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中化学教学计划

2024-09-07

2009年高中化学教学计划(精选9篇)

1.2009年高中化学教学计划 篇一

2017-2018年高三下学期化学复习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是教师提升自己的必要阶段,经常反思的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会总结出不同阶段学生的不足和自己教学的侧重点,是一项很好的教学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事。

通过反思,发现高三教学中的问题有:

一、复习中赶教学进度,教学过程中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教学节奏快,片面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或者将本该需要好几节课完成的教学内容在一课时内完成。这势必是蜻蜓点水,无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也根本谈不上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能力。再就是课堂教学中对部分知识无限制的予以拓展,造成偏与难;所选的例题,往往起点高,综合性强,这种高难度的教学,完全背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另外作业量较大,且大多留给学生的作业没有经过精心挑选,有些题难度很大,综合性强,尤其是对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二、课堂互动少,以自己为中心,学生以接受方式进行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做得不够。课堂本应是互动的、生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而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课却是单向的、静态的、缺乏生机和乐趣。其最明显的特征是不管学生是否真的懂了,不管你有无兴趣,硬将学生往事先预设的“轨道”上驱赶,只要把教案设定的内容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就算达成了。从表面上看,课堂教学似乎比较顺利,但恰恰相反,这将严重束缚师生的灵感、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欲望

三、练习多探究少,在一部分复习课中,其课的基本模式就是知识的梳理+练习。而知识的梳理往往又停留在知识的简单罗列,对其内在的联系又缺乏深层的探究,给出的练习通常又多,以解题训练来替代对知识的探究。没有促进学生自主的、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更没有让学生在活动中从多个维度实现对知识的重构,领悟其中的规律与方法,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智慧去解决问题,学生能力没有真正意义上提高。

在高三的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有:

一、认真分析试卷,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在高三后期的复习中,平时测验要让学生认真总结答题中的问题,作出详细的数据统计,然后总结出错题的共性之处,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作为专题独自攻破,通过强化训练,让学生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加以巩固。再通过强化练习加以掌握。

二、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解决实验题大难关。

化学实验在高考中占的比重也很大,但每次考试中学生实验题的平均分很低,从答题的情况来看,主要问题是:语言表达混乱不清,不规范,没有使用化学术语。换句话说,就是心里明白,表达不出来。所以后一阶段的复习中,将注重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三、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动手。

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真正动手,去体会师生互动的快乐,并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所复习的知识。一直以来,我头疼的问题是,讲过很多遍的知识点,学生的错误率还是很高,当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学生都会说,课堂上我听的非常明白,但是真正自己做的时候,就没有思路了。其实,在课堂上学生只注重了听,而没有消化的过程,没有自己动手的过程。这几天,我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训练,发现了许多问题,对我的教学很有帮助,对学生的知识掌握也事半功倍。

四、掌握做题技巧,节省解题时间。

做题首要审题,据统计做错题的同学,错的原因大多都是没有审清题就进行解题,费了时间也没有做对,很是冤枉。那怎么办?专家指出审三遍题才能动笔答题是很有道理的,第一遍快审,主要是审哪些是有用信息,哪些是无用信息;第二遍是提出有用信息;第三遍是综合分析有用信息进行分析解答题。这样才能把题分析透,解答才准,且不用反功,还节约了时间,但现代高中生为了节约时间,第一遍审题就开始解答题,结果解到一半解不下去,还得回去审题,甚至还得重来,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正确。

五、切实搞好第二轮复习,着重把握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和热点知识

如:1.阿伏加德罗常数。2.离子方程式。3.离子共存。4.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辨析及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5.离子浓度比较。6.化学平衡的移动。7.原电池工作原理。8.电解原理、电解规律、电解计算。9.常见离子的检验。10.典型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官能团的性质和同分异构体种类的确定。11.有机信息与合成的选择。12.基本计算技巧。13.重点实验操作和设计:历年的高考试题中,第一道实验题一般考查的都是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第二道将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的实验题。探究性实验题能有效地考查我们思维的开拓性,故此种题型将是命题者的首选。14.无机信息的加工处理与综合:信息迁移题是高考中出现的稳定的题型,其分值稳定在全卷的30%左右。

六、克服惯性思维,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分,注重解题习惯的养成。答题时字应尽量写规范,不要求书法,但要求尽量地清晰,尽可能避免写连体字。总之,化学总复习要为高考做好知识准备和精神准备,要有目标、有计划、讲究方法、注重落实,千方百计地提高化学总复习的效益

2017-2018年高三下学期化学复习教学反思

化学组

张伟

2018年6月1日

2.2009年高中化学教学计划 篇二

1. 密切关注《考试说明》,合理规划高三复习

《考试说明》是依据课程标准和高考原则制定的,具有权威性和针对性,《考试说明》是高考化学命题的基本依据,它规定了命题的范围、各类知识所占比例、难度比例、题型比例。考生进入复习阶段后,要认真阅读和理解考试说明的各种要求,注意考查的内容范围,不要漏掉基本内容,也要避免因超纲复习而浪费时间和精力。明确各部分知识的要求层次,明确考试的能力要求,准确把握深度广度,力求落实,是复习的关键。各地《考试说明》每年都会有点变化,进行高中新课程的省区变化更大,考生要密切关注《考试说明》的变化点,调整自己的复习,要果断地抛弃教材里没有的、《考试说明》不要求的内容。

学生要把握好高三复习的五个时段,起步适应阶段适应高三学习;稳步提高阶段全面系统复习,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高原徘徊阶段及时调整,安全过渡;冲击顶峰阶段迅速提高实战能力,调整巩固阶段平和心态、熟化知识、适量做题保持状态。明确五个阶段的特点,做好复习计划,制定一个“跳一跳,够得到”的化学成绩目标,让自己动力更足,然后通过每个阶段的复习,一步步实现目标。

2.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主干知识重点复习

高考化学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都是化学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并不回避常规题和传统题。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多,知识点也比较零乱。学生应梳理、理解、记住基础知识,并及时归类。前期积累越丰富,归类越有序,应用就会越顺手,解题的速度越快,准确度越高。倘若基础知识积累不够,后面很难再有突破。

恢复高考30年,我国在命题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高考试题的难度一般变化不会太大,所以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抓住主干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解题的通性通法,就能够取得自己理想的成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高考试题也绝对不会允许过去那种“繁、难、偏、旧”试题的出现。

3. 构建学科知识网络,高效学习重视方法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回归教材、回归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特点启示我们,高考复习不要高难度。学生应构建化学学科知识网络,依据《考试说明》扎扎实实地复习,把握好考纲的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建好自己的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在复习中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有序、网络化的“化学知识结构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考场上脑海里有一张知识的大网,可帮助自己迅速调集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并选择、组织,快速确定解题思路。构建知识网络是一个系统工程,如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水化物—盐”为主线,沿着“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的思路,在“元素周期律、平衡理论”等化学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纵向归纳、横向对比,由线引点、由点及面,形成完整的网络。需注意的是,各类知识交汇点是考查的重点,也容易衍生出综合问题,应予以重视。

4. 动脑动手相结合,四种能力要到位

高考选择题考查的知识基础性较强,非选择题着重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迁移应用和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应用。复习时明确考试说明中对观察、实验、思维、自学能力的具体描述和要求,平时复习、解题时独立思考,有利于四种能力的培养,无机推断、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化学计算四部分题目对四种能力及其综合的要求都很高。

