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安全风险

2024-11-06

中国粮食安全风险(共8篇)

1.中国粮食安全风险 篇一

粮食仓储工作安全管理的风险点与控制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粮食仓储工作中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责任不明确,工作环节中的安全风险点把握不准确,不按仓储作业规程、规范操作,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粮食仓储企业安全生产问题涉及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包括粮食保管及熏蒸、通风、登高、粮食出入库、装卸等作业,任务重、环节多,安全生产风险点多。因此,在仓储工作中应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各项管理规定认真把握通风作业、化学药剂管理及熏蒸作业、装卸作业、用电、车辆使用、登高作业等主要工作环节的安全生产要求,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责任,防范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仓储工作中安全管理的风险点分析 1-1 仓储工作管理方面的安全风险 .1 .1 国家关于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有明确要求: “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一律严格考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职工必须全部经过培训合格后上岗”,“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要轮流现场值班”,“企业应急预案要与当地政府应急预案保持衔接,并定期进行演练”、“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技术设备”等。否则,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将“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加大对事故企业的处罚力度”。.1 .2 《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及《粮油储藏技术规 范》、《储粮技术规程》、《储粮化学药剂管理和使用规范》等对各项仓储作业流程都有明确规定,但是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时有发生。.1.3 粮食装卸及其它外包作业管理难度不小。装卸业务没有与具备资质的独立法人单位签订规范合法的《承揽合同》,一旦出现装卸作业事故,企业风险将无法规避。.2 仓储作业操作环节的安全风险 1 .2 .1 机械通风作业

通风时机选择不当造成有害通风,出现粮堆局部或表层水分升高。风机电机运转时间长、电线老化、过载使用;皮带轮护罩变形或螺丝脱落,皮带与护罩发生摩擦等都会损坏设备零部件,且都存在火灾隐患。无关人员进入通风现场,有人身损伤隐患。.2 .2 储粮化学药剂管理与熏蒸作业

化学药剂采购量较小时,生产厂家不直接送货,可能委托不具备国家认定的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的承运单位运输,甚至委托物流公司运输,存在极大的运输风险。储存地点符合要求、管理制度不严格,可能出现药品丢失、散溢、降解等事故或隐患。熏蒸时,未严格遵守技术规程,施药、补药、散气操作不规范;现场警戒不到位;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凡此种种,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其中:补药、散气操作时危险性最大。部分参与熏蒸或接触毒气人员,对饮食、饮酒控制毫不在意,日积月累,对身体损害大。.2 .3 粮食出入库现场粮食仓储企业,出入库作业是日常性工作。输送机械、清理设备在出入库中广泛使用,若人员操作不当、机械带病运转,或装卸作业人员不熟悉机械设备性能和业务技术流程,现场值班人员又监督管理不到位,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如有垛存粮食,码垛不规范,则有鼓垛、塌垛危险。.2 4 登高作业

仓储作业中,进出仓、检查仓顶屋面、维修仓房门窗、检查垛存粮堆粮情等登高作业频繁,具有一定的危险性。.2 .5 用电

仓房照明、设备运转、机械使用等无不是涉电作业,其电缆、电器件的老化与破损,电路负荷的过载等方方面面都有安全隐患。.2 .6 车辆使用

随着仓储作业自动化的提高,电瓶车、叉车、高空作业车等车辆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频繁,使用者的本身技能、操作不当,也会产生危险。2 仓储工作中安全风险控制的手段及措施 2 .1 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提高安全意识 2 .1 .1 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营造库区安全文化不仅可让员工接受安全教育,也可让外来人员及临时工作人员在库区安全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和熏陶,提高安全意识。一是突出全员安全教育。上至库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应接受安全教育,不仅要有定期教育,更要有经常性教育,特别是加强对新员工、临时工的安全教育。二是做好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重点是:第一,安全设施标准化。库区安全标志齐全、醒目直观;安全防护设施与报警装臵齐全可靠;安全事故抢救设施齐全,性能良好。第二,工作流程标准化。主要是针对储粮管理、出人库、熏蒸、通风、装卸等各工作环节制订操作程序和操作标准,实现标准化操作。优化、量化仓储工作工艺流程,对每一项工作每一道工序都做出具体的安全规定,真正做到细化、量化,精细到每一项工作,使每一个岗位在安全管理方面都有章可循。第三,运行组织标准化。主要是制订以安全运行为标准的奖罚措施,保障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贯彻与落实。.1 .2 健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

制定《 仓储工作安全生产守则》,明确仓储作业各环节的安全风险点及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程序。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一个人的安全生产责任。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明确各班组长为仓储作业现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员,负责具体工作中的安全监督管理。.2 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各项管理规定 2 .2 .1 粮油保管和药剂管理、电工、特种车辆驾驶、机械维修等特殊工种人员分别参加相关培训并取得国家认定的相应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安全管理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未取得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相关业务工作和安全管理工作。每年根据不同工种,开展针对项目的健康查体。.2 .2 坚持粮食出入库、熏蒸等主要仓储作业现场及主汛期、节假日等企业负责人带班制度。.2 .3 制定《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及《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防汛专项应急预案》、《生产作业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储粮化学药剂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等,并向当地安监行政部门备案。每年组织综合预案及各专项预案的演练。进行熏蒸作业时,制订熏蒸方案,严格履行药剂领用审批手续,熏蒸方案报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2 .4 消防砂、灭火器、消防泵、消防栓、消防池等防火设施设备按照《国家粮油仓库消防安全管理试行办法》 标准配臵到位,并保持有效。所有仓房全部砌防水墙。.2 .5 由企业法律顾问起草《粮食装卸承揽合同》,并与具备装卸业务资质的独立法人单位签订此合同,明确双方责权利。.3 抓关键环节,强化措施,控制安全风险。2 .3 .1 抓通风作业安全

通风前,制定《通风方案》,经仓储负责人、分管领导批准后选择合适的通风时机组织实施;由电工、机械管理员、责任保管员对通风设备及线路进行检查验收,做好记录。逐台单独启动风机,通风机不允许直接并联或串联。通风期间,设臵警戒线,警示请勿靠近。保管员每 2 小时检查设备运转情况及粮情变化情况;夜间由保卫人员加强巡逻并通过库区视频监控系统随时查看,发现问题,立即停机,查明原因后再开机通风。.3 .2 抓储粮化学药剂安全管理

与厂家或商家签订储粮化学药剂购买合同时,要商定运输方式,直属库一般在库区接货,以防范运输风险。建有专用的药剂库,地势高、结构坚固,安装有防盗门,门口有警示牌,有通风设备、消防器材,距离办公区、居住区、水源地至少3 0 m以上,双门双锁双人管理化学药剂垫高6 0 c m以上存放。库领导应每月组织一次药剂库存盘点,药品领用时需经科室负责人、库领导逐级审批。每周和进入前要对药剂室进行通风散气。药品包装物回收记录与处理记录详细,相关经手人签字认可。2 .3 .3 抓粮食熏蒸作业安全

