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及审计策略的论文

2024-10-19

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及审计策略的论文(10篇)

1.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及审计策略的论文 篇一

一、信息化会计常见的审计风险

(一)数据误报

会计审计以信息化的模式操作中,其中的过程可能存在数据的误报。

信息化审计都是通过计算机操作的数据报表,这种非人为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导致部分数据的遗漏。

比如,在信息输入时,由于计算机代码的失误,可能出现信息的混淆和错报。

所以,信息化的会计审计,必须加强对人为参与计算机程序控制的过程。

能够通过信息的修改或运行错误的检查,避免信息的输送错误。

另外数据通过移动设备的存储中,由于设备的损坏,也可能导致数据的丢失或者无法读取,再加上磁盘数据在非保护模式下的人为修改概率,使得审计工作中存在很大的误报风险。

(二)信息检查风险

对于会计审计工作来说,无论是信息化还是人工形式,都必须要有全面的风险检查,来有效的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减少虚假及错误信息的出现。

这就要求信息化审计的具体操作人员必须有熟练的计算机审计操作能力。

能够熟悉软件的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

但实际的信息化审计工作,很容易出现工作人员疏忽大意不进行检查的情况。

同时在信息化不断进步的同时,存在因软件升级导致历史数据提取困难的现象。

对于依赖历史数据的单位来说,就造成了一定的会计审计难度。

但由于纸质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如电子数据,是的会计审计工作形成对电子数据的依赖,也提升了信息化审计工作的风险。

二、导致会计审计风险的相关因素

(一)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市场化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下,会计审计工作也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当国家的经济体制不断的在完善的同时,对应的信息化审计政策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这就极大的提升了风险隐患。

企业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的追求自身利润的提升,会计审计信息化出现后,依赖计算机模式的审计模式有效的降低了审计不正规行为的出现,规范了行业经济行为。

但这种信息化的设计模式却有悖于企业的发展需求,部分企业为了追逐经济利润和提升子自身的竞争优势,很经常的出现对审计数据的篡改,这就极大的提升了审计的风险。

(二)审计范围的扩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呈现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在国际及国内竞争不断频繁的当前经营环境中,企业的经济实务的扩充极大的活跃了企业发展。

这就要求审计范围也必须进行拓展,同时设计的精确度也必须有更高的提升。

一旦审计范围和内容进一步扩大,自然就可能会随之产生一些不良的风险因素。

(三)审计人员的素质问题

信息化审计的出现,不但是传统会计审计模式的改变,还对审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熟知审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熟练的掌握信息化审计的操作软件,才能符合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

但实际的审计工作,具备很强审计能力和经验的人员可能在计算机操作能力上欠缺,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人员可能缺乏过硬的基础审计理论。

甚至部分设计人员可能连审计从业资格都不符合要求。

另外加上审计人员如果缺乏较高的职业素养,在于公于私方面不能准确衡量,也会导致企业经济损失的出现。

三、关于优化信息化审计的几点策略

(一)明确信息化会计审计原则

信息化的会计审计工作必须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

市场化经济的变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之间是相互推动的。

在发展信息化审计的过程中,必须对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明确的认识,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通过信息化会计审计原则的准确定位,来形成审计工作标准。

另外,国家还要充分的发挥对信息化审计的监督作用,充分的确保审计原则的执行力度,并注意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总结。

能够对审计原则中的欠妥地方进行继续修缮和调整,确保审计原则的准确性和市场适用性。

(二)加强信息化审计方面的人才培养

信息化审计工作在理论和操作方面的新要求,促使从事审计的工作人员必须强化自身的专业审计能力。

作为企业来说,也必须重视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

2.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及审计策略的论文 篇二

注册会计师增多的同时也迎来了国内外的“诉讼”高峰时期。无论是被媒体曝光于人前的知名案例还是那些不为大多数人知的审计失败案例,都共同的指向了一个疑问———注册会计师为什么会审计失误?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可划分为内因和外因。首先,让人关注的内因无非就是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与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业务质量的控制等。尽管审计过程的内因直接作用于审计风险的高低,但是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有效措施较大程度上的规避审计风险。然而,由于审计过程的外因受我国审计法律机制、被审计企业的经营方式与其投机取巧的态度加之执业人员的职业环境等多重影响。我们对其必然失去大部分的控制力。所幸的是外因对审计结果并无多大的直接影响。显而易见,作用于审计失败的两大内生因素主体: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

一、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力

1.审计过程中独立性的缺失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时应当保持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这个热门行业存在的大前提。假若审计过程中缺失了独立性,审计质量则几乎没有了保障。导致审计过程中独立性缺失的重要因素就是经济利益的诱惑。例如,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企业存在除专业服务收费的其他直接经济利益或者含金量大的间接经济利益,与被审计企业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经营关联等等。

自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拓宽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前进的道路。就注册会计师所接单的业务范围而言,单纯的会计、审计、验资等拓展到财务咨询、公司理财、税务代理等等。一家企业由创立时的验资到正式经营后的代理再发展至每年年报审计都可以由一位注册会计师接手,由此伴随着业务的增多,执业人员与鉴证客户的交流也会增多,毋庸置疑的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注册会计师主观上的对被审计单位的过度信任,最终也许会导致为避免审计结果对密切友好的被审计企业造成不良影响,执业人员将应该坚守的审计独立性原则抛至九霄云外。

2.审计过程中专业胜任能力弱

目前中国的注册会计师主要通过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加综合阶段的考试来选拔。尽管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中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对复杂的经济业务也有着重的考核。但是现实中,大批的应届毕业生,甚至一些没有会计专业背景的人加入到考证大军中,通过这个考试的人们能得到大家对他们学习能力的肯定,但是实务能力呢?从来没有接触过实务的他们很容易被欺骗和诱惑,加之审计工作是一项对专业能力要求很高的工作,它不仅仅要求执业人员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更多要求丰富的实务经验,缜密的综合分析能力,精准的判断以及与审计相关的政策理论水平。如果审计人员达不到这样的能力要求,就较难对被审计企业提供的会计资料分析出相应的经济活动以及出具准备的审计意见,那么审计风险就无法避免了。随着行业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一些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注册会计师在接受业务委托时未经过谨慎思考就盲目承接;在审计过程中,过度信任被审计企业的管理层,运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甚至收集的审计证据都不充分等等,这一系列的缺乏自身职业道德约束以及专业胜任能力较弱的的情形最终都足以导致审计失败。

