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生生互动

2024-09-22

历史教学中生生互动(精选8篇)

1.历史教学中生生互动 篇一

一、课题的提出

“生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具体情境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心理学家约翰逊也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现代合作教学理论也非常重视

课堂学习中的生生互动状态,主张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相互沟通,从而起到一种“共振”作用,这就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温伯特所谓学习中的“共生效应”,这种效应能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仿效和矫正,共同发展。

师生间互动和生生间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中最主要的形式和途径。课堂教学互动的主体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尤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生生互动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学生对同龄人的生活最熟悉,感受最真切,最易沟通语言,最易产生共鸣,最有评价的发言权。但是,目前这种互动型的教学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只是处于朦胧阶段,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只有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直接交往,而忽视了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自由的直接交往,以及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直接交往。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对象看待,恰恰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资源。生生间互动的严重缺失使学生所具有的经验与体验未能得到充分地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主动和创造性的发挥受到限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生生互动的优越性,挖掘生生互动的教学资源,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故提出本课题。

二、主要理论依据

1、教育的协同原理:教学作为一种复杂系统,遵从协同原理需要,要正确处理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欢乐友好的集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素质教育理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主体地位。因此,他们的学习活动不能由教师代替解决。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3、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互动交往的一般心理过程是:收入语音--理解语意--储存信息--做出反应。这种反应过程是思维发生发展、思维方式方法的运用、思维成果的形成及向外部语言转换等一系列心理操作的过程。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提出问题,通过教师引导,引起生生互动,发动讨论激起思维的活动。挖掘出学生与学生之间蕴藏的巨大学习资源。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构建课堂教学生生互动的策略,课堂上通过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包括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为师生及合作与竞争等--即“生生互动”,使学生乐于表达,敢于交流,善于思考,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兴趣还给学生”、“把灵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达到让每个学生学会知识、培养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效率的结果,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教学是一种社会性认知活动,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生生互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发展价值,它主要表现在:

1、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赖以进行的动力。学生在表述、讨论、评议过程中,可影响彼此的推理和结论,生与生之间语言和非语言的反应,可以对学生彼此的学习表现提供反馈,更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形成,进而敦促学生,特别是为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进行学习提供机会,利于转化“学困生”,从而取得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2、生生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生生互动”便于直接从同伴那里获得行为的方式和思想上的交流,对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信任,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从而突破自我中心的小圈子,这既满足了学生与他人平等交往的心理需要,又使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这对于培养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生生互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综合素质。生生互动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给善于思考问题、勤于发表意见、敢于提出疑难的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

4、生生互动使学生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发展思维能力。通过与同伴的相互作用,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而不是仅仅用自己的眼光,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认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懂得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观察数学问题和数学现象。这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研究的方法:以自然实验法为主,辅以收集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现场观察法和教育测量法。

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从2009年2月实施2010年4月结题,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1、第一阶段(2009年2月-2009年6月):前期尝试阶段。

(1)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现状;

(2)收集资料,学习理论;

(3)撰写课题申请报告;

(4)尝试研究。

2、第二阶段(2009年7月-2009年12月):实施阶段。

(1)撰写开题报告,调整课题实施计划

(2)继续收集文献,充实理论基础。

(3)进行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策略的探索

(4)撰写中期报告,调整实施方案。

3、第三阶段(2010年2月至今):总结阶段。

(1)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撰写实验结题报告或论文;

(2)整理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资料。

五、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实验研究的途径

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努力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学习,我认识到,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词语--“互动”就是相对独立的学习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使学生间摆脱“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它既是学习活动中一种人际关系的反应,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生生互动”的应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推动,达到共同提高学习效益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增强生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增强互动的目的性、多样性、有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牢固树立现代教学观。

1、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观。

通过这几年来新课标的学习我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项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控制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学活动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交际形式,交往可以看成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转变教师角色、开展“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随着这种学习方式的逐步深入,我发现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作为探究发现的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教师不再是特权式的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活动便是教师与学生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这样,师生就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交融。这样这充满活力的课堂对于我来讲是一个未知的新世界,使我看到了一片更为广阔的教学天地。

2.实施“软设计”建立多元变通、动态生成教学观。

数学教学有“软”“硬”不同的设计,那些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必须实施的教学步骤,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是带有刚性的“硬设计”。而达成教学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根据具体的学情,灵活应变,现场处理。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是具有很高弹性的“软设计”。而课堂教学则是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师生信息互动的过程。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交互活动不断展开,课堂运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准备多元变通的方案,尝试进行“软设计”,先预设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多种反应,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出多种应对方案。

例如,在教学《假设的策略》时,因为不同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也不相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以往要求学生统一操作,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探究平台。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上自由飞翔。一开始我以实物结合文字的方式出示题目储蓄罐里有12枚一角和五角的硬币,一共4元,问一角的和五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先让学生找出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同学们有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好好想一想、试一试。让学生自主探索,选择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的自主探索活动,这样的活动是他们必须经历的。从学生的学习现状出发,创造了真实、生动的“学生”课堂。在完成“硬设计”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软设计”,使所有的学生的思维都被激发起来,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二、优化教学互动的科学设计。

1、设计大小问题结合的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其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过程,但探究需要问题的“参与”。“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既是探究的起点,又是探究的动力,因此教师应重视研究课堂提问艺术,要能够提出富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儿童的思考并在交往、互动中把问题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要善于设计大小问题结合的发散性问题。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的问题。这种问题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以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出策略上的选择、材料上的选择和思路上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每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出多种假想与推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一蹴而就。如在教学地《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时,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特点后,在学习正方形的特点时,我在大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展开根据所提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探究,在汇报正方形的特点时,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研究长方形边角特点时所采用用的量、比、折等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角的特点的。有的同学则是通过对折再对折来证明。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的“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制约,而是在大问题不变的情况下结合部分学生自己的发现,在教师创设的探究的环境中,享有广阔的空间,不时迸出创新的火花,拓展学生的互动的空间,

