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产业

2024-10-28

山西文化产业(共8篇)

1.山西文化产业 篇一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山西154个文化产业招商项目亮相文博会 投融资480亿

5月13日上午,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会议展览中心隆重开幕。开幕式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副省长张平的陪同下,参观了深圳文博会主展馆一号馆山西展区。刘云山步入山西省展区时,搭建在入口处的小舞台上,吕梁民间艺术团正在演出具有浓郁山西风情的舞蹈《红灯笼》。在运城宇达青铜雕塑前,在定襄晟龙微缩木雕前,在平定刻花瓷前,在广灵剪纸前,刘云山兴致勃勃地驻足观看,对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产业活力迸发,文化事业蒸蒸日上予以充分肯定。开展当天,以“精彩山西,魅力山西”为主题的山西展区魅力四射,观展人群摩肩接踵。

本届深圳文博会山西省展团呈现出三个新亮点:

一、党委、政府助推力度大,文化企业踊跃参展,规模超过以往各届。今年是山西省第六次组团参加深圳文博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编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山西日报报业集团、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省广电局及省属六大文化企业集团等20余个省直单位负责人组成代表团。11市由各市委宣传部牵头组团,各地文化企业踊跃参加文博会,山西省参展人数达700余人,规模超过历届。

二、山西省亮相深圳文博会不再只是形象展,而是产业化程度高、生产链完整、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品。在一号馆,山西展区总面积达450平方米,荟萃了我省62家文化企业的1000余件特色文化产品。其中,包括青铜工艺品、木雕微缩制品、剪纸、布艺、堆锦、面塑、漆器、刻花瓷、陶器、根雕等,这些具有浓郁山西特色的工艺制品,设计理念时尚超前,借助现代化的展陈手段,展示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在四号馆,我省展出广灵染色剪纸、上党堆锦、高平黑陶、高平绣活、闻喜面塑、稷山螺钿漆器制作技艺、平阳木版年画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与以往相比,展出内容更加丰富、档次更高、文化遗产展陈更集中。

三、整合优势文化资源推出文化产业项目“潜力股”。本届深圳文博会山西省共推出154个文化产业招商项目,投融资总额突破480亿元,推介的大项目显著增加。范围覆盖影视音像、娱乐演艺、创意动漫、网络文化、文化旅游、文化园区建设、工艺美术等领域。其中,89个项目属于文化产业 “核心层”,61个项目属于 “外围层”,4个项目属于“相关层”。这些项目大多是全省各地整合优势文化资源,推出的文化产业项目“潜力股”,专业化程度更高,融资交易成功率更高。

2.山西文化产业 篇二

山西省提出“文化强省”战略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山西已形成共识,当前山西省文化产业的主要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在这方面许多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看法。

针对当前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还比较弱小的现实,相当多的学者提出了通过对文化产业多渠道投资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根据投资——乘数理论,投资对一个产业的带动作用相当明显,尤其是政府的直接投资对一个新兴产业而言更为重要。然而,山西目前作为一个刚步入工业化中期的省份,在政府财力还很有限的情况下,政府直接对文化产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可能性不大,而且政府直接投资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干预企业生产,影响市场主体力量的积极性等问题,所以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不能过多地依赖于政府直接投资。而民间投资由于近几年受煤炭等自然资源的现实利润吸引和对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缺乏了解等影响,不愿涉足文化产业领域,即使进入,也受到了传统文化管理体制的诸多约束,没有明确的投资指南和政策引导,规模较小。因此,文化产业的投资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投资受到一定影响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如何发展尚显弱小的山西文化产业,如何体现文化产业对山西经济的贡献呢?笔者认为应从文化消费入手,通过文化消费的发展来促进文化产业投资,进而带动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

2 实证分析

2.1 从现实需求角度分析

文化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生理及物质需要后,才会追求的一种精神消费。工业化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精神需求开始成为人们的主要需求。需求的规模决定产业规模,需求的变化趋势决定产业发展的方向。文化产业正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主要产业,在旺盛文化需求的引导下,文化产业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2003年山西省的人均GDP接近1 000美元(7 345元人民币),文化消费的规模为71.91亿元人民币[1],居民文化消费占到家庭消费总支出的7.5%左右。这仅仅是实际的文化消费,如果按照国际上根据恩格尔系数与文化消费的关系对文化消费潜力进行估算,在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应该为44%,文化需求应该占到个人消费的18%[2],山西省的文化消费总量应该超过174亿元人民币。这样实际文化消费与理论文化消费就存在100多亿元的需求缺口[3],而且随着山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山西省内的文化消费市场缺口将进一步扩大。此外,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应采用外向型发展战略,不仅要面向本省市场而且要面向全国文化市场。从全国来看,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 000美元,2002年我国文化消费的实际规模是5 300亿元,而我国城乡居民理论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应该是10 900亿元,实际需求与理论需求就有着5 600亿元的缺口。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文化市场缺口还会进一步扩大。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若按照10%的年增长率计算,2020年文化消费量可能达到29 460亿元,而理论需求量为42 400亿元,缺口将达到12 940亿元。[4] 因此,无论是山西省内的文化消费缺口还是国内的文化消费缺口,巨大文化消费需求缺口的存在,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必然会推动山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2 从实证模型角度分析

另外,还可以从山西省文化产业投资、山西省文化消费与山西省GDP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文化消费推动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性。三者的关系可以从1989年—2003年的统计数据中得到说明。见表1[5]。

资料来源:根据1989—2004年山西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注:表1中,由于过去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业三项内容一直在统计中被列入一项数据统计,数据不容易剥离,而且教育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密切。所以笔者将这三项内容共同当作文化产业来分析。另外为了分析的方便,将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增加值当作文化消费,将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投资总额当作文化产业的投资。

从山西省十五年的统计资料看,山西省GDP、山西省文化消费和山西省文化产业投资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随着山西省GDP的增长,山西文化消费在增长,山西文化产业投资也在增长。通过图1可以看出山西省1989—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文化产业投资与文化消费的增长趋势。

注:LGDP表示山西省GDP的自然对数;LINV表示山西省文化产业投资的自然对数;LCON表示山西省文化消费的自然对数。

从图1来看,山西省1989—2003年GDP、文化产业投资与文化消费三者之间存在一种同步的增长趋势,为了对这种分析给出一个定量的解释,可以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3.1进行分析。将表1中的数据分别输入计算机后,经过运算和分析可以得出三者之间的数量模型关系:

LGDP=0.05*LINV+0.78*LCON +5.78

(0.72) (9.52) (14.65)

R2=0.99 DW=1.65 F=483.04

注:括号中表示统计量T值

根据计算的结果,从R2和F统计量来看,模型的拟合程度很高,另外其DW统计量也表明模型不存在自回归现象。然而,在投资与消费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山西省文化产业投资对山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是很显著,而山西省文化消费对山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却较为显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一定程度上文化投资决定着文化消费,文化产业投资与文化消费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因此,为了防止这种关系对模型的影响,本文分别就山西省文化投资与GDP的关系和山西省文化消费与GDP的关系做一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将数据分别输入计算机后,运用Eviews3.1软件进行分析的结果如下:

LGDP = 0.68*LINV + 8.65

(10.53) (12.1)

R2=0.90 DW=0.55 F=110.98

LGDP = 0.84*LCON + 5.63

(31.67) (16.95)

R2=0.99 DW=1.80 F=1003.09

通过对上面两个一元回归模型的比较发现:无论是从拟合效果方面还是从是否存在自相关方面,文化消费的模型效果都比文化产业投资的模型好。说明山西文化消费对山西省GDP的贡献要大于文化产业投资的贡献。进一步说明,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以文化消费需求为导向,根据文化消费需求特点决定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通过文化消费需求促进文化产业的投资,进而推动山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山西文化产业发展无论是从现实需求分析还是从实证模型分析都应该先从文化消费入手,通过文化消费来促进文化产业投资,进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当然,在文化消费发展方面,市场导向是主要的,政府引导也必不可少,政府可从宏观上引导文化消费的方向。总之,“市场(政府)引导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指引文化产业投资”更适合山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3 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以文化消费推动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在实际运行中可能还会面临一些实际的问题。由于山西省文化产业刚刚起步,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在文化需求还处于启蒙阶段的情况下,需求推动供给的能力还比较弱,有限的供给能力不但难以引导产业发展,而且容易造成消费者对文化服务的抵制,从而遏制文化需求。因此,“如何引导山西省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如何更好地通过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投资”等将成为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摘要:山西省提出“文化强省”战略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本文从山西省文化消费、山西省文化产业投资与山西省GDP的关系出发,运用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提出了山西文化产业发展应先从文化消费入手,通过文化消费来促进文化产业投资,进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山西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产业投资

参考文献

[1]张成德,董继斌.2005年:山西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

[2]冯子标,焦斌龙.大趋势: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屈学书.主导产业: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J].运城学院学报,2006(4).

[4]张晓明,等.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篇三

关键词:山西;三晋文化;发展

一、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文化产业指的是以文化为依托形成的经济,像图书、影视作品、音乐作品以及以文化为主的旅游业,都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经济性、商业性、政治性、社会性和文化性。文化产业的经济性主要是它具有经济效益,像影视产品、新闻出版和文化旅游都具有这种特征;商业性是指文化产业需要有专业人员运作,将文化纳入到商品流通中,将文化产业作为消费品,融进人们的生活;文化产业的政治性主要是通过文化传播来宣传社会道德观,利用新闻舆论来监督政府行为。

发展文化产业有自己的基本原则,首先要遵循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这主要是文化产业涉及的面较广,不同分类所产生的性质和任务也不同。文化产业有高雅和通俗之分,也有政治性和生活化之分,还有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之分。在这些分类中,通俗性、生活化和经营性更容易流通,被广大群众所接受。高雅的、非经营性的文化像古典音乐、古典诗词和古典舞蹈是被少数所接受的。但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就不能因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这些高雅文化,这些高雅文化代表的是传统文化最优秀的部分,应该要大力普及和传承。第二个原则是将社会效益放在经济效益前面,文化产业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服务,如果为了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就失去了文化产业的教化功能。因而要尽量做到以社会效益为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除了这两个原则之外,还要坚持市场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同时要处理好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关系。

二、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中国,提到山西,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三晋大地古老的文化,而是煤矿企业。以至于多年来山西的产业发展只有煤炭这个单一的产业。这样的产业结构在经济上得到了发展,对于整体而言却造成了隐性损失,例如人才方面,煤炭企业的发展影响了其他专业人才在山西的发展,出现大量人才外流现象。这些现象也引起了山西省领导部门的注意,在发展煤炭企业时代同时,根据山西省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也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但是这些文化产业对于山西整体而言,还显得微不足道。存在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在产业发展方面没有长远打算和发展目标,对山西本土的历史文化沉淀认识不足。像影视和戏剧作品,不能满足一两部优秀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再优秀,也会被时间淘汰,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艺创作队伍,不仅要挖掘历史,更要放眼未来,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展现山西人文特征。人造节是我国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它的特点是声势浩大,在准备阶段风风火火,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但节日结束后,人们也对节日逐渐淡忘,这些文化活动只是一种应付现象,不能称之为“产业”。

三、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山西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西周是晋国,战国时期分为赵韩魏三国,曾经是人才辈出之地。在远古时代,女娲补天也发生在这里。炎黄二帝也在这里活动过,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山西除了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之外,在近代也是红色根据地。

在地理环境方面,山西有五台山、衡山,由此产生的人文景观在国内也是独一无二的,像五台山佛教文化,云冈石窟文化。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一方面可以利用山西煤炭企业来表现当代文化,更可以依托山西历史文化创作丰富的文艺作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晋察冀根据地也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后人去缅怀。无论是古代、现代还是当代,发上在三晋大地的事迹都具有使人向上,催人奋进的作用,具有强烈的社会效益。除了文艺创作,利用山西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进行旅游开发,同样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旅游方面,五台山、衡山都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背景,云冈石窟也具有历史和佛教文化相统一的特点。最近几年兴起的寻根游也让洪洞县成为姓氏发源地,这些地方都是旅游文化的重要地域。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这些建筑,不仅有历史文化,还有晋商文化,这都是山西独特的文化资源。要发展文化产业,需要社会、行政多方联手,将文化产业当做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进行开发和管理,要注重引进人才,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只有这样,文化产业才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4.山西文化产业 篇四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山西省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和转型,是加快‚六大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要求。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家和山西省“十三五”规划等的总体布署和要求,结合我省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以来,山西省抓住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机遇,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出台系列法规政策,我省信息产业发展迅速。