二、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力

1.中小会计师事务所间的恶性竞争

随着注册会计师人数增多,会计师事务所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没有能够吸引大客户的硬件和软件。这样一来,几乎所有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目标客户就只能是中小型企业。然而,中小型企业这一块蛋糕是不够这个逐渐壮大的行业均分的。加之我国审计服务的收费标准是由各级省级财政部门与同级物价管理部门商定的。无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优劣与否,他们获得的收入都是一样的。因此,各中小会计师事务所都在使尽浑身解数拉拢大家虎视眈眈的目标客户群体,强势拉开了“价格战”的帷幕,形成了难以避免的恶性竞争。

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若想要给鉴证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需要投入高额的成本,甚至他们还将面临着丢失目前的客户与潜在的审计市场风险。因此审计行业渐入低价竞争的形式,收益的减少使得执业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降低成本将应有的标准化程序能略过就略过,审计质量自然不高了。如此也加大了审计风险。

2.事务所对审计业务质量缺乏控制

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启用了毫无审计经验的新注册会计师,与此同时未对此类审计人员安排有效指导或适时的监督。过度的信赖有可能会导致审计过程中忽略了一些重要信息(特别是重大错报的信息),从而导致出具的审计报告不合格;为了保证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完整和可靠,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社会审计都明确规定了对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然而一些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主任会计师或项目经理并未投入足够的精力在所承接的业务中来,往往过了二级审核就直接通过了。因此审计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潜在的审计风险较高,极有可能造成审计失败。

三、审计风险的控制研究

1.注册会计师的微观把控

美国现行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划分为四个层次:(1)职业道德理念,(2)行为守则,(3)行为守则解释,(4)道德裁决。鉴于我国目前并不存在道德惩戒,注册会计师们为了逐利而出具的不合格的审计意见缺乏强制的道德约束力。因此,以审计结果的质量来决定注册会计师的收入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执业人员承接审计业务时应坚决的保持审计过程中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性,自己的主观公正的立场切不可受任何利益的影响。想要从根源上降低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强大的自我控制力,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应该谨记于心。

刚被委托重任的新执业人员,应踏实谨慎的对待接手的会计资料,尽量运用标准化程序以此尽可能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遇到的瓶颈应全方面收集审计证据,灵活运用储备的知识。与此同时年轻的审计人员应坚决地拒绝被审计企业的利益诱惑,捍卫职业操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审计素质和审计能力。

2.会计师事务所的宏观调控

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并将其贯彻到事务所中的每一位与审计风险息息相关的执业人员。严格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执行标准化程序,切不可为了削减审计成本暗示执业人员缩减审计程序。高层会计主管人员不能让三级复核制度流于形式化。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在选择被审计企业时要全面考虑该企业的管理层品格,一旦发现委托企业的管理层品格不正直,避免审计失败的直接方式就是拒绝承接。其次还要考察该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和法律困境等,评估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能否处理此类复杂的会计资料,切忌为了逐利承接超过事务所能力接受范围内的复杂审计业务。

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宏观上调控各种审计资源,使事务所有限的资源效用最大化。切不可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与同行大打价格战,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应在质上取胜行业竞争者而不是降低审计成本导致出具不合格的审计意见。承接的较重要或复杂审计业务不应全部分配给毫无经验的新审计人员,对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过度信赖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之一。

四、结论

除了以上着重分析讨论的两大直接作用于审计风险的内生因素,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审计质量的干预。例如,各地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该将审计质量监管与鉴证业务监管联合,着重审核价格较低的审计意见,健全审计业务收费制度,重罚丢失职业道德的审计人员和一昧逐利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意见影响社会公众的投资判断,出具合格的审计报告是每一位审计人员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1]邓妍鑫,田倩.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风险与应对措施[J].财经界,2016(02).

3.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及审计策略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会计  审计风险  信息化审计  策略

一、前言

当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社会各个行业的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推进了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会计审计工作为了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逐渐由传统的人工审计向信息化审计过渡,但是,在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由于传统会计审计工作的局限性,致使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风险,从而影响到了各企业的整体运行状况,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在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如何挖掘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并为信息化审计的发展制定相应的策略,是当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会计审计风险因素

(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增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败对手、并站稳脚跟,就必须应用现代化技术来武装自己。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实施,致使会计审计的相关信息“逃出”了人为审计的模式,这种几乎没有误差的审计工作,虽然净化了会计行业的整体风气,但却被企业当做了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企业的领导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其管理者为了使会计审计工作能够更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便篡改审计数据[1]。这种以利益为出发点的行为,增加了会计审计的风险,致使会计审计工作“瘫痪”。与此同时,会计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致使其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无法找到相应的法律解决途径,因此,无法可依的局面就会引发会计审计工作的风险。

(二)会计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足、职业素质低

基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会计审计工作所涉及的业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会计审计人员自身要具备与之相应的专业能力。只有会计审计人员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应对会计审计工作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但是,从当前我国会计审计工作的整体看,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普遍不足,甚至存在着很多连基本业务知识都不达标的会计审计人员,这就致使当前会计审计工作在人员配备上就很难应对当前会计审计工作的发展,从而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审计人员本身能力的局限性,有可能会导致审计结果的不准确性,这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当前由于很多从事会计审计工作的人员自身思想素质低、缺乏职业道德,在工作中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从而在利益的驱使下,忽略了审计工作的风险,对审计结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从而致使审计工作风险的出现。

(三)审计对象的增加以及审计内容的增多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促使我国与国际市场间的经济往来不断增多,国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促使我国企业不断的走向国际化。在此过程中,开放的市场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企业的经济业务逐渐增多,与之相应的,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对象就随着壮大、审计的内容不断增多。因而,面对企业当前发展的形势,会计审计工作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所要顾忌的因素就随之增多,这不仅给企业会计审计带来了挑战,也增加了企业会计审计的风险。

