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要点总结

2024-07-14

城市生态学要点总结(通用6篇)

1.城市生态学要点总结 篇一

城市生态学实习工作总结

是最新发布的《城市生态学实习工作总结》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

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 “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而且通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 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当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者,我们于2004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习。

一、实习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李大钊铜像、蔡元培铜像,思想汇报专题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习。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一定的调查,获得了一定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习内容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考虑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

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理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古老,自己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可以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 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在实习过程当中接受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

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范文TOP100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提供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曾经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2.城市生态学要点总结 篇二

1 城市园林的设计四要素

1.1 设计四要素一、山石

山石是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是指人为地从别处移来的放在园林中的具有观赏价值的假山。假山的安排要体现出自然之趣, 虽是人工却宛若天成, 不能给人生搬硬放, 一点都不与周围环境相契合的感觉。假山的设计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技术。例如苏州园林中的狮子林, 它是苏州四大园林之一, 到目前为止, 已经存在650多年了。山石不能仅仅就是山石, 还要与水, 植物等相搭配。狮子林的假山上有松柏等苍劲的古木, 而且假山的西侧有水涧, 把整个的山体分为了两部分, 步行其中, 当真宛如在山野中漫步, 丝毫感觉不到城市生活的紧凑, 只有悠然自在。假山不宜太过平直, 应该设计一些悬崖之类的在真正的山脉当中才能有机会看到的景观。对于石头的选择也有许多的讲究, 选石要从石头的种类, 外形等入手, 比如石头不应选择有人工切割痕迹的, 最好是有点破旧, 长着青苔, 有一些风化痕迹的石头;石头的质量不管好坏, 但石头的材质必须一致, 不然会使周围的环境不协调, 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

1.2 设计四要素二、绿地

人们对绿色有一种特殊的喜爱之情, 绿色带给人们舒适安全的感觉。园林绿地的设计有3种, 规则、混合和自然。规则式的具有欧洲特点, 一般的欧洲园林都是规则的, 讲究驯服自然, 多是直线, 圆圈, 成对称分布, 各种人为的迹象。这是与中国园林的设计的不同之处。按照园林的设计意义, 植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在自然界中植物群落的分布规律, 仿照植物的群落结构, 经过艺术性的改造, 做成美丽的带有自然气息的生态绿地。在设计中, 需要多多考虑植物的生理特征,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 合理进行树种的挑选, 避免种间竞争, 以形成稳定合理健全的群落结构。树、花、草是城市生态园林绿化中的3要素, 均是城市生态园林绿化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但要因地制宜。

1.3 设计四要素三、建筑

园林中的建筑是供游人们休息游玩的建筑物, 类型有亭台楼榭等。对建筑的要求首先是要因地制宜, 能够融合到周围的环境中去。为了做到这一点, 要考虑环境气候, 北方与南方的建筑各有特色, 南方的房子多斜坡, 白墙黑瓦, 北方的房子多厚墙, 成轴对称分布。建筑设计要与所选地的实际情况结合, 在总体的结构上要依形就势, 并且要利用自然环境的地况。还有一点是建筑物要宁小勿大。和大自然比较起来, 建筑的比重是很微小的。建筑在设计时要注意空间结构和布局上的力求活泼, 在设计中安排建筑的空间结构以及组织观景的路线非常重要。内外的空间过渡之处, 经常是吸引游人游览的地方, 也常是游人情感转变的地方。而且明与暗, 虚与实, 自然与人工的彼此转换经常都是在这样的地方进行, 依次地过渡空间显得尤其重要。中国式的园林建筑经常利用落地的窗户, 长廊等方式作为交融的介质。

1.4 设计四要素之四、水体

水景是园林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水的整体设计, 将水贯穿于整个园林之中。它能够起到协调水中景物变化, 组织水环境空间的作用;它能够使游人明确游览的路线、不会迷路。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园林, 都非常重视对水体的运用。园林中的水系构成空间的界面, 是一个重要的空间构成方面。对水系的处理, 经常是通过水面或是水边的物体进行配合的, 用这些方法能够使园林的空间结构更加富有层次感。例如, 桥适合建在水面比较低的位置, 尽量做到曲折低矮, 紧贴着水面而架, 游人行走在小桥上, 借助产生的倒影, 能够看到周围的景物, 增加了层次感。

2 其它需要注意的要点

园林的设计不光是注意以上所述的这4个要素这么简单, 还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

2.1 园林设计与当地环境

城市园林的设计是不能忽略当地的客观环境, 否则会破坏整个的生态大环境。大自然恩赐与我们天然的环境, 在其中生活, 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 不能把它破坏。因此需要充分地考虑到设计理念是否与当地的情况相适应。大自然自有它自己的规律, 人为地破坏会带来无法挽救的伤害, 比如植物的配置, 西湖水葫芦肆意生长, 除不尽, 带给我们很大的损失。再比如, 杭州的孤山, 是我国著名的台地园, 它没有让人感到很生硬, 它利用自然的地势, 依山而建, 让人感觉特别的舒适, 亲切。

2.2 园林设计与人文关怀

城市园林的设计就是为了能够美化环境, 给人们提供一个在紧张生活中可以放松心情的好去处, 所以人文的关怀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 我们国家大多数城市都有漂亮的广场, 然而如果这么大的一个广场只用草坪铺装, 其它的只有少量的灌木与乔木放在路的两旁, 许多的游乐设施以及休憩设施都暴露在阳光之下, 在炎热的夏季和连绵的雨季, 没有大树的遮蔽, 没有一些躲雨的建筑, 即使是再美丽的风景, 也不会有人到此一游。

2.3 园林的设计要与城市的发展水平相吻合

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但是为了盲目的攀比, 追求视觉上的效果, 要气派, 要富丽堂皇, 要宏伟, 不顾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 不顾后果的投资园林的建设以及后期昂贵的管理成本, 造成物力、财力与人力的浪费, 这是个深刻的教训。

城市园林建设是一件利民利国的好事情, 它的目的就是改善人们居住的环境, 让广大市民在更舒适, 更整洁健康的环境中生活, 适应人们日益增加的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 所以园林的设计是特别重要的, 园林设计者必须考虑周全。

参考文献

[1]刘颂, 韩晶晶, 潘霞洁.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途径[J].中国城市林业, 2010 (1)

[2]莫雪艳.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北京农业, 2011 (24)

3.城市生态学要点总结 篇三

【关键词】高层建筑;绿色生态;设计要点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伴随着建筑产业的不断发展更新,传统的建筑已经不能够适应高速发展的城市化水平,更多的传统建筑被高层建筑所取代。在高层建筑得到一定的发展后,人们也开始重视建筑的绿色生态性能,绿色生态设计成为现代高层建筑的一种潮流,并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一、高层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一)高层建筑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流之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特别是区域型经济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建筑行业不断追求体型复杂化、功能多样化的设计,促使我国高层建筑不断向高度、外形多样、技术先进的方向发展,不断给建筑施工单位更高的标准要求,特别注重高技术、精专业、严要求,铸造城市地标性的高层建筑,并积极完善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不断强化建筑结构、施工工艺和技术的提升,进一步完善我国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系统性、理论性。我国开始注视高层建筑的发展,特别是在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中,高层建筑也变得十分重要。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社会上对高层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为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建筑也有越来越高的趋势。

(二)高层建筑的发展十分迅速

目前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十分迅速,在设计方便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元素,但是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高层建筑是现代社会经济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产物,高层建筑最大的贡献就是可以节约土地,并且满足当前人口增长,解决住房紧张问题。在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特别是高层建筑正朝着复杂化、多样性的方面发展,使其外观更加多样,功能也变得复杂,这都是由于高层建筑的楼层多、建筑高、结构复杂的特点,因此对施工的技术和工艺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施工工期较长、施工结构较完整、施工的工序等级高等等的要求。所以,想要保证高层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只有不断引入工程项目投标制度、施工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强化和规范施工工程施工,特别针对高层、超高层的建筑,不断的加强对工程的监督、提高安全系数水平,不断进行科学的研究,全方面的考虑施工中的问题。

二、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

(一)建筑和自然的融为一体

把绿色生态和高层建筑融为一体的根本,就是在这之中融入自然元素,时刻谨记自然和建筑的融合,其根本目的就是能够改善采光、通风等一系列的因素加以利用,使其达到最大的舒适化,创造出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自然中,阳光、水、空气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同时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元素,现代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雾霾、水污染、大气污染都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适,因此阳光、水、空气的合理舒适就显得极其重要。以往传统建筑中,温度和湿度都是由空调和加湿器来改善,不仅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及其消耗能源。因此,自然的采光和通风是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的重要理念,在控制风压、热压、避免眩光直射以及过量紫外线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采光通风技术,十分重要。

(二)建筑舒适度的设计

当前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也在不断提高,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观念也开始转变。伴随着居民观念的转变,建筑无论是从质量、性能、外观上都开始转变,生产者不仅仅注重建筑的性能,而且更进一步的开始关注建筑的绿色化水平和舒适度。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四大重要内容,其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居住,都需要建筑的配合,舒适的建筑会给居民和工作者带来良好的心情和健康的环境。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空气质量、气温气压、空气湿度、声音视觉条件都是很重要的内容。这就要求在设计中选取对人体没有危害的材料,使用绿色环保可循环的材料,开发运用新能源,减少有机物的排放,做好降噪工作。

(三)中国风元素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众多的传统民族艺术,我国的民族艺术,不禁寓意深刻,更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在当前多元文化发展的社会中,民族文化在受到冲击的同时,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如果能够把民族文化元素充分利用到现代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就能够使得高层建筑设计充满民族特色,别具一格,也能够更好的促进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和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高层建筑融入了民族元素的视觉设计,能够满足大众人的审美要求,使得高层建筑更能够突出自身的优势。使居民在居住工作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建筑带来的舒适体验,更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三、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要点

