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通用11篇)
1.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篇一
现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而且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还有一些初中科学课堂,虽然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但少有让人怦然心动的。究其原因,无非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就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生为本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
叶澜教授曾经讲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传统课堂教学则把传递知识的价值视为重中之重,这样高效课堂就不可能得到实现。如果把课堂教学演化成以完成认知目标为宗旨的课堂和演绎“教案”的过程,就会制约师生的活动,导致课堂教学程式化,非常的机械和沉闷。这样的课堂就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实施初中科学教学时,我们应根据教材知识的内在体系,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并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把课堂演绎成学生获取新知和探寻真理的乐土。
笔者在今年的温州市精品百课展示课《地形和地形图》中,对地形图的教学抛弃了传统的设计: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地形部位和等高线地形图,并让学生识别。这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没有自己获得新知的体验。笔者做了一些创新设计:用海绵制作了各种不同的地形模型(山地、丘陵、盆地),4人一小组,随机发给每组,学生亲身体验将三维的地形特征转化为平面的图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自己亲手画出来的等高线地形图,得出各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点,根据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山坡的陡缓,标出地形部位。然后将每组学生的作品进行实物投影,让学生将地形图与模型一一对应,并各抒己见、讨论总结。
二、联系生活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科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并受生活的启迪。在一定程度上,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科学新知识,影响科学学习的效果。有效的科学教学需做到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和已有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将生活中科学问题集中展现在课堂,并借助生活经验思考科学问题,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如,笔者在《地形和地形图》中对地形的教学时,给出了温州的几个地点:乐清雁荡山、瑞安万松山、文成大峃镇和温瑞平原的照片,判断地形,这些都是学生最熟悉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原来故乡有这么多地形。然后百度一段文字材料介绍家乡温州的地形特点,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并且安排了关于地形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思考题,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养成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习惯;(2)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的需要,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和当地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道理;(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后努力改变家乡面貌的感情。
三、实验活动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支点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活动为基础的学科。在科学教学时,让丰富的科学事实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才能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不进行实验活动和探究,就无法学到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无法感受到探索自然科学的乐趣,也无法真正地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
如,在《大气的压强》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大气压,笔者让学生用挂钩、饮料、吸管设计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作解释。更巧妙的是教师事先在吸管上做了手脚:有些吸管上被剪了小洞,有些吸管完好无损。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体验了大气压的存在,知道了用吸管吸饮料是由于大气压。对“为什么吸管上被剪了小洞的话饮料就吸不上来了”这个问题进行了小组讨论,因此对大气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情境教学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纽带
初中科学具有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明显的作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入多媒体等丰富的教学手段,从实际的生产或生活中,从现实社会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中选取素材,也可运用科学实验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近几年电视节目里魔术很流行,于是笔者将其作为情境搬进了课堂,并作为导线贯穿了《大气的压强》一堂课的始终:通过“魔术大表演—魔术大揭秘—跟我学魔术—生活中的魔术—历史的魔术再现—创造魔术”六个环节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以“生活中处处有魔术,魔术中处处有科学”结束。
总而言之,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科学课堂最关键的支撑点和根本出路。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行为,以学为本,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安媛。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的尝试.天津教育,(2)。
2.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篇二
一、科学教学中关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获取知识过程中其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知识的情景.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 受生活的启迪.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 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 教学中学生能否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新知识, 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有效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活动中, 我注重联系学生实际, 创设情境, 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科学、理解科学.例如, 当讲到参照物时,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经验, 例如, 并排等候红灯的汽车, 当自己的车先动时, 发现旁边的汽车在后退;又如, 在观光电梯上升时, 看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感觉, 根据这些生活经验通过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就可以上升为科学知识,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要“使科学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件来创设问题的情境.选择一些身边的事例, 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 让科学现象进入课堂, 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 提高学生分析身边出现的各种科学现象的能力.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科学的认识过程,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 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而, 有效的科学教学应做到“两个激活, 三个有利于”.两个激活, 即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 (生活经验) , 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 (知识基础) ;三个有利于, 即有利于将生活中的科学问题集中展现在课堂, 有利于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科学问题, 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科学教学中以实验为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 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应构建以实验为主线的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领悟科学、理解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开齐开足教材中所有设计安排的实验, 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 然后通过分析、对比、推理等得出相关的科学规律.不仅如此, 我认为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创新的实验研究,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在科学的海洋中做到乐学、好学和善学.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
(一) 用实验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过程也是如此, 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更主动地学习, 更容易获得学习的乐趣.如果我们在新课引入中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我想就基本成功了, 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 在讲述“电磁感应现象”时, 我先演示两个小球 (一个有磁性、一个没有磁性) 通过电磁阻力器的实验, 学生首先感觉是小球受到阻力或者电磁阻力器有磁性, 当我告诉他们球的直径远小于电磁阻力器的直径, 所以不会是阻力的影响;电磁阻力器的材料是铝, 不是铁磁性材料, 学生更惊讶了, 然后我告诉他们其实小球在下落的时候铝筒中有环形电流, 也就是有部分机械能转化成了电能,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种电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这样引入,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有利于学生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
因此, 在教学中用一些新奇、生动的实验引入新课,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惊奇是科学的种子, 当惊奇有趣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会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好奇的心理能促进他们去思考、去探索, 这时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表现出来的“有认知矛盾, 又无法解决”的心理特点,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 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其情感体验是不相同的, 特别是在用实验引入新课时, 学生能亲自参与进来, 会进一步激发兴趣.
