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领导环境

2024-09-10

21世纪中国领导环境(共8篇)

1.21世纪中国领导环境 篇一

胡锦涛致“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的贺信

新华网北京9月7日电

国家主席胡锦涛为在北京开幕的“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致贺信。贺信全文如下:

“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

值此“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召开之际,我谨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国际组织的代表表示诚挚的欢迎!

合作共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国际社会应对各种挑战、促进和平与发展的正确途径。这次会议以“新形势、新理念、新挑战——探索合作共赢之路”为主题,就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对新形势下提倡新理念、迎接新挑战、实现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更加紧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中国人民深知,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挑战,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我相信,这次“21世纪论坛”会议将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世界各国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2010年9月7日

贾庆林在“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开幕式上的演讲

新华网北京9月7日电

坚持和平发展 实现合作共赢

——在“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开幕式上的演讲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 贾庆林

(2010年9月7日)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九月的北京,秋风送爽,景色宜人。在这美好时节,我很高兴出席“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呈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特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并有所增多,恐怖主义、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气候变化、重大自然灾害、跨国犯罪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发展问题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影响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围绕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空间的比较和竞争更加激烈。国际体系面临重大变革,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面对上述新特点和新变化,中国全国政协以“新形势、新理念、新挑战——探索合作共赢之路”为主题举办此次会议,深入研讨当代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课题,共商世界和平与发展大计,具有重要意义。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三位,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是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最大新兴经济体。在制造业行业分类的30多个大类中,中国有半数以上行业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并占行业世界总产量比重的40-50%,其他行业也都在国际同行业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用世界9%左右的耕地成功解决了世界20%左右人口的粮食问题。农村贫困人口在过去30多年间减少了2.4亿人,占发展中国家减贫人数的75%。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在校大学生人数从1978年的86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285.2万人。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前的35岁提高到73岁。继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之后,中国正在举办上海世博会,这是世博会150多年历史上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中国已经胜利实现了国家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战略目标,正在向第三步战略目标阔步前进。更为重要的是,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我们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沿着这条道路,13亿中国人民正在大踏步地赶上时代潮流,稳步奔向富裕安康,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充满蓬勃生机与活力。——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和平是中国发展的基本前提。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遭受侵略的切身经历中深感和平之可贵,把为国家发展营造一个和

平稳定的周边和国际环境作为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共派出1.5万多人次的维和人员参加了18项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向索马里海域派出护航舰队,积极维护国际海上通道安全。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从自身发展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认识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只有改革开放才是强国之路。中国把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截至今年3月,外商对华投资企业近69万家,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万亿美元,已连续17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今年上半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9.6%,达514亿美元。中国对外投资也在不断扩大,2009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分别达到433亿美元和777亿美元。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开放,中国的开放又使中国的发展成果为国际社会所共享。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中国几乎所有制造业和大多数服务业对外资都相当开放,中国正在为所有企业,不分中外,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对于依法在中国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国都一视同仁,给予国民待遇。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绝不会关上,今后只会越开越大。

——中国的发展是合作的发展,合作是中国发展的鲜明特征。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关系,同发达国家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深化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同各国一道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保持自身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500亿美元,推动成立1200亿美元的亚洲外汇储备库,同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中国倡议成立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等合作机制,推动同有关国家和地区互利合作全面深入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协调与合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推动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中国致力于同各国扩大友好合作的立场都不会改变。——中国的发展是共赢的发展,共赢是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合作伙伴的正当关切,不断扩大利益汇合点。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也惠及世界,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年均进口6870亿美元的商品,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2009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世界经合组织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每增长1%,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将提高0.34%,低收入国家经济增长将提高0.2%。中国的发展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而是坚持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为世界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中国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

——中国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是中国发展的有力保证。中国人口多、市场广阔、回旋余地大,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有条件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中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正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中国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实现发展的目标仍然需要我们长期艰苦奋斗。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但中国仍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700美元左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排名在世界百位左右。中国的贸易50%属于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还算不上是贸易强国。中国在精密仪器、高精度零件、新材料、新能源设备制造等领域仍主要依赖进口,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足20%,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不足10%,也称不上是制造业强国。按联合国标准中国还有1.5亿贫困人口。中国城乡、区域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制约发展的“短板”很多。我们深知,使13亿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还需要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女士们、先生们!

新的形势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合作共赢是国际社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进步的正确选择。为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我愿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同舟共济,全面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当前,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复苏,但复苏基础不牢固、进程不平衡,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十分突出,世界经济运行存在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国际社会应当深刻认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的严重性和复杂性,继续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审慎稳妥把握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时机、节奏、力度,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坚持以对话协商妥善处理经贸摩擦,推动世界经济早日全面复苏,实现长期持续增长。

第二,着眼全局,努力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改善是世界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我们应当本着循序渐进、互利共赢的原则推进二十国集团机制化建设,推动二十国集团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机制转向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要继续推进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完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调整,推动更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员出任国际金融机构高管,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第三,共同努力,促进世界平衡发展。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和落后状态,是世界经济实现平衡增长的关键,也是世界和平得以巩固的保障。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十分严重,克服危机影响所面临的困难也很多。国际社会不应忽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充分发展,缩小南北发展差距。当务之急是确保如期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发达国家应该切实兑现官方发展援助承诺、开放市场、减免债务,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提高发展中国家自我发展能力。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资源应优先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女士们、先生们,坚持和平发展、实现合作共赢,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将沿着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中国将继续和各国携手合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为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而努力!

最后,预祝“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各位远道而来的嘉宾在华期间愉快!

谢谢大家。

2.21世纪中国领导环境 篇二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反思教育系统的方方面面:招募机制的质量;教师如何被监督并获得哪些教育和支持;教师的报酬如何构成;如何提高表现不佳的教师的绩效;如何发掘最好的教师。

为了帮助各国政府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OECD与美国教育部、教育国际于2012年3月联合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教师大会”。表现最优的教育系统的教育部长、工会领袖和教师领袖们汇聚纽约, 交流、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经验。

一、培养21世纪的教师

1.21世纪的教师与过去有何不同

在许多国家, 拥有高学历的人口数量正日益增加。但是, 在一个飞速变革的时代, 产出越来越多受过相同教育的人已不足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在过去, 教师期望他们所教的内容能够延续学生的一生。而今天, 个体能够在谷歌上获得知识, 大量常规认知技能正被数字化或外包, 教育系统必须更加强调让个体成为终身学习者, 能够进行复杂的思维, 并能够完成计算机不能简单代替的复杂工作。这要求学生不仅能够不断应用知识, 而且要不断学习、成长, 找到他们在飞速变革的世界中的位置。

