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2024-09-09

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精选8篇)

1.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篇一

加快农区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驻马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张道军

编者按:

以城镇化引领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这是我市近年来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在全省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今天,推进我市城镇化建设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我市引领、实施城市建设重要使命的职能部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要负责同志张道军,在解决城镇化建设领域的问题方面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本人孜孜不倦地对城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们编发此稿,以期对广大城市建设者有所启迪。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驻马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要对接中原经济区战略规划,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抢抓机遇、寻求突破,必须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引导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一、加快农区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意义

所谓城镇化,是指一个区域社会人口和非农业生产要素由农村逐步向城镇转移,二、三产业逐步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过程。农区经济欠发达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尤其是城镇化发展滞后,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目前农区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关键所在。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区域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发展,城镇化对经济命脉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我国的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密集区,人口仅占全国的9.29%,生产总值却占全国的31%,吸引外商投资占全国的64.67%,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城镇化水平高,对产业的吸纳集聚能力强,形成了强大的产业支撑。所以,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农区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是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快城镇化进程,认真落实“五个统筹”。经济欠发达的农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必然通过加大城镇投入、完善城镇功能,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培育壮大二、三产业,吸纳各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有效促进农业人口转移就业,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同时,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地方经济实力持续壮大的情况下,增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和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城镇化是改变农区面貌的迫切要求。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由贫穷落后走向文明富裕的必然阶段,也是欠发达地区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来,驻马店坚持以城镇化引领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着眼建设宜居环境、打造豫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城镇面貌,努力加速城镇化发展,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提升了城市品位,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改善农区面貌,必须以加快城镇化为着力点,全面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

二、驻马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自身优势

城镇化是协调推进“三化”进程的根本途径。驻马店2000年撤地设市以来,坚持把城镇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强力推进,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城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底,全市城镇化率31%以上,比2000年前提高近20个百分点;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人口50万,分别是2000年的2.4倍、2.1倍。先后被评为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20个中国城市之

一、全国提升竞争力最佳案例城市和中国金融生态示范城市。连续13年成功承办了全国“农洽会”,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泰国正大、香港华润、中国通用、中国国电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逐步改善,为城镇化发展积蓄了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观念引领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把城镇视为财富,当做资本来运营,用现代化的、市场化的观念看待城镇建设,把市场经济中的运营意识、经营意识、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引入城镇规划、建设和城镇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在规划方面,树立“规划也可以创造财富”的思想,注重城市规划的经济性;在建设方面,以市场经济的方法运作和筹集资金,努力实现“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向“有多少事筹多少钱”的转变;在城镇经济发展方面,着力加快城镇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培育壮大城镇经济实力,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成效。城市发展理念的更新,为城镇化快速推进提供了广阔空间。

政策带动优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消化和吸纳农村转移人口,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我省实现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构建五级城乡体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等,相继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都为我市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项目支持,广开筹资渠道,增加城市建设投资,推进“三区两县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区位产业吸引优势。驻马店地处南北方、东西部的结合地带,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称,东部是广阔的平原,西部是秀美的山川,兼南北气候之长,京广铁路纵贯全境,国道、省道、县乡道纵横交错,高速公路连接各县,独特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使驻马店日益成为有识之士投资兴业的理想宝地。特别是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医药、化工、建材、食品、轻纺、机械、能源为支柱的地方工业体系,都为更好吸纳相关产业、集聚人口、加快城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资源支撑优势。驻马店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常年粮食产量600多万吨,占我省的1/8;油料80万吨,居我省第一位;年出栏生猪、牛、羊分别居我省一、二、四位;平舆、泌阳、正阳分别是全国芝麻、香菇、花生生产第一大县;矿产资源30多种,煤、铁、石油、金红

石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地面水资源储量63亿立方,占全省的1/7;土地储备资源充足,价格合理,能满足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要;旅游资源丰富,有《西游记》外景拍摄地嵖岈山、“中原漓江”薄山湖、亚洲最大的平原人工湖宿鸭湖和亚洲最大的佛教寺院南海禅寺等,这些资源优势,必将成为推动二、三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劳动力助推优势。驻马店有860多万人口,常年富余劳动力290万人,且劳动力成本较低。特别是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加大劳动力培训就业转移力度,形成了一大批文化素质高、各类技能娴熟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军,这部分人员在长期外出务工过程中已经适应城市生活,对城市具有强烈的向往意识,其中经济条件好的人员已经在城市购房并安排子女在城市入学,他们不仅是城市工业发展的劳动大军、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也已成为城镇化发展新的助推力量。

三、驻马店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构想

驻马店经济总量小、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的基本市情,特别是城镇化水平低、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的现状,充分说明我市城镇化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力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破除旧的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三区两县一体化”,统筹抓好县城、历史名镇、重点村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构建市中心城区、县城区、乡镇区三级城镇网络,形成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三级城镇网络建设中,以市中心城区(即市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平台,以县政府所在地城镇为中坚平台,以乡镇政府所在城镇、历史名镇、重点村镇为终端平台,着力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努力把中心平台全方位打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住中心,充分发挥对二、三级平台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完善县城和中心城镇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形成产业支撑和区域优势,把中坚平台、终端平台打造成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就业的主要载体,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广阔的空间,确保农村人口进得来、留得住。在此基础上,以三级平台为网格点,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全面向网格内的农区进行城镇化辐射,逐步形成网格状的城镇发展体系,力争到2020年,三级平台实现常住人口分别在200万、20万和5万以上的发展目标。

四、加快推进农区城镇化的着力点

传统农区城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按照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快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不断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乡互动、良性发展。

一是加快构建区域城镇化发展体系。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坚持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县城为重点、以小城镇为依托,努力构建分工有序、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城镇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各类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规划既要立足本地实际、准确定位功能布局,又要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着眼长远发展,超前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思路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

二是努力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拉大城市框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城镇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要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城镇道路、排水、电力、电信、供热、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商业、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服务档次,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城镇化发展。

三是不断强化产业支撑。城镇经济是城镇化发展支撑。我市城镇化水平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二、三产业不发达,产业聚集度低,吸纳外来人员的能力差。加快城镇化发展,必须把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强化产业支撑作为重点,因地制宜,多策并举,努力构建以工业为主导、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使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是全面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城镇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着一个城镇的品位和对外形象。管理水平高,就意味着这个城镇环境优美,对外吸引力就大。要结合各自实际,深入开展各类城市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建设,以城镇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五是着力消除城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各项配套措施不到位,是当前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是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建立起适应城镇化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劳动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城市的吸纳聚集能力,促进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是不断增强城镇发展的活力。扩大开放是城镇化发展的推进器。事实证明,哪个城市的开放度高、招商引资做得好,哪里的经济发展就快、城镇化进程步伐就大。要加快城镇化发展,必须抓住当前国内产业加快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产业和环境等优势,坚持实施对外开放,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突破,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市的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面临的机遇都很多,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加快城镇化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立足市情,发挥优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推动“三化”协调发展。

2.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篇二

当前, 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 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 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 城镇化水平日渐提高, 村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这给我国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历史机遇。城乡统筹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2010 年12 月13 日, 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为山西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也为吕梁市离石区农村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更好地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

城镇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吕梁市离石区转型跨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抓手。离石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深入贯彻“五三” 发展战略, 以建设幸福家园为目标, 以打造四新离石为路径, 以“发展、服务”为主题, 优化产业布局, 促进经济转型,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宜居建设, 构建社会和谐, 努力把第三次创业推向新的阶段。近年来, 吕梁市离石区一直不遗余力的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 特别是山西省委提出“一核一圈三群” 城镇化发展战略之后, 吕梁市离石区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 取得了巨大成就。据权威部门统计, 2011 年, 离石区的城镇化率在吕梁市最高, 达79.82%。2012 年, 离石区城镇化率为80.97%, 仍为全市最高, 比城镇化率最低的临县高出56.41%。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吕梁市离石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吕梁学院经济管理系分团委于2013 年6 月组织成立社会实践调查组, 对吕梁市离石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现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题调查, 共调查走访了滨河街道办、凤山街道办等6 个街道办, 1 个乡镇, 16 个行政村 (社区) , 调查主要采取参观考察、实地走访、交流座谈、问题咨询、 问卷调查、专题会议研讨等多种方式, 主要调查了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收入生活水平、 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教育发展、科技支农、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建设、社区规划建设和网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了解城乡发展差异化等问题, 深入调研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问题。

