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读后感(共11篇)
1.大外交读后感 篇一
《大外交家周恩来》读后感1000字
姓名:印佳熠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
年级:四年级
凡是和周恩来交谈过的人,无不为他的幽默风趣的语言魅力所折服。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一直对周恩来怀抱着敬仰,看到这本书就读了起来。周恩来是公认的语言大师,凡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这是他独特的外交说话技术,幽默又尊严。
《大外交家周恩来》是一本全面记录了周恩来总理在外交事业上的主要活动,反映了其深刻的思想和理论水平、高超娴熟的外交策略及技巧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作者是李连庆。
在周恩来同志波澜壮阔的伟大一生中,处处体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事事贯注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革命工作第一,是他考虑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周总理很会交往。与外国记者,不管是友好国家的记者,还是敌对国家的记者都能交往得很好。周总理在国外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场合不是很多,当时外国认为中国还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有的问题提得很尖锐,周总理总是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给予回答。
周总理十分尊重别国的宗教信仰。他常说,虽然我们是共产党员、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不信宗教,但不能要求别人也不信教,世界上的伊斯兰教徒有上亿人,我们要尊重人家。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接待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访华。他是一个极为虔诚的穆斯林,不论有多么重要的事情,一到祈祷时间就让随从在地上铺一块波斯小地毯,然后跪在上面祈祷。他来访后第二天下午3时左右,我们礼宾司接到周总理来电,告知我们半小时后毛主席要接见他。毛主席当时接见外宾是没有提前安排日程的,以通知为准。作为当时的值班人员,我跑去通知哈克总统的秘书。哈克总统的警卫守在门口,轻声告诉我们不要进去,总统正在祷告。他特意把门打开一点,我往里面瞥了一眼,大厅里面是书房,正铺着地毯。我心想,这下糟糕了,毛主席马上要接见,这样什么时候能接见成。我不敢惊动总统,也不敢马上下去,向上级请示以后,我直接打电话给周总理办公室。周总理立即回电:“你们千万不能惊动哈克总统,也不要告诉他的秘书及其他高级官员。他什么时候祷告完就什么时候通知我。我先利用这个时间提前到毛主席那里去汇报,拖延一下时间。一有消息你们立即打电话到毛主席办公室。”事后,哈克总统获知此事后,再三向周总理道歉。他说:“我访问过那么多国家,没有哪一个像你们这样的大国领导人这么尊重我们的宗教信仰。”事后总理还对整个访问作了具体指示,强调大家要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不要在旁讥笑或表示厌烦不安,以免伤害对方感情,影响我对外形象和声誉。这不仅令哈克总统印象深刻,代表团其他成员也深受感动,回国后竞相告诉他们的亲朋好友,称颂:中国这么高级的领导人都这么尊重我们的宗教信仰,这样的国家值得尊敬,值得与之建立友好关系。
这样的周恩来怎么不让人为之敬佩!
周恩来总理用巧妙的语言化解各种刁难,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柔中带刚地扬国威,表现出礼仪之邦总理的机敏思维和翩翩风度。如果大家有时间,可以静下心来品读《大外交家周恩来》这一书,感受一下周恩来总理的独特魅力。
2.欧盟外交,是大还是小 篇二
9月以来,欧盟极其频繁地参与国际事务。欧盟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接待乌克兰总统访问,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前往纽约出席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欧盟外交事务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访华与温家宝总理会晤,并在贵阳与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一起主持了中欧战略对话。欧盟贸易委员古赫特访问巴西等南美国家。欧盟轮值主席国比利时举办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和金融论坛。欧盟外长理事会批准欧盟与韩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规定将在未来五年内消除98.7%的工农业贸易税。与此同时,欧盟对外行动署的组建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该机构由法国驻美大使维蒙担任秘书长,德国女外交官、欧洲理事会秘书处主任施密德和波兰欧盟事务部长多夫盖莱维奇担任副秘书长。27位新欧盟代表团团长和人员名单包括新任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埃德雷尔。他现任德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司长,将接替法国人安博的职位。
从林林总总的活动日程中不难发现,欧盟对外交往的覆盖面很广,战略利益向全球延伸,涉及的领域多为国际性热点问题。事实的确如此。就硬实力而言,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组织,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额均列居全球第一,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和进出口总额排行榜上,欧盟国家均占据前十名中的六个名额。欧盟拥有世界第二大货币欧元,每个月对外支付六亿多欧元的援助,受惠方遍及全球。欧盟科研实力、人口素质普遍较高,甚至在军事方面也有像英、法这样的核大国和具备全球作战能力的强国。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今年1月1日欧盟人口总数达5.11亿,仅次于中国和印度。从软实力看,欧盟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有两个席位,在八国集团中占一半,在二十国集团中有五席,还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等国际机构的重要成员。正是借助自身实力,欧盟成为国际政治的主角之一,在世界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社会发展领域发挥着突出作用。外交上,欧盟与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与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签有双边或多边协议,在几乎所有的国际危机和热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都能听到欧盟的声音、看到欧盟的身影。
