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下的教学管理(共9篇)
1.新标准下的教学管理 篇一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观
摘要:在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习作的指导下,我尝试着新的教学习作观,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交流,充分地表达真情实感,学生乐于动笔,写作能力有很大地提高,习作教学上我取得了事办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树叶贴画、见闻感受、习作方法、米粒画、展示自我
文献:语文课程标准、叶圣陶的关于习作修改的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在习作教学中,根据这样的标准,我尝试着以下做法:
一、亲身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获取作文素材,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生活是作文之本。《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素材。”每逢秋季学校开学后一段时间,我让学生先观赏各种树叶的形状和颜色,再带领学生有计划地采集各种树叶,比如:冬青树叶、杨树叶、柳树叶、柏树叶等,让学生体验生活,积累作文素材,然后在班上作树叶贴画的指导,比如我用一片大点儿的冬青树叶做身子,再用8片很小的冬青树叶做头、爪子、尾巴用双面胶贴成一只可爱的小乌龟。我在引导学生用柏树叶、冬青树叶贴长颈鹿等小动物,学生边听边做贴画,积极性可高了,有的小组合作,用树叶贴出了各种各样的新奇的贴画,什么《小金鱼找妈妈》,什么《小鹿找朋友》、《龟鱼的对话》、《聪明的小刺猬》、《龟兔赛跑》、《坐井观天》等。我再按照贴画让学生发挥想象写成作文,一篇篇作文想象丰富,词语丰富,语句优美,好极了,这样的树叶贴画即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促成了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比老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作文,起到的效果好上几倍。
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 想像。
去年秋季新学期开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学校的景点,先积累作文素材,如:写《美丽的光明学校》,我特别强调要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如一位同学在《玉波池》中写道“瞧,那一个个翠绿的睡莲叶,像一个个马蹄。而睡莲花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朝天怒放;花的颜色美极了,白的花似雪,粉的花似霞。池里的鱼儿像一群群快乐的小孩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一位王晓航同学在《秋雨》写:今天,老师让我们观赏秋雨,大家撑着雨伞陆续来到校园,五颜六色的雨伞像一个个伞花,衬着淅淅沥沥的秋雨,给校园增添了色彩斑斓的颜色。细细的秋雨远看就像一根根透明的线,落在地上,近看就像一颗颗珍珠滚落到小水坑里。一会儿,起风了,秋雨又像一群群漂亮的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大家蹲下来摸摸雨水,哇,好清凉啊,仰起头,张开嘴,品尝一下秋雨点的味道,凉丝丝的甜蜜蜜的。尽管学生的见闻和感受各不相同,但是写出来的都是他们的真实表达。
三、指导作文,掌握方法。
过去我让学生习作时,板书作文题目后,开始让学生写作,作文本交上一改,学生写得不分层次,中心句表达不清,改作文改得我头疼,叫人心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习作得让学生有一定的习作技巧,有好的习作方法,写作就事倍功半,写作方法我从以下八方面指导:
(一)、写作文时,我强调学生要把句子写具体,用上数量词、的字结构、地字结构即一定的修饰成分,也就是平时让学生做的扩句训练,如:火红的太阳慢慢地从东方升起。
(二)、把句子写优美要多用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反问句等修辞手法。如:《秋雨》写道:“早上,天空下着蒙蒙细雨,那雨就像数不完的针落地,凉丝丝的,可又像是天上下了小珍珠,不一会儿,雨下得越来越大,像多个珠子帘散了一样落在地上,地上水的颜色深了一层。”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比起干巴巴的句子好多了。
(三)、我让学生写场面描写或活动时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如:一位同学在《除夕之夜》中描写的烟花“满天的烟花,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绽放的礼花,有的像盛开的大菊花,还有的像满天的小星星。”这样的作文写出来一定很美。
(四)、我也让学生学会按顺序写作,即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或用顺序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进行片段写作,比如:写自己喜欢的小物品《文具盒》等。
(五)、我非常重视文章的层次训练,强调段落开头使用总句写作,如用总分关系写一段话。“今天天气真冷啊。寒风像针一样刺着我,冻得我的手都红了,我搓搓手,跺跺脚,用嘴里的哈气来暖手。早上,我去刷碗时,碗上的小水珠几乎要变成小冰珠。我赶紧回教室,放下碗,再一次用嘴里的热气哈着手。”
(六)、我平时让学生准确地使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强调在写人、物、想象作文时用上以上描写,使描写的人、物形象、具体,内容丰富。
(七)、我在平时习作时让学生学会合理的想象。在写作文时,我常常鼓励学生恰当地想象或联想,如:米粒画作文、续编写作文、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会更新奇,更富有创意,收到的习作效果很好。(八)、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很重视语文课的范文学习,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让学生学会仿写作文,这样的做法,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四、重视作文批改,乐于动笔。
学生写完作文,教师要参与批改,不能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要知道享受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作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应当在作文批改中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所以,我在批改作文时,因人而异给学生鼓励,评语要中肯、适当,对待后进生,要让学生能体会习作的优点所在。如:“你这个词语用得好,这个句子 用得妙!你的选材很新,你真是一个生活有心人......”这样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使其保持积极的写作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而对优等生,则使学生在自我欣赏的基础上,鼓励自我完善,从语言、标点、篇章结构上逐步提高。如“这里 的排比句写得具体生动,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你的观察力真好,能引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你的像象真丰富,思维空间很大!”,“这段话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真棒”等。另外,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让他们互相修改文章。因为“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叶圣陶。
五、小结:要扎实提高学生的水平需要: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2、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
3、教会学生谋篇布局。
4、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5、强调表达真情实感。
六、展示自我,积极发表文章。
抓住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在2001年的第一届、2012年的第二届、2013年的第三届全国“成龙杯”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中,我让学生积极参赛,三次共计投稿150余篇,充分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在2012年12月《 全国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中投稿54篇,24人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学生面对自己的获奖证书,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