2、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行动里都潜在着互相帮助和互相协作的动机。“在其驱动之下,学习者与学习者这间便能建立一种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行为倾向于维护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相互间的交往与尊重就会促进学习和解决问题。”然而受性别、个性、空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地说,性别、个性相同,空间位置较近的学生容易产生互动,根据数学课堂的教学特点和互动规律。教学中先采用生生互动或组内之间互动,生生互动由于人数少,则每个成员讲话的机会就越多,学生沉默的机会越少,通常可以较快做出决定。而组内互动,人数较多则可以共同完成一项大任务,由于组内成员在方法、性格、背景方面的多样性,更有利于生生之间更充分地互动。

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在特定的探究过程中,需要靠多个人的智慧才能完成时,开展互帮式组内互动。如在“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不同层次、存在能力差异的同学形成一组。知识基础欠缺,但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很快就会利用所准备的材料,通过分割平移等方法,往往会由于条件的限制和操作方法不当,找不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联系。并且他们也不会过多的去思考。而合作小组内的同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互相帮助,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从而从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人公式。加深了学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理念和应用。

以互相帮助为目的,让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同学在一个小组内共同参与,对知识的加工、归纳、浓缩而且,不仅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有了共同的提高。

3、设计多样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教学中要真正实现生生互动,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利用生活化、情景化、信息化的多样教学环境。教师选择的主题内容能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可交流的机会就会增多,生生互动易于产生。同时由于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互动碰撞更容易打开思路,往往会产生“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这样有利于互动的深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创设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在教学前给学生提出收集各种相关信息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提供信息,丰富互动内容,共同获得发展。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前,我们先做个小小的调查,玩过电脑游戏的同学请举手。玩过电脑游戏“俄罗斯方块”的同学请举手。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玩“俄罗斯方块”的?然后出示一个图形让一个学生上前来操作,此时群情激昂。一些学生大呼“那边那边”,其手往左或往右猛烈挥舞;另一些学生则大呼“转”“变形”“往下”,呼喊之声不绝于耳,教学一时喧嚣不止。生甲则极熟练地利用方向键控制方块不断向左、向右或向下平移,或旋转后再平移到合适的位置。

学生对电脑游戏“俄罗斯方块”非常熟悉,而且在游戏中频繁地利用到向不同方向平移两次甚至多次的操作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玩游戏的过程,发现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借助平移接力的游戏,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我发现平移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他们对平移有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给数学特定的“冷而严肃的美”增添了适当的温度。

第三、提高教学艺术,促进生生互动

1.捕捉课堂的有效信息,促进生生互动

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或疑问,或典型的疑问,或临时发生的意外事件,或学生中出现的思维、创新的火花,教师必须善于捕捉细微之处的有效信息,敏感觉察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适时调整教学,经过充实和重组整合,或许可以引发出一场有意义的争论,把课堂教学互动推向高潮。例如,在学习“整数乘除法意义”时,关于乘除法的关系,教材是这样说的:“除法中的被除数是乘法里的积,除法中的除数和商,分别是乘法里的两个因数。因此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有一个学生提出:“能不能说乘法也是除法的逆运算呢?”另一个学生又提出:“能不能说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呢?”。这时教师及时针对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在小组里展开了讨论。小组讨论后,全班同学再讨论,各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一致认为,教材上的结果是最正确的。只能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因为我们求乘法中的任意一个因数都可以用除法计算,但是求除法中的被除数是用乘法计算,求除法中的除数是用除法计算,求被除数和除数用的计算方法不同,所以我们不能说乘法是除法的逆运算。也不能说乘除法互为逆运算。通过讨论,同学们对这一数学概念的理解加深了。同时,学生们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发了争论,在争论中激活了思维,认识越辩越清晰,思维越辩越敏捷,学习越辩越成功。

通过讨论、碰撞、合作发现等生生互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加深了,合作学习的技能提高了,教学效益能达到最优化。

2、设计多种互动形式,促进生生互动。

⑴互看

如在教学生生拥有在探究过程上,一个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常常会因时间问题无法迅速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题的需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观察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拥有的充满快乐、涌动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推导时,当学生已获得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有部分学生在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有一定的困难。不明确为什么“除以2”,让学生演示转化过程,并口述过程。

如“长方形的体积”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有的学生面对一堆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却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则反复尝试努力仍无法解决的困难,这时我提示同学,你可以看看别的同学是怎么摆的。学生得到启示,很快找到其中的奧秘,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所摆的小正方体的层数、排数、每排的个数的相互关系,这样让学生通过互看,达到相互反馈、自我校正的目的。不用教师的“千言万语”,通过观察别人的作品或表现,一样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了解情况,还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更加想学、会学,并经常得到帮助,从而更容易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⑵、互说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和工具,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相应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主题探究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给学生创设充分“说”的环境,使学生在教学中变“听众”为“主人”,在同思共想,互说互议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达到思维有条理、说话有根据,表达准确严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具体操作中,可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①师生角色互换

学生用语言表达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课堂上,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解题思路或不理解、有的地方。这样,“说”的学生必须要理清思路,反复思考,形成一个反思的过程;“听”的学生迫切了解别人的发言。观点与自己有什么不同,有何不足,必定会认真倾听。认真倾听了才能颉取别人的思想精华,博采众长,萌发灵感,触类旁通,使“听”、“说”双方共同提高。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主题图,然后问:“谁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说给老师听。经过一再思索,有一学生说:“树上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还剩下几只?”然后老师追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树上只有7只小鸟!”我做一脸迷惑状,该生又说:“有几只小鸟被树叶遮住了。”这时又有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说:“老师树上有9只鸟我只看见了7只,另外两只没看到。”……通过让学生开放性的思考、开放性地说,使学生在看图、编题和解答过程中,创造性地学会了新知,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同步的发展。

②组内互相说

小学生有个特点,只要自己会讲的话,总是不爱听老师讲,喜欢“自己说”,组内互动就是一种让学生充分说的形式。

如在独立探索(现代小学数学第六册两位数乘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由于学生已学会了“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所以这节课我尝试小他们自已动手,试着探究。首先,我让学生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交流。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和思考角度不同,势必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先让他们整理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试着自己用语言组织,为交流做好准备。然后,四人一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在面对面的互动中,尽情“展示”着自己个性化的想法,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开阔思路。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使课堂中由“一言堂”变成“群言堂”,由一个老师变成几十个老师,使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⑶、互辩

