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笔记

2024-10-26

语文教学论笔记(共7篇)

1.语文教学论笔记 篇一

一、苏霍姆林斯基及其教学论

1、人物简介: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等教育专著。

2、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论: 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

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

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

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

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出:“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五育任务。在论述五育时,既强调了各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阐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论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

关于教学—发展的统一。首先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第二大

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他还阐述了诸如教学任务、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问题。

论学校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年至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他认为校长不能陷入事务的漩涡,也不能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他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他指出,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

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抓住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主要杠杆”,认为这是一非常实际又迫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结合语文教学,模索出一套符合教学过程逻辑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技能体系”听、说、读、写12项基本功。

关于教师管理。他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关心爱护教师,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

关于学年总结。他把总结工作这件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当作把握教育规律的一个要环节。提倡校长亲自动手,每天每周都要记事,及时整理,不断分析研究,并征求大家的建议或意见。他认为,总结不应刻板公式化,年复一年一个模式,好的总结应该既是全体教师一年创造性劳动的概括,又是下一年工作的方向和借鉴。

3、简要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他是一位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研究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先进教育经验宝库。

苏霍姆林斯是具有执著的教育信念和顽强的工作作风。自从1948年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后,他的教育才华就愈益明显地展示出来。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他已成为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跃在原苏联教育界。他的工作富有鲜明的独创性和革新精神,从不拘泥于传统的陋习,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如他敢公开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共中央发动的对“儿童学的批判有过火之处,批判的结果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从而导致原苏联20世纪30至40年代直至凯洛夫教育学的严重错误;又如,1955年以前的一段时间内,原苏联普通学校一度完全取消了劳动课,而他主持的帕夫雷什中学却从未间断过。不仅如此,学生毕业时,既领取毕业证书,还领取职业证书。

苏霍姆林斯基伟大、光辉的一生给后人的最大启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及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论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

二、维果茨基及其“最近发展区理论”

1、人物简介: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1931年撰写重要代表作《思维和言语》,详细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与中介结构的理论观点,同时还对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详细评述。此外,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

2、“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茨基依据一系列实验的结果,指出了学龄期的教学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的观念——“最近发展区”。研究这一思想对于如何进行新课程改革是非常有益的,也利于我们的教学面对全体,使学生各有所得。他指出,儿童发展任何时候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他说,至少可以确定儿童有两个发展的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即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而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任何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幅度则为“最近发展区”。

在维果茨基看来,“最近发展区”对智力发展和成功的进程,比现有水平有更直接的意义。他强调,教学不应该指望于儿童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因为它使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依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教学发展的“最佳期限”,即“发展教学最佳期限”。即,在最佳期限内进行的教学是促进儿童发展最佳的教学。教学应根据“最近发展”。“如果只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现有水平来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组织教学,就是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面向已经完成的发展程”。这样的教学,从发展意义上说是消极的。它不会促进儿童发展。教学过程只有建立在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上,才能产生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又可引起儿童心理机能间的矛盾,从而推动了儿童的发展。例如,初中一年级负数的教学,学生过去未认识负数。教师可以举一些具体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可用温度计测温度的例子,在零摄氏度以上与在零摄氏度以下的时候的温度怎样表示,以吸引学生,使他们渴望找到表示这些量的数。从而解决他们想解决未能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的矛盾而引起的心理机能的矛盾,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负数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依据“最近发展区”教学也应采取适应的手段。教师借助教学 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在“最近发展”区域,因此,教学方法、手段应考虑“最近发展区”。如,在初中二年级相似三角形教学,可先带学生做教学实验,让学生 应用 已有知识测量学校校园内国旗旗杆的高,这样学生感到兴趣,旗杆不能爬,怎样测量呢?心里感到纳闷,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学校的资源,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得到一些数据。怎样处理这些数据,当然学生未学相似三角形知识是不懂的。这样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心理机能的矛盾,再顺水推舟,然后回到课堂。这样比单一的教学方法效果好,从而达到培养他们注意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

根据“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整体而言,比如一个班,教学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使教学的深度为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这就得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他们整体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使教学内容和进度符合学生整体的“最近发展区”。如遇到较难的章节时,教师可以添加一些为大多数学生所能接受的例题,不一定全部按照课本的照搬,防止“本本主义”,以便各有所获。对于个体学生来说,有的学生认识能力强,兴趣广泛,思维敏捷,记忆力强,他们不满足按部就班的 学习,迫切希望教师传授给他们未知的知识,要求更有深度的广延。教师应根据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的特点,实施针对性教学。例如,有的学校办“提高班”,给他们开“小灶”是较好的做法。而有的学生成为学困生,是因为教学不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这一批学生。例如,讲,求证: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这一例题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 理论 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绝对听不懂,为了使学生各有所得,教师可以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比如;对部分学生只要求能按照题目要求画出等腰梯形的图形就可以了,进而降低了要求。也充分顾及个体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学有所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作多层次的要求,避免个别学生交不上作业的局面,使得学生在作业中各有所为。

同时由于身体素质,发育情况,认识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等的差异,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就有领会,理解能力的差异。他们不善于借助 分析、结合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来领会、掌握知识。但可能长于较具体、形象的思维。所以教学应根据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相应的教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又例如,在初中一年级讲幂的运算时,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这样一个关于幂的符号取决时,教师应由形象到抽象顺序,先举例子,正数幂:(+2)2=4,32=9。负指数:(-3)2=9,(-1)3=-1。让学生直观观察,一起 总结 规律,然后再提出性质,an=b(当a>0时,b>0,当a<0,n为偶数时,b>0,当a<0,n为奇数时,b<0)。这样的教学方法较好,启动了潜在发展,促进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依据“最近发展区”进行数学教学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尽管某些学生的水平达不到我们教育者的要求。依据“最近发展区”进行数学教学能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也使学生学有所乐,促进学生在点滴教学中提高数学素质。只要教师多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必定能让学生各有发展,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习必需的数学。

3、实践意义:

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则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发展式教学观。这一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恰好与之暗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2.语文教学论笔记 篇二

从理论上讲, 做数学笔记属于信息组织加工和深加工的范畴. 通过做笔记, 学生可以把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做听课笔记和做阅读笔记在策略上是相通的, 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一、正视学生做数学笔记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做笔记已为师生所重视, 但学生在做笔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不少学生忙于埋头做笔记, 没有和教师的思维同步, 没有处理好听、看、记和思的关系, 顾此失彼, 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学生在做课堂笔记时往往存在两个误区, 具体如下.

