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探索学习模式在小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24-07-11

情景探索学习模式在小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共9篇)

1.情景探索学习模式在小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一

——情景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体育情境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通过设置相关的故事情节、场地器材和情感氛围,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情趣,从而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发展学生体育兴趣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理解、尊重、参与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特点是通过情景设计使学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获取最佳的注意力。

情境教学法用潜意识调节意识,用情感和审美来调节意识。情境教学模式的作用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特点是可以使学生身体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情操得到陶冶。

体育情境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是“入境”。即让学生心悦诚服地跟定教师,饶有兴趣地去亲身体验为教学活动提供的特定境界。

体育情境教学模式使用的主要方法是游戏。游戏法是指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运用的各种各样的游戏的方式。游戏法的特点是:有一定的情节和思想性,能引人入胜;它同时具有竟争性和娱乐性;虽然

有一定的规则,但是,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又有较大的运动负荷。

体育情境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

设置情境——引发运动兴趣——

体验情节——运动乐趣——还原

案例1

教材分析

小学低年级教材“单双足连续跳”,这个动作很简单,做起来很方便又不费时间,而锻炼效果又很好。可以发展弹跳力和增强下肢的力量,不仅可以列为跳跃的准备活动内容,而且还可以适当安排在课的基本部分集体进行练习。情境教学选用“小青蛙捉害虫”

教学目的任务

通过“小青蛙捉害虫”这个游戏,发展弹跳力,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促进学生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机能的发展。培养了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使学生获得兴奋的情感体验,小青蛙经过努力,捉住了害虫,就立刻会产生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兴奋喜悦的情绪就会笼罩全部身心,成功后就会产生一种内心的满足感。所以学生们就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尝试这种冒险行动,这就是学们在游戏中始终处在兴奋、愉快情绪之中的原因。

游戏前教师设置情境

导入游戏“小青蛙捉害虫”的故事,同时让学生转变“角色”,几名学生变成“小青蛙”,同时其余学生变成“害虫”。一开始,就有学生说:“老师,我不做害虫,我要做益虫小

青蛙。”还有些调皮的学生就说“老师,我做害虫,”这些调皮的学生就想这个时候来故意撞撞同学,这时我就正确引导他们,这是为了上课的需要,同时警告一些调皮的学生,不准乱来。

场地布置

画一个排球场地大小的长方形为“稻田”。

教学过程

“害虫”在稻田里用双脚跳跃,“小青蛙”在稻田里也用双脚跳跃追拍小虫,被拍者与“青蛙”互换角色。在活动中大家可以边做边唱儿歌:“小青蛙,呱呱呱,小虫见了就害怕,它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大家保护它。”

规则:大家都要用双脚跳,不要跳出界,追拍时不能推拉。

案例2 教材分析

急行跳远是跑几步,一脚起跳,双脚落地的一种身体练习。在低年级掌握了“跳单双圈”和立定跳远动作之后,本次课学习上几步单脚起跳和双脚落地技术,基本完成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几个基本环节。发展学生的协调性、下肢力量。

学生分析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喜欢体验动

物角色,因此,本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欢快、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和锻炼,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教育与启迪。

教法分析

本节运用的方法是游戏法。游戏的名称是“小猫钓鱼”。游戏根据同名故事改编。“小猫钓鱼”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可

以集“育体与育心”为一体,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做事、专心致志的良好品德。教师在游戏中扮演“老猫”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教具“鱼杆”的制作应形象逼真,让学生触景生情,跃跃欲试。

教学过程

准备活动是“小猫做操”基本部分是“小猫钓鱼”,结束部分是“小猫回家”。

体育情境教学模式适应的条件是:小学中低年级且有适宜的教材。这是因为,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在意识水平的发展上还不够成熟,对“造境”造出的情境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区分不清,因此“心甘情愿”地“入境”。如果是高年级的学生,在意识水平的发展上比较成熟了之后,一般是不会轻易“跟随”老师“入境”的。

体育与健康学科立定跳远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立定跳远是低年级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学重点是两脚同时起跳,落地平稳。所以,教学应着重解决两个问题:1.培养学生正确的跳跃姿势,为儿童以后的发展与提高打下基础。2.学会轻巧落地的方法,增强安全地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各种方式的跳跃,如模仿小兔子、大青蛙、袋鼠等动物的跳跃动作。对跳跃有了一定的基础认识,这些为学生探究、合作学习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教学重点应放在协调用力和落地轻巧上。

2.近一年的学习生活,学生已经熟悉学习环境,能通过合作,共同参加身体练习,能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并相互交流。

三、设计理念

1.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在体育课中体验运动参与的乐趣,增进健康,并掌握一定的技能是主要任务。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身体现状和心理需求,让儿童在富有情

境的环境中学习体育,参加锻炼。

2.体育健康课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和情感的体验,所以,应给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展示、自我体验的机会,以完成运动参与、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等各领域的教

学目标。

3.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适当渗透自我保护的常识,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

四、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积极活泼地参与体育,并表现出全身性的活动。

2.运动技能目标:掌握两脚同时起跳和轻巧落地的跳跃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发展跳跃能力,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4.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五、教学流程

(一)引起动机

1.“大风吹,小风吹”:学生想像大风、小风中的情景,根据自己的想像,用身体、动作、语言(声音)表现出来。教师变化口令,学生练习。当教师喊“风停了”学生做“站如

松”,迅速站好。(反复几次)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方式开始体育课,完成热身活动,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及表现力,在活动中表现出“动中有思、思中有练、练中有情”。“风停了,站如松”,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站立姿势和组织纪律性。

2.天、地、球:教师根据自己的手势分别作出“指天、指地、成球”动作,学生随老师边喊边做。当老师手成球状,学生立即下蹲成球。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反应力和注意力,调节运动负荷。

3.拍皮球:教师扮演卡通人,学生模仿小皮球,师生按儿歌的内容、节奏边说边练。

师:我有一群小皮球,拍一拍,生:跳一跳,跳一跳,(边喊边做)

师:红的绿的都会跑(教师追逐学生,学生四处逃散)

