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品德与社会备课(共7篇)
1.六年级下品德与社会备课 篇一
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我们去环球旅行》主
讲稿
一、单元教材分析:环球旅行去
单元编排的基本思路是:当代少年儿童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以及相互联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密切,儿童们接触世界的机会也较多。世界上不同国家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不同,在民族风情、生活习俗、传统礼仪上都有所不同,帮助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到这些不同,并能以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和接纳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很有必要。世界上有许多反映了人类智慧的文化遗产,它们表现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体现了人类伟大的创造精神。
让学生从小认识和知晓这些人类共同的文明遗产,激发学生对世界古文明的探究兴趣,为他们今后进一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打下基础十分必要。本单元通过呈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古代文化遗址和特色城市,引导学生对世界著名文化遗址和特色城市的探究和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世界文化的兴趣。
本单元重点让学生掌握两点:
第一,帮助学生从小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让学生从小能以多元的观念来认识多彩的世界,为他们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打下良好基础,以尊重和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第二,让学生认识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世界文明的进程,激发学生对世界文化的兴趣。
六年级上册:侧重人类文化的角度,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异国文化、地域风情以及彼此之间友好往来;了解世界上一些人类文化遗产,及人类创造文化及文明的历史进程,旨在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和睦相处,并激发学生对世界文化的兴趣,具有多元文化意识。该主题涉及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学习,初步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主要的文化遗产,感受人类文明及其所蕴涵其中的聪明智慧。它们有的反映了世界古代悠久的文明,有的体现了浓重的现代文明,旨在让学生对多彩的世界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并为他们今后进一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打下基础。
本课主要培养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了解,从而进一步树立全球意识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欣赏的态度。该主题涉及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学习,初步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主要的文化遗产,感受人类文明及其所蕴涵其中的聪明智慧。它们有的反映了世界古代悠久的文明,有的体现了浓重的现代文明,旨在让学生对多彩的世界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并为他们今后进一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打下基础。本课主要培养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了解,从而进一步树立全球意识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欣赏的态度。
漫步国际大都会──纽约。透过典型的移民文化的缩影──纽约(人种、语言、金融等),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国际性。教材以“漫步国际大都会──纽约”这个话题为主线,呈现了纽约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旨在启发学生去了解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特点,感受国际性。以“世界风情画”为主题,呈现了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多姿多彩的风貌。意在通过课文中的图文,让学生感知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在衣、食、住、行及他们的生产劳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各自特点,同时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究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特点以及与他们生存空间的内在关
系。
尽情舞的月圆节和迷人的欧洲风情:通过展现世界其他国家一系列的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字图片,揭示出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同时也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了解和探究更多、更广泛的不同国家或民族的节日习俗,并能明白各种节日习俗都反映出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和信仰。
“卢浮宫前留个影”这个窗口,引导学生去观察了解在人类五彩斑斓的世界里人类文明的发展足迹,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一些人类文化的流失。意在通过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深知人类各种古老的传统文化都是人类不断发展和创造的宝贵结晶。从而激发学生去关注更多世界上古老的传统文化,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研究欲望,并树立为珍惜和传承世界古老文化而尽一份力的信念。
二、活动目标:
1、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感受地球之大.。
2、了解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感受地球之美。
3、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对世界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4、通过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5、感受感受地球之大,地球面貌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
6、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查找有关信息。
7、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各种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
8、在创设情境中获得需求的满足和成功的激励,欣赏异域风情,并学会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9、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是陆地和海洋。
三、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世界主要的文化遗产,感受人类文明及其所蕴含的聪明智慧。它们有的反映了世界古代悠久的文明,有的体现了浓重的现代文明,旨在让学生对多彩的世界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并为他们今后进一步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欣赏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了解世界主要的文化遗产,感受人类文明及其所蕴含的聪明智慧。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对多彩的世界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世界、认识世界。我们去环球旅行:学生以报告的形式建立一个相关的网站,或办一次主题黑板报,或是进行一次知识抢答赛,说说环球旅行的考察报告。
六、教学准备:
1、准备多张反映不同民族特色或各地风光的图片,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影像资料。
2、地球仪一个,若干张未标七大洲、四大洋名称的地图。
3、各国简单生活用语录音。
七、教学策略选择: 创设情景导入:
1、你想领略世界各地美丽的风光吗?你想品尝世界各地的美味吗?你想欣赏世界各地精彩的表演吗?
2、教师播放多张反映不同民族特色或各地风光的图片,有条件的还可以播放影像资料:气势磅礴的吴哥窟,神秘莫测的祖鲁人村落,尽情舞的西班牙女郎„„
3、学生描述图片(影像资料)的内容。地球有多大,每个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赤道,说说自己发现赤道有什么特点。
4、教师举例子形象地说明赤道的长。环球旅行家:
1、提问:人们采用过哪些方式进行环球旅行?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知道的环球旅行家的故事。
3、教师讲述“麦哲伦航行”、“郑和下西洋”等历史故事。
4、活动:假想旅行家——小组合作交流进行假想旅行,怎样才能设计好环球旅行的方案,欣赏到更多美丽的风光?
5、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知道的世界上有名的国际大都市。(如:巴黎、东京„„)
6、请你利用自己在课外搜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等进行交流。对于这些国家大都市的标志重点介绍,让其他同学更好地了解这些名都。
7、你知道我过有哪些城市是世界上有名的大都市吗?(生答)
八、课时分配:
我们去环球旅行(共12课时)
1.地球有多大(3课时)A.陆地和海洋(2课时)B.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1课时)2.飞越太平洋(4课时)A.在太平洋上空(1课时)B.美丽的国际大都市(1课时)3.和非洲朋友共舞(4课时)A.来到撒哈拉(1课时)B.走进童话般的小人国(1课时)C.在非洲看动物(1课时)
4.迷人的欧洲风情(3课时)A.旅游王国——西班牙(1课时)B.在风车和郁金香的故乡(1课时)C.卢浮宫前留个影(1课时)5.世界真奇妙(2课时)
2.六年级下品德与社会备课 篇二
在过去长期的应试教育中, 人们一度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目前的中国正面临着向2010年远景目标迈进的黄金时期, 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而处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每一个人, 无时不受其心理活动的支配, 尤其是在分胜负、比高低的战场、市场、商场、考场等特殊场合, 人的心理素质的高低竟成为决定其胜负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或品质是影响个人成长, 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要培养一代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 务必摆正心理素质教育的位置, 加大心理教育的力度。
二、让学生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 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一个人身体和心理都健康, 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而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包括心胸开朗、乐于交往;情绪健全、情感丰富、性格良好、有自制力;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此外, 智力正常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见, 心理健康对学生有着特殊的重要的意义。所以, 重视素质教育, 关注心理健康, 便成为现代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三、处理好心理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和正确的思想方法教育, 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任务, 其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条主线, 高尚的道德情操应在中学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二者相互融合, 相辅相成;正确的思想方法教育要贯彻和渗透于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操教育之中, 也就是要求学生能用正确的思想方法指导自己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 这三方面内容不是孤立的存在, 而是有机地统一于一体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 就是德育教育的过程。
3.六年级下品德与社会备课 篇三
本节教学内容从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探究与现代人对地球的认识两个层面介绍了关于地球的一些基本地理常识。了解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局限性,懂得人类对地球的认知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了解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局限性。
2.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头稍扁,中间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3.能够有针对性地查找需要的资料。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四、能力与技能
能够运用多种方式查找和收集资料,并对资料、信息进行整理。
五、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的相关数据。
六、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图;卫星拍摄地球的图片。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地球
1.自学教科书第三页内容
2.讨论: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的想象?(科学技术不发达,交通工具落后,人们活动范围小,只能想象)
3.小结板书:两头稍扁,中间略鼓。
(二)动手制作,合作探究
1.制作统计表:人类探究地球所做的贡献。
2.小组合作。(按先后顺序排序再制作。)
3.活动:学生介绍,教师适当指导。
4.探究。
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1)麦哲伦航海。(2)太空拍照。(3)海上望船。(4)登高望远。
5.议论,提高认识。
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不够正确,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的想象和推论?
