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化产业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2024-07-04

苏州文化产业基本情况调研报告(共9篇)

1.苏州文化产业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芜湖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了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普查,合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69.5%,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增长38%。合肥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广电系统近3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15%以上,经营创收总额达2亿元,比净增4000万元,增幅达25%,在安徽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文化系统截至底,国有资产达3亿元;合肥晚报经营总收入1.47亿元,广告收入9900万元,发行收入3440万元,总资产已达2.2亿元。

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涌现出“琴港演艺”、“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务”、“中设会展”、“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截至12月,我市网吧、音像、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印刷、打字复印、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1100多家,从业人员2.2万余人,年产值38.8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7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固定资产投入8.5亿元。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合肥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0亿元。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文化活动惠泽民众,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文化新春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世界美术大会、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两博会”、“文博会”等文化会展、文化活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获得了2010年全国体育大会举办权。

5、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举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得到切实转变;二是完成了宣传文化系统5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事转企”改革和四家电影放映单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启动了文博图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专业艺术院团目前正按照“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思路积极推进改革。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阶段,相对于《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中提出的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一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机构有待加强和理顺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目前我市尚未成立专门的、统抓统管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致使一些政策和项目的落实乏力推进。

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市政府机构改革,经有关部门批准,市文化局作为全市文化块面的管理机关,单独设立了文化产业处,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工作,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文化和广电合并后,取消了独立的文化产业处及相应的编制和财政经费,相关工作纳入局科技处(文化产业处),在处室工作职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广电局科技处工作职责,涉及到文化产业的职能大大削弱,和现在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及市场的迅猛发展势头极不相称。

2、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

我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较齐全,但主体“小、弱、散”,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与长沙和昆明两城市相比,长沙、昆明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71.56亿元和84.4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是9.5%和6.1%。而我市实现增加值为44.6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明显低于长沙和昆明。因此,不论是从产业规模还是从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来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尚显滞后。

3、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

虽然我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是总体实力弱小。以公有资本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核心层)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而在已经处于一般竞争性和完全竞争性、国家已经向非公有资本完全放开的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经纪等高成长性新兴文化服务业(外围层)方面,我市与文化产业发达城市长沙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增加值的比例看,我市为60.5:9.0:30.5,长沙为35.6:39.1:25.3,全国平均为42:18:40,合肥的三层次结构与长沙乃至全国有明显的差异。相比之下,以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代表的外围层,占有比重低于长沙30.1个百分点,增加值比长沙少63.04亿元,我市新兴文化产业仍处于弱小的产业发展阶段,透视出我市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亟待开拓。

4、文化产业和产品存在特色危机

合肥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三国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已成为“合肥名片”。同时,作为省会城市,合肥还有着融汇安徽各地文化的优势地位。但是,合肥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的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合肥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来,政府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的决策受到文化企业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合发〔〕22号)、市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合政〔〕89号),特别是《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等,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具体的、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文化产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许多统计数字都是的普查数据;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及土地优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文化市场、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的待遇尚待提高。

6、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我市的文化经营人才屈指可数。

三、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就进一步促进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即进入到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即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合肥人均gdp达到3853美元;,合肥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这预示着合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已经到来,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期。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大的气魄,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加以推动,确立文化产业在全市的支柱产业地位,力争到2010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增加值占全市gdp8%以上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设立专门机构,推动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现有的工作机构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协调不了各种关系,必须建立健全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议成立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宣传、文广、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可参照芜湖的经验,定期召开协调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协调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听取意见,改善投资及政策环境。在政府职能部门设立文化产业办公室,具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专项经费,具体实施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行使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日常协调推进和统一调控、监管职能。

3、修订完善规划,扎实有力推进

我市的文化产业规划目前还停留在行业规划和部门规划层面,缺乏权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中,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市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同时,强化规划的贯彻力度,由市委、市政府来推动落实,用规委会、土委会的工作力度来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4、培育龙头骨干,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又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建议政府对我市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扶持。一是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如“樱艺缘”动漫、综艺、“音谷”(与中科院声学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形成企业集群的好项目,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将其打造为上市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二是对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体制不顺、竞争乏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经营体制改革。例如三个专业演出团体,如果还在“国字”号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须转变思想和机制,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公司化运作等形式,挂大靠强,实施重组,实现新生,及至做活做强。

5、实施大项目战略,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强化项目带动,发挥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一是借助外力,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特别要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外来文化投资企业落户合肥,有重点地打造象芜湖方特这样的产业航空母舰;二是确定重大项目,实施定向招商。结合老城区改造,将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戏曲休闲一条街;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的类似于“合钢”这样的老企业,其所闲置的部分厂房,可以作为合肥早期工业文明遗址保留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文化产业开发,改造成为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等等。可采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强后,再退出方式,如无锡尚德公司那样,政府投入的资金可以逐步退出。这部分资金可以循环使用,支持新的企业发展。通过大项目的实施,既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也能带动周边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的繁荣,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局面。我市应抓住2010年举办全国体育大会的契机,有力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6、设立专项基金,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使其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骨干文化企业的组建和发展。尽快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像城建投资公司那样对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可多渠道筹措,一是帮助骨干企业尽快上市融资;二是大项目、大工程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三是可以广泛动员社会资本投资于文化产业;四是可以通过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成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以及风险担保公司,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7、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

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而外地许多城市已走在我市的前面,例如,芜湖市从起,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动漫产业的奖励。建议市政府吸纳各地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尽快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细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例如比照高新企业进行税费减免;享受比工业用地更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在信贷融资、资产处置方面按股份制和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在人才问题上构建合理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机制;建立我市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产品审批权限等方面参照先发地区做法等。

调研组认为,合肥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进入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机遇期,我市应像抓工业立市那样抓文化产业,像合肥大建设那样,狠抓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一定会有力助推我市经济发展,也必将有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苏州文化产业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篇二

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21世纪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用专门的段落就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2010年,苏州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约140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约350亿元,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约为4%。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苏州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然而,与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内外城市相比,目前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很低。2009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9亿元,占全市G D P的1 2.6%,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10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70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1.8%。美国洛杉矶的经济总量约占美国的九分之一,除了城市郊外的洛克希德等重要的高科技工业之外,洛杉矶经济成长奇迹的重要构成是文化创意产业。迪斯尼、好莱坞、环球影城、N B A等综合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其区域经济中创造了无限的活力。

因此,苏州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不仅能够创新传统产业,而且能够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助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五条措施来促进苏州文化创意产业G D P的增长。

一、完善政策体系

建议苏州市政府组织文化、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政府官员共同参与,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完善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确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领域,提出近期及中远期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指导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要建立健全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与文化创意产业相配套的保障政策,保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调统一。此外,可通过出让土地、减免税收、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优惠政策来营造适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公共环境。

要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组织体系,统筹全市各门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实施“一市 (区) 一品”或“一市 (区) 多品”主导产业发展战略,促进全市文化创意产业门类形成区域空间布局的错位发展、互动发展、规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打造集聚园区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对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集聚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同时集聚效应可以吸引新的企业投资并推动企业类型和产品创新,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从国际大都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立会对产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

苏州在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过程中,在外部要与本地的优势传统产业集群相结合。在内部要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建立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品牌突出的产业结构,并围绕产业链培育出一批富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三、吸引高端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人,而且是开放的、流动的、具有多元化视角和思维的人。人的多样性带来文化的多样性,而创意正是在这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中产生的,这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动力。

