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岗研修报告

2024-07-12

跟岗研修报告(精选6篇)

1.跟岗研修报告 篇一

校长跟岗学习研修报告

今年10月份开始,我有幸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校长跟岗培训,来到武汉市第三寄宿中学挂职学习。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学习,与武汉第三初级中学的领导的零距离接触,与三初中一线教师亲密接触,深入课堂,教研组,参与学校教学、德育、后勤、行政等各个层次的管理。得到三初中领导、教师在工作、学习的热情、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在理论上有了新的提升,在实践上得到了更好的锻炼。一、三初中的主要办学经验

一)明确的、科学的、创新的办学理念。

1998年建校以来,始终坚持“出思想、出模式、出名师、出英才”的办学宗旨三初中从,坚持“崇德、励志、求实、创新”的育人目标的办学模式,在短短12年的时间,“发展性教育”,学生由当初的3个班一百多人剧增到现在的50多个班三千多人,老师从当初的十几人增加到现在的一百八十多人,涌现出了以梁校长、谢校长为代表的一大批全国先进教师、省优秀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了十几名北大、清华学子,为中科大、浙大等重点高校输送了500余名高材生。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品味不断提升。

二)人文的、先进的、个性的校园文化。

1、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职业操守。三初中的教师群体是具有崇高职业道德和高尚精神追求的集合体。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思考学生的终身发展,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用博大的胸怀关心爱护学生;讲求教育艺术,用高超的教艺引领学生;追求奉献的境界,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

2、不畏困难、力争上游的奋斗精神。三初中的建校过程和整个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懈奋斗的过程,三初中人追求的是“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想办法”,追求的是“不得第一心不甘”,这种精神使三初中始终保持着前进的动力,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3、珍视形象、讲求协作的团队作风。每一位三初中人都十分明确:每一个个体都是三初中集体的一分子,三初中的发展与每一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学校要求每一位教职工自觉将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用良好的整体形象赢得社会的赞誉,去的家长的支持。学校要求教师有竞争的实力、协作的精神,用团队的力量应对激烈的竞争。

4、注重实绩、师生共进的质量意识。在三初中的群体中,不高论资排辈,不靠 拉帮结派,做人讲实在,工作讲实干,评价讲业绩,以实绩论英雄。无论哪一位教师,只要干出实绩,就受到肯定,就赢得尊重,就获得荣誉。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尽最大 努力使学生得到发展,同时在发展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与学生共同进步。

三)完善的、和谐的、统一的管理体系。

1、德育为首要。学校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提倡先教会孩子生活,做人,再教会学生学习。学校政教处通过衔接教育、各主题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质量为中心。学校坚持学校工作以质量为中心,一切为教学服务,一切为师生的成长服务。从表彰先进到提拔领导,从课堂教学到课题研究,从学生成长到老师成长,无不尊崇质量,依据质量。

3、安全为保障。在三初中生活学习了一个月,没有看到一起学生打闹的场景,没有看到一次推攘的现象,学生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文明的行为习惯。这缘于学校一贯的教育引导,缘于学校良好的整体风貌的影响,为学生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优秀的、团结的、向上的教师队伍。

首先是有一支高素质的领导集体。每个领导能高度协调统一,敢于承担,独挡一面,工作富有创造性,这是学校的核动力。

其次是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每位教师都有强烈的事业心,都能积极学习,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实现个人、学校发展的双丰收。

二、感悟、体会与启示

一)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一个优秀的学校,必然有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校风、教风、学风的一个集中体现,他能对老师、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

二)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三初中之所以能在短短12年的时间由一个新生学校成长为武汉市的示范名校,就是因为有一批高素质、敬业爱岗的教师队伍。在三初中180人的教师队伍中,95%的教师起始文凭是本科,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拿到教育硕士学位,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达三分之一以上。在学习期间,正好赶上学校开展教学开放周活动,我听了几节课,可以说每节课都可以称得上是优质课,每节课都体现了老师良好的教学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技艺。

三)浓郁的科研氛围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老师是把教书当成一种职业还是一种事业,体现出的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氛围。我在三初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三初中的每位教师都把教书育人当成一种事业,都能用心去做这个事业,都能在成就事业中感受的人生的价值。三初中的课题研究。在我的印象里,很多课题都是贴在墙上,挂在嘴边,形同虚设的一个空架子。而三初中的课题研究是实实在在的,求真务实的,他们提出的是课题研究为教学服务。所以学校根据教学实际,自主开发了很多课题,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形成了教科研活动日常化,课堂化,再理论化,再推广应用的良好模式。

四)完善的激励机制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三初中有一整套的教师激励机制。一是学校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凡是区、市组织的优质课、公开课等竞赛活动,学校都要求年轻教师必须参加,老师在这种竞赛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提升水平。二是学校注重对业绩优秀教师的肯定。不论是职称评定,还是评先表模,还是外出学习,还是教学奖金的发放,学校都充分依据教学科研成绩,出成绩是硬道理。

三、未来自己学校的改革与设想

一)完善制度体系,严格执行力度。当前我校的各项制度已基本形成,但有些制度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式,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比如职评制度、评先表模制度,不能很好的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尤其是不能激励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一种资源的闲置甚至浪费。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学校要严格按制度执行,依“法”治校,让老师们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调动老师积极参与管理的热情,从而自觉维护学校得制度,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关注教师成长,提升师资水平。随着当前我校教师不断老化的现状,要想取得好的办学成绩,必须着力打造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加大学校资金投入力度,多派教师外出学习,多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座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好拜师结对工作。让那些优秀教师、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一帮一的带动年轻教师的成长。

