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典型案例分析试题(共5篇)
1.信访典型案例分析试题 篇一
近年来,每个城市在房屋拆迁安置中出现钉子户不断进行缠访、闹访、越级访、无理访现象,钉子户发展而来的信访户或信访户发展成为的钉子户,边缘化的至富心态策略和手段,要求之高,手段近乎敲诈,并在信访活动中不断呈专业化、特定化、组织化、技巧化发展。在每年全国人大政协会议、党代会或省市人大政协会议、省市党代会等国家重大、重要政治活动期间,冲击首都、省会的重要部门和重要场所,制造不和谐因素。本文通过案例集中分析钉子信访户的非常心态与法律基础,指导拆迁安置和信访工作的改良。
一 、钉子户发展而来的信访户或信访户发展成为的钉子户
年10月,为维护“国庆”和“十七大”期间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保证“国庆”和“十七大”期间信访工有序进行,根据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有关安排,各省市区与信访事项发生地街道、社区、及单位排查所在辖区涉及拆迁安置的异常上访人员,协调了部分信访事项。同时,经过认真排查和梳理,对稳控对象和劝访对象进行分类:对可能主动进京越级上访,可能发生破坏社会和谐温度的相关上访人要求盯死、防死。对曾进京上访,可能正在观察形势、寻找机会进京上访;或可能被人煽动,跟随他人进京上访的,进行重点关注,积极劝访,发现异常立即采取稳控措施。
与往年首都国家重大活动期间一样,稳控前,区委、区政府的布置不可谓不周详,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提前介入,一方面耐心听取信访人员的具体要求,一方面耐性做好说服劝导工作,一方面协调安排信访人员与建设单位进行拆迁安置协商、洽谈。同时,稳控中街道社区和建设单位动用的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工作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处处小心。但仍然有住户最终在十七大会议期间到了北京,有的则已经踏上了去北京的列车。稳控效国与理想状态尚有一定的差距。历来的稳控,使稳控对象也练就了一定的反稳控技巧。
稳控后,更多的问题需要反思。是什么幕后推手,把信访人越推越远,种种迹象表明,信访人群体不断呈专业化、特定化、组织化、技巧化发展。在每年全国人大政协会议、党代会或省市人大政协会议、省市党代会等国家重大、重要政治活动期间,以信访为由,冲击首都、省会的重要部门和重要场所,以引起注意,制造不和谐因素。
二 、边缘化的至富心态策略和手段:拆迁安置至富或解决一揽子问题,要求之高,手段之多近乎敲诈
案例一:A户,原市区中心区域X号房屋,住改非经营,面积27.10平方米。拆迁条件,要求原地原面积安置营业房的前提下,再无偿提供中心城区100平方米的住宅作为补偿,建设单位无法接受其安置条件的情况下,A户多次上京进行越级访。上访理由:1 、建设单位X号地块拆迁手续不合法,认为建设单位向其提供申领《拆迁许可证》的《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批准书》复印件均系伪造。2 、如果要求得到满足,将不向省、和中央有关部门告发建设的违法拆迁行为。
建设单位认为X号地块拆迁手续合法。同时,A的要求明显不符合相关拆迁安置政策,没有可操作性。在A将安置要求降低的前提下,考虑到A的实际困难,在相关政策的范围内,建设单位可以考虑最大化安置。
相关政策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XX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XXX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住改非拆迁,按住宅安置。
在社区工作人员询问A为什么要求原地安置营业房外加100平方米的住宅时,A表示营业房继续可以做生意,住宅给儿子安排好。
案例二:B户,家庭人口:4人,原住XX路X弄XX号,建筑面积:27.86平方米,产权性质为公房,拆迁补偿评估价值为159336元。XX街道困难户。已与建设单位签订拆迁安置协议,后该房屋于
12月发生火灾,火灾后B提出:火灾古董损失很大,要建设单位补赔偿人民币300万元,安置2套住房和1间营业用房及补偿现金的过高要求。建设单位认为,该户火灾后造成经济困难,可予适当补助,但过高要求不能同意,所以无法与其达成拆迁安置协议。后该户侵占其他住户搬空房,建设单位几次书面通知要求其搬离未果。6月上旬建设对该户侵占房屋进行强制腾空,B户随后二次进京上访,2007年十七大期间B和BW(后妻,现又离婚)继续上京访。
207月经协商,该户同意建设单位提供同区X苑X幢X单元XXX室,建筑面积81.89平方米安置住房;提供同区X苑X幢X单元XXX室,建筑面积56.86平方米的过渡用房,同时向建设单位借款人民币30000元。随后年9月,B提出因火灾损失,缺少基本的生活用品,女儿上学和一家生活困难向建设单位借款人民币0元。2007年2月14日,又以添加生活用品和交子女学费为由向建设单位借取人民币20000元。共计借款70000元。2008年XX省两会期间,在实现了要求建设单位生活补助6000元后,又提出,要求买齐所有的生活用品,再借人民币十万元。建设单位没有同意。
在安置方面,建设单位于2006年6月4日起至今,先后20多次会同街道、社区与B洽谈,B始终坚持过高要求。在火灾补偿方面,建设单位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
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等,由权威部门认定的火灾损失、火灾损失证明材料,按责赔偿。此案中消防部门认定建设单位并非主要责任人,而总受灾7户住户,消防部门认定损失总额为70000元,B何以一昧追求信访途径而不是诉讼途径解决火灾问题,并一昧认定拆迁人纵火。在信访工作人员向B了解其真实想法时,B不讳地说:我没有其他至富途径,要一次解决两个子女将来的住房和自己将来的生活出路问题,只能找政府。
2008年5月23日,XX区领导赴建设单位下访调研信访工作时指出:其住房安置应当根据相关政策进行;其火灾赔偿应根据权威部门认定火灾损失、火灾损失证明材料,或提供购买单位的原始凭证复印件等第三方证明材料,经相关鉴证,账实相符,按责赔偿;其进京访问题,省、市、区三级信访部门、街道、建设单位应为其专题协调,作出会议纪要或根据信访三级程序,终止其信访程序,报国家信访局备案的处理意见。之后,由街道社区、公安派出所、建设单位共同落实稳控措施,确保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和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的社会稳定。
三 、地段差、评估价、怀旧情节抵制城市建设的理由
1、地段差、评估价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XX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修订前)》、《XX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文件规定: 被拆迁房屋、安置用房的货币补偿金额,由社会评估机构采取同时点货币补偿基准价为基本依据,结合该房屋具体区位、建筑结构、建筑面积、成新、层次、朝向、装修及其它因素经评估确定。被拆迁房屋货币补偿金额=[同时点房屋货币补偿基准价x区位差价系数×(1十层次差价率) ×(1十朝向差价率) ×(1+其他因素差价率)—同类房屋的重置价格+被拆迁房屋的重置价格×成新率] ×建筑面积。
安置用房评估金额的计算公式为: 安置用房评估金额=[同时点房屋货币补偿基准价×区位差价系数×(1十层次差价率) ×(1十朝向差价率) ×(1+其他因素差价率)—同类房屋的重置价格+安置房屋的重置价格×成新率] ×建筑面积。
根据这个拆迁安置公式,不论按取哪个评估时点,如XX路或YY路拆迁至新建小区,始终能保持合理的拆迁安置比例,牺牲地段,但扩大居住面积,总额对等,以保护住户的利益。
等于说地段差是用面积作出补偿,而评估价低于市场价只是概念上的一个误区,同时点评估基价,置换率基本历年相同。而这个公式要说服普通拆迁户,有较多的环节,可能并不容易。有的是故意误解,有的是真不理解。
2 、刁蛮而无理,非常之举,近乎歇斯底里
如果说抱有地段差、评估低于市价、怀旧情节的住户,拆迁安置单位还有可以向住户解释的空间。那么,一些住户的非常行为、无理取闹、近乎歇斯底里的发作,简直可以让人感到气愤。
案例一:C户,其妻在市中心XX路有二处房屋,一处房改房,建筑面积60平方米,在12月与拆迁单位签订了货币安置协议,并全额提取了房屋评估金额(345472元)和搬家费、过渡费。另一处同为XX路XX号,原公房“住改非”开店,建筑面积45.47平方米,月25日签订了货币安置协议,也全额提取了房屋评估金额(265536元)和搬家费、过渡费、奖励费(90940元),及停业一次性补贴2万元。并保留该区块建成后商铺的“优先购买权”。 随着房价上涨,2007年起,C户多次提出:货币安置款退还给建设单位,要求重新安置住宅500平方米。但作为拆迁安置已竟完毕,相关手续已经无法撤消。同时,重新安置住宅500平方米要求也过高。为此,C户多次进行无理访、越级访。
像C户一样,由于安置房源建设相对滞后,暂时无法全部满足安置的实际需求,工程建设施工启动又相对延期,不少已经拆迁的住户悔约搬回原住处,要求提供更优厚的安置条件并不断上访,给建设单位工作增加压力和难度。
