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政府政务

2024-06-26

银行政府政务(共7篇)

1.银行政府政务 篇一

政务公开与透明政府

【政策导向】

要推进政务公开,增加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人民群众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赢得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今年政府投资力度大、新上项目多,要确保监管到位,绝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绝不允许利用扩大公共投资为单位和个人谋取私利。各级政府都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

——200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概念解析】

政务公开是指政府机关主动或者根据相对人的申请公开或者使其知晓有关政务活动。具体而言,就是国家将法律规定的保密事项以外的政府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通过一定的形式向社会公开,使人民在了解政府事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参与决策与管理,实施有效的监督。

透明政府,又称“阳光政府”,主要指通过立法和程序规定将政府掌握的个人与公共信息向社会公开,凡是公民有权接触并使用的信息,政府都有责任有义务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向全体公民开放,供全体公民使用。其核心内容公民有知晓政府信息的权利以及政府有应公民要求公开相关信息的义务。

【热点回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范我国政务公开的首个法规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施行。《条例》是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而制定的,是中国立法史上第一部保障公民知情权、建设”透明行政”的专门法规。

四川“阳光”政务百姓更知情

电子政务实质推进。去年5月1日,省政府门户网站完成改版,加大信息公开版面,增开热点关注、常务会议等专栏。“实施八项民生工程”专题,及时公开政策措施、对象范围、项目安排、资金投向、执行进度、实施效果及下一步打算等,累计发布信息近2000条。全省已有115个县(市、区)实现新农合信息化管理,实现与省级平台的联网。全省21个市(州)、大部分县(市、区)开通了政府门户网站。省政府网站全年公开信息64895条。

2009年,省发展改革委两次值守“阳光政务”热线,先后围绕“灾后重建”、“拉动内需”、“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内容,与全川听众进行互动交流,对群众反映的19个问题在短时间内作了妥善处理。最令人兴奋的变化来自政务服务中心。据统计,2009年,随着全省统一的行政审批平台开始运行,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提速76.6%,现场办结率达98.5%,按时办结率达99.9%,群众满意率达99.96%。

湖北黄冈:政府信息公开领域“民告官”胜诉第一案

2008年10月9日,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人民法院宣判,公民徐建国状告黄州区交通局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一案中,原告胜诉。此案是今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以来,政府部门因为这一新条例败诉的“头一遭”。

随后原告徐建国接到了被告单位负责人的致歉电话和传真来的致歉信。而湖北省法制办也向媒体公开通报此案,以警示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作为原告的普通公民可谓大获全胜,此案也由此成为在政府信息公开领域“民告官”胜诉的第一案。

学童绑架案折射出尴尬的信息公开

深圳市学童绑架案造成的人心惶惶,只不过再一次折射了信息公开的尴尬处境。一叶知秋,异地皆然。从河南南阳小伙王清申请信息公开,被接待部门以“球信息公开”骂了出去;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要求公开经济适用房信息,被郑州市城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质问“替谁说话”,信息公开其实在很多地方都不容乐观。

而事实上,信息公开是公权机关的法定义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要求:“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对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信息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及时发布”。贵州瓮安、湖北界首等事件也以雄辩的事实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遮掩信息贻害无穷,及时准确的披露信息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球信息公开”

截至目前,“球信息公开”可能是对政府信息公开尴尬现状所作的最简练、最精准、最直接、最彪悍的诠释。王清本人的经验就是现状的一个例证。王清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向全市181个政府部门申请公开公款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等信息,无奈行政复议、打官司、投诉啥招都用上了,7个月后才拿到最后一个回复,而且所有回复都无实质内容。

受《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大张旗鼓实施的感召,王清这样的“刺头”各地还有一些。今年4月,北京律师杨慧文也搞作了一次信息公开的“行为艺术”———向北京市73个政府部门申请公开“如何花钱”,结果只得到两个部门的明确答复。

【全面解读】

角度一:我国政务公开以来所取得的成效

自开展政务公开工作以来,政务公开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干群之间增加了理解,减少了误会,化解了矛盾,促使“热点不热、难点不难”。二是改进了作风,提高了公仆意识,增强了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三是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实行政务公开,一方面强化了群众监督和制度约束,另一方面增强了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铺张浪费和吃喝招待明显减少,乱收费现象受到很大遏制。四是有效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由于政务公开维护了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基层干部办事按照章法进行,从而使各项工作呈现出健康有序地正常发展。

