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色故事

2024-09-22

读红色故事(精选12篇)

1.读红色故事 篇一

读《红色故事汇有感》

一部《红色故事汇》,让我领略江西这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热土;一部《红色故事汇》也让我看到对于党员教育形式和载体的的探索。从影片的表现形式上来看,用生动活泼的表现手法打造了一部成功的党员教育影片,不可谓不是一种成功。作为一名在江西就读的大学生,作为一名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大学生,我为自己能够在大学生活中观看这样的一部有意义的影片而感到高兴。虽然只是学习观看了数集,但是内心却倍受鼓舞,热血沸腾。

从《红色故事汇》这一部电视剧中我看到了一幅幅展现中国革命时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上幸福道路的波澜壮阔的画卷; 听到了一首首传承着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在这里我看到了共青城的崛起,看到了江西的腾飞,也看到了中国革命的艰难过去。

通过 《红色故事汇》时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建党以来发生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的革命历史足迹,在这里我看到了革命领袖和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及高尚的品质,也看到了我们的革命先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所建立起来的丰功伟绩,在这里,井冈山精神得以传承,红军精神得以发扬。从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开始,在这片红土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生活过,战斗过,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最终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这一幕幕;一幅幅;一个个;一处处;一件件…… 我感受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业的艰辛;也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崇高情怀,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对国家的发展和对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作为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崇高品格,继承优良传统,发扬优良作风,好好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科学知识,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对党、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转化为建设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

清晨我站在江西这片红土上每次想到:八一军旗在这里升起,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这里编织,共和国的雏形在这里孕育。红土地上曾留下过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方志敏、贺龙、陈毅等无数革命先辈的足迹,我就倍感骄傲,我为自己能在这里与众多的革命前辈一起为振兴中华的梦想而奋斗而感到高兴,感到骄傲。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站在江西的大地上谁又能想到58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荆棘丛生的荒山滩涂,谁又能想到就是这一片荒山滩涂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孕育了中华民族崛起的梦想。看完这部《红色故事汇》,我深深地了解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不论是在艰苦奋斗的革命年代还是在现在,我们始终都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

阅读《红色故事汇》使我接受了一次红色洗礼;感受《红色故事汇》使我心灵受到一次次强烈震撼;铭记《红色故事汇》使我更加坚定了振兴中华的信念。

看完《红色故事汇》,我不禁思绪腾飞:革命先烈永垂不朽,他们用血肉和气魄一座万世瞩目的丰碑,英雄们的斗争精神将永远在后世子孙身上延伸,祖国也将因此繁荣昌盛,奔向美好的未来!

2.读红色故事 篇二

学生在古典诗歌面前产生畏难情绪, 究其原因, 是学生觉得诗歌鉴赏门槛高, 是一种难以企及的高雅艺术, 很难登堂入室。在平时的训练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觉得似有门路可寻, 尚能勉强完成;但是独立解答时却总是茫然失措, 无从下手, 致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训练和考试中望而却步, 无法树立自信。

《名作欣赏》刊载作家杨典的文章《幕诗学———谈一点我的写诗观》 (2013年第6期) , 文中谈道:“故事毁灭处, 诗歌不存在。”“诗, 就是用词语讲故事。”“在最短的时间内, 用最少的文字, 讲述一个让人心跳的故事, 这只有真正懂得高度提炼的天才诗人才能做到。”这些文字告诉我们, 每首诗其实就是在用极简练的文字讲一个故事, 因此我们可以从读故事入手解读诗歌, 用读故事的方法指导学生读懂诗歌。这个方法简单易行, 既能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也是读懂诗歌很好的一个突破口,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回眸高考

综观历年各省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不论叙事抒情还是写景抒情而或是写景叙事说理, 都是用极简练的文字在讲一个故事, 通过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思想。鉴赏一首诗, 先要指导学生翻译成白话文, 然后抽取故事 (叙事) 要素,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进而把握诗歌主旨。例如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 (新课标II卷) 古典诗歌鉴赏题:

《次韵雪后书事》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 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 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 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 却望柴荆独自回。

意思是:江边的几树梅花令人惆怅, 我拄着藜杖在树下徘徊, 离开又回来。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 看不出是雪是梅, 花朵无处找寻, 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 梅花依旧凌寒盛放。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的那个我怜爱的人, 遗憾的是相思这场劫已化为灰烬。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 直到日暮时分, 寒鸦归巢, 且远远地望着那扇柴门, 独自归去。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诗歌大意对于高中的学生难度不大, 从译文可以看出, 本首诗就是一个很完整的故事。时间———前时、昨夜;地点———梅花树下;人物———作者自己、相思的人;事件———雪压梅花, 树下徘徊, 勾起自己的惆怅。弄清楚了故事中的要素, 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不言而喻了。再看题干和参考答案:

1.这首咏梅诗中, 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彩, 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 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 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 以致在梅树下沉吟许久, 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把译文和参考答案对照就会发现, 题干1中涉及的是必备的诗歌鉴赏知识, 题干2几乎就是诗歌故事的概述。平时研究一些试题参考答案我们也会发现, 几乎有一半的得分靠的是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诗歌中的故事得来。所以, 在平时的鉴赏指导中教会学生如何读懂诗歌是第一步,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把诗歌翻译成日常的白话文, 像读故事一样理清各个要素, 理性地去按照平时掌握的基本的方法技巧解答, 这样就把高深的问题简单化, 消除了学生畏难情绪, 也易于学生掌握。

再看2013年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 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 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 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 应知已息机。