集聚一大批具有国内外知名度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是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其繁荣的标志之一。但目前苏州在这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因此,苏州要把大力引进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特别是要重点引进培养一批熟悉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业务并掌握有关国际规则的人才,以及文化经纪人、会展策划等专门人才。苏州可以通过制定优惠人才政策、加强便利性建设、提高城市包容度、营造创意社区等多种措施,吸引国内外的高端文化创意人才到苏州落户、创业。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通过现代金融要素的渗透,带动和促进各种资源优化组合、高效配置。

一方面,苏州市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对符合要求的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行扶持;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投资经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形成“谁投资,谁受益”的产业化运作机制,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

五、营造适宜环境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随之增加,这包括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讯、完善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优美清新的环境等,苏州市政府应通过建设通讯网络,完善交通设施,提供现代化的商务商业中心,建设高品位的生态文化环境,营造一个适宜文化创意产业稳步发展的城市环境。

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的新的产业门类。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政府要在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立法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盗版行为,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和尊重创新及其成果的氛围,为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规范、健康、有序的法律环境。

在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GDP增长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出现“G D P崇拜”倾向。不仅要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占G D P的比重,更是要加快转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式,由注重数量型增长、注重规模扩张,转为注重提高发展质量。

此外,我们不仅要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直接效益,更不能忽视其间接效益。文化创意产业对相关产业具有引领和带动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不仅直接创造经济价值,还能够通过为相关产业提供创意,赋予其他产业、产品文化内涵,间接创造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的这一功能,是无法用文化创意产业占G D P的比重来衡量的。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项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必将有力地推动苏州市建设“三区三城”目标的圆满实现。

参考文献

[1]厉无畏.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再思考[J].上海经济.2010 (1) :8-10

[2]李新市.如何看待中国城乡文化产业GDP[J].北京社会科学.2006 (6) :31-32

[3]王慧君.文化创意产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四大源泉[J].新疆社会科学.2010 (2) :93-99

[4]储大建, 易华.面向都市经济增长的创意产业发展[J].同济大学学报.2007 (4) :44-48

[5]李茂民.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变[J].经济研究导刊.2010 (6) :151-152

[6]祁述裕.正确认识文化产业的GDP[N].人民日报.2010-11-23

3.朝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优势;聚集发展;存在问题

一、朝阳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现状

(一)文化产业增长势头强劲

2010年以前,我市的文化产业以个体私营文化业户为主体,处于自我发展的阶段。2011年,我市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明确了主导文化产业、制定了文化发展规划、确定了文化发展目标、加大了领导力度和扶持力度,使我市文化产业获得长足发展。2012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6亿元,占GDP比重0.39%,平均增速为22%。2013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54亿元,占GDP比重0.75%。

(二)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主导产业发展迅速。以文化旅游发展为牵动的园区景区建设取得突破、以特色文化工艺品生产为主体的工艺美术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以特色文化节为载体的文化会展得到发展,文化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文化产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朝阳市政府在2008年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朝政发[2008]4号),之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政策保障。

二、朝阳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一)文化底蕴深厚

朝阳化石文化堪称世界之最,以年代最久、化石数量最多、属种最全、层位最多、未知领域最广等为5个世界之最,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古生物化石宝库”;牛河梁红山文化堪称中国之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距今约5000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其布局和性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和十三陵相似;朝阳的佛教文化在东北地区最为悠久,朝阳作为东北乃至东北亚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被誉为“东北佛教圣地”;朝阳历史文化遗存和民俗文化堪称辽宁之最。出土文物总量占辽宁全省出土文物总量的三分之二。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北燕定都朝阳,形成了长达百年的三燕文化。朝阳独特的地理形式和多民族融合的历史形成了稳定而不封闭的文化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文化。

(二)自然资源丰富

朝阳文化在地产品丰富,紫砂土储量丰富,紫砂土矿工业储量10亿吨以上;温泉资源水质上乘。尤其是凌源热水汤温泉被称为为全国著名八大温泉之一;山水风光景观以凸显了北方山地、山峰、植被、湖泊雄奇壮阔的景观特征而独具特色。

(三)区位优势明显

从地理区位看,朝阳市地处辽、冀、蒙三省交界,衔接着东北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从交通环境建设情况看,朝阳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经构建起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化的交通网络。

三、朝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朝阳文化产业虽然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但与国内省内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资金投入总量偏小渠道单一

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我市文化企业处于规模小、质量低、总量少的发展状况,靠政府投入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巨大的投资需求,面临巨大的资金瓶颈。

(二)资源整合开发措施滞后

我市的文化资源整体较为丰富,但化石资源、自然风光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各类民俗文化资源在各个县区都有分布,资源整合不到位,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区域发展战略,缺少资源整合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的能力较差。

(三)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低

一方面,朝阳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能力有限,没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园区),大部分为作坊式的经营模式,产业核心带动力、联动能力差。另一方面,以传统文化产业业态和以在地文化资源为依托而发展的在地产品居多,缺少在线产品。缺少以数字技术为主的科技创意型文化企业,新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能力和水平偏低。

(四)文化产业政策尚待完善

我市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尽管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但有些政策过于笼统,相关部门在政策解读、细则制定等方面又缺少具体措施,没有真正发挥政策引导和产业推动作用。

(五)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我市实用性创意产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的竞争也是对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的竞争,谁占有了人才,谁就赢得了发展的先机。由于我市没有形成大的文化产业集群,对高端文化产业人才缺乏吸引力,导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传统生产和流通领域,而且整体水平不高。而我市尤其是缺乏文化创意、文化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代理等高端复合型人才。

四、“十三五”期间朝阳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确定目标、做好规划

1.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国家有关“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意图,深入理解我市“文化旅游牵动”、“融入京津冀”新战略、新思维,对我市文化产业资源、业态、特色、分布及管理体制及运营模式等基础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充分认识到目前正是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应从政府渠道和大众舆论两方面提高各级各部门和大众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确定目标。我市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有一定的基础,应当抓住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明确定位,明确长、中、短期发展目标,努力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十三”五期间,全市要完成投资规模50亿元以上园(景)区3个,投资规模10亿元以上园(景)区7个。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上下游产业链顺畅、对本地经济推动明显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10个,以旅游业的发展牵动其他相关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到2020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把我市建设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文化产业大市。

3.制定战略。要坚持以“文化强市“战略为引领,加强协调,集聚全社会力量,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朝阳合力”。一是“文化旅游牵动”战略。牢牢把握文化产业发展初级阶段多以旅游、演艺、会展为突破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努力实现我市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发展,有效牵动全市文化产业的重大突破。二是“融入京津冀”战略。我们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与京津冀地区进行全方位的产业交流与合作,以加强基础建设为先导,倾力建设依托京津冀地区的休闲养生基地、文化产品的输出基地、文化服务项目的承接基地。

(二)依托优势、合理布局、聚集发展

依托朝阳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分布以及发展基础,结合全市文化产业结构和空间需求,在宏观布局上按照“一核、两翼、多园区”的格局展开,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1.建设朝阳文化产业发展核心聚集区。

以朝阳中心城区、双塔区以及龙城区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动力核心聚集区,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发挥指导、引领和示范作用。

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的集聚、扩散、示范、带动功能,形成以核心聚集区强势引导的发展空间。

2.构筑朝阳文化产业发展东西两翼。

东翼着力打造自然风景文化旅游聚集区。以上园镇四合屯化石文化资源和清风岭生态旅游区为依托建设好朝阳文化产业的“东大营”。

西翼主要依托历史悠久的红山文化,打造中华文明祖源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历史文化厚重的产业聚集区。建设朝阳文化产业的“西大营”,向西辐射京津冀地区。

3.打造朝阳文化产业特色园区。

结合全市文化产业结构和空间需求,依托朝阳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分布以及发展基础,全力打造朝阳十大文化产业特色园区,让特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强化园区建设,加大宣传、提升质量、拉长产业链、建设精品产业园区,开发最能反映朝阳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要抓住契机,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朝阳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

[2]《辽宁省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30)》.