2.信访典型案例分析试题 篇二
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蕴涵了命题人大胆的构想与创意, 展示了课程改革的最新信息。从整体上来讲, 2012年高考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侧重考查考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在材料选择、情景设置、图像设计等方面更新颖, 无偏、怪、难题, 难度基本保持稳定 (以中等难度为主) , 能力考核要求稳步提高, 较好地落实了“四项基本能力”的考核目标。从对自然地理的考查来看, 高考强化了对核心主干知识和原理的考查, 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侧重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和光照图的判读) 、常见天气系统、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河流水文特征、洋流分布及其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差异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下面选取部分自然地理典型试题加以分析和解读, 供广大考生参考。
模块一地球与地图
(全国文综新课标·10~11) 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 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1~2题。
1.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
B.230米
C.340米
D.420米
2.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解析】该组题考查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以及地理计算能力, 难度中等。
第一问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推测Q地外围第一条等高线的数值是解题的关键。河流沿线地势较低, 左右两侧地势较高, 据山峰高度、河流位置和等高距为100米这三个信息可推知从山峰到Q地等高线的数值可能分别为500、400、300、300和400, 进而可判断Q地的海拔范围为400~500米, 故选D。
第二问较好地考查了考生思维的灵活性, 确定桥梁附近海拔高度的范围是解题的关键。由第一问解析部分可知临近河流的 (左右两条) 等高线数值为300米, 则瀑布和桥梁附近的海拔范围应为200~300米;又因桥梁位于瀑布下游且瀑布落差为72米, 可推知桥梁附近海拔应该大于200米、小于228米, 故桥梁附近与山峰 (580米) 的高差为352~380米, 故选C。
【答案】1.D 2.C
【错因分析】该组题的等高线图简洁明了, 有效信息暴露充分, 不能根据山峰高度及河流位置分析区域地势高低状况是考生错选的主要原因。根据山峰高度和等高距信息判断山峰外围第一条等高线的数值是解答该组题的重要突破点。
模块二行星地球
(福建文综·10~12) 下图中N为北极点, A、M、B位于地球表面, NP为经线, M、N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553千米。读图完成3~5题。
3.若AM为昏线, 则此时节
A.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
B.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
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
D.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
4.若观测到M地日影最短的时刻是北京时间12时40分, 则M地大致位于
A.66°N, 110°E
B.67°N, 110°E
C.66°N, 130°E
D.67°N, 130°E
5.若在M地垂直立竿, 则下图中MM′所示日照竿影朝向正确的是
A.甲B.乙C.丙D.丁
【解析】该组题综合考查了光照图判读、时间计算和太阳高度等知识, 侧重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调用能力, 综合性较强, 难度较大。
第一问, 考查晨昏线和季节的判定。同一条经线上, 纬度相差1°, 距离相差111千米, 因此由M、N两地间的最短球面距离可知M、N两地相差23°, 故M地纬度是67°N;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过渡到夜的分界线为昏线, 由AM为昏线可知67°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此时应为北半球冬至前后两三天。A项和B项分别出现在北半球的秋季和春季, C项出现在北半球的夏季 (或南半球的冬季) , D项出现在北半球的冬季, 故D项正确。
第二问, 考查地方时的计算。由第一问解析可知M地纬度为67°N, 排除A项和C项;M地日影最短时当地时间为12时, 此时北京时间 (120°E地方时) 为12时40分, 时间相差40分钟, 经度相差10°, 且北京时间较早, 则M地位于120°E西侧, 经度应为110°E, B项正确。
第三问, 考查太阳高度和影子朝向。影子朝向与太阳方位相反。M地位于北极圈以北 (67°N) , 夏至日0时太阳位于正北方上空, 物影朝南, A项错误;5月1日日出东北, 物影朝向西南, B项错误;10月1日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 该地物影朝向正北, C项错误;秋分日地方时12时, 阳光直射赤道, 北半球物影朝向正北, 故D项正确。
【答案】3.D 4.B 5.D
【错因分析】第一问易错选C。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中逆时针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 考生往往因为不能根据相关知识和图示信息判定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而错选。潘帕斯草原位于南半球, 7月为当地冬季, 草木枯黄;1月为当地夏季, 草原葱绿。
第二问易错选D项, 主要原因是不理解“东加西减”的含义和计算能力差。
第三问易错选A项。考生应明确, 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M地位于北极圈以北, 地方时0点时, 太阳位于正北方, 地方时12点时, 太阳位于正南方。
模块三地球上的大气
(全国文综大纲·10~11) 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 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6~7题。
6.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7.30~48小时之间, 甲地可能经历
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
B.连绵阴雨天气
C.强对流降雨天气
D.沙尘暴天气
【解析】该组题考查风向的判定和天气系统的影响, 侧重对读图能力和知识调用能力的考查, 难度较大。
第一问, 从动态角度考查风向的判定。据图中比例尺及该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和方向可以判断, 24小时后甲地大体位于高压中心西侧外围闭合等压线边缘, 所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体指向西方, 又由北半球各地风向偏向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可知此时甲地应主要吹东南风, 故B项正确。
第二问, 考查低压槽的移动对所经地区天气的影响。30~48小时期间, 图中低压槽线东移并穿过甲地, 低压槽附近水平气流快速辐合上升, 易产生降雨天气。由于该气压系统的移动速度较快, 槽线在甲地停留时间短暂, 可能会给甲地带来强对流降雨天气, 故C项正确。持续晴朗的高温天气由高压控制而形成, 排除A项;连绵阴雨天气多是由暖锋过境造成的, 据图中低压槽位置及槽线两侧风向可知该低压槽的东移会产生冷锋天气, 排除B;夏初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梅雨天气, 植被茂盛, 地表无沙源, D项错误。
【答案】6.B 7.C
【错因分析】第一问易错选A, 不能根据图文信息算出24小时后甲地相对于天气系统的位置是造成错选的主要原因。
第二问易错选B项, 考生往往认为夏初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从而导致错选。解答此题时只有分析A地气压的具体变化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当然, 明确高 (低) 压、冷 (暖) 锋系统产生的天气现象也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北京文综·6~7) 下图为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读图, 回答8~9题。