(1)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这是一首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诗, 先理清本诗中故事的要素。时间———春天;地点———外地、友人的家;人物———作者自己、友人;事件———送友人归家。结合诗歌中的景物 (春风、林木、燕子) 及叙事的句子 (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 一洗征尘, 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 不难分析出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诗人的生活观, 结合诗歌鉴赏炼字的有关常识, 然后理清思路解答这两道题, 表述出要点。

二、回归课本

古典诗词欣赏在高中课本中占有相当的分量,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技巧, 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这是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重点, 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理清楚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是鉴赏古典诗词的两大要点,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同样也可以指导学生从读故事入手把握这两个要点。在此也举两个例子。

《咏怀古迹》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理清诗歌中故事的要素。时间———古今;人物———昭君、作者;事件———昭君和亲, 作者垂吊。然后结合诗人身世总结出: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 诗人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寄于其中。

《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成白话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 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 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更胜过马, 怕什么! 一身蓑衣, 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 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 信步归去。风雨, 天晴, 我无谓。

理出故事中的要素:时间:雨天;人物:作者自己;事件:料峭的春雨中行走。

诗歌的主旨: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不论表达的情感还是要阐释的哲理, 都蕴含在一个简短的故事中, 每首诗都有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读诗的第一步就要结合一些注释和背景将诗歌翻译成白话文, 理清其中故事的要素, 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读故事入手能将疑难高深的问题变得浅显易懂。

3.一个红色革命家庭的故事 篇三

在那个年代,虽然胡日先带领其子孙,长年累月勤耕苦作,但由于地主豪绅横征暴敛,欺榨剥削,结果还是债台高筑,家贫如洗。

1925年五华农民运动浪潮席卷全县。上级党组织派遣胡焕寰等到念目石村,开展宣传组织农会。胡日先带领全家首先响应,报名参加了农会。在他家的带动下,念目石、碰塘、琴江下的农民纷纷加入农会,随即成立了琴江乡农民协会,选举胡日先为会长。胡日先当上农会会长后,便带领农民积极实行“二五”减租,取消送租送田信鸡等勒索农民的苛捐杂税。穷人抬起了头,挺起了腰,扬眉吐气,但地主豪绅却恨得破口大骂,誓要把胡日先“农会头”除掉。

1927年5月,地主豪绅勾结国民党宋世科团进剿念目石,他们一到村里,见物就抢,见屋就烧,见人就杀,并派重兵包围胡日先家。由于敌人突然袭击,胡日先躲避不及,不幸被捕,被押进安流东灵寺。敌人对他施用惨绝人寰的酷刑,但他坚贞不屈,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曾被胡日先清理过家产的地主黄柱臣,认为斩除“农会头”机会已到,便得意洋洋地对胡日先说:“你这个共产党农会头,今日你有三头六臂,插翅也难飞,快送你上西天了!”遍体鳞伤的胡日先,忍着巨痛,厉声呵斥:“我胡日先敢食三斤姜,敢顶三下枪,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我死了,有我儿子、孙子,革命自有后来人,你们莫高兴太早,你们的末日快要到了!”辞严气正,弄得地主黄柱臣丧魂落魄,灰溜溜地走开了。几天后,海丰农军总指挥吴振民率领农军打败了国民党宋世科团,攻陷安流,把胡日先从狱中解救了出来。

其妻张五妹目睹自己丈夫身上伤痕累累,青一块紫一块,火从心头起,谆谆告诫儿女:“牢记血海深仇,听党的话,跟共产党走,打倒这批狐群狗党,为你爹报仇。”她带领一家大小节衣缩食,勤俭持家,搞好生产,多打粮食,支援农军。她家是革命据点,体弱多病的张五妹经常起早摸黑接待同志,护理伤病员,累得她腰酸背痛。但她从未有过怨言。一次,红军四十六团100多人路过,她组织全家老幼,热情地为红军战士煮茶做饭,问寒问暖。红军战士都称她为“革命的好妈妈”。

在父母的影响带动下,孩子们也纷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肆无忌惮地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在这血腥的白色恐怖中,胡荣、胡问欧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的教导、父母亲的支持,激励着他们与敌人血战到底。

1928年2月6日,古大存、魏远明率领革命军100余人,攻打横陂魏汉周、魏灼寰的封建堡垒——华阁西门。激战两小时后,因水寨李瑞屏等地反武装增援,敌人向革命军疯狂反扑。这时,战士胡运娘等人被敌包围,在这危急时刻,胡荣不顾个人安危,当机立断,带领几名赤卫队员冲上山头,端起机枪,紧扣扳机,向敌人开枪扫射,掩护胡运娘等同志杀出重围,安全转移。

1928年2月17日,国民党黄旭初师兵分三路进剿安流。他们到安流后,就和当地反动武装互相勾结,成立剿共委员会。提出“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放过一个共产党员”口号,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革命活动一度转入了低潮。

1929年4月,八乡山第一仗后,念目石的革命火种又燃烧起来。胡荣首先在念目石组织起“救党会”,他任组长,胡亚四、胡亚涛为组员。胡问欧将分散隐蔽的共产党员集中起来,恢复了洑溪乡党支部,他任书记,后任中共八区区委委员。在他们兄弟积极串联发动下,洑溪乡苏维埃政府成立,胡荣任主席;洑溪乡妇女会主任由胡问欧的妻子曾友妹担任,儿童团团长由胡日先的孙女胡木英担任。1930年初,区、乡苏维埃政府都设在胡日先家里。为了保卫新生政权,胡荣兄弟率领念目石人民,在村的四面高山上日以继夜筑起了4个大寮(即碉堡),准备与反动武装展开顽强的斗争。他们依靠原始工事,用粉枪、刀、矛等武器,先后打败了敌人多次的进攻。