(一)取得的、成绩 1.产业规模跃上新台阶

“十二五”以来,我省信息产业稳步发展。2010年-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5%,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2015年,我省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2.9亿元,其中,2015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8.4亿元,相比2010年的127.3亿元,增长了5倍多。

2.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我省信息产业的规模在稳步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 —

升级,形成了电子设备制造、LED、太阳能光伏、数字音视频、传统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等产品集群,形成了我省信息产业的特色优势;百度(阳泉)云计算中心、吕梁云计算中心等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相继建成,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全省信息产业的比重超过70%。

3.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批骨干企业在各自领域具备核心研发能力:中电科三十三所在网络安全、电磁防御领域,中电科二所在电子专用设备、微电子组装领域,中天信在高清安防监控领域,山西高科集团、光宇半导体、乐百利特在LED封装领域,晋能清洁能源科技在光伏电池和组件制造领域,罗克佳华在物联网领域,天地科技在虹膜生物识别领域,都有一定的技术创新实力。它们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轨道安全、军工电子、探月工程、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重点工程上得到了关键应用。目前,我省信息产业已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个,重点骨干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0%以上,年均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0项以上。

4.配套环境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出台了《山西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山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通知>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11”33号)等法规政策文件。山西省信息技术产业协会、山西省光伏产

业联盟、山西省LED产业联盟、山西省工业控制系统和安全联盟等行业组织相继建立,有效加强了行业交流合作。通过促进银企合作、证企合作,建立了产业基金和企业的合作渠道。企业不断创新融资方式,精英科技、科达自控等多家企业在新三板实现上市融资。

5.两化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围绕煤炭、冶金、化工、电力、装备制造等行业,重点在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打造了一系列业绩突出的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太钢、太重、潞安、晋煤、阳煤、经纬纺机等大型企业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省信息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还存在一些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问题:一是缺乏顶层设计,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投融资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还需进一步完善;二是产业链配套不足,导致企业成本加大、产品推出缓慢、利润率在行业内偏低、市场竞争处于劣势;三是骨干企业规模偏弱,对产业链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四是人才供求矛盾突出,企业创新能力弱。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发展形势

当前,全球正经历着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 4 —

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革命,信息技术是这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的基础和动力。跨界融合的操作平台、‚软件+硬件+内容‛的产业生态、用户深度参与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以及集宽带、泛在、融合、安全于一体的网络信息化建设成为产业发展的焦点。近年来,世界各国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智能终端、太阳能光伏、LED照明、现代信息服务、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同时对信息安全领域的关注度空前加强。以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将重塑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新格局。

(二)国内政策机遇

信息产业作为我国最具活力、最具创新的支柱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可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基于‘软件+终端+服务+内容’的产业链垂直整合,正在推动信息产业组织方式深刻变革;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应用等面向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正在开辟新产业增长点;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产品将成为重点行业信息安全重要保障;生态圈建设将成为IT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近两年来,国务院密集出台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关

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为信息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我省信息产业面临的发展形势

受限于国内外的市场需求疲软、经济景气的下行,单纯依靠煤炭、电力等传统行业来促进经济增长已不再可行。我省的经济增长已经到了‚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的必要阶段。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性、支柱性、高渗透性和高带动性对于传统行业的促进和升级具有至关重要作用。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山西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赶超机遇。山西省委、省政府对信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十三五‛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基础较弱,与其他先发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系列决策部署,以强化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为主线,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强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拓展应用服务,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信息产业发展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 6 —

1.市场主导,政策引导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形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2.创新发展,开放合作。

加大研发投入,努力突破原始创新,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提升成果产业化效率。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3.应用牵引,融合发展

把握‚互联网+‛和两化深度融合发展趋势,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促进信息产业同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引导商业模式、应用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

4.特色集聚,重点突破

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实施若干重大项目,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现率先突破。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发展方向,推动信息产业园区、产业带和产业基地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年均

增长11%。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1300亿元,年均增长13%;软件和信息服务业100亿元,年均增长16%;通信业300亿元,年均增长5%。全省信息产业形成‚一带两群‛的产业格局,即形成以太原为中心,覆盖晋中、阳泉、吕梁、长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建成光伏、LED两大产业集群。

四、发展重点

根据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基础,结合国家信息产业发展重点,将电子设备制造、太阳能光伏、LED、信息安全、新型电子材料、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通信七个领域作为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信息产业。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空间信息产业等四个领域作为我省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兴融合产业。

(一)优势产业 1.电子设备制造

依托中电科二所、中天信、风华信息、银河电子、科达自控、山西寰烁等重点企业,发展数字音视频产品、电子专用设备、液晶平板显示制造设备、智能通信终端、锂离子电池、数字矿山装备、智能电网设备、智能交通设备等产品,注重嵌入式软件技术研发,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纯硬件为主的盈利模式,向“硬件+软件+服务”转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真正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打造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重要基地——太原— 8 —

电子设备制造产业基地。

2.太阳能光伏

依托长治潞安太阳能、吕梁晋能清洁能源科技、太原中电科新能源、朔州晶都太阳能等龙头企业,对标国家光伏产业规范,提高多晶、单晶电池片转换效率,更多产品符合国家领跑者计划要求,建立“铸锭/拉晶一切片一电池一组件一应用”全产业链条;以集中式电站、分布式发电建设为牵引,加强应用推广,带动光伏产业快速发展;打造长治、吕梁、太原、朔州光伏产业基地,形成全省信息产业集群的第一大产业集群——光伏产业集群。

3.LED 依托山西高科集团、晋城乐百利特、临汾光宇、临汾飞虹微纳米、朔州永昌等重点企业,突破LED外延片生长等关键技术,加快光电引擎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发展LED灯珠、大功率LED照明、智能LED显示屏、LED背光等产品,建立LED“衬底材料一外延片一芯片一封装一应用”全产业链;注重质量品牌,加强配套布局,做大产业规模;建设长治光电产业园、临汾光电产业园,打造长治、临汾、晋城、朔州光电产业聚集区,形成全省信息产业集群的第二大产业集群——LED产业集群。