引导:在当时的年代,是比较先进的。正是许许多多人不断地探索、发现,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
(三)观察探究,了解地球真面目
1.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真面目。
2.多媒体出示地球在宇宙上的照片,进一步掌握。
3.师生探究。
(1)地球的形状、面积、体积、周长。
熟记“五一刘三起义死”:“五一”——总面积5.1亿平方千米;“刘三起义”——平均半径6371千米;“死”最大周长4万千米。
(2)计算:步行绕地球走,大约多少天?
(3)小组交流。
4.六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四
六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全班有55人参加考试,其中90分以上9人;80分以上20人;70分以上19人;60分以上7人,虽然成绩比期中进步不小,但是和兄弟班级比起来就差远了。究其原因有这样几方面:一是填空题没有人完全对,而且失分率是最高的,一定是平时布置的作业没完成,因为一星期我上2节课太少的缘故,不能及时检查作业,靠组长去做,组长也是应付差事;二是学生写的错别字特别多,竟然连“袁隆平”“比尔盖茨”等简单的字词都是错误的;三是学生不重视小科;四是我的教学方法还是不够好,引导不得力等是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克服。
二、教材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三、 教材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我们爱和平》,第二单元《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第三单元《直面灾害》,第四单元《飞向明天》。
四、教材重点与难点:
1、主要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共创和平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平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积极影响作用。了解一些常见的科技灾难,懂得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给人类及其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灾难。放眼世界,了解世界环境面临的难题,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3、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
4、知道自己是未来的建设者,了解作为一个未来主人翁所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合作竞争能力。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奋发向上的报国志向。严格要求自己,发挥特长,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努力学习。展望未来社会,树立信心,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的未来。懂得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未来才会变得美好。
五、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六、 教学进度:
周 次 课 文
第一周 教学计划以及全册教材分析。
第二周 不平静的世界
第三周 携手共创和平
第四周 放飞和平之鸽
第五周 科技造福人类
第六周 科技是把双刃剑
第七周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第八周 期中检查,检查反馈。
第九周 天有不测风云
第十周 生命的突围
第十一周 小脊梁 大希望
第十二周 放眼现代世界
第十三周 迎接美好未来
5.六年级下品德与社会备课 篇五
考号:姓名:分数:
一、我会填(仔细读题,这些小知识肯定难不倒你,好好回忆一下,把答案写上去。每空2分,共40分)
1、中国的四大发明()、()、()、()等技术,沿着“丝绸之路”传到西亚和欧洲,促进了那里的文明。2、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提出:“绿色奥运、()奥运、()奥运”的三大理念,确定并传扬“()、()”主题。
3、唐朝僧人()曾应日本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后来他被称为“过海大师”。
4、()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在1492年发现新大陆,比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晚了87年。5、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代表我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是()。为我国在奥运赛场上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的运动员是()。
7、“诺贝尔奖”是根据()的科学家()的遗嘱而设立的。
二、我会辨(仔细读题,你认为对的,就在后面的括号内打“√”,不对的就打“X”。每空2分,共20分)
1、热爱和平,维护和平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1939—1945年,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
()
3、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是联合国的宗旨之一。
()
4、因为旧中国工业先进,经济上和外国交流广泛,所以很多商品都带上了“洋”字。()
5、“蓝盔”部队是联合国维持和平的特种部队。
()
6、全球性的世界大战曾发生过三次。
()
7、“国际和平日”是9月21日。
()
8、每年的8月5日是“国际红十字日”。
()
9、宋庆龄是一位伟大的和平使者。
()
10、毕加索创作了和平鸽。
()
三、选择题(仔细读题,每空2分,共10分)
1、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是()A、美国
B、苏联
C、英国
D、法国
2、中国制造的英文名称是()A、Made in China
B、made in china
C、Madein China
D、Made Inchina
3、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
A、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
B、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 B、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意大利
D、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
4、被誉为东西方文化的使者是()
A、鉴真
B、郑和
C、马可·波罗
D、哥伦布
5、今年是二战胜利()周年。
A、60周年
B、65周年
C、70周年
D、73周年
四、问答题(仔细读题,认真答写)
1、说说郑和下西洋的意义?(4分)
2、联合国总部在哪儿?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主要有哪几种?联合国的宗旨是什么?(9分)
3、国际红十字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7分)
4、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哪些严重后果?(5分)
6.六年级下品德与社会备课 篇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和平鸽的由来,知道鸽子是和平的象征,知道和平是全世界人民最美好的心愿。
2、萌发爱好和平的情感。
3、学会收集资料。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有关和平鸽的资料。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出示鸽子的图片并提问学生:“你喜欢鸽子吗?为什么?”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页上方的文字。教师提问学生:“人们在什么样的庆典上放飞鸽子,为什么要放飞鸽子?放飞鸽子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意愿?今天我们就学习本单元的第一主题——白鸽引出的话题。”
教师小结:“鸽子是一种美丽的鸟类,它因为美丽和温驯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鸽子既可以供人们欣赏,又可以用于通信,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信鸽。鸽子还是和平的使者,是盛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之一。如1988年第25届奥运会和1990年在我国举办的亚运会等盛会的开幕式上,都有数万只美丽的鸽子展翅飞翔,表明了世界人民向往和平、友谊、团结的美好愿望。”
2、阅读与讨论。
学生介绍有关和平鸽的资料,教师适时引导。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听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并介绍,1986年为世界和平年。出示国际和平年的徽标,并提问:“这个徽标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案,象征这什么?”
3、问题与探究:为什么要用鸽子何橄榄枝代表和平呢? 教师出示第二张图片——毕加索,并体温:“你知道他时谁吗?能介绍一下吗?”教师了适当补充。
毕加索(1881-1973)是现代派绘画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它是西班牙人,自幼就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才能,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教师提问:“我想让大家猜一猜,毕加索与和平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出示毕加索创作的和平鸽的绘画作品。
教师引导:“那么。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幅作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平鸽的由来》一文。”
4、阅读与思考。就教科书和师生搜集的资料,讨论人们通过和平鸽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也可以补充有关橄榄枝的知识。
5、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2、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史实。
3、萌发反对战争、尊重生命、爱好和平的情感。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2、阅读与思考。教师提问:“为什么1914——1918年的战争会成为世界大战?”
在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简单讲解,并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页右下方的文字,理解其含义。
3、阅读与讲解。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做讲解。应将重点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具体史实上,如战争的时间、参战国、人口等数据,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大战的意义”。
4、阅读与探究。教师提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们中国发生了哪些大事呢?”让学生仔细阅读教科书第3页下方的内容,联系以前学习过的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内容展开讨论。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6、家庭作业: 预习下一课的内容。课题2.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教学目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灾难。
2、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史实。
3、了解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萌发反对侵略战争的正义感。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朗读教科书第4页上方的课文,请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了解
2、阅读与讨论一。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5页“安妮的日记”,并引导学生讨论。
要点:安妮的遭遇是个别的吗?安妮听说的集体毒死和枪毙犹太人的事情是真的吗?安妮在日记中对德国法西斯表达了怎样的想法?
