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题总结

2024-09-25

高中物理课题总结(通用8篇)

1.高中物理课题总结 篇一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综合课题

1、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辨析

2、牛顿对经典力学的贡献

3、诗、书、曲、画中的物理知识

4、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5、生活中的物理

6、“整体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7、《牛顿运动定律》一章的题型解析

8、物理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

9、求力对物体做功的方法

10、时代呼唤纳米科技

11、“图解法”题型归类

12、GMm/R=mg在高考题中的运用

13、有关超导体的知识

14、物理实验中基本仪器的正确使用

15、生活中的电磁辐射

16、物理与化学的联系

17“神州号”宇宙飞船的发射回收过程

18、“和平号”坠毁始末

19、高中物理学习困难调查20、生活中的能的转化

21、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

22、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数学知识归纳

23、物体形状对物体抗压影响

24、关于食品保鲜问题的研究

25、物体在通过弯道时倾斜的物理原理

26、为什么当代青年如此迷恋网络游戏?

27、安塞中小学生近视情况的调查研究

28、浅议物理作业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

29、浅谈可再生能源30、高速公路“弹簧路”形成原因及防治

31、魔术表演中物理知识

32、历史上的中国物理

33、物理问题与模型

34、物理与数学

35、物理与化学

36、物理与生物

37、物理与体育

38、物理与文学

39、物理与人生40、物理最佳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

4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确吗?

42、初中物理教师与高中物理教师共性与个性

43、物理课本中的科学家的中学时代

44、UFO的研究

(二)科技制作

45、研制水“火箭”

46、自制孔明灯

47、自制火灾报警器

48、制作简易太阳灶

49、制作煤气报警器50、制作磁悬浮列车

51、楼道灯声控开关的研制

52、无线电收音机的制作

53、中国古代帆船模型的制作

54、应用蚊子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反应制作电子驱蚊器

55、制作比赛抢答器

(三)研究报告

56、小刀、菜刀、斧头中的力学知识。

57、刹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利与弊。

58、(机械)传动装置的研究

59、考察、研究传感器 260、研究“放大”作用的实现61、关于篮球投篮问题的研究

62、关于数学知识在物理上的应用探索63、人为什么要有两只眼睛和耳朵?

64、从物理角度研究热牛奶与冷牛奶的结冰速度65、无频闪视力保健台灯优于其他电灯的原因

66、防盗门的防盗原理67、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

68、宇航生活69、航天飞机

70、诺贝奖中的物理学家的共性71、高科技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72、家电发展史及其发展前景73、红外线与电动按摩

74、物理课本中的科学家的中学时代

(四)调查研究

75、灶具的演变76、家用电器的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

77、城市的环境与光污染78、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如何减少手机污染?

79、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80、汽车中的物理学

81、厨房里的物理知识82、新能源调查

83、延安市水体污染情况调查、评价及废水处理

84、关于家庭使用太阳能的调查报告85、大气污染的产生、危害及治理对策的研究

86、汽车尾气污染调查87、高中物理学习困难调查

88、男女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差异89、影响学生听课效率因素的调查报告

90、电视的昨天、今天、明天91、电灯的昨天、今天、明天

92、日光灯的启辉器的昨天、今天、明天93、电话的昨天、今天、明天

94、邮票中的物理知识95、魔术表演中物理知识

96、影视中的物理知识

(五)科学报告

97、从电冰箱到臭氧层98、温室效应

99、关于宇宙形成学说的研究 100、浅析超导体

101、爱因斯坦的一生102、牛顿的一生

103、星球大战的真实可能性104、物理与现代军事科技

105、紫外线产生、检测和预报106、关于潮汐发电的总结报告

107、能源的研究108、百慕大三角之谜

109、火箭原理与空间探测

110、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哈勃太空望远镜——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史

111、太阳能的利用112、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

113、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114、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

115、节能灯的节能探究116、如何安置军事侦察卫星?

117、空间弯曲,时间倒流----爱因斯坦相对论

(六)实验研究

118、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119、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120、研究影响钟摆快慢的因素121、研究材料的保温性能

122、估测压力锅内水的温度123、用电解法测定元电荷

124、自来水电阻率的测定125、电流与化学反应实验研究

126、测量安塞标志建筑物:东滩山《安塞腰鼓》或中街《百盛商厦》

127、家用电器的维修方法探讨128、液体表面张力的研究

129、估测高压锅内的水温130、用激光笔做光学实验

131、摄影技术(相机自备)

132、家用电器的维修方法探讨

(七)微型课题

133、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哈勃太空望远镜—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史

134、研究弹簧产生的弹簧发生的形变之间的关系

135、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36、铅球比赛中抛掷最佳角分析 137、有关超导体的知识138、对两种永动机剖析

139、航天技术的新发展140、核能的利用

141、静电对人体及动物机体的效应的研究142、紫外线产生、检测和预报 143、近视产生的原因和预防144、太阳能源之谜

145、从占星术到天文学146、双量运动的机制和黑洞的发现

147、磁卡和IC卡148、测定家用电器的电功率

149、有关太阳的神话、典故、风俗150、谁能让鸡蛋不碎?

151、日光灯的起辉器的工作原理152、哈哈镜成像原理

153、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154、研究单摆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155、影响导体电阻的主要因素 156、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157、制作简易的风力发电机 158、从物理角度研究热牛奶与冷牛奶的结冰速度159、节能灯的节能探究 160、体育运动中的力学161、粉笔的改进和粉尘的消除

162、关于足球弧线球的研究163、现行教室黑板的弊端分析及改进设计就说诗吧,里面的物理知识就多得很!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近大远小的道理。

“日照香炉生紫烟” --光的散射。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光的吸收

2.高中物理课题总结 篇二

课题研究重在参与,强调的是研究过程,关注的是学生获得的感悟和体验。它是一种与平时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新的学习方式。如何让物理课题研究活动适合职业中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专业特点,使之长期、有效、有序地开展,让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得到提升,是物理教学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研究任务。多年来,我在这方面一直进行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是我在组织学生开展物理课题研究活动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课题选择科学化

