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 》与信息工程的联系

2024-07-10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 》与信息工程的联系(14篇)

1.《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 》与信息工程的联系 篇一

电子元器件与电路基础试题

一、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通常将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曲线分为()、()和()。

2、基尔霍夫第一定律指的是(),第二定律指的是()。

3、晶闸管又称(),对于金属封装的单向晶闸管,螺栓一端为(),较细的引线端为(),较粗的引线端为()。

4、双向晶闸管的主要技术参数包括()、()、()、()。

5、场效晶体管按结构分为()、()。

6、固态继电器,简称(),是由()、()、()组成的无触电开关。

7、光电耦合器是一种()转换的器件。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电容器上面标示为107,容量应该是()

A.10μF

B.100μF

C.1000μF

2.两个容值相同的电容器串联和并联使用容值有什么不同?()A.串联容量变小,并联容量变大

B.串联容量变大,并联容量变小 C.串联容量变小,并联容量变小

D.串联容量变大,并联容量变大

3、瓷介电容471、103、104请指出最大容量的电容?()A.471

B.103

C.104 4、4环色环电阻第四环颜色是银色,对应的误差多少?()A.5%

B.10%

C.15%

5、低压小功率三极管条件下最关键的参数是。()A.放大系数β值

B.最大耗散功率Pcm

C.穿透电流Iceo

6、一个电源变压器输入电压为220V,初级的线圈匝数为3500匝,输出电压为12V请问次级线圈的匝数是:()A.235匝

B.150匝

C.191匝

7、贴片电阻的阻值为5.1K,那么上面的标号应该为()A.511

B.512

C.513

8、贴片电阻的封装是:()A.0805

B.SOT-23

C.TO-92

9、如何判断发光二极管的管脚极性?()A.发光二极管的长脚为正极

B.发光二极管的长脚为负极 C.有的二极管有环状标志的一端是正极

10、三极管硅管的导通电压为()A.0.6V

B.0.2V

C.0.3V

三、判断题:(20分,每题2分)

1、稳压二极管代换时只要稳定电压值相同即可代换。()

2、在RLC谐振电路中,谐振频率f仅由电路参数L和C决定,与电阻R的大小无关。()

3、测量二极管时要使用万用表的R×10K挡。()

4、HDMI接口是新一代的多媒体接口,又称高清一线通。()

5、对于金属封装螺栓型双向晶闸管,螺栓一端为控制极G。()

6、场效晶体管按导电方式分为N沟道和P沟道。()

7、低频扼流线圈在电路中的作用是“阻高频通低频”。()

8、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适量的三价元素,就形成P型半导体。()

9、用万用表不同挡位测量二极管时显示不同数值,说明二极管已坏。()

10、塑料封装稳压二极管上印有色环标记的一端为负极。()四.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三极管的主要几个参数是什么?()

A.直流放大系数β值。

B.穿透电流Iceo。

C.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Icm D.集电极一发射击穿电压Vceo;E.集电极最大耗散功率Pcm。

2、下列哪些是电声器件?()

A.扬声器、B.耳机

C.话筒

D.压电陶瓷片

3、如何辨认极性电解电容的引脚极性?()A.长脚为正,短脚为负。

B.长脚为负,短脚为正 C.多数极性电容将负极引在封装皮上,相应的引脚即为负极 D.多数极性电容将正极引在封装皮上,相应的引脚即正负极

4、电阻在电子电路中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A.能够限制电流的大小。

B.能够限制电阻的大小。

C.分配所需的电压 D.分配所需的电流。

5、选择电阻器要注意哪两个参数?()

A.标称电阻值

B.标称电压

C.标称电流

D.标称功率

6、电容有什么作用?()

A.具有储存电荷的能力。

B.在电路中起“通交流,阻直流 C.通高频,阻低频。

D.通低频,阻高频。

7、如何用数字万用表判断常用硅三极管的类型?()A.用内电源大于9V的R×1K万用表找到固定一个表笔按一个电极,另一表笔分别触碰其余两个管脚均能导通的状态,若是红表笔固定接那个电极则为PNP型三极管

B.用内电源大于9V的R×1K万用表找到固定一个表笔按一个电极,另一表笔分别触碰其余两个管脚均能导通的状态,若为黑表笔固定接那个电极则为NPN型。

C.用内电源大于9V的R×1K万用表找到固定一个表笔按一个电极,另一表笔分别触碰其余两个管脚均能导通的状态,若是黑表笔固定接那个电极则为PNP型三极管

D.用内电源大于9V的R×1K万用表找到固定一个表笔按一个电极,另一表笔分别触碰其余两个管脚均能导通的状态,若为红表笔固定接那个电极则为NPN型

8、带电灭火时,应选用()灭火器 A、1211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泡沫灭火器

D、二氧化碳灭火器

9、在进行触电现场急救时,应注意()

A.将触电人员身上妨碍呼吸的衣服全部解开

B.迅速将口中的假牙取出

C.打强心针

D.泼冷水让其清醒

10、单向晶闸管维持导通的条件是()

A、阳极电位高于阴极电位

B、阴极电位高于阳极电位

C、阳极电流大于维持电流

D、阳极电流小于维持电流

五、问答题:(共20分)

1、如何判断三极管的类型和引脚?(6分)

2、场效晶体管与三极管在电气特性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7分)

3、如何判断单向晶闸管质量?(7分)

电子元器件与电路基础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截止区、放大区、饱和区

2、在任一时刻,通过电路中任一节点的电流代数和恒等于零、对电路中的任一闭合回路,各电阻上电压降的代数和等于各电源电动势的代数和

3、可控硅、阳极A、控制极G、阴极K

4、通态电流、断态重复峰值电压、通态峰值电压、控制极触发电压

5、结型、绝缘栅型

6、SSR、微电子电路、分立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功率器件

7、电-光-电

二、单项选择题:BACBA

CBAAA

三、判断题:×√×√×

××√×√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D

3、AC

4、AC

5、AD

6、ABC

7、CD

8、ACD

9、AB

10、AC

2.《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 》与信息工程的联系 篇二

多媒体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种媒介信息集成在一起,并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使计算机成为能以人类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技术。目前,多媒体技术已逐渐走进各院校,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眼、脑、耳并用,使学生学习起来有新颖感、直观感,在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取代的优点,同时它也有一些缺点。

一、多媒体技术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1.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知识面宽,各章节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并且概念、公式和定理比较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起来感到非常枯燥,兴趣较低,课堂效率也比较低。多媒体技术通过新颖的、直观的、生动有趣的画面、图像等向学生展现教学内容,可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与此同时利用问题来诱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对电路分析基础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解理想电压源不能短路和理想电流源不能开路时,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小电压源短路和电流源开路的情景演示电路,并配上声音,这样图、声、光并用,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知识犹如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求学欲望,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学生会积极思考理想电压源不能短路和理想电流源不能开路的原因和危害。这样就让学生彻底从“要我学习”的状态转变为“我要学习”的状态。

2.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变抽象为具体,突破了教学难点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概念多、定理多。学生只有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才能学好这门课程。电路分析基础中许多概念和定理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学生对这门课程仅靠形象、表象和想象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但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点。例如:叠加定理、替代定理、戴维南定理等,它们都是学生应重点掌握的内容,同时又是知识的难点。由于实验课程的不同步,学生对定理缺乏感性认识,因此理解并消化定理的应用非常费劲。为此在定理理论内容和应用方法讲授完成之后,通过多媒体技术演示这些定理的测试过程和实验数据,使学生对它们很快有了感性认识。这样如此下去,理论和感性认识的结合使学生运用这些定理分析电路的能力大大增强。

3.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

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与电脑网络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可在互联网上使用搜索工具寻找与所授知识相关的理论、电路图、小实验演示,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及时了解世界范围内同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研究成果。

4.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弥补了演示实验的不足

(1)在学习电路分析基础这门课程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线性元件电阻的伏安特性,而且要理解非线性元件电感、电容的伏安特性。电感和电容是储能元件,在不同的条件下,有充电和放电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它们的充放电时间非常短暂,只有几个毫秒不容易看出来。这样学生理解该知识点时比较费解。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将过程拉长,用灯的亮和暗分别描述,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充放电的印象,理解并掌握储能元件的充放电原理及其规律。