3、阅读与讨论二。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7页“永生的卓娅”的故事,了解卓娅的英勇事迹。
4、教师总结本课题的学习,布置家庭作业:写一篇感想。注意事项:
本课题内容多而且重要,教师应当努力保证课时,最好用两课时完成。可以将安妮日记或者卓娅的故事充分展开。
在学习安妮日记和卓娅的故事时,一定要将讨论具体化,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战争的罪恶以及对儿童的摧残。引导学生回忆,在五年级时学习过的有关二战期间我国人民在抗日斗争中的真实故事,或者从其他渠道了解有关资料。从战争的残酷和反抗的英勇两个方面丰富教科书现有的内容。
课题3.不忘过去,放飞和平的心愿
教学目标:
1.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平鸽所代表的人类的美好愿望。2.巩固和提高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能力。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启发:“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于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有了许多了解,也一定产生了许多感受和想法。”请自愿的学生发言。
2、讨论与总结。教师说明,并对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让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8页右上方的文字,以及乐乐的话,要求学生按照乐乐的建议,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事记。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发言记录在黑板上,然后加以整理,供学生参与。教师应允许学生在保证主要事件准确的前提下有所侧重。
3、小组创作。教师朗读教科书第9页小文的话,然后请学生朗读第9页“我渴望和平鸽在世界各地飞翔”,并请他们也将自己对和平的愿望写出来。将学生分成小组,完成各自的任务。
4、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全班朗读自已的和平愿望,教师加以点评。
5、教师总结。教师朗读教科书第9页下方教师的话,布置家庭作业。
6、家庭作业
利用每个小组完成的“和平的愿望”,出一期壁报。评价: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的表现。对每个学生的“大事记”给予等级性评定。对每个小组的“和平愿望”给予鼓励为主的评价。
主题二 迈向和平的世界 主题1.携起手来,为了和平与安全
教学目标:
1.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及联合国的组织结构。2.知道安理会的职责。
3.知道中国是联合国的始创国和常任领事国之一。4.知道在维和部队中我国战士所作出的贡献。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资料,了解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都发挥哪些作用。教师就联合国的基本情况做一些专门准备。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说明:“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一战和二战的内容。战争是不堪回首的,它带给人类和历史的创痛是巨大的,爱好和平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追求和平是全世界共同的主题。经过人们的长期努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个以和平、合作、安全为宗旨的国际组织应运而生。”(教师板书课题)
2、阅读与讨论。教师朗读教科书第10页上方的课文,然后让学生阅读下面阅读标识框中的文字,引导学生讨论并且给予适当的补充和说明。
3、探究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1页的内容,然后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中国参加过维和部队吗?参与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4、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布置家庭作业。
5、家庭作业
搜集有关奥运会的资料。
课题2.相聚在五环旗下
教学目标
1、知道奥运会是为和平、团结、友谊、公正而举行的世界盛会。
2、知道五环旗的意义。
3、知道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奥运会匹克运动会有关和平等方面内容的照片、资料。检查并且落实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出示五环旗,并提问学生:“谁知道五环代表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相聚在五环旗下》。”
2、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2-15页的内容,并根据教科书和课前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讨论。
要点:你知道奥林匹克圣火代表什么吗?在雅典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为什么要将橄榄枝花环送给各国运动员?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都体现了一种什么追求?你能发现奥运会的变化吗?为什么说奥运会是国际大家庭的盛会?
3、思考与制作。将学生分成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并为宣传2008年北京奥运会制作一份小报。
4、展示与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设计的小报。
5、教师总结有关奥运会的知识,肯定学生的设计,布置家庭作业。教学资源
有关“非典”时期的医护人员事迹,现在的小学生可能比较陌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向父母等长辈了解。
6、家庭作业
搜集有关红十字会和南丁格尔的资料。向父母了解“非典”时期护士们的先进事迹。
课题3.闪光的红十字
教学目标
1、知道红十字会的宗旨和工作内容。
2、了解南丁格尔的事迹。教学准备
搜集红十字会组织在国内、国际各种战争和自然灾害中所从事的救援及所起到的作用。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在追求和平的事业中,还有一个以维护人类和平、减少各种战争和灾难带给人们的痛苦为最高宗旨的组织,你知道它是什么组织吗?”
2、阅读与交流。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6页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
要点:红十字会是一个什么组织?红十字会的宗旨是什么?你听说过红十字会组织做过哪些事情?请举例说明。
教师可结合从广播、报纸、电视上了解到的情况启发学生,同时 让学生展示更多的资料来说明红十字会是一个从事救护伤病员、救助难民、赈济灾民等人道主义救援活动的组织。
3、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南丁格尔的事迹,引导学生以自由形式讨论。
要点:南丁格尔的选择表明了什么?他将伤病员的死亡率由50%下降到2.2%,靠的是什么?为什么人们将她尊崇为民族英雄?人们将她的生日定为“国际护士节”,永久地纪念她,这说明了什么?南丁格尔的事迹中体现了什么精神?
告诉学生,中国也有南丁格尔奖,人们想那些在护士行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护士们颁发南丁格尔奖,以表达对她们的感激。就在前几年,中国大地上十分流行“白衣天使”这一称呼,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学生讨论。
要点:当整个国家面临突如其来的“非典”威胁时,中国千千万万普通的护士坚定地站在危险的第一线,面对生与死的考验,用自己的生命与健康,为度过危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人们感激她们,称呼他们为“白衣天使”。
4、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向家长了解法轮功的罪行。资料库:国际红十字会的诞生
“国际红十字协会”创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19年,创始人是美国红十字会的以为领导人亨利·戴维逊。亨利·戴维逊创建这 个组织的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大部分地区处于一片混乱之中,经济凋敝,疫病横行,大批一贫如洗的难民在欧洲大陆四处流浪。当时,没有几个国家设有卫生部,也没有组织大规模救济工作的真正的国际性机构。有鉴于此,戴维逊于1919年召集了一次国际医学大会,倡议“把不同国家的红十字会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类似于国际联盟的组织,发起一个持久的和世界性的运动会来提高卫生水平,防止疾病和减轻痛苦”。戴维逊的倡议立即得到响应,同年,国际红十字协会诞生了。中国红十字会简史及其任务
1950年8月2日,中国红十字会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代表会议,协商改组事宜,并向政务院了汇报。周恩来总理亲自审阅了报告,亲笔修改了会章,并于9月6日批准了章程和领导机构。10月,改组后的中国红十字会在国际红十字会协会第21届理事会上当选为协会执行理事。
1952年,周恩来总理代表政府发表声明,承认1949年关于改善战地伤病员境遇等4项日内瓦公约。同年7月,第18届国际红十字会承认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唯一合法的全国性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因而成为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第一个恢复合法席位的团体。截至1988年底,全国99%的地(市、洲、盟)和92%以上的县(市、旗)建立或恢复恶劣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发展到15.6万个,红十字会员为1800万人。
主题三 为了正义与和谐 课题1.反击邪教法轮功
教学目标
1、了解邪教对人类的危害。
2、进一步形成反对邪教的态度。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邪教的资料。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同学们是不是知道或者听说过法轮功?都知道些什么呢?”请学生自由发言。
2、讨论与讲解,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8页的内容。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搜集的资料和教科书的内容,每个学生介绍有关邪教的罪行,并且讨论当怎样对待邪教。教师可以将自己搜集的材料提供给学生,应当包括美国大卫派、日本奥姆真理教、中国法轮功等情况。教师巡视并且给予学生帮助。
3、全班交流。各小组轮流向全世界介绍小组的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怎么看待邪教?当今世界出现的邪教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4、自由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9页的照片和文字,并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讨论。
5、教师总结。
课题2.给世界儿童一个家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儿童生活在饥饿与贫困之中。
2、知道儿童基金会是一个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儿童保健、福利和教育的组织。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学生:“除了战争和疾病,还有什么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你们是否听说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让学生自由发言。
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0页的文字及照片。教师可通过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资料所展示的事实。
3、全班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1页的内容,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儿童基金会这一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最初成立时的宗旨是什么?会徽的图形是什么?会徽表达了什么样的意义?现在主要进行什么活动?曾经做过哪些事?资金从何而来?