4.信息安全产业

依托中电科三十三所、中天信、百信科技、中网信息、天地

科技、中科博杰、众人科技等重点企业,加强电磁信息安全防护、虹膜识别、人脸识别、可信密码模块和可信算法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发展党政电子政务系统、网络监测预警、工业控制安全产品、加密类信息安全产品、信息安全终端及服务器等核心产品,重点在煤焦冶电等传统行业,推动轨道交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示范;以太原高新区‚国家火炬计划太原信息安全特色产业基地‛、中国网安‚网络信息安全高科技园、网络信息安全军民融合产业园‛、中天信“安防科技产业园”为核心,开展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运维、融资等,创造良好的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形成网络信息安全产业上下游完整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建立资源共享、服务协同公共服务平台和安全运营服务中心,建设华北一流的网络信息安全专业化高科技园区和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园区,以物理防护、可信计算、数据加密、生物识别、安防信息为特色,集技术孵化、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于一体,打造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主要基地——太原信息安全产业基地。

5.新型电子材料

依托中电科三十三所、中电科二所等重点企业,加强电磁防护材料、电磁防御超材料、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高性能光伏银浆、锂电池材料、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石墨烯材料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重点突破高端配套应用市场,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 10 —

质量,增强行业竞争力,支撑下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材料基地——太原电子材料制造基地。

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依托罗克佳华、同昌信息、精英科技、四和交通、天地科技、清华网络等骨干企业,以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研发为重点,加强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开发。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示范应用,发展智慧矿山、工业控制、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等方面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开发基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终端、电子商务、APP等信息消费产品及平台;推进ITSS运维服务标准的应用,促进软件开发、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信息系统运维服务等行业服务标准化。以山西软件园、太原清华控股创新基地为核心,打造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软件基地——太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基地。

7.通信业

按照高速接入、广泛覆盖、多种手段、因地制宜的思路,加大光纤通信改造,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实施全省城乡全覆盖。深化共建共享,推进互联互通,促进设施集约化发展。持续推进‚i-Shanxi”(爱山西)无线局域网建设,拓宽信息普惠服务领域。加强三网融合建设,推进广电、电信开展双向业务进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

加快IPv6商用进程,拓展宽带网络在生产经营、社会管理、民生服务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创新宽带应用模式,培育新市场新业态,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打造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服务中心。

(二)新兴融合产业 8.云计算

依托百度(阳泉)云计算中心、吕梁高性能云计算中心、中电科涉密云计算中心、罗克佳华物联网云服务基地、灵石北斗导航智慧应用云计算服务平台等云计算中心,统筹布局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加强虚拟化、高性能存储、云安全、云操作系统等云计算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建立云计算安全保障和防护体系,发展云存储、云平台和云计算外包等云计算服务,开展面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工业制造、中小企业信息化、交通物流、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文化教育、质量监管、国土资源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等重点行业和重点民生领域的云计算重大应用示范,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云计算产业链核心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大数据应用,支持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与云计算的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使云计算成为我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支撑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推动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重点基础产业发展。

— 12 —

9.大数据

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北斗导航等产业的发展,促进数据资源集聚,推进数据、应用、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政府数据开发共享,优先推动交通、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领域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加大政策支持,制定大数据采集、管理、共享、交易、安全等相关标准规范,建立大数据市场化应用机制,推动大数据在政府治理、商业活动以及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行业的创新应用和示范;突破数据挖掘、大规模并行处理数据库等关键技术,开发大数据生产、转换、加工、展现平台及专用工具,形成与需求紧密结合的大数据产品体系;以罗克佳华、同昌信息、清华网络、炎黄智杰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为重点,引进培育若干领先的大数据龙头骨干企业,引导鼓励大中小企业加强合作,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圈,探索建立大数据产业园区,推动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重点基础产业发展。

10.物联网

以太原罗克佳华物联网园为核心,以罗克佳华、物联谷、宇轩伟业、博华科技等企业为骨干,加强招商引资,形成太原物联网产业基地。重点研发物联网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智能传感器、VR终端设备、系统模块等软硬件产品,围绕我省工业、农业、物流、交通、环保等领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平台,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和规模化应用,推

动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重点应用产业发展。

11.空间信息产业

以国家北斗导航位臵服务数据中心(山西)分中心、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西数据与应用中心为重点,适应第三次农业普查高分服务技术试点工作、高分环境监测服务、地质灾害监测应用等工作需求,研发包括北斗导航芯片、终端、系统集成服务、运营服务等相关产品,形成涵盖装备制造、软件研发、系统集成和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融合北斗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形成数据分析处理、信息提取的北斗大数据平台,建成一个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和聚集作用强的省级空间信息产业园,整合区域高分辨数据,特别是国产高分辨数据及相关资源,为各行业提供标准的、统一的基础数据,带动山西省全社会信息化发展。以军民融合为契机,促进以高分辨率数据为基础的空间信息应用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在导航、旅游资源推送、车辆拥堵信息、人群结构分析、户外精准广告投放等方面加强民生建设,服务普通百姓,推动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应用产业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在政策层面构架完整的战略设计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工作指导— 14 —

体系;采取建立长效产销对接机制、政府优先采购、产品推广目录等措施,加强对我省信息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的应用推广;以园区、基地、集聚区为单位,支持技术研发合作、产品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技术交易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发展集创业孵化、技术研发、产业链培育、技术转移、人才培训、信用评估、土地和资本要素资源保障等综合配套功能为一体的产业支撑平台,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

(二)健全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激励和扶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与我省重点企业横向联合,针对发展需求研发产品。引导发展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辅导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高新企业、工程实验室,提高企业的软实力,降低企业创新的资金风险和技术门槛。重点企业发挥资金和实力优势,推动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形成拥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度的品牌。中小企业发挥自身长处,钻研市场空白,针对特定的市场进行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三)推进产业集聚,完善配套体系

加强信息产业基地及园区的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建设用地及标准厂房配套,严格按行业用地规模和标准做好功能

设计和分区规划,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注重特色基地(园区)的发展和提升,以基地园区为载体,加强招商引资工作,鼓励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以及上市等多种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色、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品牌的龙头企业。

(四)集聚智力资源,提高支撑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依托重大专项、重点项目的实施,加快集聚和培养造就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各类中高端人才。利用外部智力资源,按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有关要求,做好人才引进工作,落实好相关政策,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加大金融支持,完善投融资机制

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信息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设立符合信息产业需求特点的信贷产品和保险产品。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为有技术、有市场、有信用的信息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信息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引导我省产业投资基金向信息产业投资,通过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小微企业扶持基金等各项资金,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产品研发、重点项目建设、产业链协作、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5.山西文化产业 篇五

山西机电产业应对WTO的调整对策

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大力发展机电产业,机电产业发展必须立足传统优势,建立特色优势.在加大改革推进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管理结构,调整对外关系,调整政府职能,从而使山西的机电产业尽快融入WTO.