影响渐弱的“小外交”
按照正常的逻辑,一个国际联盟的影响力应该与参加该联盟的国家数量成正比,参加的国家越多,就越具有影响力。1951年欧洲联盟的前身欧洲煤钢共同体刚刚成立之时,只有六个成员国,而1995年达到15个,如今上升为27个。但令人不解的是,不断扩大的欧盟在世界政坛的影响力反倒有所减弱。回首最近两年的五件国际大事,不难看出欧盟在国际事务中被边缘化的迹象。
一是二十国集团匹兹堡峰会上,各方围绕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展开激烈博弈,美国在幕后向欧洲施压,要求欧洲将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份额减少5%,将其转至更充满活力的新兴大国。理由是欧盟与美国经济总量相当。但欧盟整体在该组织中所拥有的投票权比例超过30‰远高于美国。虽然欧方也同意改革,但对美国“慷他人之慨”的做法十分不满。二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作为东道主的欧盟雄心勃勃。一心要推动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协议,孰料反而空前孤立。最后由美国与新兴大国达成一致。为会议定了调,欧盟几乎是“披”通知了会议成果。三是关于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人抱怨自己在为不断炮制金融衍生品而意在牟取暴利的贪婪的华尔街埋单。四是关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欧洲公众怀疑希腊等国被利诱与高盛等美国金融机构签署货币互换等协议,导致整个欧元区深受其害,背后可能是美国操纵,借助债务危机搞垮欧元或降低欧元信用,使之无法与美元竞争。五是有关人权斗争。人权是欧洲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欧盟在国际活动中不变的目标。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发表的一项报告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末,联合国有70%的国家支持欧洲的人权提案,如今,在联合国的192个成员国中,有117个国家经常对欧洲投反对票。六是在对外援助方面。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报道,虽然欧洲派驻阿富汗的军队人数超过了美国,还付出了500多名欧洲军人阵亡的代价。欧盟向当地提供的经济援助也与美国不相上下,然而欧盟对阿富汗总体战略的影响力却非常有限。在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问题上也是一样。欧洲花费巨资,但效果微乎其微。海地地震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三天后就造访太子港进行慰问,而主张“静悄悄外交”的阿什顿六周后才到。尽管欧盟给海地的救助是美国的四倍,但世界只记住了希拉里,多数当地人也认定美国才是最大的援助方。
综上所述,无论背景与起因如何,客观事实都是欧盟都处于一个得少失多、甚至是牺牲品的地位,在政治、金融、经济、气候等领域的外交凸显出“渐弱渐小”的一面。
难掩分歧的“新外交”
追根溯源,应当说有三大原因决定了欧盟外交呈现出既大又小的矛盾性。首先是欧盟自身的组成。无论是成立之初的六国,还是当今的27国。自始至终都包含了大中小三类国家,内部差异极大。多样性和大小国一律平等是欧盟一贯追求的目标。但反映在外交层面,不难想象各成员国各怀心事,国与国之间、各国与欧盟之闯的矛盾错综复杂,利益关切和主张诉求千差万别,难以驾驭的外交马车想发出“一个声音”确实不易。
其次是欧盟兼具超国家与政府间合作双重性质,其对外关系始终是国际关系中前所未有的特例,甚至可以说它的每一项举措都是全新尝试,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经济巨人、政治矮子、军事侏儒”的欧盟特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是国际格局深刻变化,国际力量分化为守势、得势、失势和弱势等群体,欧盟在世界加速向多极化迈进的背景下软硬实力下降,宏观发展趋势似乎更接近由盛转衰,渐趋失势与守势。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曾发表题为《2025年全球趋势》的报告,预测“欧盟在2025年将失去影响力,成为跛足巨人”,原因是其GDP将被中、美超过,人口减少,能源对外依存度上升为70%,国际发言权将被新兴大国逐步分享。
面对自身经济陷入困境而新兴大国加速发展的力量消长变化,全新的对外行动署的筹组正是欧盟在共同外交政策体制建设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也为欧盟推进一体化进程增添了实质性内容。预计欧盟对外行动署将多达7000余人,在世界上130多个国家设立使团,派驻大使。这样,欧盟对外事务的体制建设与主权国家类似,形成了一整套完整体系,从而使欧盟成为第一个设立“外交部”的主权国家间组织,显示出欧盟致力于建设更有效率、在国际事务中具有更大的行动能力来巩固和拓展自身利益的雄心抱负,对欧盟的发展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不过,围绕对外行动署内部权力的斗争,尤其是对重要职位的争夺加剧了欧盟的内耗。各国外长通过包括手机短信在内的各种方式游说阿什顿。替各自推荐的人选说话。爱沙尼亚总统伊尔维斯批评此轮人事任命过于“偏好”西欧国家,中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两个大使名额,被边缘化。有欧洲议员认为人事安排不透明,质疑该署利用机构调整为官员提职、加薪。
欧盟实施真正的共同外交政策难度很大,集中体现在各国是否愿意关闭各自的驻外使馆,由欧盟驻外代表团全权代表。法国等大国竭力捍卫自身外交政策特权,表示将保留现驻外使馆,但荷兰、瑞典和保加利亚出于节约经费的考虑,计划关闭驻外使馆。将来那些国别大使与欧盟大使如何在外交政策和具体事务中进行协调,各方尚无定论。
新成立的对外行动署如同一张白纸,所拥有的权限含混不清,各国外交自主权的让渡与分享也被严格地限制在无关痛痒的程度,这其中既有捍卫国家利益的考虑,也因为欧洲各国国情、地理位置差异实在巨大,即便将外交权上交欧盟也找不到能够兼顾各成员国利益的实际办法,从而致使对外行动署难以得到各国的重视。因此,无论是外交理念还是外交实务。对外行动署都面临着创新的巨大挑战。
3.《模拟外交官》读后感 篇三