这一变革对教学、教师、学校领导、教育系统有着深远影响。过去, 政策关注点是教育提供, 而现在关注教育结果;过去, 是传递现有的知识, 现在面临的挑战是一线教师需要不断应对学生拥有的知识;过去, 教师只需停留在课堂, 他们非常明确要教什么, 现在, 最先进的教育体系为学生设定了宏伟的目标, 需要培养教师并提供给他们工具以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过去, 不同学生用相同的方式教, 而现在教师需要用差异化教学实践来包容学生的多样化;过去的目标是标准化和一致性, 现在则强调独创性和个性化教育体验;过去是课程中心, 而现在是学习者中心。

因此, 21世纪的教师必须成为高水平的知识工作者, 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为了吸引这些知识工作者, 教育系统需要转变领导和学校的工作方式, 提高教师的地位、工资水平、专业自主权和发展机会, 同时开发有效的教师评估系统, 为教师提供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并使教师职业生涯多样化。

2.21世纪对教师的要求是什么

21世纪对教师要求非常高:需要精通所教学科, 需要改变教学方法使学习效果最大化;需要拥有丰富的教学策略, 能够将各种方法结合, 知道如何以及什么时候使用特定的方法和策略;能够向学生提供个性化反馈;尤其重要的是, 需要深入理解学生如何学习, 也就是学生的动机、情感以及课堂之外的生活;需要以高度合作的方式, 与其他教师、专业人士、同一组织的准专业人士、其他组织的个体、专业社区网络以及不同的伙伴 (可能包括指导教师) 一起工作;需要具有很强的技术技能, 将技术作为有效的教学工具, 并使数字化资源在教学中的使用效果最大化, 同时使用信息管理系统跟踪学生学习。

教育这个生态系统需要同时吸收四个方面的资源:被科学 (研究和评估) 激发的创新和知识, 被企业 (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 激发的创新, 被实践者: (教师, 学校主管) 激发的创新和知识, 被用户 (学生、家长和社区) 激发的创新。

21世纪教师培养课程必须考虑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

3. 如何实现21世纪教师的供需平衡

当前, 许多教育系统面临如何招募高质量毕业生成为教师的挑战, 尤其在师资短缺领域。这些毕业生一旦被聘用后, 又如何留住他们?各国是如何成功实现高质量教师的供给与需求平衡?

教师的供需问题非常复杂, 维度也多, 因为它反映了教育系统面临的几个内在相互联系的挑战:如何扩大合格教师储备?如何解决特定学科的师资短缺问题?如何招募教师到最需要的地区?如何以公平有效的方式分配教师?如何留住合格教师?

各国政府应该在两个层面做出政策回应:其一是关心教学行业自身的特征和教师的工作环境。这些政策的着眼点是提高教师行业的整体地位与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其二是对特定类型的教师短缺做出更具针对性的回应与激励。

招募高质量毕业生成为教师 (尤其是在短缺领域) 并留住他们, 这是教育系统普遍面临的挑战。2009年PISA评估显示, 有接近20%的15岁学生就读的学校, 学校领导认为合格的数学或科学教师缺乏阻碍了学校的教学。在一些国家, 有一半以上的学校领导认为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OECD所提出的应对这一挑战的原则如下。

第一, 清晰、简洁地描述教师所应了解的内容以及特定学科领域的需求, 对于教育系统非常有益。这些描述包括学科知识以及如何教学的知识, 这些描述不仅能够指导教师职前培训、教师资格认定、教师的持续评估、专业发展及职业晋升, 还能够反映学校的学习目标以及什么对于卓越教师最为重要。

第二, 在不废除传统路径的同时, 更加灵活的职前教师培训机制对于开辟教师准入的新路径非常有效。职前教师教育、入职、专业发展各阶段需要有内在联系, 以便为教师创造一个终身学习框架。在一些国家, 教师被招进大量专业化教师教育学院, 准入门槛较低。在有的国家, 教师教育在少量大学, 准入标准相对较高。

第三, 实施竞争性工资和其他激励, 提高就业预期并使教师构成多样化, 同时给予教师作为专业人士的更多责任是吸引最具天赋的教师到最具挑战的课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积极的招募行动能够强调教师作为专业人士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特征, 也可以吸引那些没有考虑从事教学的人群加入教师行业。

第四, 不能期望职前教师教育能为教师应对所有挑战做好准备, 高质量的专业化持续发展对于确保所有教师能够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求非常必要。应该有效应用数据来指导改革, 吸引家长参与, 让教师成为积极的专业成长的代表。

二、培养高效的学校领导

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学校取得更大成绩, 越来越多的国家给予学校在课程设计和资源管理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校领导现在已不仅仅是一个行政管理人员。那么, 21世纪学校领导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和责任?各国怎样才能成功培养高效的学校领导呢?

1.21世纪学校领导的职责是什么

第一, 支持、评估和提高教师的质量, 这是高效率领导人员的核心工作, 包括协调课程大纲与教学计划、监督和评价教师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支持相互协作的组织文化的建设等。

第二, 制定目标, 进行评估和问责。学校领导需要将教学与外部标准结合, 设定学生的成绩目标, 并根据目标评估学生的进步状况, 不断调整学校计划以提高学生成绩。

第三, 实施战略资源管理。保持战略性应用资源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有利于将学校的活动聚焦于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有必要对正式或非正式负责管理资源的学校领导进行培训, 使他们有效地将资源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OECD的研究发现学校领导普遍缺乏相关的财政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

第四, 领导范围已扩大到校园之外。OECD的比较研究发现, 学校领导的重要作用已经扩大到与周围其他学校、社区的合作。学校领导应与其他学校、社区加强合作, 建立网络, 分享资源并共同工作。

第五, 学校领导必须分配权力。随着责任的加重与问责的加强, 学校领导的权力必须有效地在学校内部和不同学校之间进行分配。学校领导需要形成一个网络, 与副校长、代理校长、联合校长、校长助理、职业或技术部门主管、协调人员及有特殊责任的教师共同承担任务。

2. 如何培养未来教育系统的领导

培养高效的学校领导需要明确界定他们的责任, 为他们的整个生涯提供适当的专业发展机会, 并认可他们在提高学校及学生成绩方面的核心作用。

OECD发现以下几点对于培养未来教育系统领导的能力非常有效:

第一, 使用创新办法培养学校领导, 将领导承担的广泛角色、责任及教育目标结合, 使用一些核心技术来实现预期产出。

第二, 培养学校领导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的责任感, 不断提高学校绩效并推动学校持续改进。

第三, 推动教育系统关注学校进步、学生成绩以及提高效率和效能。

尽管有获得培训的机会, 但OECD成员国的学校领导普遍认为自己缺乏与承担工作相应的培训。尽管大多数学校领导的候选者具备教学背景, 但他们在教学创新、管理财政、人力资源方面未必能够胜任。因此, OECD建议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支持应具有可持续性, 并在不同阶段有所差异而且能够有效衔接。

3.21世纪全球面临的环境困惑 篇三

这些作品是不是电脑制作的?