我经过语文课程标准下的习作指导,收益颇多,习作教学教得轻松,学生写作写得快乐,我看着学生写的一篇篇优美的习作,我感到由衷的喜悦,因为我在习作的课程改革中,尝到了甜头。
2013年5月20日
2.新标准下的教学管理 篇二
一、有效的教学法应用
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局限性。教学时应当根据物理教学任务和要求、结合物理教学内容的特点、班级学生的身心特征和程度,以及物理教师自身运用某些教学方法的优势来选择组合方案,以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就笔者而言:教学方法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进行设置,使物理内容的创设比较新颖、比较实际,能较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生产、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如果能把物理问题生活化、实际化、细节化,让物理知识回到学生的平时生活中学习中,再将其产生和发展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造物理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再现、思考,发现归纳出蕴含于情境中的物理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学生去回忆以前的情境和周围发生过的情境,来通过回忆、思索,达到无意间地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并自觉地形成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最终有想解决问题、动手尝试的冲动。而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愿学。
二、有效合作探究的应用
通过这二十几年的教学沉积——“合力会大于个体之力”。不管教研活动还是学生的小组活动,合力的优势显得格外明显,尤其在现在的社会生活工作中更为突出。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一项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需互相帮助和协调,达到互相提高——合作探究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主动参与,高度认知、体验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这样的教学过程远远不仅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接受、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整合及相互欣赏、相互赞美的过程,在这样的合作式小组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合作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观念,并打开学生的思路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显得尤为关键。而教师针对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其中学会体验和推理,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学生实验探究——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得出结论。这种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施使得同学们在课堂上有更充分的想象和思考空间,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实验探究的体验时间,利用生生及师生共同分析来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认识,最终为切实提高课堂实效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爱学。
三、 有效故事创设的应用
如何把原来枯燥乏味的、抽象的、难记的知识变成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并容易让学生理解的知识,是我们物理老师比较头痛的一件事。而利用故事来创设探究情境有许多其它无法取代的优点。所以我们可以生活中所熟悉的实例或报纸上的新闻,历史故事,科学史上的示例来创设学习情境,引人入胜的故事典型或生活实例都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生活中的鲜活的实例。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可让学生对故事本身理解和认识转化到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知识用于生活又来源于生活,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如“煤灰救命”的真实故事:1903年在南极探险的“高斯”号轮船,被茫茫的冰原封住了归路,船员想尽了一切武力办法都无济于事,船依然不动。最后有个学者提议用船上的煤渣、黑灰铺在冰原上,结果奇迹出现了,冰开始融化了,航线开通了。为什么!——“热辐射”。知识创造奇迹。二是不管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在边远山村都可以派上用场,而且能就地取材——对教师而言可以克难许多困难:教学的硬件和软件的问题。可以说,利用故事创设探究情境是体现新课程改革的一套“物美价廉”的大餐。 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紧扣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注重物理故事的趣味性,激发探究兴趣。最终使学生畅游于故事的海洋之中——乐学。
摘要:对课堂的有效教学的探究旨在进一步实现改变被动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情境中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强化物理学习方法,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目的。
3.新课程标准下的政治教学 篇三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98-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与深入,新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已经悄然走入了我们的课堂。课堂教学也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健全其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一、备好课
1.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效果检验的依据标准。初中思想品德各年级都有相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只有熟悉课文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备教材
(1)、充分理解、利用教材内容。不可为了表现创新完全抛开课本,另立主题,要充分利用挖掘教材。
(2)、立足教材,又不应拘泥于教材。对教材中比较散乱的知识点,可以进行整合。如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课欢快的青春节拍,可对第二框感悟青春、第三框祝福青春进行有机整合。把畅想青春、祝福青春设计在一个统一的活动中:先让学生用纸笔描绘一些景物来比喻心目中的青春,然后在旁边写出此画对青春的含义,并写上一句对青春的寄语,再到讲台一个一个念出来,由畅想、画画探索体验到分享祝福,整个过程是感悟青春美好的享受。
(3)、大胆处理教材。对于九年级第五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框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大体介绍了我国资源情况,这部分应略,只要明白我国资源现状的严峻性即可,不应花时过多。第二部分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里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目的、要求,这是重点,难点,应浓墨重彩,讲细、讲透、结合活动、练习巩固及总结。
(4)、拓展教材。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单凭课文和几本教参上的内容,是不够的。如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礼貌显魅力,我事先对礼仪的来源、礼仪的发展、古今中外各地的社交礼仪及禁忌进行了解,再把中外一些差异比较大的常用礼仪进行对比,结合在我镇举行的以“诚信、知礼、爱国、守法”现代公民启动仪式事件,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3.备学生情况
(1)、摸清学生知识背景。
(2)、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二、上好课
1.自己确定学习目标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从一上课让学生根据框题题目和已学知识的规律自己找本框题的学习目标,学生摸透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框架规律,所提提炼知识目标很简单。