复习实验时考生要真正地走进实验室做实验,清楚每个实验所包含的设计意图、反应原理、装置的原则、操作细节。动手实验的过程将令学生思维深入、印象深刻。学生要全面关注基础性实验、拓展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重视教材实验的复习,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目前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很多是由教材实验改编、拓展而来的。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也是高考化学考查的重点,要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进行评价和优化实验。学生要重点关注实验与其他知识点的多重交叉、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结合、化学现象与化学原理结合,以应对高考实验与其他部分的知识深度融合的趋势。

5. 扩大复习视野,注意学科发展前沿

在复习中要关注社会重大事件中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试题的陌生感。关注环境与社会、关注生活、了解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高三复习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涉及STS的内容在高考试题中不断增加,这类试题的特点是化学双基与STS建立联系引出题目,或者将社会重大事件中的化学知识以信息的形式给出,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用所学基础知识或基本原理解答生产、生活及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另外,复习时还要重视典型习题在巩固学科知识、训练解题思路与方法、提高实践与应用能力中的作用。做题在“精”不在多,学生要重视建立化学思想和解题的思维模式,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一是审题全面,挖掘题示信息,抓住要点;二是深入思考,严密分析推理;三是书面表达要准确、规范、整洁,提高答题应考能力。

站在不同的高度,能看到不同的风景,思考不同的问题。随着高中课改的不断推进,2008年课改试验区的考生进一步增加,新课程的理念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高考化学命题改革会继续深入。面对高考的学子们,抽身出来,看看大方向,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制定一个计划,扶强补弱,自主、科学、有效地进行复习。高考很重要,但高三不等于高考,我们有高三的生活、高三的思考、人生的规划,累并收获着!苦并快乐着!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改的推进,2008年高考题中新课程的理念有所体现。面对新形势下的高考,本文从关注《考试说明》、合理规划高三复习、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四种能力到位、注意学科知识前沿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刻的阐述,对2009年高考的化学备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浅谈2009年高考化学复习 篇三

2009年的《考试大纲》在内容、题型、分值等方面均没有太大变化,仍然强调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考查。高考主要是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考查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近几年的高考非常重视基础,许多知识回归课本。题量减少了,难度下降了,但对细节要求多了,语言表达要求更准确,知识面更广,有很多知识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从课本上延伸出来的更多了。这符合高考的能力要求,即选择那些素质好、潜力大的考生。显然,高考必须能够区分不同水平的考生,注重能力考查,让那些基础扎实、能力强的考生得以发挥和表现他们的水平。因此必须以课本为准,夯实基础。2009年的备考我们也应在此指导思想下进行。

第一轮复习按照:

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金属、非金属(卤素、硫、氮、硅)→基本理论(物质结构、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有机化学→化学实验的顺序进行,把化学计算串到各部分当中,同时不断渗透一题多解思想及计算技巧,逐步提高运算能力。

第二轮复习:

综合训练与专题训练相结合,如有机、无机推断专题总结,阿伏加德罗常数,离子反应等内容。并整理一部分题目当堂完成,训练答题的准确性、规范性和速度,加强易错点、失分点的练习。而化学实验的复习则应注重思考方式、基本模型的建立,信息题则要学会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第三轮复习:

5月初至6月初主要进行综合训练,查漏补缺。学会整理和归纳错点、疑点、盲点,并进行应试技巧、答题规范训练,不要题海战术,要挖掘精品题,以点带面。同时要克服思维定势,杜绝盲目做题。另外一定要对教材中的概念、定律、原理、性质、实验等内容要仔细阅读,对大纲和教材共同要求的部分加以重视,真正做到回归教材,以教材为据,克服复习的随意性。在学习中先"死"后"活",多记,多写。《考试大纲》是专家命题的依据,要对《考试大纲》中的"了解""理解""综合运用"各种层次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挖掘知识规律和信息,探究知识的扩展点及可能的出题点。"依纲离本"就是要善于驾驭教材,活用教材。

化学复习要把握学习的"序"在化学复习中应该采用先分散后集中,先基础后能力,先个别后一般的方式进行。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学习,逐步加深,控制难度,适度练习,侧重习题的演变和扩展,锻炼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拓展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化学复习要把握几新

1 形式新

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表现的形式新。化学复习如欣赏一部电影,如果只是了解故事情节,则看两三遍后就会索然无味,若我们第二遍研究电影的表演艺术,第三遍研究电影的外景选择,第四遍研究电影的服装设计,这样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同样,化学复习应在一个部分重点研究一个问题,把这部分内容学会、学透。如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要以氧化还原为主线,采用对比的方法,并且以结构引出性质再带出用途和制备。另外应拓展和归纳,如能净水的物质有哪些,延伸出ClO2、Na2FeO4等。

2 感悟新

复习中从"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最后落实到"怎么做",学以致用,使死的化学现象和化学方程式变活。如离子反应中,以(CH3COO)2Pb生成为例来理解离子反应发生条件。

3 总结新

高三复习不是简单罗列,而应该通过勾画横纵线条,织成一张网。如:a.元素化合物复习:横向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主线,从卤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纵向:结构→化学性质→存在、用途、制备。b.有机化学:横向:卤代烃→醇→醛→酸→酯;纵向:如以浓H2SO4加热为条件发生的反应有:硝化反应、磺化反应、酯化反应、消去反应、分子间脱水反应等。c.实验:如固液不加热装置制备哪些气体?可能的方法分别有哪些?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复习不论从形式、过程、结果都体现了创新。然后是气体的净化、性质实验、与某物质反应后的计算等方案的设计,可以把高中教材的所有知识整合在一起。

化学复习要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化学复习要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注重能力、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当一轮复习结束时,可能存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知识体系的构建不完整、化学用语使用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差、化学实验能力差、思维的变通性差等问题,在二轮复习中要进一步严格要求,重视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采取多提问,多动笔,边总结边纠正的方法。

3.1 审题是最大的障碍:应学会抠题眼,看清关键字词和符号,防止思维定势曲解题意,然后仔细琢磨,体会命题意图,降低过失性失分。

3.2 规范用语,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做到简答完整,要点准确,语言简练,而今的高考难度已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高考不是比谁难题做得好,而是比谁做得准。

4.2009年高中化学教学计划 篇四

一、指导思想

以市、县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为总抓手,以市教科研中心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意见为指导,遵照县教研室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县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特点,抓实、抓好语文教学的各项工作。

二、整体目标

一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抓好语文教学常规的落实工作;二是加强构建普通高中语文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三是研究语文课程实施中选修课的教学问题;四是借鉴和学习先进课改经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水平;五是抓好多层次、多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

三、主要工作

1.搞好高三语文备考工作

2.抓好高

一、高二语文课程实施工作

3.开展语文优质课评比、优秀教学论文评比、优秀教学课件评比活动

4.组织语文选修课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5.深入一线调研,发现和培养语文课改典型并及时推广

四、主要工作策略、方式与措施

1.问题启动。要善于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解疑,绝不能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推动工作不断前进的过程,作为持续提高工作水平的过程。

2.主题发动。今年的教研重点就是加强构建普通高中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以此带动课堂教学的研究、提升。

3.典型带动。今年的教学重点就是要推出新课改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典型课型、典型经验、典型教师,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4.教研联动。教研员和各校语文教研组长联动,共同参与,提高教研效益。