误区一: 笔记成了教学实录. 有的学生习惯于“教师讲, 课上记, 考前背, 考时仿”的学习方式, 过分依赖笔记, 忽视教师的讲解, 忽视同步思维.

误区二: 笔记本成了习题集. 一些学生的数学笔记本可以说是试题大全以及一些解题技巧集锦, 很少涉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思想方法的提炼.

部分学生在做阅读笔记时, 没处理好书头笔记与另纸笔记的关系. 有些内容可记在材料上, 有些内容应摘录或解答在另纸笔记上. 如在阅读中遇到的重要公式、结论、推论、典型例题、数学方法及解题技巧等, 除在资料上有所体现外, 还应记在另纸笔记上, 并作相应的归类. 比如学生在阅读中看到这样一道数学题: 已知x是一个非负数, 求证:这一问题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当x > 0时, 要用到数形结合思想, 构造两个直角三角形, 运用勾股定理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来解决. 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这类资源, 做好另纸笔记, 并将其整理在数形结合专题中, 便于复习.

二、引导学生探索做笔记的有效策略,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做笔记是学生阅读或上课时自主学习的表现, 做好笔记是学生从被动阅读向自主阅读迈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做笔记的有效策略.

1. 引导学生了解做笔记的有效策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索, 或者在博物馆里参观名人、名家的笔记手稿, 并与自己的笔记作对比, 领悟做笔记的方法, 发现自己已用了哪些策略, 还有哪些策略未采用. 也可引导学生参考身边同学的有价值的学习笔记, 相互学习、借鉴, 这也是了解和运用做笔记策略的有效途径.

2. 指导学生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笔记

做笔记是为了更好地记忆, 同时记录思维火花. 因此, 学生在做笔记后要学会整理, 将相似的内容进行归类. 比如设置专题文件夹, 把开放性问题、运动性问题、抛物线问题、不等式与方程应用问题、数形结合问题、翻折问题等分类存档, 便于归纳思想方法.

3. 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做笔记的方式

学生在初步模仿老师与同学的做笔记的方法后, 选择适合自己的做笔记的方式. 有的学生喜欢直接在材料上做笔记, 有的学生喜欢另纸记录.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并坚持下去, 这样就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学生做笔记的方式.

( 1) 编制数学问题卡,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中很多问题不能立刻得到解决, 需经过反复的、甚至是长时间的思考, 有时还需要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才能解决. 这种便于携带的问题卡可以随时引发学生思考. 如一位学生这样记录他的问题, 如下.

某小组计划做一批中国结, 如果每人做5个, 那么比计划多9个; 如果每人做4个, 那么比计划少15个. 请问: 该小组共有多少人, 计划做多少个中国结?

问题1: 如果设小组有x人, 应抓住哪些等量关系来列方程呢?

问题2: 如果直接设计划做x个中国结, 应抓住什么来列方程呢?

问题3: 这类问题, 应怎样设未知数比较好呢?

问题卡的设置, 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方程的过程中的难点———设直接未知数还是设间接未知数. 学生长期坚持编制问题卡, 可使问题卡成为解决问题的宝典, 有利于学生加强理解记忆.

( 2) 在关键处作眉批, 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概念是数学知识的脉络, 初中数学概念多, 语言精练、科学, 一个关键词就可能隐藏着丰富的数学内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直接在课本的重要地方做一些圈点或在空白处做一些注释说明, 便于复习时直接对照. 例如, 有一位学生在课本上的空白处对圆的切线概念进行了旁注.

1切线的定义. 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切线的性质. 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因此在分析题意时, 看到切线, 往往连结圆心与切点, 作出相应的辅助线;

3切线的判定. 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在证明切线时, 如果切点明确, 往往要连接圆心与切点, 再证明垂线段与这条直线垂直; 如果切点不明确, 则一般要过圆心作这条直线的垂线段, 再证明垂线段与半径相等.

4图示圆切线的作法, 并说明作切线的依据是其判断定理.

教师可用这样的例子, 引导学生掌握眉批的方法.这样有助于知识点的细化, 把隐藏的知识生长点挖掘出来, 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便于学生形成较完善的认知结构.

( 3) 做好专题记录, 关注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有些内容表达较为抽象, 学生较难理解; 有些问题分类复杂、变化多端, 有些数学题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学生记录并小结, 会显得数学妙趣无穷. 比如, 学生可把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不等式结合在一起构成专栏, 勤做小结, 不断充实对这类问题的见解, 从而得到较完备的解决方案.

( 4) 引导学生整理记录错题,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在作业、测试和课外练习中难免会有做错的题, 这些错题往往反映了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对公式不能灵活运用、对数学思想方法不能深刻领悟或存在计算粗心等问题, 错题是有反思价值的学习资源. 教师可要求学生专门将错题整理在一个笔记本上, 整理时注明原来做错的原因, 避免思维定式, 达到降低出错率的效果.

( 5) 学会记录课外知识, 拓展数学知识面. 这本笔记主要记录课外一些经典的题型、数学史、智力题等, 有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 数学学习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 学生要走出课堂、脱离“题海”, 广泛涉猎数学素材, 贴近生活实际, 着重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和知识运用能力. 这些措施, 可促使学生的数学笔记状况有所改观, 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能力有所加强.