三)营造科研氛围,实现科研兴校。

1、加强备课组建设。首先着力培养一批业务素质优良的备课组长,然后从制度上规范备课组的管理,加大对备课组的投入,积极打造优秀的备课组。

2、做好课题建设。积极倡导课堂及课题的科研理念,确保科研为教学服务。

总之,通过这次挂职学习,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力争把三初中的宝贵经验应用到我校实际的工作中去,有效促进我校各项工作的改善,促进学校科学持续发展。

2.跟岗研修报告 篇二

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当时, 德国工业高速发展, 企业需要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来担任一线的主管, 开始举办双元制职业学院。德国双元制职业学院仅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巴登符腾堡州、巴伐利亚州、图林根州、萨克森州、柏林州设有。德国的双元制主要招收文理高中毕业生, 学生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 学习模式主要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一边进行本科教学, 一边在IHK进行职业培训, 完成双元制的教学;第二种是学期三年半, 假期在企业进行实习, 带着专业方向来学习。同时, 职业学院还与应用科技大学、研究性大学合作培养在职硕士, 学制2年, 主要开设在职MBA专业, 也设有商业管理、经济管理、健康管理、体育管理、IT管理等专业方向。主讲教师由教授担任, 教授任职资格要求高, 需要博士毕业, 在企业工作5年以上, 才能应聘双元制职业学院教授职务。

以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为例

1.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概况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的一所公立应用技术大学。位于德国经济、技术及科技十分发达的巴伐利亚州, 世界著名的企业西门子、宝马、奥迪、Dasa航空航天公司和MAN公司的总部都设在该州。该校成立于1994年, 目前拥有在校生4000余人。该校位于下拜恩地区的代根多夫市, 主要教学领域有技术、经济和传媒应用。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教学坚持以人为本, 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教学国际化为办学导向, 学术氛围浓厚, 被认为是德国最好的应用技术大学之一。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共设有5个院系, 分别是:企业经济学/经济信息学系、土木工程系、电气工程及媒体技术系、工程和机电一体化系、继续教育学院。在上一届高校发展中心排名中, 它有4个课程位于实用教育领域的尖端位置, 分别是: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技术和业务管理。为了适应经济领域的新需求,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还开设了一些新课程:如商务计算机科学、国际管理、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媒体学等。

2.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组织结构

德国的高校像一个独立的公司一样运营, 由董事会、监事会组成, 董事会是高校管理的核心, 大学的领导是校长, 由高校自己来决定, 在法律上就是领导, 在学校里有说一不二的权力。管理是自主式管理, 校长相当于公司里总经理的角色, 任期为3至4年, 可连任一次, 校长有权提名教授, 校董会可以选举校长, 副校长一般设两到三个, 分别是主管教学和科研的, 主管国际化事务或扩建工程的, 以及管理预算和人事的。

各个院系 (专业领域, 学院) 有很多专业领域,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有5个专业领域。各个系的系主任是低一级的管理人员, 在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有5个系主任, 每个系设有副主任, 在主任不在时代行主任职责。每个系设有管理教学质量的教授, 根据院系大小不等还有教授、教学辅助人员、实验人员等。还有财务会计部门、学习相关的事务部门 (包括给高中生咨询建议的部门) , 国际办公室 (给本校和国外对口单位进行求学咨询) , 职业指导中心 (给学生找工作进行咨询) , 质量管理中心。

3.海外实习的安排与管理

海外实习的机会由学生自己选择。每个学期都有介绍会, 介绍项目的问题。它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 给学生建议。海外学习提前要有培训计划, 有相应的培训网站, 网站上随时发布海外学习的项目、实习、论文等信息。

每个学生实习结束后, 都写一个实习介绍的ppt, 培训机构和学校都给学生办理国际学生证, 可以在旅游时打折。

培训的学生要与专业相符, 否则不会获得审批。实习的前期是学徒阶段, 后期学生可以适当拿到薪水, 或者可以拿学校的奖学金。实习的第一周要介绍实习的安排、注意事项, 最后一周也要有一个经验交流, 每个人写一个实习报告作为实习的总结上传到网上。报告主要给实习机构, 由学校评定给定成绩以对学生作出评价, 作为以后是否推荐学生海外培训的依据。

4.教师师资要求与培训形式

根据德国高等学校的框架和条件, 分别有大学教育、教育学的培训和测试、科研研究和论文、专利, 读博士等科学能力以及具体职位如艺术类的要求,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要有5年以上工业界的工作经历, 企业参与大学的师资建设。在应用科学大学中, 有一部分教师是来自于校外 (企事业单位) 的特聘讲师, 具体对讲师、教学、科研、管理 (日常和人员的管理) 都有不同的要求。

对教职员工的职责和范围来讲, 根据讲师的职责再进行相应的培训。高校在职人员培训现状是:对高校不同群体 (讲师和教授) 来说, 进行不同的培训。比如高校教职员工教育方法的培训内容可以是研讨会、小组讨论、论坛和演讲等形式, 就德国而言, 对在职人员的培训也是刚刚开始, 对科研人员和教授、讲师的培训有不同的方法和方式。培训的理念是如何把学生引入教学中去, 总的看来德国的教育培训机构有很多, 主要在比较大的大学才有, 在德国的西部比较集中。