胡日先13岁的孙女胡木英也不甘落后,率领儿童团员到永和寺、水口宫、转水宫,废掉神坛,捣毁神像。胡日先一家,成为封建地主豪绅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把胡日先一家当作首先要剿杀的对象。自1928年至1930年,胡日先家先后遭受敌人几十次围剿。不但房屋被烧毁,墙脚被挖掉,果木被砍光,连屎缸板、风车、砻、碓、磨等都被抢光,房屋被夷为平地,片瓦无存。敌人烧、杀、抢、掠、悬赏通缉,迫使他家三年断了炊烟。在艰苦的年月里,胡日先携老带幼,上山蹲石洞,挖野菜草根充饥,以蓑衣稻草御寒,后流落到陆丰上砂讨饭,4岁的孙子胡毕香被迫卖掉,13岁孙女胡木英也被地痞抢走。

由于敌人连续不断围剿,1930年7月,胡荣、胡问欧为了寻找组织,途经汕头时,被叛徒出卖而遭敌逮捕。就义时,胡荣兄弟大义凛然,昂首挺胸走向刑场,慷慨激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儿子牺牲了,但60多岁的胡日先夫妇并没为此流下一滴泪,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同年8月,胡日先带领一家老幼回到念目石窑斗里,继续串联发动,恢复组织,准备战斗。不料被地反张阿金发觉,深夜率领地反武装包围窑斗。胡日先夫妇奋起搏斗,寡不敌众,胡日先壮烈牺牲,张五妹身负重伤,后流血过多身亡。

胡日先一家,在革命斗争中,被杀3人,被抢走2人,失散7人,被迫卖2人,全家18口人,仅剩下4人。他们英勇不屈、前赴后继的革命事迹,为五华人所传颂。

4.读《红色延安的故事》有感 篇四

洁白的封面七个赤字《红色延安的故事》衬托着延安宝塔图案,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他像一面旗帜,激励着当代人的理想和信念。《红色延安的故事》以延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工作、战斗和生活故事为素材,在点点滴滴中展示了真实的红色岁月,描绘了延安的时代风采。

我从书中缅怀革命前辈的事迹,对那片红色土地充满敬仰与好奇。为什么有四万多青年知识分子不顾一切地要奔赴延安?延安为什么能像磁力强大的吸铁石一样吸引如此多的爱国进步人士?一批又一批进步人士、爱国青年放弃优越的生活,冒着生命危险,满怀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千里迢迢来到延安,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从西安到延安的800里山路是一条信仰之路、理想之路。我自拜读这本书,感受很深,正是有革命者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如今的中国才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详细记述了真实的红色岁月,生动展示了延安的时代风采,用史实和细节诠释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革命者们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让我更加敬佩,作为当代的普通党员学习传播和践行延安革命精神,发扬他们的革命光荣传统,是我们党员干部必须继承的宝贵财富,坚定理想信念汲取精神食粮,他能提高我们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结合当前提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履职尽责,更是我们党员干部努力的方向。

5.读红色故事 篇五

还记得那首气势磅礴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吗?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在这漫长的征途中,我们的红军战士要经历何等的艰难困苦啊!长征途中,又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啊!我不会忘记《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军神》《丰碑》《草地夜行》《三人行》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故事展现给我们的有激烈的战斗场面,有钢筋铁骨般的战斗英雄,有舍己为人的普通战士,更有同志间浓浓的革命友情。在这些故事中《金色的鱼钩》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文章主要讲了 一位四十岁的老班长,无微不至地照顾三个得了病的小同志,坚持着走出一望无际的草地,自己最后饥饿过渡,牺牲了的感人事迹。

文中有几个地方令我特别感动。老班长为了让三个小同志多吃一些鱼汤,自己就嚼着几根草根和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老班长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震惊。从老班长的表情,我看出来鱼刺难以下咽,但是老班长又不得不吃这些剩下的鱼刺,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坚持着走出草地。而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一点点的困难,就像有些题不会做,有些事不想办,这些小小的困难,跟老班长相比那算得了什么呀!

老班长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三个小同志。他们就这样扶一段,搀一段,终于走到草地边上。老班长已经骨瘦嶙峋了,也特别地疲倦。但是他还是一直坚持着照顾三个小同志走出草地。可见老班长特别地负责,为了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为了让三个小同志有信心走出草地,他还是坚持为三个小同志服务。

还有就是老班长临终时说得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老班长为了小同志付出了那么多,临终时他并没有抱怨他是多么的辛苦,而是还在自责没有将三个小同志照顾好。

6.读红色故事 篇六

——读《红色家书》有感

<引言> 在全市党校系统“传颂红色家书,传承红色经典”主题读书月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我校常务副校长陶东阳读《红色家书》体会文章在《南昌党建》发表,从学习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家国情怀、英雄气概等三个方面,抒发了对革命烈士崇高精神的敬仰之情,表达了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奋斗者的坚定决心。

家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沟通亲情、表露心绪、寄寓乡愁的一种常用形式。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尤显珍贵,故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流传千年。近日,细细品读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同志推荐的《红色家书》,不由得心潮澎湃,潸然泪下,仿佛斗转星移,时光回溯,自己也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与革命先烈们面对面交流,体会他们对家人的真挚情感,感受他们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执着信念。他们的感情,质朴而深沉;他们的信念,炽热而坚定;他们的精神,虽经岁月流逝,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砥砺前行。

