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二课堂活动方案

2024-06-21

历史第二课堂活动方案(共12篇)

1.历史第二课堂活动方案 篇一

庙溪乡初级中学校 2014年秋历史教研活动方案

为了活跃教研氛围,提高历史教育教学效益,并充分利用学校教师资源,激发教师学习、教学教研的积极性,促进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期历史教研活动安排如下

一、活动主题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让历史教师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精彩的故事呈现给其他的教师,突出教师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让历史教师的才能等到展示,教师的智慧得到共享,教师的工作得到了解,让教师间获得最大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也想改变以往历史教研活动刻板和严肃,让教师在轻松和愉悦中获得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思想,启迪今后的历史教育教学工作。

二、活动时间:2014年11月

三、活动安排:

1、活动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倪月荣

2、参与教师(全体历史任课教师):倪月荣 周俊丞 张方正

黎小茜。

3、所有历史教师参与上课,课前说课,课后评课,相互找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四、活动目标

1、推进尊重教育的实施;

2、抓好常态课研究,规范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

3、提高每一节历史课的教学质效,为每一位学生发展服务;

4、诊断常态历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5、搭建历史教师展示平台,促进历史教师专业成长。

五、教研活动的内容

1、研究教学内容和目标:包括基础知识及章节知识体系,章节知识在教材中的作用和“两纲”中的地位;通过教学应当实现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知识考点及中考命题方式,课堂教学应该达到的深度和广度;补充的阅读教材、作业评讲、目标检测等,2、研究教法与学法:研究每个单元的课时划分及每课时的起止内容;研究每节课的授课方法、重难点的突破策略、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典型问题的剖析与纵横延伸,方法技巧的梳理归纳;对学生思维盲点和易错之处的把握,研究学科学法。

五、未尽事宜另行通知.庙溪初级中学校历史教研组

2014年10月

历史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与指导下,根据期初的教研工作计划,以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为指导,结合历史“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学科特点,本次为期一个月的历史教研活动得到圆满结束.现将本学期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活动收获

1.加强新老教师之间的沟通,利用传、帮、带活动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根据期初的计划我们组开设了一系列的公开课,既有优秀教师、学科骨干的观摩课又有新教师的汇报课;既有初三教师的复习课模式又有成长中教师的公开课。这些课对新教师的迅速成长帮助很大。

2、加强集体备课,做到不备课不上课。为把集体备课做到实处,根据教务处的规定我们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进行。不定期检查教案,督促各任课教师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3、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科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积极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把立足点放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探究学习”中来,努力规范课堂教育行为,进行课改研究,提高教育实效。

4、各任课教师均能做到教学课后积极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得失,促进教育教学能力提高。

二、存在不足

1教研形式缺乏多样性教研的“瓶颈”是专业引领不够,许多教研仍然是内容、形式没有多少改变,模式固定,主要是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经验总结等。

2应试理念制约了教研的方向应试理念制约了教研的方向,影响教研的深入开展。学校、家长要让学生考高分,教师只能在这一指挥棒下培养应试能力,而对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缺乏深入研究和探讨。

三、整改策略:

1、优化教研工作程序,避免教研活动的盲目无效教师要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走上研究之路。除了学校给教师创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外,教研组在常规工作中要优化教研工作程序,教研活动有主题,理论学习有内容,教学方法有指导,专业发展有目标。

2、丰富教研活动内容,激发教师的教研兴趣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让课堂教学有特色的教师指导年轻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上示范课、共同研讨等形式带动大家一起提高。组织各备课组结合实际开展专题研讨、课题研究、教学方法交流,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3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创造良好教研的氛围。首先,可采用结对子、随堂研讨等形式给年青教师以帮助和指导。其次,要积极争取专业教研人员的支持,积极利用外部条件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再次,加强史学理论的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对每次的理论学习要有具体的要求。最后,充分利用资源共享的机会,使学科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促进学科组共同发展。

庙溪乡初级中学校

历史学科带头人:倪月荣

2014年12月

2.历史第二课堂活动方案 篇二

关键词:历史活动课,课程改革,有效性

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一时代潮流下, 我国新一轮课改实验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通过积极开展历史课堂活动课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的教学形式之一。下面根据自己的一些的教育教学实践案例谈谈如何通过历史课堂活动课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历史课堂活动课的内涵

历史课堂活动课遵循“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新课改理念, 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课堂为主要活动基地, 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本特征, 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活动、探究和实践, 在历史活动中去体验和发展。历史课堂活动课强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方式的变革, 而不是教学场所的转移。

