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的历史与理论》试卷

2024-08-18

《政治学的历史与理论》试卷(共8篇)

1.《政治学的历史与理论》试卷 篇一

2019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考研704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与806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考研真题试

卷与真题答案

《2019暨南大学考研704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共三册)》由鸿知暨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与该专业课优秀研究生合作汇编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暨南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暨南大学考研704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全书编排根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教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肖前)

2018暨南大学704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大纲不指定参考书目 结合提供的往年暨大考研真题内容,帮助报考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同学通过暨大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适用科目:

704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教材课后习题与解答

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教2015年修订版)教材课后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暨大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暨南大学历年考研真题与答案:

汇编暨大考研专业课考试科目的2011-2017年考研真题试卷,方便考生检查自身的掌握情况及不足之处,并借此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培养应试技巧与解题能力。

2017年暨南大学704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考研真题试卷 2016年暨南大学704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考研真题试卷 2015年暨南大学704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考研真题试卷 2014年暨南大学704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考研真题试卷 2013年暨南大学704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考研真题试卷 2012年暨南大学704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考研真题试卷

2011年暨南大学704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考研真题试卷 2011年暨南大学704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考研真题答案详解

《2019暨南大学考研806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共三册)》

《2019暨南大学考研806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共三册)》由鸿知暨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与该专业课优秀研究生合作汇编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暨南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暨南大学考研806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全书编排根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教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肖前)

2018暨南大学806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考试大纲不指定参考书目

结合提供的往年暨大考研真题内容与答案解析,帮助报考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同学通过暨大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适用科目:

806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教材课后习题与解答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陈万柏,高教第二版)教材课后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暨大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暨南大学历年考研真题与答案:

汇编暨大考研专业课考试科目的2010-2017年考研真题试卷,方便考生检查自身的掌握情况及不足之处,并借此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培养应试技巧与解题能力。

2017年暨南大学806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考研真题试卷 2016年暨南大学806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考研真题试卷 2015年暨南大学806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考研真题试卷 2014年暨南大学806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考研真题试卷 2013年暨南大学806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考研真题试卷

2012年暨南大学806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考研真题试卷 2011年暨南大学806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考研真题试卷 2010年暨南大学806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考研真题试卷 2011年暨南大学806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考研真题答案详解 2010年暨南大学806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考研真题答案详解

本资料由鸿知暨大考研网发布

2.《政治学的历史与理论》试卷 篇二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和根本内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原理, 它科学地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 与人们的物质交往, 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马克思的这一论述表明,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思想的现实性及其历史发展, 必须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来探讨思想意识的发生、发展和改变的最终根源。马克思主义还把这一认识具体运用到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中, 并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的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 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社会形态, 只能在既定的现存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社会意识又有相对独立性:其发展有其历史继承性, 同经济基础并不总是平衡的,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3];各种意识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互相制约, 其中政治思想对其他意识形式影响最大, 处于社会意识的核心地位, 往往成为经济条件与其他意识形式的中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或者促进社会进步, 或者阻碍社会发展。“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 一旦被群众掌握, 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4]

基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 统治阶级才极力鼓吹、宣传本阶级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这种鼓吹和宣传本阶级意识形态的活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原理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在一定社会中, 统治阶级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占主导地位的, “思想政治教育”一词也往往是指一国统治阶级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 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自然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定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统治阶级的意识变成全体社会成员意识的活动。所以, 经济基础不仅决定上层建筑, 还特别地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

二、历史发展合力论诠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而生产力三要素中, 人是能动的、主导的因素。就是说, 人是有思想动机的、有主体能动性的, 这是生产力具有最革命、最积极特征的依据。恩格斯十分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产生出来的, 而其中每一个意志, 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 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 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 即历史结果, 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 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 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 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 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 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 (或是他个人的, 或是一般社会性的) 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 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 一个总的合力, 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做出结论说, 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 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 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5]恩格斯的论述揭示了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在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交互作用的规律。这一论断, 肯定了人的意志 (即人的思想意识、行为动机) 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实际上也就是肯定了转变人的思想、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机理

虽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但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不可能自发产生, 必须从外面进行灌输。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灌输理论。他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 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 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在工人运动进程中自发产生呢?因为这是由历史形成的社会分工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分工也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的形式在统治阶级中间表现出来, 因此在这个阶级内部, 一部分人是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家出现的, 他们根据本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概括并表达了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而这一阶级的其余成员“很少有时间来编造关于自身的幻想和思想”[7]。工人阶级由于经济地位、生活条件、文化条件等的限制, 不可能从事精神生产, 提出其思想体系。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 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 “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 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8]因此, 无产阶级先锋队必须坚持从经济斗争范围之外给工人群众灌输政治意识, 使本阶级成员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以上理论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正是由于在社会分工中被剥夺了精神生产权利的、被压迫的社会阶级, 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反映本阶级利益需求的理论体系, 才客观上为生产统治思想的统治阶级对其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提供了可能;也正是由于被压迫阶级为了动员本阶级的力量, 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 推翻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 才产生了运用“批判的武器”即革命理论的需要, 产生了获得先进思想理论体系的内在动力。它还阐明了统治阶级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根据以上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分工理论, 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必然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巩固自身的政治统治, 必然会运用反映本阶级利益和意愿的理论体系对其社会成员进行系统地灌输。从这个意义上讲,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 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灌输本阶级理论体系的政治诉求和主导作用。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 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是我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同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我党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和动力, 只有动员群众, 依靠群众, 才能在革命和建设中无往不胜。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源于群众, 是群众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抽象。也就是说, 用于教育群众的东西本身就是群众所创造的, 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群众的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即“将群众的意见 (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 集中起来 (经过研究, 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 , 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 化为群众的意见, 使群众坚持下去, 见之于行动, 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 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 如此无限循环, 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9]毛泽东曾经指出, 教育者在教育群众之前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政治教育应该是教育者与群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三个臭皮匠, 合成一个诸葛亮, 这就是说, 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 向群众学习, 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 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方法, 然后再告诉群众 (宣传) , 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 解决群众的问题, 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10]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某些政治家、理论家用自己个人的思想或者观点, 来对群众进行教育, 而是对群众在实践中所创造的经验进行升华, 得到某些思想或者理论, 再把它传递给广大群众, 并受到群众的认可。因而政治教育过程不是政治家和理论家向广大群众灌输的单向过程, 而是先向广大群众学习、吸取群众的经验, 并加以总结, 再用以引导群众的双向的、互动的过程。整个教育过程是承担教育角色的“教育者”与广大的受教育群体之间的密切互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 去启发和提高群众的觉悟, 在群众出于内心自愿的原则之下, 帮助群众逐步地组织起来。带有强制性的教育方式是起不到什么效果的, 往往会适得其反。

