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故事成语故事

2024-07-26

三国历史故事成语故事(精选10篇)

1.三国历史故事成语故事 篇一

张良进履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圯上(即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5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给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天下会大乱。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很快走了。张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10年后果然陈胜起义爆发,13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属后人虚构,但他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苏轼在《留侯论》中曾对张良的涵养评论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2.三国历史故事成语故事 篇二

一、故事教学法在实际运用的合理性

故事教学法是新课程理念催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以教学大纲、教参为本, 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授课。学生在台下听着老师诉说历史, 只能跟着老师的步伐在课本上圈点勾画, 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教师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故事教学法注重教师以讲故事的辅助教 学, 学生用心倾听, 待听完后老师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故事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在一定的学识水平基础上,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 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文字资料以“说书”的形式让学生听, 教师尽可能再现历史事件, 让学生“身临其境”或者“感同身受”地理解历史。此种历史故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了历史故事以外的知识, 增强了历史的趣味性, 提高了历史学习兴趣, 培养了历史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喜欢历史, 达到理解历史的教学目标。

二、故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成功实践

高中阶段历史有选修与必修教材, 打破了新课改前以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的教材体系。笔者选取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故事教学方法部分内容, 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 利用故事教学法, 提高教学效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如果能用一些历史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 用故事设置悬念, 就能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中, 在讲到《马关条约》签订时, 我讲述了《马关条约》签订的一些历史故事材料。讲完故事, 我问:“日中谈判时, 日本点名要李鸿章做清政府的谈判代表, 谁能说说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 我讲述《马关条约》的内容, 让学生深刻理解。

(二) 增加故事信息, 弥补教材的不足。

由于高中教材的历史深度性与教材文字材料有限性等因素, 一些历史事件 (内容) 或者历史改革 (思想) 等教材中用几句话概括。一些学生不明白, 但是平时练习或者考试会碰到。教师如果能寻找一些与这些有关的历史故事, 那么一是能让学生扩大知识面, 二是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三是能弥补教材不足。

例如, 在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辉煌灿烂的文学》中, 对于这个单元的教学, 教师可以不必重点讲, 只要选择几个知识点点拨, 主要让学生自学即可。为此, 在讲述唐宋文学成就中, 我用故事教学法讲述了李白、苏轼的文学历史趣事。李白作为唐朝诗歌的辉煌成就的佼佼者在教材中有提及, 而李白的官场生涯讲得少, 我讲述李白让高力士拖鞋的历史故事, 无形之中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 让学生适当放松。谈到宋词文学成就时, 我问宋词代表人物能否说几个? 能否找一些与他们有关的历史故事让大家了解下。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没有问题, 对第二个问题, 我给他们补充了苏轼与三位妻子的爱情故事。

(三) 利用故事总结, 巩固知识。

用历史故事结束课程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能让他们巩固知识。在教学选修1《商鞅变法》单元中的《“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时, 教材中提到商鞅变法的一系列措施 , 然而却落得个被处以“车裂”酷刑的结局, 很多学生说这个成功的改革家反而这样的下场, 好可惜, 好人难做……学生对商鞅悲惨命运顿生怜惜之情与统治者的残暴的憎恶之情。我给学生一边幻灯片展示, 一边讲述了秦王派兵全国追捕商鞅的历史故事。商鞅逃跑到边境旅店住宿时, 被旅店老板以商鞅自己颁布的法令而拒绝了商鞅住宿, 这就说明商鞅死后变法成功的历史, 为以后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这为下一节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内容做了开端。

用历史故事法教学的案例还有很多, 故事开发需要老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自主运用。

三、关于故事教学法的改进反思

对于在高中历史中运用故事教学法授课, 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一) 历史故事要具有效性。

历史故事教学法要服务于教学, 故事要与内容有关。历史教学注重还原历史的真实事件 (现象) 或者真实史实, 教师选择的故事不是随意性、漫无目的的, 不要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讲述与教学无关的内容。要以故事为教学素材, 对故事设问, 引发历史思考。

(二) 历史故事要讲究时机。

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 结合授课内容合理讲述故事。教师要设计好教案, 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条件下能用历史故事教学法需要预设。

参考文献

[1]谢琳霞, 张冠科.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J].宁夏教育, 1999 (7-8) .

[2]陈向青.“故事时间”教学实践初探[J].历史教学, 2004 (01) .

[3]祁国领.运用历史故事提高教学效果[J].青海教育, 2006 (7-8) .