三、实现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对策

(一)制定完善的会计审计原则

当前,由于会计审计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要想实现会计信息化审计,就需要制定完善的会计审计原则,以适应当前会计审计工作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结合当前会计审计工作发展的实际状况,根据审计机构以及审计部门的实际需求,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审计原则[2]。在此基础上,政府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在实施会计审计原则的过程中,要随时掌握其发展的动态,如果发现不完善或者无法符合当前会计审计工作实际需求的地方,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条款,以确保此原则的实施效果。与此同时,作为应用此原则的对象,会计行业自身也要提高认识,将其有效的应用于实际的审计工作中,以从实践中检验理论,并促进自身的发展,实现会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推进会计审计信息化的进程。

(二)加大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力度,并加强对其的管理

首先,要加强对现有会计审计人员的培养。审计工作信息化的实现效果直接受到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影响,因此,企业在重视发展、重视审计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从而使其掌握相关的技术知识,全面提高现有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其次,要积极的引进相关专业的人才,并与开设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合作,对口接应相关人才,以更新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知识,增强审计工作的活力,从而推进审计信息化的进程。最后,要加强对会计审计人员的管理,制定完善的奖罚体系,在提高会计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从而确保会计审计信息化的顺利前行[3]。

(三)强化企业以及会计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会计审计工作所存在的风险不仅给企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如果发生严重事件,会计审计人员还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因此,强化企业以及设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其安全防范能力是实现会计审计信息化的保障。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要摒除以效率和利益为先的思想,将审计风险放在审计工作的首位,这样才能做到有效规避审计风险,从而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从根本上实现审计信息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会计审计风险的存在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想在审计工作中尽可能的规避风险,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与监督职能,制定完善的会计审计原则,从而净化会计审计工作环境,规范会计审计工作行为,在此基础上,企业要加大对现有会计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并积极的吸收相关专业的人才,制定完善的激励体制,以确保审计信息化的顺利前行,与此同时,要强化企业与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根本上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为实现会计审计信息化铺平道路,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纯纯,胡彦斌.浅谈会计信息系统审计[J].商业会计,2009,12(06):25-27.

[2]王兴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3,9(13):137-138.

4.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及审计策略的论文 篇四

[提要]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工具。本文在分析该模型的逻辑结构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讨论了如何使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特别指出由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客户的次优级状况决定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经济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从而将审计风险(此时体现为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但如果存在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便会捉襟见肘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发布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其中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overall financial statement level)和认定层次(assertion level)。

(一)认定层次风险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二)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

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从审计战略来看: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3、 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4、从审计的目标来看:

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

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执行审计,

一是将审计的视角从会计系统扩展到更广泛的经营管理领域;

二是确定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与分布;

三是优化配置审计资源,避免在某些领域审计过度或不足。其分析框架可考虑如下:

(一)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

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很高,独立审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消除会计报表的错误和不确定性; 缩小或消除社会公众合理的期望差距(Tom Lee,1993)。独立性原则的要旨是使注册会计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但独立性最终体现在注册会计师独立承担审计风险责任方面,因而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审计风险就是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极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数学概率表示应不超过5%。“一般来说,社会公众认为这个比率应低于5%,审计保证水平为95%”。

(二)分析战略风险

在确立了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应该控制在5%以下之后,应全面分析战略风险。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营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企业经营有效性和会计报表的关键认定是否合理、合法。新的国际审计准则列举了28种可能暗示存在舞弊风险的环境和事项(IAASB,2003)。结合审计实践,我们提出如下要点:

1、分析经营环境。

主要分析客户主营产品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了解客户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竞争对手情况如何,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2、分析经营产品。

对客户的主营产品进行分析,了解客户的产品是什么;其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如何;盈利情况如何;与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比较其利润率是否合理;如无同行业比较,与社会一般平均利润率相比,是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3、分析经营模式。

分析客户经营模式就是分析其产品的供、产、销过程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其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是什么;重要购买商与客户的实质关系;客户是否严重依赖少数或某些重要购买商;重要供应商与客户的实质关系; 客户是否严重依赖少数或某些重要供应商;是否存在既是客户购买商又是供应商的单位(有无存在自卖自买的可能)。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建立战略风险评估决策框架,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做出判断,对会计报表层次的整体认定进行预计并与管理当局报告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管理当局在相关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下的整体认定是否恰当进行职业判断,对企业是否存在从生产经营发生交易和事项的开始就通同舞弊、虚构交易和事项以粉饰报表作出职业判断。

战略风险的存在意味着对会计报表的整体否定。评估战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自始至终要考虑的问题。尤其在项目的前期调查期间,如果判断得当、评估准确,不仅可以克服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而且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如分析得出战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可能、很可能或基本确定,也就是其战略风险概率大于5%,则此项目不能承接;如已在审计过程中,可在没有发生大量审计成本的情况下及早退出项目,以避免由于战略风险带来的审计失败;如果该项目战略风险概率小于等于5%,则该项目初步可接受,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审计,其失败的可能性必然可大为降低。

(三)分配剩余审计风险

评估完战略风险概率后,可按照传统的方法分析认定层次的风险概率,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就是重大错报风险概率。最后根据确定的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得出关于剩余审计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的概率,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范围,即可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满意程度。上述分析过程可用图一表示。

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XY公司为国内一家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股份公司,主要从事天然彩棉的研究和开发。公司的主要产品为以天然彩棉为核心的初级产品及终端产品,初级产品为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终端产品为彩色棉纱、彩棉服装等。公司重要财务数据(未审数)见表一。

(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过程及结论

按照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注册会计师初审时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判定为高水平,相关实质性测试较为详细。重要审计程序和结论如下:

