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师”之我见

2024-10-12

“未来教师”之我见(共9篇)

1.“未来教师”之我见 篇一

做有未来的教育之我见

一、理论探索情况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现阶段,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当前的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受教育者自身的全面个性发展应该依赖于、服从于、融合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我们不能只就教育谈教育,我们还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在急剧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为未来培养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教育者要树立为未来而教的观念,我们要“做有未来的教育”!在教育的未来话语里,社会方方面面的迅速变化将会对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对教学环境、教学形态、教学内容、教学评价、队伍建设以及教育管理等有着更新更高的要求。

有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创新的教育,应该是教师角色转变后的教育,应该是走向全球的教育。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我们的关注点都在于它是否能够满足未来教育的需要,特别是能否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而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获知更全面、更完整的信息。

二、实践行动情况(一)学校办学理念

传承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思想,有效实施扬长教育,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开发适应不同特质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通过学生的不同发展,实现学校的多元发展。(二)学校发展优势

1、基础雄厚: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良好的办学传统,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学校领导班子精诚协作,勤奋务实、教职员工师德优良,业务精湛,日益彰显的办学效益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连续被评为郑州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学校再发展基础扎实。

2.特色鲜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办特色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是未来教育是重要内容。“感恩教育、体育艺术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三大支柱架构起了我校“扬 长教育,特色办学”的发展模式,办学成效显著。

学校被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确认为“儒学文化基地单位”,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学校艺术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被国家体育总局确认为“啦啦操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足球传统项目学校”,被中国舞蹈家协会确认为“国家级中国舞传统项目学校”,河南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南省健美操培训基地”<体育艺术教育>;被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授予“AFS国际文化交流金牌学校”,这些荣誉的获得为学校办学特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学校行动研究 1.德育工程

围绕“德方正 才博雅 志高远”这一基本培养目标,将品行修养浸润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积极开拓德育工作新路子,引导学生参与到学校和班级的日常管理之中。不断探索适合现代学生心理需要和成长特点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实施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教育。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2.课程与教学

未来的教育重在适合,适合个体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校做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和实施,并构建基于学校文化传统、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学生个性特长的校本课程体系:重点开发《特长生校本课程》,化解文化课学习与专业训练矛盾;重点开发《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未来的教育要面向全球,国际理解交流我们走在前列。根据国情、校情创编系列课程,教育学生了解异国文化,拓宽视野,学习跨文化交流知识与技能,做未来的合格公民。

开展“学科微课程研究”,通过基于“生本”的学科“微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实施“翻转课堂”,构建适合我校学生的“校本”教育教学微课资源;培养并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建立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3.队伍建设

未来学校教育的比拼在于学校教师的比拼。我们紧紧围绕“陶塑人生”办学理念,牢固树立“扬长教育,特色发展”指导思想,切实践行“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干部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提高行政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促进工作绩效的不断提高。构建“以校为本”的教师教育体系,以教师专业能力提 升为核心,使教师勇于做新知识的学习者,教学改革的探索者,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学校发展的推动者,打造良好教育生态。

4.教育科研

围绕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使教育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工作融为一体;依托学校核心课题,逐步推广课题成果;学校逐步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科研队伍,锻炼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学者型”学科带头人,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型”教师,塑造“特色发展”名师,适应未来的发展。5.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平,个性发展水平和长远发展水平,建立以校为本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有效实施评价并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实现教学的持续改进。评价促进教学过程的改进,教学改进的成果通过评价来体现,形成“综合评价--问题认定--原因分析--学校决策--行动落实” 的良性管理机制,提升学校领导力。

三、问题及建议

(一)问题

1、随着办学特色的日益彰显,特长生数量日益增加,涉及特长专业的领域也不断扩大。特长生的专业学习和文化课学习如何协调共进,仍处在探索的过程中。

2、社会的快速变革和进步让教师眼花缭乱,社会的多种诱惑让学生无所适从。部分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下降让他们失去前进的动力,新科技和新教学手段让老教师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建议

1.教师的终身学习

教师必须牢固地树立起只有好好学习才能生存下去的信念。在态度上,要谦虚、诚恳、认真、开放;在方式上,要由被动变主动,要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在内容上,要全方位地学习。既要学习勤奋和坚韧,也要学习严谨和机智,既要学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要学先进的管理制度、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未来的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学生。2.教师的创新意识 学习不是目的,学习只是创新的准备,学习的目的在于超越!未来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创新,不创新永远是落后者,落后者总是要吃亏受穷的。未来的教师最终要成为一个创新者,未来教育的主题应该是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最具创造力的民族。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习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第一需要,创新将成为未来教育的灵魂所在。做有未来的教育,是我们的一种教育思考、一种教育主张、一种发展理念。做有未来的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要回应社会发展,回归教育本真、求真务实有所作为,正是我们“做有未来教育”的精神特质,做有未来的教育,我们在探索,无惧艰险!