[设计意图]: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角色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双脚同时蹬地起跳的动作要领,同时练习了奔跑、追逐、跳跃、躲闪等身体活动,增加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二)发展活动

1.小兔子回家:设计情景,一只大灰狼在小兔子家门口睡觉,小兔子怎样回家?(引起学生思考,跳跃时落地轻巧。)师生共同参与游戏。

[设计意图]落地轻巧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情经验,在游戏中让学生去体验落地动作,并掌握落地的方法,将教学重点内化在情境中。

2.讨论尝试:(1)怎样跳,才能和小兔子一样落地轻?(2)各小组利用小垫子进行练习,目标是落地轻,落得远。

3.发表分享:请各组做做看,选出最好的小组和个人带领练习,相互交流,为完成目标而努力。

4.展示归纳:设计陷阱(将小垫子纵放),小兔子越过“陷阱”,评比,各小组以过

得多者为胜。

[设计意图]:立定跳远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在有趣的情境中,通过分组讨论、发表分享、展示归纳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并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地给他们创造自我设计、自我展示和交流探讨的机会。

(三)综合活动

1.想像生活中还在什么情况下用跳跃动作,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试着练练看,并做

到落地轻巧。

2.用小布球尝试进行各种投掷练习。

3.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表情歌舞:用动作、表情表现“大海啊,故乡”的歌曲内容。

六、自我点评

1.本节课的体育教学,以游戏为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完成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等领域的教学目标。如“大风吹、小风吹”,“拍皮球”,“小兔子回家”等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照顾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需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了教学。设计了自主尝试、小组讨论、发表分享、展示归纳等教学流程,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3.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缺憾,如在小兔子过陷阱的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不够。能力强的学生一下就过了陷阱,而能力弱一点的学生,通过连续的跳跃也能过“陷阱”,这是学生大胆创造的结果。教师对此没能及时加以引导,说明应变能力不够。

(孙 勇)

2.情景探索学习模式在小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二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 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学案”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 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 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 然后, 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 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导学案的备写

广而精, 量适中, 全而不乱, 符合小班学习要求。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来自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 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 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 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

首先, 主备教师必须吃透教材, 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 导学稿上的每一句话、一道习题力求做到“弹无虚发”。

其次, 对于教学设计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有指导的作用, 又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既要学生在自主研究学习中积累学习经验; 又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能力; 既要在小组总结交流的学习中共同前进, 又要使学生在问题交流过程中有开拓创新的意识。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真正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像厨师一样进行“选料”“配料”, 既要使“菜”的味道有特色又要符合大众口味。既要使优等生“吃饱”, 又不能使后进生望而却步。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参差的同学的学习实际,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最后, 导学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绝不是哪一个老师的功劳, 而是备课组全体成员合作的结果。主备教师备好后, 再由备课组全体教师共同讨论修改, 最终定稿。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

二、导学案在小班教学中的操作

教师是导演, 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监督者、见证者、合作者, 是学生讨论得出某种结论和规律的欣赏者。

在小班化教学中, 师生的教学距离明显缩短。近距离的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实物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物上动手操作, 这既符合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 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习走进图形世界”这一章时, 我利用球、盒子、自制的立体模型等实物教授形状。学生在实物中“看看, 猜猜、拼拼、剪剪、摆摆、比比”一下子就知道, 这些是球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棱锥、棱柱。它们是由哪些面组成, 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例如:

1. 由几个正方体小方块堆放的三视图, 想象小方块如何堆放问题, 我组织学生先想, 然后再动手操作验证, 学生学得很轻松。

2. 学了图形平移、翻折、旋转后介绍扬州的剪纸艺术, 并在班级开展了一次剪纸比赛, 学生的兴趣浓, 积极性高, 剪出了很多美丽的图案, 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剪纸的数学原理, 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让学生受到了艺术熏陶, 学得愉快又扎实

三、导学案的批阅要有指导性、针对性、及时性

一般地, 一节课的导学稿的批阅次数为三次。第一次, 为预习部分的批阅, 教师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预习疑难给以点拨和指导性的意见, 为课堂教学打基础。第二次, 为作业和课外拓展延伸部分的批阅, 这一部分最为重要, 教师必须认真仔细的批阅, 了解各个层次的学生知识的掌物情况。第三次, 检查学生对错题的更正情况, 避免学生将问题遗留积累, 造成知识的负积累而成为“差生”。不论是哪一次的批阅都必须及时, 老师及时的了解学生, 知道存在的问题, 对症下药, 又便于课堂操控, 查漏补缺。

未来的社会, 需要培养数以万计的各类高、精、尖的综合型人材。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要教师手把手地教出来, 培养成材, 更需要的是自己努力学习, 发挥潜能, 磨练出来的。这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学会自己学习的本领, 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在小班教学中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能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探究性、体验性和互动性, 不但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 适应教育的需要, 还保证每个学生发展的权利。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与培养, 我感觉在“小班化教育”的实践下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 学生从原来的不会说、不想说, 逐渐转变成现在学着说、试着说, 到再后来的抢着说、各抒己见。通过小组内交换看法见解, 每个人参与到学习中, 都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学习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在实施“小班化教学”的过程中, 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和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1. 有些学生基础太差, 无法进行讨论, 其他学生不愿意与其合作讨论。

2. 合作讨论需要很多时间, 初一教学内容少可以进行, 但到初三影响教学进度咋办。

3. 如何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发展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层面, 小组的搭配, 要动态地进行把握, 视发展情况及时调整, 以激励学生不断地竞争问上, 但调整频率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之, 新时代的进步, 促进着教育的新形势, 同时新课标的提出, 代表着教育的进化, 指引着数学课堂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 作为新时代的教学同样也要求能善于利用新课标的教师, 其实新课标的提出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新课标”下没有优质的“新课堂”。我已深深地感受到份份导学稿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多地传递出教师与教师之间精诚合作的情谊, 架起了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摘要:“导学案”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 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 发挥最大效益。

3.情景探索学习模式在小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小班化 数控实习 有效性

一、“小班化”模式教学理论背景

二十一世纪,社会进入了工业化高度发达时期。数控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社会对数控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职业学校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培养企业一线人才的地方。为此对中职教育教学及教学模式要求也更高。

近些年来,随着高中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基础稍为好一些的学生都选择了上高中升大学,导致技校的生源逐年下降,大部分的生源都是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理解接受知识能力较差,个人意志力薄弱,学习自控能力差,不能自觉去学习。

大班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一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之下的特定的产物。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物质条件的不断完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会断更新不断进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越来越不适合宜了,甚至已经越来越成为了教育发展的一个羈绊。现代教育的效益体现为人的质量,强调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平等。因此,要让每个学生受到充分的教育,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彻实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推行小班化教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在中职化教学中,采用“小班化”模式教学就是打破传统教学的禁锢!

