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磨课

2024-11-14

初中化学磨课(共6篇)

1.初中化学磨课 篇一

磨课感受

在这次磨课过程中,有困惑、有新喜、有兴奋、有彷徨,总之虽然感到有点累,但感到自己收获颇丰,下面我就讲讲自己的收获。

磨课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要磨出精品课,就必须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在磨课中,为了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花了不少心血,上网查找资料,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反复推敲,几经斟酌,深入到每一个细节,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处理教材等,进行了反复思考。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我们越来越感受到研读教材重要性,越磨越让我们觉得反思自己的教学必要性。总之,磨课能指导教师深刻理解教材,能指导教师学会精益求精,能让教师更加沉稳、有序、巧妙地把握好课堂。这个过程就是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磨课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磨课中感悟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由于新教材注重学生自己探索,弹性较大,教材内容的补充、拓展和延伸有较大的空间。灵活处理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教学特色,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平台。

虽然有收获和启示,但对“磨课”仍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理论知识的匮乏。在磨课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自己对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知识的缺乏,好多问题可说却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

自己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教材深度挖掘不够,引导学生思考的活动设计较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较少。课堂驾驭能力、应变能力不强。

总之,磨课活动促进了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个人业务水平,今后我将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磨课中去,不断地历练、完善自己!

2.初中化学磨课 篇二

一、“磨”教材和学生

我们五年级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就是采用了集体磨课的形式, 在磨课的过程中大家不仅对教材有了更深的了解, 而且在这个来来回回推敲打磨的过程中养成了及时反思的习惯, 站在科学艺术教学的层面来要求自己的课堂, 在磨课中一起琢磨, 一起成长。五年级上学期, 大家都说《数学广角》中的《数字编码》这一课特别难上, 于是, 我们把这一学期备课组的磨课内容定为《数学广角———数字与编码》的例2。

集体备课活动的第一环节是“独立备课”, 全体备课组成员各自设计好课堂预设之后, 在第二环节“比较研课”中, 组内成员中的两位老师首先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后, 大家针对这节课的教学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的焦点是:为什么课堂显得沉闷, 学生反应不积极呢?我们再次从教材和学生这两个层面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讨。

1. 例2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是什么

“数学广角———数字编码”整个单元共四个例题 (每个例题看成一个知识点) , 即四个知识点, 例2是其中的第二个知识点。这四个知识点的整体结构分为两大块:一是例1和例2, 分别以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等为载体, 让学生体会数字除了表示基数、序数外, 还可以用来编码。感受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二是例3和例4, 安排两个用数字或字母编码的实践活动 (编学号和给图书馆的图书编号) , 让学生在尝试编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编码规则, 进一步理解编码的思想方法。四个例题根据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构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 突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和社会价值, 凸显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

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教学的。例1只要求学生知道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各段数字表示的意义、初步感知编码思想即可。但例2的教学就应更深一步了。它的编排分为两个层次: (1) 引入身份证号码的认识。教材呈现“安检口、办理储蓄业务”等情境, 让学生体会身份证号码的重要性; (2) 通过小组活动认识身份证号码的组成。以问题为主线, 引导学生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信息和含义 (出生日期码、地址码、性别码、顺序码、校验码) 。它的编排意图是: (1) 以身份证号码为载体,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除了基数、序数外, 还可以用来编码, 体会身份证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判断等活动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体会编码的科学性、规范性、唯一性与简洁性。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 这是教学例2的核心内容。

进一步研读和分析教材后, 大家一致认为, 例2可供操作的具体教学目标应是: (1) 让学生课前收集全家或亲朋好友的身份证号码; (2)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多种信息, 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 通过上述活动, 体会数字编码的科学性、规范性、唯一性和简洁性, 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

2. 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通过课前调查和例1的学习, 学生对生活中编码的认识 (身份证、汽车牌照、学号等) 还是比较肤浅的。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数字表示的含义, 并不理解号码内含的编排规则, 也无法领会其中的编码思想。