学生之间“互辩”能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启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群体的活动功能,当学生意见不一致又相持不下时,可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集智取长,协作创新。

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对于方程解法与算术解法学生中产生了争论。如九义教材109面例1的等量关系式可以:“(1)、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2)、原有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每袋的重量×买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3)、原有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每袋的重量×买出的袋数”。可列出三种不同的方程。但有的学生认为这三种都是方程解法,而有部分学生认为第(3)种不是方程解法。为此,学生间进行互辩,通过几次的辩论,使学生们明确了方程解法与算术解法的实质性区别:就是方程解法必须是未知数参加列式运算,而算术解法只是已知数参加列式运算,从而学生达成共识。第(3)个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不是方程解法,故它不是方程。

这样,课堂上,学生围绕第(3)个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不是方程这个问题,展开了辩论,为了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说法,学生们进行了多次讨论、交流。通过互辩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合作的机能。

⑷、互评

心理学证明: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来自自身群体的评价。学生的评价,语言是儿童化的,情感是亲切的,思维水准差不多,他们的评价不一定很准确、很深刻,但是常常是实事求是的。教师应给予学生评价的机会和权利,帮助学生将评价的出发点立足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相互学习上,注重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如:评价的同学在给别人提建议时也应有礼貌,说话的态度、口气要平和,要用商量的口吻进行交流。而且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看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如何接受别人表扬和批评的态度。因此,教师应适时地组织学生互评,可以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拓展自主评价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他人,学会欣赏别人,从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生的互评不但使教学课堂气氛更加宽松和谐。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也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第四,在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

生生互动的过程,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品尝成功的喜悦,也体会到失败的痛苦,经过一次次意志的磨练,一次次创造性体验,使他们感到,攀登科学的道路上哪怕是一点点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成功源于创造性的劳动,源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科学素质得到提升,个性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使学生感受到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的重要性。

课堂中通过加强学生与同伴间的合作互动学习,学生学会了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敢于在实质性的讨论中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观点,质疑不同见解。通过“生生互动”学习,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也得到充分体现,尤其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生生互动”合作中,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意识也增强了。教与学的关系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学生把学习看作一件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与“会学”的境地。

总之,我们教师只有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过程上下功夫,合理运用数学课堂互动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充分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2.历史教学中生生互动 篇二

一、以课堂实效性为目的,不拘泥于形式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但是就目前教学现状而言,初中历史课堂上各类趣味性视频或者图片繁多,提出的问题也不在少数,导致学生缺乏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的课堂教学虽然热闹非凡,但是过于花哨,缺乏实质上的思维训练以及思维冲突。互动性教学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从学生特点和实际学情出发,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体验历史遗迹以及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以生为本,要合理选择文本素材,切忌漫无边际、无所拘束,而是要适度开拓,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才能真正收到实效。例如笔者在《秦朝的统一》章节教学中在课堂上播放了《秦始皇》片段,并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观后感,讨论嬴政的功过是非。快结束的时候笔者随意点名,让被点名的学生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但是答案显得很笼统,也很茫然,没有明确的重心。笔者随即调整策略,在另一个课时中做足准备,预设课堂情境,为学生们描述了春秋战国历经数百年的战乱,再谈到秦皇统一六合,驾驭八荒的丰功伟绩,凸显出秦王朝积极的以免,同时又描述了秦朝专政的残暴。进而设计出两个问题:(1)焚书坑儒的原因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2)观察“秦代驰道示意图”,找出修筑万里长城的根本原因。并让学生们通过结合史料和教材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认识到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重大意义,也指出焚书坑儒是历史的倒退;有的学生充分肯定了秦征伐匈奴与南越,筑长城并建立中央集权的历史意义,这样的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们交流观点,拓宽了视野,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二、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展现自我

初中生年龄不大,多为十二三岁的大孩子,他们的逐步开始独立并具备一定程度的认知能力,属于半成熟时期。这时的孩子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并且对事物认识表现出各自的情感。因此教师不可一味灌输教材知识,而是为学生们提供参与课堂、展示自我的机会。新课标教材中的“活动课”或者“活动与探究”都是课堂表演、历史故事讲解、辩论、编写甚至虚拟旅行的好素材,教师要善加利用,鼓励学生展示自我,展示他们的才华与智慧。以《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一部分的主体为例,笔者先以“秦皇扫六合”为例,要求学生们在第一时间列出《秦灭六国过程简表》、秦皇嬴政的功绩(统一文字、度量衡等等),第一时间给出答案、列举功绩越多者为优胜。而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笔者要求学生们就《胡汉交战画像石》谈论自己的感受,分析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探讨董仲舒及其学说盛行的偶然和必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表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活跃教学气氛,重视团体合作。引导学生着眼于个人角度,对某些观点加以审视,尽量合理选择教学方案。对于活跃的学生,可适当采用课堂纪律加以控制,而内向者则要利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总之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三、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充分发挥为学生“搭台子、找梯子”的功能,积极引导学生高效开展学习活动。切忌将自己放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主宰位置,也非常规意义上的指导者以及组织者。将互动式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非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多有赖于师生、生生相互合作。通过彼此沟通交流,完善观点,学生们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最终获取新的知识成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时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思维真正“动”起来。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例,笔者引导学生们从诸葛亮的角度来分析蜀国形势。有的同学就说:如果我是孔明,我就充分利用蜀的地理形势严防死守,好好发展经济,而不是盲目北伐。笔者肯定了该生提出的观点,同时也指出要看到诸葛亮为谋求统一而进行北伐,是符合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的;虽然北伐没有成功,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也不可能成功.但他的积极进取精神是应该肯定的。这样一来,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史学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

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生生的互动参与,初中历史教师应着眼于互动式教学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3.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探讨 篇三

一、生生互动的概念及意义

生生互动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观摩、相互激励、相互评价、相互反馈、相互促进、相互合作与相互竞争等。