4.苏州文化产业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顺德区人大常委会 2011年5月

为推动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安排,4月7日至8日教科文卫华侨工委组织部分委员、区人大代表及区政府办、区文体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对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视察了德胜创意产业园、区博物馆、区图书馆等文化企业和文化事业单位建设运营情况,召开了各镇(街道)和相关企业代表座谈会,听取了区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情况报告,客观总结了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成绩和经验,查找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区各级政府切实把文化产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提高认识,多措并举,真抓实干,以顺德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为依托,积极引领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目前,我区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并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更是日益彰显,整个产业呈现蓄势待发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得到科学的规划引领。

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紧紧抓住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和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机遇,及时对我区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调研,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在2010年开创性地制定出台了《顺德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成为了我省第一个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我区今后10年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从发展战略、空间布局、重点产业、推进措施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前瞻性、全局性的部署规划和实践指导。

(二)我区文化产业趋向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结合我区产业提升、传统特色文化发展、群众文化需求等因素,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区文化企业1140家,从业人员约2.8万人,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约88.19亿元,比2009年增长20%,占GDP比重约4.5%。初步形成了创意设计、数字音像、美食文化、活化传统文化、园艺休闲等五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培育了孔雀廊娱乐唱片有限公司、广东工业设计城等文化龙头企业,打造了“广东流行音乐基地”、世界“美食之都”、“香云纱”等知名文化品牌。

(三)我区文化产业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作用日益显著。

随着我区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越来 — 2 —

越显著,对促进我区产业转型升级、满足群众多样化和多层次文化需求、传承和创新传统特色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顺德创意产业园,已入驻的工业设计、软件信息、科研机构等企业82家,引进“顺德国际广告创意智谷”、“中小企业网络文化营销研究实训中心”等优质项目,2010年产值达1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2000多个;广东德胜创意园,通过整合市场、资金、创意人才、海内外企业等要素,为我区的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支持,以及高层次和高附加值的服务。又如广东香云纱文化产业园、广绣文化创新中心、南国丝都博物馆等,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对顺德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香云纱、广绣、缫丝等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潜和提炼,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产业化发展;“文化凤城”、“凤城食都”等文化品牌深入民心,通过举办社区文化节、美食节、粤曲大赛、交响乐演奏会等多元化、系统化的文化活动,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为推动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调研情况看,当前仍然存在着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三方面突出问题:

(一)产业发展观念和认识有待加强。

区镇(街道)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仍有不足。对文化产业的划分、内涵和特性界定不够清晰,甚至有个别

镇(街道)存在文化产业难界定、难管理、难协调等不正确的认识。由于观念和认识的滞后,我区的文化产业直至近两年才被提升到推动经济和城市转型升级的高度进行规划,产业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提升不明显,目前整个产业发展滞后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产业发展政策和服务有待加强。

一是扶持政策措施不足。虽然我区已在去年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但由于区镇(街道)对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未能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特性和实际、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专门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扶持措施。部分文化企业由于规模小、效益不高等原因,难以达到现行政府扶持企业的相关标准,享受不到政策倾斜和支持。去年全区入选龙腾计划的文化企业仅22家。因此,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瓶颈问题未能得到实质性解决。如民营投资建设的南国丝都博物馆因商业地产项目建设被迫提前交还所租赁地块,多次寻求政府协助解决土地问题,但因迟迟未能落实而面临闭馆。

二是政府提供的服务不够。由于对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引导,以及对文化企业的具体指导、服务工作,系统性和专业性较强,而区镇(街道)主管文化产业发展的职能部门人员不足、专业水平有限,且兼顾的业务繁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以及对文化企业的信息指导、法律援助、技术培训等服务难以到位。

(三)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总体滞后于整个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区仍未真正建立起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产权交易、人力资源、法律、信息化等服务平台,企业发展普遍存在资金不足、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等难题。全区文化企业规模参差,整个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和完善的产业链,文化产品附加值和文化服务水平不高。像孔雀廊这类既有规模又具品牌竞争力的企业屈指可数;规范的网吧、电影院及高质量的文艺演出等文化服务远远未能满足群众需求。

三、意见建议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将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区镇(街道)政府要因势利导,通过政治上鼓励、政策上支持、生产上扶持,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建议今后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

区镇(街道)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其摆上重要位置,要像抓工业一样狠抓文化产业发展。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正确对待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客观处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共同发展、融合对接的关系,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区的战略产业来谋划发展。要成立文化产业的领导协调机构,统一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处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协调文化产业各行业间的有序发展,积极搭建平台、— 5 —

优化环境,发挥文化产业的双重效益作用。

(二)落实规划,科学引导文化产业发展。

区镇(街道)政府应抓紧落实我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议区政府建立定期调研视察和分析总结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制度,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做好产业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改变目前没有统计口径、没有数据收集和分析等现状,以全面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及时应对和解决存在问题。各镇(街道)要根据全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产业为依托,结合发展实际,制定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抓好具体项目的设计、配套和落实工作。区政府应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年度发展的具体目标,并纳入绩效考核,确保规划中每项措施的落实,每项目标的完成。区政府各部门之间、区镇(街道)之间要加强协调联动,增强服务意识,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引导,鼓励文化产业园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引导中介组织发挥作用,使我区的文化从各自独力发展向产业集群带动发展转变;从低水平发展向高水平发展转变。

(三)抓住重点,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区政府应抓住文化产业发展中重点问题和困难的解决完善,重点项目和企业的推动扶持,从融资、市场开拓、科技创新、人才、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入手,尽快研究出台鼓励扶持政策,着重体现政府对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引导,以及推动阶段性发展的实质性和针对性扶持。建议借鉴上海、深圳、佛山等地区的经验和 — 6 —

做法,制定符合我区发展实际的扶持政策措施。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建议区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纳入区镇(街道)财政年度预算。通过贴息贷款、技改补贴、购买服务、项目奖励等方式进行鼓励和扶持,迅速打开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2.制定鼓励扶持政策

一是扶持重点项目和企业发展。由相关部门对文化创意、影视演艺、文化会展、新闻出版、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领域,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园区,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等制定具体奖励标准,对年产值、带动就业人数、拉动其他产业发展等方面达到标准的给予奖励,以及优先安排用地、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等方面的扶持。同时,区政府要加强项目用地、扶持资金等方面的统筹协调,确保我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一项一策”的落实,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促进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二是鼓励扶持发展平台建设。政府要对管理完善、服务到位,在文化品牌打造、技术培训、投融资服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科研、教育、金融、法律等服务机构给予表彰奖励,并通过经验推广,促进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建议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第一,融资平台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把文化产业全面纳入贷款范围,并积极开发适用于文化企业的金融产品和信用担保体系,探索推行以项目收费权或收益权为质押的

