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调研报告(精选7篇)
1.县域经济调研报告 篇一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如何立足比较优势、破解突出矛盾,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自治区加快“五个基地”建设贡献力量,既是海勃湾区面临的重大课题,又是当前的中心工作。
科学把握并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环节
海勃湾区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优势、不断增强的产业基础优势、多年积淀的微观经济主体优势,都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依托。
1.“组合式”资源区位优势突出。自治区整体资源优势明显,但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资源情况单一,无法形成组合优势。而海勃湾区及周边不但有煤、石灰石、铁、硅等30多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并且黄河流经全境、海勃湾水利枢纽即将建成蓄水,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110、109国道、京藏高速和包兰铁路穿城而过,航班直通北京、上海、西安等枢纽城市,实现全市“一刻钟”城际快线、周边“一小时”城市圈,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式辐射型“区域交通中心”。使得海勃湾区成为自治区为数不多的资源区位“均衡配置”地区之一。
2.产业经济基础优势不断增强。近年来,海勃湾区在推进经济转型中,一方面,坚持延伸升级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初步构建了煤—焦(电)—化工(钢铁、建材)循环精深加工的传统产业发展格局。全区已形成2850万吨洗煤、630万吨焦炭、100万吨钢铁、460万吨水泥、520万重量箱浮法镀膜玻璃产能和15.6亿标方焦炉煤气处理能力,现代煤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积极承接和培育新兴产业。成功引进以陕汽新能源车辆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带动近20个上下游配套项目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已经起步。管材、线缆及高档涂料等非资源项目也逐步建成投产。另一方面,进一步繁荣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引进了沃尔玛、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大型项目,规划建设了6个专业性物流园项目;金融机构发展到63家,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海勃湾区第三产业占到全区经济总量的38%,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 54.2%、83.1%。
3.微观经济主体优势更具活力。海勃湾区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完成较早,极大地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非公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在吸纳就业及税收的贡献率方面均达到85%以上,民间投资是拉动投资增长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一批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本土企业家、管理人才和熟练的产业工人队伍得以培养,成为深入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坚实基础。
海勃湾区在快速发展进步的同时,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从增长动力看,投资仍处主导地位,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协调性不够;从发展环境看,存在区域竞争趋同化、资源消耗大、环境容量受限等多种潜在障碍;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集聚要素的区域中心城区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从产业内部看,传统产业仍处支柱地位,新兴产业刚刚破题。这些矛盾都需要在发展中下大力坚持不懈予以破解。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建设区域中心城区,实现产城融合科学发展,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根本所在
面对转型发展的繁重任务,海勃湾区将围绕“推进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建设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区”战略目标,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步伐,努力实现新跨越。
1.突出“产业三化”发展思路,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首先,巩固提升能源、化工、冶金、建材4大优势传统产业。突出千万吨级煤焦化基地建设,注重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应用,力争成为自治区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和清洁能源输出基地重要的支撑点。以点带面,努力在“传统产业新型化”道路上取得新进展。其次,以推进现有新兴产业项目达产达效为抓手,力促早日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强陕汽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市场推广等方面工作,着力突破油改汽方面的政策障碍,促其尽快规模化生产;加大对瑞格工贸等陕汽配套项目的扶持,同步推进面向区域优势产业的化工机械等装备制造业,积极融入自治区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中。加快推进光伏镀膜玻璃、逆变器等新能源产业项目及高岭土生产高档填料、粉煤灰制矿物质纤维等新材料项目达产增效,不断扩大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通过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发展、双促进,最终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目标。
2.突出“宜商则商”的区域中心城区作用,进一步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严格实行土地分区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大力推进滨河新区建设、旧城区改造提质、棚户区搬迁安置。加强门户交通枢纽功能,完善供热、供电、供气、给排水、防灾减灾等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承载集聚辐射力。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为本地和周边居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高标准、高规格完成区医院、中医院的迁移新建项目,力促医技水平提质升级。以大型三产项目建设为抓手,全面、适度、优质繁荣壮大第三产业。加快推进维多利财富广场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苏宁电器等知名连锁品牌及万达等国内商业地产龙头企业;超前谋划物流产业布局,加快城区南部煤炭、北部冷链和空港物流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全力打造区域性生活性物流和生产性物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壮大金融行业,实现融资多元,加快建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抓住乌海湖蓄水契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切实将城市文化优势转化为现实产业优势。充分用好中国书法城、赏石城和“乌海湖”等特色“名片”,推动书画奇石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大型旅游集团,加快环山环湖、黄河景观带基础设施和旅游资源开发,形成山水相依、绿洲沙漠相伴,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多元集聚的特色旅游观光基地(景区)。通过建成辐射周边的区域中心城区,推进第三产业繁荣发展,增强消费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实现县域经济增长由单一依赖投资向多元化内生性增长方式转变。
统筹协调推进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实现人民富裕、社会和谐,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中心任务
1.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根本,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靠二产拉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不断提高非资源型产业比重,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强化循环经济建设这一抓手,大力推进资源产业延链升级,提升循环发展利用水平,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节能降耗的双重效果;加强环境综合治理这一手段,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突出抓好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以用促治,继续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大污水、固体废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提高达标排放水平;大力推进生态建设这一重点,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以沿路、沿山、沿河绿化带为主体,以乌海湖纽建成蓄水为契机,加大绕城水系和生态绿化建设力度,切实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化覆盖率。
2.坚持富民优先,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惠民政策和惠民工程,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把更多的财力用在群众直接受惠受益的项目上。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就业容量,优先解决库区、农区转移居民就业问题,千方百计促进居民就业增收。进一步扩大提高养老、医疗等“五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采煤沉陷区和棚户区居民搬迁安置力度,真正让搬迁居民搬的出、住的稳。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拓宽救助渠道和领域,让更多困难群众得到全方位、经常性救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政府权力和管理重心下移,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加快数字城管建设,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扎实推进“平安海勃湾”建设,全力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2.县域经济调研报告 篇二
汾阳:“白绿黑”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不到一年的时间, 我先后3次去汾阳调研, 每次都能看到这里的新变化。就拿汾酒工业园来说, 第一次去是听思路构想, 第二次去看规划图纸, 第三次去我就站在了热火朝天的大工地上。它是汾阳实施“白绿黑”战略的龙头工程, 要用3年时间建成100亿元销售收入, 带动10万农民增收的白酒园区。资金主要来自煤焦企业, 目前已完成投资9.6亿元, 是典型的转型发展项目。发展核桃产业是建设“绿色汾阳”的重要举措, 2010年秋冬他们新建一批千亩 (66.67 hm2) 连片核桃基地, 种植核桃5万亩 (0.33万hm2) 。核桃会展交易中心项目扎实展开, 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区完成规划, 十大龙头项目启动。此外, 加快推进300万t大型煤矿和20万t甲醇项目, 引资兴建废旧轮胎综合加工园区。汾阳的“白绿黑”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可超过50个亿, 增长100%。更值得关注的是, 孝义、汾阳、介休经济圈蓄势发力, 有望成为我省县域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