1.生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补充与提升。

生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有机联合体,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导”的教师与作为“主演”的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是一对多的形式,学生多了,教师的“导引”可能不周全,因此,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补充。语文课堂上,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协作。

2.生生互动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与需求。

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在学习、生活等许多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他们精力旺盛,思想活跃,富于幻想,敢于冒险,勇于竞争,乐于交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展开“生生互动”有很大的客观性与现实性。针对同一目的,围绕同一话题,广大学生相互协作,相互影响,每一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开动脑筋,以求觅得解决问题的途径。

3.生生互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语文教育强调创新性和个性,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生生互动”很有必要,它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方式。作为一个共性整体中的个体,每个学生生活的环境不一样,经历不同,智能开发的程度不等,他们的气质和性格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正是这些相辅相成的气质性格融于一体,才形成了个性。正常的学校教育,不是要抹杀学生的个性,把他们变成一统的“泥坯”,而是要不断展示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渲染学生的个性,培养出学生身心健康的“自我”。

二、怎样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

1.形成平等、尊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潜力,应腾出时间让学生去自学、表现、互动。如,讲每一篇课文前,必须让学生预习,学生只有通过预习,才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才会有在课堂中表现的内容。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尊重,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悦纳别人的观点,能求助和助人。其三,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大胆思考,允许而且提倡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其四,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艺术性和幽默感,并且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但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却是沉默寡言,原因何在?那是因为教师一味表现自己,或是因为教师的批评打击致使学生无暇或不敢甚至不愿表现。那么,学生在课堂中表现什么呢?当然是表现他们所发现的、所知道的、所创造的,表现他们比别人高明的或是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在这方面,教师应引起注意,要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时间,一般来说,教师应尽可能压缩讲课的内容和时间,把课堂的阵地和舞台还给学生。

3.教师要精于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讨论是生生互动的重要形式,而要引导学生讨论,问题设置是关键。很多教师上课喜欢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只要回答“对”或“不对”,或只需要到书本上寻找现成的答案,或只需要重复教师所讲过的问题则可。这样的问题没有讨论的价值,对训练学生的思维也没有丝毫的益处。教师应该提出引进概括性、 思维水平较高、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设置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有话可说”。特别要努力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用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三、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应注意的事项

要使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能够顺利进行,并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组织互动活动时,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做有心人。

生生互动实际上采用的是探索、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探索和研究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教师应当宽容,教师要有爱心、热心、耐心,并设身处地地去帮助学生,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要相信学生永远比教师强。

教师要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有学习的本领。很多教师喜欢对学生一看就明白或稍作点思考就能明白的知识去详细讲解,其态度可谓认真负责,其效果却是愈讲愈糊涂。心理学家有个罗森塔尔效应,说教师给学生高期望,学生就会有高成就。但是,有很多教师正好相反,把学生看很低,恨不得什么都包办代替,结果是自己很累,学生也没有尝到学习的乐趣。

3.注意根据教学素材寻找不同的刺激点和兴奋点。

针对不同的课堂和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寻找新的刺激点和兴奋点,使语文课堂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刺激点和兴奋点,也许是一个经典的小故事,也许是一种轻松的记忆、理解方式,也许是一次变式的强化训练,也许是一回柳暗花明的领悟。

4.历史教学中生生互动 篇四

【摘 要】阐述历史课堂情境互动式教学的内涵,分析设计情境互动式教学的策略,对情境互动式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中 历史课堂 情境互动式 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B-0058-03 当前,中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推动这一轮高中新课改,广西开展了很多教研活动,笔者有幸参加了北海市教科所和广西历史学会举办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研讨会,并分别执教了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第二十四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现以这两课为例,结合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就如何进行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情境互动式教学设计谈几点看法。

一、历史课堂情境互动式教学的内涵

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多边互动环境,让教学双方不同观点在交流探讨中碰撞交融,激发双方探索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创设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表象,师生在此情境中进行的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境教学在培养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开发学生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但对情境互动式教学的描述非常少。可考虑将其引入高中历史课堂。历史新课程是从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历程的角度来设置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该标准还指出,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显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具有创造性,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才能推动教学效果的巨大飞跃。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将“情境”和“互动”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二、设计情境互动式教学的策略

历史教学设计是指历史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历史课程的内容主题、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特点,结合客观环境条件,运用相应的教与学原理,在精选优质历史学习资源的基础上,设计教与学的过程。

教学方案的设计首先需要深刻领会教科书的思想和目标,然后根据教学实施需要,在尊重历史教科书地位和价值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补充和创作而定,不能完全脱离历史教科书盲目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科书应作为开放的资源,成为教学设计的基点和生长点,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教材体系。新课程教材观强调“教本教材”向“学本教材”转变;“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设计情境互动式教学的策略如下。

(一)再现历史,整合教材内容,构建主题框架。情境创设是根据历史学科特性,将抽象的历史具体化。历史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后人要认识历史,就要从认识的角度将它还原。但课堂上师生时间有限,原原本本地复原历史事件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而创设一个浓缩历史事物特征的教学情境,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例如,必修一政治史没有生动的人物,缺乏曲折的情节,教师不爱教,学生不想学,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重新整合教材,设置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就神入历史,达到奇佳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时,笔者重新整合了教材,以师生共同阅读《英国通史》这一史学巨著作为线索,设置了四个主题:革命—争取民主、立法—建立民主、改革—完善民主、感悟—赏析民主。每个主题有任务有要求,让学生跟随钱乘旦教授的笔迹同呼吸共命运,急其所急,想其所想。在上“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时,笔者以《人民日报》的发展历程作为线索,通过人民日报通讯员的笔迹,整合教材,并将教材分为三大主题:重返之旅、跨越之旅、多边之旅,让学生在跌宕起伏中领略我国的外交风云。

