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自信的学习心得(精选7篇)
1.三个自信的学习心得 篇一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报告中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内涵丰富、意义重大。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自组建以来建设发展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绩,特别是经历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更名大学的建设过程,让我们增强了这种自信的底气。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中心全体同志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利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参加到现代大学的建设中来、深化改革创新,在信息化建设和大学生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培养方面,进一步发挥自身特色、开辟发展新局面。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在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信息网络越来越多涉及学校工作各个方面的状况下应运而生的;而工程训练中心则是为更好地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手段创建的校内实践基地。这两个中心的建立为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进教学手段,甚至对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理念,无疑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随着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随着教育教学质量日渐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现代教育技术还是工程训练,其发展都受到了强大的背推力和遇到了多方面的瓶颈,为此唯有认准方向看清道路,坚信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是发展的原动力,保持“三个自信”的良好精神状态,大胆创新寻求突破。一段时间以来的改革实践,尽管尝到了酸甜苦辣,但最终改革带来的实惠却依然鼓舞着我们继续去尝试、去探索。我们将一如既往的迎难而上,坚定改革的信心,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为建设现代大学坚持不懈的努力。
2.三个自信的学习心得 篇二
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较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间相互关系,值得仔细体会,深刻思之。
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源于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被世界人所认可的,也是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继承和延续至今的,它曾酝酿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的百家争鸣的文学盛况,也曾培育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并且升华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造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成果,都值得我们以中华文化而自信、自豪。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根源性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分别是实现途径、行动指南和根本保障,而这三方面皆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践又是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展现,因此,三个方面的自信,追本溯源,都根植于中华文化。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都不能取代其位置与重量,文化是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精髓,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中华文化也是埋根于中华这块肥硕的沃土中开花结果的,它既不是生搬西方文明成就,也不是硬套他国文化成果,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结晶,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更是融进每个中华子女血脉的强大基因。
二、坚持“三个自信”最根本的是要有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立足基本国情,实事求是地总结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它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高度概括,这种概括,源于对国情的了解,源于对文化的自觉,而文化的自觉的目的就是达到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出访他国时从文化自信的角度阐释过道路自信,这是向世界展示出了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可与肯定,也是向世界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与博大,也是对道路自信内涵的增进与扩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中熏陶而成的,它产生于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母体,具有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呈现的社会理想、价值追求和精神诉求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相当程度上的契合度。科学的解答,从本质上说,关键在于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自信;这道理如同一个有着文化知识储备的人,不论什么考试类型都难不倒他,而一个没有文化知识储备的人,遇到考试,便不可能得出什么满意的分数;中国就是一个拥有着深厚文化知识储备的“人”,沿途遇到的一切“考试”,都没有使中国“落榜”,并且自信的在世界的大考场上拥有着前几名的耀眼成绩。
三、坚定“四个自信”实现民族复兴
