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学习目标

2024-10-15

设置学习目标(通用8篇)

1.设置学习目标 篇一

(一)企业在引入目标管理时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而且要有明确的目的。同时企业应该把需要解决的问题重要紧急程度罗列出来,然后从中筛选出可以通过目标管理解决的,再按照可能的效果、成本、难度等方面进行评估,选择一两项核心目的,然后依次建立目标管理系统。

(二)培育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注重长期培育的文化理念,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塑造企业独特的个性,整和企业的各种资源,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必须把企业文化的培育过程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精心设计,长期坚持,认真维护,全员参与,使企业文化成为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建构文化训练管理制度。企业要有一套文化训练管理制度来强化和引导员工行为。除了集中培训以外,企业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制度,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使企业文化达到塑造人、发展人和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的目的。

(三)在用人方面,要转变观念,注意与企业的适合程度,不要过分注重学历与文凭。只要不适合企业的岗位,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那都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只要能够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那就是企业的人才。

(四)目标制定出来大家一定要协商,很多企业把目标当作任务去经营,这样工作就出现只有上对下的要求,没有下对上的反馈,无法达到一种管理学上的平衡。员工不参与,那么目标就变成老板的目的。员工积极性不仅仅是感性的激情,更需要理性的激情。

(五)目标一定要与考核机制有效结合,人人喜欢自己享受成果,但人人有害怕呈现在上司面前;目标的合理制定与搭配相之配套的绩效管理,这才是真正刺激员工投入的基点。以上就是企业目标管理存在的误区的解决建议,广大的企业管理者可以对比自己的企业管理策略与以上的误区是否有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如果有就可以参照建议进行优化改革,同时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自己的企业管理政策,使自己的企业管理进一步深化、完善。

2.设置学习目标 篇二

一、课程目标体系的梳理、整合及重建

《课程标准》制订的课程目标呈现三级递进体系, 根据课程目标 (总目标) 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目标, 根据学习方面目标划分为不同的学习水平, 并提出了相应的水平目标要求。从体系延伸的角度看似乎不够完整, 有必要对体育课程目标体系进行梳理。《课程标准》中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由“课程目标 (课程总目标) →学习方面目标→水平目标”构成。而教学中的学习目标体系由“水平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构成。《课程标准》中的三个递进课程目标主要体现国家宏观层面制定的指导性目标, 是“教学中的学习目标体系”中后四个递进目标设置的依据, 其中“水平目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有效衔接。重建后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应为:课程总目标→学习方面目标→水平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见图1) 。

由此看出, 整合重建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呈现七级递进关系, 更加完整和系统。

二、基于课程目标体系预设具体的学习目标

(一) 构建课程目标体系基本框架

重建后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直观体现出体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加直观、更具操作性的课程目标体系基本框架, 便于教师总体把握和预设教学中的各级学习目标, (见表1) 。

(二) 学习目标设置的基本要求

由于制约课程目标体系下具体学习目标的因素较多, 且相互之间关系较为复杂, 有必要在目标设计过程中提出一些基本要求。

1. 遵循可评价原则

学习目标作为预先设置的教学效果, 是测量、检查、评价教学活动是否成功、是否有效的尺度和标准, 就必须体现可操作性和可观测性, 并遵循可评价原则, 否则就无法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预设可操作、可观测、可评价的学习目标才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2.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学生学习划分为四级水平。当学生从低年级升入高年级的同时, 具体的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也随着对应学段水平变化而循序渐进地提升, 学生学习也将从低学段水平逐步达到高学段水平,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3. 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强调“健康第一”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主渠道。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 教师在关注学生整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所以, 教师预设学习目标特别是课时目标时, 应及时观察和发现学生群体和个体存在的问题, 在下次课前调整和设置难易适中的、更加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课时目标, 以便达成学习目标。

4. 体现目标多元特征并有所侧重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元功能和价值决定了体育课程目标的多元特征。《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制定上充分体现了四个方面目标的内容, 预设的学习目标也应充分体现目标多元特征。由于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从而确定了“运动技能”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在预设学习目标时应侧重运动技能目标, 并紧紧围绕运动技能目标来思考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目标。另外, 四个方面的目标应有机制整合, 特别是在“课时目标”设置要有更加具体的体现。如, 篮球单元第2次课“双手胸前传接球及素质练习”的课时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情境的创设及多种学习方法运用 (条件)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提高学生运动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行为) , 90%以上的学生一般掌握、60%学生基本掌握并运用、30%学生较好地掌握并灵活运用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标准) ;学生的速度、灵敏、协调等素质得到进一步发展;学生自尊自信、团结协作、乐观向上、果断顽强的良好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课时目标“条件”中体现了“运动技能”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从“行为”中强调“运动参与”促进了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目标的达成, 从“标准”中的“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目标”反映出运动参与目标的实现, 渐进体现了四个方面目标的有机制整合。

