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15篇)
1.朗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 篇一
即时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它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师生双方都有其重要意义。积极开展即时性评价有助于发挥评价对教学的管理和促进功能。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这一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
课堂教学是在师生相互对话和交流中进行和完成的。只要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自然就存在着评价。即时性评价能对于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即时鼓励从而调控及引导的评价活动。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即时性评价,往往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民主、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愉悦身心发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是对我们小学低年级原有思想道德,自然现象,生活与劳动等等课程进行高度整和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作为一种新生成的课程,需要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评价来与之相适应。即时性评价对激励学生进步、调节教学导向,起着很大作用。学生能从教师的即时评价中受到启发,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教师对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进行积极的评价,给予鼓励,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教学目标的完成,不仅要靠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学生课堂学习中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借助即时性评价,指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习能力,完成教学目标。所以说,即时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发展。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语言、思维等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评价,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继学习行为,也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即时性评价能够让学生及时地把握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引下作出迅速地改正和调整,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地调整教学手段和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激活课堂生命活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即时性评价都是其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2.朗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 篇二
关键词:数学实验,教学方式,注意的问题,遵循的原则
“数学实验法”是计算机技术引入数学后出现的新生事物, 它有别于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 是一种强调以学生动手为主的数学学习方式。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去认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实验中, 由于计算机的引入和数学软件包的应用, 为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注入了更多、更广泛的内容, 使学生摆脱了繁重的、乏味的数学演算和数值计算, 促进了数学同其他学科之间的结合, 从而使学生有时间去做更多的创造性工作。
数学实验课不直接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 而是根据数学思想发展脉络, 创造问题情境, 充分利用有关工具 (如纸、拼图、作图工具和使用一些测量工具以及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的某些软件) 进行折纸、拼图、作图和实验, 引导学生对某一数学知识进行探究, 从而引入, 猜想, 归纳和验证及理论证明, 从而使学生亲历数学建构过程逐步掌握认识事物, 发现真理的方式和方法, 培养创造能力, 提高数学素养。
一、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认识不够, 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满足于定义、性质等方面的讲解, 还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 提供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 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帮助学生形成教学概念。
例如, 在“圆的定义”教学中, 让学生来做这样的实验:取一根绳子, 把它的一端用图钉固定在画板上, 另一端系一支铅笔, 然后拉紧绳子, 并使它绕固定的一端旋转一周, 那么铅笔在画板上也会画出一个圆来, 通过实验, 学生明白了数学中的圆指的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而不是生活中的一个圆面, 从而加深了对圆的定义的理解。
二、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猜想结论
数学教学是一种“过程教学”, 它包括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 也包括人的思维过程。而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 教师对数学原理的教学大都是直接展示给学生, 而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 淡化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因而, 学生一知半解, 似懂非懂, 造成感知与概括之间的思维断层, 学生只是记着教师讲的公式、性质, 然后简单套用, 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地位, 谈不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教师应创设情景, 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出数学知识中某一性质 (或规律) , 从而学习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时,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
(1) 作出斜△ABC及其∠A的平分线, 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
(2) 拖动点A, 并注意观察此时△A B C的形状和“三线”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3) 此时△A B C和“三线”的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
(4) 在移动的过程中, “三线”会重合吗?
(5) △ABC是什么形状时, “三线”重合?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 当A B=A C时, 三条线重合, 因而, 学生可猜想出, 等腰三角线“三线”合一性质, 教师也摆脱了难以将性质描述清楚的窘境, 使得这一性质不言自明。
三、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教师设计参与性好, 探究性强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实现认知开发的重要保证。教师设计好教学过程, 通过数学实验这一形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 发展过程, 自己探究, 发现知识, 使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如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时, 教师首先给予探究性问题;“多边形内角和与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从多边形内部任取一点并与各顶点连接引导学生观察所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的边数, 因此多边形的内角和应该是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减去一个周角, 即n×180°-2×180°;最终是 (n-2) 180°。
四、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常常会碰到学生解题时因为找不到突破口而困惑, 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来发现规律, 从而获得解题途径。