此外, 教师培训、继续教育、远程教学等模式也在被广泛尝试。从高校角度来说, 也不会强迫教职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要从激励机制考虑如何调动教职员工进行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鼓励教师们自觉地进行继续教育来强化自己各个业务方面的教学能力。

5.大学与科技园区完美结合

科技园区也叫科研与技术转让中心, 早期是个虚设的机构没有具体的活动, 2010年前没有系统性的规划, 都是教授自己联系工业界企业进行项目研究的。作为高校应考虑整合资源, 可将应用研究学院、科研中心、技术转让办公室组合成为科研与技术转让中心。

学校应用研究学院在副校长直接管理下, 负责在科技园区进行研究工作。技术中心在校外设置, 比如CAM, 在周围区域有8个科技园区, 都属于应用研究学院管理的, 大多数已经进行研究工作两年时间, 各个中心的运行情况良好。

经验与启示

第一, 促进实现多形式、全方位、立体式的校企合作。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与企业以多种形式建立战略联盟关系, 具体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不同方面展开校企合作, 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学校、中介组织 (如各行业联合会) 和政府等主体以各种方式参与支持校企合作。我国的高校, 特别是有条件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可以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与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经验, 积极探索实践与行业企业和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 这既有益于提高专业教学的实践性以及科研的应用性, 培养行业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也有助于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形成相互补充和促进的整体协同效应。

第二, 完善配套法规, 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局面。与德国相比,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法规并不完善, 在这中间尤其对于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有效的合作并没有一个可借鉴的健全的法律规范, 我国政府虽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但现有法规未能明确企业参与职教的具体责任和相应义务, 国家缺少明确的政策扶持和具体的实施细则, 所以校企合作有时企业和校方冷热不均, 长期推进举步维艰。德国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这不仅与德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高、德国企业及企业人员严谨的态度、对社会的责任感有关, 同时与其应用科学大学科研实力以及德国学生的能力水平等因素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还是德国的校企合作中长期形成了一种双赢的良性格局。这种共赢的体系当中双方都有内在的动机参与校企合作, 所以德国的经验说明, 校企合作应该让企业从校企合作中切实获益, 激发其内在的合作动机, 不能一厢情愿, 也不能简单地指望通过税收、行政或其他手段“迫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只有大家都受益, 合作才有可能达到其可持续性, 因此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得到政府、企业、中介机构、高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的全面参与和支持。

第三, 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前景巨大。当今世界多元化发展方兴未艾, 高科技信息技术革命让人类的空间距离感不断缩小。目前德国在华企业有5000家, 700家中国企业在德国黑森州设厂, 500家德国企业在黑森州和中国企业有密切的业务和贸易往来。德国企业现在不缺技术和资金, 而是缺少人才特别是中国的专业技术人才。与陕西、山东、河北等有多家高校合作, 还与菲律宾、加拿大等多家高校合作。德国生产的产品, 有相当一部分是和中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企业合作生产。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和平交往、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已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渠道,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办学模式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对象, 也是德国呈现给世界的亮点, 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前景巨大。

摘要:文章以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从其组织结构、学科建设、工学结合等五方面进行探索分析, 并对目前国内高职高专教育在实践教学、工学结合、教育合作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元制模式,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孙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校企合作的形式、特点与发展趋向[J].比较教育研究, 2012, (2) .

[2]谢绪磊, 李智.试析德国大学的“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11) 下.

[3]张帆, 黄玮, 佟云峰.德国“双元制”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探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3) .

3.跟岗研修总结 篇三

学员:邱清银

2011年11月21日

贵州师范学院“国培计划2011”小学数学班

跟岗研修总结

金秋十月,在这个秋高气爽,寒冬即将来临的日子里,我们国培小学数学、语文、英语三个班的12名学员在师范学院宋万琚副院长的带领下,一同踏进了贵阳市河滨小学的校园,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跟岗研修,在这里,我们带着的是学习的希望,希望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希望通过跟岗实习能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一个月的时间也太短了,当我们还在回味那些优秀教师的精彩教学、正想着这些优秀的学校是怎样开展教研活动时,我们的第一阶段跟岗就结束了,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我学到了许多的知识、教学方法、教育理念,让我终身难忘。现对些次跟岗作一个粗略的总结如下:

一、跟岗前的感想: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能有机会参加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的培训,能有这么好的机会来充实自己,来补充自己,真的很高兴。多同时也感到压力之大,我在想:等到培训结束后,我带着什么回去呢?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学习先进学校的教育理念,汲取精华,融进我们本地的教学工作中,这里我们的任务啊,可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带着重任,进入跟岗实习阶段的学习。