5. 把握各级目标的递进关系

把握各级目标的递进关系, 依据上位目标设置下位目标。重建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呈现七级递进关系, 各级学习目标环环相扣、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以“课程总目标”为上位目标, 是下位“学习方面目标”制定的依据;以“学习方面目标”为上位目标, 是下位“水平目标”制定的依据;以“水平目标”为上位目标, 是下位“学年目标”设置的依据, 以此类推。

(三) 具体学习目标的设置

教师要领悟课程总目标、学习方面目标、水平目标, 充分考虑学习目标设置的基本要求, 以水平目标为基准, 依据上位目标设置下位目标法则, 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框架为模板, 分别研制四个方面的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

案例:以7~9年级学段“水平四目标”为基准, 为上位目标, 选择“运动技能”方面内容进行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预设 (见表2) 。

7~9年级学段水平四目标运动技能方面“掌握运动技能与方法”学习目标为: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 包括:1.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田径类运动项目的技术;2.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3.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体操类运动项目的技术;4.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游泳或冰雪类运动项目的技术;5.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武术类运动项目的1—2组技术动作组合;6.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其他较复杂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技术。

为实现7~9年级学段应达到的“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的上位水平目标, 设置了下位“三个学年目标”为: (7年级) 基本掌握并运用篮球、乒乓球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 (8年级) 基本掌握并运用排球、羽毛球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 (9年级) 基本掌握并运用足球、毽球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

为实现7年级应达到“基本掌握并运用篮球、乒乓球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上位“学年目标”, 设置了下位“上、下学期目标”为: (7年级上学期) 基本掌握并运用篮球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 (7年级下学期) 基本掌握并运用乒乓球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

为实现7年级上学期应达到“基本掌握并运用篮球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上位“学期目标”, 设置了下位“单元目标”为:基本掌握并运用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原地或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低手投篮技术和传切配合、二攻一配合、半场人盯人防守简单战术。

为实现7年级上学期篮球单元学习应达到的上位“单元目标”, 设置了9~12次课下位“课时目标”。如, 第2次课课时目标为:通过本次课的学习, 90%以上的学生一般掌握、60%学生基本掌握并运用、30%学生较好地掌握并灵活运用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再以7~9年级学段水平四目标为基准、为上位目标, 选择“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内容进行下位“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的预设, 并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基本框架”模板进行完整体现, 就完成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下具体学习目标的设置。

重建具有系统、完整、递进基本特征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构建更加直观、可操作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框架模板, 充分考虑学习目标设置的基本要求, 有助于一线教师设置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的学习目标, 从而方向明确地驾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3.初中物理课堂学习目标设置的指导 篇三

自主学习目标设置具有以下特点:

(1)相对独立性。一个会自我调控的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时,往往善于运用各种资源,包括物质的(如参考书)和社会的(如向教师求助)资源。在寻求社会支持时,学生只是要求他人给出一些提示,澄清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最后运用获得的信息自己去找出答案。因此,目标设置具有相对独立性。

(2)可行性。目标设置的目的就是让自主学习的个体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表现与目标的差距,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最终通过实现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使自主学习持续进行下去。因此,设置的目标必须是可行的。

(3)系统性。目标在内容、强度、性质等方面虽说存在差异,但根据事物的内在规律、目标之间的关系,目标具有系统性特征。

(4)个体差异性。由于学生在自我效能感、归因、认知策略、元认知水平、意志控制水平等方面的不同,教师的指导也因人而异。所以,目标设置因学生个体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初中生正处于行为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的年龄阶段,自主管理的能力有限。因此,根据目标设置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初中物理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以下的学习目标设置指导。

1阅读认知目标设置的指导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文本材料仍占有重要位置。阅读认知目标的设置对学生自主地对学习材料进行阅读、理解、分析有重要意义。因此,具体的难度适中的阅读认知目标有利于学生自己更好地把握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设置阅读认知目标时,教师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指导学生:

(1)利用课文的大标题和小标题设置本课的阅读认知目标,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节的目标设置。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今天我们来学习《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板书)

师:看到这个标题后,你们想到这节课主要学什么?

生: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生:人听到声音的过程。

师:好!那么,贝多芬耳聋后还能继续作曲,他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师:请大家迅速看一下课文的小标题,看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生:骨传声。

生:骨传声的原理。

师:除以上两点外,这节课还有其他学习内容吗?

