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考察报告

2024-10-18

园区考察报告(精选7篇)

1.园区考察报告 篇一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参观调兵山市工业园区的几点感受

调兵山市南北工业园区我市经济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通过此次考察,我深刻的感受到,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其发展速度决定着我市经济的总体实力,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繁荣与否的重要标志。但目前工业园区的基本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产业链短,集聚效应不强。

根据此次考察,结合市情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坚持发展先于一切,发展重于一切,发展高于一切,以宽广的视野、超前的意识、超常的措施,加快发展步伐。在具体工作中,应坚持在实践中解放思想,从会海和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腾出精力抓大事,谋大局,不唯书,不唯上,做到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事,看准了就要坚决地干,大胆地干,真正做到在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中去解放思想,用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去谋划更大的发展。

2、千方百计地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建设工业园区可以优化城区周边区域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迅速膨胀主导产业规模,促进工业经济迅速聚集。在注重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还应把握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工业园区建设应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相结合,把工业园区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特别是按照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区的标准和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一步规划到位,分步组织实施,把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成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新型城区;二是园区建设应与加快工业化进程相结合。工业园区是我市工业强市的重要载体,是经济腾飞的战略高地。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应牢固树立工业兴区的思想,明确工业园区的职能就是抓工业、抓招商引资。坚定走“依靠工业办园,引进企业扩园,发展实业兴园”的路子,致力于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逐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框架、支柱企业为支撑、拳头产品为重心的工业体系,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的园区建设之路。三是园区建设应与加快主导产业规模化进程相结合。产业是工业园区的生命,也是园区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园区应结合已经初步形成冶金、机械加工的产业优势,要把培育强有力的冶金、机械产业作为支撑,促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立起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作为园区建设的主题。真正做到以主导产业兴园区,以产业膨胀增实力,不断提升工业园区的档次和品位。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新形势下,园区要深入了解产业转移的特点,认真遵循产业转移的规律,切实发挥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彻底消除阻碍产业转移的瓶颈性制约因素。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选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建设产业转移承接高地,促进园区经济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一是转变领导方式,集中精力抓招商。各级领导干部应拿出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研究招商引资工作,带头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落实招商引资项目。实行全体动员、全民动手,把招商引资工作推向全民化轨道。二是加大奖励政策。除对引进项目的有功人员由政府给予奖励外,还应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评价党员、考核干部的一条重要依据,并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三是研究市场,始终抢抓招商机遇,紧紧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使工业园区真正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四是讲究方法,科学招商。园区要紧跟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特别要学会和利用现代网络、中介机构进行招商,积极开展以商招商、以会招商、组团招商。加强对现代招商手段的研究,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制定严格的招商项目运作程序,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4、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是生产力,也是经济建设的根本保障。“硬环境不硬,软环境不软”,是工业园区与其他先进工业园区最大的差距。园区在继续加大硬环境建设力度,以高档次的基础设施、优美的城市环境,使我们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变成环境优势、开发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同时,也要努力提高服务档次和管理水平,真正把工业园区构建成“服务高地”、“政策洼地”,为入驻企业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参观调兵山市工业园区的几点感受

苏天然

调兵山市教育局 2010年9月20日

2.园区考察报告 篇二

山西省柳林县地处晋西吕梁山脉, 经济发展滞后, 社会闭塞。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县城, 柳林县经济发展模式单一, 财政收入接近80%要从煤炭中获得。近年来, 在山西省提出“转型跨越发展”的背景下, 柳林县积极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县政府在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于2011年创造性地提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1+2”转型发展模式, 即煤企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对柳林县几个特色农业园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与当地相关部门及农民进行访谈, 了解当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并结合相关理论知识, 为该模式的完善及该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可行性的思路。

一、煤企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煤企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主要是在资源型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结合地方实际, 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来推进城镇化建设。这种模式对于资源型地区的发展来说, 可以实现煤企转型与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一方面可以为煤企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是煤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形势, 实现转型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另一方面, 该模式也是资源型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是推进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方式。

柳林县的“1+2”发展模式即全县所有的煤炭主体企业和各驻柳大企业都必须上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转型项目, 同时领办或者扶持一个农业园区。这种结合地方资源优势而提出的“1+2”发展模式主要是由煤企筹集资金, 农民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土地使用权, 形成了煤企“出钱”、农民“出地”的富有地方特色的煤企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1+2”发展模式通过一个企业领办一个农业园区, 进行农业综合开发, 实现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从而探索出一条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与集中连片带动农民致富脱贫相结合的新路子。