3.那段历史 那些故事 篇三

执着音乐,用尽心思

韩中杰的祖父跟中国其他家长一样,希望孩子完成自己人生的遗憾。没机会上学的祖父一直教导韩家的子孙后代好好学习,身为长子长孙的韩中杰更是背负了祖父最大的期待——尽管家境不好,但祖父始终坚持想把韩中杰送进大学校门。可他的祖父万万没想到,十多岁的韩中杰只是跟着叔叔们拉拉琴、听听音乐会却走上了音乐的“不归路”。“那时候英制的学校里有军乐队,我因为有点基础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去了、在乐队里吹短笛。学校组织听的一场上海工部局乐队演奏把我迷住了,当即下定决心要搞音乐”,1937年抗战开始前韩中杰跑到位于郊区的国立音专报了名,战争爆发后他又一腔热血地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等到韩中杰记起报名的事,学校的招考时间早就过了,好在教务主任破例为他单独组织考试。曾跟随明月歌舞团的长笛演奏者学习长笛的韩中杰顺利通过考试,那年他上高二。

一方面得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又迫切地想学音乐,韩中杰只能申请选修国立音专的专业主课,但“教务的老师说,正常的学生一节课要20元、我作为选修的话就得60元。我只好跟老师说家里不同意我学音乐、经济上不支持,没想到老师说那就破例,让你做免费生”!韩中杰的理由并不是说谎,在祖父的观念里搞音乐的就是吹吹打打的江湖艺人。得知韩中杰“弃学从乐”后,祖父坚决停止供养。韩中杰靠着两个叔叔姑姑偷偷接济的零用钱坚持学音乐并仅用了高三1年的时间就达到了别人3年才能达到的水平。进入大学后,高年级的窦立勋、黄贻均等组成的乐队正缺一名长笛,他们挑中了韩中杰。与乐队一起参加电影、唱片的录制工作那1小时3块钱的收入才让韩中杰摆脱了“经济危机”。一次做礼拜的音乐会邀请韩中杰独奏,叔叔姑姑特意把不知情的祖父带去了现场,当祖父看到全场几百个人都安静地听韩中杰一个人吹奏时终于不再阻挠了、笑着说:“原来你学习的音乐是这个样子的,很威风嘛”!

向往自由,三度“出走”

“1942年夏天我大学毕业,日本兵已经占领了上海租界。那时我家住在苏州河北、工作的乐团在苏州河南,日本兵在桥上设置了关卡,按照他们的规矩,老百姓过关卡都必须下车驻足、低头行礼才能过去。虽然没有过分的为难,但我深刻感觉到一种亡国之耻。所以一毕业,我就想走、想去重庆国统区,觉得那里是自由的”。作为长子长孙的韩中杰料定家人不会同意,就与黄飞立约定出行时间后偷偷把行李运到同学家中。谁知这韩中杰自以为很隐蔽的行动早就被家人察觉了。他离开同学家后家人便把他的行李又偷偷拿回了家。结果第二天韩中杰到了火车站只有给黄飞立送行的份,临行时他送给黄飞立一条毛巾,后来这条毛巾被黄飞立视为“宝贝”;第二年同样因为家人的劝阻没有成行;直到第3年,韩中杰才终于在妻子的陪伴下踏上了南下的征途,“我很感动,爱人的家里竟然没有反对和阻止。有了爱人的陪伴,我第3次请求去重庆终于得到了家里人的同意”。

爱护新人,数度力挺新作

1954年,韩中杰接受文化部委托到上海选拔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比赛的选手,同当评委的还有音乐学院的老师。就在那场选拔赛上,他见到了傅聪——他的演奏虽然很出色,但因他并不是音乐学院的学生而遭到其他评委的反对。韩中杰力挺傅聪并致电请示文化部,文化部表示信任韩中杰、最终决定派傅聪参赛。

谭盾的毕业作品《离骚》曾在评论会上引起极大争议甚至否定成为主要声音。而韩中杰则认为应该允许年轻人尝试创新而且从那首作品中能看得到谭盾的想法和真实情感,于是他组织乐队给谭盾演出了那首《离骚》。

上世纪70年代,韩中杰负责中央乐团交响乐团的主要日常事务。那时候,每半个月韩中杰都要组织新作品试奏会,他非常注重培养、帮助新生代作曲家,除谭盾之外,接受过韩中杰帮助的青年作曲家还有很多。“那时候文革刚过,我主要就抓3个工作:演出经典作品、演出之前没演过的好作品和想办法推出我们自己的新人新作”。“有的人写了东西不知道是什么音响效果,如果你不让作品‘响’,作者怎么能明白问题在哪里呢?像这样的演出我做了很多,明知道不行的作品还给他演,也就是我这样的傻瓜会这么干”韩中杰自嘲说。当时的试奏工作安排得很细致:第一步主要在团内演出,作曲家来听、自己掂掂分量;第二步把通过几次试奏选出来的作品演给演员听,让演员和指挥一起评并组织小型的创作人员会议进一步探讨较突出的作品;第三步选出较优秀的作品做音乐会、推出去。当时每天都有许多作品寄给韩中杰和李德伦。那段时间,李德伦因身体原因没有太多精力顾及团里的工作,韩中杰就定期去李德伦家从一堆信件中“挖”新作品,王西麟的《火把节》就是那时“挖”出来的,“我看了他的作品觉得还可以,就给他试奏、给他提意见、让他修改,最后演出时作品很受欢迎”。那段时期韩中杰演了不知多少部新作品,许多新作品在专业作曲比赛上也获得了荣誉,“我们做指挥的有责任帮他们‘响’出来,这是很好的事情”。创作是交响乐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通过不断地鼓励创作才能有更多更好的新作品问世。