当然, 政治家或者教育当局在这个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那只是桥梁和过渡的作用, 他们的任务在于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 加以提炼, 再使之回到群众中去, 为群众所接受、所实践。因而, 政治家的作用体现在集中群众的意见并提炼升华, 再用于引导群众, 他们自己并没有新的“发明”, 其作用不是根本性的。毛泽东指出:“革命的政治家们, 懂得革命的政治科学和政治艺术的政治专门家们, 他们只是千千万万的群众政治家的领袖, 他们的任务在于把群众政治家的意见集中起来, 加以提炼, 再使之回到群众中去, 为群众所接受, 所实践, 而不是闭门造车, 自作聪明, 只此一家, 别无分店的那种贵族式的所谓‘政治家’。”[1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来的, 不仅如此,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需要依靠广大群众, 进行群众性自我教育,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我军创造了解放战争时期新式整军运动的方式, 这是群众性自我教育的典范。随着网络的普及, 信息渠道来源的多样化和教育对象素质的提高, 教育者不一定掌握了信息优势, 读书自学、官兵相互教育, 人人参与教育, 人人当老师, 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我党坚持群众史观, 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正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优势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0-31.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8.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04.

[4]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839.

[5]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97.

[6]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17.

[7]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99.

[8]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17-318.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899.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933.

3.《政治学的历史与理论》试卷 篇三

一、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的特点

1.不避热点,突出主干

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比如铁农具、中国古文字、三省六部制、雅典民主、中国70年代外交、两德分裂、孝文帝改革和拿破仑等,不少知识点是多年连续考查,如罗斯福新政、英国议会改革、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等。高考不回避热点知识和已考知识,但题目的切入点、考查的角度和能力有所变化。

2.稳中有变,守正出新

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体现了稳中出新的特点。在难度系数、试卷结构、题量和题型方面基本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有新的变化。

一是要求拓展历史思维能力。2013年的历史小论文题由原来论证材料的观点到论证自己的观点,思维能力有所拓展。二是要求提高知识整合能力。关于选修改革史的考查,从以往只涉及一个改革到2013年将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进行了比较整合,对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要求有所提升。三是对答题规范要求变化。以往答题纸都以横线的形式划定了每问答案的具体区域,而2013年除了小论文外其余题目的答题区域都以空白形式出现,学生答题规范要求相对提升。

3.关注时代,学以致用

从试卷主观题来看,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关注社会现实,密切联系时代。例如,第21题以儒家伦理为主线,旨在引导考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道德,实现社会和谐。第22题考查国共两次合作及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引导考生要正确认识历史,关注现实,增强时代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再次考查罗斯福新政,现实意义很强。

4.能力立意,渗透史观

纵观这套试题,所考知识点都是将主干知识通过新材料和新情境呈现,知识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突出能力立意,又较多地渗透史学研究问题。比如第23题的设问: “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要求考生“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这些设问从史学研究角度突出能力立意,充分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对2014年江苏历史学科高考的启示

1.突出主干知识和材料阅读两大重点

从近年高考历史试题来看,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是一个突出的特点,试题材料丰富、阅读量大。如何把握复习重点,如何提高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是备考的当务之急。不管试题和材料如何变化,其最后落脚点仍是课程标准和高考说明。因此,高三复习之前,教师一定要将课程标准、高考说明和教材有机结合,将主干知识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材料加以呈现,帮助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得出教材中的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史学研究能力

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对文科综合素养要求高,地理知识、图表分析、政治理论、文言功底等能力都必不可少,这些是历史教学深层次能力要求的反映。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各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的史学理论、观点、方法以及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史学理论阐释和历史研究方法。

3.注意历史知识和社会现实的两大联系

课程标准强调“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时代特点。因此,教师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两大联系:一是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做好专题知识和阶段特征的整理复习。二是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社会热点问题寻找与历史知识的交叉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计问题,多方考查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强调审题和答题的两点规范

学生能力最终反映在试卷上,因而对其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就很高,本人结合自己多次参加高考阅卷的经历,认为在练习和考试中两点规范最为重要。一是审题规范。学生下笔前一定要读懂材料的含义,圈出关键词,并划清材料的层次,充分理解材料和问题。二是规范答题。尽量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尽量使用历史学科语言;文字工整,布局规范,做到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使答案一目了然。