经过集体分析和研究, 大家对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已有基础有了深入了解, 于是课堂教学思路在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一个星期后是集体备课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精彩演绎。我整合了备课组成员的意见后, 对大家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我从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出发, 尽可能利用学生中的相关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力求理论性与实用性、枯燥性与趣味性和谐统一。

二、精彩回顾

教学实践说明, 学生们学得很开心, 课后我把我与学生的一些快乐片段整理了下来。

1. 课前准备

上课前一周, 我就布置学生去收集自己和家人的身份证号码, 让他们认真地抄写在表格上。引入课题后, 我让他们几人一组观察自己手头上的号码, 猜一猜身份证号码中包含哪些信息, 它的编排规律是什么。学生兴致勃勃地互相比较自己收集来的号码, 仔细琢磨着其中的编排规律。

2. 巧用错误资源认识生日码

第二天的数学课上, 我让一名学生大声报出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他说:“330621109712178278。”

我心中暗暗一阵窃喜:感谢你, 小家伙, 课堂上的“骚乱”即将来临。不出所料, 好多灵光的孩子大叫起来:“蒋老师, 他, 他瞎编的!”

我故作不满, 说:“没有根据不能乱说。”

“他都快有一千岁了!”

“是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我们通过比较发现, 身份证号码一共有18位, 第7~14位表示他的生日, 这个人怎么可能是1097年12月17日出生的呢?”

太棒了, 我看着学生乐成一片的样子, 暗自高兴: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那个学生很委屈的样子, 我连忙说:“是呀, 你们真了不起, 能发现身份证号码中的大问题。不过, 我看他不是瞎编的, 好像是把9抄成0了, 大家说是吗?” (大多数学生点头认同) 然后对出错的学生说:“下次可要仔细了, 否则要闹笑话的。”

让这个学生坐下后,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说:“以往只有爸爸妈妈记得我们的生日, 我们却不记得父母的生日, 今天是记住他们生日的好机会。请大家大声读出自己父母的生日, 用心记住这些数字, 到爸爸妈妈的生日到来的时候, 对他们说一声生日快乐。”学生们都很认真地记着。

我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身份证号码:“猜一猜, 这是谁的身份证号?”

好多学生摇头, 几个聪明的尖叫起来:“是蒋老师的。”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号码显示这个人是1975年4月13日出生的, 蒋老师你大概是三十多岁, 符合。再说我发现好多女生号码倒数第2位都是双数, 这个号码的倒数第2位上也是个双数, 这一位就表示人的性别, 蒋老师你是个女的, 所以这个号码就是你的。”

“太好了, 你猜得真准!”

这时好多学生再次去看自己的号码, 真的是单数表示男性, 双数表示女性。

在个性张扬的课堂中, 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育资源无处不在, 关键是教师去用心、及时地捕捉瞬时生成的精彩火花, 要利用自己灵活的教学机制及时把握, 并给予正确点拨和引导, 从而使之成为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在一次次的磨课过程中, 我们把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收集起来, 加以讨论、分析, 把这种生成写到预设中去, 于是有些环节看似无心但有心,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 根据班级实际轻松学习地址码

全班46名学生, 其中28个来自全国9个不同的省、直辖市, 在这样的班级中认识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 真是太妙了。

一个来自四川的学生说:“我在比较中发现我的前两位与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号码不一样。”我让他报出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然后请和他一样 (四川) 的学生起立报数验证, 再请来自其他不同省份的同学介绍一下身份证号码的前两位, 让大家了解其他省份用什么数字表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 前两位是表示省份的。

身份证号码的前六位是地址码, 那么第3位到第6位表示什么呢?我板书了郑鑫建的身份证号码, 因为他来自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县, 让学生明白第3、4位表示市。又板书了徐威龙的身份证号码, 因为他来自绍兴市新昌县, 让学生明白第5、6位表示县。

介绍完了地址码后, 我话锋一转, 深情地对同学们说:我们五 (6) 班就像一个大家庭, 全班46名同学, 分别来自9个不同的省份、直辖市, 大家跟随自己的父母, 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 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学习, 真是一种缘分。让我们好好珍惜这份友谊吧!