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自信是源自于对自身客观基础和历史底蕴的肯定。我们的“四个自信”,正是源自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近现代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经验总结。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这是一次体系的完善和理论的升华,对共产党员自身信仰和心态的有了一次系统的铸造与提高,也凸显了中华文化在我国政治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方面,“四个自信”是对新中国以来党和人民取得伟大成就能力的认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方面,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的建立;国民经济正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已跃居世界经济大国前列。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坚力量。政治方面,恢复了世界五大常任理事国身份,制度法律各项设施逐渐完善;这方方面面的成就,归根到底,都源于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以及文化的自信。
另一方面,坚持“四个自信”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可靠基石。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为自信是一种对事情的积极态度,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因为好的态度是成功的一半。我们中华民族是偌大的礼仪之邦,中华传统文化中就流淌着孝道文化这一璀璨洪流,在几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传统孝文化积淀了丰富的内容并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孝文化作为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等方面都产生着重要影响。用积极的态度对人处事就是影响至今的优良品德。因此,我们自信,相信中国梦能够实现,并且党和人民正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这是任何个人和国家都无法阻挡的,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
摘要:<正>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一个令国人自觉、坚定、理直气壮的理念,同时它也迎来了世界许多关注的目光,它就是“三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的提出,一方面,体现出我国对自身特色道路的自觉与肯定;另一方面也顺应了民族和世界的发展潮流。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较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
[1]李正阳.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三个自信”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杨晓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三个自信”托起“中国梦” 篇三
在全党全国学习十八大精神的氛围中,我仔细读了由人民出版社于2012年7月出版的王浩雷撰写的《国家大势》一书,觉得这是一本有助于我们坚定“三个自信”的好书,政界和相关学者都值得一读。该书抓住民族复兴这一主题,以中国的“国家大势”——百年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内在规律所呈现的趋势为主线,从总结中华民族复兴、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经验教训入手,探讨了解决中国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作者确实驾驭住了这么大的课题,写出了高度。比如对三大历史事件的规律的总结,作者突出了一个似乎是老生常谈却仍有人不想认同的大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为什么取得政权?陈毅说,革命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张学良说,“不是国民党把大陆丢了,是大陆人民不要国民党啦。”孙中山则早就断言,“顺乎天理,应乎人情”,“断无不成者也。”贾谊在两千年前就道出了秦亡之根本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对于今天颇有争议的改革开放问题,作者中肯地提出,改革开放是被逼出来的,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党“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和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抉择。何谓党的先进性?离开这两个“顺应”还谈得上先进吗?没有比较宽厚的历史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没有多年的研究和思考,很难说出这些“平淡如水”且富有哲理的大实话。
作者对當前面临的风险挑战和应对之策是看得比较准的,并将其归纳为“搞好改革开放”、“继续解放思想”、“夯实长期执政基础”、“实行民主”、“选准人、用好人”、“走向世界”等六大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新鲜,若想人云亦云、东拼西凑、敷衍成篇并非难事。但作者不是这样,他爬罗剔抉对问题有深厚的积累,提供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鲜活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古今中外相关的精辟论断,既有较强的学术性,又有知识性和可读性,使著作很有厚度和立体感。比如关于民主这个具有强烈现实感的老话题,作者引述的就有许多人们并不熟悉的历史和理论资料。如托克维尔关于法国大革命发生在经济增长较快、民众的政治和经济生活有了改善之后的警示,俄国十月革命前斯托雷平改革“只有经济发展、没有民主建设”的历史教训,亨廷顿关于后发国家处于经济繁荣之时也是最易出现政治动荡之时的见解,施密特对那些乱加指责中国民主和人权状况却不懂得西方文化和民主的发展如何缓慢的批评等,很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作者还提出,民主是“带刺的玫瑰”,推进民主既急不得,也慢不得,“小步快跑”较为有利,“小步”符合“稳妥”的要求,“快跑”展示“积极”的姿态,很有新意。
该书值得一读之处还在于它很有力度和深度。在不少问题上,作者不取两个极端之论却不显平庸。他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却不是中央文献的解读的复制品。在不少重大理论问题上,作者有理有识,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前瞻性。比如关于我国当前存在的矛盾问题,与改革设计缺少战略远见和统筹规划有关的评论,关于我党历史上能够认识和改正自身错误是因为党内不存在特殊的既得利益集团的论述,关于当前中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比加快经济发展更紧迫的观点,关于如何破解当前中国阶层固化、让人人都能怀有一个“中国梦”的分析,关于民主监督中如何解决“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阐释等,一针见血,发人深省,给人以新的启迪,使人增强解决发展难题的信心。读了这本书,说心里话,我这样的似乎是“老师辈”者,深感后生可畏!