(二) 用实验突破难点, 维持学生的好奇心
教学中有部分知识的学习, 学生有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的形成最常见的就是:知识太抽象或者学生觉得知识太生疏.如果我们不能对这样的难点加以突破, 或许就会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障碍, 不仅如此, 在遇到学习困难时, 也会逐渐消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自己琢磨和借鉴同行的一些创新实验以达到难点突破的目的.例如, 在讲述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时, 学生很难理解两个分子之间怎么会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呢?为了让学生明白在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的这种和谐共存关系, 我就在两个分子模型中放一根弹簧和一根橡皮绳 (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橡皮绳处于拉伸状态) , 当两个分子模型距离增大时, 拉力大于推力类比引力大于斥力;当两个分子模型距离减小时, 推力大于拉力类比斥力大于引力, 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在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的和谐共存关系.
(三) 用实验建构课堂,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根据我们学校初中四年制的特点, 学生学习的时间是宽裕的, 我觉得一年的复习时间如果都是习题演练、老师讲评的话学生会觉得很枯燥, 所以我结合实际适时地组织一些创新实验课,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 并观察到让自己异想不到的现象, 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这样会使孩子们有更强的学好科学并尝试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行动.例如, 在复习液体压强后我提出问题:能不能做一个会喷水的气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废弃的可乐瓶、胶水等简单的材料制作了一个可以喷水的气球, 当创新实验现象很明显, 学生都在为自己的成果欢呼的时候, 引导学生对气球为什么会喷水做分析, 这样的课学生非常喜欢, 也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 同时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就在生活中, 使他们对科学的学习更具兴趣.
三、科学教学中要善于对知识进行分类与归纳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广义的知识分两大类, 一类为陈述性的, 另一类为程序性的.所谓陈述性知识就是指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 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一般通过记忆获得.比如空气的成分是什么?常见的酸、碱、盐中可溶的物质有哪些?发现电磁感应的科学家是谁?等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的知识, 它主要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程序性知识的本质是由概念和规则组成, 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知道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中的电流如何求导体的电阻?知道传染病流行的环节怎样分析预防和控制禽流感流行的措施, 等等.
知识分类学习和教学对于教师有效地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都具有明显的效果.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践谈谈如何依据知识分类学说有效地优化初中科学教学.
(一)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是指为学习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以达到加深对学习材料记忆的教学策略, 对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来说, 精加工策略是非常有效的.比如在给学生介绍地球的大小时, 可以将地球的平均半径6 371千米、极半径为6 356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记成“庐山起义”、“庐山无路”、“庐山齐爬”这样诙谐的词语帮助学生记忆.
2. 组织策略
组织是把分散、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方法.组织可以表现为多种具体的形式:有“描述策略”, 比如在学习热机的四个冲程后, 将热机的工作特点用“42211”加以组织, 即“4个冲程, 活塞往复移动两次, 飞轮转动两周, 对外做功一次, 是一个工作循环”;有“归类策略”, 即将分离的项目按类别组织成一个序列, 以减轻记忆项目的数量, 比如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后, 让学生以“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的规律加以记忆;还有“表象策略”, 即将言语形式的信息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信息.又如, 在学习铁合金后, 将生铁、钢、熟铁等的含碳量用数轴上的区间表示, 学生就非常容易编码、记忆.
上述这些策略比较适合于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对于复杂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采用组织策略往往表现为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分析的方法.例如, 在学习酸、碱、盐后, 对物质敞放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和减少的加以比较分析;在化学复习中可以将初中阶段学习中出现的显蓝色的物质加以归纳;将物质的常见俗称归类记忆;等等.既能减轻记忆负担, 又能加深理解.
3. 复述策略
复述是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如学生为了记住某些学习材料, 反复一遍遍地诵读、抄写等, 例如, 在每次测试前要求学生对已有的笔记内容加以复习并和同伴相互抽背就是一种复述, 经验表明这种方式对学生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有很大作用.对于复杂的陈述性知识, 复述不等于简单的重复感知, 而是在感知学习材料时对重点、难点和要点用划写、圈号、加标号等方式将其突显出来.
(二)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 概念的教学策略
按照概念的抽象水平, 可以把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前者指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 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获得.如鸟的本质属性是“有羽毛”, 我们可以从各种鸟身上看到.后者是指事物的本质属性, 不能通过直接观察获得, 必须通过下定义来揭示.例如, 物理中的“速度”概念, 人们无法观察, 只能通过下定义“速度=距离/时间”来揭示其本质属性.概念的类型不同, 教学方法也不同.
一般认为, 具体概念的教学要经过知觉辨别、假设、检验假设和概括四个阶段, 比较适合采用发现式的学习.例如, 学习“氧化物”这个概念时, 首先展示多种氧化物的化学式;其次, 假设“氧化物中只有两种元素, 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再次, 举出更多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检验这个假设, 使假设进一步精确化, “一种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 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最后概括揭示氧化物的本质特征.在这种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切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 尽量多给学生提供与概念相关的信息, 和学生一起分析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然后用具体事例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 例—规教学策略
例—规法是指首先学习、分析规则的若干例证, 然后从例证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学习策略.它属于发现学习或研究性学习的范畴, 从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来看, 它属于上位学习.例如,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学生提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量、物体的体积、物体浸入液面以下的体积、等等, 在学生活动探究后归纳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在有些情况下, 呈现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 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则;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教师要把“思维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阶梯, 设计成一个个问题, 引导学生拾级而登.