(一)建筑结构体系的生态化

人类的活动自古就和生态相关,人类是在不断模仿自然和适应自然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自然中吸取营养,得到灵感,也能够不断促进人类的发展。建筑设计者在设计建筑时,应当在建筑中体现自然的真谛,表现卡长的美学特性,使建筑和生態相融合、相适应。绿色生态型的建筑的外部应当也具有着节能减排的特征,建筑师就要熟悉建筑外部结构的系数,减小能源的消耗,在形体中,球体的形体系数最小,传热损失也相应最小,其次是圆柱体,然后是方柱体,这些形体的形体系数都是较小的,传热损失也较小,较小的形体系数更有利于建材的节约。

(二)空间组织和造型

在空间组织和造型上也要求体现绿色生态的理念。对一个城市而言,建筑往往更具有代表性,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伦敦的大本钟、悉尼的歌剧院和北京的鸟巢。在这些建筑中,都具有着他们鲜明的特色,同时也融入了绿色设计的理念。在当前的高层建筑中,采用一定弧度的设计,除此之外力求简练俊朗,给人精简现代的感觉的建筑最为实用,并且在设计师本着绿色设计的理念,尽量减少光污染和声污染,结合街道的格局,进行设计。

(三)融入我国传统元素

我国传统民族的文化不仅仅要求一定的形式,更加注重的是内涵,要求物象、意境的统一。在进行视觉设计中,设计者多采取了三种形式。一是少数民族的服饰、色彩、图案等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元素,对设计进行包装,使得设计在视觉上明显不同于外来的理念,在形式上更具有民族文化的传统。二是运用传统山水画、诗歌中的物象,以及书法、印章等形象。我国山水画和书法艺术更加重视物象和意境的结合。这种设计多重视意蕴,在对传统山水画的还原的基础上,加以文字、诗句,表达意蕴。三是运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等,如京剧等。我国的传统艺术,经过漫长时间的积淀,形成了一种深蕴的内涵,这就要求艺术工作者了解其内涵,充分的运用到视觉设计中去,并且随着时代的更新,运用想象和联想,丰富和发展民族艺术。不能停留在表面和浅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提高建筑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在提高建筑质量的同时,以绿色生态的观念去设计建筑,更能够实现科学和生态的和谐发展。现代建筑如果能够将绿色生态理念合理的利用,充分的发挥生态设计的优势,不仅可以使现代的建筑在世界建筑群中独具特色,更能减少能源的消耗、保护生态环境。这也需要各个单位的努力和全社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曹伟.生态建筑,生态建材,发展战略[J].新建筑,2005.

[2]彼得·摩里著,王桂祥译.生态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日韩生态城市规划总结 篇四

日期:2013-05-10

来源:《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2期

提 要: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重视,最近国内外的城市发展政策都将焦点集中到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上。于是,实现现有城市发展模式向低碳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变就成为城市领域共同探讨的新课题。目前,我国正在积极与新加坡和欧洲国家共同对生态城规划建设进行实践研究,在此背景下,首先对生态规划建设起步较早的日本和韩国的典型低碳型生态城市进行案例分析,然后利用归纳总结的规划要素构想出适合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最后针对中新天津生态城与日本和韩国的低碳生态城市比较分析中

得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日本,环境模范城市,韩国,低碳绿色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改善建议

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的逐步升级以及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日渐重视,在解决全球温室化问题和扩大绿色经济带来新发展动力的角度上,生态城市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旧有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在此背景下,欧美等国家率先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概念,日本也于1993年开始陆续开展生态城市城镇规划(1997)及环境模范城市(2008)等规划项目。如今日本政府已取得了20个左右示范事业项目的经验技术,其中一部分规划项目仍在建设之中。采取与日本类似政策的韩国从2008年开始实施“低碳绿色增长战略”新国家政策议程,先后颁布实施了“国家能源基本规划”(2008-08)、绿色增长国家战略与五年规划(2009-07)、绿色城市城市规划制定方针(2009-09)以及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2010-01)等多个政策项目和方针条例。

对于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我国而言,无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看,探讨生态、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日本和韩国多年来在低碳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和规划技法,如果能够结合我国国情将之灵活运用,必将会对我国生态城规划带来一定推动作用。日本和韩国的低碳型生态城市案例分析及规划要素归纳

1.1 日本环境模范城市的案例分析

1.1.1 发展概要

为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07年日本内阁通过了《21世纪立国战略》,确定了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社会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目标。2008年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发表了题为“为实现低碳社会的日本努力”的讲话,即“福田蓝图”,明确了2050年日本温室气体排放比目前减少60%-80%的长期减排目标以及部分拟推行的减排措施,明确了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远景和目标,为日本实现低碳社会指明了方向(孙萍,2011)。以此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开展“低碳绿色发展”,并将其作为激活日本经济中长期增长动力的长远

战略来对待。

2008年7月,日本政府分别在不同地区选定了在减少温室气体效果上具有显著成果的6个地方特色城市作为“环境模范城市”,将它们打造成“低碳绿色发展”的平台,并作为成功范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其中包括人口超过70万人的“大城市”横滨、九州,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地方中心城市”富山市、带广市,以及人口不到10万人的“小规模市县村”熊本县水保市、北海道下川町等。2009年1月又选定了东京市、塄市、饭田市、丰田市、祷原町、宫古岛市和千代田区等环境模范城市。同时,为了促进环境模范城市的波及效果最大化,还根据城市规模的不同整理出了低碳型环境模范城市的示范模型(表1)。具体目标包括3项:①生活方式、城市或交通从根本上进行转变;②国家选拔出在温室气体排放得到大幅度减少的城市,并促使这些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③促使市民和地区企业共同参与,激发地区全体共同实现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环境模范城市计划旨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社会形成,实现以城市为主体的生活方式转变,提出了3方面的指导性发展理念:城市转型发展、能源综合利用和资源有效开发:①“城市转型发展”提倡发展紧凑城市,重塑城市形态,建设适宜步行生活的城市,应对城市蔓延和空心化;转变交通体系,合理发展大运量、节能的交通工具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推广使用环保型汽车,应对由于私人汽车过度使用而导致的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和化石能源消耗;改革住宅建设,大力推广200年住宅(永久优质住宅)和能源节约型住宅;②“能源综合利用”鼓励普及可再生能源,有效使用未利用能源;③“资源有效开发”要求大力保护森林资源,资源的利用实现动态平衡(王纯彬,潘瑜,2010)。

1.1.2 典型案例

(1)富山市

拥有人口约42万人、总面积1242km的富山市由于曾经人口增加和机动车大众化等原因,导致市区产生无序蔓延、中心市区空洞化、大规模商业设施郊外选址和公共设施开支扩大等一系列问题。自2008年被选为环境模范城市以来,为了实现到2030年、2050年与2005年相比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减少30%、50%的预期目标,富山市制定实施了《富山市环境模范城市行动计划》(2009.3),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市民意识变革、居住需求变化、交通体系整顿和紧凑城市实现等相关方面提出了具体发展政策(表2),并在促进紧凑城市实现方面提出了“加强以铁路为主的公共交通的活性化,在公共交通沿线集中布置居住、商业、文化等主要功能,构建以公共交通为轴线进行据点中心开发的紧凑城市”的基本方针。

2一般来说,中小城市主要遵循一极集中的同心圆城市形态,大部分人口和城市功能高密度集中在城市中心,距离市中心越远,城市密度就越来越低。这种城市形态虽然有利于节省财政开支,但是不利于注重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的生活空间形成。鉴于这一点,富山市提出了利用步行圈和公共交通来构建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的未来构想(富山市都市整备部都市计

划课,2008)。

为了推动“紧凑型城市发展和公共交通轴”将来城市空间构想的实现,作为日本率先将公交路线和站点周边整顿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富山市提出了将TOD开发概念进行公式化的“汤圆与串”目标城市空间构想(图1),强调城市中心的层次化配置,将城市整体划分为包括市区的14个地区生活圈,这些地区生活圈都是单独的紧凑城市单位,并都有各自的地

区生活据点。

实现紧凑城市的关键就是以主要公共交通为轴线、以车站站点为中心来设定步行圈,诱导商业、居住、文化、娱乐等多样化功能和生活设施集中布置到火车站和公交干线沿线的站点周边生活据点,强化所有轨道、运行频率较高的公交路线、地区生活据点等与市中心连接的公交路线的灵活衔接,从而提高市民利用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图2)。这种结合LRT网络的步行城市生活空间的创建,旨在促进过于依赖汽车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以公共交通为中心的精小型城市目标、温室气体最少化排放的可持续性城市结构的实现。

此外,在公园绿地的整顿方面,富山市提出的基本方针主要包括3点:①每个地区生活圈都布置一个绿色据点;②表现多样化绿色功能的公园绿地的适当布置;③创建绿色贯穿的市区,包括除了公园以外的街道树、公共设施和住宅区的绿化等。

(2)带广市

带广市是一个人口约17万人、总面积约为2.95km的北海道地方中心城市,制定了到2030、2050年年度温室气体排出量与2000年相比分别减少为30%和50%的中长期目标。为

2了这个目标的达成,《带广市环境模范都市行动计划》主要提出了五大发展政策及建设公共交通中心型紧凑城市的未来城市空间构想(表3)。

目前,具有机动车高度依存性的低密度扩散型城市结构已经不适应社会、产业和生活的发展要求,带广市在应对高龄化社会的同时,积极推进据点集中型城市空间的转换及维持生活的产业发展等重要课题,制定了3项基本方针:①与人口减少和地区环境问题相对应的集约型城市构造的转换;②创建谁都愿意居住的城市;③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地区产业活性化等。为促使这3种基本方针得以顺利实现,带广市制定了“形成激活现有资源的富有魅力核心城市,创建据点集约型/多核心连接型城市结构”的未来城市空间构想(带广市都市开发部都