二、历史课堂活动课的特点

(一) 活动的自主性

历史课堂活动课应当真正让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活动之中, 让他们自己设计活动的目标、内容与过程, 展示活动成果并适时进行活动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二) 活动的开放性

活动课的活动目的、内容、过程和评价应该是开放性的, 学习氛围应该是宽松的。活动过程中, 可以根据需要适时灵活调整, 强调课堂的生成。

(三) 活动的互动性

历史课堂活动课的活动主要是生生间的交流合作活动, 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活动却置于次要位置。活动课的上课方式多为小组合作, 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 活动的多样性

历史课堂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 它可以是一节独立完整的历史活动课, 也可以是穿插历史课堂活动的常规课。其基本形式是个人活动和分组活动, 或可分为诗文朗诵、讨论辩论、故事陈述、小品表演、知识竞赛、影片观看和校本课程等多种形式。

三、历史课堂活动课的教学实践案例

根据数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历史课堂活动课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 教材安排的一节独立完整的活动课

根据2003年7月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历史教科书首次突破性地设置了探究活动课这一教学内容, 说明其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正在重视中。这类活动课可以称之为基于教材的独立完整的活动课。因在课时上有保证, 我们要组织学生参照教材和教参的要求, 在课堂上加以实施。

如必修一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 在学习完前两个单元“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基础上, 以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的学习方式, 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发展线索, 为下一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 也进一步完善同学们的知识建构。教材提供了活动的目的、形式、过程、成果、延伸和背景资料等, 教师课前适当加以指导, 课后学生精心准备, 课上便能组织实施。历史教学强调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通过本节活动课使学生学会获取史料、运用史料的基本方法。

在上必修二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时, 同学们通过多种方式搜集相关资料, 展示了收集来的各种票证、契约、旧式通讯工具、老式钟表等实物, 还通过图片、文字、影视资料等方式, 从服饰、饮食、住房、交通、习俗、传媒和娱乐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自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民生的百年变迁情况, 穿越时空隧道再现了不同时期民众的日常生活。最为称道的是有三位同学根据史实编排了一幕有关服饰变迁的情景剧, 赢得阵阵掌声。此外, 大家还就百年民生变迁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讨论, 在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上升到理性层面。可以这么说, 这次探究活动课堂不仅生动有趣, 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能力。历史原来既沧桑又鲜活。

必修三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了解, 能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从而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论述方法。整个活动分为选题、收集、撰写、交流四个主要程序, 这里课下功夫显然比课上更为重要。探讨预测传统文化的发展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而论文的评选也可培养学生的甄别能力。

另外, 在选修一教材中有三节探究活动课, 选修二有两节探究活动课。

(二) 教师设计的一节独立完整的活动课

在专家设计的历史课堂活动课引领下, 我们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些有创意的历史课堂活动课。

历史总是让人惦念, 历史也从未走远。时光流水漂白了记忆中的很多东西, 但有些却永远的烙在追忆的心版上:远古神话、先秦的喧嚣、秦时明月汉时关、魏晋风度、盛唐气象、宋明的烟尘、满清的雨、民国的风、新中国的艳阳天。为了让同学们领略中华文明的美轮美奂、博大精深, 为了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完善知识建构提升人文素养, 也为了桐城中学的安徽省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2013年11月结题) 需要, 我在高一学子开设校本课程《“我”说中国史》, 取得良好效果。《“我”说中国史》分先秦篇、秦汉篇、魏晋南北朝篇、隋唐篇、五代辽宋夏金元篇、明清篇、民国风新中国篇。

在上这些校本课程时, 我辅之以文字、图片、音乐、影视资料等,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高一学生还就此专题活动写出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有位同学这样写道:走进《“我”说中国史》校本课堂, 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历史, 学习到许多在常规课堂上学不到的历史, 这就是大众版的《百家讲坛》。通过该课程, 何老师引领我们穿越时空隧道, 展示美轮美奂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让那些被时光流水漂白的记忆又一次鲜活起来。在何老师那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师生平等和谐的互动中, 我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 穿插历史课堂活动的常规课

教师组织一节完整的活动课要做多方面的准备, 课时精力等决定不可能经常开展。但在常规教学中渗透活动课的理念, 适当穿插一两个短小活动诸如诗文朗颂、故事陈述、讨论辩论、角色对话、小品表演等形式, 则是可行而且是必要的。

在上必修1《抗日战争》这一课讲其影响时我让学生代表分别扮演原告中国人民、被告日本殖民者、陪审团进行了一场模拟法庭。由于学生刚刚进入高中, 知识能力尚欠缺, 效果不甚理想但是我在实践新课改理念上的一次有益尝试。