模拟会是全国各地优秀中学生自发成立的一个“外交”平台,全称模拟联合国大会。来自常州市第一中学的邵嶷,自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常州人民公园对游人慷慨陈词,痛斥日本对中国的非法行径后,他的脑海里便产生了模拟联合国的想法,模拟外交官,纵横天下大事。他不仅在全校宣传这一活动,还自告奋勇参加了北京模联大赛,邵嶷广泛的知识面、雄辩的口才以及他那勇敢的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心让我深深敬佩。
我羡慕小小外交官邵嶷雄辩的口才。好的口才,要才思敏捷,头脑清醒,而好的口才来自哪里?没错,来自于平常汲取的知识,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邵嶷爱读书,善于读书,只要我们平时多读书,扩大知识面,思维自然也就变得细密敏捷了。
邵嶷的故事让我备受感动的地方还在于,他有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也许我们过着舒适的生活,每天只明白上学上学,丝毫不关心外界的生活,对于学校圈外的世界毫不知情,像邵嶷一样对政治如此关心的同学是十分难得的,这,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邵嶷从朝核问题一直侃侃而谈到当今世界的反恐,这不仅仅是某种意义上的模拟了,而是全身心的投入了这个小小的政界。
4.《模拟外交官》读后感 篇四
《模拟外交官》读后感
・・ 《模拟外交官》读后感 周末在家,写完作业,我拿起《模拟外交官》细细的读了起来。《模拟外交官》是一本美德少年文学故事丛书,里面写了二十多位美德少年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美德少年王思源的.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主人公王思源喜欢捡拾废瓶子,他总是随身带着塑料袋,把人们丢弃的瓶子、易拉罐装进袋子带回家。然后卖掉瓶子积攒钱去捐助家庭贫困同学。王思源从一年级就开始坚持捡废瓶,面对同学们的嘲笑,他不争不辨,每天照例捡废瓶。他认为捡瓶子既可以保护环境,卖掉后得来的钱还可以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从小学一年级到如今初中一年级,整整七个年头,王思源捡拾的瓶子不计其数,换来的钱一分也舍不得花,学习用具坏了硬是修了再修挺了五六年。他把这些钱全都捐给了需要帮助的人。因为王思源,如今收集塑料片已经成了学校的风气。再说我们现在的孩子,每家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我们视为掌上明珠,让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每个月零花钱充足,根本没有孩子去捡拾废瓶子,有的孩子甚至瞧不起那些捡拾废瓶的人,而他们就是那些废瓶子的制造者,每天把保护环境挂在嘴边说却做不到。其实,捡拾废瓶子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相反是好事。把挣到的钱款给需要帮助的人,即帮助了别人又美化了环境,何乐而不为呢?只要人人都保护环境,爱护一花一草,我们的世界会更美好!
5.大国外交观后感 篇五
汇聚中国智慧
——观看《大国外交》有感
“谴责、抗议、交涉”是我们听到最多外交词汇,很难理解,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天宫二号和神舟11号飞船成功对接了,两艘航母下海了;C919首飞成功了,蛟龙号深潜7062米了;中国天眼寰宇世界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中国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绩,所以呢,我们那么客气干什么,真理取决于大炮的攻击范围之内啊!然而近日,我观看了大型政论专题纪录片《大国外交》,片中深刻记录了过去五年中国外交举要驭繁、砥砺前行,充分运用中国智慧解决世界问题,尽显了中国气度和自信。让各国人民聆听到了“中国声音”,认同“中国方案”,使得中国理念在世界上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共鸣。真正权衡国家的道路是靠头脑,不是靠情绪。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强大的中国让世界充满敬畏,“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大国外交基于相互交往。从新中国成立之初17个国家同我国建交到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从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到20世纪70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关系正常化,时至今日,已经有170多个国家同中国建交,中国逐步进入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近五年,习近平主席的出访足迹跨越万里、覆盖全球,国与国之间更加频繁的交往,为沟通架起了更多桥梁,让世界可以更充分的认知中国、拥抱中国。
大国外交贵在真诚交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拥有陆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以“亲、诚、惠、容”对待周边邻国、以诚心诚意融入世界各国。联合国最大维和出兵国、联合国维和摊款第二大国,中国努力赢得了世界赞誉。海军护卫舰玉林舰对叙利亚船员的营救、为非洲1万个村落实施接受卫星电视项目,为老挝修建中老铁路,向被困也门的15国人民伸出援手,中国的担当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信任和支持。“国之交在于心相亲”,中国的真诚也换来了中非之间绵长深厚的兄弟情义、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南海仲裁柬埔寨等国的仗义执言„„
大国外交构建畅通交通。中国交通惊艳世界,在外交中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在陆路方面,中国与“一带一路”15个沿线国家签署了16个双边及多边道路、过境运输和运输便利化协定,在73个公路和水路口岸开通了356条国际道路客
货运输线路。在海路领域,中国与“一带一路”36个沿线国家及欧盟、东盟分别签订了双边海运协定。中国企业还参与了13个国家20个港口的经营,海上运输服务已覆盖“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空中联通也逐步繁荣,我国与沿线43个国家实现了直航,国航、南航、东航和海航等已在沿线24个国家设立了境外营业部,便利的交通让世界经济的血脉更加畅通。