生:双耳效应。

生:双耳效应的应用。

师:对!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堂课我们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出示目标)

此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对于提纲式的文章效果好,初学者容易上手;不足是非提纲式的文章效果不明显,目标设置的难度较低,时间长了对自我效能感的增强作用不明显。

(2)通过“快速阅读→自设目标→小组交流→目标修正”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创设本节的阅读认知目标。此法比较适合于非提纲式的文章,如一段短文等,尤其是利用学生的合作学习来纠正个体自设的目标,对提高个体的目标设置能力很有帮助。

2观察目标设置的指导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设置科学的观察目标对学生的观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向理性转化,有助于其科学素质的提高。现在的初中物理课本中相当部分的实验虽然已列出了观察目标,但所列的目标有的比较笼统,不够明确,如“真空罩中的闹钟”的演示实验观察目标:“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按照这个要求,学生只关注到声音的变化。可是声音为什么会变,学生很难马上得出答案。如果教师在演示前进行指导,要求学生关注实验中每一个变化的量及其如何变化,以及彼此间的因果关系,那么,学生除了注意到声音逐渐变小,还会注意到玻璃罩内的空气也逐渐变少,同时还会注意到两者的关系,经过分析,自己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分解目标系统的指导

有些学习任务过于复杂,完成任务的时间长,虽说是对学生意志、信心的考验,但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最终导致放弃目标。因此,有必要适当地分解大目标,化繁为简,化远为近,让学生感到任务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达到目标遥不可及。通过一步步地完成任务,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自己学习的进步,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而进一步激发自主学习的愿望。

4参与性目标选择的指导

一般说来,参与性目标选择会增强个体的目标承诺,而个体被指定、分配给学习目标,他们的目标承诺度就较低。为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我们应该给予学生目标选择的机会,通过增强他们的目标承诺来提高其学习水平。课堂中,教师可提出两级目标要求,即基本目标要求和较高目标要求。基本目标要求是人人必须达到的要求,较高目标要求是鼓励学生争取达到的要求。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其中适合自己的目标。如在测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中,教师提出:“请大家根据实验要求,用伏安法测出小灯泡的电阻;完成后,如果认为自己还有余力,可以尝试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用一个电压表或只用一个电流表测出小灯泡的电阻。”目标选择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迎接挑战的意识,同时能使个体的表现目标和学习目标得到有机结合。事实上,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总是兴致勃勃地去努力完成各种任务,争取达到更高的水平。

4.小学案例--教学目标的设置 篇四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演唱中体验歌曲的情感,抓住音乐形象“谁在唱?唱什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想象力,提高学生对歌曲中音乐形象的把握和表现力。通过歌曲演唱体会漂泊异乡的人对家乡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及对壮美大自然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设置的情景中,用对比、感受、体验的方法学习歌曲,表现好歌曲。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熟悉一个降号调的识谱,自信而富于情感的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曲谱及第一段歌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运用正确的歌唱声音自信而富于情感的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1.一个降号的调的识谱与2/2。2.歌唱中气息的正确运用。

牧场上的家

——小学五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歌曲表达出的对家乡的依恋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聆听、体验、对比等方法,在感知、情感体验、参与音乐活动中学唱歌曲,表现好歌曲。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歌唱中体会并掌握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贯的声音的运用。2.巩固对弱起小节的认识,感受弱起小节在音乐中的表现效果。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好歌曲《牧场上的家》。

(二)教学难点

带有弱起的乐句学习。

思乡曲

——小学五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欣赏《思乡曲》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思乡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聆听、对比、模仿、体验、评价等方法来鉴赏乐曲,运用色彩表现的方式考察、帮助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恰当地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认识《思乡曲》的曲式结构,引导学生能够深情的演唱作品主题旋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分析乐曲各部分的音乐情绪,并唱好主题部分旋律。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情绪的变化。

狐狸和葡萄

——海淀实验小学一年级舞蹈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创设童趣情境展开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想象能力。

2.在学习中感受音乐的美和舞蹈美。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巩固常规舞蹈课堂训练组合,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自主创编活动,培养更强的创新能力,感受舞蹈所带来的喜悦。(更具体为好,创编什么活动?哪方面的创新能力?)

3.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巩固和热身活动身体的“头、臂、脚、腿及模仿能力”的训练。2.学习舞蹈《狐狸和葡萄》组合。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习、创编舞蹈综合表演《狐狸和葡萄》组合。2.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和配合。

(二)教学难点

学生即兴创编舞蹈动作“狐狸、葡萄、小鸟”。

《小雨沙沙沙》

——小学一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聆听并感受《小雨沙沙沙》欢快活泼的情绪,学生有用歌声表现歌曲情感的愿望和热爱大自然的生活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听、唱、演等多种音乐活动中,学生感受和表现歌曲《小雨沙沙沙》,表达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体会活动中的快乐与成就感。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学唱歌曲《小雨沙沙沙》后,学生能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背唱歌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完整背唱歌曲。

《北京喜讯到边寨》

——小学五年级欣赏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通过欣赏乐曲学生能够感受到热烈欢快的情绪,对苗族、彝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有进一步了解,学生更加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为各乐段伴奏,学生能表现出音乐热烈的情绪。