4.《政治学的历史与理论》试卷 篇四

一、填空题

1、核心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五位一体

3、城镇化、不可逾越

4、幸福感、衡量标准

5、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

6、主要矛盾、工业化和城镇化

7、思想状况、工作状况8、10009、以奖代补方式10、8、10

二、选择题

1、ABDE2、ACDF3、AEF4、C5、ACEF6、ACE7、ACE8、B9、B10、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3、抓好省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两步走战略的落实,抓好省级领导干部带头开展“讲、访、帮、促”活动的落实,抓好成对建制组织干部驻村入户工作的落实,抓好举办县(市、区)委书记普遍轮训、加强群众路线教育工作的落实,抓好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工作的落实,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工作的落实。

4、一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主基调、主战略不动摇;二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三化”同步发展不动摇;三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不动摇;四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5、201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72.7%,2014年实现程度达到76.5%,2015年实现程度达到80.5%,2016年实现程度达到84.4%,2017年实现程度达到88.3%,2018年实现程度达到92.2%,2019年实现程度达到96.1%,2020年实现程度达到100%。

五、论述题

1、请结合单位实际谈谈如何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参考《2013年黔东南州理论教育读本》P61)

5.《政治学的历史与理论》试卷 篇五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既是一门历史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功能,又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其独特的定位和功能,给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真正地能够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于历史教育之中,一方面必须遵循历史课程的教学规律和要求,以历史的深度和厚重见长;另一方面不能把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等同于一般的大学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68-03

6.《政治学的历史与理论》试卷 篇六

资本主义产生后,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进步的作用,它极大地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使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阶级对立更直接、更激烈了,资本的竞争和扩张还把空前的战争和各种灾难带到了这个世界。正因为如此,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进步的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分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上指出,一方面,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趋势同样不可避免。

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资本主义制度已有360年的历史;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作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至今有150多年;而从列宁提出“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论断迄今也有80多年的历史。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何正确看待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如何科学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正确处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论前提。最近,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精辟阐述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为我们拔开历史的迷雾,正确透视资本主义指明了方向。

一、资本主义制度在人类历史上起过什么样的作用。

科学把握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首先应该弄清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它在历史上起过什么样的作用?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必然。资本主义作为剥削制度的最高类型,是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一社会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封建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使商品生产和交换日益发达起来。然而,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人身依附关系,严重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对于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封建行会制度的存在不利于大规模生产和改进技术,束缚了商品经济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城堡和政治上的割据状态大大限制了统一的商品市场的建立和形成;最后,封建等级制度和贵族特权,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受到严重的歧视、限制和打击。这表明,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与旧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日益发展壮大的资产阶级不得不起来革命,通过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斗争,终于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

资本主义作为封建主义的对立物和替代物,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现代文明的基础。资本主义的主要历史功绩,一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社会达到了较高的物质文明状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对剩余价值和生产效率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使人类的生产劳动由手工阶段过渡到机器生产阶段,进而过渡到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阶段,实现了精细分工和生产的社会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资产阶级象魔法师一样,变化出巨大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过资产阶级为人类物质文明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二是资本主义不断开拓市场的要求,推动了统一的国内外市场的建立,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地区隔绝状态逐步消失,极大地促进了各国间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三是摧毁了封建专制,否定了神权、王权以及一切封建特权,建立了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列宁在评价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积极意义时指出:‚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比,是在‘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一步‛。

资本主义发展,先后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几个阶段(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普遍出现的国际垄断同盟,表明资本主义发展已进入国际垄断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处于不同的矛盾状态。总的来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地由生产力发展的促进和推动力量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力量。特别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一方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竞争的加剧使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生产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或集团手里,这就不能不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由它决定的多种矛盾进一步尖锐化。面对重重矛盾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日益走向反动。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不能容纳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壳就要炸毁了。因此,资本主义不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具有过程性和暂时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但它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必然会被比它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与生俱来并将伴随始终的社会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在使这个矛盾日益激化的同时,造就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这时,资本主义这个历史过程就要完结了。所以,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它自身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当代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奥妙何在。

当代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垄断的产生和发展,表明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不断加深。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却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一是经济出现持续增长。‚二战‛以后,尽管资本主义在70年代遭受了经济‚滞胀‛的打击,但总的看,其维持增长的时间远长于经济危机和经济‚滞胀‛的时间。近年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了一个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新经济‛时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美国已经维持了9年的持续增长,并呈现出近几十年来少有的‚一高三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财政赤字水平低)的理想增长状态。二是政治相对稳定。发达国家内部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相对缓和,工人运动沉寂下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发展。这些表明,资本主义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怎样看待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的新发展,怎样看待资本主义发展的这种‚老树新花‛现象呢?

