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心得体会

2024-07-06

高中地理心得体会(精选8篇)

1.高中地理心得体会 篇一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6篇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1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培养出了很多有用的人才,但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更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就是“教师说,学生听”。这种教学理念忽略了学生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以及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和素质教育可以说是格格不入。这也就说明了传统教育模式已越来越不符合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在高中一线岗位从事教学也有7年的历史了,对于新课程我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重学生,轻教师

其实在早期的教学评比中经常是无生课堂,就是让评委看教师的表演,谁表演的好谁的课就好,我一直对此深恶痛绝。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是中心,学生是配角,是听众。一堂课上的好不好关键是看学生听懂了多少知识,记住了多少。但是我们应该记住地理教学不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过程。有些时候我们要敢于放手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不要急于把知识告诉他们,而是鼓励他们参与到教学中,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知识。

二、重过程,轻结论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就是要教会学生应试知识,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使得地理这个充满活力和兴趣的学科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死知识。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最高追求就是标准答案,谁的学生在考试中能写出更接近标准答案的回答,那么这个教师就是好教师,是成功的教师。但是每个教师都应该知道知识是学不完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而不是让他们成为机械的记忆工具。

三、重实践,轻理论

地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但是在很多时候,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并不浓厚。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理论性太强。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如何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这很重要。其实我们都知道古人对于农业生产以及天气、气候有许多的谚语,这些谚语其实就是古人对地理知识的实践,或许很多农民不知道它们的地理原理,但是他们知道其地理意义。我们的学生学习地理有什么用呢?当然是不仅要知道地理现象和原理,更该去理解地理的意义。

四、重创新,轻识记

在很多教师的课堂上最急于解决的就是书上的知识点,把书上的知识点记住并很好地在考试中运用,一个好学生就是一个好的解题工具,一个好教师就是一个好的帮学生解题的工具,解出来的答案越接近标准答案那么这个工具越好。为什么要有标准答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有很多答案?有了所谓的标准答案,我们的学生只知道去识记,去向标准答案看齐。其实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去思考“标准答案”真的标准吗?在实际生活当中又有多少事是有标准答案的?让学生自己去想,不需要太在意学生想到哪了,想出了什么连你自己也不了解的地方,越是这样反而越能说明我们的教学是成功的。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2

从XX年秋季试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经过二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地理课改工作初见成效,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经过二年多的摸索、探讨与实践,我们认为地理课改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把握好课标,使用好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备课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等。

2、“带活地图”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虽然是中考科目,但由于采用开阅考试,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懒于记忆,造成地理基础非常差,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上课时我们利用第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三维目标和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把一些陈述性知识变成生成性的知识,让知识开花结果。

4、营造探究式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①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②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④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

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太难了。

5、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3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下面主要介绍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又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四、小结: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介绍

1、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

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⑷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⑴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

①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②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⑵注重各类地理图表的表达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⑶用文科思维方法学习人文地理。

所谓人文地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自然地理的学习有较大的差异,它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生产活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沿着这样的轨迹发展,人类目前面临的怎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经济的角度多因素的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这部分可能与政治课的内容有较多的联系,同学们应该把政治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地理学习上来。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4

在这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忠于国家教育事业,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科学执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虚心谨慎,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时刻注意有关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趋势和发展状况,及时搜集有关信息,结合自己工作中实际情况积极尝试,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和效果。

在我所教的五个班中,8班是区级重点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固有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反应比较快,有较强的悟性。针对学生情况,在教学中采取打牢知识基础、适当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总结归纳能力,学会知识的合理应用,学会把零散的知识提炼成为知识的主线。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把书本上的知识合理优化成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两个班已经掌握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素养,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

6、7、9、10班是普通班,学生来源复杂,旧有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原理讲解透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题,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优化解题思路,用知识的力量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学习,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我第三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但是面对新教材,我虚心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教材的主线索,更认真的把握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并拜北京市著名地理专家李通为师,李老师多次听我的课,得到了李老师的肯定与好评,并于“北京市地理案例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在这一年的工作中,除了学习更好的把握课本把握课堂教学,重要的是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教师肩头的责任之重大,明白了什么是教育要以爱心为根本。

面对教育形势随着时代改革的不断进步,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为顺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我认真学习有关的电脑知识和多媒体技术,认真找资料,力求做好每一个课件,使每个课件都既全面准确的讲授了知识,又生动对学生有吸引力。在运用中相关能力不断提高,所做课件也受到学生的喜爱。