2.“未来教师”之我见 篇二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1、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矛盾较为突出。由于农村学校条件艰苦, 很多青年教师不愿意扎根农村教书育人, 留不住公办教师, 加之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够合理, 生源分散, 便存在相当数量规模在100人以下的村级小学, 由于受编制限制, 导致一个教师要包一至两个班所有科目的教学, 部分教师周课时量超过规定标准, 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学质量。大部分农村中小学里, 由于专业教师缺乏, 教非所学, 学非所教的现象普遍存在, 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2、农村教师年龄老化, 结构不合理, 客观上阻碍了农村学校教师潜能的开发。现有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观念滞后, 教学水平低下, 是农村教师现状的不争事实。大部分民转公教师未受专业化的训练, 仅凭日积月累的经验展开工作, 尽管他们的学历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 致使他们的知识体系, 教学能力, 综合素质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3、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向农村配置教师, 没有充分照顾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基础薄弱, 专业化教师严重短缺的局面, 导致学校不能很好的整合教育资源, 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4、许多教师教育观念落后, 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认识不到位。在素质教育及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过程中, 很难把握教材, 适应课堂教学新要求, 从而限制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教师的成才是岗位成才, 岗位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教中学”是岗位成才的根本途径, 行动研究是岗位成才的重要形式。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必须通过系统进修培训和校本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来实现。

1、加大教师交流力度工作, 在教师交流中实现信息交流、方法交流、学科交流、情感交流, 取长补短, 带动农村学校吸收先进理念, 规范办学行为, 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应加大城市教师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 解决城乡教师分布不均的问题。如采用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下乡送课、送教活动, 指导农村教师开展课堂教学, 教研教改, 把农村学校的教师送到城镇学习, 以支援缓解部分学科紧张的矛盾, 实现定向帮扶, 以提高农村教师适应新课改的专业技能。

2、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体系。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专家的智慧引领, 同事的合作互助, 岗位的寻求探索, 都可以成为教师的加油站, 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注重个体的学科差异。建立农村教师培训达标体系, 针对农村学校部分学科缺少专业教师的现状, 选派教师离职培训。另外, 要开展积极有益的读书活动, 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 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让读书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点。通过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 在教学实践中学习, 提高、补充、完善。

3、搭建有益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教师工作在教学一线有着共同的经历, 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因此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搭建各种不同形式的尤为重要。首先, 要抓实以“校本培训”为主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教研组为单位, 开展教研教改活动, 创设集体备课的条件, 开展师徒结对等形式给教师相互学习, 相互切磋, 共同提高的机会。其次, 让教师有机会走出校园, 合作探究, 进而促进教师的凝聚力。如定期举行片区教学交流, 有计划的组织到各学校观摩学习。再次, 加大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建设, 扩大教师交流的空间, 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新途径。

4、建立教师专业考评制度。依据新课程的目标和教研教改的内容制定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 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 学会总结的过程, 使之成为督促教师自觉实现专业提升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3.“未来教师”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人力资源 管理 现状 发展趋势

1、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综述

1.1人力资源的本质

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企业员工的知识、技能、体质和潜能在员工团队中发挥作用时产生的价值,是现代企业持续、健康经营的保证。

1.2人力资源的特征

1.2.1 人力资源的生物性

首先人也是生物,人力资源存在于人体之中,是具有生命的。在管理中,应该了解人的属性,根据人的属性制定符合人性的管理方案。所以人类资源属于人类自身特有,具有不可剥夺性。

1.2.2 人力资源的时限性

时限性是指人力资源的形成与作用效率要受其生命周期的限制。因为人力资源属于人类自身特有,而每个人都要经历幼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每个时期发挥的作用不同,正如人力资源管理一样,如果在没有最佳的时期充分利用开发,就会浪费人力资源,只有做到适时开发、及时利用,才能最大程度的体现人力资源的价值!

1.2.3 再生性和增值性

人的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学习或者参加培训来得到提高。当然,人力资源的再生性不同于一般生物资源的再生性,除了遵守一般生物学规律之外,它还受人类意识的支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力资源要实现自我补偿、自我更新、持续开发,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注重终身教育,加强后期的培训与开发。与企业的实物资本所普遍存在的收益递减规律不同,人力资源往往呈现着不断递增的收益流向。而且其再生过程也是一种增值的过程。人力资源在开发和使用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创造财富增加其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知识的积累更新,提升自身的价值,从而实现其价值增值