二、什么是教学班级小班化

关于小班化,教育界到现在为止也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但在教育实践中,有人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关注的覆盖范围一般有多大?国内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 ,超过越多,顾不到的学生也越多。

查阅国内外资料,小班化教学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80年代,美国的部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93年克林顿总统创导全国性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运动后,美国教育部门不遗余力地推动缩小班级规模,并制定了相关的法规。目前美国中学的平均班级规模是25个学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美国总统克林顿又提出美国中小学班级规模应缩小到18人。目前德国班级规模与美国相似,全国平均为25个学生。英国20到25人,加拿大25到30人,日本35到40人,但这个数字已经引起了日本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人员的注意了。

为此我们可以认为,教学班级小班化是一个班的学额概念,是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学生数量,只要每个班级学生控制在30个学生以下就可以叫做一个小班了。

三、如何进行“小班化”模式教学。

(一)、人员的分流,合理安排时间

人员的分流是按学生的人数分为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举我校09数控2班为例。该班现有人数52人。分流:一半学习铣床,一半学习数车,然后再分上下午班实习,这样一分为四,每一个小班就只有13人。在人员分流时应充分考虑人数、设备、以及时间的安排,尽量做到科学合理。

(二)、“个别化”教育

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差异太大,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也相差甚远,同步教学方式难以适合每一个学生。个别指导就是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特别是对于基础差些的学生。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三)、“个性化”教育

什么是个性?这实在是一个非常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人之不同,各如其面”,这只是对人的个性的某些侧面的通俗表达。

尊重学生个性的需求,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掘学生潜能的优势

潜能是生命所蕴涵的、潜在的、可能发展的倾向,是人自身中“沉睡着”的力量,是现实生命发展的源泉。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来展开教学

以数控车床实习教学为例,在教程序编写时,有些学生喜欢在电脑上模拟操作中多次模拟演练,使自己熟练掌握编程加工程序再到机床中实时操作。认为熟能生巧,更有利于上机操作。而有些学生则喜欢尽快地在机床操作,因此在模拟操作中只需要演练一两次则行。认为模拟训练只是感性认识,而真刀实枪地上机操作才能掌握技能。

(四)、“兴趣”教育

“小班化”教育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长久的。”我们相信,在小班化教学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每一粒种子都会生根发芽,开出的将会是更娇艳动人的快乐学习之花!

(五)、“互动交流”教育

“小班化”模式教学给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条件。由于人数少教师能够和每一位学生互动交流,教师能够关照到每一位的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提问,而不是大班时的及少数人,并且在互动交流时场面容易控制有利于组织。如在数控实习中,在教学生编写程序时,当每教完一个编程指令时,我都会让每一个学生提问或者谈一两句的体会,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可以把自己在学习中的疑惑和心得体会及时地反馈,并得到老师的解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六)、勤巡回指导

通过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数控车床实习操作教学中,布置了实习任务后,学生独自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编程时,由于粗心录入程序时容易丢三落四特别是符号。因此要求教师在巡回指导中,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予纠正并及时实时实地教育。“小班化”教学模式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去指导每一位学生。

四、“小班化”模式教学的成效。

在数控实习教学中采用“小班化”模式教学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体现:

1、采用“小班化”模式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

传统的大班教学由于人数较多,师生交流也就不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采用“小班化”模式教学后课堂气氛得到改变,气氛明显地活跃,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较大提高。

2、采用“小班化”模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大班的教学转变成小班的教学,使得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大大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更值的欣慰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激发!

3、采用“小班化”模式教学使素质教育、人才教育、能力教育得到体现。

4、采用“小班化”模式教学是有效性教学的有力保障。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所说:“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般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地进步或发展”

五、结束语。

小班课堂上缺的不是教学情境,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气氛,不是个别学生的主动参与,缺的不是表面的小班化,而是充分利用小班时间、空间条件提高教学实效的小班化教育教学的理论和策略。如果没有一整套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没有一整套的实验方案,而只是照猫画虎的模仿,小班化教育没有实在的意义。

小班化教学,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受到等距离教学,让每个学生充分享受教育资源,充分享受老师。

参考文献:

[1] 张云 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体系的构建

[2]《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年第4期 上海师范大学主办

[3]《“发现式”教学法在数控编程教学中的应用》2011年第1期 中等职业教育

4.情景探索学习模式在小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四

摘要:本文阐述了情景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作用,提出了构建情景式教学模式的几个问题,包括如何设计情景式教学模式、如何合理的安排情景模式、如何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以及情景式教学模式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时刻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尤其是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对他们多进行关注,以此来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帮助他们积极投身到体育活动当中去,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差异 情景 教学模式 设计 关注 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7.4

1.问题的提出

学生的个体差异已经越发明显,而对于身体素质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该也是有所不同的。尤其对于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给他们找出一种适合他们并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方法是十分关键的,因此提出情景式教学模式,目的是让每个人都在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中不断提高自己。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并通过上课实际操作。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情景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情景是指交际活动的社会情景,成功的课堂教学应为课堂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东西。而情景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图片、录音、电视、投影、实物以及其它教学用具把教学内容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设置某些场景,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为生动的活动项目,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容易,更透切。情景式教学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情景模式。