作 者:李雯 LI Wen 作者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刊 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年,卷(期):25(5)分类号:F407.61关键词:机电产业 调整 WTO

6.山西文化产业 篇六

祝峰亮:2008年,我省生铁产量2782万吨、粗钢产量2345万吨,钢材产量1976万吨,居全国第五;氧化铝产量341万吨、电解铝产量97.3万吨,居全国第三;金属镁产量33万吨,居全国第一。【专家解读】祝峰亮:国家钢铁产业政策规定,新建钢铁项目炼铁高炉容积1000立方米及以上、炼钢转炉容量120吨及以上、电炉容量70吨及以上。

太原钢铁集团第二炼钢厂生产场景。

省发改委工业处处长左金顺

省钢铁行业协会秘书长祝峰亮

省政府出台的《山西省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目标鼓舞人心,任务清晰明确,措施坚强有力,既给身陷金融危机困境的山西冶金产业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又指明了我省冶金产业未来的转型发展之路。深刻领会《规划》精神、深入理解《规划》内容,是确保《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的重要前提。为此,记者约请省发改委工业处处长左金顺,《规划》执笔人之

一、省钢铁行业协会秘书长祝峰亮,对《规划》进行了解读。

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夯实产业“基石”

【目标任务】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全省生铁、粗钢产能分别控制在4500万吨(含铸造生铁)、4000万吨,氧化铝、电解铝、金属镁产能分别控制在800万吨、200万吨、60万吨。淘汰落后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1年底,按国家要求,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000万吨以上、炼钢产能约1600万吨、电解铝产能约20万吨;2012年—2015年,进一步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冶金企业装备水平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专家解读】左金顺:近年来,我国冶金产业盲目投资严重,产能总量过剩。以粗钢为例,全国的产能达到6.6亿吨,超出实际需求约1亿吨,严重供大于需。我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要确保山西冶金产业实现健康发展,就必须让总量恢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截至2008年底,我省生铁、粗钢、氧化铝、电解铝、金属镁实际产能分别为5400万吨、4000万吨、410万吨、120万吨和70万吨。拿《规划》提出的各项产能控制指标,与这组数字逐一对比,我们会看到,其中,生铁、金属镁产能控制指标低于2008年底的实际产能,粗钢产能控制指标与实际产能持平,而氧化铝、电解铝的产能控制指标则分别不同程度地高于全省实际产能。既然《规划》提出要总量控制,为什么全省氧化铝、电解铝的产能在今后一段时期不减反增?这是因为,我省拥有一批“十一五”期间已开工、目前正在建设的氧化铝、电解铝项目,预计近两年将陆续建成;随着这批项目的投产,必将使我省氧化铝、电解铝的产能有所增加。

祝峰亮:2008年,我省生铁产量2782万吨、粗钢产量2345万吨,钢材产量1976万吨,居全国第五;氧化铝产量341万吨、电解铝产量97.3万吨,居全国第三;金属镁产量33万吨,居全国第一。拿这一组数字与截至2008年底我省冶金产业的各项实际产能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我省主要冶金产品的实际产量与其生产能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中,生铁、粗钢的实际产量只占到产能的一半左右。

为什么会存在这一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我省目前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独立炼铁、炼钢企业,生产规模小、装备水平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属于落后产能。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竞争力很弱,市场稍有不好,就难以维系,不得不限产或停产,几乎做不到连续生产,从而导致了全省冶金产业产能、产量的倒挂。

大量落后产能的存在制约着山西冶金产业的健康发展,将之淘汰迫在眉睫。《规划》确定的淘汰落后产能的指标在全国是比较高的,这表明省委、省政府推进此项工作的决心很大。

联合重组优化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

【目标任务】 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基础,形成太原、长治、运城、临汾、吕梁五个钢铁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太钢吕梁钢铁生产基地;建设晋南、晋北、晋西、晋东四个百万吨以上氧化铝生产基地和运城、太原、阳泉、原平四个电解铝及铝材加工产业园区;建设太原、大同、运城三个镁工业基地和中条山铜业基地。

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太钢集团、中铝山西分公司、鲁能晋北铝业、银光镁业、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等省内外大型骨干企业,对相关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和升级改造。到2011年,全省钢铁企业由目前的200多家减少到50家左右,电解铝企业由目前的12家减少到8家,金属镁企业由目前的70余家减少到30家左右。到2015年,钢铁企业控制在10家以内,电解铝企业控制在5家以内,金属镁企业控制在10家以内。适时组建山西钢铁集团、山西铝业集团、山西镁业集团,促进我省冶金产业走集约化、集团化发展道路。

【专家解读】左金顺:《规划》在“振兴”之前加上“调整”二字,表明省政府出台《规划》的用意不仅仅是为了救市,更重要的是要着眼长远,力求收到 “短期保增长,长期调结构”的良好效果。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因为没有规模,企业就缺乏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就很难在市场的大风大浪中站稳脚跟。

结合山西实际,《规划》提出将重点采取两条措施:一是加快企业联合重组步伐;二是推进产业基地建设。

重组、整合是国内外冶金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以钢铁业为例,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的“龙头”宝钢、武钢在国内大举“攻城掠地”,着力实施跨地区重组战略;河北的邯钢和唐钢“牵手”,联合组建河北钢铁集团公司;山东的济钢和莱钢“联手”……山西的钢铁企业多达200余家,但其中规模在100万吨以上的仅13家,200万吨以上的仅6家,能够称得上大型钢企的只有太钢一家。山西冶金业的重新洗牌、凝聚实力势在必行。