1、存货及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

首先审核存货的存在性。审核时要求公司对存货全面盘点并全程由审计人员盘,盘点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种子盘点比例为100%。盘点结果,存货数量账实基本相符略有盈余。其次审核产品成本计算和结转方法。对联产品成本的计量,按联产品销售市价比例法确定各产品入账成本,符合有关规定;存货的发出计价和成本结转,每类重要产品按其明细分类,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按月进行重新计算测试,测试结果差异不大。对于存货期末价值,根据报告日前后公司的销售发票进行验证,存货的期末市价均高于成本价,无需计提减值准备。

2、收入及应收账款的审计。

获取所有种子销售合同,检查销售发票、出库单等,并对其应收账款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合同显示,2002年以前公司提供种植单位种子,按照合同的约定价格收购籽棉,并保证种植单位每亩收益不低于1000元,不足部分由公司补足,此时种子向种植单位的转移未做销售处理。2001年12月5日公司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后,2002年度开始将种子向种植单位转移作为销售处理。此时合同明确种子销售给种植单位以后,有关种子的风险不再由公司承担,不再保证种植单位最低收益,公司仅按合同约定价格收购籽棉。公司具体确认种子收入的时点为棉种销售合同已签订、棉种已出库转移给对方、销售种子的发票已开出或价款已收到,符合有关制度的规定。应收账款相对于公司总收入数额较小,期末仅为4573万元,但也全部函证,回函率为100%,差异率为零。

对于会计报表的其他项目,注册会计师也进行了详细审计,未发现重大问题,据此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可以说,以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为准绳衡量对该公司的审计,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应属充分,审计结论也并无不当。

(三)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过程及结论

初审材料上报后,证监会要求重新核查。注册会计师尝试按照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实施测试,首先分析重大错报风险中的战略风险。

1、经营环境的分析。

公司产品为高科技项目,在开发初期,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开发应用也处在尚未成熟、未大规模推广的阶段。该阶段特点为:科研开发费用高昂、规模经济效益尚未形成;虽然产品符合人们对天然环保概念潮流的追求,但能否成为传统白色棉花的替代品或以后棉纺织品的主流无法定论,经营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公司是国内较早推出该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

2、经营产品的分析。

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彩色棉花的研究开发和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该产品的特点为天然彩色,符合人们对天然环保概念潮流的.追求,但与传统的白色棉花相比,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上的比较优势不明显。不过,会计报表显示,其主要产品的毛利率达50%左右,远远超过传统白色棉花产业。根据经营环境的分析,公司是国内较早推出该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且经营规模是国内最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其产品又处在前期科研开发费用高昂、规模经济效益尚未形成的阶段。没有竞争对手的产品意味着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尚难确定,其经营前景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高额的利润率显然有质疑的理由。

3、经营模式的分析。

公司的初级产品是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采取销售彩棉种子给各种植单位,一收购籽棉,然后加工成彩色皮棉、棉种等系列产品再进行销售的方式;终端产品为彩色棉纱、彩棉内衣等,取向加工单位提供彩色皮棉等原材料,加工成各种终端产品后,由公司统一对外销售的方式。显然,公司的主经营模式为委托加工。此经营状态下的收入确认与计量分析:根据委托加工的经营模式,公司所生的原材料或初级产品的对外转移,在实质上构不成销售,在此阶段不能确认相关收入。但公司对同一模式的不同产品采取了不同的核算方法,即使同一产品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所用的核算方法也不一样。如同为委托加工,种子向委托加工方的转移就确认为收入,而皮棉、彩色面纱向委托加工方转移就不确认收入;同样是彩色棉种向种植单位转移,2002年以前不确认收入,2002年以后确认收入。这种对交易确认和计量方法横向、纵向的不一致,不能排除人为操纵的嫌疑。再从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来看,确认方法存在问题的种子的销售利润分别占2002、2003年度主营业务利润的84.19%、57.46%,占公司净利润的167%、107%。

公司从形式上变更经营模式、变更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操纵利润的嫌疑进一步加剧,公司真正的盈利能力和整体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可能存在较大的问题。此经营状态下的成本确认与计量分析:公司按联产品销售市价比例法确认计算联产品成本,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进行发出计价和成本结转,表面上产品成本的确认和计量符合有关规定。但从战略的角度看,由于公司所从事的产业尚未形成气候,销售的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产品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销售价格实际上完全由公司自行确定,其相关产品的售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没有市场价格的公允性,在此价格基础上确定的联产品成本失去了可靠的基础。再结合公司的经营模式来看,形成公司主要利润的彩色棉种由于要对其全部衍生产品进行回购,如果定价大大高出其实际价格,成本就会高估,其他产品的成本就会低估,真正外销的其他产品的销售利润就会很高,而彩色棉种由于是高价格高成本,销售利润自然也会很高。

但彩色棉种的外移实际是委托加工,不能作为销售,如作为销售实际上就成了自卖自买,高价格高成本的结果造成了公司巨额未实现利润隐藏在期末未销售彩色棉种之中。虽然存货期末价值根据报告日前后公司的销售发票验证,表明存货的期末市价均高于成本价,但由于此市价实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公允价格,低估销售成本高估存货价值虚增利润是确定的。

通过上述以经营模式为核心的战略风险分析,可以得出两种结论:

或者公司高层通过系统手段精心构置并不存在的交易,并在形式上合规,以粉饰报表取得上市资格(事实证明如此); 或者公司管理层根本不了解经营的有效性和经营风险,不掌握会计报表失实的具体情况。错误的会计核算导致了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判断导致了错误的经营决策,如真正外销的产品的定价很可能低于其实际成本,终将导致经营失败。

(四)两种模型的比较

以上案例表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受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指引,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进行战略风险分析,不仅可以克服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而且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就上述案例而言,如果注册会计师初次审计时首先进行战略风险分析,得出该公司战略风险发生的概率为很可能,一则会把握重点审计领域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二则会在未发生大量审计成本的情况下选择退出。

5.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与对策分析 篇五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从总体上看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都在发生巨大变化,但从个体来看,在风险承受、适应市场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在开展业务时没有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在遇到审计风险时一旦失控,就会引发混乱局面。审计对象与审计环境多变,使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更加明显。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分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成因,并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应对审计风险提出几点可行性的建议。