看到大家懂事地点点头, 我很欣慰。

4. 利用孪生姐妹的号码学习顺序码

“同学们, 身份证号第1位至第14位相同的人表示他们是同地区、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为了不重复, 所以在第15位至第17位进行编号, 叫顺序码。”

“哇, 和我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有那么多人!”学生们发出感叹, 是呀, 这是他们很感兴趣的东西。

“全国那么多人, 身份证号码会不会有重复呢?”

这时我把眼光投向了我们班上的一对双胞胎, 我让老大报了她的身份证号码, 让学生猜老二的号码。学生们很兴奋, 明白了就算是双胞胎, 号码也是不一样的。

磨课时我们发现, 如果把优秀教师的优秀教案随随便便地拿来用, 是达不到预想中的效果的, 一定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 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样才能表现出个性、特色和自我。

5. 故弄玄虚学习校验码

课上到这儿应该接近尾声了, 我问学生:“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吗?”

“为什么我爷爷的身份证号码最后有个X?”

“是的, 大多数人的号码最后一位是数字, 少数人的号码后面有个X, 这个叫校验码。只要你报出身份证号码的前17位, 我就能算出你的第18位上的数字是几?”一连试了好几个, 我都算出了最后一个数字。看到学生们瞪大了眼睛, 我就问:“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算的吗?”“想!”声音特别响亮。学生们感到很新鲜, 学会后, 吵吵嚷嚷地给这个算, 给那个算, 还说回家要在爸爸妈妈面前露一手。

上完这堂课, 我很轻松, 也很欣慰。学生今天表现很棒, 我很满意, 看他们意犹未尽的样子, 我趁机又说:“同学们, 我们已经知道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了, 你能很快把你自己的号码背出来吗?”

学生兴致勃勃地背着。

……

3.初中化学磨课 篇三

2011年12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广大教师开始了新课标的学习和解读。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读说课是非常重要的课型,这与英语语言学习规律和现阶段学生的总体读说水平是分不开的。笔者所教的学生已有七年英语学习经历,对英语阅读微技能掌握良好,但由于缺乏习得环境,在展示自己见解方面的能力薄弱,加之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差,所以课堂参与度较低,需要英语教师的额外关注和引导。

在邢台市初中英语优质课大赛活动中,笔者对冀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8 “Lesson 58 Stop Pollution”一课进行了多次磨课,并初步总结出初中英语读说课型的教学策略。

二、第一次课试教

笔者试教的内容是Unit8 “Lesson 58 Stop Pollution”本单元重点谈论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尤其关注了世界上年轻人对环保的态度和做法。它以“拯救我们的世界”为主题,重点剖析了垃圾种类及来源,并探讨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减少污染的方法。本节是单元第二课,综合技能部分的阅读重点介绍了北美学生如何爱护环境,减少污染。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点,更要求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重要意义,并学会勤俭节约,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加美丽。由于本篇课文阅读难度较低,故在教学中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炼和整理上,同时也要号召学生们行动起来减少身边的污染。课型定为读说课。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Brian, Jenny and Danny 决定发动全班同学清扫校园里的垃圾)学生已初步了解“污染”这一概念。学生对于需要掌握的词汇和接触词汇,以及文中出现的宾语从句和定语从句,前期学习中均有所接触涉及,不会对阅读形成障碍。

(二)试教过程

首先,笔者播放课前在网上精选出的地球环保公益宣传片,通过观看视频,地球遭到污染,引发的自然灾害,地震海啸后人类流离失所的惨痛画面配以伤感的乐调,触及学生心灵。然后启发学生谈感受“What kind of feelings do you want to express after watching videos?”引出主题,导入文本。学生初读,划出生词,组内互助,教师巡视给予帮助,再读,回答问题,最后小组讨论“How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写作任务,给北美同龄人写封电子邮件,讲述身边环保做法。