信贷模式,增强对文化企业的服务能力。第二,鼓励政产学研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文化产业的科技服务、中介服务机构和文化经纪人的发展,鼓励高校和科研单位向我区的文化企业开放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第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支持高校与文化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通过表彰奖励或资助的形式,培养引进和留住一批名家大师、一批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一批有文化懂经营的管理人才、一批高端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政府要切实加强文化产业干部队伍建设,增加人员配备,专门负责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的研究落实和企业、项目的跟踪服务,通过在职培训、专业课程进修等形式,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鼓励多元投入和融合对接。政府要以降低文化产业类企业注册资本门槛、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等方式,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和事业建设;对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建立和资助的博物馆、美术馆、陈列馆等公共文化项目,要给予税费减免、用地政策和表彰奖励。区政府要在加强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等公共文体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办文化的形式和渠道,以及文化活动组织方式的社会化,为市民引入更多高质量、多元化的文艺演出、艺术展览、休闲娱乐服务等,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融合,更好满足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区政府要加强对各产业规划的统筹协调,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工业、农业等基础性产业和传统特色文化的融 — 8 —

5.苏州文化产业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篇五

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议案,交由市政府研究办理。为推动办理工作,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由常务副主任为组长、分管副主任为副组长的议案督办组。议案督办组带领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赴等地进行学习考察,并交流学习体会,进一步明晰办理工作思路。8 月,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主任会议专题听取市政府关于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就加快议案办理进度、提高议案办理质量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我委根据督办组的工作部署,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先后听取了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工作汇报,前往市文广新局等部门了解办理情况,并赴中国睡眠文化产业园、麒麟红木文化产业园实地察看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办理情况

市政府把办理发展文化产业议案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措施,议案办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强化保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市政府在组织、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了保障。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市政府明确该议案办理由分管文化产业工作的副市长负总责,市文广新局具体实施,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配合工作。成立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文广新局等 23 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下设办公室于文广新局,具体负责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二是加强资金保障。今年,市财政划拨 500 万元

作为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用于扶持、奖励文化产业项目。积极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市文广新局帮助文化企业申请到省文化产业引导扶持资金 160 万元。三是加强政策保障。制定了《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文化产业统计办法》等文件,文化产业发展有了基础性的政策保障措施。同时,把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列入了全市三个文明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现代化建设目标绩效考核同步进行。

(二)编制规划。市政府邀请专家编制了《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主题、总体架构、产业体系建设等。该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会议讨论,将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同时,制定出台了《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扶持引导重点。

(三)力推项目。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对全市文化产业基本情况、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进情况、新增文化产业项目和招商情况等进行深入调研和盘点,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培育文化产业基地的工作重点。一方面,加大项目招引力度。编制《市文化产业投资服务指南》,在南京组织了文化产业推介活动。市文广新局认真编制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共征集文化产业招商项目 13 个,其中 7 个纳入了《市文化产业招商目录》,将在市组织的大型专业性招商活动中推介发布。另一方面,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市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通过召开工作推进会、分析会等形式,积极推进在手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截止月底,全市新增 500 万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 13 个,在建文化产业重大项目 30 个,超亿元的文化企业 5 家,初步形成 5 个文化产业园。

二、存在不足

在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努力下,议案办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发展文化产业的组织保障、政策引导等措施均已从无到有,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我市文化产业还处于初始阶段,年的 GDP占比为 1.87%,对照现代化指标要求,要在 2015 年底顺利达到 GDP占比 6%的目标,难度较大。办理工作与议案提出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工作合力尚未形成。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未建立常态化的工作例会制度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下设的办公室仅有市文广新局一个部门从事具体工作,其他部门参与度不高。少数基层干部思想认识有偏差,对发展文化产业工作重视不够。乡镇、园区发展文化产业工作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乡镇、园区至今没有建立相应的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小组,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还未形成,工作合力不够强。

(二)工作机制尚不健全。一是考评推进不够有力。文化产业工作虽然纳入了年度综合考核,但未纳入季度考评体系,没有真正实现与经济工作同步考评、同步推进。二是保障措施不够完备。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相配套的金融扶持、科技融合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尚未制定;发展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平台、行业管理平台、统计平台等暂未建立健全;发展文化产业所需的专业

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领军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

(三)项目支撑尚不明显。文化产业方面的专业性招商活动还未独立开展,引进的优质项目少。文化产业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不到位,现有文化产业项目分布较散、规模较小、层次偏低,年的 GDP 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 个百分点。文化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在创意、动漫、数字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还很薄弱,文化产品的品牌不够响亮,缺乏核心竞争力,还没有形成科技含量高、创意程度高的企业梯队。龙头项目和园区、基地建设推进不快,尚未真正发挥带动、集聚作用。

三、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发展文化产业议案办理工作,认真执行《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保我市文化产业于 2015 年底按时达成现代化指标要求,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营造氛围。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优势,是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朝阳产业,同时,文化产业也是现代化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把文化产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势推进,积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一要发挥牵头协调和指导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例会制度,定期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及时发现并切实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作序时推进;

抽调相关成员单位的人员充实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力量,调动各成员单位积极性,齐心协力做好发展文化产业的各项工作。二要督促各乡镇、园区尽快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形成市和乡镇、园区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三要落实文化产业工作年终考核、季度讲评等制度,真正把发展文化产业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推进。四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在全市上下营造共谋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让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全社会工程。

(二)多措并举,优化保障。一要完善政策。在全面落实现有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等相关配套措施,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培育、奖励等政策,构建较为完备的推动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制度,并结合文化产业名录库调整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培训,促使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规范化。二要夯实平台。加强文化产业招商平台、投融资平台、行业管理平台建设,并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项目审批服务,开辟文化产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营造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三要培育人才。加强文化产业队伍建设,注重培育专业领军人才;加大人才招引力度,积极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设立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奖励扶持基金,吸引高端文化人才和团队。

(三)项目带动,助推发展。发展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是重中之重。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把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企业、基地、园

6.苏州文化产业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篇六

(一)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赤田镇人文底蕴丰厚,名胜古迹甚多。历史名人有:张勋(1854—1923),字绍轩,赤田村人,清未军阀、历任督军;许振(1827—1899),字仙屏,高岗村人,清未两河总督、官终广东巡抚。境内陶仙岭风景秀 丽,气候宜人,历代名人官吏都视之为风水宝地,历史名人许振和张勋之墓葬于此为见证。此外,其良好的生态植被,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优越的区位条件,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赤田镇历史名人有张勋和曾任两河总督、广东巡抚的清未大吏许振,现遗存张勋庄园、张勋老宅、张勋家祠、昆一公祠和许家大院。张勋庄园,位于赤田乡赤田村中部,占地约2 万余平方米.庄园山环水绕,景致隽秀,建筑独特,规模雄伟。它是张勋发迹后,在家乡建造的一座私人园第。庄园始建于1890年,直至1918年竣工,前后历时29年,化去数十万银洋。园内主要建筑有:昆一公祠,资政第,观音阁,建威第,光禄大夫第,谦六书馆,当铺,膳房,牌坊,张氏宗祠和大围墙等。房屋的建筑多为祠式建筑,砖木结构,一幢三进式。厅内屋柱,穿梁,板壁全是生漆贴布粉饰,绘有各种神话传说,花卉禽兽,几何图案等。屋外回廊曲折,幽深恬静,在许多房屋门首还设有20至200平方米的庭前小花园。整个庄园的建筑体现了清末民初的风格特色。电视连续剧《聊斋》第六集《莲香》就是在张勋庄园拍摄而成。