(2)在讲授电路分析基础实验课程时,可引入多媒体技术,制作一演示实验小软件。这样就避免了在学生实验前,要反复讲解、强调实验时的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

5.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再创造的复杂系统工程,显然这个工程的效益和现代化程度就会倍受关注。就目前,大多数教师,仍然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来工作,每天都在从事繁重的重复劳动,学生更是如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多媒体技术使人类阅读转向超文本阅读、从手写转向键盘、鼠标、从单纯文字的文本转向图、文、声、形并茂的文本、使人类进入虚拟的计算机世界。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类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使传统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革,同时它也促使了教育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现代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二、多媒体技术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应完美结合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

电路分析基础的内容多,信息量大。如果一味地通过多媒体教学,这样就会出现一些弊端。首先,忽略系统性的板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系统性的板书是学生在教师讲解引导下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时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外部支撑点,是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桥梁。如果一味地通过多媒体教学,在单位时间内讲授的内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的内容肯定多,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常常是讲了后面的忘记了前面的。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以机器代替教师对学生“满堂灌”的现象,危害很大。其次,教师教学方法上过度依靠多媒体,忽视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很多教师认为只要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课前无须认真备课,上课时只要点点鼠标读读就可以了。这样的上课方式和手段不仅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忽略了教师对学生启发、诱导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基础理论知识,还是要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教学。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地位,应完美结合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

2. 多媒体课件制作要合理、适宜

目前,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仍存在着一些误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是一味地将教案和教材文本移植到电脑上。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去选择恰当的、针对性强的、能够解决教学中重点和难点的课件素材。同时,应注意教学课件内容的多少与编排是否合理、文字的颜色与背景的颜色是否协调,动画是否准确、科学地模拟客观事实,声音和音响的运用是否得当,活动图像的运用是否真实地表达教学内容。另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能脱离学科课堂教学的特点。课件不仅要展示现象和教学内容,而且要揭示知识形成和发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这样才会制作出既符合教学原则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多媒体课件。

本人从现代教学思想的理念出发,通过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对多媒体技术在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一种,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如何,是起到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设计以及决策,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对多媒体技术的认识及其应用能力,以便让自己和多媒体技术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为教学服务。

摘要:电路分析基础是一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专业基础课程。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理论教学的效果和效率,而且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但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时应完美结合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恰当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多媒体,电路分析基础,教学

参考文献

[1]魏悦琴.多媒体技术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6,1:15~16

3.《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 》与信息工程的联系 篇三

集成电路是电子工业的粮食,是信息产业的基础。集成电路技术迅速发展创造出巨额效益,大幅度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据统计,现代城市家庭平均拥有20块集成电路: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照相机、摄像机、移动电话、家用电脑、家用轿车等等无处不在。集成电路的质量关系到千家万户。

该项目主要针对当前国际集成电路测试与验证领域存在的尚未解决好的问题,结合我国集成电路设计和测试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集成电路逻辑测试及验证的机理和方法。集成电路设计中遗留的错误或制造中残留的缺陷若未能及时发现,将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或者引起人员伤亡等灾难性的后果。

1994年,Intel公司发现其奔腾芯片浮点除法错误,使该公司损失5亿美元,就是因为芯片在投产前未能保证设计的准确性,事后又未能测试出该问题。“每一个集成电路的设计都需要进行严格的验证,每一片集成电路芯片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测试”也成了Intel员工的口头禅。集成电路测试与验证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有广泛应用前景。

该项目的研究内容涉及:电路建模、功能验证、可测试性设计、测试生成、故障模拟、测试调度、测试功耗等,有9个技术创新点:确定性双码测试集的产生器设计;可变双观测点的时延测试;基于聚类的RTL测试产生;多值逻辑临界路径跟踪故障模拟;低功耗测试对排序;并行测试的最优设计;线性复杂度的测试点插入;时序电路的测试生成;故障模拟的加速。

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已被国内外同行多次引用,促进了集成电路设计、验证与测试的科学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在国产通用CPU芯片龙芯—1设计中得到应用,成功解决了龙芯—1CPU样片设计验证和商业化量产质量检测的技术问题。社会效益显著、有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

三峡大坝混凝土

耐久性及破坏机理研究

大坝常态混凝土是具有特殊组成和使用环境的混凝土,它水泥用量少、设计强度低、使用年限长,对耐久性要求高。大多数混凝土坝在建成若干年后就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开裂、表面剥落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破坏和老化现象,国家不得不花费大量的资金对混凝土坝体进行修补。为此,国内外在该领域进行了长期研究,得到一些成熟的技术措施,但对大坝混凝土耐久性尚难以很好地评价和控制,特别是缺乏从亚微观结构角度的研究,不利于很好地判断与提高大坝混凝土耐久性。

该项成果围绕均匀性、密实性和体积稳定性,结合原有的研究成果和其它单位同时进行研究,从微观、亚微观层次的分析入手,结合宏观性能分析与测试,将三峡大坝常态混凝土的亚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相联系,阐明原材料性质和配合比设计对大坝常态混凝土亚微观结构的影响以及在宏观性能上的表现规律,由此得出三峡大坝常态混凝土可能的破坏机理和提高与保证其耐久性的一些组成和制备等的必要条件,提出为确保三峡大坝常态混凝土耐久性所需采取的技术措施并阐明其机理,为延长三峡大坝混凝土的安全使用寿命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该项成果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在国内外水工混凝土研究中首次提出相同胶凝材料用量时,单位体积混凝土内的Ca(OH)2数量随粉煤灰掺量提高呈等比数列降低。在国内外通过水化产物、孔、界面、气泡结构等亚微观分析提出:从耐久性角度出发,大坝混凝土耐久性应该用90天的性能作为依据。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在大坝混凝土中缓凝高效减水剂的作用机理,解释了可能由于中热水泥中SO3含量变化导致混凝土过度缓凝的原因,提出避免这一不正常凝结现象的措施。

高性能电加热曲面电磁屏蔽玻璃

用于野战部队武器装备上的计算机、仪器仪表视屏是造成电磁波泄漏的主要部位,并且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还会发生视屏结霜、结雾和液晶显示屏停止工作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课题研制了高性能电加热曲面电磁屏蔽玻璃。

高性能电加热电磁屏蔽玻璃的研制,是将一块涂有屏蔽膜的玻璃和一块涂覆了电加热膜的玻璃及电加热温控系统用适宜的有机胶片在高温高压下层合,形成一块完整的,兼屏蔽和电加热功能于一体且透光性良好的电加热屏蔽玻璃。屏蔽性能是通过在玻璃上镀制一层一定阻值的导电薄膜来达到的,阻值越小,屏蔽性能越好,就能越有效地防止设备内部的电磁波泄露出去,以及外部的其他设备的电磁波干扰该设备,但透光率就会降低,所以要严格控制屏蔽膜层的阻值。加热功能也是靠在玻璃上镀制电加热膜来实现的,一方面要根据加热功率确定加热膜的阻值,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膜层的均匀性,从而保证加热的均匀性。

高性能电加热曲面电磁屏蔽玻璃的研制满足了军队在野战环境下工作时,对电子设备配套材料的需求,填补了国内空白。高性能电加热曲面电磁屏蔽玻璃不仅可以使用在军用装备中,而且还可以用于商业、信息、电子等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超早强自流平水泥基灌浆料的研制与应用

