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进城考试申请(精选4篇)
1.教师进城考试申请 篇一
2010武汉市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2.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3.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4.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做到因材施教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小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
6、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教师应该具备哪方面的素质()
A、忠于职守
B、团结协作精神
C、人际交往能力
D、良好的道德修养
7、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8.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 B学校教育 C环境 D家庭教育
9.心里断乳期是指()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10.“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是指()
A定势 B迁移 C应用 D技能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考核的机构主体是()
A教师所在地的政府机关
B教师所工作和服务的学校
C教师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
D教师所在地的教育督导机构
12.教师在教学中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成为()
A变式 B反例 C正例 D比较
13.个人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为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
A 学习动机 B 学习需要 C学习兴趣 D学习期待
14.在学业成功与失败归因中,内在的、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程度 B能力高低 C 运气好坏 D 任务难易
15.新课改提出初中课程的设置是()
A综合课程为主 B分科课程为主 C综合和分科课程相结合 D综合实践活动为主
二、填空题
16、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活动是_________。
17、誉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教育夸美纽斯于1657年发表的_________,被认为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18、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人的发展是由外部力量决定的,这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说中的_________。
19、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有关课程管理的改革趋势是实行__________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20、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是__________,学校教育工作必须以此为中心。
21、1922年颁布的学制是__________。
22、下列不需要智力活动参与的是__________。
23、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是__________。
24、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人是__________。
25.《教育法》颁布于__________年。
26.提出少年免费的教育法规是__________。
27.规定教师资格的教育法规是__________。
三、判断题
2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9.升学率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
30.男女智力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智力结构有差异。()
31.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32上课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3.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34“勤能补拙”充分说明力因素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35.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6.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总是一致的。()
37.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8.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来影响受教育者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39.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所以应抛弃传统的接受性学习。()
40.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41.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42.学习室由反复经验引起的,它所引起的行为及行为潜能的变化是暂时的。()
43.高创造者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44.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方法。()
45.某中学开设了线条画、垂钓技术等课程供学生自愿选择,这是地方课程。()
46.农村留守儿童出现问题应归咎于家庭,与学校无关。()
47.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方面。()
四、论述题
48、有人说:“启发式就是问答式”,也有人认为“启发性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主动性的发挥”,而更多的人则是感到困惑:“在教学中为什么总是启而不发?”那么,你认为启发性的关键或核心是什么?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贯彻启发性的原则?
49、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甚至连回家的钱都向老师借,老师找他谈话后答应改过,但并无实际行动。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将如何运用有关德育规律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五、案例分析题
50.某重点大学毕业生小李,在公开招聘中以优异的成绩被聘为某初中老师,刚上班时,他虚心向同事请教,认真备课,努力把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工作高度负责,教学效果好,在期末的评定中成绩优越,但随着工作的熟悉与社会交往的增多,便越来越不重视备课和对教学环节的把握,开始变得浮躁,他认为:“教师上课就那么回事,我备好一遍课可以用好多年!”
上学期学生评教,小李排名倒数。校长找其谈话,她还不以为然:“我重点大学毕业生,难道还教不了初中生?”之后,他把对校长和学生评教的不满都撒到学生身上,上课时对不专心听讲或成绩差的学生或挖苦讽刺或罚站,甚至赶出教室。
试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
51.某初二(3)班的许多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因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教师里失去了往日的欢快和活泼。班主任为缓解这种气氛,带领学生去溜冰。学生一次次摔跤一次次又站起来,丝毫没有沮丧和气馁。班主任就借机告诉学生:“学会溜冰尚且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摔跤才能成功,更何况复杂艰苦的学习呢?”于是学生们放下心理包袱,信心十足的又投入学习中。结合教育学理论分析案例。
52、小明平时学习挺好,但是一到考试发挥就很不理想,他很沮丧,如果你是他的班主任老师,你该如何去帮助他?