回忆直播,谈交响乐发展喜忧参半

1978年法国率先尝试通过卫星实现视频直播,韩中杰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团演出的交响音乐会通过卫星现场直播给法国及英国。“当时有很多人从法国打电话过来说简直难以置信:一个不相信是实现了实况转播,还有就是不相信中国竟然有这么好的交响乐队。”韩中杰真诚地说,当年的乐队是抱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那场音乐会虽然没有酬劳,但大家的心齐、全情投入,那是韩中杰最满意的一场音乐会也是最难得的一场音乐会,“那时候每个人都想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演好这一场。而现在的交响乐团没有当年那种齐心协力的劲儿,大家各忙各的、乐团的薪酬也不是某些人的主要收入”。

当谈到中国交响乐发展的今天时,韩老沉默半晌、说“可喜、可忧”。他认为现状并不容乐观,尽管如今中国的交响乐发展并不缺人才,但许多细节问题就像蛀虫悄悄侵蚀着交响乐发展的骨架,“可忧的,第一是太金钱挂帅;第二点,一个好的交响乐团演奏员毕业之后需要继续学习,而现在还有几个队员安心继续进修呢;第三,乐团没有淘汰机制,铁饭碗的思想很强势”。

低调温和,只为音乐痴迷

低调温和,只为音乐痴迷

韩中杰的女儿觉得父亲的脾气很好、从来不乱发火。“惟一一次是与母亲怄气。他跑去厨房、端起一只碗看了看,瓷的,便放在了一边,又拿起一个塑料盆,‘嘭’地一声重重放下。还不是摔,只是放!我对他说,您想撒气也找个响点的啊”!他是如此低调温和,每每当记者向其求证报道中一幕幕曾经的辉煌,韩中杰总是要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么就搬出许多参与者“共同承担”那份荣耀。

4.三国历史故事成语故事 篇四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松赞干布十分倾慕中原文化,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读书。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逝世,新君高宗李治继位后,遣使入蕃告哀,并授松赞干布“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松赞干布派专使往长安吊祭太宗,献金十五种供于昭陵(唐太宗墓),并上书唐高宗,表示对唐朝新君的祝贺和支持 。唐高宗又晋封松赞干布为“王”,并刻了他的石像列在昭陵前,以示褒奖。

病逝吐蕃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拉萨至今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已有1300多年历史。

<<<返回目录

人物评价

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5.赵氏孤儿历史故事情节故事 篇五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创作者,无疑也会有着一千个大同小异的“赵氏孤儿”,就如纪君祥版里切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而陈凯歌版则侧重于刻画程婴这个小人物在历史漩涡里的抉择……

1.史书版:《左传》、《史记》

发生于春秋时期的赵氏家族被灭门的故事,在左丘明的《左传》、司马迁的《史记》、刘向的《新序》等史书里都有或多或少的记录,其中《左传》与《史记》之间又有很大不同。

被并称为“春秋三传”之一的《左传》,在鲁成公四年、五年及八年中涉及到赵氏家族被灭门及随后的复兴,如《成公四年》里记载“晋赵婴通于赵庄姬”等,其将赵氏被灭族的缘由记录为,因为赵婴齐与侄媳赵庄姬私通,被两个哥哥放逐到齐国,而怀恨在心的赵庄姬向晋侯诬告赵氏兄弟试图造反,加上晋国的两个大族因为嫉妒而作伪证,引发了赵氏家族的被灭门,而赵武则跟从母亲赵庄姬生活在晋景公的宫里。

而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作者对《左传》中的记载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修饰,主要的故事改变为因为赵盾的族弟赵穿弑杀晋灵公但未被治罪,晋景公在位时被屠岸贾挑拨离间,于是引出灭门惨案,但当时赵庄姬藏身宫中,生下遗孤让赵朔的朋友程婴带出,但遭到屠岸贾的意想斩草除根,而程婴与赵朔门客公孙杵臼商议后,夺取别人的婴儿替换赵氏孤儿,加上公孙杵臼的死,使得屠岸贾信以为真,而程婴带着赵孤藏匿山中,直至十多年后晋景公在韩厥的帮助下让赵孤回来复仇……