我一直是用胶片拍摄,后期会根据自己的灵感进行二度、三度甚至四度创作。既然是摄影,就要保留摄影元素。

数码确实方便快捷,但我拍摄之前就要想到,这些照片以后会用作什么用途:如果要做展览,照片有时需要放到很大,通过电分底片,显然要比数码更能达到要求;另外,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色彩都是RGB格式,在印刷时,要转成四色(CMYK),黑和红的过渡效果不是很好。

为什么用抽象的手法反映环保题材?

我一直喜欢当代艺术,经常到世界各地的美术馆看当代艺术尤其是抽象派展览,那些色彩、色块的结合总能够深深地吸引我。平时我对色彩也有研究积累,比如不同的民族对不同色彩的嗜好。在参赛选送照片时,我一定要考虑好每组照片在色彩上的关联,不够生态文明的东西怎么通过美的色彩关系来表现

关于环保题材的摄影作品,多是纪实类的,我尝试用抽象的形式,起初也会忐忑不安,尤其在申报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时,不知这种形式会不会被接受。但艺术就是要不断创新,就是要在风险中生存,有时创新的作品未必被所有人接受。

您一直在关注环保题材?

1998年我开始用抽象的方式拍摄舞台,但那时只是能把想法初步表达出来,没有明确的主题。近年来,我一直关注沙漠化问题,开始也是用纪实的手法,随着拍摄的深入,结合对色彩的研究后,慢慢提炼出用抽象手法拍摄环保的主题,在环保主题中还有当初拍的舞台照片。

环保其实是个敏感的题材,用抽象的手法,用色块的组合,用新颖的形式,反而让人易于接受。

色彩在您的作品中非常重要?

色彩也是一种沟通的语言,在我这组照片中,如果色彩到位,一张照片只需要有简单的标题,就可以感受理解。我平时特别喜欢看色谱,而且作品的后期调色都是我亲自来做,因为每个人对色系、色彩认知都有不同的认识,比如同样是灰色,有人可能喜欢80%的灰,而有人则喜欢60%的灰。

起初,为了把这组环保作品用色彩更好的表现出来,我特地请教了一位色彩专家,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还是我自己按照自己的感受和意图,慢慢在作品上去实现。自己的感觉很重要。就像参加比赛,有人习惯把作品交给不同的专家来帮忙挑选、编辑,但不同的口味,往往会扰乱自己的思路。

4.21世纪中国计划生育 篇四

一、避孕药具市场后监测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生育质量、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群众对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其它生殖保健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增长。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是保证群众生殖健康的核心技术,是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个性化的优质服务的基础。要创造新的服务方式,提供新的服务内容,首先应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开发、引入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在生殖保健技术和产品方面,国内外都以生物医学工程为重点。我国计生技术服务网络逐步引进B超、红外热疗仪、红外乳腺诊断仪等物理诊疗技术、医用微波技术,妊娠试纸等;生殖保健药物方面:主要是研制治疗男性前列腺疾病、妇女更年期综合症及现有计划生育药具出血副反应的激素类药物及中草药,抗早孕药物米非司酮在生殖健康上的一些新用途、叶酸或含叶酸的用于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多种营养素制剂等。

我国近期上市的甾体类的抗早孕药物-----米非司酮;前列腺素类抗早孕新药-----15甲基PGF2α、磺前列酮及米索前列醇;长效皮下埋植剂---含孕激素;第二代口服避孕药-----左旋十八甲基炔诺酮;外用杀精子药物-----壬苯醇醚-9等药物,以及多类活性宫内节育器(IUD)、阴道环等。已引进的第三代口服避孕药??地索高诺酮和及正在引入的第三代口服避孕药芥士酮酊等新型避孕药具,为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和文化水平及经济能力的广大育龄群众,提供了大量不同类型可供选择的避孕药具。这些新型避孕药具的上市,也涉及到上市后的生产、销售、服务、质量监督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其中,避孕药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最重要的生殖健康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十五”期间人口与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要根据国家的人口发展目标和群众的需求,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促进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使广大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要下大力气进一步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避免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不良反应(ADRs)主要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受医药学研究技术和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而导致的必然现象,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决定的。避孕药具与临床医疗用药一样都具有两重性,既有节制生育的正面效应,亦有引起不良反应的负面效应。这样的ADR不能通过加强药品审批、加强药品的质量检验、限制药品的使用来防止,只有依靠建立ADR监测报告制度,调查ADR的流行规律,针对不同药品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避免和降低避孕药具不良反应发生。

由此可见,要建立健全体系和制度,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服务信息的收集、报告、分析和发布作为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技术市场的管理和监督,维护育龄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的关键步骤;启动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推进避孕方法知情选择,从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指导安全使用避孕药具、保障避孕药具使用者的健康和维护避孕药具使用者的权益出发,在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网络的支撑下通过宏观的人群观察和微观的实验研究进行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的市场后监测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避孕药具市场后监测的发展趋势 一)国外ADR监测发展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已有30-40年历史。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对新产品研究开发、临床应用和市场销售都产生了良好的指导作用,有效地维护使用者的健康。1962年,第15届世界卫生大会就治疗妊娠反应的药??-反应停(Thalidomide),引起全球约20,000例海豹畸形的事故,要求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展药物安全与效果研究项目;美国政府通过凯法维尔-哈里斯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管理条例修正法,要求药品生产厂家向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报告其产品引起的可疑不良事故。FDA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美国的药品(包括避孕药品)和医疗器具不良反应监测都在FDA管理之下。北美、欧洲和澳洲许多国家相继建立药品不良反应(ADR)或药品不良事件(ADE)自觉报告制度和计算机数据库,并在60年代中期建立国际合作体制,在WHO协调管理下共同开展监测工作。1971年,WHO总部建立不良反应资料库;1978年在瑞典乌普萨那城建立WHO药物监察国际合作中心。现在,大约5O多个国家作为成员国或联系国参加了这个国际性组织。