(二)互动学习,凸显能力培养,重视思维的灵活性。从历史教育的目的来讲,情境创设有助于评估并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一个或多个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他指出,智能分布的概念认为仅仅依靠自己的大脑单独从事生产活动的情况是微乎其微的。与此相反,人类个体需要与各种人、各种无生命的物体合作才能从事生产活动。因此,创设历史情境,互动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学科素养、学习潜力,以及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1.课堂示范。在课堂的情景活动中,教师只充当活动的促进者和协作者,和学生一起活动,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和他人的活动,学习不同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例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主题“革命—争取民主”的任务是,调查17世纪英国发生重大历史事件和发生事件的主要原因。因为对于英国革命的过程课本没有详细描述,课堂也不允许有大量的时间来学习,但又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笔者通过在课前和学生一起查阅资料,探讨“光荣革命”的含义和意义,并通过博客交流师生的观点,探讨英国革命的主要原因。这样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资源的重要性,启发他们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懂得多方求助于社会资源。在“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中,主题“重返之旅”的任务是根据材料分析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背景。通过教师的分析示范和学生的观察、解决,学生能学到如何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答案,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2.全程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例如,在“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中,教师给学生提出“中国重返联合国历程中的故事”、“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世界有什么影响”、“通过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可看出什么外交规律”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交流,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从实例中总结规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对主题问题进行分工合作,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他问题,查询特定的参考资源,寻求信息。在整个学习内容结束时设计一个学习反思表格,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经历进行反思等。

3.清晰表达。清晰表达是在教学中支持个体和群体学习,贯穿学习全过程最关键的策略。要求学生在课前和成人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小组之间为解决问题的互动交流,学生解决问题后的展示和生生、师生之间的互相评论,这些都需要学生去表达清楚,这就锻炼了学生清晰表达的能力。

4.互动探究。互动探究在新课程中体现得很充分。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开创外交新局面”这两课中,课前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讨论题与家长进行互动讨论,而且,学生们根据讨论主题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小组之间也要互相通报进展情况,并相互评论,提供建议,在此过程中发现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列出问题清单,探究他们想知道什么,而不只是局限于课本上的问题,或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负责第三主题任务的学生小组在互助探究中,通过不同的图示来解析国王—内阁—议会之间的关系,而其他小组的成员根据他们的图示进行补充,又有其他小组的成员提出在此图示基础上可以总结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这一问题顿时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经过探究得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有三个。这样的学习是深刻而有意义的,讨论和生成问题的多样性和递进性,必然能促进学生高级能力的培养。

(三)感悟教学,体现时代主题特征,引领学生的价值方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三维目标就成了教学专家研究的重点。纵观各家之言,探讨得最多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二维的目标。然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情感说教或师生之间的浅显感情交流上,谈不上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关注时代主题与社会热点,做到学科特点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对此,笔者在这两课的教学设计中进行了以下探讨和尝试。例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笔者在主题四中设计了“感悟—赏析民主”,使学生在前三个主题知识构建和探索的基础上,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进一步经过互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注意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在“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中,笔者并没有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在本课知识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近代的外交历程“友谊之旅—耻辱之旅—热情之旅—重返之旅—跨越之旅—和谐之旅”。在整个回顾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如临其境,触景生情,激活学生的身心。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素质的根本目的出发,将“知”与“情”的教育贯穿于课堂,以知激情、以情启智、以情育情、以情激意,使学生输入的学科知识通过学生一系列的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最终被内化并建构成稳定的心理倾向——情感价值观。

三、相关思考

以上这两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促使笔者对情境互动式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做到“两大转变”。一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或教师彻底放手”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传统教学是由教学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知识和信息的灌输与传递,学生获得的是大量惰性而无法迁移的知识。然而,理解是不能传递的,而只能由学习者自己建构。在新课程改革初期,有些教师走向另一个极,彻底放手学生,使学生处于学习盲目状态。而在上述案例中,设计有主题,主题中有任务,学生积极参与,体现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进行清晰表达,知识得到主动构建和反思、感悟,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迁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互动和对话,整个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二是“唯书唯上”向“知行统一”转变。以往教学以书本为中心,凭上级意志执行。很多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教学缺乏新意。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以主题的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情境,还突破教材的局限,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不断反思,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思想,不断提升自我思考的能力。

(二)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观念求新的原则。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新理论、新学说不断涌现,知识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快。学生的心智是最容易接受新奇、新鲜的事物和学习内容。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加入《英国通史》和《人民日报》这两条新颖的主线,并融入当今各国的政治制度和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形势,赋予了教学的时代性和新颖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灵魂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固有需要。新颖有效的教学设计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生在这种教学设计中互动探究完成主题任务,能迎合学生的好奇心,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情境互动学习中大胆挖掘,不断创新。

(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方式求异。“求异”就是相对于以往的习惯而采取另一种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求异。求异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例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学生用各种各样的图示和语言描绘首相、国王和议会的关系,甚至有学生提出这三者的关系就像人体的身体、心脏和脑中枢的关系。首相就像心脏,议会是脑中枢,国王是身体。在“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中,学生设计了各种不同的板报模,其中有学生将整个外交历程设计成树形,表达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在祖国实力雄厚的根基下枝繁叶茂的意思。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见解和想法也许不成熟、不严谨,但教师应加以鼓励。学生的这种见解就像是批判性思维的萌芽阶段,往往是无目的或无明确目的的。但如果此时教师对学生的这些见解和想法处理不当,就容易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遏制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为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求异,培养学生勇于发现和主动探索的思维品质。

5.历史教学中生生互动 篇五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与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了,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将原本在课堂中的主导角色转变为引导学生们学习的角色,使课堂上完成互动性教学。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加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互动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互动性;教学;策略

为了加强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性,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前提,结合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灵活运用多种互动形式。通过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使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得以有效提升。在互动过程中,应增添互动教学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应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对互动过程加以完善。

一、初中历史教学互动性的优势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状况,包括学生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们各自不同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采用多种互动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与重要性,这也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使学生们的人文素养与历史素养不断增强。初中阶段是小学学习阶段与高中学习阶段的一个中转期。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加重,学习方式有所变化,学习难度与要求也在逐渐加深。同时,也充满热情、活力,正处于好奇心强的年纪。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年龄特征,在备课与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加入丰富的历史信息、历史资料及历史事件,还可以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除了用课件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历史图片与视频资料等历史信息点外,还可以适当引入微课等现代流行高效的课堂展示,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资源努力给每堂课营造轻松又愉悦的氛围。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认真研读教材与相关资料,以保证教学内容的严谨性与知识性,同时也要加强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确保历史课堂的互动性与灵活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对历史课堂充满兴趣与热情,进而帮助他们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下面,主要阐述初中历史教学中互动性的两点优势。