在距赤田镇政府西1.5公里处的陶仙岭自然风景秀丽,名胜古迹较多,有陶安的试剑石、陶岭仙踪、蒋成古寨、傩坊神迹、云雾奇峰等,还有两大名观遗址-陶仙观和锦木观。良好的生态植被环境对为各类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栖息条件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陶仙岭是一块未被很好开发的风水宝地,是旅游投资者的最佳投资场所,现已被奉新县列为全县重点旅游开发区,规划面积为3平方公里。

另外还有张勋墓群开发、扇子湖水上乐园、驼鸟养殖场、大岭湖游览小区、和尚泉别墅度假区。

(二)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情况

张勋庄园因无人照料,庄园成了牛,猪,鸡等家禽家畜甚至蜘蛛栖息的好居所。庭院内长满了半米高的杂草,丝毫不见人工修葺的痕迹。自张勋死后,此处就荒废了,未曾见张勋的后人来过。在没有任何遮蔽的房梁上,刻下了风吹雨打的印记。经过岁月洗礼的板壁,上面绘就的图案依然清晰可见。院内西式窗棂内,数片绿叶入窗来,为萧条的院内增添了些许新意。屋檐上,一丛丛野草迎风摇摆,从檐上雕刻着的花卉禽兽图案中,依稀可见庄园当年的豪华。整个庄园生出一股阴森之气,《聊斋》的导演将此处作为一处拍摄地(第六集《莲香》在此拍摄而成)。往昔的豪门宅院,往日的雕梁画栋都被时间荒弃在残垣败壁里。

(三)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保护开发文化资源的人才不足,经费缺乏。赤田作为乡镇,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在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方面不能提供充分的人与物的条件。正由于人才不足,管理不够,造成文化资源的被损坏,由于文化经费缺乏,连基本的文化设施都不具备,在文化管理、民间艺术、文博演艺等方面,人才严重不足,有的甚至后继乏人,文化方面的名优尖人才很少。

二是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发掘水平不高。名人故居,缺乏有效的保护,有的被损坏、被销蚀,有的已被拆毁。对文化资源的发掘未能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文化意义不明确,文化价值不突出,因而造成目前文化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的状况。

三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和政策还不太配套。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文化法规不健全、文化政策不配套、投融资机制未建立等等,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法规制定不仅要与文化事业相适应,还必须与市场经济相配套;文化政策也应该与机构改革相一致,使人才的“进出口”畅通,使管理到位;投融资机制的建立应该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相符合,在市场化的主导下发展文化产业。

(四)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对策及建议。

1、加大管理,协调发展,激活开发活力。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民间参与的优势,力求克服低水平循环。在具体工作上努力做到四个协调,即旅游开发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旅游资源配置与资本引进相协调;硬件建设与软件管理相协调;品牌开发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协调。

2、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浓厚氛围,把独具的特色推向全省。要借助媒体运作,深入广泛开展关于张勋庄园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宣传活动。如请知名作家来著书立说,或拍摄影视召开新闻发布会,利用媒体的广告等宣传来扩大赤田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7.苏州文化产业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篇七

关键词:文化产业 美国 从业人员 移民

一、各洲移民在美国文化产业中分特点布

1、拉丁美洲。38万拉丁美洲移民在美国从事文化产业工作,他们在各个文化子行业的分布基本与移民总体分布一致。比较突出的特点是:42.6%的拉丁美洲移民就职于“其他娱乐、赌博、和健身业”,大大高于移民在該行业的平均比例35.8%;就职于通信业的拉丁移民比例(5.1%)则低于移民在该行业的平均比例(7.1%)。

2、亚洲。亚洲移民有28.6万从事文化产业,“其他娱乐、赌博、和健身业”也是其就职最多的文化子行业,雇佣32%的亚洲移民,但这一比例低于移民的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从事“独立艺人、表演艺术、体育比赛和相关行业”的亚洲比例(8.1%)也低于移民的平均水平(11.9%);亚洲比例高于平均水平较多的行业是通信业(有线通信高2.2个百分点,其他通信高3.8个百分点)。

3、欧洲。欧洲移民共15.1万人从事文化产业,而且也主要就职于“其他娱乐、赌博、和健身业”,但是其比例(29.6%)低于移民的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其他低于平均水平较多的行业包括通信和广播;欧洲移民高于平均水平较多的行业是“独立艺人、表演艺术、体育比赛和相关行业”。

4、非洲。非洲移民3.8万从事文化产业,其中就职于“其他娱乐、赌博、和健身业”人员最多,占34.1%,这略低于平均水平;非洲移民和各洲移民平均水平相差较多的有“独立艺人、表演艺术、体育比赛和相关行业”(低于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报纸出版(低于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广播(高于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有线通信(高于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和其他通信(高于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

5、北美洲。北美移民有3.2万人从事文化产业,和其他大洲移民不同,他们就职最多的行业是“独立艺人、表演艺术、体育比赛和相关产业”,占24.5%,这一比例远远高于移民的平均比例11.9%(高12.6个百分点);“其他娱乐、赌博、和健身业”位居第二,比例为23.8%,比移民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其他和移民平均水平相差较多的是电影和视频业(高于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有线通信(低于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其他通信(低于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

6、大洋洲。大洋洲在美国从事文化产业的不足1万人,他们在各二级行业中的分布规律与移民总体分布相差较多:“其他娱乐、赌博、和健身业”是大洋洲移民就业最多的行业(22.2%),但这比移民的平均水平低13.6个百分点;“独立艺人、表演艺术、体育比赛和相关产业”位居第二(18.2%),比平均水平高6.3个百分点;“电影和视频业”比平均水平高5.8个百分点;通信比平均水平低4.2个百分点;报纸出版比平均水平低3.9个百分点;“期刊、书籍、和名录出版”、“博物馆、美术馆、历史遗址、和类似机构”、“图书馆和档案馆”都比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以上。

以上比较了各大洲移民在文化产业中的分布情况,总体来说,“其他娱乐、赌博、和健身业”在各个洲移民中都是最大的雇主,但是大洋洲、北美洲和欧洲移民从事该行业的比例明显少于其他洲移民;另外,这三个洲移民从事“独立艺人、表演艺术、体育比赛和相关产业”和“电影和视频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移民,而从事通信行业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移民。亚洲和非洲共同的特点是从事“独立艺人、表演艺术、体育比赛和相关产业”比例明显低于其他移民,从事通信行业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移民。在美国,亚裔(黄种人)和非洲裔(黑人)都被称为有色人种,而大洋洲、北美洲和欧洲以白人居民为主,作者的初步结论是移民的种族与所从事行业有着密切关系,但是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结论与思考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移民是美国文化产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十个文化产业人员中就有一个是移民,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都是无法想象的。在文化产业移民中有四分之三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他们的母语大多不是英语,文化背景与美国主流文化有天壤之别,况且一半以上的移民不是美国公民,如果没有绿卡,还须雇主替他们申请工作签证才能工作。移民要在克服语言、文化和身份障碍的同时找到工作谈何容易,尤其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老板不会轻易自找麻烦,移民必然有本国人不可替代的特点。也许他们聪明,也许他们勤劳,也许他们廉价,要探究具体原因还须进一步收集数据和实例加以验证。

8.苏州文化产业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篇八

一、项目选址

项目选址于承德市区南部,距中外闻名的承德避暑山庄10公里。距京承高速、承秦高速、承朝高速承德出口2公里。101国道从农庄门口通过。距承德火车站8公里,距设计的京沈城铁承德站1公里。距北京主城区180公里。承德市大学城坐落于冯营子南山下,3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在此学习深造。按照承德市市区南扩的总体发展规划,特别是承德市第二个行政中心在滨河新区新建后,该地域将变为承德市重要的中心区。