3. 规—例教学策略
规—例法是指首先学习、理解规则的涵义, 然后借助于例证加深对规则的理解和应用的学习策略, 它属于接受学习的范畴, 它符合同化理论中的下位学习模式, 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在学完了化学方程式计算后将计算的思路用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必要的练习来加深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这样又经常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容易走入“题海战术”的误区, 在当前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 教师应该注意习题的精选, 对同一规则设计各种练习和变式, 让学习者了解规则可能的变化, 促使程序性知识由陈述文字变为行为方法, 将规则应用的各种变式让学生掌握即可.当然, 在将规则进行应用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更简便的方法, 比如解题技巧, 如在物理中用到极值法、等效替代法等;在综合题的分析中给学生一些分析解决问题的程式, 比如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教学中, 教会学生四个步骤:第一步, 分析题目中有没有直接告诉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第二步, 如果没有, 是否可以通过题目中已知质量求出一种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第三步, 如果前两步分析发现都不能求算, 则用差量法分析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第四步, 最后, 采用设未知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解题过程中就知道解这类题目的办法一共有4种, 逐一探讨就可以解决问题.提供从例子到规则和从规则到实例的可逆学习途径, 使学生能体会规则的运用.例子的作用在于让学习者通过例子来学习使用规则, 因此这些例子要设计为可交互的, 通过学习者自己思考, 动手演练, 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从例子到规则和从规则到实例的学习.同时设计即时的反馈和多种多样的师生互动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程序性知识时得到及时的指导.
3.初中科学教学有效性探析 篇三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有效性
传统初中教学由于对升学率的追求,导致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只注重讲授、分数,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难提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重点,本文主要从以下几點来分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初中科学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猜想,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解决学生自己在猜想的过程中的胡思乱想和猜不到点子等问题。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在合理科学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猜想。一般来说,对于难度比较大的教学内容,教师一定要做好铺垫工作,这样就便于引导学生猜想的科学性和向上性。另外,让学生在进行猜想的时候,对于很难理解的问题,应该配合实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可避免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出现大的偏差,猜想教学对于这门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光的折射课程中,学会可能会问光在空气和水中都是直线传播,那么在水面处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让学生就这样猜想,显然学生会很盲目,也不利于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借助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中总结出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做完实验后,教师可以给出问题进行提问,这样学生就可以对实验进行回忆,进行大胆的猜想。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猜想,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利用现代化设备把学生引入科学情境
由于初中科学教学的内容比较模糊和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觉得枯燥乏味等。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的设备也在不断的改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及手段已经在整个教学中运用起来,科学教学也不例外,而且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把抽闲模糊的概念,用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立体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原本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模糊的内容也变得清晰。例如,在教授“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电脑演示的方法,在电脑中模拟出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持续运动的现象,让学生明白小车在不受摩擦力影响的时候,是永远也无法停止下来的,这样也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也就会自主地去探索知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采用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进入到想象的境界中,亲身体验知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觉得有意思、有感觉,他才会愿意去学、去探究,这样,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加显著,教学才会更加的有效果。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一般中学生对于故事都比较有兴趣,因此课堂的导入,教师可以用与教学内容比较贴近的故事、典故、预言、谜语等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中。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讲述一些相关课程内容的故事等,创设出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都能安静认真地跟着教师的思维去想象、去理解课程的内容及知识的结构。例如:在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程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故事:某博物馆内放着一块金子,底下还写着一行字,如果谁可以不借助任何东西把金子拿走,金子就属于谁。但是自博物馆开馆以来,金子一直在原地未动。用这个小故事首先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去想为什么?这样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因此,情境的设计对于初中科学教学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也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知识
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自然现象有自己的理解,这些理解有对的也有错的,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了一定的固化。因此,在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时,这些形成在学生思维中的定势难免会影响到学生正确的理解。例如,学生看到木块会浮在水面而铁块会沉到水底,就会认为木块受到的浮力大,而铁块受到的浮力小,显然这种认识是先于知识的,要克服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不受之前自己理解的影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以及变化,学生自己的概念和科学的概念也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对比中,学生就知道了自己存在哪些方面的错误理解,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就会注意到。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概念用实验的方法来改变纠正,在科学教学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育工作者也都实践着新课改的精神,许多教师也都改变着传统教学的方法,使之更加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初中科学课程中的教学有效性改革,教师还存在不足,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探索,争取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翀.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2010(1).
[2]胡建国.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生之友中考月刊,2010(6).
[3]许良.关于初中科学教学原则的探究[J].专题论析,2010(7).