如下图, 把直角三角板A B C的斜边A B放在定直线L上, 按顺时针方向在L上翻滚两次, 使它翻滚到△A″B'C'的位置, 设B C=1, A C=2, 求顶点A运动到A″位置时, 点A经过的路线与直线L所围成的面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常常会碰到学生解题时因为找不到突破口而困惑, 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来发现规律, 从而获得解题途径。要解决这个问题, 可让学生进行实验, 用三角板动手操作后, 学生会发现动点A运动的路线与直线L所围成的面积是由两个扇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合成的, 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搞清了一个数学问题并明白了结论是怎样形成的, 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读懂了数学, 从中感受到数学创造的乐趣, 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验证数学知识正确与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 它遵循着学科的逻辑程序, 一般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因而学生对知识缺少体验, 而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 与个体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体验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帮助, 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动机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数学实验能提供给学生体验知识的机会, 它是通过对知识结论的验证知道其或正或否,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另一方面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
现代教育观告诉我们, 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不应该是死水一潭, 而是随时可激活的知识。因此, 教师在练习的安排上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做一些开放型、拓展型的习题, 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达到培养创新能力之目的。因此, 教师应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原题进行变式, 拓宽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能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实验形象直观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是真正的数学经验, 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 数学实验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了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和探索精神, 有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
七、数学实验教学, 有助于调动学生全员参与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 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去, 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主动的获取知识。而使所有的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发展, 是每个家庭的期盼, 老师的希望, 社会的需要。数学实验教学则能够提供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在数学实验教学中, 让每个学生玩自己手中的学具, 看你有什么发现, 提到玩, 每个学生都感兴趣, 无论他发现的结论是浅显, 还是深刻, 都是他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都已充分调动了他的参与性和探究性。再者, 有的学生理论知识不足, 但动手能力较强。在实验过程中, 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得到鼓励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消除“数学难、学不好”的恐惧心理, 萌发要学好数学的愿望, 引发学习动机, 使他们以学为乐, 主动进取, 提高学习效果。
八、开设数学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实验的载体是问题, 做实验是从问题出发进行探索研究的, 故选准选好实验课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们选择实验课题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量力性:
适合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 在实验时不需要补充大量的知识就可入手。
2. 实用性:
要有一定的实际背景和意义, 选择这种实际问题, 可以使学生从实验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提高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3. 趣味性:
饶有趣味的问题, 能吸引学生思考, 启迪学生思维, 开阔学生眼界,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能体现计算机的作用:
实验课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和通过计算机的计算和模拟功能。这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数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克敏, 浅谈数学实验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8
[2]周春荔.建模与中学数学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 1996, 5 (2) :2~5
[3]张景斌, 王尚志.中学数学建模活动为中学生创造发展空间[J].数学教育学报, 2001, 1
[4]唐安华.开展中学数学建模论文写作活动的认识和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 2001, 4
[5]林夏水.数学本质·认识论·数学观—简评“对数学本质的认识”[J].数学教育学报, 2002, 2
[6]袁碧云.数学教育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篇三
人文教育的思想自古就有,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孔子,在欧洲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
19世纪初期,德国思想家威廉·洪堡曾提倡和推广人文主义教育体制,他在担任普鲁士教育事务司司长期间,按人文主义的思想原则创建了德国第一所现代化的大学——柏林大学。洪堡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人培养成“人”。人要拥有自己的个性,而教育就是为了发展和培育人的这种个性,教育要唤醒个体的力量,让个人在觉醒的过程中壮大自己,调理自身。他说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塑造成一件“艺术品”,使个人的天赋得到充分的发展,各方面都和谐,同世界的关系积极而活泼。
当新的人文主义教育时代来临时,对于越来越多的人来说,阅读也将会随之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活方式。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纪录。每个人的思维、思想和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书本和读物的影响。我们在阅读一些著名人物的自传或回忆录时,常常发现他们会提到小时候读过的某本书,说这本书改变了他的一生!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行为,也是人应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说:“人必须劳动,但不应当像驮载东西的牲畜那样,驮着沉甸甸的东西昏昏入睡,待稍微恢复了体力以后,又被轰赶起来,继续去驮那沉重的东西。”“人应当有空余的时间,使其心灵和眼睛景仰天国……这是他的权利。之所以如此,只因为他是人。”
阅读不是简单地流览,消磨时光,它包含阅读、实践、印证、反省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周期。一个人经过不断重复这个周期,反求诸己,才能潜移默化地收取到阅读的益处,最终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基础。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事实上,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难确认究竟是哪本书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更确切一点儿说,每本书都可能改变人的一生!