何谓精品?对于社会科学而言,精品者应是有精当的论断、精辟的分析、精确的论据、精彩的表述。从该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这几个方面自觉地下了不少功夫,做了不少努力,值得借鉴和提倡。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本文编辑 谢宁)
4.三个自信的学习心得 篇四
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这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之后,深化党内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实践,也是推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拓展、从集中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各级党组织要把践行“两学一做”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融入党员教育新常态,着力打造信念坚定、纪律严明、勇于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需在三个落实上下功夫。
一要在强化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总书记强调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总开关”问题解决不好,世界观就会出现偏差、人生观就会迷失方向、价值观就会出现错位,必将影响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动摇党的执政根基。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要以“两学一做”为契机,引导党员干部学党章党规、学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坚定“三个自信”,补足“精神之钙”。通过系列学习教育,把学习党章党规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制度化、常态化,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把党章党规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落实上同步,以实际成效展示学习效果。
二要在讲纪律守规矩上下功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和党规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任何人,不管官有多大、资格有多老,都要讲纪律守规矩,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严格遵守党纪党规,认真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把党员干部队伍管好用好,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党员干部守住“底线”、不越“红线”,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自觉按党章党规办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履行入党誓词、树好自身形象,为党增光添彩。要严格执行党纪党规,敢于高举党纪
党规戒尺,自觉维护好党纪党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使党员干部不想、不敢违规违纪。
5.三个自信的学习心得 篇五
三个自信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这是坚定三个自信的坚实基础。对于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四个意识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四个意识”是对广大党员提出的新要求,是对全党同志提出的殷切希望,是对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部署。八个坚持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八个坚持”: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6.三个自信的学习心得 篇六
一、单选
1.苏东剧变的一条重要教训,就是思想上解除了武装。[A]正确
2.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
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C]群众路线
5.群众路线是最好的民主,是最有效的监督。[A]正确
6.“三个自信”是保持党的(),提高党的战斗力的根本。[C]先进性
7.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37年的97年间,外敌对中国的入侵就有()次。[C]8
8.要掌握阶级分析的方法,没有阶级分析就不能正确明辨是非。[A]正确
9.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的价值目标。[B]国家层面
10.“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A]正确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是由()提出的。[B]胡锦涛
12.密切联系群众,实行群众路线,是我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A]正确 13.革命烈士()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死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D]夏明翰
14.苏联解体、苏共失败就是从否定苏共历史、否定毛泽东开始的。[B]错误
15.求真务实是()的本质要求。[A]马克思主义
16.群众路线是由()决定的,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路线。[C]党的性质和宗旨
17.()是党的基础,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B]基层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B]和平与发展
19.“三个自信”是克敌制胜、夺取新胜利的法宝。[A]正确
20.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起来。[A]正确
21.“三个自信”是正确总结经验教训的镜鉴。[A]正确
22.坚持“三个自信”,既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D]根本要求
23.“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出自()。[A]毛泽东
24.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要学习马列、毛泽东著作,这是()。[D]基础
25.本课教师把马列、毛泽东原著概括为()。[C]“三言两语一句话”
26.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做到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以身作则。[D]民主监督
27.新中国成立早期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等等,都不能体现群众路线的内容。[B]错误
28.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A]坚持以人为本,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党员行政领导干部要重视和带头
29.正确处理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的关系,维护好上级的利益。[B]错误
30.党组织对违犯党的纪律的党员,应当本着()的精神,按照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31.新形势下,党和国家选人用人的标准是()。[D]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32.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C]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33.被总书记称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的是()。[B]理想信念
34.毛泽东在湖南时说过:“活到老,学到老,如果我活10年就学3649天。”[B]错误
35.()就是最重视学习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典范。(单选 2 分)
[A]毛泽东 [B]邓小平[C]刘少奇 [D]周恩来 36.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D]政治文明
37.历史的经验证明,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实质上就是坚持“三个自信”的胜利。[A]正确
38.新中国的经济尽管遇到了挫折和严重困难,但发展还是很快的。[A]正确
39.“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A]正确
40.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C]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
41.现在我们党是有5600万党员的大党。[B]错误
42.现在国内有一些人打出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号,否定革命、否定新中国的经济建设。[A]正确
43.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中的作用。[B]历史前进
44.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第一个阶段,毛泽东思想理论的主导原则是()。[A]阶级斗争理论
45.在我党成立之初,无群众之名,却有群众之实()。[A]正确
46.()是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党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A]理论联系实际
47.学习基本理论要突出重点,要认真学习()。[A]辩证唯物主义
48.群众路线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A]正确 49.毛泽东鲜明地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C]中国工业化道路
50.党的早期领导人都对群众路线的形成作出了伟大贡献,但第一个作出明确概括的则是()。[C]邓小平
51.“莫道下山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的作者是()。[A]杨万里
52.()报告明确指出,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A]十八大
5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A]全面协调可持续
54.老一代同志的学习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的。[A]正确
55.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其中一条重要原则就是()。[C]全党有统一的奋斗目标
56.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D]社会主义荣辱观
58.党的建设有一条主线:()。[D]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59.“三个自信”是防止和反对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搞“颜色革命”的锐利武器。[D]和平演变