4.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篇四
一、确立科学合理的有效教学的目标在科学有效教学的目标上,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突出主体,预设目标。课堂应该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指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课堂行为、情感的变化、学习的结果,从学生的角度叙述学习的目标指向,让教学向学生本位转变。
2、细化要求,确立目标。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行为方式来制定,做到精确化、标准化、具体化,可以理解,可以操作,可以把握的,并且具体到可以根据逐渐实施的一些过程来制定的。
3、层次分列,差异共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允许在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历上的差异。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差别而设计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
这些都是学生都能达到的,从低到高层次上逐渐实现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来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收获探究的乐趣。
4、重视学生,注重生成。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产生深刻的思考,留下弹性的空间,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动态生成,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引导,提升学生的境界,培养学生的品质。
二、优化高效优秀的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板块化。教师对科学教材的知识和外延进行充分理解和内化,在对学生思维预测的基础上,将很多的知识点设计成若干板块,并实施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去倾听去发现,并根据思维实际来调整教学,为产生生成服务。
2、教学结构板块化。教师要制定规范有序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思路要更清晰,趋向开放性和深刻性的特点,比如,设计复习铺垫和课堂小结的环节,密切联系基础知识,取舍重点难点,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在这个环节中,科学教师可以注重情景铺垫、自主探索、知识迁移等结构的优化,总结科学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并解决问题,并让教学更加抽象和概括化,切近问题的本质。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拓宽视野,融进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择更好的内容进行加工,创设探究情景,设计出更多的研究切入口。
3、训练角度板块化。教师要全面了解和关心学生,求得学生最大程度地发展,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出“练习超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分为基础题、提高题、竞赛题、拓展题等。这样学生可基本有发展,能力也得到发展,通过学习和巩固,运用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科学弹性作业的设计和完成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把握学生心理的有效策略
教育是人与人在心灵上的微妙的接触,学生对老师的情感要求超过了学生对知识的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之间更好地交往,让师生更加平等地沟通,让课堂更加轻松愉快。
1、建立和睦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对话者,实践者。在科学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成为小老师抒发个性化的见解。
2、创造愉快的心理情境。学生的内心非常敏感和细腻,教师的言行将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的愉快的学习的环境,教师要用饱满的精神面貌,高涨的情感感染学生,并给予学生信任、真诚、关心和尊重、鼓舞和信心,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的优点得到更好地发挥,收获成长的喜悦。
例如科学教学中,探究水的沸腾的试验时,水的沸点是100度,但学生测出来是98度,学生立即对书上的结果进行质疑,并和教师一起科学的质疑,教师和学生的质疑,能够让师生一起分享知识,让学生收获帮助和启迪。
四、积极发挥教师评价的妙用
1、重视学生的感受,运用即时评价。教师要运用眼神、动作、肢体等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即时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收获及时地进步。
2、体验学生的感受,运用差异评价。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评价尺子,对学生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评价,这样能够让学生获得激励,产生成功的体验,增长学生的自信心。
3、分享学生的感受,运用延时评价和即时评价。教师要及时分享学生在科学教学中的感受,并珍惜学生的情感和体验,给予高度的评价,给学生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帮助学生之间交流和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并让学生形成乐于学习,乐于探究的优秀品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成长,收获的是心灵的成长。
5.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篇五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活起来,以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为什么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不起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一部分原因也得归于老师在设计活动时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应该说没有顾及到不出彩学生的特点和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态度。我们一旦擅自拔高了他们原有的知识和探究能力,那探究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所以说,我们在设计科学活动时,首要考虑的就是我们学生的兴趣和接受度的考量,毕竟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探究的实践者,设计出与他们实际能力相符的活动方案,在很大程度上能保证科学探究活动地顺利开展。
1、引导学生寻找感兴趣的问题。
所谓“科学探究”就是一种学习方式,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个创设的情境中,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针对某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解决问题。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如浙江省著名的科学教师邵锋星在教学《水和水蒸气》时,离上课还有三分钟时,老师走上讲台,问学生当地有什么名胜古迹,随后请小朋友选择一个景点,用湿巾把名称写在黑板上,向大家介绍。上课了,“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刚才写在黑板上的字,大家有什么发现?”学生亲眼目睹了用湿巾写的字
由清晰逐渐淡去,直至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全过程,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一个简单的课前热身,一个常见的生活现象,了无痕迹地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生活情境,善于利用情意需求,让学生在源于生活,指导生活的全新知识体系中形成乐于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研究的科学素养,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当然,有些时候,学生可能对探究对象在启始阶段并没有很强的兴趣,对这种情况,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是一种有效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别人看,让别人来欣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同学间的认同和肯定,获得成功感,能够进一步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2、帮助学生选择有价值的问题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前,首先应该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筛选,从中选出比较容易完成的、确有价值的问题,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
人是天生的探究者。我们的科学探究正是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的,科学性的问题最好是学生身边所熟悉的现象或事物引发的,并且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科学性问题,是有效科学探究的前奏。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执教《空气》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这位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空气的了解,然后给学生一个保鲜袋,再让学生玩玩空气,通过玩,再发现空气的特点,并且大家交流自己的发现。大部分的老师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提问:关于空气,你们还想研究什
么?这样一引导,学生的思维很散,他们会提出一些比较肤浅而且不值得或是根本不需要探究的问题来,那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上时间浪费了不少,可是真正想让他们探究的问题没有提出来,出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这位老师在大家交流了对空气的发现后,又拿出一个汽球吹给学生看,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了起来,然后又拿出一个饮料瓶,把汽球放进瓶子里,并且套在瓶口上再吹,但老师没有马上吹,而是问学生能不能吹大,大部分学生都说能吹大,然后老师请学生上来吹,结果与学生的猜测不一样,这个时候这位老师便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是什么原因呢?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便产生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由此开始。
二、让学生进行充足的有效的探究。
比如在教学《饮食与健康》一课,我引导学生在组内、班内分两个层次来统计喜欢吃的食物,观察统计结果,思考、讨论是否最喜欢吃的食物就含有所有的营养,促使学生意识到:“没有哪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食物要均衡、全面,不挑食,不偏食”。统计中的每一食物又可以为分类作准备,分类就可以分析每一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因此,这一环节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静心统计,仔细观察,充分讨论,正确分析,深刻体会,这样铺展开来,挖掘下去,充分展现了这一活动的价值。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产生了很多思维火花,有了很多的收获:知识上、方法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动手做的充足时间。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要从多方面去尝试,还要尝试错误,其间,学生的思维在逐渐地发展,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有时会产生顿悟。这一过程需要时间,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时间,设计探究活动的时间,如果设计得恰到好处,教师就没必要“快点”之声叠起,扰乱学生的思维,影响探究的实效性。