大国外交促进世界交流。沿着习总书记的外交轨迹,留下的是遍及全球的“朋友圈”,使得世界可以更加亲近中国、读懂中国,实现了对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伙伴关系的全面覆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迈向更高水平、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金砖国家携手打造“金色十年”、与东盟启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亚太组织领导人北京会议、二十国领导人杭州会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峰会云集中国等等。高层之间的交往,提升了关系定位,扩展了合作空间,对接了利益契合点,使得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理念取得丰硕成果。
大国外交实现彼此交融。当今世界生活在不同国家、种族、制度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世界各国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任何国家都难以单打独斗、独善其身,只有实现理念交融,对接彼此政策,才可以为世界发展提供新动力。在文化上,中国在世界多国设立孔子学院、中华馆,建设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为世界开启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在经济上“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土耳其中间走廊、蒙古国发展之路、越南两廊一圈、波兰琥珀之路、沙特阿拉伯2030愿景等一一对接,切合了各国求发展、谋合作的共同愿望,力求实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6.大战略小步伐的中国外交 篇六
在茫茫的大海上,远处开来了一艘船。
不是一艘,是一队。
前方,钓鱼岛。
来自中国海监部门的船队以胜利者的姿态对中国民众、也对日本民众宣示了中国对这片岛屿及海域的态度。
“中国和日本:谁第一个失去耐心?”俄罗斯《真理报》此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称,中国正采取积极行动以恢复对钓鱼岛的控制,中国海监船不仅实现了对这一海域的常态化巡逻,而且首次采取主动措施驱逐靠近这一海域的日本船只,从而开始掌握主动权。
相当多的舆论认为,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处理方式显得越来越成熟。这显示出了与这个国家地位相符的外交手段。
这是对中国外交的肯定声音。
如何宣示主权
很多人在谈到海洋权益之时,都不会忘记两年前的黄海。
若干年前,这片海上曾经发生过让中国人蒙羞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直接导致了此后数十年间一个岛国对中国的虎视眈眈。
数日前,中国内地的很多媒体报道,著名艺术家李默然去世,这个老人的去世让一部老电影再次浮出水面——85岁的李默然永远也没有机会再当一回邓大人了,但是那部电影所昭示出来的远远不是一个个体的英雄命运,在自沉黄海的背后,是一个国家与一个民族的悲哀。
数十年后,中国黄海再次阴云密布。
2010年春,天安号事件引燃。
此后,中、美、朝、韩等国围绕东北亚、围绕黄海展开了一轮又一轮博弈,一时间东亚上空阴云密布。
一片嘈杂声中,美国人宣布,他们要与韩国人在这片海域进行军事演习。此言一出,中国相当多人士,通过各种媒介表示,绝对不能接受两国在黄海海域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在一些军事学者的解读中,美国的航母进入黄海,将使得中国陷入不利境地。
一时间,外交部的声音也变得强烈起来。
然而,美国人依然进行了军事演习,不过将具体地点改变。
前驻外参赞、中国周边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鸣文的看法是,外交是外交的事情,如果由于一些声音导致国家的外交声音出现不协调的步伐,那么会影响整体的外交局面。
赵鸣文对《小康》记者称,两国的纠纷,包括在领土边界的一些争议,这是现实。由于历史上的复杂原因,在两国边境的谈判和交涉过程当中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做一些必要的妥协,来赢得今后更长远、更大的利益,这是任何国家、任何政府都应该采取的立场。
“中国政府的一些立场和决策都是非常有远见卓识的。不在一时一事上去纠缠,放眼更长远,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样对整个国家利益是有好处的。目前媒体手段不断发展,公众外交给中国政府对外交往既提供了便利,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形成了某种压力。我们理解一些人热爱祖国的感情,但人们也应该理解外交官对外宣示主权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应该尊重他们。”
近来,随着中国海洋利益频繁遭遇周边国家的挑衅,关于中国对外交涉手段的争议屡屡不绝于耳,其中不乏有国人对当下政策的反思。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波认为,面对他国挑起的各类政治、经济、外交等非军事冲突和军事的冷对抗,中国显然需要考虑一种更积极的主动防御战略,这种策略可以是基于威慑基础之上的防御。
胡波同时认为,威慑要有针对性,采取的措施最好能直接击中对方要害。
比如说,在黄岩岛的问题上。
外交亮剑
阿基诺三世可能是近些年少有的特别喜欢与中国“玩游戏”的外国首脑,或许在他的概念中,中国就像一头庞大的狮子,而菲律宾可以利用合纵连横的方式在相关区域对中国加以排斥——当然,排斥不是目的,利益才是根本。
自2012年初,中国与菲律宾由于黄岩岛事件而导致的外交纠纷,目前看似平和了许多,但事实上,暗潮依然涌动。东亚峰会上,阿基诺在各种场合大力出击中国。在东盟与日本召开的“10+1”峰会中更是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会议最后阶段,当柬埔寨首相洪森开始总结陈词时,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突然举手插话,否认东盟内部曾达成所谓共识:即要一致与中国尽快展开关于《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排除域外国家的干扰。
但是有一个问题他可能始终没有十足的把握来推翻——2011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3628.5亿美元,同比增长23.9%。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中国连续三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截至2012年9月底,双方贸易额已达2888.9亿美元。
2012年年初发轫的中菲黄岩岛之争,让这片海域前所未有地受到了强烈关注。初期的紧张应对后,中国很快缓和了心气儿,打出了一套又一套的组合拳。