《史记》与《左传》的差异不小,如赵氏被灭门的前因,且带出了程婴、屠岸贾、韩厥等相关人物,构成了一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比较丰富的历史惨案。

2.元杂剧版:《赵氏孤儿》(元刊本与明刊本)

由纪君祥创作的元杂剧《赵氏孤儿》,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赞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于色也”。但元杂剧版的《赵氏孤儿》并非单纯的沿用《左传》或者《史记》里的相关记载,而是进一步的将人物、故事给予润色,甚至在《元刊杂剧三十种》本(简称“元刊本”)与明人编刊的`《元曲选》、《古今名剧合选》(简称“明刊本”)里也有所不同。

元杂剧版的大体上是沿用了《史记·赵世家》里的相关记载,而差异之处在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由横跨晋景公到晋灵公改为晋灵公时期;赵朔与屠岸贾都是晋灵公最信任的大臣,而屠岸贾灭门赵氏是出于政治考虑;程婴由赵朔的朋友改为大夫,而他与公孙杵臼商量后交出去的孩子也由别人的孩子改为程婴自己的孩子;程婴与赵孤藏匿山中也被改为被屠岸贾收为义子生活在屠府;韩厥在原作中曾反对灭门并给赵朔通风报信,改为放走程婴及赵孤后自杀成仁;甚至元杂剧里屠岸贾下令杀掉全国半岁以下的婴儿……纪君祥的元杂剧版以非常紧凑、紧张的戏剧性,刻画了不同人物之间的形象性格(如屠岸贾下令杀婴儿这段是为了突出他的心狠手辣),也更有戏剧效果,如赵孤被屠岸贾收为义子)。

6.三国成语故事 篇六

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国,领精兵三十万奔陈仓道口而来。陈仓口守将郝昭有勇有谋,更得大将王双相助,诸葛亮造云梯,制冲车,填城壕,掘地道,强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陈仓口还是久攻不下。诸葛亮郁闷至极,一时无措,无奈问计姜维。姜维仔细分析了陈仓城池坚固,兼守将郝昭(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坚持防御战,防御工事牢固,更得王双相助,认为不能硬攻,只能智取。于是建议诸葛亮暂停攻城,派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关隘要道防止敌方从街亭进攻,自己派人献书诈降魏国大都督曹真,暗里袭击曹军大本营祁山。曹真中计,损失兵折将,于是祁山攻克。祁山一克,攻克陈仓口指日可待。

七擒七纵的故事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就这洋,孟获等终于顺服蜀汉,听从管辖。

兵贵神速的故事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他足智多谋,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就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曹操有心想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侣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还有,你要慎重!”

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公孙康所杀。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张角率领农民起义,反抗朝廷,起义军头戴黄巾作为记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东汉皇帝为了镇压“黄巾”,下令各地招收新兵。这天,刘备正看招兵的告示,身后又挤过来一个黑脸大个儿,名叫张飞。两个人便商量一起去参军。刘备和张飞来到一个酒馆。他们正喝着酒,(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一个红脸大汉进来了,喊道:“快给我拿酒来,我急着去参军呢!”刘备见他身材高大,非常威风,就请他一起喝酒。这人名叫关羽,因为杀了本地的恶霸,才来到这里。刘备说:“我们一起干一番事业吧!” 三人喝完酒,一起来到张飞的桃园。他们在桃园里对天起誓,结为兄弟。这就是著名的“桃园结义”。

初出茅庐的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柴油 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使关羽、张飞等佩服得五体投地。

望梅止渴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7.三国历史故事成语故事 篇七

一、讲述历史故事, 诱发探究欲望

历史故事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趣味性强, 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因而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恰当地讲述历史故事, 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可以激活课堂氛围, 促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如在学习《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时,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炎黄大战蚩尤的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传说四五千年前, 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 其中黄帝和炎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部落首领。而在长江流域有个强大的部落, 他们的首领叫蚩尤, 相传蚩尤部落擅长制作精良坚利的兵器, 部众勇猛剽悍, 生性善战。有一次, 蚩尤部族与炎帝部族发生了冲突, 炎帝部族被击败, 失去了居住的“九隅”, 于是炎帝部族向黄帝部族求助, 两大部落联合起来, 在涿鹿地区大战蚩尤。从此, 炎帝、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经过长期的发展融合, 形成日后的华夏民族。然后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我们为什么会被称为炎黄子孙?为什么炎帝、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为当时及后世的人们做出了哪些贡献?这样,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二、编演历史故事, 加深情境体验