随后, 柳林县8个煤炭主体企业和两个驻柳国有大型企业上马了12个非煤转型项目, 同时, 领办了九个大型农业园区建设, 主要涉及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园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业观光旅游等, 预计总投资116.5亿余元。包括汇丰昌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凌志农业园区、三交镇红枣桑蚕工贸园区等九个各具特色的园区, 主要以农业发展为主。特别是由联盛集团投资的联盛农业园区, 计划用10年投资100亿来打造一个综合性的现代农业园区, 涉及留誉镇18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 流转土地41447亩、流转区域面积154平方公里。如此巨大的投资规模, 在规划之初就吸引了上级政府、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农业园区都进行了长期的发展规划, 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工人化建设为目标。

二、煤炭“寒冬”下柳林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困境

自2012年起, 柳林煤炭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行业“寒流”, 煤炭价格急剧回落, 煤炭销售渠道单一。各煤炭企业效益急剧下滑, 有的甚至出现了亏损的现象。煤炭行业低迷, 煤企“自身难保”, 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柳林县煤企带动新型城镇化模式陷入了发展困境。

1. 煤企效益低下导致部分农业园区建设停滞。

煤企效益低下使得柳林县经济发展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作为柳林县煤企代表的联盛集团2013年末陷入了“金融风波”, 因负债高达300亿而不得不破产重组, 而邢利斌也于2014年初被警方带走接受调查。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自然导致了大多数农业园区建设的停滞或者减缓。联盛农业园区建设也因资金问题而停工, 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全部停滞, 除了发展比较早且一直坚持生态观光农业的昌盛园区外, 其他一些园区都相应地缩减了投资或是停工。

2. 农业园区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在产业结构单一的柳林县, 许多村庄都有“自己”的煤矿。煤矿效益好的时候, 这些村庄往往是周边无矿村子羡慕的对象, 从2003年开始, 许多村子的煤矿都以股份制的形式出售给了“煤老板”。在这个过程中, 绝大多数煤矿所在地的村庄都是按“人头”来发放补偿款的。其中令人们记忆犹新的就是2003后山垣村煤矿整合中每人发放18万元的补偿款, 当时许多农户一夜之间变成了“百万富翁”。而近年来煤炭产业的低迷使得这些“煤矿乡村”的经济也景气不起来了, 而且几个农业园区项目的停滞对于周边农村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园区开始建设的时候极大地带动了周边农民的就业, 园区周边的商业活动也是比较兴盛的, 但现在大多数农业园区周边村庄陷入了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

3. 利益受损导致农民不满情绪的激增。

对于绝大多数的柳林农民来说, 家庭经济收入基本上来自于煤矿。煤矿周边地区的农民基本上都在煤矿上班或者干着与煤矿相关的工作, 因此煤炭行业发展受阻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农民。从2013年开始, 许多煤矿断断续续的停止生产或控制产量, 对于煤矿工人来说这是“致命的打击”。以联盛农业园区为例:在园区开工时联盛集团就承诺每年给农民的分红不少于2000元每人, 并且农民在第一年就领到了土地分红。如今园区停工不仅使以前在此打工的周边农民都“失业”了, 而且农民的土地分红也没有了。由于联盛的衰落导致曾经呈现在农民眼前的美好生活瞬间化为泡影, 再加上生活贫困导致当地农民的不满情绪日益严重。当初邢利斌被警方带走时, 农民曾计划集体去省城“讨说法”, 所幸的是没有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三、进一步完善煤企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建议

1. 煤炭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 坚持走科学化、集约化的道路

贯彻“以煤为基, 多元发展”战略, 延长煤炭产业链, 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在煤炭工业发展上, 积极开发“原煤—洗精煤—焦炭—甲醇”和“煤矸石—发电—高耗电产品”等产业链, 推动煤炭产业优化升级。要利用丰富的煤、铝资源大力发展氧化铝、电解铝等铝工业。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 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煤—电—铝”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特色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为发展方向, 培育煤化工产业。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 发展富有特色的精细化工产业。

2. 政策方面要对特色农业园区适当倾斜, 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到园区建设

优化融资、投资体系, 使财政支持与民间资本形成合力。当前柳林县新型城镇化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 这也是煤企带动新型城镇化模式受阻的导火索。解决资金问题, 政府首先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业园区建设的继续发展。当然, 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市场的力量, 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鼓励和吸引本地优质资本及外来投资加入到农业园区建设中来, 还应该鼓励农民将闲散资金以股份的形式投入到园区建设中来, 形成多元资本共同促进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局面。