在阅读方面,19世纪英国政治经济学家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约翰·穆勒生于1806年,其父詹姆斯·穆勒是个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也是19世纪初英国一流的才智人士,与历史上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马尔萨斯和边沁是至交。
约翰·穆勒从3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希腊文,8岁前已读完了古希腊最著名的几位作家的代表作,包括希罗多德的《历史》、色诺芬的《对话集》、柏拉图的《对话录》。这一时期,他还阅读了像《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唐吉诃德》等大量消遣性的书籍。
从8岁到12岁,穆勒读完了另外几位古希腊作家的作品,包括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以及诗人阿里斯托芬。12岁时,穆勒已经精通了几何、代数和微分。
到13岁时,穆勒学完了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课程。他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著作进行细致的比照,为后来写作《政治经济学要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4岁时,他赴欧洲大陆游学一年,掌握了法语和德语。17岁时,他进入英国东印度公司总部担任书记员,在那里一直工作了35年。
约翰·穆勒1873年去世。他在世时,是英国知识界的领袖,而且不止是才华横溢,甚至已接近于被当作圣徒看待。他在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方面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著作。毛泽东曾多次说过,他在中学时期曾经读过严复翻译的《穆勒名学》。穆勒42岁时写出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发表于1848年,就在这一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篇幅小得多的《共产党宣言》。后人认为,是穆勒和马克思共同开创了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
穆勒在自传中说,他所有的天赋并不在一般人之上,凡是他能做到的,无论哪个具有中等智力和健康体格的男孩和女孩都能做到。他在学业上的成就,应归功于早期教育和读书生活。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地读书,那他在幼年时期能够很好地接受的东西,要比人们通常设想的多得多。
4.感恩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美文 篇四
她是一个苦命的孩子,来自湖北农村。在她两岁的时候,妈妈不幸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在她初中毕业前夕,家里的房屋在一次地质灾害中倒塌,妈妈也永远地离开了她。这时,她接到了县重点高中的通知书,但是一想到患有严重风湿病的爸爸,她打消了上学的念头,偷偷藏起了录取通知书,作出了辍学的选择。
辍学后,她外出打工。经过一年多的风雨,1月,她揣着两年多省吃俭用的积蓄,在武汉开了一家小超市。为了省钱,她既当老板又当员工,整天忙得不可开交。虽然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她心里有一个信念:一定要重新走进知识殿堂。这个信念支撑了她六年。六年时间,陪伴她的是日用杂货,还有满满一箱子书和一盏台灯。
她要读书,要学医,要让全家人的日子过得更好。,她如愿走进了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临床医学专业。
饱尝人生艰辛的她格外看重亲情,身在校园,心里挂念着亲人。爸爸病弱,妹妹还小,这个时候,她的继母走进了他们家,她对爸爸的再婚十分理解。课余时间,她经常给家里写信、打电话,对继母嘘寒问暖,在电话里叫她“妈妈”,并定期买药寄回家,给继母治病。在母女长时间的交流中,她用行动抹平了血脉的差异,使这个组合家庭充满温情。
为方便照顾父母,在餐馆勤工俭学的她萌生了在学校周围开一家餐馆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老师们的支持。于是,一家名为“土家女餐厅”的餐馆顺利开张,最初的资金都来自她多年打工的积蓄。
为了降低成本,她每天半夜3点多就起床,骑车去孝感市沙沟蔬菜批发市场买菜,准备一天的经营。做完一切,回校上课。每天六节课,她从不旷课。每学期成绩排名,她都是班上前三名。生活的磨砺让她练就了吃苦耐劳的能力,感恩的心态让她明白了人生真谛。她认为,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温暖。
,她和同学们助养了一名腭裂残疾女婴白小惠,帮小惠联系了武汉市161医院,让小惠接受免费手术治疗。在医生的精心治疗和同学们日日夜夜的悉心照料之下,小惠的身体得到了康复,现在已经和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快快乐乐地生活着。
为了有秩序、有组织开展活动,她发起成立了湖北职院义工社、武汉城市圈志愿者联盟。她把孝感市奖给她的孝子奖金捐出来,成立了湖北职院感恩文化基金。他们的口号是“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目前,湖北职院义工社注册会员达8355人,武汉城市圈志愿者联盟的会员达十万余人。
她就是24岁的`“全国道德模范”谭之平。,她应邀出现在央视春晚的现场,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赖班:其实是一种畸形的泄压方式 篇五
据了解,目前至少有三成上班族有下班晚回家的现象。原本“盼着下班赶紧开溜”应该是很多上班族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可为何“赖班”现象会越来越盛行,都市上班族到底怎么了?
“爱”上赖班只因没有家的感觉
“赖班族”指那些下班还不走,一直赖在办公室电脑前的人,他们待在公司的时间比在家以及其他社交场所还要多,这群人主要是生活在都市中的上班族。
不过,都市的上班族很多都是离开故乡,只身在外工作的人,如“北漂”、“南漂”族,其中以年轻人居多。由于工作的不稳定性,加上社会环境、生活、医疗、保险等因素的影响,安全感普遍较为缺失。另外即使有许多人已在所工作城市安下另一个家,因种种因素的限制和人的最初归属感的影响,第一个家总是最温暖、最令人牵挂。
那些“避开交通高峰期”、“家庭婚姻不幸福”的“赖班族”,归根结底也是“没有家的安全感”。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会给人一种“被迫感”和“未知感”,以致人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较以前低,以都市人群尤为严重。
解析“赖班族”两大心理
逃避心理
下班应该说令许多人期待的事,可“赖班族”为何却无动于衷呢?其实“赖班族”并不是真正的无动于衷,所谓“赖班”是一种主动的“赖”心理,他们的真实心理是逃避,
张主任指出,“赖班族”只是想通过“赖班”的方式去逃避,如逃避孤单无聊,逃避交通的高峰期,逃避生活的压力,逃避心理的某些缺失等等。
“赖班族”人群有以下四种类型:一是为避免乘车高峰期的赖班族;二是寂寞赖班族(单身人士害怕寂寞);三是办公室水电免费、环境“优”过家;四是工作量太大(短时间内要赶项目)。
泄压心理
现代都市人群的压力问题普遍上升,“赖班”也不自觉成为一种泄压方式。下班后人的紧张忙碌感很大程度上会消失,甚至不受工作环境的影响,而“赖班”族逃避生活中种种烦恼的同时,也给“泄压”提供了环境。“赖班”其实是紧张工作后的一种放松,无论是上网聊天、玩游戏、还是聊天,都是“赖班族们”钟爱的泄压方式。
专家提醒:泄压方式不科学易引起心理疾患
“赖班族们”下班后都“赖”着什么呢?上网、聊天、继续忙碌工作等等,都是“赖班族”钟爱的方式。这些方式都局限在一个环境和空间里,如此泄压和逃避并不可取。人都需要和渴望与人交往,而“赖班族”长期将自己局限在办公室的狭小空间里,易造成压力越来越重、自我封闭、抑郁、不良社交等不良现象,更严重者会引起性格缺陷、精神不稳定甚至社交恐惧症等心理疾患。
赖班族手册提倡正确的释放方式
“赖班族”长期呆在固定的空间和不科学的泄压,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隐患,那么赖班族们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要学会走出去。赖班族一般待在公司的时间比在家以及其他社交场所还要多,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容易造成自我封闭、抑郁、不良社交等现象,很大程度上是赖班族自身没有走出办公室这个小圈子,自我封闭所致。赖班族们要学会走出去,通过一些娱乐活动及朋友间的交往、家人团聚等方式,拓宽自己的生活圈子和社交圈子,从而摆脱种种不良状态。
6.朗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 篇六
在不少场合,我们都会听到一句话,那就是“阅读是一种习惯。”但在更高的层面讲,阅读其实是一种品格。也可以把两句话连起来表述。即:阅读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品格。
对于我自己来讲,再忙、再累,总要挤出时间阅读的。如果多日远离了书籍,内心就会莫名地空寂。关于诸如此类的读书体会,我已谈得很多。可是,每当有了新的心得,我还是习惯写一写,以便与更多喜欢读书的朋友分享。
刘冰延是我的一位老微友,至今未见过面,我只是知道她是北京某部政委。三年前,有个事拖她帮忙,打过电话,基本印象是热情、侠义、善良。前阵我出了新著散文集《吹糠见米》,在微信聊天时问她要不要书,她说你给个地址,我先寄一本书给你,你收到书后再给我寄一本你的书。我说,好吧。
刘冰延给我寄的书是她的长篇小说《玛瑙扣》。我收到书后才知道,她是一位军官、著名军旅作家,不仅出版有几部长篇小说,还创作了多部电影、电视剧文学剧本。《玛瑙扣》是她出版的作品。
拿到书后,我利用余暇陆续阅读,约一周左右,把全书不但读完了,还于近日给有关领导和作家朋友提起这本书。
《玛瑙扣》讲的是清末民初至抗战胜利间几十年的故事。既有山东人闯关东的艰辛,又有黑土地东北浓郁的风情,还有抗日战争对那块土地及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的创伤、灾难、抗争,更有亲情、爱情、乡情的流淌及抗联抗日、民众反省、百姓同心的生动写照。读后使人如临其境、感人肺腑。
我看后对刘冰延老师说要写点感受,她说书已出版十年了,当时有不少评论,而且该书电视剧本已改好,正在寻找合适的投资商。我听后为之祝贺!为之点赞!