2 吕梁市离石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措施及成效

2.1 吕梁市离石区基本概况

吕梁市离石区地处山西省西部, 吕梁山脉中段西侧, 位于北纬37°21'~37°42' , 东经110°55'~111°35'。全区总面积1324 平方公里, 折合198.6 万亩, 其中城区12 平方公里, 所辖7 个街道办、2 镇、3 乡, 分别为凤山街道办、莲花街道办、滨河街道办、 城北街道办、交口街道办、田家会街道办、 西属巴街道办、信义镇、吴城镇和红眼川乡、 坪头乡、枣林乡, 共有193 个村委会, 378 个自然村。全区共有27.2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1.7 万人, 非农业15.3 万人。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有煤、铁、铝矾土、大理石、 石英、花岗岩等多种矿产资源, 其中煤炭资源储量大、品质高, 优势最为突出。

2.2 吕梁市离石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

2.2.1 以城带乡, 整体推进

为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离石区委、区政府重点推进大城区建设, 积极确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理念, 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 统筹城乡建设, 以城带乡, 整体推进, 以城镇化推动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重点统筹推进新城东城老城、城区与城郊、城区与集镇、集镇与中心村四个一体化。

2.2.2 整体规划, 综合开发

离石区把全区城乡当作一个整体来规划, 把离石1324 平方公里都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范畴, 把每个村庄 (社区) 当作一个景点来建设, 把每个家庭当作一个盆景来打造, 通过“抓点、建线、带面”, 展示城乡建设的整体美。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贯穿到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 能源供应、市场流通、居民消费等各个方面。

2.2.3 全面建设, 保障和改善民生

依托四大主导产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切实加强民生保障,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重视教育事业, 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环境治理, 全面实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建设,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 保障城乡社会稳定。

2.3 城镇化进程中吕梁市离石区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2.3.1 乡村建设有规划,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据调查, 离石区98.6% 的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大街小巷的道路都进行了硬化, 铺设了水泥或柏油路面;所有村庄对房屋建设布局都制定了基本建设规划;旧房屋逐步拆迁, 一些高层居民楼兴起, 村民居住的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 更加注重美化、绿化、装修装饰。

2.3.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增强

所调查的村庄社区约三分之二建有供村民健身、娱乐的场地, 安装了健身器材。乡村通信电缆、光缆铺设, 有线电视、网络、 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太阳能等进入寻常百姓家, 平均入户率达95.36%。很多家庭还购买了小汽车。

2.3.3 农村经济发展正在转型, 村民收入来源渠道多样化

由于城市建设扩张导致农村土地锐减, 农民不再单纯依靠农业种地、养殖为生, 进城务工、经商、出租房屋、集体入股分红等逐渐成为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村办企业、集体投资成为村民收入的新渠道。传统的“村民”、“农民”逐渐向“新型农民”、“市民”、“新型城市居民”转变。

2.3.4 农村居民收入提高, 村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

由于收入渠道增多, 劳动力价格上涨, 务工村民收入提高, 村民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改善。村民消费呈现多元化, 更加注重生活的品位、幸福感。村民衣食住行层次、质量和要求提高。

2.3.5 国家支农、扶农政策惠及民生

农村新农合医疗保险、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等惠农政策的实施, 普遍惠及了村民, 为贫困村民提供了保障, 带来了实惠。

此外, 卫生、教育、文化、科技的发展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 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生活, 改善了生活条件。

3 吕梁市离石区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据调查, 尽管吕梁市离石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 如果得不到重视和有效解决, 将会阻碍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步伐, 甚至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

3.1 资源短缺问题

农村与城市相比, 医疗卫生资源、优质教育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各种消费资源短缺。据权威机构统计, 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不足城市居民的1/4, 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教育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 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

农村与城市相比, 仍存在村庄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 直接影响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进度。例如, 农民看病的主要方式是就近去卫生所, 但是这些卫生所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卫生所规模较小, 医疗服务设施不完备, 村民无法享受和城市地区相等的医疗服务。农村老年人在常见病、慢性病等医疗费用上补贴力度不够。

3.2 土地矛盾和房屋拆迁问题

由于城市建设的扩张, 农村耕地、林地等集体土地、宅基地被用于商业开发或工业建设土地, 导致农村人地矛盾凸显。新城建设规划直接威胁着村民居住房屋的存留, 村民房屋拆迁问题成为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村民反映强烈, 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局。

尤其是伴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政府大规模征用农业用地, 很多农民主动或是被动的失去了土地。由于征地政策的不规范, 被政府在征地补偿之后没有进一步考虑到农民生活的保障, 以及是否有新的主要收入来源, 由于很大部分农民基本义务教育的缺失, 在新的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还会引发其他的社会矛盾问题。

3.3 村民低收入与城市高消费的矛盾问题

虽然农民收入增加, 收入渠道日渐多元化, 但是农村居民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低收入的农村居民不得不承受城市居民进行的高物价消费, 这极大地加重了村民的生活负担, 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可能面临不升反降的风险。据调查统计, 有96.56% 的村民反映物价高, 生存压力很大。

3.4 城乡收入差距、贫富差距问题

尽管农村的城镇化步伐加快, 农村城市化现象明显,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客观存在的村民收入差距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由于村民的文化技能水平、先天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农民在城市中的竞争力与城市居民相比处于弱势, 农村居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之间存在着差距, 这种贫富差距还可能会逐渐增大。 据调查, 离石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12 元, 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278 元。 由此来看,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3.5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快, 一些城市周边的农村逐渐被新兴工业园包围, 一些化工、电力、水泥加工、煤焦、养殖等企业给农村将带来巨大的污染源, 有些村镇石灰窑、倒烟窑、小选煤、砖厂等污染源还依然存在。农村环境遭到破坏。水质、 土壤、空气污染严重, 噪声污染、垃圾污染、 废弃物排放直接威胁着村民的生命健康, 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

3.6 政策落实不到位和配套政策缺位问题

国家虽然出台实施了支持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惠农政策, 如种粮补贴、新农合医疗保险、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低保帮扶、贫困补贴等, 但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 农村向城市转型的配套政策缺位等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比如, 新农合医疗报销还存在一些问题, 村民能够报销的仅仅是很少一部分药品, 有的疾病用药还不能报销, 甚至如果没有住院证明也很难报销。据调查, 67.3% 的村民苦恼医药费报销难和报销不及时问题;有8.5%的村民根本不知道如何报销。

3.7 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问题

尽管新农村建设考虑到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 但是由于资金短缺、技术条件限制, 农村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 比如村里可能盖得起楼房, 但是排水设施、排污设施、垃圾处理、物业管理这些配套的设施和服务还跟不上, 导致农村虽然形式上具有了城市的外形, 但是生活质量与城市相比, 却大打折扣。

3.8 外来务工人员带来的社会问题

由于许多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大多在城市周边的农村租房居住, 房租比城市低。据调查, 在城市周边农村租房居住的外来务工人员就能占到一个村原始总人口数的2~3 倍, 这也是城镇化的必然现象。但是, 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边缘的农村, 也给城市边缘农村带来了诸多新的社会问题。由于流动人口增多, 导致人口、治安管理问题, 治安管理难度加大, 外来务工人员的落户、子女上学、就业问题也随之凸显。

3.9 干群矛盾问题

由于部分村干部服务意识不强, 工作积极性不够高, 工作不到位, 工作方法不当, 决策不够科学, 严重缺乏与群众沟通交流等, 不能及时为群众解决困难, 不能很好地化解村民之间以及村民个人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 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据调查, 有36.7% 的村民认为村干部服务意识不强, 带头致富的能力不够。

4 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问题的对策

4.1 加大财政投入, 提供资源保障

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 抓好基础建设, 制定出台农村向城市转型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重视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教育质量。 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建设, 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先进、技术优良便利群众的城镇公共卫生体系, 为民进城入镇提供医疗保障。同时要注重加强配套服务, 强化便民服务、科技服务、医疗服务、就业创业服务、 文体活动、群众议事等功能建设。

4.2 依法规划建设, 保障农民权益

政府应制定科学规范的规划建设标准, 统一城乡建设规划。完善城乡土地管理制度、 各行业土地利用关系, 优化用地结构布局。 加强城乡土地整理力度, 高效整合各类建设用地、农用地、宅基地等资源。依法推行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探索土地征用补偿方法,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 使农村土地产权明晰, 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使农民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利, 失地不失业, 这样农民可以支配处置属于自己的固定资产, 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的好处。

建立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户籍管理制度, 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就业为落户条件。取消农民转市民的指标限制, 允许农民在保留农村宅基地、 承包地的基本权益基础上自愿进城入镇当市民, 享受廉租房、子女就学的市民待遇。积极落实失地农民就业政策, 妥善解决好土地、 房屋拆迁等社会矛盾问题。

4.3 统筹产业发展,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政府和村两委干部应积极带领群众致富, 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多方增加收入渠道, 提高收入水平, 改善生活条件。依托地域资源,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积极培育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产业, 发展以核桃、枣树为主的经济林, 打造精品示范园, 提高经济林综合效益。重点扶持养殖业, 实现养殖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增加政府贴息的扶持政策, 鼓励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性、引导性的养殖大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重点发展服务业, 推进农村经济大发展。