参考文献

[1]高峰官.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导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3.论中学数学笔记策略 篇三

关键词:中学数学;笔记;策略

在数学学习中记笔记有很多好处:(1)可以稳定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紧跟教师讲课的思路;(2)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记忆,学生用自己语言记录的笔记让他们更加熟悉、亲切,而且笔记具有系统性、条理性,因此,复习起来更加得心应手;(3)通过记笔记可以让学生积累到更多的资料,扩充新知,有的时候教师讲的知识是教材上没有体现的,学生对这些知识做笔记,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做笔记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法宝,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做笔记,做好笔记。

一、预习笔记

预习笔记是学生提高听课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提高预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预习笔记的效率,重视培养学生做预习笔记的习惯。正如有位教育学家说的:“预习是合理的抢跑,预习笔记是赛跑过程中的调整。”可见,通过合理的预习笔记,可以讓学生学会抢跑,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笔记的方法,充分发挥出预习笔记的效果。

二、课堂笔记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在课堂学习之前学生做了预习笔记,对课堂学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做课堂笔记的时候学生就更能抓住重点,查漏补缺,有的放矢地进行记录。课堂笔记要掌握好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记提纲

教师一般都会将提纲写在黑板上,而这些提纲就是当堂课的重难点,记录好提纲更方便学生在练习和复习中进行寻找。

2.记疑问

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必须紧跟教师思路,所以,当遇到不能及时理解的知识或存在疑问的知识点时要及时记录下来,以便于课后与教师交流解决问题。

3.记录教师强调的内容

课堂上教师会对一些知识点进行补充说明,这些都是帮助学生更加透彻理解知识的关键点,所以,必须要认真地记忆记录。

4.记录解题技巧、解题思路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

5.记录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教师对当堂课内容的一个浓缩,是精华,因此,学生一定要紧跟教师思路,尽可能地多听多记。

三、习题笔记

数学学习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悉和掌握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及时进行总结记录形成习题笔记,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对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习题应进行整理记录,并分析原因,写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适当地加上自己的一些体会。练习笔记不是记完就行的,学生要每隔一段时间重新翻阅笔记,这样往往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也才能更加灵活的运用。

四、常用笔记,提高学习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常常是学了新知识忘记旧知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常用笔记,常看笔记,来弥补遗忘造成的缺陷,加强学生的记忆。另外,学生还要对笔记进行阶段性的整理和补充,促使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陈燕.数学笔记,滋润学生数学学习[J].新课程学习:上,2012(01).

(作者单位 江西省新余市第八中学)

4.有效教学论读书笔记 篇四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效教学论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效教学论读书笔记1

随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每一位教师都在寻找、积累和建构自己的有效教学的经验,力求“低投入,高产出”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长进、发展。笔者认为当前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几个“点”来优化教学。

一、把握本文的基点

各篇课文的基点各异,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基点,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虽说“一千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变成“孙悟空”。因此准确解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二、找准课堂切入点

就教学来说,找到个性化教学的视角,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这样可以使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等。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材中“掏出”极宝贵的可教因素,通过二度创作,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从而让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比如有位老师上的《天鹅的故事》,紧紧抓住“感动”一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感动老天鹅,感动天鹅群,感动老人,最后感动读者,感动所有的人,让人们懂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体会到天鹅的顽强和团结精神。

三、捕捉情感兴奋点

有效的教学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对这些知识有热情”,善于培植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就表现在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点击到学生愿意兴奋、能够兴奋的关键点和关节点上,从而不断推动学生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四、创设思维生成点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寻求发散点,并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利用课文所留出的“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课文主题的“相似点”,开展拓展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未知领域,抓住“知识盲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指导他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活动;可以找到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的“交叉点”,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等。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试试写写菲格雷总统饱含深情,动人心弦的演讲稿。一是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同时也对学生的语言进行了训练,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

有效教学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就是“教学设计”。怎样的教学设计有效呢?这篇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切入点。的确,有效的教学设计不应该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应该宏观地看待教材,瞻前顾后地分析教材,深入浅出地钻研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在吸纳教材的基础上扬弃。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把教材转变成学材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从而把教材变成学生自己可以进行探究的学材,使学生能够逐步自主发展,教师的价值与智慧也主要体现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

因此,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设计还应能唤起学生充分的阅读期待、要体现语文味、在读、说、悟一统语文阅读课堂的今天还应引导学生扎实落实“写”的训练。

有效教学论读书笔记2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称为“备课”,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比如有效“讲授”和“提问”。

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什么是一个有效教师?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有效教学论读书笔记3

一、简单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前必须有目标意识,目标就是要求,目标就是方向。因此,教学目标要简明。在一堂语文课上我究竟要让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提高什么能力、关注什么情感体验,教学目标中要明确体现。充分发挥目标在教学中的导向、调控、检测的功能,让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二、简洁明了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要有一条线而不是一大片”。诚然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积累运用千头万绪,“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不休。但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就如同张庆老师讲的“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落实在教学设计上就是一个实字,让语文课上讲语文的东西,不要出现关于语文和非语文的东西。

三、简约明晰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的方式多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认识到教学评价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问题是对被评价对象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应该有一个教学目标相对应的评价。

语文教学方法多样,形式各异。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应该姓“语”。在简单中看到复杂,于平淡中体现神奇。

有效教学论读书笔记4

“有效教学”有三个基本要素: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综合起来讲,有效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呢?

书中谈到首先要有效备课。备课中讲到三种计划的制定,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这种能力。具体到日计划的制定,也提出要考虑三个要素:

(1)学习者,包括了解学生个别差异及学生需要

(2)学科内容及其结构,在这里指出教师的责任,尽管教科书中规定了教学内容,但是教师还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再度开发。还提出了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即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3)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文中指出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目标既不至于太抽象而令学生无动于衷,又不至于太具体琐碎而令学生不得要领。具体教学目标应该以激励学生热情的学习为标准;教学方法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考虑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课堂管理因素组合,很轻松地指出教师是一个“象受欢迎的男女演员”一样的复合型的天才。

其次,有效指导。主要讲了“有效讲授”与“有效提问与倾听”。在有效讲授的论述中教了我们三种技巧,感觉很亲切,很实用。象一位长者在循循教导,我浏览了刘教授的博客,其中对加入的条件有几条要求很耐人寻味。

这样写:接受我的新生活建议:

1、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

2、把体育锻炼当成头等大事

3、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

4、不破坏、不挥霍自然资源

5、宽容他人的生活习惯,尊重文化多样性

5.《有效教学论》读书笔记 篇五

中国教育领域积累了自己的“有效教学”的经验吗?