(一)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历史观。初中生在历史课堂的互动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让学生们有时间与机会展开自由积极的思考与探讨,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辨析。同时,还可以听取其他学生的观点,由此促进自身的深思与学习。再加上教师的引导作用,可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与视觉构建与完善历史知识体系,进而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积极的历史观。

(二)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规范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历史课堂的互动中,能够通过与教师对话、与学生讨论,自主解决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在交流过程中还能领略其他学生独特的见解与思维。通过借鉴与学习,有利于学生逐渐掌握更科学更规范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学习成绩。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互动性的策略

(一)选择正确的互动形式,增加互动的趣味性。为了提升课堂中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在课前认真仔细地备课。尤其是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点不仅多而且杂,充分的备课是上好整堂课的关键。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师生之间互动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创设情境、主动探究、交流合作、质疑问难及迁移应用等。教师务必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理正确的互动方式,经过精心设计,使整堂课生动起来。另外,教师还应增强教学互动中的趣味性,以便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如在学习《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一课时,我的主要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能进一步理解与感悟。首先,让学生们扮演“南方黑奴”。通过学生自己的体会与感悟,了解南方黑奴的主要诉求与斗争精神,以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说明黑奴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后的表现。其次,设置知识擂台大比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大家表述林肯政府对应的举措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引导学生体会国家统一对于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学生学完课文后的想法与感悟表达,营造出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更使他们能够自然畅快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与此同时,学生们站在情感的立场上,也更能掌握课本中的知识。

(二)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务必重视学生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也是互动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首先,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身份―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其次,教师应明确学生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身份―参与者与合作者。最后,为了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应保持民主的关系。同时,教师还应创设出活跃、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更舒适、愉悦地展开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所想。只有多听听学生的想法,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与互动方式进行调整与修改。另外,教师务必处理好知识讲解同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联系,以便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水平与能力。

(三)培养学生参与互动学习的兴趣。初中生的年龄大多处于12-15岁之间,此年龄阶段的学生对许多问题都已具备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他们不再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讲解与分析,更希望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讲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因此,教师为了在历史课堂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性教学,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这一特征,利用举例说明、情境说明以及交流讨论等方式来培养学生们参与到互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们的互动热情,以有效调动他们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对台湾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们对伟大祖国的爱国情感。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搜寻台湾与祖国相关的历史信息,结合现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于台湾回归大陆方面的思考,加强对祖国统一的认知,进一步表达各自的见解与想法。

(四)不断完善教学中的互动过程。在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不断地对教学互动过程进行完善,以提升教学互动的质量与效率。例如,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应对每个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把握,最好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同时,还应考虑每位学生在课堂中具体的学习状况和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以保证提出来的每个问题都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与学习潜能。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与理解。在组织学生们进行分组探讨学习时,教师应时刻关注每一组的讨论情况。不仅要调控互动进度,更要对学生们的论内容加以指导,使学生们都能参与到互动学习中来,使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得以有效提升。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互动模式,能够有效打破教师一直以来在历史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凸显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改以往的被动角色,成为互动教学中的合作者、参与者,使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有质的飞跃。对历史教师而言,为了加强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应创造出轻松的互动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让其积极主动的参与互动活动。

参考文献:

[1]管利:《浅议初中历史互动性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34:48.。

[2]张婷:《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宁夏大学,。

[3]高久红:《基于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历史人物价值引领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4]陆琴芬:《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3.。

[5]虞彩萍:《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及反思》[D].苏州大学,2013。

[6]王彦蕊:《论初中历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D].河南大学,2014。

6.互动“生”出神来之笔 篇六

――特级教师、天津市南开小学校长靳家彦《陶罐和铁罐》教学赏析

前段时间,笔者欣赏了全国特级教师靳家彦执教的四年级语文课《陶罐和铁罐》,深为其精湛的教学艺术与全新的教学理念所折服。总结起靳家彦的教学艺术,笔者以为,他的教学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互动;教学过程 朴实无华;学生在练习中学会了合作、交流和创造。

课前:愉悦心情 轻松出发

师:刚刚见面,我先作自我介绍。这段介绍中有真有假,请你们分辨一下。我姓靳,叫靳家彦,是你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今年60岁。我特别喜欢阅读和写作,《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就是我写的。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课。(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您姓靳,叫靳家彦是真的,因为主持大会的老师刚才介绍过。

生:您说是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不是真的。因为我从没见过您。

师:判断有根据。

生:您说您今年60岁是假的,60岁的老人头发会花白的,可您的头发是乌黑的……

师:染的。(全场大笑)

生:您喜欢阅读和写作是很可能的,一位特级语文老师怎么会不喜欢读书作文呢?所以这一句是真的。说《陶罐和铁罐》是您写的,肯定不是。课文上有注释,作者是黄瑞云。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是真的,发给我们的课文就是这一篇。

【点评】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靳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用辨真假的形式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很自然地与学生拉近了距离,同时也是在训练学生思维,真可谓乐中有学、学中有练。师生关系由此变得融洽,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对话:读中感悟 学中有乐

师:非常聪明。分辨得有条有理,说明你们很会思考和分析。(师板书课题:陶罐和铁罐,指导“罐”字的笔顺、笔画。)

师:同学们先自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查字典,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学生练习读课文。)

师:可以了吗?请交流一下,你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

生:陶罐不但谦虚,也很善良、真诚。你看,当人们刚把陶罐从土里掘出来,它就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的旁边,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受不了了。”陶罐不计前嫌,豁达大度,我喜欢它。

生:陶罐敢说真话,我喜欢它这一点。它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从这可以看出陶罐并不懦弱。

师:你们的发言说明你们领悟了语言的内涵。

生:老师,我想通过朗读表达我的感悟,可以吗?