在这里,我只想借机谈谈关于阅读的话题。我常常问朋友,你喜欢阅读吗?大多数人都会回答:喜欢是喜欢,就是没时间。我认为这纯属拖辞。
有人宁可一天从眼睛掰开到睡觉前沉迷手机和电脑,走路、坐车、乘电梯、上班、开会、吃饭、候机等无时不在看手机,就是不喜欢读书。也有人说他喜欢读电子书,对纸质书不感兴趣。
如果你细心的话就会发现,网络上的文字错别字是多么得多,还不敢细究标点符号、语法等。而且,网络文字的主要受众都是年轻人,年轻人从一开始就依赖网络,长此以往,能真正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这将是多么地可怕与危险。就这还不说对每个人视力的伤害和造成提笔忘字的恶果。
非洲有些国家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人学语言就是靠口口相传。那么,语言一旦失去书写记载,口口相传常常会导致以讹传讹、转音、变义、走韵等。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前人经验的汇总,各类知识的编辑。人们只有通过广泛阅读,才能认识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说没有时间阅读的人,完全是借口。只要你想阅读,至少晚上睡觉前是可以翻一翻书的。时下,有专家建议,每天只要读15分钟书,只要长期坚持,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到过我尚书居的读者朋友告诉我,一进尚书居,一见我本人,他们就会内心宁静,不躁不急。我问为什么?他们说,清静、清雅、清淡、清心。清心则寡欲,惟有书作伴,人的内心就安定了、自信了、强大了。
如今,名目繁多的“读书会”应运而生,但我认为,阅读和写作都是个体劳动,还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比较有效。
看似孤独,却有书为伴;貌若寂寞,但以知识为友。无论是读书、念佛、修道、练武,都以清静为伍,方可成佛成仙、修成正果。阅读也一样,完全是一种自觉习惯,全然是一种品格历练,实实是一种自我修行。
7.底线思维是一种重要思维方式 篇七
底线思维是公共管理行为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 与战略规划、绩效评估等注重前瞻性的思维取向不同, 它注重对危机、风险、底线的重视和防范。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底线思维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 着眼于负面后果, 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大一些, 为“万一”和不测因素做好、做足防范, 建立健全体系机制, 保障基本医保制度各项政策目标的顺利达成。
具体而言, 在政策目标上, 侧重于防范负面因素、排查堵漏、防止社会动荡。在具体行动中, 它以群众根本利益为己任, 善于探索、勇于担当、迎难而上, 解决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的深层次系统性难题, 就是围绕医疗资源配置的非市场性, 如何发挥医保的基础性作用;就是对同一制度平均主义与不同制度差异性, 进行大胆革新;就是如何整合医疗保险二元结构与处理制度“碎片化”问题;就是探索市场机制在医保制度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就是探索建立医保有效经营机制和建立公开透明制度评估体系。做到遵法守法、心中有底、系统把握、直面困难、协调联动、防守底线、听令而行、行而有力、令行禁止, 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深化改革与制度完善。
8.阅读,是一种享受 篇八
我爱阅读,因为它不仅使我领略到文字的魅力,而且使我的思维得到开阔。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世界之大、天地之广,不是我们能够亲自到达的,每个人也
第一文库网
只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经历,而阅读,却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了解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
我没到过拉萨,但《拉萨别来无恙》读来却觉得特别真实,好像那些雪獒和神鹰就在我的身旁。我是现代人,但通过阅读那些历史古籍,也了解了一些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我是汉族人,通过阅读也懂得不少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
我爱阅读,在书中,我可以自由翱翔,忽略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穿越古今,足迹到达世界各地,我可以尽情地享受一个人的安静的世界,跟书中人物展开一场心与心的交流。
看《论语》,它告诉我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看《庄子》,它告诉我境界有大有小,要淡泊名利;看《居里夫人》,它告诉我科学与探索。
我爱阅读,我享受阅读带给我的乐趣。一本小说,让我如身在其中,为故事里的人物感动;一本诗集,让我领悟,诗人所构造的意境,以及文字背后的情感;一本散文集,让我感受文字和生活之美。
《纳兰词》让我体味到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历史中的魅力;《红楼梦》让我欣赏宝黛爱情的同时了解古代家族的盛衰;《飘》让我解读斯佳丽之后思考它给现在女性的启示。
我相信,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时间隧道的入口,从这里进去,你将获得你想要的。