熏蒸前,除要对粮情进行检查外,还要对仓房与环境进行调查,掌握影响熏蒸效果及环境安全的因素,以采取相应措施。要尽可能提高仓房的气密性,尽可能通过一次投药达到熏蒸效果,尽可能不要因补药而在熏蒸期间进仓。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熏蒸实施方案,经库领导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并报行政部备案。熏蒸实施过程中,指挥、施药、防护、警戒分工明确,组织得力,库领导、安全员要紧盯现场,并启动应急响应。仓房熏蒸密闭期间,周围设立警示牌和警戒线。施药后2~4小时内,除按要求进行粮堆磷化铝浓度检测外,还要使用磷化铝报警仪检查是否有磷化铝气体泄露,并及时予以密封处理。高度重视熏蒸结束后的磷化铝散气作业时的安全,要启动应急预案。如需进仓,要至少有 2 人以上并戴好具备氧气瓶的防毒面罩,每人腰问系防护绳,仓外有 2~5人进行观察,发现异常立即通过防护绳将进仓人员拽出。经足够时间的通风散气并使用磷化铝报警仪测试安全后,方可进仓。粮面潮解、探管施药等方法熏蒸的,要戴防毒面具对残渣进行检测安全后,方可进行残渣处理。要修建 Al P药剂残渣处理池,做到药剂残渣集中、无害处理。

高度重视防毒面罩及滤毒罐的使用安全,要在熏蒸前组织参加熏蒸人员熟悉防毒面罩及滤毒罐的使用方法,并相互进行检查,确保有效。着重强调的是:与毒气接触的人员在作业前后禁止饮酒,从事磷化氢熏蒸作业后,一天内不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提醒大家作为工作纪律遵守此项规定。.3 .4 强化现场管理,确保粮食出入库安全 将机械等设备安全移到工作点,设备移动过程中,要保持平稳,操作人员要时刻注意自身及四周人员和设施的安全,机械管理员全程监督。要落实现场值班人员的工作责任,一般 1 个粮食装卸线要安排 2人值班,除入粮时进行质量复检外,值班人员应监督装卸人员按规章制度进行作业;细心观察机械设备运转情况,发现异常立即通知维修人员。坚持维修人员跟班巡检制度,做好巡检记录。机械运转时,现场悬挂警识牌,提醒无关人员远离,防止误伤。要定期对装卸人员进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机械使用、用电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制定《粮食装卸管理制度》和《装卸安全管理规定》,在装卸班组建立安全监督员制度;加强现场监督,督促装卸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程,规范作业行为;严禁酒后作业。粮垛应码放整齐、稳固,表面平整无凹陷。.3 .5 抓登高作业安全

保管人员进仓时一律穿平跟鞋。维修仓窗及其它高位设施和攀登屋面等高空作业,使用高空作业车登高。.3 .6 抓用电安全

批量出入粮食前,对仓房配电箱、线路及机械电缆进行全面检查维修,期间维修人员跟班巡检查隐患。外包施工人员用电实行事前报批制,由电工、安全员负责监督检查。每月组织电工、安全员对用电部位、涉电地点进行全面检查,不定期对作业人员用电操作和电器设备开展日常检查,监督相关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3 .7 抓库区防火、防汛安全

每年举办一次消防演习。主汛期间,安排专人与当地气象部门联系,密切关注暴雨、特大暴雨等灾害天气的发生,备齐编织袋、沙土、消防泵等防汛物资,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保持信息畅通。.4 强化监督检查,杜塞安全管理漏洞

每月底和节假日前,由安全保卫部门牵头,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对整个库区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仓储部门结合每周粮情检查,对仓储工作各环节、各部位的安全进行自查自纠,防患于未然。对出入库、仓储设施维修施工、用电、通风作业、登高、码垛等作业现场,安排专人紧盯死守,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改正。对于熏蒸等重大仓储作业,分管领导现场指挥,仓储负责人现场管理,保卫负责人监督,确保周密组织万无一失。总论 .1 克服麻痹思想至关重要

仓储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单调,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放松警惕,进而对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熟视无睹,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安全生产工作说到底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要落实责任、强化责任,工作中,对安全要常常提、时时说,不怕哕嗦、不要烦,一切以安全为目标。.2 要有畏怕思想

个别保管员,工作不按规程、规范,可能一时没有出问题,但是不代表一直不出问题。每个人都要在头上悬挂“安全” 这把利剑,要时刻提醒自己:各项仓储工作规程、规范、制度是通过“血”的教训完善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警惕。.3 实行痕迹管理

各个环节、各项检查都要有记录,便于落实措施、明确责任出现问题时,也查有据,利于掌握情况、分清责任。.4 各项安全管理规定详细而具体,在工作中要逐项落实、严格遵守,但是管理人员更要突出重点、抓关键环节,搞好监督检查,才能有效防范安全隐患、控制安全生产风险。

2.中国粮食安全风险 篇二

全球粮食市场形势严峻, 将加大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增加供给的难度

全球粮食体系正变得越来越脆弱。首先是国际市场粮源有限, 世界粮食市场本来就面临比较激烈的竞争, 未来竞争可能更趋激烈。其次是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上涨, 波动加剧。全球气候危机日益增加、耕地持续减少、主要产粮国出口政策管制等因素减少了粮食供给, 世界粮食形势日趋严峻。

尽管当前我国粮食自给率比较高, 与国际粮食市场联系还不十分紧密, 但随着经济发展, 我国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存度也正在上升。中长期来看, 国际金融、能源市场对粮食市场的牵动作用还会加大, 引发粮食市场波动的因素将日益复杂, 未来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粮食产需缺口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全球气候变化或进入拐点, 可能冲击我国农业生产体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 极端性天气引发的气候事件日益增多, 我国粮食生产可能会面临大旱、大涝、大冷、大暖的气候影响。目前我国还有占耕地52%的旱地面积仍然是“靠天吃饭”, 粮食稳产和增产要靠风调雨顺。极端气候事件增加, 或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冲击, 甚至还会带来农业病虫害增加的风险。

根据气候学家的研究, 目前全球可能进入到了气候变化的拐点阶段, 或将发生一些重要的趋势性改变:一是夏季降水可能出现北多南少的特点, 这对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和防洪抗旱设施提出挑战。二是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正在减缓, 可能进入冷周期。冷周期可能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三是全球进入地震高发期, 环太平洋地震带趋于活跃。这对我国农业的防震减灾体系及应对方案提出挑战。

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增强, 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正在加大

我国耕地、水资源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增强。目前,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1.38亩, 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200立方米,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 部分地区发展高耗水产业, 严重超采地下水, 导致农业用水形势趋于紧张。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能力还不强, 农业基础性研究和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8%, 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左右。