5.交流互动。各校之间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实现资源共享,经验共享,共同推动课堂教学的提高。

附:

2009年沂南县教研室高中语文学科工作计划安排

(讨论稿)

一月

1.学习全市教学工作会议精神

2.学习2009年沂南县教研室高中教研计划

3.制定高中语文2009年度教研工作计划

二月

4.学习全县教学工作会议精神

5.参加全市高中教研员培训会议

6.确定语文科教学改革定点联系单位,制定实施跟进式指导计划

7.参加市高一语文学科教学研讨会

8.组织语文科选修课开设、走班制调研

三月

9.参加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验收考试

10.参加全市语文高三二轮研讨会

11.进行高三二轮语文教学视导

12.调研语文学科教学跟进式指导制度落实情况

四月

13.参加市组织的省课改联系点学校交流学习

14.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高三教干和教研员外出学习

15.进行高二语文教学视导

16.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高二语文科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学习、复习备考研讨会

五月

17.学习并总结市课程实施水平现场总结交流会语文科课程实施情况

18.参加市高三二轮语文科诊断性考试

19.进行高三语文教学视导

20.进行高一语文教学视导

六月

21.参加高三高考、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工作

22.参加市高一模块语文科学分认定考试命题

23.参加县教研室教师业务理论学习文章评选活动

七月

24.参加市高一模块学分认定考试

25.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优秀教学论文评选

26.参加暑期教师培训

八月

27.上半年语文学科工作总结

28.参加县高考座谈会,总结09年高考语文情况

九月

29.参加市召开的高三语文学科一轮复习研讨会

30.参加市召开的高二语文学科教学研讨会

31.进行高三语文教学视导

32.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评选

十月

33.进行高

一、高二语文教学视导

34.参加市召开的高一语文学科研讨会

35.参加市组织的语文优质课、教学论文、优秀教学课件评比

36.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教干、教研员外出学习。

十一月

37.参加市组织的语文选修课教学专题研讨会

38.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优秀教学反思评选活动

39.举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校际交流、观摩研讨会。

十二月

40.进行高

一、高二学分认定语文科考试命题

41.迎接市教学工作评估

42.进行年度工作总结

二00九年二月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解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读《考试说明》,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扎实推进县教育局“两个年”(质量建设年和作风建设年)建设活动。根据市、县教研室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教研工作重点:以深入课堂,调查研究为方法,抓教学质量提高为中心,抓教学常规落实为基础,抓课堂教学质量为途径,抓教师素质提高为保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教研工作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做好青年教师的培训,努力推进“名师工程”;认真研究,努力探索,大力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和我省命题的特点,密切关注高考的新动向、新要求,确保今年高考新突破。

二、主要工作

1.学习课新《大纲》,解读新《课标》,作好高中课程改革宣传和培训工作。

认真学习教育部新颁布的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新课标,吃透实验教材,准确把握必修和选修模块的教学尺度。锐意教学改革,努力做好课改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未雨绸缪,关注课改后的会考、高考,研究会考、高考的改革和导向。

2.深入调研,倾听交流;加强常规,提高效率。

认真作好教研中心组织的常规调研,充分发挥兼职教研员的作用,积极开展不定期的检查和专题调研,检查各校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如制订教学计划、备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测试情况,课堂教学情况等。统一计划、进度、指导教研组各项工作的展开,并向学校行政领导作好反馈汇报。重点做好课改和毕业班教学的调研。

3.完善并发挥学科讲师团和高考命题研究小组的作用,促进辐射。

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研究小组和高考专题复习讲师团成员的作用,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和我省命题的特点,密切关注高考的新动向、新要求。深入学校,与广大教师交流,解惑答疑,以点带面,促进辐射。加强对高三调研考试的考后分析和比较。尤其要专题研究高考薄弱班级和不平衡现象,分析原因,找出差距,调整策略。

4.加强教科研的指导,围绕课改积极探索。

认真指导好三个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即长兴中学的“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发掘与培养”、“高中古诗词深化教学系统构建及实践研究”、古城中学的“语文三维实践平台的构建与探索”;严格按照省教研系统的评比规范,鼓励教师对富有实效的案例分析、教学札记、教学随笔和教后心得等的撰写,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总结经验及时推广。重点围绕课改中发现的问题,积极思考,开展相关的案例撰写和课题研究,从而推动课改的健康稳步发展。组织好年度论文的上交和评选工作。

5.开展研讨活动,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

加大对新近三年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力度,按照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在上学期第一届“教学新苗”评选活动的基础上,本学期继续开展“六个一”活动,作好新教师的教学业务档案,落实各项制度。除认真作好每学期两次的常规调研(开学初和期中)外,积极开展不定期的检查、调研,检查各校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组织新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和教学比武,为他们创设成长的平台。力争让新教师们尽快适应高中教学,并能脱颖而出。

6.作好期中考试的命题和分析工作。

认真探索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关注各地高考信息,加强对高考的研究,保证命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做好各项阅卷记录和抽样分析,以数据为基础、科学分析,将本县各校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及时查找原因,及时总结得失,寻找对策,对症下药。

7.加强教研网页的建设,促进联系。

充分利用教研网页的优势,加强对教学资料和信息的收集,重视各校的成功经验、教师教学论文、优秀学生习作的展示和课程改革的宣传,供师生联系交

收藏本页 网站地图 搜索论文 繁體

论文首页图片论文热点论文专题论文管理论文经济论文会计论文审计论文语言论文英语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社会论文

文化论文政治论文哲学论文法学论文声学论文艺术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计算机文农学论文医学论文其它论文写作指导

考试信息职称评审考试软件论文发表论文订单论文转让信誉保证联系方式EI检索会议应用文稿求职简历节日大全搜索论文 论文联盟首页 → 应用文稿 → 工作计划 背景颜色:

阅读论文

2011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工作计划安排

[日期:2011-04-02] 来源:中国论文联盟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

一、目标任务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学生学法指导为突破,追求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研,努力提高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水平,巩固并提升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在全省的地位,初步形成具有苏州区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风气,不断扩大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工作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国论文联盟编辑。

二、工作思路

1.坚持“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全省高中教学“减负”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地位愈加明显。

一方面,要争取、保证语文教学应有、足够的课时(如文科班课时);另一方面,要在既有课时基础上做文章,有效、优效、高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再一个方面,也要研究课堂45分钟如何向课外延伸。

在教师层面,要引导研究不同类别的课堂教学,如周一语文课如何对学生双休自学进行检测,高三课如何把新授课与复习课区别开来,作文课如何把作前指导、当堂作文、作后讲评、学生修改、二次讲评等贯穿起来,试卷讲评课如何体现知识梳理、错题整理,名著导读课如何体现讲练结合。

在教研组备课组层面,要引导重视三个层面的课堂教学,即常态课(随堂课、推门课),研究课(专题复习研究、一课三教等),展示课(名特教师、学科带头人展示)。

2.抓住“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阅读,一条主线是作文。两条腿走路,要走得均衡,缺一不可。

关于阅读教学。三个反对:反对“泛语文”,反对“伪讨论”,反对“去文体”。

三个主张:主张课前预习,主张课堂点拨,主张文本细读。三个提倡:提倡读写结合,提倡课外延展,提倡专题学习。

关于作文教学。抓住“对不对”和“好不好”开展训练,前者是审题,后者是立意、结构、内容、语言、文体等,循序渐进地解决“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有什么”“写什么亮什么”这(中国论文联盟整理)三个问题。要重视作文批改和讲评方式的变革。基本分拿不到,一律重写。