9.朗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 篇九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有句古语:“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当今, 我以为此语该为“人之患在不好读书”。人生活在文化中, 生活在语言中, 生活在历史中。观今宜鉴古, 无古不成今。今天的一切, 来自于昨天的尝试与积累, 昨天的宝贵经验与惨痛教训, 都存在于浩若烟海的书籍之中, 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 更不会有明天。柳斌讲:“在现代社会里,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缺乏获取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文化内涵浅薄的平庸家庭,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呆板沉滞的令人窒息的学校,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人民日报》曾公布过关于国人阅读的一组数字, 颇为触目惊心:1990年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为5.2册, 2009年为5.6册, 20年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 而阅读量只增加了半本, 同期俄罗斯的人均年阅读量为55本, 美国为50本, 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 而对于有五千年文明史、几乎人人都会背几句唐诗的中国, 书香能否历久弥新、浸润国人心灵呢?将中外读书状况作一番比较, 我们发现:在以课业负担重闻名的中国, 孩子们也鲜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精力, 一项调查显示, 中国儿童能够独立阅读的年龄比美国儿童晚4年, 阅读量仅为美国同龄儿童的六分之一。功利性阅读, 正在影响着孩子们的阅读品位, 甚至造成他们对读书的反感。遗憾之余, 我们必须正视, 正是我们过于强调“苦学”而忽视了“乐学”, 过于强调“正襟危坐”而忽视了“随性阅读”, 过于强调读书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功能性”。致使阅读难以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 难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而过于浓烈的功利色彩也将知识庸俗化, 将读书引入歧途。
学校是人类传播、传递文明的主要场所, 而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是文明、文化的传播者, 教育工作者的行为示范作用, 不仅支撑了国家、民族的未来, 同时也可给子女成长树立了典范, 筑就了书香家风。学校是读书的地方, 是读书人培养读书人的地方, 我们要构建书香校园, 首先让教育工作者成为读书人, 然后引领学生们成为读书人。“曾经沧海难为水”, 笔者作为管理干部履次“横刀立马”, 为使干部教师读书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十八般武艺尽遣———选书增读、有奖书感、搭台博论、考评逼学, 等等, 其目的在于唤醒, 因为人成年以后“谁也改变不了谁”, 便成了定论, 重塑心的文化, 需要人自身的觉醒, 自己认识到生命真正的价值。唤醒是外在的, 而觉醒才是发自内心的, 教育工作者的觉醒在于改变从自己开始、从阅读开始, 做一个读书人。
什么是“读书人”?读书人就是一辈子爱读书的人, 以读书为生活方式的人。人是要一辈子读书的, 而能否养成读书的习惯和品位, 基础教育阶段最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论述:“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一本好书开始的,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个精神宝藏, 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的一二百好书;如果少年时没有品尝过阅读激动人心的快乐, 没有自己心爱的书和喜爱的作家, 其全面发展是不可设想的。”从中我们可以感悟, 对学生而言, 任何教育都不能取代经典好书的阅读, 办学应从阅读开始, 没有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既然基础教育阶段是养成读书习惯和品位的关键时期, 那么能够引领学生读好书的教育工作者, 是关键中的关键。“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工作者自己应该是爱读书、会读书的真正读书人, 才能把学生也熏染成爱读书、会读书的读书人。周国平说: “好教师一辈子只做两件事———读书和教书, 读书利己, 教书利人, 教师的幸福在于二者是完全统一的。”
我一直坚信, 读书不仅仅是一种行为, 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态度。
读书真的很幸福
有一个道理, 大家都能懂得, 那就是人类的生存不仅仅是为了工作, 工作只是手段, 目的是生活幸福。工作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而幸福来自于闲暇之余你所从事的。有的人醉心于于功利, 有的人忙于推杯换盏, 有的人沉迷于麻将, 这些人明知阅读的意义, 却禁不住物质与金钱、享乐的诱惑, 不去亲近图书, 这是一种主动放弃的堕落, 着实可怜;有些人为功利而读,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虽孜孜不倦, 但读来读去, 难脱俗气, 也品味不到阅读的快意。我一向反对读书的唯一目的是“学以致用”, 试想如果我每天的阅读都是为了明天的赶考, 一生都在应考, 苦不堪言, 何谈读书之乐, 读书之幸福?