在上必修2《新航路开辟》这一课在最后讲到新航路开辟影响时, 我先展示200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试题, 由此引发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课堂讨论:“新航路的开辟给人类带来的是曙光还是灾难?”,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体味历史过程, 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如上必修3《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 讲授唐诗宋词时, 教师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开展一次小型的班级唐诗宋词朗诵会, 这样,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在上选修一教材《王安石变法》一课, 当讲到变法必要性时搞了一个辩论会。把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 一组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 而我则扮演宋神宗的角色。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 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而且解决了变法必要性这一难点。

四、历史课堂活动课的意义

历史课堂活动课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互动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动脑、动口, 自编、自演的学习活动, 可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活动的准备与实施过程中, 学生各项能力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得到培养和提高, 而这正是新高考要求的, 更是素质教育的诉求。

历史课堂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并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活动课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学生活动状态, 包括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等, 从而更加全面的评价学生。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低效问题。我们不能只会纸上谈兵, 要把有效教学的理论运用到我们日常的历史课堂教学具体实践中, 窃以为历史课堂活动课所带来的自主、探究、创新、自我展示的氛围, 是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形式之一。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等主编.《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历史第二课堂活动方案 篇三

[关键词]新课标 新理念 初中历史 课堂活动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107

目前我市活动单导学进入改革“深水区”,如何进一步创新活动设计、优化活动方案值得我们思考。本文谈谈如何在2011年版的新课标理念下进一步优化初中历史活动单设计策略,从源头上探索如何进一步推动活动单导学,以落实课标修订版的新理念,不断推进新时期的素质教育。

一、注重构建学科体系,追求知识系统性、完整性

新课标指出:“要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重新出版的初中历史新教材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我们在活动设计中要注重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设法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具体可采取表格、知识树、提纲、要点等多种方式将课堂精髓归纳和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自主记忆,组内过关,多元督查,让学生在知识的系统化呈现下增强理解和驾驭宏观历史的能力。学生带着这样的知识体系学习历史肯定是有利于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相关历史知识要点记忆起来也是拎得清、说得明,很好地体现课标理念的。

二、注重学科育人的社会功能,追求学生全面、健康、终身发展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因此,我们在设计历史课堂活动时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挖掘情感渗透因素,尤其要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以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加强学生社会性的培养。比如对于科技史部分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推动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形成尊重科学、追求科学的精神,同时结合科技的负面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进一步认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等等。

三、注重形成重视证据的历史意识,追求学生自主探究和逻辑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指出:“要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这里强调在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时要重视形成证据意识,这是历史学科基本能力之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要求的重要体现。初中历史教学应该不光是让学生知道历史是什么,还应让学生明白是怎样知道这些历史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历史课堂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注重证据的意识,让学生逐渐学会用史实证据来佐证历史观点。长此以往,学生常见的“随意、讲空话”等现象会逐渐消失,其自主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会有潜在的提升。

说到底,历史是一门滋润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人文学科,因此,初中历史活动单设计要结合初中生的心智发展特点,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在知识上拓展学生的宏观视野,在能力上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水平,在情感渗透上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为衡量标准。当然,新课标的其他一些先进理念如“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发展性评价”等我们在活动设计中也要认真落实、完善,这样才能不断追求完善的、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充满活力的初中历史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潘洪建主编.活动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金海清.活动单导学实用手册[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

4.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篇四

虽然历史知识竞赛的.形式较为普遍,但是它可以起到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的效果,而且在活动过程中还能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二、活动对象:xx一中高一学生

三、活动地点:课室

四、活动时间:1课时

五、活动目标:

1.巩固学习成果,丰富历史知识。

2.通过本次历史知识竞赛,使同学们获得亲自参与历史探究的体验,激发探究历史的兴趣与欲望,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从而起到加深历史知识学习的效果。

3.培养有序竞争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认识到交流、合作在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认识、理解与认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让学生历史的长河中自由翱翔的快乐之情。

六、活动内容:

以初中教科书中涉及的历史知识为主,适当增加相关的历史常识或时事政治知识。

七、活动准备及有关规则:

由历史老师、学生代表若干人,组成竞赛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竞赛规则、主持现场竞赛,担任计分员等,学生全员参与竞赛,分组答题,计分。

(1)将全班分为4—5组,每组约10人,余下的人可作为审判员、计分员(计时员),审判员要秉承公正原则。

(2)抢答环节规则:由小组成员中的一个代表全组成员抢答,每一小组抢答速度的快慢由评审团及教师决定,如果出现分歧,就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

(3)题目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其中必答题为每组10道,抢答题共15道,由计分员统计分数。