3.加强“三项研究”

即研究学生,研究高考,研究教法和学法。

研究学生。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状态远大于方法,方法远大于苦干;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看有无存在漏洞,需要不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全;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看是否方法到位,事半功倍。在不

同层次(指学习基础)的学校和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分层教学,甚至是个别教学。

研究高考。要研究高考命题,《语文考试大纲》,《语文考试说明》,江苏、全国、上海、福建等地高考语文试卷,特别注意2011年大小阅读命题变化;要研究高考阅卷,如文言文翻译给分模式变化;作文阅卷五类卷变为六类卷,记叙类文章再次得到强调。

研究教法和学法。特别是高三复习课,如何激趣导入,如何讲述考点,如何分析例题,如何教授解题方法,如何做好当堂练习,如何当堂讲评总结,如何布置课外作业,一定要成竹在胸。

4.落实“四大机制”

(1)区域联动机制。以学科研究中心(设在苏州市第十中学)为基地,在全市范围内抽调骨干教师,分别组成届高一高二高三语文学科中心组,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资料汇编等活动。在此基础上,举办全市高中各个年段的教学研讨活动。全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及重点学校高三备课组长外出学习并落实学习报告制度。对张家港和昆山两市进行教研考察,总结经验。市直属、高新区、工业园区、相城区高三教学研究共同体继续活动,高三原则上每月安排一次,高一高二原则上每学期安排两次活动。

(2)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等阵地,实现高中教学尤其是高三教学资源的共享。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以上传课例和课件为主;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高一高二群群号51770895,高三群群号69136369)共享空间以上传专题复习资料为主。此外,继续编印《苏州市普通高中作文指导材料》《苏州市高中语文悦读》等。

(3)过程管理机制。强调高中三年是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强调高三一轮、二轮复习是一个过程,避免复习无计划,见资料就用、逢题目就做、复习课就练、练过只讲答案的低效做法。

(4)信息反馈机制。做好数据汇总服务,帮助学校具体分析,落实到人,落实到学科专项;做好高考最新信息搜集和应对的服务。

三、本学期几项具体工作

1.暑期学生自学能力竞赛。9月13日-14日,高二高三,市区集中在苏大附中、苏州外国语学校。

2.高三备课组长会议(高三复习研讨会)。3.高一语文教学研讨会。

4.高二语文教学研讨会。

5.2009年高中化学教学计划 篇五

摘 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课堂教学案例,分别对情境性物理问题的设计、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程序性教学流程的编制、主导性教师作用的发挥四个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旨在对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新课堂的教学设计以一定的启示和引领。

关键词:情境性 探究性 程序性 主导性

一、情境性物理问题的设计要润物无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力提供具体化的学习情境,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课堂教学时所提供的学习情境能够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亲身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各种原始素材进行分析、思考。

课堂实录1:几个力所做总功的计算

情景设置:如图1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物体,受到水平方向上相互垂直的拉力F13N和F24N的共同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了10m,试求F1和F2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图1 图2 点拨: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个力做功的计算方法,那就可以先求出F1和F2的合力F(如图2),再求合力F所做的功,据力的合成的等效替代性,此功即为F1和F2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解答:力F1、F2的合力FF12F223242N5N

在合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l10m

合力F做功WFl510J50J 引申:如何计算上述过程中力F1所做的功? 解答:W1F1lcos310cos530J18J 引申:如何计算上述过程中力F2所做的功? 解答:W2F2lcos410cos370J32J

观察:W、W1、W2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指出:WW1W2,此式表明几个力所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亦即合力所做的功等于各分力做功的代数和。对此,物理学上可作严格的证明。

总结:可见,计算几个力所做的总功,有两种方法。一是先求出合力再求合力所做的功,二是先求出各个力所做的功再求这些功的代数和。因方法二不涉及矢量运算,计算过程相对 1 简便,故一般情况下都采用方法二。

[评析] 一个物体在互相垂直的两个力作用下的运动,是学生已经熟悉的物理情境,在此情境下,教者巧妙地将“合力所做的功等于各分力做功的代数和”的关系暗含其中,让学生从感性层面认识到这一关系的存在。此举虽不是严格的证明,但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弥补了教材(指人教版新教材,下同)对这一关系只作介绍不作详释的不足。如果说分别计算W、W1、W2只是对已有知识巩固的话,那么揭示WW1W2则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新的认知建构。

为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自主建构新知识体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入手,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提出具有思考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问题的存在,产生要亲自解决它的心理需要,并付诸行动。

二、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要量体裁衣

新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实施,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起到很好的培养。但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的千差万别,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方式的不同,不可能对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探究式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方式,选择那些重点内容、核心内容进行探究,以便在有限的教学时数里,既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又能通过学习促使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体系,并逐渐学会学习。

课堂实录2: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探究

师:从刚才观察到的硬币、小球的下落,回答:自由落体运动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是匀加速运动还是非匀加速运动?

生:直线运动;可能是匀加速运动。师: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可相互讨论)

生:利用打点计时器、频闪摄影、光电计时器等仪器获取重物自由落体时的有关数据,再运用“vt图象”、“s定值”、“s1:s2:s3:1:3:5:”等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都是可行的,建议大家课后到实验室去完成自己的实验。现在,请同学们对课本45页图2.5-4所提供的频闪照片(如图3所示)进行分析,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图3 图4 各组展示交流:有的小组算出了自落点起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分别为s10.8cm、s22.4cm、s33.9cm、s45.4cm、s57.1cm,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有s1:s2:s3: s4:s5=1:3:5:7:9,因此,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的小组算出了相邻两段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分别为s11.6cm、s21.5cm、s31.5cm、s41.7cm,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有s1s2s3s4,因此,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的小组算出了自落点起五个时刻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00、v10.40m/s、v20.79m/s、v31.16m/s、v41.56m/s,据此绘出了小球自由落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4所示),因vt图象呈线性,因此,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评析] 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教者首先让学生陈述自己的方案,而后作出可行性评价,接着并不按教材的设计安排分组实验,而是要求学生对本节“问题与练习”中的一幅频闪照片进行研究,验证自己的猜想。教者之所以不在课上安排实验,一方面是考虑到本章第一节刚刚做过类似的实验,只不过纸带的运动从水平方向变为竖起方向,另一方面,对打出的纸带进行数据分析,各组对数据的选择不尽相同,不便于后面的展示交流。基于以上考虑,执教者聪明地将实验的操作安排到了课后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中去了,课上集中精力做数据的分析,着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数据获取”的技术过程放在了课外,将“数据分析”的智力过程放在了课内,教者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用在了刀刃上。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重点内容、核心知识作为探究的重点,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性学习,理解这些重点知识、核心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三、程序性教学流程的编制要小桥流水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结构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机械地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也就是说,学习过程是一个理解的过程,理解是学习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结果。由此可见,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为他们理解新知识提供了认识和学习的平台。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清楚地明白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中哪些可以成为理解新知识的引桥,以便在课堂教学时将它们激活,并通过程序性的教学流程循序渐进地实施新意义的建构。

课堂实录3:恒力做功一般表达式的推导

提问:对“功”这个物理量,同学们并不陌生,回忆一下,关于功你已经知道了哪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板书:

板画:

图5 图6 设问:若力F与位移l不在同一方向上,也不相互垂直,而是成角,则力F所做的功如何计算?