目前,我国众多的隧道、铁路基床、高速公路等由于环境介质的侵蚀、地质构造和施工质量差等原因,经多年使用后,普遍出现病害现象。特别是铁路基床的病害会造成路基松动、下沉,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整治病害的方法很多,灌浆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常用的灌浆材料有普通水泥、双快水泥、改性灌浆水泥、水玻璃水泥、丙凝、聚氨酯、环氧树脂等,根据工程病害的特点、病害的程度、功能的要求以及施工环境条件等选择相应的灌浆材料。另外,选择病害整治方法和材料时,还要考虑经济和环境保护等因素。以京广线大瑶山隧道为例,其病害的特点是强涌水、基床连同中心水沟墙脚一起“吊空”,并存在断裂现象,线路下沉,严重威胁行车安全。众所周知,京广线的铁路运输相当繁忙,大瑶山隧道是京广线的交通咽喉,高峰时每日对开列车90对以上,平均不到10分钟有一辆列车经过,无法承受传统的封锁断道、破底重整法进行病害整治所带来的巨额损失,只能在两辆列车的间隙采用灌浆法进行病害整治。基于上述条件,所选择灌浆材料必须既是抢修材料,又要具有结构材料和堵漏材料双重功能,同时要满足施工的可操作性。

4.《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 》与信息工程的联系 篇四

一、选择题(单选):(20分)

1、电阻与电感元件并联,它们的电流有效值分别为3A 和4A,则它们总的电流有效值为()。

A、7A B、6A C、5A D、4A

2、关于理想电感元件的伏安关系,下列各式正确的有()A、u=ωLi B、u=Li C、u=jωLi D、u=Ldi/dt

3、耦合电感的顺串时等效电感为()。

A、Leq=L1+L2+2M B、Leq=L1+L2-2M C、Leq=L1L2-M2 D、Leq=L1L2-M2

4、单口网络,其入端阻抗形式是Z=R+jX,当X<0时,单口网络呈()A、电阻性质 B、电感性质 C、电容性质

二、填空:(每空2分,共14分)

1、图1.1所示电路中理想电流源吸收的功率为。

2、图1.2所示电路中电阻的单位为Ω,则电流I为。

3、已知i=10cos(100t-30)A,u=5sin(100t-60)A,则 i、u的相位差为 且i u。

4、为提高电路的功率因数,对容性负载,应并接 元件。

5、三相对称电路,当负载为星形接法时,相电压与线电压的关系为 相电流与线电流的关系为。

三、电路见图3,用网孔分析法求I。(10分)

四、电路见图4,RL=10Ω,试用戴维南定理求流过RL的电流。(10分)

五、电路如图5,开关K闭合前电路已稳定,用三要素法求K闭合后的uc(t)。

六、(10分)

电路如图6已知:U=8V,Z1=1-j0.5Ω,Z2=1+j1Ω,Z3=3-j1Ω,求

(1)输入阻抗Zi(2)求I1、I2、I3。



七、求图7中各二端网络的等效电路。(15分)

图7

八、含理想变压器电路如图8,已知n=1:10,US10000V,求负载R上电压有效值U2。(10分)

图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0-2011电路分析基础期末模拟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0分)

1、C

2、D

3、A

4、C

二、填空:(每空2分,共14分)

1、-15W 2、1A 3、120° 超前

4、电感

5、UL=1.732UP IL=IP

三、电路见图3,用网孔分析法求I。(10分)解:Ia(1+1)-Ic=-10 Ib(2+2)-2Ic=10-2 Ic=-2 解得:Ic=-2A Ib=1A Ic=-6A ∴I=Ib=1A

四、电路如图4,RL=10Ω,试用戴维南定理求流过RL的电流。(10分)解:uoc=10-5=5(V)R0=10Ω

I=1/4=0.25(A)

五、电路如图5,开关K闭合前电路已稳定,用三要素法求K闭合后的uc(t)。(11分)解:uc(0+)=5V uc(∞)=10V τ=RC=10s uc(t)=10-5e-0.1tV

六、(10分)解:(1)Zi=2Ω

(2)I1=4∠0A, I2 =3-j1=3.16∠-18.40A,I3= 1+j1=1.41∠450A

七、(15分)(a)Rab=6Ω;(b)2V(a点正),2Ω;(b)4V(a点正),3Ω

5.《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 》与信息工程的联系 篇五

绣惠中学黄增安

此次授课内容是初初三复习内容,信息与信息技术基础复习课时2《计算机硬件系统》,主要是介绍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经过对教材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分析,将教材“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作为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

现在,我就所讲授的《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一课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1、我认为“导入和小结”是课堂的点晴之笔,即使准备的时间紧张,但在“导入”环节的设计,还是费了不少的时间。由“计算机能做什么”——一几乎每个同学都能回答的问题,“谁是计算机之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没有难度,感觉轻松,引出了本节的内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引入学生的生活经历,简单、自然的思维引出了本节的内容,让学生没有陌生感。

2、教学内容安排紧凑、有序。由学生看到的自己面前的计算机,说到外部设备;由神秘的主机箱说到主机的组成,又由设备说到设备是怎样工作的,这种“由近到远,由浅入深”的循序渐时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易于接受。

3、重、难点突破有“法”。“主机的硬件组成及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了将配件发给学生,学生可参照网站或课本自己研究的学习方式;“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是难点,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再结合“工作原理”图,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了工作原理。

4、注重细节设计,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用丰富的语言奖励表现好的同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6.《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 》与信息工程的联系 篇六

安全管理课之基础管理工作与HSE体系建设的联系

由于工作性质,我经常到基层单位去工作,也经常在工作间歇和一线员工交流。交流期间,我发现基层单位干部员工基本都能够正确认识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够理解企业在管理提升过程中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决策的正确性。但对于一些安全业务基础管理工作要求与目前HSE体系建设工作的关联性和重要性认识并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两种思想:一是认为目前体系建设相关工作与实际生产联系不大,只是一种加强员工思想意识和劳动纪律的管理手段;二是认为体系建设与安全业务基础管理工作相关要求重复,加大了基层单位干部员工工作量。无可置疑,员工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这两种思想都是正常的表现,那么安全业务基础管理工作与HSE体系建设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并且在HSE体系建设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一是安全管理是生产管理的一部分,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安全管理业务,基本也是生产管理业务内容。二是HSE管理体系是一种安全管理的先进模式,其作用主要是规范安全业务管理工作。所以,安全管理与生产管理的目的一致,即保障生产平稳有序进行,其所属业务均围绕保障连续性生产开展。而体系建设的目的为保障安全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保证生产效率。因此,从狭义上说,体系建设相关工作与实际生产不是联系不大的问题,而是其本身就是因生产发展而出现的管理需求,其对于生产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安全管理工作对于实际生产的重要作用上。从广义上说,HSE管理体系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被世界大多数大型石油石化企业所接受的先进管理模式,其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其理论基础和管理模式的建立过程不仅对于安全管理而言,对于我们的整体企业战略和企业管理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体系建设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诚然,目前我们的体系建设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前期的学习和模仿必然会使先进的管理模式与旧有管理模式产生冲突。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于体系管理模式和已有的管理模式融合转化不够造成的,同一项工作“两条线”,“两个面”的现象也还真实存在。这都是我们向先进的管理模式迈进过程中所必须承担的代价,只要我们找出问题并着力解决,不断修正我们的管理工作,从量变到质变,我相信,我们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的目标不会太遥远。

7.《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 》与信息工程的联系 篇七

参考的实例:隧道左线长度6 821 m,右线(山西段)6 769 m,为全线控制性工程,隧道K69+755~K76+524段线路坡度为-1.950%,为下坡施工。设计有两座通风斜井,均在线路右侧。隧道1号斜井长1 163.118 m,坡度为-13.750%,2号斜井长879.873 m,坡度为-16.588%。

对于一个施工企业来讲,追求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最为重要。经济效益愈好,工程利润愈大,企业就能够生存和发展壮大,这是每一个施工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追求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必须建立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基础之上控制工程造价;而优质的工程质量、安全的施工环境是通过合理的工程技术来控制;因此,工程的经济效益与工程技术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隧道施工作为工程施工的一个特殊种类,工程技术的控制必然影响到工程最终收益;而作为隧道施工的重难点工程——长大隧道的经济收益受工程技术的影响尤为明显。就工程特点而言,长大隧道具有施工材料用量大、施工周期长的特点。施工材料用量大,因工程使用的材料均存在一定损耗,意味着材料损耗数量大;施工周期长,影响安全施工的因素多,安全风险高,参与施工的人员、机械成本费用大,施工投入相对较多;合理的工程技术控制能够减少材料损耗量,加快施工进度,缩短施工工期,从而降低工程造价,达到可观的经济收益。