三、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有效的指导。
学生探究时,教师必须俯下身子,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中,及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点拨,不能完全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在探究中“学有所思,思有所为,为有所获,”才能保证教学的高效性。
现在的科学课堂经常会出现“一动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教学现象。组织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支点”,是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组织教学的好坏,不仅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项融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富于创造性的工作。我们在学生探究时,可以用适当的评价来吸引学生,也可以采用口令,树榜样,呈现新鲜材料方式来调控课堂,也可以用时间来调控。记得看章鼎儿老师在上《橘子》一课录像课时,学生在剥桔子,数橘瓣,挤桔汁,尝橘水后,已经兴奋到停不下来的程度,这是,只见章老师不慌不忙的拎起一盏自制的点燃的小橘灯,静静地伫立在同学面前,慢慢地同学们都被章老师的小橘灯吸引过来,教师不用一句话,控制了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老师的教学功力和智慧。除了调控,教师在学生活动中的指导也影响着探究的有效性。学生探究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排查最佳的方法,择清思路,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于不同的指导,甚至手把手的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完全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实效性。这样做并不违背自主性的原则,小学生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要付出了努力,获得了成功,期间不论教师给予多大的帮助,多数学生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都会非常喜悦。如果教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中去,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加上认知水平有限,缺少教师适度合理的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就会变得探究目的不明确,甚至偏
离方向,导致探究失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探究失去信心。所以,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合理指导,帮助学生把握探究的方向,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教师的有效调控和指导,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金手指”,确保探究活动有序、高效的展开,使课堂充满智慧,才不会和新课程理念“形似而神离”。正如有人所说:“知识,只是能让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在探究性的科学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它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计划,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当然作为小学生,尤其作为刚学习科学的小学生来说,刚开始进行课外探究时,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教师大量帮助,这就要求教师要重新定位探究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此时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可以依托的协助者。
6.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篇六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育部门和教师不懈地追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也很普遍。本文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的,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 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课堂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已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课的学习逐步让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能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身边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做到这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进行探讨。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
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二、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的?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这是从新课程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
三、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转变思想,真正重视科学课程。在小学阶段多数科学课教师均为科学兼职教师,专职教师缺乏,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课时安排过多。学校、师生在思想上没有很重视这门课程,教师在课前教材解读不深刻、目标定位不准确、探究材料准备不充分等等,不能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因此就不能保证科学课的质量。先从教师的思想上改变科学课不重要的观念,其次是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只有真正认识了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课堂的有效性才能被充分实行。
(二)改进教学策略,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在课堂教学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从教学目标入手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入手,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力争实现较大的教学效果。
1.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我们首先要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深刻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向于全面性——既提高其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教学目标尽可能用清晰明确的语言陈述,易于理解;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的行为和情感变化等,避免用“教师行为”代替“学生行为”;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要因目标而限制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2.合理巧用电教,化难为易。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虚实互补,让学生不感觉生疏,大大的提高学生兴趣。例如,《时间在流逝》一课:抓住学生都非常爱看动画片一点,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大家都很爱看动画片,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学生兴奋起来,看后进行提问:“现在请大家思考估算一下刚才的动画片几分钟。”最后,同学们总结出:时间在做快乐的事情会感觉度过的很快,但时间没有快慢。
3.突出探究,保证有效课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一是依据探究程序,明确课堂探究的重点。探究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交流评价。”二是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探究时间。三是把握好探究的开放度,实现由扶到放。
4.合理运用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
多向合作探究学习,既要分工,又要合作。例如《水的三态变化》一课,为了让学生熟记水的三态变化,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要想快速地闯过关卡,欣赏美景,小组各成员必须做到通力合作:有出谋划策的、有写字的、有涂颜色的,有画画的。实践表明,合作好的组的确要比合作差的组闯关速度快很多。
(三)创设情境,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亲其师,信其道”这一名言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对你有感情,就会喜欢你所教的课。教师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该关注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学习者、合作研究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从语言到行为,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并认真倾听和接受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四)课外升华,“课有尽而意无穷”。有效的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延伸到课外,实现教学的升华。尤其是科学学习,可以说生活处处是科学学习的课堂,受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的资源融通共享,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只有我们不断思考,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3.夏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对策》(ol)
7.浅谈初中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七
一、初中科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 提问不够适度
一些教师设计的问题有时候过于浅显, 学生在进行分析和评价时的思考深度不够;有时候则过于深奥, 学生很难参与进来, 严重打击了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2. 提问没有针对性
部分教师在设计提问时没有针对性, 往往是随心所欲地想问就问, 以至于很难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和热点, 从而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
3. 提问缺乏互动性
在课堂提问中, 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单向性, 比如, 普遍存在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教师自问自答的现象, 实际上就是提问缺乏互动性的表现。这种传统的方式会影响师生和生生之间观点的碰撞, 从而降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初中科学教学有效课堂提问的方式
