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过程思考

2024-10-02

初中英语教学过程思考(精选8篇)

1.初中英语教学过程思考 篇一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思考

1、如何理解与实施初中英语课堂的任务教学过程?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是国家教育部组织制订的《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其“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交际”等特点正成为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新选择,而所谓“任务”就是“用英语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过程是一种互动过程。“任务型教学”就是一种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事先设计好教学任务,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环境,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任务型语言教学立足于学生本身,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使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让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建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并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其特点在于:

1、通过语言交流可增强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达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各项任务的完成都是以语言交流为基础,创造各种语言条件和教学环境,给学生真正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英语,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学会运用语言,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2、个人练习更加充分,每个同学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共同的活动中,同学们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既关注语言本身,也关注学习过程。任务型语言课堂把整个教学目标设计成符合本目标的若干个任务(task),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各项任务,进而按步骤完成课堂的总体目标。学生在具体目标下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任务完成的好坏就直接体现着教学效果。

4、以学生为本,促使学生自主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投身到各种活动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活动成为影响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实施任务型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活动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并感受成功,获得自主地发展。

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都是围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并感兴趣的话题,提供了许多真实的语境和语言材料。因此,我们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完成任务。

2、如何理解与实施初中英语课堂的PWP教学过程?

我们可以把学习过程划分为Pre-learning, While-learning, Post-learning三个阶段,这就是 PWP 教学过程。Pre-learning(学习前)阶段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学生自我准备、教师激活学生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形成新的语言运用能力所需的知识、能力的阶段,其目的是为新语言内容的学习进行准备。这一阶段包括是课堂教学之前的一切准备活动,也包括课堂教学中开始学习新的语言内容之前的导入、启动、复习、激活等活动。While-learning(学习中)阶段当然就是学习新语言的阶段,一般是在课堂进行,但也可以是学习在课堂之外的自我学习活动。在这一阶段,教师进行知识呈现、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训练,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语言内容,形成运用能力。Post-learning(学习后)阶段是学习新语言之后的评价、运用阶段,这一阶段应该是课堂之外的运用活动阶段,因为课堂内的活动本质上都属于学习阶段的活动,即使是课堂内的运用活动也是促进学习的运用活动。PWP 教学过程可以用于英语教学的每一项具体语言教学内容,在技能教学中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形式,如听力中的

Pre-listening, while-listening 和 post-listening,口语中的

Pre-speaking, while-speaking 和post-speaking,阅读中的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和 post-reading,写作中的 Pre-writing, while-writing 和 post-writing。

举例说明:在 Pre-reading(阅读前)。部分主要是做一些准备活动,包括知识的准备和文化背景的准备,为后面的阅读活动做铺垫。活动设计应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问答、讨论、小测验、游戏等,复习相关的词汇和语言结构,或从标题和图片入手,猜测故事的主题,使学生适度了解文章内容等,活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 While-reading(阅读中)是学生自己阅读的环节。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关键信息、获得主要信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完成一些任务。这个时候重要的是训练阅读技能,当然也可以强化语言知识。这一环节应注意的是,要给学生留有充分阅读的时间,要让学生有眼看、脑想的时间和过程;老师尽量少提问题或讲解。在 Post-reading(阅读后)是读后理解性的检测环节。通过对阅读任务的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内化学生的语言知识,发展学生的语言阅读技能。

PWP教学过程强调学习过程,把知识与技能传授过程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强调学生参与,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教师的活动,更主要的是学生的活动;强调学生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综合发展。而基于PWP模式的“热身准备——文本感知——任务阅读——任务延伸——思维拓展——技能内化”阅读教学模式是针对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模式,它是对PWP模式的细化与发展,也是尤其在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可以优化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阅读技能,拓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3、如何理解与实施初中英语课堂的语言知识教学过程?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是语言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英语基础知识是发展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的重要基础,但语言知识本身也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之一。学习语言知识不是目的,培养语言技能才是真正目的。因此在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侧重于听、说、读、写等技能,而在教学内容中则列出各种语言知识。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而教学内容也包括掌握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故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我认为,学习语言知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持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

我们要改变过去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方向,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英语课程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基础教育英语教学阶段,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来学习英语。听、说、读、写实践是教语言、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语言知识质量的可靠保证。为此,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应努力做到:

(一)语言知识的学习应立足于语言实践活动。课堂上绝大部分教学活动要以语言实践为基础,要杜绝单纯传授讲解语言知识的做法。

(二)语言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提示、注意和观察、发现、分析、归纳、对比、总结等方式进行。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到上述过程之中,以便他们在科学的思维方法上也得到锻炼。语言知识的归纳或总结的范围、深度、方法、时机要由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和教学的需要来确定。

(三)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果孤立起来,语音、词汇、语法任何一项都不是语言,也不能起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语音、词汇、语法的作用,都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通过有意义的句子或篇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单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学会语法点的用法,可以学到流利自然的语音和语调等等。

(四)要让学生掌握实用的语言知识,即真实听说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用法,真实读写实践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用法,真实交际中的语言知识。

二、防止过于强调模仿、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倾向

语言是一个充满着抽象规则的复杂体系,而且还存在着许多不规则的现象。但是儿童却能够在出生后不久就顺利地掌握母语。但是,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与母语学习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随着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抽象思维能力都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具备了一定自觉接收、储存和加工信息能力;能集中注意力,抓住重点,调整学习方式,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学到比较多的东西。

其次,学生已经有了第一语言的实验,发音器官得到相当训练,有比较强的模仿能力;已经形成的语言认知结构对操作英语信息可以得到记忆、对比和监控作用,能加速英语规则的内化过程。

再次,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的,教学内容是优化组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信息集中地安排地,避免了许多不必要地重复,缩短了学习的进程。为此,英语教学不可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倾向。而应该重视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创设知识内容、技能实践和学习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景,以营造启动学生思维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使他们能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交际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变语言知识为英语交际的工具。

三、倡导语言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开放的、互动的学习模式

语言知识不单是语音、词汇、语法规则,还包括概念意义、语言篇章结构、文化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要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此,英语语言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情景性、社会性及问题定向性等内在驱动的学习。

综上所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将上述内容牢牢与平时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这样一定能够正确处理语言知识,收到良好教学的效果。

4、如何理解与实施初中英语课堂的语言技能教学过程?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语言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从整体教学活动系统看,教师技能是教师面临教学情景时直接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具体教学行为。可以说,它是教师所掌握的理论转向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技能是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方式,是一种富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高级技能,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化形式。“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欲使课堂显示出强大的魅力,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艺术,尤其是教师那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言。”这是我学习的一本关于课堂教学艺术书籍中的一段话。现在我简单的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刻的体会。

因学而教——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程的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这一意图性行动广泛地运用于上课之始,或运用于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和新段落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立凝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讲授:讲授是教师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输知识的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学生心智、指导学生学习和调控课堂活动的一类教学行为,讲授必须运用语言,但这只是讲授的一个条件,关键是讲的内容在多大程度上能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相互作用。言语传授为教师讲授知识提供了充分的主动性。

课堂提问: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是主要、最常用的行为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问答。从教学的实践看,课堂中的问答大致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激凝致问,师生共同解答,还有就是学生自发地提问。提问技能是教师提出问题或诱导学生质疑发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最长用的手段之一。

独到的板书艺术:板书技能是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文字符号、绘图或列表,以辅助知识信息传输,揭示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不断传递的过程,这种信息传递主要是靠教材上的书面语言和图表,师生之间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以及教师使用的板书去实现的。板书在教学中的功能主要突出在教学的重点和要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提示教材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造;增加信息刺激的强度,提高学习的效率。

由此,我联想到平时自己的教学。同样是在练习的训练中,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就太显单调,“好”、“不错”等简单、随意的话语经常出现,现在想来,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的确产生了极大的阻碍。那么是自己不会使用这些丰富的评价语言吗?我想,是坚持给学生鼓励、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意识不强造成了平时课堂中语言的单调。在一节课中,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是有限的,他们很珍惜,但更在乎老师对他们问题回答的打分。可老师在一堂课中面临着无数这样的“打分”,容易在意识上产生疲劳,于是,这种简单、随意的评价语言就产生了。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很重要,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那难得表现的机会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更活跃,氛围更轻松。聪明的老师也不会指责学生,而是幽默地笑笑说:“哦!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一下,对吗?”这些充满爱心、智慧的话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学生有这样一位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学生,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便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在新课堂中,我们的评价语言应该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在采取宽容态度的前提下,或者延迟评价,或者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判,或者顺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用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帮助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就能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空间。