4.4 加强农民知识技能培训, 提高生存适应能力

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缩小贫富差距, 要加强对转型农村的村民群众的技能培训, 使广大村民群众提高自身素质, 尽快适应城镇化发展。积极引导农民实现由村民向城市居民的身份转变。大力推进就业培训全覆盖、 搭建求职就业平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措施, 不断延伸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途径和空间。

政府应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制度, 进一步完善公益性岗位吸纳安置城乡就业困难对象政策。广大村民群众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技能培训, 积极就业、创业, 努力适应农村向城镇发展的转型, 要摆脱传统的农民意识, 及时更新转变思想观念, 做新型农民, 并做好由村民向城市居民的角色转变, 提升综合素质, 努力适应新时期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4.5 保护农村生态,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采取积极的措施, 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条件, 加强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议建立农村环境治理专项基金, 加大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力度。组织开展生态乡村创建活动, 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扶持引导打造生态村。城中村、城郊村要结合旧城改造、 新城建设, 增强生态环境意识, 注重绿化美化, 提升人居环境。实施环境综合治理。 实施污水处理, 垃圾无害化处理, 使农村现有的水资源、垃圾污染、土壤污染等一些重要环境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加强河道整治、 造林绿化、生态保护。加强环境修复治理, 重点治理脏乱差, 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建设。

4.6 落实各项政策, 确保农民得到实惠

坚决依法高效落实各项惠民政策,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强对农村贫困户的支持帮扶, 对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积极做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促进农民从土地保障、集体保障、子女供养等传统方式向社会保障转变, 逐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障覆盖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继续提高新农合补偿标准和参保率, 进一步减轻农村患者的经济负担。加强基层社区以及乡镇、村级医疗服务水平, 建立公平合理的医疗费用报销标准。加快构建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 尽可能增加各方面的投入, 大力发展以教育、就业、医疗和文化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大力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4.7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配套设施

加大固定资产投入, 加强农村公共工程设施建设, 加快城乡一体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加强农村供水供电网络、垃圾及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广播电视设施建设, 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 形成覆盖城乡的交通、电力、通信、公交、饮水等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实现集中供热、供气、 供水普及农村, 着力完善供水、供电、排水、 排污、数字电视、信息网络、路灯、绿化、 道路、垃圾处置、管道燃气等公共服务设施, 并注重加强配套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4.8 推行户籍制度改革, 落实好外来人员管理问题

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大胆探索改革以户籍管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社会管理方式, 创建全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 妥善安置外来务工人员, 帮助解决外来人员的落户、子女上学、就业等问题, 切实维护好群众合法群益。加强重点企业用工监测, 落实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 坚决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困难救助、法律援助、政策帮扶体系。搭建就业、培训、交流平台, 畅通外来务工人员申诉、信访渠道, 为外来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就业、培训和生活环境。

4.9 提高干部素质和服务意识、能力, 增强村民法制意识

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村委会和村干部要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 增强科学发展、工作前瞻、 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 加强与村民群众的交流与沟通, 帮助困难户增加收入, 切实解决好群众生活的困难, 努力改善工作方式方法, 推行民主决策, 积极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 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

要进一步增强村民的民主和法律维权意识, 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政府等有关部门要及时受理群众信访, 要切实加强信访基层基础工作, 建立与形势变化相适应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特别是对基层干部要把解决信访问题作为评价衡量作风转变的试金石、检验尺, 在处理信访问题上看能力、看本事、看作风。抓好干部监管和责任追究, 对于敷衍塞责、不理民事酿成事端, 造成恶劣影响的, 要严肃追究责任。

5 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5.1 城镇化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紧密关联

城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城乡统筹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城乡统筹发展必然要求走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建设及其目标的实现也要沿着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和思路进行。城镇化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城乡统筹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而展开, 和城镇化相伴而生, 相伴而行。

5.2 城镇化建设不能只重视形式, 忽视实质和内涵

农村城镇化建设不能只重视形式, 忽视根本、实质和内涵。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仍然还是农村, 同样, 农村的城镇化也不只是单纯地将农村变为城市或城镇才叫农村城镇化。城镇化过程不能简单归结为土地的城镇化而忽视人的城镇化, 不能简单归结为户籍而忽视城镇化地区的公用工程设施和社会文化事业的配套。城镇化建设需要扎实的农村经济基础作保障, 一定要稳步推进, 不能急功冒进。

5.3 农村城镇化建设需要政府主导, 合力推进

农村城镇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进。 激活农村的资源, 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为土地产权和集体经济产权、其他资源产权界定、流转争取平等的权利提供制度保障, 是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过程中政府工作的关键。只有党委、政府、村干部和广大村民群众共同努力, 才能确保农村顺利实现城镇化发展目标, 进而消除城乡差别, 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高佳.“三化”互动促转型城乡统筹快发展——如皋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探索[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新论) , 2013, 7 (3) :66-71.

[2]路高信.中共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六化联动”科学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创新探索——来自高陵县的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 2013 (23) .

[3]汪胜洋.城乡统筹的阶段特征与发展战略思路——以上海为例[J].江汉学术, 2013 (2) .

[4]刘娜.安徽省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研究——以安庆市大观区为例[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 2013.

[5]宋雨洁.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与发展路径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6]高启杰, 刘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模式探索与方法创新.重庆社会科学[J], 2013 (2) .

[7]时圣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以德州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例[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3.

3.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篇三

为什么——立足“五个不够”

为什么新一届省委要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谋划呢?这是因为,实施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战略以来,虽然我省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聚集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4.5%,比2005年提高6.8%,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城镇化发展仍处于滞后状态——滞后于我省工业化水平、滞后于全国城镇化水平,突出存在“五个不够”:

城市空间布局“不够优”,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协调。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培育跨区域城市群,是当今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形态,但我省城镇结构和空间布局欠优。一方面,大城市偏少,缺乏辐射带动能力,2010年石家庄在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仅为第46位,有7个设区市城市人口不足100万,衡水等市城市人口甚至不足50万;另一方面,中等城市断档,小城市彼此封闭,城市间经济互动性、开放对接性偏弱,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城市群,难以获得“1+1>2”的集群发展效益。

城市繁华度“不够强”,对中高端产业聚集能力较弱。我省城市发展的产业动力不足,11个设区市创造的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强,而浙江省11个设区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一半左右。从城市产业结构看,钢铁、建材、化工等传统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凝聚、培育不足,尚未形成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态势。

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不够高”,质量和品位有待提升。部分城市缺乏科学规划,存在粗放化、破碎化发展现象,城镇发展演变成“圈地运动”,稀缺的土地、水资源被过度消耗,城市运营成本高,功能分区不合理。城市建设品位不够高,缺乏有特色、有文脉的精品建筑和重点街区,特别是对燕赵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的挖掘不足。

城镇设施“不够齐全”,承载功能有待增强。由于城镇投融资渠道不畅,许多地区的交通、通信、供热、供气、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交通拥堵现象有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的趋势。此外,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不足,覆盖面不够宽,服务标准偏低。

城建配套制度“不够完善”,民生问题有待解决。如部分地区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中,由于补偿标准偏低、补偿方式单一,导致社会矛盾、群体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农民工进城涉及的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门槛仍然偏高,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尚未形成。

怎么办——遵循“五大路径”

如何加快河北省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呢?根据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要达到51.5%,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并实现城镇规模结构、环境质量、聚集能力、承载能力和文化品位的全面提升。为此,我们认为加快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要遵循五大路径:

第一,积极打造以“两群一带”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新格局。环首都城市群要按照“四心”(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三区”( 三河、大厂、香河为核心的京东新区,涿州、涞水、高碑店为核心的京南新区,怀来、涿鹿为核心的京北新区)、“多点”(14个环首都县、市、区)的空间布局,实现与北京在产业协作和交通、通信、信息、金融、市场、公共服务等体系的对接互通。冀中南城市群要按照“一核”(石家庄)、“三心”(邯郸、邢台、衡水)、“四区”(石家庄正定新区、邯郸冀南新区、衡水滨湖新区、邢台新区)的空间格局,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沿海城市带要按照“三心”(秦皇岛、唐山、沧州)、“一带”(沿海11县、市、区和9个产业功能区构成的沿海经济带)、“三极”(唐山湾国际生态城、北戴河新区、黄骅新城)的空间格局,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极。

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石家庄、唐山要积极发挥省域中心城市的领跑功能,邯郸、保定等其他9个设区市要拉大城市框架、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迁安、任丘、定州等一批基础、潜力好的县级市要扩容升级为新型中等城市,同时打造一批特色县城和重点镇,从而构建起“省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新兴中等城市——特色县城——重点镇”梯度分明、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新型城市体系。