永济:强化五大产业支撑, 没有煤炭资源也能实现翻番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就资源禀赋而言, 大体可走3条模式不同的路径。一是立足资源优势, 发展以煤为基的产业;二是打破资源局限, 培育特色产业经济;三是以煤为基与多元发展有机结合, 这是较为理想的增长模式。永济没有煤炭资源, 他们的经济工作紧紧扣住了非煤县市如何实现翻番这一主题。2011年初, 我到运城督察重点项目, 在永济所看到的是五大产业竞相发展。以新时速电机“双十双百”工程为重点, 放大电机制造业对转型跨越的带动效应;加快海丰、广海、麟龙等铝业项目建设, 提高铝加工业档次和附加值;启动阳煤丰喜、中农化工等项目, 建设城东化工区;大力扶持化工装备制造业, 优化工业结构;以粟海、忠民等为龙头扶持23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十二五”末, 永济五大产业产值可达380亿, 财政收入可超过12亿, 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可分别突破25 600元和13 000元。永济县域经济发展态势告诉我们, 无论是有煤还是没煤, 只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来谋局布阵, 真抓实干, 就能够全面实现“十二五”主要经济指标翻番。
右玉:在生态立县基础上加快产业强县
过去的60年, 18任县委书记坚持不懈抓造林, 形成了宝贵的“右玉精神”, 创造了生态立县的奇迹。2010年右玉荣获山西省林业生态县、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称号。太阳能光伏电厂建成, 5个风电项目完工, 风电装机容量全省第一;矸石电厂、海子湾水库、大呼高速、运煤专线和集运站基本建成;材料化工、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项目落地。2010年, 右玉财政收入增长41%,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 农民收入增长15%, 比城镇居民收入高1个百分点。2011年右玉的新兴工业提速, 煤炭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依托沙棘、胡麻、肉羊和小杂粮优势, 吸引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风电光电等低碳能源产业迅速壮大, 清洁能源产业带已见雏形。新上一批苗木产业、林下经济、林草加工业等林业生态项目, 生态优势逐步向产业优势拓展, 生态与产业效益同步提升。优化杀虎口、小南山、苍头河、右卫老城的景区规划及线路设计, “塞上绿洲”游和“西口文化”游初现端倪。右玉的成功实践将证明, 这里不但能够产生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 而且还会创造转型跨越的“右玉模式”。
沁县:走板块式发展道路, 努力跳出“贫困陷阱”
沁县是我的扶贫联系点, 最近按省委下乡住村安排, 我还到这个县的温庄住了两天。2011年是沁县“招商引资年”, 他们确定了用1个34%确保4个15%的目标。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要超过34%, 以实现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15%以上增长。规划建设五大板块85个项目, 其中工业板块15个项目, 农业板块15个项目, 城镇化板块34个项目, 生态板块7个项目, 民生板块14个项目, 目前已开工54个项目。特别令人高兴的是, 沁县现代农业发展尤为“有板有眼”。种植业五大板块:10万亩 (0.67万hm2) 沁州黄小米、7万亩 (0.47万hm2) 蔬菜、10万亩 (0.67万hm2) 核桃林、1万亩 (0.07万hm2) 中药材、1万亩 (0.07万hm2) 育苗基地;养殖业四大板块:5万头牛、150万只兔、300万只鸭、300万kg鱼。最近沁县抓住山西“综改区”建设机遇, 进一步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板块布局:创建北方休闲养生度假示范区、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示范区、旅游业改革创新试验区、综合改革发展先导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县和水利改革发展试点县。显而易见, 沁县县域经济正在走上板块式发展道路, 找到了跳出“贫困陷阱”的支撑点。
清徐:在高起点高平台上实现“三化”互动
清徐县面积不大, 但县域经济分量较重, 是我国中部百强县, 2010年农民收入达8 792元, 名列全省各县第一。2010年清徐作出了“十二五”“三化”互动的发展布局。在工业新型化方面, 重点发展物流、汽配、食品等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大企业和新材料等销售收入过30亿的产业集群。在农业现代化方面, 投资90个亿建设太原现代农业示范区, 3年内发展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3家, 5年内全县食醋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农产品基本实现“农超对接”。在县域城镇化方面, 以汾河为主轴打造“双城、5镇、52村”城乡一体化体系, 建设功能完善的卫星城。为此, 清徐抓住项目建设、对标活动、招商引资三项重点工作不放松。领导包项目, 捆绑责任, 跟踪问效, 重点项目周汇总、月协调、季观摩。向一流标准看齐, 找出差距和不足, 制定具体整改措施, 列出对标时间表。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主攻央企省企, 承接产业转移, 走集群式高端化道路。清徐作为太原都市圈南扩第一站, 区位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有条件走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前列。
原平:着力破解土地、容量、软环境三大瓶颈
改革开放初期, 原平经验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 但后来的发展放缓。2010年原平提出要正视问题, 找准差距, 深挖潜力, 发展速度力争忻州第一, 经济实力向全省十强挺进。2011年他们锁定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0%, 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分别增长15%这四大目标, 千方百计破解土地、容量、软环境三大瓶颈。采取了科学调整土地规划, 划定产业园区地块, 尽量占用未利用地, 用足占补平衡政策, 想办法多造地, 清理利用闲置土地, 用好移民搬迁土地等多项措施。用置换、减排、挖潜的办法, 解决环境容量不够的问题。制定优惠政策和提供优质服务, 一旦发现有人设置障碍吃拿卡要, 则严惩不贷、严厉问责。原平扭住投资325亿元的晋北铝业三期、投资88亿元的同华电厂二期, 投资30.8亿元的钢铁技改和投资30亿元的热电联产项目不放, 加快千万吨洗煤、新型煤化工及风电、软陶瓷、装备制造等项目建设, 努力实现“十二五”翻番的良好开局。
盂县:建设阳泉新辅城, 融入太石都市圈
阳泉是我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 盂县则是阳泉实现“千亿产值、百万人口”目标最具潜力的拓展区。盂县把大县城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平台, 采取定规划、搭框架、强设施、优服务和分步开发5项举措, 投资4.8亿的十大工程2010年底基本完工。2011年他们按阳泉新辅城标准, 加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四规合一”的力度, 优先建设新城, 兼顾改造老城。扎实推进以总部经济为主的东城区, 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南城区, 以服务业和教育文体为主的北城区, 以行政办公为主的西城区等四大功能区建设。建设十大标志性建筑, 提升县城档次和品位。启动“四纵两横两连接”工程, 融入太石半小时经济圈。“十二五”末, 盂县县城建成区将由4.9 km2扩展到60 km2, 县城人口达到20万以上。以大县城为龙头的城乡一体化, 无疑会给盂县转型跨越发展增添强大的内生动力。
阳高:苦干实干再造两个新阳高
阳高虽然是国定贫困县, 但他们干事的人气旺, 发展的势头猛, 翻番的决心大。“十二五”期间, 阳高力保GDP年均增长32%,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3%。为实现翻两番的目标, 他们相继拿出90个项目, 总投资超过400亿元。目前, 3万t氯丁橡胶和化工新材料等一批大项目投产, 设施蔬菜、规模养殖、片区扶贫取得积极进展。根据省委省政府“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要求, 他们建蔬菜园, 设施蔬菜面积已占大同市50%以上;打养猪牌, 北京顺鑫北许屯项目2010年投产, 大白登项目2011年3月开工;发杏树财, 与露露集团合作投资3.6亿元开发杏产品, 2011年10月可完成一期, 二期建成后销售收入可达45个亿。最近, 阳高特别强调要以工作实绩论英雄, 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位置有作为, 防止可能发生的“换届综合症”。一年来, 我无论是盛夏去阳高召开全省设施蔬菜现场会, 还是隆冬到那里进行县域经济调研, 全县干部群众苦干实干的精神常常令我感动。
沁水:以煤补农保增粮增收, 以煤为基促多元发展
对于近年来的沁水, 人们往往知道那里的煤炭资源丰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其实, 这个县还非常重视以煤补农和粮食生产。2010年县财政支农资金达1.6亿元, 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农民收入增长15.7%, 绝对额是2005年的1.6倍。可见, 沁水发展县域经济没有忘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在做好“三农”工作基础上, 2010年他们围绕“气化山西”引资48.8亿元, 重点发展煤层气产业, 增加值增长44%。2011年随着一些大项目落地, 全县煤层气抽采可达20亿m3, 产值近20亿元。60万t煤制烯烃、30万t聚丙烯、30万t聚乙烯、40亿m3煤制天然气等项目扎实推进, 以煤为基产业链越拉越长。同时, 沁水物流业和旅游业开始破题, 3个物流园区开工建设, 舜文化旅游和树理文化旅游高位启动。5年后, 沁水GDP可超过200个亿, 财政收入可完成50个亿, 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调研中我感觉到, 沁水作为全省县域经济的后起之秀, 有把握率先实现翻番。
吉县:苹果转型, 壶口升级, 小县培育大产业
2009年, 吉县人口10.59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9.27亿元, 财政收入0.63亿元, 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相对较小。根据“一县一业”的思路, 一年来他们着力打造国家级苹果基地县。以优化种植布局带动规模扩张, 采取“八改十配套”的综合措施, 完善标准化苹果生产体系。2011年新种植苹果2万亩 (0.13万hm2) , 重点创建10个示范基地和1 000个生态果园。投资5 000万元的绿欣源果汁厂年底建成投产。依托冷库群建设大型产地交易市场和物流设施, 年内新增2万t储藏能力。5年以后, 吉县苹果产量将超过25万t, 总产值将增长3.3倍。黄河壶口瀑布是吉县县域经济发展另一张王牌。2011年他们进一步加快了壶口景区建设, 确保完成投资1 400万元的客服中心和停车场工程。以壶口为中心, 以建设五A级景点和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 统筹开发克难坡、人祖山、蔡家川旅游线路, 构建循环旅游圈。“吃吉县苹果”、“观壶口瀑布”, 有力地彰显了小县大产业的鲜明特色。
介休:民营企业加快转型, 推动经济整体跨越
在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中, 提供全市85%税收和90%就业岗位的介休民营企业独树一帜。然而, 民营企业粗放型增长和家族式经营的路子越走越窄,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让他们经历了一次“凤凰涅般”。最近一个时期, 介休集中精力引导民营企业招商引资, 加大转型发展项目投入。发挥民间资本厚实及民营企业家活跃的优势, 深化煤、焦、钢、碳素产业结构调整, 鼓励煤焦企业加快转型发展, 促进民间资本与现代农业高效对接。2010年投资1.5亿元建成3 500栋日光温室, 创造出以工补农的7种模式。设施蔬菜发展好的村, 当年就实现了农民收入翻番。2011年介休邀请13家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洽谈, 达成多项合作协议。陶瓷、有机硅、矿机园区等建设进度加快, 6万t高功率碳素、2.4万k W秸秆发电、120万t的H型钢项目年内竣工。“十二五”期间, 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民营企业群将成大气候, 上市民营企业达5户以上。可以肯定地说, 介休以民营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快速成长期。