1. 将兴趣作为课堂提问的先导
如, 在《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这一堂课中, 关于婴儿是怎样从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这一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如下提问:“老师在小的时候经常问爸妈我是怎么来的, 你们有没有问过自己的家人呢?他们给了你们什么样的答案?”学生听后自然会很感兴趣, 课堂气氛也随即活跃起来, 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就相应会提高很多。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教师在进行初中科学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首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 从而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学习科学。其次, 在讲授课程时将他们感兴趣的事例以提问的方式引入, 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兴奋点, 提高课堂效率。
2. 问题设计要适度、适当, 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比如, 在《细胞分裂》这一课中, 针对“人体的细胞很多, 但最终是由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的”这一问题, 如果不进行设计, 直接向学生提出:“你们知道人体中有多少个细胞吗?”就会使学生无所适从, 从而给出多种多样的答案, 不仅会让讨论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 还会让问题偏离主题, 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因此,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坚持启发性和新颖性的原则, 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乐于思考, 勤于思考。另外, 提问的设计还应该在教案中体现出来, 尽量避免随意提问。
3. 问题要进行分解, 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提问
对于一些抽象、枯燥的问题, 讲授起来难度相对较大, 如果在提问时问题面更广的话, 非常容易使学生不知道从哪方面进行思考, 进而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应该将问题分解, 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提问, 并逐步进行引导。
总之, 教师应该善于抓住课堂提问的每一个环节,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使课堂提问起到纽带的作用。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师生之间教学互动的桥梁与纽带。首先简单描述了当前初中科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引出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式, 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课堂提问,互动
参考文献
[1]吴方华.课堂提问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5) .
8.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篇八
一、兴趣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初中科学概念、规律较多,而且有些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的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利用科学史实激发学习兴趣
一些科学史料中的典型事例,可以用来讲授新课。例如,讲《简单磁现象》,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来讲授新课;讲阿基米德原理时可以引用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或曹冲称象的故事来讲授新课。这种讲授新课的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也是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很受学生欢迎。
2.利用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讲《阿基米德定律》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一只铁钉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为什么用钢铁做的大船在水中反而不会沉下去呢?在学生感到疑惑和惊奇的同时导入新课,效果非常好。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对研究的对象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这样,学习的效果无疑是好的。
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利用实验,利用介绍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利用对联、口诀、谜语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如果在学校里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教师成了学习的促进者而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就能保证学生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逐步形成进取、探索、创造性的良好学习品质。如教学《物质的密度》一课时,教师有意让学生观察“我今天外表看起来有什么变化?”在学生发现老师今天手指上佩戴一枚“金戒指”这一“新大陆”后,惊喜之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本节课的开展营造了轻松的氛围。然后,教师再郑重地告诉学生:老师本来是不允许戴首饰的,但是这枚戒指是我刚刚在路上捡到的,同学们想知道它是否是纯金的吗?这样的教学设计设置了悬念,诱发了学生个体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理想场所。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抽象的概念,而按照学生现有的逻辑思维很难理解这类概念,又不能通过生活经验、生产实践或者实验等方式加以解释。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可用动画模拟“在点燃条件下氢分子、氯分子加速运动分解为原子,两种原子重新自由组合构成了氯化氢分子”。这种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画面时间短暂,却把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构成新的分子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根据需要还可以反复回放,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解决了疑难问题。对于一些危险的化学实验的讲解,只是口头的描述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实际操作也有相当大的危险性,怎么办呢?例如,浓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是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否则会发生危险。但如何危险,学生不能亲自体会。这时向学生展示将水注入浓硫酸的实验录像,学生就会对此有较深的印象,错误操作出现危险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总之,在化学教学中能巧妙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觉和听觉等同时作用于人的感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变化,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美的熏陶。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
四、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设计出多样化教学。
1.变演示实验为师生同台表演
教师的演示实验,不可能也不应该全部变为学生实验。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眼、动口,特别是动手机会,对一些演示实验,我不演示,让学生亲自实验,自己观察。如讲电压表、电流表时,我将一些仪表送到学生手中,让他们自己观察表的刻度盘、指针、旋钮,使他们的头脑中产生直观的认识,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如在讲《测平均速度》时,我大胆地让学生走上操场,在操场上测出10米、20米、30米、40米的距离,分别让4个学生测出几个同学跑过这些距离所用的时间,然后赶回教室,用测得的数据计算平均速度,学生的积极性全部被调动起来。
2.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2~6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这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通过相互提问与讨论、合作与交流,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讲解“近视眼及其矫正”时,我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眼睛近视的学生说说自己不戴眼镜和戴上眼镜时看物体的感受,再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近视的问题,并让学生们根据他们的经验和已学过的科学知识,分组讨论:“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如何矫正近视?”“怎样预防近视?”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学习气氛较热烈。还有一些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什么是真性近视?”“什么是假性近视?”“中学生近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配戴眼镜?”“近视眼的激光治疗是怎样进行的?”等等,学生们在课后通过调查、网上搜集资料等方法来尝试解决。如此探求知识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知识保持的程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五、及时检测反馈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当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它对学生消化、掌握当堂内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每节课结束前十几分钟,都要对学生进行当堂测试。教师先对习题进行精选,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可先让一位学生汇报结果或上讲台作解答,并要求其作适当的讲解,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或待学生完成后立即公布答案和评分标准,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同伴合作方式互评,并统计测试结果,使全体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测试达标效果,教师获取反馈信息后,及时进行矫正与巩固,进行差生辅导。这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反馈的学习,则是解决学生目标达成障碍的有效手段。通过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提高了教与学双边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科学课堂最关键的支撑点和根本出路。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行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李召存.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0(5).