第二,加快城镇改造建设,实现城镇设施、功能、产业、管理“四个上水平”。省委书记张庆黎强调,必须着力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聚集优质产业、强化精细管理,实现城市建设上水平。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按照“功能完备、风格多样、布局合理”的原则,推进基础设施扩容、升级和改造,到2015年,全省建成较为完善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防灾等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市功能,着力完善生态、宜居、服务、文化、管理等高级功能。集聚优质产业,按照以产兴城、城产互动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批产业聚集区,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向城镇集中。强化精细管理,突出人性化、标准化、数字化管理,整合市政、公用、公安、交通运输、市容、园林、环境保护等管理资源,促进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建立数字规划、数字城管和数字住房三大平台为基础的现代城市管理体系。

第三,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城镇转型升级。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城市发展模式,助推我省从粗放型城镇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变。如树立“低碳城市”理念,全面推广绿色建筑,鼓励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节水节能器具,推行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的城镇发展方式。树立“智慧城市”的理念,建设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和政府、商务、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用信息化提升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树立“紧凑城市”的理念,杜绝“满天星”式的分散开发模式,在重要交通节点和街区,加大开发密度,实现城市集约发展。树立“品位城市”的理念,重点谋划精品建筑、文化片区、城市色彩,塑造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品牌城市。

第四,整体谋划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围绕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政策措施“六个一体化”,“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石家庄、唐山两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市,环首都14县(市、区)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和冀州、任丘、巨鹿、涉县等一批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县建设。

第五,创新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制度支撑。为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度驱动力,要加快城建投融资、土地管理、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创新。如为强化资金支撑,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采取市政债券、企业债券、增资扩股、上市融资、信托计划等形式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并广泛采用BOT、TOT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地方政府的城建债务风险。另外,持续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对进城农民的就业扶持、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制度,使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真正实现居住方式、就业方式和生活品质的全面升级。

作者:康桂芬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刘娟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责编/赵哲)

4.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篇四

袁玉飞

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提高城镇区域经济增长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经济发展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近期,我们对全南县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加快全南县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做了一些理性思考。

一、全南县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全南县位于江西省最南端,国土面积1520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1个企业集团、1个林业资产经营管理公司、1个国有林场,总人口19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县。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城镇化发展战略意义认识的深入,特别是全南县委、县政府坚持走“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之路,积极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发展战略和打造“实力全南、活力全南、魅力全南、和谐全南”建设目标的提出,该县创新经营城镇理念,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在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城镇化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城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镇化水平逐年上升。

全南县紧紧围绕“实力全南、活力全南、魅力全南、和谐全南”建设目标,坚持“城中建园,园中建城”的城市建设理念,积极推进创建省级卫生、园林、文明城市工作,全县城镇化建设步伐快速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截止2008年,全县城市化水平39.08%,全县城镇人口7.46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6.95平方公里,同比分别增长2.01%、10.07%和12%。新增建房面积10万多平方米,县城新增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6.85%。

规划意识明显提升,规划控制逐步加强。

近年来,全南县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着力在城镇规划上下功夫。2006年9月聘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对该县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按照“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品,人是城之本”的设计理念,高标准完成了《全南县县城总体规划》、《全南县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一江两岸城市设计》、《金龙大道城市设计》、《南海大道城市设计》、《梅子山公园城市设计》等规划编制,建立了功能清晰完善的城市规划网络体系。2007年3月聘请江西师大规划设计研究院按照远景发展的目标重新编制完成大吉山、龙源坝、南迳3个建制镇及中寨、社迳、龙下3个乡的总体规划,全县乡(镇)总体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同时,自2004年赣州市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南县始终把新农村规划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举全县之力,全面组织实施,于2007年11月全面完成了全县86个行政村、790个自然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城镇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城镇管理日趋规范。

全南县全力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发展战略,坚持“以山为景,以水为亲,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按照“水是城之灵,绿是城之魂,文是城之品,人是城之本”的城市建设要求,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创建省级卫生、园林、文明城市工作,形成了以“一江两岸”为主框架,协同推进新老城区配套发展的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新格局。2006年以来全县建设行业完成投资4.25亿元,其中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1.62亿元,先后实施了工业园区道路、水沟、路灯建设,滨江路二中桥至南海桥道路、河堤及景观工程,沿江路下圩段道路、河堤及景观工程,南海大道改造工程、桃江河橡胶坝建设工程、216套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梅子山公园改造、星级宾馆、污水处理厂及截污干管建设、县体育中心建设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在城镇管理方面,城管、国土、公安、工商、文化、卫生、环保等部门大力配合,大力推行市容、环卫、市政、园林综合整治活动。尤其针对县城规划区内城中村违法建房现象,采用“疏、堵”结合的探索性做法。一方面成立了以县城管局为主的违章建筑联合执法大队,加强日常巡查,防止突击抢建等问题的发生,加大执法力度,对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筑进行强制拆除。另一方面,在实施依法拆迁“堵”的同时,启动“疏”的办法。按照“有偿自愿”、“一户一宅”的原则,在国土、规划部门的指导下,根据规划图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报批的办法,对一些无房户、住房困难户、危房户及在改造范围内的住户,进行集中安排、统一管理,统筹有序地解决居民建房用地,逐步疏通居民建房用地渠道。在加强私房建设规划管理的同时,从源头上规范管理个人住宅建设行为。

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城镇发展软环境进一步优化。

全南县委、县政府在加大城市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打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环境,始终把降低企业发展的综合劳动成本、提升招商引资竞争力放在首要位置,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开辟招商引资“绿色通道”为招商引资企业登记、审批、办证提供一条龙全天候便捷高效服务,印制了《招商引资企业缴费明白卡》,切实减轻企业规费负担;招商部门开展代理代办服务工作,劳动部门组织和帮助企业开展招工、培训服务工作;企业报关、报检方便快捷。为帮助企业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同时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重点工程(项目)、招商引资企业绿色通道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并落实“四项制度”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文件,共计60条优惠政策。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整合工作流程,进一步简化手续,最大限度地减少作业时间,提高效率,确保该县在重点工程(项目)、招商引资企业项目落地投产在全市乃至全省时间最短、效率最高,真正使项目建设做到“七个减少、三个防止”。

随着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镇管理的加强,城镇发展软环境的不断优化,全南的城市承载能力日益增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全南的城镇化建设发展已步入合理规划、规模适度、分批建设、逐步推进的健康有序发展阶段。

二、全南县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硬件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全南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但与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仍无法满足当前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需求。如管道天然气工程仍处在前期准备阶段,自来水厂2万吨扩容工程和污水处理项目还在实施,货运物流运输混乱无统一站场等,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全南县城市的扩张。

2、城市服务功能不够完善。

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将全南县定性为赣粤边际新兴工业明珠和山水园林城市,但由于种种原因,全南县城市的服务功能还不完善。具体体现在:主要路段的环卫设施和公厕较少,城区体育中心还在建设当中,文化活动、图书馆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正常文化需求,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较少,卫生服务能力不强,缺少档次高规模大的商场等。

3、城中村改造比较缓慢。

随着全南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全南县的城中村愈来愈多,已扩展到现在的寿梅路、含江路、滨江、城西4个社区居委会、8个村委会、44个自然村。由于村集体经济软弱,致使村内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村民住宅建筑风格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全南县的对外形象。同时,各村都是独门独户,且新规划的庄基地越来越大,老村中土地闲置,严重浪费土地资源。全南县要加快城镇化步伐,必须首先解决“城中村”问题。

4、城镇管理有欠规范。

城区的建筑风格不一,在城中村和部分主要路段还存在着未批先建、少批多建、乱搭乱建、占用耕地和农田等违章建筑以及杂乱无章、房型陈旧、裸房较多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城市整体形象。

5、市民素质亟待提高。

受群众习惯影响,还存在着“马路市场”,尤其是逢集,占道经营非常严重,部分市民素质不高,还存在乱贴乱画、乱倒垃圾、乱排生活污水等不良现象。

6、城镇经营理念缺乏。

城镇化发展进度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如何。从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来看,全南县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单一,对财政的依赖性太大,无法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7、城镇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有待完善。

目前,全南县9个乡(镇)中只有南迳镇和陂头镇设立了规划所,其他各乡(镇)的规划管理机构,均设立在各乡(镇)国土部门,规划所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和专业人才,造成乡(镇)规划管理工作无法正常的开展,乡(镇)规划的指导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三、加快全南县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正处于国家扩大内需的关键时期,全南县应抢抓发展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努力提升城镇化水平,为构建山水园林城市和打造“四个全南”奠定坚实的基础。