山西冶金业缺乏规划,布局分散。全省现有的200多家钢铁企业分布在7市60多个县(市、区)。我省的镁产量虽占据国内70%的份额,却星罗棋布在几十家镁企。这种遍地开花的布局,极不利于山西冶金形成产业规模。为此,《规划》提出今后要把优化布局,推进基地建设与联合重组同步实施,相辅相成。

祝峰亮:《规划》提出的基地建设并非“另起炉灶”,重新布局;而是以我省现有的矿产资源分布和业已形成的大型骨干企业布局为基础,依托这些大型骨干企业,联合重组周边企业,从而使产业布局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比如,吕梁的铁矿资源丰富,当地已拥有了太钢吕梁基地、海威钢铁、中阳钢铁等大中型钢企。下一步将重点支持这些优势企业联合重组,建设吕梁钢铁生产基地。太原致力于打造国际镁都,已具有做大做强镁业的良好产业基础,今后将依托太原同翔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等现有优势企业,整合资源,建设太原镁及镁合金深加工生产基地。

自我加压抬高门槛实现产业装备现代化

【目标任务】 主要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通过产能置换建设炼铁高炉容积3200立方米及以上,配套焦炉炭化室高度6米及以上、炼钢转炉容量200吨及以上、电炉容量100吨及以上和先进的轧钢生产装备;完善氧化铝基地在建项目配套建设任务。新、改建电解铝项目采用240KA及以上的大型预焙槽工艺,实现电解铝液直接合金化、连铸、连轧工艺;金属镁冶炼实现煤气加热生产工艺、回转窑煅白工艺、双预热蓄热式加热炉炉料预热处理工艺、镁液直接合金化及连铸连轧生产工艺。

【专家解读】祝峰亮:国家钢铁产业政策规定,新建钢铁项目炼铁高炉容积1000立方米及以上、炼钢转炉容量120吨及以上、电炉容量70吨及以上。我省的《规划》则提出,通过产能置换建设炼铁高炉容积3200立方米及以上、炼钢转炉容量200吨及以上、电炉容量100吨及以上,将国家设置的钢铁行业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

这样定是经过认真考虑的。装备水平的大型化、现代化已成为国内外冶金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装备水平上去了,企业就能大力发展节能降耗的循环经济,就能应用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就能生产出低成本、低消耗、高品质的产品,就能占领市场、赢得客户。装备水平的大型化、现代化也是山西做大做强冶金产业的必然要求。我省虽然拥有太钢、中铝山西分公司、鲁能晋北铝业等一批装备精良的大型企业,但冶金产业的整体实力还不强。为此,山西不能搞渐进式发展,必须谋求跨越式发展。尽快使主要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就是我省冶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

左金顺:门槛定高还有两点好处。一是那些实力弱小的企业不得不望而却步,从而可以有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长期以来我省冶金产业的发展总是由国家产业政策推着走:新建规模稍高于国家标准,标准此后略加提高,就不得不淘汰出局。准入标准定得超前一些,就能跳出这个“新建—拆除—新建”的怪圈。

这个准入门槛针对的是新建项目。对于现有装备,只要高于《规划》制订的淘汰标准,就可继续正常运行,不需要必须达到这个门槛。

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目标任务】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形成以不锈钢、铁路运输用钢、结构钢、电工钢、管线钢、装备制造用钢、冷轧硅钢、优质建筑用棒、线、型材为主要品种的钢铁生产体系,以铝板带、型材、箔材、管材、铸件等产品为主的铝材生产体系,以汽车压铸件、IT压铸件、板材、挤压材、型材为龙头的镁合金生产体系,以铜材为主的铜产品生产体系。

节能减排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其中,重点骨干企业吨钢综合能耗≤0.6吨标煤,吨钢耗新水≤4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1.0千克;氧化铝综合能耗<0.8吨标煤/吨,电解铝铝液交流电耗≤13500千瓦时/吨;金属镁冶炼企业综合能耗<5.6吨标煤/吨;重点企业冶金炉渣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均达到国家标准。

【专家解读】左金顺:我国钢铁“巨头”武钢全年实现的利润中,70%以上来自于27万吨被誉为 “钢铁皇冠上的明珠”的取向硅钢,其余上千万吨的各类钢铁产品叠加起来的利润贡献率不达30%。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冶金产品要想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实现由常规产品、同质化产品向特色产品、高端产品的转变。

在我省的200多家钢铁企业中,钢铁联合企业仅20多家,其余均为独立炼铁企业。换言之,只有这20多家企业形成了“矿—铁—钢”“矿—铁—钢—材”等或长或短的产业链条,其余的只能生产生铁。我省铝、镁深加工产能也很低,氧化铝、电解铝、金属镁就地转化率分别仅为32.7%、6.8%和27%,铝材产量仅占全国的0.6%。打破产品结构单一化、低端化和同质化的格局,向特色产品、高端产品转变,在我省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祝峰亮:要生产出具备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冶金产品,必须依靠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绿色产品拥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鉴于此,《规划》将推广绿色冶金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确定为主要任务之一。《规划》制订的节能减排指标比较高,是向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看齐的。其中,重点骨干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吨钢烟粉尘排放量等3项指标还要优于国内同行水平。

链接 十条政策措施

1、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完善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对提前淘汰落后产能的钢铁企业可适当加大补偿范围和力度,将电解铝、金属镁生产企业纳入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补偿范围。

2、支持大型生产基地建设。把生产基地建设与总量控制、淘汰落后、产能置换、产业升级和联合重组相结合,各基地的新增产能必须以淘汰相应的落后产能为前提,产能置换项目必须向生产基地集中布局。各部门要大力支持冶金生产基地建设,在各方面给予倾斜。

3、支持优势企业联合重组。落实国家支持企业联合重组相关政策,制定太钢集团等省内龙头企业联合重组方案。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优势企业联合重组过程中安置富余人员、补交拖欠职工养老保险、债务处置的补助。

4、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新建、改建项目的生产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及省人民政府规定的用地、环保、能耗、水耗等准入条件。

5、实施冶金企业升级改造专项计划。省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实施联合重组的大型骨干企业的升级改造项目,对基地建设和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等。

6、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强非煤矿产资源整合力度,一是提高准入门槛,对非煤矿山项目建设在生产工艺、装备水平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二是淘汰落后产能,设立退出机制,淘汰安全条件差、污染重、资源浪费大、生产技术落后以及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生产能力。三是制定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实现非煤矿山开采及其选矿企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四是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金属矿山开采和选矿行业的监督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形成全面、有力的管理队伍。