角度二:政务公开的重要意义

政务公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路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是推进政府转型,而政府转型的基本目标取向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内在地包含了民主、法治、责任、有限、透明、廉洁、效能等特征性要素。服务型政府首先应该是透明政府。政务公开不仅是建设透明政府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

政务公开可以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推行政务公开,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有助于正确了解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矛盾处理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化解社会矛盾。政务公开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推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政府的行政行为置于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可以降低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能够防止暗箱操作和权力滥用,有利于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立健全。

角度三:公众对政务公开的认知和参与程度不高

武汉大学学者对公众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是否听说过行政公开制度”,有35.8 %的普通公民表示“否”;当公民被问及“如果行政机关坚决拒绝提供必要的信息而使您受到利益损害,您会怎样做”时,虽然有32.2%的公民选择了法定救济(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但有一些群众反映,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公民对司法审查特别是行政案件司法审查的信任度偏低,高额的诉讼费代理费以及冗长烦琐的诉讼程序都使得许多人望而却步。角度四:从实施效果来看政务公开

多数地方公开的信息大部分局限于事务性、程序性的公开,这些并不是公众希望得到的信息。对于决策程序、决策依据的数据和资源,以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的热点、难点问题,诸如单位财务收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及选拔任用、职称评聘、资源配置等很少做到完全公开、透明。所以说目前政务公开的质量不高,避重就轻。

角度五:政务公开存在实施难度

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过程中仍存在着随意性和非法制化的现象。政务信息是否公开或什么时候公开,完全受制于政府主要领导的权威批示和行政认可,政务公开的行政化和人治化色彩仍十分浓厚,导致重要政务信息的半公开和滞后公开现象,人民群众仍然难以得到及时而真实的政务信息。另外,对应当公开而不予公开的责任主体,多停留于内部行政追究,缺少面向社会的法律追究机制,这导致相关责任主体对政务公开的不重视。

角度六:政务公开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关系

政务公开制度的实施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法治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影响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作用,二是制约作用。法制的健全可以有效地保证政府依法行政等等,这些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政务公开制度的有效施行。

角度七:我国政务公开的民主法治环境的不足

一是政府工作人员“官本位”思想严重。政务公开要求政府能主动公开其政务信息,而政府公开其信息的行政行为必然受到一定的社会和政治文化的影响。二是我国公民参与意识、参与能力不足。三是政务公开制度建设存在障碍。从实际操作来看,政务公开的法治环境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表现在制度执行的表面性。即在执行过程中不够深入,还处于极其表面的层次,不少地方的措施只不过是简单的便民措施,离真正的政务公开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问题汇总】

第一,认识不够到位。相当一部分单位的领导干部对政务公开的认识还带有片面的“清官意识”,思想上没有充分认识到政务公开对于沟通政府与群众之间信息、规范政府自身行政行为方面的作用。热衷于作表面文章,把若干项政务内容按时间要求公布一下就算完事。

第二,公开不够主动。目前虽然政务公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些涉及权力运作的核心部分,如“人、财、物”调配处理等重要事项,政务公开还没有完全自觉主动地开展。

第三,形式不够规范。个别行政单位的领导“长官”意识浓厚,自己认为可公开的就公开,认为不便公开的则不公开,或是无关紧要的公开,紧要的不公开,随意性较大。

第四,内容不够全面。有的地方,政务公开内容少,也不能经常、及时地更新。政务公开栏一挂几年,长期老样子,没有什么新内容。

第五,机制不够合理。中央和省上明确提出,推行政务公开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抓、政府办公厅(室)组织协调、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既抓组织协调,又搞监督检查,在组织协调上错位,在监督检查上缺位,削弱了各级政府推行政务公开的主体意识,忽略了政府办公厅(室)在政务公开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职责,弱化了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的作用。