师:太好了,请问你想读哪部分。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断。)

【点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过程。对话文本就需要多读。一开始,靳老师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学生全心读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已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虽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但是促进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书,其所担任的角色就是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学生倍感轻松和快乐,而且老师能随机抓住训练点,如指导学生掌握“懦弱”的音、形、义,纠正学生把“懦”读为“儒”的错误。这一过程进行得一丝不苟、实实在在,学生收获也很大。

表演:体悟道理 明辨是非

师:《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故事,多像一场两幕的小话剧啊!你们自愿结合,组成创作小组,演出这个故事,能做到吗?

生:能!(学生自由结合,练习。)

师:表演的关健在于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台词要熟记。(推举一组到讲台前表演。)

师:我们继续上课。读了这则寓言,你们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人应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生: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

生:人们应该学习陶罐的胸怀,不应像铁罐那样自以为天下无敌。

生: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不要以已之长,比人之短,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师:你们体会出的道理,就是这篇寓言的寓意,寓是寄托的意思。

【点评】 学生通过表演,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表演过程中感悟寓言讲述的道理,并能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话。而且,学生表达时语言流畅,表演时入情入境,同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而这一切的生成均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实现的。

改编:放飞想象 理性思考

生:老师,我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可以吗?

师:什么问题呀,说来听听。

生:铁罐就没有优点吗?铁罐坚固不易破碎这一点,不值得陶罐学习吗?陶罐就没有缺点吗?陶罐虽然比铁罐光洁、朴素、美观,但它很容易破碎,这一点铁罐说得并不错。只是铁罐的态度太骄傲了,所以大家不喜欢它。

师:大家讨论一下,铁罐和陶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各抒己见,别被课文限制住。

(生议论归纳,教师板书。)

铁罐优点:坚固;缺点:丑陋

陶罐优点:美观;缺点:易碎

师:我们共同改写这则寓言,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它们相反的性格,题目仍然叫《铁罐与陶罐》,好吗?(生边议边改,集体创作。)

【点评】 学生的提问引发了新问题,这也许是靳老师没有想到的。但在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优缺点的过程中,学生们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觉地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并集体改编故事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新的高度,从中可以想见,这种“意外”的收获是非常有价值的。

自创:读写结合 生成创造

师:如果将课文的语言融入你的语言仓库,那么就变成你的语言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编一则寓言,先想好要告诉别人一个什么道理,然后创编一个寓言故事,说明这个道理。(生各自开始创编,大约写了15分钟。)

师:请停笔。介绍一下你编的寓言题目。

生:《大海和小溪》。

生:《手机与BP机》。

……

师:请这位同学读一读他创作的寓言故事――《黑猫和白猫》。

7.作文教学:生生互动出奇兵 篇七

一、理念先行, 与同龄人竞争

“重生胜于重师”的理念最初来源于一本叫《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9位中国杰出父母的成功经验》 (王东华主编, 中国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 的书。书中有位家长坦言:一般的父母只注重择校、择班、择师, 其实最重要的是择生!只有合适的竞争圈子, 才能保证孩子有强烈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学生的竞争, 不是所谓知识的竞争, 而是同龄人之间成长速度的竞争。我对这句话深有同感。

开学伊始, 我让学生就这种认识展开讨论, 让“与同龄人竞争”的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同时, 我就语文学习的特点向学生做深入讲解。语文课程其实是非常感性的课程, 很讲究潜移默化, 很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同时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尤其是作文训练, 多听, 多读, 多写, 能力自然会一天天地提高。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我努力营造一种既轻松愉悦又充满着竞争的学习氛围。每天的语文晚自习, 都是学生展示日记的黄金时段。我的表扬面很宽, 本着多元化的作文批改原则, 从思想到书写, 从构思到表达, 从整篇到单句, 凡有一点可取, 都不吝称赞。班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受到过表扬。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们渐渐地喜欢上了日记, 喜欢上了表达。同学的成功也激励着学生的好胜心。从初一开学至今, 班上陆续出现了以王占利为代表的“诙谐派”, 以张恺为代表的“用典派”, 以孙杰为代表的细节描写派, 以及以秦晓娟为代表的诗书派, 等等。我还把学生的作文放在全体学生中去衡量, 去比较, 不妄加苛求, 也不姑息迁就。这样就给每个学生以无形的压力和动力, 激发他们要超越同学的心气, 我把这种学生受到鞭策和激励后你追我赶的学习态势叫做生生互动。

二、作文评讲课, 让学生作文现身说法

在作文评讲课上, 我很少长篇大论, 课堂的主角永远是学生鲜活的习作。正像有个学生在日记中所说:今天晚上, 照例是评日记, 其中仍有不少使我们捧腹大笑, 也有几篇文绉绉。虽然大部分的语言还有些幼稚, 但在我看来却是十分幸福的事, 这毕竟是第一手资料, 也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事, 我们的作文当主角, 比书本上的文章亲切多了。

鲁迅说过, 最好的教学莫过于案例教学。这就告诉我们, 在作文指导方面, “归纳”永远比“演绎”来得更真切。如我们班上有一个学生, 数学成绩很好, 语文的基础题掌握得也非常好, 就是作文成绩不好。他写作文时不会联想, 不会形容, 内容干瘪而不丰富, 读后让人索然无味。存在这样情况的学生还有很多。怎样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呢?是说技法, 还是鼓励其读书呢?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 对学生说技巧和写法, 学生听了以后不会用, 也就无法提高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多读书, 也无法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 我根据实际教学情况, 对学生提了两个要求:一是坚持写, 二是认真听。即让学生坚持写日记练笔, 认真听 (看) 其他同学的出色日记, 仔细琢磨。采用这个办法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听同学日记的熏陶后, 我们班上写作文没有什么内容的学生写了一篇题为《鬼》的精彩日记。日记的主要内容是写最近几天中午他看了不少鬼片, 心里很是害怕, 晚上放学有同学提议走没路灯的小路, 为了不落“胆小鬼”的笑柄, 硬着头皮跟了去。结果路遇一女的, “散着头发, 嘴里还吃着东西”, 他马上联想到中午看的片中的女鬼, 吓得哇哇大叫, 飞车逃命。好容易到家了, 偏偏“周围没有一户人家开着灯的, 天昏地暗, 一片阴气”, 直吓得魂飞魄散, 大汗淋漓……他把这篇日记读给全体学生后, 得到了一致的称赞。当时和他同行的学生也为文中的情节作了证。然后, 我趁机点评:第一, 先有了这样的经历, 才有了这篇美文, 证明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第二, 因为有了切身的体验, 写时才“下笔如有神”, 像文中的“周围没有一户人家开着灯的, 天昏地暗, 一片阴气”一句描写得非常生动,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次成功的体验,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三、把生活还给学生

