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读书》(精选11篇)
1.《忆读书》 篇一
阅读此书,极为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好好学习季羡林老先生在如此恶劣情景之下生存下来的智慧,如何鼓励自己,如何看淡外界的起伏纷扰…现在读来平淡,饱含深情的文字描绘的现实,外人看似乎很容易,入局之后,我们这批天天高喊公平正义的人都难以忍受过一个星期。
受影视作品的影响,我一直以为能够熬过这样岁月的人,必定是用顽强坚韧意志支撑自己鼓励自己的,也必定是高歌猛进不怕任何困难的,我也会想当然的认为,如此度尽劫波之人必然会有远大的抱负…
季老实在,每一段文字,都在承认面对毒打,辱骂,折磨时候自己的软弱和动摇,最后因着麻木而成就的`坚强,反而成了最有血有肉的坚强,可以为我等平凡之人可以学习的榜样。他也像在那段岁月中无数用生命自证清白的人一样,有过要自决的想法,甚至本着治学严谨的态度,对自杀做过学术上的比较,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想法,通读全书,我觉得才是季老能够坚持下来的心理蜕变之始。
常言善恶有报,但在人性的善恶毫无约束之下,是否真的能如先贤所言,善恶终有报呢?应该是有的吧~
《玉历至宝钞》中的地狱学说既然是人类丰富的想象力的集中表现,既通人性,那就表明,纵然不学梵文不搞研究,这些精力过剩的革命小将们,在释放了人性的恶以后,自然就能建立起媲美地狱的牛棚来。
过去师生,今朝敌我。蜷曲在厨房里,季老内心一定思潮翻滚,宛如大海波涛,我曾试着闭眼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如此境地,内心满是绝望,满是痛恨…睁眼来,已是内流满面。此时书读过半,依旧是做不到如季先生一般的心态,假如真是身陷囹圄,我无法想象自己会做出怎么得选择…
面对那些自己曾经的高徒,曾经给过帮助的人,在动荡时期结束后,在职务恢复,名誉平反的那时,那些棍棒相加,满口污言秽语的人,季先生又是如何面对呢?亦或说今日提笔回忆往事,季老是怎样的心情?是原谅,还是漠视?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恩被抛之脑后,仅仅只是成为阶级敌人,就欣欣然拿大棒看守一个善良的老者。
我有太多太多疑问,也有无数次的将自己带入那样一个是非颠倒的时代,假设跟随本心走,我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呢?
错乱时代已在历史的长河中远去,在面对困局心生绝望时,还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坚守内心的价值观,而不被外界的染缸侵蚀,这是季先生的选择,也该是我辈的选择。这种选择不仅只是一种口号,否则读书何用?纵然可能做不到,但至少我知道有人做到过,如灯塔指引航向,如暗夜之中星辰,能够在我选择自我放逐时,可以多坚持下来,这应该就是读此书的意义。
2.《忆读书》 篇二
学生愕然。
——“再听一遍—— ‘读~好书’ 与‘读好~书’有区别吗?”
学生静默。随即恍然大悟地、兴奋地回答:
——“有, 有, 当然有!”
进而开始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这是我在教学《忆读书》第二课时的一个导读设计, 这是整个初中学习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引领学生跨上语文学习新台阶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堂课。
之所以设计这样一个导读形式, 出于三点考虑:首先,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 也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 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吃好, 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作为新学期的第一堂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初步形成一种积极开放的心理状态, 是每个老师肩上的责任。这个设计既有一定的趣味性, 又有一定的探索性, 学生们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 争先恐后地想说出自己的理解。其次, 让语文课一开始就显示出语文学习的特征和魅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 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所以老师们都很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方法也很多, 它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细节之中。在这里, 同样是“读好书”三个字, 我巧妙地利用不同的语义停顿, 让学生感受到所产生的不同意义, 进而引领他们做进一步的阅读和思考。再者, 我想让自己的教学不落窠臼, 不想沿袭许多人用过的程序和方法, 而去探索一些较新颖的、不是教参书上或网上照搬的方法和策略, 避免自己产生职业倦怠, 去同学生一起感受“创新和发现”的喜悦。
果然, 学生们是充满智慧的, 很容易就辨别出两者的不同意思, 兴趣盎然地说出二者的区别:
——“读~好书——就是要读好的书。”
——“读好~书——就是要把书读好。”
于是, 我顺势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品味。
“那么, 哪些书算是好书?我们来看看文中冰心奶奶的好书标准。”
——对作文有帮助的书, 如《聊斋志异》;
——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的书, 如《三国演义》;
——语言质朴浅显而非无病呻吟风花雪月的书;
——有爱国情感的书 (文) , 如岳飞的《满江红》;
——感情真挚感人的书 (文) , 如李易安的《声声慢》;
——使人增长见闻的书, 如《茶花女遗事》;
——能反映历史兴衰的书, 如《红楼梦》;
——能教人做人处事、“独立思考”的书;
……
学生的回答有理有据!我想, 教会学生鉴别、筛选书籍, 是语文教师的又一重要职责。当今的情况是, 书店里的书五光十色、浩如烟海, 各种有关暴力、游戏、厚黑、恋情、时装、色欲、命相的烂书铺天盖地、持续热销, 加上网络媒体受利益驱动而大肆渲染、狂轰滥炸, 难免让人应接不暇、良莠难分, 何况是这些纯洁天真的学子们。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们远离了名著, 冷落了经典, 我们优秀的文化传承受到了挑战。所以, 冰心的这篇散文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引领学生走进经典、了解名著的钥匙, 我们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那么, 怎样才能读好书?我们来看看冰心奶奶文中所说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
——要善于比较:物怕比, 人怕比, 书也怕比;
——要有毅力:我咬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居然越看越懂;
——要用情投入:读到关羽死了, 哭了一场……读到诸葛亮死了, 又哭了一场……读《水浒传》, 会“义愤填膺”;
——要会借鉴:《聊斋志异》……对我的作文很有帮助;
——要善于汲取书中的知识营养:《茶花女遗事》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要热爱读书:以读书为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
学生的回答丰富机智!