(三)试教总结

1.第一次试课后,教研组通过深入观察和研讨,一致肯定了笔者教学中的以下亮点:

第一,视频导入有感染力,紧扣教材话题,能够激活学生相关背景知识。

第二,课堂能够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

第三,写作任务的布置做到了联系实际,不虚空,学生能够体会写作的意义。

2.发现的问题

教研组也发现了如下问题:

第一,导入选材虽好,用时过长。(6‘48)

第二,学生个体活动少,小组活动频繁,形式化强,实效性差,个别学生没有真正的学习任务。

第三,学生的课堂表达质量不高,有意义的语言输出不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而本节课中学生的表达并不尽如人意。

(四)调整思路

教研组在提出了第一次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后,也提出了以下调整思路:

第一,导入视频教师进行剪辑,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

第二,删掉学生查找生词,组内解决环节。培养学生在读中练习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

第三,读后活动设计为基于课文的语篇填空,旨在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形式的运用。

三、第二次课改进

第二次课主要保留了第一次试教的优点,笔者听取了教研组的建议后,调整了教学设计,使课堂中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一)教学片断一

T: Good morning! Welcome to my class. Today well go on talking about the “pollution”. At first, Lets watch a video together.(Play a video)

3 minutes later,

T: My boys and girls, this is our earth , is there something wrong? Do you worry about pollution? We love our earth, we love our environment. What should we do?(其中重点单词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写出来。)

S: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Keep our environment clean and tidy. Pick up rubbish and throw it into a dustbin.

T: We should stop pollution(老师及时板出课题:Stop pollution)

(二)教学片断二

T: I know, in our class, lots of students have done many good things for environment, they help school make less pollution. Please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express what they have done.

S1: Like many students in North America, some of my classmates set up “environment clubs”, more and more people join it.

S2: When we see a leaking tap, we should turn it off. And turn off lights when leaving a room, turn off television and shut down computers when they are not in use.

S3: They bring reusable bags and dishes to restaurant to eat meal everyday.

S4: ......

这一环节,学生看到多媒体呈现出了自己身边同学环保的榜样,眼睛一亮,激发了学习兴趣,表达欲望。学生参与度大大提高。

(三)发现的问题

第二次课的改进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教研组也发现了以下需要改进的环节。

1.导入环节剪辑后时间恰好,但触及心灵的效果降低了。

2.学生在生成有意义语言表达时,教师没有给出适当评价,忽视了评价的导向功能。

3.作业的布置,写作任务尽管有意义,但遥远,学生感觉给北美学生发邮件不真实。

(四)调整思路

结合教研组建议笔者拟出了总体思路步骤: 导—读—悟—说—写。

情境先导,激活思路——明确主题——读中梳理,组内交流——小组接力,看图说话——展开思路,讨论升华——布置作业,语篇输出。

1.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拍摄污染环境的后果图片,和家长或同伴讨论环境的变化。学生真实的行动,亲身体验,关注环境问题。不仅可以高效完成导入也为本节课情感目标的达成作了很好的铺垫。(能够关注身边环境保护问题,以身作则,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周边的环境,增强责任感。)

2.在读前读中读后活动设计中,关注阅读微技能培养。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通过精读或略读获取信息。设计与主题环保相关的语篇结构和词汇融贯一体的大树。

3.写作任务改进为:

T:What advice can you give your headmaser about pollution in your school? Please write a letter to him.