隧道施工质量取决于工艺质量,而工艺质量主要由其开挖断面尺寸来体现,开挖断面尺寸直接影响钢支护尺寸、喷射混凝土厚度、衬砌厚度,开挖断面尺寸过小,钢支护尺寸、喷射混凝土厚度、衬砌厚度均受影响,在单项隧道质量检测中可能不能达到质量标准,即使单项隧道质量检测合格,但隧道断面净空检测又不符合设计标准,均属于质量不合格工程,而对于质量不合格的工程需要进程破除返工,从而增长了施工工序时间和材料损耗量;开挖断面尺寸过大,势必造成钢支护尺寸、喷射混凝土厚度、衬砌厚度增大,增长了单项施工工序时间,亦增加了施工材料损耗量。因此,无论是开挖断面尺寸过小还是过大,都增长了施工周期,也增加了施工材料损耗量,增大了工程施工成本,影响了工程整体的经济收益。因此,合理的隧道开挖工程技术,严控开挖断面尺寸,减少因开挖尺寸对工程质量和工程材料用量造成的伤害,从而缩短施工周期、减小材料损耗量,节约工程成本,增大工程的经济收益。

2隧道施工工程技术控制及相关控制

2.1 加强工前测量,优化炮眼布置,严格控制隧道超欠挖

项目部安排测量队对隧道掌子面每循环超欠挖情况进行测量(必须做的),掌握现场第一手数据,作为下一循环开挖装药量的调整依据。同时根据水平状石英砂岩岩层厚度薄,开挖后掉块严重的特性,在进行周边眼施工时采用“长短眼”进行打眼,长眼和短眼间隔布置,长短眼间距30 cm,即长眼负责第二榀拱架的开挖,短眼负责第一榀拱架的开挖,这样能够较好的控制掌子面的开挖轮廓。

2.2 准确安设拱架,适时调整预留变形量,确保二衬混凝土不超耗

为确保拱架安设位置的准确性,每循环拱架安设时,由技术干部全程进行监控,保证衬砌厚度。在初期支护封闭后,采用全站仪对初期支护轮廓进行检测,分析二次衬砌厚度,对于二次衬砌厚度超出的部位,在下一循环开挖时及时进行调整,对于围岩稳定的Ⅲ级,Ⅳ级围岩,坚决取消预留变形量,减少衬砌施工厚度。

2.3 加强进场原材料质量控制,落实材料月盘库制度,规避材料性超耗

每批原材料进场时必须索取材料质保单并及时填写报检通知单,特别是速凝剂,要送交试验部门取样抽检,未经试验室取样抽检合格之前严禁卸车。经试验室检测原材料不合格直接通知供应商拉走,严禁卸车,如检测不合格后仍然卸车,因原材料不合格造成的混凝土超耗,责任由物资部承担。

在每月的材料盘点时,将混凝土盘点作为重点单独提出,与每日通报数量的汇总数量进行对比:若材料盘点数量和通报汇总数量差额在允许范围内,说明数据准确;若材料盘点数量和通报汇总数量差额超出允许范围,说明数据不准确,需要核查数据;如果核查出每日通报数据不准确,除扣回考核奖金外,还将追究工区主管领导责任和现场统计责任人的责任。

2.4 实行通报制度,开展节超分析,限时整改施作超耗

对各个工点喷射混凝土、二衬、调平层混凝土数据进行通报,内容包括设计数量、实际发生数量和节超数量,并与不同围岩类别对应的混凝土超耗比例进行对比,进行节超原因分析。对于超挖引起的混凝土超耗,要求现场人员加强超欠挖控制,工地现场负责人和技术主管需说明超挖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5 建立混凝土节超考核体系,明确考核标准,节点兑现奖罚

对每月的混凝土节超按工区、工点进行奖罚,制定《隧道超挖控制和材料超耗考核办法》,根据《隧道超挖控制和材料超耗考核办法》中不同围岩级别混凝土超耗指标,制定相应的奖罚额度,并根据不同混凝土施工特点,制定相应的考核期限,喷混凝土按单日进行考核,其他混凝土按周进行考核,并在每周一将一周内的混凝土节超考核兑现情况进行通报;在月初时召开的专题会议上,将上月内全部混凝土节超考核兑现情况进行集中处理,对于考核该发放奖金的,当时进行现金发放;而对于考核需要罚款的,也在当场明确了扣款数额。

项目所在隧道主要为水平层状石英砂岩,水平方向节理发育,层厚薄,开挖后极易形成掉块,整个洞身开挖后呈梯形状,开挖轮廓差,超欠挖控制一直是个技术难题。针对此问题,项目组织对每个开挖工序进行跟班作业,从打风枪开始,打眼吹孔、装药、爆破、出碴、立架,分析超挖的原因,最终根据水平砂岩的特殊情况,针对开挖不同部位确定不同的爆破参数,将拱顶周边眼位置向设计轮廓线内偏移5 cm~10 cm,调整周边眼角度,避免角度过高造成超挖严重,在进行周边眼施工时采用“长短眼”进行打眼,长眼和短眼间隔施工,长短眼环向间距30 cm,即长眼负责第二榀拱架的开挖,短眼负责第一榀拱架的开挖,这样能够较好的控制掌子面的开挖轮廓。同时减少装药量,通过内移炮眼及减少装药量减轻爆破冲击波对岩石水平节理薄弱面的破坏,在中导及下导位置,周边眼间距控制在50 cm以内。通过爆破参数的调整和现场不断优化,减少人为超挖。

隧道喷射混凝土超耗原先设计为1 831.61 m3,实际施工4 610.37 m3,超2 278.75 m3,超耗比例为151.71%(远远超于设计相应围岩级别混凝土超耗指标)。通过以上方案优化、分析原因并进行隧道开挖工程技术控制后,隧道队喷射混凝土超耗数据明显减小,设计为2 259.24 m3,实际施工4 789.58 m3,超2 530.34 m3,超耗比例112%;降幅达39.71%。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若未采用隧道开挖工程技术,即工程混凝土超耗依旧以原比例计算,将多超耗喷射混凝土897.14 m3,涉及费用51.72万元(喷混凝土654.52元/m3);即进行隧道开挖工程技术,相当于节省混凝土成本费用51.72万元。

3结语

施工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好的工程技术再加上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降低工程造价,让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在本隧道施工中进行工程技术控制,隧道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因单项工序时间缩短促使整体施工周期缩短,工程施工材料,尤其是喷射混凝土和衬砌混凝土损耗量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JTJ041-2000,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隧道开挖技术标准[S].

8.《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 》与信息工程的联系 篇八

关键词:网络课程 ASP JavaScript Access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7-0068-03

电路理论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是基于先进的流媒体、Internet和多媒体等技术,从教与学两方面实际需求出发,努力设计出一个面向电路课程适用的助教助学型网络课程,实现该课程的现代化网络教学,通过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使学生在电路课程的课堂教学、自学复习、质疑、自测、自检,以及与老师的交流等教学环节中达到对该课程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体现出电路网络课程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电路理论基础网络课程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创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的网络教学模式。

一、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目标

贯彻现代教育理念,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关键环节是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因此,电路理论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目标为:

(1)要充分体现出电路理论基础网络课程的特点。

(2)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优势,特别是资源开放和共享的优势,较好地表现教学内容,并加大知识信息量。

(3)努力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在教学设计上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

(4)采用基于知识点的超媒体教学导航设计、教学结构设计和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使网络课程更加趋于合理。