编演历史故事是学生体验历史情境的有效途径, 通过编演故事, 既可以使历史情境得到再现, 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 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故事情境的感染, 同时还可以增长学生的历史见闻和编演才能。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编演历史故事, 通过历史人物的演绎和历史事件的呈现,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让学生在情境参与中感悟历史,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掌握历史, 提升历史学习能力。如在讲授《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时, 教师可先讲解有关诸子百家中各家的政治主张, 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中各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思想成就, 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然后在此基础上编演一场新闻访谈节目, 让学生分角色扮演 (共六名学生) :主持人 (由一名学生扮演) 正在报道当前发生的热点新闻, 即一个老百姓 (由一名学生扮演) 因赋税过重, 生活困苦潦倒, 于是偷盗了邻居家的钱财, 被邻居发现并送到了官府, 针对此现象, 主持人分别请来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中的代表人物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 (分别由四名学生扮演) 评说这一现象, 其他学生作为现场观众, 可针对该现象向四位名人提问, 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样通过表演、评议、质疑, 既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 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增强学生分析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交流历史故事, 领悟历史真谛

历史本身蕴含着许多丰富、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 这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普及, 学生能够搜集到的历史故事越来越多, 这为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历史故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事先设定一些主题,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查找和搜集相关的历史故事,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 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历史, 领会历史的真谛,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学习《科学技术和世俗文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 围绕“明清时期世俗文学的成就”这一主题, 如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 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历史故事, 并整理成文, 然后在班上开展故事交流会, 畅谈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同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激活学生思维: (1)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 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人物形象?为什么? (2) 《水浒传》中你最喜欢和讨厌的人物分别是谁?为什么?世人对宋江这个人物褒贬不一, 对此你怎么看? (3) 《西游记》成功塑造了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孙悟空, 你如何看待孙悟空这一形象? (4)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着怎样的性格?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个形象?这样,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认识, 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真正意图, 从而学会欣赏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艺术性, 培养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磊.初中历史的故事教学法探讨[J].新课程 (上) , 2012 (5) .

8.口述历史 故事永流传 篇八

原本只能当作历史档案(archive)的口述历史,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逐渐走出档案柜,透过光纤电缆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在网络发达的现代,拜微博、youtube、土豆网等便捷的影音上传网站所赐,只要愿意敢秀,放在网络上,的确都有可能成为“国际大明星”,享受短暂的成名滋味。口述历史研究搭上数字化风潮,将原本只存放在档案室的数据,变成所有人都能看得到、听得到的生活历史(life history)。

天使岛30年的华人声音

去年是旧金山天使岛移民拘留所成立100周年纪念,华人历史学家谭碧芳(Judy Yung)和李漪莲(Erika Lee)合著的《天使岛》(AngelIsland:Immigrant Gateway to America)也在同年出版,在天使岛移民拘留所基金会(AIISF)网站上,则有“移民的声音”(Immigrant Voices),让民众直接听到这些曾经被关押在拘留所的移民描述他们当时的生活。

谭碧芳这位加州大学圣他克鲁兹分校的华裔教授,一直以来以追寻和收集华人移民在美的历史史料为使命,1980年她出版的第一本书中,即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访问了30多位华人移民;之后出版的3本有关女性移民的书籍,也采访了约300位女性。30年后《天使岛》的出版,当中更集结了2000名以华裔为主的各族裔人士,记录下他们口中当年被拘禁在天使岛上的生活。

“我1921年来美国的时候,才10岁,大学毕业后想要找工作,却怎么也找不到,为什么?因为我是个Chinese!”1921年来美的叶罗宾(Robertson Yee,皆音译)以浓浓台山口音的英语,描述他刚来美国的境遇。“工作找了6年终于有着落,可是做了3个月,又因为我是中国人被辞退了。”

叶罗宾、杨勇(Ying Young)和吴旺(Wong Woo)3位老先生的故事,都是《天使岛》书中的一部分,而他们访谈的影音纪录被天使岛移民拘留所基金会透过YouTube网站供全球观看。

口述历史必须透过有系统的问题,录音录像下来的内容并不是天马行空的任受访者发挥。曾在戴维斯加大(Uc Davis)进行为期两年口述历史计划的艾比尔(Georges Van Den Abbeele)指出,当年参与的加大学生约近30位,访问了约40位曾拘留在天使岛的移民,其中也包括华人。在进行口述历史前,学生们都要接受训练,学习如何问问题、借由问问题让受访者勾勒出自己的故事。

学生们访问完成后,再拿回来做剪辑,对话部分还做成详细的手稿,“有些手稿有两份,一份是英文,一份是老人家用普通话或方言的中文原文。”