【解决对策】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应及时建立政务公开领导机构,配好工作人员,要明确行政权力的行政组织是实施政务公开的主体,各单位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责任。要健全工作机制,把政务公开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规则,做到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把不属于国家秘密的事项全部向群众公开。要制订周密细致的工作方案,明确深化政务公开的工作部署和要求,随时研究解决政务公开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突出公开重点。政务公开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难度较大。公开的内容大体有4个方面:一要公开办事的依据和办事的程序以方便群众办事,公开办事的结果以显示公开、公正,让当事人放心。二要公开重大决策,以便于群众广泛讨论,献计献策,使群众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三要公开收费项目、财务收支,使群众参与监督,防止不廉洁行为发生。四要公开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诸如干部的廉洁自律状况,干部选拔任用、就业和住房的政策等等。同时要把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和最容易产生不正之风、滋生腐败的问题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权、钱、人”管理部门,政务公开重点应是资金的安排、项目审批、人事变动、规划政策等内容。要督促各级行政机关制定政务公开目录,实行目录管理。在制定目录时,必须严格审核把关,把公开的事项全部列入公开目录,并向社会公开,以此规范各单位政务公开重点。

三是丰富内容形式。要围绕行政主体基本情况的决策、执行、监督的程序、方法、结果等事项,不断拓展政务公开的内容。政务公开内容要及时更新,要做到经常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政务公开形式要不断创新,要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工作,提高内、外网建设水平,提高政务信息发布的及时性,要采取多种多样让群众知晓、受群众欢迎的公开形式,在利用好现代通讯技术设备的同时,要注意尽可能创造机会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交流。

四是强化督促检查。一要加强层级监督,各行业各部门不仅要做好本身政务公开工作,还要督促下属单位做好政务公开工作。二要加强专门机关的工作督查,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政务公开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督促各级行政机关认真抓好落实。三要加强法律和制度监督,可以通过人大代表视察政务公开的形式,督促政务公开工作。四要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积极探索扩大广大群众有序参与和监督政务工作,尽可能让老百姓参与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

五是建立健全制度。其一,各级政府要对政务公开的时间、内容、形式、阵地、管理等方面。制定严格的制度,督促政府部门严格执行。其二,制定和完善对内公开制度,让内部职工监督本单位按规定落实政务公开,把对外公开与对内公开结合起来。其三,健全和完善检查、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促进政务公开工作。其四,建立动态管理制度,包括对过时无效制度的废除,也包括现有制度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各种新制度的创新,使政务公开工作做到与时俱进。

六是理顺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办公厅(室)要切实负起组织协调责任,为本级政府推行政务公开当好参谋助手,督促协调政府部门做好政务公开的具体工作。建议将各级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设在各级政府法制办,充实工作力量,抓好经常性工作。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政府办公室组织协调工作和政府部门在落实政务公开工作中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要明确检查重点,不能介入政务公开的具体工作,真正当好“裁判员”。严格责任追究,对政府部门不认真履行政务公开的,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及其负责人的责任。通过理顺工作机制,促进政务公开工作深入开展。

综上所述,推进“政务公开”,建设公开透明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高政府

服务人民大众的能力。推行“政务公开”既是新形势下加强政府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营造和谐关系的必然要求,更是执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内在本质的充分体现。同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许多工作要做,既需要改革攻坚,解决矛盾,又要从维护社会大局的稳定出发,逐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政务公开的新路子。

2.银行政府政务 篇二

2011年度, 云计算产业已在国内初具规模, 成功案例逐渐丰富。作为云计算重点应用领域的电子政务云也不甘落后。云计算作为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电子政务领域逐步开始落地, 进入实战阶段。

一、电子政务云的四大需求

1. 推动信息资源整合, 促进政务资源共享的需求。

目前, 在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上,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远远领先于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 信息资源开发的不足, 严重制约着电子政务应用工作的开展和深入。同时, 各部门、各系统、各数据库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与手段, 形成信息孤岛, 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为此必须要提高认识, 大力倡导和推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应用, 促进政务资源共享的需求。

2. 提高服务灵活性, 改善服务可扩展性, 推动创新提升服务效率的需求。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现已成为我国政府主要任务之一。围绕政务强化需求, 按照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公开的需要, 按照公众、企业和社会对政府的需要, 选择适合电子和网络实现的事项, 提供灵活多变的政务服务, 推动服务创新, 以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3. 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 避免重复建设, 减少专业维护人员的需求。

近年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 各级政府机关投入巨资采购了大量硬件设备, 建设了多个应用系统, 但是普遍出现了设备资源利用率低、重复建设严重、信息系统运维难、人工成本和能源消耗巨大等问题, 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降低维护成本成为各级政府机关迫在眉睫的需求。