0 引 言

审计工作对于经济活动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会计师事务所担负的审计责任也比较重大。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如果与事实不符,以及财务报表没有真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很容易让财务报表的使用人员蒙受巨大损失,相关受损单位会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指控,法律诉讼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很可能面临巨大的赔偿。这就凸显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减少审计风险的重要性。重视并且控制审计风险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甚至审计报告的使用主体来讲具有重大的价值。

6.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及审计策略的论文 篇六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日趋增加的必然性

1.审计报告的公开化,使关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群体增加;而公众对审计的期望过大,依赖程度过高,无形中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审计风险。

到目前为此,我国的上市公司达1000多家,按照证监会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每年均应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年审,并将审计报告在报刊上公布。审计报告的公开化,使越来越多的利益群体开始关注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督他们的工作。同时,由于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为的性质、审计报告的意义存在着误解,混淆了被审单位的会计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或者公众对审计的期望值与审计实际所起的作用之间存在着差距。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自然而然地、不或避免地将所有的过错者推到注册会计师身上,进而又使更多的群体不能满意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或对他们的审计工作更为挑剔,这些无形中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风险。

2.法律界和会计界对审计责任的界定标准未能达成共识、法庭多次出于保护“弱小群体”的目的而运用“深口袋”理论造成对注册会计师的不利判决,进一步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会计界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审计人员严格遵守专业标准的要求,保持职业上应有的认真和谨慎,通过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是能够将会计重大的错报事项揭示出来的。但是,由于审计的固有限制,并不能保证将所有的错报事项都提示出来,所以并不能苛求审计人员发现和揭示会计报表中的所有错报事项,因而也不能要求他们对于所有未查出的错报事项都负责任,关键在于未能查出的原因是否源于审计人员本身的`过失。如果由于审计人员的过失未能发现和揭示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从而给委托单位和第三者造成了经济损失,注册会计师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法律界与公众则认为只要审计报告意见与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不符,则应承担法律责任。而且,实际上法庭在受理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时,较倾向于保护所谓的“弱小群体”,强调均衡损失,运用了“深口袋”理论(注:认为受伤害的一方可向有能力提供补偿的另一方提出诉讼而不问过错为谁)。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盈利丰厚,完全有理由从其丰厚的收入中拿出一小部分来稳定受损方的情绪,以安定团结,稳定经济。法庭的这种判决,使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无法摆脱不合理的风险困扰。

3.知识经济时代将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出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要求,这也必然会加大其审计风险。

当前,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地涌现出来,高新技术企业一方面由于知识技术的创新而增加了企业的收益,但与此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另外,知识经济时代的审计目标将不再象工业经济时代那样仅仅局限于对企业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各种信息来预测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持续经营能力等,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高风险企业的审计必然为注册会计师带来更大风险。

4.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电算化审计的研究开发的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为审计人员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带来了不同于传统手工环境下的审计风险。

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企业的经济业务具有数据处理过程自动化、数据存储磁性化、内部控制程序化等特点,会计信息的生成方式发生了改变。因此,利用传统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在计算机系统环境下生成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已经远远不够。审计人员除了对传统的诸如会计报表、账册凭证等审计对象进行审计外,还应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本身进行审计,即审查计算机内的程序和文件。只有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才能对被审计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作出客观的、公正的评价。但是,目前审计电算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相对滞后于会计电算化。另外,由于审计工作本身的不规范,或者规范性的要求因未能得到重视而没有很好地执行,这也为开发研究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和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带来了难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对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经济业务的企业进行审计时缺少计算机辅助审计环节,将为他们的审计结论意见带来难以预测的风险。

二.降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对策

1.分清被审单位的会计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对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日趋增大的风险,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除了严格遵守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守则的要求,保持职业上应有的认真和谨慎之外,还应注意通过分清企业会计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来转移本不属于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会计责任。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在与客户签订约定书时,须写明委托方对提供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负责等内容,并对全部审计业务均要求管理当局提交一份声明书,以防止委托方提供虚假证据;或者在委托方提供虚假证据,而由于其舞弊技术的高明并加以精心的掩饰,审计人员即便采取了标准的审计程序和也没能查出的情况下,作为委托方应承担会计责任的依据。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师对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关键在于怎样才能使其内容严密,不致于形同虚设。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协会应从保护注册会计师利益出发,不断地完善有关权利义务的法规,不断地与法律界沟通,使法律界能够认同审计责任的界定标准,帮助注册会计师反击那些毫无根据地扩大注册会计师责任的诉讼,进而影响公众对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理解和认同。

2.建立保障制度,增强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承受能力。

7.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及审计策略的论文 篇七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对策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6年公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中对审计风险定义为: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 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 审计风险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 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

1 注册会计师面临的主要审计风险

1.1 虚假信息披露

虚假信息披露是指企业将一些本身并不存在的、虚构的内容, 以信息公开的方式公布于众。主要有两种:一是编造本身并不存在的信息, 欺骗投资者做出错误判断;二是故意掩盖某些已经发生事实的真相, 或者扭曲已发生的事实。虚假信息披露导致的审计失败案例随处可见。

1.2 重大遗漏

重大遗漏是指企业的信息披露报告中, 未将应当记载的事项完全予以记载。重大遗漏包括过失遗漏和故意遗漏。前者是一种非故意行为, 需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警觉性;后者是一种舞弊行为, 背后隐藏的是不正当的交易或事项, 如偷税、漏税、违法担保等。企业的重大遗漏也会使审计人员难以保证发现和纠正, 从而使审计处于高风险状态。

1.3 误导性信息披露

误导性信息披露指公开的事项虽然是事实, 但由于陈述存在缺陷, 对客观事实做出不准确描述而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有多种理解或与事实完全不同的理解的行为。如无根据的盈利预测和对企业发展前景的夸大描述等。误导性信息披露使审计人员难以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 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使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遭受巨大的审计风险。