1、完善城市发展规划。

规划是城镇化的指导蓝图,是建设龙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城镇化发展水平、速度和质量。目前,全南县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坚持高起点、突特色,科学实用理念,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城中村改造规划等分项规划;各乡(镇)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同时,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审批一支笔,管理一条龙”,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多方筹集资金,加快项目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打造宜居宜商的生态园林城市。一是有效开拓天龙山寺庙、南迳温泉、客家瑶族旅游市场。聚集各类民俗文化,如中寨香火龙、瑶族花棍舞、南迳车马灯等,合理增加老腔等文化演出时间,加大宣传促销,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带动城区经济发展。二是拓展商业服务网点。以沿江路、滨江路、江畔湾广场、南迳温泉山庄等为重点,统一规划,加大政策引导,社会融资,建设特色商业街、步行街和南迳温泉养生等休闲娱乐项目,满足游客及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拉动城市经济发展,使之真正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交通运输便捷、城市功能完善、产业经济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强,最适合人们居住和创业发展的独具魅力的山水园林城市;三是健全文化休闲设施。加快建设梅子山公园、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同时规划建设布点丰富的文化广场和城市文化休闲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四是加快房地产市场建设。加大政策引导,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建设与全南县文化相匹配的规模化住宅小区,不断改善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社区环境和人居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同时以市场化运作模式,采用村民住宅小区的形式,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节约土地资源,全力改善城市面貌;五是完善便民设施。在城区各路段合理规划设置垃圾箱,规划建设公厕。六是加快教育、卫生、广电等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档次,完善服务项目,满足人民群众的正常需求。

3、落实管理责任,健全管理体制。城市的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以创建省级卫生、园林、文明城市为契机,一是强化城镇管理。加大工作力度,理顺城镇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以规范建设、交通秩序、市场管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重点,落实门前卫生“四包”责任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市场规范管理。加大城市综合执法力度,划行归市后,坚决取缔马路市场、明火亮灶、乱搭乱建和占道经营行为;三是健全城镇卫生保洁体系。加强垃圾处理厂后期运作,进一步完善垃圾清运系统,继续实行分段包干的卫生保洁制度,定期洒水,彻底改变城市“脏、乱、差”现象。

4、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居民素质的提高,要加强对群众城市意识和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在电视台开辟《城市建设大家谈》等栏目,引导培育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管理,为城市建设建言献策,规范居民行为,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促进城市文化与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和共同进步。

5、创新城镇经营理念。

城镇建设必须走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路子,以经营的手段来加快城镇建设。一是土地资源资产化。要加大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整合闲散土地,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公开挂牌,竞价拍卖,以地生财;二是基础设施市场化。对可经营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施实施市场化运作,如出售公共停车场、公厕经营权,拍卖公共场所和建筑物上的广告发布权等,将所得资金再投入城市建设,实现再投入,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三是建设项目社会化。按照“政府抓规划,民力搞建设,社会出效益”的要求,变单纯的依赖财政投入为政府投入为导向,开发商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四是加快城投公司运作。城投公司作为政府的融资平台,要在开行融资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2万吨自来水厂扩容工程的基础上,以供气、道路、公园、学校、医院等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类项目为重点,以开行和县内各金融机构为融资对象,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形象;五是大力实施土地置换项目。即以闲置的土地资源为兑换条件,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解决全南县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加快开发了闲置土地,繁荣了全南县经济。

6、进一步完善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和配备专业人员。

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应当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来管理。没有机构、没有专业人员,再好的规划也难以实施到位,建议县委、县政府对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给予特殊配备政策,特别是重点镇要建立健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为城镇建设节约投资、减少浪费、做优城镇、做美环境发挥作用。

5.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 篇五

青阳镇人民政府华林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研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10至15年,中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60.57%,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一、我镇推进城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加快城镇化,可以增加城市人口、扩大消费,可以拉动投资、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可谓一举多得。据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增加1300多万城镇人口,新增投资6.6万亿元。可见,加快城镇化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大的内生动力和坚实支撑,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环节,也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把稳步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是以工业化为主要动力并有力推动工业化的多元演进过程。优先发展小城镇,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弊;有利于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特色城镇化的推进的过程,就是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过程。加快推进城镇化,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当务之急,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我镇把发展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来抓,城镇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城镇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我镇在推进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

1、对城镇化建设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镇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理论、相关知识和先进经验学习不够,“经营城镇”的理念淡薄;小城镇建设思路不开阔,对小城镇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层次思考;对如何处理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的内在关系研究不深,未能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战略摆上突出位置,在认识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在机制和体制上缺乏协调性,过分强调和依赖客观条件。

2、城镇建设品位不高,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道路、商贸区混杂,镇容镇貌改观不大。二是不重视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小城镇的街景规划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规划设计与小城镇总体规

划设计不相协调,显得孤单而缺乏灵气,风格品味不高。三是缺乏一支过得硬的小城镇“物业管理”队伍。小城镇管理人员不足、待遇差、素质低、缺手段;小城镇综合治理能力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脏、乱、差”现象未得到根本治理。四是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人才、项目引进,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3、融投资机制不畅,城镇化建设面临“缺血”危机。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城镇化发展的大问题。全镇来看,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虽然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来说,还没有走出一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城镇建设资金的道路。未来几年我镇基础设施投资巨大,以现有的我镇的财政收入水平来衡量,根本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投资需求。

此外,我镇土地工多、集体人员多、拆迁难度大等客观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关于推进我镇城镇化进程,实现城化一体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未来五年是我镇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重大机遇期,需要全镇人民群众众志成城、抢抓机遇,加快推进我镇城镇化步伐。推进城镇化建设,青阳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基础。我镇人口相对密集、交通快捷便利、工业兴旺发达、商贸繁荣活跃,农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居民素质较高,推进特色城

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又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最佳机遇期。抓好特色城镇化建设,符合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加快科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我们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增强规划的科学性。

规划是龙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具体要体现前瞻性,拓展工业空间、发展旅游产业同步规划;体现系统性,城、路、文、景、游、商六位一体来谋划;体现协调性,既注重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规之间的衔接,又与“十二五”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相衔接;体现统筹性,把新镇区、老镇区、镇村结合部同步规划,突出青阳特色;体现严肃性,建立规划听证和民意征集制度,同时统一评审、把关并严格执行。

2、转变规划方式。

要有利于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优先发展,按照经济区域合理布局城镇的规模和功能分工,形成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自然生态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和谐,尽善尽美的体现青阳特色;有利于基础设施超前发展,从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高起点一步到位,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有利于小城镇参与市场体系的分工合作,把城镇规划与生产经济体系结合起来,使城镇成为农村市场经济的载体和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

3、精心组织实施。

建筑要“美”,设计要特色。用科学的理念、艺术的眼光、旅游的思路去谋划城市建设,要重技术、重艺术、重美感,把古镇文化、佛教圣地、低碳理念融合到建筑中去,展现水乡青阳、千年传承、低碳生态休闲养生的特色和魅力,以特取胜;功能要“全”,生活要方便。以深化“两创”为突破口,深入实施“公厕革命”和“拆墙退绿”等民生工程,积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形成布点合理、开放共享、公正平等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体系。

空间要“拓”,布局要合理。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着力推进城市“四造”:框架构造、功能再造、旧城改造、特色塑造;努力改善城市“三区”:改造老旧城区,完善现有城区,重点开发新区。在推进“三区、四造”扩张城市规模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留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展的空间。

6.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篇六

作者:黎德胜

党的十六大发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县域经济是属于区域性经济概念,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总量的总和。它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尤其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济。在县域这个范围内,既有城镇经济,也有乡村经济;既有第一产业,也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城镇化作为社会生产力变化所引起的人类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对解决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一系列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一、城镇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表现出巨大的推动作用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其中,城镇化是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载体,而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则是城镇化的助推器。从现实中不难看出,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因而城镇化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它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和收入来源的现实途径,是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一)城镇化与工作化相互作用,是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两驾马车,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核心在于城镇化滞后。只有实现城镇化了,农民的就业问题、收入问题才能得到解决。由于城镇能够提供用水、用电和通信等方面的方便,从而成为企业和商贸市场的集聚地,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汇集场所。加之城镇化与工业化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必然聚集大批企业和商贸市场,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必然吸纳更多的农村的剩余劳力入城就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特别是目前受国际市场价格和国内供过于求矛盾的影响,农产品价格已经没有明显上涨趋势,单纯依靠农业来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已收效不大。只有通过城镇化才能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减少农民数量,从而加快人口从业性质的转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也必须通过推进城镇化,以城乡结构调整带动农民从业结构调整。