[3]王舜之.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J].教学参考,2003(6).
[4]王玲玲.有效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4).
9.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篇九
高效课堂不仅仅是要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同时还需要达到效率的最优化。具体讲就是指的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之上,所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比较高、效果比较,并可以获得教育教学的较好影响力以及社会效益的课堂。特别是在新课改中对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科学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学科,更是需要打造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界定。例如陈旭远教授就指出教学有效性就是指的在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利用各种方式以及手段,通过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来蝴蝶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同时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并能够满足社会以及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所组织开展的活动。余温森教授对于课堂有效性的看法是,从专业角度来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的利用课堂教学来让学生获得发展。而对于发展,指的就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协调发展。结合学者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笔者认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雄性指的就是利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学业上获得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让学生在认知上能够从不懂到懂、才能够少知到多知;在情感之上,能够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提升途径
(一)打造良好的科学教学情境,改善学习氛围
小学生活泼好动,作为科学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打造出具有同情的教学情境,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激发,改善他们的学习氛围,尽可能地满足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作为科学教师还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将教材之中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对科学学科的独特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例如在对《食物中的营养》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示出因为挑食所产生的病态的一胖一瘦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其中那个较瘦的小朋友说道“我讨厌吃鱼和肉,只对零食和牛奶感兴趣,但是我发现最近老记不住东西,真烦人。”另外一个小朋友说“我讨厌吃米饭和蔬菜,只有巧克力最好吃,但是现在胖多了,跑两步就要累趴下了,哎,好烦人。”这样的对话和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很接近,也是很多学生的切身感受,很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快速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之中,认识到挑食会导致营养不良。接着再进入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善,注重挖掘教材内容
新课改对素质教育有着较高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需要积极的改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去发现丰富的教学素材,对小学生的求知欲进行激发,让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还需要注重从生活出发,鼓励小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浮力》的内容是,可以带领小学生去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以及小船在水面上漂浮的情况,并让他们用手指去轻轻地按压小船,让他们去进行感受?并分别感受将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以及小船按下去是否有不同的感觉?在实践之中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帮助他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可以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去思考在生活之中在什么地方能够感受到水的浮力,进而帮助他们讲思维发散开来,不断地引导他们思维向着深层次去发展。同时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尽可能地不去使用超出小学生理解范围的术语,并注重知识的递进性,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
(三)注重提问,为有效课堂打下基础
良好的提问对于增强课堂教学地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提问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在科学课堂之上,良好的提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要尽可能的准确,不能够用那些高深莫测的词语,表达一定要清楚;问题必须要具体,也就是具有较为明确的指向性。例如在教学《磁铁的力量》的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研究磁铁的吸铁性质,让学生准备多种材料,例如钉子、大头针、纸片、橡皮差等,然后提问“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引导学生去动手实验,接着让他们去讨论“能够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这样他们就能够对磁铁能吸铁的性质进行归纳。通过这样的教学来逐步地引导他们去思考、理解,更好地促进他们发展,改善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语
10.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十
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王红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
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
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和小
学生的特点谈谈本人在科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科学课每周仅有两节,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很有限,有许多制作、科技小论
文等作业需要学生在课外自觉地、主动地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持
久学习兴趣是科学课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
来?这就需要教师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蚯蚓找家》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带领学生在学校的树池里挖出一些蚯蚓带到教室里,观察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在没有实验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推
测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在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因
此学生的实验兴趣进一步被激发,经过学生的反复实验后再和同学交
流自己的发现,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成功是发展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
学生克服了较大的困难获得成功,学习就会更加积极,兴趣就会更加
浓厚。
二、重视教学情境化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例如我在教学《磁力大小有变化吗》这一课时,给学生同样的磁铁,看谁有办法能吸起更多的回形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谁也不服谁就动起手来,都想超过他人,在动手的过程中想办法调整回形针放置的位置,在调整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磁铁的不同部位的磁性有强有弱,磁力的大小与磁铁的多少有关。情境教学”模式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去创设情境,教给他们发现事物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形成善于听取各种不同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将学习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科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样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教学《天气》这一章时,讲到了云、雨、风和气温等有关自然现象时,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结合课本知识,让他们真正去看看云的样子,让他们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理解风的力量、谈气温变化的感受,讲自己对雨的观察与体验。通过这一些活动,使他们明白平时熟视无睹的这些事物,就是大自然的一角,其中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科学知识,等着他们去研究。同时也认识到只有通过仔细观察、认真研究,才能揭开其中的奥秘,并让学生陶醉在大自然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三、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如教学《液体的溶解》一课时就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进行分小组,在每个小组内首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二是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常规。三是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按要求进行实验,1、把胶水倒入水中,看到了什么大家统一意见并记录下来。