3.县域经济调研报告 篇三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开始于2000年,采用县域经济的综合性、可比性、客观可行性的核心数据进行评价。
一、全国县域经济强县
参加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共计2002个,其中县级市368个、县1462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包括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西部百强县、中部百强县、东北十强县,共有305个,占全国县级行政单位的10.66%。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总人口为2149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34%,地区生产总值为45550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1.7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2134亿元,占全国的11.6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5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00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4.04%、138.83%、92.69%。
1、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在各省(区、市)的分布是:河北省6个,山西省2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5个,上海市1个,江苏省24个,浙江省25个,福建省8个,山东省25个,河南省7个,湖南省2个,广东省1个,四川省1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有90个,东北地区有5个,中部地区有11个,西部地区有4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江苏江阴市、江苏昆山市、江苏张家港市、江苏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浙江绍兴县、江苏太仓市、福建晋江市、江苏宜兴市、浙江义乌市、浙江余姚市、山东荣成市。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等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并列第一名。
新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有9个:河北三河市,山西孝义市,江苏铜山县、仪征市、兴化市,河南新郑市、荥阳市、禹州市、登封市。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1.4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68.1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59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9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5%、15.86%、22.57%、16.43%、8.99%。
2、第七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西部12个省(市、区)的县(市、旗)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第七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除西藏外均有分布,具体是:内蒙古自治区21个、广西壮族自治区10个、重庆市8个、四川省21个、贵州省5个、云南省10个、陕西省7个、甘肃省1个、青海省2个、宁夏回族自治区2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3个。
西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四川双流县、新疆库尔勒市、内蒙古准格尔旗、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云南安宁市、陕西神木县、云南大理市、四川郫县、内蒙古托克托县、四川绵竹市。
新进入西部百强县(市)的有9个: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额济纳旗、乌拉特后旗,广西柳江县、扶绥县,贵州清镇市,陕西安塞县,宁夏灵武市,新疆奎屯市。
西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51.7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74.5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4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8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00%、14.60%、27.10%、30.62%、10.60%。
3、第七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中部六省的县(市)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中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第七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在中部六省中分布是:山西省13个、安徽省11个、江西省8个、河南省42个、湖北省10个、湖南省21个。
中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河南巩义市、湖南长沙县、【河南偃师市、河南新密市、河南新郑市、河南荥阳市、河南禹州市、河南登封市】、山西河津市、湖南浏阳市、山西孝义市、江西南昌县、湖南宁乡县、河南伊川县、湖南望城县。河南偃师市、新密市、新郑市、荥阳市、禹州市、登封市等相连的六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并列中部第三位。
新进入中部百强县(市)的有13个:山西襄垣县、怀仁县、柳林县,安徽怀宁县、广德县、颖上县,河南宝丰县、长垣县、西峡县,湖北当阳县,湖南祁阳县、桃源县、汨罗市。
二、第七届评价中的创新性探索
第一,提出“区域经济强县组团”概念。所谓“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就是在某一区域内,地理位置相连、经济总量相当、经济发展方式相近的几个经济强县组成的集合。区域经济强县组团的提出是基于以下考虑:淡化相邻强县的非正常竞争,促进政府转变职能;促进经济强县之间的经济协作;推动区域统筹,有利于在诸如产业结构调整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推进城市群建设,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现在比较成熟的有江苏省苏南四个县级市一起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冠军组团,山东省青岛市下辖的三个县级市一起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中原地区的六个县级市,一起成为中原崛起的先锋力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的东山区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米泉市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融合发展,建立米东新区,推进乌昌经济一体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索。针对这方面的工作今后还要继续研究探索。
第二,县域经济发展要“以人为本”。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做到“强县富民”的统一,在第七届评价中将所有经济强县的居民收入水平罗列出来,供参考。按照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的居民收入水平的比值划分A+、A、A-、B等四级,各级规范是:A+级(上):1.25以上;A级(中上):1.00-1.25;A-级(中下):0.75-1.00;B级(下):0.75以下。
居民收入水平A+级以上的县(市)共有83个,主要集中在东部(69个)。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数量比较多的浙江省、山东省、江苏省和福建省的居民收入水平A+级以上的县(市)的数量分别是31、9、15、6个。不难看出,山东省县域经济强县(市)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对比例小,以后需要在“强县富民”的统一性上多做一些工作。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但并不是在全国的每块土地上都要上工业项目,建城镇。应该说,全国每个地区的社会公民应该享有社会文明差异性不大的权利。因此,针对全国所有县域(或城区),无论经济强弱,以居民收入为基础,结合居民消费、储蓄和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反映富裕程度的监测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在本届评价中先将收入水平公布出来,供大家参考,今后逐步完善,单独形成全国分地区富裕程度检测报告,为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提供向导。
第三,县域经济要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工业化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县域经济还要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县域经济不仅是中心城市经济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也是区域经济的生态屏障。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时,开始探索评价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环境约束性因素,初步从考察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着手。评价采用定性的方法,分A+、A、A-和B等四级,具体规范为:A级为正常级,A+级为正常偏上级,A-级为正常偏下级,B级为非正常级,说明县域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长远性恶劣影响,甚至无法恢复。国家环保总局开展的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以及安全监管总局的特别重大事故信息工作为评价提供了参考,同时参考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报道信息。
4.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四
以xx年为例,对xx县域经济发展和地方税收概况作如下分析
从以上分析情况看,xx县域经济发展和地方税收的关联十分紧密,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GDP的税收能力。
经济发展是地方税收的源泉。因此,要在不断加速扩张经济总量的同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一在工业经济方面,主打“三类经济”,即围绕建设好“三个基地”(全省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全省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基地、全省最大的大理石板材加工基地),主打“石头经济”;围绕创建好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推动产业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主打“循环经济”;围绕发挥好品牌和产业基地优势,主打医药食品产业经济。
二在农业经济方面,瞄准“多样、精致、高效”农业方向,做大规模、做足特色、做深加工,形成百名大户、千户农庄、万亩产业的发展格局,打造全省知名的现代农产名县。三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要加快旅游产业、现代商贸业的发展,强力推进新兴服务业发展,努力构建省级区域性物流中心。四在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应当在继续推进工业核心化战略的同时,注重使非公有制经济在质和量上都有一个实质性的提升,如围绕三大支柱产业扶持有配套的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产业的科学布局和分工,搞好产业辐射,延长产业链,形成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使非公有制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更好地从地方税收上体现出来。