板画:

图7 点拨:将力F分解成与位移同向的分力F1和与位移垂直的分力F2,这样就将我们面临的新问题转化为了熟悉的问题,显然分力F1做功W1F1lFlcos,而分力F2做功W20。据力的分解的等效替代性,力F所做的功WW1Flcos,WFlcos即为恒力做功的一般表达式。

运用:已知F50N,l2m,若600,则W50J(设计意图:熟悉新公式的运用);若00,则W100J,若900,则W0(设计意图:初中所学为高中所学的特例);若1200,则W50J,若1800,则W100J(设计意图:功的计算会出现负值)。

[评析] 此段教学设计,教者首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初中关于“功”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运用力的分解的等效替代性导出了恒力做功的一般表达式,紧接着通过几例功的计算,将初、高中知识进行了整合,并顺势引出了“负功”,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展开准备了话题。这番教学设计,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生出一个个新的知识,使学生对“功”的认识根深叶茂。

为保障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教师都要做一个有心人: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惑、所需„„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很好地利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很少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常常是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或者是其他参考书对有关知识的总结归纳讲给学生听,力图把知识“塞”进学生的头脑,认为只要把新知识、新规律讲清楚说明白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由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本质,他们只是相当于一个装知识的容器,所以时间一长,就不知道把知识“放”在哪里了,极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遗忘。

四、主导性教师作用的发挥要画龙点睛

“任何一位教师„„可用他独特和无穷的创造力去设计、创造他的教学课程和内容。唯一能证明教学设计成败的衡量标准是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满意程度。”教师在新课程课堂定位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协助者,实际上,相比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师的作用和责任更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学是追求效率的活动,教学活动的启动、推进从根本上都是由教师来掌握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不能削弱,反而更应加强,并且要恰到好处。

课堂实录4:反应时间的测定

师生合作,共玩游戏:教师用手指捏住长约15cm的塑料尺的顶端,使尺处于竖直下垂的状态,分别请两位同学上讲台,让他们用拇指和食指夹在尺的中部,做捏住尺的准备,注意手的任何部位都不要碰到尺。当看到老师松手放尺的动作时,立即用手指捏,结果两同学均不能捏住从手指间下落的尺。

设计意图:激趣引疑,营造氛围,同时让学生感觉反应时间的存在。故弄玄虚:“想知道你的反应时间吗?我这儿有测量的工具,谁先来?”结果拿出的不是什么特殊的计时工具,而是普通的米尺。

设计意图:进一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师生再度合作:用米尺测反应时间。

设计意图:介绍方法,示范指导,让学生学会测定反应时间的方法。生生合作:互测反应时间。

释疑:通常人的反应时间大于

11s,依s算,尺下落的距离约10cm,这就不难理解起77 4 初的两位同学捏不住尺的原因了。当换用米尺后,在反应时间内能够捏住尺,这时,只要测出米尺下落的距离x,借助计算器根据t2x就可算出反应时间。g总结:刚才,同学们用极普通的米尺竟然测出了与之毫不相干的另一量——时间,米尺在我们手中之所以有了如此神奇的功能,是因为我们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这不禁使我想起了英国人培根说的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评析] 在学习高中物理的起步阶段,让学生感觉物理知识的有趣、有用,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者首先以两个“出乎意料”(一个是捏不住尺,一个是用尺测时间)把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到最佳,之后再在盎然的趣味中进行反应时间的测定。此番策划,教者匠心独运,以自身的教学智慧和风趣幽默创设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反映出执教者对教育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敏锐的捕捉力以及宽阔的教育视野。测定反应时间原本是一个很普通的教学内容,但在这节课上却能新人耳目,缘于教者对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刻意追求。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将“文本课程”转化为“体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运用个人的经验外,还要把自己的相关知识融人教学实践中,同时,也要根据具体教育情境中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对教学艺术的把握,适时因势因材施教,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把教转化为学。判定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标准不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而是学生是否学得主动,是否心情愉悦,是否最大限度地发展了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形成了主体人格。

综上,笔者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课堂教学案例,分别对情境性物理问题的设计、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程序性教学流程的编制、主导性教师作用的发挥四个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旨在对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新课堂的教学设计以一定的启示和引领。

6.2009年高中化学教学计划 篇六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九日

2009年是建国6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也是我校创建示范高中关键的一年,校团委在上级团组织以及学校党总支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共青团工作.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关心与支持下,校团委紧紧围绕学校的党政中心工作,以“为边境地区学生成长铺路,为南疆国门城市发展尽责”为办学理念为核心,以五个“凭高”(激情凭高、和谐凭高、质量凭高、绿色凭高、国门凭高)为工作目标,开展了一系列贴近实际、形式新颖的团队活动,不断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校团委还在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步。现将本学期共青团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结:

一、不断加强与完善共青团制度建设。学生中现有共青团员人数近900人,为了更好地促进团员青年健康成长,避免工作时存在盲目性、片面性等问题,校团委首先从制度上下功夫,不断加强与完善共青团的各项制度。

在继承以往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校团委细化工作模式,实行“团委—团总支—团支部”分层工作机制。为保证工作机制有效实施,制订了《团总支工作细则(试行)》、《团总支干部选拔制度(试行)》、《团支部工作细则(试行)》。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分层管理体制已取得一定效果,各团总支密切联系团委,更好地推动了共青团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不断加强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学生会全体成员服务能力的提升。校学生会肩负着服务全校学生的作用,其服务水平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校学生会各部门以及学生会干部作用的发挥。

校团委首先从学生会部门建设以及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两方面抓起。为给学生一个展示能力的平台,发掘学生的特长,校学生会现设立主席团、秘书处、宣传部、文艺部、体育部、学习部、生活部、纪检部等部门。在学年初,校团委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新一届学生会干部选拔活动,学生积极性很高,经过层层选拔,在规定时间内充实了学生会干部队伍。

学生会干部和其他学生没有特别的地方,没有特权。为避免学生干部中出现骄傲自满现象,利用每次例行会议,对全体学生会干部进行有关思想、业务等方面的教育。学生会成员中也存在犯错现象,针对学生会干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肯定其优点的基础上,注重对其缺点的疏导,不断使他们改正错误,更

好地发挥学生会成员应有的作用。

本届学生会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干部们精神饱满,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能处理好学生会各类事务,工作积极性、创新性不断凸显。

三、创新团队活动机制,不断促进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在共青团工作中,不仅要用先进的思想武装青年,还应该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丰富青少年的校园生活,活跃校园氛围,提升团组织的活力与凝聚力。在策划各类主题团队活动时,始终做到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式,围绕“竭诚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一宗旨,紧密联系学校党政中心工作,不断探索团队活动新机制。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与支持下,在学生会成员的积极策划和参与下,各类主题团队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在各类活动中,包括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场地的选择与布置、活动项目以及实施、活动主持、活动资料的收集等,高度重视每一个环节。在相关老师的支持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团队活动机制已初具雏形。

四、以丰富多彩的主题团日活动提升共青团员的素质。丰富多彩的主题团日活动在培养学生高尚品格时,也促进了团队活动机制的形成。在活动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在学生中唱响,团员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在青少年中得以升华。拓展学生的活动领域。利用这些媒介,展示团队活动的每一个亮点,及时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大事,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具体工作如下:

九月份:

1、组织建立各班支部,召开各班团支部书记会议及团干会议

2、庆祝第25个教师节活动

3、打造学习型的团组织。开展“学习塑造未来”主题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4、检查团干站岗值勤到位情况

5、换届选举工作,改选新一届团干并进行培训 十月份:

1、发展新团员,收缴团费

2、爱国主义歌曲大合唱比赛

3、团知识专题教育讲座 4、10月底对全体团干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提高团干团队意识 十一月份:

1、组织团干开例会

2、筹备第八届校园之声卡拉ok比赛

3、校庆文艺演出的选拔、筹备工作 十二月份:

1、举办校庆65周年文艺汇演

2、发展新团员

3、组织全体团干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并写观后感。

4、期末迎考宣传布置。一月份:

1、团知识专题教育讲座

2、配合其他部门共同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

一年来,在学校共青团岗位上,我收获了友谊与信任,收获了支持与理解,同时也收获了方法与信心。在小结一学年的共青团工作时,我也清晰地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如何创新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如何更好地凝聚团员青年的智慧和力量,以此打造基层共青团工作的特色。

7.2009年高中化学教学计划 篇七

毫无疑问, 高考作为一种高利害的选拔性考试, 其基本功能有两个, 一是有利于推动中学教学改革, 二是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新课程高考亦当如此, 新课程高考必须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促进、引领中学教学改革, 同时还要有合理的区分度, 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要实现这样的功能, 新课程高考必须有新的命题思想和方法。那么理想状态中的化学新高考必须确立怎样的命题思想才能实现高考的这两个功能?江苏省2008、2009两年化学新课程高考试题的命制对此作出了实践性尝试, 给予我们很多启发, 总结起来有以下三个主要思想。

1. 确立新的化学知识观

检讨传统的教学, 我们会发现有一种观念根深蒂固, 那就是“依纲扣本”的教学思路, 反映到具体教学工作中就是“只有在考纲和教材中呈现的知识才有价值, 才应该去学习掌握”。化学知识被我们僵化为大纲中和书本上的符号化了的知识, 所有教学工作就是在这些“知识”上打转转, 导致教学目光狭隘, 学生发展受限。新课程理念很多,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新的“课程知识观”取代这种旧的“教材知识观”, 也就是说化学知识应该是课程知识而不是课本知识, 化学课程学习也绝不仅仅就是学习大量化学知识。因此, 新课程教学要体现三个目标———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而不仅仅是知识目标, 如果仅仅盯着教材的一堆知识来教学又怎能实现化学课程的新目标?在新课程教学中, 许多一线教师正在为此作不懈的努力。如何利用化学课程的知识教学来实现化学课程的三维目标,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么, 在高考的笔试考试中, 这些目标如何去体现?高考如何实现对这种“大化学知识观”下的教学引导?这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江苏省近两年新课程高考的命题经验对此问题作出了尝试性解决。

江苏自2005年秋进入新课程, 2008年首次实行化学新课程高考, 2008年高考试卷新课程思想初现端倪, 而2009年的命题思想已经成熟, 可以预见如果以后江苏高考的整体模式不发生变化的话, 则化学试卷的命题就会坚持、完善已经形成的这种思路。江苏化学新课程高考试卷整体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2部分, 选择题共14题, 非选择题7题。重点考查基本知识的选择题部分仅仅只有14道题, 如果仍然是老思想, 要全面考查教材的知识, 那么如何去覆盖所学5本教材知识?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江苏的命题者就跳出了这个老框框, 不再强调知识的全面覆盖, 从一种大的化学课程知识观出发重新审视, 重点抓住化学课程的主干知识, 并且一以贯之每年必考的这些化学课程的核心知识, 如2008、2009年在选择题部分都考查了“NA、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离子浓度比较、原电池原理、有机物结构性质、无机物变化、实验基础知识判断”共8个知识点, 我们称之为“8必考”, 另外“化学用语、化学与STSE简单知识、元素周期律、反应速率与平衡、化学简单计算、事实原理现象解释”共6个点也是频繁出现。命题者为什么偏爱这些考点?显然, 它们代表了化学课程观的重要知识, 这些知识就是新课程所要求的基本的重要的化学课程知识, 掌握了这些知识就是达到了新课程标准的知识要求, 新课程高考也就是要来促进这种基本掌握, 所以说“书本多了, 知识多了, 教学时间少了, 老师无法教了, 新课程高考无法考了”这种担心是错误的, 江苏省的新课程高考对此作出了完美的回答:抓化学课程的核心主干知识就是抓住化学新课程知识教学内容的主要方面, 也就是完成了课程标准的知识教学要求。

江苏省高考不但在考查内容上强调化学课程知识而不是化学教材知识, 而且从知识的来源方面实现这种知识观转变。新课程观点认为, 学生课程知识的来源应该是多方面、多渠道的, 化学知识不应该仅局限于教材, 与教材知识的学习相比, 学生更重要的任务是发现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当我们把这种观念运用到命题上时, 就会出现两个现象, 一是考核的内容与教材的内容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 二是考核的目标更侧重于思维能力的考查, 而不是知识的识记。从江苏2008、2009年的试题来看 (特别是比较成熟的2009年试题) , 试题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单从选择题来看, 2008年第11题的“香兰素”, 2009年第10题的“10-羟基喜树碱”、第11题D选项的“制Na2Fe O4”、第12题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等内容都是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 考生只能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来判断, 而非选择题部分则更是如此, 下文有述。江苏省在新课程高考中对知识的这种考查思想无疑增加了新课程知识考查的厚实度, 深化了对新课程知识目标的理解, 也打消了一些有关新课程知识目标考核被虚化的担心。之所以如此, 就是因为江苏省命题者确立了新的化学知识观的结果。

新的化学知识观为新课程高考命题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使命题者摆脱了长久以来教材知识观的束缚,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新的化学课程知识, 按照这种观点来命制试题的做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信对全国的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都会有较大的借鉴作用。这样的做法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而且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因为化学教材“一纲多本”的现象已经出现, 再严格依照教材内容来命题就会变得难以操作, 因此, 依据课标超越教材来命制试题就是化学新课程高考的一个合理选择。

2. 尊崇新的化学能力观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三维目标, 而三维目标并不是孤立的, 化学知识是化学课程的知识而不仅是化学教材知识, 化学能力也一定是化学课程本身所包含的一种质的能力要求, 而不再是那种“纯粹掌握技术”的能力。在以往传统教学中大量追求的所谓解题技巧、解题方法应该在新课程教学中淡化甚至抛弃, 比如“方程式配平技巧”、“十字交叉法”、“讨论法”等。在2009年2月颁布的全国《09年高考考试大纲 (课标实验版) ———化学》中关于“考核目标与要求”明确指出:“化学科考试, 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那么是测试什么样的能力呢?———“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具体有3点:“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2.分析问题和解决 (解答) 化学问题的能力。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由此观之, 化学新课程追求的化学能力可以进一步归纳为“信息能力、分析解决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简单地总结后就是“创新学习能力”。这种新课程倡导的化学能力观如何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新课程高考的指挥作用不容忽视。江苏省化学新课程命题对此作出了非常明确的引导。江苏省新课程试卷非选择题部分共7道题, 其中第7题为选修模块题, 能力要求不高。那么如何在6道试题中来落实新高考的这种能力要求, 在考查的思路上, 体现出与新课程教学思路的接轨, 强调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方法和过程的考查, 显然试题命制者要花费不少脑筋。