至今的研究表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发展最薄弱的环节是对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发展最快的领域是应用卫生经济学的原理研究药物使用的实质问题。由于社会上对医疗费用问题愈来愈重视,有些研究人员已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监测药物使用中的经济问题。研究涉及的内容远远不止药品的成本,还包括用药的代价,药物不良反应的代价以及由于用了药物治疗而省去其它治疗所减少的支出等。

目前国际范围的药品不良反应市场后监测体系类型

1.自觉报告制度(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美国、英国及其他国家)2.WHO国际药品ADRs监测项目

(WHO International Monitoring Programme for Adverse Effects)3.处方-事件监测(Prescription-event Monitoring,英国)

4.波士顿药物监测合作项目(Boston Collaborative Drug Surveillance Program,美国)

5.Puget Sound团体健康合作计划(Group Health Cooperative of Puget Sound,美国): 对健康保障组织30万病人完成计算机的医院处方联结;

6.南北加利福尼亚Kaiser长期医疗保障计划(Northern and Southern California Kaiser Permanente,美国):已对1-2百万病人的门诊就诊和药物治疗情况建立计算机摘要报告体系

7.药物流行病学机构(Drug Epidemiology Unit)8.医院专业活动调查委员会(Commission on Professional and Hospital Activities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Survey,美国):美国35%的医院实施计算机记录,允许医生、医院和病人可以获得必须要的数据

9.Saskatchewan健康计划(Saskatchewan Health Plan,加拿大):建立了加拿大各省份10年具有ICD-9诊断编码的1百万门诊和住院病人计算机票据数据处理系统

10.公费医疗补助帐单数据(Medicaid billing data,美国):已完成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包括6百万申请公费医疗补助病人的基础数据

11.Ad hoc 队列研究(Ad hoc studies,)

常规的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自觉报告制度与流行病学专题研究逐渐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药品或药具市场后监测的两种手段。自觉报告制度(SRS),是一种自觉自愿并有组织的管理制度,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监测报告制度简便易行、监测面广、费用很低,而且不受时间限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初步确定药具与所发生问题的因果关系,因此在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但是具体做法不尽一致。有的国家实行全面监测,要求医药工作人员必须报告所发现的不良事故;有的国家主要在重点医院开展工作;有的国家采取处方事故登记制度或严重事故登记制度,记录并报告所发生的可疑问题(不一定与药品有肯定的因果关系,最后结论有待专家进一步评价)。

(二)我国ADR监测工作的进展

1989年我国卫生部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目前,国内已有卫生部、总后卫生部、北京、天津、湖北、湖南、辽宁、浙江、河北、哈尔滨、福建、上海和甘肃等十几个中央和地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但是避孕药具的不良反应监测尚未包括在内(目前我国尚未建立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的监测系统,对避孕药具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掌握很不完整,更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和采取相应措施)。

1998年我国政府正式参加WHO的《国际药品监测合作计划》,我们可以经常地同WHO和已经参加这个合作计划的50多个国家进行ADR监测方面的信息交流。

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并制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199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关于发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明确提出:凡生产、经营、使用药品的单位应根据《办法》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设置机构或配置人员,负责本单位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收集、报告和管理工作。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是避孕药具生产、经营、使用的主管部门之一,也将依法实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

(三)我国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

自1994年国际人口发展大会和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以来,计划生育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由过去的强调人口指标为主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转变;由 4 过去单一的避孕节育服务向提供生殖健康全程服务转变。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在1996年下发的关于《全国计划生育科学技术“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文件中明确提出:‘健全和完善避孕节育技术和药具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报告制度,系统开展避孕节育技术和药具及生殖保健技术的长期安全性研究和评估’。

近10年来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司和WHO早已将建立中国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列为研究重点,做了很多努力启动我国避孕药具上市后不良反应的研究。1998年在江苏举办的国际避孕药具不良反应/并发症研讨会促进了国家成立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1999年底国家计生委科技司在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避孕药长期应用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支持江苏省科委和江苏省计生委在江苏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建立省重点实验室《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根据199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关于发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通知》和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决定》的精神,国家计生委制定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加强避孕药具市场管理、提供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促进药具发放系统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医疗卫生网络的结合,从各个渠道和不同层次与国外同行进行接轨和交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避孕药具安全性评价在某些方面将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药物市场后监测作用

一个被批准上市的药品,绝不意味着它就是安全的,或者只有治疗作用而无副作用。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例因药品引起器官功能损害、致残致死事件,其中比较突出的如:用于妊娠反应的“反应停”引起“海豹儿”;驱虫药“左旋咪唑”导致间质性脑炎;氨基醣甙类抗生素引起后天性耳聋;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引起血细胞减少和肾功能损害;己烯雌酚致阴道腺癌等等。这些触目惊心的药品不良事件足已证实一种药品的上市,恰恰应该是严密观察其安全性的开始。

药物市场后监测的作用在于:

1、收集避孕药具不良反应信息,明确使用者最关心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问题,了解药物新的功能,发现新的适应征和最佳剂量方案,推动、指导新产品的研究、申报、审批、生 5 产与推广应用。例如,最近欧洲制药厂开发出一种本意是产生一氧化氮(NO)以激活乌苷酸环化酶将GTP变为CGMP用以治疗心脏病的药,但结果出乎意料,对心脏病无效却变成了治疗阳痿的特效药。米非司酮在上市后的评价又引申出紧急避孕新用途。而1990年FDA批准NORPLANT上市,它曾被称为避孕效果达99%的一项突破,全世界600万妇女用其避孕,1991年2月-1993年12月,FDA收到不良反应报告5800份。虽大多数病情不严重,但自从1994年55,000名使用者在美国法庭提出诉讼,指控制造商韦思-艾尔斯特没有对该药的副作用(包括头痛至卵巢囊肿,植入不易取出等)作出警告后,销售急减。

2、分析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和发生率,评价节育技术的效益和风险,指导合理使用,提高应用效果。英国的药物安全委员会黄卡报告制度,从1968-1984年有效观察了口服避孕药与抗生素/抗癫痫药合并用药后,妇女妊娠的情况。流行病学研究则从上述监测中发现的不良反应信号,进一步研究确证它的因果关系,并就影响因素、严重性乃至发生率作出可靠评价。英国皇家全科医师学院的与口服避孕药有关的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也是有关避孕片健康效应的最大的前瞻性研究,对23,000名服避孕药妇女与相同数量未服避孕药妇女进行25年随访,结果表明口服避孕药对循环系统疾病的作用。