二、项目概况

项目总占地10050亩,预计建设葡萄、果园种植区600亩,商业开发区200亩、葡萄生产车间建设用地50亩,设计年生产葡萄酒2500吨。预计投资11亿元,资金自筹,建设期为4年。拟建成集葡萄采摘,优质葡萄酒酿造、体验、品鉴、科技研发,餐饮旅游,会议住宿,游乐场等休闲度假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园。项目计划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主要是葡萄种植园、葡萄文化园建设,建设期2年;二期工程为农业生态园、休闲游乐园、纪念林建设,建设期2年。预计2013年年底正式对外开放。

三、项目规划

得益于良好的区位优势,2009年冯营子村和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签订了十年合作协议书。冯营子村出地出资,中国农业大 1 学负责规划和技术,共同开发和建设承德南山农庄。种植有机农产品,提高人们生产和食用无公害农产品意识,防范病从口入;种植观赏农业,丰富游人更多的农业知识;栽植各种时令鲜果和葡萄,开展休闲采摘;栽植酿酒葡萄,建设酿酒体验中心,让游客领略酿酒工艺,享受酿酒过程的乐趣;建设文化展馆让游人在休闲中了解中国农业历史和葡萄红酒酿造发展史;栽植各种花卉装点休闲环境;定植彩色树种提高景区品位;修建林荫小路满足游人浪漫自然休闲;修建大的观礼亭台用于游人驻足赏景需要;建设高档宾馆会所迎合旅游休闲之需。

本项目实施后,将建成集鲜食葡萄生产、优质葡萄酒酿造、葡萄酒鉴评、农业观光采摘、餐饮旅游、会议住宿、科学研发、游乐设施等休闲度假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园,预计2014年底完工,年均营业收入38563.33万元,年均利润总额26163.08万元,投资利税率25.09%。本项目正在申请省重点建设项目,现已进入实质性阶段,这不仅将为政府增加大量税收,带动当地农业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400余个就业岗位,推动新农村经济建设,而且吸引了葡萄酒产业的尖端技术和高水平人才,极大地丰富了承德旅游产品内容与文化内涵,对促进“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项目进展:

(一)手续完成情况 1、3月份完成了<<项目申请报告>>的从新整理,对投资额、占 2 地面积、项目内容等进行了整体修改,投资额由36182万元提高到11个亿,占地面积由1530亩提高到10050亩。

2、新的规划意见、土地预审意见、环评报告书已于4月10前顺利完成。3、4月20日份正式取得了市发改委下发的《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证》。现已上报到省发改委重点项目办,争取列入全省重点项目。

4、对企业营业执照进行变更,名称已由(承德市尚亚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变更为(承德市尚亚葡萄产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100万元变更为500万元。

(二)实际完成投资1.5亿元

1、全景观设计正在进行整理中,中心园区设计已初步完成。

2、平整土地800亩,修梯田245亩。建设人工湖一处,面积16691平方米,计25亩,现已开始蓄水。挖掘蓄水池一座,长10米,宽10米,深5米。

3、种植葡萄树苗52000棵(其中2010年种植28000棵,2011年种植24000棵),并于葡萄园修葺滴灌主管道2600米,支管道6000米。种植果树2456棵(海棠树、桃树、梨树、樱桃树为主),用于果品采摘园建设。种植沙棘树20000棵,苜蓿草100亩,用于绿化及做鱼饲料。栽植风景树5000棵(其中油松3000棵,树高3米,树冠2米)。

4、硬化主路2公里,其中1300米为混凝土结构路面,600米为 3 石板路,道路绿化及雨排水工程也已顺利完工。道路旁种植国槐树200多棵。支路3.5公里。完成主路2公里太阳能路灯工程。园区照明设施全部采取环保设计。

5、修建山体木屋两座1219.55平方米,餐厅、招待所各一座。工程由山东栖霞森源木屋有限公司承建,现已完成主体建设。

6、顺利完成了全区沟域经济现场会、全市农牧系统现场观摩会、全市农工委组织的现场观摩会等多项参观检查工作。

9.赴苏州学习考察情况报告 篇九

一、苏州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幅员面积8488平方公里,总人口达900万,其中户籍人口598.85万,暂住人口300万左右,辖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工业园区、高新虎丘区。最近几年,苏州市已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经济实力强。2005年9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十强县中,苏州占了4个,财政收入均超过80亿元,占全国的40%(其中昆山第一,张家港第四,常熟第五,太仓第十)。2004年苏州市新增注册外资147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95亿美元,占全国当年利用外资的1/12,居全国第一位;2004年工业产值9560亿元,居全国第二位;进出口总额1032亿美元,占全国8.94%,居全国第三位;实现GDp3450亿元,人均GDp57992元,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居江苏第一位,全国第四位;社会固定投资1409亿元,居全国第五位;财政收入58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219.6亿元,居全国第六位。

(二)发展速度快。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14%,苏州工业园区的各项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更是高达45%。2000年以来,昆山市的GDp、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达到35.2%和46.4%。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年得到提高,基本实现小康,200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60元,昆山市更是高达18600元和9900元。

(三)工业比重大。苏州的三次产业比为2.2:65.7:32.1,工业占GDp的65.7%,实现了从低层次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向较高层次的“二、三、一”产业结构转换,成为了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基地核心城市之一。苏州生产并供应全球60%以上的鼠标、13%的扫描仪、12%的主机板、10%的显示器,为国内最大的电脑硬件和电子基础材料生产基地之一,仅2004年信息产业的销售额就达2560亿元。

(四)城市化水平高。近年来,苏州市逐步构建起以苏州市为核心、5个县级市城区为枢纽、10多个中心镇为基础的国际化、现代化的区域城市框架,城市化水平达58%,尤其是张家港市、昆山市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五)经济体制活。苏州市在发展经济中,政府按照“小政府、大服务”进行运作,重点强调服务,对企业管理主要是纳税管理,在企业改制上,动手早、改得彻底。苏州市国有集体企业非常少,外向型经济占了主导地位,他们紧紧抓住外向型经济这个龙头,大力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大公司落户苏州。目前,世界500强中有96家落户苏州,1万多家外资企业在此投下了900多亿美元。同时,形成了一大批与外商投资企业相配套的生产企业和加工基地,带动了涉外税收的高速增长,成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税收来源。

二、苏州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开创了高效快速的发展局面。苏州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解放程度高,创新意识强,敢闯敢试,敢想敢干。一是起点高。体现了国际化、全球化、现代化的视野,他们关注的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跟踪的是世界最前沿的动向,瞄准的是国际一流的水准,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全球发展的背景之中,以此为参照,来确定自己的目标取向和努力方向,从而不断出现国内首创、全国第一的新举措,成为发展的“领跑人”。二是定位准。苏州地处上海近郊,他们把经济定位在依托“龙头”、甘当配角“龙颈”上,坚持以大力发展微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通过招商引资对老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实现了大步跨跃。三是胆子大。在发展问题上,他们敢于大胆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特别是昆山,1984年在国务院宣布成立14个经济特区时,当时的昆山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14+1”的战略,在没有得到任何认可的情况下,1985年,自己圈出土地1.8平方公里创办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走上了自费开发之路,至1991年1月才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开发区,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这是全国第一家县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开发区先后投入30多亿元资金,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现规划面积达到77平方公里,同时创办了出口产品加工区、留学生创业园区。如果没有当时的县委、县政府领导敢想敢干,没有全县人民的理解支持,就不会有那么多外资项目落户昆山,也不会有财政收入年增10亿元的辉煌。四是目的明。在昆山有这样的一句俗语,“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他们把以民为本、富民为先作为一切工作的归宿和目的,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的富裕作为第一目标,爱民胜于一切,为民高于一切,富民重于一切,把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作为一切工作的关键内容,心里始终装着人民,脑子里时刻想着人民,让老百姓看到自己的家园一天天美好起来,自己的城市一天天强起来,自己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