我以为书是可以这样读的:“数间茅屋闲临水, 一盏秋灯夜读书。”工余之晚, 不论外面春日细雨, 夏日蝉鸣, 秋日落叶, 冬日北风, 给自己泡杯茶, 曲卷于沙发中, 漫漫岁月, 文字便成为最好的朋友。杨绛先生曾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 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 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 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 而且可以经常去, 时刻去, 如果不得要领, 还可以不辞而别, 或者另找高明, 和他对质。”读书其实就是面对面谈话, 读一本适合你的好书, 便是你与作者、书中主人公进行了一次情投意合的谈话, 你会产生收获的幸福感。在这样的谈话里, 有时你种下一缕思绪能收获一个灵感, 种下一个“眼神”能收获一串笑声, 种下一个疑问能收获一句至理名言。读书养人, 养人的气韵、养人的信念、养人的心智, 更养人的境界。
书还可以这样读:“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余秋雨先生给青少年警示:应避免陷入信息海洋和虚拟世界的游乐场, 要张开双臂去拥抱广阔的现实世界, 走出书斋, 走向自然。这固然好, 但我们的现实世界, 除了外在的高山、湖泊、草原、大海……物质世界, 还有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 我们可以遍游世界, 但很难“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为了旅游而旅游, 换来的只是身心疲惫, 除匆匆行走、疯狂购物、视觉观感、到此留念, 怕再也找不出什么了, 绝无什么体验, 更难谈发现、反思、创造。这样的行走, 看的再多, 走的再远, 获得的只是一大堆粗浅的感受, 很难培养理性的洞察力, 难以开启生命的智慧。王阳明说“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 心外无学也”, 我们“身”在游历, 实际上是“心”在体验、在创造, 而阅读是基础, 是唯一可以帮助我们走入精神世界的大门。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 才能享受高一级的物质世界, 体味现实世界带给人类的快乐和幸福。
阅读是一种习惯, 一种愉悦, 一个享受, 一种境界。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 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 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 未信我庐别有春。”经常阅读, 自有一股缭绕身心的别致“书香”, 就像不会枯竭的丰盛水源、盛开不败的鲜花。因此, 阅读不能有太多的功利, 它是心灵的一种需要, 是充实生活、引导灵魂前行的一种方式。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特别讲究刨根问底;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有些书是需要反复精读的;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 是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和没有止境的“自我教育”。不论我们从事何种教育工作, 只要我们经常阅读, 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便是一个幸福的人。书香弥漫的人生岁月, 能在有限的生命时间欣赏无限的生命美景, 使我们活得更加丰富与智慧、充实与从容, 人生也因此而精彩。
“好书悟后三更月, 良友来时四座秀。”读书吧, 让我们少一些功利, 多一些闲暇;少一些负担, 多一些乐趣;少一些宏大, 多一些平凡与真实;让读书放下高贵的身段, 成为一种寻常的生活状态;让我们以“玩”的心态, 享受和品味读书吧。
推荐书目
《傅雷家书》, 傅雷著, 三联书店
《顺生论》, 张中行著, 中华书局
《鲁迅的彷徨与呐喊》, 陈静著, 东方出版社
《哲学与人生》, 傅佩荣著, 三联书店
10.阅读是一种美丽的享受论文 篇十
摘要:阅读,让我们在文字中华贵,在文字中美丽,在文字中冷峻,在文字中舞蹈。一颗心,一本书,一个人,一段音乐,一个空间,文字像一只无形却温柔的手,拨动了不同读者心中每一根共鸣的弦;文字如花,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盛开着她别有情致的芬芳;文字像午夜的谁叩动了心门,在每一个心房都激起了清脆的回声。
关键词:阅读;享受;联想;迁移
阅读,让我们在文字中华贵,在文字中美丽,在文字中冷峻,在文字中舞蹈。一颗心,一本书,一个人,一段音乐,一个空间,文字像一只无形却温柔的手,拨动了不同读者心中每一根共鸣的弦;文字如花,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盛开着她别有情致的芬芳;文字像午夜的谁叩动了心门,在每一个心房都激起了清脆的回声。
11.阅读是一种习惯 篇十一
我从小就有读书的习惯,记得小时候,从一年级开始吧,我最喜欢的就是周末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那是八十年代末,那时候的图书资源还是很匮乏的,连环画,十万个为什么,还有从邻居家借的哥哥姐姐的书,我是什么书都爱看,来者不拒。
到之后读中国四大名著,世界名著。读书的好习惯,让我语文成绩一向很优异,作文也很好,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内读,作文比赛也经常获奖。读书这个习惯一向持续到此刻,每日不可无书。能够说是,读书,让我的人生受益匪浅。
我做了妈妈,也把这种好习惯影响给了孩子。在他刚出生不久,我就从网上买来黑白卡片,彩色卡片,之后是布书,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是各种各样的绘本。
此刻的孩子比我们那个年代是幸福多了,各种各样国内国外的优秀绘本,说实话,我都十分喜欢看。
喜欢阅读的孩子,跟不阅读的孩子,差距是越来越明显的,记得儿子两岁多的时候,已经能认出国内国外所有的车型,而且对汽车十分十分的感兴趣,竟然喜欢看汽车类的相关的大人看的电视节目。
我们从最初的一齐阅读,到之后他自己看书,此刻儿子四岁了,在没有刻意教他汉字的状况下,能认识很多汉字,有些偏僻字也认识,此刻能给我流畅的讲完一本绘本。语言表达潜力也有很大的进步,经常脱口而出一个成语,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十分惊喜!
幼儿园老师对我说,乐乐在幼儿园表现很棒,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出的很多问题,其他小朋友都不明白,乐乐就能回答出来,是不是你们平时看的书多呀!
由于我比较注重孩子的教育,在幼儿园被选为家委会主任,能经常去幼儿园给小朋友讲课讲故事,这对于儿子来说,是一件十分骄傲的事情,他觉得我的妈妈是全世界最厉害的妈妈。在幼儿园里表现的更用心主动,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十分有益的!
在我们家里,每个房间都有书架,孩子的书放在书架的最下方,在他的小房间里有他自己的小书架,梁晓声说过:书架,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不动产。最好的家风是阅读!我不求孩子以后出人头地,我明白阅读这个好习惯能让他受益终身!
雨果说:“有了物质,那是生存;有了精神,那才是生活。”真正的富养,是精神的富足,最好的教育,是与贫富无关的`。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持久的一件事,父母读好书,孩子自然也喜欢拿起书本翻阅,父母支持孩子读书,多买一本书放在书架上,就是无形中在为孩子积累人生的财富。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不遗余力地为孩子带给最好的一切,而此刻,作为父母,我们能给孩子最简单也最幸福的陪伴,便是读书这件重要的小事!
一齐读书的时光,必须会是一个家庭最温暖的记忆!
12.阅读是一种变速运动 篇十二
马儿呀,你慢些走!且把风景看个够。
“慢慢走,欣赏呀!”