另外,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水利建设尚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部分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十分繁重。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 农民对水利建设的投工、投劳减少, 新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和管护机制还没有建立。

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较低, 增加和保障粮食供给的激励弱化

近几年粮食价格稳步上升, 对农民增收有一定好处。但总体来看, 农民种粮的收入仍然不高。特别是与从事其他产业相比, 种粮的比较效益明显偏低, 出现了种植不如养殖、种粮不如种菜的局面, 一些地区出现了粮食“副业化”的趋势。

出现这些问题与主要与我国目前粮价较低有关。我国粮食价格较低, 有利于保障城市消费者的基本生活,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但种粮的农民收入低则不利于粮食生产。粮食价格过低也使得那些粮食生产较多的地区不够富裕, 长此以往必然挫伤这些地区的种粮积极性。

城镇化进程加快, 带来了农业土地质量下降的严峻问题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不仅有利于我国扩大内需、加速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也有利于加强土地集约化使用, 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积极因素。但从各地关于城乡统筹中土地流转的实践经验来看, 城镇化进程可能带来农业用地质量下降的严峻问题。

3.世界的粮食形势与中国的粮食安全 篇三

近年来,我国政府由于重视农村和农业工作,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中国的粮食基本实现“紧张的平衡”,中国用世界上1/10的土地养活了1/4的人口。但是世界上的粮食形势就没那么乐观了,目前,全世界饥饿人口的数目越来越多。

国际粮价越涨越快,粮食形势严峻

近来国际市场粮价大幅攀升,并在一些国家引发粮食供应短缺,甚至动乱。国际粮价自2002年开始上涨,但近年来涨势明显加快。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仅2007年一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世界银行近日发表报告说,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在粮价上涨的同时,世界粮食储备正在减少。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粮食储备已降至自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只够维持53天,远低于去年初169天的水平。国际公认的安全储量是至少满足70天的需求。

关于粮价未来走势,世行强调,目前粮价居高不下并非一个短期现象,受全球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粮价都将保持在高位。世行估计,今明两年粮价将继续攀升,国际大米价格今年将上涨55%。此后随着供求关系调整,粮价会有所回落,不过在2015年之前,粮价都将在2004年的价格水平之上。

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饥民8.15亿。在发展中国家,每5人中就有一个长期营养不良(即处于半饥饿状态),总数达到7.77亿。据统计,由于干旱、水灾、粮食储备减少和经济动荡等原因,在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莱索托、斯威士兰、莫桑比克等南部非洲6国中,大约有1280万人口处于饥饿的边缘;处于转型时期的欧洲约有950万人口达不到温饱状态,其中将近60%生活在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四国;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大约有540万人口长期营养不良。

另据非官方统计,由于直接或间接的营养不良原因,每四秒钟大约有一人死亡。每年1200万死亡的儿童中55%与营养不良有关。

粮食问题如此严峻,与天灾人祸有很大关系。比如,从1998年到2007年,饱受自然灾害之苦的国家从28个上升到47个。另一方面,人为原因导致的灾害似乎更多。20世纪80年代,人类平均每年要面对5场战争,1999年到2007年,每年上升到11场。另外,由美国和欧洲推动的用乙醇和生物柴油代替石油使农产品涨价,如去年玉米价格上涨了一倍,给经济有局限的国家反对饥饿带来严重的后果。

从自然灾害方面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和土地荒漠化正越来越严重。全世界100多个国家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36亿公顷,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8%,并正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扩大。而人均可耕种面积已从1970年的0.38公顷降低到2004年的0.20公顷,到2050年将可能降低至0.15公顷。

与此同时,世界人口正在快速增加。1998年,全世界有57.7亿人口,到2006年底,达到了64.6亿,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可能达到90亿。但世界粮食总产量却一直在18亿到20亿吨之间徘徊。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造成粮食供给难以满足消费的需求,造成大批饥民的出现,而缺粮最严重的国家正是那些人口增长速度快的国家。

粮食问题的出路

人口增多,耕地减少,粮食缺乏。粮食问题该如何解决?美国的一些科学家认为,除了立即停止用乙醇和生物柴油代替石油外,为了战胜世界性的饥荒,富裕国家必须拿出更多的钱用于基因改良粮食作物的研究,同时必须打破技术垄断,向穷国的农民传授先进农业技术。在一份由7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机构共同撰写的报告中,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基因改良农作物对于解决世界性的饥荒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英国皇家科学院副院长希普认为,要实现不增加耕地面积又要提高粮食产量,就必须另辟蹊径,提高粮食的亩产单产量。他介绍说,科学家通过将一种作物的基因移植到另一种作物中,可以形成基因改良或是转基因作物。这种改良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维他命含量更高,抗旱能力更强。

一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研究报告认为,为推广高科技作物,发达国家必须要在政策和行动中做出更多的努力,放宽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限制。而政府部门应该向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提供更多的改良品种,如玉米、小麦、甘薯、马铃薯等。这份报告反映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共同愿望。

现在,世界上种植着约7400万公顷的基因改良作物,其中大部分在美国,掌握了这一技术的其它国家还有阿根廷、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但是这个技术在世界其它地区和国家却遇到了难题,尤其是在欧洲。出于对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疯牛病的恐惧,英国对这一技术的安全性感到怀疑。出于对其安全性的考虑,欧盟已推迟了对进口基因改良食品的许可证发放时间。

但是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关于消费者是否应认可和是否应进口这种食品的争论了,由于欧洲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所以它的举动将对这种改良作物的全球性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泰国近来就已拒绝种植这种大米,原因就是担心不能出口。

但是,无论如何,转基因作物是不可阻挡的,其良好的发展势头已经说明了一切。

中国的粮食消费与粮食安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今天,中国的普通百姓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化。无论你身在都市,还是远居乡间,每天的一日三餐都能令您品味出: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

新中国成立时,连年的战乱、田园荒废、民不聊生,农业生产力不仅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连清朝中叶的水平都不如。资料显示1949年我国人均占有的粮食产量只有209公斤,远低于368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作为执政党,解决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吃饭问题成了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使亿万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农业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仅仅几年时间,我国的人均占有粮食数量就增长了近50%。中国人不再是饥寒交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把农业和粮食问题当作国民经济的基础。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一系列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措施,使中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迅猛提高,粮食产量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从3亿吨到4亿吨再到5亿吨的三大跨越,比建国初期增长了三倍多,人均占有粮食产量也达到420

公斤,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同时,我国的肉类、水产品、水果的总量分别比建国初期增长了28倍、94倍和29倍,中国人迎来了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如今,粮票、油票、肉蛋票早已成为收藏品,白菜萝卜也失去了当家菜的地位,山里人的口粮从地瓜、苞谷换成了细米白面,就连雪域高原和塞北边疆也能吃到名贵的海鲜。