8.该游牧活动
A.需要穿越热带雨林
B.随着雨季南北移动
C.向南可至南回归线
D.易受飓风灾害侵扰
9.游牧至甲地的时间最可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解析】该组题考查东非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及该气候对农牧业的影响, 难度中等。
第一问, 据图中气候资料信息可知两地纬度较低, 干湿季明显, 为热带草原气候。该区域游牧活动要逐水草而居, 故B项正确。
第二问, 图中甲位于南半球的赤道附近, 向南游牧至甲地, 说明此时赤道低气压带南移至甲地附近, 当地正值雨季。联系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规律可知此时节最可能是10月份, 故选D。
【答案】8.B 9.D
【错因分析】第一问易错选A或C。东非虽处于赤道附近, 但由于该地地势高, 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由图中比例尺可以看出多多马与赤道的直线距离约600千米 (纬度相差1°, 实际距离约为111千米) , 据此可知该游牧活动向南最多可至6°S附近。
第二问易错选B。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干湿变化深受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着赤道低气压带的移动方向, 太阳直射点移来时降水逐渐增多, 移去时降水又逐渐减少。雨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降水丰富;干季时受信风影响, 降水较少。
模块四地球上的水
(全国文综新课标·4~5) 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 (a) 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 (b) 。读图, 完成10~11题。
10.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A. (1) 地B. (2) 地C. (3) 地D. (4) 地
11.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 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解析】该组题考查大气降水对河流流量的影响及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难度中等。
第一问, 图b显示局地暴雨后甲水文站先出现洪峰, 说明暴雨出现在甲水文站上游, D项正确。
第二问, 由图b可知, 乙水文站的洪峰水位低于甲水文站, 且时间滞后, 说明甲、乙水文站之间的湖泊起到了蓄水分洪的作用, 故选C。
【答案】10.D 11.C
【错因分析】第一问易错选B, 主要是由于不清楚图示各河段的流向。据图示流向箭头及图b信息可知各河段水流方向是 (4) 地→ (3) 地和 (1) 地→ (2) 地→ (3) 地。
第二问易错选D, 其原因是没能正确理解水库对其下游水位的调节作用。湖泊对其下游水位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 洪水期分流蓄水可降低下游水位, 枯水期放水可提高下游水位。
(海南地理·1~2) 下图中格陵兰岛大部分终年被冰雪覆盖, 甲、乙分别是北美洲和英国的港口, 甲、乙之间的虚线示意航线。十八世纪邮政长官富兰克林调查发现, 沿北美洲和英国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 往、返航程耗时明显不同。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最有可能出现冰山的海域在
A. (1) 附近
B. (2) 附近
C. (3) 附近
D. (4) 附近
13.沿甲、乙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时间不同主要受
A.海浪的影响
B.暖流的影响
C.海风的影响
D.寒流的影响
【解析】该组题考查洋流的分布及其影响, 侧重对区域定位能力的考查, 难度中等。
第一问, (3) 附近有拉布拉多寒流流经, 该寒流自北向南流动, 可能带来来自格陵兰岛附近的大块冰山, 故选C。 (1) (2) 和 (4) 受来自低纬度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较大, 不可能出现冰山。
第二问, 甲、乙之间航线附近为北大西洋暖流, 甲至乙顺流, 速度快, 耗时短;乙至甲逆流, 耗时长。故选B。
【答案】12.C 13.B
【错因分析】第一问易错选 (4) , 这是由于考生片面地认为 (4) 地纬度高, 冰山多。其实 (4) 地附近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四季不冻。
第二问易错选C, 其原因是错误地认为西风就是海风。甲、乙之间的北大西洋暖流在西风影响下, 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动。注意:西风不是海风。海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形成的, 白天和夏季吹海风, 夜晚和冬季吹陆风。西风的形成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有关。
模块五地表形态的塑造
14. (山东文综·3)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 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解析】该题考查地壳变动过程和读图分析能力, 难度中等。沉积岩中, 岩层越老, 其位置越靠下, 故沉积岩Ⅰ的形成时间晚于沉积岩Ⅱ。甲处顶部岩层缺失, 后又被沉积岩Ⅰ覆盖, 说明该地先发生了侵蚀作用, 后又发生了沉积作用;花岗岩由岩浆侵入冷却而形成, 图示花岗岩穿越两种不同的沉积岩, 说明岩浆侵入发生在两种沉积岩形成之后。故选D。
【答案】14.D
【错因分析】考生易错选B, 主要是因为不理解花岗岩的形成原因。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类。花岗岩由岩浆侵入地壳后冷却凝固而成, 喷出岩则是因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15.[安徽文综·35 (1) ]根据材料和下图,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 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
【解析】该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调用相关知识阐述问题的能力。由图例和注记可知, A地为断块山, B地为洪积—冲积平原。断块山是由岩层受内力作用断裂, 岩块相对上升形成的;B地处在相对较低的区域, 岩块下降, 并受流水冲积作用, 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答案】断块山洪积-冲积平原内力作用形成断层, 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方向运动为主, A侧岩体相对上升, 形成断块山;B侧岩体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 同时流水等外力不断将风化、侵蚀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 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错因分析】该题地貌类型的判定比较容易, 但在描述它们的形成过程时, 考生会因描述不准确、不严谨而丢分。描述时要注意联系图例, 并调用所学知识详细阐述。
模块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北京文综·4~5) 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 回答16~17题。
16.图中所示山地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 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17.该山地位于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
【解析】该组题考查山地垂直带谱的分布及读图分析能力, 难度中等。据山地海拔以及南坡基带名称可判断该山脉为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南坡为迎风坡, 降水量大, 故山地南坡雪线的下界低于北坡, 故选C。山地自然带的形成是植被长期适应山地气候的结果, 其界线是相对稳定的, A错。图中显示针叶林上界北坡高于南坡, B错。喜马拉雅山南北坡山麓海拔高度相差很大, 这是导致南北坡基带不同的主要原因, D错。