在已经过去的一学年中,我担任高二5个班的教学工作,我想我确实做到了忘我的工作,一切以工作为重。我感到工作忙碌、压力、充实和愉快,也更加体会到教学工作的紧迫性和高要求,我会更加努力,在已取得的成绩前提下,不断学习提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手段,恪尽职守,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5

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

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

②组织讨论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备课时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使用差异性标准,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4、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将继续努力学习,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6

高中地理新教材与以往老教材相比,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等都有很大的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以下特点。

一、新教材的特点:

教材设计生动,图文并茂;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增加了地理学科发展的新内容;增加了地理研究性课题;同时,新教材对部分知识内容作了调整,把一些较深、较复杂的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有重复的知识删除了。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

1、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上课老师讲学生听,甚至是老师讲答案,学生背答案。新教材下的地理教学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地理的方法和正确的地理思维。所以,在教学中,一是要重视“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弄清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二是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如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等,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合作、体验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

2、由课程的传递者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

过去,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教材、教参、教案成为教学的主导,教师作为传递者,受制于它。现在,老师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意识。教材只是呈现一定的内容和信息以供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材料,并不完全等同于学习内容,教师应积极主动地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

新教材是教学的载体。随着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我发现它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库。上课时应根据学生和本地情况对教材实施改革,使教材本土化、校本化,使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此外,尽可能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借助各种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活动。校内,充分利用常规教学资源,如:地球仪、模型、挂图等;或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各种教具;或指导学生制作各种学具,如:三圈环流的模型制作,使教学形象直观。校外,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捕捉地理知识方面的新信息以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由教书匠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师生涯中,许多教师只顾埋头教书,是名符其实的教书匠。新教材的使用,教学中的问题多、变得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自我反思,对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逐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形成教育教学的策略。教师的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

三、地理教学中注重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1、注重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本着“关注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则,积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也包括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等)。需要注意的是,新课程并不是完全抛弃讲授法,这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精彩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提高学习期待值;教师缜密的分析论证,有助于学生严密思维的形成,准确把握学习要点;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实际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如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网络学习都可以运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法改革与学法发展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传统的教育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研究学科之间的关系、章节之间的关系,尝试“愉快教育”的新方法,探索既减负又高效的新路子。课外可以让学生研究,调查,甚至考察,课堂上可以讨论、辩论,学生之间可以单独研究,可以集体协作。

2、了解学生的地理学情。

地理现实就是每个学生所接触的客观世界中的地理规律以及有关这些规律的地理知识结构。如:地理课讲些什么内容,地理教科书的结构,怎样学好地理这门课程等。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地理这门学科研究的问题既有全球性的、全国性的,也有区域性的,但都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以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对于某一主题学生目前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知道多少,急需了解什么,学生目前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可以了解,教师能做些什么、怎么做等等,教师在授课前要清楚,从教学程序上讲应该叫教学需要分析,从学生学习角度讲可以叫学情吧。

3、建构学生提供良好的地理体系。

所谓地理知识结构,是指基本统一的地理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地理事物。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事物间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揭示地与理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观点,通过知识内容小结掌握知识、了解其整体性和系统性,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总结所学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并通过教学较为完整地向学生展示知识间局部与整体、纵向与横向、正向与逆向的网络结构。

4、合作探究,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协作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增强。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可采取了“分工—合作—交流—展示”四大步骤,全班根据学习需要分成若干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承担不同的任务,组员分头搜集资料,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形成本小组的观点并制成表格、文档、小报、幻灯片等形式,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小组成果。

5、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现代多媒体及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在支持学生进行研讨—探究学习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就是,它提高了学生搜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并依据学校的条件来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新课堂。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新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思想研究,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首先,要防止那种新技术、旧理念、呈现过量信息的“电灌”课。现代课堂教学并不是提供越多的信息就越好,因为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接受的信息和思维的提高是有限的,过多的信息输入反而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及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次,要依据所学课题的特点来选择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信息技术。第三,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应该考虑教育成本,尤其是考虑时间成本,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就是最智慧的教育,不要过于追求在45分钟内面面俱到地使用信息技术。正确的原则应当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为学习目标服务,是为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背景下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结合应十分和谐,应使学习目标在这种技术支撑下更高水平地达成等。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质量的地理教学。

四、开创生活即教学,教学即生活的务实教学氛围: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当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基于此,新课程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来帮助他们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我们已经意识到,传统的地理教学由于过多地强调了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体验。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结合起来。