2.自学课本,合作完成材料题
根据自学目标自己在课本中找出答案,然后在小组中利用已找答案来解决课本中的材料题,做题前先说材料里的关键词,做题方法,答题要点,组织答案,最后在全班会报答案,整个自学过程使学生能自学的就自学,不能自学的就在小组中合作探究完成。
3.课堂测评
全班分成八组,每组出一组题,交换做,交换判。事实证明,学生自己命题考试,不仅积极愉快而且学习起来目标明确、效果比完全由老师主导的测试要好得多。针对学生的测评除了知识方面,还有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独创精神、思维品质及语言表达能力等不适宜用精确的数量来评定的,则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如“语言评价”、“符号评价”等。这种评价虽然不太精确,但用起来方便。教学活动中称赞某同学勇敢质疑、表扬某同学思路新颖清晰逻辑性强等都能调节和促进教学,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
三、组织好课下实践活动
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不外乎两种途径: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课内所获取的是理性认识,抽象难懂,而课外实践中所获取的是感性认识,具体形象。只有学生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获取感性材料,才能加深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理性的认识也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因此,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于社会实践,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当地的各种有益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开展红色旅游,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到工矿、企业、居民家中,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事例,加深对我国国情、国策的理解等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道德标准联系到实践中去,如进行社会调查,评析时政热点,解答生活疑难等等,使学生知识学以致用。
4.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观 篇四
吴永林
乐山市延风中学
摘要: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确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以学生为主体,承认尊重个体差异,树立民主教学观。
关键词:教学;主体;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的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机遇。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革上,因为任何一次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一种挑战,其艰难性不言而喻。那么课程改革从何入手?实践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观念的更新时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不梳理新教育观念,课程改革难以开展,更难以持久和深化。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的社会需要
教育工作是培育人的活动,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另外,基础教育改革的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如果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确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发展的要求衡量教学质量的优劣,提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不是看好极少数尖子生,而是全体学生;不是知识水平这一个因素,而是智力和非智力的全部因素,要真正的发挥教学的多功能性。2.1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自尊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每一位学生都适应被尊重、关心、关爱。
2.2 教学必须既传授知识,也培养能力。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是教学目标单一,只强调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掌握与巩固知识,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智力任务上往往只完成了“智”的任务而忽视“能”的训练,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各类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不少学生“高分低能”。2.3教学必须既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些年,不少教育专家和教学实践工作者认识到,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如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坚强的学习意志,饱满的学习情绪,虚心的学习态度等对一个人的学习和未来的事业关系极为重大,它远远超过智力对人的影响,在人的一生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广大教师逐步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他们认识到教学虽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但从教学的基本规律看,教师教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平等对话,教师奖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将不再是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互教互学,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学活动中作为影响方的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发放的选择,教学实践的安排,还是讲授、启发、提问、示范、辅导、督促,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防止出现教师越俎代庖的倾向。承认、尊重个体差异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承认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新课程的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同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他们的知识准备、兴趣爱好、智力发展、身体素质等呈明显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并根据这些客观的现实,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努力为学生设计出合适他们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与方法,以及教学目标和发展方向。教学民主观
5.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篇五
政治: 金万顺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开始实行,作为冲在改革浪潮尖端的一线教师该具备什么素质呢?该作好哪些准备?将何去何从呢?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总结中不停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应用于实践检验,从而看清前进的方向。
在日常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我认为情景问题讨论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下面结合初二思想品德《理解与宽容》这一课,谈谈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体会。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情景问题供学生讨论。其中几个环节是: 1.“大胆设想——人们之间没有理解会怎样呢?”
①同学之间没有理解;②师生之间没有理解;③亲子之间没有理解。
2.“我思我行——遇见以下问题你怎么做?”