当然,快速阅读发端并昌盛以来,阅读速度从书林漫步到跨上快车,行得更快、更远,让阅读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接触到了尽可能多的文章和著作,发挥了应有的正能量。但问题是,有些同学却习惯用走极端的方式来表明“最革命”,让阅读的速度越来越快,由慢车到快车,由快车到高铁,由高铁到超音速。有的甚至一小时读一摞书,几分钟读一部长篇,直到提出了“海量阅读”。这样的“海量”能有质量吗?
其实,阅读是一种变速运动,当快则快,当慢则慢,任何偏执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快时,可如上述的走马观花;慢时,当如牵着蜗牛散步,要字斟句酌。击节处,“雪拥蓝关马不前”,原地盘旋玩味;败笔处,则一目十行,哗哗翻过。有速读、有慢读,有浏览、有研读,有粗读、有细读,有诵读、有默读。针对不同的文章、同一篇文章的不同段落、不同的阅读境地甚至不同的心境,适时变化,适时变速。
宋朝的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本《论语》读了一辈子。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研究《红楼梦》《聊斋志异》几十年不停止。有些书,我们需用一生来读。有的书,如应时书,如名人书,如所谓畅销书,可以速读、少读甚至不读。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就是一个变速过程:由快到慢。北大的孔庆东教授则在文章中介绍他的读书法:对不太经典的书,初读要慢,四五页后,已知其大概,然后加速,很快翻完。这也是一个变速过程:由慢到快。
“阅读是新发现的旅行”,既然是旅行,显然不能等速。行走在别人的思想或故事的风景中,东瞧瞧,西望望,遇到可意的地方,就需要停下来,驻足欣赏,甚至原地打转儿,绕之三匝,不忍离去。有时,则应疾走。有时,赏花时还要避开黄峰,看景时还要避开狗———这又是读书的设防问题了。建议同学们在挑选书籍时,尽量选择完本、善本,不是删节本、改编本,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辨识能力,而不是匍匐书下、低眉顺眼尽信书。
快速阅读,当是诸多阅读方法中的一种,别抱着一种就忽略了其余,“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做法是不对的。读书有法,而无定法。
当有一天,你有条件坐拥书城时会发现,再快的速度,也是读不完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味地赶潮和跟风,将永无止境,让你疲于奔命,而忽略了身边的风景。
13.朗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 篇十三
当然,自从办了个律法网,一些友人就以为我是学计算机出身的;学了些文不对路的文章后,又有些人以为我是学中文的,怎么偏偏就不说我是学法律的呢?真让我郁闷。
人活几十年,总要以什么方式度过。虽然不知道自己会以什么方式度过,但我想每人憧憬的大多是美好的,那就是省力又能赚大钱的。老板每天做生意,他的人生也就是在生意中度过了。其实并不是每个老板都能赚到很多钱,也不是永远都能赚大钱,但不管结果如何,每天必须去做,这个“做”字就是生命的过程。既然选择了它,结果反而退到次要,只不过给你一个“做”的理由。就像自考一样,自考的人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一次通过的,也不是都能一直顺利通关到底的,想要发出“把牢底坐穿”的狂语还是得有两下子的哦。但不管结果我们是不是能如己所愿顺利通过,我们可还是得每天去啃啃自考这块还被盖着棘草的金土地,这个“啃”就是自考的过程,也可以形象比喻为吃掉自考应该采取的某种方式。
如果问一个没有参加过自考的人,学自考是为了什么?他可能回答是为了拿文凭,说这是敲门砖。
是的,这个现象现在也不仅仅发生在没有参加过自考的人身上,很可悲的,好多自考兄弟姐妹们也是坚持这么想的,而且态度很是坚决,真是令人既佩服又无奈。
而对真正的懂得自考深层涵义的自考生而言,自考是种生活方式,伴随他一生。
这里我想我有必要解释“自考”,我以前在文章中说过,自考的全称是“自学考试”,确切地说我们应该是“自学生”,而不应该是“自考生”,也不知这个名号是哪个宝贝弄给我们的。
于是上文的话,其意也就是自学是种生活方式,将伴随我一生!
当你把自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时,自学就不仅仅是学习了,而是人生的一部分,是生命的舞台,是激情的渲泄口,每一次的成功或失败,都是浩浩大江中的自然起伏,生命的价值就在这一次次的跌宕中实现。还有什么比生命的价值得以实现来得更大快人心!
所以真正的自学生很少问自己为什么自考,因为自学本身就是答案,只要每天还在自学,生命就存在,就有意义,就有结果。自学生,这个社会最夺目绚烂的名号就从此被世人讴歌颂扬!
14.个人文化方式是一种文化资源 篇十四
个人文化方式是一种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文化变革主体之一的个体所采用的旨在文化探索和文化创新的工作方式,其基本特征是对现存文化作出创造性的发展和延伸.它是一种文化变革能力,而创新是其存在的根据.具有创新能力的个体以其特殊的工作方式开展文化变革实践,从而产生了新的文化成果,他独特的工作方式连同他的.创新成果,一同构成了个人文化方式,这是一种创新能力和创新结果的集合体,它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资源进入社会,丰富和发展了原有的文化资源.