从2008年和2009年的江苏省高考化学试题来看, 命题者在强化化学能力考查方面所作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其突出的成果有3个:一是大胆改革考试题型, 二是大胆选择试题素材, 三是尝试试题研制新方法。

高考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形成了一些固定思维模式, 也形成了一些结构固定的试题模型, 毫无疑问, 这些都对高考长期稳定发展起到过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实验方面的判断选择错对题, 仪器搭配连接题, 元素化合物的框图推断题, 试卷的压轴计算题等。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也可以看出, 这类试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化学的纯粹性较强而联系实际性较差, 也就是说虚拟的、书斋式的化学能力意识较强, 题目给人的感觉大多是为了考试而虚构编造出来的。显然解答这种试题的能力是完全可以靠训练来培养的, 这种训练出来的“虚假能力”不是新课程所要求的“创新学习能力”。江苏省新课程高考就放弃了这种试题题型, 在2009年高考试题中不再出现这类试题。那么如何去寻找一种能够体现真实的学习能力的新题型?江苏省命题者在这方面采取的做法是“大胆选择试题素材, 尝试试题研制新方法”。试题素材关系到试题的情境, 试题情境的熟悉度或陌生度直接影响考生的学习心理, 影响考生的信息筛选、获得、应用能力, 影响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江苏省2009年非选择部分的6道考题, 都坚持了这种命题思想———素材取材于工业生产或生活实际, 试题情境真实而生疏, 确保每一个考生都遇到同样陌生的公平试题, 出发点高落地点低, 考查学生一种真实的学习能力。如15题以生产医用氯化钙为素材综合考查“检验沉淀是否完全、酸化目的、滴定分析计算及误差分析”等;16题以“工业副产品硫酸亚铁为原料生产硫酸钾、过二硫酸钾和氧化铁红颜料的工艺流程”为素材, 取材于化工专业杂志《化工环保》2000年第2期的一篇论文《硫酸亚铁的综合利用》;17题“废旧印刷电路板的回收利用”取材于近几年来的工业新工艺;18题“Cl O2处理工业废水和连续碘量法”更是如此;而19题的“多沙唑嗪盐酸盐合成”则取自于2009年第2期的《浙江化工》。所有这些都表明, 化学新课程高考注重真实学习能力的考查, 就必须力避陈旧试题, 只有推陈出新, 才是打破“模拟训练教学法”的唯一方法, 让训练出来的所谓“能力”失效, 学生在这种真实而陌生的化学问题情景中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化学学习能力。江苏省新高考对此作出的努力是成功的, 经过2年来的探索, 江苏省对这类试题命制的思路是清晰的, 技术也是成熟的, 一般来说此类试题都要经过“内容定向→素材搜寻→问题打磨→完善检验”的编制过程[1]。这种思想方法和编制技术为新课程高考的能力考查要求提供了保证, 江苏省化学新课程高考所尊崇的这种化学能力观与新课程所要求的化学能力观是完全契合的。

3. 倡导新的化学课程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规定高中化学课程“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 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 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化学新课程的另一个根本性质———化学课程的人文性。说到底, 化学课程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化学知识和培养化学能力, 还要在学习化学课程的过程中感觉化学课程文化, 体悟情感态度, 催发人文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服务。当然, 这些课程任务的落实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 关键是目前如何处理好这些任务与帮助学生赢得升学考试的关系。如果新课程高考在这方面没有作为, 那么新课程的这些美好愿景最终也就会落空。化学新课程高考在考查目标上, 如何突出化学的教化功能, 在提升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同时培养中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培养积极的人生情感态度, 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负责, 这是新课程高考不能回避也不该回避的一个问题。尽管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精神等在笔试的情况下暂时无法检测, 但是江苏化学新课程高考对此作出的相关努力却是明晰的, 这些内容虽然没有成为考查对象, 但已经成为在新课程高考考试中的培养对象了。

可以肯定, 在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理想的新课程高考将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从江苏省2008、2009两年新课程高考试卷中得到的启示是巨大的, 它已经形成和正在秉持的三种命题思想应该成为新课程高考命题的重要参考, 因为它有利于促进、引导中学化学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华.原创型综合分析题的命制流程解码.化学教学, 2009, 3:62-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

8.2009年高中化学教学计划 篇八

一、试题的特点

试题作为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载体,注重以能力立意,全面考查学生的学科素质,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例如:

(试卷第16题)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点评:此题应用卡通形象地表述题意,可以提高解题的趣味性。学生往往由于对概念理解不透彻而选错答案。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注意强调,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离子则是带电荷的原子。这样,让学生从定义上知道分子和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只有离子显电性,从而选出正确答案C。口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周兵

2试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注意联系实际与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

(试卷第9题)下图是干电池填充物的示意图,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中,错误的是()

ANH41——酸

BMnO2——氧化物

C铜——金属单质

D石墨——非金属单质

点评:命题者很自然地将课本上的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旨在引导学生更多地关心身边的化学现象,学会从化学的视角去看身边的一些化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只要留意生活,细心观察,身边处处皆学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物质的分类和各类物质组成元素的特点,这些都是化学的基础知识。

3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对化学实验内容的考查,尤其是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例如:

(试卷第24题)(1)下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反应。电解水一段时间后,试管B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是:河水→加絮凝剂(明矾)→沉淀→过滤→吸附(活性炭)→消毒→用户。回答下列问题:

①加入的活性炭能吸附杂质、除去臭味,是因为活性炭具有的结构。

②长期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区别硬水和软水的常用试剂是__________,将硬水软化可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

点评:此题是综合题,既考查了实验内容,又考查了生活中常见的活性炭、硬水和软水等化学知识。通过本题提醒教师注意,在复习有关水的知识时,必须讲清楚:(1)水通电发生了化学反应,根据实验现象可判断应写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2↓。又根据两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可判断正极产生氧气,即B气体为氧气;负极产生氢气,即A气体为氢气。(2)自来水厂净化水流程中的吸附,是应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来除杂质的。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结构可以吸附杂质,能起到净水的作用。(3)将硬水转化为软水可用煮沸、蒸馏等方法。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制取硬水和软水,硬水和软水的检验可在其中分别滴加肥皂水,易起泡沫的是软水、同时要教学生学会从“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方面去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4重视通过学科活动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视素质教育导向。例如:

(试卷第8题)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吸入的空气中不含CO2

B呼出的气体全部是CO2

CCO2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

DO2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低

(试卷第27题)实验室有一杯无色透明的废液,废液中溶质为NaOH、H2SO4、Na2SO4、HC2、Cu(NO3)2五种物质中的两种,为了确定其溶质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假设每步均恰好完全反应)。成和应用,重视过程与方法,注意通过学生的学科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中考化学命题的趋势

总体上命题会保持“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做法,同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带有时代气息,体现以考生为本的人文关怀。

1“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稳”字主要体现在试卷的结构、内容、题型、题量等基本保持稳定。“变”字主要体现在逐步改变靠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情况。“新”字主要体现在题目的情境新、考查方式新、综合方式新三个方面。试题立足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请回答:

(1)白色沉淀A是__________,白色沉淀B是__________。

(2)操作I的名称__________。

(3)废液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生成白色沉淀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只要求写一个)。