3.2情景式教学模式的作用

1.情景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在情境中扮演某个角色,这种身体力行方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师生交流,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2.情景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帮助那些身体素质较差以及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的学生,通过为他们设置情景模式,让他们能够在比较适合他们的环境里进行体育锻炼,而且每个情景是针对水平相当的学生制定的,所以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心。

3.情景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责任,所以学生们就会尽全力去完成,有的靠自己,有的靠团队,这样又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3情景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设想

(1)按兴趣爱好分组。把爱好相同,技能不近相同的学生分在一组。例如在田径教学单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选择,可以分为跑、跳、投三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挖掘他们的运动潜能,这也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2)按技能水平分组。把技能水平相当但爱好不一定相同的分在一组。例如篮球投篮教学中,可以把投篮较准的分在一组,把投篮不准的也分为一组,这样教师可以利用较短的时间对准的一组进行辅导,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到不准的一组的辅导上,从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3)按技能水平好坏搭配分组。就是把体育技能、爱好均不同的人分在一组。这种分组目的就是扩大组内差别,让技能好的帮助技能差的,让兴趣浓的带动兴趣淡的,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最终提高学习效果。

(4)随机分组。这种分组一般采用随机报数和自由组合,通过报数随机分组可以达到各组间实力差不多的局面,便于开展小组教学比赛或游戏;而自由分组可以是爱好相同、关系好的同学分在一组,它们之间的配合会更默契。这种分组适合于球类比赛或一些趣味性游戏。

4.结论与建议

通过情景式教学发现很多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经过一段体育课学习之后,身体素质不同程度的有所进步;一些以前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同学渐渐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去。但是还是存在个别同学在体育课上不积极的现象。根据出现的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运动量和强度要适量。教师在安排内容时要照顾大多数人,不能让大多数人很轻松的就完成任务,更不能让大多数人无法完成任务。同一节课,同一个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如行进间投篮练习,技术好的学生10个最少得进7个;技术差的学生10个最少得进4个。这样才符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在能力范围内努力完成任务。

2.设置情景后教师要加强监督和指导,不能让一些学生偷懒,否则这种模式就失去了意义。

3.不要只有一个评价标准,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他么的潜能,使他们不断进步。

4.教师可以适当的和差生分在一组,这样能激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老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而且始终在为他们服务。

参考文献:

5.情景教学在数学中的应用 篇五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应以集体的自主活动为主旋律,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光要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想办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调动,能力得到提升.单纯的数学学习是枯燥的,但结合情境却能提供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积极学习。本文初步探讨了情境教学创设常见情景的办法,以及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情境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知识;情境教学

一、现实背景及意义

“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创设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是在情境创设的热潮下,情境创设中的一些问题和偏差也随之出现。不难发现某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只不过是“花架子”,它忽视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实效性。由此可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容易,而要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却不易。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而数学知识本身又具有它的抽象性,这一组矛盾是客观存在而又无法改变的,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领悟到情境教育是缓和这一组矛盾的重要方法。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

[1]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对于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研究,国内外一些教育家都曾提倡和实践过情境教学,在他们的教育论著和教学实践中留下了对情境教学的思考与经验。

[2]

二、国内外研究的状况

对于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研究,国外一些教育家,如苏格拉底、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都曾提倡和实践过情境教学,在他们的教育论著和教学实践中留下对情境教学的思考与经验。古希腊教育苏格拉底从事教学,常常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他借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激励学生主动求知。美国教育家杜威也十分重视问题情境教学,他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的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利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中,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对问题情境教学作了有益的实践和开拓。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他在长达9年的“暗示教学法”的尝试,取得了惊人的轰动效应的教学成果。“暗示教学”的根由就是问题情境教学。就是利用一定的情境,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并把问题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和教师正在对情境教学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并取得了效益。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自1978年开始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和“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改革实践。自2001年1月以来,在中国西南地区开展了“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实验。实践证明,强调创设数学情境,把从情境中探索和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趋动教学,同时在解决数学问题和数学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引发出新的情境,从而又产生出深层次的数学问题,形成“情境―问题”学习链,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华东师大孔企平教授的四环节论中,首要其冲就是要有一个问题情境以激发小学生的疑问,体现了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问题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

三、创设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引入故事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景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景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设故事情景,趣中质疑,疑中生思,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的时候,首先用大家喜欢看的《喜洋洋与灰太狼》编一个故事:大家这几天看《喜羊羊与灰太狼》了吗?羊村昨天晚上发生了一起盗窃案:小蚂蚁储藏在粮仓里的蛋糕被盗了。小蚂蚁知道后可急了,于是它焦急地绕着一片树叶的边线走了起来(课件演示小蚂蚁爬树叶过程)正好走完一圈也叫一周的时候突然想到:对,得赶快向村长报案,于是小蚂蚁就报案去了。(课件演示村长开着警车来了)村长来到粮仓侦察了一番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在门口留下了三种动物的脚印(老师出示三种不同动物的脚印),村长掌握了这一线索后就去调查了,同学们:你们也动手描一描脚印。学生动手,初步感知周长,然后通过摸、量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周长,最后通过量周长知道谁是小偷,这个情境的创设,运用了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并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法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成了学生进行统计竞赛的场所和欢乐的海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从前,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远道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

[3](二)、引入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4]如教学《圆的认识》,老师在课上用电脑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车子上颠簸,并设问:唐老鸭舒服吗?为什么?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做成圆形的。接着再用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车轴不在圆心上颠簸,设问:车轮已改成圆形的,为什么唐老鸭还不舒服?学生依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想到:要使汽车不上下颠簸,必须使车轴至车轮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最后再用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经过学生改进后的汽车上“嘎嘎”直叫,教师语言配合:唐老鸭在谢谢我们大家呢!这个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并体验到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成功感。

又如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数学知识。

(三)、引入操作情境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对小学生学习数学来说,确实是这样。“动手做”理念指出: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理解。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实物、学具等摆一摆、移一移、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增强感性认识,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5]

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有一个量高的环节。教师教学时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量出你手中圆锥的高?同桌商量商量再动手好吗?结果发现有的学生用两只尺去量;还有的学生把圆锥倒放去量;有个学生居然想到用一根细管从圆锥的顶点处插进去量。这样,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动眼看、动脑想、动手量的自主探究,获取了知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挥。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堆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四)、引入生活情境

