人之于国也》这三篇课文充满了论辩的色彩。学生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学到了论辩的方法,而且培养了思辨的意识。但议论文本就是高中学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难点,初学者很难把握其思辨思想。如果把它放在3册以后,学生也容易理解。因此,人教版的设置比较妥当;而苏教版把它放置在第一册中,我认为是不太恰当的,这将给初学者在学习上造成极大的困难。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更倾向散文的选编,骈文和韵文的量相对较少。人教版选取了15篇散文,苏教版选取了23篇。散文包括史传文、论说文、杂记文和应用文等不同体式。两版教材都将论说文作为主要的体式进行选编。在高中阶段,学生主要由对记叙文的学习转变为议论文,为了适应学生文体学习的转变,教材选编也积极作出了调整,将几乎一半的论说文安排在教材中,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考虑。从文体编排这个层面看,人教版和苏教版编排都较为妥当。

三、选文的衔接比较

为了全面考察教材衔接的情况,有必要对两版教材的文言文选文进行纵向分析。所以我选取了九年级下册选文和高一年级选文进行比较,从而推断出两版教材在初高中选文的衔接上是否合理。

从两版教材的比较得知,人教版教材选取的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选文的篇幅都比较短小,平均字数仅391个字,而高一年级必修1教材的选文平均字数却翻了一倍不止。虽然初中和高中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学段,但是他们的选文内容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初中知识的奠基,高中知识的学习就好比空中楼阁。不管处于哪个学段,文言文都是学习的难点。初中学生刚适应了短小的文言文,高中选文的篇幅却大出初中一倍多,这必然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的挑战,特别是文言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如果前一阶段的基础不扎实,将直接导致后一阶段学习的吃力,从而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相反的,在苏教版教材中,高中必修1文言文选文的篇幅却小于九年级下册选文的篇幅。这样逆向的安排,虽然减轻了初入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和困难,但从长远考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却受到了制约和压抑,很难有质的提升。

4.语文文言文必修一知识点 篇四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长歌当哭桀()骜()立仆()殒()身不恤()菲()薄黯()然浸渍()喋()血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生杀予夺直接了当贻笑大方隐约其辞B自惭形秽莫可名状名列前矛轻手蹑脚

C深沟陷壑影影绰绰满目疮痍暴戾恣睢D花团锦簇好高骛远谬种流传贫瘠不堪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B)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的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4.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

A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B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受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都熟悉了。

C每当夜暮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D高县长说:“全县就你一个人当上了全国劳模,无论怎么说也是凤毛麟角了!”

5.根据课文填入恰当的词语,补充完整下列段落:

真的猛士,敢于()惨淡的人生,敢于()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第8课《小狗包弟》小狗包弟

一、字词

作揖狗吠叱骂煎熬租赁篱笆揪回来

二、成语

绿草如茵:茵,草垫子。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

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字词

5.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篇五

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4、表揭发的:劾、讦、揭

5、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7、表暗中的:阴、间、密

8、表诬陷的:中、谮、诬

9、表朝见的:朝、觐

11、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12、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1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1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1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1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1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19、表监狱的:囹圄、狱

2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语文考试资料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

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

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

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

语文怎么复习最佳

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一个系统的宏观上的掌握后再回归教材,把理论性的知识点揉进实实在在的文本里。

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慢,要踏踏实实地把教材里的文言知识点过一遍。其实高考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考察,教材里都能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大纲要求考察120个实词、18个虚词,从数量来看并不多,关键在于如何灵活有效地记住,我认为还是得通过课文,通过实实在在的语境、句子,有机整体的去记忆,而非独立、机械地记忆。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再把文章从头到尾翻译一遍,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我按教材编写的顺序,从第一册复习起,我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点”,以每一册的内容为“线”,以实题演练为“轴”,建立起立体的复习坐标,讲练结合,整散相济。

具体操作如下:

用大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复习1—2篇文言文(视文章长短而定),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以前的笔记把文章内容回忆起来,再思考本文有哪些重要的或是你认为比较难记的实词,勾画出来并记在笔记本上。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虚词,特别注意那些在文中所处的句子不同,意思也不同的虚词。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特殊文言句式,勾画出来。

6.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总结 篇六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2.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3.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二、词类活用:

1.生生:瓶无储粟,生生所资(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2.怡:眄庭柯以怡颜(愉快,使愉快)

3.傲:倚南窗以寄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4.容膝:审容膝之易安(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5.日: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每日)

6.琴,书:乐琴书以消忧(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7.棹:或棹孤舟(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三、一词多义:

1.心——因事顺心(心愿)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2.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3.故——故便求之(所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4.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5.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6.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四、古今异义: 1.于时**未静 古义:指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2.尝从人事 古义:指做官。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古义:不久。

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4.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5.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6.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感慨。

今义:指大方的行为。7.恨晨光之熹微 古义:遗憾。

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8.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9.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

五、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2 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3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以心为形役(为,被)《滕王阁序》

一、通假字

1.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2.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齐的样子)3.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二、词类活用

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3、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4、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5、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6、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7、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

8、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

9、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三、一词多义

1、故——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词,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所以)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2、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没,干涸)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完,尽头)

3、属——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是,属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在,掌管)