2.中小学美术教师进城考试试卷 篇二
中学美术教师考试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限用钢笔或圆珠笔(黑、蓝色)答题。
3、答卷前将密封线内各项目填写清楚。题 型 填 空 单 选 多 选 判断 分 析 美术字 总 分分 数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2、《全曰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设计应用
综合探索
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四大学习领域。
3、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重要的风格流派,自北宋兴起,、元明清朝以后成为中国画坛的主流。它在创作上张扬个性,强调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的结合。
4、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常用幅式有条幅、横幅、中堂、扇面、斗方 手卷等。
5、伦勃朗群像画《夜巡》,画面用一种舞台式的光线把众多人物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构图,油画颜料的厚与薄的对比使物体质感得到完美的表现。
6、法国大革命以来西方美术史使我们对画家的个人风格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19世纪的上半叶,享受当时社会最高赞誉的画家是安格尔,他精于以冷静、清晰的线条和细腻、深入的描绘来营造出一种符合古典理想的美,而他的反对者德拉克洛瓦却相信在绘画中色彩的运用比素描法则重要得多,他一改古典派素描的表现手法,强调情感和主观,偏爱幻想的___________世界,追求灿烂的色调。
二、单选题:(每空1分,共10分)
1、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了一件名为(D)的灯具,利用虹吸的原理,即使以今天的设计观点看,也是一件超凡脱俗的佳作。A.树形灯 B.银错铜牛灯 C.铜雀灯 D.长信宫灯
2、在京剧《野猪林》中,林冲身受重刑,步履艰难地向前行进,演员采用跪步前行连带(A),把林冲承受着的钻心的疼痛,形象地传达给观众。A.甩水发 B.抖水袖 C.吹髯口 D.撩褶子
3、唐三彩常用的颜色主要是(D)。A、红、黄、蓝 B、红、绿、白 C、绿、黄、紫 D、黄、绿、白
4、古代阴阳五行说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象征神,青龙为(B)之神。A、北方 B、东方 C、西方 D、南方
5、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分两个部分,打开以后先看到画面,接着是占据画幅左半边的题跋,记录了画面的内容,题跋的书体是(C)。A、隶书 B、行书 C、篆书 D、楷书
6、齐白石的中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描写的是(A)。A、青蛙 B、牛蛙 C、蝌蚪 D、树蛙
7、浮世绘是曰本17世纪兴起的一种艺术,它将民间曰常生活作为创作题材,主要通过(C)的形式表现出来。A、水彩画 B、工笔画 C、版画 D、油画 8、1886年创作的青铜圆雕《加莱义民》的作者是(C)。A、法国贝尼尼 B、意大利多纳太罗 C、法国罗丹 D、意大利米开朗基罗
9、故宫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明清历代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及其他重要庆典的场所,为主的三大殿是(B)。A、文华殿、武英殿、太和殿 B、中和殿、太和殿、保和殿 C、中和殿、武英殿、保和殿
10、“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作者是(C)。A、苏东坡 B、金 农 C、王 冕 D、齐白石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有2个以上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1.某美术教师有一手“剪纸”绝活,在常规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单项的技能训练,其他内容一概少讲或不讲,这种做法是(BC)
A.突出专长,对于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
B.违背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 C.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
D.应当大力提倡
2、新课标中所指的基本的美术素养应当包括(ABD)。
A、能初步解读身边的美术现象 B、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美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念 C、能熟练运用各种表现形式自如地描绘对象 D、有自己的审美趣味 3.笔触是指作画过程中画笔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笔触的审美效果主要取决于(ACD)。
A.画笔的特性
B.画笔的大小、长短 C.用笔的力度和速度
D.绘画材料的特性
4.石窟属于一种独特的寺庙形式,是专供佛教徒修行礼拜的场所,通常它的内部装饰是用(BD)。
A.卷轴画
B.壁画
C.年画
D.雕塑
5.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个庞大的地下军阵有(ABCD)。
A.步兵
B.骑兵
C.弓箭手
D.将军
6.有一幅于1936年创作的油画,画中人物的器官四分五裂,再组合成一个触目惊心的梦中幻象,揭示出战争的荒谬和残酷,其作品名称和作者是(BD)。
A.《格尔尼卡》
B.《内战的预言》
C.毕加索
D.达 利
7.绘画以内容、题材来分类有(ACDEF)。A.风景画 B.油画
C.静物画
D.肖像画
E.历史画 F.风俗画 G.壁画 H.年 画 I.漫 画 J.宣传画
8.同类色的配合可使人感到协调柔和、含蓄雅致,但也易于产生过于单调平淡的感觉,因此在同类色的运用中要有意识的加强色彩之间的(AD)对比。
A.明 度
B.冷 暖
C.厚 薄
D.纯 度
9.请就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流程对以下选项进行排序(DBCA)。
A.小结、评价 B.自由欣赏、分析 C.小组讨论 D.呈现作品
10.我国美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发展过程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请对以下选项进行排序(CAB)。
A.重双基 B.重素质教育 C.重技能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3分,记“√”为对,记“╳”为错)
1、在美术活动中基本上不存在标准答案,在某些活动中也不存在“对”与“错”,美术活动是一种极富个性与想象力的创造性活动。(√)
2、书法的结构就是指作品的整体布局。()
3、中国古典建筑的构建是砖木结构,西方古典建筑的构建是砖石结构。(√)
4、普通中小学校的美术课程要改变单纯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模式,使专业化倾向淡化,要由专业化美术走向生活化美术。(√)
5、初中美术常规课教学中,学生遇到的“写实”瓶颈应该用大量的专业写实训练加以突破。()
6、彩陶、青铜器上均常见的纹饰有花卉纹、雷纹、人物、鱼纹等。()
7、在CMYK印刷色彩中的M是指大红色。()
8、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对空间的呈现有平面的和立体的两种。(√)
9、新课程的总目标是按照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表述的。(√)
10、月份牌年画在20世纪初在广州兴起的一种绘画,因早期画面上附有年月历表故而得名。()
11、清代山东潍坊年画《女十忙》描绘了当时妇女从事轧棉、弹花、纺纱、织布等情景。(√)
12、苏美尔人用木棍把一些楔形符号刻在陶土砖上,记录事件,进行通信。(√)
13、罗中立的《父亲》借鉴了西方艺术中的超现实主义手法。()
五、分析题(12分)
以下是针对《陶瓷艺术》一课拟定的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请参照第一种思路的分析方法分别对第二种、第三种思路的优缺点进行简短分析。例子:第一种思路:具有“课堂化”特色的思路: 在教室里进行欣赏、评书、交流、讨论。教师最好能准备有特色的陶瓷器皿和其他用品,既有助于教学评述,也能丰富课堂视觉效果,营造好课堂教学的空间与气氛。由
谈话、提问方式导入,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如小组讨论、班级讨论。
答:第一种思路的优点在于有专门的教师,师生可以方便、充分的传授、交流、讨论等,缺点是资源、资料有限,学生的直接观察、感受不足。问题:第二种思路:具有“现场感”特色的思路: 从参观陶瓷商场、了解陶瓷市场入手。让学生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展台上直接感受到陶瓷工艺之美,现场及时交流,还可以拍照、画速写、写短文等方法加深感受、提高认识。第三种思路:具有“虚拟性”特色的思路: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师可以预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或者网页,可以与相关网站建立好超链接。可建立聊天室组织学生进行在线交流、讨论。还可以发电子邮件、将网上搜集的资料做成网页。
3.教师进城考试申请 篇三
一、教育学
1.教育学及其发展
2.教育及其发展
3.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4.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系
(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3)教育与科技文化 5.教育与个体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6.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7.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8.教师与学生(1)教师劳动的特点(2)教师的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4)学生的特点(5)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6)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9.课程(1)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2)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4)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0.教学(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3)教学原则及其运用(4)教学方法及其运用(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6)教学组织形式(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11.教育评价