课题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因为学生的知识局限,特别是高一学生,单靠学生确定课题很难保证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联系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现实问题去选取研究的课题,如交通、能源、环保、家庭用电等问题。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考虑自己的特长、爱好、兴趣、所学专业倾向和学科知识的基础等。比如,学过速度、加速度、力、牛顿运动定律之后,建议机械汽车类专业学生研究“各种汽车加速性能的对比研究”、“刹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利与弊”,建议建筑类专业学生研究“桥梁的研究”、“建筑物中的力学”,建议电工电子类专业学生研究“自行车上的力学问题”、“现代汽车中的安全装置”,等等。

二、形式、方法多元化

课题研究的形式和方法要改变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充分体现出多元化和开放性,即让学生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课题研究活动。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题特点确定研究的形式,或采取探索性实验,或进行科技制作,或进行社会调查,或写研究报告。研究方法也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通过调查、访问、向内行人请教,可以在老师指导下看书,在因特网上查询,也可以做物理实验。实践证明,灵活多样的课题研究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开拓视野,受益终身。

三、活动方式靠合作

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要以小组合作为主。我把学生以两人或三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按照科学研究的模式进行探究活动,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配合。通过这种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沟通与合作的平台。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会了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与成果,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体验了分工与合作带来的快乐,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许多学生欠缺的。具备这种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很快融入团队,愉快地与人相处,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这也正是职业学校追求的教育目标。

四、主体角色是学生

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担当“研究活动”的主角。在研究活动中,我把一切都交给学生自己安排,从研究方案的制订、合作者的确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到研究报告的形成、实验分析都由学生自主处理,只有不懂的地方才请教老师,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感觉学习不再是“苦差事”,从而激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学习、实验过程中常会有新的发现,并且能亲自动手去探索和发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五、教师当好服务员

我们强调课题研究活动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并不是说教师可以袖手旁观,无所作为。相反,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主动地为学生服务,当好参谋。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选好题,而且要对学生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作好总体设计,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困难,以及相应的监控、评价手段作出预设。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及时给予帮助。只有教师服务于学生,才能充分了解每位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度,实现对研究活动的整体调控,让研究活动走向深入。此外,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的舞台,可激发学生对课题研究活动的兴趣,保证研究活动持续进行。当然,教师的活动要立足于服务,少一些干扰。

六、活动评价重激励

3.高中物理课题总结 篇三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题研究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050-01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在过去,我国课程培养目标狭隘、偏执,过于强调双基;教学方式单一且僵化。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新课标下的物理教材在编排上更加注重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与方法,注重学习的探究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鲜明个性,鼓励理性的质疑精神,培养严谨的批判性思维,把考生培养成真正意义的学生。笔者认为: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将所研究的课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课堂教学中选取题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此外,教师也应该多阅读书籍,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开发出具有特色,又符合教师个人兴趣和学生兴趣的课题。

那到底什么是“课题研究”呢?“课题研究”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做课题为主要形式,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各种手段融为一体,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和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基本技能,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方法。“课题研究”不以学习具体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以学生自主参与社会、生活实践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实践中感悟、研究为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具有自主性、探究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特点的“课题研究”,是物理学科教学的必要补充。

一、课题研究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课题研究进行教学,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改变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课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推行现代教育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课题研究教学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理解,根据物理学科教学特点备好课,以提高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2.注重课题精度,提高教学质量。物理课题研究教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对于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课题选择的精度,根据教学内容和探究教学程序等,选择符合学生需求、对学生发展有益的课题,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开放课题课堂,加强师生互动。在课题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放课题课堂,引导学生探索物理学的真谛,研究事物的物理性,增强学生在研究教学课堂上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同时,加强师生互动,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的物理探究教学气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综合能力。

4.注重实践运用,不断探索创新。物理教学与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开展课题研究教学时,教师应高度重视物理知识在学生实践生活中的运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物理学习与实际生活真正联系到一起,促进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课题研究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实施策略

1.以身示范,有效引导。在物理教学中,课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清晰的教学程序和思路,因此,教师要以身示范,选择合适的课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谈论,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题研究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真正起到引导作用。

2.注重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在课题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课题研究教学的乐趣,并以自己的思想为主导,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题研究教学的实践中,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课题研究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课题内容进行自己的阐述,从课题教学的参与者成为课题的讲述者,主动走到讲台,大胆的将自己的看法和思路描述出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进学生更深层地理解物理课题研究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融合各学科知识。很多课题研究都是跨学科的,物理学的课题研究也不例外。例如,氟利昂不是一种单纯的化学物质,其中有的成份能够破坏臭氧层,有的不能。无氟冰箱中制冷剂的化学成份是什么?它有什么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制冷的机理是什么?……这些问题将物理和化学融合在了一起,学生可以拟选“科普报告:从电冰箱到臭氧层”这样一个课题进行讨论研究。跨学科的课题还有很多,大纲列入这些课题,希望有助于使学生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4.拉近物理学与实际问题的距离。高中物理教学一直重视理论知识在技术中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应用,但是仍然存在某些脱离实际的倾向,表现之一是对物理规律、物理量的认识的绝对化、理想化。实际上,物理学中的实验定律,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近似规律。

5.教学相长,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由于研究课题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很多都涉及科技或社会中的新问题,教师不可能精通所有的答案,很多老师看到这些研究课题的第一反应是:“我们自己还不懂,怎么去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育念了。教师是课题研究当然的组织者,是学生的导师,对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给予指导;同时,教师还应该是学生的伙伴,尽可能参与课题研究,选题、开题、社会调查、实验制作等都应该和学生一起,要相信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自己的任务是把它们开发出来,同时自己也从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壮大自己。

4.高中物理课题总结 篇四

结题报告

一. 课题研究背景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下,失去了对知识的主动思考过程、失去了思维发展及创新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被动局面。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省将实行课程改革,起始年级的教师开始执行新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这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已成为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经过努力获取新知的学习情境。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要做学习内容分析,旨在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