品读红色家书,当学革命先烈“为求主义实现而奋斗,为谋民众利益而牺牲”的坚定信念。方志敏在狱中写道: “你法西斯匪徒们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丝毫动摇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信仰是铁一般的坚硬的”;刘愿庵面对劝降者干脆地回答:“共产党人是最服从真理的,我除了服从真理之外,决不会服从于其他”;夏明翰在给大姐的信中写道:“我一生无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革命先烈的话语虽朴实无华,却铿锵有力,充分体现了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价值立场。中国共产党正是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磅礴力量,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总书记多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作为新时代共产党员,必须以革命先烈为楷模,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始终保持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的政治品格。

品读红色家书,当学革命先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陈觉在就义前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王孝锡在诀别诗中写道:“我非木石人,能无手足情?死则为正义,生则为人人”;刘伯坚在给兄嫂的遗书中写道:“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落红岂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革命先烈抛家舍业参加革命,非是无情,而恰恰是因为他们最懂真爱、最讲真情,所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自由和幸福,用热血和生命奏响了精忠报国的时代强音。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与我国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基因。“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总书记曾在给父亲的祝寿信中写道:“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当前,我们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奋进。作为新时代共产党员,必须继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谋大局,讲奉献,敢担当,始终紧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跑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接力赛”.品读红色家书,当学革命先烈“饮弹从容向天啸,长流浩气在人间”的英雄气概。翻开《红色家书》,一个个英雄人物跃然纸上。陈觉和他的战友们在被押上囚车去往刑场的路上,高歌道:“我们的革命有钢骨的意志,英雄的气魄。我们要斩断道路上的荆棘,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王孝锡被捕后作诗道:“慷慨歌太平,从容作楚囚。暴刀逞一快,何惜少年头”;杨匏安在狱中写下《示难友》:“慷慨登车去,临难节独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面对严刑拷打,面对流血牺牲,革命先烈早已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心中所念的,唯有革命事业的成功。()毛泽建在就义前的遗书中写道:“人民总归要做主人,共产主义事业终究要胜利,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到那天,我们会在九泉下开欢庆会的。”革命烈士慷慨赴义,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气概,令敌人胆寒。总书记曾引用屈原《九歌》中的慷慨激扬诗句赞颂英雄:“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更需要英雄精神的导航。作为新时代共产党员,应继承革命先烈的英雄气概,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今天,这些革命先烈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签和价值标杆,是指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永恒灯塔。作为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党校理应在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上走前列、做表率。为此,南昌市委党校与南昌市委组织部共同组织开展了“传颂红色家书,传承红色经典”主题读书月活动,通过举办读书会等“八个一”学习活动,在全市干部教育培训中营造阅读《红色家书》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沿着革命先烈用生命照亮的道路继续坚定前行。

7.读红色故事 篇七

在这里, 学校特别开设了冒险课程, 即每年会选一座山峰攀登, 全校60多位师生经过两三个月的体力、技能训练和准备后, 全员登山。全人教师们认为, 如何让学生降低冒险的风险, 共同面对高山, 克服恐惧, 面对孤独, 对抗挫折, 而不只是脑充血式的硬闯, 这才是冒险真正的意义。于是这门大胆的创新课程, 虽然也有偶然因为天气原因无法登顶的, 但是大部分情况是以成功登顶而欢庆的。

在这关键的准备期间, 各项精心打造的科目培养了学生各项能力:校内登山训练、制订规划等逐渐由有登山经验的大孩子接替;3000米高度, 学生遭遇风雨、疲惫、危险, 也经历互助、友爱、责任与分享;置身责任, 参与每件事, 学生在处理危机、困难时学会方法、技巧, 也同时学习沟通、人际交往、组织领导、面对责任与义务, 最后成长为富有创造力、行动力、有梦想、敢担当的个体。不仅如此, 全人还将冒险课程深度开发, 发展成为“漂流美学”, 即要孩子凝视登山过程中自我与外在的碰触, 以认真的心灵聆听外在的变化, 进而搜索自己心中广阔的世界。他们想让孩子们明白, 漂流的目的不是远方, 反而是内在的安顿与深刻。

这门课程所带来的心灵震撼、生命体验、美的发现, 没有亲身经历是无法体会的。如果说, 从登山这门冒险课程我们似乎体会到了这所学校的非凡意义所在, 那么不妨来听听创办人讲述全人中学教育理念的独特性。

在被人亲切地称为“老胡子”的创始人程延平眼中, “全人学校的存在标示了一个和台湾现有体制教育对抗的记号, 它不是‘改良’, 而是‘对抗’, 使人免于成为生产机器, 免于成为国家主义的佣兵” (《序二:教育的火花》) 。他认为, “全人出去的小孩不是适应社会, 而是创造社会”。这是好大的自信和勇气, 从一位画家转型成为一个社区学校的校长, 这是何等一份释放心灵、打破传统的豪言和实践!