(1)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12.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1)德育及其意义
(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3)德育过程的规律
(4)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5)德育方法及其运用
(6)德育的途径
(7)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8)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13.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
(2)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3)课外活动的组织
二、心理学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3.个性发展与教育
(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
(2)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
(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
(4)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4.学习心理与教育
(1)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2)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3)学习动机理论
(4)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5)迁移及其种类、迁移与教学
(6)知识直观的类型、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7)技能及其种类、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方法
20%。(8)学习策略及其种类、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9)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5.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1)心理健康的内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2)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6.教师心理(1)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2)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3)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三、考试形式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2.考试时间:120分钟。
4.教师进城考试申请 篇四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中,未形成独立学科。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以一系列具有比较完整理论体系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代表作的出现为标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萌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现代教育学之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以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斯卡娅及代表作为创始,本世纪50年代后,实现教育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凯洛夫《教育学》
(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及其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1、广义: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都称为教育。
2、狭义: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各种影响,使其身心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历史分期
1、根据生产力水平: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
2、根据生产关系: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3、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水平: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教育、未来理想社会教育
4、根据产业技术: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信息社会教育
5、根据人类学家米德:后喻文化教育、并喻文化教育、前喻文化教育
6、根据创造的文化类型:语言文化阶段的教育、印刷文化阶段的教育、电子文化阶段的教育、数字文化阶段的教育
7、根据教育自身形态的演变:个别教育衍生阶段、学校教育衍生阶段、学校教育系统衍生阶段、终身教育系统衍生阶段
(二)教育的历史分期的特征
1、原始社会的教育 附属性、原始性、平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
专门化、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学校产生但并不完善、与生产劳动对立与分化、官私并行、以个别教学为主、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有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3、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学校出现并发展、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上升、全民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变革迅速、规范了各类教育组织、终身化、人性化、关注点从过去转向未来
1.教育学及其发展
定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萌芽阶段:我国战国后期的《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西方最早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论演说的教育》)
独立形态阶段: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近代教育体系建立了基本框架;德国“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学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即第一部科学体系的教育专著。
教育学的蓬勃发展阶段:实验教育学,德国教育家梅伊曼;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2.教育及其发展
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但并不限于学校教育。
古代教育:中国4000多年前;夏代《孟子》;西周“六艺”;春秋战国,儒、墨,孔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魏晋南北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宋代《四书》《五经》;明代,八股文。
古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古埃及:“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古希腊、罗马:贵族请家庭教师,低下阶层进私立学校; 古雅典:培养政治家,商人;古斯巴达:培养军人。
(古雅典、古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的教育,注重身心和谐发展)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神学、七艺。
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资本主义的萌芽,掀起文艺复兴运动
近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4)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三、教育与科技文化
1、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首先,文化传统直接影响着教育内容的构成和教育目的的确定; 其次,民族文化传统影响学校的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三,社会文化本身的发展影响教育的发展
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反作用(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及融合文化): 首先,教育对社会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其次,对社会文化创造、更新功能; 第三,对社会文化的传播、交流功能。
第四章、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