旧教材大多直接呈现物理规律,几乎没给学生发现的机会,而新课程课标教材则更注重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例如:动量守恒定律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课标教材,标题《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探究空间:“依托碰撞探究谁是不变量”。大纲教材标题《动量守恒定律》,标题直接说明动量守恒,探究空间:“是谁,在哪个过程中动量守恒,以及动量在什么情况下守恒”。从新旧教材的对比上来看,新教材更适合用探究式教学。附件2(新课程培训心得)

二. 课题界定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的创造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附件1:(问题教学理论)

三.课题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构建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的方法,形成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流程。

1.教师方面: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的目的。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与学生要同时面对某些新事物,我们希望通过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督促教师不断地学习,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视野,胜任对学生预习问题的有效指导。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生问题等进行研究,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突破。本次实践还是群体协作的结果,我们通过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将收集到的学生问题集体享用,对这些疑难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更是提高每一个教师和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总之,我们希望以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实践为载体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自身发展。2.学生方面:自发的积极的投入到问题情境教学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相辅相成的。我们设想通过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主动合作等内涵发掘出来,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对原有书本知识的质疑和超越。其次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改变被动的课堂教学现状。

四.课题理论依据

1.布鲁纳认知主义理论

问题情境是指有助于探索形成和提出问题的一切环境要素的总和,科学发现的关键环节是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发现型教学策略的关键环节就是创设问题情境。认知主义者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家的探索一样,“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合或转换,使人获得新的领悟而已”,因而都是发现过程,基于这种认识,新课程积极倡导发现式教学,把学生当作发现的主体。显然,发现型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发现能力。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有着强大的诱惑力,同时也存在极大的挑战。科学家的发现毕竟与学生的发现不同,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探知问题的关键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进行的。恰当的学习情境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更主要的是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3.心理学依据

从心理学来看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的必要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以现有经验为基础,主动地调整、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问题的创设和解决”,力图在创设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五.课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数据统计分析法等。六.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主持人:马永毅

负责课题申报,课题论证,素材提供及整理,优秀课反思归纳,参加课题培训会议,新课程理念与问题情境教学研究,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原则,结题报告撰写等。

课题组成员:郭术红,王丽玲(中期论证报告撰写,新课程理念与问题情境教学研究),张玉欢,赵闯,李春亚(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原则)

孟晓,高曙(优秀课反思归纳,文件资料排版打印)于盼,王晓辉(素材提供及整理)

七.课题主要内容

Ⅰ.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

1.以教学需要而创设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设计情境

成功的教师会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更多的问题,有更多的思维时间和反馈机会,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发展思维;同样,有些青年教师也在课堂上有很多的问题问学生,但却起不到相应的效果。这就说明课堂问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2.以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解决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它能使学习者的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能使学习者在已知与未知,旧知与新知之间做出联想,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结构。要利用问题去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就要求在课堂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创设问题。通过有序的问题深入,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既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落到实处,又能启发学生不断的从自己的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要注重交互性,注重论辩在课堂交流中的作用

问题该怎么问,这就要考虑问的方法,若教者老问:“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看上去学生积极参与,老师认真启发,实质上是追求表面热闹,而没有真正启发学生思维,这是不可取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论主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强调教学过程和探索性,变学生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为自我探索、积极建构知识。如果我们只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这样判断性的问题,而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问题的创设和解决中来,这样课堂也就失去了该有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要强调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要在学生建构知识时,扮演好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的角色,让课堂教学围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展开,在这样的交流中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机协作机制。因此问题的创设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教材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必须符合民主化原则,问题创设要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使问题真正成为打开学生思路的钥匙。

4、创设问题情境要有情趣性和生活性。

有关学习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学习中的问题”,另一类是“学习者的问题”,两类问题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相互依存的。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既要从解决学生在学习教材中发现或发掘出来的问题,又要从学生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三个层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着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问题的主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与科学技术,生活实际联系的不够,对问题的处理过于理想化,模型化,诸如“看成质点的小球,轻杆,光滑水平面”等理想模型的设置使物理教学与生活脱节。而当前,物理知识的应用早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许多内容和客观实际与物理知识有着直接联系。为了把枯燥的物理符号和公式堆积变成丰富多彩的物理大餐,就要求把物理问题与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弥补理论联系实际的不足,使物理教学充满情趣。

5.问题情境的设置应有层次感,应逐层深入的原则

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问题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问题情境设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将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渐进的问题系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但同时也应注意,所提供的问题情境应当不是给学生以明显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要避免所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他们在进行一项毫无希望的活动,所提供的问题情境以社会科技为背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解决问题的兴趣。

6.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原则 当我们把空洞的、死板的物理规律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物理情境体现出来时,结合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既能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充满新奇感的气氛中得到主动的发展。例如在讲《开普勒三定律》这节内容的开始,我从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讲起,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火烧布鲁诺,从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位置的观测记录,到开普勒对第谷观测资料的研究,怎样经过4年的刻苦计算,先后如何否定了19种设想,最后总结提出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定律。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很快进入问题情境之中,整堂课进行得相当成功。再如让学生亲自观察一些物理现象(演示实验),做一些物理实验(学生实验),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时,必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7.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情趣、协调的教与学的气氛原则

8.灵活应用各种教法的原则

要把各种有效的教法与学法,恰当地用于这一物理学习模式的有关教学环节之中。良好的教法,旨在激起良好的学法,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9.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物理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物理活动中去。

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学习中。物理教学要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就要更进一步提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要让学生能在问题的解决中提高能力,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成功,也要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加强物理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发现,通于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Ⅱ.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不同角度

1.通过实验演示,设置问题情景

物理源于生活,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实例,或者他们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平抛物体的运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展示了两个实验:在不同高度平抛两个粉笔头,高一些的初速度小一些,低一些的初速度大一些,请同学们思考哪一个先落地。《曲线运动》中学生分组实验,运动的小球在磁铁的吸引下发生偏转等平时教学中如果能经常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除了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养成平时要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2.联系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这么说,我们每

时每刻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和物理现象发生一定的关系。在课堂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学生会感到具体、亲切,有助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勤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例如在机械波教学中先放视频北京奥运会铜梁龙舞,而后提出相应问题。比如,在《电阻的测量》一节中的导入,先用多媒体展示电视机三元色(红,绿,蓝)的控制电路图,其中有不同阻值的电阻各司其职,从而确保电视机荧屏上出现真彩色,如果某电阻坏了或阻值变化了,电视机会出现泛红,泛绿,泛黄的故障,由此可见精确测量电阻的阻值是非常重要的,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电阻的测量.这样一下子便激起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和热情.