(二)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形成了全面开放的经济格局。经济要迅速起飞,就必须加大开放力度,把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吸引进来,这是苏州经济发展的首选之路;“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难发展”,这是苏州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苏州招商引资的秘诀就是:一是以情招商。他们注重招商先交友,增进感情,很多招商引资人员与外商建立了浓厚的友情。芬兰通力电梯公司在昆山投资,其总经理出了车祸,生命垂危,昆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上海请专家,昆山市红十字协会号召全市200多人为其输血,抢救成功后,芬兰商界十分感动,通力电梯开业,芬兰总理亲自剪彩,并带动了4家芬兰企业落户苏州。在台湾发生地震后,台商还没到台湾,昆山的党政慰问团先到台湾进行慰问,让台商感到昆山把自己当亲人。二是以恒招商。在招商中,苏州人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和“盯劲”。用他们自己的一句话:“象蚂蟥一样钉在项目上”、“脸皮要厚,不怕吃闭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羹,不怕人家脸难看;嘴皮要薄,要能说话,会说话;腿要勤,三天两头找上门,不达目的不走人”。昆山市跟踪日本丰田公司汽车生产线,先后耗时8年,2004年,日本丰田一举投资5亿美元建设汽车生产线。三是以专业队伍招商。苏州市各市区,甚至乡镇都拥有一支外向型懂政策能说会干的招商队伍,特别是昆山市,每年都有要选派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到大学深造,学习招商引资,全市有600多人长期驻港、澳、台、日、韩及欧美发达国家,收集和了解外商的投资意向和外商与其他城市谈判的进展情况,一旦没谈成或外商犹豫不决,便及时跟进,向外商发出邀请,组织外商实地考察。全社会形成了“引进项目是恩人,投资老板是亲人,招商引资出能人,影响招商是罪人”的招商氛围。四是以商招商。大胆鼓励外商进昆山经商赚钱,在发展之初,昆山就提出“没有上海的大头,就没有昆山的零头”的理念,千方百计让来昆山技术指导、投资的上海人“赚得满意,投得情愿”。虽然昆山为此付出了较为昂贵的代价,但回过头来看,这样做值得,正是因为昆山能“吃亏”,昆山的投资环境在台湾有口皆碑,很多台商自愿担当昆山利用外资的“广告员”,宣传昆山,从而引来更多的外商投资昆山。

(三)以工业园区为依托,构筑了高起点的经济发展载体。苏州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工业园区的成功运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园区建设采取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运作机制,投资公司通过市场融资建设,待“九通一平”再招商,走出了一条靠内资企业树形象、靠外资企业上档次的成功之路。目前苏州共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1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特别是昆山,几乎镇镇都有开发区,最多一个镇就有5个开发区,他们对入园企业实行一企(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一策,做到了对外商企业的要求都得到圆满解决,增强了对客商的吸引能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正如苏州市一位领导说:“没有苏州工业园区,就没有苏州今天的经济实力,就没有苏州今天的城市形象,就没有苏州今天的地位。”2003年,苏州工业园区一天创造1个亿GDp,一天上缴1260万元财政收入,一天引进4000万美元外资。2004年创造GDp503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全市1993年水平,相当于10年时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苏州人始终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吸收外资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载体,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其投资“洼地”效应。

(四)以准确定位为基础,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全面升级。苏州在发展定位上有一句名言:大树底下栽好碧螺春。也就是说苏州与上海相比,上海是大树、是强者,与上海竞争,自己处于劣势,苏州要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1992年,他们在发展定位时,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三大优势和两大劣势,即区位优势(离上海近)、人才优势(两院院士中,苏州有77名)、轻纺优势(苏州是中国绸都),同时也存在资源溃乏和小富即安两大劣势,确立了“两优先,两鼓励,一禁止”的发展思路,即优先发展第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高新尖端技术和出口创汇项目,限制高耗能和低效益项目,禁止高污染项目。通过10多年的发展,苏州市除了一产业外,基础设施得到了高速发展,丝纺工业退出了苏州市区,集中转移到盛泽镇、高耗能、低效益项目淡出。形成了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精密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为主的产业群体,拉动了苏州经济的高速增长。

(五)以强化服务为保障,营造了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在苏州学习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经济的比拼不仅是资源的比拼,更是发展环境的比拼。优化发展环境,实现资源的聚集与最佳配置是唯一的发展途径。苏州人更深刻地懂得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充分地认识到环境的本质。苏州营造发展环境,不是局限于修修路、减减税等外科手术,而是作为一个体系来进行建设。这个体系归纳起来主要由七个小环境构成:一是法制环境让投资者安心。2002年以来,苏州市先后投资20亿元,实行了社会治安网络化管理。同时,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市民法制意识,引导企业合法、诚信经营;通过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一切投资创业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公平、公正司法,确保各类企业接受平等的法律服务。二是基础环境让投资者省心。凡是愿意来苏州投资创业者,都由当地政府做好前期基础工作,搞好“九通一平”,确保投资企业很快投产运行。特别是昆山市,没有机场,为保证物流快捷,修建了80公里机场高速路贯通虹桥机场。三是政策环境让投资者顺心。政府将所有政策一律向全社会公开,做到及时、准确、全面,不搞“内外有别”,政策规定的一分不少,政策以外的一(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分不收,让投资者明明白白。四是人文环境让投资者舒心。苏州市在规划时,有意识地把开发区分为日韩区、港澳台区、欧美区,并按外商的生活习惯建设娱乐设施、学校、医院、银行,让外商感到就像住在国内一样,这里就是家乡。当地将此称之为“开发区中的开发区”,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留住了外商。五是配套环境让投资者放心。政府围绕主导企业的产品链条,下力气培育配套企业,产生“葡萄串”效应,让企业实现零库存,所有配件在苏州都能买到90%以上,形成从零部件生产到产品组装、运输、销售等一条龙式的产业发展格局。六是服务环境让投资者称心。完善投资咨询公司、生产服务公司、售后服务公司等中介组织,为投资者提供从政策咨询到外汇兑换,从生产环节到售后服务环节等全方位服务。七是软环境建设让投资者开心。苏州响亮地提出了“外商投资我服务,外商发财我发展”,“政策不足服务补,硬件不足软件补”,办好一个外资企业,是一本最好的投资指南,胜过千百条广告。在昆山,对外企形成了“三个服务体系”——外商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和企业开工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建立了与外商沟通的“三条通道”——外商投资协会、台商投资协会和外商沙龙;成立了“三个中心”——外资企业服务中心、投诉中心和配套中心。2000年起建立起了“马上办”办公室,更受外商青睐。同时,苏州全力打造的法制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诚信政府和廉洁政府,在推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我县与苏州的主要差距