个体身心发展:包括个体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在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就是个体的身心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内发论:孟子、威尔逊的“基因复制”、弗洛伊德的性本能、格塞尔 外铄论:荀子、华生、洛克的“白板说“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2)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3)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注意衔接)(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发挥特长、树立信心)(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个别教育)(6)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
(7)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一定时期内内容与方法保持隐定、与时俱进)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
首先,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其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三,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性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最后,遗传素质又具有可塑性。人的遗传素质会随着外界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介入而发生变化。
(2)环境
首先,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陈述的客观条件,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其次,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3)教育
学校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具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优化条件
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首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
其次,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其目的性、系统性、专门性和基础性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教育为什么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2、学校教育是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效果更好
3、学校教育能控制和调节各种因素(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2、教育和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
3、教育工作者应该适时地向学生提出要求,引起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东西,并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其身心的发展。
第五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定义
由国家或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体要求,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从狭义上来看,教育目的就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规格和要求。
2、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导向功能:为教育者指明工作的方向和奋斗目标,为受教育者确定了努力的方向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为选择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据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为教育效果的测量和评价提供了依据和标准。对教育活动的激励功能: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3、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与社会统整的价值取向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1、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与充分的发展。
2、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三、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5、适应时代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一)、定义: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废科举,兴学校”、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4《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的非学校化观念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重视学前教育,并注重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中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重视教育的国际交流
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2、如果按照程度,可以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
如果按照性质,可以分为普通教育机构、专业教育机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 如果按照办学主体,可以分为国立学校、地方学校、民办学校; 如果按教育阶段,可以分为学龄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
如果按教学时间,可以分为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制学校(夜大学); 如果按教学方式、手段,可以分为面授学校、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网络教育机构;如果按照教育证书,可以分为学历教育机构、学位教育机构、培训教育机构。
第七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
1、老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等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一般教育学知识,学科教育学知识
3、教师的人文素养: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深切的人文关怀,严谨的科学精神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观点一:
从教前关注阶段,早期求生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观点二(叶澜): 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职前教育、新老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1、强调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发的教师
2、强调教师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五、学生的特点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人
2、具有主体性的人
3、是一个完整的人
4、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六、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④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 ⑤学生是文化中的人 ⑥学生是时代中的人
七、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意义、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第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校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促进教育任务的有效完成。第三,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提高师生学校生活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主动与还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3、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构成授受关系 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八章.课程
一、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
1、课程定义: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意义
课程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对象和依据。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成败。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 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
3、课程的类型:
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制定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根据课程的隐定性: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4、制约课程的因素