著名的文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作也是如此, 写作的源泉就是生活, 脱离了生活, 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 无水之鱼。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把生活还给学生, 使学生不再写假大空的文章, 而是反映自己的生活。

学生由于年龄小, 经历少, 所以对生活的感悟不是很深。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多读书来弥补阅历少的缺陷。为此, 凡是下午课, 我们就上阅读, 集体读三毛散文、汪国真的诗, 还读了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读完一节后, 我就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这样日积月累, 学生对书的认识显示出由表及里的深入, 许多读书笔记佳句迭出, 议论精辟, 情思飘荡。更为可喜的是, 读书从课上延伸到课下, 由教师推荐变为学生自觉自主, 涌现出了许多书痴, 书痴又带出很多书迷, 学生有了精神的自觉追求, 学习效果也就更加明显了。

三毛说过:“我爱书, 但我也懂得爱我平凡的生活。”作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拥有快乐而充实的学校生活, 能在校园生活中茁壮成长。爱书的, 自有他们的幸福, 但还有那么多虽然不太爱读书, 却是非常热爱生活, 能观察到生活中一点一滴变化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 教师该如何引导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关注学生, 让他们的点滴努力都得到肯定。如我们班的数学老师因母亲病逝, 一周未来上课, 使得我们班的数学课一天换一个代课老师。针对这件事, 刘泽鹏写了一篇《我们也像郭靖一样》的日记, 因为郭靖小时学艺就无定师, 导致学习效率低, 效果差。4月1日这天的天气变化无常, 刘泽飞就写了一篇《老天也过愚人节》的日记, 文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使得整个文章妙趣横生。王占利到语文老师办公室交作业时, 看到办公桌前的墙上贴着一张小孩写的毛笔字, 领悟了老师爱子爱生的深情, 于是写了一篇《歪歪斜斜的“彤”字》的日记, 读后让人非常感动。班里兴起了读书热, 韩雨贤就在日记中描写了同桌读《飘》入神的情景:请她帮忙从窗台上拿过字典, 她眼不离书, 径自用手在窗台一旁的墙上乱摸。

8.历史教学中生生互动 篇八

关键词:初中英语;互动教学;知识建立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12-01

新课标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新要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则成为教师传授个人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参与,缺少和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这也是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因素。对此要进行改革、调整,以此来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出来。本文主要围绕着如下四点展开的,希望为其他的同行提供参考、帮助,具体分析如下: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

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需要学生的踊跃发言,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英语教师也要在教学中牢牢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沟通和交流。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都有自己学习思考的空间,在这个时间段内,学生可以就不会的问题多向其他的学生或者老师请教。教师一定要牢牢把握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多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创造条件和学生加强沟通、交流,这样,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存在的问题,然后再采取措施,及时解决。多和学生沟通,既能提高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效率,又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更主动地探究知识。

二、营造气氛,点燃互动激情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的气氛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持有态度对互动教学的开展尤其重要。教师要努力营造出和谐、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得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心灵上的平等交流,一方面,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持有健康良好的教学心态,并且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用自己饱满的热情引燃学生对知识的情感。

例如,创设独特情境,生成互动语言。在英语学习中,少不了语言情境的建立,教师就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多发掘形式各样的语言情境,比方说,角色表演、英文歌曲或者电影、单词游戏以及多媒体技术设备等。例如,在教学“Can you sing an English song”一课时,可以先问这样一个问题:“Who can sing an English song?”当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之后,再邀请几位同学进行英语歌唱表演,进而再引出教学内容,学生也能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学习英语知识。

三、以小组讨论交流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是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分组互动时要精心筹划,组内成员分配要均匀,优中差等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参与,既要有男生,也要有女生,既要有性格外向的学生,也要有性格内向的学生,力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分配均匀,形成互补,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互动中接触到全新的思想。小组的分配也要讲究实用性与科学性,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当各小组内部成员进行讨论交流后,组与组之间也要开展交流,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全面把握。教师先让一些讨论进度较快且得出结论的小组对问题展开分析、讨论,然后再让其他的小组成员进行适当的挑错与补充,最后再展开激烈讨论,大大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有效理解,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调控作用不可或缺,教师要积极对学生得到的结论加以总结、归纳。

四、不断进行更改练习评定并使其获得完善

初中英语教材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且复杂多变,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学生也会很快遗忘。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可以组织学生对知识进行议论,针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要组织学生自主进行详细思考,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以间接的方式进行积极引导和启示,采用生生交流等方式学习知识,处理问题,既能保证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益,又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最佳的选择。例如,在探讨“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幻灯片的方式把相关的动物展示出来,例如:老虎、孔雀等等,这时,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What do you like?”,让他们使用“I like…”这个句型来回答相关的问题。用学生的回答作为评判标准,这样的训练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建立也是应新课程而生的,互动教学既是一种高效且新颖的教学模式,又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互动式教学方法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探究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为英语教师走近学生世界的同时,也为学生多了解老师提供了可能的契机。互动式教学的有效建立还能够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监督、进步等。这些都是其他的教学模式所没有的教学优势,也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体现,因此,我们要加强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苏英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语互动式教学问题及方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0,(26):66-67.

[2]顾祥.关于初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探究[J].中学英语之友:下旬,2010(06).

[3]唐敬群.浅谈初中英语互动式教学模式[J].新课程导学,2011(31).

[4]苏晓兰.初中英语互动式课堂创建教学模式探究[J].快乐阅读:下旬刊,2013(04).

上一篇: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下一篇:感恩的句子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