4、思考与作业。教师朗读教科书第21页右下放豆博士的话,并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想。
5、教师总结。请几个学生朗读自己的感想,教师小结本课内容,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如果课堂上没有完成“感想”,在课后继续完成。预习下一课的内容。评价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感想给予等级性评价。
课题3.让世界充满爱
教学目标
1、理解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价值。
2、感受人类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怀。
3、养成为他人着想和付出的态度。教学准备
教师可以与学校少先队联系,配合少先队展开手拉手之类的活动。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强调教科书中呈现的是两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因为它们都非常真实,反映的都是普通人的感情。
2、阅读与思考。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2页的文章。先请几个学生谈一谈自己的阅读体会,然后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要点:感受和体会人们在援助行动中普遍的、没有国界的同情心 和爱心:不分年龄、不分贫富、不分性别、不分健康与残疾。
3、阅读与思考。请学生阅读“瑞恩的井”一文。让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讨论。
要点:对瑞恩的故事有什么感想?是什么力量驱使瑞恩做遮掩的事?瑞恩为了实现他的愿望付出了什么?
4、教师总结。评级
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并做好记录。
第五单元 地球真美丽
教学目标
1、感知地球是浩瀚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知道地球上海陆分布的概况。知道地球是我们已知的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而且也是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家园。
2、通过我国宇航员乘坐“神舟”5号和6号飞船遨游太空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识图,形象地感知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太阳系、地球仪和我国宇航员乘坐“神舟”5号和6号飞船遨游太空的图片和资料。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我们知道,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这就是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有着无数闪烁的星星。尤其是在夏季晴朗的夜晚,夜空中有一条比较密集的星带穿过,这就是著名的银河。在银河系之中,有一个太阳系,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太阳系里围绕着太阳不停旋转着的一颗行星。迄今为止。地球是宇宙中已知星球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2、演示与讲解。教师演示地球仪,但本节课并不详细地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以及地球的自转、公转,只是简单演示,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印象。教师提示:“我们人类所生活的地球大体上就是这样的形状,而且地球是不停转动的。”
虽然只是简单的演示,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地球仪的摆放和转动要科学、合理。地球仪的支架必须朝着教室中实际的北方;转动地球仪时,一定要自西向东转动。
3、阅读与讨论。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4页的课文,然后自由讨论。
4、探究与讲解。“从太空中观察,地球是一颗蓝色的星球;在地球上观察,广阔的天空是蔚蓝色的,浩瀚的海洋也是蔚蓝色的。那么,是天空把海水映蓝的呢,还是海水把天空映蓝的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加以引导:“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地球的表面绝大部分被海洋所覆盖,地球的外表被一层厚厚的大气层所包裹,所以地球才呈现出美丽的蔚蓝色。”
5、讲述与演示。“平时,我们只是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知道地球某一地区的情况,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只是当人们乘坐航天飞机或是飞船进入太空时,才能够看清楚地球的全貌。
乘坐“神舟”5号飞船进入太空的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这样描述他所看到的地球:‘地球景色非常美丽!’从杨利伟在太空拍摄的DV《中国人眼中的太空》中,我们看到了浩瀚的宇宙、蓝色的地球和地球皑皑冰川„„”
教师和学生出事报刊上有关杨利伟遨游太空的资料。
6、观察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24~25页的图画,请学生发表意见:自己从这张图上读到了什么信息,知道了什么内容?
7、总结。“这节课,我们对人类所生活的地球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知道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还知道了地球上有陆地个海洋,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都被海洋覆盖着:知道地球是我们已知的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而且也是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家园,所以地球总是那么生机勃勃。”
主题一 共同的家园 课堂1﹒认识我们的星球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上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地球不仅是人类的 家园,也是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家园。
2、了解并初步认识世界政区图和两半球图,知道世界上陆地和海洋分布的概况。
3、进一步培养探究、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动物、植物、人物和各种地理事物的图片,并确定每一张图片内容所呈现的地区。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地球仪。如果可能,按照小组数目做准备。了解魏格纳学说的有关内容。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是我们已知的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而且也是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家园,所以地球总是那么生机勃勃。现在,让我们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为所准备的各种动物、植物、人物和各种地理事物的图片找家。请大家把图片贴到这幅地图的相应位置上。”
2、制作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给动物、植物、人物和各种地理事物找家”的活动。可以按照动物、植物、人物山脉、河流等将学生分组。
学生完成后,全班一起检查贴得是否正确,教师指出错误并且纠正,然后,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地球上不仅有人类,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生命。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各种动物、植物共同的家园。”
3、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6页的课文,讨论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以及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启发学生联系古代人的生活方式、所使用的工具,以及以前学习过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等知识进行分析。
4、观察与演示。阅读教科书第26页的插图和豆博士的叙述。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给一个地球仪。驾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寻找答案。教师演示地球仪正确的转动方式,并且借助地球仪解答学生的疑问。
5、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1、导入,“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对地球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
2、阅读与探究。
阅读教科书第27页的第一段课文。
阅读教科书第27页的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和右下方的文字。读图要求:
看看地图上面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找一找地图上面有哪些大洲、大洋。
3、全班交流。各小组发表读图结果。教师要保证学生能正确地说出一些基本的知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最大和最小的洲,最大和最小的洋,我国位于哪个洲,我国东临哪个洋。
4、拓展学习。阅读教科书第29页的“魏格纳的胆识”一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前的准备向学生做简单的介绍。
5、教师总结本课题的学习,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读图练习:在世界地图或两半球图上找到七大洲、四大洋。阅读教科书第26页豆博士的话。评价建议
就学生在教学活动和读图、识图活动中的表现和能力给予评价,并做记录。
课题2.不同的环境,不一样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和环境。
2、了解在不同的环境状况,人们有着不一样的生活。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阅读教科书第30页第一段的课文。
2、交流与讲解。根据上次课所分配的探究任务,以及课后的准备,各小组汇报探究的成果。教师结合教科书第30页的世界地图及学生的汇报,穿插讲授有关知识。知识要点:(1)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光照射的角度、强弱都会有差别,所以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温度、气候是不一样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五带。(2)从地球中间的赤道向南、向北,在南、北回归之间的地区属于热带;那里阳关直射,终年炎热。(3)从北回归线向北,北极圈以南的地区属于北温带;从南回归线向南,南极圈以北的地区属于南温带。温带地区基本上是四季分明的。(4)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是北寒带;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是南寒带,那里非常寒冷,永远是冰天雪地。(5)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四季分明的北温带。教师在讲授五带时,让学生同时观察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并且正确地找出相应的地区。
3、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1.导入。“我们知道,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生活的人们,由于环境的差异,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别。地球上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不同地形环境,不同地形和气候环境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差异呢?”