市计划课,2003)(图3)。

按照这个未来城市空间构想,带广市将城市空间结构分别从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和公园绿地等3个方面着手制定基本规划方针和发展战略。

a土地利用:在市中心加强交通节点周边商业、业务、娱乐、文化和医疗功能的集聚,在贯通市中心的轴线街道周边强化土地高度利用和新功能的植入。在公交主干线道路沿线设置地区生活据点,调整地区居民生活空间的适当规模,合理布置生活便利设施的选址。重视密度的层次化设定管理,在市中心布置高密度的中高层住宅,距离市中心越远,逐渐转变成中等密度的中低层住宅区,直至低密度的低层住宅区。

b道路交通:重视道路体系的等级构成,确保各级道路的交通通畅及土地利用的诱导,设定城市主要交通轴和生活据点连接轴,加强连接市中心与地区生活据点之间的公交轴线的有机衔接,改善步行、自行车道路及停车空间的便利性。

c公园绿地:形成绿色中心据点,通过绿地外环轴限定市区开发边界,重视河流和绿地的相互结合,强化公园与内外绿地轴之间的连续性,建立水系轴、外环轴和都市贯轴三大绿

地轴与公园绿地、街道树的绿地网络。

1.1.3案例分析

与以前的环境共生城市事业和生态城镇事业相比,日本环境模范城市的规划要素更加综合全面,特别在城市空间构想方面,明确指出紧凑城市理念应作为构建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方针,这一决策对于实现中心市区活性化、建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多核心据点型城市形象

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为第一批地方中小型环境模范城市,富山市和带广市都通过TOD开发概念推动活用公共交通的据点集约型、多核心层次化连接型城市空间结构的实现,还分别从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和公园绿地3个方面提出基本方针和整顿方针,从而切实有效地推动紧凑型城市规划建设的进行。同时,还在地区资源和新/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市民节能环保意识和生活方式转变、环境共生型节能住宅建设等各个方面制定了发展政策。

1.2 韩国低碳绿色城市的案例分析

1.2.1 发展概要

针对当今气候变化形势,韩国通过一系列绿色城市关联政策来逐渐发展低碳绿色城市开发模型,其中包括环境部2007年的生态城市、2009年的绿色村庄,以及绿色增长委员会的共生城市和国土海洋部的低碳绿色城市等。

韩国国土海洋部于2009年6月指出,将来需要建设具有新能源活用和导入分散型雨水管理系统的低碳能源节约型新城,同年7月制定实施了《创建低碳绿色城市的城市规划制定方针》,以实现公共交通主导型、紧凑型空间结构为目标,另附上公共交通中心型空间结构的示意图(图4)来明示低碳绿色城市的具体结构形态。并且,强调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应遵循下列6种基础原则:①商业,居住、业务和公园等功能布置在步行距离范围内;②构建与地区各种功能直接联系的步行亲和性道路空间环境;③多样化的住宅形态和居住密度等的混合规划;④保全敏感的环境区域和良好的开发空间;⑤形成以邻里活动为重点的公共空间;⑥将现有邻里地区与公共交通相连接来推动开发进行(韩国国土海洋部,2009)。

2010年1月13日制定的《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赋予低碳绿色城市概念具体定义:“低碳”是通过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加生态能源的使用和普及,扩大绿色技术的深入及整合碳汇要素,将温室气体降低到适当水准以下;“绿色城市”是具有整合的紧凑型城市空间构成、混合土地利用、以公共交通为中心的交通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活性化、水/资源循环构造以及最大程度降低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出量等绿色增长要素的城市。

1.2.2 典型案例

韩国至今还没有建设完成的生态城市案例,但有2个低碳生态城市东滩2期新城和检丹新城正在建设之中,可以对它们的规划书进行分析。它们的建设目标是,为今后的低碳型城市建设提供可以参照的以亲环境土地利用规划、绿色交通体系、自然生态与资源循环等为核心价值的示范住区,设定以车辆移动和步行尺度为基准的圈域,加强从城市中心向外逐渐减少的密度发展管理,把以实现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一体化设计的亲环境土地利用作为核心战

略来进行(徐民浩,等,2011)。

(1)东滩2期新城

为了实现低碳型生态城市目标,华城东滩2期新城遵循职住近邻、公交导向开发TOD和亲环境土地利用等新城市主义规划理念,首先对城市空间结构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了构想:①周边地区和功能联系:设置南北轴和东西轴两条干线道路的交通体系,构建连接城市内部生活圈的循环网络;②设定综合型广域CBD和车站圈特定地区:在南北轴的广域铁路上布置车站圈中心功能,设置广域CBD和中心据点;③生活圈相互联系:为了形成以TOD概念的生活圈创建与车站圈相连接的社区廊道,在循环主干道路据点上设置基础生活圈中心。

然后,为使以新型公共交通中心的循环型城市空间结构能够实现,分别从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和公园绿地3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划构想。

a土地利用:促进紧凑型城市的实现,在广域城市中心进行中心功能的混合化和立体化,为谋求城市自足功能和社会性的融合进行多样化住宅建设,以车站圈为中心的城市功能复合开发,从而提高城市居民出行的可达性和效率性。

b道路交通:在循环路线上导入新型交通工具,在公共交通轴沿线上的车站节点处布置各种复合换乘中心,构建以社区廊道为中心的人车共存生活街道、连接城市全体的步行道路网络,以及与新交通站点相连的自行车道路。

c公园绿地:顺应自然地形构筑绿色和蓝色网络,绿地与步行轴连接形成社区廊道,构筑各个绿色据点相互贯通的绿色网络,布置与山林连接的生态公园和湖水公园的主题据点公

园。

(2)检丹新城

距离首尔中心和仁川机场20km处的检丹新城为了实现以新城市主义规划理念为导向的“亲环境公共交通中心城市”建设日标,致力推动日前以机动交通为中心的空间规划模式转变,以城市铁路换乘站点和步行圈为中心,布置商业、业务、居住等功能集聚的中心据点,构建与中心据点相连接的步行/自行车道路网络的公共交通中心型城市空间。

检丹新城在构筑具有高度通行性的道路体系的同时,尽量将过境交通和内部交通分离开来,按照道路的功能和特征将主干路和循环型次干路进行等级性划分,并全力构建确保步行专用道路和自行车道路等使用便利性和环保节能的绿色智能交通体系。

在公园绿地方面,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和绿地轴进行城市公园和据点生态公园建设,各生活圈内部布置循环绿地和绿地轴。考虑城市内部绿地空间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绿色环境共享,将广域绿地轴与现有或新建的公园绿地相连形成绿地网络,创建符合城市规划和空间构想概

念的公园绿地体系。

1.2.3 案例分析

与2007年起步的生态城市事业相比,低碳绿色城市事业囊括了包含城市空间结构在内的许多城市规划要素,将来的规划建设效果值得期待。从东滩2期新城和检丹新城来看,这两个城市导入许多新的规划概念,即环境亲和性土地利用、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制定规划、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新生能源利用等,可以说是依照“韩国城市规划方针”(2009)制定的符合低碳能源节约型绿色城市概念的新城市规划。但是,比较偏重于温室气体最小化排放的技法的导入和适用,而且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虽然明确指出根据TOD概念进行公共交通中心型紧凑城市的规划目标,却没有像富山市和带广市那样提出比较具体的城市空间规划建设适

用方案。

1.3 日本和韩国的低碳型生态城市规划要素的归纳与适用

1.3.1 日本和韩国的低碳型生态城市规划要素

低碳型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要素主要可以归纳出6种共同要素,即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公园绿地、水环境、能源利用和资源循环等。通过这6种基本要素将日本和韩国的政策方针和规划事例的对应内容分类整理,便可归纳出两国低碳生态城市的主要规划要素(表5)。

1.3.2 规划要素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

在前面提到的低碳生态城市六种规划要素中,与城市空间结构有直接关联是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和公园绿地等3项。而其它3种规划要素属于进行城市管理规划或者单体建筑设施规划需要反映的项目。从先后关系来看,城市规划时应当首先进行将来城市空间构想,然后才展开城市基本规划和管理规划。再从重要度方面来看,只有将城市规划的首要阶段城市空间构想做好,才能为接下来的总体规划制定打好基础。并且,在日本的“城市规划运用方针”(2003-11)和“环境示范城市选拔纲要”(2008-04)以及韩国的“低碳绿色城市城市规划制定方针”(2009-07)中,城市空间结构都被列为城市规划中最受重视的项目。于是,笔者只把与城市空间结构有关3种规划要素作为主要参照标准进行分析研究。

从表5可知,日本和韩国的低碳型生态城市都谋求构建TOD开发模式为导向的公共交通中心型紧凑城市空间。如果将日本和韩国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要素之中与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体系,道路交通体系,绿地生态体系)相关的规划要素进行归纳整理,便可以得出日本和韩国的低碳城市的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意象。

(1)在空间结构和城市形态上

构建活用公共交通的据点中心型紧凑型城市空间形态,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集聚和城市边缘的边界清晰化,从而避免市区面积的无序蔓延和空心化,达到明确区分限制开发地区和

开发地区的效果。

(2)土地利用体系

中小城市主要遵循城市中心多核化设定的规划理念,进行层次化中心配置,设定从城市中心到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地区生活据点,强化中心商业设施的集聚性和连续性,在公交沿线上和交通节点步行圈集中布置居住、商业、业务、公共设施、公园等主要功能,谋求功能复合型土地利用规划。在居住密度构成方面,整体上进行中高等密度开发,但包括高、中、低等富有层次性的密度规划管理。城市中心周边以中高密度为主,距离城市中心越远密度也随之降低,到郊区部分进行低密度开发(考虑城市天际线和通风廊道)。

(3)道路交通体系

交通规划应与土地利用规划相互结合,在公共交通节点采用TOD开发模式,构建抑制机动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中心的绿色交通体系,建立以轨道交通与LRT/BRT路线为骨骼的市区公交系统,通过公交轴线将市中心与地区据点有机连接,形成道路体系的等级构成,加强步行·自行车道路网络与公共交通之间的连接,强化步行道路与主要目的地之间的连接,创建通过步行便可以满足日常需求的生活环境空间。