除了高频度的常态海监部门巡航工作,在外交领域,外交部门始终通过外交管道向各界阐释中国的严正主张与强烈声明,在国际环境中起到了主动发声的作用。同时,中国部分军方人士通过媒体发声,表达了军人对事关领土纠纷的严正立场,而中国国家旅游局也提醒民眾,为保障游客赴菲旅游安全,除非必要,应暂缓前往菲律宾旅游。
同时,一大批中国旅行社纷纷暂停组织赴菲律宾旅游。当时,中国国旅总社宣布暂停赴菲游。该社对赴菲游客采取劝退措施,或劝告客人转团去其它目的地旅游的措施。中国在经贸领域也有“反制”措施。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加强对进口菲律宾水果检验检疫、加大开箱和抽查比例,此后更宣布暂停菲律宾部分出口商及其果园、包装厂的香蕉输华。
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当时对记者说,如果菲律宾一意孤行,最后吃亏的肯定是菲律宾,因为在中国跟菲律宾之间毕竟存在巨大的力量悬殊,中国的战略资源和手段远远要比菲律宾多得多。
需知中国是菲律宾第三大贸易伙伴。菲律宾则是中国在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除此之外,中国也密集出招加强海岛保护,推进海洋、尤其是南海地区开发。政府相关部门迅速组织出台了《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开放开发西沙群岛旅游产业。国家海洋局也已同意海南省在南沙、西沙填海建码头。
相当短的时间内,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南沙市”正式成立,南沙警备区正式启动常态工作——中国政府在法理、行政管辖及军事维护领域扎扎实实地做足了工夫。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称赞中国采取了非常机智的策略,该刊用几乎是溢美之词对中国在相关区域的手法进行了评析,他们认为,当美国及其东南亚盟友过分重视占据着新闻头条的大棒政策问题时,有必要高度重视不起眼的中国民用船只——中国的“小棒”。中国通过使用审慎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策略很可能获得成功。
中国选择了在领土冲突中使用非军事舰艇,体现了中国日益成熟且有条不紊的战略。同样是在东盟会议上,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表示,“将以冷静且和平的方式应对,从大局出发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谁都明白,这句话的背景注解是中日钓鱼岛纷争。
战略仍需磨合
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近半年来的日子相当不好过。
或许半年前他所想的真的如一些人所说——控制住局势,免得激化矛盾。
但是关于钓鱼岛的任何微小动作,应该都被中国收在眼里。于是中国开始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击。
别忘了,如果说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的纠纷很大程度上必须由政府主导,那么中日两国的纷争,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民众的参与。于是几乎短时间内,中国各大城市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反日示威游行——这是近些年极少出现的境况。而中国政府则一再通过各类外交场合“狙击”日本。有评价称,中国政府在外交活动中表现出了非常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坚韧毅力。
然而,黄岩岛也好,钓鱼岛也好,都掩盖不了一个严重的事实。此前,国际问题学者叶海林曾表示,而今相当一批中国周边国家,将“稳定”当做处理对华关系时可居的奇货,其结果便是近年来中国周边出现的中国“越谋求稳定便越不稳定”的态势。而中国需要引入一种“惩戒”机制以制止这种局面。叶海林称,为了化敌为友而进行的努力,假如没有辅之以必要的威慑和惩戒,基本上只能沦为向敲诈勒索者支付的“平安钱”,而用钱买平安当然是越买越贵的。
以南海问题为例,在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庞中英看来,截至目前,中国和东盟关系仍然不过是一种经贸利益关系,并没有巩固的政治关系,更没有军事同盟关系。而中国之所以不能强力在南海行动,乃是担心一旦动武解决问题的后遗症——比如整个东盟可能更团结,美国介入更深。
在战术上,中国走出了很漂亮的棋子,但是在战略上,中国,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在澳门大学学者郝雨凡的观察中,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下子被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此前,有西方学者撰文指出:过去20年来,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主要的经济和军事大国之一。但是在对能源和贸易伙伴的渴求下,中国在某些事情上反而不断受制于一些国家。
外交學者周永生谈到:中国外交坚持与一切能友好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与一切能往来的国家发展往来关系,但是在技巧上应该妥善处理,否则会导致误解。
郝雨凡认为,目前,中国仍是现存国际体系的接受者,而非制定者。学界和政策界应开始讨论,中国希望看到怎样的国际体系?应该怎样将外部世界的变化为我所用?怎样尽快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7.《外交风云》观后感 篇七
一、品格崇高
即使抛开一切政治家、外交家、革命家的光环不谈,周恩来个人的品格就值得我们学习、瞻仰。他少年时即豪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与现代中国的“庸才教育”大相径庭。他既能在外交场合义正辞严地据理力争,也能在“庆功会”上半开玩笑地说:“随你们怎么庆祝,别把地板弄塌了。”他曾说:“对自己应该自勉自励,应该严一点,对人家应该宽一点。”他诚然做到了。“没有一分钱的存款,没有一个子女。”这是对他高度牺牲精神的中肯评价。
二、目的明确
无论是万隆会议还是日内瓦会议,无论是和苏联还是和美国,周总理外交的目的都十分明确——维护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以确保宝贵的革命果实不付之东流。而之所以将此作为目的,原因也很明显。新中国在初期如此脆弱,国内是个烂摊子,经济困难、技术落后,民主法治更是一纸空文。而国际上是一个更烂的摊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出于本国利益自然而然的对新生的中国种种压制且不承认。而社会主义阵营内,中苏关系也十分微妙,更何况“老大哥”苏联本身就暗存危机。而且,退守台湾的那个中华民国,在大部分国际事务中仍然代表中国。新中国如一个新生的婴儿,需要多方面的呵护,外交自然是其中必不可少又最为艰难的一种。而身为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以革命精神中那种强烈的爱国精神与不屈的斗争精神担此重任。