运用广面临新技术瓶颈

口述历史除了是历史文献的一部分,由于它跃然于平面纸张的影音特色,一直以来被广泛运用在不同领域。哥大口述历史档案库成立至今,有不少影音资料都被运用在电影电视上,其中还包括好莱坞畅销电影。

1981年由华伦比提(Warren Bea~y)自导自演、与黛安基顿(Daine Keaton)合作演出的电影《烽火赤焰万里情》(Reds),描述一名美国记者卷入苏联革命的故事。这名记者真有其人,是上世纪10年代美国一位左派分子里德(John Reed)。该片在电影中引用了大量的口述历史影音档案,上映后不但获奥斯卡12项提名,华伦比提也因此片获最佳导演。

“口述历史”在美国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那时已经发明了录音技巧。

1890年出生的纳文斯(AllanNevins)可以说是美国正式研究口述历史的始祖,1940年他与助手在哥大创办口述历史计划(OralHistory Project),设立口述历史研究办公室(Oral History Research Office)。2008年,哥大将口述历史研究办公室改名为口述历史研究中心(Columnbia Center for Oral History)并设学位,哥大也成为全美第一所设有口述历史硕士学位的大学。

哥大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目前收藏的口述影音档案多达8000份,有自传、有后人对先人的描述、有经历重大事件的分享,有的仅数分钟,也有长达20甚至40小时的录音纪录。目前所有影音档案都存放在哥大图书馆内,民众可以在哥大图书馆网站查询,再到图书馆免费阅听。

另一个专门研究口述历史的“美国口述历史协会”(Oral History Association)则于1966年成立,全美各地的学者、教授以及独立研究者透过网络,分享执行口述历史的经验以及最新的影音保存技术。该协会并拟了一份导览,教人如何完成完整的口述历史。该协会目前有约600位会员,并与全国250个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和社团有合作关系。

由于影音技术因时空变迁快速,加上数字化,口述历史的保存其实比纸本文献更有保存的难度,不少保存口述历史影音档案的机构正面对如何把大量档案数字化并放上网的“困境”。

9.三国历史故事精选 篇九

公元2,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称帝,改国号为“魏”,东汉灭亡。

从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东汉王朝持续了1时间,产生了十三个皇帝。根据《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他们的姓名、年龄和在位情况如下:

光武帝刘秀,享年64岁,在位33年。

汉明帝刘庄,享年48岁,在位。

汉章帝刘炟,享年31岁,在位。

汉和帝刘肈,享年27岁,在位。

汉殇帝刘隆,享年2岁,在位1年。

汉安帝刘祜,享年32岁,在位20年。

汉顺帝刘保,享年30岁,在位20年。

汉冲帝刘炳,享年3岁,在位1年。

汉质帝刘缵,享年9岁,在位2年。

汉桓帝刘志,享年36岁,在位22年。

汉灵帝刘宏,享年34岁,在位22年。

汉少帝刘辩,享年16岁,在位1年。

汉献帝刘协,享年54岁,在位32年。

根据以上统计,东汉的十三位皇帝,平均年龄只有29.7岁,不足30岁,令人惊讶。虽然我没有查到可靠的数据,但是凭直觉,我觉得这样的年龄应该是低于当时全国人口的平均年龄的。皇帝享受最好的卫生医疗服务、享受最好的饮食,可是平均年龄居然这么低,令人匪夷所思。

东汉的十三位皇帝,平均在位时间是15.8年。在位最短的汉冲帝,只在位5个月,而汉殇帝,也只在位8个月时间,汉少帝的在位时间也不足一年。

在这些皇帝中,年龄最长的是光武帝刘秀。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虽然他有显赫的出身,但是因为推恩令和皇室衰落等原因,到他父亲那一辈已经彻底远离了皇族。他的家世并不显赫。他父亲刘钦只是个小小南顿令,而且去世得很早。在刘秀只有九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从此刘秀成了孤儿。他是在叔叔刘良的抚育下长大成人。后来他参加了绿林军,并逐渐显示出军事才能,一步一步取得统帅地位,最终打败王莽,灭亡新朝,建立了新的统一王朝。刘秀在位33年,是东汉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东汉时期最有作为的皇帝。

东汉的这些皇帝中,居然有一位婴儿皇帝,汉少帝刘隆出生仅仅三个月便被立为皇帝,不满两岁就死掉了。汉冲帝刘炳即位的时候也只有两岁,只活到3岁。

10.三国历史人物故事 篇十

张辽——曹操五子良将之一

张辽(公元169-222年)字文元,三国时魏国雁门马邑(今朔城区大夫庄)人,著名的军事将领。

张辽少年通武,本系汉武帝时朔州人聂壹的后代,因避仇而改姓,幼时为郡吏,并州刺史丁原以他武力过人,召以从事,让他带兵至京都,又从何进。何进派他到河北招募军队,何进败,张辽以兵随董卓。董卓被吕布杀死后,张辽又投吕布帐下为将,吕布占领徐州,很倚重张辽。后吕布在下邳被曹消灭后,张辽随归曹操。由于战功卓著,被任命为中郎将,赐爵关内候。