4. 整合平台提高安全性的需求。

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民族文化的发扬, 能否有效地化解信息化带来的风险, 建立完善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已成为保障各国政治、经济地位的重要手段。由于各级政府机关安全意识、人才配备与信息化建设的不相匹配, 信息安全已成为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风险。通过云计算技术整合电子政务资源, 以提高平台安全性是政府部门核心需求之一。

二、电子政务云的发展重点

一是要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依托公共通信基础设施, 加强与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 扩大网络覆盖面, 统一电子政务公务内网、公务外网、安全设施的网络架构, 提供移动电子政务接入功能, 全面推进政务部门互联网安全接入, 推进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应用。协同共享, 注重绩效。建立协调工作机制, 结合政务工作重点, 推动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把各级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提高电子政务综合效益。

二是强化信息资源的整合, 规范采集和发布, 加强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各级政府部门已经充分意识到目前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和业务协同困难的现状, 在部委层面, 各级的信息资源需要有效整合;在地方层面, 部门之间也迫切需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2012年, 将有越来越多的部委和地方政府推行电子政务云建设, 上下左右前后迫切需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整合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应用系统和管理机制, 形成朵朵云共同绽放的美好局面。

3.电子政务托起“新型政府” 篇三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电子政务模型可简单概括为两方面:政府部门内部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等。

发展电子政务堪称一场革命性变革,会给整个经济和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电子政务不仅可以带动信息产业的突飞猛进,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完善政府形象,产生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九五”以来,山东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通信光缆总长度达20多万公里,所有乡镇实现了交换机程控化和传输数字化。宽带多媒体数字传输网已建成开通;全省各类上网用户达到200万户,上网企业10万家,其中政府上网500多户,政府域名网站200多个。

《山东省电子政务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五”期间,山东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快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政务信息资源核心数据库建设、政务信息网络建设、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最终形成有助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反应快速的全省电子政务系统,并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政务服务。

山东的电子政务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很多人还把电子政务同政府办公自动化和政府上网混为一谈, 概念还没有理清,电子政务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工作相对滞后。同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熟悉电子政务的人才比较匮乏,还不能完全适应山东省加快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以促进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政府上网工程”与“电子政务”相辅相成,“政府上网工程”的最终目标是推动电子政务的实现。 但目前全省相当一部分政府部门网站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资源东拼西凑、服务功能不健全、所发布信息无时效性等现象,没有深入链接,应用价值比较低,有的网站甚至无法打开。还有相当数量的网站只有单向功能的介绍,与用户交流沟通的手段单一,缺少双向的信息交流形式。

要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整合全省信息资源, 建立省政府门户网站。所谓省政府门户网站,即是在现有的政府各部门和各市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之上,建立起跨部门、跨地区、综合的业务应用系统,使公民、企业与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地接入所有相关省政府部门的业务应用、组织内容与信息,并获得个性化的服务,使人们能够在恰当的时间获得恰当的服务。

建立省政府门户网站的关键在于整合后台资源。门户网站作为连接所有部门网站的前台,并不直接面对各政府机构的业务职能部门,它只是作为一个强大的搜索引擎,快速便捷地为客户找到办理相应业务的政府网站,直接面对业务职能部门。客户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可直接进入业务办理程序,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整合后台资源,需要对所有政府机构的业务类型进行分类与排列,通过某一主题按照逻辑关系而对所有这些业务进行整理,在政府机构之间仍然独立的情况下,门户网站应当看作是所有经由该门户网站的政府机构的业务监督窗口。传统的政府业务部门都已经按照业务流程进行了重组,成为电子政务的“业务处理车间”。

山东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建设在初期是分散进行的,各单位自行建设,同一单位内不同部门也各自建立各自的业务系统。现在, 不同系统之间数据不能共享的问题已经暴露出来。这就产生了信息资源整合问题。同时,随着全省办公自动化和政府上网工程的加快与广泛普及,信息资源整合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是越来越大了。要让这些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信息资源整合问题就成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乃至整个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重点问题。

E-government means the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through re-organizing and optimizing the governmental structure and working flows, apply IT to the administration and service for the public so as to construct a governmental operation mode characterized by simple, high efficiency, clean, and fair. The operation mode of e-government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s: On one side, within the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through utilizing the advanced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ffice automation, informationalized management, and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are realized; on the other side, through the platform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he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share the information and service with the public with a view toward strengthening the public supervision, facilitating work efficiency, and enhancing the “opening up” of governmental affairs to the public.