社会因素、知识因素、学生因素
二、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1、课程标准的意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2、功能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方面。
(1).前言:说明本门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和价值、课程改革与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思路。
(2).课程目标:根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具体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
(3).内容标准:根据课程目标,制定选择具体内容的标准,并用规范、清晰、可理解的方式阐明掌握内容的程度。
(4).实施建议:为了便于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贯彻执行,需要在课程标准中提供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等。必要的时候还要提供典型性的案例供教师参考。
(5).附录: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术语进行解释与说明,便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与实施课程标准。
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2、特征
均衡性: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综合性: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选择性:适当开设地方、学校课程,选修课比重加大
四、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第九章.教学
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1、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2、教学的任务
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的智能,创造才能和体力
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美感,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以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必以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三)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老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学生的学以老师的教为主导,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相长
三、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一)直观性教学原则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和使用要和言语指导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将直观当作手段而不是目的
5、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认识
6、指导学生自制直观教具和学具
(二)启发性原则
1、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2、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
4、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6、发扬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巩固性原则
1、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
2、复习是巩固的主要方法,要合理组织复习,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5、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6、记忆是巩固知识的有效保证,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法。
(四)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正确处理五种之间的关系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适时而教
5、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速度、顺序,增删内容
6、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7、还要注意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
8、系统地传授知识
(五)因材施教原则
1、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尊重学生差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大面积丰收和尖子生培养相结合,是因材施教的目标。要面向学生的大多数进行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4、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是团材施教的保证。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注重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与实际经验之间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5、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6、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7、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七)量力性原则(可接受原则)
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八)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1、以符合科学性要求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教学
2、老师要提高自身修养,以身作则
3、实事求是地进行思想教育
4、讲究教学艺术
5、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6、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思想教育
(九)教学最优化原则
1、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
2、全面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
四、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一)语言性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述、讲解、讲演、讲读、讲演 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注意启发 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学生思维兴奋 要善于启发诱导
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纠正不正确的认识
3、读书指导法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教科书的科学方法 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 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
(二)直观性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前,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演示目的,选好演示教具,做 好演示准备 演示时,要让全体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演示活动,促使综合运用多种感官 演示后,要把观察的现象同书本的知识联系起来,及时作出明确的结论。
2、参观法
参观前,要实事求是地根据教学要求和现实条件,确定参观的目的、时间、对象、地点以及参观的内容,并在校内外做好充分准备。
参观时,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生全面看、细心听、主动问、认真记。参观后,指导学生座谈收获,整理材料,找出问题,写出报告,及时总结。
(三)实践性教学方法
1、练习法
要有明确的目的与具体的要求;要周到的计划与步骤;要恰当的分量与适当的难度;要有科学的时距和有效的方法;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要有及时的检查与认真的总结。
2、实验法 实验前,认真准备好仪器,材料和用具等,明确目的,科学原理及注意事项,分好小组,需要时进行示范实验。
实验时,教师要巡回检查,具体指导,对差生进行个别帮助,发现偏差进行纠正,注意安全
实验后,指定学生报告实验的进程和结果。老师作简短的概括和小结,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
3、实习法
实习前,讲清有关的理论知识,实习任务与操作规程,分好实习小组,落实实习场所 实习中,加强具体指导,做好操作示范,把握实习进程,检查效果,及时查缺补漏。实习后,指导写出实习总结,评定实习成绩,开好总结大会,对学生公正,客观的评语
(四)研究性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发现法
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2上课: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课堂气氛热烈。3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作业的内容要科学合理;
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