总之,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语言技能标准以学生在某个阶段 “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在课堂教学中要贯穿始终。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比如:听录音,跟读,教师领读,学生自读,齐读,阅读理解,做阅读理解的判断题、表格题,回答问题,就文章内容,学生2人一组,分组做问答对话练习,复述课文,根据文章仿写句子,仿写短文等等。学生应通过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下基础。

2.初中英语教学过程思考 篇二

一、设定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效率高,表现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高。操作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以素质为依据的。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以素质目标为依据。

素质目标的功能是定向、调节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只有明确自己每一堂课上需要学习哪些内容,每一项内容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才能使课堂上的各项学习活动有明确的指向,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并在学习活动中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更为有效的学习。

为了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在学什么,已学到什么程度,还要作哪些努力,我给学生设计了很具体的课堂达成目标。如教学《散步》一文,我给学生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课,我设计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我给学生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来启发学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第二课时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厘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3.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教学作文《写人记事突出中心》时我设定的教学目标为:1.学习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分清材料的主次,注意材料安排的详略。2.学会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突出文章中心。

这些目标既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也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还可以为学生课后复习和自我评估检查学习效果作依据,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向最关键的知识上,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明确每一个教学段的学习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遵循“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规律,为学生学习新课清除障碍,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都和原有的知识结构有直接的关系。在学习中,学生通过重现旧知识、借助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学生对原有的知识掌握得越好,对新知识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效率也越高。

初中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其中字词是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字词教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师应教会学生认识与储存更多字词,为今后的阅读及作文训练奠定基础。

文言文教学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阐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可见,提升文言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点。七年级的教学任务是教给学生如何学习课本中的文言文。八年级就应当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到九年级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阅读课外文言文了。这样按一定的规律逐步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有的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则遗忘得较快。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注意到学生遗忘的规律和记忆的差异性,及时调节好课堂学习目标,使全班同学都尽可能地处在相同的知识结构上去掌握新的知识。同时,还要使学得好、学得快的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学得差和学得慢的学生能跟得上班级前进的步伐。

因此,我在教学中将每一个单元的单元教材支配表所蕴含的单元参考教学目标涉及的原有知识都列出来,用投影仪出示给学生,并适当地作些介绍,指出这些知识点将出现在哪篇课文之中。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活动中,我也将与这一课教材中有关的已有的知识点列出来,以练习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就可能参照所列出的知识自我检测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原来学得扎实的同学,仅在一瞥、一皱眉间,就温习了已有的知识,为新课学习作好了准备;而原来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依据老师列出的知识点便可发现自己的不足,做好拾遗补缺的工作,使自己尽可能和“学得好”的同学站在“知新”的同一起点上。对有些普遍已经生疏的知识点,我就在新课开始前用适当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来“温故”,使大家都能达成新的学习目标、完成新的学习任务。

“温故”有时可能要占用一点课堂教学时间,这可能使教学进度看上去慢了点。其实不然,原有认知结构的改善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服务,使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速度大为加快,学习效率大为提高,即使起初确实是慢了点,但后来必然是事半功倍。

三、提示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之用。”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为学习目标的达成准备了合理的认知结构之后,学生能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将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即使简单如背诵一篇课文,机械性的背诵和理解性的背诵相比,效果大不一样。前者费时、耗力而遗忘较快,后者节时、省力而记忆恒久。这是因为后者熟读之后见其内容,分析之后理其思路,在理解其义的基础上,提高了背诵的效率。对于像《出师表》《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这样较长的文章,两种不同背诵方法所展示的效果的差异就更为明显。学生能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学习的速度就快,质量也高;相反,学习的速度就慢,质量就低。

学习的内容不同,方法也不同,要根据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来研究和设计学习的方法。现行编定的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和要求的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结构、体系上均有所突破和创新,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深入研究教材,让学生明确各文体的基本特点,即读小说要了解基本情节、环境,体会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读散文要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线索,了解表现手法;读传记要掌握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事迹、主要成就和社会评价等。