1.2.4 人力资源的磨损性

其实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磨损,或是有行的或是无形的,人自身的疾病或者衰老都是有形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不断下降,技能越来越退化,这都属于无形磨损。而人力资源也存在着这些磨损,在这个新时代,不论是知识或者技能都在不断的覆盖原有的,都在更新,人力资源的磨损速度也就越来越快,在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创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1.2.5 人力资源的社会性以及能动性

人力资源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由此产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既要注重人与人、人与团体、人与社会的关系协调,又要注重组织中团队建设的重要性。能动性是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本质所在。人力资源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潜能,能够在人类活动中发挥创造性的作用,既能创新观念、革新思想,又能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发明新的技术。

2、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以及问题

人才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动力的之源,员工重于利润,人力资源是企业制胜的关键,谁能掌握越多的人才,谁就能脱颖而出,独占鳌头。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众多的人口一方面让我国面临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有着巨大的优势,我国目前人力资源总数为7.1亿左右,尽管人力资源的数量比较大,但是总体素质还是比较低的,据初步统计,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科技人员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而我国人力资源的利用率更低,仅为发达国家的1%~2%,由此可见,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这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尽管有个别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大部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不少国有企业依然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在员工流动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缺乏活力,员工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员工流动性差。在员工能力问题上“贤者居上,能者居中,工者居下”不能很好的体现,不能有效的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能。当然我国的人力资源教育和再教育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力资源大国,只有将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不断提高受教育水平,将科技发展放在第一位才是必要的选择。人力资源管理还面临一些问题,用人制度僵化、缺乏竞争机制;分配制度也缺乏新的突破;人力资源部在现实中普遍充当执行、参谋的角色,没有纳入经营决策层;缺乏科学、合理、有效、可行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企业中,一些老总总是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培养优秀的员工,使其价值充分在工作中体现出来,人力资源工作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对整个公司的绩效构成支撑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人力资源直面的困惑,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只有这样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够获胜。

3、人力资源的未来趋势

4.教师师德考核之我见 篇四

引言:老师,当年何其神圣的称谓,在古代,信息还不能爆炸式的传播,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于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时过境迁,最本质的师道没有变,但不可忽略的是角色,形式的改变,不能再以从前的观点去看,要与时俱进,只有“坚持本质,有所跟进”,才不至于期盼回头,才不至于误入歧途,就不会时而高高在上,时而不入九流,时而红包叠叠,时而骂作畜生。

京华时报讯(记者张灵)校长性侵幼女、教师体罚学生等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教师素质问题的广泛关注。针对此情况,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昨天透露,今年内将出台教师师德考核评价规定,为师德划出“红线”,越线教师将受到严惩。

以下引自论坛:

我不会建议我的学生以后当老师 看到教育部年内将给教师师德划红线,我觉得我应该说点什么:1442万教师出了几个败类,8000万党员有几个干净的,凭什么就单给教师师德划红线?给官员高薪养廉,结果人家贪污几十亿还能感动中国,而将教师工资待遇与公务员分开,始终不涨,偶尔有偿家教就十恶不赦;说教师还有两个假期,我呸,你们也不问问假期给老师安排了多少没用的培训;要求老师不能打学生,不能骂学生,不能体罚学生,好,那教师不管了,又说教师不负责任,管严一些吧,又说限制学生个性发展,次奥,不打不骂,不批评不体罚,你让教师怎么管,说要用沟通和真心感化学生,你当教师是如来佛祖啊,你怎么不把快要枪毙的贪官或杀人犯送到学校来让我感化;说老师应该像蜡烛一样无私奉献,这话让人听得恶心,这都什么时代了,你问问你们家现在有几根蜡烛,这时代谁用得着蜡烛,谁看得起蜡烛,再说了,既然你把教师当蜡烛,凭什么要求其发出白炽灯的亮度,你给我这个待遇了吗?

这个社会现状存在着一种病态的发展趋势,教师待遇和教师地位被一再的贬低,惊闻教师不让作弊遭打,这是什么时代?连学生准考证填错都是监考老师的错,教育决策的这帮孙子到底是用什么东西思考问题的?以前,教师在人心目中是崇高的,而现在,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对教师行业任意指责,为什么现在老师的地位越来越低,或许也正是因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对教育说三道四,都认为自己的教育观才是正确的。教育工作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低,教育工作的独立性越来越低,甚至没有什么独立性,一堂课你该怎么上,该讲什么,学生应该怎么教以及一个老师的任何言谈举止现在都不由老师决定,而是由这个社会决定,这也决定了老师讲课方式和课堂模式的死板,在这种模子一样的环境下怎么可能出来有独立思想的人才。