2.通过填表,学生能听辨出乐曲第一第四乐段在乐曲中的位置。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快速、准确地听辨出乐曲的音乐风格和特点。2.学生对乐曲第一、第四乐段的旋律记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听辨并记忆乐曲第一、第四乐段。(是否也要表述:聆听、感受理解全曲的内容表述)

2.学生快速、准确地听辨出乐曲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合二为一更好)

(二)教学难点

5.设置学习目标 篇五

一、整体思考,明确目标

生物知识的教学,作为常识学科教学系统的一部分,必然与其它知识的教学相联系。如环境方面的知识、 观察、比较、概括、分析等能力的培养等都是互相影响的,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同时在生物知识内部也 存在着分工合作。

如关于饲养动物方面,有第一册《家养动物》,第三册《养鱼》,第四册《饲养小动物》,第六册《养兔 》等内容。这些内容在热爱生命,爱护小动物,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当然相通,然而在其余的内容上 却各有分工:第一册《家养动物》主要是让学生笼统了解有哪些家养动物;第三册《养鱼》则是在除了让学生 初步学会养鱼外,还要让学生对鱼的运动,鱼的外部形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形成“鱼”的概念作准备 ;第四册《饲养小动物》则除了能力训练外,还要让学生对蚕的一生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为以后教学“昆虫 ”、“完全变态”等概念作准备;第六册《养兔》则是要让学生对哺乳动物的外部形态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 日后教学“哺乳动物”的概念作准备。可见其倾向性各不相同。

又如,关于植物的结构、功能方面,第一册《家乡的树》、第二册《春天的花》、《夏天的瓜》、第三册 《秋天的果实》,第四册《木质茎和草质茎》,分别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植物的叶、花、果实、茎等内容。但 系统地看整个小学阶段的内容,会发现真正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的构造和功能的,是在第七册(根、茎、果实) 和第八册(叶、花、种子)。这样也就可以确定低年级对植物各器官的认识,应该只要求表面、直观地了解一 下,形成初步的概念,知道一些简单的的知识,能为以后相关内容的教学作一些知识和技能上的初步铺垫即可 。我在制定《木质茎和草质茎》的相关教学目标时,为了给第七册《植物茎》教学作准备,曾确定“能区分木 质茎和草质茎,并初步注意到茎的多样性”这一目标,在准备这一课的材料时,把直立茎、匍匐茎、攀援茎各 种形态的茎都作了准备。课堂上学生在探究、探讨时,我又提了一下,希望学生能简单地注意一下茎的不同形 态。结果却导致很多学生开始猜测我的意图,不敢大胆讨论,并且逐渐偏离原先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遇 到了超越他们能力的问题,分散了注意力,也干扰了他们的思维,所准备的材料也相应失去了典型性。

综上所述,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有整体意识,各内容间互相协调、分工合作,仔细分析每个具体内容在 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作用,避免提出过高、过低或者重复乃至矛盾的要求,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

二、普遍联系,互相协调

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的知识得到积累,能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培养。因此,常识教学内容必然存在 着一种纵向的联系。如在上例中,第一、二、三、四册关于植物器官方面的内容,与第七、八册的内容认识对 象相同,可以认为是为第七、八册内容打基础的,同时相应第七、八册内容又是前面内容的提高、深化。这就 是一种纵向的联系。

另一方面是横向的联系,由于教学的对象,也就是学习的主体是同一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一些相对并列 的内容时,其能力的发展必然会互相影响,并进一步影响这些内容的.学习。如第七册中动物方面的《昆虫》、 《软体动物》、《鱼》、《爬行动物》和植物方面的《植物的根》、《植物的茎》、《植物的果实》,都要求 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深入的讨论,得出它们的基本特征或通过实验,验证它们的功能,因此,它们之间的联 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在引导学生“探究”时,也要注意这一点,可以逐步地增加学生的主动程度。

我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在完成认知目标的同时,针对这些横向联系,在技能目标中加入了要求学生归纳出 自己的观察、概括的方法(但并不强求一律),这样学生经过两课内容的探究、研讨后,初步养成了随时概括 自己学习方法的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外部联系主要反映教学内容与自然界的联系以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教师设置教学目标时,应尽可能结合 本地区的优势、特点,提供实在的事物,供学生或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不应强求学生掌握那些脱离学生实 际的东西,而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是指尽管其它学科与常识科的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知识、能 力、情感方面还是有所联系,如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推理能力,一丝不苟的态度;语文中的语言文字,甚至一些 具体内容,如第十一册《冬眠》一课中涉及的刺猬的生活习性,冬眠的概念,刨根究底的态度,以及热爱生命 的思想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的联系。在组织“探究—研讨”时,其目标的高度也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综上所述,常识作为一个系统,其联系是广泛的,不但内部联系错综复杂,外部联系也千丝万缕,制定其 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到这方方面面的联系,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能使学生获得最大发展的教学目标,以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动态平衡,不断修正