提示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不但让学生把课堂学习活动中所要学得的知识学会了,而且在学会的过程中让学生会学了。在持之以恒的反复练习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他们将不但知道阅读什么样的文章用什么样的方法,而且知道在阅读同类文体的文章中,使用哪一种方法最佳。他们在课内外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就会进一步将此形成熟练的技能和技巧。而这种技巧的获得,无疑又将对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带来极大的帮助。

四、提高每一个学习活动的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总是能感到“我要学”。

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设计出种种“诱因”,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除了用“了解和理解”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之外,让学生赢得学业成就以外的各种奖励,或避免得到批评,也是驱使学生学习的诱因。我在一次上课时,按惯例用默写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字词的掌握情况,出乎意料的是,全班没有一个人默写得全对。于是,我阴着脸说:“奇怪!难道全班没有一个认真学习的学生吗?现在看书,查字典,过五分钟再默写一次。”结果,在第二次默写时,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学全对了,错的最多的学生也仅错了10个字词中的2个。可见,学生在学业上的失败而引起的丧失自尊的威胁,同样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业上做出艰苦的努力,产生“我一定要学会它”的强烈欲望,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当然,“数子十过,不如嘉子一功”,平时应更多用鼓励的办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时候,教师本身也会成为一种学习的诱因。孔子说过“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对学生恰当的表扬、鼓励和适当的提醒、批评,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感情投资。而教师的情感力量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驱动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去克服学习中的一个个困难,争取“要学会”。那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效果就必然会是好的,学习的效率也必将是高的。

3.初中英语教学过程思考 篇三

[关键词] 过程体验;初中数学;兴趣;习惯;探究

初中数学对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较高要求,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家长、教师乃至整个社会都将视线集中于学生的分数,这也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过分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讲解,整个教学过程沦为对学生应试能力的演练,完全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说,由于学生缺乏过程体验,导致学习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人才培养的现状堪忧. 作为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笔者认为,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同时也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需要. 教师有效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是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发展的基础所在,那么,如何基于过程体验有效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呢?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思考.

创设“独立自主”与“团结协作”相统一的学习情境

1. 独立自主才有体验之“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充足的过程体验,就需发展创新能力. 我们首先必须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其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搭建适合自己的学习框架,强化自身的学习兴趣,发挥身上潜藏的创新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积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积极过渡为学生认知建构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独立自主并不意味着没有教师的参与,笔者认为宽松的学习环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初中数学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方法指导来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探究内容,借此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和自主训练. 教师还要匹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基础,妥善给予方法引导,指导他们养成合理划分时间的习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數学知识,由此为积极创新打下基础.

例如,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们在学生学习前,可设置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

问题: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那如何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

这个问题给出后,教师及时巡视,如果发现学生不能解决,应给予适当的提示:“是不是可以再画一根数轴?”

2. 团结协作方得体验之“广”

独立自主学习获得的体验是真实的,但往往会存在片面性,在此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流可以将他人之体验与自我体验相糅合,提高体验之广度.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协作活动中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这就要增强他们的协作意识,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提升他们对个体差异的包容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协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到小组沟通和互助之中,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将更加顺利. 学生的协作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地组织学生以相互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见缝插针地开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过程体验.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设置数学问题

生活即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说我们给学生创设了独立自主的学习情境,而没有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数学问题,那么,学生只会体验到数学的枯燥与乏味. 笔者认为,我们的数学问题可以与生活相联系,即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体验“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我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角平分线定理”时,可以设置如下的生活化数学问题.

例1 某街道有三条马路,且两两交叉(如图1所示),现在街道上想建一个加油站,如果想让加油站到这三条马路的距离都相等,请说说加油站应该建在何处.

“加油站”是学生的生活体验,现在编成这样一个数学题,学生解题的过程即是解决问题和进行设计的过程,兴趣度自然提升. 有些同学会不由自主地联系到,生活中还有没有相似的问题需要解决,这种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比解决数字化、公式化的数学题丰富.

借助实验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很多学生认为,实验是“理化生”这几门学科的事,其实不然,数学教学一样可以实验,或演示实验,或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通过观察和信息加工,亲自感知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结论形成的过程.

例如,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直接给出命题进行证明”的做法,也有教师采用的是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出发进行知识的迁移,引出“判定定理”,这样做好不好?从学生对规律的认识来看,似乎学生都获得了知识,但浮于表面. 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对该部分内容进行了如下改进.