4、即——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动词,依附)胡天八月即飞雪(副词,就)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则,就)

5、引——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恭疏短引(名词,序)

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

6、穷——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困难)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

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

7、数——shù——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

shǔ——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shuò——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

8、趋——他日趋庭(动词,快走)

入而徐趋(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使者驰传督趋(动词,通“促”,催促)趋令销印(副词,通“促”,赶快)

9、且——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10、矣——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语气词,相当于“了”)前人之述备矣(语气词,相当于“了”)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语气词,表示疑问)

四、古今异义 1.时维九月 古义:在

今义: 常作“维护”、“维持” 2.俨骖騑于上路 古义:高高的道路 今义: 走上路程 3.穷且益坚

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 没有钱,穷困 4.所赖君子见机

古义:看到细微的预兆 今义: 看机会,看形式 5.盛筵难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 又一次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物(有)华天(有)宝

(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3)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4)所赖君子安(于)贫 2.被动句

(1)怀帝阍而不见(2)纤歌凝而白云遏 3.倒装句

(1)童子何知(宾语前置)

(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3)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宾结构后置)《逍遥游》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二、词类活用

1.水:水击三千里(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南: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非: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4.致:彼于致福者(使动用法,使„„到来)5.大:鲲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6.怪:志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三、一词多义 以——去以六月息者也(凭、乘)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

其——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是„„还是„„”)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代词,代第一人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代词,代第三人称)其真无马邪(难道)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其中)吾其还也(还是)

且——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再说)吾死且不惧,彘酒安足辞(尚且)且尔言过矣(况且)

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而且)县官且顺群臣言(暂且)

且战且退(一边„„一边„„)且适南冥也(将要;到、往;海)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乃——而后乃今培风(才)

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苏君(是,表判断)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只,仅仅)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家祭勿忘告乃翁(你,你的)

无乃尔是过与(与“无”连用,表示推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于是)时——时则不至(有时)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季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隔一段时间,有时候)别君去兮何时还(时候,时间)时不利兮骓不逝(时运,时机)学而时习之(按时)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当时,那时)时与出游猎(时常,经常)知——小知不及大知(同“智”,智慧)朝菌不知晦朔(知道)

孰为汝多知乎(知识,见解)知我者,鲍子也(了解)

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知己)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修——未有知其修者(长)修守战之具(整治,治理)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研究、学习)邹忌修八尺有余(高)比——行比一乡(联合)

比至陈,车六七白乘(等到)天涯若比邻(挨着)比比皆是也(处处)朋比为奸(勾结)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认为和„„一样)与天地兮比寿(等同)。

数——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拼命追求)数罟不入夸池(细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多次,屡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几)愿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不胜数(计算)

树——虽然,犹有未树也(树立,动词)种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中有杂树)

善——泠然善也(高远)好,表答应(王曰:“善。”)擅长(京中善口技者)

善良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之——鹏之徙于南冥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则芥为之舟(助词,不译)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这,指两只小动物)

四、古今异义

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一个分句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大家 3.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4.之二虫又何知

古义:泛指动物

今义:虫子 5.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

今义:头发

6.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古义:春天山林沼泽间游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的马

7.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古义:旋风

今义:羊的犄角 8.神人无功 古义:无功利 今义:没有功劳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2.倒装句

(1)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2)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陈情表》

一、通假字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忧患)

2、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蓐,通“褥”,草褥子,草席)

3、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词类活用

1.仕:且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2.闻: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3.终:无以终余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束)4.卒:保卒余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终了)5.日:则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6.内: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名词作状语,在家里。)7.躬亲:躬亲抚养(名词作状语,亲自)

8.犬马: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9.外: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作状语,在外面。)10.闵凶: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11.微贱: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12.故老: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13.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形容词作名词,诚心)

14.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15.秀才:举臣秀才(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16.孝廉:举臣孝廉(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三、一词多义

1.行——行年四岁(动词,经历)九岁不行(动词,走路)2.矜——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不矜名节(动词,自夸)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3.以——臣以险衅(连词,因为)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

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臣具以表闻(介词,用)4.至——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5.见——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6.亲——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7.日——日薄西山(名词,太阳)

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8.拜——拜臣郎中(动词,授官)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9.当——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10.薄——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11.夙——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四、古今异义

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报告,申诉 今义:使人知道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3.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 今义:不可以 4.至于成立 古义:到

今义:连词,提及,另外 5.至于成立 古义:长大成人 今义:建立,形成

6.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古义:授予官职或名号 今义:除去、消除

7.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古义:两难处境 今义:前进、后退。8.臣之辛苦 古义:辛酸苦楚 今义:身心劳苦 9.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

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10.奉诏奔驰

古义:赶快向前,奔走效力 今义:很快的跑 11.拜臣郎中

古义:上书部的属官 今义:中医医生

1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今义:数量少 13.岂敢盘桓

古义:犹疑不决的样子;今义:在一个地方来回走;逗留 14.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古义:幸运

今义: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2)今臣亡国贱俘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2.介词结构后置:

(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2)急于星火 3.省略句:

(1)谨拜表以闻(陛下)

(2)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化(3)则告诉(陛下)不许(4)少仕(于)伪朝 4.被动句:

上一篇:绘画专业就业前景下一篇:省联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