看着学生们的表现, 我满心欢喜。冰心的《忆读书》是一篇很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经典散文, 感情真挚而亲切、文字浅显又充满深厚的文化气息, 有如一缕春风徐徐吹来, 给人清新明朗之感。文中“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九个字精辟、凝练而又通俗、上口, 而对“读好书”三个字的多元研读和理解, 更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学习的美丽殿堂。
语文课程改革强调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这意味着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与语言, 与人的学识、经历、个性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习《忆读书》不仅要在知识上使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要点, 还要在其中进行多方面的能力训练。我想, 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宝贵的教学资源, 让他们学会积极思考、踊跃探索,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 热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 这才是他们终生受益的。
为了能够巩固迁移、学以致用, 我又抛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联系文章内容, 交流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并简明扼要地说出自己的感悟。若能自己提炼一句关于读书的 “名人名言”则更佳。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思考和创作。
——莎士比亚说,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没有营养品人就不能存活和成长, 所以说“读书好”;
——有个名人说 (学生说记不清是谁了, 我不做苛求) :“一个爱书的人, 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 一个良好的老师, 一个可爱的伴侣, 一个温情的安慰者。”不读书就成了闭塞孤独的人, 所以说“读书好”;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所以说要“多读书”, 才能写好作文;
——苏轼说,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精思子自知”, “多读书”不仅指读很多本书, 也指对一些好书要多读, 读透 (悟性高啊, 已经知道拓展思维、多元理解了) ;
学生们自己提炼的句子很有趣, 摘选几条 (括号内是我的点评语) :
——多读书, 勤思考, 学到老。 (活学活用, 形似冰心话语。)
——读书得法效率高。 (贴近老百姓的说法。)
——热爱读书吧, 它能使你实现梦想。 (很有感召力的大实话。)
——书到用时方恨少, 一到考试死定了。 (哈哈, 最现实的打油诗!)
——好书犹如翅膀, 能让我们飞向理想的天堂。 (形象的比喻, 诗意的语言。)
——要“读~好书”, 才能“读好~书”。 (看似简单而调皮的话语中蕴藏着多少灵感与智慧啊!)
3.冰心《忆读书》的语言瑕疵刍议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 ; 忆读书 ; 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265-01
冰心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她的散文以清新优雅、隽永明丽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散文的一代新风。冰心的散文语言,是一种接近口语、选用文言词汇又略含西文句法的白话文;遣词用字,雅而不古,丽而不艳,既清新洗练,又流利自然,华美优雅,含蓄隽秀,极富韵致。
写于1989年9月的《忆读书》是冰心晚年献给她一生所热爱的小读者的最好的礼物,已经被多个版本编者编进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对年轻一代,甚至于整个人类读书都是“宝典”。这篇文章,总的来说,鲜明体现了冰心散文的语言特点,其语言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只是仔细研读,个别词句,从当代语言规范上看,有瑕疵。本文从句子和词语两个方面加以推敲。
一、句子
由于采用西文句法,以下三个句子出现瑕疵。
(一)“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第二句(“倒不是……”)是采用西文句法的句子。这是个并列关系的复句。费解的是:在第一个分句中,冰心否认的“读书”内容是什么?是国文教科书第二册及其后几册,还是所有国文教科书?苦于找不到当时的国文教科书,不知道“天、地、日、月、山、水、土、木”是不是第一册的最后一课,如果是最后一课,那就是否认第二册及其后几册。但根据上下文意,她要表达的是真正的“读书”始于读《三国演义》。这样,自然就要否认所有国文教科书。那么这个句子改为“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就没有歧义了。
(二)“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这两个句子作者想表达的是读《聊斋志异》对“我”的作文很有帮助,“我”的作文因采用文言写作,得到老师的好评(“柳州风骨,长吉清才”)。在第二个句子开头有个关联词语“因为”,这就出现了两种可能:要么前后两句内容有因果关联,要么后一句子是因果关系复句。从文意看,前一句是说聊斋故事对“我”有帮助,后一句说的是“帮助”的情况——作文得到好评。后一句就不可能是前一句的“因”。那么后一句是不是因果关系的复句?后一句表达的是“我”的作文被老师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是因为“我”用文言写作,可见是前果后因的因果关系复句。分句“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中有关联词语“因”。这样说来,第二个句子句首的“因为”是多余的。
(三)“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这个句子中“虽然”至句末,要表达的是《水浒传》尽管在人物塑造上有凑数的做法,但也比人物没有个性的《荡寇志》好多了。这是个转折关系的复句,因少了关联词语“但”,句子显得不连贯。补上关联词语“但”,即把“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改成“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流畅多了。
二、词语
词语有两处值得研讨。
(一)“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句中“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这两个词语,似乎是冰心喜欢连用的,她在《山中杂记·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一文有“简直越说越没有完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以为海比山强得多”句子,同样连用“总而言之,统而言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总而言之”:总括起来说;总之。该词典未收录“统而言之”,查“统”义项有“总起来;总括;全部。”可见这两个词语,从意义看,是同义词。似乎没有必要连用。
(二)“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文中所得不到的。”句中“都”是多余的。“都”一般是指前面的內容有几个方面或几种情况,即通常是复数。从句子内部结构看,“都”限制“是”,表述的对象是“这”,而“这”指代的是单数。因此此句的“都”是多余的。
由于欧化,加上语言规范的时代性原因,冰心的《忆读书》存在瑕疵,但并不影响作为义务教育第四学段优秀教材的地位。建议在教师参考书中指明瑕疵,以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冰心散文选集》刘家鸣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年
[2]《冰心散文全编》傅光明 许正林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5年9月
4.忆读书 篇四
冯庄小学
宋明华
教材分析:
《忆读书》是冰心在八十年代末写的一篇随笔。全文以“忆”为行文线索,记叙了自己快乐的读书生活,读书的感受和认识,抒发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快乐的情感,深情告诫少年儿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津津有味、气愤填胸”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能够认识到作者少年时代是怎样读书的,感悟作者的读书体会并能够向作者学习,检查自身是否做到了“读书好、读好书、多读书”,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3.体会“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在文章中的作用以及文章的表达顺序。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在文章中的作用以及文章的表达顺序。教学难点:能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能够真正做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教学方法:
自读文章,梳理内容→联系实际,理解内容→激情朗读,升华情感→联系实际,深化感悟。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冰心资料、读书名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本诗通过比喻揭示:成功来自艰辛的奋斗的道理。(激励青年努力学习,艰苦奋斗。)
二、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课文,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大意,并画出不同时期的不同书本带给作者的影响。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读通课文。
要求: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较深入地体会;并能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2、正音释义
笸箩 天罡 地煞 无聊 朦朦胧胧 无病呻吟
勉勉强强 不能自已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思考: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集体交流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五、针对课文中出现的作家和作品进行初步了解。
六、课内小结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本文的字词及摘录有关“读书”或“书”的名言。
2.查找关于对作家冰心的介绍。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听过“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吧。“开卷有益”就是说只要你一打开书本,从中就能获益,但这“卷”说的是“好的书”。要看好书,而且要勤看书。同样《忆读书》这篇课文的作者冰心谈到了她读书的体会。今天,我们来深入体会。
二、深入学习课文,感知内容
1、读书有哪些好处呢?试着概括一下。
①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② 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③ 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④ 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2、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喜爱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茶花女遗事》、《精忠说岳》、《封神榜》„„
3、在作者眼中,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呢?作者认为:故事情节精彩,人物个性鲜活,有真情实感,质朴浅显的书就是好书。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就课文中出现的名著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知道的内容。
如有关《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有关《水浒传》中的人物名称、有关《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分类等。
在介绍相关作品时加紧对课文的深层探讨,如:
1、“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凑成”“勉勉强强”“写满”等词语应怎样理解?)“凑成”这里有“拼凑而成”的意思,“勉勉强强”有“将就凑合”之意,“写满”有“凑满”之意。这三个词强调指出:《水浒传》中作者因要着力刻画林冲等人的性格,因而不可能把每个人物的个性写得鲜明。
2.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含泪”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因为“含泪”一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挂念、惦记。表现了冰心老人读书时的着迷。
3、同学们读了这么多的书籍,冰心奶奶也读了不少,最后她来了一个小总结,她是怎么说的?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是否重复?)不重复。作者这样写,主要是起强调突出的作用,有自豪感。
4、通过学习,你了解到冰心奶奶哪些读书方法?
四、总结提升,情感熏陶。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心能成为一个作家,与她的多读书是分不开的。只有“多读书”,“读好书”,你才会体会到“读书好”。读书才会成为一种乐趣。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
五、布置作业:
设计一份自己的读书计划。
板书设计
忆读书
(记叙文)
冰心: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1)能感染人、陶冶人
1.读书好
(2)能扩大知识面
(3)有助于写作
读书体会
(4)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2.多读书:从七岁开始读书至晚年仍在“读万卷书”
3.读好书:会挑选、比较
教后反思
5.《忆读书》教案 篇五
》
教
案《
《忆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作品,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把握文章要点,更好地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
3、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4、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位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目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教学方法:朗读、探究。课型:新授课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不同的书带给作者的影响。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住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
2、名言:(1)、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好文章,犹如聆听美妙的音乐,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在一起,就如同一个盛大的音乐会,各种乐器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是自己在那一瞬间获得的,是自己所独有的。这就是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题目中“忆”的内容是“读书”,从题目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著名作家冰心的读书经历以及一些启迪人的经验之谈。
3、作者:冰心(1900 ——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冰心的作品体裁广泛,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均有建树;但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还是散文。作品有:《梦》、《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散文集《往事》。
4、本文是一篇叙事性记叙文,写于1989年9月8日。当时作者已是90岁的老人。作者毕生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十分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写作此文,主要是勉励青少年朋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5、学习生字:
津津有味(jīn)催促(cuī)笸箩(pǒ)天罡(gāng)....地煞(shà)荡寇志(kòu)消遣(qiǎn)堆砌(qì)....