提供情境:给学生提供特定的线段AB和BC(如图2所示).

提出开放性任务:请大家尝试着用不同的画法来确定一个点D,要求点D与点A,B,C构成的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围绕这个任务,学生先是自主思考与尝试画图,这个是学生独立体验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在问题的切入口和解决方法的选择上会有所差异,因此体验到的过程、方法与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在此基础上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大家一起分享自己作图、实验、证明的过程,最终发现“三个判定方法”,深刻体悟到其中的道理:“必须是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根本不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灌输与强调. 即使有部分学生在体验和尝试的过程中经受了挫折,但在他人的帮助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战胜了困难获得了成功,这种受挫会让学生对知识、方法的认识更为深刻. 不仅如此,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均获得了有效的提升.

引导学生“勤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升华情感

学而不思则罔!基于“过程体验”的初中数学教学更应该注重“反思”,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反思有助于学生优化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当然,学生的反思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1. 反思学习习惯

从初中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习得数学方法. 初中数学的学习规律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地记好笔记,更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巩固工作,不仅要求复习老师课堂上的讲课内容,也要针对自己的学习疑难进行重点突破. 如果学生能定期整理笔记和问题,并自主训练一些习题,他们将对数学认知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他们也将逐渐厘清所学知识之间的关联,这对知识创新和方法创新的形成非常重要. 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劳逸结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做到科学用脑. 课堂上,我们强调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要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积极寻求学习方法的创新,以此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知识与方法上的保障.

2. 反思数学知识内在结构

除了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进行反思与总结,具体的可以是分析某一个具体数学问题的几种解法,也可以是分析自己解决某一类数学问题时出错的原因,还可以是总结类似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例如,学完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后,笔者要求学生进行反思,最终与学生一起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来(如表1).

学生反思的过程是对原有知识和学习过程进行再认知的过程,学生在原有体验的基础上再一次体验,知识、能力和情感进一步强化,对知识的印象会更为深刻且持久.

在应试思维的引导下,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限定在标准答案的窠臼之中,不允许学生将思路向外发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日趋僵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没有获得培养,反而因此被彻底压制,本文提出的基于“过程体验”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能力.

4.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其思考 篇四

2001年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数学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以的推广实施,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都面的挑战。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自然率先经受着这场教育改革浪潮的何让今天的课堂上少一些做作,多一份实在,让我们的学生得到真正的然有不少现象值得我们研究和商榷,下面谈谈自己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点困惑。

困惑

一、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能促进“学困生”的发展吗?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理念之一,考虑到给孩子更大的空的选择,以发展个性化,在计算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展的一种途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道计算题,可以四种算法,甚至更多。这时,成绩好的学生是自己领悟出了几种算法,少学生也因此看花了眼、无所适从。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哪种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才得出了一种最优的方法,方法其实简单得很,有“脱裤放屁”的味道。比如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最优化的是“(长+宽方法。而检查练习时你会发现,还有一些“学困生”会选择用四条边加法来进行计算,对他们来说最复杂的却是他们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所以师不应该一味的强调最优化的方法。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如何能够促进“的发展呢?

困惑

二、新教材的应用题教学需要完整的体系吗?

1.新教材上没有应用题章节,只有一些相应的情境图,减少了教材内容,确实改变了课程内容偏难、繁杂的特点,这样看似乎减轻了教学负担。但也因此产生了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下降了,然而,教材仍然强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要求应该以哪些内容为依托呢?如果有的话,就只是教材练习中出现的几道生活中的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但教材基础知识点都不包含应用题。如:生活中读水表、电表、里程表,机动车行驶时间、速度等问题,这些题通常要花很多的时间来进行教学,而效果也不是很好。

2.新教材没有应用题的编排体系,不变于学生的整理和复习,更不利于学生总结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前的旧教材将应用题分类、按年级进行编排,每一种典型应用题都有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就是一般应用题也有解决的方法和步骤。新教材却删掉了这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题有统一的答题标准吗?如:妈妈拿着100元钱去买一件衣服(23元)和一件裤子(65元),够吗?如果学生只答:够。而不列式计算可以吗?