Ever since China implemented the Ninth Five-Year Plan program, the infrastructure concerning IT in Shandong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Up to now, the optical fiber cable for communication has stretched a total distance more than 200,000 kilometers. SPC exchange and digital transference technology are available in all towns. The broadband multimedia digital transference network has been constructed and opened for service. Throughout the province, there are more than two million Internet personal subscribers, 100,000 corporate subscribers, more than 500 governmental subscribers, and more than 200 governmental websites.

The IT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provides strong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construction of the e-government. Eight enterprises in Shandong have ranked among the 100 strongest enterprises engaged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hroughout China. Furthermore, Qilu Software Park is one of the eleven national software industry bases.

4.打造阳光政务 建设诚信政府 篇四

依法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打造公开、公正、为民、高效的阳光政务是社会管理的要求和保障,也是建设诚信政府的基础。几年来,我市以深化政务信息公开为主线,以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为目标,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理念,不断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政务公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政务公开范围越来越广泛。我市各级行政机关已将《行政许可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的意见》规定公开的事项;涉及公共利益、群众切身利益以及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重大决策事项;关系地区、行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事项;四是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涉及城乡建设及环境保护的各类规划调整的重大事项;政府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及招标投标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和评优评先、表彰、奖励事项和需要公示的其它事项向社会公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市各类公开主体共发信息3622条,其中市政府各部门发布信息3276条,占全市发布总量的90.4%;乡、镇政府发布信息346条,占总量的9.6%。申请公开的信息主要涉及政策咨询等方面问题,其中,已经公开的4条,占总数的100%。

二是政务公开内容越来越详细。我市编织发布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详细公开各级政府及各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机关的职责范围,行政许可事项、具体经办部门、联系人姓名、联系方式、办公地点等信息。其中行政许可事项中,还公开了每一项许可事项的设定依据、收费标准及依据、许可对象、办理时限以及办理程序,以及政务动态、法律法规及各“红头文件”和意见投诉及结果反馈等内容。

三是政务公开渠道越来越丰富。我市除在市政府门户网站上开辟政府信息公开专栏,集中发布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外。还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市档案馆、市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通过查阅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处设置触摸屏、政府信息公开栏、政务公开板,丰富和拓展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并且建立了农村“信息公开查阅网点”,及时向乡村基层群众公开市政府相关信息。

四是政务公开体系越来越健全。我市加大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力度,全面提高电子政务水平,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构建比较完善的行政权力运行制度系统、公共资源交易系统、行政绩效管理系统、行政权力电子监察系统及民意诉求反馈系统等应用平台,在政府与群众之间营造了一个崭新的沟通平台,维护了广大群众对政府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五是政务公开效果越来越好。我市采取网上、信函受理以及在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增设依申请公开受理点等措施,实现100%的要求公开的政务信息可在网上查询,100%的行政审批项目可在网上申请及查询结果,100%的政府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纳入电子监察范围,全部及时上网公开,受到群众好评。对于公众在政务信息数据库中查询不到的信息,可以在网站上提出询问,由政务信息热线联络员将其转到相关行政机关进行解答,得到群众好评。

我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政务公开推行时间短,经验少,工作难度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目前仍是政府工作的“短板”,还不能完全满足公众的需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是主动及时还不够。部分单位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有的由于人员变动较大,造成工作脱节,不能及时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和法规政策,特别是与公民有切身关联性的“红头文件”的公开存在滞后现象,有的还采取“不重要的选择性公开,重要的一律不公开”,真正群众想要知道、急于知道的内容却没有公开。实质内容不公开,对于该大项中的小项的具体要求则不公开,而是要求办事人员到其指定的窗口购买符合其要求的范本。有 1 的还推诿敷衍,“你们自己去看政策文件不就都清楚了”。某些行政部门还存在着需要领导签字后方能查阅的现象。能不公开的就不公开,能少公开的就少公开。各级政府网站更新不及时,许多过时废止的政府信息没有及时删除。

二是灵活方便还不够。目前政务公开的方式还不能做到使各阶层公民都能方便地查询。许多公民并不了解政务公开的方式方法,以及通过怎样的渠道可以查询按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应该公开的政务信息;部分单位公开不规范,程序不严格,机制不完善;部分窗口单位服务流程烦琐,服务质量不高;另外仍有一些政府规章及政策的颁布虽然在报纸上进行了报导,但并没有刊登规章及政策的全文,只有导读性报导及分析。