这样使任务更真实,从身边做起,环保更有意义。

四、第三次课提高

在保留前两次试教优点基础上,整合了所有建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试教过程

笔者课前组织学生阅读有关的文章,拍摄生活地临西相关的环境污染图片,搜集视频.通过真实的行动,亲身体验,关注环境问题。

Step1 Leading in (Pre-reading)

教师整合(各小组提供的素材)相关文字、图片和影音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达到巧用生活资源,活化英语教学课堂的目的。在学生们各抒己见之后,老师要表达对学生回答的认可,与此同时可以提问引导学生“We should stop (pollution).引出主题。自然导出文本。

Step 2 Reading (While-reading)

1.Fast-reading

第一遍阅读:指导学生学习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通过速读,筛选和提取文章的一些重要信息。一篇阅读中,最重要的信息一般都在段落的起始部分。如果学生可以掌握重点句子,就会基本掌握整篇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每段内容的第一句话看出或推理出这段的重点意思。

2.Careful-reading

4.初中体育国培磨课阶段心得体会 篇四

在本次国培学习中,我们在认真听取专家团队的授课后,所有的参加培训教师都认真学习听取有关磨课的要求,针对课题,我们围绕如何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等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拿出了最佳授课方案,集思广益,为磨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一轮磨课结束,我们都坐到一起交流课后的感悟,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确保后一节课比前一节课有新的突破。“一磨”结束后,老师们都觉得教学过程流畅,结构层次分明,环节布局紧扣教学的重难点,但教师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时间较紧张等,专家团队提出了一个让师生互动的建议,针对这些情况,“二磨”的教师调整了教学结构,加大了课堂容量,把课堂设计为展现学生能力的舞台,师生互动操作恰到好处。课堂环节有条不紊,层层推进,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探索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通过磨课,让我们发挥了集体的智慧,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揭开教材的高度。经过磨课,我们感触颇多,即得到了收获,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一、收获:

1、感悟磨课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要磨出精品课,就必须钻研教材,研究课程标准,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在磨课中,为了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花了不少时间,查找资料,撰写教案,反复推敲,几经斟酌,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处理教材等,进行了反复研讨。这个过程就是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本次国培学习即将结束了。这次参与“磨”课,对我来说是“史无前例”的!以前最多是听授课老师上课,而且也不会有这么严格地要求一节课要这样尽善尽美。在这次磨课活动中,我知道了:一节好课,那是要经过怎样的千锤百炼!那是需要反复的琢磨!那是要经过教师间的团队指导!那是要准确地运用课标所提出的标准!那是要经过合理地整合设计和资料的补充等。在整个课例打磨过程中我们沿着专家的引领一步步摸索、学习,不断进步,最后完成了磨课环节。整个磨课过程,我们参与国培的全体成员精诚团结,人人参与,积极行动,每位老师都自我加压,主动学习,为磨课活动顺利进行奠定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能磨出一节好课每个人的认真、敬业、独到的见解无时无刻不在让我感动着。

2、过程规范,效果明显。自始至终,我清晰的认识到,对教师来说,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我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琢磨上课教师的第一稿教案,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案一稿进行了修改。整个过程我不断学习、请教,收获很多,研修效果明显提高。

二、课例为引导,磨课促发展

每次专家团队授课后,我们磨课都会设定的课题,如:“小场地条件下, 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因地制宜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等。”确定为我们研究的问题。然后我们对授课情况进行修改研讨,经过多次实践和调整,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比较紧凑,老师教态、语言有了大副的改善,学生积极参与,听从老师的指挥,在教师的要求下参与练习,都深深地感染了每个参与者。这次磨课让我深深感受到信心在鼓励中坚定,困难在研讨中化解,好课在磨砺中诞生。

为了保证研修正常规范的进行,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开拓进取,努力钻研,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努力提升业务水平,才能成为教学中的常青树。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文化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站得高望得远,才能准确的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适时调整教学,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并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不容置疑,这次磨课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绝佳机会。

三、科学观课,推动磨课顺利发展

在观课时,我们利用研修手册的要求,设计了不同的观课量表,从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场地器材三个维度进行设计观课量表,确定具体的观察点,制定可行性标准,然后每位老师用观课量表进行观课,然后写出观课报告,更加科学的分析这堂课出现的问题,让执教教师真正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也让每位观课者得到提示,注意以后自己的教学不能犯类似的错误。一篇篇分析透彻的观课报告,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5.磨课先磨“题” 篇五