(4)公园绿地体系

每个生活圈布置一个绿色据点,并布置在步行圈(10min步行距离)范围内,通过绿地外环轴限定市区开发边界,加强绿色据点与外部绿色生态的相互联系,强化公园与内外绿地轴之间的连续性,构筑锲型绿地体系,重视周边自然环境和亲水空间的有效利用。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案例分析与改善建议

2.1 我国低碳生态城市的案例分析一中新天津生态城

中新天津生态城位于在中国东部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京津城市发展轴的北侧、天津滨海新区内海滨休闲旅游区内,总面积约30km2.2020年生态城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35万人左右,同时能够容纳外部就业人口6万人和内部暂住性消费人口3万人(图5)。

天津生态城规划贯彻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开发模式转变的理念,提倡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紧凑型城市布局模式,实现绿色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的紧密结合,提升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创建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高服务、有利于社会公平的交通模式。关键绩效指标计划在生态城内通过支持混合用途开发和职住邻近来减少出行导致的尾气排放。另外,生态城以公交为发展导向的理

念鼓励市民更多地利用公共交通。

为减少市民机动车出行的日常需求,生态城设置了多层次的“社区中心”(生态细胞、生态社区和生态片区)的嵌套系统(图6)。生态细胞是可容纳8000人的400m×400m的基层居民社区,其社区中心服务半径200-300m。每四个生态细胞集合组成一个约30000人的生态居民社区,其社区中心服务半径约400-500m。综合片区由4-5个居住社区组成,片区中心服务半径为800m,而4个片区构成了生态城。这种结构符合当前最科学的“生成整体论”的哲学思想,即每一个构成系统整体的局部都包含了整体的特性,局部是整体的表现。

从天津生态城与日本和韩国的典型案例比较分析来看,3个国家生态城市都是通过TOD开发概念进行据点中心型紧凑城市规划建设,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慢行交通优先的绿色交通体系,尽量保全和保护现有水边空间和公园绿地,形成贯穿城市整体空间的绿地轴体系。总体来讲,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城市与空间发展规划有可能打造成一个可复制的生态城模板。但是,与日本和韩国的生态城市相比,天津生态城在土地利用中的城市中心配置、混合用地布置和密度分区管理,以及道路交通中的步行社区空间和综合公交系统方面尚存亟需改善之

处。

2.1.1 城市中心配置

同一级别的中心点往往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只有在一个中心点交易区域之外才能形成另外一个中心。然而,如果两个同级别中心点的交易区域部分重合(即一些顾客可以选择两个不同方向的商业中心点购物),相同的商业设施不仅要在同一个中心点上竞争,还要扩大到其它中心点,商业竞争强度必然将急剧加大。北部片区中心和中心区2商业面积几乎相同,间隔距离也太近,这就造成处于相同区位的两个中心商业的交易区域重叠,相互之间的商业竞争自然会牵制彼此的发展活力。久而久之,它们要么都会因为商业规模限制而无法容纳更高等级的生活需求,迫使居民更加愿意选择外部出行购物,从而导致两个中心的同时衰退;要么随着一个中心点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大大增强,势力范围急速扩张,直至成为一个更大规模的中心,而另一个中心点却因难以发展而逐渐衰退。

2.1.2混合用地布置

从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图(表6)可知,为了激发和维持商业中心的活力和魅力,城市中心和北部片区中心的周边都布置了混合用地。然而,东北部片区中心和南部片区中心周边却没有进行混合用地的布置。并且,如果商业规模减少,城市中心区2是无法支撑那么多混合用地的发展需要的。同时,行政中心也难以吸引大量居民的集聚和往来,导致其直属行政

办公设施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2.1.3密度控制管理

天津生态城现有规划虽然强调满足公共交通的高密度开发,但只是在城市整体上对总密度做出了统一标准,却没有像带广市和韩国生态城市那样注重密度的层次性设定,这种结构布局对于城市天际线和通风廊道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

2.1.4步行社区空间

天津生态城现有社区单元采用了面积较大的400x400m街区规划设计,除了出入口通道和步行道外,没有其它道路或进一步的街区细分。如果城市布局采用这一设计作为基础,居民利用步行便能轻易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目标就会大打折扣,也对步行生态社区的形成不

利。

2.1.5综合公交系统

天津生态城轻轨交通LRT具有速度快、运输量大、舒适性强等许多优点,是能够实现环境可持续性和减少财政支出的解决方案。但是,现在规划的LRT路线上单独LRT交通工具不利于中心轻轨交通廊道沿线地区的活力和魅力提高,也不利于公交系统的持续性运行,并且对于LRT站点步行圈之外的居民来说,到达公交站点的距离大于步行尺度,步行便利性自然是大打折扣的,这必然会引发更多的小汽车出行。

2.2 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的改善建议

2.2.1 土地利用体系

(1)城市中心配置

从日本和韩国的生态城市案例来看,在生活圈中心位置都布置一个中心据点,这样的中心形态在居民步行到达城市服务设施方面有利于促进移动距离的最小化,并能维持和激发商业中心的活力。一般来说,每个商业中心不仅有自己的交易区域(指其能吸引的主要顾客分布区域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商业中心商业设施的类型和规模),更有其自身的服务目标和价值。而且这种服务目标和价值不仅是概念上的,还会潜移默化地甚至明确地影响人们购物行

为、购物地点的选择。

并且,几乎所有类型的商业更愿意分布在中心点上,特别是交通最方便、人流量大的交通中心节点上。在这样的节点处,顾客购物的交通、时间成本可以极小化,商店的交易范围、客流量能够极大化,能够充分地分享经济增长的利益极大化。在现代社会,为了减少顾客的购物成本,传统的小商店逐渐衰弱,“一站式”的购物中心成为最普遍、最典型的商业形态

(邹永军,丁红,2005)。

由此可见,处于靠近北部片区中心位置的片区中心的商业规模应当得到增加,促使其内部大型高级商业比例和交易区域都得到扩大,以至于达到其作为次中心所应具备的多样化功能设施服务水平,有利于减少居民乘坐机动车辆的外部出行,达到强化片区中心活性化的效果。同时,还应当让中心区2担当起北部片区邻里中心的角色,适当减少其商业规模,达到能够满足站点来往乘客和周边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程度就足够了。只有这样对城市中心进行层次性配置,才能正常发挥各级中心在各种功能适当配备和自身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角色作用,从而维持和促进各级商业中心的稳定和繁荣。

(2)混合用地布置

日本和韩国的生态城典型案例都采用TOD开发概念在公交站点周边进行混合用途开发,以此来激发公交站点周边中心商业的活力。混合用途开发除了能够满足居住、工作和娱乐消遣等各方面生活需求外,Llewelyn-Davies指出了城市混合用途开发的其它优点:“更便捷的设施使用,上下班拥挤程度最小化,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更高效的能源利用,对建筑与空间更有效的利用,对生活方式、地点和建筑类型更多的消费选择,更好的城市活力与街道生活等”(Llewelyn Davies,2000)。混合用途开发的理想点在于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城市中心区的活力与魅力、增加住宅的选择机会,同时也有利于交通的持续发展等方面。

因此,天津生态城的东北部片区中心和南部片区中心应该布置混合用地,同时还要将中心区2周边的混合用地适当减少,因为商业规模减少后的中心区2已经无法维持现在的混合用地规模。那么,位于北部片区的城市行政设施也应当移动到城市中心,与城市中心的商业、办公、娱乐文化等主要城市功能进行混合功能开发。城市居民只要来到城市中心就能一次性到达各种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发挥公共设施的规模集聚效应,有助于实现“一站式”满足生活需求和增加城市中心活力的效果,克服原来规划设计导致的移动距离增加引发的机动车辆

利用的可能性和出行频率的提高。

(3)密度分区管理

从案例分析可知,日本带广市和韩国低碳生态城市都提出了城市居住密度的层次性设定管理,这样的空间结构不仅有利于创建多样化的建筑高度和空间布局的城市天际线(skyline),还有利于城市通风廊道的形成,能够改善片区微气候和大气循环,有效缓解城市中心的热岛效应。并且,韩国学者通过对外国生态城市的规划要素的总结分析,将韩国公共交通中心型空间结构示意图(图4)进行补充和完善,最终创建出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绿色TOD城市空间模型(图7)。

由此可见,天津生态城片区单元应在LRT站点周边进行层次性的密度分区管理,可以划分为3级密度分区,并将城市密度与功能配置相互结合进行规划设计。

a密度1区:从激活和维持城市中心的活力和魅力的角度来看,需要在公共交通节点周边进行商业、办公、行政、居住和公共设施等功能复合开发,并在公交节点400m范围布置中高密度的高层复合住宅区,提高人口密度和建筑容积率,尽可能保证更多居民(特别是平民阶层和老人)通过步行就能容易到达公交站点,从而提高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和出行率,维持和加强中心商业设施的活力(图

8、图9)。

b密度2区:在距离公交节点400-600m范围内进行中等密度开发,主要是以居住和商

业为主的功能复合开发。

c密度3区:距离公交站点600m以外区域采取低密度开发模式,以低层住宅开发为主,这样可以保全生活居住区附近的自然环境,尽量增大外围绿地生态覆盖率,达到减少生态足

迹的效果。

2.2.2 道路交通体系

(1)步行社区空间

成功的生态城市规划取决于是否能够促进社区内部非机动交通连接性的提升。良好的生态城市规划能够鼓励人们利用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最大程度强化慢行道路连接性的提升,最终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步行式社区空间。而若想使社区步行的优先性和可达性得到强化,街区规模的界定成为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在构建步行优先的生态城市方面,公交为导向开发TOD理念的创始人彼得·卡尔索普主张建设由方格化道路覆盖的小尺度街区,因为小尺度街区与大街区相比,具有提高街道活力和渗透性、视觉性效果和可识别性等许多优点。