2.交流与讲解。有关小组根据所分配的任务汇报对地球不同地区的探究成果。教师讲解和澄清有关知识。
知识要点:(1)生活在北寒的因纽特人,由于这一地区终年气候 寒冷,没有什么植物生长,他们都穿着厚厚的毛皮服装,用冰雪建造房屋,只能以饲养驯鹿和狩猎为生。(2)生活在北温带的蒙古人有着强壮的体魄,他们居住在蒙古包里,在辽阔的草原上游牧;北美洲的加拿大人、美国人的服装,亚洲日本人的和服、朝鲜人富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服装,欧洲西部巴伐利亚人的民族服装等以及这一带人们居住的房屋,都与温带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是相适应的。这一广阔的地区适宜从事农牧业。(3)生活在热带亚洲的东南亚人的筒裙、印度妇女身披的沙丽、阿拉伯人屋等,适应于热带炎热的阳光和炎热的气候。
3.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生活的人们由于气候环境的差异,地形环境的不同,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别。人类在地球的各个区域生存,从事着不同的生产劳动,以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适应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反映了人类的智慧。” 评价
进行小组评价时,除了评价汇报内容的正确、丰富与否,还应当评价分工与合作情况。
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能力给予评价,并做记录。
课题3.勇敢者的足迹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对生活的探究、对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的探究是永无止境的,无数探险者以他们坚定的意志、勇敢的努力,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在探险者队伍之中有很多中国人的身影,他们是我们民族、国家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
地球仪、世界政治区、两半球图和反映从事地球科学探究人员光辉事迹的图片和资料。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人类生活的地球时丰富多彩的,人类对地球的了解还有很多不够,还有很多未知,所以人类对地球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阅读教科书第32页第一段的文字。
2、与思考。阅读教科书第32页的课文,并欣赏图片。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讨论和交流阅读心得。
要求:(1)了解我国北极探险的重要事件。(2)了解北极地区的概况。(3)了解科学考察工作的特殊与艰苦。
3、阅读与讲解。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加以讲解。教师强调:“科考队员是执着、无畏的勇敢探索者。他们是我们民族、国家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思考与讨论要点:(1)北极地区的环境特点,因纽特人的生活特点。(2)考察队的科学家们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家考察船成功地进行了北极科学考察说明了什么?
4、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资源:
1.要准备好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和资料。2.要准备好地球仪、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3.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教学过程
1、导入。“上节课,我们循着中国探险者在北极的足迹了解了我国科学家的勇敢和无畏。那么,在地球的另一极是什么样什么样的状况呢?让我们随着两名中学生一起到南极去看一看吧。”
2、识图练习。从地球仪、世界政区图或两半球图上找到南极洲的位置,查找与我国的距离。
3、阅读与思考。阅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欣赏教科书上的南极长城站的图片。自由讨论。
要点:(1)南极地区的环境特点。(2)考察队的科学家们乘坐我国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成功地进行了南极科学考察说明了什 么?(3)“雪龙”号为什么要把科考站的垃圾装运回国呢? 4.讲解与讨论。教师提问:除了南极、北极,地球上还有一个第三极,那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呢?中国的探险者在那里有什么作为吗?”
阅读教科书第34页的课文,欣赏教科书上的珠穆朗玛峰和中国登山英雄的图片。
教师讲述中国登山英雄攀登珠峰的光辉事迹。
4、教师总结本课,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1.阅读教科书第35页介绍的两位探险家。2.完成教科书第35页“我最佩服的探险家”。
主题二 环绕地球看世界 课题1 到纯子学校看一看
教学目标
1.透过一所普通的日本小学校,了解日本的社会概况、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2.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教学准备 1.有关日本社会发展、民俗、民情的图片和资料。2.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我们知道,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生活的人们由于环境的差异,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别。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生产、生活各自都有什么特点那?从这节课开始,就让我们一起到世界各地去看一看。下面。我们就先到领国日本去看一看。”
2.识图练习。从地球仪、世界政区图或两半球图上找到日本的位置,查找从我国到日本的路线。
3.阅读与思考。阅读教科书第36页的课文,欣赏教科书第36~37页的图片。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思考:(1)为什么中日小朋友语言不通,却可以在一起交流书法、切磋棋艺,可以用笔写写画画地交谈呢?(2)日本小朋友的学校生活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吗?
4.阅读与交流。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37页上方的文字资料。引导他们思考:“你能详细介绍教科书呈现的资料中提到的内容吗?” 师生共同交流。学生根据探究的成果介绍教科书呈现的资料中所涉及的日本的概况、经济发展,和服、插花、茶道、柔道等富有特色的文化传统以及传统饮食,由教师进行补充或讲述。5.教师总结
6、家庭作业
预习与探究有关西亚、北非阿拉伯地区的社会状况。
课题2.和阿里一同发现
教学目标
1.了解阿拉伯国家的社会概况、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有关阿拉伯地区社会发展、民俗、民情的图片和资料。
2.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东邻日本的情况。这节课,让我们沿着南中国海向西行,穿过印度洋,到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去看一看。”
2.识图练习。从地球仪、世界政区图或两半球图上找到西亚、北非地区的位置,查找从我国到阿拉伯国家的路线。
3.阅读与探究。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39页的文字,欣赏教科书第38~39页的图片。教师将自己补充的材料也提供给学生。
思考:(1)阿拉伯人从事什么农业?(2)阿拉伯地区最发达的工业是什么?(3)阿拉伯地区最著名的资源是什么?(4)你知道哪些阿拉伯地区的古老文明?(5)阿拉伯人为什么喜欢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长袍?(6)阿拉伯地区最主要的宗教是哪一种?
4.交流与讲解。学生根据前面活动的结果,尽可能充分地讨论 有关阿拉伯国家的概况、经济发展、文化传统,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或讲述。
5.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预习与探究关于非洲地区的社会状况。
课题3.漫步神气的非洲热土
教学目标
1.了解非洲的社会概况和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意识和国际理解 3.通过对小蒂皮事迹的了解,树立爱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有关非洲的环境、社会状况的图片和资料。2.世界政区土、两半球图。教学内容及过程
1.导入。“上一节课,我了解了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这节课,让我们越过连接亚洲和非洲的苏伊士运河,穿过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哀叫,去看一看整个非洲。”
2.识图练习。在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上查找苏伊士运河埃及、非洲的位置和范围。3.阅读与探究。阅读教科书第40页的课文,欣赏教科书第40页的图片。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材料提供给学生。
思考:(1)赤道横穿了非洲大陆,那么非洲应该是什么样的气候特点?(2)你对埃及文明有哪些了解?
4.交流与讲解。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开展讨论:非洲的气候环境特点;古老的埃及文明、金字塔、狮身人面像;非洲黑色人种的特征;驰名世界的撒哈拉沙漠、东非大裂谷、维多利亚大瀑布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给予补充和讲解。
5.自由交流。根据平时从课外书籍或影视节目中了解的知识,谈谈非洲热带草原的野生动物。
6.阅读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41页的课文,欣赏本页出示的图片,认识小朋友蒂皮,了解她的事迹和希望。讨论:怎么看待小蒂皮对中国小朋友的寄语?我们应该怎样做? 7.教师小结本课内容,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预习与探究关于欧洲地区的社会状况。
课题4.走访格林和安徒生的故乡
教学目标
1.了解欧洲的社会概况和人民的生活。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发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有关欧洲环境、社会状况的图片和资料。2.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从辽阔的非洲大陆向北穿过地中海,就来到了欧洲。作为世界上比较富裕的大陆,欧洲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2.识图练习。阅读教科书第42页最上方的文字,在世界政会图、两半球图上查找欧洲的位置和范围。
3.阅读与探究。阅读教科书第42~43页的课文,欣赏教科书第42-43页的图片。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材料提供给学生。
思考:(1)欧洲有怎样的气候特点?(2)德国的环境和社会风貌哪些特点?