统计显示,去年一年我们人均吃主食用去了206公斤粮食,比10年前下降了44公斤,但是肉、蛋和水产品等优质副食品的消费量却分别增加了19.4%、76.8%和55.1%。折合成国际通用的营养评价指标,我们一日三餐人均摄入的能量是2387千卡,蛋白质70.5克,脂肪54.7克,已基本达到营养专家提出的理想膳食标准。

尽管如此,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我国粮食安全隐忧尚存。首先,中国在粮食领域未能实现彻底的自给自足。相比小麦、稻米至少95%的自给率,30%的大豆自给率足以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一大隐患。尤其是,在粮食出口国纷纷限制出口的今天,大豆自给率的偏低很可能进一步危及中国的粮食安全。事实上,近期中国国内食用油价格的跃升便是国际大豆价格猛涨传导至国内所致。预计未来一段时期,世界各主要大豆出口国的贸易保护将对中国国内食用油的产量形成巨大威胁。考虑到食用油需求的稳中有升,其进一步涨价的动力不可低估。豆价上涨不仅会波及国内的食用油产业,也容易唤起中国农户种植更多大豆的积极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大豆覆盖,小麦、稻米等粮作物的产量必将受到一定的制约,国内粮食供需的平衡也将相应趋紧。

其次,随着高油价时代的来临,中国粮食安全也将面临生物燃料产能扩张的严重困扰。仅仅两年前,国际油价尚未突破每桶40美元,如今却超过了125美元。

放眼全球,面对疯狂的油价,投产更多经济实惠的生物燃料以替代传统能源的行动日盛。一个明显的例证是,作为生物燃料的一个重要类别,生物乙醇所需的粮作物即玉米被广泛而又无度地种植。这就使得全球半数以上人口作为主食的大米不仅在产量上受到了压缩,就连种植面积也开始遭遇蚕食。因此,油价疯了。米价自然要跟“疯”不止——去年9月,国际米价不过330美元/吨,今年以来,这一价格却跃升为1000美元/吨,且动力依然十分强劲。

不仅如此,高油价引发的“输入型”通胀压力还会在第一时间内传导至国内的化肥、塑料薄膜等上游生产企业。尽管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倒挂的现象仍在延续,但是,对于生产化肥、塑料薄膜的企业而言,政府的补贴已然鞭长莫及。

4.中国粮食战略安全论文 篇四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护好耕地“生命线”,方能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守好耕地这条确保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切实承担起“保土”“管土”之责,不折不扣落实“田长制”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耕地管理高质效、耕地数量不减少;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赋能助力耕地修复和改造,让更多“望天田”变成“吨粮田”,确保耕地质量与效益双提升;引导科技特派员队伍和“田秀才”“土专家”等乡土能人队伍,与种植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捆绑”发展,“传经送宝”到田头,带动群众采用绿色种植模式,推动粮食作物种植向绿色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升级种子“芯片”,方能确保“中国碗”装满中国粮。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确保“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需要多方合力、与时俱进升级种子“芯片”。种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校要形成合力瞄准“卡脖子”领域,打“翻身仗”,在继续稳固提升主粮作物基础上,在短板领域加大合作攻坚,力求早日突破;如果说种业是农业“芯片”,那么种质资源就是“芯片”的“芯片”,要保护种业科研活动的核心,做好种质资源收集、创新、应用和管理,进一步强化种质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推进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合作研究,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和育种创新成果转化;必须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建设一支具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种子精神”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坚持行稳致远,方能走好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在不同时期进行实践探索,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方能牢牢把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使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宽广”;只有坚定不移地践行新的国家粮食安全观,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手段保障粮食安全,中国人的饭碗才能越端越稳;只有把粮食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等主题活动,让14亿多国人从“我”做起,从“微”处着力,坚决抵制“舌尖上的浪费”,同心守护“中国粮仓”。

5.浅谈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篇五

粮食安全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消费大国。研究中国的粮食安全既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同于发达国家。自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74年提出“世界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际上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几经修订,但基本含义没有改变:第一,在生产层面,确保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符合需求的食物;第二,在供给层面,最大限度地稳定食物供应;第三,在需求层面,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食物。长期以来,中国是否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争论。近几年粮食供求趋紧,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粮食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我国历届政府都高度关注的一个议题,也是长期困扰政府的一个难题。在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如何认识我国的粮食安全、哪些因素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在21世纪初期如何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搞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政府制定和完善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三方面:一是物质保障能力和水平。包括粮食生产自给能力、进口能力和储备能力等,还包括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的粮食品种结构和安全营养德国方面的保障能力。二是消费能力和水平。包括粮食的有效需求总量以及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等。三是保障粮食供给的途径和机制。包括粮食流通体制和供应机制,以及与人们收入水平相适应的价格政策等。

二、粮食安全衡量指标、内容

(一)指标

粮食安全的指标包括粮食外贸依存度、粮食储备水平、粮食产量变异系数和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等4项:(1)外贸依存度。如果粮食产需缺口全部由进口来弥补,则粮食缺口占总需求量的比值,就称为粮食外贸依存度。通常认为,该比值小于5%表明己实现粮食自给,即粮食安全水平较高。(2)粮食储备水平。在观察期内,用期末库存量除以总消费量得到的比值,可以反映粮食供求的紧松程度。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提出一个确保粮食安全的最低储备水平,即全部粮食的储备量至少要达到需求量的17—18%。(3)粮食产量变异系数。一般将一定时期内历年粮食产量的标准差除以相应的平均数称为粮食产量变异系数。变异系数愈

大,粮食产量愈不稳定。粮食安全程度较差。(4)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满足低收入者的基本食物需求,可显著提高一国或一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

(二)内容

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口(出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应以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为主,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外贸依存系数、贫困人口的温饱状况等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另外,还有一个食物自身安全问题。主要是不因食物自身的不卫生、污染、病毒感染等,而引起人们的食物中毒。

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历朝历代政府都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视仓廪盈实为盛世景象。汉武帝时的“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曾被史家多次称颂。白居易《忆昔》中描写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也是一番美妙的景象。然而,就像另两部文学作品刘恒的《狗日的粮食》和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所描述的那样,粮食少了固然可怕,可以把一个顽强的农妇彻底击倒;粮食多了同样会带来灾难的结果,让那些“旧毡帽’’们痛不欲生。粮食始终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尽管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有所保证,但长远来看仍面临着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减少、粮食供应存在结构性短缺、贫困人口数量仍然巨大等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成功地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用世界上不足10%的耕地养活世界上近21%的人口的辉煌成就。1949年以来,我国粮食库存安全系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50—80年代年均近15%,80年代年均20.2%,90年代年均34.8%。而1996年至2000年世界粮食库存安全系数平均为16.5%。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供给基本上结束了短缺状态。有资料显示,中国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仅次于加拿大、法国、美国与澳大利亚四个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最近十多年来,我国粮食库存安全系数比国际水平偏高。白1978年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显示,1979年中国人均日食物消耗量仅为2017卡路里,低于2500卡路里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当时其他发展中国家人均2200卡路里的消耗量:截至2001年,中国人均日食物消耗量已达2963卡路里,比原来增加47%,高于2800卡路里的世界平均水平:营养摄入和食物品质也有所改善:中国是在降低绝对和相对营养不良方面取得最大成就的国家。