张辽一生几乎全部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他先后跟随曹操战山东、讨袁谭、灭袁尚、平辽东,在极端混乱的三国时代,结束“豪杰并起”、军阀混战的局面,使北方渐趋统一,这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

张辽不仅勇猛过人,有胆有识,而且精于用兵,善于谋略,建安20年(公元前2),张辽驻守合肥,孙权乘曹操进兵汉中之机率领十万大军来取安徽,双方在合肥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张辽率手下强兵将士800人冲锋陷阵,连杀敌兵无数,直冲到孙权帅旗之下。孙权大惊失色,部将闻风丧胆,不战而逃。后来发现张辽部下仅几百人,才又返回,把张辽包围起来,面对重兵围困,张辽毫无惧色,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杀进杀出包围圈数次,竟无人能够阻挡。孙权围城十几天未果,只好撤军,张辽又乘胜追击,连打胜仗。这一次激战,张辽打出了魏军的军威,也显示了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曹操闻讯,非常赞赏张辽的胆略和才识,遂拜他为征东将军。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二)

典韦——东汉末年猛将之一

典韦形貌魁梧,膂力过人,有大志气节,性格任侠。其时同乡刘氏与睢阳人李永为仇敌,典韦便为刘氏报怨。李永曾任富春长,家中备卫甚为严谨。典韦驾车,载着鸡酒,伪装正在等候别人的闲人;当李永府前开门,李永亲自出府时,典韦便怀匕首向前截杀李永,并杀李永妻,再慢慢走出来,取出车上刀戟,步行离去。由于李永的居所邻近市,此事发生后全市惊。从后而追者虽有数百人,但却无人敢近。典韦行了四五里,遇上李永伴众,双方转战不久,典韦脱身而去,自此为豪杰之士所赏识。

兴平年间,张邈与曹操决裂,并伺机偷袭曹操,典韦转投曹操,隶属夏侯惇,随夏侯惇四处征战,数次杀敌有功,被拜为司马。

后来曹操又拜典韦为都尉,引置于左右,让他带领亲兵数百人,常在军中大帐巡绕。典韦人既壮武,其所带领的亲兵都是严格挑选的战卒,每次战斗,典韦部队都常先登陷阵。典韦后来又迁为校尉。他的性格忠诚谨重,常于早上侍立终日,夜晚便宿于帐左右,甚少归府私寝。其人甚好酒食,饮食份量兼人,每有赐食于前,便大饮长喝,左右相属之人,都为典韦供给自己的酒食,曹操大壮其为人。典韦又喜欢携着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有谚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建安二年(公元1),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而独挡叛军,击杀多人,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三)

魏延——悲屈的军事奇才

魏延(?—234),字文长,义阳(今河南信阳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初随刘备作战,智勇双全,勇冠三军,深得刘备信任,刘备称王后受封汉中太守,后诸葛亮北伐,任征西大将军,曾经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奇谋”,但未采纳。魏延为人孤高,深明大义,多立战功,在后期尤其为诸葛亮所倚重。但是性格上比较矜高,有些叛逆性(这个“叛逆”不是古代意义上的谋反,而是现代意义上的,比如我们会说某个小孩子挺叛逆),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时常发牢骚,不懂得处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与杨仪势同水火。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不甘心就此撤军以及不能容忍兵权落到死对头杨仪的手中,而擅自违背诸葛亮撤兵的遗令,率军烧毁栈道、攻击杨仪。最后被冤枉成谋反,遭受“夷三族”的悲惨后果。

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1]依《三国志》补注《魏略》的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

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唯独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诸葛亮爱惜二人,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

许褚——曹魏开国功臣之一

许褚(chǔ,见《辞海》)字仲康,谯国谯人。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与葛陂贼交战时在箭矢耗尽的情况下掷石攻敌,后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诈作与贼和解并以耕牛交换粮食一但在牛突然狂奔的情况下拿着牛反方向行百余步,由此在淮汝一带的人提起许褚之名皆畏惮。随曹操屯官渡时发现欲谋害曹操者,将刺客全部杀掉。关中之战时在身披重甲的情况下左手掩面,右手控船浆令曹操安然成功渡河,上岸才发现早已身中数箭,在与马超、韩遂会面时只让许褚相随,期间马超欲袭曹操,但听闻许褚之名兼怀疑从骑就是许褚,便问曹操虎侯安在,曹操指着许褚,许褚怒视马超以令他放弃。当曹操去世时许褚哭至吐血,曹丕其迁作武卫将军,负责宫中安全。曹叡继位时封其为牟乡侯,谥曰壮侯。