作 者:马奇志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学院,两课部,甘肃,兰州,730030 刊 名: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MINORITIE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 分类号:G02 关键词:文化资源 个人文化方式 文化创新
15.朗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高效教学
一、重视朗读的效力, 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这是从古至今的读书人共同总结出来的真理。但由于当今的教育体制下课时多、作业量大, 很多学生都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看课文, 更不用说朗读课文了。在学生对课文都没有基本了解的情况下, 教师想要仅仅通过单方面对课文的词句结构进行分析就让学生充分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可以说玄之又玄。针对这一现象,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 倡导自读
针对早读时间的有限性, 我认为可以把齐读换成自读, 因为自由朗读既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 使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去调整朗读的速度和语气, 同时又减少了齐读时要与其他同学保持一致带来的心理压力。而在读同一篇课文时, 个人阅读在时间上也会短于齐读, 不知不觉就增加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次数。
(二) 重视诵读
要让课文中的思想情感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不仅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读书, 还需要他们在朗读的时候带入个人感情, 揣摩作者的心思。教师作为学生朗读学习的引导者, 要想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有效指导, 就必须要懂得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大胆假设、推己及人等思维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深入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真正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东西。
(三) 鼓励精读
除上述两个方法外, 教师还可以鼓励少数爱读书的学生进行精读。“多读”和“乐读”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 “会读”才是最高境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心去品味课文语言, 思考其文章结构, 发现词句中的亮点, 学习作者的构思, 最终为自己所用, 提高小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发掘阅读的魅力, 深化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能力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 善读可以医愚”……这么多的名言都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 而教师也不能用自己单方面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要有科学的阅读训练方式,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勤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课外书籍, 可以是纸质的, 也可以是电子版的;可以是小说、散文、诗歌, 也可以是新闻报道、寻人启事;甚至可以尝试读一读文言文。但同时还要注意“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 要讲究读书的质量高于读书的数量。但考虑到现今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达和广泛的使用, 教师要如何帮助学生在如此繁多的书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好书呢?这也是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首先, 与教材挂钩, 例如被选入教材的只是节选或有删改 (比如课文《桥》) , 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去网上看完整版或是原文, 这样可以方便快捷地比较课文与原文的差别, 有利于学生思考教材对原文章进行改动的原因。其次就是名著优先, 小学生的价值观和是非观都尚未固定成行, 一些文学糟粕很容易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不利的影响, 所以教师可以不定时地印一些名著目录推荐给学生看, 给他们的课外阅读做一个主流化的价值导向。
近年年来影视作品对文学作品的加工, 一方面增加了视、听等多感官的体验, 但另一方面也破坏了学生对于文字描述的一个想象空间, 期间的利弊很难说清楚, 在这里我先保留意见。但在加强信息技术运用的同时也不能过分依赖, 因为网上的很多资源都已经把对文学作品的剖析、理解做得非常详尽了, 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 而使他们逐渐丧失了自主阅读的能力, 对文章没有个人独到的见解。因此, 教师可以让学生专读某一个作家的作品, 对该作家及其作品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同时有目的性的强化阅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 使他们深度理解其思想内涵。
三、施展写作的魔力, 加强学生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将阅读中获得的素材与技巧整合成自己的写作能力, 才是阅读最大的意义。所以教师需在加强引导学生阅读上花心思, 对其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同样不能放松。
(一) 从仿写到创作
仿写可以说是写作培养中最常用的手段, 也是最基本的手段, 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不断的模仿以找出其中的规律, 最后再逐渐化为自己的东西, 这对于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只是一味地模仿容易使小学生形成依赖心理, 对习作引不起重视, 也不利于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训练学生仿写时, 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鼓励他们把好词好句记下来, 并时刻反思自己的仿写跟作者的差距在哪里, 或者能“青于蓝而胜于蓝”, 然后再一步步让学生脱离仿写的框架, 大胆去创作, 这才是写作的要义。
(二) 从片段到全篇
不管是仿写还是创作, 我认为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且考虑到课堂时长的问题和小学生词汇量的不足, 我建议小学语文教师先指导学生从小片段的练习开始, 再逐渐过渡到长篇的创作。比如仿照课文《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仿照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的场面描写等, 先找到一个切入点进行反复训练, 写一些小的片段, 然后再将几种写作技巧集中在一起训练, 加长篇幅, 最后才是写完整的文章。教师还可以从选材、构思、习作三个步骤分别对学生进行训练, 逐级强化、步步为营, 从一个个小的细节当中堆积起深厚的写作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写读后感, 从段落读后感到全文读后感, 以此来抒发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也是给教师的一个反馈。
(三) 从命题到半命题
关于习作的选题与思考能力方面的培养, 教师也应该有一个良好的过渡。教师给学生的命题范围应该是逐渐扩大的, 从命题、半命题再到只给话题。而我们不能单纯地只是把题目给了学生就完成了任务, 还要对命题进行分析, 启发学生该从怎样的角度去理解题目、选取哪方面的写作素材, 最终确定写作方向。在学生掌握了全命题作文的写作方法之后, 就可以放宽命题的写作内容的限制。半命题相对于全命题来说, 对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方面是有所帮助的, 但对创作思维的要求也更高了, 所以教师的命题要更贴近教材和学生生活, 先给学生一定的写作信心, 再向更高层次的水准进发。
除了上述三个层层递进的步骤外, 教师在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上还要着重训练学生对表现手法的掌握, 即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像课文《珍珠泉》中大量优秀的比喻句都可以让学生背诵下来, 便于在他们自己创作时借鉴。还有就是词汇量的积累, 这也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平时可以通过听写的手段给学生施压, 来帮助他们增加词汇量。总之,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多方面能力综合提升才能够得到的结果, 这需要语文教师从多个细节入手, 软硬兼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升他们对文字的操控能力。
四、结语
【朗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推荐阅读:
浅谈以有效的朗读促语文教学效益09-23
浅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训练08-21
中学语文讲堂的朗读教学方式研究论文09-11
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10-23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11-08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论文10-15
大声朗读,培养阅读习惯07-05
探析对农民最有效的授课方式的论文10-14
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07-28
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