7、建立冶金企业退出城市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位于城区内的冶金企业提前淘汰或搬迁改建,对提前关停向冶金生产基地或工业园区搬迁的企业给予支持。

8、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

9、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7.山西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篇七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内涵

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需要明确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要明确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认为:竞争力是指一国的企业或企业家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和质量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大的市场吸引力[2]。因此,竞争力必须通过竞争主体间相互比较来体现。其次,要明确文化产业的概念,文化产业是与文化属性有关的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以及其他文化服务;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等[3]。这决定了文化产业竞争力一方面应体现文化产业的创造力,这是文化产业核心的概念,文化产业是人的知识、技能和才华的应用,是智慧和灵感在的升华,只进行简单的模仿,就失去了文化产业的本意。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竞争力应体现文化产业的信息、知识、文化资源等无形生产要素的核心内容,而无形生产要素都是依附于有形资产上的,因此文化产业竞争力也应该体现在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和诸如教育产业、旅游产业等的相关产业上。第三,竞争力不仅是个效益的概念,更应该是个效率的概念,因此不能简单的用当前的实力来衡量,与绝对总量和规模相比,效率的指标更能体现其未来的实力和发展潜力。在充分考虑以上三方面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就是指在特定市场环境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充分利用知识、信息和文化资源创造和销售文化产品和服务,并取得社会效益和效率,以此来获得与竞争相比的优势地位。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

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钻石模型,从四个要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竞争力。结合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和特点,我们对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行改造,本着科学性、客观性及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了生产状况、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发展状况、科研创新状况、经济贡献、成长能力6大要素25个竞争力评价指标所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数据处理。本文选取了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其中,科研创新能力三个指标虽然不是针对文化产业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了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因为本地区的创新能力强,也意味着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强。要了解山西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需要将山西和其他地区进行横向对比。为此,本文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的相关原始指标数据构建成25×31的矩阵(横行为25项统计指标,纵列为31个省市名称),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

2.分析过程及结果。统计分析的基本过程和步骤是:首先,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建立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求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并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对因子载荷矩阵实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根据旋转后的载荷因子矩阵对指标进行分类;计算各因子得分,并以各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加权平均值得到综合得分。

由结果可知,前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8.034%,大于85%,表明这些因子代表了绝大部分信息。因此,可以用这5个主因子来代表原指标体系中的25个指标。

第一主因子中,人均GDP、城乡人均纯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城乡人均文化消费、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本地区GDP的比重、城镇居民家庭家用电脑普及率、有线电视入户率、互联网普及率、国际旅游收入、接待入境旅游人数有较大载荷,称为“产业环境”因子;第二主因子中,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文化产业总产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项数有较大载荷,称为“产业基础”因子;第三主因子中,固定资产产出率、劳动报酬产出率、文化文物单位经费自给率、文化产业经济贡献、上缴税收增长率有较大载荷,称为“产业效率”因子;第四主因子中,在校大学生数占本地区人口比重、高级职称科研人员比重、人均完成科研项目、研发经费占本地区GDP的比重有较大载荷,称为“创新能力”因子;第五主因子中,文化产业发展系数、文化产业增长率有较大载荷,称为“成长能力”因子。

山西省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排名为第十九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从各个主因子来看,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均衡。其中,产业环境、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均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而产业效率和成长能力位居全国中上游水平。说明山西省的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生产效率也比较高,但是发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尤其是山西省总体科研创新能力薄弱,成为了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提升山西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1.扩大文化产业规模。规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可以通过两条路径扩大规模,一是从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优先培育发展势头好的新兴文化产业,目前,社会对动漫、游戏等创意产业的需求高,并且附加值高,因此山西省要为这些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融资、税收等方面积极支持;二是通过产业集群、联盟网络等方式扩大规模,提升文化企业竞争力,要以文化产业园区为依托,整合资源,推动文化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促使它们之间的联盟合作,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培植优质文化资源。山西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这是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因此,一方面要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加大宣传力度,让世界更加了解山西;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新的文化资源,充分借鉴北京、上海等我国的发达地区和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对山西省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再提升,推动文化资源的升级,弥补历史资源的短缺,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文化资源的需求。

3.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诸如报刊、出版、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产业的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它们的发展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因此要加快这些传媒产业的发展,积极加速体制改革,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

4.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长期以来,山西封闭保守,教育资源短缺,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阻碍了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要加大教育投资,积极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加快创意成果的转化,力求在文化产品上出精品,此外可以借鉴其它地区的做法,设立文化产业的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新的创意不断涌现。

摘要:客观分析评价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决定要素和竞争状况,是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促进其发展的基础工作。本文借鉴波特的钻石模型,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SPSS软件对我国内地31个地区文化产业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山西省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产业环境和产业基础较差,但成长能力和产业效率较高。

关键词:山西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2013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gov.cn/test/2013-02/19/content_2335253.htm.

[2]林本初,冯莹.有关竞争力问题的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1,(3):56~57.

8.浅议山西环保产业如何迎接挑战 篇八

关键词: 山西 环保 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011-284-02

一、山西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山西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环保产业是全球性的朝阳产业。统计显示,目前全球环保产业年产值高达6000亿美元, 远远超过旅游、软件等其他“朝阳产业”。目前,环保产业已被列入我国优先发展领域,孕 含着巨大商机。今后 ,国家将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2002年至2005年期间,全国将新增环保总投资需求70 0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6%。然而,山西这棵“ 污染大树”并没有结出“产业硕果”,环保产业和环境治理一样步履沉重,发展缓慢。统计 表明,2000年,全国环保产业产值为1700亿元,而山西省尚不足37亿元,不到全国的2%, 发展明显滞后。(中国统计年鉴,2005)

2.山西省是我国的资源大省,也是环境污染大省。目前全省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 势不容忽视。