在今后二、三十年中,中国将会面临“人口增多、耕地减少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三大趋势,并形成两对矛盾:一是人口增加与耕地减少的矛盾;二是人们消费食品品质的提高必然会引发新的量的问题,因为高品质食品需要更多的粮食来转化和加工。因此,尽管中国当前存在粮食过剩的问题,但从中长期看,还是

必须高度重视保持和提高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注重始终保护好有限的耕地,不断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未来五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战略、重点进行了总体部署。确保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列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需要完成的三大基本任务,即:确保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在主要应该达到的30个量化指标中,“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0333亿公顷”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1万亿斤)左右”为约束性指标,是必须达到的刚性指标。预计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45亿,届时,我国粮食年需求量至少为5亿吨,而目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仅为4.7亿吨。“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安全。但是,因为自然灾害、土壤污染、人为浪费等所带来的伤害使中国的粮食安全再次敲响警钟,面临严峻的考验。从长期看,巨量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农业资源紧张的约束问题都对我国形成严峻考验。今后中国粮食供给的增长是在粮食单产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基础上的再提高,这其中的难度会愈来愈大。随着中国粮食单产逐步接近甚至超出产出边界,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变得强烈起来。如果没有新技术尤其是品种技术的突破,中国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将会愈来愈慢,其艰巨程度也会愈来愈大。

五、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如何解决

目前,我国虽然基本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但从2004年起,我国已悄然进入了国际粮食净进口国的行列,小麦、大豆等粮食进口量大增,且国内粮食仍处于求大于供的状态。因此,粮食安全也时不时成为争论的话题。粮食连续几年减产、国家储备库存和农民手中存粮减少,加上粮食消费需求的过量扩大,粮食将从结构性短缺转为战略性短缺,这再次为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我国的粮食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要使这个问题获得全面、持久的解决,就需要整个国家的人民做出共同努力。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特别是主产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都非常明确我国粮食生产季节规律,亲自过问夏粮生产,深人生产第一线,及时协调解决夏粮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政策支撑的重点在以下几方面:(1)粮食价格支撑。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学术界讨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时,曾经有一个判断,即我国的粮食存在着“天花板价格”,也就是说,我国的粮食价格不能超过国际市场粮价,否则,就不会有竞争力。多年的实践证明,世界粮食价格是在美、加等土地资源充裕国家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我国的资源禀赋和这些国家完全相反,因此,粮食价格必然要突破这个“天花板”,形成自己的价格体系,其特点可能是根据经济实力而逐步上涨。(2)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主要是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造和建设等。(3)产业化支撑。构筑以粮食为中心的产业化体系,让粮农从流通、加工等环节中获得部分利益。

(二)依靠科技进步

长期以来,科学技术为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近些年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较少、科研投入和推广经费不足、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科技发展及应用难以满足粮食生产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把科学技术作为增产粮食的最重要因素和长期因素,努力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建立起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最终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中国的粮食问题。依靠科学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开展新的绿色革命,提高农业生产率;重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及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为了不断增产粮食,保证人类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一方面要为农业生产开拓新路,大力开展生物科学的研究,利用遗传工程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大幅度提高农畜产品产量;一方面要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使人的生产与粮食生产和供应保护相对平衡与协调。

必须树立“食物安全”的观点,统筹规划碳水化合物、油脂和蛋白质等主要营养素的生产和供给;既要向耕地要“粮食”,也要向林地、草地、水面要食物;既要着眼于领土的食物利用,也要着眼于领海甚至公海的食物开发;既要考虑满足当前的食物需求,也要考虑食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的“食物安全”。

(三)构筑耕地资源保护机制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需要通过政策手段进一步保证粮食耕种面积,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侵占行为,通过复垦增加耕地资源,减缓总耕地资源的下降速度,保证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亿亩左右。目前,中国的耕地资源及其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推进时期,近几年由于城市化而减少耕地1亿多亩,由于比较利益的原因,这个比例在近期内不可能发生大的变化。另一方面,耕地质量却在不断下降,据有关部门10个省的调查结果分析,目前的土壤有机质比1990年下降了0.35个百分点。在中国耕地面积很难增加而且不断缩小的情况下,如果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增产的粮食被增长的人口所抵销,人均占有的粮食产量就难以提高,甚至会减低。由此可见,如不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就难以解决。中国肥沃而便于耕种的土地,现在差不多都已开垦。剩下的可耕地数量已不多。不仅如此,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扩建,房屋和交通占地等原因,耕地面积还在不断缩小。因此,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就必须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反之,如果能控制人口,又能提高粮食产量,人类的粮食供应就会得到保障,人类的营养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四)建设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要建立良好的长效机制,就要求迅速建设和完善以粮食期货市场和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的粮食市场体系,尽快上市大宗粮食期货品种;完善区域粮食批发市场,地区内的粮食调节通过区域性市场来进行解决,奠定良好契约经济的市场基础;加快粮食市场化趋势改革,加快粮食主产区粮食直补改革,使粮食购销市场化尽快实现;建立良好的粮食预警机制,对短中长期的粮食产量、储存、消费作

出正确估价,改变所谓的粮食越多越好,储备越多越安全,消费数量越多生活质量越高等不合实际的观点,真正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的粮食市场体系。建立国家粮食储备管理新体系,进一步放开对粮食购销过程的控制,准确把握国家粮食储备粮的数量、吞吐和运作方式,公开国家粮食储备粮及其它粮食市场信息,有效地引导粮食的生产、储存与销售。健全国家食品质量法规和监控体系,建议参照国际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修订《食品卫生法》或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法规。

(五)搞好国际合作

6.中国粮食安全风险 篇六

――关于靖安县粮食安全问题调研

靖安县是一个山区县,山多田少,水田使用面积为13.16万亩,粮食生产主要以水稻为主。虽然目前我县年产稻谷1亿5千万斤,其中商品粮6000万斤,粮食自给有余。但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和各种原因所至的农田面积的逐步减少,必将影响我县的粮食安全。最近,笔者随就我县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认为应未雨绸缪,注意风险防范,加强粮食安全。

一、当前粮食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

1、粮田逐年减少。由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交通道路的发展及退耕还林等因素,农田逐年减少;加上结构调整及农民外出打工、进城务工而土地撂荒,粮食面积锐减,其结果会导致粮食总产逐年下降,威胁粮食安全。

2、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由于种粮效益持续低迷,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又居高不下,农民种粮成本高、效益低,严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使得山下片原本栽种双季稻的农户基本上都改种单季稻。