八、活动过程:

(1)介绍工作人员、比赛规则等,本次比赛分为两个板块,必答题和抢答题。

必答题每组有10题,每题10分,每题思考时间为10秒(由计时员计时),由各组的三位代表分别完成,答对加10分,若回答不全或不会回答可请本组其他的任何一位同学补充,若答对则加5分,答错或答不全均不加分,不倒扣分。(同时比赛规则展示在多媒体上)(每题在主持人宣读的同时都由工作人员用多媒体出示,同学回答完后主持人宣读答案,并做好裁判工作)。抢答题共有10道,每道10分,由先抢到的小组回答。

(2)计分员进行计分。

(3)教师对分数最高的小组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颁奖。

九、可行性预测:

1.形式较为简单,操作性强。

2. 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会相对活跃。

十、注意问题:

1.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2.要注意竞赛试题的题型要灵活多样,难易适中,趣味性高。注意题目难度要呈梯度,尽量找多点题目,避免多个班开展时出现题目重复。

5.历史兴趣小组活动实施方案 篇五

负责人:薛华丽

成员:曹绘野

历史学科现在在中科科目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要。所以对历史课程的学习也尤其重要,作为初中历史任课教师,我们有必要加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对学生了解历史,提高成绩,顺利参加中考都是有所帮助的。

学生对某一学科兴趣如何,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各学科教师都很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问题。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希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采取各种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置身于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事件中,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使历史知识的抽象学习成为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为了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表现自我,学生会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活动所需的历史材料,这样就极大在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历史的兴趣会十分高涨。下面是我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几点做法:

1、活动安排要紧扣现行历史教材,为历史课的学习服务 开展历史课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主要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活动的安排不能脱离现行历史教材。我对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教材中适合开展活动的内容,精心制定活动计划和时间安排。例如:初一阶段除教材上已经有的活动课以外,我还安排了以下活动内容: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相互走访(目的是掌握农耕文明的主要内容),商鞅舌战群儒(目的是掌握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另外还有学期末的历史人物表演(目的是对全学期所学的历史人物及主要历史事件进行复习)等„„;初二阶段我安排了以下活动内容:火烧圆明园历史电影观看(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课的内容并适当在情感价值观方面拓展),长征组歌演唱(目的是掌握红军不怕远征难及配合活动课“重走长征路”),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目的是掌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及培养学生爱热爱南昌),家庭相片展(目的是充分认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初三阶段安排了古代文明之光小报编辑活动(巩固中外古代文明成就方面的知识),近代世界艺术作品欣赏课等;组织学生进行以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为主题编写手抄报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活动准备中充分学习课标要求的有关历史知识,学习兴趣较浓,对提高学生初中历史课的学习效果是很有帮助的。

2、活动要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我准备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编演历史剧,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等活动,我力求活动进行得丰富多彩。如“商鞅舌战群儒”活动中,让一位学生扮演商鞅,再找几位学生扮演反对他的守旧大臣,一场商鞅舌战群儒的场面就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活动有声有色,学生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3、活动一定要注重实际效果,避免只有形式而无内容 一次有效的历史课外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活动的结束,必须及时巩固和深化活动的成果。在这方面,我们通过让学生写日记,做作文、开座谈会、等方式,帮助他们从思想上总结自己的感受。总之,要把学生在历史课外活动上引发的感情冲动、形象的感染,上升为历史的反思、理论的思维,逐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达到深化教育效果的根本目的,真正为历史教学服务。历史课外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历史素质,积极地参加历史课外活动,为此,在安排活动时,我力争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决不是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具体活动时间、地点安排

6.政史教研组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篇六

一、活动目的与宗旨

历史作为一门反思之学,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获得启迪。以前人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以前事为师,努力取其教益。

学习历史,可以帮助中学生提高其个性修养和生存质量,优化其认知结构,开阔其思维视野,增添其气质魅力;学习历史,可以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世界的历史和今天,使之以充分的信心、坚强的毅力、历史的智慧,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去;学习历史,可以帮助中学生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国际环境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在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今天,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进一步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做出努力。

为了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历史的教育和社会功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拓宽其学习历史的视野,丰富其校园生活并培养其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举办此次历史知识竞赛。本次活动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各个方面的历史,将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现出来。希望这次活动在带给学生欢乐和知识的同时,也能给他们带来新的启示。