据说,中国历来有重视“学生自学”的传统。与西方苏格拉底的“主动追问”不同,孔子教人的姿态是“不叩不鸣”。按照这个传统的做法,学生的“自学”成为老师教学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个传统基本上一直延续下来,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八字教学法”、“异步教学”、“尝试教学法”、“尝试指导・效果回授”、“自学辅导教学”、“有指导的自主学习”等等几乎与之一脉相承、肝胆相照。

除此之外,中国的情感教学正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也许只有在“情感教学”与“知识教学”一道成为教学改革的主题时,教学改革才真正实现其“整体改革”的理想。

有效教学的历史实践已经显示出一些新的方向,比如“隐性学习”、“体验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其实,在“隐性学习”、“体验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三者之间,几乎很难分出它们的差异。词语虽然不同,观点却彼此呼应。

不过,就词语而论,三者之中,“体验学习”或许更有开拓的空间。

教学的“基本”的要素,大体有三: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课程资源(或称之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

从来的有效教学往往重视教师的讲授,或者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殊不知无论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最终的效果取决于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课程资源既指“课程物质资源”(有学者称之为“条件性课程资源”),也包括“课程人力资源”(有学者称之为“素材性课程资源”)。

“课程物质资源”主要指学校的教材、教师数量(师生比例)、图书馆、活动场地、教学时间、教学设备和设施、学校环境等等。

对于那些长期在教学的圈子内部寻求教学变革方向的人来说,也许需要超越教学而获得“课程资源意识”。

6.语文教学论笔记 篇六

一、填空题

1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古代语文教材分为 蒙学教材、文选教材、儒家经典。3 《文选》 开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先河,显示出中国文章大国风范。4朗读法包括 朗读、背诵、吟诵 等。5导读法的创造者是 钱梦龙。

6、新课程目标是根据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维度设计的。

7、作文批改坚持点拨、启发原则就要 多就少改、多批少改 多启发学生,点化学生。

8、语文学习的外延与 生活的外延 相等。

9、语文教师要“精”于 语文专业,“博”于 文化科学知识,能以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语文: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

2、语文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修习培养),在语文双基、语文能力、思想修养、品质、文化品位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3、文道统一:语文训练,简称为“文”,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训练;思想教育,简称为“道”,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思想品质的教育。语文教育合思想教育必须统一起来。

4、批改:教师对学生作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作文的优缺点、修改意见及努力方向。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传统特色有哪些?

答:传统的集中识字、吟诵、涵咏、感悟特色;语文基础知识合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特色;文章编选的典范性特色。

3有人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答:对。“教学有法”是说教学是一门科学,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可循,具有较为普遍和相对稳定的“常法”、“常式”;“教无定法”是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是由教材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教学对象知识能力基础,性格心理的差异性等因素所决定的,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优化组合,努力创新,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4简述写好作文总批的要求。

答:要视学生为朋友,充满爱心;评语要突出重点;评语针对性要强;评语要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分析、评价题

答案要点:A老师的性质观:工具性;B教师则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B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前者学习语言是静态的,词句的理解脱离语境,支离破碎,忽略了词句装载的情与意;灵魂没有了,学生不仅不感动,反而产生了想象不到的错觉与误解。后者可看出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调动了自己的感觉器官与思维器官,感悟到文字的表现力,对语言的理解有情有意,因而能用比较准确、流畅、动情的语言加以表述。学生主动性得到发挥,不仅有的同学对课文的理解有创意,而且大家受到恋国恋乡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成功的读文教学不仅使精湛的语言文字大放异彩,而且他们装载的思想、智慧、高尚的纯净的感情会伴随着语言文字流淌到学生的心中,哺育学生健康成长。

一、论述题

2、语文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制约。内部因素如学科本身的特点——综合性,文学性,实践性,模糊性;语文学习的长期性;语文教材编写的质量。教师本身的素质;外部因素如应试教育或素质教育环境,教育体制以及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等。其中,教师的素质尤为关键。

总之,语文学科教育有许许多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目前,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优秀的教学理念,这对语文教学必然是一大促进,但同时也对语文老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挑战。

3、要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具备多方面的良好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等。(具体论述略)

“语文”课程名称的演变。

(1904年)教授法—(1919年前)各科教授法—(1922年)小学国语/中学国文教学法、教材研究—(1946年)国文/国语教材教学法—(1949年)语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法—(1954年)中国语言教学法、文学教学法—(1957年)小学/中学语文教学法/(1963年)小学/中学语文教材教法—(1986年学科教育学)(1987年学科教学论)小学/中学语文教学论;小学/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学科教育学——(1998年本科)语文教学论—(1997年博士、硕士,课程与教学论)小学/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语文课程的发展。(1)1904年“癸卯学制”: 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曾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语文”正式成为一独立学科。包括“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初等小学):重日常运用。“中国文学”(高等小学和中学):还重书面运用。(2)1912年,国文——语文单独设科后第一个正式名称。

(3)1920年,“五四”白话文运动与国语教育倡导,设“国语科”。1920年改国文科为国语科,白话文进入语文课程,即现代文第一次进入语文教材。

(4)1949年,叶圣陶等人建议,教育部决定取消“国语” 和“国文” 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5)1956年4月,中学、中等师范学校语文科,分汉语和文学两科进行教学。1958年3月中央宣传部宣布,停止使用汉语、文学分科实验教材。“语文”——1958年后恢复用

2、古代语文教材。教材课本:(1)识字类:

“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其他:《声律蒙求》《笠翁对韵》《幼学琼林》等(2)韵语知识类:《昔时贤文》《名物蒙求》等(3)经史类:“五经”“四书”;

(4)文选读本:

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机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影响最大、流传最久),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语文教学是科举考试的附庸,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