4.交流与讲解。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对以下问题充分展开讨论:(1)我所熟悉的格林童话和安徒声童话中的主人公。(2)欧洲有怎样的气候特点?(3)德国的环境和社会风貌有哪些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给予补充和讲解。
5.自由讨论。通过阅读教科书第43页豆博士的话展开讨论,也可以就欧洲其他国家进行讨论,教师给予讲解和补充。
6.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1.完成教科书第43页“我所了解的欧洲国家。” 2.预习与探究关于俄罗斯的社会状况。
课题5.双头鹰瞭望的国土
教学目标
1.了解俄罗斯的社会概况、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有关俄罗斯经济发展、社会状况的图片和资料。2.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上一节课,透过格林和安徒生的家乡,我们了解的只是部分欧洲的状况。其实,还有一个国家在欧洲占有很大的面积,这就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2.识图练习。在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上查找俄罗斯的位置和范围。
3.阅读与探究。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4~45页的课文,欣赏教科书上的图片。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材料也提供给学生。
思考:(1)俄罗斯的国旗、国徽有什么含义?(2)俄罗斯有怎
样的气候特点?(3)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有什么特点?(4)俄罗斯著名的大城市圣彼得堡有什么特点?(5)俄罗斯在科学技术、文化技术、社会经济等方面有什么突出成就?
4.交流与讲解。让学生根据前面活动充分展开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给予补充和讲解。
5.自由讨论。教师引导:“俄罗斯是我国的近邻,两国人民有着长久的友谊和交往,同学们可能也知道一些有关的情况,大家可以交流一下。”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并且给予必要的补充与纠正。6.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预习与探究关于北美洲的社会状况。
课题6.辽阔的北美大陆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北美的社会概况和人民的生活,了解北美大陆有着众多民族、发达的经济。
2.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有关美国、加拿大经济发展、社会状况的图片和资料。
2.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在大西洋的西海岸,还有两个大国——美国和加拿大。那里的轻快怎样呢?让我们和小文一起,从她表姐的来信里了解一下北美大陆。”
2.识图练习。在世界的政区图、两半球图上查找北美大陆美国和加拿大的位置和范围。
3.阅读与探究。阅读教科书第46-47页小文的表姐——玲华的来信,欣赏教科书46-47的图片。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材料也提供给学生。
思考:(1)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和大城市纽约的情况。(2)美国的农业有什么特点?(3)从玲华表姐的学校情况是否可以看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4)加拿大有什么特点?
4.交流与讲解。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充分展开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讲解。
5.自由讨论。阅读教科书第47页的“资料标识”的内容,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讨论有关美国历史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加以补充。
6.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读图练习:在世界地图或两半球图上熟悉查找“环绕地球看世界”中的世界
课题7.足球和桑巴舞的热土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的社会概况、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有关巴西经济发展、社会状况的图片和资料。2.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如果从中国的东海乘船出发,向东南航行,就到了位于太平洋另一端的南美洲,国土最辽阔、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巴西,对于这个国家,同学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2.识图练习。在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上查找巴西的位置和范围,教师帮助学生在地图上看清楚巴西在南美洲的具体位置,与哪些国家相邻,有哪些大城市等。
3.阅读与探究。阅读教科书第48页的课文和其他文字,欣赏照片和说明,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材料提供给学生。
思考:(1)巴西有怎样的气候特点?(2)巴西的环境和社会风貌有哪些特点?
4.交流与讲解。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充分展开讨论:(1)我所熟悉的著名的巴西足球队和球员。(2)亚马孙是怎样的一条河流?(3)巴西的桑巴舞和狂欢节是怎样的?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给予补
充和讲解。
5.自由讨论。阅读教科书第48页豆博士的话,可以分别就南美洲其他国家讨论,教师给予讲解和补充。
6.教师总结本课,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预习与探究关于澳大利亚的社会状况。
课题8.羊背上的国家
教学目标
1.了解澳大利亚的社会概况、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有关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社会状况的图片和资料。
2.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在世界七大洲中,大洋洲基本处于南半球,谁知道在大洋洲有哪些国家?其中面积最到的又是哪个国家?对于这个国家,同学们又了解些什么那?”
2.识图练习。在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上查找澳大利亚的位置和范围,教师帮助学生在地图上看清楚澳大利亚在大洋洲的具体位置,与哪几个大洋连接,与哪些国家邻近,有哪些大城市等。
3.阅读与探究。阅读教科书第49页的课文和其他文字,欣赏照片及说明,教师将自己贮备的材料提供给学生。
思考:(1)澳大利亚有怎样的气候特点?(2)澳大利亚的环境和社会风貌有哪些特点?
交流与讲解。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充分展开讨论:(1)我所熟悉的澳大利亚著名的野生动物。(2)为什么澳大利亚有这么多独特的野生动物?(3)为什么澳大利亚被称为“羊背上的国家”?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给予补充和讲解。
自由讨论。可以分别就大洋洲的其他国家展开讨论,教师给予讲解和补充。
4、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1.总结这一主题的学习内容。
2.搜集有关灭绝动植物的资料。为下一课作准备。
主题三 做一名地球卫士 课题1.地球属于谁
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食物链知识。2.初步了解物种灭绝的事实。
3.理解自然界不同事物之间普遍的相互依赖关系。4.思考并且形成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态度。教学准备
1.在课前,可以请全班或部分学生找一找有关动植物灭绝的资料(也包括本地区现在已经消失或濒危的动植物)。
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动植物灭绝的资料。
3.教师应当联系本地区实际,找一找在本地区已经消失或者已经濒危的物种资料,并且了解导致其消失的原因。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然后说明:课文中提到的同学们的感觉可能与大家相同,我自己也有相同的感觉,也很欣赏同学们的报告。“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然后通过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还有哪些生命比人类在地球出现得更早?怎样才算是“与其他生命友好相处“?为什么说”尊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就是爱护人类自己“?(人类生存离不开良好的环境)
3.小组讨论。教师朗读教科书第50页下方的“令人深思的数学”,37 并请学生结合第51页几个学生的疑问和感想。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请学生参考教科书的内容,以及自己在课前所搜集到的资料、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等,交流有关动植物灭绝的情况。教师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两种向全班介绍,在介绍时要说明该物种灭绝的原因。并且鼓励以小组合作形式向全班介绍,如有人介绍该物种特点,有人说明其灭绝原因,同时,还有人模拟等。
教师要提醒学生,也许有些动植物在全世界还没有彻底灭绝,但已经逐渐减少,会走到这样的地步?可以在全班介绍这样的动植物。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巡视,适当协调各小组所选择的物种,尽量避免重复。
4.全班交流。每个小组轮流向全班介绍。教师也可以向全班做介绍,特别是有生态意识,使他们感受到这个问题离自己并不遥远。教师对各个小组的介绍进行评价,并特别赞扬那些能够清楚说明物种灭绝原因的或者能够选择本地区实例的小组。
全班讨论。全班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应特别引导学生思考:随着物种的消失和灭绝,会出现审美的情况?人类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我们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5、教师简单小结本课内容,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1.布置学生写一篇感想。
2.预习教科书第51页有关生物链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课程
1、导入。从家庭作业1中选择优秀者,由教学或者学生朗读。
2、阅读与探究。教师提问学生:“有没有听说过食物链?什么教做食物链?”