融会贯通地理教学内容,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教会学生地理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是教师高素质要求,让学生沐浴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阳光中,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及地理分析。如在教学中以生活的实际问题设问举例,用生动的语言讲些有关的趣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自我需要、兴趣和情感因素,以饱满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刻画得栩栩如生,把地理事物的存在与产生过程编排得情趣盎然。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萌发求知动机,获得情感的满足,并进而利用情感的力量来使学习深入和持久。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应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抽象、归纳、整体优化等思维意识,使学生从地理课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尊重真理,破除迷信,尊重客观规律的习惯和态度,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事物,由地理领域向非地理领域以及向全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向发展。

五、压力和困惑:

地理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有创意地教学,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给教师再创造留下足够的空间。有时为了上好一节课,往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备课、上网、找资料;现在的课堂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但部分学生的基础差,往往影响课堂的效果。此外,开展小组辨论、讨论时,课堂纪律易于控制;野外观察还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而难于开展等。

新教材的使用,我想光有极大的热情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去接纳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换。新课程的推进是一个渐进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去总结与学习,但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勤于探索,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实现教育的跨越发展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中地理心得体会 篇二

一、学生学地理难的原因

1. 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了解, 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由于不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 而形成了地理学习过程中重记忆、轻理解, 重突击、轻平时, 不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 强化死记硬背的错误学习方法。

2. 存在不良学习心理, 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 要求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有一定的广度, 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

3. 缺乏学习地理所必要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内心需要

大部分学生刚入高中, 就给自己定位在理科上, 从而潜意识里产生了地理没用的思想。这样, 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思维与主观能动性, 当然就觉得地理是不好学的。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意义。学好地理知识是新时代对每个公民的起码的要求。地理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教师要多阅读课外书籍, 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内容, 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讲解知识, 拓展知识面, 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技巧, 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 懂得理论知识的科学性,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 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图文并茂, 培养学生学会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 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形成地理技能, 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讲述为辅, 学生活动在前, 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图、阅读材料获取知识, 从而逐渐树立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让学生在阅读图文材料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获取信息的方法, 利用图文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的观念要更新, 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 形成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 来积极思维与想象。作为教师, 要学会善于表扬学生、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3.高中地理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中图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心得

一、转变自己的角色,学会欣赏、赞扬学生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求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还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与教学方式。教师在利用新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时刻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与合作者,创设平等、自由、活跃、激情、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去学习。为了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还必须要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学会关心、赏识与赞扬学生,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会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二、中图版地理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的教材内容往往比旧时的教材内容更具新颖性、时代性与创新性。所以在中图版地理教材中会涉及很多关于地理知识的精美图片、表格等,仅从视觉的冲击上就让学生对地理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对于问题的探究与案例的分析也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思考的能力与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充分利用地图来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结合图片与地图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中图版高中地理创设情境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探究。因为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究的源泉动力。新教材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在每一章新课程的开头都设计了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课本中去找寻答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自然也就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琰.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认知结构的构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黄承奎.浅议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N].贵州民族报,2010-05-10(A03).

[3]刘娜娜.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高中地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这一次我很荣兴参加了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学习,感受颇深。我作为刚使用新教材的老师,通过这次的学习,在专家们的引领下回顾了自己一年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时刻铭记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不断积累经验和反思。我的心得如下:

1、更新教育观念

中学地理课程目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会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重视对现代公民地理素养的培养”是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新特点、新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关注国际热点问题、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动向,拓宽学科视野,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向。

2、转变教师角色

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不断提高,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

3、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习惯上被称为教书匠,但实际上教师不是“教书”而是“教人”,因此教学策略应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方向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4、改变工作方式,充实专业素养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合作,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包括地理教科书、地图册地理教学参考等教材,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模型、演示仪器等各种地理教具以及校内外学习场所,等等。

5.高中地理课改心得(范文) 篇五

2010年开始的普通高中课改实施以来,我校地理科组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课改教研教学活动。切合实际,我校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学生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思维品质培养探索等等,我们科组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在课改中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该活动由于现实性强,易操作,师生积极参与,使师生的教学与课改实现零距离,教学效果好。下面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的教材的处理、开发,社区资源,课程人力资源等几个方面简单来介绍:

1、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内容的开放模式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质疑的精神对待教材,对“教什么”和“如何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校教师以教材设计者和组织者的积极姿态选择、开发和重组教学内容,研究教的内容和创造教的方法,创新课程呈现和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将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