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作业也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课外辅导:启发学生自己找到解决疑难的门径,不应代替学生独立钻研;
不应把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延长,加重学生负担;
对学习差的学生辅导,可吸收学习好的学生,但不要占用过多时间。
5学业成绩检查评定:测验与目标,要建立起教学内容与学生行为的矩阵,明确教学目标并编制与目标相对应的有效测验;试题类型要标准化;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试题应和要检查的目标相关,难度适中;要进行评价。
六、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
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实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新课程要求我们确立全新的教学观。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结论更应重过程: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关注学科更应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2倡导师生间的交往与互动
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3鼓励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生成
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从过程角度讲,认识开放性、创造性的存在,不应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
开放的最终目的是生成,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第十章.教育评价
一、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定义: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增值探索
作用:客观描述是评价的第一要素、前提要素,是实然而非应然,任何评价都应建基于客观描述上;
价值判断是教育评价的本质属性,是客观性和主体性统一的活动;
价值判断的归属是增值探索,教育评价的增值作用有:激励、调节、诊断、管理、发展作用。
二、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学生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差异评价(按参照基准)
实证化评价与人文式评价(依据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中有关实证与思辩的特色)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依据参与评价的主体是谁)
表现性测验评价
评定量表评价法
行为检核评价法
同伴评定和佚事记录评价法
成长记录评价法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树立旨在促进发展的评价观。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日常教育评价:以真实性为基础,高扬人文性; 方法:客观题评价法与主观题评价法 校内学业考试:以测量性为基础,突显教育性; 毕业或升学考试:以综合性为基础,突显导向性。2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3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第十一章.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一、德育及其意义
定义: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寿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地共产主义者。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四、德育原则及其运用、导向性原则: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要把德育的理想型和现实性结合起来。疏导原则: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 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 影响;对学生进行的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因材施教原则: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五、德育方法及其运用
说服法: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城待人。
榜样法: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 修养。
锻炼法: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主动性;注意检查与坚持。
陶冶法:创设良好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注意宣传与教育。德育方法的运用要树立联系、整合、系统的观点,注意方法的组合;注意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提高德育实效;认识规律、遵循德育方法选择、运用的基本准则。
六、德育的途径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七、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班主任是前方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对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负总责 2.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3.班主任在各种教育力量的统一影响过程中,起着协调作用
八、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人,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方法: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十二章.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
定义:指学校和校外教育机关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以外组织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意义1.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 2.发挥创造性,锻炼各种能力
3.适应学生多种需要,愉悦身心,增进健康 4.陶冶情操,培养思想品德
5.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可以发展受教育者的体力、审美能力、劳动能力
6.使教育者能从中及早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 7.使受教育者善于利用闲暇时间的一种有效方式 8.是培养良好公民的一种手段
任务: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任务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1.巩固、扩大和加深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和发展学生在科技、文艺、体育、劳动等发面的兴趣和才能,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进行思想品德交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 3.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要通过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内容: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形式:群众性活动: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 益活动。
小组活动: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
个体活动:阅读各种书籍,写读书心得,记日记,进行某种观察或小实验,采集各种
标本,唱歌,体育锻炼,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小改革活动等等。
三、课外活动的组织
由学校和教师直接组织和领导的课外活动; 由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和领导的团队活动; 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和领导的课外活动; 由家庭配合学校进行的课外活动。
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概念: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做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作用: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的作用
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头作用
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1经常反思,严于剖析自己
2认真向模范先进人物和优秀教师学习3善于从教育对象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4提倡“慎独”即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准则
【教师进城考试申请】推荐阅读:
农村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综合06-27
修水县小学语文进城考试复习资料07-07
进城务工09-29
进城务工子女情况汇报11-07
小白兔进城三年级作文07-24
中班听说游戏《小动物进城》说课11-04
进城务工青年生存现状与发展全景06-30
学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管理制度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