(二)按照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立足产业集聚集群抓好项目建设,壮大经济税源规模。
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税源规模壮大的最重要途径。积极对接昌宁高速的开工建设,广昌到吉安高速的启动,衡茶吉铁路的东延,规划打造“四大重点区域板块”,即新老城区及周边统筹发展区域,藤田、陶唐产城融合统筹发展区域,龙(龙冈)上(上固)君(君埠)旅游产业统筹发展区域和全省知名农产名县统筹发展区域。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保持地方税源可持续增长。
一是立足招大引强上项目。围绕我县的资源优势和初步形成的三大产业基础,瞄准国内500强、上市公司、央企、科研院所招商,着力引进固投5000万元以上项目。二是是突出招商重点。在打通连接长三角、珠三角、闽西经济区交通大动脉的基础上,加强形势分析和监测,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三是加大外资引进力度。筛选一批传统优势企业、一批成长型企业、一批服务业企业,重点扶持,促其改造升级、靠大联强、做大做强,打造一批行业“小巨人”。
(四)加大地方税收管控力度,实现经济税源向税收的转化。
经济是税收之源,要使经济税源有效转化为税收收入,必须通过强化税收管控实现。一是严格依法治税。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认真执行各项税收政策,严格组织收入纪律,健全完善“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管理、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横向互动机制,加大税收违法惩治力度,规范纳税行为,大力组织税收收入。二是加强税源监控。加强基础性管理,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进一步夯实征管基础。针对不同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管理,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实行重点监控,对新建、续建重大项目专人跟踪管理,分级监控。
5.对于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五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不断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下发后,市委、市政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实施意见》,确立了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一化促两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现代中药、矿产建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和劳务输出五大主导产业,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全市生产总值完成 XXX.XX 亿元,gdp 总量比的 XXX.XX 亿元增加 XX.XX 亿元,按可比价年均增长 XX.X%,其中一产增加值完成 XX.XX 亿元,比XX.XX亿元增加XX.XX亿元,年均增长X.X%;二产增加值完成XX.XX亿元,比 XX.X 亿元增加 XX.XX 亿元,年均增长 XX.X%;三产增加值完成XX.XX亿元,比XX.XX亿元增加XX.XX亿元,年均增长XX.X%。财政总收入XX.XX亿元,比X.XX亿元增长XXX.X%,年均增长XX.X%,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X.XX 亿元,比 X.XX 亿元增长 XXX.X%,年均增长 XX.X%。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XXXX 元,比 XXXX 元增长XX.X%,年均增长 XX.X%。农民人均纯收入 XXXX 元,比 XXXX 元增长 XX.X%,年均增长 XX.X%。以来,**、**、**、**、**X 个
县区先后获得**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奖。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主导作用日益显现。全市现有规模工业企业XXX户,比XXX户增加XX户。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XX.XX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XX.XX 亿元、工业税收 X.X 亿元,相比分别年均增长 XX.X%、XX.X%、XX.X%。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加快,策划并实施了**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启动建设了**产业项目区、****医药园区、****钼业小区、**小岭工业区、**中村钒业小区、**云东钒业小区等 XX 个县域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到 XXXX 户,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 XX.XX 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 XX.X%。
(三)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XXX万亩、核桃板栗建园达到XXX万亩、优质茶园达到 XX.X 万亩、畜禽养殖示范小区达到 XX 个、大场大户 XXXX 户,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XXX 万亩,认定三品基地 XXX个、产品 XX 个。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 XX 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XX 家,其中省级 XX 家、市级 XX 家,打造出了金丝源等XX 多个特色品牌,创建省级名牌产品 X 个。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全市设立各类劳务中介机构 XXX 个,在新疆、山西、河南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建立劳务基地 XX 个,全市劳务输出 XX.X 万人,收入达到 XX 亿元。
(四)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第三产业繁荣活跃。近年来多方筹措资金 X 亿多元,重点抓了**溶洞、**金丝峡、**木王、**牛背
梁、**天竺山、**老君山、丹江漂流以及**凤凰古镇、**漫川古镇、牧护关度假区、仙娥湖休闲园等一批生态和人文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初步形成了丹江文化旅游长廊和山镇柞原生态两条精品旅游线路 XX 多处旅游景点,全市旅游接待人数 XXX.XX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XX.X 亿元,比分别增加 XXX 万人次和 X.XX 亿元,年均分别增长 XX.X%和 XX.X%。新兴服务业快速兴起,市场消费日趋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X.XX 亿元,比 XX.X 亿元增加 XX.XX 亿元,年均增长 XX.X%。
(五)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 XXX.XX 亿元,比XX.X 亿元增加 XXX.XX 亿元,年均增长 XX.X%;争取中省项目支持资金 XX.XX 亿元,比 X.X 亿元增加 X.XX 亿元,年均增长 XX.X%;招商引进项目 XXX 个,总投资 XXX.XX 亿元,实际到位资金 XX.XX 亿元,是 X.XX 亿元的 X.X 倍,年均增长 XX.X%。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继西合铁路、西康铁路建成通车之后,西柞、蓝商、商界、柞小四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坚实。
二、存在差距及原因 虽然近年来**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省内其它地市相比,无论从整体水平、经济规模,还是从人均发展水平情况来看,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全市 X 县的平均 gdp 为 XX.XX 亿元,与全省 XX 个县 XX.XX 亿元的平均水平、全省十强县 XXX.XX 亿元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全市 gdp 排名第一的**县为 XX.XX 亿元,与全省第一位的神木县 XXX.XX 亿元相差 X.X 倍;全市人均 gdp 为XXXX 元,比全省人均 gdpXXXXX 元低 XXXXX 元,人均最高的**县为XXXXX元,与全省人均最高的**县XXXXXX元相差几乎X倍。二是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在全省 XX 个县、XX 个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排序中,**区位居 XX 个区的第 XX 名,六县中没有一个进入上游前 XX 名,居中游 XX-XX 位的有**、**、**,居下游 XX-XX 位的有**、**、**,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整体靠后。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XXXX 元,比全省平均水平XXXXX 元低 XXXX 元,收入最高的**区为 XXXXX 元,比全省最高的神木县 XXXXX 元低 XXXX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XXXX 元,比全省平均水平XXXX 元低 XXX 元,收入最高的**县为 XXXX 元,比全省最高的神木县 XXXX 元低 XXXX 元。四是财政收入水平低。全市财政总收入占 gdp 的比重为 X%,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X.X 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 XX%,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X.X 个百分点;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XX.XX%,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XX.XX 个百分点。五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不强,带动力较弱,相对具有一定优势的中药材、畜牧、核桃、茶叶等产业规模小、加工层次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不稳固;六是县域工业化水平低。县域重工业比重较大,工业结构不优、产品单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全
市工业化水平为XX.X%,比全省XX.X%的平均水平低XX个百分点。七是县域城镇化水平较低。全市城镇化率为 XX.X%,比全省 XX.X%的平均水平低 XX.X 个百分点,县域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转移农业人口的作用不明显。八是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县域市场化程度不高,民营企业多数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 gdp的 XX.XX%,比全省 XX.X%的平均水平低 X.XX 个百分点。
经过认真分析思考,制约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七县区均属国定贫困县,由于历史原因,在所有制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较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较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仍然突出,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二是发展资金不足。七县区均属于资源型财政,支柱财源不强、新兴财源不多,县域财政收入总量小且很不稳定,加之历史负债较高,用于建设和发展的财政资金有限,主要依靠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转,县域经济缺乏发展的内生力。三是人才严重匮乏。由于受政策、环境、待遇等条件的限制,近些年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域企业工作更少,大量人才流向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造成人才断茬、青黄不接,直接影响了县域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四是科技带动力弱。县域科研机构体制机制不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低,科技对主导产业的支撑力不足。