(5)废液中溶质的组成可能有

种情况,写出其中的一种组成情况:__________。

点评:以上两道题都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能力立意”,体现人文精神,较好地体现化学的价值。显然,这对中学化学教学,对素质教育都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知识的形要知识点可能会重复考查,中等难度的题目会有所增加,能力考查的力度会有所增强,题目的灵活性也会有所增大。

2试题与社会、生产、生活、新科技的联系将更加密切,体现学生发展和实际生活的需要,要求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从化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体会和感悟学习化学的价值。

3试题将更多地以实验探究为主,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

象、分析解释、得出结论等环节设计问题,考查学生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能力,突出学科的特点。

4开放性试题的数量和分值都会有所增加,内容主要涉及环保问题、实验设计、知识与方法总结等,引导学生关注身心健康、新材料、环境保护、新能源等热点问题,着眼于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三、中考化学备考策略

中考化学总复习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章节复习阶段,目的在于夯实双基;第二阶段为分块复习阶段,按“物质构成的奥秘”、“身边的化学物质”、“科学探究与实验”、“联系实际应用的化学计算”、“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知识板块进行复习,目的在于弥补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过程中的某些缺陷,使其知识结构化、网络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三阶段为综合复习阶段,以综合套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时间短、内容多,为了提高效率,复习时,必须讲究一定的备考策略。

策略1:依纲据本。复习时,要求学生认真钻研当年的考试说明,了解学科考试的命题原则、考试要求、考试范围、试卷结构和试题难度等。要系统、完整地看一遍课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策略2:着眼基础。对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复习,应从理解和应用两方面人手。要明确概念的内涵,知道其反映的是何种现象或事物的本质属性,并通过比较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还要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和习题训练,做到能对知识运用自如,达到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策略3:强化训练。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坚持做适量的练习,但练习时要讲究效率,题量不要太大,更不要把时间耗费在钻研难题上。要通过训练,使学生熟练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增强自信心。切记,不要采用“题海战术”。

策略4:查缺补漏。我们常说“错题是个宝,提高成绩少不了”。为了补救复习中暴露出来的知识漏洞和能力弱点,要求学生将自己在前期复习时做错的题目再看一遍,梳理一遍,甚至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重新审视,重做一遍这些题目。这样能提高答题速度和正确率,在类似的题目再次出现时,学生很快就能做出来。

策略5:关注热点。复习时,要将化学知识融合到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环境保护、新发现、新技术、新能源等热点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9.2009年高中化学教学计划 篇九

物理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4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1、如图所示,一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斜面对物体的弹力方向是()

A.竖直向上

B.沿斜面向上

C.垂直斜面向下

D.垂直斜面向上

2、关于热现象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加

B.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一定增加 C.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D.热量可以自发地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

3、某同学进行100m短跑训练,从起点匀速跑至终点,在终点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又沿原跑道匀速走回出发点,能正确反映他的运动情况的s-t图象是()

4、真空中两点电荷相互作用力为F,若将它们的距离减为原来的减为原来的1,带电量均21,则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等于()211A.F

B.F

C.F

D.4F

425、将一个电荷量3×10-4C的正电荷从电场中的A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做功6×10-4J,则A、B两点的电势差为()A.0.5V B.1V C.2V D.3V

6、如图所示,通电直导线置于匀强磁场中,图中已标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则通电导线受到的安培力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的是()

7、在电场中某处放入一个电荷量为4×10-9C的点电荷,受到8×10-4N的电场力,则该处场强大小是()

A.2×105N/C B.2×10-5N/C C.5×104N/C D.5×10-4N/C

8、关于分子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B.固体分子间的引力总大于斥力

C.气体分子间的斥力总大于引力

D.分子间有引力时,不存在斥力

9、真空中波长为30m的无线电波,它的频率是()

A.1.0×108Hz B.1.0×109Hz C.1.0×10-7Hz D.1.0×107Hz

10、如图所示,电源内阻不能忽略,当电键S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当电键S闭合后()

A.电压表的示数大于U B.电压表的示数小于U C.电压表的示数等于U D.以上三中情形均有可能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全对得4分,选对一个得2分,错选、多选或不选得0分.)

11、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升高,布朗运动加剧 B.布朗运动就是分子运动

C.花粉颗粒越小,观察到的布朗运动越显著

D.花粉颗粒越大,观察到的布朗运动越显著

12、一重物挂在电梯内的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大于物体重力的情况是()

A.电梯向上加速运动 B.电梯向上减速运动 C.电梯向下加速运动 D.电梯向下减速运动

13、若单摆的周期增大,可能的情况是()

A.摆长增大 B.摆长减小

C.单摆从海平面移到高山 D.单摆从高山移到海平面

14、某一固定电容器,当两端的电压增大且未超过击穿电压时,正确的说法是()

A..电容增大 B.电容不变

C.电容器带的电量增大 D.电容器带的电量不变

第2卷(非选择题共54分)

三、填空题(必修加选修教材)(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将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方的空白处,不要求写出演算过程.)

15、如图1所示,用螺旋测微器测得电阻丝直径,该螺旋测微器的精度(分度值)是

mm,电阻丝直径是

mm。

16、在描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中,要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能从零连续可调。以下两个实验电路,应选(填“A”或“B”);由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说明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

17、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第1秒末和第2秒末动量之比是 ;第1秒内和第2秒内重力做功之比是。

18、“神舟7号”载人飞船质量为m,在离地面高度为h的轨道上作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半径为R,地球质量为M,引力常量为G,则地球对飞船的万有引力为,飞船的周期为。

19、远距离输电中,若电功率一定,将输送电压提高为原来的10倍,则输电电流是原来的 倍,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降低为原来的 倍(不考虑电流变化对输电线电阻的影响)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有5个小题,共34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演算步骤,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写出数值和单位.)

20、(6分)质量为4.0×103kg的汽车,在4.8×103N的牵引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经过10s前进了40m。求:

(1)汽车的加速度;

(2)汽车受到的阻力(设阻力恒定)。

21、(7分)一物体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2m/s,加速度大小为2m/s2。求:

(1)物体从开始运动到停止所用的时间;(2)物体从开始运动到停止所通过的位移。

22、(7分)从10 m高的山崖上,以5 m/s的初速度将一石块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求:(1)石块下落的时间;(2)石块落地时的速度大小。

23、(7分)如图所示,在磁感强度为B=0.5T的匀强磁场中,让导体棒ab在间距为0.4m的平行导轨上以1.5m/s的速度向右匀速滑动,如果R1=1Ω,R2=2Ω, ab棒电阻不计,且导体棒跟金属框接触良好。求:(1)通过R1的电流大小;(2)R2两端的电压。

24、(必修教材)(7分)如图所示,电阻R1=14Ω,R2=,9Ω,当电键接位置1时,电流表的示数I1=0.2A,电键接位置2时,电流表的I2=0.3A。不计电流表内阻,求:

(1)电源的电动势;

(2)电源的内阻。

24、(必加选修教材)(7分)如图所示,真空中间距d=5cm的两块平行金属板AB,所加电压UAB的变化规律如图。将质量m=4.0×10-27kg,电荷量q=1.6×10-19C的带正电粒子从紧临B板处由静止释放,不计重力。

(1)若t=0时释放该粒子,求释放瞬间粒子加速度大小;

上一篇:应届毕业生会计电算化专业个人简历下一篇: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