2、是一名学生用小棒在水中用力搅动一分钟后,等水静止后在看胶水在水中的状态,把看到的讨论后记录下来。最后得出结论,并把记录的情况汇报给全班同学,在全班同学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进行小结,得出正确的结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探究后反思,谈谈探究后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
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我给学生都准备了一个电路检
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和以下待检测的物体: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纸片、头发丝、陶瓷、橡皮、铅笔、硬币、土块等大量材料,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实验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思考一下导体都有哪些共同特点,想一想怎样利用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为我们服务,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说一说今天学校的收获。
11.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科学;有效教学;教学模式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笔者认为,有效教学不应该单方面地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讲,应该结合双方面阐述。首先,作为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该从一节课堂上收获一定的东西,不管是获得学习方法,还是探索技能,或是情感体验。教师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关注学生是否能运用在课堂上所掌握的方法和技能再去探究相关的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只追求立竿见影的课堂效果。其次,教师平时都强调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最主要的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平时就要多花时间在备课上,上课时多关注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兴趣程度,要让学生想学、乐学,这样一节课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概括能力都会慢慢地提高,教学工作也会事半功倍。总之,笔者认为,有效教学的主体就是学生,教师只是引路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教学规律使每节课都能够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二、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从本质上讲,有效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把课教完或者上课的态度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在课堂上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如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学或者即使学了也一点收获都没有,那么教师上课再认真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学得非常认真,但是一点收获也没有,也是无效教学。在“以学论教”和关注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是指在課堂45分钟内,以较少的时间投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学生积极体验、有效活动、主动思考、学会学习及创造新知识,促成全体学生的最优发展。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基础教育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学生得到了解放,他们变得喜欢学习,也相应地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改变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尽量培养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操作、想象、质疑以及创新的能力,让他们在这些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不同的课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概念课教学
在设计一节概念课时,教师在对目标进行定位时都应该以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依据,要始终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要充分了解清楚学生己经掌握了的基础知识、发展水平以及能力水平,把“最近发展区”定为教师的教学目标,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比如:在讲“催化剂”这个概念的时候,必须对学生讲清楚,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本身质量都不会改变,只会改变反应的速率,要不断地强调这“一变二不变”。另外,还有些概念教师可以从正反两面把它讲透,使学生不会混淆几个相近的概念。以“氧化物”这个概念为例,为了让学生区分氧化物和化合物这两个概念,当学生在了解了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必须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才是氧化物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己经知道氧化物中肯定包含氧元素,那么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是不是一定是氧化物呢?”这时学生开始思考,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你们能举出相应的例子吗?”这时学生就会举出很多已经学过的氧化物和化合物,就能有效地解决刚才的问题了,以后也不会轻易地混淆氧化物和化合物这两个概念了。
2.实验课教学
实验教学是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其类型多样、内涵丰富、操作性强。科学实验在培养初中学生的各项能力方面不容小觑,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那么,教师如何提高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呢?
(1)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选择仪器。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实验,由学生自己去分组,自己进行小组讨论,在组内得出结论,然后选出组长总结发言。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之后,一般做同一个实验会有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接下来再由教师协助讨论出比较完善和切合实际的实验方案。之后,让学生自己选择相关的实验仪器,组装好整套实验装置。教师经常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越来越强,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在科学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手段是实验,我们最后所得出的结论一般都是通过表现出来的实验现象获得的。通过实验,我们既可以对某一知识进行验证,又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获得新的发现。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得出实验结论,他们往往会发现实验结论和书上所讲知识有些偏差,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学生就想去找出真相,这时他们就会去图书馆翻阅书籍、去网上查资料等,有些求知欲很强的学生甚至会把实验重做一遍。
3.习题课教学
习题课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疑纠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总结、探索等各种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注意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剖析问题,运用设疑、讨论、启发、诱导等方式,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表现、体会和消化;教师要允许学生反驳质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高度评价并积极推广学生创造的优秀解法和好的思路,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自觉地参与。一节有效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只是课堂的引领者,这样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和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大家都知道,时效性、反馈性、针对性、矫正性和激励性是试卷讲评课的主要特点,如果教师希望自己的试卷讲评变得更加有效,就要讲究有效的教学策略。首先,在批改好学生的试卷之后,教师要统计好学生这次的考试成绩,然后根据每道题目的得分情况开始归类,找出哪些题目错得比较典型,哪些题目的解题方法比较独特,全部统计好之后,就能掌握学生对不同题型的解答情况,还可以掌握试卷的难易程度以及试卷到底考哪些知识点。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里,把问题探讨教学模式放在试卷讲评中。这就改变了以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了在课堂中教师把问题抛出来,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寻求最后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这样课堂气氛会变得非常轻松活跃,不再像以前一样枯燥、乏味、沉闷,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掉,学生印象更加深刻,真正达到了纠正了一道错题就能解一类题的效果。这样的习题课教学过程相对于传统的习题课来说,会比较费时,但是不管怎样,还是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教学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
参考文献:
[1]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9.
[2]龚宏燕.有效教学反思[J].科教论坛,2009,(25).
[3]姚利民.有效教学的六个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2,(05).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科学学科教学常规06-27
初中科学教学反思怎么写07-01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探讨论文11-13
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10-28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9-22
初中科学知识总结06-26
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实践与思考10-07
初中科学教师期末总结07-01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培训09-27
初中七年级科学教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