五是对外开放不够。县区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县域经济的外向度较低、活力不强。六是行政效能不高。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根本消除,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还比较薄弱,少数领导和干部作风不实、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与措施 (一)增强四种意识,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一是增强敢想敢闯的意识。敢想敢闯敢干是一种魄力、一种胆识,也是领导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必备素质。各级各部门要坚决克服习惯等待,等领导,等支持,等政策,等资金,不敢求新变异、不敢打破陈规、不敢抢在人先的错误做法。要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倡导敢想敢闯敢干的风气,鼓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摒弃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措施,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
二是增强抢抓机遇的意识。机遇是战略资源。当前,**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诸多良好机遇:中央把保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陕南突破发展,等等。要牢固树立并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意识,善于洞察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带来的机遇,潜心研究各种挑战和困难中蕴含的机遇,在抢抓各种机遇中争取更多的政策、项
目、资金和人才支持,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增强发挥优势的意识。加快突破发展其实是一个不断发挥后发优势的过程。**的生物、矿产、旅游和劳动力资源得天独厚,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很大,尤其是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到**末**将成为全省第一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密集区,这些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先决条件。要认真分析自身发展的资源与潜力、优势与劣势,善于审时、顺势、造势,敢于竞争,善于转换,挖掘潜在优势,发挥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利用后发优势,最终把各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是增强循环发展的意识。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既是矿产资源富集区,又是国家南水北调的水源涵养区,长期以来矿产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我们要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环境保护最优和经济效益最佳的目的。
(二)做好四篇文章,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一是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快推进工业化。县域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是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诸多矛盾的根本之举,也是经济强
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基本规律。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一是要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大投入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和矿产建材等优势主导产业,打造富有县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二是要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化的主攻点,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使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增长极。三是要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各县区要结合本地资源状况、区位条件、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坚持在政策、资金、人才上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型、协作配套型、循环经济型、节能减排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专精特新型企业发展,着力培育扶持一批有实力、有潜力、有带动力的骨干企业,提高市内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四是要着力解决企业污染问题。坚持建管并举,一方面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清洁技术,实行循环生产;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监管和环境执法力度,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 XX.X%以上,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走以工促农的发展路子。一是要继续按照稳粮、扩经、兴药、优果、强牧的思路,以一村一品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选准特色、发展特色、提升特
色,重点抓好丹北生猪、河谷川道蛋鸡、山镇柞板栗、****核桃、高山洋芋和低山茶叶等六大特色产业带建设,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二是要加快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对农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扩大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加快培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购销大户和农村商品经纪人,从根本上解决大市场与小农户的矛盾。
三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县域经济拓宽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城镇带动战略,遵循城镇发展规律,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加快城镇化进程。要进一步修订完善**中心城市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心城市要按照打造西安第二生活区和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结合旧城改造、新城开发,盘活城镇资产,加快丹江景观带、南秦河景观带建设,尤其要抓好仙娥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等工程建设,逐步形成以丹江两岸大道为发展主轴的现代城市景观群,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融山、水、城为一体的现代化中等生态园林城市,成为连接西北与华中地区干道上的重要城市。要改革和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多渠道加大对城镇建设的投入,下大力抓好县城和中心镇、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抓好一批边贸重镇、产业大镇、工业强镇、旅游名镇的示范化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要把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专业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吸
引各类企业向县城和中心镇汇聚,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增强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
四是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要坚持经济民营为主、企业民有为主、投资民间为主、事业民办为主,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一要鼓励引导全民创业。积极引导群众打破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文化观念,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激活各类创业资源,努力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二要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尤其要建立和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中放手、放开,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三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同县域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新上项目、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结合起来,鼓励支持民营经济与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结合起来,着力培植一批、壮大一批民营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向科技化、外向化、规模化发展。
(三)打造四大基地,壮大县域经济产业基础 一是打造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去年以来,我们成功策划并启动建设的**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已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包括**生态工业园、**现代材料工业园、**化工建材工业园,涉
及光伏产业、盐化工与水泥、氟材料、锌及锌合金材料、钼材料、钒材料与新能源镁材料、钢材料、煤电等 XX 个循环产业链 XX个项目,并与园区外 XX 个项目之间构成循环发展、链条延伸、产业互动、关联配套的格局,到 XXXX 年共需投资 XXXX.XX 亿元,全部建成达效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 XXXX.XX 亿元。目前,比亚迪、延长、**投资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已入驻园区发展。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抓住这个机遇,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强化矿产资源整合,推进环保型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推动矿产业由采掘向深加工转变,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现代材料工业基地。