3、政府对粮食生产扶持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但扶持力度不足。近年来国家对种粮(稻谷)生产进行直接补贴到农户,多少调动了部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因补贴不多,种粮效益跟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如蔬菜、果树等效益无法比拟。因而没有从根本上全面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随着粮 食政策的放开,政府对粮食的保护形同虚设,而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也很有限。

4、农田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近年来,我县农田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农田标准化率低,农田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粮食生产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仍很低下。

5、机械化程度低。目前,我县稻田机耕大多数为功率较小的小型手扶拖拉机,耕作效率不高;水稻机械化收割率也很低;机械化插秧仍停留在试验阶段。粮食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影响粮食生产现代化进程和规模化经营。

6、粮食加工企业规模偏小。我县作为优质米生产县,“秀谷大米”、“友和大米”虽名声在外,粮食加工企业也不少,但由于投入粮食加工资金不足、生产分散、规模小、杂牌多,资源难以整合,品牌企业难以做大做强,严重影响粮食产业化进程。

二、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措施建议

1、继续落实好“米袋子”粮食安全首长责任制。要确保粮食安全,关键还要在各级政府继续落实好“米袋子”粮食安全措施的政府首长责任制,保证有足够的耕地种植粮食。同时还要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认真落实好基本农田保护层级责任制,切实保护好国民的命根—基本农田。

2、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粮食生产是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制约的弱质产业,我县目前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仍比较低。为此,政府一定要加 大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同时,要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尤其是播种、插秧机械及收割机械,提高粮食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以便赢得时间进行播插和抢收,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气候因素造成的误期和损失。从而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

3、提高粮食收购价,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民种粮积极性低,关键是粮价低,农资价高,种粮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因此,政府应通过价格的杠杆作用,大幅提高粮食的收购价,调控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从而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4、增加对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的投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粮食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的投入,提高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加强农技培训与新良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从而实现科技兴粮。

5、保护粮食生产环境,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安全检测网络。由于工业经济和大型畜牧养殖场的发展,粮田污染时有发生,加上目前的粮食生产是依赖农药、化肥等化学产品,且大多数农民环保意识不强,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的现象不断出现,粮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此,政府在加强粮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订立条文并向生产者宣传贯彻执行。通过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禁止过量施用化肥等措施保证粮食产品的安全、合格。尽快建立健全的粮食质量安全检测 网络和粮食生产标准体系。同时加大向农田工业排污的执法力度,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

7.世界粮食安全及中国形势分析 篇七

“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然而,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和能源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世界粮食供求在总体平衡情况下不断趋紧, 尤其是区域性紧缺不断加剧。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 2012年全球饥饿人口为8.7亿, 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以南亚、东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为主。亚洲地区目前有5.6亿人吃不饱肚子。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表示, 全球粮食库存降至五年来最低, 国际粮价高位剧烈波动, 世界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2013年以来, 由于干旱影响逐步弱化, 播种面积增加, 世界粮食供求形势逐步宽松。8月30日, 国际谷物理事会发布最新报告, 再一次将国际小麦产量预估从6.869亿吨调高为6.906亿吨, 比去年的6.536亿吨高5.7%, 玉米产量预估则从9.424亿吨调高为9.454亿吨, 比去年的8.603亿吨高9.9%, 大米产量进一步增长到4.74亿吨, 再一次升至历史最高点。而根据美国农业部最新预测, 2013/2014年度世界谷物产量预计为24.29亿吨, 比上年度增加7.8%, 其中小麦、玉米、大米产量预计分别提高7.6%、11.8%、1.9%。粮食增产将有助于增加库存, 缓解紧张局势, 促进产需关系宽松。然而长期来看, 粮食需求的刚性增加与资源压力的叠加导致世界粮食供求趋紧的态势不会改变, 尤其气候灾害等导致的区域性短缺甚至会进一步加剧。

二、世界粮价波动情况

从2008年开始, 世界粮价结束了多年的平稳运行态势, 出现动荡。2008年FAO食品价格指数迅速上涨到199.8, 比2007年的158.7增长25.9%。除奶类外, 所有种类全部上涨, 而其中谷物价格指数上涨最多, 从166.9提高到237.8, 增长42.5%。2008年粮价飙涨的原因除了当年大米、小麦库存大幅降低, 灾害性气候导致粮食减产预期外, 更重要的莫过于当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美元贬值、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市场投机等。2008年粮价恐慌性上涨并高位持续, 直到2008年10月才回落到200点以下, 之后逐渐波动下降。

2011年, 粮价再一次出现巨幅波动上扬。2011年FAO食品价格指数达到227.6, 比2010年的185.3增长22.8%。此轮价格上涨中, 所有种类全部上涨, 其中仍然是谷物价格指数上涨最多, 从182.6提高到246.8, 增长35.2%。2012年, 尽管上半年粮价有所回落, 但仍维持高位运行。7月份开始, 美国、黑海地区出现持续干旱天气, 粮食产量预期不断下调, 推动粮价再次飞涨, 谷物价格指数在9月份达到262.6的高点, 比上年同期高近20点。总体来看, 整个2012年和2011年的价格是基本持平的。

2013年以来, 尽管美国经济逐步改善, 然而全球宏观经济仍未复苏, 欧元区仍在继续衰退,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减缓, 而且近期印度、印尼爆发严重经济危机, 并逐步向周边国家, 这全球农产品需求及市场信心产生抑制性影响。再加上去年以来推动粮价大幅上涨的干旱因素正逐步弱化, 产需宽松等因素都导致粮价不断下降。9月5日发布的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201.8点, 比7月指数下降4点 (1.9%) , 比2012年8月下降11点 (5.1%) 。食品价格指数已连续四个月下降, 原因在于今年世界谷物产量预期将出现强劲增长, 尤其是玉米供应量将会大幅反弹导致的国际谷物与油料价格持续下跌。目前谷物价格指数平均为210.9点, 比7月指数下降16.4点 (7.2%) , 比2012年8月下降49.4点 (19%) 。这导致小麦和稻米价格下跌2%~3%, 玉米价格则下跌了14%。

然而, 尽管粮食市场的产需宽松变化将在较长时间内对国际粮价构成下行影响, 但从长期来看, 一方面, 人口增长、收入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饮食结构变化、生物燃料开发等因素导致人类的粮食需求将保持旺盛增长;而另一方面, 土地和水资源有限、农业投入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加剧、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因素却会限制粮食供应上升的空间, 因此未来粮价当高位运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2012年联合发布《农业展望报告》, 预测未来十年, 尽管粮食价格将比去年有所降低, 但仍将处于较高水平, 比上一个十年的平均水平高出10%~30%。世行则警告称:“我们能够预计至少在2015年之前粮价会持续波动, 涨幅超过平均水平。在最贫困国家, 居民日收入的2/3用于购买食品, 粮价上涨对全球增长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国际扶贫发展机构乐施会也认为, 由于资源压力的加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未来二十年主要谷物实际价格将飙升120%到180%。