小学生所形成的概念,所具有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比如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昆虫”这个概念的形成, 在第二册《周围的小动物》中,小学生仅仅能通过观察知道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包括一种和小鱼、小老 鼠不同的“虫子”;第四册《会飞的动物》中,开始发现这些“虫子”的翅膀和鸟的翅膀不同,而且也会在潜 意识里注意到这种“虫子”的身体也和鸟类不同,但还不能表述出来;第五册的《蚯蚓》、《瓢虫和蜻蜓》、 《蜘蛛》三课后,知道了“虫子”也分好几类,其中一类是六条腿的;而他们的观察能力从学习第六册的《蝴 蝶和蛾》开始发生了质的飞跃,能通过仔细的观察找出蝴蝶和蛾的一些细微的差别,并能概括出相同点;到七 册《昆虫》这一课后,“昆虫”概念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概 括能力同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系统与外界的联系虽然可以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种稳定状态同样不是静态的,而是一 种动态的平衡,如周围的小动物的种类、数量,生物的生存环境、自然环境等都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在每 一段时间内,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污染等,必须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相应调整教学目标,使目标与环 境达到平衡。

比如,我在农村小学第一次教《两栖动物》一课时,确定的目标主要是认识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初步了 解青蛙、蟾蜍等与人类的关系等。根据这个目标和农村实际,我采用看标本、看实物、然后组织学生研讨的方 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几年后,由于环境污染,人类捕捉等原因,农村青蛙、蟾蜍的数量大为减少。根据这 一现象,我有意识地在教学目标中加入环境保护的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进行环保教育,我 先带领学生去田间捕捉青蛙,让学生通过与前几年的现象比较,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的严重性, 然后是养青蛙,观察青蛙的生长过程,生活习性,完成教学目标。接着,是放青蛙,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一次 爱护生命、关心环境意识的洗礼。最后又发动学生写倡议书,号召大家都来保护青蛙。这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较 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在制定目标时,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变化,外部相关的变化等因素,并相 应地作出调整,不断修正,切不可一劳永逸,以不变应万变,方能使学生适应现代生活,不致落伍。

四、有序发展,遵循规律

常识教学作为一系统,它的联系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个有序的结构。这个有序性同样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常识教学内容安排的有序性,二是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序性,以生物知识为例:

第一学年

△内容:了解常见植物,观察茎、叶、花、果实或种子的显著特征。了解常见的动物,观察动物的体形和 活动。

△能力:具有初步的观察、表述能力,能说出某一具体事物外在的、显著的特征。

第二学年

△内容:了解常见

植物,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植物,观察不同环境中生活的植物,注意到植物的多样性 。了解常见的动物,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动物,观察、比较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注意到动物的多样性。 知道动、植物都是生物,能区分一般的生物和非生物。

△能力:观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能较全面地说出某一种事物的外在、显著的特征,并初步具有比较能力 。对两种具体事物之间的特定方面进行比较,并说出不同点。

第三学年

△内容:了解一些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动、植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能力:观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能较全面地说出某一具体事物的特征,并能从动物、植物的结构中联系 生活实际,说出该生物的一些简单的生活习性。比较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不但能较全面地比较出具体事物间的 不同点,而且能初步概括出具体事物间的一些显著的相同点。

第四学年

△内容:了解家乡的植物、家乡的栽培植物、家乡的野生植物。了解植物的构造和功能——植物的器官根 、茎、叶、花、果实、种子的主要构造和功能。了解家乡的动物——家乡的饲养动物,家乡的野生动物。了解 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动物,鸟、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昆虫、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了解动物的 构造和功能——动物的运动,动物的摄食,动物的自我保护。

△能力:观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不仅知道具体事物的外部特征,还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索事物的结 构和功能,初步学会根据生物的结构推想出它的生活环境或生活习性。

概括能力的发展,能概括出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能进行初步的考察、调查工作。

第五学年

△内容:了解植物生长跟水、空气、光、温度之间的关系;动物生活跟水、空气、食物、光、温度的关系 ;动、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比较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和动物;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 应。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知道植树造林和种草的好处。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知道生物间的食物联 系,知道一些生物群落和生态平衡的知识。

△能力:能突破空间限制,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初步学会从事物现象间的联系中找到客观规律;并能 初步学会根据这些客观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判断某些行为的对错。