再如:讲《向心力 向心加速度》一课时正值我国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让国人为之雀跃,可先用多媒体展示神州五号飞船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实况,铺陈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开始“导”,飞船的运动速度有何特点?学生答“V大小不变,方向一直变。”问:“有无加速度,飞船受力有何特点?”从而激发兴趣,导入本节要点。

3.抓住事物的假象与学生的认识错误,设置问题情景

高中生在学习物理时,经常会碰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如: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这些假象,通过讨论引起学生争论,设置问题情景。4.复习旧知识,设置问题情景

教师通过对旧知识的再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设置问题情景,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时,复习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结合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就可确定感应电流的大小,但电流的方向呢?部分学生会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回答:根据右手定则可确定电流方向。勤于思考的学生马上会反问:若导体与磁场间没有相对运动的情况,感应电流的方向又该怎样确定?

5.习题教学中,展示原型题,设置问题情景。

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题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成为解题的机器,教师出示一题,学生思考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一题。我们在习题课教学中,改变模式,教师出示的是一原型题,要求学生通过变化产生尽可能多的新问题。

6.再现物理学史,设置问题情景 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一节中这样导入:“千百年来对天体运动观测,没有发现宇宙运动有减少的迹象。在16、17世纪的哲学家认为,宇宙间运动的总量是是守恒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提出质量和速率乘积的总量永远保持不变。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在研究碰撞问题时发现:按笛卡儿的定义,两个物体运动的总量在碰撞前后不一定守恒。”新教材标题为《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为何会想到碰撞中存在着不变量呢?原来是哲学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在这一段短短的物理学史中却包括了科学探究的三个要素,猜想,设计实验,分析论证。不妨就从这段物理学史开始今天的探究。

7.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学生设计实验 如:讲《电压表电流表》一节,当讨论完如何用表头改装不同量程电压表后,可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电路,来验证新改装的电压表是否准确,给出器材:“标准电压表一只,滑动变阻器一个,学生电源一个,电键导线若干,及刚被改装好的电压表。”谁设计好了,请画于黑板与大家共享。有四位同学设计了不同方案,首先设计者发言,接着同学共同讨论寻找利弊(教师应重视此环节)。此种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为研究性学习的两个目标),还为课下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此种教学方法应倡导之。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情境的创设有无数种,即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应正确理解物理情境的真谛,努力创设适合物理教学的物理情境,通过趣意横生的物理情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深入分析物理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培养出知识能力、功底深厚的人才。

八.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06年1月—2007年1月左右,课题正式立项,课题组成员反思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从不同班级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真实想法,并尝试在不同班级探索问题情境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下,失去了对知识的主动思考过程、失去了思维发展及创新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被动局面。学生学物理很困惑,感觉很难,课也能听懂,但一做题就感觉很难无从入手。有时很长时间也作不了几道题,也下了工夫就是没效果等。基于以上认识,在学习物理新课程标准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构建“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的设想,从2006年开始分别在高一张玉欢、赵闯、郭术红三位老师的六个教学班,高二马永毅、于盼、孟晓三位老师的六个教学班中探索和试行。

第二阶段:2007年3月—2008年2月左右,课题组成员关于问题情景教学的教学随笔,优秀课教案,积累教师的点滴经验。期间马永毅、于盼、孟晓三位教师进行了,高三试题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研究手段,试题中问题情境创设的连续性及逻辑性及层层深入的讨论,学生考试后对试题反思的调研,经将近一年的探索研究感觉收获颇丰,再次对学生座谈,大部分学生感觉入门了,遇到物理问题知道怎样去分析了。同年马永毅、张玉欢、赵闯、郭术红四位教师还对新授课里,规律探究中问题情境创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要使学生探究更有效,教师的作用就要使学生始终明确探究的目标,所有的问题情境都应围绕探究的目标来创设。还发现这种课型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非常恰当合理,问题要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否则极容易拖堂。经问卷调查,90%学生对这种科学探究式的教学非常感兴趣,马永毅老师的石家庄市青年教师观摩课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第三阶段:2008年3月—2009年初,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物理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并撰写心得体会,共同探索课题的理论依据。课题组各成员广泛搜集整理优秀的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视频,图片,文本,物理学史,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素材)。同时安排课题组部分课题组成员精心设计几节现场课,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情境教学的效果,张玉欢老师的一节《测重力加速度》着重研究学生用不同器材设计实验中情境的创设,郭术红老师授课《光的折射》着重研究在数据处理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高曙老师一节《探究安培力的方向》则着重研究总结规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马永毅老师一节《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则着重研究物理学史中问题情境教学的创设,课后课题组成员召开了授课后的经验交流会,会中各位老师各抒己见,感觉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试探性教学收获颇丰,相约会写出经验交流的文章。

第四阶段:2009年初—至今,课题组成员对个案进行总结归纳出问题情境教学遵从的一般原则,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角度。对进行问题情境教学实验的六个教学班的成绩进行跟踪调查,该六个教学班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部分学生进行调研,大部分学生对问题情境教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该课题研究已接近尾声,但对问题情境教学的研究只是初步的。

九.课题研究成果

1.《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研究》课题,以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大量、反复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基础上,我们形成了基本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教学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问题情境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而且使物理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问题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促进了教师个体以及教研组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参与课题的教师普遍对课堂中的问题情境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问题情境教学的一般原则,创设问题情境的角度能较为熟练的应用,对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开展做好了准备。

3.部分个案分析及教学随笔已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 《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已发表于《中学物理》2009年第8期