(一)发展观念上的差距。苏州特别是昆山市经济发展速度飞快,靠的是“亲商、富商、扶商”的理念。一是视投资老板为亲人,老板一旦有难,千方百计帮老板。二是善于吃“亏”。鼓励企业利润最大化,就是目前,只要高科技企业进入苏州,地价仅为20万元/亩,占开发价格的10%。而我们在发展经济中总是怕吃“亏”,怕老板赚钱多了。三是在引进外商、引进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配套产业,让整个产业形成体系。四是善于抢抓信息。正是因为一名外商在宴会上说了一句“要是能封关运行就好了”,昆山的干部便闻风而动,跑了8个国家部委,关键时期能够在北京蹲8个月,经过3年艰苦努力,终于取得成功,使昆山外贸经济繁衍生息的空间无限增大,带来了“乘数效应”。

(二)硬件载体上的差距。企业发展不能搞空中楼阁,必须有良好的硬件做支撑。苏州市将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特区,规划一步到位,并且区内供水、供热、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优美。而我们的开发区虽然已经起步,但规划、设计、基础设施等硬件还不完善,还谈不上对外商有吸引力。

(三)软环境上的差距。苏州市真正视客商为上帝,叫响了“你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你的事业就是我的事业”的口号,营造出一种“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让客商到了那里都有到家的感觉。客商来投资,只要交清了土地款,其他一切都由政府部门办理,而且是免费的,真正做到了围墙外的政府管,围墙内的企业管。相比之下,我们的环境近几年虽有较大改观,但仍有不和谐的现象发生。我们在苏州学习期间,企业最怕的是:“外商来了招手,酒席上拍手,出了问题就撒手,不达目的就关门打狗”、“一个小科长可以搞死一个企业”。在苏州企业该交什么都有一张明白卡,该交的一分不少,不该交的一分不收。

(四)服务质量上的差距。苏州在服务经济建设中,讲的是整体效益,也就是“木桶效应”。他们认为,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服务质量最差的部门,而不是最好的部门。在招商引资中,不但经济部门、政法部门主动开展优质服务,连党群部门也积极参与服务。妇联每周组织两次才艺培训,邀请外商太太参加;工会每年组织劳模评选,给予外企极大的倾斜;宣传的重点放在企业;教育部门千方百计为企业子女入学开绿灯。而我们在服务中,还存在效率低,质量不高的现象,还没有形成全民参与服务的氛围。

(五)抓落实上的差距。苏州对看准的事,大胆实践,敢为人先,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创造性地制定政策,引导发展,在工作上有敢于争先的锐气、自我加压的勇气、负重奋进的志气、团结拼搏的士气。他们对待工作雷厉风行,一干到底;对待使命,坐立不安,寝食难安;对待事业,求真务实,不浮不躁。而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工作方法上僵化、保守,抓落实力度不够,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讲得多、落实少,有的思路很好最终没有落到实处,没把事办成。

五、几点启示

在学习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苏州有很多东西我们学不到,但也有很多东西我们是可以借鉴的,如在解放思想、招商引资、服务环境和抓落实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学习借鉴苏州人抢抓机遇的胆识和敢为人先的魄力,解放思想,在经济发展观念上求突破。纵观苏州经济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围绕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行思维和观念的创新,善于发现机遇,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机遇,是苏州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秘诀之一。我们与苏州相比,在思想观念的解放、抢抓机遇的胆识和敢为人先的气魄上有很大差距。近几年来。我们干部群众逐步树立了想富、盼富、谋求快速发展的理念,但也存在满足于一般性的温饱和小富即安的思想。在学习考察中了解到,昆山市20年前与我县的发展水平基本属于同一起点,84年昆山市财政收入仅3300万元,与我县在同一起跑线上,而20年后的今天,昆山已经达到了85.5亿元,我们望尘莫及。如此之大的差距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还是思想观念所决定的。学习借鉴苏州经验,首要的就是要把苏州人的思维观念和敢闯敢试的魄力学到手,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前提,努力克服在加快发展问题上的思想桎梏,敢于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多在主观上找差距、在困境中找出路、在挑战中抓机遇,不能总是在强调客观上打转转、在争论中丧失机遇。要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增强新形势下破解加快发展难题的能力和水平,向解放思想要出路、要速度、要突破,在解放思想中闯新路、谋发展、求实效。近年来,我们在工业改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盘活了存量资产,增加了工业总量。但我们不能就此满足,今后的工作重心仍然要放在发展工业上,全县广大干部都要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工业经济发展上,牢固坚持“工业立支柱”的思路不能动摇,把解放思想的突破点继续放在强力推进我县的工业化进程上,并善于创造和把握一切加快发展的机遇,在能源、农产品加工、机械冶金三大支柱产业上做出成效。

(二)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学习借鉴苏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功经验,通过招商引资,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求突破。苏州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确立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路,坚定不移的把利用外资作为经济发展重点,外贸、外资、外经一起抓,形成了以外向为主导的经济格局。通过搭建经济发展的园区平台,以灵活的招商方式,从重点项目入手,使苏州经济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中,扩大了经济总量,提高了发展质量。我县作为欠发达地区,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靠政策不现实,靠自身积累发展太慢,我们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上,放在产业链的培育上,用“招商引资”来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来解决经济发展的总量问题、速度问题和效益问题,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步伐。近年来,我们立足自身优势,先后引进了一批冶金、机械、丝纺、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对提升县域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今后的一个时期,我们还应在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增强竞争能力上下功夫,努力挖掘自身优势,结合城市定位、产业定位,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明确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在重点区域、重点对象、重点项目上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胆采用一切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招商办法主动出击。一是把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相结合,用机制调动积极性,用责任制强化责任心,把招商引资目标与部门业绩全面挂钩。二是广泛招商和定向招商相结合,把更多精力放在定向招商上。三是自行招商与委托招商相结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委托招商上,主要形式是“以外引外”。四是领导招商与专业人员招商相结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依靠专业人员招商上。五是接洽招商与跟踪项目相结合,把更多精力花在跟踪项目上。

(三)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学习借鉴苏州“亲商、安商、富商”的先进理念,强化服务,在经济发展环境上求突破。我们在学习中,苏州招商人员反复强调,现在不是招商,而是抢商,外商看重的不仅仅是硬环境,更看重软环境,看中的不是低廉的土地和人力,更看重的是市场和服务。苏州人对外商从不说“不”。苏州从领导到市民都能认识到外商是苏州发展的关键,自觉维护外商利益,主动为外商服务,每个部门都把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我们没有苏州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人文、交通等优势,有很多经验我们无法克隆,但在软环境建设和服务上,我们是可以学习的。因此,我们必须把“亲商、安商、富商”教育放到突出位置,强化“人人都是软环境”意识。我们作为欠发达地区,硬件上没有什么优势,要招商,我们必须树立“硬件不足软件补,政(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策不足服务补”的意识,我们更应清醒的看到,发展经济不是哪个领导的事,也不是哪个部门、哪个企业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重商意识也必须是全社会、全方位的,如果我们99个部门办事效率都很高,只有一个部门卡住了,那么投资者就会认为XX的办事效率不高,就很可能去寻找别的投资机会,所以政府部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以制度为保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要出重拳、下猛药治理软环境,以涉软案件的查处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以“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为目标,加快建立结构合理、程序严密、有效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以行政审批服务大厅为载体,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以“公开、公正、透明”为原则,公开各项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总之,要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让客商赚到钱,赚到比在外地更多的钱,而且赚得更安全、更舒心,使客商愿来、肯来,已来的追加投资,没来的慕名而来。通过软硬环境的打造,努力构建吸纳项目和资本的环境“洼地”。

上一篇:传统文化传承的感想下一篇:中行杭州分行面经-含英文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