3. 地方政府要加强产业引导, 鼓励农民结合地方实际发掘特色产业

其一, 加强红枣等特色产品的深入开发。柳林县盛产红枣、核桃、优质杂粮等特色农产品, 特别是柳林红枣, 一直是柳林县农业的一块“招牌”, 但是红枣产业一直没有形成规模。要继续推进三交红枣园区发展, 使红枣产业形成特色品牌。近年来建设的龙门垣万亩核桃林项目、联盛园区的经济林等特色农业项目是柳林县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其二, 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柳林“盘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价值,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独一无二的“伞头秧歌”、“柳林弹唱”等文化活动, 带有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形成具有规模的旅游项目不仅可以保护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地方经济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其三, 黄河沿岸及传统村落等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地处黄土高原的柳林县有着典型的黄土高原“塬-梁-峁”的特色景观, 而且许多传统村落窑洞等古建筑保存较完整。将黄土高原特色旅游与黄河沿岸旅游项目进行优化整合, 打造晋西特色旅游项目。

4. 坚持以人为中心,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以“人”为中心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也是当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部门要继续坚持推进乡村道路改善、乡镇敬老院建设等民生工程, 切实改善乡村公共服务。从近年来推行的几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来看, 确实改善了乡村地区过去落后的面貌, 得到了农民的高度赞扬。在当前农业园区发展受阻的情况下, 县政府加大对乡村地区基础设施改善项目的投入, 不仅是缓解当前乡村地区城镇化困局的需要, 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二, 加强干部与群众的联系, 努力为农民“排忧解难”。当前基层地区普遍存在着干部服务意识不强, 工作方式简单粗暴的现象, 导致基层干群关系日益紧张。对于当前的柳林县来说, 如何排解农民因利益受损而出现的不满情绪, 切实做好群众安抚工作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首要工作。县、乡各级政府应转变观念, 成立专项工作组深入园区周边乡村, 为农民排忧解难, 对于农民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当尽量满足, 避免重蹈城郊群体性事件的覆辙。

5. 开展职业培训和教育, 使农民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地处黄土高原的柳林农民思想比较保守, 到现在依然保持着“故土难离”的传统思想, 而且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政府要加强创业宣传, 改变农民一成不变的传统观念, 鼓励农民自谋出路。在政策上要对于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倾斜, 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同时, 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 使农民的脑袋“富起来”。特别是对于特色农业发展地区的农民, 要成立专家指导团队给农民提供技术支持, 让农民了解科技知识, 懂得运用现代技术来发展特色农业。

被誉为“晋西明珠”的柳林县如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煤企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也陷入了难以破解的困局。这不仅是对当地政府的考验, 更是对广大普通民众的一次考验。社会各界要解放思想, 彻底改变过去的旧想法、旧观念,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理念, 使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刘素清.“1+2”发展模式推动柳林县转型跨越[N].中国产经新闻, 2012-06-04.

3.园区考察报告 篇三

上午,在中关村管委会的精心安排下,大家先后参观了中关村科技园的生命科学园、国际孵化园和西区。听取了中关村管委会有关情况的介绍。中关村科技园成立于1988年,是全国最大科技智力资源密集区。经过十几年来的发展,园区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结构合理的高科技格局,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超过30%,从业人员近50万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超过50%。

在听取园区领导关于园区基本情况的介绍后,大家来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实地参观国家生物芯片北京研究中心。生命科学园以生物领域重大产业化项目为依托,是集科学研究、企业孵化、国际交流和人员培训为一体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化创新基地。驻区企业追踪国际前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力。

随后,大家来到中关村国际孵化园。该园发挥企业、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资源优势,创造条件为园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的解决方案,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国际MBA教育。正在开发建设中的中关村科技园西区是现代化的商贸中心,园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欧洲科技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篇四

—贵州省开发区考察团

(2003年10月13日)

为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拓展我省开发区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的改革发展思路,积极应对入世要求,坚定在开发区率先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途径的决心和信心,应奥地利对华友好及文化关系促进协会和德国黑森州业主联合会邀请,由省贸易合作厅开发区管理处(省开发区工作办公室)牵头,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顶效经济开发区、都匀经济开发区、凯里经济开发区派人参加,组成全省开发区考察团,于9月20日至10月3日出访欧洲,考察了解欧洲发达国家举办科技工业园区 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经验。