5.践行“四有”教师之我见 篇五

题目:践行“四有”教师之我见

学 校:天津市河头学校

姓 名:郎客宣

践行“四有”教师之我见

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职责,决定了教师在道德水平上必然应高于社会的人群。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社会职责,其教育学生的手段主要是自己的知识、才能、情感、理想和人格,其中教师的道德品质,人格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崇高的道德品质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教师只有以自己的纯洁灵魂,高尚品格去影响学生的心灵,才能培养出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新一代。我参加了多次的教研活动,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碰到好的老师。作为学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师。作为教师,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同学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我们日常挂在口头上的“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受同学的影响也受教师的影响,而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愿意接近的教师,比学生不愿意接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这是我加入教学教育工作领域来感触最深的。只有大家相互信任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我感觉要成为师德高尚的老师,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经常自省:

我认为教师这项工作,体现师德的意识是很强的。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如果马马虎虎教学,也可以应付过去,这只是敷衍塞责履行教学工作。如果我们养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后,自检一下自己是否尽职尽责。反省自己可以激励自己,这是积极进取的表现。一个人,贵在自知之明,这需要有自省作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长在哪里,缺在何处,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骄傲自满,时间一长,就会脱离群众,就会退步,就会降低自己威信。当然,只有自己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

二、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

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我认为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会教学相长,形成一种师徒般的师生关系,但处理不好,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老师应去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人的个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然后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去因材施教,去处理一些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还是教与学工作中,只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我们的办法才会更多,处理问题会更慎重,师生间只要形成了一种和谐关系,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就会比较顺利。

三、必须树立平等对待观:

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只是我们老师没有把他发掘出来。每一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我提倡平等对待,教师应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教师应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

作为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对学生严格要求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认为师生间就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简单关系,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会阻碍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观点具有“权威性”,久之则会压抑学生的潜能,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我时常会注意到了学生的一些想法,尽量让其讲完其看法,然后我再讲讲我的看法,不同之处我们探讨,这样可激发学生的一些有见解的想法和看法。同时对我们教师的思维也有启发意义。可以说教学应以“人”为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新。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教师切勿将此言理解为可以用“家长”的身份来干涉学生、指使学生甚至利用学生。有句古话说,“人有德于尔,尔不可忘。尔有德于人,尔不可不忘也”。

不和谐的师生关系阻碍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成为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一大弊端。处在世纪之交的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究竟需要具备怎样素质的教师队伍.我认为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第三,必须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第四,必须改变封闭的教学方法;第五,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以下从我自身的做法谈谈教师的修养培养: ——脾气控制上怎么修养自己

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能否培养好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好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崇高的责任感,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路。通过学习我更体会又一次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我主要就脾气控制上怎么修养自己,谈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费了好大功夫精心准备了一节精品课,然而,当我们兴冲冲地走进教室时,却被一片打闹不止的混乱景象搅得兴致全无。这时您是怒气灌顶高声训斥,还是巧作欢颜温文尔雅? 我认为,如果高声训斥,至少有以下几点害处:一是人在气头上往往容易出言不当,不但会破坏教师自身的形象,也会破坏师生感情,有时甚至还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情感隔阂。二是破坏教师自己的情绪,影响正常授课。如果教师一进教室就生气发火,上课时情绪就会一落千丈,无法投入热情,学生也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压抑情绪。因此,这时教师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调节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衡量优秀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忧、惧等情绪,以及由这些情绪造成的心理氛围,必然会对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自身的心理健康。与开朗活泼的教师朝夕相处,学生必然会受到积极情绪的影响,也会保持愉快向上的情绪状态。反之,如果老师经常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或经常发脾气,学生必然会感受到压抑与沉闷。积极的心境来源于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如果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胸怀开阔,兴趣广泛,为人友善,心态自然就会平和。

二、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的过错。

所谓宽容就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能容纳。教师的教育在心理上从来不是单向流动的,在这个流动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态度一经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就会产生相应的改变。一旦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受教育者的学生之间有了情感的沟通,学生就会信任教师,这就为接受教育打下了基础。而宽容能够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 雨果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只要我们多一点宽容,我想我们收获的也许比想象的要多得多。

三、及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如果我自己怒从心头起时,最好先不要说话,可以做几次深呼吸,或者暂时离开现场,让自己有时间冷静下来。当然,教师要能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它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同时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6.教师职业幸福之我见4 篇六

发布者:宋武申 发布时间: 2013-12-7 9:20:2

4教师的职责是教学,而课堂就是教师的主战场,那么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上出高质量的每一节课,享受课堂,享受人生,快乐学生。

幸福感来自学生的肯定。你的课堂,学生期待向往,得到学生的认可或肯定,你就是幸福的。课堂出彩,人生精彩;课堂质量高,幸福指数就高。只有懂得享受上课的乐趣,才能使课堂成为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享受着课堂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幸福感来自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只有善待学生,学生才会善待你,这样你就会有成就感,就会有幸福感。不要只顾优秀学生的品学兼优,却遗忘了学困生的唯一亮点,因为他们可能走向社会就是优秀者。