(二)城镇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县域农业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规模经营才能产生规模效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和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据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农业生产效益在扣除成本后,处于微利和保本的状态。其发展趋势预示着,未来我国很大程度上只能靠减少农民人数增效,靠少数“现代农民”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而城镇化在不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或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同时,就为留下的农民创造了扩大生产规模的条件,从而也为他们提高收入创造了条件,即为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由此可有效地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并最终促进农业基础地位的加强,进一步夯实县域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城镇化可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从而促进了县域商贸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农村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全国范围看,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仅消费40%的商品,农村近3个人的消费只相当于城镇1个人的消费。农村消费群大,但消费支出少;需求潜力大,但购买能力低;

市场空间大,但市场容量小。因此,扩大县内有效需求,除了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之外,推进城镇化则是一个有效途径。一方面,推进城镇化可以促使农民进城建房或购房定居,这将有力拉动建材、建筑、装饰、家具、电力、供水、环保等许多产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城镇化本身会带来投资需求的扩大。据有关方面统计,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投资2.5万元,每建设1平方公里的市政设施可带动1.5亿元的投资。这些都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另一方面,推进城镇化又使相当一部分农业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随着其非农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将大大提高其消费水平,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必要条件,必然会促进县域商贸经济的发展。

(四)推进城镇化可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缩小城乡差别,从而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小城镇就业,减少了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应增加了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此外,农民进城定居之后,相应地会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现代文明生活的陶冶,使他们既“洗脚”又“洗脑”,逐步改掉一些陈规陋习,形成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城镇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再次给农民带来福音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实现农民现代化的有效举措,是得民心、顺民意之举,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治本之策,对于缓解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对于提高农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小康水平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分析县情,进一步增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改革开放以来,兴业县象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尤其是新建县六年来,通过实施道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县城区已初具规模。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县仍有很大差距,现在全县城镇化水平略高于20%,而全国平均水平为31%、全区平均水平为26%。特别是目前城区建成面积狭小,仅为3.8平方公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市民素质、市容综合环境都比较差。概括起来,制约我县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与建设脱节。有的乡镇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建设显得杂乱无章;有的虽有规划,却不严格按规划建设。二是土地的开发和利用跟不上形势发展。由于机制等方面原因,导致开发力度不够,许多乡镇的建设还是保持了建县前的原状,尤其是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区建设仍基本上是原石南镇的框架。三是历史遗留问题多。南超公司在建设县前便拥有了城区环南路段等多处土地的开发权,但长期以来“开而不发”,严重阻碍着我县城区建设的进程。另外,我县城镇早期开发中建成的房屋无“两证”,权属不清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究其原因是当时开发部门已收取了屋主的有关费用而挪去它用,造成了现在许多屋主在信贷、经商等方面缺少信物,阻碍了经济发展,土地部门和房产部门对其管理也无从下手。四是建设资金紧缺,必要的公共配套基础设施不能及时建成完善,使城镇对企业和入城居民的吸引力度不够。五是户籍、教育、治安等相关软环境的治理改革力度不够,城镇管理水平偏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的发展速度。

三、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

实现农村城镇化,不但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需要,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目前的国内国际形势,给兴业县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首先,国内经济形势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粤港澳经济圈和泛珠三角经济向腹地辐射力度加大,周边地区发展势头继续上升;其次,广西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性会址,将大大提高广西在华南及东盟地区的地位,兴业也将通过呼应南博会迎来一个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好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和物产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城镇化进程。

(一)规划要高标准、高起点,实现科学化、系统化和特色化

规划工作是城市建设的首要前提。如果规划不科学,缺乏瞻前性,必然导致城市在拆拆建建、修修补补中曲折前进,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因此,城镇规划一定要做到高标准、高要求,科学化、系统化和特色化。

1.科学定位城镇性质、功能和发展目标。要根据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环境、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未来发展潜力,对县城和各城镇的性质、功能、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在规划中,要综合考虑周边城市的因素,具有自己的特色,不能搞千篇一律,否则会影响到将来的发展。以兴业县来说,由于兴六高速路的贯通,使兴业已成为南宁的郊区和后花园,成为玉林与南宁的连结点,在定位上就要考虑南宁、玉林的因素影响,突出自己的特色。县内其他乡镇的城镇规划除要呼应县城外,也要考虑周边乡镇的因素,定准位,把自己的优势特点凸现出来。从我县各乡镇的实际情况看,可以分成以下几大类型进行发展:蒲塘、北市、卖酒、山心、龙安等乡镇可以借助边际镇的区位优势和商品集散地的传统优势,加快培育市场体系,走商贸发展型路子;石南、大平山、小平山、葵阳等乡镇可以利用交通优势和现有工业基础比较好的优势,加快工业发展,走工业主导型路子;沙塘、山心、铁联、博爱等乡镇可以发挥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型路子;城隍、石南等乡镇可以依靠独特的人文资源和自然风光优势,发展旅游业,走旅游带动型路子。总之,由于各地区位、资源、环境和主导产业不同,各乡镇的城镇发展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走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2.要适度超前、系统完整地确定规划内涵。规划是百年大计,规划修编要有战略眼光,不能只考虑十年、二十年,要考虑今后五十年、一百年。要邀请国内知名的规划设计院,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理念、手法,采纳国内先进标准进行规划。在规划具体内容上,要充分考虑远期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必须根据远期发展的需要,按“高标准、高起点、高效能、高质量、现代化”的要求设计。同时,要注意系统配套,逐步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协调性、兼容性。在编制城区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的同时,及时配套编制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及城区道路、桥梁、供排水、电力、通讯、公交、文化、体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专项规划,保证规划的系统性、完整性。

3.要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城镇化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建设要全县一盘棋,把全县范围内的集镇、村庄都有机地组织到城镇化进程之中。兴业县的城镇体系规划要按照“以人为本、以路为轴、以城区为中心、以中心镇为极,组群发展”的城镇发展思路,构建“一个中心,两个次中心,三条轴线”的网络式城镇结构体系。一个中心,即以县城为中心;两个副中心,即把蒲塘镇、城隍镇建设为我县的次中心,成为我县城镇化的两翼;三条轴线,即沿324国道、石大路、玉桂公路形成三条城镇化发展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以中心县城为辐射,周围乡城相呼应的完整的城镇化发展体系。

(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优先发展县城和中心镇

重点发展县城,发挥中心辐射功能。县城处于全县的中心,位于交通网络的交汇点上,是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县城镇化建设的龙头,应予以重点发展。以兴业县来说,在已经完成《兴业县总体规划(1997——2015)》修编基础上,应按照修编规划,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以改变仍然是一个集镇的面貌。一是抓好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兴业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高强度投入,高速度推进,高质量建设,启动一批城区道路、给排水、污染治理、公用事业、新区建设、旧城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力争在两年时间建成山川垌、香山、东海等生活小区,建成美通客运站、火车站前广场、县政府前广场,对解放路一带旧区、城东北黎村、庞村、城南唐格村等自然村进行改造,建设建材市场、农副产品市场等专业市场等。二是建成六联工业小区,使石南花卉基地、机械制造、教育城等一批项目在小区里落户

发展,不断扩大城区面积。三是加强城区综合管理。进一步整治城区容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建设工地、生态环境。四是加大环保工作力度,综合整治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努力实现城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优先发展中心镇,带动边远小镇的建设。小城镇的发展只有跨越了一定的人口门槛,才能比较经济地建立起一般农村聚落所难以拥有的基础设施,城镇功能才能比较完备。如果各个小城镇同一期各自为战,呈分散化发展,这必然会造成财力、物力的分散化,很难实现农村城镇化质的飞跃。因此,我们必须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要求出发,突破镇、乡、村囿于自己的行政地域范围封闭发展的传统模式,实行“突出重点、差异发展”的战略,形成区域多层次、开放式的小城镇网络结构体系。根据最低人口规模或“门槛人口规模”的观点,我们应该选择在人口较多、交通方便、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予以优先发展。目前,兴业县综合条件较好的乡镇有石南镇、大平山镇、蒲塘镇、山心镇、城隍镇,要大力把这几个镇发展成为我县的中心镇或次中心镇。要把一些较大的投资项目尽可能放到县城规划区内和中心镇,增强其经济实力;集中财力加快县城和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到县城和中心镇安家落户,从事二、三产业;实行必要的行政区划变动,保证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空间。

(三)狠抓项目建设,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城镇经济繁荣发展

实践经验表明,城镇的发展必须以产业的发展为依托,其规模的扩张必须以经济的繁荣为前提。因此,有效地推进城镇化,必须紧扣发展这个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立足本地资源、区位、交通、人文等方面的优势,选准和培育主导产业,做到一业为主,多业驱动,使城镇的发展壮大得到有力的经济支撑,形成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支撑体系。以兴业县来说,工业方面,重点培育并形成机电、水泥、微粒板、林产化工等生产基地;农业方面,重点抓好现有357个农业企业的生产,并进一步发展各类农产品加工,通过加强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以此带动和推进城镇化进程。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海螺水泥项目、22万伏变电站、铁路专用线、给水工程等一大批在建项目的建设,通过这样一批工业企业和城镇建设项目的建成,加快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从而拉动城镇化发展。