儿童的数学是现实数学,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这是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完全相同之处,这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应用的原因。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多么广阔。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思考。

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师:老师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班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男女生人数。)师:男多女少这种现象从全国来看也非常明显。教师在大屏幕上显示几个网页,在网页中突出以下数据:

1、海南省新生儿男女比例为135:100。

2、我国于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在新生的婴儿中,男女人数的比为119.2:100。

3、男女比例失调,十年后我国将会有数千万光棍汉!师:刚才我们提到的135:100和119.2:100都是比,关于比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比的意义)真实的数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新的表示形式,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又如在教“按比分配”时,一上课,我就把学生带入了帮体育老师分球的情境中。“体育老师想请你们帮帮他的忙,给三年级的学生分篮球,王老师有12 个球,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你们看怎么分?”学生听到题,纷纷议论起来,交流后,基本上都同意男、女各分6个。这时,我说:“你们这种分法王老师试过,可三年级的男同学非常不满,说这样不合理。他们说,我们16个人,怎么和她们8个人分的一样多呢?老师太偏向了。那你们觉得怎样分才算公平呢?”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经过讨论,有学生提出建议:按男、女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分,多的多分点,少的少分点。有的学生起来争议:那到底多分多少呢?我及时抓住时机:“对,人多的要多分,人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又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们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就比较合理了”。可见,这种与[6]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多么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五)、引入竞争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总是希望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承认,得到较好的评价,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数学课堂上创设这样的竞争情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学习效果也很好。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成绩比较平均的小组。小组成员上课守纪律、会听讲、会提问、会思考、会合作、会交流,就奖励他们。课尾,评出优胜小组,分别为:冠军组、亚军组和季军组。老师和全班同学向获得冠、亚、季军的小组鼓掌表示祝贺,获奖小组成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快乐和喜悦的心情。然后对表现不够好的小组进行鼓励,并提出希望和要求。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比哪个小组会听课,哪个小组会合作,哪个小组学得好。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种形式,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学习效果也很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的情绪高涨并主动亲近数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使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融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6.情景探索学习模式在小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一个学生要有两个以上的合作小组,校内的小组和校外的小组,校外的小组可以打破班级年级的限制,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只跟校内小组成员进行合作,不能主动融入其他小组中,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合作,失去小组合作的意义。另外,学生跟不同的学生合作可以获取不同的思考角度,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跟不同年级的学生一起来研究问题,则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少起弯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准确把握学习时机,提高合作的可能性

一是要在学生产生争议时进行合作。如教学估算时,老师要去给学校8个班级买电视机,每台488元,老师应该带多少元钱合适?一时学生的意见不能统一,我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在小组内解决此问题,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小组中进行讨论。二是在学生困惑不解时进行合作。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无论怎样思考都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善于抓住这样的时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三是在学生一个人不能达成时进行合作。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合作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正确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提高合作的质量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新两基,这就要求我们要多一些实践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中的合作,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有合作价值的活动任务,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是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的,也可以是在校外由小组独立组织完成的。例如让学生分小组调查学生每天的消费情况,为超市设计进货方案等活动,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选择的内容既要让学生感兴趣,又要选择开放性的内容,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要注意积累活动的素材,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数学生活化和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数学知识。

4.做好合作学习评价

小组评价可分为个体评价和团体评价。对于个体的评价要依托于小组进行,考查个体对小组的贡献,对于班级的贡献,对于成员的贡献。团体的.评价要依托于活动情况的评价,学习质量的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由于每一次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的对象也是学生,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认识,谈体会,谈收获,同时能够了解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培养学生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7.情景探索学习模式在小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所谓的秘书实务是指对秘书的职业素质与能力需求为核心, 以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构建四大贴近企业、贴近岗位, 实操性强的教学模块。模块设计以秘书的角色认知、办文、办会、办事为主体, 每个模块有“工作过程分解”, 每个教学模块的展开均由秘书工作项目支撑, 工作项目中有“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的分析, 每个工作项目又以工作任务为驱动, 设计了“工作情景、技能训练、知识梳理、超级链接、实战演练”等。“工作情景”以工作任务作为切入点, 让学习者真正作为企业秘书进入角色。“技能训练”则通过工作任务中的角色模拟明确该项秘书工作所应具备的岗位技能。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对秘书这一行业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了, 并且也对这个岗位的培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 而教学方法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所谓的教学情境, 就是将课堂实际化, 而不是枯燥的传授知识, 这种方法的应用, 较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使课堂更加的生动具体,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欲望, 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思考, 主动提出问题, 改变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式, 使课堂更加的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秘书机构与智能环境

所谓的秘书, 通俗的就是指领导的“保姆”, 而秘书岗位也是与领导岗位相伴生的, 有了领导才有秘书的存在。秘书与领导的关系是一种有别于同事关系的特殊关系。秘书 (Secretary) 可以指:1.政党之内的要职, 最高者称为总书记。2.写字楼及商业机构内的文员职位, 专长是速记、打字、安排日程、会议、订机票、订酒店等。3.香港决策局的最高级公务员职位。美国联邦政府的部长英文名称亦为 (总统的) 部会秘书, 如国务卿为、陆军部长为, 平时称为部长先生。从秘书职位的角度来看, 秘书职位经历了从官职向社会职业转变的过程。

秘书的职能环境是指秘书在工作以及发挥自己职能时的舞台, 这个是秘书整理文件, 沟通、联系安排领导日程的工作场所, 秘书可以从中吸取自身所需要的文化素质以及个人修养等, 从环境中认识自己, 强大自己。然而秘书的职能环境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秘书机构内部的环境、秘书坐在组织的内部环境以及秘书所在组织的外部环境。而这三个环境相互联系、相互沟通。这种环境的好坏对秘书的工作效率有这较深的影响。然而要想提高秘书的工作效率, 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 并且要有一位作风正派、知识全面的领导。能够妥善的安排工作, 协调好内部工作人员, 使之发挥巨大的潜力;其次, 要有一个健全的工作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另外, 秘书要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加大办事工作的效率, 妥善的安排自己的工作。