我们磨课总是先从研读课文开始, 因为这是学生学习的载体, 而研读课文最先看到的就是课文的题目。题目, 通常被称作文章的“眼睛”, 是文章浓缩的精华, 是作者反复斟酌才最终确定下来的。正因如此, 课文的题目才言简意赅, 准确贴切。好的题目能让人一目了然, 或点明课文的主要人物, 或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或标明课文行文线索, 或点明课文的中心思想。可以说, 课文的题目包含着许多重要信息, 对深入解读文本有极大帮助。但是我们发现, 许多老师在磨课时, 往往直接跳过课文题目和课文对话, 忽视对课文题目的推敲, 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有时甚至造成对课文的误读。因此, 我们在磨课的时候, 一定要从课文的题目入手, 做到磨课先磨“题”。

既然课文的题目这么重要, 那么该如何磨“题”呢?

1. 找———找中心词

当我们看到一篇课文的题目时, 首先要分析一下题目的内在结构, 找到题目中的中心词, 从而把握题目的核心要义, 避免解读的偏差。课文题目为一个词语的, 如《燕子》《秋天》《泉城》《九寨沟》, 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词。课文题目如果是一个比较具体的短语, 要根据短语的结构形式来判断中心词。课文题目为偏正结构的, 要去除修饰语找中心词。如《第一朵杏花》《永远的白衣战士》《云雀的心愿》《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题目, 依次去除修饰语“第一朵、永远、云雀、宋庆龄故居”, 中心词是“杏花、白衣战士、心愿、樟树”。课文题目为主谓结构的, 要找到关键的谓语动词。如《走, 我们去植树》《公仪休拒收礼物》《我给江主席献花》等题目, 关键的谓语动词依次是“植树、拒收、献花”。找到了题目的中心词, 就可以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并以此为线索, 把整个学习过程串连起来。

2. 看———看修饰语

找到中心词, 只是完成了解读题目的第一步, 我们还得看一看题目的其他部分。比如, 课文题目为偏正结构的, 要再看一看前面的修饰语。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不仅要找到题目的中心词“国际互联网”, 还要看一看修饰语“奇妙”。如果说中心词“国际互联网”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那么修饰语“奇妙”就是主要特点。据此, 我们可以围绕修饰语进行思考:国际互联网奇妙在哪里?联系课文, 我们发现, 课文主要通过介绍国际互联网的规模大、速度快、功能多来具体体现互联网的“奇妙”。课文题目为主谓结构的, 还要看一看谓语动词前面的修饰语。如《徐悲鸿励志学画》, 谓语动词是“学画”, 关键的修饰语是“励志”。围绕“励志学画”, 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怎样励志学画、励志学画结果怎样, 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就浮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同时, 也揭示了这篇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 这些关键的修饰语不是可有可无, 它们常常突出课文的重点, 对解读课文至关重要。实际上, 这些关键的修饰语往往就是课文的“文眼”。

3. 比———比不同点

有许多课文的题目, 除了找中心词、看修饰语之外, 我们还要进行多方比较, 进一步弄清楚题目背后的深刻内涵。如《第一朵杏花》, 写的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 题目为什么不叫《竺可桢爷爷的故事》?或者, 既然写的是杏花, 为什么不直接叫《杏花》?经过对比, 我们发现, “第一朵杏花”突出了课文的中心事件, 集中体现了竺可桢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比“竺可桢爷爷的故事”更具体, 比“杏花”更准确。再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既然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 题目为什么不叫《樟树》或《两棵樟树》?经过仔细推敲, 我们发现, 原来宋庆龄和樟树有许多的相似点, 樟树香气永存, 宋庆龄是正气永存, 两者之间有着相似的品格, 可以说人如其树, 树如其人。表面上写的是樟树, 实际上写的是宋庆龄。所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不能简化成《樟树》或《两棵樟树》。通过多方比较, 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题目的内涵, 清楚了作者的意图, 也为顺利解读文本打开了一扇窗。