幸福感来自自己的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因为学习和反思,才会不断成长、提高,最终在提高中幸福。作为教师,一定要喜欢且善于读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你不但要写一手好字,还要会写出好文章,进而,培养出会写漂亮字和好文章的学生,自然而然就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幸福感来自自我调适的成功。快节奏的时代,生活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工资不很高,要学会自我调适,有效的办法就是运动,身体好,精神就爽,精神爽,工作效率就高,幸福感就会随之而来。

7.识真·务实:教师专业阅读之我见 篇七

一、识真:教师专业阅读之目标诉求

有人说:“眼界决定境界”, 此话经典。眼界, 就是“目光”, 就是理解事物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能力。所以常以“目光”来隐喻思维与认识, 那是因为认识事物须以“看” (观察) 为始获得表象, 然后方能进行分析、判断、筛选、整理等思维加工, 进而“见” (揭示) 其本质规律。阅读对人意义甚多, 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看, 形成专业“目光”, 以便探求与认识教育之“真相”与“真义”, 进而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当是教师阅读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也是最根本的目标所在。

1.跃升视点的高度。

认识事物, 首先须“看”;为使“看”达到最好效果, 就须选好视点———“看”的落脚之处, 落脚之处不好, 则视线不畅, 视程不远, 无疑“看”得不清, 进而无法认识事物之关系或本质。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表明的是视点对于观察效果的影响, 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揭示的是视点对于认识效果的影响。“看”者喜好不同, 视点选择自然也各不相同;然而, “居高”方能“临下”, “登泰山”方能“小天下”, 只有高视点才有大见识, 这是普遍的道理。语文对人而言, 究竟是应需之工具还是需求之表征, 究竟是生活之手段还是生活之本身, 诸如此类的语文与语文教学本体论问题, 至今依然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语文教师, 从事的是语言文字的教学, 面对的是这样一门学科性质争议不断的课程, 如若自己没有站到哲学的高度, 没有相应的宏观目光, 没有本体论意义上的学科价值定位, 而是盲从专家固守传统, 或者听凭感觉依顺习惯去教学, 那就永远不能拥有自己的语文教学, 甚至将永远迷失作为语文教师的自我。跃升视点的高度, 就是要能从宏观的层面, 从总体框架中, 从源头意义上, 看清语言之本性、教学之本义、教育之本旨等带有统率性与全局性的问题, 进而颠覆曾经固守不放的错误观念, 转变曾经自得的错误行为。

2.拓展视域的宽度。

视域, 俗称视野, 本意是眼睛能够看到的区域、范围, 在学术上引申为人的知识领域。从教师的专业特性看, 语文教师似乎明显不像数学教师那样突出, 某种意义上说, 语文教师并不很像专家, 倒是很像“杂家”, 他们不必样样都精, 但得门门都懂。这种“模糊”的专业特点, 表面看似乎意味着专业要求可以放低, 其实恰恰意味着专业要求更高, 单是从专业阅读维度看, 就要求语文教师有更广泛的阅读范围, 有更开阔的学术视野。一个文本放在面前, 要能够从诠释学、修辞学、逻辑学、语义学、语用学等任一维度做出灵活而完满的解读;一堂观摩课任务来了, 要能够调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历史学知识、传播学原理、社会学理论等, 将教学程序、师生互动、媒体辅助等因素有机融合设计得滴水不漏;一位学生上课“刁难”教师, 教师要能够既冷静周旋控制局面, 又随时“拿出”腹中“现成”的积蓄从容应答。而这种职业境界的实现, 靠的就是语文教师足够宽阔的阅读面, 包括直接影响平时教育教学的应用技术的知识。一个成熟甚至希冀成功的语文教师, 就应该达到这种境界, 就应该做到不靠“拐杖”走路, 不依赖教参教学, 更不依附他人打发职业生活, 而是凭借自己的学术积淀, 独立地解决各方面的教育教学问题。