三、秘书工作与素养的培养

对于秘书的工作, 不同的秘书的工作都不同, 但大致都相同, 例如总经理的秘书的主要工作有:负责总经理日常工作日程安排;负责协助总经理处理日常事务, 对其他行政和业务方面的工作提供行政支持;负责总经理商务旅行的各项准备工作;负责筹备公司各种管理例会, 做好会议记录;负责应接电话, 应答内外咨/询, 做好外来人员的接洽;负责接待总经理客人来访;负责总经理文件, 信件, 函电的接收与转达, 维护总经理名片簿和总经理交待的相关物品以及完成上级交付的其他任务等。

然而, 秘书人员的素质与修养是做好秘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具备较高的品德、知识、能力、心理等诸多方面良好的综合素养, 才能有效完成秘书工作的各项任务。对秘书主体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无疑是推动我国秘书工作和秘书科学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秘书素质与修养通论》以古今中外的秘书实践活动为基础, 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当代秘书在知识、智能、见识、道德、思维、角色、心理诸办面的素质构成, 并进行分类和群体环境研究, 力求探寻秘书这一独特社会群体的成长和发展规律。

四、情境教学的探索与应用

情境教学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在1930年代到1960年代发展形成。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 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 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情境教学大致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教学动力阶段, 开发学生的热情;第二阶段是深入教学, 也就是说情景导入阶段, 优化教学情境;第三阶段是对于教学的思考阶段, 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存在的问题, 不断的进行改进, 提高学习效率。

五、结语

秘书实务与将情境教学相结合, 不仅仅可以增加秘书的实习机会, 也可以提高秘书的工作效率, 为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更好的讲枯燥、乏味的学习变的更加生动有趣, 使之更好的接受。

摘要:“秘书实务”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本文主要针对情境教学法在这门课程中的应用, 并且以其理论依据和特点为基础的进行系统的分析。然而情境教学也对学生的职业素质以及岗位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 应用有情之境和虚拟之境的教学模式, 极大的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使之更好的接受。

关键词:秘书实务,情境教学,虚拟之境,探索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出评论.2005 (1) .

[2]陆瑜芳.秘书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8.情景探索学习模式在小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英语 情景教学 应用

情景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英语教学方式,是指借助多种有效方式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整体水平的目的。高中英语新课程指标明确指出了当前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将英语知识学习致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达到陶冶情操、开拓思维、培养价值观的目的。

一、多媒体在高中英语情景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多样性原则。无论是构建高中英语教学主题还是教学模式,都需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社会环境,构建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的教学主题和教学方法。由于每个教师的性格特征不同、教学经验不同,因此构建的主题和教学方式应多样化。因此借助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设备,以此展开教学主题和教学方法的创设,能够站在多角度带领学生融入教学情境和教学环境中,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需求。

2.科学性原则。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行与实施,高中英语课件评论应坚持科学性原则,教师应对高中英语课件和教学方案做出对比。尤其是有关知识性问题的探讨与分析,尽量在教学方案和课件中反映出知识细节问题,尊重客观事实,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其呈现出来。

3.真实性原则。在情景教学中,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是高中英语教师展开情景教学的第一步。教学情境的设计应坚持真实性原则,情境氛围应尽可能真实。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加深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养成英语学习的良好习惯。无论是初中英语学习还是高中英语学习,都需要依托文化,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4.趣味性原则。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教学中感悟英语语言学习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时,适当增添趣味性,将教学内容与趣味教学方式联系在一起,采取鼓励和表扬等方式,营造相对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并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

二、高中英语情景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1.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以“Open your book(打开书)—— Listen to me(听我讲)——Read after me

(跟我读)——Copy(抄写)”为主。在学习英语的“音、形、义、用”上,大部分教师严重忽略了英语的“用”。如此一来,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者。相较于传统英语教学方式而言,多媒体技术具有生动和直观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兴奋点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并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受到感官刺激,还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整体水平的目的。例如讲解“环保”为主题的英语课程时,如Saving the Earth一课时,该课的主题是拯救地球。教学任务可以围绕环境和地球而展开,比如“关爱地球”、“爱护环境”等,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和环保意识。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在课堂内播放有关优美自然环境的视频或者图片。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大自然的魅力。突然风格大变,教师切入自然环境被污染的视频或者图片。例如环境污染之后动物们流离失所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等,这样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教学环境中。然后,教师在完成讲课之后,组织学生展开英语主题班会的讨论。譬如“Saving Our City”,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不仅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城市危害带给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不便,也会对于城市垃圾危害提出处理意见和见解。

2.借助多媒体展开听力情景教学。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行与实施,高中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运用能力,并提出教学方式应尽量灵活性和多样化的要求。尤其是交互式听力情景教学中,教师需要適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展开情景导入,实现降低听力难度和提高学生推理能力的目的。在听力课之前,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听力素材。并将听力素材中所提到的文化知识背景用图片或者视频等方式表达出来。将图片信息和视频素材作为听力材料的辅助资料。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听力素材展开小组探讨和学习,并确定一个话题,借助多媒体素材展开听力情景导入。比如一段听力材料主要讲解的是玛丽和皮特在去大理路上与一个老挝女孩的对话。在听之前,教师可以提前找出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同饮一江水》。该纪录片主要讲解湄公河流域的风土人情,学生在观看纪录片中能够对湄公河的气候条件和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播放视频的主要目的是普及听力素材背景知识,并以此激发学生对听力课程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听力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中感受英语知识、理解英语知识、运用英语知识。采取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9.情景探索学习模式在小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九

“学案”就是“学习方案”,是相对于“教案”提出的,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的供学 生课前预习、课内导学和课后复习使用的课例学习材料。“教案”发挥的是导“教”功能,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讲得怎么样”,侧重于学生“学 会”。而“学案”则发挥的是导“学”功能,着眼于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得怎么样“,侧重于学生”会学“。“学案导学”就是用学习方案组织学生 进行学习,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它以“学习方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而且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化。