3、自由辩论。注意事项
教师在食物链的讨论中要让学生充分的思考,除了教科书上展示的食物链以外,自然界还存在多种多样的食物链,它们彼此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强调每一个物种都在特定的食物链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每个物种的消失都不是这个物种本身的事情,必然会队与他在一个食物中的其他物种产生影响。
在讨论害虫、益虫、害鸟、益鸟时,可以举例子,例如,20世纪50年代,人们为了粮食增产,消灭吃粮食的麻雀,结果大批果树减产——缺少了麻雀的捕食,虫害大增。
4、教师小结本课内容,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如果探究和辨论的时间较长,可以将教科书上“藏羚羊的守护神”的阅读活动作为家庭作业。
课题2.水的危急
教学目标
1、了解水质的不同标准,及其对于人类生活的具体意义。
2、进一步从宏伟和微观角度了解水资源的严峻现状。
3、在原有基础上提升珍惜和爱护水资源的态度。
4、能够自觉自愿地投入节约水的行动中。教学准备
1、教师就中国七大水系的水质准备一些资料,尤其是关于污染程度和原因的。
2、教师就本地区水资源的现状做具体调查,以了解按照国家标准,本地区的水质属于哪个类别,便于在学习七大水系及水的质量标准时,帮助学生理解类别的实际意义。
3、准备一份较大的全国地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可以以朗读“地球属于谁”第一课时的优秀作业开始,然后说明,今天主要讨论关于水的内容。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3页的照片和文字,通过提问和讨论,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些照片和文字所表达的意义。教师要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即水资源的危机不仅局限在某个地区或某个国家,而是整个地球和全人类都面临的危机。
3、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各代表教科书第54页的七大水系显示图中的一各水系。然后各小组分别研究自己的
水系,参与显示图下方的标准和全国地图,明确该水系的状况,准备向全班做介绍。
教师强调,介绍时要能够详细具体地加以说明。
例如:我是海河,发源与太行山和燕山,流入渤海,在我地流域中,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像首都北京、直辖市天津、石家庄„„一共有25座!可是今天,在我的整个流域中,之有3.1%是洁净的I类水,10.7%是Ⅱ类水,7.7%是Ⅲ类水——这样的水还可以做人类用水的水源。可是,这三类水加起来才是我的总水量的21.5%!还不到四分之一。其余的呢,有12.3%是V类水,要知道,这些水不仅不能喝,连游泳都不行。更可怕的是,Ⅵ类的劣质水已经占到53.9%!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就是说,我的一半以上的水已经属于没有任何用途的臭水!我曾经养育了许多代的人,养育了这么多繁华的城市,难道人类就要让我的水全部变成臭水,让我变成一条没有用处的河流吗?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你们人类,你们那些城市,又该怎么办呢? 表演与交流.各个小组轮流向全班介绍本小组所代表的水系,并且对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
4、总结。教师对各个小组的介绍给予鼓励为主的评价。朗读教科书第55页的课文,对本课题的学习给予总结,强调我国水资源的严峻现实。强调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就教科书第55页倡议书与学生简单交换看法,鼓励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做水资源的保护者。
5、布置家庭作业:每个学生自己创作一条(幅)宣传节约水、珍
惜水的标语或图画。
课题3.播种绿色 播种希望
教学目标
1、了解沙尘暴问题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
2、知道人类懂得树木森林与自身生存的关系经历过许多曲折。
3、了解人们为恢复环境所做的努力。教学准备
根据所在地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补充准备一些材料。例如,如果是南方地学校,学生对于沙尘暴缺少亲身经历,如果是城市地学校,学生可能对草原概念模糊,教师应当尽可能有针对性地搜集一些直观形象的材料,以便加强教科书所出示材料的效果。
了解一些本地区的有关情况,比如沙尘暴的发生、荒漠化的情况,并且将其纳入到教学中。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评价学生在上一课题完成的宣传标语、图画等,并说明与水相关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就是树木、森林。这就是今天讨论学习的内容。
2、阅读与探究。教师朗读教科书地56页开始的文字,然后请学生阅读本页及第57页的照片和文字。以下面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曾经听说过或者经历过沙尘暴吗?能够就听说的或者自己的
经历描述以下沙尘暴的情景吗?教科书上说沙尘暴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那么是什么样的威胁?沙尘暴是从哪里来的?是纯粹的自然现象吗?可以参考教科书第56页下面的资料展开讨论,单应当在此基础上深化,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升对沙尘暴的已有认识。)
(这些羊怎么了?许多媒体曾经报道这些羊的事情,有同学听说过吗?请知道的学生介绍,或者由教师介绍。这些是内蒙古的羊,由于各种原因——过度的放牧、乱砍滥伐、随意将草原开垦为农田等,使原本水草丰美的草原逐渐荒漠化了。草越来越少,已经不能使羊群吃饱,羊群找不到足够的事物,在极度饥饿的折磨下,竟然互相咬食同类身上的羊毛!照片上那之羊的腿上是光秃秃的,就是被别的羊咬的。为了防止它们这样做,无奈的牧人只好替它们穿上衣服的。)总之,沙尘暴和羊穿衣,都食对我们人类的警告:对绿色的破坏已经带来严重的后果。
3、阅读与交流。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8页马永顺的故事、第59页牛玉琴的故事,然后就以下问题请学生以自由发言形式交流读后感,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
以前听说过马永顺的故事马?
人们为什么咬为马永顺修建塑像和墓碑?
教科书上讲的“曾经的教训”是指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其实过去许多人和马永顺一样,认为砍伐树木就是支援国家建设,就是为社会作贡献。马永顺的觉醒,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这些年中,许多
人也像他一样觉醒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觉地珍惜绿色,珍惜树木、青草、森林资源,“三北”防护林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以前听说过牛玉琴的故事吗?(或者事迹相似的其他人。)牛玉琴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环境变化过程?(曾经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肥美草原,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垦逐渐变成了沙漠,又由于牛玉琴一家人的努力,开始慢慢的恢复。)
牛玉琴的事迹说明了什么?(人类能够破坏环境,但也可以保护和恢复环境。)
4.马永顺和牛玉琴的行为,不仅播种绿色,也播种了希望。
5、家庭作业
观察家中垃圾的种类。
课题4.生活中的垃圾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R”符号,并了解其所代表的含义。2.进一步形成对待垃圾的正确态度和行为习惯。教学准备
1.教师在课前检查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要保证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完成。
2.教师准备一些关于垃圾对环境危害的资料,供学生在小组讨
论时参考。
3.与大队辅导员或班主任联系,与当地垃圾处理机构或者环境保护部门联系,争取安排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厂,或请专业人士作报告。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垃圾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学习有关垃圾的内容时,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应当帮助他们对有关垃圾问题有比以前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更加成熟和明确的想法、更加自觉和积极的行为。
2.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家庭作业的观察结果展开讨论,并填写在教科书第60页的表格中。教师应提醒学生结合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资料展开讨论,并准备向全班做介绍。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资料提供给学生,并且巡视各个小组,以提出参考意见的方式帮助学生,鼓励他们在汇报中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比如,我们在什么地方会用到纽扣电池?如果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用过的纽口电池扔在校园里,我们的校园会变成什么样子?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报告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适当提示,对学生的结果给予修正和补充。
4.阅读与讨论。请学生观察教科书第61页的垃圾处理图,以自由发言的形式明确主要的步骤和过程。教师要保证学生基本正确地理解垃圾处理的主要流程,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来。
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过程运用许多高新技术,工艺复杂,六年级学生尚无法完全弄清楚每一个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教师知道用书中有关教科
书分析的内容,帮助学生大致有所了解。如先分类,然后进行不同处理,有些粉碎后作为建筑材料;有些用来制造再生的用品;有些用来提炼稀有或者贵重金属;有些作为燃料焚烧后供热或者供给工厂做动力;焚烧后的废渣也可以做为建筑材料。
5.问题解决。阅读教科书第61页的3个“R”,教师依此与学生讨论三个“R”,以确保他们正确理解其含义。然后进一步探讨:在我们周围,我们自己和其他人是不是做到了3个“R”?哪一种做到了?哪一种没有做到?由于什么原因?今后有可以怎么办?完成教科书第61页下方的探究练习。
6.教师总结。对本课学习进行总结,特别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成为环境保护者,用3个“R”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向他人做宣传。
7、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1、如果可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了解本地区的空气质量预报。
2.向家长介绍3个 “R”及其含义。
课题5.净化空气,保护环境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空气质量的知识。
2.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3.初步了解和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本地区空气质量状况,特别是主要污染物的来源。2.检查学生完成家庭作业1的情况。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62页上方的文字,并提问学生:“本地区电视台有没有空气质量报告?你们是否看过或者经常收看空气质量报告?”