《自制牛顿第二定律探究仪》已发表于《物理教师》2010年第4期

《电压表电流表改装》等创设问题情境的连续在K12教学网上获一等奖

个案素材中有石家庄录像课一等奖,石家庄市评优课一等奖,河北省评优课一等奖,全国经验交流发言稿等。4.研究结论

问题情境教学注重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

问题情境教学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问题情境教学强调更新观念,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同时它还促进了教师个体以及教研组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

十.课题反思及建议:问题情境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但我们却常常熟视无睹,问题就在于观念上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主动意识.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首先需要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教师要做这方面的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素材.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到: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反映科学的前沿和最新科技成果;二是要有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知识的纵深可适当小些,面可以很广。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这些新情境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使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解决;二要在教和学两方面均富有探索性,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才能兴味盎然,富有激情;三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

十一.参考书目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编著,中国言实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著,1996年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皮连生等译,华师大出版社,1999年)

《中学科学教育》陈志伟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第一版

十二.附件

附件1: 问题教学理论 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从事的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是与其掌握的科学结论配合进行的,其方法体系是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基础上的。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还要掌握这些结论获得的途径和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培养创造能力。

问题的功能

(1)“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定势

我们的思维容易受先人之见的影响,因为人的大脑“有把信息和材料安放在内存模式中的归档

能力。”思维还常会陷入滞涩与休眠状态。“问题”的出现,往往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

(2)“问题”促使思维进入“后反省状态”

当一个人碰到令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时,他就会受到刺激,去进行反省性探究。因此,思维是

从一种怀疑或混淆的“前反省状态”,进入一种满意或以对先前让自己感到怀疑和困惑的情景的控制为特征的“后反省状态”。在这种状态转换过程中,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

(3)“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的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在实施探索为本的教育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去寻找答案”。这种对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将使学生深受鼓励,同时领略“一种顶峰体验”。这种体验常常由于百思不得其解,和长期忍受疑惑的困扰而感受尤其强烈。贝尔纳对此有极为精辟的说明:“那些没有受过未知物折磨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发现的快乐。”

(4)“问题”可促使“顿悟”的产生 精神高度集中地考虑一个问题,有时可能造成思路的堵塞或误入歧途。而一旦松弛下来,倒可能产生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其实,没有对“问题”的魂牵梦绕、锲而不舍的探究,没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也就不可能有“蓦然回着”时的惊喜。

根据问题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应该是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产生问题情境;分析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反思。

附件2:

一、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新课标教材培训心得

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原理和规律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而且以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升华和发展了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把科学过程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引入物理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得其精髓,有所借鉴。不能被公式和逻辑的面纱遮盖。离开了引向结果的过程,而只追求赤裸裸的结果,就等于没有结果。

例如,在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中,以“双基论”的培养目标去看,可能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最重要,因为它能用来解题。不过,从三维培养目标看来,牛顿第一定律则包含着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如力、惯性、参考系等。正是它摧毁了亚里士多德观念的基础,引导牛顿以新的视角看待引力,从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天上与人间遵从同样的力学。所以,它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今天,物理教学不应再使学生痴迷于题海之中,而不去思考科学究竟是什么!

二、注重过程同时也注重结果

A

B

新课标教材不追求以“简明、轻快”的方式给出知识的结论,而是努力把得到知识的过程适当展现给学生。关于得到知识的过程,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另一方面是人类认识某一规律时科学家群体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如:开普勒三定律中半长轴三次方与行星周期平方成正比,完全可以拿出第谷所观测到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寻找出物理规律。

例:“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传统的教学过程: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例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

△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水平桌面上有一曲线轨道,它是由几段稍短的轨道组合而成的。钢珠由轨道的一端滚入,在轨道的束缚下按轨道的形状做曲线运动。在轨道的出口A 处放一张白纸,蘸有墨水的钢珠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留下一条运动的痕迹,它记录了钢珠在A 点的运动方向。取去一段短轨道,钢珠的轨道出口改在图中B 处,在B 处放一张白纸,记录钢珠在轨道B 点的运动方向。还可以继续取其它位置作为轨道出口进行相同的实验。

分析钢珠运动轨迹跟曲线的关系。

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某节《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观摩课片断:

把两个小球同时从两个圆弧槽上相同高度滚下,同时从圆弧下端水平离开圆弧,一个作平抛运动,另一个在它的正下方水平轨道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发现两球恰好在水平轨道上相碰。由此可知: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是匀速运动。事先怎么知道它们会在水平轨道上相碰?

改进的《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方案:平抛运动的速度越大,水平位移越大,是不是平抛的速度越大,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就越长?从同一高度以不同速度水平抛出两个物体,发现同时落地,把速度较小的物体改为做自由落体运动,也和平抛物体同时落地,说明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设法描绘出某一平抛运动的轨迹,根据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由运动轨迹分析平抛运动物体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特征。

三、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探究,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应该是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包括教科书在内的教学资源之间互相交流、启发和补充的过程。教师应该努力促进学生与多种教学资源的直接联系,丰富和发展学习的内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

为实现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方式必须是多样化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式的教学方式就是可以采用的一种。许多内容都可以这样处理。在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探究,是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近或相似的过程,从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的曲折与乐趣,感受科学思想和树立科学精神。由此可见,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科学探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题旧教材中是《动量守恒定律》为动量一章中的第三节,课改教材中是《寻找碰撞中的不变量》为动量一章的开篇。从新旧教材的比较来看,旧教材更注重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的接受和理解,而新教材更注重对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探索。

对于高中物理科学探究课的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样几个环节,如果想在45分钟的课堂中将每个环节都展现的非常充分是不现实的,只能突出其中的一两个环节。

本节的教学示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这样重要的动量守恒定律物理学史上一定有探究发现动量守恒定律的记载,果然首先是哲学家提出问题,而后许多物理学家提出猜想,并对猜想进行论证。以上述物理学史导入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迅速进入探究状态。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验证动量守恒的实验方法很多,当然此时最好选择常用的且经适当改进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的实验,因此给出实验器材:两个小车(质量已标于车上), 砝码一盒(每个50g), 橡皮泥一块(7.5g), 轨道一个, 电火花计时器一个, 纸带仅一条, 刻度尺一把(自备)。利用纸带仅一条如何测四个速度?及橡皮泥的作用?这样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想到一动碰一静碰后一起运动的具体碰撞,由此进一步设计出实验原理,还可用气垫导轨来设计实验一是器材不足,二是不适合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中气泵嗡嗡响,给人感觉课堂非常混乱。