二、苦中学、学中乐

早上6点钟,天还没有亮,我们就急着走出校园,赶上56路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了我们跟岗实习的学校——贵阳市河滨小学。在跟岗学校里,我们听课、议课、和指导教师共同研讨课堂教学、开展同课导构、听专家讲解、做课题、上课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习实践,把我们的日程安排得紧紧的,有时晚上还要抽空去写日志。或者是为了明天的课,在寝室里商量、讨论。天天都是这样忙,这样累,但我们都很高兴,因为在这里有我们需要的东西、有我们学习的榜样,使我们见识到了有效的课堂教学、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三、开放、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河滨小学的领导非常重视些项工作,专门为我们开了一个会。在党委书记、校长、教导主任、各教研组长的共同商量下,给我们国培学员提供的开式多样的听课制度,第一种课是学校教研课,即由学校统一安排,全校同科教师共同参与,争对某一环节着重点研讨的教研活动,这是一种经过打磨过的,优秀的课例,相对开展得要少一些,但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二种课是年级教研课,这是河滨小学的主要教研方式,它具有可操作性、随意性、经常性等特点,由同级同科教师共同完成,可以是互相听课、也可以是争对某一知识点同级同科教师共同探讨。还可以是教学得失的交流。第三种课是大教研课,这种课一般一个学期只举行一至二次,是学校推选优秀教师上课,并邀请省市的有关专家作点评。第四种课是推门课,给我们国培学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我们除了可以听相关的专业课外,还可以听语文、品社、科学等学科的课,听没有经过打磨过的常态课,能听到我们在平时经常见到的问题,这是一种比较随意的课,所以能尝到更多的的方法与技能。

四、感知先进的教学理念,让我受益匪浅

在河滨小学跟岗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我听了30多节课,除了数学课外,我还听了语文、科学等学科的课,丰富了课堂知识。在数学教研组长刘婷老师及我的指导老师王天芬的支持、帮助下,我领略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专注的敬业精神、优质的教学质量以及有效活跃的课堂教学、和谐的师生关系。

听得最多的是石磊老师的数学课,从她的课上,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学有所获。在石老师的课堂上,没有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因为石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合理的评价是石老师的一大亮点。总之,在石老师的课堂中,我尝到了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让我的思想爱到起发,我会将石老师的教学方法推广到我们学校去,提高我们地方的教育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我整个跟岗学习过程中,进一步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主要学会了解读课程标准,根据课标来安排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以及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我还学会了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全面客观地评价一堂地理教学课的有效性,我学会了在评课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活动,又要关注老师行为;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既要关注预设目标,又要关注达成目标。这次

跟岗学习让我开阔了眼界,无论是聆听、观摩上课、互动评课,还是实践锻炼,每一次的学习都带给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对于有效地理课堂的教学艺术、教研活动的形式等诸多方面也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学习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争取做到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及时做到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努力做到扬长避短,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和感悟。

4.跟岗研修总结 篇四

一、读书,使涵养丰富

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要多读书,给自己充电。教师应该是既博学多才又具备人格魅力的学生朋友。不管是哪门学科的老师,都要具有人文性,这就要求我们多读书,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所以教师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必须不断的吸收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新知识,抛弃陈旧的不适应现代生活的旧知识,这样就必须不停读书,善于读书。教师如果不给自己充电,不注重知识的储备和积累,不注重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注重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的确是很难适合现代孩子的需要。数学老师总是表现出一种“冷冰冰的理性”,似乎数学只有严谨、理性的单一的色调,其实数学并不拒绝多姿多彩!数学老师同样要多读书,读好书,广泛涉猎不同领域、不同题材的作品,积淀自己的文字功底,同样可以运用自己读书积累下来的知识,用睿智的、幽默的、富于文彩的语言,师生共同陶醉在一个美好的数学世界。

二、策划,使教研有效

教研就是需要教师共同去研究、探讨如何去教学的,并形成相关的教学资源。但是,以前我们在开展一些教研活动时,都是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到墨守成规的思想影响,在做法和程序上还免不了沿着老路走。这样一来,很多工作的处理上都还是运用老套的做法,结果跟现在的教育趋势和教学理念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再加上现实的理论知识不足,令到自己在工作上越想做好,却越是难以做好。听了古校长和工作室成员们的课后,在很多方面使我们如茅塞顿开,特别是怎样运用生本理念上好每节课,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做教研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策划和组织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例如,我们的集体备课方面,有时候由于工作的繁重,在集体备课时有时只是流于形式,而没有建立好一个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因而使到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不大,反而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在教学反思方面,正如古校长所说的,有的老师的反思是在介绍上课的每一个环节及意图多于对这节课的再认识,只是为了反思而反思,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向,根本起不到反思的作用。

三、思考,使课堂精彩

古校长给我们介绍了如何设计“小研究”,让我们认识到“小研究”设计的重要性。她从多方面举例阐述了什么是“小研究”,怎样形成“小研究”。最重要的是在形成一个“小研究”,作为课堂驾驭者的我们要在课前认识学生原有的经验上来预设教学,要对于学生的课堂表形和学习效果要多留个心眼,思考学生的课堂反应,思考教学的效果,思考课堂的突发事件,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学生笨,还是老师方法不对头,思考……当思考中的问题都得了有效的解决或者是总结出有效的方法,然后把这些思考作为自己以后教学工作的一个镜子,老师只要做到这一点,思考就成了法宝了。

四、琢磨,使教师成长

一般地我们听课几乎都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到授课老师的授课环节上,关注的是授课老师怎样去把握教学目标,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有些什么的收获。在评课时,我们也是从这几方面进行,因此每次听课评课,都是反复循环那几个环节。通常一节公开课下来,无论是授课的还是听课的,收获甚微,特别是授课老师没有得到一些实质性的提点,结果以后也还是用自己的方法去做,起不到一个研讨学习的作用。本次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平时我们在听课议课时,还有很多地方是我们忽略的,如,要看看教师授课的环节、多媒体的运用、提问、评价等的实效性怎样,学生的学习的参与、交往、思维、情绪、持续等怎样,数学思想贯彻怎样等。这些方方面面还可以做得更细,我们在听课时注意到这些细微的地方并做好数据的统计,那么议课时才能对别人有说服力,被议课的也会更加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上的优缺点,才能有进步。作为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对课堂实况进行反复的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写一篇“听课一得”等方法。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5.“国培”跟岗研修总结 篇五