①朋友不赞同你的意见,与你意见有分歧;②同桌的墨水不小心溅到你的衣服上;③老师批评你上课不认真,你觉得冤枉。
3.“情景体验”:①你的一篇得意之作获得了校一等奖,但你的同学当众指出你文中的许多不足;②放学路上,一个校外流氓向你敲诈勒索。针对以上情景,我设计了一些问题:遇到那些情况,我会怎么做?说说理由。然后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分组讨论。
还有:“换位认知——假如我是”设计了三个角色:“假如我是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假如我是父母,我希望我的孩子;假如我是自己的朋友,我希望我自己”。
当这些问题一提出,学生的讨论异常热烈,而且想出了许多有创意的好看法、好点子。我在总结的时候,充分肯定了这些看法,有的同学的看法甚至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计,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学生的讨论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可以说是意外收获。通过这堂较成功的讨论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进一步认识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的灌输上,而应通过设计情景问题讨论,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全面素质的提高。我认为一堂好的政治课应该是能够培养创新意识和学生实践能力。为此,我把情景问题讨论法运用到每节课的思想品德课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
反馈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说教式”的弊端,教师是“一张嘴和一支粉笔包打天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变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而情景问题讨论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学重心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思想品德的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讨论课,学生思维活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反馈二:设计情景问题讨论,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思想品德课由于一些说教原理抽象难懂,使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敬而远之”,长此以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式是设计情景问题讨论。比如我把“理解与宽容”这个内容设计成几个环节:我思我行、小品表演、情景体验、换位认知。因为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实际的情景问题讨论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多且新颖,打破了“一言堂”,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反馈三:情景问题讨论,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讨论课不能只说不做,设计情景问题时,尽量把讨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我在设计“理解与宽容”时,设计了一个实践问题——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要求学生选择几个需要理解的对象进行沟通,并做好记录。以往的政治课教学只重课堂,课外的社会实践几乎是空白,设计实践问题,使学生能面向社会,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另外也可以根据内容设计撰写小论文、开展调查、收集资料等,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反馈四:情景问题讨论,应当把握好度,做到收放自如
作为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当好引导者。特别是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有些话题学生很感兴趣,说得很多,甚至说偏了,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及时地去引导,同时要挖掘学生回答的内容。我这次课的失误之一就是没有很好地做到“收放自如”,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比如在讨论“情景体验”时学生说了很多,但是我的引导不够,学生很投入,自己的激情却不够,没有及时地小结。
6.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篇六
关键词 课程标准 生物 教学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人与 自然 和谐 发展 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和 社会 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 科学 技术的最新进展;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 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现行的各个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科书,都力求体现标准的这些要求。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10个主题进行编写的,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应该都一样,关键是在教学中落实标准的要求。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笔者在近几年的课改实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
教材版本多种多样,但各地区的各个学校不可能同时选用多种教材,只能根据标准的要求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的一种教材。教材多也是一件好事,备课时,可以根据标准,以一本为主,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因此,有必要 研究 一下各种版本的特点。1.1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苏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每个章节都有学习目标的提示,导图设计主题鲜明,内容 丰富,简明扼要,这一点是苏教版所特有的。课后练习题的设计独特,科学合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有自我评价、思维拓展、课外探究等,层次丰富、形式多样、题目新颖,既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又兼顾了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当前的 科技 动态,时代 感强,更新知识快,每年的教材都有更新(有图片、有内容)。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验选材容易获取,探究活动设计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教材编写文字量少,语言叙述简练,给教师以创造的空间。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以学生为本,降低了难度,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探究能力、收集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分析 资料的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1.2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人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教材内容新颖,图片丰富,比苏教版的多一些,选用的都是实际观察到的图片(如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图片等),还有卡通图片等。教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性比较强。设计的几个版块适合学生的学习。如观察思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活动:提供了知识背景,引导性强;资料丰富,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很多资料和信息,减轻了课后寻找资料的负担。语言文字优美,经过加工和锤炼,渗透了文学 艺术 的意境,可读性强,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实验、探究等活动的设计体现了生物学和生活紧密联系,生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选材和探究活动方面,选材容易,可操作性强。课后补充的课外阅读材料较多。练习题步步深入,有拓展性,考察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和运用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应用 能力。题目新颖、有创新,综合性强,难度大。