6、理解生词。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1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感受和体会的强烈。
第二部分(2——11):先分说后总说,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的最大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第三部分(12、13):侧重谈“读书好”,以作者八十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第四部分(14、15):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六、自学指导
1、默读课文,边读百年思考:冰心少年时代读了哪些书?从冰心的读书经历中,你体会到什么?
3、小组讨论:从冰心的读书经历和自己的读书实际,你体会到读书有什么好处?
4、汇报交流,让学生明确读书的好处主要体现在:
(1)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形象能激起人们的个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以学生熟知的名著作为例子进行说明)(2)读书能扩大知识面、(3)读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品德修养,懂得真、善、美。(4)读书对协作有很多帮助。
(5)读书还能得到“做人处事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七、教师小结:
概括课文内容:作者通过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读书有好处,要多读书,读好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八、布置作业:检测题,小练笔《我的读书经历》
九、板书设计:
忆读书
总说——读书感受;
6.忆读书教学反思 篇六
我校语文教学本着研究“抓精彩细节,营造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理念。运用“抓文眼,扣关键句切入,进行阅读教学”的阅读教学模式。这节课我努力紧扣我校的研究主题,以课题中“忆读书”的“忆”入手,紧扣关键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进行阅读教学。
首先我以介绍冰心奶奶的背景来导入课文,学生读题目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冰心奶奶有大致的认识,因为标题就是本文内容的概括,让学生从“忆”入手,学习冰心奶奶的读书经历和感受。
然后学生通过听录音找出冰心奶奶多年的读书感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从而找出这篇文章的关键句,展开阅读教学。
接着,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体会到“读书好”。让学生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读过哪些书,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明确时间,理解2-10自然段的内容。把文中的篇目及读书的时间在电教屏幕中一一列举,旨在说明冰心从七岁开始读书,八十多年间,她读了很多书。这一环节在板书“多读书”之后宣告结束。然后进入下一个的教学环节。这一环节的设计,周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就是犯了小学语文教学通病:“文本的位移”“内容的复制”,教学没有实效性。其实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冰心所读的书,适当归类,如文学名著、古典诗词、外国小说、《修身》课本等,让学生感受到冰心“读了很多书”,进而初步认识“爱读书”的冰心。
然后让学生通过“比着读”、“挑着读”,体会什么是好书。以上两个环节是为了下一环节“读书好”作铺垫。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认识“读书好”。让学生紧抓文本感悟品读,如七岁时,她“听得津津有味”,对故事的下文“无限悬念”,常常“含泪上床”。这足以说明她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渴望读书。再如,读《三国演义》时,她“哭了一场”,“又哭了一场”。读《水浒传》,她会“义愤填胸”,常常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打动。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在于说明“我”读得投入。在朗读的同时,我引导学生学会圈画,回答问题从文本出发,找出关键的句子和词语,用圈画帮助阅读。这环节上得到老师们肯定的是,我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通过“圈、读、悟、议”等步骤,让他们参与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但在这环节上,我的不足之处是对于文中提到的作者的读书感受,没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谈。我们常说教师要智慧的教,学生要智慧的学,然而没有教师智慧的引领,学生又何来智慧张扬的平台。而教师的智慧就体现在每一节课的细微之处,通过这次的研讨,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以后的每一次备课中力求做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适合于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理解力的适切解读,以不变应万变。最后的拓展活动,让学生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并根据自己的阅读实际,选择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推荐给大家。希望可以通过拓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在这环节上,听课老师都肯定了我的拓展设计,但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只请了一位同学来介绍,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如果在时间的允许下,多请几位学生交流分享会更好。对啊,在实际教学中,要把上述复杂的“解读”变成简单的教学设计,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腾出时间来让学生多交流分享,把课堂回归与他们,这才是高效的课堂。