根据“国培办”的部署和要求,XX年11月12日,天高云淡,秋风飒爽,我和来自全省各市(地)的农村各科骨干教师共32人有幸进入贵阳市第十四中学,与学校及指导老师对接见面,15日开始听课,由此拉开了在贵阳第十四中学为期四十天跟岗学习的帷幕。本人深知这次机会来之不易,同时也深感这次培训任务之艰巨。我决心要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来提升自己的业务工作能力。40天来,我认真跟岗学习,尊重并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依照要求按时完成各项跟岗任务。虚心学习贵阳十四中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领略贵阳十四中的办学特色以及办学管理模式,尢其是深入了解该校的地理学科教学教研发展的新信息,拓宽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与教研水平。本人跟岗研修期间的具体收获如下:

第一、我领略到了贵阳十四中的办学特色和浓郁的校园文化,为之陶醉。

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南明河畔,与河滨公园隔相望的贵阳市第十四中学,创办于1958年,是贵阳市一所有半个世纪发展史的传统名校,素有“南三北五边十四”的赞誉,五十年风雨滋养出的一座完中早已成为一个珍贵的“文化符号”。贵阳十四中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发挥教师工作的责任心,二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四中把师德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师德制度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全校教职工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新理念,形成“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大德育格局。学校确立“求真、求善、求美、求健”的校训。学校要求教师树立“严谨、创新、敬业、奉献”的教风。十四中打造“诚信、勤奋、团结、进取”的校风,学校培养学生形成“尊师、守纪、好学、勤思”的学风。培养教师养成“德高为范、润物无声”的德风。学校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十六字工作方针和坚持“特色办学、科研兴校、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巩固提高、逐步推进、突出德育、全面发展”的三十二字办学理念。还有,在中午时间的闲暇之时,我每次上下楼道都总是在习心欣赏十四中的“楼道文化”:一楼大厅的文艺活动宣传橱窗、电动显示屏宣传十四中的各种重要通知以及贵阳市“三创一办”的号召,每层楼道的各种德育、美育的宣传标语、名言警句、名人画像、宣传版画„„我想,这于心智健康太有益处了,这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多么良好的环境,营造了多么良好的育人氛围。每当我这样思想的时候,我常为十四中的浓郁的校园文化所陶醉,我已被十四中这种浓浓的校园文化所感染。我有时候甚至会想:来十四中跟岗尽管会因塞车而误时,会感到郁闷、心烦,但在十四中跟岗学习的日子里——累并收获着、快乐着。

第二、在贵阳十四中跟岗学习的日子里,我领略到了这所学校严格的管理制度、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专注的敬业精神、优质的教学质量以及有效活跃的课堂教学、和谐的师生关系等。

十四中有着极为严格的管理制度,重视德育工作,促成全校师生能够时时处处做到爱校爱国,树立良好的形象。我作为学员,就曾认真地参加过十四中在每个星期一早晨举行的升旗仪式,亲历和感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场景。全校教职工都认真按时参加了,学生也几乎都按时到校认真参加了,个别学生迟到是要到迟到场地及时接受思教处教师的思想教育的。当学生代表发言表示努力学习以报效祖国时,使得自己的爱国思想认识和实际行为又经过一次洗礼而得到融合、升华。我作为学员,在跟岗期间也认真地参加了该校星期五下午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全校教职工都得按照计划安排及时到阶梯教室参加相关的政治学习或者业务学习,偶有迟到者都自觉坐到迟到席。认真参加过几次学习,使我能了解到领悟到十四中注重特色办学、科研兴校、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巩固提高、逐步推进、突出德育、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如:近年来,十四中团委就曾组织、开展学生干部到野外锻炼生存意志的活动;今年,十四中就曾与其他几校联办“祖国好、校园美”大型文艺表演活动。又如:在这次“国培”学员跟岗期间,省团校“千校万师”活动就组织很多骨干老师来到十四中,听取了十四中是如何开展好德育工作的、如何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等系列汇报,听取了周远慧等四老师的先进事迹汇报等,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有利于促使我学会更加地关注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观念。

我还专门认识到了十四中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推进各科教学工作的喜人现象。

在十四中的机构设置中,除了设置有教务处负责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处,该校基于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视,还专门设置了教科处专司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十四中每门学科都设置有专门教研组,包括地理教研组在内,都会根据教学进度作适当的教育教学研讨和开展听、评课活动。