2教学内容——识字加读古文加作古文(一般古文和八股文)。3教学方法——记诵和摹仿。

四大弊端:1.脱离语言实际2.脱离应用实际3.忽视文学教育4.忽视知识教育。

4、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四大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6、高中语文课程三大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7、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

显性的总目标的五个方面(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两类课程(必修课,选修课)、选修课程的五大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隐性的三大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高中语文课程的结构。

(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9、基本的阅读方法。

(熟读背诵、精思、博览(略读、通读、跳读、速读)、查工具书、积累)

10、语文特级教师。(镇西、韩军、于漪、魏书生)

三、名词解释

1.语文: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2.课程: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3.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顺序。

4.综合性学习: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品质。5.说课: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述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由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后向听课的教师讲述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然后由说者和听者共同讨论和评议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6.导读法:阅读教学的一种方法,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的。

四、简答题

1.简述讲授法的优缺点。

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计划的完成对众多对象的教学任务,方法也简便易行。缺点是,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易让学生进行读写练习,不易照顾个性差异。2.简述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3.简述作文批改的要求。(1)有针对性,讲求实效。(2)多批少改。

(3)内容兼顾形式。

4.简述我国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1)集中识字(2)韵文化

(3)正确处理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5.简述写作教学中的技能训练包括哪些方面。(1)审题和选题能力。(2)立意能力。(3)选材能力.(7)修改文章的能力。

6.简述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1)确定教学目标(2)安排教学内容(3)组织教学过程(4)选择教学方法

五、论述题

1.请为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朱自清的《背影》各设计三个不同类型的导入语。2.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要点参考】

1)“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的亮点; 2)从讲授者转为组织、引导者;

3)从教师主体转变为师生互动;

4)从单一教学媒体转向多向教学媒体的使用。3.简要论述现代语文课程评价改革的趋势。

【要点参考】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4)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5)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6)就各学段目标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语文备课中板书设计的几种常见形式:

一、提纲挈领式板书:这种板书是抓住作者的思路,把课文内容提纲化,教师往往先写大提纲,然后依据所讲内容书写第二、第三层次的小纲目,边讲解边书写。板书简明清晰,重点突出,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它是在教学中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板书形式。

二、词语概括式板书:这种板书形式比较适合有些诗文,要求用最准确最鲜明最关键的字词,点明一篇文章最重要最关键的核心所在。这种板书应该像一般钥匙一样一经写出,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就很容易弄清楚,起到一语中的的作用。

三、框架结构式板书:这种板书也可称为线索式板书。整个板书是由词语、短句加上简要的连接符号相互联结而成的。词语和短句是讲授各部分内容的精当概括,而由符号联结起来的框架结构,能突出地也更准确地表明这些词语或短句所传达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其表现形式又可分为线索式、放射式、辐合式、对称式、回环式等不同的板书方式。

四、表格填空式板书:填空式板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成先预留空位、再填空完成教学内容的板书形式。填空式板书它可以使知识习题化,可以使学练结合一步到位。运用填空式板书,所留内容要具有思考性,板书时所留空位要不多不少,以便填空后使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切忌擦后再写。

(4)谋篇布局能力。

(5)运用表达方式的能力。(6)遣词造句能力。

(5)创设教学情景(6)板书或演示设计(7)编制教学方案(8)组织语文教学评价

五、图文符号式板书:图形和符号,以它那一目了然的通用性和代替语言表述的经济性,在板书设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实验证实:形象帮助记忆、直观加深印象。教学板书中使用图形示意,因其形象生动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板书中常用的图形包括示意图、简笔画、板画、板贴等;板书中常用符号有箭头、几何图形和各种标点。

一则好的板书,要抓住课文最主要的内容精心设计,并做到布局清晰匀称,书写工整流利,构图赏心悦目,就是一幅完整的充满生气的富于感染力作品。在教学中,板书运用得当,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激发起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教师还可以用正确、美观、整洁、规范的板书陶冶学生爱美、欣赏美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实现学生语文书写的规范化要求。正如王松泉先生说的“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展现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学生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是每堂课的眼睛,读写结合的桥梁„„”希望教师们都能重视板书设计。语文评课:

一、关注施教者的七大意识: 目标有效意识——教学目标; 主体参与意识——教学过程;

实践练习意识——教学方法; 情感持续意识——教学实效; 二、七大意识简化而成的九大基本维度:

技能显现意识——教学基本功; 效率高优意识——教学效果; 特色展示意识——教学特色;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层次性和焦点化;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思路的条理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教学节奏的张驰性;教学管理的恰当性;教学表达的清晰性和明确性;师生互动的充分性。

1、简述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

答: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四书”、“五经”为主题的儒家经典;以文学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

2、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

答:(1)识字教学。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2)阅读教学。

(3)写作教学。注重基本功训练;多读多写多改;作文从仿写入手;先放后收。

3、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

答:主要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2)教学内容问题;

(3)教学方法问题。

四大弊端:(1)脱离语言实际;(2)脱离应用实际;(3)忽视文学教育;

(4)忽视知识教育。

4、话题作文与“供料作文”区别:

答:(1)从审题上说,话题作文的话题,作用是引发和开启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写作内用给学生以最大的选择性,而供料作文的主题必须与材料相吻合;(2)从文体上说,话题作文淡化了文本意识,供料作文有较强的文体要求;(3)从结构角度看,供料作文中的“料“是必须使用的,而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可以引用也可以不引用。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5、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答:(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6、练习法的一般程序

答:(1)教师设计练习题,向学生说明联系的内容和方法(2)指导学生开展练习活动

(3)通过答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反馈信息

(4)调解和校正练习活动,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5)检测评定练习成绩,强化练习效果

7、写作教学过程

答:为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写作教学有了新的导向(1)教师引导,学生定向;(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3)教师批改,学生参与;(4)交流评讲,互相沟通。

8、语文教材的功能和要素

答:(1)德智启迪(2)语文历练(3)语文积累(4)知识扩展

(1)范文系统,语文教材主体(2)知识系统,听说、汉语、文体、文学(3)实践活动系统(4)助读系统

9、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1)确定教学目标(2)安排教学内容(3)组织教学过程(4)选择教学方法(5)创设教学情境(6)板书或演示设计(7)编写教学方案(8)组织教学评价