二是打造秦岭最佳生态旅游基地。坚持立足于秦岭,依托于秦岭,按照政府指导、财政引导、企业主体、市场为主的思路,积极引进战略伙伴,合作开发旅游景点,突出抓好十大精品景区和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加快金丝峡国家 Xa 级景区、木王和牛背梁 Xa 级景区、天竺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进度,着力建设金丝峡天竺山木王牛背梁生态旅游圈,积极开发旅游新产品,主动融入全国旅游大循环,努力把**打造成为全国的生态旅游名城。要抢抓高速公路开通后人流、物流、信息流剧增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促进物流、金融、保险、信息、中介、家政、物业等新兴服务业在县域城镇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三是打造优质绿色产业基地。积极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真做好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商标注册、品
牌建设、产品包装、市场销售等工作,提高**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努力把**打造成为面向西安、辐射全国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围绕发展丹参、黄芩、桔梗、连翘、五味子五大商药,扎实抓好**道地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着力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坚持招引与整合相结合,扶持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推动核桃、茶叶等优势产业整合,打造一批**绿色特色产业品牌,力争到 XXXX 年**绿色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 XX 亿元,XXXX 年达到 XXX 亿元。
四是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基地。坚持按照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要求,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大产业来抓,积极整合劳动、扶贫、教育等培训资源,认真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转移培训,搞好订单培训和定向转移,做到先培训、后输出、持证上岗,形成**劳务的品牌和特色。加快驻外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建设,切实做好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提升劳务输出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推动全市劳务输出数量和收益稳步提高。
(四)抓住四个重点,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源动力 一是狠抓项目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靠项目带动、投资拉动。要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以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工业技改、社会事业项目为重点,搞好项目争取和项目建设,特别是今年全市安排的 XXX 个重点项目,要强化协调推进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力争早日投产,形成现实生产力。要按照全市启动 XXX
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要求,每个县区都要谋划一批上规模、带动性强的项目,充实和完善县域项目库,尤其要重点抓好西合、西康铁路复线和西商二线、榆商、商柞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比亚迪太阳能电池、延长氟化工、中金黄金开发、**发电厂、**大西沟菱铁矿开发、西部鑫兴钼业深加工、五洲公司钒业深加工等重大产业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全市重大项目有序衔接、投资稳定增长。
二是扩大招商引资。坚持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是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对外竞争与合作,推进全方位开放,借助外力促发展。要紧紧抓住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依托资源优势,抢占地利先机,吸纳和承接更多的转移资本、产业和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等重大政策机遇,积极进京跑省,极力争取国家投资和省上支持。要继续抓好投资环境建设,重点要在政策比别人活、措施比别人新、办法比别人多、服务比别人好等软环境上下功夫,努力营造促进发展的大气候、大环境,形成自己的区域比较优势,增强县域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三是推动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研究制定科技带动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科技工作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普及,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把新型适用科技成果积极运用于县域经济的开发领域,努力增强科技成果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第三产业中的转化、推广与应用效果。积极推进科
技体制创新,探索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加强与省内外大型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支持他们来我市建立分支机构或科研基地,引导市内企业搞好自主研发,形成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品牌和产品,推动重点领域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四是深化体制改革。改革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抓好农村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搞好农村服务体系和种子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企业改革,通过兼并和相互参股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企业重组,鼓励市内企业与省内外大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进一步搞好财政改革,整合财政事业性投入,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集中力量办大事;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无论是哪项改革,必须坚持立足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五)强化四项措施,完善县域经济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要解决好四个问题:首先是金融支持问题。健全金融体系,增加信贷额度,引导民间资本向创业和发展领域流动,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其次是财政投入问题。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逐步建立以贴息、担保、参股和风险投资为主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第三是人才保障问题。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不拘形式地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尤其是紧缺人才和高技术人才,定期定向对行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第四是土地供应问题。坚持总量控制、动态平衡的原则,盘活存量土地,对长期闲置土地要通过收购、租赁、参股等形式重新启用,以缓解建设用地与土地紧张的矛盾,确保重点园区、重大项目的正当用地需求。
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抓住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契机,调整优化政府组织机构,理顺职责关系,强化权责一致,加快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制度创新和政府管理创新,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
三是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围绕开展工作落实年活动,切实抓好政府机关效能建设,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提高素质能力为基础、创新体制机制为根本、改善运作方式为关键、强化责任追究为保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不断优化服务方式,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办事限时制,全面提高抓落实工作效率,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6.县域经济调研报告 篇六
一、秦皇岛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秦皇岛作为我国首批开放的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 市区域总面积为7812 平方公里, 下辖抚宁、昌黎、卢龙、青龙满族自治县4 个县, 县区总面积7310 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93.57%。截止到2010 年底, 全市县域总人口201 万人, 占全市人口70%; 县域经济总量3991405 万元, 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2.90%。 无论从地域面积上、区域人口上或经济总量上, 县域经济在秦皇岛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秦皇岛市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1、经济规模不断增加
2010 年全市县域实现生产总值3991405 万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2.90%, 略高于2009 年的占比42.06%。 其中昌黎县和抚宁县总产值超过百亿元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高。 从增速上看, 全市县域经济比2009 年增长17.95%, 高于同期全市的平均增速15.66%; 增速最快的是青龙县, 达到22.70%。
2、农业占重要地位, 产业化经营程度不断提高
从人口来看, 农村总人口182 万人, 占县域总人口的90.21%;农业产值在县域经济总量占比一直保持在30%左右;各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完善, 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抚宁县的骊华淀粉有限公司实现年玉米淀粉产量30 万吨的规模, 是全国淀粉行业中综合生产能力最大的骨干企业。 卢龙县有“中国葡萄酒之乡”的美誉, 全县共有葡萄酒加工企业16 家, 其中香格里拉公司被确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产业结构基本合理
全市县域非农业产值为2801316 万元, 占县域经济生产总值的70.18%, 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达到29.82:37.88:32.30。 但是各县产业结构差别很大以卢龙县为例, 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27.96:26.78:45.26, 第三产业明显在该县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4、财政收入进一步增加
2010 年全市县域地方财政收入达363959 万元, 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26%左右, 比上年增长78508 万元, 增长率高达27.41%。 财政收入的增加, 进一步增强了县级政府的市场调控能力。 其中青龙县的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最大, 高达44178 万元, 增长率为40.84%。
二、秦皇岛县域经济评估