60.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B]发展生产力
二、多选 1.学习哲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A]现象 [B]立场 [C]观点 [D]方法
2.毛泽东思想包括()。[A]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 [B]对苏联模式的反思[C]对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潮流的积极回应 [D]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
3.党组织要防止“两种倾向”,主要是指()。[C]防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D]防止“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
4.下列属于毛泽东著作的有()。[A]《实践论》 [B]《矛盾论》[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5.下列属于马恩著作的有()。[A]《共产党宣言》[C]《法兰西内战》 [D]《法兰西阶级斗争》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其它主义的理论成果,是一种“超越”。[B]吸收 [C]借鉴 [D]扬弃
7.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干部。[A]发现 [B]培养 [C]选拔 [D]使用
8.发展党员的总要求包括()。[A]控制总量 [B]优化机构 [C]提高质量 [D]发挥作用
9.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经历了六次战争,其中有()。[A]抗美援朝 [C]珍宝岛战役 [D]收复西沙
10.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A]宝贵经验 [C]理论准备 [D]物质基础 11.为了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和伟大的中国梦,习近平同志号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增强()。[A]理论自信 [B]制度自信 [C]道路自信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把()相结合所形成的,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形式。[A]苏联模式的反思 [B]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潮流的积极回应
[C]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D]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13.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在综合体。[A]党风 [C]政风 [D]社会风气
14.下列属于对好干部的要求的是()。[A]信念坚定 [B]为民服务 [C]勤政务实 [D]敢于担当
15.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也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像()等等,都是无数建设者中的英雄代表。[A]孟泰 [B]马恒昌 [C]王进喜 [D]焦裕禄
16.群众路线是一种科学的()。[C]思想方法 [D]工作方法
17.学习党的基本理论,首先要学习()。[A]马列主义 [B]毛泽东思想[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
18.社会主义本质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表现在()。[C]践行宗旨 [D]服务群众
7.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 篇七
[关键词]三个自信;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
[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6.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1]。这“四个全面”针对的都是一些涉及面广、耦合性强、影响力大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我们党只有树立大局思维、辩证思维和战略意识,才能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使“四个全面”得到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解决。因此,“四个全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建设认识的最新进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辩证统一关系的新认识;它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布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构想,集中反映了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次历史性飞跃。[2]“四个全面”战略构想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总结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集中表现,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与连贯性相结合、不断深化认识和科学把握当代中国建设并发展社会主义规律的战略思维,是在努力推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伟大道路、基本制度等各方面重大创新的结果,是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结果。本文拟从“三个自信”与“四个全面”的关系入手,从学理上阐明“四个全面”对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四个全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新认识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忠实地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原则,在各个方面都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不渝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内在要求。历史地看,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的中国共产党,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信奉和追求共产主义与勇敢地承担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紧紧联结在一起。应当说,从建党伊始到现在近百年的光辉历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理论实质,早已内在地蕴涵在我党的肌体和灵魂之中了。一般地,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真实地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早已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第6期朱荣英: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论“四个全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与壮大深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给予其信念力量和理论指导,而中国共产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继承和科学发展,它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再造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马列主义本本上照抄照搬过来的“原教旨”的社会主义,而是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它是汲取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的历史抉择;它也不是从苏联模式中克隆出来的“苏式”社会主义,而是符合中国国情及其发展要求的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它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的自觉选择;它更不是走封闭僵化老路或改旗易帜的女权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或者其他所谓的社会主义,而是锐意改革、着力发展、坚持开放、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的符合马克思主义之正统的社会主义,是顺应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满足人民要求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使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不仅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而且将实现从基本温饱到实现全面小康、从安居乐业走向全面辉煌的历史转折。
有鉴于此,我们党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始终与全球化历史进程及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始终与人类文明的演进紧密结合在一起,始终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要求、彰显民族特性、把握发展规律。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最新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基本准则,应自觉地将其确认为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时期的总体战略、价值目标、制度保障和领导力量的核心内容,确认为统领中国事业发展的总纲。[3]我们要致力于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伟大道路和制度体系,以及一切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内容和基本特征,要以“四个全面”的协调推进作为其总体构想、战略布局和价值追寻,归根到底离不开将“四个全面”的协调推进具体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中,离不开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四个全面”指导下的艰辛探索与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斗争史都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维系于人们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与处理是否坚持并不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基本原则,做到了这一点,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蒸蒸日上、如日中天,背离了这一点,社会主义就会遭受巨大波折乃至覆灭。