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是历史的规律,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历史的发展不是笔直的,有时会呈现为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就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资本主义总结无数次经济危机的教训,对生产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关系严重束缚和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加强了对经济的调控和干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本主义生产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大大减少了经济的震荡和经济危机的破坏性。例如,美国在90年代出现的经济持续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政府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所采取的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克林顿政府1993年上台后实行了三大经济政策,即削减财政赤字实现预算平衡,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对新技术和人力的投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则被人们称为美国这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设计师‛。他对通货膨胀采取先发制人的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将通货膨胀扼杀在萌芽状态。1994年初到1995年初,美联储7次提高利率,使美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资本主义国家还对一些耗资大、风险大但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的企业和部门进行直接投资,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国有企业。这样,就在一定程度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使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作为不同于一般私有经济的经济成分,对实现资本主义经济的有序运转、调节和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新的科技发展并被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的发展,使资产阶级把获取高额利润的主要手段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率,极大地加快了利润增殖的速度;新科技革命促使新兴产业群的出现,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创造了新的消费热点,扩大了市场容量,缓解了资本主义生产扩大与社会需求狭小的矛盾。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由新兴高技术产业创造的新价值,在每年新增加的国民经济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如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比其传统的钢铁、汽车、建筑三大支柱产业加在一起的贡献还要大;这又反过来促进了对新兴科技及其产业的投资,二者之间形成了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新科技革命还促进了交通、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推动了跨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依赖和合作程度加深,缓解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第三,国际经济利益分配格局向发达国家倾斜,是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发达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绝对优势,用‚和平‛的或暴力的方式随心所欲地掠夺世界财富,不发达国家虽然深受其害却无能为力。在国际商品市场上,由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不同,发达国家能够以较少的劳动换取不发达国家较多的劳动;由于发达国家在先进技术方面占有绝对和垄断优势,发达国家可以在对不发达国家贸易中取得巨额的垄断利润,使不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由于发达国家通过血腥的原始积累和历史上的商品资本输出,已经积累了巨额资本,它们可以通过直接的对外投资获得巨额利润,或通过间接的对外投资(贷款)攫取巨额债务利息。例如,1957-1977年,美国向英国、加拿大的直接投资为1117亿美元,超过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投资总和(767亿美元),然而,美国从后者获得的利润为138亿美元,而从前者仅获得94亿美元。从世界债务状况来看,当前,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已达2.5万亿美元,沉重的债务已经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但却为发达国家的资本家带来了滚滚财源。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利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实际主导地位,在把生产社会化由一国内部扩展到全球范围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由单个国家推向了国际社会,从而延长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周期。

第四,资产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社会改良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加强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同时,普遍推行包括社会保险、失业救济、医疗保障、贫困家庭补助等社会福利制度。福利制度适应了科技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力再生产费用也越来越高的客观现实,实行的结果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提高了资本的剥削率;福利政策还缓解了社会大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贫困化,提高了其消费能力,从而缓解了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矛盾。福利政策不是资产阶级的恩赐,而是新的条件下垄断资产阶级一个更高明的赚钱策略。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还大力推行职员拥有股票制度,鼓励工人持股;资产阶级国家并用法律形式保证职工参加企业管理,职工代表参加企业的监事会、董事会,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有效地抑制了工人运动,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第五,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形成的竞争和挑战,也促使当代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整和发展。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它的建立和发展使资本主义感到巨大的生存压力。资本主义一方面千方百计地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吸收和借鉴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因素,调整生产方式,改良统治方式,使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端得以克服,从而延缓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总爆发。

当代资本主义经过一系列调整和改良,虽然使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转机。但是,这些调整和改良,并没有为资本主义找到‚救世良方‛,不可能使资本主义‚返老还童‛,摆脱“腐朽‛和‚垂死‛的命运。

三、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否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表明,垄断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发展到了国家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的产物。它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的区别在于,它的使命是强化对市场的调节,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以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相对一般垄断而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出现了部分质变。我们在看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时,一方面,要看到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新的适应,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性。另一方面,更要看到,这种生产关系的调整只能局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之内,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度,没有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只要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不解决,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一些国家金融领域出现剧烈动荡和危机,如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和此后日本经济的长期不景气;1992年、1993年、1995年欧洲货币体系的动荡和危机;1994年墨西哥的金融危机;1997年夏在东南亚掀起的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1998年秋俄国的金融危机以及1999年春巴西的金融危机等等。这种金融领域的动荡和危机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突出表现,它本质上是由于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经济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特别是经济的实物运行和货币运行之间的失调造成的,金融领域的动荡和危机反过来造成整个经济的起伏不定和剧烈动荡。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调整的余地愈加缩小,资产阶级用以缓和矛盾的手段也愈来愈少,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将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重新激化和经济危机爆发将不可避免。一些著名的西方学者也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是消除了经济危机,只是改变了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拉长了经济危机的周期而已。

四、实行社会福利制度能改变工人阶级的受剥削地位吗?

西方的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以税收的形式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并用其中的一部分用于社会上收入不高的居民,以改善他们收入过低状况的一种制度。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但并没有根本改变工人阶级的地位。

其一,福利制度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按资本多少进行分配的实质,没有改变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它仅仅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允许范围内所采取的改良措施,不仅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和工人阶级的雇佣地位,而且是以保证资本的不断增殖为前提的。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时增时减,社会福利水平也时高时低,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看福利支出规模是否影响到了资产阶级利润量的增长。

其二,社会福利支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工资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价值的表现形式,而社会福利制度不过是现行资本主义工资制度的组成部分。社会福利与工人工资的有机结合,是资本主义工资制度的一个重大发展,不管是工资,还是社会福利,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社会劳动力总价值的转化形式。不管社会福利费用是由工人直接交纳的,还是由企业主缴纳的,它们都是对工人工资收入的扣除,只不过与工资的支付相比,福利的‚支付‛增加了一些掩人耳目的环节而已。

其三,福利制度是在工人阶级内部进行的一种再分配。工人退休后享受的福利收入,实际上是过去在劳动年龄阶段内创造的价值;工人失业时享受的福利,是其在就业时创造的价值;一部分低收入工人享受的福利,是另一部分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工人创造的价值。因此,福利制度将工人阶级的贫困进行了‚分散化‛。