(四)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依靠市场机制推进城镇化进程

当前,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建设的主要“瓶颈”,没有资金,城市建设就难以为继。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内一些大型城市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经营城市,正在为人们所接受。经营城市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盘活城市资产的现实选择。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就必须确立经营城市的新思路。在计划经济时代,市政建设是给人们提供生产、生活条件的无偿服务型、共享型的产品,政府对它只投入、不收益、不经营。应当看到,城市是国家长期巨额资金投入的结果,实际上是最大的国有资产。要摆脱城市建设的困境,必须彻底改变城市建设政府投入、无偿使用的旧模式,走经营城市之路,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努力开辟城建资金来源。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如土地)、人力作用资本(如路、桥)及其相关延伸资本,进行重组、营运,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吸引增量,走出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城建市场化之路。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开放的政策吸纳外部资金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城市公交、自来水、煤气、市改道路、污水处理等行业的建管和运营,凡是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进行调配的资源都要大胆地进行市场配置,凡是国有资本可以部分甚至全部退出的领域,都要大胆退出,通过合资、TOT、BOT等多种形式全力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要变一方投资为多方聚资,变政府包建为全民共建,实行多元化开发,广开城市建设的融资渠道。

(五)深化制度改革,扩大对内开放,为加快小城镇发展营造良好软环境

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体制、行政区划管理体制,都严重制约着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实现农村城镇

化提供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制约城镇人气不旺的瓶颈。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要逐步取消户口所具有的身份、待遇和等级差别等特殊功能,实现城乡居民一律平等。其次,逐步实行以居住地和就业为主要标准来划分农村户口和市镇户口,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人口三种管理形式为基础的登记制度。再次,逐步建立小城镇与农村居民自由迁移和政策调控相结合的户口迁移制度,从而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就是要在保持土地国家所有和农村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强化和搞活土地的使用权和土地发展权。首先是深化小城镇用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行有偿供地,规范土地市场,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在小城镇集中发展;科学、合理地解决小城镇的发展占用部分农村土地的问题。特别是妥善处理农村因征地而出现失地农民的补偿及就业问题。其次还应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促进土地不断向种田大户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分流出来,流向小城镇。第三要做好土地储备,为在城镇化过程中,工业企业、商贸市场和居民住宅等建设必然需要大量的土地做好准备。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镇化的方向应该以增加就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作为主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规范化,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健全和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把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扩大到小城镇的各种经济成分和各种用工形式,逐步建立开放的、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其它合法权益。小城镇的全体居民都有按照法律或有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障金的义务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到小城镇务工经商但尚未在小城镇落户的农民,也应纳入小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承担缴纳社会保障金的义务,并享受相应的权利,从而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深化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改革。从小城镇发展的趋势看,深化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兼并联合,使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相一致,将是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实行兼并联合,富村联合穷村,强企业兼并弱村。打破地区壁垒被,可以更好地利用整个区域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使资源及生产要素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实现各种经济协作,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同时,兼并后可以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以兼并单位为中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楼房住宅,发展福利事业。强企业兼并弱村,还可以弱化村的概念,强化企业的概念,淡化农民意识,增强市民意识,使行政村逐步向企业化转变,一个村成为一个大企业,一个大企业又带动一方小城镇建设。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入城务工农民无法解决住房问题和子女入学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热点问题。由于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农民入城定居的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进程。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首先,在住房制度上,现在已有的大城市采取建设经济适用户出租给入城务工但又没有能力购买房屋的农民工居住,设置城中农民工村落,这样既便于管理,又稳定了民心,这是很值得推广的一条好做法。其次,在农民工子女教育就学问题上,目前从小城镇到大城市由于昂贵的地段费和借读费,使得许多农民的子女对城中学校望而却步,只好留守在农村做无人监管的留守少年或成为中辍学流浪儿。其中一部分人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少年。为此,我们要废除城中学校以各种名义收取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借读费、地段费,让他们享受到同等受教育的权利,解除农民工后顾之忧,安心在城工作,逐步变成城市居民。

总之,促进城镇的繁荣,不仅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更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步实现农民富裕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在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必将为一个地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续的增长动力,使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得

7.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篇七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意义

城镇化, 也称城市化, 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必然归宿。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发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加快城镇化进程, 已成为中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选择, 成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 也是推进工业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途径。

1. 加快城镇化进程, 是扩大内需、实现需求结构转型的重要动力。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目前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内需不足。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中国经济也受到很大影响。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国内需求尤其是农村需求增长潜力巨大。中国农村人口是城市人口的两倍, 但消费总量仅为城市消费总量的90%。加快城镇化进程, 可以扩大内需,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社会投资需求水平。首先, 城镇化可以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城镇化推进的过程, 就是非农产业向大中小城市、小城镇聚集和农村人口市民化的过程, 如果中国保持1998年以来的城镇化速度, 城镇化水平每年以1.2%的速度递增, 每年将新增城镇人口约2 000万, 这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必将加速提升中国消费水平。其次, 城镇化可以扩大社会投资规模。市场主导型投资的增加, 是优化投资结构,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城镇化带来的农村人口市民化和产业集群发展, 必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投资需求, 提高社会投资规模和效率。城镇化带来的持续投资, 必将拉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

2. 加快城镇化进程, 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 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加强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是当前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重要任务。2009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6%, 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 不仅显著低于发达国家70%的平均水平, 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50%的平均水平。中国第三产业水平低的基本原因是中国城市化水平偏低, 分散居住的农村人口比重过大, 不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加快城镇化进程, 不仅能推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而且能推动金融保险、商贸物流、研发设计、电子商务、信息咨询、旅游休闲、家政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 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

3. 加快城镇化进程, 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抓手。

人口多、农民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 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调整城乡结构,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城镇化可以带动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配置的空间变化, 是优化城乡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加快城镇化进程, 应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高度,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关系, 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集聚, 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生活问题;可以有效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共同发展;可以通过减少农民数量,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增加农民收入, 让农民过上富裕生活。

4. 加快城镇化进程, 是优化要素投入结构, 实现创新驱动型增长的重要引擎。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必须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在投入要素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实现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城镇化作为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发展过程, 对科技创新有巨大需求。对中国来说,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因此, 加快城镇化进程, 应当由注重城镇化规模的简单扩张向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转变, 更加注重自主创新, 依靠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 加大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 促进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中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9年城镇化率达到46.6%,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城镇化整体水平偏低。

从中国的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的比较来看, 工业化的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而城镇化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上,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 2009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3 70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指标按钱纳里的标准发展模型, 中国的城镇化率至少应该达到50%以上, 而2009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46.6%, 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

2.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中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重要表现是:许多城镇供水紧张、供电不足, 交通不畅, 道路短缺、公共绿地普遍减少, 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本上是空的。

3. 城镇规划不够科学, 缺乏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在实施中随意性较大。

搞城镇建设, 规划制定非常重要。规划既要遵循城镇建设的一般规律, 又要结合本地实际, 体现自身特色。然而我们大多数地方的城镇建设规划却千篇一律, 一个模式, 没有地方特色, 而且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造成拆了建、建了拆, 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4. 城镇经济结构不合理。

城镇是社会协调分工、商品交换的中心, 也是工业生产管理、经济协调发展的所在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协调分工的需求也将日益增长, 城镇中为生产服务的金融、商业和第三产业日益发达而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却非常滞后。

5. 城镇建设占有耕地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

一些地方在“加快城市化”名目下, 大面积粮田被乱批乱占, 有的把地圈起来炒地皮, 有的用来建大规模农家乐, 有的用来建大规模花卉、苗木艺场等, 造成大量土地浪费。同时, 还存在资源过度开采, 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等问题。

三、加快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的对策思考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既充分发挥大城市“以大带小”的辐射作用, 又充分发挥小城镇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以产业化作为城镇化的支撑和基础, 又以城镇化推动产业化发展, 在城镇化过程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达到城镇化的最佳效果。

1. 制定完善的城市规划, 促进城镇的有序发展。

城市规划是保障城市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直接规定, 对城市以及城市产业的发展具有长远影响。中国现行的城市规划法有许多内容还不完善, 导致城市规划工作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约束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应尽快健全城市规划制度, 完善城市规划的内容, 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是对城市、城镇发展规模、布局进行宏观的考虑, 是各级城市、城镇规划的前提。每个城市、城镇的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要有统一性、连续性, 专项规划要服从总体规划、每种规划要有一定的连续性。规划制定之后, 其实施与管理同等重要, 需要由专门的部门来进行规划的实施管理, 防止规划流于形式。