学案导学的优点

——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克服盲目和片面,减少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有利于准确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对学习新课作用尤其明显。学案好比半个家庭教师,能提供及时、关键的指导和人性化的服务。

——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具体的内容材料,师生互动的基础得以夯实,可操作性增强。来自学生的原味思想、观点、解释、解答、设计、作品、表现方式等,对提升教学生动性会产生可以预期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体体现:

1、利用学案,明确目标:

2、定向自学,尝试解疑:

(1)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做实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 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通过同位商量,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形式、并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尽可能的相互启发,消化个体疑点,教师迅速准确的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点和难点。

3、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1)对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一是点拨,让疑点不同的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也可以采用“学生教 学生”的办法,让已经解决问题的小组的学生当老师,面向全班进行讲解,教师适时点拨。二是精讲,教师要抓住问题的要害,一语道破天机,收到教与学的高效 率。

(2)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4、当堂达标,迁移训练:

(1)达标练习要限时限量,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答题信息,出示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2)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矫正,补充补偿练习,给学生针对性训练的机会;

(3)布置适量有梯度的作业。

5、回扣目标,课堂小结:

做到:重点内容,概括归纳,梳理成线,加深学生印象;指出:易疏忽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评价:学生的当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学案导学使用中容易出现的误区(缺点):

1、学案内容习题化:

2、把“教学目标”当“学习目标”:

作为“学习目标”,是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指南针,应列举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以及各知识的把握层次,最好能将本节知识与各节、各章内容联系起来,构建起知识网络,明确在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本节课的提纲挈领和核心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最终目标。

3、“学案导学”变成了“穿新鞋,走老路”:

重教轻学,包办代替养成习惯,所以实行“学案导学”时习惯于走老路。如对那些应由学生自已解决的内容仍以讲为主,还是注重了讲深、讲细、讲透,认为“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问题等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

另外,生成意识相对薄弱。学案减少了教师的“教”,增加了学生“学”,突出了学生主体意识, 但设计好的学案会影响“生成”的魅力,这就需要在预设的同时预留出“生成”的空间。“学案”导学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给学生留下适当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 间,否则,就会导致学生课前学习的完全同质化,这对于学生知识经验背景的多样化,对于学生课堂思维的多样性是不利的教师个性容易弱化。教学缺乏规范会导致 盲目,而刻板执行又会出现僵化。集体备课与教师个性应有机统一,学案文本应当适合班级学情,这就需要处理好“教学规范化”和“课堂个性化”的关系。

学案是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另一媒介,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因素。那些“学生按照学案学,教师按照学案教”的观点和言论,都是对“学习模板”的 误读,也是不顾学生和教师主体地位的表现。如果让“学案”、“讲学稿”控制了课堂,那将是一条死胡同,就会失去课堂教学的生命和智慧。

具体做法: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学会自学。

中学阶段的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让学生借助教材学会自学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要精心 设计适合学生的学案,提供给学生自学的空间,使他们学会边看书边思考,学会边动脑边操作,并把自学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鼓励他们用自学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 知识的大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学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是“引”。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教材应看什么,怎样看;想些什么,怎样想;做些什么,怎 样做。让学生学会阅读,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和一定的思维方式,使学生逐步体验到“读”是学会学习的第一需要,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使学生初步养成阅 读习惯。让学生把读教材的收获说出来。二是“导”。通过设置简单的相关知识的问题来进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讨论,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从而解决简单 的知识,为自主独立学习打下基础。三是“放”。放手让学生学习新知识,让学生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把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时提出来,教师从思考的方向和方 法上加以指导,引导大家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

二、引发思维的矛盾,让学生学会质疑。

学习活动不仅是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也是发现新的问题,引发新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学案设计的时候要注意设计问题,引发思维的冲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善于“异想天开”……,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学生提供诱因,引起学生新的发现。

三、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创新学习。

学生有兴趣学习时,才会学得最好。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 事,学与乐不可分。”学案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预设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的活动,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创新性的学习。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新发 现,并进行适时启迪,帮助学生冲破旧的思路的束缚,使知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四、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

教会学生学习,其最重要的目的还在于唤起其学习的需要,助其发现学习的个人意义,让学生 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总结、保持已有的学习经验,并在学习中进行自主建构,能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 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并随时能进行迁移。

合理有效的利用学案,让学生先学,教师加以巧妙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形成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风格,让学生“学会学习”,实现教育的本体功能。

大连七中英语组

9月29日

“30 10三步六段式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 要课题。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学习,体现在学生能根据自身水平和需要有选择的学习,体现在学生能独立自主参加学习的全过程。“30+10三 步六段式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分为两大版块,第一版块是导学案设计,第二版块是教学过程中的“30+10三步六段式”的具体实施方法,现分别介绍如下。

第一版块 导学案设计

设计好“导学案”是“30+10三步六段式导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

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指导纲要,即“导学案”。其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预习提纲”、“展示质疑”、“精讲点拨”、“课堂检测”等,根据学科不同可以灵活掌握内容设置。一般是区教研室在每学期末提前将下一个学期的“导学案”编制任务 分派给各学校完成,审定后下发共享。下学期教师使用时再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备课,每课时独立一份;通常要提前一周印制完成,每课时最后10分钟发放到学生手中,人手一份。

特点是: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用具有预先性和指导性的“导学案”,让学生预先了解所学的内容及要达到的目标。

在 设计“导学案”时,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生的情况而变,没有千篇 一律、固定不变的格式。但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 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的“导学案” 设计一般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学习目标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及主攻方向。导学案中学习目标体现三维性: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通过了解知识结构来实现的,应在导学案上明确体现,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去完成、去落实。而能力与德育目标虽然提出了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通过具体的 学习活动来培养与体现,需要师生通过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

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在老师设计一个知识结构框架的同时,适当留出部分内容,由学生尝试着总结概括,连接知识链条。

(二)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

“导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形式,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 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解决重、难点的过程中,找出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的 向 老师质疑。从而在教 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解决了知识的重、难点,并逐渐的引导学生找到“会学习”的切入点。