【答案】16.C 17.A
【错因分析】第一问易错选B, 主要原因是读图不细致。也有些考生因不明白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呈负相关这个知识点而错选其他项。
第二问难度较小, 用排除法解答更容易。
18. (上海地理·十九) 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 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 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 回答问题。
(1)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 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 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 但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3) 丙地虽然远离赤道, 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简析其原因。
【解析】该题综合考查了非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较好地考查了读图分析能力、知识调用能力和阐释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
(1) 该小题考查描述区域自然特征的能力。描述时, 要在交代刚果盆地各自然要素特征的同时, 注意说出各自然要素间的关系。
(2) 该小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水、热差异是导致植被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与气温相比, 从图示看甲、乙两地的水分差异更大, 因此应主要从降水角度来分析。
(3) 该小题实质是考查丙地高温多雨的原因, 联系该地地形、风向和洋流即可解答。
【答案】 (1) 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位于刚果盆地, 地势低平, 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 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 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 7、8、9月多, 12、1、2月少, 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 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
(3) 该地处于迎风坡, 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 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流经, 因此丙地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错因分析】该题难度较小, 但考查知识点较多, 重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和阐释问题的能力。考生往往会因为思维不严谨、语言欠规范、要点不全面而丢分。
模块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天津文综地理部分·2~3)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回答19~20题。
19.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 图示区域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
A.水产品养殖
B.棉花种植
C.林产品加工
D.水力发电
20.在图示区域中, a~b路段容易遭受自然灾害, 主要是由于沿线
A.山体坡度大
B.地表崎岖不平
C.河水流速快
D.泥沙淤积严重
【解析】该组题以区域等高线图为载体, 考查区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及区域定位能力, 难度中等。
第一问考查东北林区的开发。读图可知该区域林地分布广泛, 适合发展林产品加工, 故选C。
第二问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图中河流西侧的a~b路段等高线密集并穿过一个山谷, 说明这里坡度大。联系该区域季风气候多暴雨的特点, 可知这里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答案】19.C 20.A
【错因分析】第一问易错选D项。图示区域有河流流过, 但河流沿线落差小, 且不具备建设水库的地形条件, 故不适宜发展水力发电。
第二问易错选B。图示区域地表崎岖不平, 但道路沿线地势平坦, 故B说法错误。
21. (海南地理·23) 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 外出时打“绑腿”。
根据图文资料, 分析图示区域地形和气候条件对该区域苗族男子着装习惯的影响。
【解析】该题考查区域地形和气候对居民着装习惯的影响, 侧重考查区域定位能力和调用相关知识阐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难度中等。答题时首先要描述该地地势和气候特征, 然后说明居民着装特点与地形、气候特点的相关性。
【答案】图示区域以山地为主, 地形起伏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湿热 (植被茂密) ;穿着短衣和宽松长裤便于散热 (可减轻酷暑高温带来的不适) ;打“绑腿”利于在山间及林中行走;防蚊虫、蛇等叮咬;冬季防寒等。
【错因分析】区域定位能力差, 不能说出该地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从而导致丢分。语言表达能力差, 不能交代清楚着装习惯与地形和气候特点的相关性, 也是丢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3.小升初数学典型试题分析 篇三
每年小升初重点中学的面试时间都很短,要在这5分钟之内脱颖而出,需要扎实的数学功底。即便是在培训班的选拔中,很多孩子也很容易把分数丢在不该丢的地方,导致分数比预想的低了不少。那么,如何找到最容易失分的点,在小升初之前有充分的准备,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小升初战场。
这几个点主要包括:计算、行程、数论、几何
一、计算题
1、数学基础薄弱。
计算题也是对考生计算能力的一种考察,并非常所说的马虎、粗心造成的。而且这种能力对任何一个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甚至终身受益,这就是为什么中小学学习阶段,“逢考必有计算题”的重要原因了!
2、心态上的轻视。很多学生称做计算题为“算数”题,在心理上认为很简单,一来不认真做,二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应用题等看起来很难的题目上了。
二、行程问题
三、数论问题
在整个数学领域,数论被当之无愧的誉为“数学皇后”。翻开任何一本数学辅导书,数论的题型都占据了显著的位置。在小学各类数学竞赛和小升初考试中,我们系统研究发现,直接运用数论知识解题的题目分值大概占据整张试卷总分的30%左右,而在竞赛的决赛试题和小升初一类中学的分班测试题中,这一分值比例还将更高。
出题老师喜欢将数论题作为区分尖子生和普通学生的依据,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你是否可以在选拔考试中拿到满意的分数。
四、几何问题
重点中学小升初中,几何问题也是一大亮点。
小升初数学试卷“路程问题”解析一
例1 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 1】先求两辆汽车各行了多少千米,再求两辆汽车行驶路程的和,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1】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55×5=275(千米)
另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45×5=225(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75+225=500(千米)
综合算式: 55×5+45×
5=275+225=500(千米)