Siksna通过对经历150年发展变化的美国和澳大利亚城市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80-110m之间的交通网格是最理想的,更细致的步行网格(50-70m间隔)主要集中在步行密度很高的零售商业区。少于200m的小型街区的城市仍然保留着便利的网格尺寸,而在大中型街区城市的交通网格超过300m的话,会给地区交通带来不便(Matthew Carmona等,2009)。莫丁在《城市设计-绿色尺度》中认为理想的街区在70×70-100×100m的面积范围,并且欧洲一些著名城市的街区规模一般也都控制在200m以内(徐轩轩,胡斌,2010)。此外,参与曹妃甸生态城规划的瑞典SWECO根据在中国的经验认为,生态城的路网应更密且道路断面较窄,但街坊地块如果很小则很难进行开发,其尺寸必须够大以允许多种功能的开发和进一步的细分。在反复实验对比后,选择了220×220m作为街坊尺寸。这样的街坊氛围很人性化,而且交叉口间距也适合开车和行人过街需要。同时,这样的框架内可以开发出各种各样的街坊类型,包含多种混用的形态,街坊和建筑空间富有弹性,可根据城市发展在将来灵活改变

功能(尤纳斯·颜伯格,丁利,2009)。

综上所述,街区规模的适当范围最好是70-220m。与其相比,天津生态城的街区规模400×400m明显偏大。国外很多城市,例如纽约、巴黎和斯德哥尔摩,以及国内很多年代久远的老城,一个400m×400m的街区有时可容纳十多个街区。因此,天津生态城的生态社区应当进一步划分为规模适当的小街区单元,进而增加更多较密的步行路网,从而提高步行密度来强化商业活力和和步行便利性。由于中心街区主要以商业设施为主,从城市空间渗透性和步行便捷性来考虑的话,交通网络应当进行最小化设定。而且,距离中心区越远,街区用途逐渐以社区居住为主,交通网络也应随之增大,但最好不要超过220m。通过富有差别化的交通网格设计,不仅能够提高社区活力和空间多样性,还有助于形成步行优先的生态街区,以及强化城市空

间的稳定性和适应力。

(2)综合公交系统

针对老龄化社会的一系列城市问题,日本和韩国的生态城市规划都将焦点集中到改善公共交通系统来提高公交手段便利性等课题上。如今我国也像日本和韩国一样正在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今后老龄化形势会更加严峻,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老年人口800多万人,超过新增人口数量。于是,现在的城市规划设计应当将老龄化社会的应对措施纳入到规划考虑范畴。考虑到老年人自家车驾驶不便和移动距离短等特点,除了尽可能在步行可达范围内提供多样化生活服务设施之外,还要进行如何改善公交体系才能更加为老年人提供出行便利性的研究和探讨。

在交通领域存在着一种“路径依赖”理论:即人们一旦习惯了机动交通出行方式,就很难转而选择身边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再者,考虑到老龄化的社会特征,提高公交系统的便利性和可达性将成为今后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而天津生态城现在的LRT路线布置存在一些乘坐不便、运行频率低等问题,需要其它公共交通方式来弥补这些缺陷,而快速公交BRT(Bus Rapid Transit)则能够成为LRT的有力补充。

其实,LRT和BRT彼此是相辅相成的。从系统特性方面来看,LRT虽然平均运行速率较快且运载量较大,但就运行频率而言却无法与BRT相媲美。BRT调度成本较低,通常能以富有弹性和频率较高的班次服务来弥补自身运载量少的缺点,最重要是的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满足各个地区的运输要求。并且,通过具有优先性的专用道路设计,以及灵活而富有弹性的班次调度管理,BRT还能将步行圈之外的居民区以及其它乘客集散地相连接,形成兼具弹性与效率的公共交通系统。

因此,天津生态城在城市规划初期不仅需要针对老龄化社会进行低床式公交系统的导人和规划,还应当考虑在LRT路线上建立整合的LRT+BRT+常规公交系统,特别充分利用LRT和BRT新型公交手段之间的优劣互补特性,创建结合BRT的无间断运转轻轨系统,通过BRT将外围地区的乘客送往地铁站,并通达重要的旅客集散地,为那里无法靠步行抵达地铁站的人们服务。这样的综合公交网络降低了日常生活对自家车的依赖性,人们(特别是老年人)可以随时随地乘坐公共交通,尽量让乘客在公共交通网络中享受到无缝换乘,有利于促进公共交通系统的存续和发展,从而推动以绿色公共交通为主导、慢行道路系统为中心的可持续性低碳生态城市的实现。结语

从日本和韩国的低碳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来看,未来的城市空间规划目标都是旨在构建遵循TOD开发理念的公共交通主导型多中心紧凑城市空间结构,这与其它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政策发展方向是一致的。然而,中国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城市相关的理论基础、方法体系、规划设计原理、政策体系以及相关的建设技术和实践经验。借此,希望能够促进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从而通过可持续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成功转型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北海道建设部城市规划局都市计划课.带广市综合都市交通体系调查[EB/OL].2008.(Hokkaido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town development station City Planning Division.Obihiro integrated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survey[EB/OL].2008.)

[2] 尤纳斯·颜伯格,丁利.曹妃甸生态城城市形态与城市意象分析[J].世界建筑,2009(6):34-43.(JERNBERGJ,DING Li.The urban patternandcityimage of Caofri Diane co-city[J].World

Architecture.2009(6):34-43.)

[3] 具滋勃.促进绿色城市实现的TOD推进战略[R].韩国汉阳大学,2011:52.(KOOP Jahoon,Promoting strategy of TOD towards green city[R].Kore3 Han Yang University.2011:

52.)

[4] DAVIES L Urban design compendium[R].English Partnerships/Housing Corporation,London,2000:39.[5] 栾志理.日·韩低碳型生态城市规划对我国的启示[C]//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1:

3.(LUAN Zhili.Implications for Chinaffon,low-carbon ecocity Of Japan and korea[C]//Conference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2011:3.)

[6] 韩国国土海洋部.创建低碳绿色城市的城市规划制定方针[R].2009-08.(MLTM OfSouth Korea.[7] Matthew Carmona,等.Public places-urban spaces[M].康泓彬,等,译.韩国首尔:大家出版社,2009:157,160.(CARMONA M.et a1.Pubhc places-urban spaces[M].Kang Hong-Bin,SEOUL Korea,et al,translate.DAEGA Publishers.2009:157,160.)

[8] 带广市环境模范城市都市推进部.带广市环境模范城市行动计划(概要版)[R].2009-03.(Obihiro Environmental Model City Development Department.Obihiro environmental model

cityaction plan(abstracC)[R].2009-03.)

[9] 朴锺澈,金正渊.低碳绿色城市的规划要素和空间构成上的城市规划制定方案[J].韩国首尔:韩国

地域开发学会志,2010,22(1):17-52.(PARK Jong Chul,KIM Jeong Youn.Urban planning measurements in pursuit of a low-carbon green city[J].Korea Seoul: the Korea Reg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2010,22(1):17-52.)

[10]孙萍.日本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J].中国市场,2011(52):113-114.(SUN Ping.Experience and enligh Cenment of Japaneselow-carbon economy[J].China Market,2011(52):113-114.)

[11]徐民浩,等,实现绿色城市的公共交通廊道的构建方案[R].韩国安阳市:国土研究院,2011:28.(SEO Min Ho.et al.Planning of the transit-oriented corridor towards green city development[R].Anyang city Korea,Kore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uman Settlements,2011:28.)

[12]富山市都市整备部都市计划课.富山市总体规划第1篇全体构想[R].2008:25.(Toyama Urban Development Department.Overall plan of Toyama urban master Plan[R].2008:

25.)

[13]富山市地域公共交通综合连接计划[R].富山市,2011-03:35.(Toyama Region Public Transportation Comprehensive Plan[R].Toyama,2011-03:35.)

[14]王纯彬,潘瑜.“环境模范城市”计划的启示[J].浙江经济,2010(8):54-55.(WANG Chunbin,PAN Yu.Implications for“environment model city[J].Zhejiang Economy,2010

(8):54-55.)

[15]徐轩轩,胡斌.混合:城市街区的多元化营造[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24):75-78.(XU Xuanxuan,HUBin.Mixing:the creation of diversification in city blocks[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0(24):75-78.)

[16]邹永军,丁红.城市商业的空间结构[J].商业研究,2005(313):49-51.(ZOU Yongjun,DING Hong.Analysis of city commercial spatial structure[J].Commercial Research,2005(313): 49-51.)

5.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篇五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一、古代城市规划

(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理念

《管予》的自然至上理念

2、唐长安城

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理坊制

3、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

三套方城、官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

(二)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古希腊时期: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

古罗马时期:广场群;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

空间的核心和焦点;道路、桥梁、城墙、输水道等城市设施

2、中世纪城市

教堂成为城市的中心;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城市的有机发展;

后期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

绝对君权时期出现轴线放射的街道、宫殿花园和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经济背景:工业化、工业城市、城市问题

知识背景:空想社会主义--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现代城市规划的法律基础

豪斯曼的巴黎改建-现代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权力实验

城市美化--空间景观与建筑艺术传统

公司城-私人投资建设

(二)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

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城市应当集中发展,由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

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3、其他的探索

(1)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

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

(2)戈涅的工业城市

现代城市在生活和技术基本背景中的用地功能分区的雏形

(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

(4)格迪斯的学说

城市--区域研究

先诊断后治疗:调查-分析-规划

(三)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理论的发展

l、城市发展模式理论的发展

(1)从田园城市到新城

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

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对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建城市的统称。

(2)有机疏散理论

把大城市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关联

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方法:“对日常生活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

(3)广亩城

把城市分数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每户一英亩用地,依靠高速公路相互联系。

2、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

城市体系:区城内所有城市在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学的地城分工和生产力布局学说。

规模上的相互关系--等级--规模分布关系

城市在地线空间分布上的关系--中心地理论

3、城市规划方法的发展

(1)综合规划

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为其基础

特征:综合性、总体性和长期性

(2)分离渐进规划

分解问题,就事论事地解决

(3)混合审视规划

基本决策--综合规划 项目决策-分离渐进规划

(4)连续性城市规划

不同城市规划要素的不同时效性;

城市规划应当是从现状出发的不断推演过程.