这堂课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课堂活动和表现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赏。他们认为五年级的孩子在表述时出现“我认为”、“在我看来””我从这句读懂了”这样的字眼儿很了不起,而且表述得很完整,个别同学发言非常精彩,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很有益处。同时他们对孩子们朗读的流利、感情的充沛、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表示了肯定。
孩子们的说话和朗读技能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也坚定了我继续进行这方面有意识训练的信心。这一次,对我说来说是一次磨练,而对于孩子们来说,经历这次公开课展示,他们会更自信的面对每一次挑战。
课结束了,但这堂课的工作还要继续。翻开教学设计,将整理好的思路,再次揉合到教案中,弥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完善不能完美,正如一位老师所说:“你们年轻教师,有激情,但缺少经验,因此允许你们犯错误,在一次次的磨练中成长。” 但是我也警告自己,不能以年轻、缺少经验为借口,放松对自我的要求,我们要做的事太多了。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要多读、多想、多练笔,不断的提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
7.忆 篇七
我家的老牛是在我出生那年, 我们几家亲戚花巨资买来的, 家人对它呵护备至, 爷爷曾说它是庄稼人的命根子, 每次放牛的时候, 爷爷都叮嘱我一定要让牛吃饱, 然后再给它洗个澡, 如果没有吃饱不准我回家吃饭。
我放牛时有个伙伴, 那人是我的二爷爷, 每天下午4点钟, 我就会牵上我的牛去找二爷爷, 祖孙二人把牛拉到山上, 散开缰绳, 任由牛儿自由自在。我和二爷爷就找个阴凉的角落坐下来, 我总是缠着二爷爷给我讲故事。二爷爷的故事十分精彩, 他曾经给地主家当长工, 后来有土匪来打劫, 地主跑了, 让他留下护院, 结果被土匪砍了一刀。每次说到此处, 他都会掀起衣服让我看他的后背, 果然有一处极深的刀疤, 二爷爷那骄傲的神情, 让我看到了什么是忠诚。
我们在草地上铺着随身带的麻布包, 祖孙二人躺在上面, 天气很热, 但天空总是很干净, 有时会有几丝白云。我会看着云朵变化, 跟二爷爷说那像个猴子, 一转眼又变成了一头猪, 二爷爷总是笑着说:“真像。”有时我会跑到田埂边摘来一大把通红熟透的野山楂, 一边让二爷爷吃, 一边再让他给我讲个朱元璋小时候放牛的故事。等到日薄西山, 村里升起袅袅炊烟, 孩子们把鹅呀、鸭呀往家赶的时候, 我们的牛儿也已经吃得肚儿圆圆的, 它们躺在草地上打着滚, 或相互追上一阵, 尾巴总是不停地甩来甩去, 驱赶着成群的苍蝇和蚊子。这时二爷爷就站起来大吼一声:“洗澡了。”
洗澡是我们每天必做的功课, 也是我最喜欢的。山后有一水库, 水据说有好几丈深, 而又非常清。傍晚, 每家都有大人过来挑水, 水很甜很甜。我和二爷爷把牛赶到水库的一个角落里, 牛儿一见到水, 就会一下子挣脱开去, 跑到水里, 把身子深深地埋进水里, 只露个头在外面, 那些苍蝇和蚊子这下没有办法, 只好嗡的一声散了开去。二爷爷水性极好, 可以从水库这边游到那边, 所以就是牛跑了也不用害怕, 有二爷爷呢。开始我害怕下水, 可经不住二爷爷的诱惑, 看他在水里像鱼儿般灵活, 又加上天气热得要命, 也慢慢地学会了游泳, 可水性一直不如二爷爷。
当游泳的孩子和大人们都往家走的时候, 我们也牵着牛儿, 翻身骑在上面, 牛儿慢腾腾地走, 我们开心地唱着歌, 远处传来了妈妈们叫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
不觉间, 已经到了而立之年, 每天有忙不完的工作, 可在午夜梦回, 总会想起儿时, 想起二爷爷, 想起那早已不在的牛儿。
8.回首往事忆穆青 篇八
我第一次听说穆青的名字,还是1966年2月初从学习《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才知道是他和冯健、周原合写的长篇报告文学。我用两天的时间看了三遍,基本上能原文背下来。我不仅为焦裕禄在困难面前见英雄的动人事迹所感动,而且也深深地喜欢上穆青同志善于运用农民的语言和朴实无华的白描手法,这就是我对穆青的第一间接印象。
1966年的11月中旬,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早已滴水成冰了。当时,我在乌兰察布日报社当记者,同田斌同志一行去卓资县采访,恰逢该县正召开有3000多人参加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大会。在县委招待所食堂就餐时,卓资县委书记夏步斗同志热情介绍我们同穆青认识。衣着简朴、操着满口豫东方言的穆青同志,中等身材,不胖不瘦,头戴一顶褪色的鸭舌帽,脚穿打补丁的翻毛牛皮鞋,说话非常和气,态度平易近人,看打扮很像一位基层单位的普通干部,要不是夏书记的介绍,我们真不敢相信他就是新华通讯社的副社长。
新闻嗅觉高度敏感的穆青同志,一向不喜欢泡会议写报道。他住在招待所的普通房间,废寝忘食地看会议典型材料,深夜招待所停电,他点上蜡烛接着看,在洋洋数万言的典型中,他发现该县后吉拉大队民办教师王建明同志,长年累月翻山越岭,每天起早贪黑往返十余里去大队学校教书。有时下雨下雪中午不回家,就在学校或生产队饲养院烧山药蛋、烤冷馒头充饥。天长日久得了胃病也舍不得买药,早晚两次喝碱面治胃酸,把每月学区补助的3元钱,全部用来买作业本和铅笔,送给家中有困难的学生。冬天,他见同学坐泥巴墩子凉,就把自己的旧皮大衣撕成几十块分给同学坐。1966年7月山洪暴发,为营救过河的学生不幸以身殉职。
穆青面对这个新闻线索,低头沉思许久,迟迟不能入睡。决定第二天一早,随全县的基层民兵,一同去70里外的后吉拉大队,采访烈士王建明的知情人和生前所在学校的师生。卓资县委书记夏步斗和县武装部长,念起穆青同志是新华社来的大记者,更加上冬天山路不好走,就派一辆吉普车送穆青下乡,让我们和内蒙古日报社的记者坐马车去。穆青同志很坚定地说:“采访英雄学英雄,就让我们新闻单位的同志们跟大家一块儿步行吧。”我清楚地记得,当年只有45岁的穆青,以在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当随军记者的战斗作风,挎个草绿色的军用提包,用急行军的步伐,同年轻的民兵们并肩前进。走累了,把棉布大衣脱掉搭在胳膊上。吃过早饭从县城出发,走到日偏西才来到王建明同志生前所在的村庄。他进村,坐在群众的热炕上,一边吃着派饭,一边动情地进行采访,先后访问了王建明的妻子、村干部和学校的部分师生,含着热泪记了一页又一页。天近黄昏时,我们又一同随大队民兵往县城赶,回到县招待所时已经是大半夜了,穆青同志这种一贯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精神,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呀!