4.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或用课堂内知识解决课外的问题,重在于实践活动,并不是在其他数学知识领域之外新增知识。可是新教材的“搭配中的学问”。“体育中的数学”都是排列组合问题,将这些问题引入课本,不就增大了教学难度了吗?

困惑

三、数学教学需要怎样的情境?

5.初中英语教学过程思考 篇五

一、领会大纲精神,充分认识实验教学 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新大纲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特别突出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新大纲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新大纲列出的31项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完成(一定要做,不是可做可不做),学生分组实验19个(必做10个,选做9个),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13种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技能”(8项)外,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孝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例如,在§2-1分子这一节教学中,补充了氨的挥发、碘在酒精中扩散(溶散)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在§1-4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我请学生思考3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学生反映这样学既能理解,又记得牢。

(二)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第5页习题3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第7页演示实验1-1的改进),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新教材中设计的13个家庭小实验外,还另外补充了十 几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这些实验按教学进度陆续布置给学生完成。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家庭小实验记录本,把所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 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半学期检查一次。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二十几个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

固起到促进作用。

例如,我把教材第118页铁钉生锈演示实验中的(1)当作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上铁的性质这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第118页实验6-1)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启迪学生对教材第119页讨论题“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进行探究,从而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兴趣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3-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1-4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情感。

三、养成良好实验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6.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篇六

景洪市第四中学:李清

本人于2006年9月参加工作,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由于机缘一进校就担任学校德育员,有人认为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数学是自然科学,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通过这些年的数学教学和德育工作,我认为数学课中的德育教育必不可少,它是感化学生心灵、唤起学生自信的良药。那么怎样在数学课中进行德育渗透呢?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萎形、矩形、正万形等几个概念 的内含与外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应熟悉各种创设情境的形象化手段,并根据各章节中包含的德育素材的不同性质、特点,结合各种形象化手段的效果特点,确定采用何种手段创设情境,必要时还要进行剪接、合并、创新等。如学习有理数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内容,安排好学生演员,扮成正数、零和负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及乘方的演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在愉快中掌握了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象化手段,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全体现在教学语言之中。所以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表情达意能力,如丰富的眼神和表情、高低适中的语音、快慢适宜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和生动形象的叙述能力等。换言之,教师应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号召力和鼓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备课时,教师宜选出合适的德育素材提前进行语言描述练习,这样可以使课堂效果更为理想,这是创设情境的重要一环。教师只有抱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并在实践当中积极地摸索、认真地尝试和练习,才能最终创设出逼真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全身心融人其中以至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德育渗透达到完美的效果。

数学教学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简介发明者及发明过程。像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在学习圆时,向学生交代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要早几百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7.初中英语过程化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篇七

英语写作是学生综合运用英语水平的体现。然而在所有的英语学习环节中, 学生写作能力往往是最为薄弱的。在中考的各项数据统计中, 写作也是大多数学生失分率最高的部分。可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查又是中考重要的考核项目之一, 其分值也已提高至20 分。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 从学生层面来看

首先, 有些学生一提到“作文”二字就头疼, 对于英语写作有着本能的畏惧和抵触。在写作过程中, 又常因缺少词汇量和基本写作技能而信心不足, 无从下手。最终绞尽脑汁地写了, 也是词不达意, 句不成文。久而久之, 便产生了畏难的情绪, 这让学生对写作越来越没兴趣。

其次, 缺乏写作技巧。主要表现为, 在动笔写作前不审题, 提笔就写, 东拼西凑, 语无伦次, 根本没有使段落和句子围绕主题连贯一体的概念。

2. 从教师层面来看

从目前的英语教学模式来看, 多数教师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教学观念。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授课时间和教材编排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会将绝大多数写作课的课时都用于讲授语言点和语法等内容上。由于写作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 因此很多教师会把写作布置为家庭作业。久而久之, 学生对英语写作会形成了敷衍了事的态度。

另外, 有些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不规范, 反馈不及时。通常, 一个英语教师会教两个班级。八、九十篇的作文一一看过去, 耗时太多, 因此教师也很难做到每次都全批、全改。有时只是粗略地划出错误, 并没有给学生的作文明确地打分或评定等级。批改后, 对学生是否及时去改正也并不太关注, 更没有多次反馈、多次修改的过程。