二、活动名称

金兰中学历史知识竞赛

三、主办

金兰中学历史教研组

四、活动时间

2013年5月30日下午15︰00 ~ 17︰00

五、活动地点

金兰中学会议室

六、活动对象

七年级、八年级各班历史老师在本班推选三名同学参加。

七、活动要求

1、七年级、八年级各年段各个班级务必认真宣传本次活动,组织筹备,推选参赛人员。

2、各个班级参加决赛的队伍需提前十分钟到场,各个班级的学生准时到达活动场地,必须服从教研组和班主任的安排。要保持比赛场地安静,遵守活动规则,凡违反活动规则将取消参赛资格。

3、各个参赛队伍人员必须遵守比赛规则,违反规则将按照相关规则处理。

八、设奖办法

本次历史知识竞赛以年级为单位分为两组,即七年级、八年级分别为一个组,各组分别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明,三等奖三名。分别给予一定的鼓励并颁发荣誉证书。

政史教研组

2013年5月20日

金 兰 中 学 2012 — 2013学第二学期(政、史、地)

政史地教研组

7.历史第二课堂活动方案 篇七

一、项目研究先行组先行先试,打好基础

2012年10月13日上午,我们在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举行项目研究启动会议,成立了由区内八位骨干教师组成项目研究先行组。会上,本人就项目研究的背景、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参与对象等基本情况进行说明,对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的要素构成及设计基本要求作了专题报告。先行小组成员学习了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尤其关注“以学定教、少教多学、鼓励挑战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新课堂实验,在坚实“两个基础”和实现“五个转变”的课改精神上达成共识。

在经过成员讨论后,我们归纳出了四种认知分类目标下的学生历史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模式,即:了解领会型学习活动设计模式、诠释鉴别型学习活动设计模式、能力转化型学习活动设计模式、延伸创造型学习活动设计模式。然后,我们进行了组内分工,明确学段研究目标,形成初高中各4位教师组成的设计小组,讨论并通过了学生历史学习活动设计有效操作的基本要求。一是关于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情境性;二是关于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要渗透学史意识和史学基本思想方法,要关注师生、生生互动的时间,要关注互动的效果,要体现学科学习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各设计小组依据课程单元研讨主题和实际的教学进度,以课为单位、选择认知分类目标引导下的任意一种设计模式,完成一份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稿。设计稿不要求面面俱到,涵盖整课历史教学环节与内容,而是选择最典型的且最能体现学生发展要求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各小组分头行动,通过区内网络教研平台就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开展研讨与交流。其他教师在倾听意见的同时,各抒己见,呈现自己酝酿的设计思路,为接下去的二度设计提供有价值修改意见,并进一步优化方案,为后续区域范围学科教师全体参与,实施培训打好基础。

二、教师全员跟进,围绕研究主题,明确改进方向

2012年11月14日下午,全区初高中历史教师参加了主题为“关注学生学习活动有效设计,落实学科能力目标”的教学专题研训活动。与会教师分组参加了项目研究先行组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并运用项目组开发的“课堂观察量规”对学科能力落实和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课后,教师们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主旨和课堂观察量规,就学生活动方案预设与课堂教学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作了深入的剖析,许多教师为进一步优化学生活动设计献计献策,项目先行组的教师也获益良多。在课例研讨的过程中,大家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与困惑畅所欲言,在观点碰撞和实作经验的启发下,项目研究主题、研究目标、研究方向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渐明晰起来。

会议后,项目研究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为期一个半学期的全员参与阶段。高中以教研组为单位、初中以教研片为单位分别认领研究任务,利用两周一次的校本研修时间,就项目研究的主题开展理论学习,围绕“学生学习活动”进行方案设计、课例研讨。通过实践与反思,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形成可操作的、目标指向清晰、符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活动案例。在此过程中,项目研究先行组的教师定期参与到各校、各片的研修活动中,引领、指导、服务各小组的研究工作,发现、总结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利用全区学科网络教研交流平台,及时发布各组经实践反思后形成的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方案,为项目研究积累素材。

三、项目研究效果初步评估

历史课堂以“学生学习活动有效设计”项目研究,策划、实施一年来,项目组共征集、总结出学生学习活动优秀案例64篇,涵盖初高中学段。围绕项目研究,共召开教学研讨、培训活动10次,校本教研活动、片教研活动30次。项目研究从“以学定教、少教多学、鼓励挑战性学习”为核心的新课堂实验要求出发,聚焦历史课堂的存在的问题,以“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设计”为课堂改进的切入点,通过缜密策划,扎实推进,取得了教与学的双突破。