三、主义坚定
周总理对他所信奉的共产主义的坚定确实令人敬佩,相比于我们现在许多“一切向钱看”的领导来说,实在是天壤之别。周总理在那次因一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不是来吵架的。”而著名的演讲中,还有一句“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他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与信奉于此可见一般,而这份坚定不移的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他本人崇高理想——救国救民相结合,便发出无穷无尽的光和热,成为他在外交工作上不竭的动力。
四、作风强硬
与现代中国的“搁置争议式”乃至弱势的外交方针不同,周总理的外交我理解为一种强硬外交。当然,这并不是说当时的外交是一味以武相逼。如果说那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不是来吵架的。”是一种刚硬,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则是一种柔和。但总的来说,强硬的成份是周恩来外交的主味。这也不难理解,新中国需要的是一道铜墙铁壁,而非罗丝幔帐。这种强硬也不是狐假虎威,抗美援朝与对越自卫反击战作为强硬政策和延伸体现,同时也是一份宣告,“如果必要,中国不惜举国一战。”同时,两弹一星也代表着中国科技军事实力正阔步跟上,但当时之所以能采取一系列的强硬外交手段,最重要的是周总理那种敢于反抗,敢于打倒一切的革命精神。
8.《外交风云》观后感剧评 篇八
该剧不仅收视成绩喜人,首播即斩获酷云实时收视榜首;网络热度也不断突破攀升,开播一周后,百度搜索热度直线上升+600%,话题“外交风云开播献礼”更是登上微博热搜榜。
9月27日,《外交风云》媒体交流会在杭州华策中心召开,华策影视总裁、总出品人赵依芳介绍说:“这是第一部新中国外交题材剧。”
她表示,剧集既保留了内在正气,又外置了柔软表达,“创作团队也特别考虑到了年轻群体喜欢的画风,尽最大可能地把观赏性与历史价值融为了一体。”
《外交风云》以新中国诞生为起点,从中苏建交到抗美援朝,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周总理访非、修建坦赞铁路,从中法建交到中美握手、恢复联合国席位、中日建交……全景式展示了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外交历程。
年轻人爱看什么样的电视剧?
“节奏明快,剧情高能,燃点密集,这些《外交风云》全部具备。”谈及现在流行的“硬核外交”说法,总制片人千寻认为这在剧中的“早期外交”时期也同样适用。在和平时期,外交是件漫长的、考验耐心与风度的事情,但在战争时期,容不得谦谦君子之风,必须要在短时间内针尖对麦芒、水落石出。
观众要的燃点就来了。
比如看到解放军强势收缴美领事馆电台、打击“紫石英号”代理舰长谈判时的气焰,自然会觉得过瘾,硬气。
剧集以场景还原式的创作手段,把当时政坛人物们的较量,真实地搬到了荧屏之上。快速变化的局势不容他们优柔寡断,决策者的观察能力、魄力,以及承担责任的胆量全摆在台面上。
于是,高能的节奏也就来了。
外交战线是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冰山之下的场域更神秘未知,也更符合当下的影视审美。
正如豆瓣网友所评:“《外交风云》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男团如何在风云际会、暗流涌动的国际政局中博弈。”
《外交风云》有一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开国大典结束之后,毛泽东与刘少奇在花园喝酒——等待斯大林发来贺电。朱德等人深夜前来,一干开国大人物守到天亮,终于等到了苏联发来的建交电报,那个时刻,一个迫切需要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新国家,它的真诚、激动和喜悦,被真实还原了。
“题材宏大也不能缺乏情感温度。”千寻对记者说,“我们希望人物都是丰满的,有人情味的,能让观众感同身受他们的成长,这些都要靠细节来展现。”
最有意思的是,周恩来兼任第一任外交部长时坚持节俭办外交的观点,动员一帮立过战功的将领转行当外交官。
“赫赫有名的战将脱下军装,社交礼仪等都要进行培训,当时发生了不少插曲。”千寻介绍道。
剧中,睡惯硬床的前将领们,睡不惯宾馆里的软床;一帮只会打仗的“大老粗”,在西餐培训会上用不好刀叉;年轻女外交官教这些老大哥们跳交谊舞,家属闯进教学场所大闹……
这些有趣的细节融入,非但没有冲淡剧作题材的严肃性,反而让观众更有了认同感。
对于电视剧来说,一方面是外交官们带有生活气息的日常,另一方面是他们参与历史大事件时的机智与勇敢,这种“比与兴”的形式,带给观众别样的收视感受。
9.布什的外交政策有多大变化 篇九
为选举服务——美国政党的价值
要理清美国内政与外交的关系,最好先从了解美国的政党政治开始。美国的政党完全不同于国人理解的那种模式。其最大的组织特征就是权力分散,各级组织都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地方委员会并不受全国委员会的控制,上级党组织也无权免除下级组织官员的职务。要成为党员无需申请和履行入党手续,不需表达效忠,不需缴纳党费,不需定期开会,唯一的身份认定就是在选民登记时通过声称自己是某党党员即可。即使这样也可以在投票时“叛变”,改投其他党候选人的票而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严格地说,选民中的铁杆党员只有5%左右,其他都是潜在的支持者。
美国历史上曾出现形形色色的政党。但从19世纪中期开始,民主共和两党制一统天下的模式就逐步稳定下来,其他小党不在初选前归顺,就只能在沉默中死亡。相对来说,民主党主要替工会会员、天主教徒和犹太教徒、有色人种及知识分子说话,而共和党则代表新教教徒、成年白人男性、中上阶层和大公司的利益。简而言之,民主党的支持者主要是崇尚自由的中下层人士,而共和党则受到保守富人们的青睐。随着美国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关注热点的转移,美国政府的权力会不断在政纲不同的两党之间交替更换。
美国政党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赢得选举。作为西方现代民主的根本特征之一,选举在美国得到的重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美国是世界上选举最多的国家,每年要举行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各类选举,必须通过选举上台的公职人员达到52万人之多。选举自然离不开组织的支持,而组织自然也离不开政党的领导。新的选举到来时,党组织会像幽灵一样从地下冒出来,组织起声势浩大、铺天盖地的竞选运动。一旦选举结束,他们又会突然间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除了为继续保持本党在政府高层的统一步调而显示出所谓“党性”外,政党不需要建立和保持严格的组织和程序。