3、为确证并从市场清除严重损害健康的产品,提供科学依据。1992年国家计生委根据“宫内节育器换代的成本效益分析”项目的结论,做出了停止生产、使用惰性宫内节育器,代之以高效安全新型宫内节育器的决定,预计由此可在2000前避免5,500万例由于使用惰性宫内节育器的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这一决定在保护妇女的身心健康的同时促进了新产品的开发应用。

四、存在问题及需求

避孕药具与治疗药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作为一类用于避孕以达到控制生育目的的特殊药物提供正常、健康育龄男女长期使用,在节制生育的同时,存在不良反应的负面效应,并可能对子代有影响。避孕药具不良反应关系到两代人的健康,关系到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已经作为重大生殖健康问题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关切。群众对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需求已经开始成为有别于传统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一种新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从促进我国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和 6 提高人口素质考虑,切实保证育龄人群及其后代的切身利益出发,避孕药具的安全性是有关计划生育国策和用药者健康权益的重大问题。

尽管避孕药具在上市前都经过严格的研究,其中包括药物化学与药物剂型研究,临床前药理和毒理研究,以及严密的临床试验研究,并需经药政部门的审批才能上市应用,但避孕药具上市后随着使用年限和使用人数的增加仍有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

l、我国1988-1993年在北京市11家医院进行的COC与脑血管病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认为连续使用OC(主要是复方18甲短效片)与脑血管疾病有较明显的关系; 2、1990年以后我国多种核心期刊报告栓塞性疾病和脑卒中发作与国产低剂量口服避孕药有关(主要与国产1号避孕片有关,少数为18-甲基炔诺酮);

3、“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避孕药长期应用安全性研究》通过3年的监测研究初步发现中国最广泛使用的含炔诺酮的国产口服避孕药(OC)可能对妇女出血型脑卒中发病有重要影响,携带D等位基因同时服用OC15年以上妇女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4、我国目前40%以上已婚育龄妇女长期使用宫内节育器,而与使用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如宫外孕、盆腔感染和重度贫血的情况尚不清楚。

由此可见,尽快建立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制度,通过上市后的严密监测和报告获得大量的不良反应信息,开展必要的专题流行病学调查,寻求流行规律并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客观做出该药品安全性的评定并针对各类避孕药具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有力措施,并用特种方式告知医生和使用者,以达到指导安全用药,避免避孕药具不良反应发生,是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面对的挑战和迫切需求。

五、目标和预期结果

(一)近期目标

1、制定行之有效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避孕药具不良反应自觉报告制度,运行并完善国家避孕药具监测体系和信息网络;

2、用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监测信息中的危险信号进行研究,对特殊不良反应发生的因果联系做出评价,为发现、确证并从市场清除严重损害健康的避孕药具提供科学依据;

3、宏观分析避孕药具对生殖健康和社会的长远影响,为制定避孕药具不良反应防治策 7 略,开展避孕方法知情选择,促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二)远期目标

逐步扩大监测点和监测内容,形成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避孕药具发放和医疗卫生网络为基础的具有先进实验技术、快速计算机数据管理能力的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生殖健康监测中心,同时也应是重大成果开发中心,人才培养基地以及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为服务者提供信息和指导、为使用者释疑解难的信息服务中心。职能上,作为国家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在性质上,它是一个集高校、科研院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避孕药具发放网络和医疗卫生网络及生产厂家为一体的公益型服务机构。对内,它将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指导下与各有关部门协作并联网共享信息;对外,它将成为我国进行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监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窗口。

六、实施避孕药具上市后监测已具备的条件

1、目前我国已陆续建立起自上而下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包括4个国家级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30个省级研究所、2,397个县级计划生育服务指导中心、38,734个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和1000,000村级服务室。这些体系的完整以及在避孕药具发放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职能上的相互配合具有中国特色,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在它将成为我国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支柱,也必将成为不良反应信息收集和建立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基础。

2、目前江苏全省在不同程度上由提供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向生殖健康服务转向,2/3以上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已能够利用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对村级计划生育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信息按月收集、跟踪观察、定期分析上报、及时反馈以指导工作。

3、江苏全省卫生系统和计生系统在村级已经进行两室合一的建设,日常工作中将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结合在一起;在乡镇级分管卫生工作的副乡长同时兼管计划生育工作,加强两个系统的协调和配合;在县市级由卫生系统和计划生育系统共同成立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小组对避孕节育方法引起的并发症和副反应进行鉴定和处理。

4、《避孕药长期应用安全性研究》系“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目开展以来在 8 在两个县/市25个乡镇15万妇女中建立由卫生系统农村三级医疗网络、卫生防疫网络和计生系统三级技术服务网络联合进行脑卒中和心肌梗塞及其它副作用的监测体系,建立妇女的生育避孕信息数据库和疾病登记病因研究专题调查数据库。为开展“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做了不少前期准备工作。

5、有一个良好的科研协作环境和较强的学科群:与南京医科大学,南京药科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有长期的协作关系,无论在实验室的硬件(仪器设备)和软件(研究人员梯队和实验技术储备)及科研工作的积累都具备了相当坚实的研究基础。

此外,要协调和处理好计生系统与卫生系统在药具管理和技术服务方面的相互关系,发挥得自的优势,更好地为育龄群众服务。

七、避孕药具上市后监测项目的实施步骤及运行

(一)实施步骤

1、通过检索和考察吸取国内外市场后监测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明确避孕药具不良反应与药品质量事故和医疗事故的本质区别,避免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

2、建立质量控制系统:建立相应的具体的避孕药具管理制度和法规、明确避孕药具不良反应定义,避孕药具分类编码和避孕药具不良反应分类编码并与WHO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保持一致;

3、建立数据库和数据储存、修改和反馈的管理系统;

4、进行不同层次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5、以研究项目启动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运行,监测以避孕药(OC)为突破口,从OC 到 IUD再拓宽到更多的避孕措施;

6、监测范围从第一个省启动,在试点运行该报告体系,填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在完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扩大报告内容,通过示范和培训扩大到全国的其它地区;

7、监测内容从避孕药具不良反应伸展到生殖保健产品和技术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直至发展到相关的生殖健康问题的监测。

(二)运行

自觉报告系统:个例收集-登记-因果评定-录入和上报-资料分析-危险信号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危险信号-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评价和解释研究结果(淘汰、加强监测或继续使用)

(三)资料应用

1、利用监测数据评估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项目的干预结果,可能因不断发现生殖健康的重大问题而促进改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工作的持续开展,使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的监测成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2、监测研究结果将为开展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提供依据,指导医生提供优质服务,指导对象选择适宜的避孕措施以预防和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3、指导避孕药具不良反应防治策略的制定;