事后,一个星期、两个星期过去了,还不见新华通讯社发稿,实在等不及了,我们《乌兰察布日报》才用文字配照片为烈士王建明发了半个版的报道。
10年过后,再拜读穆青同志与陆拂为合写的《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才知道,穆青同志在1966年12月,从内蒙古回北京不久,便被造反派以“走资派”的莫须有的罪名强行隔离反省,关进了“牛棚”,限制人身自由。每天低头弯腰“坐喷气式飞机”、“戴高帽”接受批斗,然后强迫“淘厕所、搬砖头、扛水泥、打扫卫生进行劳动改造,并先后三次被抄家”。
假若我不健忘的话,请听听穆青同志在《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重访宁陵县长年累月与风沙作斗争的植树老人潘从正》中的导语部分,就能推算出来,穆青同志当年采访烈士王建明同志的稿子,为什么未能发表的内幕:
“1965年的冬天,记者一行在豫东平原采访,有两位先进人物的事迹使我们深为感动。一位是兰考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另一位是宁陵县的植树老人潘从正,人们称他“老坚决”。当我们报道了焦裕禄的事迹以后,原打算向读者介绍这位长年累月与风沙搏斗的老人,没想到由于全国政治形势的变化,这一打算被中断了。在以后的那些风雨变化的岁月里,我们虽然失去了当时的全部笔记,但这个刚毅、纯朴的老人形象,都始终在我们心头萦绕。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对老人的强烈思念,驱使我们重访旧地,发现这个77岁的老人就像一颗尘封土埋的明珠,虽已湮没无闻,但仍然闪耀着光芒!这次重访使老人十分激动,他整个夜晚无法入睡(正像潘从正的孙子在向穆青同志遗体告别的悼念会上含泪诉说,他爷爷十几年以后见了穆青同志、拉着手颤抖地说,从你走后,十几年来都没有人来看过我。——本文作者注)。向我们倾诉他的遭遇和感慨。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还没有结尾的故事。像一滴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千世界。”
上述这段作者间接而含蓄的自我表白,不难看出穆青、冯健、周原这几位新闻界的老前辈,在1965年报道了焦裕禄的动人事迹后,还没有来得及动手整理采访笔记写潘从正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便在全国广大城乡闹开了。穆青和他的新闻老搭档、在蹲牛棚被审查和批斗的艰苦岁月里,受尽人间折磨。在解放战争中不曾被国民党的枪炮所打倒,谁能想到在和平建设时期却被造反派击中了。据河南分社我的老同学说,周原同志曾被一个造反派一巴掌打成耳穿孔,造成终生致残,作为一个新华社的头头穆青也没少吃苦头。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穆青同志在每次政治运动中,大事小事他都勇敢承担风险和责任,从不推给别的领导和同志,凡是同他共过事的人都有同感。我从一个资料上获悉:1957年反右时,穆青同志时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按当时的规定,每个单位打右派也有指标。当时新华社上海分社有十几位记者,按比例也有一名“右派”指标。上级曾三番两次催新华社上海分社报一个“右派”。穆青同志一再向他们解释说,我们分社的同志,一年四季下去采访,工作任劳任怨,没有发现谁有“右派”言论。按划“右派”的六条标准,我们分社的同志都不够“右派”条件。但上级还是坚持让上报一个“右派分子”,穆青同志横下一条心上报一个“右派”名单——穆青。后来,周总理知道此事,才坚持没有把穆青划成“右派”。紧接着党中央开始纠正反右后期扩大化的错误。
9.《忆读书》教案 5 篇九
忆读书(冰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出文章的内容要点。
2、联系自己平时的读书实际,加深对读书的认识。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冰心极其作品的资料。
2、摘录有关“读书”或“书”的名言。教学流程:
一、导入:
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请打一物)(谜底: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纵览古今,横观中外,许多名人都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人汪国真说过:“最优秀的读者,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作家,最优秀的作家必定是最优秀的读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忆读书》。
二、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
(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1、有关“书”或“读书”的名言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人谈话 ——歌德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马克思
2、作家作品介绍:
冰心(1900-1999)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五四”运动时,在革命浪潮的激荡下,开始创作反映社会、家庭、妇女的“问题小说”,《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是她最早的一批作品。冰心在1921年出版了《繁星》、《春水》两个诗集,后赴美留学,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结集为《寄小读者》。”冰心有许多散文作品,如《樱花赞》、《小橘灯》等,还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如泰戈尔的《园丁集》、《泰戈尔剧作集》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怎样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结合自己读书的体会和课文的述说来思考
3、在冰心看来 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用文中原句答)
(三)分析新课:(本环节由学生讨论整理)
1、本文的主要内容。(结尾一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读书好”就是读书有好处、有益处
“多读书”就是读书的数量要多