美国政党关注的选举主要分两类:大选和中期选举。大选就是总统选举,中期选举则是国会选举。按照宪法规定,总统选举4年一次,而国会选举两年一次,因为参议员的任期6年,而众议员的任期只有2年,所以在每次的中期选举中众议员要全部参加改选,参议员只改选1/3,6年才能全部改选一遍。但这并不意味着每次中期选举参众两院都会大换班。实际上因为在职议员占尽竞选的资源优势,每次改选都有90%的议员留任,这就注定了国会总体思想倾向的延续性。除非出现像今年这样大翻盘的情况,民主党在靠边站12年之后重新夺回两院的控制权。历史上国会主导权的转换并不频繁,往往是一党控制国会多年才被推翻,可一旦翻天就给政府改变政策提供了条件。难怪在鹰派首领拉姆斯菲尔德成为共和党失利的第一个牺牲品后会有人相信,美国内政的变化将引起其外交政策上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但果真会如此吗?这就涉及到美国的外交决策机制问题。
总统负责制——外交决策的核心
客观地说,美国的立国者们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框架颇有远见。国会是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权力机构,这不同于通过选民推出选举人而间接产生的总统,所以根据“主权在民”的最高原则,国会是美国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主要负责立法。而以总统和内阁为代表的行政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具体执行国会制定的法律。法院则负责监督国会立法以及行政部门的作为是否违宪。在这样一个框架内,三种权力相互制约,保证了美国政治运行的稳定和权力交接的连贯。美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军事政变、暴君独裁、选举延期、拒绝下台等问题,即使在战争中也没有例外。
但是国会权力的至高无上并不意味着国会将会主导所有内政外交问题的决策。因为国会议员都是从各州选出,他的权利是本州选民而不是整个国家给的,为获得连任他首先需要关注本州衣食父母的切身利益。这涉及到的基本都是美国国内事务,“所有的选举政治都是地方政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国会同时也肩负着包括宣战权在内的很多外交职责,国会中不同的小组委员会也有权积极参与到对美国外交、军事、情报、贸易等事务的决策中。但是,只有总统才是外交决策的核心,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首先,宪法明确将外交权和军事权赋予了总统,而在某些情况下,行政首脑还拥有得到扩大和默认的行政特权。这些权力主要表现在对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历史上总统而不是国会的权力经常会在宪法未加规定的灰色区域内得到扩展,在外交问题上总统一般总有办法避开国会的干涉,酣战多年的越南战争就是没有通过美国国会而正式宣战的。其次,只有总统才是全国人民共同选举产生的唯一官员,只有总统才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才被认为有资格在国际上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美国人民要求总统提供坚强的领导,把总统看作美国的希望。在外交问题上国会也需要维护民选总统的形象,议员一般不会在外交问题上和总统过分叫板,那样可能会激起选民的反感。再次,在信息真假难辨数量大更新快的今天,生死攸关的外交决策要求具有时效性,而国会由于权力分散、程序繁琐,根本无法迅速应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挑战。总统直接掌握着所有的行政资源,信息灵通幕僚得力,主导外交决策也就理所当然。第四,国会代表着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说客可以通过合法游说促使国会通过有利于自己却不一定有利于国家的立法。而真正能站在国家的高度上,相对超脱于利益集团的影响,以国家全局利益为重的只有总统,这些因素决定了总统在处理外交问题时的核心地位。这并不是说他可以忽视国会的意见,但他有办法降低国会在外交决策上的影响力。
新国会旧外交——必然的选择
布什担任总统以来,共和党内部的新保守主义势力劫持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他们崇尚武力,对外强调单边主义,拒绝与盟国协调,武断划定正义与邪恶的界限,不仅造成美国的国际声望江河日下,而且也因发动伊拉克战争、拒签京都议定书、制造黑狱和虐囚丑闻等而惹恼了盟友。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在这些问题上对布什政府一味纵容,难怪人们热切期待,民主党在国会的胜利能给美国外交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
但是,不管内政如何改变,美国的国家利益都是恒久不变的。无论哪个政党上台,都会把维护美国利益作为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据,所不同的只是手段而已。当前,美国既有的国家实力未变,面临的国际挑战未变,需要的国际合作未变。以伊拉克战争为代表的恐怖主义威胁依然是美国亟待解决的最大难题,而以伊朗与朝鲜核问题为代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则成为美国近期需要面对的主要威胁。美国中远期的目标则是防止其他崛起的大国挑战美国的现有地位
和利益。民主党成为国会的多数派以后,这些问题依然是美国外交无法逃避的重点。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民主党并没有拿出不同于现有政策的有效杀手锏。当然,强调国际合作的民主党国会可能在很多问题上调整策略。当前广为媒体关注的“伊拉克研究小组”就被认为是在民主党的压力下产生的,美国可能会更为客观地评估其伊拉克政策、提出具体的撤军时间表,甚至在近期撤出一部分美国驻军。但是民主党国会不可能强迫政府立即撤出所有美国驻军,不可能轻易与伊朗和朝鲜妥协,也不可能停止与古巴和委内瑞拉的争斗。因为这就是美国国家利益的要求。
再者,外交始终是内政的延续,美国外交同样也受到内政的制约。民主党此次获胜,并不意味着它就更受选民的支持,只是由于共和党表现得太差,选民没有别的选择而只好寄希望于差强人意的民主党候选人。民主党人自己也意识到,选举的胜利是因为更多的中间选民出于反列布什政府伊拉克政策的目的才出门投票。他们同样期待民主党获胜后抛开党派纷争的复仇心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弥合选举带来的两党鸿沟上,以便更有效地推进美国国际利益。而且,中期选举只是2008年总统大选的预演,为了保持胜利的势头,刚刚翻身的民主党不可能不注重选民的顾虑和意愿,而故意和行政部门大唱对台戏。只有宽宏大量的对待失败的对手并共同迎接挑战,才能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另外,在即将上任的新一届国会中,民主党并未像上届国会的共和党那样占尽优势,他们在参议院只是与对手打平,靠着两位倾向于民主党主张的独立议员的支持才保持着优势。这意味着民主党控制的新国会在给总统制造麻烦时也能力有限。
10.观看学习《大国外交》观后感 篇十