在社会主义根本性质、基本任务、发展动力、实现目标、依靠力量和外部条件等重大问题上,几乎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曾先后不同程度地受到过“左”的或者右的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错误思想的干扰与破坏,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甚至被非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和价值观念所俘虏,并最终在其诱导下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可谓教训深痛。而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也一再表明,我们什么时候坚持且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运用方法,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能胜利前进,否则,我们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矛盾。今天,我们是否坚持协调推进、整体推进、系统推进“四个全面”,也当然成为检验我党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是否始终自觉贯彻和灵活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本真思想的一种真理标杆,成为检验我们党能否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并致力于使之一步步地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一种价值标杆。[4]
总之,“四个全面”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进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继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深化发展的战略思维,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是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纲领;“四个全面”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与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推进自身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战略构架,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因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的大局意识、系统思维、价值取向内在融通起来,是彰显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战略意图;“四个全面”更是我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事业发展并实现辉煌的大布局、大思路,它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集中表达了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迫切要求,体现了我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坚强意志,是党引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与精神支柱,是从社会主义思想承继与创新发展的维度表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新的“路线图”[5],深刻体现了我党在旗帜问题上的理论自信。
二、“四个全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新注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从目标体系、动力体系、保障体系、管控体系及其互相支撑的整体上,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最新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决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是党的新的领导集体对这一问题的艰辛探索和科学认识的结晶。最近,习近平总书记从层层递进、互相关联的四个方面入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做的深刻诠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注解与创新论述[6],其根本旨趣在于具体而深入地强调,我们党选择和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中国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个全面”内涵丰富,具体包括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构建方案,即根本保证(从严治党)、发展动力(深化改革)、法治保障(依法治国)和发展目标(小康社会)的统一。其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核心与管控体系;深化改革是治国总纲,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机制与基本动力;依法治国是法治保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法理基础与法治保障;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宏伟蓝图,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体系。“四个全面”的有机统一表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集中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基本经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由之路,它不仅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所证明,而且也必将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实践所证明。
关于当前我们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具体问题,明确指出我们党要自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结合起来,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要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自觉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做法、旧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科学地回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实际开展,提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科学指导,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境界,不断拓展并系统构建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及其在当代中国创新发展的新常态。“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总方略、总概括、总布局和总抓手,它全方位、多层面地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要遵循“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就要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确保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科学发展的政治基石和兴国之要,改革开放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和谐构建的活力源泉与强国之路,二者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分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地统一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若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就会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会愈加尖锐化,最终就会疏离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样,若离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基本点”,我们的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就做不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最终就会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所以,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的政治保证,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获得科学发展的生命线,是确保生活在社会主义旗帜之下的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最大福祉的战略部署。[7]
当然,要贯彻与实践这“四个全面”,必须把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中体现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在坚持尊重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主体地位与尊重社会主义客观发展规律一致性上集中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这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根本表现,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本质体现,是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根本的政治保证,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原则的当代发展。“四个全面”,既是党的主张也是人民的愿望,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实现国家富强与代表人民利益内在统一起来,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社会主义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把一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判断标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与发展要求同全面贯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结合起来,把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结合起来,使党始终走在历史前列、挺立时代潮头、经受各种考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总之,“四个全面”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既是对社会主义长期历史经验和我国基本国情科学总结、深入分析的结果,也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当代世界发展走势科学把握、运筹帷幄的结果,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认同而且也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极大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凝聚力,确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体现了社会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不断跃升。