2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以“科龙-德勤”事件为例

2005-2006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 等相关职能部门对“科龙案件”和格林柯尔系进行立案调查, 科龙在2002-2004年间的重大财务造假问题渐渐公诸于众, 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此期间为科龙提供审计服务的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却出具了两份保留意见和一份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其审计意见非常不公允, 没有尽职勤勉, 违反了会计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究竟是由于审计业务内在固有的局限, 使得审计不可能揭示出所有财务造假, 还是因为德勤违反审计准则存在执业过失, 造成审计失败, 这在社会民众、会计业界与德勤之间产生了众多争议。针对这一事件, 关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成因, 笔者分析情况如下:

2.1 被审计单位方面原因

在“科龙-德勤”事件中, 科龙电器这个客户被行内公认为“烫手的山芋”, 德勤为科龙提供审计服务冒了极大的风险。科龙电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三方制约不足, 科龙电器的大股东持股比例没有超过30%, 股权结构相对比较松散。独立董事制度严重失效, 其主要表现在对郎咸平指证顾雏军操纵科龙业绩和与格林柯尔的关联交易没有任何明确的说法, 甚至长期不参加董事会会议。

2.2 注册会计师方面的原因

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责任和风险较大, 需要从业人员具有接受专业知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执业能力实训的背景。科龙-德勤案例的审计失败很大原因是审计人员未能恪守职业标准与职业道德准则。

2.3 会计师事务所方面的原因

德勤为科龙审计3年报告收取了高达1 320万港元的审计费, 在激烈的审计市场竞争中, 德勤和科龙之间的这种“固有利益关系”使得德勤难以查错揭弊, 在承接业务 (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 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两极间徘徊, 这种两难的境地严重地影响了审计师独立客观地发表意见。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德勤对科龙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审计程序不充分、不适当, 未发现科龙现金流量表重大差错等。德勤作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 为了自身的利益, 没有充分、适当地执行审计程序, 降低审计成本, 最终以审计失败为代价支付了巨额的审计成本, 实在得不偿失。

2.4 社会方面的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投资者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对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有很高的期望。投资者期望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实可靠、及时有用的不存在虚假误导的信息, 使他们可以据此做出正确决策, 以降低投资风险。而一旦其投资受到损失或发生其他经济纠纷时, 往往将注册会计师与被投资单位一并提起诉讼, 力争从这些利益获得方得到补偿。这就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诉讼风险。

3 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建议

本案例中德勤身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 百年来一直在美国及全球享有良好的声誉, 却深陷于科龙陷阱中不能自拔。通过以上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审计不仅仅受限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和执业能力, 还受被审计单位环境, 以及外部大环境的影响。

虽然审计风险基本是客观存在的, 是无法完全消除的, 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对风险加以识别、衡量及控制, 以最少的成本将审计风险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降至最低, 从而减少注册会计师及其审计人员应承担的责任。根据风险管理的模式, 笔者就注册会计师控制审计风险应采取的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3.1 提高自我专业能力和遵守职业道德

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 审计行业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 准则的修改, 审计程序的创新。作为执业的注册会计师, 要积极学习新的审计知识, 提高自己的专业胜任能力。同时要求我们的审计人员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专业准则, 恪守自己的职业操守, 在执业中保持谨慎性, 不因市场激烈竞争而不顾审计质量, 低价承接业务, 为迎合客户而违背职业道德和增加审计风险。

3.2 谨慎挑选客户, 在业务承接阶段控制风险

对于新客户, 事务所应当首先评估自身是否具备专业的胜任能力, 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行业, 不接受力不从心的业务, 避免事务所承受超过可接受范围的审计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还应该建立客户承接与保留存续的政策, 可以通过询问前任注册会计师、往来银行、律师或核阅客户过去涉及的诉讼、分析财务报表等方式来评估客户是否存在潜在的重大审计风险, 规避和控制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审计风险。

3.3 与委托人签订鉴定业务约定书

业务约定书是一个明确注册会计师和委托人的法律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文件。在与客户签订委托书的时候, 要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作为注册会计师, 应当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 在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 重视在合同中订立免责条款, 保障注册会计师的正当利益。

3.4 投保注册会计师责任保险

我国注册会计师责任保险是1999年后推出的, 根据我国《注册会计师法》第28条规定:“会计事务所要按照国家财政部门的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 办理职业保险”。责任保险有利于分散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风险, 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抵御风险的能力, 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利益, 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 同时维护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另外注册会计师应该通过宣传, 让社会公众了解注册会计师的功能, 降低其“期望差距”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审计风险。最后, 注册会计师还应加强其对法律法规的认识, 提高其法律责任的意识, 进而规范自身的职业行为, 同时举办专题讲座邀请相关方面的资深人士讲述面对审计风险, 如何处理和应对, 供同行业的执业人员参考和学习。

4 结束语

注册会计师应当能够成为当今社会经济活动当中的重要角色。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对被审计单位情况的了解, 扩展审计证据范围, 形成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评价, 包括它的环境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 对这些风险的评估, 是注册会计师确定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确定发生重大错报可能的领域与方向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 有效利用内控评价结果, 合理选择测试性质、时间与范围, 充分利用分析性测试, 科学地把握审计质量, 根据管理理论的发展及企业的具体情况, 对审计技术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运用电脑技术使风险评估工作程序化。此外注册会计师还应加强对知识的学习、积累、更新,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最终达到控制审计风险, 保证审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荣, 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 2004 (4) .

[2]陈毓圭.以审计风险准则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中国独立审计准则[J].商业会计, 2004 (01A) .