二、论述题

1、试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

总目标根据发展学生完美个性的教育思想进行设计,鲜明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过程的描述中整合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对必修和选修课程目标的整合和概括。

(1)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2)感受欣赏。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对优秀作品的感受和欣赏。

(3)思考领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学习方式独立思考,提高思想觉悟。(4)应用拓展。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来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5)发现创新。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谈话法和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谈话法:师生相互问答为主要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1)讲究教师提问的艺术(2)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3)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4)正确处理面向集体提问和指名回答的关系。

讨论法: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同组成(1)明确目的(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

3、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1)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2)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3)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4)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整体性、自主性、开放性)

4、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

为了实施探究性学习,还需要一些相应的方式和方法。

(1)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2)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3)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4)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5)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

5、综合性学习与教师素质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强调自主性。但是教师的指导是成功的保证,知道正确与否决定着学习成效的大小与有无。

7.浅论数学学习中做笔记的有效策略 篇七

从理论上讲,做数学笔记属于信息组织加工和深加工的范畴.通过做笔记,学生可以把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做听课笔记和做阅读笔记在策略上是相通的,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一、正视学生做数学笔记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做笔记已为师生所重视,但学生在做笔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学生忙于埋头做笔记,没有和教师的思维同步,没有处理好听、看、记和思的关系,顾此失彼,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学生在做课堂笔记时往往存在两个误区,具体如下.

误区一:笔记成了教学实录.有的学生习惯于“教师讲,课上记,考前背,考时仿”的学习方式,过分依赖笔记,忽视教师的讲解,忽视同步思维.

误区二:笔记本成了习题集.一些学生的数学笔记本可以说是试题大全以及一些解题技巧集锦,很少涉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思想方法的提炼.

部分学生在做阅读笔记时,没处理好书头笔记与另纸笔记的关系.有些内容可记在材料上,有些内容应摘录或解答在另纸笔记上.如在阅读中遇到的重要公式、

结论、推论、典型例题、数学方法及解题技巧等,除在资料上有所体现外,还应记在另纸笔记上,并作相应的归类.比如学生在阅读中看到这样一道数学题:已知x是一个非负数,求证:x2+4+x2+9≥4x2+25

.这一问题要分两种情况讨论,当x>0时,要用到数形结合思想,构造两个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来解决.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这类资源,做好另纸笔记,并将其整理在数形结合专题中,便于复习.

二、引导学生探索做笔记的有效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做笔记是学生阅读或上课时自主学习的表现,做好笔记是学生从被动阅读向自主阅读迈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做笔记的有效策略.

1.引导学生了解做笔记的有效策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索,或者在博物馆里参观

名人、名家的笔记手稿,并与自己的笔记作对比,领悟做笔记的方法,发现自己已用了哪些策略,还有哪些策略未采用.也可引导学生参考身边同学的有价值的学习笔记,相互学习、借鉴,这也是了解和运用做笔记策略的有效途径.

2.指导学生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笔记

做笔记是为了更好地记忆,同时记录思维火花.因此,学生在做笔记后要学会整理,将相似的内容进行归类.比如设置专题文件夹,把开放性问题、运动性问题、抛物线问题、不等式与方程应用问题、数形结合问题、翻折问题等分类存档,便于归纳思想方法.

3.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做笔记的方式

学生在初步模仿老师与同学的做笔记的方法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做笔记的方式.有的学生喜欢直接在材料上做笔记,有的学生喜欢另纸记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并坚持下去,这样就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学生做笔记的方式.

(1)编制数学问题卡,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不能立刻得到解决,需经过反复的、甚至是长时间的思考,有时还需要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才能解决.这种便于携带的问题卡可以随时引发学生思考.如一位学生这样记录他的问题,如下.

某小组计划做一批中国结,如果每人做5个,那么比计划多9个;如果每人做4个,那么比计划少15个.请问:该小组共有多少人,计划做多少个中国结?

问题1:如果设小组有x人,应抓住哪些等量关系来列方程呢?

问题2:如果直接设计划做x个中国结,应抓住什么来列方程呢?

问题3:这类问题,应怎样设未知数比较好呢?

问题卡的设置,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方程的过程中的难点——设直接未知数还是设间接未知数.学生长期坚持编制问题卡,可使问题卡成为解决问题的宝典,有利于学生加强理解记忆.

(2)在关键处作眉批,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概念是数学知识的脉络,初中数学概念多,语言精练、科学,一个关键词就可能隐藏着丰富的数学内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在课本的重要地方做一些圈点或在空白处做一些注释说明,便于复习时直接对照.例如,有一位学生在课本上的空白处对圆的切线概念进行了旁注.

①切线的定义.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②切线的性质.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因此在分析题意时,看到切线,往往连结圆心与切点,作出相应的辅助线;

③切线的判定.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在证明切线时,如果切点明确,往往要连接圆心与切点,再证明垂线段与这条直线垂直;如果切点不明确,则一般要过圆心作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再证明垂线段与半径相等.

④图示圆切线的作法,并说明作切线的依据是其判断定理.

教师可用这样的例子,引导学生掌握眉批的方法.这样有助于知识点的细化,把隐藏的知识生长点挖掘出来,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形成较完善的认知结构.

(3)做好专题记录,关注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有些内容表达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有些问题分类复杂、变化多端,有些数学题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学生记录并小结,会显得数学妙趣无穷.比如,学生可把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不等式结合在一起构成专栏,勤做小结,不断充实对这类问题的见解,从而得到较完备的解决方案.

(4)引导学生整理记录错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在作业、测试和课外练习中难免会有做错的题,这些错题往往反映了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对公式不能灵活运用、对数学思想方法不能深刻领悟或存在计算粗心等问题,错题是有反思价值的学习资源.教师可要求学生专门将错题整理在一个笔记本上,整理时注明原来做错的原因,避免思维定式,达到降低出错率的效果.