二、英语过程教学的理论

提高写作教学效果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和参与度, 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亲身经历合作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过程。另一方面更新写作教学观念, 优化写作教学过程, 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基于以上认识, 笔者把过程教学法引入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

过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交际理论。写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 而不是写作者的个人行为。过程教学法认为, 写作主要是一种教师辅助下的语言技能练习。在这个练习过程中, 学生不是“学习”而是“获取”写作技巧, 这种“获取”是一个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 而教师在写作过程中应充当组织者、协调者、答疑者和信息提供者, 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写作的全过程。鼓励学生与同伴多切磋、多协商, 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写作过程的各个阶段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真正领会写作的实质和意义, 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训练, 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三、英语过程化教学策略

过程化写作教学突出强调了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挖掘题材、谋篇布局和修改文章, 并以此来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可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写作活动, 拓展学生思维, 指导学生在不同阶段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

1. 写前准备阶段

笔者认为, 写作前的准备阶段是最为关键的, 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生才会更积极地参与到写作活动中。以新版的初中牛津英语教材为例, 每个单元的Task即为写作训练版块。教师可在每次Task之前, 先安排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学生通过阅读文章, 可以扩充词汇量, 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 为之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 教师还可以把阅读教学与过程化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利用课本提供的阅读语篇来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 进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8B Unit 2的Task为例, 这个单元是以旅游为主题, 阅读语篇是Kitty的香港之行。而这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 就是让学生写一篇自己的旅游经历。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首先要明确阅读此文章的目的, 就是要让学生抓住文章结构, 进一步仿写。

(1) 理清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框架

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很快就理清了这篇阅读文字的结构和基本框架。即:

Part 1 Introduction: when, where and who

Part 2 Main body: what—the places to go, the activities to do and the food to eat

Part 3 Conclusion: how—feelings

学生既然已经清楚了文章的框架, 那么他们在根据范文的框架结构及语言特点进行仿写时, 就有据可依, 有话可说了。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也要帮助学生收集阅读范文中的一些好词好句, 总结并罗列在黑板上, 为学生接下来的写作做好准备。

(2) 设计操练活动,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

要让学生真正把语言知识内化为语言能力, 教师就必须设计活动, 联系学生生活情景, 使学生有话可说, 有内容可写。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Where did you go?When did you go there? Who did you go with? What did you do/eat/see there? How did you like the trip?”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旅游经历, 畅所欲言, 有情可抒。在这样交流活动中获取写作的素材, 为整体写作搭建了“脚手架”, 降低了写作难度。

(3) 运用写作技巧, 让文章更丰满

学生通过以上活动的操练只是有了可写的内容, 这还不能构成文章。要使文章更为丰满, 还必须增加细节, 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分析讨论、总结出写一篇好文章的技巧:用好词好句、用连接词、用谚语等。但是, 教师一定要告诉学生, 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要运用所有的这些技巧, 为了使文章更自然, 我们需要合理运用。

2. 写草稿阶段

通过之前的准备阶段, 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写作素材, 因此在这个阶段, 应该让学生乘热打铁, 迅速在课堂上完成写作。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写, 也要仔细去观察学生的写作, 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对于多数学生犯的错误、出现的问题可以记录在旁, 以便在修改阶段提出。

3. 修改和评价阶段

好作文都是修改出来的, 英语作文也不例外。只有通过反复地修改, 文章才会更精彩。修改和评价是英语写作过程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必须要安排充足的时间, 与学生一起评价和修改作文, 而不是教师批阅了之后, 发回去让学生自己随意修改。

在写作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学生写作文的速度很快, 但是写出的文章却比较呆板, 缺乏生动性, 语言的运用也不够灵活。因此, 在修改的初步阶段, 应该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在修改时, 教师要给予学生修改的标准或提示, 提醒学生修改时不仅仅要关注单词、时态、语态的错误, 更要关注作文的遣词造句和语篇衔接, 力求使文章逻辑合理、条理清晰。

经过初步的修改之后, 可以再从学生的作文中选取一篇, 与学生共同修改, 让学生进一步对文章进行润色, 使文章更精彩。在师生共同修改作文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在与同学的讨论互助中主动地进行自改和互改, 同时也学到了他人之长, 提高了写作的信心。