于是这所学校被命名为“全人”, 培育人格齐全、自由生长的人才之地。“老胡子”亲自撰写的招生简章是这样陈述自己的教育理念的:“学校重视五个理念:人类过去的知识的通识理解、人格特质的自我实践、审美趣味的形成、创造能力的释放、批判能力的培养。每个孩子不同的观点在此都能被尊重、包容与启发, 大人与小孩的关系是朋友, 互相聆听与辩证。让孩子不仅在心智上成熟, 也在人格上有正向的发展, 大人们会给予很长的期待, 让孩子们逐渐成熟。所以孩子快乐而有自信, 不需太多的教训与管理, 最好他们拥有的能力是真实的, 而不是被训练出来的。多年来, 我目睹了这里的孩子如何经历失败、惶恐、勇敢、自律、坚持……最后他们带着希望和能力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

理念如此, 看看实际发生了什么呢?淘气顽皮的P成长故事, 从戒烟开始, 夜探雪庐山, 找到自我价值, 学打鼓、当登山组组长, 一学期学四册数学书, 成长为独立且极有责任感, 具有明确人生目标的富有人生特质的孩子;有20余条狗豢养于校园的“流浪狗”事件, 从流浪狗污染环境, 到人狗共处的复杂环境渐渐由富有人性化, 且有一定规则的“养狗协会”管理, 再到狗的“主人”在饲养的过程中, 渐渐被狗“驯养”, 日益富有责任感、同情心与公德心;由早期校园规则未建立健全时的肮脏、纪律涣散的表现, 到自我管理的实现……《生命的故事》《P的成长历程》《自我成长》一系列叙述告诉我们, 这里的学生不是天才, 这里的老师也不都是优质、老牌, 但他们都是平等的心灵交流, 没有高压的强制式绝对执行的目标, 只有静待成长的耐心。

成长需要宽容的环境, 全人学校会容纳孩子不断犯错, 然后借助孩子的力量再慢慢改正错误, 得到真正的心灵成长。这是一所教育的桃花源, 此地没有围墙, 没有校门, 是名符其实的用老子的“师法自然”作为其根本理念建设起来的学校。

8.读故事·赏故事·讲故事 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融化、剩下、伐木、煤油灯”等词语。

2.练习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练习写批注笔记。

3.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多元理解感悟童话揭示的道理。激发阅读新美南吉的其他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利用文本,指导学生练习写批注笔记,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读故事,知故事

1.谈话揭题。(略)

2.整体感知故事。

(1)开火车接读故事,着重指导读通、读顺、读正确。

①随文识记“伐”的字形、词义,“融”的字音、字形(利用汉字溯源法■,讲解左边是鬲(lì),古代一种烹饪器,与鼎相似),书写。(请一生到黑板上写,教师讲评,指导观察融的笔画,范写,全班练习把字写规范、美观)

②发现有读不好儿化音时,相机指导“鸟儿”“哪儿”“细条条儿”“一会儿”等词语的读法。

(2)掌握故事大意。想一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先让学生练习用自己话进行概括,然后出示填空题,辅助不会的学生再次进行练习: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 ?摇)。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 ),她着急地找呀找,问过了( )、( )和( ),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 )。

(3)厘清故事角色、文本重点。

师:这篇童话故事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小鸟、大树、树根、门、小姑娘)她们进行了几次对话?(4次)请用波浪线画出小鸟说的话,用直线画出大树、树根、门、小姑娘说的话。

【设计意图:用开火车接读故事、发言,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再巧设填空题,抓住故事角色,引导学生快速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整体,而生字教学重视抓重点,抓难点,侧重进行个别笔画的指导,体现了该年级识字教学的特点。】

板块二:赏故事,悟主题

过渡:通过画画、读读,谁能发现这个童话故事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以什么为主?(对话)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深入地读书。

1. 运用引读,感悟“天天”的涵义。

师:春天来了,鸟儿站在树枝上——生接读:天天给树唱歌。树呢——生接读:天天听着鸟儿唱。

(“夏天、秋天、冬天”的引读略)

师:从春天唱到夏天,从夏天唱到秋天,大树和鸟儿天天在一起度过,此时此刻,你眼前浮现的是哪个词,请把它写下来。(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快乐、和睦、令人羡慕、相依相守……)

指导朗读:要求把这对好朋友的快乐、相依相守读出来。

【设计意图:运用引读唤起学生心中潜在的“情场”,从而进入角色,形象地感受文章所描述的“最美好”的时光。让学生用自己的词语概括文本相关内容,这是在指导学生学习作批注,也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文字的运用。】

2. 体验“离别”的情愫。

师:一个天天唱,一个日日听。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远的地方去。此时此刻,你眼前浮现的又是哪个词,请再把它写下来。(依依不舍、伤心、难过、无奈、痛苦、难舍难分、充满期待、相信承诺……)

(指导男女生分角色读略)

3. 感悟“寻找”的心情。

师:春天又来了,当原野上、森林里的雪融化的时候,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大树。然而,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却不见了。她着急地找了又找,问了又问。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思考寻找的过程中小鸟的心情有变化吗?把你从每组对话中感受到的心情变化,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写在对话的旁边。

【设计意图:四年级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的阶段,因此,更应关注学生课堂阅读表现,引导学生静静地默读、思考,学习使用圈、批、注等方式,记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困惑,表达自己的共鸣与感想,以促进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

(1)指导三组对话的角色朗读,通过指名读——师生评议——想象小鸟寻找过程中的心情——配合读的方法重点指导小鸟的问话,体会小鸟的情感。

(2)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师:读着读着,我们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苦苦找寻好朋友的鸟儿,你一路追随着树的行踪,一路打探着树的行踪。一路上,你心里怎么想?你想怎么呼唤大树的?请简要地写在书本的空白处。

(3)师生齐读课文,再体会小鸟的情感。

师: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读第五至第十四自然段,把你体会到的小鸟的心情变化读出来。请三个同学当树根、大门、小姑娘,其他同学读小鸟的话,我读旁白。

【设计意图:挖掘情节中的“空白”,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一方面可以丰满人物形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训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 体悟“眼神”的内涵。

师:(出示课文插图),村子里,煤油灯旁,一对好朋友又见面了。这会儿,你就是那只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了朋友,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指名说)

师:你要走了,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再指名说)

5. 穿透“看”背后的目光。

师:两个“看”字,饱含了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和留恋,使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那么课题为什么不用《鸟和树》来命题,而要用《去年的树》作题目?被称作日本的安徒生的新美南吉先生难道不明白题目大多是文章的高度精华所在,是整篇文章的高度总结吗?