我在十四中听课学习过程中,耳闻目睹亲临其境,受到了专业地理教师们那种执著上课的精神感染。刘红坤老师是十四的副校长,同时又亲临教学工作第一线,他担任了高中一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刘老师专业知识扎实,精心研究教材和学生学情,他所上的课科学严密、紧扣考点,让学生当堂明白挺有功效;贾朝阳老师担任初中二年级地理课教学工作,他每堂课都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课中力图使学生弄懂有关知识点并能及时有效解答问题,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董莉媛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她刚研究生毕业就受聘到十四中任教了。她担任初中一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董老师上的课总能留给听课人以温馨深刻的印迹作回忆。她虽年轻也许还谈不上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她在课堂教学中践行的是全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之根本,她的教态亲切、自然、大方,语音清晰、清新、流畅,与学生互动活动开展得很好,我每次听了董老师的课后都作了全面仔细的高度评价,我想,这对于我在跟岗期间、乃至于今后实施新的理念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活动都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观摩刘红坤副校长、董莉媛老师、贾朝阳老师、谈秀芳老师等教师所授地理课,我感受到他们对教学工作的认真、执著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上课时能准确地把握“放”与“收”的度,塑造了整节课的精彩、生动,充分体现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或展现了教师的教学魅力,对我触动也是很大的,对于我跟岗期间的教学实践工作无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三、感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十四中阎玲校长是一位严谨治学的开放型学者型领导。她特别重视“国培”工作在十四中的有效开展。她从浙江大学学习回来以后,曾几次组织召开了有关“国培”的会议,极大地关注、关心和支持国培学员的跟岗学习活动。她注重与学员的交流,把她在浙江大学学习带回来的资料也让学校印发给学员,她还专门安排学校印发十四中许多老师的教研教改论文提供给国培学员从事今后的教育教学研修作参考。她总是说:“资源应该共享,希望十四中老师与学员做到——同伴互助、共同成长!”这种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做法,的确让学员感动,对学员挺有帮助的,也赢得了省教育厅国培中期调研专家组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通过40天来的听讲座、研课、听课、评课,在刘红坤副校长(我在十四中跟岗期间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和其他地理教师的支持、帮助下,我体会了生本教育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在近距离接触生本教育课堂,我发现这种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种理念回归到教育的本真,以生命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正体验到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展开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使得整个课堂变得有效且更具生命力。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生本教育带回学校深入开展下去。做到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自己也要不断积累经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第四、体验十四中实行的开放的听课制度,令我感觉到耳目一新。

前面我讲过——阎校长是一位开放型学者型的领导,她公开欢迎国培学员在十四中拓展听课的科目和领域,实行“推门听课制度”。这样,就打破了学员受所培训科目的狭隘限制了,让学员能有机会学习和见识更多的学科课堂教学实践,领略更多老师的教学风采,对于学员的教学成长是很有作用的。比如说,我自己以前所学专业是政教,多年来,任课科目往往有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或连续执教某一、二门课程,或间断开来,在某几门课程之间轮换。我这次到省城参加国培学习就只学习地理一科,跟岗也只听地理课,上课也只上地理课,在今后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对我的帮助是不大的。但是,我在十四中跟岗学习,除主要学习地理以外,我还有幸听了几位历史老师的课和主题班会课,我就觉得获益较多,感触至深了。比如:我除了主听地理课之外,我就曾选听了十四中周远慧老师、凌莹老师的课以及跟岗学员贾本欢老师和杨君老师的课。她们的历史教学各有“招式”,我都可以从中获得益处,做到取长补短。周远慧老师的认真执著、全面渗透知识和全面关心育人,凌莹老师课中或才小结强调学生关注学习内容的关键词,贾本欢老师较为准确的普通话、有创意的板书、以及极具亲和力的教师教学魅力,杨君老师的活泼、可爱的教学风格,等等,都让我对课堂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了新的认识,对我今后从事课堂教学工作探寻思路和方式方法无疑是很有启发和帮助的。

第五、十四中指导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让我顺利完成跟岗学习任务。

由于十四中指导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让我弄懂了教学设计的写法、解读课标和进行轻松有效的课堂教学,顺利完成了跟岗任务。在后面的几周时间里,我们上了公开课,课后指导老师作了准确科学而精彩的点评,使我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导师对学科指导意见的准确把握,更体现导师对教学细节的准确把握,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也学会了怎样说课、评课。每一次说、评课都是一次难得的提高的机会,与同伴交流、探讨,进行思维碰撞,这无形之中又使自己提升了一个台阶。比如:我听了董莉媛老师所上的“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教研观摩课后,认真听取了董老师的说课和仔细体会了刘校长、龙主任、谈老师他们的点评,感觉到很受启发。又如:我上了“人口与人种”一节之后,在指导老师的鼓励示意之下,也学会放开说课,我的课堂授课也得到了老师们、同伴们的高度评价。高兴之余,特别感谢指导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感谢董莉媛老师等同仁的帮助与支持。通过这四十多天的跟岗学习、磨练使我在教学能力上有了新的长进,自身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对于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很有益处的。