三是信息对称还不够。公众普遍关注的政府信息大致有三类:一是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和行政权力廉洁的问题,如财政预算、“三公消费”、腐败现象等;二是公共资源分配,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公平问题,如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分配的公平问题;三是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如环境污染、社会治安、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重大灾情等。有的对公众感兴趣的这些政府信息透明度不够,特别是公开的垄断行业信息、不是“雾里看花”,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四是监督服务还不够。对政务是否公开缺乏监督机制。没有对违反规定的责任人的处罚规定具体的程序性规定,以及违反该规定的标准是什么,除了监察机关的监督以外,市民的监督权没有得以体现。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政府建立起一套开放透明、能够集中民智、代表民意的公众参与机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上这些问题,做到政府部门的信息和政务真正公开,实行阳光政务,才能促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理解,才能为建设诚信政府打好基础。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全面客观。在公开的内容上求“真”。在公开的内容上做到“三个转变”:一是从结果公开向过程公开转变。凡是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如惠农政策的落实、土地审批等,要求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程序都要公开,全过程接受群众监督。二是从定时公开向实时公开转变。根据政务公开的不同内容来确定公开时间,对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规定长期有效的事项,实行长期公开;对经常性事项,如财务收支、收费等实行定期公开;对阶段性工作,分阶段进行公开;对临时性工作,实行临时公开,从而实现政务的实时公开。三是从随意公开向全面公开转变。明确规定除涉及党和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其他政务活动一律公开,并要求所有政务公开的情况要建立档案,保存公开的原件或照片。对涉及面广、时效长、内容较为固定的事项,通过政务公示栏、发放文件和明白卡、收费表、政务公开手册等形式公开;对临时性、阶段性的事项则通过召开政务通报会、广播电视播放、黑板报公示等形式随时公开。集中政府资源优势,节约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要在建立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办法、保密审查办法和依申请公开办法的基础上,完善决策公开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工作问责办法、信息发布协调办法、澄清虚伪或不完整信息办法等等。事前公开是静态的权力配置、权力运行规则和流程的公开;过程公开是决策和执法两大类行为的过程公开;类别行政行为的公开。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政府采购、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给付、行政救济等等,要依法依规公开;特殊行政环节的公开。如听证、会议、评估等等。纳入用人和绩效考核。

二要及时方便。做到规范与便利,“一栏一台一网一会”四种形式进行政务公开。“一栏”是指在便于群众观看的地方设立固定的政务公开栏。县直单位的工作职能、服务承诺、办事程序、收费项目、收费依据、收费标准等全部进行公示,各乡镇也把政务公开栏办到了人流集中的街头路口。本着“群众想知道什么就公开什么、关心什么就公开什么”的原则,开展 “点题式”政务公开,群众可在“点题栏”中将自己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写在栏内,待下次政务公开时就“按题”公开解答。醒目位置设置政务公开栏,公布“办事流程图”、“机构 2 示意图”、“岗位职责图”,公开政府组织机构、办事指南,而且将政府文件、工作报告、人事任免、土地出让、征地拆迁、实事工程、常务会议纪要等在网站上全面公开,使之成为群众透视政府的窗口。

三要创新载体。目前,政府信息公开主要载体是互联网络形式。随着信息化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网络问政”已成为公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主要途径。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网络这一新兴媒体,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受众由客体变为主体,每个网民都可以是即时性信息发布员。“大道闭塞,小道飞扬”,如果政府信息传递不及时,相关解释不充分,事态将被传言无限扩大,必将使政府处于被动尴尬位置。因此,一方面要强化政府网站互动功能,要在政务大厅、客服大厅、图书馆和大型公共场所、“农村书屋”等设立政府信息查阅点,特别是要解决贫困乡镇、街道办事处及社区的网络载体建设。要鼓励和提倡领导干部开微博和博客与群众沟通。另一方面要把政府机关网站建设管理落到实处。要完善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好信息发布审查制度、依申请公开制度、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制度等,妥善处理好公开与保密的关系,掌控好“第一时间”发布政府信息的权威性、实效性、预判性和规律性。