第六学年

△内容:了解一些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情况,知道一些生物进化的知识。

△能力:能突破时间限制,根据所提供的典型材料,总结出一些浅显的客观规律。

6.设置学习目标 篇六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误区及应对策略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力戒过去的政治化、形式化倾向,追求创新,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教学目标的设置更加合理,也更加规范。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下面例举的有关教学目标设置的“案例”,是本人在我省各类教学大赛及各校听课中摘录下来的,通过诊断,我们发现,这些教学目标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地反思和分析,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误区诊断(一)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案例】一位老师上《祝福》,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准确把握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2.理解小说主题,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反思】上述案例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不需要“过程与方法”吗?“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没有“知识和技能”成分?“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又何尝不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体现?新课程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它们相互渗透,缺一不可,不能人为地把三者割裂开来。(二)情感目标过于政治化【案例】《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目标为:1.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2.体会廉颇、蔺相如的人格魅力;3.学习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手法。【反思】以上教学目标思想教育痕迹过大,过于政治化和品德教育,将语文本身的内涵窄化了。对一篇文言文来说,常用字词、重点语句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上述教学目标却把它完全忽视了。三个目标中,没有一项文言基础知识目标,这样的目标设置显然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多年以来,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经典课文,“爱国主义”当然是它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空洞的说教,贴标签式的教学,不可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涵养。

(三)教学目标过于宽泛【案例】《荷塘月色》的教学目标:1.能概括说出文章的思想内容;2.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反思】以上教学目标都过于宽泛,而且空洞无物,难以量化。如“能概括说出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等都像万能公式一样,放在任何一篇文章都行,这些目标与本课的内容联系不很紧密,明显是游离于本课教学之外,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学生能不能达到要求也不好测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从谈起。

(四)教学目标多而繁杂【案例】《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目标:1.学习和借鉴小说中人物出场的精心安排、独特的环境描写;2.对作品中精彩片断进行创作表演,提高分析鉴赏古典小说能力;3.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古代小说的欣赏方法;4.品味小说中的语言,鉴赏小说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5.学习和领会小说的现实意义,认识小说借写宝黛爱情悲剧来揭示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的深刻主题。【反思】上述教学目标几乎包括了高中小说单元需要学习的全部知识,把一个单元甚至整个高中阶段需要学习的所有小说知识,都放到一篇课文来学习,造成同类题材各课知识点的重复,失去了单元总体目标的层次感和系统性。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立足整体,关注整个单元和全册课本的总体目标。要通览全册教材甚至整个高中阶段的教材,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它在本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单元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的教学要求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再把整个单元的目标细化到每一课当中,科学制定教学目标,艺术性的处理教材。

(五)教学目标不符合实际【案例】某农村高中《雨巷》的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对诗歌的品味,体会诗歌不同的情感内涵。【反思】《雨巷》本就是一首朦胧诗,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学生能体会一层意思已不太容易了,对于一所农村高中来说,让学生体会本诗不同的情感内涵要求太高了。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学内容,也要备学生。在设置课堂教学目标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目标不能过高,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能太低,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学会。试想在一所农村高中,教师抛出上述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怎能“动起来、活起来”呢?(六)教学目标空洞术语过多【案例】《故都的秋》教学目标为:1.赏析课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感知细、清、真的写景手法;2.体会作者笔下故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的特点;3.体悟郁达夫的爱国情怀;4.了解“芦花、杨柳、秋月、钟声、秋蝉、秋风和秋雨“等意象的意蕴。【反思】以上教学目标与中学语文教学和散文学习关系不大,完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散文教学重在朗读,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悟情感,赏析重点语句。而上述教学目标却不从这些方面下功夫,却设置了一大推空洞的术语,如“以情驭景、情景交融”、“艺术风格”、“清”、“静”、“悲凉”、“爱国情怀”、“意象的意蕴”等等,这些是典型的文学批评的语言,而不是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实现的目标。这么多不着边际的空洞术语,对一名中学生来说,实在难以理解。(七)教学目标存在语法或表达错误1.逻辑顺序混乱【案例】《拿来主义》的教学目标:1.把握文中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2.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3.能够明确文章的主题;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4.学习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反思】以上目标设置给人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斧头的感觉,结构比较混乱,逻辑顺序颠三倒四。就这篇杂文而言,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上,将“把握文中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放在首要一条,显然是不合理的。再看“目标2”和“目标4”,“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与“学习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属于同一个范畴,不应该分属两个教学目标。

2.先后顺序颠倒【案例】《赤壁赋》的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体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2.扫除语言障碍,疏通文意,积累重要文言知识。【反思】文言文教学首先要扫除语言障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学习艺术手法和写作方法。如果不考虑知识积累的因素,光说写作方法的教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就中学生而言,将文言文的写作方法放在首要位置进行教学,这样的目标设计欠缺深入的考虑。【案例】《荷塘月色》的教学目标为:1.整体感知课文,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反思】把“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放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前面,先后顺序颠倒了。人们思维的一般模式是从局部理解到整体理解,学生的学习也应遵循这个思维规律。3.动宾搭配不当【案例】《琵琶行》教学目标之一:通过朗读体会诗歌,解读诗歌形象与情感。【反思】“解读”与“情感”搭配不当。4.语法存在错误【案例】《滕王阁序》的教学目标:1.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2.通过想象,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其语言特征。【反思】 “扫除语言障碍”和“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并不是关联的一个行为;“通过想象”与“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也存在明显的语意不相关。