三、中国形势分析

自2004年以来, 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九年增加, 从2003年的43 070万吨上涨到2012年的58 957万吨, 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6%, 同时, 人均粮食占有量则从333.3公斤增加到435.4公斤, 年均增长率也达到了3%以上。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可谓是不断增强。然而, 与此同时, 中国粮食进口量却大幅上升。2011年, 中国成为小麦、大米和玉米的净进口国。2012年, 中国粮食 (包括谷物、大豆等) 进口量总计8 025万吨, 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4%。谷物净进口1 296.7万吨, 增3.1倍。其中, 小麦进口370.1万吨, 较2011年增加244万吨, 增长近2倍。玉米进口520.74万吨, 同比增长197.08%。大米进口量则从2011年的约60万吨上升到240万吨, 增长了3倍。2013年1—4月稻谷和大米进口100万吨, 同比增83.6%。这表明国内粮食增产赶不上社会需求增加。这无疑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

而目前,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人口增长, 消费结构变化, 城镇化发展等都将导致对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同时, 中国的资源约束日趋严重。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 240立方米, 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且时空分布不均。另外, 中国的粮食损耗与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曾指出, 中国仅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量超700亿斤。而中国农业大学2007—2008年的一项调查估算, 中国每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折合成粮食计算约达1 000亿斤。也就是说, 中国每年损耗和浪费的粮食高达1 700亿斤。这些都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 在目前情况下, 稳定提高粮食有效供给, 合理引导粮食消费应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选择。供给方面, 一是在资源约束条件下, 应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增加农业投资, 大幅提高粮食单产。同时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在目前国内粮价高于国际情况下, 应在稳定粮食收购价格前提下加大农民种粮补贴力度, 弥补农民生产成本上升的损失。另外, 还要合理调整粮食进口结构。近年来, 由于国内外价差的影响, 中国粮食进口不断增加, 粮食自给率不断降低。日本的大米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 但日本国内大米的自给率超过100%。中国需借鉴日本经验, 运用关税、配额等手段加强粮食进出口管理。在目前粮食金融属性和政治属性日益增强的背景下, 要通过国家间的合作战略, 培育自主大型粮食企业等来确保稳定的粮食进口来源, 避免受到国际热钱的冲击, 甚至成为他国试图控制中国的致命武器。

另一方面, 要提高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还需加强资源管理和需求管理, 合理引导消费。中国水、土资源短缺情况十分突出, 而且资源退化, 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必须加强水土资源管理, 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农业可持续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 进一步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充分利用周边国家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作为中国粮食产业的有益补充。另外, 要根据国情变化适时调整相应政策, 严格控制粮食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还要加强粮食产后的技术进步, 引导人们的合理消费观念, 减少产后损失和浪费, 这样则可在不增加种植面积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粮食供给。

中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 今后, 中国需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中国拥有13亿多人口, 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而确保中国自己的粮食安全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

摘要:2013年以来, 由于干旱影响逐步弱化, 播种面积增加, 世界粮食供求形势逐步宽松, 并将在较长时间内对国际粮价构成下行影响。然而长期来看, 粮食需求的刚性增加与资源压力的叠加导致世界粮食供求趋紧的态势不会改变, 尤其气候灾害等导致的区域性短缺甚至会进一步加剧, 未来粮食价格或将有所降低, 但仍将处于较高水平。近年来, 中国粮食生产不断增长, 但同时, 由于国内外价差等因素的影响, 粮食进口不断增加。面临资源约束、国际市场压力等, 中国需不断促进生产、调整进口、加强资源与需求管理以提高自身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8.中国粮食安全风险 篇八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进口;政治因素;灰色关联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3-0041-04

一、前言

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十一连增”,但中国粮食进口也在年年增加,我国依靠自身的粮食产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消费需要。由于淡水、耕地等资源限制,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难度愈来愈大(高洁,2014)。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和专家关注的焦点。研究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文章非常多,许多学者从政治角度分析了粮食安全,认为粮食安全的威胁已经不是简单的来自粮食减产,自然灾害,粮食的政治性也非常明显, 粮食已成为农业超级大国的政治武器,一定的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然而这些研究主要从定性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计量实证性不足。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粮食进口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探讨政治因素是否显著改变这种关系,利用1995-2012年的相关数据实证政治因素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二、政治因素对粮食政策的影响

粮食出口国的粮食贸易政策,是影响国际粮食市场的最主要政策因素。一个国家的粮食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农业经营者和粮食消费者会产生连带影响(帕特里克·韦斯特霍夫,2011)。国际粮食出口总量关键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而粮食进口国则较为分散且多为发展中国家,这就形成了少数粮食出口发达国家控制国际粮食贸易价格和数量的局面。近年来,粮食出口国的农业政策,尤其是粮食出口政策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日益显著。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当粮食出口国的粮食生产受灾、或国际粮食市场供应不足,粮食出口国将以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等政策限制或停止本国粮食出口,借此来保护本国消费者。

政府不仅对国内的农业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政府为本国经济营造的国际政治环境同样是重要的,这种政治环境就是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政治互信虽是建立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之上的,但是政治互信对经济合作的反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对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观念是有重大影响的,也就影响了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政策。日韩两国的粮食自给率和库存率都严重低于 FAO建议的一般性指标,但两国政府都认为不会面临粮食安全的威胁。而中国粮食自给率远高于日韩两国,却一直为粮食安全所困,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不同。国际政治中的粮食安全侧重于主权国家在食物供应链层面的风险。世界粮食贸易主要控制在以美国为首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手中。日本和韩国是海上强国,又是美国的战略盟友,无论是运输安全还是粮食的供给保障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虽是日韩两国的近邻,经济发展也类似日韩轨迹,但地缘政治类属要求中国不能照搬日韩两国的粮食安全模式。中美意识形态不同,在合作的外表下美国对华政治政策一直怀有敌意,美国历史上有多次因政治原因使用粮食禁运的案例。因此,中国只能将粮食自给作为国家战略优先考虑。

粮食禁运是政治因素的极端体现,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双输结果,但粮食禁运的可能性始终围绕中国,许多学者研究这种可能性会不会转化为现实性。卢锋(1998)研究国际粮食禁运的历史以及中国与西方国家粮食贸易关系的演变情况;从历史事实的轨迹推断, 中国未来遭遇大规模粮食禁运的可能性较小。并且国际经贸环境的自由化演变趋势会进一步降低这类事件的发生机率。粮食禁运风险不应成为制约中国有关政策调整的决定性因素。朱晶(2000)认为实施有效的粮食禁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被禁国对粮食进口的依赖;出口国有能力控制粮食出口的数量和国别;被禁国缺乏替代的进口粮源。通过分析粮食禁运的效果和成本,认为美国对中国粮食禁运的可能性不大,也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三、政治因素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实证分析