4. 思———思深层义

好的题目不仅紧扣课文内容, 而且, 还体现着作者的独具匠心, 具有深刻的内涵。我们在磨“题”的时候, 不仅要磨透题目的字面意思, 更要磨透题目背后的深层含义。只有这样, 才算真正读懂了题目的意思。如《“番茄太阳”》这一题目, “番茄太阳”是文章中的盲童小女孩明明对太阳的特定称谓, 即像番茄一样的太阳。好好想一想“番茄太阳”还指什么?从“看着她的笑脸, 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可以看出, “番茄太阳”还指明明的笑脸。再深入思考“番茄太阳”还指什么?从课文最后“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 温暖着我的心”可以看出, “番茄太阳”还指明明美好的心灵。在磨“题”的过程中, 我们只有透过表象看本质, 才能一步步接近题目的内核。再如《黄河的主人》这一题目, “主人”字面意思是财务或权力的所有人, 往深挖一挖, “主人”在这里表示能控制、能驾驭, 也就是能够挑战并且战胜某一事物的人。黄河是一条世界闻名的大河, 万马奔腾、浊浪排空。“黄河的主人”意味着能控制、能驾驭黄河的人。再往深挖一挖, 题目留下了不少悬念, 直指课文的中心:谁能成为黄河的主人?他凭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从题目中我们读出了作者对艄公的礼赞, 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壮阔恢弘的气势, 感受到一种雄浑崇高的壮美。在磨“题”的过程中, 我们由字面意思, 想到语境意思, 揣摩作者的情感, 感受背后的深意。

6.在磨课中成长 篇六

磨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绿色通道。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 教师对新理念的把握更准确, 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 对学情的了解更透彻, 同时课堂的引导点拨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也得以提升, 教学实践不断丰富, 教学智慧得以发展, 教学素养得以提高。

磨课磨出了课改信心, 磨出了团队精神。多次的磨课, 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 磨出了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 磨出了教研组团队创新思维的火花, 磨出了实践“乐学课堂”的信心, 磨出了优秀团队的凝聚精神。

下面, 笔者就以我们对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城市的标识》的磨课之路为例, 谈谈有效磨课的途径。

一、研读文本, 确定“教什么”, 这是磨课的前提

1.选定课题。

磨课之初是选定课题, 即从全册教材中确定“教什么”。课题的选取要因人而异, 往往要选取适合执教者的教学风格、体现执教者教学优势的课文来教。

2.研读教材。

确定了所要教的课文, 接下来就要深入研读教材了。具体来讲, 研读教材可分为三个层次:一读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 二读读透教材的知识体系, 三读读活教材的思想内涵。

以研读《城市的标识》为例, 课文是当代女作家张抗抗写的一篇散文, 语言优美, 内涵丰富。作者运用大量笔墨描述了城市的雷同现象, 又用多种表现手法赞美了不同城市树的风采, 可挖掘的信息非常丰富。到底教什么?

我们沉下心来研读课文, 尝试去触摸课文的主旨, 惊喜地发现, 课文似乎说的也是树, 但却独具风韵。以前写树的文章, 是从人与自然的角度, 表现的是爱树、护树、种树的主题, 而本文则是借树写树象征的城市品格和人文精神, 表达的是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惜。这就成了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导航。

3.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正确的教材解读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准确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读活了教材的思想内涵, 读懂了教材的语言形式, 教学目标也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树在作者的笔下有了生命, 有了色彩, 感受不同城市树的风采就成了学习本文的重点。

考虑到学生理解“树为什么是城市的标识”比较困难, 我们以学定教, 把这个课后题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预设策略, 确定“怎么教”, 这是磨课的核心

教学策略的选择, 要依据课标, 整合教材, 结合学情, 体现本组研究课题的新理念。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立足于课标, 考虑到学情, 结合六年级组的研究课题———《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我们预设了本节课的教学策略:读中感悟, 读写结合, 诵读积累。