在规划中, 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 合理判断城市发展阶段, 发挥城市在区域中不同等级职能体系中的节点作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规模、不同区域位置的城市, 在产业与功能定位上是不同的, 如果能够正确判断城市功能与城市腹地范围, 那么就能发挥城市的潜力, 加快城市发展及其辐射带动能力。

2. 鼓励和支持大城市适度发展, 充分发挥好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 大城市具有超前增长的特点, 聚集经济效应最强。大城市还是综合性的服务中心, 是各种专业化服务的生产地。因此, 大城市的发展对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要鼓励大城市适度发展, 首先, 政府要彻底抛弃过去长期存在的抑制大城市发展的思想认识和政策倾向, 重视大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作用, 顺应城市化发展规律, 支持和鼓励大城市适度发展。其次, 区域中心型大城市要发挥自身的规模优势和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银行、保险、文教、卫生、科学研究、物流管理等现代服务业, 逐步构建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现代服务体系, 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使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点。再次, 要加强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和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现代通信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和人才储备体系, 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最后, 在特大、超大城市周围要合理规划和建设卫星城市, 扩展大城市的发展空间, 缓解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和城市空间有限的矛盾, 形成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 实现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中国中小城市量多面广, 具有进入门槛低、发展空间广和吸纳人口潜力大等优势, 但存在功能不完备、集约程度不高、产业基础薄弱、就业压力大、部分资源型工矿城市困难较多等问题。中国中小城市今后发展的重点应是挖掘潜力, 完善功能。要按照形成与特大城市、大城市相配合的城镇体系的要求, 进行布局调整。东部地区要适当控制中小城市的数量, 重点提高现有城市的质量、品位、规模、层次, 增强辐射力。中西部地区可以在壮大现有城市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城市数量。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 把功能单一、具备条件的中小城市发展成为综合性城市。具备旅游、交通、商贸、工矿等特定优势和文化、资源、产业功能的中小城市, 要进一步强化优势, 突出特色, 提高竞争力。

4. 积极有效地推进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是城镇体系的基础部分, 是大中城市的“母体”, 世界各国现有的大中城市无一不是从当初的小城镇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也是从小城镇蓬勃发展为主要特色。中国目前已有县城以外的小城镇4.2万余个, 人口2亿多, 其中建制镇2万余个, 集镇2.2万个, 但中国小城镇大都存在人口规模小、功能不齐全、经济组织少、聚集经济效应差问题。要发展小城镇, 提高它们的人口聚集和经济聚集性能是关键。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小城镇, 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 通过产业的聚集发展, 特别是专业化的产业聚集, 带动小城镇的繁荣。对于有产业基础的小城镇, 应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流通服务业, 通过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互联网等网络体系, 把小城镇纳入区域城镇体系中, 提高小城市与外部的经济联系能力, 使小城镇成为连接城乡经济的重要桥梁, 吸引人口向小城镇聚集, 最终实现小城镇向小城市的转化。

5. 完善加快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中国城镇化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于传统体制和政策不适应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注重体制创新, 改善政策环境。

一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步伐, 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条件下劳动力正常流动的新的人口管理机制。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居民身份的制度, 逐步放宽对农民进城及人口跨地区落户的限制, 进一步完善身份证制度。改变原先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划分方法。农民在城镇有固定的住房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都应当允许在城镇落户、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应从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公开、有序的要素市场出发, 统筹城乡就业, 逐步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打破对劳动力市场的垄断和地区保护, 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的渠道。

三是完善用地制度。应按照既有利于保护耕地、节约土地, 也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原则, 要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 在逐步减少农民居民点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同时, 适当扩大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进一步加强土地规划管理, 通过完善供给制约和需求引导相结合的供地机制, 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强化耕地保护的经济机制, 提高耕地占用成本, 引导城镇建设利用非耕地资源和挖掘现有用地潜力。逐步完善土地租、税、费的法制, 加强土地置换、农村宅基地、乡镇企业用地和开发区用地的管理, 提高小城镇土地的集约程度。

四是形成有效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快城镇化进程, 促进各类城镇健康发展, 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探索各种有效的资金筹措渠道。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逐步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 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 加大对公益性基础实施和公共实施的投入。改革和完善城镇财税体制, 逐步建立城镇建设资金保障体系。深化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 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建设和经营城镇基础设施。凡是能推向市场的都要推向市场, 实行市场化运行、社会化服务。改革城镇供水、供气、供热、供电、环卫、公交等的价格形成机制, 逐步实行企事分离, 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

五是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适合城镇化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参保率与保障标准,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缩小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水平的差距;在现有低保制度基础上逐步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参保人群;要大力增加保障性住房, 逐步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摘要: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既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道路, 也不能走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 而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即“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当前, 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我们要抓住机遇, 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8.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篇八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农村土地;土地流转问题:解决对策;湖美乡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26

农村城镇化发展是促进农村解放更多占用土地,将其转化为耕地的一项长期策略。在城镇化进程中,涉及到更多的是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否合规合法显得尤为重要。

1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频繁原因分析

城镇化发展农村,使得农村居住集约化,房屋占地被充分利用起来,能够带动农村经济更快的向前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日益频繁。以湖美乡为例,除了上述房屋占地需要流转外,一些外出务工、婚嫁随行、升学以及病故等原因,或者通过农村审计将不合理流转重新进行合法化济转等都会使得土地使用权发生频繁变化。再加上近年来的一些惠民事项(见表1)和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下,同时社会岗位的相对饱和,使得外出人员不断返乡,重新进行耕种。这一过程更是加剧了农村土地流转的频繁。

2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加强政府监督职责

政府监督是农村土地流转合法化的可靠依据,也是土地流转的主体。政府的形象是否深入人心,其公正化、合法化和公开化是政府监督为民服务的利器。因此,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要坚决与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违法行为斗争到底,将不合法、不合理、不公平的土地流转进行重新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从而也能从侧面保护耕地。这就要求政府要深入农村,将土地流转涉及的有关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对村土地使用情况、个人分配地和机动地都要掌握,并且做好流动人员的登记,将一切外出人员的实际土地流转掌握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将违规违法的土地流转问题更好的监督与查办。

2.2加强土地流动性互补

农村由于城镇化建设原因导致的空闲土地不得不进行转租、转让等土地流转现象,这种土地流转现象是农村土地政策的产物。我国现行的土地使用政策为保证农村的稳定往往将这种流动性的人员土地使用权保留。此种政策对于新生儿以及婚娶人员加以忽略,往往导致土地使用权或流转时矛盾重重。因此,建议将流动性的土地权益人进行补偿,然后将土地收归国有,重新分配给婚嫁和新生儿,剩余的土地加入村机动地,进行合法租赁,所得收入计入村发展基金或进行平均分配,这种流动性互补措施,体现了土地流转的公正性。将所有农村变动人员的利益均考虑在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土地矛盾,自然在土地流转问题上纠纷也同步降低。

2.3创造良好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土地流转通过专门的服务平台进行管理,能够将土地利益所得最大化地分配到百姓手中。以湖美乡为例,为了减少土地流转纠纷,湖美乡共投入4.78万元,建设了湖美乡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依托平台为全乡土地流转提供信息和业务服务。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好《农村土地承包法》,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通过平台,可以实现对土地流转的信息分布,指导流转人员进行正规的合同签订等。大大提高了湖美乡土地流转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减少了土地流转的矛盾与纠纷,将问题就地解决。此外,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村“三资”流失,将平台与制度相结合,将制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作为管理重点,加强农村专项审计,促进村级财管管理逐步走上正规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4完善农村耕地保护体系

在众多的土地流转纠纷中,政府的职责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而农村耕地又必须备受保护,因此,政府有必要扶持一些第三方的服务机构,对土地流转进行更贴身的保护,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时对于部分政府的非法流转给予监督和处理。设立耕地保护基金,提供产粮奖励,促进耕作生产的产业化,从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当然,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人员组成必须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群体代表,万事以服务农民、发展农民、照顾农民为基点,这是最基本的人员选用原则。并且要时刻掌握农村土地相关政策的动向和相关法律法规,在关键时刻能够拿出有效的依据,为农村土地流转和耕地保护提供坚实的后盾。只有耕地得到保護了,才能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创造更高的农业效益。

3结语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道路仍很漫长,需要基层政府依法科学施政,以土地利益最大化,人民利益最大化为引导,才能不断减少流转纠纷,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礼茂,傅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J].中国农业信息,2014,6:13-14.

上一篇: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论文下一篇:学校组织部2010-2011学年上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