【分析2】先求出两辆汽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相遇时间,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2】两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
55+45=100(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00×5=500(千米)
综合算式:(55+45)×
5=100×5=500(千米)。
【分析 3】甲、乙两地的距离除以相遇时间,就等于两辆汽车的速度和。由此可列出方程,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3】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
x÷5=55+4
5x=100×5
x=500
【分析4】甲乙两地距离减去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就等于另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由此列方程解答。
【解法4】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
x-55×5=45×5
x-275=225
x=275+225
x=500
4.信访先进集体典型材料 篇四
乌鲁木齐市国土资源局地籍管理处
(2012年2月13日)
如何面对和解决信访事件,如何化解矛盾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如何为市委、政府分忧解难做好保驾护航,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为此,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全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促进了全市信访工作的顺利开展。
多年来,乌鲁木齐市国土资源局地籍管理处作为窗口单位,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局各处室、分局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配合下,通过全体工作人员的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使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尤其是对待信访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了信访工作的要求,以务实的精神抓信访,以务实的措施促稳定,积极实施依法信访战略,狠抓信访工作各项制度落实,为创造我市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良好环境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奠定信访基础
作为从事国土资源地政管理、处理土地权属争议信访接待窗口的处室,我处充分认识到了信访稳定工作的重要性,坚持把信访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坚持和落实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责
任人各负其责的信访工作责任制。针对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定期组织处里及相关处室同事开展集体探讨,认真排查工作中容易引发信访的突出问题、矛盾纠纷、苗头隐患和群体性事件,明确人员、明确分工、明确责任,形成领导带队、由下到上、逐级负责的刚性责任机制。分管责任人带头接访、下访,集中解决了一大批信访突出问题,做到了事情有人问、有人管、有人解决,从而使纠纷处理、信访接待工作每年都有新的进展,信访工作不断地得到规范和完善。
二、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减少信访隐患
信访接待工作,具有很强的原则性。为少出或不出差错,做到准确答复,我处结合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和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积极组织信访政策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讲求方法,讲求效果,对《物权法》、《信访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及有关地政管理方面的业务和法律知识分期进行了学习。针对《土地登记办法》等新的政策法规的出台,我处组织人员及时学习、积极跟进,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所学融汇到工作中,不断提高工作效能,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我处组织编写了《乌鲁木齐市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原村民住宅用地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的意见》、《乌鲁木齐市国土资源局土地登记规则》、《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章,为市委、市政府制定用地、管地制度提供了政策法律支持,为进一步做好
信访工作提供了政策保证。
结合群众来信、来访及如何及时有效的处理在群众信访过种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处要求各负责人要做到多学、学深,提高信访干部依法规范群众上访秩序和正确处置异常上访的能力,把各类问题解决在内部,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学习,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全处接访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处认真开展领导接访日活动,提高了信访工作质量,进一步加强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为及时化解矛盾,及时发现隐患奠定了基础。
三、规范管理,健全制度,消化信访事件
近几年,随着我市房价、地价的不断提升,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土地登记产生的土地权属争议、信访案件增多。为从根本上解决信访的根源问题,依法行政、规范土地登记行为是重中之中。为此,一方面,我处在已完成乌鲁木齐市城镇地籍调查登记发证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另一方面从依法行政、规范土地登记行为下手,在工作中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为使信访接待过程公开透明,促使接待人员切实负起责任,我处在政府信息公开网、政务公开栏公开传真、电话,责成专人负责信访信件、信息的受理,通过开展领导公开接访,进一步畅通了信访渠道,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为方便群众,提高工作效率,还完善了
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使信访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几年来,我们重点建立健全了处理信访问题的三个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信访排查工作机制。把信访问题的排查作为重点来抓,仅今年以来,我处就开展各种排查20余次,排查出突出问题百余个,使许多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建立处置集体访、异常访、重复访联动工作机制。要求发生重大集体访时有关部门领导要亲自出面接待处理,跟踪督办,抓好问题的落实。三是建立督查督办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了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信访局联动督查的工作机制。同时,积极协助局领导深入到有区(县)督促信访问题的落实。五年来,共对1200余个上访问题进行了督办。
四、突出重点、精心排查,化解信访苗头