实践中,教师更加关注学情的分析与研究,认真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心理,遵从学生的学习规律,重视学科学习能力目标的定位,教学设计中不仅仅备教师怎么教,更关注学生怎么学。以具体生动的情境创设,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学生通过接触文字材料、实物材料、地图、影视图像等多种史料,多感官地触摸历史、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在感知的过程中,教师围绕学科能力目标,通过一系列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设计,设疑问难,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与潜能。这种“教与学”的关系的和谐共生,是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行为改善和学习品质提升所带来的良性结果。

此外,项目研究过程紧紧依靠全体任课教师,行动研究的推进也大大激活了教师参与校本研修活动的热情。全区教师围绕一个研修主题,开展校本研修,群策群力,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教师的聪明才智。由于组织落实有效,研究成果显著。

8.重视课本探究活动 创新历史课堂 篇八

一、对于学习与探究课,笔者认为,有两点足够

1.激发兴趣,学习“学习与探究”

在学习“学习与探究”课时,有几种现象。一是叫学生自学,课堂上根据课本内容照本宣科读一遍就算完成,二是这种课不学,一下跳到下一单元,学习新课。三是根据课本“学习与探究”课的内容布置作业,课后也不检查,这课也等于没有学习。这三种情况使得“学习与探究”课形同虚设。其实,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只要激发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可以上得有声有色。先必须使学生上钩,吊学生胃口。比如七(下)第九课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这课。笔者把学生带到了多媒体教室去上。首先查查自己姓的历史,从什么时候有了这个姓,历史上出现哪些名人,你们姓的堂号是什么,你是什么辈分等等,最后笔者说,查找资料最全的,最好的,笔者把它们打印出来,作为奖励。结果这节课上得很好,完成学习目标,使学生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动手的能力。课后有个张姓的同学,回家问了他爷爷,查了家谱,自己写了一篇文章,交给了笔者,笔者帮他修改修改,制作了一下,打印了出来,给了他,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表扬了他。

2.提高动手能力,学习“学习与探究”课

在学习“学习与探究”课时,这个动手能力,不仅仅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老师也要亲身体验进去,才能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消除与学生的隔阂感,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理念。比如七(下)第17课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这课,大家可以看看课本上的图,人物是多么的小,要想辨认清楚,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这课的关键就是读图,图不清晰,怎么完成教学任务。我也试着使用多媒体教学,可是投影效果也是不理性。最后我想到了把图给喷出来。做成广告牌的样式。我的想法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在上课的时候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是因为学生看得仔细了,和老师平等的站在一起讨论《清明上河图》的一些问题,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而不是老师高高站在讲台上在那滔滔不绝的讲解。大家可以亲身体验一下,老师们天天喊着要求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可是老师们不和学生们一起动手,怎能去指导和建议学生做这做那呢?

二、对于每课课后的“活动建议”

在每一课的结尾部分,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专门设计了一个“活动建议”栏目。笔者觉得,巧妙用好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创新历史课堂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而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很遗憾的错过了这一环节,每课后的“活动建议”栏目,更是形同虚设,很少涉及,有的教师甚至根本不知道该栏目的存在。真是学习资源的极大浪费,损失可谓大矣:历史课堂为何平淡乏味枯燥?学生为何对历史学习兴味索然漠不关心?各种原因,不言自明。初中生活泼好动好表现,追求新鲜渴望多变,教师总是一成不变的围绕教材说教,不符合初中生的心理需要。教材这番设计编排,精心独到科学合理自在其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非常注意探究活动的应用。如七(下)第二十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活动建议”:举行演讲会,说明台湾、西藏、新疆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做好这一活动,笔者在第十九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结束时就已经布置了课后作业:我国统一大业尚未最后完成,台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西藏问题、新疆问题也不时的暴露出来:3.14西藏打砸抢事件,暴露了藏独分子猖狂嚣张;新疆也有一小撮民族分裂势力企图把新疆从我国分裂出去。作为我们学习过历史的中学生,对此你有何看法?台湾、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如果让你去反驳台独分子、藏独分子、疆独分子,你能从历史中找到哪些证据?请课后认真准备,下节课发言,比一比看谁的证据充分。我把这一演讲活动放在了第二十课上课之前进行了,学生发言积极踊跃,争先恐后,有的学生竟然还举出了我们从未学过的史实,可见课前准备的充分和活动积极性的高涨程度。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多了一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而且找到了学习历史的自信和兴趣、掌握了收集材料的方法途径、学会了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为新课内容的学习做了很好的过度和铺垫。学习探究活动的尝试和应用,其功效可见一斑。

9.历史第二课堂活动方案 篇九

一、竞赛目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加深对国情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经研究决定举行中学生“美在中国”历史知识竞赛活动。

二、竞赛组织:

政史科组和初一历史备课组。

三、竞赛对象:

七年级全体学生。

四、竞赛内容:

七年级历史知识和国家重大建设成就。

五、竞赛时间:

2013年11月14日(第11周星期四)。

六、竞赛形式:

本次竞赛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竞赛试题分值为100分,共30分钟。

七、奖项设置:

1.团体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

2.个人奖: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50名。

八、活动预算:

1.团体奖:奖状6张。

2.学生奖品:一等奖10份,二等奖20份,三等奖50份,3.辅导教师奖:

初一历史备课组

10.历史第二课堂活动方案 篇十

方案

仙桃一中历史课题组

一、课题的名称

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应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以全面落实新课标,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历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面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这是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回答的问题,更是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本课题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明确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各种因素,探索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方法和措施,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大幅度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从而使历史教学适应新世纪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并推动基础教育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课题的界定

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主要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功效(效果),即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培养了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历史情感,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和历史创新和实践能力。

四、课题实验假说

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涉及到历史教学的许多方面。假如在历史教学中,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利用、教学评估的最优化,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四化所需要的人才作出贡献。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

1.教育学、心理学理论

2.创造教育理论

3.构建主义理论

4.系统论、控制论的理论

5.信息论理论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创新教育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主要包括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质量观等。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主要包括:新课复习课、评讲课的教学设计;“学导式”、“启发式”、“先学后教”、“学生当先生”讲历史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3.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开展科学的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标准与测评。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特点,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和比较法。

八、课题研究的策略与调控

1.坚持课题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与常规教研紧密结合、与高考备考紧密结合。

2.以点带面。以高一(20)班、高二(02)班、高三(03)班为课题研究的实验点,及时总结推广这些班级课堂教学的经验,把研究活动扩展到全校各年级各班级。

3.以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

4.理论研究与实验相结合,不断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

5.严格执行部颁教学计划,不干扰其他学科的教学。

九、课题研究的计划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三年。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2007年6月至9月为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制订研究方案,申报立项。建立研究小组并作好相关的准备。

第二阶段:2007年10月到2009年底为实施阶段。即按照方案开展研究和实验。

第三阶段2010年1月至6月为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总结研究成果,请课题主管机构鉴定验收、结题。

十、成果的体现形式

1.研究文集

2.研究纪实光盘

3.教学案例及课件

4.学生考试成绩、参加学科竞赛、历史课外活动的成绩

附:课题组成员名单

顾问:冯长运李情豪李之善方烈暴赵中想夏家林

组长:危杨林

副组长:陈登章谢从德

组员:彭金谦杨世钦陈思静王翠莲朱圣阔夏彩兰

仙桃市第一中学

11.历史第二课堂活动方案 篇十一

一、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活动设计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自己作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历史的主人。

二、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的目的

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老师就相当于“导演”,要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很多历史课堂有了学生朗读、绘图、讲故事、唱歌、历史剧表演等,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立意翻新,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可谓“热闹非凡”。历史课堂“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而是要明确活动的意图,既要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们偏离主题。并在学生“活动”中随时提醒学生本“活动”的“目的”。如在七年级下册《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里的明清八股取士一目中,我安排了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表演短剧、“看图说史”等活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切是让学生看《举子看榜》“看图说史”的活动,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发言,有趣的是他们对图中挑担子的小男孩的身份发生了争议,初一学生的天真本性使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有说是货郎的、有说是书童的。这个时候不能由他们争个没完没了,偏离主题,于是活动的目的让我提醒他们的时机也到来了,我对他们的发言都做了肯定表扬“观察仔细,想象丰富”并允许保留各自的意见,然后立即顺势让学生们思考此图整体上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留有悬念又尊重了学生,也不让他们太偏离主题。结果学生们也就很快言归正转,并都能说到当时八股取士考试制度下读书人的复杂心理,并能理解八股取士的危害,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对本课的学习。因此教师们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能重形式而轻知识,不能因活动而偏离主题和抛弃重点。让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既要创新又要主题鲜明,并且要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三、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朗读、记忆等,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与探索,让学生在体验历史中思考、积累和丰富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开拓延伸从而培养学习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等。例如“在七年级下《近代前夜的盛事与危机》一课中我就安排了“小老师”上课的活动,具体办法把学生分为三个组,分别负责“盛世”“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危机”的教学。第一堂课进行分工准备,每一大组的组长负责分布任务,并让自己的每个组员分别都有任务(查阅资料、做课件、备课、选出“老师”等);第二堂课就由三位“小老师”正式“上课”,“小老师”们也大力发挥学生主体性,表演课本剧、讲故事等丰富的活动,最终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非常新鲜。通过这样“活动”后,学生们不仅牢固掌握了本课知识,也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还感受到老师的苦与乐,坚强、信心的情感油然而生。这样的历史课堂的学生“活动”就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当然学生不可能达到老师的素质和技巧,这就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工作,给予他们必要的指点和帮助。