5.电子政务与政府服务 篇五

政府服务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服务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政府服务的“消费者”是广大公众,服务成功与否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消费者”群体之大、利益之重、服务影响之广都决定了政府服务必须成功,服务质量必须优质。

服务,更确切地说是一个由服务的辅助设施、载体、显性服务及隐性服务四方面组成的“服务包”(service package)。在“服务包”中,服务的辅助设施表示服务的物质条件的支持,即政府提供或生产服务的物理环境;服务的载体表示服务的中心内容,服务本身就是这个载体的附属品;显性服务表示可以显现出来的服务内容及其表现出来的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隐性服务表示隐藏在“消费者”潜意识中的对服务主体的认可和对服务的感受,这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对于服务的反馈和评价。政府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就是“服务包”中的各要素共同运作的过程。每个要素都与服务的质量息息相关。“服务包”的概念为我们描述了政府提供服务的全部要素,但人们评价服务并不是这样逐项去计量和考察的,而是通过“服务质量维度”(Dimensions of Service Quality)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按照对“消费者”的重要性的递减次序来排列,“服务质量维度”的五个方面依次如下:可靠度、回应度、信用度、移情度和有形资产。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决定了政府服务质量的优劣。但“消费者”的期望与实际消费服务的.感受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就是“服务质量缺口”。从某种意义上说,“服务质量缺口”是客观存在的,政府只能尽力去填补,但不会使之消失。从对于“消费者”的重要程度的递减次序来看,可靠度是居于首位的。政府能可靠地、稳定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不仅会提高政府的声誉和社会公众的信任度,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公众对政府执政合法性的认可。服务质量五维度是“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一种抽象的评估,根据“消费者”个人情况和偏好的不同,即便是消费同一服务,评估也会产生偏差。而政府提供服务几乎都是一种批量形式的,很难去针对所有不同的“消费者”需求差别去调整服务,但是政府可以在服务提供之前,有效、准确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偏好、需求量、需求的服务提供方式等等。这些信息对于政府主动改善服务质量,减少资源的损失和浪费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传统社会里,由于时空不统一、信息不对称,政府要想做到这点是很难的。在信息社会里,随着信息技术的产生和普遍应用,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全面实施,政府与社会公众能够进行有效、及时、直接的沟通,而且社会公众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府服务的决策和提供,不仅解决了原来较为严重的回应度、信用度缺乏等问题,而且使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更加有信心,更加相信政府能够提供可靠的、稳定的、高质量的服务。

6.银行政府政务 篇六

国务院及各部门要把公开透明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制度。深化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办事公开制度,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推进行政权力行使依据、过程、结果公开。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国务院及各部门制定的政策,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应及时公布。

凡涉及公共利益、公众权益、需要广泛知晓的事项和社会关切的事项以及法律和国务院规定需要公开的事项,均应通过政府网站、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依法、及时、全面、准确、具体地向社会公开。

2008年5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12年,由北京大学等八所高校共同完成的观察报告对我国政务公开的历程做了小结:有所进步,但整体仍不理想,及格率仅为20.9%。对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而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形同虚设。

政务公开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首先,政务公开体现人民“知情”的权利。我们把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写进了宪法,认为政府机关是为人民办事的机构,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那么,当家做主的人民,不时要检查检查管家的账本,也是理所当然之事,公仆们岂能拂主人之意?

其次,公开政府行为不等于泄露国家机密。什么是不能公开的国家机密?美国规定了9种免于公开的文件,包括关系国家安全的秘密、与公共利益无关的机关内部事务文件、金融秘密、医疗档案以及特别法规定的保密文件等,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

第三,政务不公开是权力寻租的温床。政务不公开,信息严重不对称,监督就无力,就会有更多的权力寻租、贪污腐败和暗箱操作行为。历届领导人反复强调依法治国和反腐倡廉,而要实现这样的和谐社会,政务公开应当是必由之路。

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性无需赘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之类格言警句,当下中国人几乎个个耳熟能详。尽管如此,信息公开之难仍屡为公众所感叹。大到一些部门的财政预算,小到有些单位领导的职责分工,甚至一个待提拔干部的个人简历,常常都讳莫如深。这在一个信息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公民权利意识迅速觉醒的时代,真可谓咄咄怪事。

既不乏广泛的共识,又有法规等制度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何以不尽如人意?