4、提出研究假设或预警信号,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5、为制药公司产品提供避孕药具药具上市后利用度信息,指导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八、预期结果

1、技术服务人员:通过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了解药物新的功能,发现新的适应症和最佳剂量方案,提高疾病防治效益,又从监测与信息交流中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状况,合理使用药品,防止发生避孕药具严重不良反应。

2、生产厂家和市场:自觉执行药品管理法,开展避孕药具上市后监测,不仅有助于加强全国监测工作力度、维护群众利益,而且有利于提高厂家的信誉,正确制定生产决策;同时还有利于推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和市场开发。

3、管理部门:通过上市后监测宏观分析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产品和技术对健康和社会的长远影响,强化药品管理,发现并从市场清除严重损害健康的药物和器具,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指导新产品的研究、申报、审批与生产开发。

4、法制和伦理道德:通过加强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的市场后监测,保障使用者的健康,这是法制和伦理道德的要求,对于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也有重要意义。

随着法制观念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与追求健康意识的增强,由避孕药具导致的严重不 10 良反应可能会引起诉讼和法律纠纷而对计划生育国策造成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从促进我国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切实保证育龄人群及其后代的切身利益,减少不必要的药源性损害,降低有限卫生资源的消耗和维护避孕药具使用者的权益出发,建立健全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对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新产品新技术进行上市后监测,将最大程度地提高避孕药具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接受性;将避免或减少严重不良反应造成妇女身心痛苦以及由于防治不力带来的经济损失,进一步改善生殖健康服务,增进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由此开展避孕药具知情选择,提高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质量,保障使用者健康,也维护生产厂家自身利益。既适应国家计划生育国策的需要,群众生殖健康的需求,也适应避孕药具市场的开发和管理的需求。

5.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和改革 篇五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为总结首届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召开(,广州)以来的课程研究成果,交流近年来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经验,了解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推进我国的课程改革,12月21日至24日在广西师大召开了全国第2届课程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年会。本届会议由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主办,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协办,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系承办。来自国内近20个省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课程理论专家学者、教研部门的课程教材研究与编写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领导、中小学课程实际工作者125人参加了会议。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吕达致开幕词。他指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迅速,课程理论研究正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极好的机遇,课程改革实践呼唤科学的课程理论给以指导,而科学的课程理论不能脱离课程改革实践的源泉,也不能没有课程改革实践的检验。他还特别提到,作为与全国课程工作者息息相关的《课程・教材・教法》杂志,自1981年创刊以来,不仅成为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名列第2),而且1995年荣获全国首届优秀社会科学期刊奖,19底又被评为第2届全国百种重点社会科学期刊,这是全国课程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荣誉属于大家。会议还邀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处处长刘兼专题介绍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代表们围绕着“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和改革发展”这一主题,分别就“课程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与课程研究方法的转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条件与策略”、“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改革”、“课程的学术标准及其评价”、“国际国内课程教材比较研究”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与会代表认为,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与会代表认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进一步改革并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有代表认为,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制约,过分偏重学科类课程,忽视活动类课程,偏重必修课程和分科课程,忽视选修课程和综合课程,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偏难和过分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标准化”“规范化”的制约,过分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等标准,从而导致过高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等等。教育要着眼于未来,未来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这一时代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培养符合21世纪需要的有用人才。

?近些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和经验。一些省市先后进行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多方面的改革实验。经教育部授权,上海、浙江制定了本地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各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供本地使用。他们的改革实验已历经,正准备进入第2

6.21世纪中国领导环境 篇六

回首20世纪,从中外财务管理的发展史中,可以总结出一条基本规律:财务管理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来自财务管理环境的变迁。展望21世纪,对于财务管理发展趋势的认识,同样离不开对当前与今后一段时间内企业所处的环境分析。

一、21世纪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及其对财务管理的挑战

对于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可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从宏观环境看,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等等。而从微观环境分析,又表现为:公司内部的机构重组;公司之间的购并与重组;虚拟公司的兴起等方面。而每一方面的特点及其对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挑战。

1、经济全球化浪潮。近来,在技术进步与各国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模扩大,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一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继续扩张,已经形成的时间上相互连续、价格上联动的国际金融交易网络,随着交易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交易量迅猛增长。二是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将涉及更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又将使生产、营销、消费日益具有全球性。三是WTO等多边组织、国际政策协调集团、非政府组织的国际网络和区域性经济组织,通过全球范围或区城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安排,将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财务管理有着直接影响的是金融全球化。金融已经成了改变我们生活的关键性力量,在某种意义上,未来不是信息时代而是金融时代。金融全球化对企业来说是一柄双刃剑。它使企业筹资、投资有更多的选择机会,选择权是有价值的,所以说,金融全球化客观上提升了企业的价值;但从的亚洲金融风暴可以看出,在金融全球化的背后,是极大的风险。在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今天,如何寻求机遇,规避风险,是财务管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所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2、知识经济的兴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并对“知识经济”下了明确的定义,即“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这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美国又称为“新经济”,认为美国近十多年的经济持续稳步的发展,主要归功于“新经济”,而“新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从而建立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对企业财务管理来说,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

7.21世纪中国家庭教育政策研究 篇七

由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等联合发布的《2014中国城乡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显示, 中国的家庭教育还存在诸如家长教育观念的进步与实际行为存在明显差异, 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 还经常使用打骂、处罚和唠叨等错误手段来教育孩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国家庭教育亟待发展与进步, 研究家庭教育的实际问题迫在眉睫。以下是笔者整理21世纪以来我国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政策, 通过对这些政策的研究探寻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推进脉络以及发展趋势。

一、21世纪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推进过程

(一) 颁布三次规划

2002年全国妇联、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规划》 (以下简称“十五”规划) 。这份规划在《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规划》 (以下简称“九五”规划) 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渠道, 提出构建家庭教育工作指导体系的构想, 更加强调家庭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社会化以及法制化。

在科学家庭教育观念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全国家庭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之时, 全国妇联等八部委联合颁发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 (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认为“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这不但凸显了家庭教育的显著地位, 而且还赋予了家庭教育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职责。因此, “十一五”规划中将建立长效机制、深化理论研究、完善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抓好队伍建设、加强监督管理等作为“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工作。值得一提的是, 该规划更加重视特殊群体 (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 的家庭教育,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政策的人性化倾向。

社会管理及文化事业的创新与发展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 (初稿) 》 (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 以及《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 (2011—2015年) 》的颁布充分利用这一发展空间, 将家庭教育的事业推向高潮。它们更加强调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专业性、系统性和服务性, 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其中, 体现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的特点。