7.关注目标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篇七

一、课堂教学目标制定要兼顾个体差异

设置目标时, 教师对学生能力以及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恰当评价和判断, 是设置成功目标的重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 从学生现有的体能水平、运动技能水平以及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等方面出发, 在远度、高度、时间、次数等方面设置不同层次的、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比如安排总量20次的引体向上练习, 对力量好、体重较轻的学生要求2~3组完成, 并要求动作标准;对力量中等、体重较轻的学生要求4~5组完成, 尽量做到动作标准;对力量较弱、体重较轻的学生, 以及力量一般、体重较重的学生要求6~8组完成;其余力量较差和体重过重等水平较差的学生, 安排帮助下腿部借力等方式尽量完成任务就可以等等。这种目标是动态的、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 随着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的提高, 目标也可适当提高。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一个“可及”的目标, 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个体活动动机, 从而提高目标本身对个体的吸引力。这种目标为学生的不断自我完善提供了外在的强化物, 使学生不遗余力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目标制定要凸显具体可测

明确、具体、可进行数量分析的目标是精确的目标, 是可以用语言和文字加以描述、记录的目标, 即可以用时间、距离和重量等可测定的量来确定的数字目标。它对于激发动机最有效。例如, 一名男生目前的立定跳远成绩为2.20米, 体育教师提出两个月后要提高至2.30米, 这就是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如果教师向这名学生提出“再跳远点”、“尽量跳, 越远越好”等目标, 这样的目标就是模糊的目标, 究竟要跳多远才是好, 很难判断和执行。

设置具体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明确而有效的追求成功的行为, 而且还有助于目标的评价, 有助于定量化、定性化等检验是否达到目标, 特别是对运动动机和运动水平低的学生, 设置具体明确的目标尤为重要。反之, “再跳远点”、“尽最大努力”等这些模糊的不可测量的目标很难起到促进动机的作用, 不利于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许多实验也证实, 设置具体的、可测量的目标会比仅仅设置一般性目标 (如“尽最大努力”) 产生更大的动机推动作用并导致更好的成绩。

三、课堂教学目标制定要突出短期目标

成功就是目标的实现。长期目标能够引导行动的自觉和坚持不懈, 但短期目标比长期目标更有效, 对人的行动更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推动作用。如参加耐久跑练习的九年级学生, “我争取在体育中考中取得满分的成绩”这就是长期目标;“我争取每一次跑的练习中超越几个同学, 甚至每一圈跑的练习中追上一名同学”这就是短期目标。学生每实现一个短期子目标时, 就能直截了当地、较快较明显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进步的因果关系, 并产生不断克服困难以达到下一个子目标的欲望和动机。

四、课堂教学目标制定要得到学生认同

要使所设置的目标起到充分的作用, 还必须有对目标的完全接受和认同, 即全身心地投入到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去。投入的程度越高, 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学生认为所定目标是现实的, 有价值的, 那么目标难度和操作表现的关系可能是线性的:目标越难, 操作表现越好。如果学生认为所定目标不够现实, 不能接受, 那么, 目标难度和操作表现的关系也可能是线性的:目标越难, 操作表现越差。如果教师设置的目标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同, 只是教师自己的想法, 往往会使一些难达到目标的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 长时间达不到目标就慢慢就会失去自信而放弃练习。如果师生共同完成目标的制定, 不仅可以尊重学生差异基础上的个体意愿, 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五、课堂教学目标要在实施中注意公开和反馈

将目标公开, 有利于同伴间的监督, 促使目标制定者努力, 这是从外部对动机的激发。例如, 在排球双手下手垫球练习中, 教师先让每位学生报出自己目前次数和本课时的目标次数, 然后将水平及目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组进行练习, 互相监督, 互相鼓励, 既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竞争意识。

进行目标反馈, 把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未达成目标的原因、及应该如何来达成目标进行反馈, 可以向学生传达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 目标设置是否合理, 是否有必要进行调整;另一方面, 对个人努力的程度进行评价, 看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这样, 促使学生在追求体育学习目标, 完成身体锻炼练习的过程中, 及时得到正确的反馈, 及时了解自己学习和练习的结果, 有利于目标的调整和动机的激发。

六、课堂教学目标要在实施中加强归因指导

一般而言, 体育教师不应运用外部归因 (任务的难度和运气) 来解释没有到达预期目标的事实, 因为它可能造成失败感, 使学生觉得无法做到什么事来改变目前的状态和今后的结果。在目标达成前后, 强调个人努力, 对培养学生的内控倾向和动机倾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告诉学生个人努力 (而不是个人能力) 是技能和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 将会产生更好的动机效果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8.统筹设置目标 读写双向促进 篇八

一、在尊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独立性的前提下,寻找二者的“交集”