第六、不固守一地一校学习,而是抓住机遇,进行拓展地点、拓展层面的学习。

我在跟岗期间,并没有一直固守在贵阳十四中学习。我是以十四中为跟岗学习的主阵地,也积极抓住机遇,进行拓展地点、拓展层面的学习作为有机补充。11月25日云岩区“聚焦课堂关注发展”第二届“园丁奖”优质课评比在三十七中举行的第二天,我在地理国培班QQ群里得知学一消息积极到场参加听了4节优质课,还听了何红、陈红生等专家的点评;12月3日,我从地理国培班班长处得知有教研员十三中听公开课的消息,也积极前往听课;12月18日至19日上午,接到地理国培班班主任通知后回到师大集中学习,聆听了来自中央教科所的专家曾天山、吴霓、高宝山分别所作的讲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设计及申请》、《中小学教师如何做教育研究》、《教育科研论文写作的若干问题》;12月24日下午,我在十四中聆听了教育科研专家杨咏梅所作的讲座《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综上所述,我整个跟岗学习过程中,进一步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主要学会了解读课程标准,根据课标来安排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以及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我还学会了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全面客观地评价一堂地理教学课的有效性,我学会了在评课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活动,又要关注老师行为;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既要关注预设目标,又要关注达成目标。这次跟岗学习让我开阔了眼界,无论是聆听、观摩上课、互动评课,还是实践锻炼,每一次的学习都带给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对于有效地理课堂的教学艺术、教研活动的形式等诸多方面也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学习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争取做到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及时做到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努力做到扬长避短,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和感悟。

6.跟岗研修报告 篇六

一、跟岗实习的意义

(一) 什么是跟岗实习

跟岗实习是安排在校学生去企业实习的一种方式, 往往是学生在校进行2年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后, 由学校统一安排到专业对口的优秀企业, 带薪实习半年。其与顶岗实习有所不同, 跟岗实习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工作岗位和专业技能要求, 由学校联系专业对口的优秀企业, 由优秀企业到校组织校园招聘, 学生依据企业岗位要求、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准备, 参与应聘。最后通过双向选择, 双方各自自主确定适合的学生和理想的跟岗实习单位。

(二) 跟岗实习的意义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系营销与策划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已有多届学生进行跟岗实习, 结合自己多年跟岗实习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 深刻体会到跟岗实习为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教师可利用寒暑假到跟岗实习单位进行专业实践, 这样能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为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提供有力的技能保障。

跟岗实习工作的开展, 可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紧密度更加深入, 可不断促进专业向良性方向发展, 更为专业建设提供更多对口的专业实践基地, 为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跟岗实习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

跟岗实习结束后召开的学生座谈会, 发现通过跟岗实习, 学生能及时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实践技能, 能快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能不断地提高职业技能;经过与毕业的曾经参加过跟岗实习的学生的沟通交流, 发现凡是认真参加跟岗实习的学生, 对工作岗位、工作单位的选择更理性, 对自己的就业定位更合理, 而且对就业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二、跟岗实习面临的问题

综观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系多届学生的跟岗实习情况和教师的指导情况, 深刻认识到跟岗实习对专业建设、学生发展、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等都有巨大的帮助, 但同时又深刻地体会到目前的跟岗实习工作, 还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 跟岗实习岗位与专业紧密度不高

近两年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系物流管理和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学生主要在顺丰、韵达、八融、太阳城大酒店、苏宁等单位进行跟岗实习, 应该来说, 多数岗位与物流管理专业还是比较对口的。但对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学生来说, 多数岗位与专业的紧密度不够高, 如多数学生在酒店做服务员, 或在快递公司做收派员、或在食品店做销售或做回访工作, 这与营销与策划专业核心专业技能的培养有一定距离, 这样会影响学生参与跟岗实习的主动性和稳定性。

(二) 跟岗实习单位建设缺乏长效机制

近几年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系的跟岗实习单位虽然在逐年增多, 也有一些合作比较长期和紧密的单位, 但其主要侧重于物流管理专业。对于营销与策划专业来说, 跟岗实习单位的数量少, 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实习的需要, 而且与多数企业尚未完全建立紧密、长远、深入的合作关系。学校在跟岗实习单位的选择上很少从学生专业技能提升、专业长远发展角度出发, 往往注重眼前利益, 满足于有单位要学生就可以了, 对单位的考核不够, 缺乏对紧密性、长远性校企合作关系建设的考虑, 随意性比较强, 缺乏长效机制。这样, 由于对单位考核不够, 协调不到位, 容易使学生在跟岗实习中产生不稳定因素, 影响了跟岗实习成效的发挥。

(三) 跟岗实习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在近几年的跟岗实习中, 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系跟岗实习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但在跟岗实习的教学、管理、考核等方面还是缺乏系统性 (1) 。没有切实将跟岗实习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 未能对其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考核和教育;对学生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未能及时进行指导和排解;而侧重对跟岗实习月小结、实习总结和实习日记完成情况的考核, 忽视过程的考核和管理, 同时又过分依赖企业指导教师对跟岗实习学生的考核。

(四) 对自主联系跟岗实习单位的学生管理困难

2013年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系营销与策划专业根据学生意愿可以自主联系跟岗实习单位, 70名参加跟岗实习的学生中有27名学生自主联系跟岗实习单位。多数自主联系跟岗实习单位的学生, 能自始至终在一家单位完成跟岗实习任务,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 多次调换工作单位, 为指导教师开展工作带来很多麻烦;27名自主联系跟岗实习单位的学生涉及20多家单位, 极大地增加了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 增强了指导教师对跟岗实习学生具体工作情况把握的难度, 无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尤其对这部分学生跟岗实习成绩的考核面临极大的问题。