西方福利制度本质上是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其基本功能,一是防止工人阶级因一部分人或一个时期收入过低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始者、德国首相俾斯麦曾经说过,一种由国家资助的保障制度‚可以使广大无产者群众产生保守主义思想‛,这清楚不过地道出了西方福利制度的本质。二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进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剥削率创造条件。三是提高社会消费水平,使资本家生产的商品能够卖得出去,确保商品的价值能够得到实现,从而减缓资本主义生产扩大与社会需求狭小的矛盾。福利制度的实行,正是资产阶级‚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剥削策略的具体体现。

正因为如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在生活水平和劳动条件有较大改善的情况下,所受剥削的程度也在加大。一是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速度大大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工人阶级所得在资本主义国民财富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雇员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美国下降了3个百分点,英国下降了6个百分点。在美国,公司高级职员与工人之间工资之间的差距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从1980年到1999年这种差距从42倍上升到419倍。二是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虽然提高了,但同资产阶级财富的增殖相比却望尘莫及,贫富悬殊程度越来越大。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1/5最富有家庭平均收入上升了24%,而1/5最贫穷家庭的平均收入下降了11%。90年代末,美国20%的最富有家庭占国民总收入的50%,而20%的最穷者所占份额不到4%。当然,由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贫富差距的扩大,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但这些差距和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五、股份制是否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性质?

股份制,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以公司制进行生产和经营,并按投资人的投资份额参与管理和分配的一种企业制度。与家族式的私人资本相比,股份制的确提高了资本占有和使用的社会化程度,使原来一个个独立的私人资本联合起来,并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性。

但是,股份制只是一种财产组织形式和资本经营方式,它本身是中性的;其性质取决于控股资本的性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股份制往往控制在大垄断资本手里,它的私有性质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股份制所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使大垄断资本控制股份公司的力量得到了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垄断资本需要掌握40%以上的绝对优势股份才能控股,而‚二战‛后由于股权的分散化,只需要3%甚至更少的股份就能控股了。像美国洛克菲勒集团家族自有资本只有36亿美元,占本公司总股份的1%多一点,但它控制的社会资本却是3300亿,控制了比自身大将近90多倍的社会资本。在西方,除了基金型的股份经济之外,多数股份制企业实行的不过是一种由多个私人资本共同所有的企业制度。这种股份资本的社会化,只不过把过去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的私有财产,转化成了相对分散的私有财产。因此,股份制并没有根本改变这些企业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资本主义国家曾经流行一种所谓‚人民资本主义‛的理论。这种理论鼓吹‚股权分散化‛、‚资本民主化‛,宣扬‚人人都是资本家‛,因而当代资本主义成为‚人民资本主义‛。这种说法博得资产阶级一片喝彩,却远远偏离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其一,股份制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展历史并不短,但股民人数只占总人口的很少一部分。其二,股民们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很不平衡。在股民中,大多数是只有很少股票的小股东。比如,1970年―1985年美国占总人口90%的普通居民只拥有10.7%的股票,而10%的富裕人口则拥有89.3%的股票。其三,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地位和作用根本不能相比。对广大的小股民来说,由于所占股份太小,他们根本无法在企业管理和重大决策中表达自己的意志,甚至无权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的直接过程,他们保护自己投资利益的主要手段只能是在证券市场出售股票,其手中股票的性质,跟银行存款差不多。其四,虽然工人中的持股人数增加,但股息所得甚微,工人持股改变不了被剥削的命运。可见,股权的分散化并不等于资本的完全社会化,股份制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本质。

六、当代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能永远维持下去吗?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赖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着赤裸的或隐蔽的剥削与掠夺,成为维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繁荣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使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断加剧,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在当今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但他们占有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86%、出口市场份额的82%、外国直接投资的68%以及电话线路的74%;还有五分之一人口则生活在最贫困的国家,他们在上述每项指标中只占有大约1%。西方发达国家与低收入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比,1980年为32.8∶1,1990年为51.3∶1,1995年又扩大到59.0∶1。世界上最富有的20%和最穷的20%的人的收入之比,1991年为61∶1,1995年为81∶1。目前世界上仍有30亿人,即占人类的一半生活在贫困之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在这种经济秩序中处于不利地位,经济不断恶化,人民日益贫困。10多亿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穷人,一天的生活费人均不足一美元,只相当于发达国家人均生活费的1%。这种严重的两极分化状况,进一步加剧了富国与穷国的矛盾。