【交流与合作——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进行实验,收集学生实验数据,用EXCEL对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学生会非常积极,有种竞争的意味。用EXCEL处理实验数据快捷方便,又能在短时间内多取几组数据探寻规律,一举多得。

【分析与论证——评估】利用物理学史,评价物理学家的贡献,此项在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自然可引起学生的共鸣,笛卡儿虽然猜错了,但值得敬佩因为他已极接近正确的猜想,牛顿说站在别人肩上获得成功是实事求是。

授课重点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及【交流与合作——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两个环节才使得本节课在45分钟内完成。

四、从“书本是科学的世界”到“世界才是科学的书本”

物理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探索和认识物理规律,这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的一个重要含义是从常识走向科学。费恩曼曾讲过一个笑话:一位妇女因驾车超速被拦,警察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每小时60英里!”妇女反驳说:“先生,这是不可能的。我刚才只开了7分钟,还没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60英里呢?这真是天大的笑话!”“太太,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您继续像现在这样开车,在下一个小时内您将开过60英里”,警察解释说。这位妇女不屑一顾地说:“这更是不可能的。只要再有10英里我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开60英里的路程。”显然,这位妇女没有瞬时速度甚至速度的概念,但她不会没有快慢的概念。可是,没有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还会有物理学吗?!

成功的教学不仅在于解决了学生已有的问题,而且应该诱发出新的科学问题,哪怕是一些尚未解决的难题。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之后,是否还可能诱发出一些问题,诸如“如此司空见惯的落体运动何以成为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源头?”“智慧博学如亚里士多德者,何以铸成大错?”“伽利略为什么能够成功?”“他的成功对物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其他星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可能是多少?”“自由落体加速度很小或很大的星球上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地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随纬度而异,它有可能随白天和黑夜而异吗?如果真是这样,世界将会怎样?”等等。这样,在学生们的面前,科学的大门开启了,探索真理的道路展现了,他们将会超越“书本是科学的世界”的观念,认识到“世界才是科学的书本”。

五、物理课程应该展现科学的人文价值 一种理论认为,科学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求真求实,人文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求善求美。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对此,有人把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艺术比喻为一个三棱锥塔的三个面,“当人们站在它的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当他们爬到塔的高处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在这里,真、善、美将越发接近,并在最高点达到理想的统一。由此可见,没有科学精神的人文文化和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文化都是残缺和扭曲的。

5.物理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篇五

——物理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邵春艳

现代教育界要求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因此,课堂教学要给学生创设充分显示主体作用的机会,在物理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强化教学,追求讲深、讲透、讲细、讲全,把一堂课搞得水泄不通,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学生的思路完全束缚在教师设置的框框里。这样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留给学生认识的自觉“内化”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时空情境。

在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巧设悬念,问而不答,故意留下空白。然后再引入新知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解疑心,而且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课当中,讲到兴趣正浓时,有意嘎然而止,留下空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独立(或相对独立)解决问题,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由”。在实践过程中,我认为“问题”应小而具体,要紧密结合物理概念、规律、方法,要有代表性、启发性、能击中要害,引人入胜,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问题”还要有一定的思维强度,不能过于单调,叫学生回答“是”与“不是”,但也不能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缺乏思考基础,从而无所适从,茫然不解。

另外,我们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实际,不仅要设计好“设问”,同时应在“知识”上留有余地,并提供适量时间给学生提问,这样可大大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

1.创设成功情境——使学生想再次参与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才会有真正的、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特别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成功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失败。然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物理学习活动,并获得相应的成功。即使是彻底错了,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学生失败后的心理感受,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给予机会让他争取成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诱导学生大胆猜测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形式。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任何科学学说的发现起初都是大胆猜想。爱因斯坦由光电效应现象猜想光是不连续的,而是由一份份的光子组成的,提出了光子学说,从而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牛顿由“地球吸引苹果落地”猜想到星球间也存在引力,进而猜想“任何两个物体间都有引力”,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由此描绘了人造卫星的宏伟蓝图。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除了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外,还应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适时诱导学生大胆猜想,并善于对猜想进行科学论证。

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创新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无疑不思,无思不悟,无悟不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在置疑诱导上下功夫,学生则要在深思“顿悟”上显本领。

科学方法学习比物理知识学习要难,它不是一次教学就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方法因素,使同一科学方法多次出现、多次运用,做到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学。物理学理论的建立遵循着这样的途径;观察实验(广义的)→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理论总结→实践验证理论。例如在原子物理教学中通过讲授知识、介绍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地用新的模型取代旧的模型,逐步逼近真实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实验→假说→新实验→新假说”这样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又如在质点、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使学生接触了实体理想化、过程理想化和条件理想化的实例,才能对理想化方法较全面地了解。

中学物理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科学方法内容,如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模型与模拟、猜想与假说、灵感与直觉,还有数学方法等等,它们组成一个大系统。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每章每节的方法因素,在确定知识教学目标的同时确定方法教学目标。要明确不同阶段方法教育的重点,讲哪些?怎样讲?达到什么要求?是识记,还是领会,还是应用?要有具体的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可操作的计划。

6.高中物理课题总结 篇六

2014年9月到2015年8月

本年度在校教学研究处的直接指导下,对照工作计划,本课题作了以下工作:

一、传统物理实验创新与改进的研究 1.传统物理实验的特点与不足

传统物理实验具有以下特点:趣味性、探索性、设计性、技术性,但也有不足之处:硬件方面,实验条件和实验器材、设施设备缺口较大,厂家生产的仪器往往赶不上教学改革的发展,显得有些陈旧,或有些仪器短缺,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软件方面:实验教学的方法不够完善,学生的实验过程存在“照方抓药”、过于被动的现象,个别实验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些实验器材的安排也不是很恰当,部分实验步骤不易操作, 甚至会因此而不能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