3.开掘视觉的深度。

视点的高度表达的是“登临高处”看问题, 视域的宽度表达的是“跳到外面”看问题, 视觉的深度表达的则是“站在原地”看问题。“站在原地”看问题, 就是涉足或直面现象时, 目力能穿透表象直击深处, 看到最要害的东西。这样的“看”当然也与思想的高度、知识的宽度有着紧密联系, 不过, 在其心理和行为特征上, 主要表现为能透过具体事件或情境等现象元素“洞见”其深藏于内的真实诱因, 或者“预见”其蕴伏其后的必然结果。两个班级, 语文整体素质与学习风气均旗鼓相当;两位教师分别接手执教其语文, 两月后调研两班学生习作, 发现甲教师的学生习作中心明确, 条理清楚, 选材均扣题较紧极少离题, 文字表述规范极少有疏漏, 堪称滴水不漏;乙教师的学生习作中心尚明确, 思路较清楚, 选材稍欠精当, 但颇多新颖有趣, 语言略显松散, 但颇为鲜活灵动。由此, 有人“看”到了甲老师潜心教学高度负责;有人却认为甲老师过度追求教学精细化和零失误, 过分在意学生的表面成绩, 分明是“功名”思想严重, 忽略学生的实质发展和长远发展;认为乙老师则恰恰相反, 他 (她) 在意的是学生习作思路的拓展和语言潜能的开发。两者相比, 自然后者值得肯定。从同一现象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就是“视觉深度”不同。教师应该“看”到深处, 方能使行为更符合规律, 更有益于学生。

二、务实:教师专业阅读之行动方略

实现“识真”的阅读目标, 须付出“务实”的阅读行动。务实之旨在于既要顺应客观教学之需要, 又要考虑主观精力之许可;既要通过阅读力求精通一二, 又要借助阅读尽量总览“百千”;既要伴随阅读升华思想, 又要在思想升华中完善行动, 形成自己的教学话语。

1.“上下相应”。

“上”, 指高端论理类读物, “下”指草根叙事类读物。“上下互动”就是既要阅读以理性思辨方式论述事物本质本源的读物, 诸如教育哲学、语言哲学、语文教学本体论等著述或论文等;也要阅读以感性叙述方式呈现事物现实状貌的读物, 诸如教师教学日记、课堂教学案例、课堂观察实录等。国学大师傅佩荣先生曾这样形容高端阅读:“高原上空气较为稀薄, 未必可以久居, 但是视野辽阔, 或许可以‘望尽天涯路’, 对于人生全貌及价值层次可以作整体的了解与评估。”对语文教师而言, 通过阅读高端理论读物, 可以汲取论辩力量, 锤炼“形上”思维, 学会从本体和本源上认识语文、语文教学以及诸多相关问题的“真相”;通过阅读草根叙事读物, 则可以直面语文、语文教学领域纷纭复杂形形色色的具体现象, 占有丰富的一手素材, 取得草根层面的话语权。在高端阅读与草根阅读的交替“穿行”中, 随时以“形上”的目光观照来自草根的原生态事实、事件、情境、情形, 从而使高端理论贴地而行, 接得地气, 获得下沉的佐证;同时随时以“形下”的目光回应来自高端的大智慧理念、理论、引领、引导, 从而使草根叙事仰首而望, 沐得天光, 获得升华的空间。教师阅读做到这样的“上下互动”, 便能立于厚实的实践根基, 又练得卓越的思辨能力;既不被凌乱的日常教学纠缠得晕头转向, 又不被抽象的教育理论折磨得云里雾里。

2.“内外兼修”。

“内”, 指专业之内的读物, 对教师而言, 就是与教育教学有直接关联的读物, 对语文教师而言, 就是与语文教育直接关联的读物;“外”, 就是专业之外的读物, 在语文教师看来, 与语文教育没有直接关联的、与教育没有直接关联的读物, 都属于专业之外的读物。不过, 有必要说明的是:“内”与“外”的界线大致存在, 但并非泾渭分明。“内外兼修”, 是指既要重点阅读对增进语文教师之语文学科素养以及提高语文教师之语文课程教学能力具有直接作用的专业修炼读物, 又要广泛涉猎“专业修炼”之外的读物。读专业之内的读物, 谁都没有异议, 读专业之外的读物, 或许有人质疑。其实, 天下万物, 无不有着关联之处, 世间万事, 无不有着相通之理。读读数学教学书籍, 会变得严谨周密;读读哲理小品, 会变得深刻睿智;读读禅宗故事, 会变得淡薄功利;读读情感美文, 会变得真挚诚恳……总之, 阅读专业之外的书籍、报刊, 绝不是浪费精力, 更不是误走歧途;阅读专业之外的书籍、报刊, 往往会从中发现与教育教学同样的道理, 从而获得深刻的启迪, 使自己于“山重水复”的徘徊中蓦地看到“柳暗花明”的奇妙景观。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 要使自己在专业之内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应对从容、运化自如, 就必须在深度“聚焦”专业之书的基础上, 宽幅“扫描”外围之书。