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历史,也是被压迫民族和国家轰轰烈烈的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历史。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一系列民族国家在政治上独立、在经济上走上自强自立的发展道路,旧的殖民体系彻底动摇、瓦解,殖民主义势力遭到深重打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强国不得不抛弃那种以暴力掠夺为主要手段、以直接占领殖民地为主要特征的‚旧殖民主义‛,转而实行主要通过经济手段进行扩张和掠夺的‚新殖民主义‛。与此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也针锋相对地展开了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目标的斗争。这种斗争从自发的、各国分散进行的斗争,逐渐走上南南合作的道路。可以预见,随着一批又一批发展中国家成长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随着发展中国家总体力量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相应下降,旧的国际经济格局将最终被动摇和改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成员,社会主义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实行改革开放,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反对新老殖民主义、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 治秩序的斗争中,社会主义力量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七、为什么说资本主义越是发展,越是为它自身的灭亡创造了条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的,然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却导致了发展手段与发展目的的背离。垄断资产阶级推动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和运用,目的是为了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以及在更为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而这样做的结果使生产和管理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最终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此,资本主义越是加速发展,越是加速着灭亡命运的到来。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已经在造成对自身的否定。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资本主义国有化、社会保障制度和企业民主管理等,在本质上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但客观上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是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新质因素取代资本主义的旧质因素,是资本主义在自身矛盾的推动下,所进行的自我否定过程。这些现象的发展本身,不可能使资本主义‚长入‛社会主义,但它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形式上的手段‛和‚线索‛,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些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它的万世长存,恰恰相反,资本主义越是发展,越是为它自身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八、怎样看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同存共处”?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表明,资本主义制度还不会立即衰亡,社会主义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全代替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共处和竞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因此,科学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历史进程、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否定与对立的关系。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替代物而存在的,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既表现在根本经济制度上,又表现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为发展目的,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以两极分化为最终结果;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以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家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进行压迫和剥削的政治工具,议会制、多党制、三权分立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形式;社会主义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集体主义作为道德体系的核心,资本主义思想意识反映的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和阶级本质,个人利益至上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核心。由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因此,从社会主义诞生那一天开始,资本主义扼杀和搞垮社会主义的图谋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现实社会中,尽管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建立了外交上的关系,日益频繁地发生着经济文化上的交往,但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相互否定和对立斗争关系的实质,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其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链条中的两个相连的环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人类文明的继承关系。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本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在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的产生,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制度文明进步的表现。资本主义在自身发展中,创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等文明成果。如果没有资本主义所获得的这些文明成果,社会主义就没有自身产生和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必然要在批判地继承资本主义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

再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是可以相互借鉴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同存共处,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一方面相互斗争,一方面又要相互借鉴。事实上,斗争没有停止过,借鉴也在加强。‚二战‛以来,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在通过吸收借鉴对方的长处和有益的经验来完善和发展自己,尤其是在经济和科技方面。例如,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干预和社会福利制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就吸取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经验;而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也通过改革开放,批判地吸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经验。同时,在一个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难题和挑战,如保护地球环境、打击贩毒和跨国犯罪、防止各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疾病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努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日益频繁,各国的联系还将越来越紧密。当然,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借鉴,是在对立和斗争基础上,为了战胜对方而进行的。

九、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可能摆脱客观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生产关系必然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结果。不论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进程如何,都无法改变它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但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不会是简单的、直线的演进,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社会历史运动。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现阶段还有容纳生产力发展的余地,资本主义虽然正在走向衰亡,但还没有完全丧失生命力。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在历史的具体演进中逐渐地和愈来愈深刻地发生作用的。当一个事物在开始发生量变的时候,该事物的发展规律表现是不明显的,但当经过量的积累发展到要发生质变时,该事物的发展规律就表现得十分明显而深刻。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过程也是如此。资本主义内部社会主义因素的成长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的衰亡过程,当代资本主义的改良说明,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因素正在不断增长。但完成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跃进,也就是说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认识,我们要防止两种倾向:当资本主义世界矛盾尖锐、危机四伏、革命形势高涨时,要防止对资本主义灭亡过于乐观、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的倾向;当资本主义发展比较稳定、矛盾比较缓和、革命形势不明显时,要防止对资本主义的灭亡产生怀疑、对社会主义胜利过于悲观的倾向。当着资本主义还处在向上发展阶段时,无产阶级想推翻它是不可能的;而当资本主义发展潜力已经耗尽时,资产阶级想让它继续生存下去,也是徒劳无益的。

7.《政治学的历史与理论》试卷 篇七

高中政治试卷讲评课中运用合作学习方式, 不仅能帮助学生认清现阶段的学习状况, 纠正错误、查漏补缺、巩固知识, 还能促进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近年来, 我们正在高中思想政治试卷讲评课中探索和实施合作学习方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思想政治试卷讲评课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目标及意义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又云:“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其中表示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 必须重视小组中每位成员的力量与智慧。而合作学习正是以学习小组为基础, 以互动合作为特征, 以学习任务为导向,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学习方式。有效实施合作学习, “教师教学设计应该落实两种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高中思想政治试卷讲评课实施合作学习, 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试卷讲评课的课堂实效, 并以此提升学生学科的学业成绩和学习能力;另一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合作学习在思想政治试卷讲评课中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这一点在我们县政治教研活动中, 通过对学生进校成绩差不多的两个班级的成绩数据分析, 发现实施合作学习的班级学生优等和中等分数的人数明显增加。合作技能的发展虽然很难用数据来衡量, 可以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思维的碰撞, 尝试为他人解疑答惑, 借鉴他人的学法等行为中丰富自己的合作体验, 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和协作能力。

教育是一个“文火慢炖”的过程。教育的作用不仅反映在当下, 更会在未来起作用。提高学习成绩是高中思想政治试卷讲评课实施合作学习的眼前目标, 但不是终结性目标, 培养学生的交往与协作能力是高中政治试卷讲评课实施合作学习更具深远意义的目标, 这种锻炼和培养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