(三)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导 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自学纲要。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像理化生学科是和人类生活联系 最直接最密切的自然科学,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设计学法指导,即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逐步由 “学会”变为“会学”。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 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难度,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及时小结反馈——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在 “导学案”的设计中还要有一部分,就是对学生自学探索后的反馈。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许多各个层面的 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和质疑。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把自己 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老师在课前收集反馈信息,准备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指导。这样既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又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达到一种和谐、融洽的 课堂气氛。

(五)课堂检测——注意知识的运用与升华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技能、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检测题目,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

依 据以上方法和要求,“导学案”就可以编制成功了。“学案”提前下发,可以使学生在正式上课前能预先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的链条,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这样学生依靠自己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前进行初步预先消化。学生暂时不能理解和解决的真正疑难 问题留待课堂学习。课堂40分钟就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学习,并对于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恰当的质疑。进而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在自学时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预想到的问题。预先得到这些问题反馈,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第二版块 “30+10三步六段式”的教学模式操作及注意问题

学案导学过程是按照“三步走”的程序进行的。

一、课前:

1、教师编写导学案。学校要求同学科教师根据区里的公案再进行集体备课,设计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导学案。通过集体备课能够使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深入研究, 制定最佳导学案。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基础知识导学、典型例题、课堂检测等相应内容要考虑层次性,按由易到难顺序编排。

2、学生预习,预习课本和导学案,确定个体疑点

教师把学案发给学生,可运用导言、现代教学技术等手段创设适当情景,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根据学法指导, 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如有实验时,教师可提前准备好材料用具,让学生动手做,并观察实验结果,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自学、实验等发现问题,确定疑点,在导学 案“质疑”板块及时记录下来。

二、课中:

将课堂40分钟分成30分钟、10分钟两段,前30分钟按“六段式”进行教学,后10分钟指导学生预习下一课。

(一)前段

1、重申目标:教师要求学生对己预习过的导学案作简略快速的浏览。

2、学情调查:

①、调查学生,教师可以用提问、竞答、查看、问卷等多种形式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调查。

②、学生质疑,汇总学生写在导学案中的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产生的疑惑。

3、问题汇总:教师根据调查的情况将问题归纳汇总,快速设计出解决方案。

4、精讲点拨:

(1)分组讨论,解决基本问题

教师根据问题汇总的情况给各学习小组分工,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个体疑点,教师巡回指导。讨论时,学生各抒己见,交流评议。在小组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推选 出一个代表将讨论的结果和疑难问题列出提纲进行交流展示。展示过程中组内学生要相互帮助、相互补充,表现出团队精神,各组之间要相互竞争又要相互鼓励。

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开始讨论的问题要具体,要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在学生逐步养成讨论习惯后,将讨论问题加深。

②要打破学生顾虑,形成自由讨论的气氛。

③在讨论中要不断启发学生,在一位学生发言后,还可以请其他学生补充,或者请另一位学生来判断前一位学生讲得对不对,还可以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说明理由。

④ 要从鼓励学生出发,当发现学生发言出错时,不必忙于纠正,而让他讲完,然后请别的学生继续发言,最后引导学生来判断并说明理由,要鼓励后进的学生参加讨 论,把一些易答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重新鼓起学习的信心;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除向未知质疑,也可向已知质疑。

⑤在讨论结束以后,教师要比较全面地了解讨论情况,要及时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小结,要让学生十分明确讨论中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孰是孰非,不能得出结论的或现在还没有定论的,要鼓励学生积极研究、探索。

⑥ 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倡学生质疑求问,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及知识修养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处理放与收、问与答、个体与 全体、学生与教材等几方面的关系,既要使学生畅所欲言,又不能浪费时间,偏离主题,做到活而不乱,难易适中,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2)点拔引导、全班解疑

经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集中解决。教师真正起到主持人的作用。每一小组把未解决的问题由代表提出来,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让己解决此问题的小组做一次“老师”, 面向全体同学讲解,教师适当补充点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导演,善于启发和引导、对主讲的、补充的、质疑的、听讲的等各方面的学生全面关注和调控, 讲解不到位的要抓住问题要害,一语道破天机,偏离主题的要适时点拨引导,要调动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人人体验,个个有收获。

课堂上教师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没问题不讲,学生有问题在讨论之前不讲。

5、课堂检测,强化巩固知识

围绕学习目标体现学习重点进行效果的检测,一般六分钟左右的时间,组内学生之间相互评出成绩,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可对各组成绩汇总进行比较,及时反馈给出评价。

6、反馈小结:

①根据老师课堂收集到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疏理知识、强调重点、归纳规律、总结方法,使知识系统化。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学习方法,从“学会”到“会学”产生新的认识飞跃。

②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活动,进一步充实、完善自己的导学案,下课时教师将导学案收齐、带走批改。

(二)后段

课堂的后10分钟是预习下一课内容的阶段,教师把下节课的导学案发下去,简述主要内容,提出学习目标,

三、课后:

没有总结就不能飞越,没有反思就不能进步。课后师生做好后续工作才能巩固教学效果、扩大教学效益。

1、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课后反思。对收上来的导学案进行批改,重点看学生的落实情况,对答题的书写、格式、严密等方面严格要求,不合格的要面改。问题较多的题目再通过习题课解决。

2、学生:①、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进行回顾,回顾自己在课堂上参与了多少,展示得怎样,提出了几个问题,主动解决了几个问题。②、对本课内容理解不透彻的、掌握不牢固的、甚至还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同学帮助、小组合作、请教老师等渠道解决好。③、做好总结、积累、纠错工作。

通过“导学案”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师生之间通过知识相互沟通,已经有了探究知识的基础。“30+10三 步六段式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学案导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都力图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要引导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辩论, 使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去探究知识,学生有了更多的自学时间,学会了自学的方法,形成了有序有控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这样 就实现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互相促进,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可逐渐教会学生“会学习”的方法和培养正确的探究知识的思维 方式。

上一篇:最新期末复习计划下一篇:第一次那么自豪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