2.传统物理实验改进与创新的方向

由于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全面化以及课程内容伴随时代发展的变化,实验内容应相应地改进与创新,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的方向: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探究能力的培养;关注科学思想的渗透;关注技术创新教育。

3.传统物理实验改进与创新方法

整合实验器材,自制教具;用学生肢体体验实验过程;采用数字化实验系统;理论推导和利用几何画板模拟实验相结合;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模拟实验;过引进国外实验丰富教学过程。

在课题开展活动以来,我们通过对传统物理实验改进与创新已有26个。既有对传统物理的改进,又有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创新小实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不断完善物理课程规划,推进校本课程的建设。

新课改实施之初,我校物理组就非常重视物理课程规划和课程建设工作,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制定了学科课程发展规划,规划对物理课程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布局以及评价等内容都提出较为明确的要求。同时积极启动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近年来,我校坚持在高

一、高二年级全面开设校本物理选修课程,采用必选、限选和任选相结合的形式。高一上学期我校开设了校本课程《趣味物理实验》,结合创新物理实验室的实验,设计了10个趣味物理实验,供学生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性度,他们不仅利用校本学习时间,而且还用周六周日时间实验。

三、课题研究初步成果

自从开展了此课题的研究,我物理组全体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研究热情很高,在组内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不仅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其他教师也积极自觉参与学习,老师们都知道实验创新教学的优势,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因而课题研究的开展极大程度的带动了物理组教师创新实验开发水平的提高。

(一)我们初步探索出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建构知识的学习情境的实验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投入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实验,发现问题——使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3、自主探索,交流评价——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

4、归纳总结,拓展延伸——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并通过延伸来拓宽学生视野。

(二)我们初步探索出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践的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渗透创新实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合作、创新等多种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因此课题组成员致力于探索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践的研究,初步形成教学模式。

发现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用智慧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观察实验(教师利用自制创新实验创设任务情境,学生观察实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对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初步建构,并把自己的思考表达出来,与同学进行交流)——具体实践过程(师生共同协作尽力完成时间活动过程)——总结反思(教师指导学生对实践过程总结,然后教师再通过布置更加具体复杂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完善。

在具体进行创新实验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还应该关注下列几个要素:

1、物理课堂设计实验要突出“创新”

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尤为重要。比较传统实验和创新实验,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如下表)。比较认识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理解和运用创新实验。

突出创新,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摒弃传统。许多传统实验是科学家探究物理规律,反映探究历程的重要依据,凝聚着科学家的心血。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在保留传统实验精神的前提下对实验器材进行改进,在可视性、实验效果、启发性等方面作精心设计。

2、物理课堂渗透创新实验要强调“有效”

课堂实验又叫随堂实验或边教(学)边实验,即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一个或一组系列小实验。各个小实验之间可能没有相互关联性,但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而贯穿整节课堂。因此,必须有效!避免为了突出探究过程、合作学习,而精心设计很多实验并进行简单的罗列,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3、探究过程要注重“问题”引导

摆脱纸上实验的现状,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动手实验并真正理解和掌握。这样对于新情境、开放性的实验问题,也能尝试改进和完善实验方案,逐步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因为其实质往往都是对基本实验原理、方法的迁移和灵活运用。

4、创设探究环境,要倡导简单、直观的创新“小实验”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科学探究的环境,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在实践环境中感知和体验,进而上升至智慧,满足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研究表明,用学生熟悉的材料或学生亲手制作的仪器做实验,不仅容易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敏锐地洞察其中发生的物理过程,从而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

吕朝阳:在“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活动中作为点评专家作专题研讨《借助创新实验、实现知识建构、追寻探究足迹、打造人文课堂》,2014.10.17 《学科知识的结构与教育学特性》武进区论文一等奖,2014.12 《学科知识、科学知识与深层教学》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2015.2 韦叶平:在“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活动中作为教学名师直播《牛顿第一定律》一课,2014.10.17 《高中物理开展创新实验活动的实践研究》常州市论文二等奖,2014.12 武进区级公开课《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2014.10.30 耿宜宏:《基于JSYPT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思考——以2014 JSYPT的课题研究过程为例》发表于《物理教师》,2015.6 耿腊香:武进区物理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14.12 马英英:《谈物理课课堂教学的“设问”和“讨论”》获论文评比武进区一等奖、常州市三等奖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由于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太多,计划的时间总在不断调整,老师研究的时间和精力不能保障。教师的教学任务较多,平时对实验教学的研究缺乏足够的时间。

2、学校硬件条件跟不上。教师的一些看法由于缺乏资料往往无法实现,这也影响了教师创新的积极性。

3、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物理实验校本课程。怎样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传统和创新实验教学的若干因素加以分析与研究,逐步构建一套多元开放、满足学生文化需求、引领学生发展的“探究与创新”物理实验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演示、验证、巩固和拓展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物理实验课程文化,对课题组是一挑战。面临经费、人手、时间、精力和招标的经验问题等。

7.对开展物理课题研究的思考 篇七

一、要着眼于学生能力与意识的培养, 忌局限于某项具体知识的学习

物理课是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 物理教学中,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应着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思想, 改进教学方法。现行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在中学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能力的重要环节, 这项工作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课题研究应着眼于学生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而不能局限于某项具体知识的学习。

广大物理教师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那么, 如何将提高学生能力落到实处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参与到实践中去, 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状况。开展课题研究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 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 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感受和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 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课题研究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忌给出具体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应该对课题研究进行适当的指导, 但要避免给出具体的步骤和方法, 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提出不同的见解。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以升学应试为目的转变为学生主动求知, 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发现, 学会创新。

开展课题研究时,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敢于放开学生的手脚, 确实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体现学生是这个过程的主体。在研究内容上,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给他们较多的选择机会。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 给他们较多的自由, 让他们自主地、独立地活动, 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只作做一些指导性工作, 如和学生一起确立研究课题, 为学生提供资料和实验器材。从某种角度上讲, 教师只能扮演“导演”的角色, 而不要成为“演员”, 更不能成为“主演”。教师切忌在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上参与过多, 否则会使课题研究失去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三、研究课题要因人而异, 忌千篇一律