1.读中感悟的预设。

课文篇幅较长, 如何划分第一、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为了突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 也为了呈现一节扎实有效的语文课, 我们大胆舍去了课文第一部分 (第1耀6自然段) , 将它放在第一课时处理, 又将第二部分 (第7耀17自然段) 根据文本的详略进行了主次处理。如, 重点品读课文第8自然段关于香樟树的描写 (目的是在领略香樟树风采的同时, 学习本段的表达方法, 为后面的小练笔做好铺垫) , 次重点是品读第10耀11自然段关于法国梧桐的描写 (体会比喻手法的妙用) , 略读其他城市的标志———榕树、油松、圆冠榆等, 体现了详略有别。在品读各种树的风采时, 体会作者对城市的标识———树的独特情感。

2.读写结合的预设。

本文可供学习的表达方法多样, 寻找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也就成了值得推敲的问题。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写状物文章的实际情况, 最终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 也一定有许多有特点的树, 请你仿照第8自然段, 写出你喜欢的一种树的特点。

3.诵读积累的预设。

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背诵文中描写树的优美片段。

三、课堂实践, 验证教学策略, 这是磨课的关键

课堂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途径。《城市的标识》的磨课有如抽丝剥茧, 一共经历了四次。

1.第一次磨课。

存在的问题:

(1) 读的形式单调, 只是个别读和齐读。

(2) 学生对“树为什么是城市的标识?”这一难点理解不到位。

调整策略:

(1) 设计多样的读书形式, 如读描写“香樟树”一段采用评价读, 读描写“法国梧桐”一段采用挑战读, 读描写不同城市的树一段采用接力读, 读描写“树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一段采用引读等。读书形式多样, 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也保障了读书的效果。

(2) 教师点拨, 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文章第15自然段运用了排比句的形式揭示了“树是城市的标志”的原因, 由于语句比较深奥, 我们建议执教教师从三个方面进行点拨:第1句抓“忠心耿耿”体会树的忠诚、固守;第2句运用对比手法体会树保持个性的品格;第3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树能滋润心灵。这样有效的点拨, 挖掘了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度。

2.第二次磨课。

存在的问题:

(1) 学生汇报各个城市树的特点时比较费力、费时。

(2) 自主学习的内容较多, 合作不充分。

调整策略:

(1) 设计表格, 使学生的汇报一目了然。

(2) 建议将自学内容用分块推进法教学。

3.第三次磨课。

存在的问题:

采用分块推进法较费时, 而且师生的情绪、课堂节奏受影响。

调整策略:

依然采用一次给出学习任务的方法, 但调整了合作的时间和内容, 让学生在学习难点时进行合作, 充分交流观点, 增强合作的有效性。

4.第四次磨课。

存在的问题:

执教教师在随堂练笔时提供的词语太多太杂。

调整策略:

建议执教教师将所给词语按描写树木的角度 (如外形、花、果、香气等) 分类, 增强实用性。

经历了这一系列蜕变, 这节课终于破茧成蝶了!执教教师代表六年级语文组参赛, 得到了教学专家的肯定与赞赏。

其实, 磨课中调整的不仅仅是教学策略, 有时还需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但磨课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的有效、高效, 为了学生的发展。

四、撰写磨课反思, 感悟教学真谛, 这是磨课的升华

磨课, 艰辛与快乐并存。回顾我们的磨课之路, 有以下体会:从确定课题开始, 一定要静下心来研读文本, 研读作者, 研读学生;在预设了教学策略后, 要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 做到匠心独运, 彰显个性;教学设计要做好课堂教学的预设, 预设越充分, 课堂就越灵动, 但这种预设要“活”, 要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时刻关注课堂的生成。这样, 才能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教给学生不会的, 教给学生有用的, 这才是一节精彩的课!

上一篇:数学广角----搭配教学案例分析下一篇:煤矿安全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