1、评价依据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 对变量进行降维, 用少量具有高代表性的因子, 替代多类重叠的指标, 对各县区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按照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 考虑秦皇岛市县域经济发展和竞争的现状, 参考已有指标体系, 本文选取了12 项指标即:GDP、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GDP、GDP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教育支出、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 分别用编号X1-X12 表示。 这些指标基本反映各县区的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生活质量和发展潜力。
2、因子分析
虽然上述指标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秦皇岛各县的经济实力, 即使可以给予每项指标一个权重进行综合比较, 各项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权重难以确定;且许多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强, 存在信息上的重叠。 如GDP与人均GDP、第二产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 教育支出等指标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关系, 与出口总额存在着显著关系。 通过计算发现相关系数从0.743 到0.954 不等, 这就需要通过降维来提取更具有代表性的少量因子, 以便准确衡量竞争力。
(1) 提取因子。 本文分析秦皇岛市的青龙县、昌黎县、抚宁县和卢龙县4 个县区2011-2012 数据作为样本, 然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 个因子作为主因子来代替原来的12 个指标, 根据SPSS16.0 软件输入信息显示 (表1) , 第一个主因子的特征值的贡献率为71.3%, 第二个各主因子的特征值的贡献率为22.4%, 两个主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3.71%, 基本显示了初始数据中12 个指标所表达的绝大部分信息。
表2 为两个主成分的载荷矩阵, 从表2 可以看出第1 主因子在GDP、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教育支出等10 个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 可以将其定义为总量因子, 主要反映了各县区的经济总量、 域内居民生活水平、政府的管理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第2 个主因子在GDP增速、 工业利税总额这2 个指标上的载荷较大, 可以将其定义为发展潜力因子, 主要反映了发展速度和工业发展水平。
(2) 评价结果及分析。 得出了两个主因子后, 要准确地将12 个指标中所呈现的数据, 按照一定的权重, 分别用两个主成分表示, 即F1 和F2。 具体的做法是:用表3 中12 个指标对应的两个因子的数据F1 对应8.559;F2 对应2.686 得出所对应的系数:
接下来, 创建综合得分模型:
根据上模型, 代入已经搜集到的秦皇岛四个县的12 项相关经济指标, 即可计算综合主成分分值, 并对其按分值进行排序, 就可以对四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比较, 结果见表3。
从表3 综合得分上看, 抚宁县和昌黎县分数为正, 这两个县经济基础雄厚, 年经济总量过百亿元, 昌黎的农业产值相对较高;抚宁的第三产业产值相对较高。 两县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 昌黎的葡萄种植业, 抚宁的“黄金海岸”旅游区, 在全国范围内都享有盛誉。 而青龙和卢龙综合竞争力得分为负, 这两县由于山地较多, 所以农业产值相对较低。 从总量因子上看, 抚宁和昌黎仍排在前面, 两地地理位置优良, 离秦皇岛市区较近, 交通四通八达, 资源丰富。从潜力因子来看, 青龙县得分最高, 这得益于其丰富的矿产资源, 工业利税总额较高, 随着矿产资源开发模式的不断优化, 必将带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三、秦皇岛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存在问题
秦皇岛市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是上升的, 但是其综合实力并不强。 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从总量上看2010 年昌黎县和抚宁县的GDP超过100 亿元, 但是和河北省内其他县相比相去甚远, 2011 年河北省有三个县上榜中国百强县, 分别是唐山的迁安市和遵化市、邯郸的武安市, 其GDP均超过400 亿元。第二, 四个县的经济规模差异较大, 竞争力发展不平衡。 经济总量最大县是最小县的近两倍。 第三, 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基本上都集中在传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及加工制造行业, 产品的技术含量低, 附加值小。 主要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价格和成本优势, 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优势。
2、对策建议
(1) 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 培育特色的钢铁和冶炼相关产业, 形成并发展产业集群。 从河北省强县的发展路径来看无一不是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 带动相关产业。 青龙县同样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 以储量大, 开采价值高而闻名全国。 黄金储量60 吨, 铁矿储量15 亿吨, 花岗石储量26 亿立方米。 因此建立和规范采掘业及其相关产业, 以此为中心以点连线, 以线带面, 形成产业集群,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经济水平提升, 对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 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依托充沛的农林资源, 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 为农民增收创收。 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业;以科技为依托, 扶持和鼓励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 增加产品附加值。 积极打造区域品牌, 增加产品内涵提高产品知名度。
(3) 依托多样的旅游资源, 打造特色旅游业。 突出抓好有“东方夏威夷”美称的黄金海岸旅游区和南、北戴河、桃林口水库、板厂峪、天马山综合开发等人文景观的建设。 同时加快完善重点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 包括宾馆、饭店、道路交通、城市公交系统、旅游服务站、商业街区, 注重提升服务功能和接待水平。
参考文献
[1]闫恩虎.构建县域经济科学的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探论[J].区域经济, 2007, (7) :26-31.
[2]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7.县域经济新标杆 篇七
仔细分析以上6种典型的发展类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依据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来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乃是县域经济提升其竞争力的核心。
特色就是竞争力,县域经济就是要打好“特色经济牌”。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使特色产业规模化、产业化、上档次、出效益,从而带动整体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门峡陕县无疑是一个例证,但也是一个例外。
陕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品有9大类32种,其中煤炭、铝矾土、黄金、矿泉水并称“黑、白、黄、水”四大资源。
借助于这种资源优势,陕县实现了工业强县。
例外在于,如果说只通过一种发展类型便可实现县域经济大幅增长的话,陕县无疑站在了更高的高度。他在提升产业等级、打造循环经济发展、文化资源开发、绿色农业建设等“特色经济牌”上,留下许多经验我们去值得探讨和借鉴。
多次来陕县进行考察的美中经贸科技总会中国首席代表杨建国先生曾说,陕县多层面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关注。
当然,同样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新的经济形势下,走在县域经济前列的陕县下一步迈向何方。
执行“过冬五策”,应对金融危机
去年以来,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地影响了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样也给陕县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由于国际市场萎缩,陕县的钢板纸、选矿剂等产品出口受阻,出口企业受到了非常大的损失。无独有偶,受到较大影响的还有在陕县占有相当比重的资源性企业。尤其是氧化铝、电解铝企业受到的冲击十分明显,如“氧化铝价格从3200元降到1850元,铝锭价格倒挂,销价比成本低7000余元。
经历了经济危机最初的眩晕与不安,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眼前的经济形势,并且自我激励,重拾信心。新年伊始,三门峡市重拳出击推出了“过冬五策”:产业升级、项目带动、招商引资、政银企联动、企业抱团取暖。
针对三门峡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陕县也摩拳擦掌,积极应对。首先为了帮助企业度过难关。陕县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上级政策允许范围内为企业减免税费,减轻企业负担。其次是帮助企业协调资金,为企业度难关提供资金支持。其三是优化环境,在特殊时期采取特殊措施,为企业提供良好环境。
同时,陕县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拉动投资,仅去年第四季度陕县就争取到中央新增投资超过5000万元。“今年我们积极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强力实施“8755”计划,以农林水、交通、能源、城镇建设、自主创业、产业升级、节能减排、社会事业8个方面为投资重点,争取进入国家和省、市盘子三千万元以上项目达到70个,上亿元项目达到50个,争取国家和省、市扶持资金总量突破5亿元。”陕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了解决金融危机下企业不景气带来的就业问题,陕县还出台了陕县全民创业实施意见,制订了一系列支持和服务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鼓励机关干部带头创业,发动工人、农民、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城镇居民参与创业。通过项目建设和全民创业拉动投资,扩大内需,促进发展。
事实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陕县的经济积累了雄厚的基础。现有工业企业314家,规模以上企业40家,涉及资源开采、机电、建材、化工等行业。主要工业企业及产品有开曼公司100万吨氧化铝、锦荣公司200万吨干法水泥、捷马公司双20万吨烧碱和PVC、骏通公司1万辆汽车、威尔特公司6万吨棉浆粕、惠能公司2×15万千瓦热电、恒康公司12万吨电解铝、新华联黄金矿业公司200T/日选矿等。2008年,陕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3.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6.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0%以上来自于工业。