但是教材中知识点面面俱到,过细,偏深。如果不进行整合、删减,每节内容都讲授,课时就不够。
1.3河北少儿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河北版”)主要特点和优势
该教材有6大板块:身边的事、探究竟、知识链、大家谈、实际运用、想一想。教材积极探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有落脚点,知识的呈现通过活动后的 总结 进行详细的归纳。这是其他教材所没有的。设计了“开眼界”栏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图文并茂,示意图设计得巧妙、直观。教材内容选择侧重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尤其偏向 农村(家禽、农作物、观赏植物、动物等)。
但是教材中知识点过多、过细、过深,对知识目标要求偏高、偏难、繁琐。有些内容陈旧,如实验观察还保留了解剖家兔、观察蛔虫、猪肉绦虫、制作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等内容。1.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北师大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系统性强,史料丰富,介绍了许多生物科学家和他们的经典实验。如意大利医生弗朗西斯科·雷迪的实验,法国学者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等(八下)。版块分层,图片清晰。每章有这样几个版块:“学习目标”、“知识点”、“思考与练习”、“活动”、“小资料”或“课外读”等。根据教材内容所配的插图针对性强,新颖清晰、生动活泼。每个“活动”目的明确,方法 清楚,贴近学生实际。
上述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结构,知识的呈现不再像以往的教材那样有较强的系统性,减少了许多繁、杂、难的内容,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由于各个版本教材都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以一本教材为主,其他的教材可以作为资料,在备课时 参考,以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2根据标准用教材
以前,我们总是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和顺序,以及教学大纲和 考试 范围来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如果不转变教育观念就会穿新鞋走老路,以至于拿到新版本的教材,仍然按老的教材和老的方法去教。为减轻学生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新教材都大幅度删减了一些偏、繁、难的知识点,而有的老师,生怕有些知识点没讲到,学生结业时考不好,就不停地在课堂上增加教学内容。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转变以往的“教教材”教学观念,必须弄清楚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实际上还是课程理念问题。作为生物学教师,要通过生物的教学,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标准用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为教师所利用,而不能单纯的就教材来教教材。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呢? 2.1细读标准,全面分析教材
初中生物课程内容标准包括10个一级主题,每个版本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这10个主题来编写的。如苏教版的《生物》七年级上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七年级下册只有1个主题(生物圈中的人);八年级上册主要有3个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健康地生活;八年级下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另外,生物与环境和科学探究2个主题贯穿在四册教材中。科学探究的主题从七年级上册开始一直到八年级下册都有关于科学探究的内容,以循序渐进地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与环境则也是贯穿四册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突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7.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篇七
一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
教师授课不能用旧有的模式“一言堂”, 只给学生灌输知识, 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收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课堂教学力求生动有趣。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 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 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 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 他要像导演一样, 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 并随时诊断教学, 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所以,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 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学素材间的多维互动, 对话交流, 质疑问难, 在师生同步思维的互动中,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倡导教学民主, 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营造同学之间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氛围,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 而不是单向的。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 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 只有这样, 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 开展合作学习, 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 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
使学生参与教学, 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 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开展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 从做中学, 才会激发动机, 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 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 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习的实际, 编拟出具有导向性的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以问题形式出现, 应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层次性。如在教学“函数的奇偶性”时, 学生要完成的自学提纲是:
(1) 函数f (x) =x2与f (x) =|x|的图象关于_____轴对称;自变量x的定义域关于______对称;函数f (x) =x与的图象关于______对称, 自变量x的定义域关于对称_______,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 利用书中表格, 探究函数数量变化的特征, 试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说明函数f (x) =|x|是偶函数, 是奇函数。
(3) 叙述函数奇、偶性的定义。