(五) 跟岗实习学生的职业素质缺失

根据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系跟岗实习学生实习中的具体情况, 不难发现多数学生职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近几年的跟岗实习中, 总会出现有些学生一开始对去企业跟岗实习充满期望, 但到企业工作几天后, 觉得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如有些学生对企业安排的具体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不满意;有些学生认为工作岗位与专业紧密度不高;有些学生受不了工作的累和生活的苦;有些学生认为晋升的空间太小, 思想上难免有些波动和抵触情绪, 从而产生更换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的想法, 甚至有半途而废的情况发生, 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系2010级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学生就因为种种原因有10多名学生未能完成跟岗实习任务, 而中途终止;2011级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学生也因为种种原因有5名学生提前终止跟岗实习或自主调换了跟岗实习单位, 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在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抗压、抗挫折等职业素质方面的某些缺失 (2) 。

三、完善跟岗实习的对策思路

跟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它是由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完成的, 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等特点, 为保证跟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 使跟岗实习工作稳步、有序进行 (3) 。

(一) 结合专业选择对口的跟岗实习单位

跟岗实习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跟岗实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院、系各相关主管部门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广布点, 多吸收, 积极选取与专业比较对口的单位作为校企合作和跟岗实习单位。如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系营销与策划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的岗位群, 有针对性地选择跟岗实习单位, 将学生引入汽车、房产等行业, 通过深度校企共管培养高技能人才。

(二) 健全跟岗实习单位建设的长效机制

只有与跟岗实习单位形成长期稳定的跟岗合作关系, 才能提高跟岗实习的效率, 才能促进专业良性发展。所以在跟岗实习基地建设时, 应真正深入企业, 了解企业, 争取企业积极参与专业建设, 主动争取与企业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和校企合作教材, 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多元化模式。在跟岗实习单位深层次建设时, 应积极了解企业需求, 在满足企业需求中寻找持续合作、深度合作的机遇, 逐步形成稳定的、紧密的、深层的、长远的校企合作关系 (4) 。

(三) 健全跟岗实习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跟岗实习的效果, 必须有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跟岗实习管理机制是提高跟岗实习效果的重要保障。

1. 制订科学的管理制度

跟岗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实践课程, 与一般的专业课和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地区别, 它将在跟岗实习现场对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 (5) 。为达到良好的跟岗实习效果, 必须安排相应的专业教师经常性地到各跟岗实习单位巡查, 协助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职业素质培养, 考核学生的实习情况等;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工作中的困难, 努力为学生排忧解难;指导教师还应通过多种手段与跟岗实习的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教学辅导和信息交流, 提高跟岗实习质量。为能达到预期的跟岗实习效果, 应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 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 制订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要求, 确定具体的考核办法;明确规定跟岗实习学生的实习任务和具体的实习要求, 制订跟岗实习考核评价方案, 明确跟岗实习学分取得的具体标准。

2. 完善跟岗实习的考核机制

跟岗实习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 需要进行现场教学和管理, 学生跟岗实习的过程, 是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形成和提高的过程。所以应加强过程考核, 完善校企共同评价的考核机制。注重考核学生平时出勤率、工作态度、团队精神、工作纪律遵守等情况, 这由企业指导教师进行考核;校内指导教师可通过巡查、与企业指导教师沟通交流、学生交流和硬性实习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跟岗实习学生的跟岗实习成绩。

3. 加强自主联系跟岗实习学生的管理

对于自主联系跟岗实习单位的学生, 必须加强教育, 重视过程管理。校内指导教师要不定期地去各跟岗实习单位巡视学生跟岗实习情况;随时与企业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学生跟岗实习的动态;通过网络、微信等现代化信息交流手段主动、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 为学生排忧解难, 切实提高跟岗实习效果 (6) 。

(四) 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跟岗实习不仅仅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等能力, 更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学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善于交流等职业素质, 这是检验跟岗实习成效的重要指标。近几年的跟岗实习中有学生中途放弃, 或频繁变动跟岗实习单位,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某种缺失, 这也反映了职业素养教育的欠缺 (7) 。因此必须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首先学生在一、二年级时, 应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学生意志品质和道德素养的培养;其次, 应重视跟岗实习前的职业素养教育, 如在跟岗实习动员大会上, 有针对性地开展跟岗实习的目的、责任、义务、权利等教育, 使学生对跟岗实习有清醒的认识, 从而对跟岗实习面临的环境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最后, 在跟岗实习中, 校内外指导教师都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并应将职业素养的具体情况作为跟岗实习考核评价的内容之一 (8) 。

跟岗实习是培养高技能实践性人才的重要渠道, 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实现充分的校企合作;健全和完善跟岗实习制度, 为学生跟岗实习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摘要:跟岗实习是一个新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不同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顶岗实习。它是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立紧密性、深层性、长远性校企合作关系的重要方式, 也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从什么是跟岗实习和跟岗实习的意义出发, 分析了目前跟岗实习中面临的问题, 并从选择跟岗实习单位、建设跟岗实习单位、健全跟岗实习制度等方面研究了完善跟岗实习的对策。

关键词:跟岗实习,问题,对策

注释

11 齐绍琼、王仁干:《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载于《现代营销》, 2012年第7期, 第306 -307页。

22 王卫霞:《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探析》, 载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 第91-93页。

33 段小斌:《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载于《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15期, 第159-160页。

44 周宁武:《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载于《知识经济》, 2012年第11期, 第173-174页。

55 林家乐:《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载于《科技信息》, 2013年第34期, 第159-160页。

66 罗冲:《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载于《教育探索》, 2011年第9期, 第88-89页。

77 刘璇:《解决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问题的对策》, 载于《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第23期, 第284-285页。

上一篇:社会评选主题活动方案下一篇:少先大队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