7.青岛电子政务打造服务型政府 篇七

再缩短一半时间,在记者看来有点“夸张”,张燕却信心十足,是什么让她如此自信?那就是青岛已经建设近10年的电子政务平台。

电子政务创新政务模式

多年来,青岛市在统一机构、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软件和分级推进的管理体制下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创新政务模式。

目前,青岛市已经实现全程网上办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的公文、信息、督查、考核、会议、接待、档案等各项业务全部实现电子化处理;各级机关之间公文、信息全部实现网上传输;各区市和所有市直部门均实现网上办公,形成了全市大一统的一网式协同办公环境。机关公文、信息处理由过去以周、天计缩短为现在以分、秒计,办公效率大大提高。

青岛市能够实现全程网上办公,很重要的一点是依托了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共享中心。“目前,实现22个部门财源建设信息实时交换共享、监控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400多个,监控占地方税收总量80%的1万户重点税控企业税源超过200亿元,通过对涉税信息比对分析,两年查补入库税收达10亿元。依托网上审批系统,建成115种共26891条证照信息共享数据库,提高了部门间审批协作水平,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工商、税务、质监、公安、统计等部门间交换企业基础信息390多万条,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提高了跨部门监管和服务能力。”张燕说。

正是有了如此大量的数据共享,推动了青岛市政府各项审批服务的发展。按“全市统一、两级集中、一网式流转、一站式服务”模式,青岛市电子政务办公室建成了全市统一的网上审批平台。目前青岛市、区两级合计近4000项审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网上流转办理,实现了审批流程纵横联动、柔性定制、刚性运行,强化了跨部门协作,规范了审批流程,提高了服务效率。这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所提到的从300天工作日缩短到150天工作日、未来将继续缩短的情况。

集约化发展是基础

集中统一、资源共享为主要特点的青岛市电子政务集约化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青岛模式”。

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电子政务办公室主任刘惠军向记者表示,青岛电子政务发展的模式完全可以被其他地区或城市模仿。至于青岛市为何多年来能够取得一系列的成绩,关键是坚持了集约化发展的模式。

“通过基础设施共享服务(ISS)、平台共享服务(PSS)和应用共享服务(ASS),取得了低投入建设、大规模应用,低成本运行、高水平服务的效果。截止2010年年底,已有28个部门实现主机集中托管;统一构建了81个部门的内部OA系统、50个部门378项审批业务系统、48个部门5800多项行政处罚业务系统和17个领域的电子监察系统;为43个部门虚拟了60多个公众服务网站,为20个部门建设了内部信息共享系统,为80多个部门提供国际互联网接入服务,为60多个部门提供防病毒等网络安全服务;辅助决策、督查考核、信访管理、安全生产、财源建设等30多项部门应用系统均依托共享平台建设和运行。”刘惠军说,采用集约化的模式,不但多年来青岛市电子政务核心技术体系建设的投资节省不少,而且在核心技术系统每年的运行维护费一项上,就能每年为部门节省运行维护费达30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由于全市机关统一网络和软件,实现了信息资源集中管理和多级政府、多部门的大规模协同办公和联合服务,有效遏制了“信息孤岛”和“业务割据”的形成。

背景资料

青岛市电子政务平台861核心技术体系

8个平台包括: 政务网络平台、安全支撑平台、公共服务门户平台、基础办公服务平台、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流程管理服务平台、多媒体协作平台、知识管理服务平台; 6个中心包括: 应用服务中心、信息交换中心、政务数据中心、Web服务注册中心、认证授权中心、容灾备份中心; 1套目录指全市机关统一的组织机构、人员角色、信息资源、应用服务资源、权限控制等信息的管理服务目录体系。

采访手记

满足需要适度超前

在采访青岛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刘惠军一直在强调青岛电子政务建设都是根据“满足需要适度超前”的原则,即应用从需求出发,不管是购买设备还是开发应用,都是要经过严格分析、测试,最终做出设备选型或方案制定的决定。

什么是满足需求,刘惠军举例说:“2003年电政办刚开始用x86平台服务器的时候,虽然性价比很不错,但是我们也担心过能不能用,不过经过应用测试,完全能够满足我们要求,所以才开始大规模部署x86服务器。”到目前为止,青岛电子政务平台几乎采用的都是x86平台的服务器。

上一篇:“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自查自纠总结下一篇:师范专业实践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