2.小测验。请学生完成教科书第62页的小测验——写在另外的纸上。教师在黑板中间画一竖线,将黑板分成左右两半。然后,请学生自愿发言,说明自己对各项问题的回答,教师在一边记下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尽可能将学生的各种回答全部记录下来。接着,在另外一边写下三种主要污染物的名称,再从所回答的来源中选择正确的分别写在污染物下(旁)。在完成这项工作时,可以适当加以解释。
3.阅读与理解。教师说明,就在十年前,“空气质量报告”还是个新鲜事。现在,许多城市和地区的电视台、报纸都有了这方面的内容。这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并加以引导(人们对于环境更加关注、空气质量问题日益严重等,学生的回答可以也应当是多样化
的)。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人们现在比过去更加关心空气污染?空气污染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教科书上的同学讲了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不但真实,而且也非常有名。它们告诉了我们,空气污染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危害。
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62页的两个小故事,并让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评价和发表感想,教师适当予以补充。
4.小辩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3页的几段说明文字。教师讲解:“课文里提到的许多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都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工业生产关系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冰箱和空调在不少地方几乎是家家都有的,家用汽车这几年也迅速地使中国发展起来,人类需要方便富裕的生活,可是也需要清新洁净的空气和健康的身体,怎么办呢?让我们运用自己的头脑和智慧,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教师说明,以该不该发展家庭汽车为题,全班进行一次辩论活动。正方:应当发展家庭汽车。反方:不应当发展家庭汽车。具体的做法是:同桌的两个同学为一组,选择任何一方,参考教科书上的内容、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平时的了解,共同协商,准备参加辩论的发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便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言。如果学生回答有明显遗漏,教师给予补充。
教师宣布:“全班同学基本正确地完成了这个小测验,说明同学们对于空气质量有很好的知识起初。“并进一步提问,是否知道本地的空气质量如何?主要污染物的来源是什么?鼓励学生发言,如果多
数学生不知道,教师给予说明和补充。
5、教师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辩论发言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各种不同意见,尤其要赞扬利用各种资料、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的看法,并且让他们理解,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无论是哪一方的观点,只要有道理、对于解决问题就会有帮助。
6.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1.根据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将小测验的正确结果填写在教科书上。
2.向家长或其他成人了解什么是可持续性发展。
第六单元 成长记录册 主题一 成长中的新问题 课题1.对立,还是沟通
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相互关爱、平等对待。2.学习正确处理自己与家长之间的矛盾。3.初步掌握一些沟通的技巧。教学准备
教师事先了解所教班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家长之间的主要
矛盾及典型事例。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可以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6页的文字,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乐乐和他的小伙伴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烦恼?你有与他们类似的烦恼吗?”请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讲解:“同学们有这样的感受并不奇怪,部分原因是父母对你的期望和要求高了一些,或是把你看成大人了,希望你什么事都做好。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和父母及时沟通。”
3.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上的六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一加以评价,并进一步引发学生讨论:“你人为哪种方法有助于解决问题?”教师讲解:“沟通的方法有很多,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助于解决问题,否则会适得其反。”
4.同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小文的做法和乐乐的父母写给乐乐的信,并与同桌讨论:“你赞同他们的做法吗,为什么?你有其他的方法吗?”
5.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他们解决类似问题的一些做法。6.总结。教师讲解:“心灵的沟通是解决矛盾的重要渠道,岁着年龄的增长和各方面的成熟,每个同学都应当逐渐学会运用不同的恰当的方式处理和化解中的冲突和矛盾。家庭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我们应该为家庭的和谐、美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7、家庭作业
7.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 篇七
信息技术以其即时性、交互性、多样性、综合化等优势,正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相结合,不但能优化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还能摒弃传统教学偏于说教的弊端,从而构建自主探索、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新型学习方式,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健康的人格?
1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的设置要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通过观察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情境中真实地体验、交流,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利用对情境的创设十分有利,它能通过图像、声音等手段将真实的生活场景带入课堂,对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学会拒绝”一课时,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前通过分析教材,笔者决定利用信息技术与语言描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扩大和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的“陷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升心灵的体验,形成拒绝的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倡导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获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益。
一上课,笔者首先设问:“同学们,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复杂多样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会有许许多多的十字路口,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选择,都会面对人生的种种诱惑,你会识别和判断吗?你能把握好你自己吗?你懂得怎样拒绝不良诱惑吗?”看到学生兴趣还没有激发出来,笔者便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给他们: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烟酒的诱惑、各种赌博的场面、毒品和游戏厅的无限吸引力……丰富的图片、真实的场景,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生活之中。似曾相识的场景、事例,已有的经验知识,使学生很快地构建了生活与教材的联系,顿时热情高涨,讨论、交流的积极性一下子激发出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日常生活中蕴涵了大量的思想品德学科知识和情境,通过信息技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导入新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到品德课堂不再枯燥、抽象,从而对品德与社会课产生亲切感。
2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还原历史情境,丰富教学内容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距离现在较为久远,学生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不了解。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灌输书本知识,学生往往难以接受,教学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如果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通过多媒体来还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所处的历史情境,使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不能忘记的屈辱”是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的第一课。本单元设计是从讲述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屈辱入手,让学生了解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科技发展落后,致使国家被列强侵略,被迫签定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人民陷入苦难之中,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明白只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而这一切都是每个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责任。为达到这一教学效果,笔者在课堂上首先运用幻灯片播放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和文字介绍,一个个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接着笔者又把侵略者火烧圆明园和日本侵略者南京大屠杀的场景制作成短片在课堂上播放。侵略者疯狂掠夺国宝、焚烧圆明园的画面、血腥屠杀的场景,把学生带入那段屈辱的历史中。悲愤、激怒写满了学生稚嫩的脸庞。在交流感受的环节中,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无限愤慨,一致认为“落后就要挨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更加坚定。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还原历史情景,给学生以真实的触动,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起到了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
3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增强育人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创新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在教授五年级第二单元第二课“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课时,笔者首先通过屏幕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视频,引发学生思考:“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都会唱起那首雄壮而又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今天让我们一起唱响这首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同学们,当你唱起这首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通过组织交流,全体学生达成共识:“在战争年代亿万同胞团结一致,为挽救祖国的危亡而斗争。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有多少革命者在它的鼓舞下浴血奋战、英勇冲锋,一个个战士倒下去,千万个战士又冲上来。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
接下来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有关“三元里人民抗英”和“五四运动”的影像资料,随后组织学生交流从以上历史事件中得到的启示和感受。紧跟着让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人物和历史事件,然后在全班交流,互相补充。一节课下来节奏紧凑,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近期,淄博市“微课”制作展评正有序推进,周村区数字化教与学平台、数字教育资源整合平台日渐完善,这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供了更多资源;教师网络远程研修,各类专业教育网站为教师专业成长、交流互动搭建了平台,无论课内还是课外,信息技术都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淄博市的“微课”制作培训为契机,笔者掌握了微课制作的方法要领,并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易懂的地方,特别是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笔者就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制作课件,并录成微课,上课时播放。由于微课是新鲜事物,学生接触较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效果较好。
【六年级下品德与社会备课】推荐阅读: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10-23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8-10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全册教案07-03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09-14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07-24
六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09-17
教科版三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