二、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1.主页面的设计与开发

优秀的主页是一个好网站必须具备的第一要素。首先确定网站的主题和风格,充分体现出主页面的丰富内容及画面的简洁性。主页如图1所示。

图1电路网络课程主页

(1)新闻系统的发布

新闻发布系统的作用是通知学习本课程的人了解本网络课程的最近动态,以及老师向同学们发布最新通知。在制作中首先设计了一个通知模板,其视图如图2所示。

图2电路网络课程最新消息

在做好模板后,利用后台管理,将其连接起来,发布消息的网页会自动生成。这样方便了老师消息的发布,有利于学生在网络课程中的学习。

(2)站内的搜索

站内搜索在设计的过程中,先制作出了搜索需要的界面,然后将网络课程的所有内容放在指定的文件夹中,并将搜索的源代码加入到主页面里。

(3)留言簿和BBS论坛最新信息的展示

在主页面提取留言簿和BBS论坛的最新信息,能够方便老师和学生了解网络课程的最新问题,其在主页面的显示如图3所示。

图3留言簿与BBS论坛最新

两者的显示方式,原理是一样的,以最新留言为例,首先制作一个网页用来读取指定文件夹中的数据库,然后在主页面里调用这个页面。

2.子页面的设计与制作

建立一个网站好比写一篇文章,首先要拟好提纲,文章才能主题明确,层次清晰。如果网站结构不清晰,目录庞杂,内容东一块西一块,结果不但浏览者看得糊涂,自己扩充和维护网站也相当困难。本课程规划子页面的树状结构如图4所示。

图4电路网络课程结构

各子页面设计在风格上和主页面保持一致是十分重要的。各个子页面的设计原理基本上是相似的,下面以课程介绍栏目为例,讲一下子页面的设计过程。

首先用Photoshop制作了一个子页面的模板,然后有针对性地处理一下模板部分地方的图片,其中右面表格是调用子页面,页面见图5所示。

图5子页面的模板

(1)在线测试

在线测试可以有利于学习网络课程的同学们定期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的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设计在线测试时,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1)学生使用

学生使用时无需注册,只需自己设定登录姓名和密码,系统会自动将其输入资料记录在数据库。在登录成功后,系统会告知其进入考试,然后选择考试试卷。学生在答题时,只需点击选中的答案,做完后,提交试卷,系统会自动给出本次测试的正确答案以及学生的测试答案和考试成绩。

2)老师使用

制作管理试题输入的后台是为了方便老师即时更新和添加试题,如图6所示。

图6在线测试试题录入界面

(2)BBS论坛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首页登录或者点击首页的BBS论坛,在进入论坛后登录。在这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一起交流关于电路世界的各种现象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

本论坛的一个特色就在于它能根据不同的心情以及节日很方便地改变电路论坛的整个风格,并且风格的种类多达19种。其主页面如图7所示。

图7BBS 论坛

三、总结

本网络课程的制作采用HTML语言和ASP语言编写,FrontPage等工具作为辅助,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整个设计。整个设计的主要思路如图8所示,其设计特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图8网络设计流程图

(1)整个网站的结构性、交互性比较好:在各个子页面里有横向的导航条,也有竖向的导航条,这有利于各个子页面之间以及子页面内部进行互相的交换;(2)新闻发布:老师可以只输入要发布的信息,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页面,避免了再单独制作一个页面的问题;(3)站内搜索:只需输入和信息有关的文字,系统会自动找到与之相关的网页,并提取到一个页面里;(4)天气预报: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课程的主页面查看我国相关大城市的今明两天的天气情况;(5)在线测试:可以方便同学对自己进行测试,另外试题管理的设计可以方便老师对试题进行及时更新;(6)留言簿:整个页面简洁,学生在这里可以留下自己的问题,同时老师可以对同学的留言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龙马.ASP+Access组建动态网站实例精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天创工作室编著.ASP网页制作实战步步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3]沈文涉.HTML+JavaScript 30日完全掌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4] (美) Christian Crumlish.FrontPage 2003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9.《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 》与信息工程的联系 篇九

1、PN结正偏时(导通),反偏时(截止),所以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

2、漂移电流是(反向)电流,它由(少数)载流子形成,其大小与(温度)有关,而与外加电压(无关)。

3、所谓理想二极管,就是当其正偏时,结电阻为(零),等效成一条直线;当其反偏时,结电阻为(无穷大),等效成断开;

4、三极管是(电流)控制元件,场效应管是(电压)控制元件。

5、三极管具有放大作用外部电压条件是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6、当温度升高时,晶体三极管集电极电流Ic(增大),发射结压降(减小)。

7、三极管放大电路共有三种组态分别是(共集电极)、(共发射极)、(共基极)放大电路。

8、为了稳定三极管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采用(直流)负反馈,为了稳定交流输出电流采用(交流)负反馈。

9、负反馈放大电路和放大倍数AF=(A/1+AF),对于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AF=(1/F)。

10、带有负反馈放大电路的频带宽度BWF=(1+AF)BW,其中BW=(fh-fl),(1+AF)称为反馈深度。

11、差分放大电路输入端加上大小相等、极性相同的两个信号,称为(共模)信号,而加上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两个信号,称为(差模)信号。

12、为了消除乙类互补功率放大器输出波形的(交越)失真,而采用(甲乙)类互补功率放大器。

13、OCL电路是(双)电源互补功率放大电路; OTL电路是(单)电源互补功率放大电路。

14、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具有电压放大倍数(近似于1),输入电阻(大),输出电阻(小)等特点,所以常用在输入级,输出级或缓冲级。

15、差分放大电路能够抑制(零 点)漂移,也称(温度)漂移,所以它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中。

16、用待传输的低频信号去改变高频信号的幅度称为(调波),未被调制的高频信号是运载信息的工具,称为(载流信号)。

17、模拟乘法器输出与输入的关系式是U0=(KUxUy)1、1、P型半导体中空穴为(多数)载流子,自由电子为(少数)载流子。

2、PN结正偏时(导通),反偏时(截止),所以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

3、反向电流是由(少数)载流子形成,其大小与(温度)有关,而与外加电压(无关)。

4、三极管是(电流)控制元件,场效应管是(电压)控制元件。

5、当温度升高时,三极管的等电极电流I(增大),发射结压降UBE(减小)。

6、晶体三极管具有放大作用时,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7、三极管放大电路共有三种组态(共发射极)、(共集电极)、(共基极)放大电路。

8、为了稳定三极管放大电路和静态工作点,采用(直流)负反馈,为了减小输出电阻采用(电压)负反馈。

9、负反馈放大电路和放大倍数Af=(A/1+AF),对于深度负反馈Af=(1/F)。

10、共模信号是大小(相等),极性(相同)的两个信号。

11、乙类互补功放存在(交越)失真,可以利用(甲乙)类互补功放来克服。

12、用低频信号去改变高频信号的频率称为(调频),低频信号称为(调制)信号,高频信号称高频(载波)。

13、共基极放大电路的高频特性比共射极电路(好),fa=(1+B)fβ。

14、要保证振荡电路满足相位平衡条件,必须具有(正反馈)网络。

15、在桥式整流电阻负载中,理想二极管承受最高反压是(2U2)。

二、选择题(每空2分 共30分)

1、稳压二极管是一个可逆击穿二极管,稳压时工作在(B)状态,但其两端电压必须(C)它的稳压值Uz才有导通电流,否则处于(F)状态。A、正偏 B、反偏 C、大于 D、小于 E、导通 F、截止

2、用直流电压表测得放大电路中某三极管各极电位分别是2V、6V、2.7V,则三个电极分别是(C),该管是(D)型。

A、(B、C、E)B、(C、B、E)C、(E、C、B)D、(NPN)E、(PNP)

3、对功率放大器的要求主要是(B)、(C)、(E)。A、U0高 B、P0大 C、功率大 D、Ri大 E、波形不失真

4、共射极放大电路的交流输出波形上半周失真时为(B),此时应该(E)偏置电阻。A、饱和失真 B、截止失真 C、交越失真 D、增大 E、减小

5、差分放大电路是为了(C)而设置的。A、稳定Au B、放大信号 C、抑制零点漂移

6、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负反馈组态是(A)。A、压串负 B、流串负 C、压并负