(一)粮食进口的政治因素折算

政府因素对国内的粮食进口有重要影响,而且政府为本国经济营造的国际政治环境同样是重要的, 政府对本国一般是可控的,对国外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政府的影响系数主要考虑与国外政府的影响。国外政府对农业资源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与中国关系的等级,二是国外政府的稳定性易导致资源的政治风险,各国政府稳定性指数可从有关国际组织数据库查询。

中国与外国关系的定量方法参考阎学通和周方银(2004)国家双边关系定量衡量的赋值法。本文依据其赋值方法并简化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定量。按照外交关系亲密程度,从1996年开始将与建交的国家进行关系分类分等级,按照等级由低至高分别为:单纯建交、睦邻友好、伙伴、传统友好合作和血盟5类关系。其中,伙伴关系又分为:合作伙伴、建设性合作伙伴、全面合作伙伴、战略伙伴、战略合作伙伴和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国与国的政治关系还受经济关系的影响,故中国与国外签订的贸易协定会提升中国政府与国外的互信水平,在此期间主要受中国加入WTO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影响。各国政府的稳定性和政策的一致性也会波动影响国与国的政治关系程度,本文的各国政府稳定性指数来自ICRG(International Country Risk Guide)数据库,这是目前学界使用较为普遍的和公认较为可靠的指标。

中国与国外有粮食贸易往来的国家众多,本文选取在中国粮食进口量排名靠前的7个国家,具体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泰国、越南和法国。根据这7个国家在中国粮食进口中的比重进行加权综合,最后得到政治影响系数见表1中政治影响系数一栏。

(二)灰色关联度分析

粮食的定义各国不完全一样,中国的粮食定义包括麦子、大豆、玉米、 稻米和薯类。粮食安全可从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营养程度等方面来衡量,本文采用本国粮食生产总量与粮食消费总量的差异程度来衡量,即基于本国能力的供需缺口来测算。一国的粮食消费量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密切相关,供给来自三部分,本国当年生产量、本国历年储备量和国外粮食进口量。一个国家的粮食储备量在一个范围内波动,调节余量有限。因此,在不受其它因素影响下,供需缺口与粮食进口量密切相关,供需缺口愈大,粮食进口愈多,关联系数极高。事实上,粮食贸易的因素影响非常多,有市场波动、自然灾害、支付能力和政治方面等诸多因素,其中政治因素是主要原因,如果政治因素发挥作用,那么,供需缺口与粮食进口量的关联系数就会发生显著改变。

国内粮食进口量对粮食安全的相互关系极为复杂,难以厘清各种影响机制,故二者匹配关系可用灰色关联度来表示。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一种通过计算灰色关联度,用灰色关联序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的多因素分析技术。其基本思想为,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可用来判断关联是否紧密。曲线相似程度越高,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本文采用灰色斜率关联度分析方法。该方法的几何思想是,可用曲线的斜率变化来描述曲线的变化趋势,如果两序列对应处的曲线斜率越接近相等,那么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就越接近平行,两序列就越具有更高的关联程度。斜率关联系数计算如下:

斜率关联系数

(1)

标准差能综合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或个别差异程度,公式中添加这一项为了消除两序列差别过大时的不良影响。

运用公式(1)测算供需缺口与粮食进口量的斜率关联系数得到历年的关联系数1;粮食进口量与政治影响系数相乘得到折算进口量,同样运用公式(1)测算供需缺口与折算进口量的斜率关联系数,得到历年的关联系数2,测算结果见表1。

用SPSS软件对关联系数1和关联系数2进行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检验。用Wilcoxon配对法非参数检验P值为0.523;用配对T检验参数检验P值为0.657。统计检验说明关联系数1和关联系数2无显著意义的差别,即政治因素在1995-2012年期间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没在造成影响。

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建议

虽然从实证角度说明政治因素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只是说明政治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可能性并没有转化为现实性,但危害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杨正兵等(2009)从全球小麦贸易格局的变化中分析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贸易集团对中国进行小麦禁运的三个条件已基本满足。因此,中国应从以下方面加强粮食安全的保障。

(一)扩大粮食规模经营,提高国内粮食产能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我国应加强耕地保护,优化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国内粮食产能。此外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强化补贴,降低生产成本,集中化经营,提高生产者积极性。

(二)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健全粮食补贴政策体系

加强粮食市场调控,使得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对粮油供求形势、市场价格的进行严格监测,坚持和完善粮食支持保护和补贴制度,加大对补贴力度。为了保障粮食供给的需要,加大对粮食补贴政策的研究。做好粮食重点宏观调控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三)推动粮食进口市场多元化,合理维护粮食进口自主权

中国粮食供给能力不足,在确保国内粮食安全、自给自足的前提下,保障我国粮食市场的供求平衡,降低对国际粮食市场的过度依赖,要推动国内粮食市场多元化,加强与多边国家的粮食贸易。合理维护粮食进口自主权,避免我国粮食对国外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

(四)加强粮食科技投入,推进科技服务

粮食的科学种植能够有效的提高粮食产能,节约土地。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进行农业新技术创新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粮食生产中的科技投入,建立优秀的科技生产队伍,保障国内粮食安全,为了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三农”的支撑作用,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和推广能力。逐步建立完善了以各级农技推广单位为架构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立了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服务体系。使中国粮食的发展得到较好的保障。

(五)扩大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增强全球粮食定价的话语权

中国是粮食的生产大国,更是粮食的消费大国。但全球粮食的定价却掌握在美国等少数国家手中。中国应扩大对粮食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投资,在美国为首集团之外再造粮仓,通过新增供给打破美国粮食定价的垄断权,使粮食价格在市场合理的区间波动,不受美国等国家的政治因素干扰。

五、结论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了1995-2012年期间,政治因素并未影响中国的粮食进口,从而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验证了相关学者认为当前粮食禁运的条件尚不具备的结论,以美国为首的政治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集团对中国发起粮食禁运可能性不大。然而,政治因素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始终存在,中国应采取措施保障自身的粮食安全水平,消除或改变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高洁.论粮食安全与粮食贸易的关系[J].农业经济,2014(06):114-115.

[2]卢锋.粮食禁运风险与粮食贸易政策调整[J].中国社会科学,1998(02):32-47.

[3]朱晶.贸易、波动、可获性与粮食安全[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0:44-45.

[4][美]帕特里克·韦斯特霍夫.粮价谁决定[M].申清,郭兴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0-25.

[5]阎学通,周方银.国家双边关系定量衡量[J].中国社会科学,2004(06):90-103.

[6]杨正兵,童葶.小麦贸易格局的演变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基于“粮食禁运”的理论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17):320-325.

上一篇:高中物理试卷分析范文下一篇:公共场合禁止吸烟提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