二、思想政治试卷讲评课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 组建学习小组

美国学者斯勒文认为, 在课堂情境中, 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即集体目标与个体责任。集体目标是指学生追求外界对集体成果的认可, 教师只有提供明确的集体目标, 才能保证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助。个体责任是指每个小组成员对集体的学习都要做出贡献, 这是避免能力强的学生代替其他学生完成任务的必要措施。故一般情况, 有效的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别及学习基础等, 采取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 以实现集体目标与个体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 也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 我们选取的这个文科班, 该班学生性别结构不平衡, 六十几人的班额仅十几名男生, 而且高中文科班级学生相对敏感, 按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家庭背景等异质分组可能导致部分弱势学生的抵触情绪。而且还考虑到, 日常学习中, 学生的教材、学习资料较多, 且都放在自己抽屉里, 试卷讲评课上也需要及时查阅。如果每次上课都要变动座位, 容易出现资料遗失。试卷讲评课合作学习的资料整理、学习情况记录需要延伸到课外。邻近座位的学生相互比较熟悉, 更容易建立相互信任的“同伴”关系。笔者这里的“同伴”既不同于“同班”也不同于“同学”, 而是要真正一起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 既能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所获, 又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建议, 要在相互交流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体验过程, 学会与人共处的品质技能的学习小组。据以上实际情况, 该班级的合作学习小组采取了按前后桌邻近座位组建六人小组的方式。

合作学习中关键的因素应该是两个:一个是以上提及的“同伴”, 另一个是“分工”。因为有分工, 才需要合作;因为有分工, 才需要每一个学生承担责任;因为有分工, 每一个成员都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的学习活动。学生如何分工, 需要教师进行研究, 需要教师将分工的方法与技巧教给学生, 也需要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理解。分组后, 由每个小组选定组长, 组长为学习活动的召集人、主持人, 集小组成员智慧命小组组名, 以强化团体意识, 包括组长在内的六名成员排定组内序号, 轮流担任记录员和发言人, 以激励人人参与展示, 这是高效课堂非常关键的环节。

(二) 细化合作任务

试卷讲评课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将试卷分析和讲评的任务放手丢给学生。教师对学习任务的设计是高中政治试卷讲评课实施合作学习的关键。明确清晰、可操作的学习任务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 教师应明确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通常教师激趣设疑→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讨论“小展示”→班级“大展示”→质疑答问→评价反馈。但试卷讲评课中的合作学习与新授课各环节的侧重是有区别的, 学生已经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了自主学习任务, 教师在试卷讲评前如果不精心设计小组学生任务, 学生会感觉味同嚼蜡。在实践中, 我们将学习任务细化为以下内容:

⑴教师给出本次考试的成绩等次的标准, 由各小组记录员为组员记录成绩并填写在记录卡上。

⑵选择题部分:第一步:小组成员交流错题情况, 将六人共同错误的题号报给教师, 其他错题由组内做对的同学负责讲解指导;第二步:教师根据各小组汇报情况, 请同学进行跨组指导;第三步:各小组由发言人汇报尚未解决的疑惑, 教师予以解答。在以上学习过程中, 小组成员将自己的知识缺漏和解题技能上存在的问题记录在试卷上, 课后由记录员汇总记录在记录卡上。

⑶非选择题部分:第一步:小组成员两两组合, 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为对方试卷解题答案找错并纠错;第二步:教师结合试卷个例分析本次考试非选择题部分出现的典型错误;第三步:小组成员根据交流和教师讲解的情况用红笔修订答案, 将本人典型错误报记录员, 由记录员记录在记录卡上。

⑷课后组长收齐本组修订后的答卷和记录卡上交, 教师再次汇诊。

其次, 基于是试卷讲评课。教师在规定合作任务之时, 有两点必须遵循:其一, 任务要有适当的难度, 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专研学科知识;其二, 任务学生单凭个人或在规定的时间内个人无法完成的, 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团体的力量, 取长补短扩展知识。研究的过程就是实践探索的过程, 其付出和投入也进一步促进了教师教学管理和监控能力的提高。合作学习使教师与学生个体对话的次数和时间明显增多, 师生关系更加密切, 师生交流更加顺畅, 在落实新课标的路上迈进了一步。

(三) 提供有效指导

合作学习的实质告诉我们, 任何一种层次的合作学习,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都包括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一是有没有合作学习这种形式, 即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个体的, 还是团体的?二是有了合作的形式之后, 有没有合作的方法。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方法, 对学生来说, 不是他们生来就会的, 也不是传统的教学所能培养的, 而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来培养的。

在实施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规范和技能的指导:如讨论交流轻声细语、小组展示富于创新、学生发言层次分明, 出入小组井然有序、就题论题坦诚交流、学会提供解释、学会请求帮助、学会支持赞赏、学会质疑扩展等。在实践中, 为了教师能提供有效指导, 我们把合作学习方式的试卷讲评课分为四个步骤:

在步骤 (1) 中, 教师客观分析本次考试的成绩情况, 让学生知己知彼, 真正达到以考正误, 以考促学的目的。

步骤 (2) 为师生互动的步骤, 由各小组对前面教师任务设计中填写的“高中思想政治试卷讲评课小组记录卡”的情况作汇报并提出本组尚存的疑惑, 先由其他组能答疑的同学答疑, 后教师即时补充、指导。

步骤 (3) 以学生自主合作为主, 期间, 教师巡视各组, 观察各组学习情况, 对相互交流比较活跃的小组驻足倾听;对交流不畅的小组予以合作协调的指导, 并适度地参与小组活动予以引导。随后, 教师根据各组汇报的六人共同错题情况, 及时答疑让学生感受拨开云雾见日出的喜悦。

步骤 (4) 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师结合事先准备的答卷个例对失分原因予以评析归纳。

以上各个步骤的时长视每次考试具体情况 (考试题量、题型结构、错题量等) 而定, 通常实施合作学习的试卷讲评每次需一个半课时, 前三个步骤约一课时, 第四个步骤约半课时。