(二)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是在总结多年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适应家庭教育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家长儿童需求, 经过深入研究论证制定的国家层面的家庭教育指导大纲, 《大纲》坚持以“儿童为本”“家长为主体”“多向互动”的原则, 按照年龄阶段提出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 并且还对特殊儿童、特殊家庭及灾害背景下的家庭提出了教育指导的方法与技术。《大纲》以全国各级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和家庭教育指导者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依据的姿态登上推进家庭教育事业的历史舞台, 是家庭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突破的风向标。

(三)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及相关网站的建立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是由醉心于家庭教育事业的专家学者、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的团体及个人自愿组成的非营利的全国学术性社会团体。该学会自成立以来召开了五次会员代表大会, 创办了国内最权威、最全面、最体贴的中文家庭教育网站———中国家庭教育网。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的专业性、学术性及其影响力是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稳定发展的重要筹码, 也将成为推动家庭教育改革的先锋力量。

以上三者精彩演绎了我国21世纪以来的家庭教育改革, 它们的陆续出场成为这项事业蓬勃发展的见证者。下面笔者将具体介绍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基本情况。

二、21世纪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基本情况

(一) 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目的

进入21世纪以来, 全国妇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一系列家庭教育政策, 目的在于通过政策的执行进一步推进家庭教育以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政治宏愿。如“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该政策的颁布旨在“进一步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 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全面提高家长素质, 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将家庭教育视为实现政治愿望的途径之一扩大了家庭教育的功能范围, 提升了家庭教育在社会其他事物当中的地位。这不但肯定了家庭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而且还将家庭教育从私领域扩散至公共领域。

(二) 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适用范围

纵观21世纪我国家庭教育政策可以发现, 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适用范围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全国妇联、教育部印发的“十五”规划中指出家庭教育的指导对象为0~18岁儿童的家长, 而《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指出“《大纲》适用于……对新婚夫妇、孕妇、18岁以下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行为”。适用范围的逐渐扩大, 一方面说明家庭教育的合理地位已被认同, 家庭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也逐步得到揭示与澄清;另一方面说明劳动力参与经济生产的形式影响到日常家庭的内部结构、进而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实施。因此, 家庭教育政策在指导范围上的变化, 体现了人们对于家庭教育认识过程的嬗变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对于家庭教育的影响。

(三) 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具体目标

从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的“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可以看出, 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具体目标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普及家庭教育知识、重视家庭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与职业化建设、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完善家庭教育法律政策、深化家庭教育的研究、提高家庭教育的社会化程度等。通过纵向对比, 笔者发现我国家庭教育体现出系统化、社会化、公益性和指导性等特点, 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其中并逐步向主流价值体系靠近。这是社会文化与经济纵深发展的结果,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最终确立的必然要求。

(四) 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保障措施

政策的制定意义之一在于实施, 政策的监督机制是政策价值实现的发动机。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组织领导。二、财政支持。三、监测评估。四、推广经验。最初的家庭教育政策保障措施依附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评估, 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 也没有制定专门的评估方案。自“十一五”规划以后, 全国家庭教育工作评估领导小组成立了, 负责评估“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 并根据“十一五”的规划要求制定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评估方案》。随后, 在《〈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 (2011—2015年) 〉的通知》中提到“加大家庭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并探索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家庭教育保障措施的健全以及家庭教育政策执行力度的加大说明我国的家庭教育仍在进一步的发展与变革之中, 同时也说明家庭教育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地位日益稳固。

三、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梳理与分析, 笔者认为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为家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踏上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步伐, 家庭教育也将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的一部分, 以自身的科学性、服务性、制度化等特色并存于教育体系当中。

(一) 将家庭教育纳入法律系统, 增强行政力量对家庭教育的干预

将家庭教育纳入法律体系已经成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规划中的重要命题。《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 (2011—2015年) 》中已经明确提出“推进家庭教育法律政策完善, 促进家庭教育立法取得实质性成果”。2015年的两会议题中, 全国政协委员孟晓驷建议, 应将家庭教育促进法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 尽快制定专门的家庭教育促进法。[3]全国妇联的公众调查数据也显示, 74.3%的人认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通过法律来规范家庭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 其中经济欠发达地区对立法的认同度更高, 对家庭教育服务需求迫切。78.1%的人认为政府应在家庭教育服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64.4%的人认为政府应对家庭教育工作进行监管。目前社会的开放程度要求家庭教育从个人领域转向公共领域, 它既关系一家一户的福祉, 又关系到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在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地域性特点、人口素质尚未得到全面提高之时, 家庭教育需要法律来保障实施, 也需要政府行政力量的干预。因此, 我国的家庭教育政策也会努力迈向法制化的道路, 通过法律的强制作用推进家庭教育的发展。

(二) 完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 促进家庭教育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是家庭教育从个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的桥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01—2010年) 》提出:“办好各类家长学校,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保育、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与方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进一步提出:“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普遍建立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 90%的城市社区和80%的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培训和指导服务机构准入等制度, 培养合格的专兼职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加大公共财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工作。”而在“十一五”规划中则明确强调要完善服务体系, 巩固和发展各级各类家长学校, 大力发展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探索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新模式。家庭教育服务体系的完善将促进家庭教育向规范化、专业化以及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在21世纪的家庭教育政策中越来越清晰地勾勒着家庭教育服务体系的完整网络。

(三) 健全家庭教育政策的保障措施, 切实落实家庭教育政策

从目前看来, 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保证措施主要包括调查研究、总结评估、经费投入、试点勘察以及表彰奖励等。“十五”规划中, 对家庭教育政策落实情况的考察并没有形成专门的评估标准, 而是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01—2010年) 》的监测评估目标相一致。但“十一五”规划已明确要求制定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评估方案, 并成立全国家庭教育工作评估领导小组, 负责检查评估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十二五”规划要求各地将家庭教育工作监测评估纳入当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指标体系和儿童发展规划监测评估体系, 各相关部门将家庭教育工作评估纳入本系统业务工作的督察考核之中。承诺各相关单位和学校要设立家庭教育工作专项经费, 并重点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处境不利的家庭和儿童提供服务与救助。政策的保障措施是政策从建立到实施、从文本到行动的纽带, 也是政策生成实效的催化剂。从全国家庭教育规划的系列政策看到, 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保障措施正处于逐步完善之中, 并从政策层面上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以及落实家庭教育政策的紧迫性。

综上所述,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稳定社会发展格局的确立与逐渐凸显的家庭教育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 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开始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对家庭建设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家庭教育前进的步伐。但是, 问题与发展并存, 由于起步晚、发展慢, 我国很多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仍亟待探索与解决, 而这有赖于家庭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完善。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家庭教育问题的逐渐凸显, 家庭教育改革的呼唤与热潮日益高涨, 家庭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本文通过梳理21世纪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推进过程, 总结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将家庭教育纳入法律系统, 增强行政力量对家庭教育的干预;完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 促进家庭教育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健全家庭教育政策的保障措施, 切实落实家庭教育政策。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政策,政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和建花.法国家庭教育政策及其对支持妇女平衡工作家庭的作用[J].妇女研究论丛, 2008 (6) :70-76.