(1)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不是教学和评价的依据(依据是课标)。可以针对讲授的内容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例如:在必修Ⅱ讲授《城市的空间结构》内容时,湘教版显得较零乱,我校教师就选用中地图版或人教版来组织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理解较好。

(2)顺序可以重组,在教学中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不同类别的学校对必修的三个模块学习顺序可以打乱,在模块教学中也可以对里面的知识进行顺序重组。例如:我校在讲授高一湘教版中的第一章《行星地球》节时,由于学生地理基础较薄弱,讲授完一、二节后,发现学生接受困难。备课组便决定暂时放下第一章三、四节不讲,先把难度较小的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先讲,接着讲二、三章,将第一章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放在二、三章节后来讲。这样做,教师在课堂上可补一补初中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涉及地球运动的数学、物理等学科相关内容不同步的矛盾也可得到解决,对学生知识的认知和学好地理的信心大有帮助。

(3)教材中的“思考题”“活动题”等材料可以替换和重新设计。为了有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丰富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我校教师在教学中替换教材中的材料,尽量找出和使用学生熟悉的当地材料。并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相关题目,达到教学目标。例如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第四组活动题中,第二个题目是“要在江南地区顺利育秧,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而在顺德早已没有水稻的生产了。学生对水稻的生产不知道,题目就可换成种花卉、育鱼苗等学生知道的内容,学生便于操作,也有实际意义。

(4)落实课标,跳出教材,设计教学。教师在备课中,要先备课标,再对应教材,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方向性和实效性。新课程的高度简略对知识系统性冲击明显,目前实验的四套课改教材,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过程,对一些知识的介绍,教材一改过去详细的论述而显得很简略,有些内容前后联系也不紧。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在教材中体现不够强,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梳理中会感到较大困难。我校教师在教学中牢牢把握“基本”的三要素:学生、教师、课程资源(或称之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以课标为准,灵活整合各套教材内容,探索适应学生掌握课标要求的方法。但在实践中,有时教师从稳妥出发,教学中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尽可能涵盖不同版本教学内容的状况,从而加剧了内容和课时的矛盾。

2、教材的再度开发

但无论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即“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我校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

例如,在2004年9月,有关专家在我校调研。在讲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课时,教材给的是洪涝灾害,并以1998年的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为案例。我校高一备课组根据实际情况,却拿学生熟悉的台风来讲,结合美国新奥尔良刚发生的飓风材料为案例,并通过学生的调查,使学生能很好理解台风产生的危害及防御措施等内容。该节课的效果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尤其在教材顺序的处理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两方面更是充分肯定。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时,有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在为学生提供教材和教辅资料时,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需要保持一定的梯度,能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构成一定的智慧挑战。有时对难度较大的教材和教辅资料时,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体验和领悟相关的信息。

3、社区资源的开发

社区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气象站、水文站、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相对于学校狭小的空间而言,社区是一个广阔的资源中心。与地理课程相关的资源有社区的地形、地貌和地势,天气、气候和季节等等。社区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人类交往活动如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也可成为课程资源;社区居民的生活价值观念、信仰与伦理、风俗习惯等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4、学科间资源的交叉开发利用

在自然地理中有许多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都是物理作用或化学作用的结果,利用物理实验或化学实验来展示并举例说明,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如岩石的机械风化是热胀冷缩的结果。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实验,往冰冷的玻璃杯里倒开水,玻璃开裂,这样学生就易理解了,并进而举例说明,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都江堰需要开山,李冰下令先放火烧山,岩石受热膨胀,然后下令挑水浇山,岩石冷却受缩,岩石热胀冷缩导致岩石崩解,从而开了山,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通过物理或化学实验简单明了地说明了地理事物形成、变化的过程。地理课程学科交叉性强,各个学科资源可以重复使用,故此,在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时,要打破学科界限,促使学科间课程资源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5、做好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一是“学生主动学习”。当人们说“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除了认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是课程资源之外,还意味着教师需要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是一块等待开发的富矿,学生的“主动性”是学生学习乃至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动机”。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二是“教师学习”。当人们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除了认定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是课程资源之外,还意味着教师需要通过“主动学习”来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教师学习”或“教师主动学习”的状态,将决定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和程度。现实教育中教师往往因为太忙而学习不够,对自身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够。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三是“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虽然可以相对独立地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和学生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才充分显示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因为只有互动的教师和学生才可以获得相互理解。