(5)学会记录课外知识,拓展数学知识面.

这本笔记主要记录课外一些经典的题型、数学史、智力题等,有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数学学习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要走出课堂、脱离“题海”,广泛涉猎数学素材,贴近生活实际,着重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和知识运用能力.这些措施,可促使学生的数学笔记状况有所改观,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能力有所加强.

参考文献

[1]高峰官.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导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薛晟晟,陈章君.高中数学学习笔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5).

(责任编辑 钟伟芳)endprint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自主阅读过的程中,做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将注意力有效地集中在正在阅读的材料上.做笔记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材料所做的标志、记录等.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书头笔记,是指利用符号、标志、批注等方式,直接在材料上做笔记;另一种是另纸笔记,是指在材料以外的其他纸面,如笔记本、活页纸、卡片上做笔记.另纸笔记还包括在计算机等多媒体上所做的笔记.

从理论上讲,做数学笔记属于信息组织加工和深加工的范畴.通过做笔记,学生可以把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做听课笔记和做阅读笔记在策略上是相通的,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一、正视学生做数学笔记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做笔记已为师生所重视,但学生在做笔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学生忙于埋头做笔记,没有和教师的思维同步,没有处理好听、看、记和思的关系,顾此失彼,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学生在做课堂笔记时往往存在两个误区,具体如下.

误区一:笔记成了教学实录.有的学生习惯于“教师讲,课上记,考前背,考时仿”的学习方式,过分依赖笔记,忽视教师的讲解,忽视同步思维.

误区二:笔记本成了习题集.一些学生的数学笔记本可以说是试题大全以及一些解题技巧集锦,很少涉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思想方法的提炼.

部分学生在做阅读笔记时,没处理好书头笔记与另纸笔记的关系.有些内容可记在材料上,有些内容应摘录或解答在另纸笔记上.如在阅读中遇到的重要公式、

结论、推论、典型例题、数学方法及解题技巧等,除在资料上有所体现外,还应记在另纸笔记上,并作相应的归类.比如学生在阅读中看到这样一道数学题:已知x是一个非负数,求证:x2+4+x2+9≥4x2+25

.这一问题要分两种情况讨论,当x>0时,要用到数形结合思想,构造两个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来解决.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这类资源,做好另纸笔记,并将其整理在数形结合专题中,便于复习.

二、引导学生探索做笔记的有效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做笔记是学生阅读或上课时自主学习的表现,做好笔记是学生从被动阅读向自主阅读迈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做笔记的有效策略.

1.引导学生了解做笔记的有效策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索,或者在博物馆里参观

名人、名家的笔记手稿,并与自己的笔记作对比,领悟做笔记的方法,发现自己已用了哪些策略,还有哪些策略未采用.也可引导学生参考身边同学的有价值的学习笔记,相互学习、借鉴,这也是了解和运用做笔记策略的有效途径.

2.指导学生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笔记

做笔记是为了更好地记忆,同时记录思维火花.因此,学生在做笔记后要学会整理,将相似的内容进行归类.比如设置专题文件夹,把开放性问题、运动性问题、抛物线问题、不等式与方程应用问题、数形结合问题、翻折问题等分类存档,便于归纳思想方法.

3.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做笔记的方式

学生在初步模仿老师与同学的做笔记的方法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做笔记的方式.有的学生喜欢直接在材料上做笔记,有的学生喜欢另纸记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并坚持下去,这样就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学生做笔记的方式.

(1)编制数学问题卡,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不能立刻得到解决,需经过反复的、甚至是长时间的思考,有时还需要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才能解决.这种便于携带的问题卡可以随时引发学生思考.如一位学生这样记录他的问题,如下.

某小组计划做一批中国结,如果每人做5个,那么比计划多9个;如果每人做4个,那么比计划少15个.请问:该小组共有多少人,计划做多少个中国结?

问题1:如果设小组有x人,应抓住哪些等量关系来列方程呢?

问题2:如果直接设计划做x个中国结,应抓住什么来列方程呢?

问题3:这类问题,应怎样设未知数比较好呢?

问题卡的设置,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方程的过程中的难点——设直接未知数还是设间接未知数.学生长期坚持编制问题卡,可使问题卡成为解决问题的宝典,有利于学生加强理解记忆.

(2)在关键处作眉批,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概念是数学知识的脉络,初中数学概念多,语言精练、科学,一个关键词就可能隐藏着丰富的数学内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在课本的重要地方做一些圈点或在空白处做一些注释说明,便于复习时直接对照.例如,有一位学生在课本上的空白处对圆的切线概念进行了旁注.

①切线的定义.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②切线的性质.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因此在分析题意时,看到切线,往往连结圆心与切点,作出相应的辅助线;

③切线的判定.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在证明切线时,如果切点明确,往往要连接圆心与切点,再证明垂线段与这条直线垂直;如果切点不明确,则一般要过圆心作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再证明垂线段与半径相等.

④图示圆切线的作法,并说明作切线的依据是其判断定理.

教师可用这样的例子,引导学生掌握眉批的方法.这样有助于知识点的细化,把隐藏的知识生长点挖掘出来,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形成较完善的认知结构.

(3)做好专题记录,关注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有些内容表达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有些问题分类复杂、变化多端,有些数学题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学生记录并小结,会显得数学妙趣无穷.比如,学生可把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不等式结合在一起构成专栏,勤做小结,不断充实对这类问题的见解,从而得到较完备的解决方案.

(4)引导学生整理记录错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在作业、测试和课外练习中难免会有做错的题,这些错题往往反映了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对公式不能灵活运用、对数学思想方法不能深刻领悟或存在计算粗心等问题,错题是有反思价值的学习资源.教师可要求学生专门将错题整理在一个笔记本上,整理时注明原来做错的原因,避免思维定式,达到降低出错率的效果.

(5)学会记录课外知识,拓展数学知识面.

这本笔记主要记录课外一些经典的题型、数学史、智力题等,有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数学学习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要走出课堂、脱离“题海”,广泛涉猎数学素材,贴近生活实际,着重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和知识运用能力.这些措施,可促使学生的数学笔记状况有所改观,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能力有所加强.