师:看着课题,读着《去年的树》,你们又能看到什么?(指名说)

师: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去年的树)

师: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去年的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体验小鸟的内在情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这是理解,更是在运用。紧扣“看”字,探究题目的内涵,引发更多的思考,体现了新课标“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要求。】

板块三:讲故事,明写法

1. 扩写故事。

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把新美南吉略去的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的心理描写补充出来,以接龙的方式,合作着把故事讲出来。

2. 推荐经典:阅读新美南吉的代表作品《毛毯和钵之子》《爷爷和玻璃罩煤油灯》等书。

【设计意图:从童话特征出发,再回到童话本身,让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体会,扩写故事,并以接龙方式合作着讲出来,既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推荐经典,旨在激发阅读兴趣,促进儿童阅读的发展。】

9.读《红色书籍》有感 篇九

六十载的风云变幻,无数的革命先烈,他们的光荣事迹都被载入红色书籍,红色经典是永恒的,它记载了中华儿女血与泪交织的艰苦岁月,同时也记载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光辉历程。红色书籍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当我读完《黄继光》这篇英雄故事后,内心非常激动。他那舍身堵枪口的光辉形象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黄继光叔叔牺牲时年仅22岁。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密集的火力网打得六连战士抬不起头来,前去爆破的三个小组都牺牲了,眼看着天亮前攻不下阵地了,黄继光叔叔带领两个战士再次前去爆破,一个战士中弹牺牲了,另一个也负伤了,接近敌人火力点的黄继光叔叔已身负重伤,身边没有武器,危急时刻他用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喷着火舌的枪眼。目睹这一切,在场的人无不为此惊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人死的气壮山河,有人死了,万人践踏。而黄继光叔叔这种奋不顾身的死,必是重于泰山。

读完《狼牙山五壮士》这本书以后,我更是想了很多很多。我感觉到自己无比仇恨敌人,更加敬佩狼牙山五壮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福才、胡德林这五位壮士英雄。他们是因为要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而壮烈牺牲的。《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叙述了1941的秋天,五位抗日英雄胜利地完成了阻击敌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弹尽粮绝,就要被敌人俘虏时,毅然跳崖,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乐章.。

文中这样一个片断令我最感动:五壮士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昂首挺胸,迈开大步,相继跳下悬崖.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喊出了中国人的肺腑之声.多么伟大的五壮士啊!他们毫不畏惧,不怕牺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每当回想起五壮士惊人的壮举 我就感到非常惭愧.我作为一名共青团员,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退却,有时甚至就放弃了,而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赴汤蹈火,为国捐躯,我遇到的这点困难与他们相比算得了什么,再说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今天我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明天怎么去为祖国做贡献呢 ?我又怎么能对得起先烈们的英灵呢。我羞愧万分不断地责备自己.我们作为新中国的共青团员应该以先烈们的精神为动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五壮士的英雄壮举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是中华儿女的楷模,他们的英雄气概将浩气长存,他们的英勇事迹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英雄们,是你们为了祖国的神圣领土不被侵犯,为了人民不受欺辱,为了我们生活得更幸福,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是你们用流血牺牲换来我们今天在和平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我们将以你们为榜样,勤奋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曹玙

10.读红色经典有感 篇十

读----《保卫延安》有感

当历史的尘埃,悄然落定。我们回首,用探索的目光,向后看,穿过蒙蒙的飞舞的沙砾,去窥探,在那一片火红的胸膛上,蹦跃着的坚定信念。它是怎样的坚强而又伟大,支撑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为了它,穿过枪林弹雨,穿过泥泞风雪,穿过鲜血淋漓,一步步坚定执着的迈向死亡。却在倒下的那一刻,嘴角还噙着笑。。

图书馆里的这本书,安安静静的躺在书架上,略微泛黄的纸张记载着一段历史,它或许不是三万五千里的历史那样的家喻户晓,但是它却是那么不可放过的历史细节。真实,甚至是圣洁的力量。一九四七年三月初,国民党反动派以数十万兵力对我延安反动了疯狂的进攻,我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从防御转为进攻,并在沙家店等有名的战役中歼灭数倍于我的敌人,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就这么寥寥的几行字,勾勒了那个烽火连天,杀声阵阵的战场。大炮在天空投下鲜红的背影,一张张年轻的笑脸从此了无踪迹,那是用鲜血谱出的生命交响。我们不难想象,那个混乱的年代,饥饿,战火,屠杀,侵略,像一个个疯狂的野兽,大口侵蚀着人民的快乐。愿党救我华夏于危难,愿我党抗蛮夷之侵扰,愿我党止内外之纷乱。

《保卫延安》这本书带领我回顾了一段艰难的历史,那些在战场上只流血不流泪的铮铮男儿们,也曾为了心中理想而痛哭,而难过。书上那一段话留给人那样的真实与朴素之感。书中形容我们的战士:

“我们的战士,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青春、血汗,都交给了人民事业。他们即使去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积极自动毫无怨言。一个人,望着他们就不知道什么叫艰难畏惧。一个人比比他们,就觉得自己贡献的太少,就觉得自己站在任何岗位上都不应该有什么不满意。

人面对他们,还有什么个人打算,那会羞愧而死!”