但是陕县也面临着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的问题。为了促进产业升级,陕县实施了两个重点一起抓的措施:一个是抓好引导企业抓好技术改造。这次金融危机,对工业企业的影响较大,但也是“危”中有“机”,对于那些停产半停产的企业来说,就是一次抓技改、促升级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支持企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工艺落后的生产能力,引进新技术,购置新设备,开发新产品,为经济回暖扩大生产备足后劲。第二个是大力开拓新产业。陕县煤、铝资源丰富,主要产业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近年来,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先后发展了机械制造、建材、新能源利用、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成了骏通公司1万辆汽车制造、宏基机械制造、华意机械加工、锦荣水泥、大唐风力发电、缘份果汁、恒康铝业、方泰铝箔等一批项目,形成了煤电铝、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产业链,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为陕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以循环经济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作为一个工业大县,陕县一直把循环经济发展作为推动节约型社会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强力实施。尤其是近年来,陕县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是形成了资源循环链。充分发挥地下煤铝资源丰富的优势,形成了煤铝开采 — 煤发电 — 氧化铝 — 电解铝 — 铝加工的煤电铝循环链,“下一步我们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速度发展,争取把我县打造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铝工业基地。”陕县发改委一位负责人说。二是形成了产业循环链。利用煤铝产业中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建成了多家煤矸石、粉煤灰烧结砖项目,全部替代了粘土砖。建成了污水处理厂,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过处理供企业二次使用。三是形成了产品循环链。陕县利用自身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化工、盐化工,主要产品为烧碱和氯气,利用烧碱和氯气发展PVC、氧化铝等,根据规划,下一步陕县还将再往下循环发展双甘磷、草甘磷、单晶硅、多晶硅等,形成产品的上下延伸循环。同时,利用农业秸杆、树枝生产板材,在农村大力推广“牧 — 沼 — 果”、“牧 — 沼 — 菜”等循环利用模式。据估算,全县循环经济项目年可实现产值8.5亿元,实现利润1亿余元。
紧抓金三角协作区发展机遇
近年来,地缘、亲缘、文缘相近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的设想被提出来,并在逐渐变为现实。无疑,这位处于金三角中心地带的陕县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陕县从东、西、南三面环抱三门峡市区,位于“黄河金三角”的中心地带。陇海铁路、郑西高铁、连霍高速、310国道横贯东西,209国道和即将建设的运三铁路、三淅高速纵连南北,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为了抓好这次机遇,促进陕县经济跨越式发展,陕县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三门峡市的工作决策。一方面认真研究三省四市的优势和产业,积极调整规划,确定发展方向和重点。努力将自己的优势资源、优势项目推介出去,把别人的优势资源、优势项目吸引进来,形成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的经济协作体,互相带动,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三省四市联合打造综合试验区,三门峡市必将出台一系列区域协作发展的新政策,我们要学习好、研究好这些政策,结合我县实际,把政策用好、用活、用足,加快我县发展步伐。”陕县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同时,为了加强区域协作,陕县立足实际,突出本地产业特色,并上下延伸,形成互补。并计划在坚持抓好原有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挥陕县的地理优势,构筑现代物流网络,建设区域物流基地,努力打造三省四市物流集散中心。
如今,工业园区化、园区规模化已成为当前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集约化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陕县从2007年开始发展工业园区,一方面加大投入,建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为项目入驻园区创造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建立好的机制,建立了“一个园区,一名领导挂帅,一套工作班子,边建设,边招商,综合协调,全程服务”的工作机制。同时按照园区规划,不断推出成熟项目,发布推介,招徕客商,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园区外工业企业向园区转移。
短短几年来,陕县先后建成了县城铝工业项目集聚区、县东观音堂化工项目集聚区、菜园机械加工项目集聚区、张茅建村项目集聚区、张汴载电工业集聚区。2008年根据省、市对园区发展的总体部署,陕县对全县园区进行了整合,形成了陕县产业集聚区、县城铝工业集聚区两个大的园区,被列入全省园区盘子,将享受省里出台的园区发展优惠政策。目前,陕县的工业企业90%以上进入园区。
依托优势打造文化强县
陕县古称陕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秦惠公十年置县距今已有2400年历史,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佛教禅宗初祖达摩的圆寂地——空相寺,有中国奇特民居——地坑院,有生态环境优美的甘山森林,有富含43种微量元素的矿温泉,还有北魏时期的摩崖石刻、杜甫诗词中的《石壕吏》遗址、石壕古道、七里古槐等名胜古迹。
近年来,陕县根据资源特点,制定了营造“三条线”,打好“四张牌”的发展战略。“三条线”是指东线以空相寺、石壕古道为主要节点的文化古迹游,西线以黄河湿地、高阳山、温泉水为主要节点的观光休闲度假游,南线以地坑院、甘山森林公园、店子原生态景区为主要节点的生态休闲民俗文化游。“四张牌”是指达摩、石壕古道、地坑院、温泉水。“三条线”使陕县旅游形成规模和产业,“四张牌”打造旅游特色,增加吸引力,使旅游产业向系列化、特色化、现代转变。
同时,围绕全县旅游发展战略,陕县各乡镇充分发挥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店子乡利用山水资源,建设总投资8000万元的雪花谷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其中一期工程“中原峡谷第一漂”项目已建成运行。观音堂镇、西李村乡充分围绕“中州四大名寺”之一的空相寺,弘扬佛教文化,促进国际民间文化交流。在空相寺举办的达摩祖师纪念大典已成为佛教界影响广泛的国际化禅宗祭祖法会,每年吸引10余万游客观光旅游。硖石乡境内的石壕古道已入选“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候选名单,被文物考古专家视为我国古丝绸之路上一处极为珍贵的文化遗存。西张村镇境内的“天井窑院”,完成了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文物保护规划,已累计投资500万余元,开发窑院16座,建设了天井窑院景区、豫西民俗博物馆等项目,形成集特色民居、建筑科考、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度假区,目前,又签约投资3299万元进行保护性开发。甘山国家森林公园、温泉保健度假区等一批已成功开发的项目,正在发挥着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绿色农业拓宽新农村建设之路
陕县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全县总面积17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万亩,农业人口28万人。近年来,陕县确立了发展绿色农业的思 路。为此,陕县围绕生态示范县建设,结合县域农业的产业发展特点,先后投资150多万元,编制了《陕县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农药投入、病虫害综防规划》等,确定了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目标及空间布局。同时,加快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规划》,加强对各类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的监测,保证农产品的优质安全。一句编制的《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陕县先后培训绿色农业技术骨干2.6万余名。组建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创办了《绿色农业》内部资料,建成了“绿色农业”信息网站,发布供求信息,拓宽了农产品营销渠道,吸引了全国绿色农业专家到陕县考察学习。目前,陕县已被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正式接纳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县。
其次,陕县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强对绿色生态农业的宣传,使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成为各级领导、所有企业和广大群众的共识;以万名农民素质培训为载体,加大对“两高”农药危害性的宣传力度;三是积极推进。以保护农业生态,控制环境污染,改善农田质量,确保生产安全为重点,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农田氮肥减量增效工程和沃土工程等农业生态环保工程,促进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秸杆综合利用,秸杆利用率达到95%以上;推广平衡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综合防治率达81.3%以上。四是打造品牌。立足当地资源和市场优势,通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体系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积极开展农业新品种、无公害农业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普及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陕县通过充分发挥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县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20个,无公害苹果20万亩,无公害蔬菜4万亩,建成无公害基地10个,绿色食品基地1个,形成了“二仙坡”苹果、陕州桃王、陕州红梨、无公害鸡蛋等一批绿色农产品品牌,无公害果品产量达到4亿公斤。通过示范带动,全县农民群众的标准化生产意识大大增强,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去年仅烟叶一项,由于全部实施了标准化生产,烟叶品质大幅提高,全县实现烟叶特产税750万元,烟农收入达3750万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是绿色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陕县先后购置各类仪器40余套,并配备了专职检验员,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大型蔬菜市场设立以速测为主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站,构建了县有检测中心、产地和市场有检测站的三级检测体系。
与此同时,陕县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带动绿色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千方百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县40余个农业龙头企业已辐射带动近4万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县域经济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县域经济考察报告07-12
关于金融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08-20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08-30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研究09-15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06-19
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范文08-06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08-19
以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引领县域经济跨越发展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