(四)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l、雅典宪章(1933)

城市规划的出发点: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观;

城市的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

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描述城市联系状况,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1977)

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

在1933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1977年,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它们 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作为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

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实践

(一)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和经济条件

l、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经济、社会和环境

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2、知识经济、信息杜会和经济全球化

(1)知识经济:概念和特点

(2)信息社会:信息化对于知识经济的关键作用

(3)经济全球化

(二)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理念

l、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考

2、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和区域发展:城市体系的结构重组

城市体系的结构重组:水平结构一垂直结构

经济中心城市:跨国公司总部、金融中心、生产性服务中心、知识创新、信息/通讯/交通枢纽

(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l、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规划实践

都市部落:紧凑的形态、适当的密度、混合用地、公共交通主导、面向步行者的街道、调适性强的建

筑物

2、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实践

(1)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园区

(2)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加工区:我国的城市开发区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一、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

(一)城市规划的作用

l、作为国家宏现调控手段的城市规划

2、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的城市规划

3、作为城市未来空间架构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二、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概念

(一)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构成 l、规划法规体系(核心)

2、规划行政体系

3、规划运作体系(发展规划和开发控制)

(二)规划法规体系

l、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

2、专项法

3、相关法

(三)规划行政体系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两种基本型制: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制(四)规划运作体系

l、发展规划

两个基本层面:战略性发展规划和实施性发展规划

2、开发控制

两种基本方式:通则式和判例式

(五)城市规划体系的演化趋势

l、民主公正意识

2、环境保护意识

三、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一)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与任务

(二)区域规划的类型

l、按建设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来划分

2、按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来划分

(三)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

(四)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

l、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城市规的关系

(五)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任务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六)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l、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要领和主要内容

3、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和研究

掌握城市规划中的调查内容和主要方法

熟悉城市规划中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常用方法

熟悉城市规划中的研究及常用方法

掌握-考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

熟悉--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

了解-指一般知识

一、调查内容和主要方法

(一)区域环境调查

总体规划阶段,指城市与周边发生相互作用的其它城市和广大农村腹地所共同组成的地线范图

l、城市化水平

(1)城镇和人口。的数量,常住,流动,非农业

(2)城市化水平的历年变化

(3)农村各行业劳动力、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和发展可能

(4)耕地总量和历年的变化

(5)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动方向

(6)城镇建设投资

2、城镇体系

--区城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镇职能 ·规模 ·地理分布和相互联系,距离、密度、联系

调查内容

(1)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征和在其影响范围的作用和地位

(2)资源

(3)经济结构、社会结构

(4)各城镇的地位、社会经济发展,主导产品和产业

(5)市域交通供给水平和利用率

(6)其它基础设施

(二)历史和环境特色

l、体现在两个方面

·社会环境 ·物质环境

具体有

(1)自然环境(2)历史遗迹(3)城市格局

(4)城市轮廊的地位、社会经济发展,主导产品和产业

(5)建筑风格(6)其它物质和精神的特色,民俗风情

(三)自然环境调查

l、自然地理

位置环境,与周边城市或地区在地理特征方面的相互联系

地形、地貌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震、地基承载力和地下矿藏

水文地质,江河流量、水位、水质,地下水,洪水位和洪水法没区

2,自然气象

风象 气温 降雨 太阳辐射

3、自然生态

(四)社会环境

l、人口

2、社会组织和结构,家庭、政府企业和社区

(五)经济环境

l、总量

2、产业部门

3、土地市场

4、建设资金

(六)城市土地使用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七)调查主要方法

l、现场踏勘和观测

2、问卷和抽样调查

3、访谈和座谈会

4、文献资料

二、定性定量分析的常用方法

(一)定性分析

l、因果分析

2、比较分析

(二)统计分析

1、频数频率分析

2、集中和离散分析

(三)一元回归

如果存在相互关系,以一个控制变量预测另一个。

(四)模型分析法

l、实体模型

2、概念模型

三、城市想划中的研究工作

(一)城市性质

主导职能,建设的总纲,基本特征和总的发展方向

1、城市类型

2、依据

3、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

4、检验

(二)城市规模

l、人口

(1)人口预测的简单增长法(2)比例法

(3)区域分配法(4)环境容量法(5)回归分析法

2、用地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M2/人)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m2/人)

I 60.1~7.5 3 90、1~105

75.1~90 4 105、1~120

城市用地规模=预测城市人口的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标;

(三)城市环境容量

l、自然条件

2、城市现状

3、经济技术条件

4、历史文化

四、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

三大类--自然地质,建设条件,经济条件

(一)掌握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地质条件 工程条件 水文条件 气候 太阳

风象 气温 降水 土地的适用性评价

(二)掌握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用地的布局结构 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三)熟悉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城市土地的基本特征 承载性 区位

区位理论的应用 城市土地评价的主要因素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五、城市规划用地构成和空间布局

(一)城市用地构成

掌握大类名称--用地比例 熟悉中类名称

了解小类

(二)掌握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原则

点面结合,城乡统一安排

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城市产业用地(工业、新兴产业、服务业)

兼顾旧区改造与新区建设的发展需要

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

阶段配合协调、留有发展余地

(三)掌握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模式

集中式 单中心块聚,多中心组团

分散式 带状、星座状、放射状、环状

(四)熟悉城市空间布局的艺术问题

城市总体布局艺术 城市美学 空间景观组织

轴线艺术 继承历史传统,突出地方特色

第五章 城市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

一、城市规划编制的任务和要求

(一)掌握城市规划编制的层次及各层次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

1、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分区规划

2、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设计

(二)掌握各层次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l、总体规划纲要

2、总体规划

3、总体规划中的城镇体系规划

4、分区规划

5、控制性详细规划

6、修建性详细规划

7、掌握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二、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规划基本概念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l、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区域基础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大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lO、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方法

1、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资料收集

2、城镇体系规划的步骤

3、城镇体系规划成果内容

(1)城镇体系规划文件(2)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图纸

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

(一)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内容编制

任务和内容

成果--说明书、现状图、分析图、规划结构图、专题研究报告深度审定

(二)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总体规划的期限 总体规划内容

(三)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

文本

依据、基本对策、城镇体系、性质与规模、土地利用

图纸

现状图

城镇体系、城市现状、工程地质评价图

规划团

城镇体系、总体规划、郊区规划、近期规划、专业规划

(四)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

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

编制基础资料文件 绘制现状图 城市用地综合分析

评定图绘制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 基础资料分析研究

确定城市性质 预测城市人口,确定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的含义、意义、人口构成、人口变化、计算城市人口规模,确定城市用地规模

城市总体布局布局原则

方案比较编制与审定

(五)掌握城市分区规划作用和内容

作用主要内容 成果 基础资料、文本、图纸 分区规划中的工程系统规划

四、城市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

(一)掌握详细规划的类型、作用和地位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和地位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和地位

(二)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编制方法

内容

编制方法

基础资料的收集

用地分类-小类(细分类)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

地块划分的原则、弹性、规模

控制体系

规定指标、指导性指标

(三)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文本、图纸、图则、计算规则

(四)掌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编制方法

一般内容、一般方法、一般成果

(五)掌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文字说明、图纸

附加

城市不同功能区的规划

居住(生活)区规划

任务要求内容构成规模等级类型

规划结构

住宅用地的布置

类型

住宅经济、户室比

公共建筑

分类、定额指标、规划布置

道路交通

功能、道路分级、规划布置要求

绿地

组成、标准、布置原则

技术经济分析

用地平衡表、技术经济指标

术语解释 图纸的比例要求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类 型 总体纲要 总体划分 分区规划 控详规划 修详规划 文件 主 要 说明书 文本 文本 文本 说明书 附件 基础资料 说明书 说明书 说明书 专题报告 图则 图集 图集 图集 图集 图集 图纸 主要图纸比例 1:25000 1:5000 1:5000 1:1000 1:500 1:10000 1:25000 1:2000 1:2000 现状图 ☆ ☆ ☆ ☆ ☆ 评价图 ○ ☆ × ○ ○ 分析图 ○ ○ ○ ○ ○ 结构图 ☆ ○ ○ ○ ○ 编码图 × × ○ ○ × 指标图 × × ○ ☆ ○ 规划图 ○ ☆ ☆ ☆ ☆ 表现图 × × × ○ ☆ 位置 ○ ○ ○ ☆ ○ 第六章 主要专项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一、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掌握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概念

掌握城市道路网规划及红线划示

了解城市交通的特征及交通调查的基本知识

熟悉城市交通及对外交通的主要设施及规划要求

熟悉城市交通政策的概念及制定原则

熟悉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知识

(一)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基本概念

l、城市综合交通,市际,近郊和城市

2、城市交通系统,人物,通道,车辆,管理

a、城市交通和城市用地布局

(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l、影响因素

·区域 ·用地布局 ·已有交通

2、规划基本要求

用地

·划分地缺 ·通道 ·景观

运输

·与沿路开发协调结合 ·结构完整,分布均匀,有可靠性

·密度和面积率,密度4~6kM/km2,20% ·分流

·有利于管理,多路交叉口 ·对外交通联系方便

环境和历史要求 布置管线的要求

3、规划程序

·调查 ·问题分析 ·预测 ·战略对策

·初步方案 ·方案评价和修改 ·图纸和报告

4、道路分类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5、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

·干道网的类型

方格网 环行放射 自由式 混合式

·道路网性质、常规快速 ·功能、交通和生活

·道路衔接

高低车速、主次道路、生活和交通性,分离性

6、城市交通枢纽

贷运 客运 设施性

7、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技术要求

·间距 ·路网密度,干道网,城市道路网

·道路红线

道路用地和两例建筑用地的分界线,红线内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和分隔带。宽度根据要求变化,以满足交通、绿化、通风日照、建筑景况和地下管线的要求。

建筑后退。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快速干道 主干道 次干道 支路 红线宽度(米)60~100 40~70 30~50 20~30 ·道路断面类型