高中政治合作学习的试卷讲评课上, 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性, 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施展才华, 让成绩落后的学生得到来自同伴和教师的详尽辅导, 让出现不同错误的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关注个体交往技能的发展, 引导学生学会表答、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欣赏、学会采纳。教师应“心中有人”,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交流解疑的平台,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四) 落实激励评价

从高中政治试卷讲评课实施合作学习的目标出发, 其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和对学生合作情况的评价两个方面。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形成休戚与共的小组合作关系, 我们把两方面评价采取团体捆绑评价方式。

⑴学业成绩评价:每次考试成绩划定为A、B、C、D四个等第, 第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起始成绩, 以后的每次考试成绩与起始成绩做比较。A、B、C三个等次保持得1分, 保持D等不得分;每进步一个等次得2分, 每退步一个等次为-2分;两次保持A等另加2分。团队成绩以总分计算, 一学期评价一次。根据得分高低评出团队一、二、三等奖, 获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小组成员可获得个人学期总评成绩加3分和2分的奖励。

⑵合作情况评价:采取小组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合作情况评价为过程评价, 以鼓励、赏识为主, 教师尽量尊重学生的自我肯定, 但做出评定结论时要有充足的理由。

参考文献

[1]马兰编著.《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2]盛群力 郑淑贞编著.《合作学习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年.

8.体育与健康理论考试试卷 篇八

一、判断题20分(每题2分)

1.建设社会主义,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人的素质,不仅包括文化科学知识,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儿包括具有强壮的体魄。()

2.在传统的观念里,把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往往只看成是在学校里“玩耍”,或只追求在学校的短期锻炼身体的效果就是完成教育任务,毕业后就无须再锻炼身体。()

3.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并向青年期过渡,正是从身体的正常发育期,向健壮型发展时期。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

一。()

4.有人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必学习运动技术,只要活动起来,身心受到锻炼,精神得到满足,就是达到了体育的目的。()

5.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其中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到与国家、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联系起来,进而进行体育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

6.高中体育教材,力求做到便于学生学技术、练身体、明道理、懂方法、会评价,开阔视野,突出能力培养,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7.高一年纪开始,着重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必要的思想、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8.只有健康的人才能做到;善于控制自己和清醒地思维。在我们这个充满着需要做出应急反应的世纪里,如不每天从事体育运动,就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9.高中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后期,是人体发育的成熟阶段,对人体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不抓紧这一时期打好身体基础,到了成年以后,事过境迁,在进行锻炼,虽然也是有效果,但往往是事倍功半。()

10.上体育课时做准备活动太浪费时间,不做准备活动照样能完成练习。()

二、选择题30分(每题3分)

1.不是体育课堂的“三个必须”是()。

A.上体育课必须穿运动服装B.因病、事不能上体育课时,必须本人事先向教师请假,来不及的必须补假C.课上必须按照教师安排的内容练习D.随意离开教学区域活动场地

2.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5—19岁,处于青春发育(),身心发展趋成熟。

A.前期B.中期C.后期D.中后期

3.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随着身体形态、机能的发育,运动能力已基本达到成人水平,具备了学习体育运动技术的条件,要加强身体素质的全面锻炼,要侧重()素质发展较快的敏感期。

A.速度B.灵敏C.力量与耐力D.柔韧性

4.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过程中克服疲劳的能力是指()。

A.速度B.力量C.灵敏D.耐力

5.发展力量素质的方法()。

A.弓步走B.越野跑C.钻过低栏架D.杠铃半蹲跳

6.发展耐力素质的方法()。

A.追逐跑B.定时跑C.闪躲跑D.交叉侧身

7.发展速度素质的方法()。

A.让距离B.卧撑C.正踢腿D.往返跑

8.发展灵敏素质的方法()。

A.弓步走B.快速摆臂C.前滚翻D.定距跑

9.发展柔韧素质的方法()。

A.持哑铃阔胸B.上下振臂C.立卧撑D.接力跑

10.跳高的过杆动作属于哪个技术环节()。

A.助跑B.起跳C.腾空D.落地

三、填空题20分(每格2分)

1.篮球场地的边线长度为————米,宽度为15米。篮球圈水平面距离地面为————米。

2.体育合格证中体育锻炼5项标准达到————分为合格。

3.跨栏跑可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及灵敏等身体素质及————关节的灵活性。

4.耐久跑的完整技术一般包括: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终点跑等三部分。

5.在耐久跑途中跑过程中,会出现心理和生理的综合反应现象“————”和“————”。

6.学习跨越式跳高达到改进技术,发展————素质,提高锻炼身体效果的目的。

7.实心球前抛对发展快速力量,培养正确用力的方法有很好的效果。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的动作要领。

8.经常坚持技巧动作练习,不仅能改善和提高机体的调节控制能力,提高人体的方位感知能力和平衡能力,而且能增强关节、韧带、骨骼系统的柔韧性和力量,提高动作的————和协调性,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技能。

四、间答题30分(每小题15分)

1、本学年中体育课都学习过哪些教材内容?

2、为上好体育课,你自己如何制订“课堂常规”?

答案

一、判断题

1-5 √ × √ ×√6-10 √ √ × √ ×

二、选择题

1-5 DDCDD6-10 BDCBC

三、填空题

28150髋途中跑极点力量推铅球灵敏性

四、间答题

1、略

2、略

上一篇:魅力讲座新闻稿下一篇:亲子活动的优秀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