地理课程资源不是唯一的,而应该是多样性的统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为教学这个

6.高中地理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商洛市商南县鹿城中学

春暖花开的明媚三月,我有幸来到了省城西安,在陕西省学前师范学院参加为期九天的省级地理骨干教师的研修学习。

第一天来到学前师范学院报道,学院的接待老师服务热情周到,很快的就办好入住的手续,到房间里休息,学院还细心的给每位来培训的教师发了这九天的培训的课程安排表。九天的培训内容很丰富,形式多样,有地理理论学习,有CAI技能培训,有拓宽一线地理教师视野的世界地理课程,也有教育技术、西工大附中等名校的教学观摩。感谢学院的各位老师们精心设置课程,作为师大毕业多年的学生,这次培训的第一课我就再次领略了陈瑛教授的学者风采。几年来我一直埋头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时候局限于传授学生书本知识,对时事地理关注的很少,这次聆听陈瑛教师的“新形势下的世界地理”,更新了我的知识储备,开阔了眼界,也给今后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还有陈教授本人授课方式平等、轻松、优雅,很值得我去学习。

陈教授讲到世界地理对于地理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地理学的任何理论成果和规律,只有通过世界性的地理研究和类型区的比较分析才能得以证实。地理学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只有放在全球的尺度上,方能理清脉络、分清层次。忽视世界地理的研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也是世界地理学科虽几经沉浮,但始终能够屹立不倒的原因。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复兴世界地理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的和平崛起,既是其自身经济和政治实力不断增长的过程,也是其不断走向世界、融入全球的过程。从近代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看,地理学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崛起的这一伟大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地理学应当积极调整研究方向,大力加强对世界地理的研究,以服务于国家的全球战略。

我想,中国复兴国家战略大形势下,我们的中学地理教育也会随之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要引领学生放眼世界,更好的认识世界。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自己得储备一桶水,现代教师要有奔流不息的知识储备意识,这就意味着我们教师要尽快多学习多充电,以更好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服务我们的教育工作,为国家发展做一份自己的努力。

邢兰芹博士的 《“自然地理”部分》课标与教材解读报告,做的细致,深刻,也使我受益良多。虽然之前我自己也看过很多遍课标、课标解读相关书籍,但这节课我听的还是津津有味,因为邢老师不是大量的理论东西堆砌,而是理论联系实际,有新意的用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她生活实例给广大培训老师讲了堂生动的课标解析课。

邢老师还专门讲到了地理素养问题。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其中,地理科学品质包括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以及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情感和动机等。其中地理科学精神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学生从事地理科学认识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力图让学生领悟与感受地理学家在科学探索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精神。地理科学精神是指在地理科学研究和交流过程中逐渐地、自然地形成的约束科学家行为的价值规范或准则,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尊重实践,不固守传统,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谦虚、谨慎,不怕困难和挫折,善于团结合作,乐于思想交流,遵守科学的职业道德等。归纳起来,地理科学精神包括地理科学研究中的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合作精神、批判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地理科学态度是指个体对地理科学现象和本质作出的反应,它具有理智、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

7.高中地理心得体会 篇七

面对高中地理新课改, 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历, 我有了以下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发散思维, 创设教学情境, 作新课改地理课堂的设计者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包括昼夜交替、晨昏线的判断以及正午太阳高度在地球的分布等等。在这部分教学时, 我让一名同学到教室前面充当“地球”, 所有的同学充当“太阳”, 那么同学的目光就是太阳光线。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 以及昼夜交替等现象;在学习太阳高度角时, 我让所有同学举起手臂, 用手指着太阳。那么他的手臂就相当于太阳光线, 手臂与水平面的夹角就是太阳高度角, 那么就可以用手臂来演示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变化, 以及一年中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二、精心选择“靓点”,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我们学习“板块运动”“火山—地震带”时, 我首先给学生们展示“5·12”汶川特大地震的一些图片, 激发他们对地震成因的好奇心。这样简短的引入, 一下子凝聚了他们的心, 这时再讲有关地震的地理知识就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中, 我还常常这样来解说课文内容:比如用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 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 形象逼真, 感染力强;前两天正好下了一场秋雨, 我就用“一场秋雨一场凉”来描述我们季风区锋面雨降水的特点, 学生们还会说出“一场春雨一场暖”来与我呼应, 课堂气氛很温馨、很活跃, 这比枯燥的说教生动形象得多;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讲述随地势升高, 气温下降, 山上气候比山下气候迟了一个月;这些诗歌如“画龙点睛”, 使地理课大有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感觉。

三、探究身边的地理知识, 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在新课改课本中, 有很多地理知识以及“活动”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相关。如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 拿出学生们既熟悉又解释不清的现象进行分析。如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蓝色?为什么用红、橙色光作为停车信号?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为什么太阳已经落山, 天空还没有完全黑?”