教师在向学生推荐研究课题时,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推荐不同的课题,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要搞清楚每个学生的特长及其爱好, 以便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课题。只有学生对所研究的课题产生了兴趣,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使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相反, 如果教师在确定研究课题时不能做到因人而异, 而是千篇一律, 全班学生研究同一课题, 则必然会有一部分学生对所研究的课题不感兴趣, 这些学生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很自然地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 这显然违背了开展课题研究的宗旨, 不利于学生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笔者所带的两个教学班, 一个班级男生喜爱踢足球, 另一个班级的男生则大多数喜爱打乒乓球, 并分别成立了兴趣小组。针对这一实际情况, 我安排了这样两个研究课题:“香蕉球成因初探”“弧圈球成因初探”, 分别交给足球和乒乓球的兴趣小组成员。这两个小组的成员对研究课题十分感兴趣, 并积极参与研究, 经过他们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很顺利地完成了这一研究课题。

四、研究课题的选择要具体、易操作, 忌不切实际, 搞形式主义

教师在选择研究课题时要注意课题涉及的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 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理解和运用知识。联系实际的对象包括自然现象、现代生活、科学实验、各种产业部门中的实际问题, 也可涉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还要注意联系当前普遍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 如能源、环境等问题。此外, 研究课题要宁小勿大, 可操作性要强, 形式上要不拘一格, 可以是探索性实验, 如研究弹簧振子和小球质量的关系;科技小制作, 如研制水“火箭”;小型调查报告, 如家用电器的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甚至可以是课外小实验, 如验证环形电流的磁场方向;自制教学用具, 如秒摆的制作。教师可参照大纲列出的示例, 但切勿受缚于它。总之, 教师在选题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和生活实例, 切忌脱离实际, 搞形式主义。

五、进行课题研究要重视研究过程, 忌重结果轻过程

开展课题研究要重视研究的过程, 使学生在“研究”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接受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 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这对他们适应现代生活, 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在总给和评价时不能仅仅以结果为依据, 而应突出研究的过程, 看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了研究的全过程, 是否在研究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 忌过分地强调研究的结果。

六、进行课题研究要渗透德育教育, 忌重智轻德

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和研究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包括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志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团结合作、敢于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教师要精心设计课题研究的程序, 使德育教育渗透到活动过程之中, 不留痕迹, 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 忌靠单纯的说教, 讲大道理, 这样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不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

广大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用长远的目光看待课题研究这一新生事物, 积极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要教师认真地开展课题研究, 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就一定能够得到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就能得到全面发展。

摘要:课题研究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突出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进行课题研究有助于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8.高中物理课题总结 篇八

关键词:高中物理;多媒体教学;优点;缺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28-02

多媒体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将课本上的教学内容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将枯燥抽象的物理知识用具象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从而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多媒体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多媒体已经成为日常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但是怎样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光和热,减少多媒体教学给高中物理课堂带来的负面影响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重点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对多媒体教学法的优缺点进行总结,才能将多媒体教学法更科学合理的应用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

一、高中物理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总结

多媒体教学法是一个创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枯燥的局面,为学生创建了更加丰富有趣的教学环境,带领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更全面的学习物理知识。多媒体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所显现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是一门建立在众多实验的基础上的学科,但是有很多的科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是无法向学生还原的,而如果将这些通过实验得到的定理规律让学生直接死记硬背,学生又会觉得枯燥乏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无法直接向学生展示的实验以另一种形式展示,进而分析问题,得出相关的物理定理和规律,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的了解物理实验,而且能够体会物理学习的乐趣。

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这部分知识时,这是一个关于天体运动规律的定律,老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牛顿通过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天体运动的模拟场景,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如果苹果成熟了,苹果就会落地,那么月球在太空中运动,但是为什么月球却不会落到地球上呢?

2、为学生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上课只能依靠课本为学生讲解复杂的物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所以常常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基于多媒体先进的技术条件,可以通过图像或者声音、动画等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为学生创建相关的教学情境,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境与所要学习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物理知识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为学生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欲望。

比如在学习有关“浮力”的这部分知识时,在正式讲解前为了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浮力的概念和特点,笔者为学生创建了情境——同一个人在淡水中不能浮,但是在死海中却能漂浮,让学生思考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原因,最终找到有关浮力的大小与所浸泡的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3、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具象化

解决物理问题是建立在物理知识进行正确的分析基础之上的,但是有一些物理情境以及知识点非常的抽象复杂,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给学生留下了高中物理很难的印象。但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具象化,用具象的思维考虑问题也符合了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

在学习有关“电磁场”这部分知识时,电波以及电压都是无形的,学生看不到也摸不着,非常的抽象。但是,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模拟电波进行传输的场景,并且向学生用图片展示电磁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应用到卫星遥感技术中等等,将抽象的概念不断的具象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物理概念定理。

二、高中物理课堂多媒体教学的缺点总结

实践经验表明,多媒体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物理教学开辟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其局限性,在应用过程中老师更应该理性的对待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应用时体现出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多媒体教学包含了大量丰富的声音、图片和动画等内容,对学生在视觉和感官上都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只关注了影像的表面,没有用物理的思维去考虑多媒体展示中存在的问题,产生本末倒置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本来对物理知识就不是很了解的学生,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下更容易分心,影响学习效果。

比如,在学习有关“力学”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摩擦力,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汽车前进、加速然后刹车的动画,很多学生只看到了动画,却没有挖掘汽车在行进以及刹车过程中涉及到的摩擦力的知识,这样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无疑是一种潜在危机。

2、物理实验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尤其是对于高中物理这样需要依靠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得出科学的规律的学科,实验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随着多媒体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不断推广,很多老师省略了一些必要的实验环节,就全部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动画展示,学生无法在亲自动手实践中发现真理,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多媒体教学只能将一些无法实际操作的实验用形象的方式展示,但是对于一些必要的物理实验还是需要老师和学生动手完成。

参考文献:

[1] 黄海亮.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对高中物理课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1.

上一篇:行政管理人员的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07i督导检查汇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