“读好书”就是内容上要好,比如读一些名著。“读书好”这是全文的重点。从书中看:
①作者认为“读书好”是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美的享受。如文中第三自然段所举的例子。
② 能扩大知识面。如读《三国演义》,了解到三国时代的天下大事;读外国小说,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这也是说“读书好”。
③“读书好”还表现在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作者说:“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④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第六自然段写对她的作文帮助很多。
“多读书”是指作者从七岁开始读,到晚年仍在“读万卷书”,而且所读的书古今中外俱全。
“读好书”,作者是说她会挑选、会比较。第12段中从“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一直到段末都是说“读好书”。
拓展:冰心一生与书相伴,有此心得指导我们读书,结合“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谈谈你对读书的体会。
三、深入理解
就课文中出现的名著来让同学们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内容。
如有关于《水浒传》中的人物名称及其绰号。(花和尚鲁智深 黑旋风李逵 智多星吴用 打虎将李忠 九纹龙史进 及时雨宋江 豹子头林冲 青面兽杨志)有关《红楼梦》中人物命运。有关《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分类。
四、作业
1、片段作文训练: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读一本好书如同与高尚的人交谈,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本书,仔细品读,你或许会有独特的读书体验,或许会产生一些感想,把你的感想或体验写下来,与人共享。要求:①题材不限,题目自拟。②字数200字左右。
2、制定本学期的读书计划。
3、用楷体字规范工整地抄写“字词积累”的词语并解释。附:读书名言
1、一个人不读书,对于事理就不明白。——王修文
2、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3、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一本书。——麦考莱
4、不怕读书难,就怕心不定。——谚语
5、常说嘴里顺,常写手不笨。——谚语
6、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雷锋
7、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8、读书不离口,写字不离手。——谚语
9、无论是外界环境的贫瘠,还是优越。都需要来自我们自身的一种力量,才能获得成功。——王修文
10、读书而不理解,等于不读。——夸美纽斯
11、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1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谚语
13、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毛泽东
14、读书需用心,一字值千金。——谚语
1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谚语
17、新的一年开始,让我们给春天一个计划。——王修文
18、读一书,长一智。——谚语
19、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鲁迅 20、故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陆游
21、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22、汗水换来丰收,勤学取得知识。——谚语
23、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给人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谚语
24、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到。——朱德
25、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基础,而成功也往往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王修文
26、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谚语
27、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 托尔斯泰
28、良书即良友,始终不可离。——谚语
29、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30、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乐府古辞
31、书本不常翻,犹如一块砖。——谚语
32、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33、书籍是我们的精神粮食。——普希金
34、没有高尚品德的人,就不会有远大的志向。读书使我们提高修养,学会明理、自立。——王修文
3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谚语
36、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3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谚语
38、诵读的范围愈广,则愈能受到多方面的启迪。——茅盾
3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40、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41、肯读书,因为他学识丰富,大困难也好,大问题也好,都有办法解决。——王修文
42、孔子说:“智者不惑。”要成为智者,就得努力读书,勇于实践。——王修文
10.忆读书作文 篇十
一聊到读书,就不由自主的想到了童年。