解决这3个问题后, 再让学生思考:判断函数奇、偶性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在前三问的基础上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学生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 除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外, 还要根据学习内容, 自己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举手踊跃发言, 提出质疑, 展开讨论。
三教学理念、手段的提升和优化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 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 研究对象多是常量, 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 逻辑严密, 思维严谨, 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较强。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 再加上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 而同学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易导致数学学习兴趣淡化, 数学能力下降。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第一时间创设情境, 制造悬念, 激发情感,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产生如饥似渴的学习欲望。营造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潜能, 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 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数学是较抽象的学科, 因而学生首先碰到的障碍是感觉数学是“与己无关”的。要使他们感到数学与现实有关, 学习数学对自己的成长很重要, 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启发”。最常用的方法是从现实生活讲起, 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讲起, 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如在讲述函数的概念时, 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跳水运动讲起, 让学生感受随着时间的变化, 跳水运动员位移的变化。也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神舟七号”入手, 分析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两个变量之间有一种确定的关系, 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 可拓宽学生学习的方式, 如通过网上交流, 能使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同时也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方便, 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可根据学习任务, 利用学习课件或现代学习工具 (如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等) 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甚至可能取得创新成果。使用计算机, 学生能解决与他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现实问题, 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猜想论证、探索与推理、问题的提出与分析解决、计算与检验等, 以加深对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 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与学生关系的改善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特别关注中下游的学生:让中下游的学生通过努力看到进步;在难点的突破上, 考虑中下游学生的接受能力;在练习的设置和作业的布置上, 让中下游学生达到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在组织教学上, 注意发现和纠正其不良学习习惯。适时、适度地激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进步、成功, 激励学生学好数学。当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后, 必然会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信心和兴趣。而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失去信心和兴趣, 那他将很难做好这件事情。所以老师要信任每个学生。尤其是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者做题出错时, 作为老师, 应给予信任的目光和适当的鼓励。当学生注意到你的目光、鼓励时, 大脑就会活跃起来, 激发其思维, 解题思路可能就会豁然开朗。事实上, 高中阶段学生的情感平稳度较高, 只要他们感兴趣, 就会克服困难, 努力提高数学水平。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 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 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 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具备远大的理想, 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习的信心, 并激励学生为实现目标刻苦钻研, 不断进取。学生的基础、能力各不相同, 各人的目标也应有所不同。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同一个目标。对于学习基础好、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较稳定的同学, 制订较高的学习目标, 对他们是合适的, 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可对于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同学, 盲目地对其制订过高的学习目标, 不但对学习没有帮助, 反而会有害处。因为过高的目标, 对他们来讲, 常常是难以实现的, 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结果往往是失败的, 反而使他们心灰意冷, 对学习不再抱有信心, 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对于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同学, 应确立较低的学习目标, 让他们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从而有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激励人们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 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先导。因此, 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促进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科学知识永远在演进中, 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改组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正是接受了这种辩证的认识, 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 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 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
8.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 篇八