7、差分放大电路RE上的直流电流IEQ近似等于单管集电极电流ICQ(B)倍。A、1 B、2 C、3

8、为了使放大器带负载能力强,一般引入(A)负反馈。A、电压 B、电流 C、串联

9、分析运放的两个依据是(A)、(B)。A、U-≈U+ B、I-≈I+≈0 C、U0=Ui D、Au=1

1、三端集成稳压器CW7812的输出电压是(A)。A、12V B、5V C、9V

2、用直流电压表测得放大电路中某三极管各管脚电位分别是2V、6V、2.7V,则三个电极分别是(C),该管是(E)型。

A、(B、C、E)B、(C、B、E)C、(E、C、B)D、(PNP)E、(NPN)

3、共射极放大电路的交流输出波形上半周失真时为(B)失真,下半周失真时为(A)失真。A、饱和 B、截止 C、交越 D、频率

4、差分放大电路是为了(C)而设置的。A、稳定Au B、放大信号 C、抑制零点漂移

5、共模抑制比是差分放大电路的一个主要技术指标,它反映放大电路(A)能力。A、放大差模抑制共模 B、输入电阻高 C、输出电阻低

6、LM386是集成功率放大器,它可以使电压放大倍数在(B)之间变化。A、0~20 B、20~200 C、200~1000

7、单相桥式整流电容滤波电路输出电压平均值Uo=(C)Uz A、0.45 B、0.9 C、1.2

8、当集成运放线性工作时,有两条分析依据(A)(B)。A、U-≈U+ B、I-≈I+≈0 C、U0=Ui D、Au=1

9、对功率放大器的主要要求有(B)(C)(E)。A、U0高,B、P0大 C、效率高 D、Ri大 E、波形不失真

10.《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 》与信息工程的联系 篇十

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迫切需要。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应用了信息技术的,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各种规章制度组成的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有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通过对于这五个功能的利用,能够找到合适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编制成相关信息提供给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利用系统进一步对信息进行管理,并且根据信息进行正确的决策。那么什么是涉密信息系统?涉密信息系统,就是涉及了国家秘密和党政机关工作秘密的信息系统。涉密信息系统并不是安全等级较高的系统,是否能成为涉密信息系统主要还要看是否涉及了国家秘密。有许多企业为了保护其商业秘密,将信息系统设立了很高的安全等级,但是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并不涉密,那么也不是一个涉密信息系统。

涉密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别。首先,表现在所涉及的信息内容上。涉密信息系统是涉及国家秘密和敏感信息的;信息系统所存储、处理、传输的内容不涉及国家秘密。第二,设施,设备的要求有差别。涉密信息系的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的标准;而信息系统的设备、设施也有一套规定,但不要求符合国家规定。第三,检测审批标准不同。涉密信息系统必须符合国家保密标准要求,投入使用前必须经安全保密检测评估和审查批准;公共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前也需要进行相关检测,但检测的目的和要求不同。涉密信息系统要求按照所存储处理的信息的最高密级进行分级,而密级又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个等级。对于不同的涉密级别,有不同的防护措施,做到既不过防护,也不欠防护。

11.《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 》与信息工程的联系 篇十一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结合几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我粗浅的思考。

一信息技术课的现状

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信息技术课难教。农村小学现有的条件是电脑少,每台电脑前座着两三个学生,这样在练习时间上就大打折扣,像我们学校,学生比较多,三四名学生一台机器,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学生练习,就连座位都很拥挤,这样不仅给学生的练习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且使教师的授课也受到一定影响,如果再遇上几台机器“闹点小脾气”就更可想而知了。

2信息技术课难考。作为一门课程,老师教完了,学生掌握的怎么样,这就涉及到一个考核的问题,而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内容大部分是上机操作。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重点就应该放在信息技能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考试就应该放在计算机上进行,而上机考试往往只能以单个学生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考试,实施起来难度大、效率低、费时费力,所以现行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一般仍采用笔试。常规试卷对于考核知识技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操作能力的考核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3个体学习难满足。现在的小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对于经常接触电脑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上学习的内容非常简单;可是对于那些从来没有摸过电脑的学生来说,掌握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就很难了。面对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赋予他们一定的主动选择的权利,允许他们自主学习。而这对于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二、改善信息课教学的应对措施

面对以上诸多问题,我们应如何解决呢?

1提高认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硬件设施的水平。提高硬件设施的水平,一是保证电脑的质量。二是保数量,达到一人一机。

2改进教学方式,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应彻底改变以前的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放羊式教学方式,合理调节教与学的时间安排比例。农村小学因其家庭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初次接触这门学科,对信息技术的好奇给了学生学习电脑极大的动力,怎样让这份冲动保持到最后,正是我们教师所正视的,我们不能让学生在放任自流的学习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学习动机减退,所以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身边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建立他们的知识结构,所以不能重学而轻教。

3恰当的使用“网络教室”。“网络教室”这类的软件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有很好的帮助,比如“极域电子教室”这个软件就能有效的解决教师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及时有针对性的给予个别辅导。这类软件的使用对教师控制教学局面能起到很大的帮助,同时给同学交流学习成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这类软件也能有效的解决信息技术上机考核的难题。

4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应当将我们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应用,尽可能将机房向学生开放。这样,他们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同时还以利用这一现代化的工具为自己的学习或工作服务。

12.《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 》与信息工程的联系 篇十二

当今, 在电气工程与信息科学领域, 世界各国的大学都面临教学改革的严峻形势[1,2,3]。而在我国, 要跟上时代步伐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在该领域本科基础课程教学中, 场与路、模拟与数字、分立元件电路与集成电路、硬件与软件、经典与现代等五个关系一直没有得到正确处理。而这些关系相互交织, 给专业教学规范、建立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课程基本要求等方面都带来许多问题, 加重了学生负担, 影响了教学质量。本文在如何处理这五个关系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场与路的关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场与路分家的出发点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 于是, 在某些电类专业教学计划中删去了“电磁场”课程;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删去了“电磁场”“磁路”“铁芯线圈”等内容, 演变为今日的“电路分析”。近年来, 随着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涌现, 课程学时逐渐膨胀。为缓解这一矛盾, 有些人盲目追逐时尚, 不惜削弱一些经典理论。不重视电磁场理论的现象日趋严重。

其实, “场”是“路”的基础“路”是电磁现象和过程在特定条件下的分析方法。我们知道, 集中参数电路和分布参数电路的划分必须涉及电磁场和电磁波的理论, 但是, 在许多电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没有这些内容, 在教学中, 涉及电磁场和电磁波的理论, 只能是不了了之。

电磁场与波是从事电气工程与信息科学的基础知识, 不仅在微波、天线、电力系统等领域需要这些基础理论的支撑, 对于高速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同样不能脱离这一领域而深入研究。

电磁兼容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引入了新的理念, 开拓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新兴的电子信息安全技术之组成部分, 信号辐射泄漏问题之研究、电磁兼容的检测等必须依赖电磁场理论。

多年前, 美国MIT (麻省理工学院) 始终把这类课程列为EECS (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科学) 系的必修课 (核心课) 。从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考虑, 必须保证电磁场与波类型的课程学时及其质量, 倡导场与路两方面知识的密切结合与全面理解。

早在1983年在福州召开的电磁教材编审组扩大会上, 关于场与路分家的做法就提出了反对意见;俞大光教授在2002年发出了“场与路还是合并为好”的呼吁[2]。1998年7月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只有7个, 其中电子信息类专业只有3个, 强电只有1个, 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在这种情况下, 似乎场与路分家的做法可以休矣。

二、模拟与数字 (连续与离散) 的关系

目前, 人们喜欢引用的时尚名词, 所谓“数字化世界”或“数字化地球”以及“数字化时代”等等, 实际上都是指信息与电子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从本质上讲, 当人们谈论“数字化世界”时很可能是指“信息化世界”“电子化世界”或者“信息电子化世界”等等。当信息电子科学技术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每个角落时, 并没有人认真追究这里包含多少数字系统?多少模拟系统?他们常常误认为先进的电子技术都是数字化的, 因此, “数字化世界”就与“信息电子化世界”成为同义语。作为业内人士, 我们应当看清楚这些名词背后的实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传统的面向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研究之课程已经逐步减少, 讲授模拟技术的授课学时已经减少到较低的比例, 然而, 对模拟与数字的相互依存关系应该有全面、统一、合理的认识与理解。过多弱化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内容, 没有兼顾模拟与数字两类系统的发展前景是目前的基本状况[4]。