教材对于阅读和写作的编排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有各自的目标与梯度。统筹设置目标,要在尊重这两个体系的相对独立、不损害教材既定目标完成的前提下,去寻找二者的交集,然后调整。

以高一下学期为例,继上学期写景抒感的记叙文训练之后,下学期则根据课文第一、三单元及“写出人物的個性”“写出事件的波澜”“条理清晰的说明事物”“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等写作单元,将该学期作文目标定位为写人记事的记叙类散文和文艺性说明文,加之本册阅读部分议论文较多,特增设一个侧重于论证方法的议论文片断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写人、记事、说明的各种技巧,同时也为高二的议论文写作打底。

教材对“阅读”部分的编排主要依据课文的难易程度并兼顾国别、朝代、文体,以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欣赏、研讨、评价作品的能力。笔者在对课堂阅读教学进行目标预设时,则根据教材的编排,尊重课文本身的特点,将单篇教学目标划分到三个层面,即“基本层面”“技术层面”“审美层面”。基本层面在于文章各类基本信息的收集归纳,解决“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技术层面在于表达途径和方式的探究,解决“如何写”的问题。审美层面在于文章内涵的深度挖掘和语言的涵咏、文风的品评,解决“美在何处”的问题。这三个层面由浅入深,立体式的展现课文之美,有效避免了对经典之文的浅表化解读,少一些暴殄天物。其中关联到作文教学的主要在于技术层面和审美层面。

课文的技术层面,可为学生提供作文时仿拟的技术支撑。课本所选皆为经典,在写法技巧的运用上可作为鲜活的范例给学生以借鉴,供其演练揣摩。设置目标时,可先对课文突出的手法进行盘整分类,如记叙文景物烘托技巧——《边城》《荷花淀》,议论文比喻论证技巧——《拿来主义》《谏太宗十思疏》,议论文中描写的恰当使用——《拿来主义》《师说》等等。然后与具体的写作目标对应,抓住那些既是课文重点又是作文训练所必需的技巧,作为课堂的主要目标。

课文的审美层次既关乎技巧层面,往往反映技巧意义之所在,深化学生对技巧的理解;又超越技巧层面,更深入地照见写作者的良苦用心与人生境界,为学生提供情感、道德等精神层面的滋养与陶冶。但由于背景、时代、阅历等诸多因素,学生或无法体味深透,或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对于这一层面,设置目标时,可根据文章本身,兼顾技巧层面与学生的情感实际,精心选点讲透。

以第二册小说单元为例,该单元对应的写作目标是“写人记事的记叙类散文”,技术层面及审美层面的目标设置就要紧扣“写人记事”。

二、抓住“交集”,互相渗透,双向促进

在深刻的“读”中获得技巧与思索。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得其方,写作的能力也随之而增长。”如何“得其方”?需读“精”。阅读课上执教者对技巧层面与审美层面解读得越精彩深入,对学生的写促动就越大。

我将“故事新编”的手法纳入记事类记叙文的作文训练体系中,把课堂目标重新定位为“学会故事新编的手法”与“作品人物角色转换的审美探究”。透过课堂上学生专注的目光,我读到了他们对责任对社会的深思,在随后作文中胡编乱造的现象也得到了改观。

对比两次授课,前一次课所设置的目标基本停留在“基本层面”和“技术层面”,挖掘太浅,而后一次课目标上升到了“审美层面”,使学生深度理解作者创作用意的同时也促进了对技巧的真正把握。

在有序的“写”中熟习技巧。技术层面所列之技巧只有在反复实践中才能用得纯熟,才能触类旁通。阅读教学中可恰当穿插仿写、归纳、拓展、补写、扩写、缩写等形式对之加以熟习。还可利用读本对应文章增强学生对同类技法的辨识与鉴赏能力。同时结合作文教学,在周记、作文训练里有序安排,进行巩固强化。尤其是周记,以往大多数时候安排多是“放养式”的望天收,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时间久了,学生总会抱怨不知该写什么而胡乱应付。当周记被纳入整个作文训练目标体系中统筹规划时,这种现象没有了。可在周记中把对课文写作技巧的仿拟和品味与定期自由实践穿插安排,这样既操练了技巧,也给学生积淀生活留下时间。

在开放的“写”中贴近课文。审美层面的鉴赏需要对文章作深层次解读,而这种解读往往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愉悦、心灵的触动与表达的冲动,甚至是做人境界的提升。但这种愉悦与冲动是瞬时的,当时过境迁,它通常会沉睡到学生脑海深处。要使之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则需通过收集、记载、整理的途径反复强化。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也可以在整理时产生二次感动,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实践近一年,笔者有如下体会:

读写结合交融有度,是教学艺术的体现,而非生拉硬扯,肢解课堂。 读写结合的序列化、量化,是科学性的体现,而非纯粹的技术主义。

上一篇:4、学院党委组织委员岗位职责下一篇:大学生志愿服务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