8.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及审计策略的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成因;控制策略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对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为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在这种发展形势下,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也显得格外重要。如何能够保证内部审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进而为高校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国高校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前,必须认清内部审计的风险成因,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控制策略,保障高校事业的稳步发展。

一、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

1.风险后果的间接性。高校的直接经济活动有限。且高校内部机构一般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因此一般不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但内审部门提供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比如对领导干部的任期评价。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对被审人的任用.从而影响被审计人甚至其所领导的一个部门的发展。

2.风险表现的隐蔽性。审计风险造成的各种损失特别是对高校生存、发展的宏观方面没有明显的数据来衡量。故不被一般人所知晓.有的损失甚至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者本人都未觉察到。

3.描述现状。不进行评价,不表示意见也是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一个特征。有的内部审计为了避免审计风险,对所审计的事项不敢定性,甚至不敢揭露就事论事,只罗列事项、数据,只描述现状,不进行评价,更说不上提供一些处理意见或为领导提供建设性决策意见了。这样的审计.无为也就无,.也没有存在的必要,这样的内审机构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就是自身的生存风险。

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1.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

高校的内部审计就是通过专门的审计机构以及审计人员,对内部的财务收支以及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评价。高校必须具备独立的内部审计机制,并引进专业的审计人员,保证内部审计的科学性。然而在实际的高校管理工作中,却普遍存在审计机构不健全的现象。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的高校中具备专门内部审计机构的还不足50%,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合署办公形式,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内部审计的科学性。另外,内部审计还要具有独立性,这是保障内部审计职能正常发挥的必要基础。然而大部分高校的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再加上当前高校运行的日趋复杂,内部审计的职能与自身的定位也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不可避免的会使高校的内部审计风险有所增加,同时也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2.缺乏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

随着高校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大部分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审计工作有所加强,然而从高校的内部审计实际情况来看,审计队伍薄弱,不能够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首先,当前的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比较缺乏,按照相关的审计要求,最低不能够少于学校教职工总人数的3%,这是当前很多高校都不能达到的。审计人员的缺乏,学校的审计组织就不能够建立,审计工作效率低。另外,即使一部分高校审计人员人数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然而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的审计技能与知识素养,使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科学性。内部审计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与会计知识,更要掌握经济管理、信息管理等相关知识,还要对国家出台的与高校内部审计相关的各项政策法规有足够的了解,这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一旦缺乏专业的审计知识与技能经验,便会使审计工作缺乏客观性,不能够全面考虑问题,进而影响到高校的顺利运行。

3.审计范围扩大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高校的财务工作以及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内部审计逐渐向投资、物资采购等多方面扩展,高校的内部设计涉及到高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审计的范围不断扩大,传统的审计方法以及审计规则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高校审计工作的发展,再加上犯罪分子手段的隐蔽以及高科技的应用,这无疑会增加内部审计的难度,单纯的通过查账、调查这种方法很难达到内部审计的目的。另外,审计范围的变化也对审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是不能够及时更新审计思想,认识到审计工作带来的新的变化,很容易造成新的审计风险。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控制策略

1.更新内部审计观念

对高校的内部审计归根结底是为了使高校能够健康、平稳发展,促进学校办学效益的提升。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并针对当前审计工作出现的各种变化,进行了新的创新。在继承原有的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绩效审计的新思路。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审计控制与防范体系,要能够体现出绩效审计的思想,并充分落实在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另外,审计思想要与时俱进,能够与高校的建设与发展相适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与审计方法保障内部审计质量。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要提升自身的审计能力,与当前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提高审计效,为高校的建设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有着一定的独特性,它肩负着监督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的重任,保障了高校的日常运行,因此,一定要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与地位,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高校要建立起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引进具有专业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归学校领导,为内部审计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对内部审计基于物力、财力、人力方面的支持,保障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作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审计,当出现问题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以法律为基础,科学审计,为学校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风险导向审计

随着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提出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策略,主要是对审计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审计的重要项目进行确定,这种审计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审计的效率。风险导向审计不仅包含了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而且能够对高校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科学的认识,从中发现高校经营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项目,然后对这些项目进行重点审计,避免出现舞弊、重大差错的现象,提升内部审计的效率。另外,要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提高责任意识,有效规避风险,进而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率。

4.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当前,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这对审计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满足高校审计工作的需要,必须对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不仅要引进具有专业审计、财会、计算机等知识的人员,更要配备专业的物资管理以及精通法律的审计人员,使审计机构人员的年龄与知识结构能够在合理范围内,促进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另外,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最新的审计方法与审计规章制度,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及时更新审计观念,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经济活动的需求,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促进高校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当前,内部审计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是高校日常运行的基础保障,也是高校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支撑。因此,必须对内部审计给予高度重视,建立起独立的、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配备具有综合素质的审计人员,促进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王宝利.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及评估[J].会计之友,2014,(14):116-120.

[2]蒙亲绒.风险传导视角下的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及控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605-609.

[3]王涛,林丽雪.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会计之友,2014,(14):113-115.

[4]唐玉平,赵凤琴.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因素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3,27(3):115-118.

[5]胡服.强化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4,(8):171-172,173.

9.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及审计策略的论文 篇九

审计风险管理是指针对来自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和审计业务本身有关的种种风险,通过对各种风险进行分析、估价和衡量,并选择科学、系统、规范的方法和手段,为减少和避免这些风险而形成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1.2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的特征

1.2.1 审计风险管理的二重性

审计风险管理的二重性是审计风险的不可避免性和可以避免性,审计风险的发生从总体上来说具有必然性,审计风险具有客观实在、不可避免的性质,旧的审计风险源消失,新的审计风险源又会发生。

1.2.2 审计风险管理的模糊性

审计风险管理的模糊性是指风险与机会并存、损失与收益并存,成功的机会可能发生风险,而风险的可能发生又给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带来更多的收入。

1.2.3 审计风险管理的潜在性

10.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 篇十

摘要:审计风险模型先后经历了初级审计风险模型、基本审计风险模型和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三个阶段。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揭示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并从审计程序、审计资料、审计人员、法律法规等多个角度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审计风险 演进过程 风险模型

一、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

(1)初级审计风险模型

17,英国爆发了审计史上著名的南海公司事件,该事件标志着现代审计的产生。自那时起至20世纪初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审计师普遍采用的是账项基础审计模式,此时的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业务本身具有发生重要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固有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师检查了存在错误或舞弊的凭证和报表却没有发现错误与舞弊的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控制模型表述为: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检查风险(DR)

该模型是审计风险模型的最初发展阶段,体现了账项基础审计模式的基本思想,该思想至今仍被不同程度地采用,应用于一些重要科目的审查,以后阶段的模型皆是在这一初级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基本审计风险模型