四、结语

8.初中英语教学过程思考 篇八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 初中地理教学 知识获得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22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效果、过程以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就是学生怎样从课堂中获得知识。2011版地理课程标准对于地理学习评价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在课堂中的学习状况备受关注。因此,现今对于学习过程评价的文章也不断增多,这源于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实际能力的诉求,而这种诉求不仅体现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在以升学为主导的教育体制下,更是学校管理者与家长的要求。而学生的知识获得既是教育工作者的目的,也是教学目标的要求。现以学生对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的学习为例阐述过程性评价的现状及建议。

一、 以知识获得为准的地理过程性评价现状

1.过度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使得以知识获得为主的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地理知识、获得地理技能的主体,其在课堂中的表现是多样的。新课改中强调尊重每个个体的发展,在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对每个学生态度以及价值取向的评价影响着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方法的掌握,甚至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因为刚上初中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下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如在讲七年级上册自然地理部分时,教材内容多是学生难懂的空间概念以及图形的判读,以对学生认识地球、保护地球方面的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是过度关注这些非智力性因素的评价,在现有的4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这种流于形式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过程性评价中缺乏学生自主评价,影响学生知识掌握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认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在当前的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对于自己的认定,学生不知道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自己角色的重要性,而一切外显的带有鼓励性的语言显然并不能触动学生关注自身需求的发展,学生缺乏对自己获得知识的肯定,这影响着对知识的获得。

3.教师对于学生作业的回馈性改正并未激发学生主动巩固知识

作业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的A级、B级评定只是对于学生整体完成情况的一个总结,这种评价方式更多的是关注结果,而不是练习中的错题。错题本身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学生没有理解到位;二是学生粗心,不注重做题过程细节。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并未实现对于教材知识点的巩固,导致学生知识获得的效度不够。

二、 以知识获得为准的初中地理过程性评价的建议

1.注重过程性评价方式,建构学生知识体系

从地理教学评价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重新审视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况,从学生在平时的课堂表现,如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学生讨论的情况、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质疑等方面评定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这一评价过程中需要教师关注每位学生,不能有任何的偏向。制定适合学生的评价量表,以班级为单位,5人一组,这样便于小组组长进行阶段性的统计,并及时公布在教室中的“学生天地”中。这种追求平等、公开、规范的评价方式虽然有些啰嗦,但长久使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中,可对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知识的表现进行分值制统计,并按月做课堂总结,评价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进而达到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目的。

2.加强学生地理知识获得,完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性评价途径

初中地理教材涉及的内容除了地理学科的知识外,还涉及图表的绘制。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绘图能力。地理教材的特点是图文结合,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图表为基础,通过判图、读图、析图、解图的手段实现自己知识的获得。以图为单位定期让学生绘制标准的图形作为评价项目,进而实现学生由图转文、获得地理知识的目的,这也是地理教学评价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点。阶段性的以绘图为主的评价方式,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潜质,实现学生多样化地获得知识。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反思,形成自主评价

课堂中学生的自我认知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一种体现,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准确的认知会促使其自身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需要教师进行检验,学生准确解决问题就是对自己的肯定,这会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形成学生积极的自我评价还需教师采取多种途径如鼓励、表扬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掌握,从而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有一个整体认知。

4.关注教学过程互动,强化学生知识获得,注重过程性评价方式的细节

地理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还应该关注学生间的课堂交流,这种交流既有语言的交流,又有团体的协作,如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以及模型的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学习知识,交流心得,这其中还有教师的指导以及学生对对方的肯定等。其次,教学中师生、生生的互动还体现在学生作业上,作业可以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练习题应该有系统的记录,每批改一次做一次错题记录,并且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形成对学生每节课、每周以及每月阶段性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价,以便将出错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对于练习有整体的认知。学期结束后,对学生作业的情况汇总后交由课代表进行公示,从而激励学生学习。

总之,地理过程性评价方式是复杂的,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学生的具体情况施行,切不可脱离学生实际,要根据学生特点,采取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

[ 参 考 文 献 ]

[1]吴维宁.过程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J]. 课程·教材·教法,2006(6).

[2]李家清.新课程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评价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06(8).

上一篇:品牌建设用什么方法最好下一篇:新员工见面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