为主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在局领导的带领下,处室人员经常深入百姓之中倾听呼声,主动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给他们送去了温暖和关怀。同时积极做好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多次到各区(县)为村长、乡长及相关村级干部授课,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定期组织局相关处(室)工作人员培训地籍管理业务知识,提高土地登记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每年数次到市广播电台参加首府行风热线节目,解答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热线电话与各职能部门之间建立了网络连接,实现了市信访信息上下连通,方便了群众提出信访事项,加快了信访事项受理、办理情况查询,而且分流了来信来访。通过电话受理、现场督办,使一大批信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不少信访隐患及时得到排除,仅“12319”为民服务热线就受理群众诉求电话2000多个,及时回复率达100%,办结率达95%,深得广大群众好评。对来信来访人员反映的问题,根据业务管辖权限,能当时办理的当场答复、当场解决,不能当场办理的,拿出处理意见,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做到不推、不拖,以最短的时间将上访问题解决。在接待来访中,有时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非常棘手,为此,我们认真分析每一个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症结在哪里,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积极地帮助解决,从而化解了矛盾,减少了隐患。
为使信访工作人员在思想感情上更能贴近人民群众,我处下大气力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地权属纠纷、办证时间长、土地登记不够规范等突出问题。近些年,我市推进城市化进程工作,近郊大部分村民通过“撤村建居”转化为城市居民,但“撤村建居”过程中很多遗留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特别是涉及土地问题,因利益关系,村民集体群访事件时有发生。对于这类敏感问题,我们耐心倾听信访人的诉求,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及时解决土地纠纷,将矛盾解决在初始阶段。对于重点、难点案件,积极协调争议各方进行协商,难以协商的,引导他们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途径解决,最大限度的避免了矛盾激化、群访事件的发生。历年来,共处理大的土地纠纷50余起,接待群众上访、咨
询3000余人次。通过采取“部门联动、归口办理”办法,对涉及城市建设问题,由市建委牵头,市政公用、土地、规划、房管、环保等部门参与处理;涉法问题由市政法委牵头,公、检、法、司部门联动办案。此外,还利用法制部门的行政复议和司法机关调解机制来解决群众信访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高中地理 人文地理典型试题分析 篇五
人文地理典型试题分析
地理知识一般可分为自然地理(地图,地球,天气与气候,水文,地质,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口、文化、旅游)和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区域资源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三大部分。其中,人文地理知识内容繁多、时代性强、动态变化大,答题时不容易把握要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通过对人文地理典型试题进行分析,以“抛砖引玉”,突破人文地理知识复习的难关。
一、结合时事热点,以新颖的图表为素材,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地理图像的重要性,有人将地图形象地称为地理学的“眼睛”,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中地图所占比例也大大增加。目前,全国高中地理教材有多个版本,为体现高考的公平性、权威性,高考人文地理试题并不拘泥于某个版本的教材,而是趋向以热点为切入点,同时利用新颖的图表,以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对地理规律、原理的运用。
1.感悟高考,体验经典
例1(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下图。当地1月平
均气温3℃。完成(1)一(2)题。
(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
解析:本题隐含了有关粮食的热点问题,考查了农业地域分布、农业区位变化等主干知识。(1)由题干“当地1月平均气温3℃”可知该地是我国的南方地区。1985年该地盛产水稻、油菜,而油菜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该地为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2)从1985年到2005年该地种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水稻种植面积减小,蔬菜、花卉等种植面积增加较快,这说明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由水稻种植业向园艺业转变,具有城郊农业的特点,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应该是市场需求量的变化。
答案:(1)B
(2)A
例
2(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甲图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 水平的变化情况,乙图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用心
爱心
专心
(1)读甲、乙两图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 由。
解析:本题借用新颖的图表考查城市化过程及特点,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1)由甲图中城市化水平变化可以看出我国从1978年开始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化速度加快,东、中、西部地带城市化差异明显,东部地带城市化速度最快,水平最高。由乙图可以看出,与1980年相比,20(0年我国特大、大、中、小城市都有所增加,其中中小城市增加速度最快、数量最多,并占主体地位。(2)我国西部优先发展大城市,有利也有弊。若回答为“合理”,则可利用“中心地理论”,从大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来回答,着力强调大城市能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点。若回答为“不合理”,则可从大城市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人手,强调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跟不上城市化水平,再加上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薄弱,极力发展大城市会带来很多问题。
答案要点:(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2)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技巧点拔,触类旁通
(1)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挖掘图表中的有效信息,特别是隐含信息(有些信息本身就是答案),并弄清楚信息之间的联系。假如信息之间缺少联系,则需从背景知识库(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变化过程等)里有选择性地提取出来,通过联想进行链接。
(2)由图例入手,分析、对比图表中各个要素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并正确进行图文转换,搭建各要素之间的“桥梁”。
(3)对易混的地理概念要分清楚,如大农业与小农业,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城市的地域形态与布局形式等。