1840年,鸦片战争撬开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大门,从此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不仅让我们意识到固步自封的危害、强国建设的重要、强大军队的关键,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平、合作、共享、共赢的发展环境,这就需要开展“大国外交”。
1949年,建国后第二天,中苏建交,开启了新中国的对外建交新 篇章。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长期以来,中国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为世界做了表率,不断提升在国际政治、外交中的作用。1971年,以“乒乓外交”为引,中美关系进一步解冻、升温,同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加入WTO,经济发展迈入国际快车道,助推中国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大国外交需要大国责任。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凸显得淋漓尽致,中国担当、中国胸怀、中国力量更是为国际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巨大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完成28次出访,飞行里程约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足迹遍及五大洲、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让中国声音、中国智慧、中国能量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5年来,中国推动新时期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与东盟国家关系站上更高起点,确立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定位……同时,不断加强经济组织合作引领,与金砖国家携手打造新的“金色十年”,开启“一带一路”建设、设立亚投行,推动G20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扮演更重要角色……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运筹帷幄,与各国求同存异、携手共进,给自己创造了机遇,也让全世界得到实惠。
但大国外交并非一路坦途。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势必会与众多资本主义国家开展激烈竞争,甚至形成掎角之势。不少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始终不看好中国,从最初的“中国崩溃论”,到新时期的“中国威胁论”,各种错误论断、偏激理论甚嚣尘上。但中国的“大胸怀”,让发展国力、合作共赢、包容和谐、拼搏奋进成了主色调,也进而得到了不少国家的理解、欣赏、信服。近年来、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吸引了外界的眼光,让国际社会在好奇、惊讶之余,更好地了解、研究中国,携手创新全球治理理念。
与此同时,大国外交需要大国担当。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中国也逐渐在国际社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区域维和、世界反恐、国际援助、和平谈话……中国用实实在在极大力度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让世界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是负责任、宽胸怀、有格局的大国,中国需要和平的发展环境,也更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营造和平有序的氛围,让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共享改革的红利。当然,大国担当不仅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威望,也为我国公民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也门撤侨、亚丁湾护航、国际巡逻等,始终将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让人民时时刻刻感受到祖国就在身边。
11.观看学习《大国外交》观后感 篇十一
大国外交奋力开拓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追本溯源,文化一直是影响国家外交的重要因素之一。“大仁大义”“以礼相待”等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无一不渗透于当代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实践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和新高度,通过特有的历史文化传承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
大国外交是中国外交观念发展与转变的新方向。大国外交体现了大国担当,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对世界的担当,对国家的担当,更是对人民的担当。也门撤侨、亚丁湾护航、国际巡逻等,中国在国际社会活动中,切实贯彻“外交为民”宗旨,成为中国公民平安幸福的坚强后盾与有力保障。从外交为国走向外交为民,“以人为本”,这是中国外交观念发展与转变的根本方向。
大国外交是辉煌成就的记录,更是未来行动的宣言。《大国外交》讲述了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指导下,中国外交走过的风雨历程,所取得了巨大成就,所产生的世界影响,也有助于大家更充分认识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供应的旗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大外交读后感】推荐阅读:
外交礼仪论文07-25
外交部讲话07-07
外交部发言格式09-01
中国能源外交战略分析11-14
战略定力与大国外交11-17
俄罗斯能源外交分析10-29
外交礼仪期末复习资料11-0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11-15
读后感:《经济大棋局》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