说起许褚,就让人想起“腰大十围”,这个十围是多大?先不说这个尺度,首先来说,许诸绝对是虎背熊腰。曹操收他时,他自述“双手扯二牛尾倒行100余步”可以看出,他的力气有多大,后来的许多小细节都描写了他的力气。许褚与吕布斗20合,胜负不分。

与马超之战,马匹困乏,各回军中,换了马匹,又出阵前。又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了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两军大骇。两个又斗到三十余合,褚奋威举刀便砍马超。超闪过,一枪望褚心窝刺来。褚将枪挟住弃刀。两个在马上夺枪。许诸力大,一声响,拗断枪杆,各拿半节在马上乱打”证明两人武力相当相近。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四)

孙尚香——孙权之妹,刘备夫人

孙尚香是三国时期的主要女性人物之一,又称孙夫人。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才智敏捷,性格刚强,有其诸兄之风。

赤壁之战后,嫁给左将军刘备。常以侍婢百余人持刀护卫,刘备每与相会,常恐遭遇不测。建安十七年,刘备入蜀,孙权派人接回孙夫人,孙夫人想将刘禅一并带走,被牙门将军赵云夺回。此后不详。据史料文献所悉,孙坚育有五子二女,而长女已嫁给曲阿人弘咨,所以普遍所认知的孙夫人应为次女。

关于孙尚香的一生有许多种的说法。但无论历史上是哪种真正的结局,让后人值得肯定的是,孙尚香是纷乱的三国时期中一名杰出的女英雄。在她的身上,无不体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英雄气概。

曹爽——三国魏大将军

曹爽(?—249)字昭伯,小名默,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大司马曹真之子,曹操族孙。年少时谨慎持重。魏明帝曹睿为东宫太子时,很器重他。明帝即位后,即任他为散骑侍郎,累迁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转任武卫将军,殊宠有加。明帝卧病时,诏入寝宫,拜为大将军并假以节钺,处理军国大事,与司马懿并受遗诏辅佐少帝。

齐王曹芳即位,加侍中,改封武安侯。初本谦虚谨慎,凡事皆与司马懿商议,不敢专行,司马懿亦以其为国家肺腑,以礼让之。后丁谧、毕轨等蛊惑,把曹爽一步步拉向深渊。凭官高权重,任用私人,委诸弟及党羽何晏、邓飏、李胜、丁谧等以高官,朝廷大权几乎为其垄断。还利用职权,广置田产,窃取宫中禁物,妻妾成群,玩弄先帝嫔妃,车服拟于皇帝,胡作非为,难以列全。并纳邓飏等言,不听太傅司马懿劝谏,出兵伐蜀,结果空劳民伤财,且军马死伤惨重。

司马懿称疾退避,伺机制服曹爽。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少帝谒魏明帝曹叡墓高平陵,曹爽兄弟皆随行。司马懿率其兵马,关闭各城门发动政变。上疏罗列曹爽种.种乱法与不臣之状,假皇太后令,免曹爽兄弟全部官职。曹爽不用桓范之计,以为尚可“不失作富家翁”,放弃抵抗。最终,曹爽兄弟及党羽全被处决,并夷三族。史称“高平陵政变”。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五)

孙皓——昏庸暴虐的三国时期吴国末帝

孙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一说字元景,出自《册府元龟》)一名彭祖,字皓宗。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公元264年-280年在位。吴大帝孙权之孙,孙和之子。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四年后在洛阳去世。

据《江表传》记载,孙皓初立时,下令抚恤人民,又开仓振贫、减省宫女和放生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一时被誉为令主。但很快他便变得粗暴骄盈、暴虐治国,又好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另外,他也把拥立自己的濮阳兴和张布杀掉(据说他们后悔拥立孙皓,被他知道而被杀) ,又曾迁都至武昌(今鄂州,非武汉),大兴土木。

孙皓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生性多疑且残暴,设立诸多酷刑。他曾杀死或流放多名重要宗室,如杀害孙策之孙孙奉,流放孙霸二子,诛杀孙奋及其五子,杀死异母弟孙谦、孙俊等。对大臣,他也常常施以重刑,仅丞相一级的官员为例:除张悌在亡国之际战死外,濮阳兴被流放处死,夷三族,万彧被谴自杀,全家遭流放;陆凯死后数年,全家被处以流放。此外,孙皓非常迷信,常凭借运历、望气、筮卜、谶语之类的原因来决定如迁都、用兵、皇后废立等重大事件,并因此一直坚信自己将统一天下。

上一篇:正当防卫论文范文下一篇:三年级下册m6u2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