人类在自然界中遇到的待处理或待传输之信号相当多的情况是模拟信号, 借助数字系统对其进行处理或传输时, 需经过A/D、D/A转换, 转换部分及其前、后接口以及预处理和后处理都不可避免要用到模拟系统。

当工作频率很高时, 直接采用数字集成器件尚有一些难度, 通常, 用模拟系统进行处理或传输可能比较简便。

由于上述原因, 我们在大量启用数字系统的同时, 也会遇到相当多的数字与模拟混合系统或模拟系统。

在信息科学领域中, 许多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涌现, 它们的构成原理往往要从连续时间系统的观点进行研究。

在研究与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 作为总工程师的首要职责是最佳地协调模拟与数字部件的分配与组合。在基础理论性科学研究工作中, 研究人员必须兼顾模拟与数字两类系统的发展前景。

如此看来, 正确处理模拟与数字 (连续与离散) 的关系, 在电气工程与信息科学领域本科基础课程教学中是多么重要。

三、分立元件电路与集成电路的关系

我们必须注意到, 当逐步引入集成电路设计新技术的同时, 可能关于分立元件电路原理的讲授依然保留较多, 于是构成庞杂繁复的电路与电子线路方面的课程体系, 使学生负担很重却不得要领。但有的又走向反面, 分立元件电路原理讲得太少, 更有甚者, 一些基本电路也不讲, 直接进入集成电路的教学, 让学生不知其所以然。

为解决这一矛盾, 对于基础课程之选材, 一方面要精简传统的分立电路内容, 同时也不宜过于关注集成芯片内部的细节。必须兼顾分立电路基本原理、大规模集成技术实现原则以及在较高频段和较大功率条件下电路实现之特色等诸方面的需求, 以统一的观点、尽可能少的学时教给学生最基本、最具应用潜力的原理和概念。

由于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 在我们的课程中当然要引入这方面的最新理念。许多院校增设了“微电子电路与系统 (引论) ”类型的课程。学生可以认识到, 集成电路之构成与传统的分立元件电路虽然有着类似的工作原理, 但其实现方法和设计思想已经产生了深刻变化。

四、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由于计算机应用之普及, 特别是软件可编程技术显示之优势, 人们对于硬件知识与实践的学习产生冷漠。许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愿作涉及硬件工作的研究题目, 他们认为硬件实现太麻烦、给人一种陈旧落后的印象。而在非计算机类专业软件设计能力过弱。

显然, 这样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 应予纠正。当前, “硬件”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不能误认为硬件就是利用R、L、C元件与电子器件组合起来作插件板。实际上, 付诸应用的硬件体系都充分体现了软件与硬件的密切结合, FPGA、VHDL、Verilog语言、DSP技术的广泛应用构成了软硬结合的全新设计理念与结构体系。

有人认为在通信与电子系统设计过程中, 软件的作用就是系统仿真 (模拟) 或C A D (计算机辅助设计) 。实际上, 这种理解相当狭隘, 目前, 最终成为应用产品的电子系统往往都是软、硬件结合的产物。软件与硬件之间的界限逐渐淡漠。特别是为了充分发挥可编程技术的优势, 在许多设备中都可能同时包含硬件与软件。例如, 软件无线电, 这是一种最新的软、硬件密切结合的无线通信技术。

我们曾经追求尽可能低的制造成本和最充分的利用资源, 而现今的理念是:低的设计成本和最短的上市时间。

五、经典与现代的关系

在通信、控制、信号处理、优化、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众多研究领域中都存在传统理论与近代最新技术两种类型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不少课程的名称都冠以“现代”二字以示其先进性, 而从学生认识与学习过程来看, 没有必要把经典与现代划分严格之界限。有的为了赶时尚, 乱改乱革, 例如电路分析课程, 像“互感电路”“双口网络”等经典内容都删去了, 必将会引起后续课程知识点的断层[5]。

从调幅、调频、单边带通信到五光十色的数字通信;从传统的反馈系统稳定性理论到状态空间方法都应该循序渐进、认识历史、全面理解事物发展规律。在我们着重研究现代技术与方法的同时, 必须注重以统一的观点、全新的视角把经典与现代密切融合起来。

六、结束语

由于电气工程与信息科学领域基础课程的各对矛盾交互依存、错综复杂, 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构建具有发展潜力、先进性、普适性、切实可行的教学体系决非轻而易举之事。很可能要历经长期的、多种途径的探索与尝试。

参考文献

[1]郑君里.试谈电工程与信息科学领域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 2006, 41 (10) :21~26

[2]俞大光.场与路还是合并为好[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2.4, 23 (2) :56~58

[3]童诗白.美国在电子技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的一些情况[J].电工教学, 1991, 26 (4) :41~44

[4]于歆杰, 朱桂萍, 刘秀成.麻省理工学院教育教学考察报告 (三) —电路与电子学课程教学法篇[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4, 25 (6) :6~10

[5]曹才开.网络分析理论发展动态[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1999, 20 (1) :58~61

13.《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 》与信息工程的联系 篇十三

1 基础办公平台软件的整体性学习和联系

从最基础的系统操作入手, 然后逐渐的学习各种软件的制作, 纵向来说, 系统性的操作是软件操作的基础, 软件操作更加深化和细化了, 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和提升, 达到有效整合的目的。

1.1 系统操作和软件接口的整体性学习

将系统的基本操作与软件操作融合在一起:计算机的学习和操作, 从基本的系统操作开始, 了解电脑配置的不同用途, 然后融入基本操作软件, 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和提升, 例如关于office基本操作的文档, 通过系统性的操作进行有效的控制, 这其中的接口可以通过word, excel和ppt进行有效的展示提升。当中许多基本的操作可以通过系统性的操作进行升华和提升, 上述办公软件的操作都是基于系统软件的操作。

学习计算机和教授计算机都是一脉相通的, 通过两者的有机融合, 能够将基本的操作系统运用和基本的软件运用整合到一起去, 提升我们的空间, 通过相互的练习和操作将两者融合到一起去。在两者的相互比较当中会发现很多简便的相同的方法, 达到一个双倍提升的效果。

像在办公文案部门, 经常要用到Office办公系统软件, 在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中, 最主要应用Ps软件系统, 这成为当下的流行趋势。以计算机的某项应用为主, 同时结合其他软件的辅助作用, 我们就可以基本达到日常工作的目的, 满足其基本需要。有效应用计算机解决各种课题, 通过标准的技术要求, 将最终成型产品提供给需要的人,

1.2 资源及软件的相互整合, 形成整体性学习课件

资源的整合的整体性学习, 目的就是让各种知识点融会贯通,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能够在一个思考的空间之内进行学习和有机的整合。例如我们在学习PS制图软件的过程中, 完全可以将文字和图片的资料融合到一起去学习, 形成一个图文并茂的PS。

在实践的学习中, 我们可以将音视频软件的学习融合到一起去, 通过有效的融合形成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的将重要知识点形成一股合力, 通过整体思维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例如我们通过数码软件的形式, 将图片音乐和文字有机的整合到一起去。

2 计算机基础和实践运用

2.1 重视计算机基础的巩固

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是常规化的教学, 包括计算机的基本常识与操作技能, 常用的办公化操作与日常维护等内容。以上内容是深入研究计算机的基础, 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的日常应用与教学评价反思, 就是围绕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运用这个核心展开的, 是我们教学合理化与常规化的出发点,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操作过程中, 首先要夯实基础, 以培养能力, 提高技能, 然后以计算机主干核心知识构造自己的应用体系, 确定目标, 将计算机的多功能化融汇到日常生活当中, 有效解决各种为题, 打造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2.2 计算机学习要形成理论和实践的整体体系