是啊,当一人为了理想奋斗至斯,我们怎能不懂,如何不羞愧?这如书里描写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那种白刃相搏的残酷,也不能理解热血冲上头颅的厮杀。我们只能在书上看见那场景,听见那些怒吼。

在那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风声,呜咽从耳边穿过,像一个失去家园的女人的哭泣,一队队的人马在夜幕的掩护下急急行进,那闪闪的五角星,安静的缀在战士们的帽子上。只有远方的苍茫的树木在这黑色的幕布下,露鲁出零孤的身影,随风轻曳。终于走到了目的地。周围的战士们都蹲在地上,他们感到茫然,他们在走向何处?“连长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我军退出延安……

战士们像听到什么命令一样,哗的一齐站起来。

五六分钟的时光,讲话,听话的人,都不作声。大伙轻轻地短促的呼吸者,像是只要一个人开口,或者有人咳嗽一声,就有什么好大的东西要猛烈爆炸。”

我猜想那天的夜里有着一阵阵的风,沉重的滚过山头,沟渠呜呜的吼叫,风沙漫天,天昏地暗。

“一个战士打破了让人耐不住的闷气,问:我们党中央和毛主席住的延安……可真的……说啊,连长!战士们呼哧呼哧的出气,两眼发黑,像有谁敲着他们的心,滚烫的眼泪,忽撒撒的落下来。全场都恸哭起来,眼泪滴在手上、胸脯上、冰冷的枪托上!”

这感人的一幕的描写,是如此的真实,就像亲眼所见,身临其境一般。那些

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们,在不得不撤离他们心中的红色圣地---延安时,流下的倔强泪水,滋润着干涸的土地,在陕甘宁地区的天空留下胜利的曙光,不因为那些豪言壮语,不因为那片片誓约,只因这发自内心的眼泪,它至真至诚,就像从心里的热爱,像普照心灵的霞光。那一种坚强信念,支撑着他们,面对一层又一层黑压压扑过来的敌人,坦然大笑!支撑着他们,在度过几天几夜的厮杀后,还是有力的握住手中抢!支撑着他们,在中弹倒下的那刻,用骄傲的声音大喊:中国共产党万岁!

被鲜血浸红的土地上,面对是自己几倍多的敌人,无论什么装备都比不上敌人的红军,硬生生靠着那股毅力与坚强,一步步走下来,知道东方大地上的黎明终于到来,胜利的号角被吹响!就像书中的独白一样:“没有什么绝路,我们不是又杀出来了么?世界上有什么痛苦和力量,能制服我们?没有。”书中那个坚毅的连长周大勇像一个典型的英雄人物,当他在这样坚定迈步走的时候,他战胜了身体的疲劳,伤口的伤痛,以及饥饿和寒冷。是的就这样!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我的肺还能够大口大口的呼吸,只要我的头脑还能清醒的思考,只要我的心灵还在一刻不停的向往,向往那个自由,平等,和平的世界,我就不会放弃,不会退缩,不会回头。是凤凰涅槃后的灰烬唤醒了新的永生,创造了惊诧世界的美丽!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比我们共产党人更热爱自己出生的土地,更热爱自己的人民。人家说:陕北光秃秃的山有什么好啊!可是我们为了这里每一寸土地拼命。人家说:沙漠荒凉,可是我们愿意在沙漠地里奋战。我们知道,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英雄的祖先流血流汗,拼命开辟出来的。我们人民军队的战士,二十年来用自己的俩条腿走遍了中国。我们知道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无穷无尽的宝藏。但是,我们也知道,在这片富饶的土地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忍受着贫穷、饥饿、屈辱、痛苦……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拿起武器为自己的阶级争取地位,争取人的生活。让美帝国主义者还有它的走狗们记住:伟大民族的伟大子孙,永远不做奴隶,永远不屈服!

没有那一种青春不被注意,没有谁的生命能像这样,盛放如花!没有谁能如此义无反顾,比飞蛾扑火更加惨烈。《保卫延安》这本书,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信念的力量,是那份为理想献身的义无反顾,是百折不挠的精神,是至死的永不低头。

保卫它,我们的延安,心中的圣地。这又何不是在保卫我们的中国华夏。为了自由的理想,为了生而平等,我们的鲜血洒下,圣光终于降临在这古老的土地,沉睡的巨龙即时抬起双眸,一时风起云涌,一声龙吟九天。灾难打不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我们的祖国在经历了动荡的洗礼,早已不是沉睡的雄狮,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将中国两个大字,龙飞凤舞的绘在世界地图上。