三、“四个全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新展示在我党历史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完成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一切进步事业,使其实现了巨大飞跃。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坚定制度自信,做出了极大努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特点与优势,做出了巨大贡献。近期,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结合各种具体问题,一再强调指出我们党要致力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以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在发展目标、内在动力、法律保障和领导机制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既相互衔接又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治党治国原则在制度层面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本质表现和内在要求,是在根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各项具体制度上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科学本性的有力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完整体系,由四个部分构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在上述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之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则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四个方面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治国理政的“四个全面”,是一一对应、内在关联的,是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四种系统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实际应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实现以法治国精神的根本要求。就此而言,“四个全面”作为对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新概括,不仅完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而且深度契合并顺应了时代潮流与未来走势,它对于保持党和国家事业获得最新发展的内在活力,极大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个方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各项改革事业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大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它还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党和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和挑战,有利于从严治党、依法治国,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可见,以“四个全面”为总纲,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就是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制度建设的法治意志,无疑将极大地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并在实际上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新标杆。[8]
具体说来,要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就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既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中国人民的根本意愿,又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念;它既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又是社会主义国体与政体高度统一的法律表现;它既是中国人民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表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它既为国家机构合理分工、高效运转、民主集中、相互监督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又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获得健康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了保障,社会主义事业就能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这一根本政治制度遭到了破坏,人民当家作主就无法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受重大损失。“四个全面”与坚持并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统一的,它内在地蕴含着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政党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共政治智慧的思想结晶,反映了我党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不断觉醒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不断成熟。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也是实现“四个全面”协调推进的当然要求。我们既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强化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扩大社会主义经济的支配力、影响力,可谓意义非凡。而在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地位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这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在从严治党、多党合作上,以及在其他各项具体制度建设上,也同样是在制度层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具体表现,是在各项具体体制上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质、不走样、不折腾的根本举措。
总之,“四个全面”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创造了前提条件和支撑力量;为确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制度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法性基础与公正性本质,提供了法制保障与管控体系,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感召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及其独具的力量,吸引并聚焦着世人目光,赢得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普遍尊重。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是内在统一的,“四个全面”实际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新概括、新提升,是我党新时期治国理政方略的深度展示与总体部署,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必须坚持的大政方针,正像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所说的,“四个全面”可管“两个百年”,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9]。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J].党建,2015(2):6.
[2]王影聪.“四个全面”的政治担当与理论勇气[J].党政研究,2015(3):1.
[3]余荣华,朱家顺,江琳,等.“四个全面”引领追梦中国[N].人民日报,2015-03-07(01).
[4]张书林.试析“四个全面”战略构架的内在关系——基于党的十八界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纵深思考[J].宁夏党校学报,2015(1):7.
[5]颜晓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N].解放军报,2015-03-04(12).
[6]新华社.习近平首谈“四个全面”[J].当代江西,2014(12):68.
[7]曲青山.“四个全面”: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J].党建,2015(2):27.
[8]高健生.“四个全面”: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方略的深度展示[J].前进,2015(1):24.
【三个自信的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三个自信 三个自觉发言材料09-18
坚定三个自信,共圆百年中国梦09-16
三个一学习心得体会08-23
关于绽放战疫青春坚定制度自信学习心得09-18
三个零的心得体会08-12
文化自信的心得体会07-08
自信的心态心得体会07-22
三个代表学习感想11-16
三个一心得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