1938年,美国爆发了审计史上最大的案件――麦克森・罗宾斯公司倒闭事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其后颁布的增加的审计程序方面明确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与评价,这使得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开始在审计实务中应用,并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成为主流。由于该方法以控制测试为基础,因此产生了内部控制没能及时防止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即控制风险。同时,由于审计师在该方法下大量采用样本测试,于是存在着部分不能反映总体性质的可能,即抽样风险,从而提高了检查风险的水平,此时的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在原有基础上逐渐演变为: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l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

相对于初级审计风险模型来说,基本审计风险模型已经初具规模,审计风险因素也基本齐全。由于审计师强调通过评价内部控制来发现和降低经济业务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审计的重点由固有风险转移到了控制风险上来。该模型在当时并未成形,但它已成为审计师决定实质性测试性质、时间和范围的主观依据,为审计风险模型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控制下,管理舞弊和欺诈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更是爆发了以美国安然公司会计造假丑闻为代表的系列财务造假案件,从而引发了职业界对现行审计风险模型与审计方法的思考和探索。10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发布了一系列新的审计准则,将原有的模型重新描述为:

审计风险(AR)=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DR)

这一新模型被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使用这一模型的审计模式则被称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较传统模型,新模型在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包含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认定层次风险包括传统模型下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而总体层次风险则是指企业的战略经营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过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的可能,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新模型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理念、范围的扩大和延伸,是传统模型的继承与发展。

二、审计风险模型在我国的应用

(1)设定期望审计风险

期望审计风险,即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所愿意承担的一种主观确定的风险水平。该风险的大小没有专门的理论框架或指南为其提供科学的依据。一般来说,高期望审计风险表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比较乐观,愿意用比较简单的审计程序和较少的审计成本进行审计;低期望审计风险则相反;中期望审计风险介于两者之间。不同的会计师事务由于执行的审计风险政策不同,不同的审计人员由于审计经验、对审计风险的偏好、能力水平以及审计对象不同,故所设定的期望审计风险水平也不同。

审计人员设定期望审计风险水平时,一般应考虑以下因素:外部报表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被审计单位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偏好。

(2)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人员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应当实施下列审计程序: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宏观经济因素、行业因素、微观因素。2)重大错报风险的定量分析,根据重大错报风险的三类影响因素,可以用模糊数学评价法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具体步骤包括建立指标集、建立权重集、建立评价集、模糊综合评价。

(3)确定检查风险

设定好期望审计风险概率,评估完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后,即可倒算出检查风险的水平为:

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期望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上式是审计过程中更为常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我们认为,该模型应用的关键在于期望审计风险水平应该严格控制在最大可容许水平下,即实际审计风险水平应当小于期望审计风险水平。可以看出,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重大错报风险成反比。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反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

三、审计风险模型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风险难以定量分析

在我国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很难确定各种风险要素的具体数值,而只能用高、中、低等水平代替。审计毕竟是一种依靠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的职业,多数情况下,各审计风险要素的评估、审计证据的.收集数量和审计证据的收集方法还需要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来确定,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很难依靠数学模型进行审计规划。

(2)两个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澄清

在现行准则体系下,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之间的关联在理论上并没有得到清楚阐述。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源于控制环境薄弱而导致的对会计报表整体(包括各种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产生的广泛影响,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同各种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直接相关,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评估。

(3)审计人员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审计风险模型的运用需要大量的专业判断,这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来看,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往往不能从整体上掌握和执行审计准则,使相当部分的审计项目仅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存在为节省工作时间和成本而省略或减少必要风险评估程序的现象,这从审计计划阶段起就带来潜在的危害,无法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点,从而低估重大错报风险,使审计风险模型衡量的准确性大大降低。

(4)法律因素在风险模型中的考虑不够充分

法律因素是审计主体承担最终责任的原因,这里的法律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法律环境,如公民的法律意识、执法的严格程度等。审计风险的最终表现是承担法律责任,这取决于根据法律和法规而进行的法院判决、庭外调解、双方协商以及管理机关的处罚决定等情况。在审计质量等同的情况下,公民法律意识高低不同、执法环境不同,审计主体承担责任的频率就不相同。因此,分析审计风险不能不考虑法律因素,这也是现行审计风险模型所欠缺的。

四、应用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1)选取合适的审计方法程序

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更注重于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关联交易账户的准确性以及披露信息的可靠性,这就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的过程中,要更留意了解被审计对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其行业状况、治理效果、产权归属、经营业绩、筹资情况、目标战略以及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任何环节都应列入审计取证的范畴。针对上述这些事项合理设计审计程序,将审计资源集中在关键部位、关键事件,将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控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利用模型中函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各种风险因子的权重、系数进行科学设定,实现统一量化评估,从方法程序上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科学准确性,使审计操作更具备实际意义。

(2)建立相关审计资料库

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从被审计对象战略经营的高度去审视风险审计模型,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全面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对象所处的行业环境、竞争状况、经营方式以及预期收益等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仅仅依靠人脑或手工收集整理,容易出现疏忽或纰漏,必须借助强大的数据库,对相关信息予以完善和留存,以便在制作模型随时需要时,进行调用和运算,以期得到最好的实际效果,用以指导审计工作。

(3)加强对审计人员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

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不仅是对审计理论与实务的一次全面创新,更涉及到企业经营、金融数据等诸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性、综合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部门应下大力气培养复合型的审计人员。要进一步充实审计人员的审计理论知识,培养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注意提高审计人员的实务操作技能与职业道德。

(4)完善相关的制度法规体系

风险导向审计已逐步成为审计实务的主流,这为需要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作保障。一是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出台,填补诸多审计实务的真空地带。二是对现有法规进行梳理整理,充实相关新的内容。三是搞好相关法规制度之间的配套衔接,避免出现互相矛盾的地方。使得整个法律环境更有利于审计人员开展工作、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维护审计工作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浅析新准则下的审计风险模型[J].财经界(半月刊),(09).

[2] 崔慧静.审计风险模型改进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04).

[3] 王瑞,冯庆.浅析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J].经营管理者,2008(09).

[4] 辛旭,刘佳.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与应用[J].中国注册会计师,(12).

上一篇:爱心感言qq语录下一篇:缺勤检讨书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