(4)对区位因素的评价是人文地理知识的重点,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等。解答此类试题先是从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气候、水源、土壤、植被等)、社会因素(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基础设施、国防等)、环境因素等方面考虑,再结合题目中的信息与问题,用发展的观点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5)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社会热点,缩小地理复习与问题情景之间的距离,用热点带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但同时还要切忌盲目追从热点。
(6)遇到新颖图表时不要慌乱,一定要冷静思考,细致分析问题与图表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 解题的突破口,有条理地组织答案。解题思路要开阔,必要时要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
二、以自然地理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要素对人口、城市、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影响,突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
研究“地”主要是为了“人”的需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对人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人类在从事产业活动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如坡地限制了种植业的发展,为了改造坡地,人们建造了梯田,但是只有缓坡才适宜建造梯田。
1.感悟高考,体验经典
例3(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下网为某平原地区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等值线图。完成(1)~(2)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1)推测P地属于
A.草原区
B.森林区
c.都市区D.农耕区
(2)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A.美国
B.法国
c.澳大利亚D.巴酲
解析:本组题通过某平原地区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的变化,考查人类活动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图中等值线向北弯曲,中心点P处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在3月29日以前,解冻时间早,其四周解冻起始时间晚,说明该地与同一纬度相比温度回升快,气温高,表示城市热岛效应。(2)图示平原大部分地区在3月29日以前土壤表层温度在0°C以下,冬季寒冷。澳大利亚、巴西都位于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终年气温较高且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温度逐渐降低;法国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冬季气温在0°C以上;美国国土辽阔,中央大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有结冻现象,3月份以后,随着春季的到来逐渐解冻。
答案:(1)C
(2)A
例(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卷)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 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1)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
(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气象条件对交通的影响,地形、气候、自然灾害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即从自然地理人手考查人文地理知识。(1)由材料可知浓雾是冷空气平流形成的,一是地势低,冷空气容易进入;二是近地面水汽充足,有利于浓雾的形成。(2)由图示可知乙路段海拔在50米以下,比甲路段海拔低,且接近河流,水汽充足。结合浓雾的形成条件,可得出乙路段浓雾形成的频次更多,时间更长。(3)聚落扩展需要考虑平地是否开阔,相邻山地坡度的陡缓,是否易发生自然灾害,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等。
答案要点:(1)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水汽较多(靠近河流易产生浓雾)。乙路段。乙路段 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2)东北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有峭壁,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南偏西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地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
2.技巧点拔,触类旁通
(1)明确自然地理各要素:地形主要包括地质条件、地势高低、地形类型,气候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水位、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土壤主要包括土壤组成、土壤肥力等。这些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针对问题分别进行解答。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应遵循全面的、综合的、发展的观点,决不能片面、孤立地思考问题。
(3)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思考,在进行人类活动时要扬长避 短,实现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以某一区域(或模拟区域)为背景,考查区位选择、区位条件评价及人地关系,突出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地理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都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和验证。因此,高考中的许多地理试题,特别是综合题都是以地理区域为背景进行考查的。
1.感悟高考,体验经典
例
5(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下图示意某中纬度半湿润地区,A是乙地从B河引水的中继水库。完成下列要求。
(1)由A水库至乙地修建引水明渠后,丙地作为水源保护地,产业发展方针应该是。
(2)乙地现有水源(包括从B河引水)不能满足其今后发展的需要,试列举可能的应对措施。
解析:图示区域不能具体进行空间定位,但由题干可知该地是中纬度半湿润地区。这里降水较少,水源主要靠地下水、河水,可联系我国华北地区的相关知识进行发散思维。(1)丙地作为水源保护地,其首要任务是防治水体污染,产业发展中必须严格控制污染源。农业方面,应发展生态农业,退耕还林,营造水源涵养林,最大限度遏制生态恶化;工业方面,要严格限制污染性企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环保意识。(2)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展开,开源包括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节流包括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改进灌溉技术,工业污水处理后循环利用等。
答案要点:(1)严格限制所有对水源有污染的生产活动(必须关停也不能新建对水源有污染的工业,并严格控制农业污染及其他污染)(2)节约用水;革新技术,提高废水处理和循环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其他区域寻找水源,)进行跨流域调水;(研发新技术,加大)海水淡化(量);收集雨水。
例6
(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如下图所示,拟在A地与B地之间建设高速公路,有两种选线方案:方案①通过半荒漠地区,所需建设成本约为15亿元;方案②通过地形破碎、人口较稠密的区域,所需建设成本10亿元。试比较两种方案的优缺点。
解析:本题通过小区域图考查交通线的选择。由题干材料可知两条线路通过的地形状况和投资多