十五”期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增长的趋势, 2005年,SO2、烟尘排 放 量分别为151.6万吨和110万吨,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一位,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26.1%和8.4 %;废水、COD排放量分别为9.51亿吨和38.7万吨,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4.5%和22.1%;工 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1183万吨,比2000年增长45.4%。(200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全省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植被覆盖率低,裸露和覆盖度低的土地占总面积的43.1%;水 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全省50个贫困县全部集中在水土流失严重区,侵蚀模数大于1000 0吨/平方公里的地区占1/10;长期采煤对水资源的破坏面积已达20352平方公里,占全省国 土面积的13%,严重破坏区面积占到1.7%;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大面积地表沉陷,2005年累 计已达3000平方公里,采空区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且每年以74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煤矸 石累计堆存量已达1 0亿吨,占地达20000多公顷,且每年新增约4000多万吨;矿山生态总体 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全省地质灾害分布面积超过6000km2,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3.83%。 (200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二、山西环保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从总体上讲,山西环保产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初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产业体系 。目前,我省环保产业已逐步形成了包括环境保护产品生产、洁净产品生产、环境保护服务 业、资源综合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多门类具有省域特色的产业体系。(2)环保产 业整体 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在消烟除尘脱硫设备、汽车排气污染控制装置、大气环境自动监测仪 器、环保锅炉、环保发动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10大系列技术研究、产品和设备的生产方 面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优势,其中一些技术、产品和设备已达到了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并形 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技术水平较高、基础条件较好的环保龙头企业。(3) 环保企业规模有所提高。目前,山西环保企业中大 型企业占到总数的6.8%,比1997年提升了3.8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占13.7%,小型企业占7 9.5%。大型企业比例 提高使山西环保企业的规模和效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今后环保产业逐步向规模经济 效益发展打下了基础。(4)环保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 “十五”期间,环境保护的投 入力度不断加大,全省环保投入达到231.9亿元,超过“九五”期间5倍多,占同期GDP1.56% ,达历史最高水平。(山西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入世对山西环保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但也为我省环保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 机遇,这主要表现在:

1.解决环保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长期以来,环境保护投资严重不足是制约我省环 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既是环境保护的 迫切需要,也是环保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入世后,由于贸易壁垒的消除,有利于吸引外资 进入,环保产业的资金瓶颈将会被打破。

2.促进环保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入世后,伴随着外资的进入,国外的先 进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也会大规模引进,我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必然会加大人 才培养和技术改造,从而会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加速我省环保产业的科技进步 。此外,入世还有利于我省环保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参与环保领域的国际竞争。

3.加速环保产业的结构调整。一方面,我省有一定数量从事环保技术研究的高校和 研究机构,在机械、军工等行业有大量闲置的生产能力,有大量可供资源化利用的废弃物资 源。入世后,将增强我省扩大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投资和对外 贸易服务的力度。若能抓住机遇,把上述资源引导到环保产业发展中来,将会提升环保产品 研制和开发的水平、增强发展环保骨干企业的产业基础,我省环保产业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 展的新阶段。另一方面,入世后,国外环保企业将凭借资 金、管理、技术、人才等优势,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方法对国内环保产业进行合资、独资以 及兼并或重组,这将会促进我省环保企业的重组和联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规模化 集约化企业集团的形成。此外,随着我国环保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国外企业对环保服务领 域的进入,将会对国内企业在环保服务领域形成竞争压力,这将加速推进我国环保技术服务 业的进一步发展。

4.推进环保市场规范化建设。入世后,一些国际通用 的规章制度进入我国, 而国内的部分政策法规也必然与之相匹配,在这种形势下,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伪劣产品 、各类企业不能在平等条件下竞争等一系列问题将会得以改善,环保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会加 快,从而促进规范有序的环保市场的形成,为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

5.增强公众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入世后,公众将会更加关注环境生态问题,从而形成 了强大的 社会压力,这将促使政府提高环境标准,完善环境法规和政策,促使企业承担更大的环境责 任,从而形成对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巨大、持续的市场需求,环保产业的发展与市场形成将不 仅依赖政府直接或补贴 性质的投入,企业也将主动投入环保运动中,从而形成一种推动环境保护技术和产业发 展的重要力量。更多的投资者会进入环保产业领域,促进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山西环保产业面对入世的战略选择与对策

1.加强法制建设,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已经出 台的一系列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的同时,要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地方环 保法规和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地方政策,促进环保产业市场的形成。要逐步建立起环保产 品、环保工程、环保设施运营、环保咨询服务等监督管理制度,同时加强执法监督和监察工 作,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果,积极营造环保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良好环境。

2.搞好示范项目,加快环保产业基地建设。示范项目要以国产化和成套率高;有一定产 业基础、市场需求大;国际、国内一流或本省适用的技术、有较大带动性及具有显著经济效 益前景来定位,通过示范项目实施培育环保产业的拳头产品和骨干企业,发展成为具有我省 优势的环保产品生产基地。

3.以组织创新为切入点,培育扶持龙头企业。以环保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基地化为目 标,通过重点示范项目、示范工程建设,培育一些素质好、水平高、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大 型企业(集团),集中政策倾斜,形成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垃圾综合处理、洁净燃 料应用、固废综合开发五大成套装备系列生产能力,从而拉动全省环保产业的发展。

4.深化产学研合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通 过兼并、技术入股、联合开发等形式成为统一的利益共同体,支持和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科研 机构或经济组合实行各种形式的联合与技术合作。形成技术开发创新的市场竞争激励机制, 推动企业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最终形成在重点领域具有我省特色的环保科技优势,带动环 保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5.建立社会化的投融资机制。政府计划部门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环保产业示范项目, 此外政府应考虑建立山西省环保产业发展基金。基金是开放式的股份制产权结构,尽快上市 进入资本市场,从而逐步建立起市场引导下的社会化投融资新机制。

6.抓住入世机遇,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和关键设备, 尽力争取更多的国际环保合作项目。实施“工程换技术”战略,扩大与国际大企业在重点领 域核心技术及关键产品上的合作,积极引进适宜我省发展的关键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 进行“二次开发”,提高总体技术水平。

7.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环保产业领域。政府部门应运用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鼓励 、引导多种所有制的企业进入到环保产业领域中来,进行环境保护的投资和经营活动,这样 才能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

8.推进环保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完善产业服务体系。根据全省环保产业的布局和结构特 征,切实做好环保产业服务网络的规范化建设,逐步形成多功能全方位的环保产业政策、市 场、技术、信息咨询服务的网络体系,为发展环保产业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200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中国统计年鉴

3.山西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00)

上一篇:中央民族大学 赛组织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申请资金支持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