人骨子里的信念

--读《保卫延安》有感

院系:水利电力学院

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姓名:李璐

学号:1000306003

日期:2011-5-22

11.读故事的老师 篇十一

前几日带学生到中心校参加一个演讲活动,刚走进活动大厅,就有几个学生围过来和我打招呼。我很惊讶,忙问:“你们认识我?”几个孩子异口同声地说:“你就是那个给我们讲故事的老师呀!”我更奇怪了,仔细询问后才明白,原来这几个孩子是我两年前支教的那所学校的学生。当时我带五年级语文兼三、四年级的美术。因本人对美术知识几乎一无所知,所以课上得总是很粗糙,每节课都有许多空余时间,于是我便利用这些时间给孩子们读课外书。没想到孩子们都那么爱听我读故事,每次上美术课,他们都催我上快点上快点,好多留一点时间听故事。自然,每次他们都听得特别入神,常常下课铃响了很久,他们还沉浸在故事里,久久不愿出去玩。而我给三、四年级读故事的新闻也很快在校园内传开了,其他班同学那个羡慕嫉妒恨呀!一些胆大的孩子在校园内遇到我,都会满怀期待地问:“老师,你什么时候也给我们上节课呀?”从教这么多年,学生教了一茬又一茬,从没遇到学生对我的课如此期待,当然,也从没遇到学生仅仅因为几本课外书而深深记得我。

兴奋之余,我不由想起自己曾在几个班级做的课外读物调查报告。参与调查的104人中,28人无一本课外书,有1-2本的48人,有3-4本的22人,有5本以上课外书的仅6人。他们所列的课外书书单也极为单调,大多为《唐诗300首》《三字经》《脑筋急转弯》或各类作文选,许多经典儿童读物他们听都没听说过。这个结果可以用令人震惊来形容。

一边是孩子们对课外书的极度渴望,一边是令人痛心的课外阅读量,是什么造成这么大的反差呢?仔细调查后我发现主要是以下两点:

一、缺乏书籍来源。对城里孩子来说,即使自己不买课外书,一样有丰富的书籍可读,学校图书室有的是大量图书。可对广大偏僻地区的孩子来说,图书室还是一个很遥远的梦,而让孩子们自己掏钱买课外书更是天方夜谭。

二、缺乏教师和家长的引领。对农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教育几乎为零,学校是他们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可我们学校的现状怎样呢?首先,许多教师没有读书的习惯和爱好,又如何引领孩子一起读书?其次,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大多数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孩子们整天被做不完的习题、考不完的试卷压得喘不过气,何来时间和兴趣读书?又有哪位老师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立竿不见影的课外阅读上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童年的阅读会影响一生!没有阅读的思维是迟钝的,没有阅读的精神是贫乏的,没有阅读的思想是愚昧的,没有阅读的灵魂是干枯的,没有阅读的行为是野蛮的。我很难相信,一个从不阅读的人,长大后会有敏捷的思维,会有睿智的头脑,会有进步的思想,会有温润的灵魂,会有优雅的举止。阅读,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跟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息息相关。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

可,有几个老师愿意做那个“读故事的老师”呢?

(作者单位:安徽霍邱县宋店乡看湖小学)

12.读红色故事 篇十二

我主张对于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的选题指导, 还是要从孩子的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出发, 先让学生想一想:我最熟悉的是什么?最令我感动的是什么?我最想做的是什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脚踏实地, 从小处着眼, 以小见大!不要给他们肩上压上太重的担子, 因为他们还是孩子!

读了苏乔花老师的《<破茧成蝶>背后的选题故事》后, 更坚定了我的这个想法。苏老师九年前就开始指导学生创作电脑作品。她把九年的探索与实践经验归纳为两条:第一, 要从生活中来, 到心灵中去;第二, 要从实践中来, 到活动中去。

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实践?苏老师的文章告诉我们:这不仅仅是学生的生活与实践, 也是教师自己的生活与实践。从苏老师的文章中, 我们认识了那个可爱而又勇敢的小女孩, 她是获奖电子报刊作品《雪后心晴》的作者。她曾因父母离异心事重重, 失去了豆蔻少年应有的欢乐。我们也认识了那个因被开水烫伤而伤痕累累的黎景承, 他曾因满面伤痕而感觉自卑。正是这样两个境况特殊的孩子, 克服了严重的心理障碍, 战胜了自我, 勇敢地将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感, 通过电脑作品展示给大家。在制作电脑作品的时候, 他们学习信息技术、学习版式设计、学习美术加工、学习写文章……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实践。从苏老师的文章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位对学生无微不至地关心、对学生孜孜不倦地教诲, 为孩子的不幸而悲伤、为孩子的成绩与成长而快乐的教师的生活与实践。我想, 在苏老师指导自己的学生进行创作的时候, 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帮助孩子摆脱困境, 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怎样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怎样使所有孩子都能够健康成长!她首先想到的一定不是怎样帮助这些孩子得奖。

“到心灵中去”、“到活动中去”指的同样也是师生两个方面。要想使学生的作品能够反映自己的心声, 指导教师必须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 必须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苏老师是信息技术教师, 从她看到一位女生趴在课桌上哭, 到她发现这个孩子由于父母离异产生了心理负担, 到这个女生将自己厚厚的一本日记交给了她, 到这个孩子决定参加电脑制作活动……如果没有心灵上的沟通, 这个孩子能这么信任苏老师吗?能够毫无保留地向苏老师敞开心扉吗?能够向大家打开心灵的窗口, “勇敢地扬起爱的风帆”吗?再说黎景承同学, 如果没有苏老师的爱, 没有苏老师的鼓励和帮助, 他乐于助人、思维敏捷、聪明能干、勤奋刻苦等优点何以得到展现?他又怎能竞选上信息技术课的总助教并拿下了全国一等奖?我想, 一个优秀的作品, 必须是心灵的真实反映;一个优秀的教师, 必须是最好的心灵医师!

上一篇:郁金香的句子下一篇:工程装修合同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