四、有利于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

历史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要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使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一体化。我曾让学生表演过“西安事变”背景和过程,之前下了大量的功夫做准备,课堂里小“张学良”绘声绘色的劝谏到“哭谏”让好多学生眼中闪动着泪花,这样让他们非常容易的理解了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并突破了这个难点;表演“西安事变过程”中“蒋介石”悲愤地反复仰天长叹:“‘1936,12月12日,西安’,辱死我啊!”让大家终身难忘。这样学生们自然记住了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基础知识也完成了这些知识目标。这样也使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表演中自然体会了张杨二人的强烈的爱国激情,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最终完成了本课的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还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并让历史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要做到这些,尽可能让学生在我们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是唯一最好的选择。

12.历史第二课堂活动方案 篇十二

一、导课

同学们, 你们坐过高铁吗?宝麟铁路即将竣工, 届时将极大解决麟游煤炭等资源外运困难。你们知道当今铁路运输靠什么带动?那最早的火车又以何作动力?

二、活动课方案

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讨论中, 我引出本节课题:“蒸汽”的力量。板书课题后, 我提出本节课的学习方案:六个学习小组中一、二小组阅读第一目“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三、四小组阅读第二目打造“世界工厂”, 五、六小组阅读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各小组自由讨论生成三至四个问题, 向和本组同一阅读内容的另一小组提问, 并补充讲解或点评, 最终由同学们评出优秀学生。限时五分钟。

三、新课学习

经过五分钟的热烈讨论, 第二小组甲同学手捧课本走上讲台, 她向第一小组的八位同学先后提出四个问题: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 最先在哪个国家, 兴起的标志是什么?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的表现是什么?工业革命的影响是什么?工业革命的拓展状况怎么样?被提问的同学照着课本先后做了回答。第二个自告奋勇上讲台的是第三小组的乙同学, 他面带微笑, 轻缓地说:“我给大家带来两个有深度的问题, 全体同学都可参与回答。”他的神秘引来在座的一阵笑声。他的问题是: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中国在干什么?中国一直把发展的重心放在内陆, 而英国则在海洋, 为什么?话音落定, 教室里出现了几秒钟的安静, 随即开始有人窃窃私语。经过一分钟左右, 他开始点名要求同学回答。学生分别谈到中国所在的历史时期, 从18世纪60年代推理出康乾盛世, 再答出中国闭关政策, 重农抑商, 处在封建社会落日的余晖中沾沾自喜。第二个问题则强调地域环境的重要性和不同文化理念等因素。这些答案最终由乙同学做了总结。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出人意料。问答结束, 我第一个带动学生鼓掌祝贺。接下来第五组的同学丙上台提问, 可能是受乙同学的激发, 她声音清脆语速较快, 共提出四个问题:英国打造世界工厂的原因、表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条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其中最后一个问题带有拓展性。她问大家“假如你生活在工业革命时代, 面对西方殖民扩张, 你是抵制还是顺应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同学们侃侃而谈。

讨论题目呈现完毕, 我最后做了本节课的点评。就这样, 紧张而愉快地上完了这节历史课。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即:大工业狂飙时代, 中国在干什么?中国一直把发展重心放在内陆, 而英国则在海洋, 为什么?假如你生活在工业革命时代, 面对西方殖民扩张, 你是抵制还是顺应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如何定位这节课, 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合作讨论探讨问题, 最后面向全班同学发表看法, 课堂上提取信息, 归纳、分析、表述, 锻炼了各方面能力。这应该算一节高效课。可是经过多次教学尝试, 这种课不可能每节课每个班都有预期效果。对照分析, 我的结论是:学生文化课学习水平、历史知识水平存在差距;主动学习, 大胆发言积极性不足;缺乏主动学习习惯。由此联想到学校三年前倡导的“一案三单分组讨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花大气力采取走出去组织教师外出学习, 请进来邀请名师示教, 最终那种以分组讨论、展示汇报、教师评价为标志特征的高效课堂模式为大多数学生所反感抗拒。何故?据调查, 大多数学生认为该模式更适合于思维敏捷、学习基础好的学生,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不如听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这种教学练就的是少数学生, 学生主讲下的课堂往往是课堂上慷慨陈词, 课后一知半解。

有研究者认为:所谓“高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高低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上一篇:贷款技术服务协议下一篇:安全乘坐自行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