[2]和建花.法国、美国和日本家庭教育支持政策考察[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4 (2) :100-106.

8.21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 篇八

21世纪中国经济学家将人才辈出

我在20年前写过一篇文章,《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那篇文章里我提出一个命题,21世纪很可能是中国经济学家当中大师辈出的世纪,21世纪很可能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当时为什么我提出这么一个判断呢?

我们可以看到,从今天杨福家校长所提出的,从1776年,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一直到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世界上大师级的经济学家基本上不是英国人,就是在英国工作的外国经济学家,从上世纪40年代到现在,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学家,引领思潮的经济学家,基本上不是美国人,就是在美国工作的外国经济学家,为什么引领世界思潮的这些经济学家他出现的地方和时间,会有这样的相对集中性?

其实道理仔细想,并不难理解。因为经济学的理论,是一个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简单的逻辑体系,而且这个逻辑体系,应该是越简单越好。

一个理论的重要性决定什么呢?决定于他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如果你提出的理论所解释的现象越重要,而且是真正地揭示这个现象背后的道理,这样的理论,就是重要的理论。什么是重要的现象呢?重要的现象是发生在重要国家的现象。

我们知道,从工业革命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英国是世界经济中心,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崛起了,逐渐地变成了世界的经济中心,到今天,美国还是世界的经济中心,在美国国力最强时的20世纪60、70年代,我们常讲的一个笑话就是:美国经济打个喷嚏,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就发生重感冒,在这样的状况下,你研究美国怎么打喷嚏,比研究其他国家重感冒更重要。

这种经济中心,就决定了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为什么在研究经济学中心的时候,大师会相对集中在那个地方呢?因为我们知道,社会经济现象是复杂的,在复杂的经济现象中,你怎么样抽象出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呢?

这里面就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只有在这个经济中心的经济学家,尤其是本国的经济学家,特别能够掌握社会脉动,找出几个简单而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变量,解释发生在这个重要国家经济现象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因为他的现象很重要,这个理论就重要了,提出这个理论的经济学家,就变成大师级的经济学家。

在1994年,我判断,中国到2015年的时候,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规模,中国会超过美国,这个论断在去年实现了,现在中国的经济虽然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但是在全世界范围来看,还是增长最决的。

我相信2020年,十八大提出的GDP以2010年为基础可以再翻一番,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以2010年为基础,可以翻一番,再加上人民币的升值,我相信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可以达到12615美元,中国有可能变成高收入国家,而且中国还有可能维持相对比较高的经济增长。

我判断,最慢到2025年,即使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也会超过美国,变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到2025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可能是美国的1.5倍或者是更高。中国将毫无疑问地变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发生在中国的经济现象会是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解释这个经济现象的理论会是最重要的理论。

中国经济学理论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具借鉴性

我们知道,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世界上穷国跟富国之间的差距是很小的,可能只有四倍、五倍,最穷和最富的国家收入水平的差距最多四五倍,但是工业革命以后,差距拉大,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一掷千里。我们知道世界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不是变成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就是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毫无例外。

当然,各个国家的知识分子,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在世界上受到尊重,就像新加坡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革命风起云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战后取得了政治独立,摆脱了殖民统治,开始追求国家的现代化。

20世纪70年代中,将近出现了200个发展中经济体,但是能够从低收入进入到中等收入,再到高收入的,到目前只有两个经济体,一个是中国台湾,一个是韩国。能够从中等收入进入高收入的只有13个经济体: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其他8个是西欧周边的国家,这有什么含义呢?经过70年的努力,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现在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或者低收入陷阱。

为什么是这样呢?2008年我到世界银行工作以后,发现了一个问题,其实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和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样的,希望自己的国家现代化、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跟发达国家站在平等的地位,但是为什么经过70年的努力普遍失败,只有少数能成功呢?

我想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个经济体取得了政治的独立后,开始追求国家现代化的时候,普遍有一种认识,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一定有他的道理,因此大家抱着西天取经的方式到西方国家学习,希望把西方理论拿回来运用,帮助自己的国家现代化。

但是仔细研究过去70年的历史,我还没有发现一个发展中国家按照西方的理论去制订政策,从而让国家成功的,少数几个成功的国家、经济体,推行政策的时候,从西方主流来看,他们的政策都是错误的。

比如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国家取得政治独立,追求国家的现代化,当时认为要成为高收入国家,劳动生产率必须跟西方发达国家一样高,那么工业就必须跟发达国家一样,发达国家当时的产业是资本很密集的大型工业,可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重工业发展不起来,当时提出的理论是应该用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动进口替代战略,这样的战略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推行这个战略的国家,通常有几年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然后停滞,然后危机不断。

日本在20世纪50、60年代推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导向,那种政策当时被认为是错误的,但是他们成功了。80年代,发展中国家像中国一样,普遍地开始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发展中国家经济为什么搞不好,也有太多政府的干预,市场不能发挥作用,政府失灵,当时的主流理论是把政府干预取消掉。

但是普遍经济停滞,危机不断,增长率比60、70年代慢,危机发生频率更高,少数像中国、越南、柬埔寨,他们推行的转型战略是渐进、双轨的,当时看是很糟糕的制度安排,但是他们在稳定中发展了。

为什么用主流理论解释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屡屡失败呢?因为我们知道理论适用性,决定于条件的相适性,发展中国家的理论是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条件是不一样的,因此这个理论即使在发达国家是适用,拿到发展中国家中也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更何况发达国家的理论在发达国家也不一定适用,它也是总在变化。

因此建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目标,只有我们了解中国所面对的真正问题是什么,现实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提出自己的理论认识自己的问题,那我们的认识才是真正有道理的认识,只有根据这样的认识做出的政策,才能真正地实现所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而且世界85%的人还是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前面我谈到了,理论适用性决定于条件的相适性,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的国家,跟其他的发展中、转型中国家,条件是比较相似的,我们提出的理论,对他们的借鉴意义也比发达国家的理论的借鉴意义要高很多。

上一篇:创标准化工地汇报材料下一篇:嵩山游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