在课上, 我经常介绍一些时事要闻。如我国南海勘探首次发现地球新能源———可燃冰;举世瞩目的三峡水电站已发电;我国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甲流全球性蔓延等。这些时事要闻, 不仅能丰富教材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而且能培养学生自觉关心时事热点, 使地理教学紧跟时代步伐。

在新课改的教学中, 我还可以使用一些其他手段。比如用多媒体来解读课本中难于理解的地理原理、规律、现象。再如做地理游戏:地理拼图、地图旅行、猜地理谜语等。

总之, 新课程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知识, 还在于鼓舞、激励学生的斗志,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8.活动设计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体会 篇八

【关键词】活动设计;高中地理;学习体会

高中地理课程是一门社会教育与人文的课程,与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地理课程还有着科学性的特征,我们在高中地理中学习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能够亲自体验地理现象,总结地理规律与特征,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生活实践中,那么,在高中地理学习活动中应该如何设计活动才能够达到优化学习效果的作用呢?

一、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与学习方式

实质上,开展任何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地理学习成绩,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的参与进来。为此,我们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设计出大家喜闻乐见的活动,发挥出同伴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家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去探究。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应该密切配合教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从中选择出具有价值的来设计活动。

二、注重参与性,实现自身的发展

普遍缺乏自制力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通病,我们渴望得到发展,但是也有着一定的依赖心理与叛逆心理,且在学习压力的影响下,我们也普遍有着一种烦躁的心态,针对这些特征,要想真正的学好地理,必须要有参与性,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性化发展。

我们应该与教师成为朋友,虚心的学习,与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此外,还要逐渐把握好学习活动的主动权,满足自己独立性成长的需求。在自主学习阶段,应该不懂就要问,请教老师,请教同学,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三、提升自己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目前,人们已经进入了学习化社会,自主学习的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很多高中生的整体学习观念较为落后,因此,必须要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考虑到这一因素,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主动的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人的学习观念与学习方法,让教师给予自己针对性的指导,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激发出自己参与活动设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优化地理学习成果,也能够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此外,各种学习实践都充分的证明,兴趣是我们学习的最好动力,只有自己对所学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地理活动之中,反之,若自己对于所学知识不感兴趣,那么无论教师采取多么有效的教学方法都是事倍功半的,为此,我们应该扩大阅读量,提升自己对于地理活动设计课程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区域发展阶段》的学习时,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关于匹兹堡的材料,针对这一材料来开展联想,在课后,自主的归纳出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再分析我国东北工业基地的没落原因与应对措施,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激发出自己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活动设计的效用。

四、利用模型与实物来设计活动

模型与实物具有形象、直观的特征,观察模型与实物能够营造出一种形象的情境,利用模型与实物来学习已经在各个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种方式能够帮助自己快速的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也能够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关于“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虽然教材中列举出了关于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种子与果实的图片,但是仅仅从表面来观察这些图片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活动设计效果的,也难以真正的理解到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之间的区别。为了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这一知识点,可以在课后去植物园观赏豌豆、花生、松球果、梨子、苹果等实物,在这种模式下,思维就会更加的活跃,也会在自己头脑中建立去被子植物同裸子植物之间的区别,该种学习模式比传统机械式学习模式的效果更加的理想。

又如,在“地形”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高线图的内容一直都让人感到困惑,为了为自己营造出一种直观的情景,可以使用细铁丝制作出可以伸缩的模型,将其放下就会形成高线地形图,将其拉起来则是山峰模型,待学习到有关知识点时,就可以利用模型进行演示,这便可以看到实际地形与高线地形图之间的转化过程,扩展自己的形象思维水平,这样自己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五、活动要涉及学习重点与难点,帮助自己实现质的飞跃

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除了利用模型与实物来开展活动之外,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学习重点与难点来确定活动内容,这样才能够达到优化活动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河流地貌”的教学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是不可能带学生来进行实地考察的,为了深入理解相关的概念,在课前需要进行针对性的预习,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这种实践的模式能够让课堂活动变得更加浓烈,也可以在无形中扩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贾福平.初中地理教材的“活动”课文分析及其教学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4)

[2]曾发生.地理教学课堂活动初探——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09(04)

[3]韩瑞.对“参与—活动地理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拓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6)

上一篇:企业安全生产的应急预案下一篇:单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