3.“精略并举”。

“精”, 是指精读, 即认真地、反复地读, 对文本之语言文字逐字逐句揣摩研究, 以求得深入领悟与透彻理解;“略”是指略读, 即大概地、粗略地读, 通过扫读、跳读、摘读等方式, 对文本陈述的主要人物、事件梗概、前因后果等有个大致了解。精读与略读, 是两种基本的读书类型和读书策略, 对它们的选择和运用, 是由读者精力与读物对读者之需要情形决定的, 有足够精力或打算投入大量精力对文本进行精细审视时, 便运用精读策略;精力不够且仅需从文本获取最基本信息不必精推细琢时, 便运用略读策略。语文教师必须有精读的嗜好, 必须下精读的功夫, 对学科及学科教学的相关原理、概念体系, 应锲而不舍寻根究底, 查字典, 找资料, 直至找到依据得以正确的诠释;自己确认须弄清楚的理论问题、名词术语, 应潜心凝神冥思苦索, 理清脉络求得真意。在这样的精读中, 方能厚积底蕴, 方能练就睿智的目光, 在实践中穿越现象, 直抵本质。语文教师也须有略读的习惯,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有限的时间固然不必也无法“读遍天下书”, 然以此为由而放弃略读, 不是应取的态度。略读应学会全方位搜索, 大区域选题, 高速度浏览, 多形式摘记, 通过看标题、览要义、剪精粹、辑文集等, 力求知晓最多信息, 增长最大见识。有了这样的略读, 方能真正拓展视域, 方能在教学中尽少遭遇无法应对的尴尬。

4.“入出同行”。

8.教师听课之我见 篇八

一、当前教师听课存在的问题

1.敷衍了事,三心二意

听课过程中,不少教师人在心不在,出人不动脑,敷衍了事,三心二意。听课时,有的在下面开小会、有的神游天外、有的批改作业和写教案、有的干脆打瞌睡甚至中途离开。在听课中,只带了人来,但没把头脑带来,只是一个看客与听众,对所听之课没有更多的思考。

2.没有准备,盲目听课

许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印象:马上要上课了,很多教师才急急忙忙地拿个听课本直奔教室,课前没有任何的准备工作,有些可能会赶着课前两分钟拿起学生的书本浏览一下教学内容,有些甚至根本都不知上课要讲什么内容。这当然也和听课活动的安排有关系,因为很多时候听课的教师只知道在哪听课而不清楚听谁的课,听什么内容,所以也不会提前分析教材、教参,研读课标,研究学生,想想如果自己来上课的话,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怎么突破难点等。

3.为听课而听课

每所学校通常都将教师每学期的听课任务与教师考评结合。因此,许多听课教师仅仅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听课任务,只要听够节数就万事大吉,至于听课作用无从谈起,导致听课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到了最后听课节数是完成了,可质量却上不去,无助于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有一位教师在被问到近期忙什么,她说在忙听课,也忙“被听课”。当谈到累不累时,她说“被听课”多少有点累,但听别人的课,更累。原来,学校规定每人每周要听4~6节课,原因是“校领导看到老师在忙,就放心了”。

更何况有的教师是跨学科听课,若抱着学习的心态当然无可厚非,但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凑听课节数。听课的教师对这门课程根本不了解,听课带着强烈的盲目性,完全处于被动,也就不能参与到课堂中去,这样的听课其实可以说完全无效,纯粹浪费时间。

4.听完就结束,没有后续跟进

每次听课结束后,教师一哄而出,各奔东西。但事实是如果听完课以后没有评课,听课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可能因为工作安排的原因,听完课后让教师立刻聚在一起评课比较困难。但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来进行听课的后续跟进。如,可以要求每位教师写听课反思,等到每周备课组活动时,安排出固定的时间,进行反馈交流,评议得失。大家共同总结经验修正不足,这样的听课活动才可以说对于执教者和听课者均有帮助。

二、重视听课方法,引领教师有效听课

听课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听课才能发挥听课的作用,让听课更有效呢?

1.听课前做好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盲目性是效率的大敌,听课也是如此。教师盲目进行听课与有所准备地听课,效果大不一样。听课前要有充分准备。第一,要了解授课教师,了解其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教学习惯等;第二,要熟悉教材,熟知教学内容与重难点,对要听的课程内容有个清晰的了解与把握;第三,事先了解要听课的班级的班风和学生的日常表现,了解学情;第四,带好听课必需的物品,如听课本等,并且要注意听课时的纪律,不要开小会,保证听课时注意力集中。

只有在听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听课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关注到自己要关注的重点。做到有“备”而听,课堂中的一切就会尽在掌握之中。

2.听课时有针对性地听看记,善听巧记

听课过程中,听课教师要认真听的就是听上课教师是怎样导入新课、引入新知识的,是怎样启发学生思维的,是怎样指导学生学习的,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是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是怎样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要看上课教师的板书、表情、体态、看上课教师使用的教具与运用的教学手段;不仅如此,更要看学生的反应,看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表现等。