电子计算机逐渐进入到日常百姓的生活当中, 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具, 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的辅助, 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 更加发挥了计算机强大的作用, 成为我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主力军。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组织的发展, 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关键和衔接的作用, 教育、管理、各领域几乎已经替代人们的地位, 成为一个有力的使用工具。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贴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实际, 有效应用于工作指导当中, 理论和实践操作并举, 成为我们一向重要的课题, 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形成知识模块体系, 形成整体认知, 达到全面覆盖, 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 为将来灵活运用计算机打下基础。

3 小结

总上所述, 计算机理论和实践的操作功能, 为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而且效果日益凸显, 成为了大家日常的亲密朋友和工作的关键角色, 如何有效的开展理论和操作的现实运用, 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实践创新的问题。

在计算机的应用和技术操作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有效的将它们综合性的连接起来, 加强内在联系的有效性, 在巩固前边所学知识的时候, 同时复习到后面的知识, 两者有机的相互结合,

首先要夯实基础, 以此培养能力, 提高技能, 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 从而提高素质, 然后以计算机主干核心知识构造自己的应用体系, 确定目标, 将计算机的多功能化融汇到日常生活当中, 有效解决各种为题, 打造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 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问题, 通过理论进行实践性的锻炼, 达到有效提升的目的, 因此我们要有效的提升课程的内在联系, 构建整体性的知识点, 提升计算机知识的综合性运用程度。

参考文献

[1]计算机应用基础编写组.计算机应用基础[D].南京大学, 2010.

[2]计算机与生活编辑部.计算机与生活[J].计算机与生活, 2003.

[3]孙晓风.网络改变生活——突飞猛进的计算机网络[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4]张天雷.中国计算机用户.网上生活[Z].北京市报刊发行局, 2006.

14.《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 》与信息工程的联系 篇十四

在分析档案法规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冲突前,有必要先来说明档案工作与政府信息公开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档案部门在信息公开中的地位和权责,才能认清两者冲突对档案工作和档案法规的影响,以便更清醒地从两者冲突的现象把握其实质并反思档案法规的不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两者的联系。

第一,文件、档案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文件作为政务活动的办事工具和载体之一,记录着政府对社会管理活动的内容,是反映政府部门为民众服务及管理能力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民众了解政府行为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窗口。在国家大力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时,文件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信息公开的主体。作为文件归宿的档案同样也具有与文件一样的信息公开功能。

第二,各级综合档案馆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行为主体。由于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对象是文件及档案,而档案馆作为文件的最终归宿和档案的所有者,是社会和公众利用政府信息的主要场所。因此,在理论上把档案馆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行为主体是顺理成章的。在实践上,档案馆也逐步开始成为信息公开的行为主体,如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政府信息公开场所”,并要求各单位“要认真负责的移交政务信息给档案馆”。

第三,档案部门依据档案法规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活动。综合档案馆在取得政府信息公开的行为主体地位后,必然要为政府信息公开尽心尽力。而13年前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部分内容已不再适应这一要求。在政府信息公开的环境下,如果档案部门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活动缺乏《档案法》有关条文作依据,档案部门仍以13年前修订的《档案法》的条框行事,就将错失政府信息公开的良好局面。由此可见,目前《档案法》的部分规定已与政府信息公开及所需条件产生了明显冲突,影响了档案事业与其他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围绕信息公开,找准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法规之间的冲突

政府信息公开要求政府信息能够及时、全面公开,同时实现公民平等、便利地获取信息,提供便民利民服务。而现行的档案法规对档案信息公布、利用、传播等方面的规定,与政府信息公开的现实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

(一)信息公开的及时性与档案法规部分时限规定的滞后性。档案法规的部分规定制约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政府信息公开要求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公布可以公布的信息,这种及时性能让社会和公民及时地知晓和利用信息。《档案法》对档案开放利用的时间也有详细规定。如第四章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三十年,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三十年。”这里明确规定了档案开放的期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档案的开放与利用。根据此规定,不管是否属于保密档案,凡是未满30年,原则上都是不公开的,这显然阻碍了包括政府信息在内的信息利用。而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总统令要求“满20年的机密文件尽可能开放,仍不能开放的满30年就自动解密。”特别是美国的《信息自由法》规定了九项例外:机密资料、牵涉个人行动规律的资料、与其他法律相抵触的资料、商业机密、政府部门间或内部联系的资料、个人隐私、公布可能妨碍执法效力的资料、金融机构资料和石油地矿信息等。公民只要不触犯以上九条,检索利用信息是十分自由的。

另外,我国目前的政府信息公开实践也为档案法规的滞后敲响了警钟。截至2008年底,全国3124家国家综合档案馆中有2807家(占总数的89.9%)开展了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现行文件的开放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形式之一,而这种做法在档案法规中无法找到依据。

(二)信息公开的全面性与档案法规部分规定的局限性。本来可向公众开放的现行文件,进入档案馆后就像走上了“神坛”,使公众对其望而却步。这些都是档案法规不合时宜的规定所导致的,从而导致政府信息公开难以全面开展。在西方一些拥有相对健全信息公开制度的国家,公开是一般原则,不公开才是例外,除法律规定的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少数信息外,绝大部分信息都是公开的。在我国,政府掌握的绝大部分信息仍处于封闭、闲置或半封闭、半闲置状态。档案法规中在政府信息管理者(档案行政部门和档案信息管理服务部门)与公众之间在权利、义务限定和保障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使我国的信息公开成为可为可不为的事情,致使信息公开的全面性大打折扣。

(三)信息公开的“亲民”性与档案法规的“保守”性。信息公开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解决信息获取中的不平等问题,让政府和公民“亲密接触”。档案法规中对开放档案期限、档案利用者身份、利用目的告知、利用范围、利用手续等一系列的限定,有违信息公开所要求的“亲民”、“开放”之目的。这种保守的规定,给信息公开造成了不小的障碍。虽然政府信息公开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及时全面地公布信息是必要的义务。但是,由部门规章、内部规定、特权意识等组成的“玻璃门”(看着是敞开的实则进不去),已经挡住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步伐,档案法规就是主要的“玻璃门”之一。

三、服务信息公开,切实解决档案法规与政府信息公开之间冲突的几点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档案法规已经与当前政府信息公开的法规、实践等产生了明显的冲突。这些冲突都是由长期以来档案管理思想及做法的封闭、保守与当前政府信息公开趋势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这些冲突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制约。

一要进一步完善档案法规,使其更科学合理。针对《档案法》中某些规定有违政府信息公开趋势的问题,如档案开放期限为30年的规定导致档案封闭期限过长;保密档案相关规定不明确成为延长档案开放期的借口;对档案部门,《档案法》没有做出开放档案义务的规定,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等等。因此,我们可从以下方面修订《档案法》:首先,在档案的开放利用时限方面,可以缩短甚至取消部分档案的开放期限;其次,为了扩大档案开放范围和提高信息公开的全面性,有必要根据实际需要明确并缩小保密档案的范围;第三,明确档案部门开放档案的法律责任,并规定相应的监督机制及惩处措施,从而实现对不作为档案馆及档案工作人员的有效监督。

二要健全与《档案法》配套的法律法规,确保档案行政执法的可操作性。2008年以来,国家档案局已在全国各地档案部门广泛征集修订《档案法》的相关意见,目前已收集400余条。但一部法律的修订要经过多方面论证,要考虑长远的发展,也要兼顾其稳定性,多种因素决定着其修订的实施可能还有待时日。

为解决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实际与现行《档案法》的不协调和冲突之处,建议制定一些相关的操作性强的地方法规。如上海市将原制定的《上海市档案管理条例》及时进行了修改,把档案馆作为政府公开信息查阅服务场所;广东省政府办公厅早在几年前就制定了《现行文件资料移送办法》,并向省档案馆提供了大量的已公开的现行文件,紧接着广东省又颁布实施了《广东省政务公开条例》,进一步确认了广东各级综合档案馆成为各级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场所的法律地位。这些规范性文件或政府规章虽然与专门法律相比位阶较低,但其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上一篇:功能材料概论期末复习下一篇:小学音乐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