1.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当代数学教学应着力于学生整体能力水平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一味的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通过书本上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数学老师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2.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的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3.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方法。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这种结论,再去解答各种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4.注意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统一规格平均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在评价中注意哪几个问题呢?
(1)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那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2)评价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5.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地位,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知识权威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所有知识,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多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9.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好的课堂设计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今天,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已经成为我们大家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对此,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探索,在此与大家交流。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知识起点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许多课本尚未涉及的数学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甚至知道得清清楚楚了,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钟的认识、年月日的认识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顺着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教学。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常会认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么样?(2)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已具备了生活经验,哪些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需要创设哪些现实情境?(3)哪些数学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引导?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能提高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依据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数学教材是落实课标、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目前,我们使用的数学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本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但其中综合性、弹性的知识点,不一定适合于每个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信息。为此,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对下列的问题作出认识的思考。
(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已经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数学和知识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
(2)在校内外生活和网络上可以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课程资源?
(3)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
(4)结合哪些内容进行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5)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我们以教材为基础,走出教材看教材,不仅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而且也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
三、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合作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传递――接受”的注入式教学。新课标主张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我们要常常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精心设计问题。
合作探究从问题开始,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注意了四性:(1)是挑战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2)是思考性。问题虽与以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3)是开放性。问题答案对与学生来说的未知的,但不是唯一的,让学生在互相启发中拓展思维。(4)是层次性。问题能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成功体验。
2.讲究实效。
我在教学备课时会认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用可以不?(2)如果要合作,哪个知识点要用?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有哪些情况出现?如何点拨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注重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目的是将学习得到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也注意了这个问题:充分揭示概念和结论的发现过程。我们教材内容的呈现,一般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究――建立数模――解释、应用和拓展”的过程,但由于教材限于严谨、精炼和篇幅等原因,往往将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略去。而实际上数学结论的发现与提出,是经历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的探索过程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照本宣科,那我们的学生就只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了。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设计好如何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探索过程,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定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和创造打下基础。
【新标准下的教学管理】推荐阅读:
新课改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标准08-21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10-08
基于课程标准下的课时教学设计07-17
小学新标准英语教学设计07-18
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06-22
新标准英语五年级第四模块教学反思10-24
新标准外研版四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10-19
新标准三年起小学英语第二册Module 7 教学建议与教案08-17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