一块板 两块板,车速>50公里/小时,景观,地形

三块板 四块板

(三)城市交通调查和主要交通特征

l、目的2、内容

3、居民出行调查

4、居民出行特征

5、道路交通调查

(四)城市交通规划

l、基本概念

是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目标、设计达到该目标的策略,制订和实施计划的过程。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问题

定义、目标制订、备选方案设计与评价,实施反馈。

2、系统构成3、规划一般步骤

4、规划层次

5、规划任务

(五)城市交通政策

1、意义

2、内容

3、基本特征

4、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5、我国城市交通政策

(六)城市对外交通

l、铁路

与城市生产生活有关或无关站场起主导作用 会让站中 间闽站 区段站 编组站 客运站

2、公路

技术等级 行政等级 市城布置要求

场站

客运 货运 过境车辆服务

高速公路

3、港口

分类

组成,水域和陆地

布置要求

区域交通,腹地与工业布置

岸线分配与利用 水陆联运

4、机场

规模 机场净空 通讯要求

与城市的联系,共用,减少总时间

(七)城市公共交通

1、类型和特点

2、衡量标准,经济,迅速,准点、方便、舒适

3、基本概念

4、规划一般要求

时耗 拥有量 轨道交通 运送能力

5、线路网

市区、近郊和远郊线 能力与流量协调

走向与主客流向一致 换乘点的布置

技术要求,密度,换乘系数大城市<1,5,小城市<1.3,非直线系数<l,4,线路增长度8~12公里,轨

道<40miN量行程

6、站点

站距

站点覆盖,300米半径>50%,500米半径>90%

公共汽车枢纽站

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工程想划的主要内容

熟悉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工程规划的基本知识

(一)城市市政公用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l、城市供电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6.城市生态学要点总结 篇六

xxxx年,在市城管委的指导下,x区生态环境城管局以建设“公园城市”为契机,落实“中优”战略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将城市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作为提升城市形象、方便群众生活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大力投入和扎实工作,各项工作取得相当成效,在全市起到了“排头兵”的示范效果。现将xxxx年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工作总结

一、绣花功夫推进精细管理,夯实城市管理基础

(一)推进精细智能管理,提高环卫作业规范标准

一是做好绣花功夫,强化精细管理。深入推进环境卫生深度保洁,建立白色垃圾快处机制、实现垃圾“零密度”管理,落实“本色行动”、开展高空雾炮车抑尘作业,实施环卫GPS动态监控,提高环卫管理效能和机械化作业率;二是加强日常管理,狠抓工作落实。全面实施道路清扫保洁市场化,严格落实《城市管理管养企业负面行为管理办法》,强化合同管理和监督考评,规范道路环卫保洁移交流程、完成同街办移交道路面积约xx万平方米;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硬件支撑。加快推进中和垃圾压缩站建设,启动x区垃圾压缩中转站(石羊)整治工作,完成环卫公厕新建x座、改造x座环卫公厕新(改)建民生目标任务;四是推动垃圾分类,倡导低碳生活。生活垃圾分类累计覆盖居民户数xx万余户,覆盖率达xx%;积极创新院落农耕、“油水渣”三元分离、一体化生化处理、智能交易投放实现就地分类减量和就地利用。五是加强垃圾收运管理,做到日产日清。强化生活垃圾运输车辆收运管理,积极开展垃圾运输车“”抛冒滴漏”的整治工作,持续推进车辆更新和升级。全年更换密封条xx条,收运处理生活垃圾xx万吨,餐厨垃圾x万吨。六是加大征收力度,做到应收尽收。进一步明确收费范围,加强对街道办事处的指导、监督,做好生活垃圾处理收费业务的工作联系,保质保量完成收取生活垃圾处置费x千万元。

(二)实施专业管护,确保市政设施完好

一是加大街道维修力度,服务民生。完成成x路等车行道破损沉陷中修铣刨约xxxx平方米,xx余条道路车行道坑凼破损维护约xxxx平方米,xx余条道路人行道修补、调整约xxxx平方米,整治人行道不规范及破损无障碍设施约xxxx平方米,确保“坑凼治理”成果和道路平整度。二是增加道路黑化覆盖率,提升城市形象。完成中和、大源片区等xx条道路黑化及xx条人行道提升整治;四是规范占道挖掘,确保道路通畅。结合数字化平台监管和现场巡查执法对占道挖掘现场规范管理,全年办理挖掘占道xx件,处理违规挖掘x起;五是推行专业管护,确保桥梁运行安全。推行专业化管理模式,对城市桥梁(涵洞、下穿隧道)开展常规检测xx座,对达到检测年限的xx座桥梁进行结构定期检测,修复桥面裂缝xxx米、破损伸缩缝保护带xx.x平方米、桥面铺装坑槽xx.x平方米、桥台露筋破损xx.x平方米,重新安装公示牌xxx块、桥名牌xxx块、涂装栏杆xx座,安装过街桥栏杆xx.x米,确保x区城市桥梁安全运行。

(三)狠抓路灯夜景靓化,展示华彩夜空景象

加大对自管路灯的管理维护,累计维修路灯设施xxxx余次。一是排查安全隐患,确保灯亮。配合市上路灯管理部门对x区在管路灯设施安全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累计校正歪斜灯杆xx余柱,检修电源、线路近xxx处,更换路灯线路约xxxx余米,处理路灯投诉xx件,解决x条“有灯不亮”道路;二是认真布置灯光秀,营造节日氛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xx周年,x区认真布置大型灯光秀,其中,在环球中心、x省电视台、软件园三个点位展示的灯光秀表演,作为x市庆国庆的标志性灯光秀作品登上央视新闻联播。目前正积极筹备交子大道夜间景观提升工作,确保xxxx年元旦前呈现给广大市民。

(四)强化广招管控,提升城市容貌形象

一是创新招牌设置分级分类管控新举措。实施一类管控街道空间招牌行政事前审批、“二、三类管控街道”招牌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截至目前,审批招牌设置xxx家,实行承诺制的xxx家。二是落实“预管理”机制。积极协调街道办、相关楼盘,组织景观专家、管理部门共同参与户外招牌广告方案评审,对区域内楼盘广告招牌设置实现效果的“预”控制,达到一楼一标准、一街一风格、一牌一特色,保障了街区风格的协调统一。三是落实户外广告设施管理规范试点工作。针对锦城大道广告招牌设置乱象,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改方案,对xx栋商业楼,共计xxx块广告招牌,实施统一拆除和安装,凸显整治效果和环境空间形象。组织开展全区(含试点区域金融城商务区)户外广告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着力提升广告设施品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五)开展“两拆一增”,助力公园城市建设

以交子社区公园、锦江公园等为核心,围绕天府大道、剑南大道、红星路南沿线、机场路、府城大道、二环路“三纵三横”重点路段、重要节点为重点,及时分解下达目标任务,按照“突出重点、应拆尽拆、保量提质、规模推进”的工作思路,完成xx个“两拆一增”目标任务。全年拆除违法建筑面积xxxxx平方米;拆除围墙xxxxx米,新增绿化面积xxxxx平方米,增加开敞空间xxxxxx平方米。

二、攻坚行动开展综合整治,提升区域整体形象

(六)严格两违治理,清爽城市空间环境

一是严格依法行政,切实落实三项制度,全年共办理规划、国土、建设、房管、扬尘和噪声类行政处罚案件xxx件,罚款xxx余万元,拆除或协助拆除各类违法建设面积约xx万平方米。二是认真开展百日攻坚行动,完成桂溪街道广和一街xxx号棚户区违法建设拆除,查处“灯塔小区”违法建设xx建;探索源头治理,在x个街办试点“无违法建设小区创建”。

(七)开展专项整治,规范市容秩序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精神,强化执法队伍的制度、效能、作风及党风建设,积极组织参加执法队伍队列训练比赛和党风廉政法制知识比赛活动,获得法制知识竞赛全市团体二等奖;二是推行分类管控,强化执法查处。在肖家河新增便民疏导点,持续推进市容秩序分类管控,在肖家河、西园积极开展市容秩序辅助管理服务外包试点,全面推进“门前三包”示范街和“联户联勤”工作机制,“门前三包”商家履约数近xxxxx户,成立“联户联勤”小组xxx个;出动执法人员xxxxx人次,执法车辆xxxxx台次,扎实推进一环路、平安社区、露天烧烤、噪音扰民等专项整治,完成重大活动期间保障xxx余次,处罚各类市容秩序违法行为xxxx起,罚款xxx.xxx万元,以持续、高压整治态势,开展重点区域、背街小巷市容秩序整治;强化共享单车管理,约谈摩拜、青桔、哈罗、OFO等单车公司负责人,建立共享单车管理情况月考核通报制度,依法查处单车公司不规范停放行为x起,罚款xxxxx元,试点开放物业区域共享单车停放场地,有效解决环球中心等重点区域“潮汐式”拥堵现象;严厉打击非法张贴书写广告,挡获制“癣”、发卡人员xxx人(次),清除“牛皮癣”xx万余处,收缴“小广告”x万余张,治理店铺卷帘门“涂鸦”xxx余处,上报停机处理xx个涉嫌违法办证电话号码,“牛皮癣”清除率达到xx%。三是开展餐饮油烟整治,确保央督“回头看”整治效果。全面梳理央督案件整改落实情况,逐一督促检查,巩固央督案件整改落实成效;开展餐饮环境综合整治和东区“百日攻坚行动”,积极推动汇锦广场餐饮油烟在线监测综合治理,提升餐饮油烟污染防治管理成效。四是落实数字化城管要求,提升数字城管指挥效能。积极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全年巡查上报问题xxxxxx件,结案率为xx.xx%;街道综合指挥系统上报案件xxxxxx件,结案率为xx.xx%;受理天网视频巡查发现问题xxxx件,结案率为xx.xx%;受理市级监督员上报案件xxxxx件,结案率为xx.xx%;受理天网视频抄告案件xxxx件,结案率为xx.xx%;受理网格员上报城市管理类案件xxxxx件,结案率为xx.xx%件;受理“xxxxxxxx”城管服务热线、网络理政平台、xxxxx文明城市热线、网上投诉、舆情等各类投诉案件xxxx件,结案xxxx件,结案率为xx.xx%。