听完课后并不断地加以揣摩和回味,才能真正地消化和吸收听课的精华。而要能够在课后揣摩和回味,就必须善于记录,为课后“反思”提供依据。那么,听课时应该记些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是按听课顺序以课堂实录或提纲挈领的形式记录下课堂时间分配,即教学各环节所用时间、教师教的时间和学生学的时间;记录教法学法的选择与应用;记录教师处理偶发事件的情况;记录练习内容、形式和效果等。记录中,要重点关注教学目标落实、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辅助手段的应用与板书设计、练习设计与知识拓展等。具体而言,重点记录以下几点:

(1)记讲授环节。讲授环节体现着授课教师授课的方法性、艺术性、灵活性等特性化内容。所以,要注重对讲授环节的记录,这对听课人更有启迪性。

(2)记录闪光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节课也总会发现一两个闪光点。把这些记录下来,课后可以仔细揣摩,再将这些精妙之处拿到自己的课堂上去实践印证。

(3)记录不足点。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理想与现实还是会有距离的。事先做好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总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很可能出现不尽如人意之处。听课记录时把这些也要特别记录下来,帮助我们吸取教训,以便自己在教学中得以改进和提高。

(4)记录疑问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个人对于教学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在听课时,我们对别人的教学,可能会持不同看法。在听课时,也应把这些地方重点记录、标记出来。用以反思、商榷和询问。尤其是自己与执教者有不同的思考、不一样的环节设计时,更应该记录下来。教学水平就是在这样的碰撞中得以提升。

(5)记录灵感点。听课者在听课的过程中要随时记下当时的感想、感悟和收获,并进行归类、整理、总结。这不仅有利于课后评课、交流。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3.听课要有自己的思考,学会举一反三

教师不要为了听课而听课,教师听课要有自己的思考。听课只是在模仿,模仿得再好也是别人的。亦步亦趋的结果是失去了自己,画虎不成反类犬。听得多不一定就能提高教学水平,即教学水平能否提高不仅仅取决于教师听课的数量,不在于教师听了多少节课,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会不会听、能否在听课中举一反三。能否在听课时通过思考,透过现象发现本质,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模仿。

三、教师听课时应注意的细节

1.教师听课前要把需要处理的事务处理完以后再去听课,听课时要做到专心、心无旁骛。听课时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教师在听课时手机要关机,不要发出影响上课的声音。在听课时不要私下交谈,更不要谈论与上课内容不相关的事情。不要影响正常的上课秩序。

3.听课要有计划,不要突击听课,不要为了听课、为了完成任务而听课。要保证听课数量,更要注重听课质量。

4.听课前要做好准备,了解听课的内容、班级情况,听课要有的放矢。■

9.教师职业道德之我见 篇九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天职,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职业道德倍受关注。

国家在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花大力气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全社会尊师重教风气正在形成。对此,我有如下认识。热爱祖国,献身教育,在实践中升华人生价值是师徳的灵魂,也是师徳素养得以提高的内在动力。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道德,献身教育事业正是体现了教师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能否自觉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社会主义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准。人们常用照亮别人,牺牲自己的红蜡烛来比喻教师的工作,借以赞颂教师乐于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特点、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产生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自豪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不为名、不为利,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价值,把培养好下一代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

师徳的实质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社会对师徳的根本要求,也是师徳的重要特征和优良传统。它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重言传,也重身教。孔子说过其身正,不言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教育史上对教师的根本道德要求是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言行一致,处处事事努力做学生的表率。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生在校学习,往往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化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板样。教师不仅处处事事都应严于做到身正为范,以自己的良好形象来教育和感化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远大的理想、诚实谦虚的品质、勤奋好学的作风和礼貌待人的素养。

师徳的核心就是爱学生。尊重学生是现代教育人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就是通过倾注在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对民族、对人民的感情融汇于对学生的培养上,教师对社会的责任与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注是息息相关的,教师把自己的才智、精力、热情献给社会是从献给学生开始的,又落实在桃李满天下的伟业中。教师对学生感情的加深,一方面不仅会激励自己更加精益求精,而且会为了学生而更加注意锤炼自己的品德素养。师徳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谦虚和无私奉献,教师对学生的感情会促使教师把各种美好的道德在教学过程中以隐性的或显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是促使教师教书育人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感情也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缩短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教师更准确地认识学生、把握学生、亲近学生,从而沟通知识传播的渠道,使之更加通畅。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遵循規律、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最基本要求。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教育者应该象工匠研究其加工材料的特殊性那样研究学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各个年龄阶段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育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科学精神与道德精神的统一。教师的教育条件不可能一成不变地重复出现,更沒有一套可供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使用的现成教育模式。教师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年复一年地重复使用。

因此,教师必须以对国家人民、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精神,勇于探索,具有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拓宽思路,想出新办法,提出新见解,解決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这样,教师的教学生命力才会更加旺盛。

上一篇:2016关于婚礼邀请函下一篇:自行车行业十一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