参考文献

[1]高峰官.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导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薛晟晟,陈章君.高中数学学习笔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5).

(责任编辑 钟伟芳)endprint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自主阅读过的程中,做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将注意力有效地集中在正在阅读的材料上.做笔记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材料所做的标志、记录等.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书头笔记,是指利用符号、标志、批注等方式,直接在材料上做笔记;另一种是另纸笔记,是指在材料以外的其他纸面,如笔记本、活页纸、卡片上做笔记.另纸笔记还包括在计算机等多媒体上所做的笔记.

从理论上讲,做数学笔记属于信息组织加工和深加工的范畴.通过做笔记,学生可以把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做听课笔记和做阅读笔记在策略上是相通的,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一、正视学生做数学笔记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做笔记已为师生所重视,但学生在做笔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学生忙于埋头做笔记,没有和教师的思维同步,没有处理好听、看、记和思的关系,顾此失彼,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学生在做课堂笔记时往往存在两个误区,具体如下.

误区一:笔记成了教学实录.有的学生习惯于“教师讲,课上记,考前背,考时仿”的学习方式,过分依赖笔记,忽视教师的讲解,忽视同步思维.

误区二:笔记本成了习题集.一些学生的数学笔记本可以说是试题大全以及一些解题技巧集锦,很少涉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思想方法的提炼.

部分学生在做阅读笔记时,没处理好书头笔记与另纸笔记的关系.有些内容可记在材料上,有些内容应摘录或解答在另纸笔记上.如在阅读中遇到的重要公式、

结论、推论、典型例题、数学方法及解题技巧等,除在资料上有所体现外,还应记在另纸笔记上,并作相应的归类.比如学生在阅读中看到这样一道数学题:已知x是一个非负数,求证:x2+4+x2+9≥4x2+25

.这一问题要分两种情况讨论,当x>0时,要用到数形结合思想,构造两个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来解决.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这类资源,做好另纸笔记,并将其整理在数形结合专题中,便于复习.

二、引导学生探索做笔记的有效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做笔记是学生阅读或上课时自主学习的表现,做好笔记是学生从被动阅读向自主阅读迈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做笔记的有效策略.

1.引导学生了解做笔记的有效策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索,或者在博物馆里参观

名人、名家的笔记手稿,并与自己的笔记作对比,领悟做笔记的方法,发现自己已用了哪些策略,还有哪些策略未采用.也可引导学生参考身边同学的有价值的学习笔记,相互学习、借鉴,这也是了解和运用做笔记策略的有效途径.

2.指导学生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笔记

做笔记是为了更好地记忆,同时记录思维火花.因此,学生在做笔记后要学会整理,将相似的内容进行归类.比如设置专题文件夹,把开放性问题、运动性问题、抛物线问题、不等式与方程应用问题、数形结合问题、翻折问题等分类存档,便于归纳思想方法.

3.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做笔记的方式

学生在初步模仿老师与同学的做笔记的方法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做笔记的方式.有的学生喜欢直接在材料上做笔记,有的学生喜欢另纸记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并坚持下去,这样就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学生做笔记的方式.

(1)编制数学问题卡,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不能立刻得到解决,需经过反复的、甚至是长时间的思考,有时还需要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才能解决.这种便于携带的问题卡可以随时引发学生思考.如一位学生这样记录他的问题,如下.

某小组计划做一批中国结,如果每人做5个,那么比计划多9个;如果每人做4个,那么比计划少15个.请问:该小组共有多少人,计划做多少个中国结?

问题1:如果设小组有x人,应抓住哪些等量关系来列方程呢?

问题2:如果直接设计划做x个中国结,应抓住什么来列方程呢?

问题3:这类问题,应怎样设未知数比较好呢?

问题卡的设置,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方程的过程中的难点——设直接未知数还是设间接未知数.学生长期坚持编制问题卡,可使问题卡成为解决问题的宝典,有利于学生加强理解记忆.

(2)在关键处作眉批,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概念是数学知识的脉络,初中数学概念多,语言精练、科学,一个关键词就可能隐藏着丰富的数学内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在课本的重要地方做一些圈点或在空白处做一些注释说明,便于复习时直接对照.例如,有一位学生在课本上的空白处对圆的切线概念进行了旁注.

①切线的定义.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②切线的性质.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因此在分析题意时,看到切线,往往连结圆心与切点,作出相应的辅助线;

③切线的判定.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在证明切线时,如果切点明确,往往要连接圆心与切点,再证明垂线段与这条直线垂直;如果切点不明确,则一般要过圆心作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再证明垂线段与半径相等.

④图示圆切线的作法,并说明作切线的依据是其判断定理.

教师可用这样的例子,引导学生掌握眉批的方法.这样有助于知识点的细化,把隐藏的知识生长点挖掘出来,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形成较完善的认知结构.

(3)做好专题记录,关注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有些内容表达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有些问题分类复杂、变化多端,有些数学题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学生记录并小结,会显得数学妙趣无穷.比如,学生可把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不等式结合在一起构成专栏,勤做小结,不断充实对这类问题的见解,从而得到较完备的解决方案.

(4)引导学生整理记录错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在作业、测试和课外练习中难免会有做错的题,这些错题往往反映了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对公式不能灵活运用、对数学思想方法不能深刻领悟或存在计算粗心等问题,错题是有反思价值的学习资源.教师可要求学生专门将错题整理在一个笔记本上,整理时注明原来做错的原因,避免思维定式,达到降低出错率的效果.

(5)学会记录课外知识,拓展数学知识面.

这本笔记主要记录课外一些经典的题型、数学史、智力题等,有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数学学习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要走出课堂、脱离“题海”,广泛涉猎数学素材,贴近生活实际,着重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和知识运用能力.这些措施,可促使学生的数学笔记状况有所改观,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能力有所加强.

参考文献

[1]高峰官.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导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薛晟晟,陈章君.高中数学学习笔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5).

上一篇:环保教育主题班会课下一篇:中国传统婚礼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