儿时,还不明白“书”是什么东西,只知道《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整天哭哭啼啼;《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正义有责任心;《水浒传》里的武松力大无比——这全是从妈妈的嘴里听到的,虽不同于书本,但听起来也别有一番韵味。
再长大些,学会了许多汉字。因为对下文的憧憬,也如冰心女士那样“咬了牙”拿起了一本本古今中外广为流传的书籍。虽有许多词语的意思不懂,但读起来也有真情实感。
六岁那年,平时在家晚饭过后便是阅读的好时间。那时,正在读一本动物小说《狼王梦》,正看到母狼紫岚与金雕对抗时。母亲叫我去洗澡,却不知为何捧着书走到了阳台的躺椅上。许是想在这夜色中感受紫岚伟大的母爱吧。以致母亲大发雷霆,才恋恋不舍地把书放下。晚上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始终惦记着紫岚的生命。趁着夜深人静,伴着月色,走到自己房间的***台上看。最后看到紫岚凄惨的下场,眼圈不禁红了。泪水如掉了线的珠子般,无法停止。以至于不知道深夜几点才回到房间的。第二天起了个大早,赶去看《红楼梦》了。起床时竟发现脸上有几道泪痕,眼角还涌出些泪水。
11.长征路上忆父亲 篇十一
江油旧时称彰明,是诗人李白的故里,也是我日夜憧憬的家乡。父亲邓志云出生在离城不远的西屏乡八角村,小时候家境贫苦。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来到了这里,年仅12岁的父亲参加了红军,成为31团3营8连的一名“小马倌”。他走后,父亲的双亲和一个弟弟被还乡团逼死了。
我在7月18日到达江油,这天是父亲的忌日,正值“江油市西屏乡荷花节”隆重开幕。是天意,还是巧合?如今家乡建设红红火火,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了。站在村头,望着眼前延绵到远方的路,我想父亲就是从这里起程,离开家乡,越走越远的。我情不自禁地探下身,捧起孕育我血脉的泥土,把它紧贴胸膛,带在了身边。走在历史与现实交错的路上,深感路途的艰辛。我感觉看见了看不见的影子,听见了听不见的声音:父亲和红军队伍正行进在前方,“向前吧,不要回头!”这是父亲的鼓励,我疲劳顿消,精神倍增。
来到松潘草地,望着无垠的原野,不知怎么的,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当年父亲牵着马经过这片水草地时,不幸深陷其中,是秦班长用行军背包垫在身上,硬是把他从泥沼中拉了出来,而秦班长自己却永远陷了下去。这段经历,烙在父亲的心上,不知道多少次给我们讲述。草地啊,你珍藏的不只是先辈的忠骨,还珍藏着一种撼动心魄的力量。
此时,面对着昔日发生过生与死洗礼的水草地,我解读着父亲的人生准则:还在南京汽车制造厂工作时,父亲便几次婉言谢绝厂里为他提级的决定;文革开始后,支援内地建设调入四川汽车制造厂,又数次把晋升工资的机会让给了他人;离休后,义务到厂招待所工作,拖地板,抹桌椅,星期日也不肯休息……父亲生前常对人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我的生命是党和部队给的,是战友用同样宝贵的生命换来的,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先烈。”
行程中我参观了50多处红军旧址,触摸历史脉搏,感悟历史积淀,父亲曾经讲述过的历史场景与传奇鲜活起来:青林口红军桥,是女红军刘连长鲜血染红的桥;北川红军碑林纪念馆记载了激战千佛山73天的惨烈;小金会师广场的红军塑像,镶刻着红四方面军战士编织袜子、背心作为慰劳品赠送给红一方面军的革命深情;在“红军长征第一街”的哈达铺,有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画面。长征途中常常是一把炒面几人吃,一碗野菜几人分……难怪父亲把关心他人,助人为乐作为了一种生活习惯。他是南京市钓鱼协会会员,每当载鱼而归,都把战利品分送给左邻右舍共享;生活简朴,发现哪位同志有困难,立即伸出援助之手;我们家住在四楼,可他打扫楼梯从顶层的六楼一直扫到底层。我想这点点滴滴、平平凡凡之中都体现了红军的优良传统吧。
翻过梦笔山,走进川主寺,穿行腊子口,抵达会师城。我把沿途的所见所闻随时记了下来。勤于记笔记,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一生热爱学习,把“人贵有志,学贵有恒,持之以恒,学必有成”作为座右铭。他读到书报上的好句子,总要记在自己装订的本子上;遇到不认识的字,一定要查字典。他离休后成为金陵老年大学的学员,常常带着老花镜,整理笔记到深夜。记得有一年冬季天降暴雪,交通中断。去老年大学有五六站路,母亲和我劝他别去了。但是他踩着半尺来深的积雪步行前往,把我远远地甩在后面,谁可曾想到他正身患肠癌!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姐妹三人都大学或研究生毕业……这次我为一所贫困小学捐款购买了价值1500元的书籍,父亲如果有知,一定会高兴的。
宝塔山招手,延河水微笑,我来到了父亲工作战斗过10年之久的延安。父亲在这里当过电话员、警卫员、通讯排长,当过毛岸英的马夫,多次与毛泽东等人一起在窑洞用餐,经常与朱德总司令打篮球。总司令球艺高超,同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一直亲切地叫我父亲“小胖子”。一次球赛结束后,父亲看见总司令用帽子擦脸上的汗珠便问道:“首长怎么不买条毛巾擦汗呢?”总司令说:“帽子擦汗可有许多好处呢,又当帽子,又当毛巾,既省钱,又省布,这办法好得很。”风趣的话把父亲给逗笑了。
遥望长征路,征程漫漫,便想起父亲与病魔作斗争的那些日子。
父亲晚年肠癌转移患了肝癌,做了几次手术。他躺在洁白的病床上,忍受着癌细胞扩散的剧烈疼痛,为了不让自己呻吟出来,甚至咬破了嘴唇。我心如刀绞,不知道怎样才能减轻他的疼痛。“我没有事,就是有點不舒服。”父亲平静地说着。戎马生涯造就了他的坚毅,他以自己的平静和坦然给家人以安慰。每当病情略为稳定,就要求出院,坚持不肯久住江苏省人民医院的高干病房,因为“太贵了”。真想象不出父亲那年近古稀、瘦弱重病的躯体里到底蕴藏着怎样顽强的生命力!父亲就是这样一位时刻想着他人,不愿麻烦组织的人。
这一刻,我突然领悟到了,父亲啊,你和你的战友何止是走了上世纪30年代的那次长征,你们以自己的高风亮节,一生一世走长征!你的言行事迹和精神品质永远像一股激流,萦回在我的生命之中。
【《忆读书》】推荐阅读:
忆读书冰心08-28
读书征文:我爱读书11-08
读书日记与读书笔记06-30
读书活动的读书笔记10-22
读书养正气的读书心得07-19
“营造书香校园,享受读书快乐”读书计划07-08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演讲稿10-11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培根随笔读书心得11-07
阳光读书演讲稿读书演讲稿08-15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笔记1500字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