(八)全面城乡环境治理、打造国际化城区风貌

一是推进背街小巷环境品质提升打造,更新城市整体风貌。对肖家河正街等x条街区环境品质提升打造,既为全市“最美街道”创建评选奠定基础,又提升背街小巷环境品质。迄今为止,x区共有xx条街道被评为全市“最美街道”。二是推进老旧院落改造,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结合背街小巷环境品质提升打造和小街区规制,推进兴蓉西巷x号院等x个老旧院落改造。其中,兴蓉西巷x号院、蓓蕾东巷x、x号院,代表x市先后迎接住建部、省建设厅有关负责同志带队实地调研考察,x区在老旧院落改造工作中坚持“以民为本”工作理念、贯彻“以改促管”工作思路、创新“四二五”工作模式、构建“党建引领”工作机制的经验做法受到了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三是开展连片整治,全域提升环境品质。继续按照“逐片整治、重点突破、项目推进、全面提升”的思路,推进城郊结合部中和新川之心东区公园建设和合作摸底河沿岸景观提升打造,切实改变城郊结合部区域环境面貌,提升区域整体环境质量。四是强化东区整治,实现全面接轨。强力推进东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尽快改善x东区城乡环境状况,促进东区城市管理工作与南区全面接轨。

特色亮点工作

一、创新管理新模式,促进垃圾分类多样化

(一)推行环卫公厕内企鹅医生试点。在雅和街公厕等xx个公厕推行企鹅医生试点,为入厕市民提供尿液检查、基因检测及卫生个护用品等。目前已设置xx台该设备。

(二)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新模式。一是实施“油水渣”三元分离,实现就地减量;二是试行一体化生化处理,实现就地处置;三是推广智能交易投放模式,实现就地分类;四是开辟社区院落“农耕”,实现就地利用。

(三)积极响应“大气污染网格化动态管控系统”。根据“大气污染网格化动态管控系统”的预警信息,统筹协调各环卫公司,精准降尘除霾,科学控制道路扬尘。自x月x日系统正式上线试运行以来,共配合环保部门防治空气污染事件x起,现场处置空气污染事件x起。

二、深化招牌审批改革,推动“一代多”豁免审批机制

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在总结“首证通”招牌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招牌审批流程,针对红旗连锁、舞东风、WOWO等商业连锁店及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有统一招牌设计标准的企业,在办理招牌设置时实行“一代多”豁免制审批(批一次、管多次,批一时、管多时)。即对该类企业招牌的设置方案进行一次性审查,与本地总公司或分公司签订招牌设置告知承诺书,一次性取得长期许可,以后该企业所有分店招牌设置不再需要重新提出申请,按签订的招牌设置告知承诺书要求即可设置,为招牌审批制度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在xx区推广复制提供坚实保障。

三、健全“四位一体”治理机制,促进单车规范管理

针对商业综合体等区域“潮汐式”拥堵现象,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城管、交警、物管公司、运营企业“四位一体”联动治理机制。由物管方在物管区域划设共享单车停放区,运营企业制定针对性清运方案,加强每日清运维护力度,城管和交警进行监督管理,解决共享单车占用街面、人行通道问题。同时,建立微信工作群,属地城管、交警、物管公司以及运营企业作为成员参与,畅通日常交流平台,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四、统筹规划得当,组织发动有力,促进城市增绿添色

(一)健全机制、统筹推进。一是高度重视、建立机制。成立由管委会分管领导任组长,区级相关部门、街道、平台公司为成员单位的“两拆一增”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主抓的工作机制。二是摸清情况,专题研究。先后会同有关部门、各街办多次现场踏勘点位,召开了xx次工作会、培训会、评审会,了解实情、发现问题、研讨措施,明确点位位置,土地属性、业主、面积、整治内容、预计经费等要素,组织公园城市局、街办、高投建设公司、设计单位等对方案进行评审,确保一园一策。三是清单管理,挂图作战。明确xxxx年“两拆一增”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工作职责、建立详细清单台账,按照策划一批、启动一批、完成一批,滚动推进的原则,各项工作细化、量化、责任化、具体化。四是过程管理,智慧推进。建立工作周报、月报、季报机制、整治方案评审机制、综合验收考核机制,构建分阶段目标考核体系,强化过程控制,先后发出工作通知、联系函等xx余份。借助“两拆一增“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利用电子地图,卫星图片、现场照片将x区“两拆一增”重点点位全数上传标注,全程管控,做到点位位置锁定、推进进度可查、实施效果可验。

(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一是明确工作重点,以交子公园社区为核心,围绕天府大道、剑南大道、红星路南沿线、机场路、府城大道、二环路“三纵三横”重点路段、重要节点,做到能拆尽拆;二是精确分析研判各点位的土地属性,针对临时用地、永久绿地不同要求采取不同措施,因地制宜,当繁则繁、当简则简,强化可参与,可进入,既有微景出彩,又有增花添彩;三是坚持以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为指引,重点打造星河游园、双祥游园等xx个重点项目,植入芙蓉元素、文化特色,凸显多元化特色。

(三)综合考量、注重特色。一是百日攻坚、亮剑拆违。按照罗强市长指示,结合平安社区百日攻坚行动,对广和一街、长益街等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违法建设进行拆除,共计拆除违法建设面积约xxxx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约xxxxx平方米。二是连线成片、拆墙增绿。结合社区发展治理、地铁五号线建设、铁路沿线整治,重点打造了天府一街“上班、求学之路”、天府二街“回家之路”、盛兴街、新乐北街“游园之路”等四条道路,共计拆除围墙约xxxx米,新增绿化面积约xxxxx平方米。三是长椅寄情、共建共享。以“两拆一增”工作为契机,组织x志愿者协会和园林绿化协会开展“创城市记忆长椅捐赠”活动,搭建共建共享平台,引导市民和社会单位参与“两拆一增”,让“两拆一增”场地更具场所精神,提升城市公共治理水平,增加市民对城市的参与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城区建设留下记忆,空间改造增添活力、城市发展赋予温度、市民生活更加美好。四是以竹为篱、景观围合。创新闲置土地管理模式,在新川创新科技园区试点,采用景观效果更好、更环保经济的竹篱代替常规的实体围墙,种植竹篱约xxxx米,将闲置土地围合,美化环境,丰富道路沿线景观,效果十分显著,营造了良好的国际招商、营商环境。

(四)广泛动员、社会参与。一是通过现场协调、网格员入户、群众坝坝会等形式宣传“两拆一增”的重要意义,广泛征求意见,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二是主动协调兴城集团、交子金控集团等市级平台公司,经多次沟通协调,兴城集团在x区实施科华南路匝道西侧点位、和平小区北侧等x个点位,交子金控集团实施科华南路北侧、锦江绿道金融城示范段等x个点位;三是引入社会资金,动员辖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两拆一增”工作,社会资金总计投入xxxx余万元,包括北辰香麓开发商投资xxx万打造的xxxxx平方米的北辰香麓游园;四是广泛宣传,主动对接中央、省、市、区等媒体,各类报道共计xx余次,引导社会参与、关注“两拆一增”工作,营造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氛围。

xxxx年工作思路

xxxx年,x区将继续以“大城市,细管理”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理念,提升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品质,努力打造宜业宜居宜商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率先展现国际化城区风貌。

一、开展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基础

一是持续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全年计划新建x座、改建x座环卫公厕及新建x座环卫工人休息点;计划改造东区xxx个收集设施,提升垃圾收集、运转功能。同时,注重环卫硬件设施的运行养护,对垃圾压缩站、环卫休息点等环卫设施加强检查监督,督促各环卫公司抓好日常管理,创造整洁的环卫设施环境。

二是全面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推广工作。总结肖家河街道、桂溪街道先进经验,并在全区推广。一方面会同各街道办、乡(镇)加强宣传,通过现场会、座谈会、居民代表表态会、个别居民沟通等多种层次和多种途径的宣传,以取得居民对分类垃圾设施选址与建设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加快收运体系网络建设,引导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形成垃圾分类投、收、运、处的完整流程体系。

二、深化“两拆一增”,增添民生福祉

一是统筹兼顾,增绿添色。有机结合“两拆一增”工作与小游园、微绿地建设、最美街道、特色街区整治、公园城市示范街区、老旧院落改造、平安社区百日攻坚、规范围挡设置等工作,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亮点鲜明、文化氛围浓厚、参与感设计感强的“两拆一增”点位和特色街区,比如,x西路片区,结合“两拆一增”,植入文化元素,让城市有变化,让市民有获得感。

二是多形式开展“两拆一增”。按照“政府主导、拆违建园,企业投入、拆墙建绿,市民参与、认养认捐”模式,多形式开展“两拆一增”。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街头游园、特色街区和开敞空间。

三是试点市场机制,实现增值服务。结合“文体旅商”元素的植入,在“两拆一增”项目建设过程中,配套引入花房、咖啡室、图书馆、充电桩等经营性设施,在后期后期管护中增加服务收入来源,提升市民游园的舒适性的同时,减少政府财政后期管护经费投入。

三、探索执法管控试点,规范市容秩序、净化市容空间

一是全面推进“门前三包”示范街建设和“特色街区”打造。探索在建设项目集中区、科技商务区“门前三包”示范街建设和“特色街区”打造,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提升城市能级,优化城市品质。

二是积极推行市容秩序分类管控试点工作和市容秩序辅助管理服务外包工作。在桂溪新增便民疏导点x处,深入推进市容秩序辅助管理服务外包机制,实现辖区x个街道全覆盖,不断提升市容秩序管理水平。

三是强化源头治理,实现由后端管控向前段防控转型。持续推进市容秩序管理、餐饮油烟治理“预管理”工作机制,强化“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理念,提升源头治理工作效能,提高群众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上一篇:玩沙子教案下一篇:2017年七五普法考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