少,结合图像,比较两线路的长短和经过的居民点等信息进行回答。方案①优点应从线路短人手,缺点应从建设成本、沙丘、半荒漠等角度分析环境的脆弱性(植被遭破坏后易导致荒漠化)。方案②的优点主要应从人口稠密、途经村镇较多、建设成本低等方面人手,缺点可从占用耕地多、人口搬迁多等方面分析。
答案要点:方案①优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少;缺点:建设成本高,干扰半荒漠地区的植被(环境)。方案②优点:建设成本低,有利于沿线村镇的发展;缺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多,建设过程中会加重沿线地区水土流失。
2.技巧点拨,触类旁通
(1)区域地理的空间定位要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海陆轮廓、山脉、河流、湖泊、城市、交通线、资源布局等信息,但高考地理试题有时会考查一个很小的区域或模拟一个区域,这时就需要进行知识迁移,将局部区域地图落实到具体的、符合条件的大区域中去,然后根据掌握的知识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用心
爱心
专心
(2)分析区域地图的一般顺序是:位置一地形一气候一水文一植被一土壤和矿产资源一农业一工业一交通一人口与城市一人地关系及发展等。人文地理知识是建立在自然地理知识基础上的,这就要求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必须搞清楚区域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找出解题的关键。
(3)寻找典型案例,按照一定思路举一反三,规范训练、规范答题,总结出解答人文地理试题的技 巧。
四、以地理信息技术为载体,考查城市交通、人口、土地规划等知识
地理信息技术是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网络等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它促使地理科学的飞速发展,在自然灾害监测,资源调查和监测,城市的布局与管理,农业的集约发展等方面应用都较广泛。
1.感悟高考,体验经典
例7
(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下图示意为某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据此完成(1)一(2)题。
(1)该专题研究可能是
A.耕地分类和评价
B.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
C .商业分布和规划
D.学校布局
(2)若利用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埋垃圾场选址,在下列图层中应增加
①大气污染②区域规划
③造纸厂、印刷厂分布④水文地质
A.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②④
解析:此组题考查的是地理信息技术在人文地理研究中的应用。(1)图中提供的图层有地形、土壤、水系、土地利用、居民点,其中土壤影响最明显的产业应是农业。(2)如果对深埋垃圾场选址,首先考虑水文地质、土壤、地下水等条件,因为深埋垃圾场如果选址不好,则很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而对大气污染不明显,所以应增加水文地质、区域规划等图层。
答案:(1)A
(2)D
2.技巧点拔,触类旁通
(1)理解“3S”技术:遥感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信息,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是由一系列卫星组成的,它们24小时提供高精度的世界范围内的定位和导航信息;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采集、存储,处理、分析、管理、显示、输出地理信息的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具有图形化、可视化等优点。
(2)抓住遥感是感知信息,全球定位系统是定位,地理信息技术是分析、处理信息的特点,了解各 自的应用领域。
(3)集中相关试题进行对比训练,从试题中领悟地理信息技术的考查范围、命题角度。
五、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考查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人地关系的一条“主线”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中国的工业虽然发展较晚,但也已步入破坏自然生态、加重环境污染的尴尬境地,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正在恶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一些重要资源的缺口逐渐加大。因此,正确处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感悟高考,体验经典
例8
(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卷)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河套平原素有“基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
用心
爱心
专心
(1)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问题。近10年来,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
(2)分析产生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因素。
解析:本题以人地关系为背景考查了产业活动的发展、变化及存在的问题。(1)河套平原位于半干旱、干旱地区,地形平坦(河谷地区),土壤肥沃(泥沙冲积而成),夏季光照充足,但年降水量较少,所以该地发展农业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降水(或水源、水分)。其改造的方式是充分利用黄河水进行灌溉。如果不合理灌溉,则容易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同时大量引取黄河水还会对黄河下游地区的用水产生较大影响。(2)由于土默川平原地处半干旱地区,靠近沙漠,曾为扩大耕地面积而大量破坏草地,致使荒漠逼近,环境问题突出。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近10年来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由种植业向乳畜业发展,当地对乳畜品的需求大大增加也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保鲜、冷藏技术的提高,土默川平原也成了“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
答案要点:(1)降水;引黄河水进行灌溉,土壤盐渍化,下游水资源短缺。(2)生态保护的需要;消费者对乳品需求的增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乳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2.技巧点拔,触类旁通
(1)关注区域资源开发及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产业活动、城市发展、资源开发等易造成水土流 失、荒漠化、盐碱化和各种污染等。
(2)克服思维定式,认真、仔细地分析题目中的图表、数据材料等,从而准确判断并进行合乎逻辑的叙述。
(3)评价产业活动要从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等多角度考虑。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①有层次,先主后次;②要简洁,要点完整,不能丢失信息;③有逻辑性,不能相互割裂,甚至自相矛盾;④表述要准确,不能产生歧义;⑤字迹要清楚、端正,不能有错别字等。
(4)掌握解题的一般步骤:①仔细审题,提取有效信息;②定好思路,构建答题模式;③利用学科术语组织答案。
(5)做好变式、补偿性练习,多反思,多总结,不断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用心
爱心
【信访典型案例分析试题】推荐阅读:
在全市信访工作会议上的典型汇报发言07-04
信访舆情分析报告07-24
纪检监察信访分析11-16
信访工作成功案例08-06
侵权典型案例分析08-04
政府典型案例分析10-21
典型病句分析08-03
桥梁典型事故案例分析07-25
商标侵权典型案例分析09-08
船舶典型事故案例分析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