本次考察工作采取实地考察与召开座谈会和专题讲座会等形式进行。考察期间,受到奥中国际经济贸易促进会会长、奥中友协华人委员会名誉主席倪铁平先生,奥地利米特罗帕经济与社会研究所硕士张宏滨女士,奥地利对华友好及文化关系促进协会副秘书长张宏伟先生,德国黑森州业主联合会企业咨询顾问张慰先生、德国乾坤贸易有限公司经理王菁女士的热情接待;听取了慕尼黑市高新科技工业园区管理招商中心主任克尔斯蒂娜·曼女士,德国黑森州业主联合会咨询培训公司企业咨询顾问张慰先生对慕尼黑市举办高新科技园区的专 1 题讲座;邀请巴黎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嘉馨女士,巴黎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曾在巴黎经济区实习)龚昱先生,对巴黎经济区、巴黎高科技工业园区情况进行座谈。此外,为宣传我省开发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投资优势,在奥中友协的大力支持下,考察团抓住有利时机,在华人团体较为集中的奥地利林茨市召开了小型招商引资座谈会,对加强与海外团体的联系与交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国际招商,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国外对高科技工业园区先进的管理经验,简捷的办事程序、高效的工作效率,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文明的社会风气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着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拓展改革发展思路的精神,考察团回国后及时召开考察工作座谈会,对本次考察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

一、欧洲科技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自70年代末和80年代以来,所有的西欧国家都将发展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产业上。如英国,从60年代开始,由于英政府执行减轻伦敦市人口密集压力的政策,于1970年在剑桥市东北角圣三学院一块闲置20多年的土地上(0.53平方公里),模仿美国的硅谷建立科技工业园区,其后科技工业园在英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了复苏冷战结束之后停滞的经济,西欧各国制定了新的科技发展战略,以兴办科技工业园区为载体,把发展科技作为增强其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西欧各国的主要发展战略。据奥中友协提供的统计资料,目前世界上已有工业科技园区802个,其中,西欧国家229个,占28.6%。除英国之外,在欧盟地区主要集中在德国和法国,其中,德国101个,法国35个。其余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 2 时、爱尔兰等均从不同的角度兴办了不同类型的高科技工业园区。近年来,北欧地区也相继建立了一批科技工业园区。西欧科技工业园区主要以发展适宜于促进和带动本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的高新技术产业为特征。

二、德国高科技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就欧盟地区而言,德国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发展速度是最快的,有18个科技工业园区均在80年代创建,到1992年达到101个。德国科技工业园区的迅速发展主要起因于美国和英国的挑战。以美英两国相比,德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异乎寻常,从1983年开始起步,到1990年就发展到90多个,以后几年的发展充分地体现了德国兴办高科技工业园区的后来居上之势。由于面临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的挑战,德国政府希望加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抢先采取产业、技术、贸易三位一体市场的优势地位;各地也希望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改善本地区经济结构和增加就业机会;工业界、金融界、学术界出于自身利益都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德国创建高科技工业园区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产业中心”、“技术园区”、“研究园区”、“技术工厂”最为多见。最为典型的有如下两例:

一是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始创于1984年,是德国最为突出的鼓励高科技创业发展的科技园区。由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会共投资成立。园区面积当时为2000平方米,由于符合支助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形势,受到企业界普遍欢迎。到1990年,园区面积扩展2倍。1992年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大楼建设。为使企业在较小的空间创建大的科技公司,并尽可能地帮助投资者降低科技孵化成本,创业大楼每个单元都安装了100兆的电信网络,微机、电视机、传真机、电 3 话机等都集中在一个盒子里面。科技人员在这里完全可以了解整个慕尼黑市的产业领域和科技研究动态。园区建设主要集中于工业产业、激光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作为全国高科技产业的孵化中心,在这里能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当前的信息技术。一般情况下,在德国一个新的企业、新的领域开始时,首先是在这里进行试验,成功后,移植到其他地区,再创一个工业园区。如慕尼黑生态科技园(1.4平方公里)、绿色食品科技园(1.4平方公里)、信息产业科技园以及宝马汽车公司、西门子电器产业等,都与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有密切关系。

慕尼黑市高科技工业园区除了重视现代科技开发之外,十分重视提升传统产业和扶持传统产业的发展。制定鼓励传统产业发展的政策与园区建立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其政策导向主要是针对市区规划建设而言。因为慕尼黑市地价不断上涨,城市建设也在不断扩展,导致一些传统工业为保其生存不得不搬出市区。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举办科技工业园区的同时,采取降低地价扶持传统产业发展。并由政府出资,对提升传统产业搬迁提供服务和人员技术培训,把传统产业在调整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目前,园区内有5600平米的标准厂房为传统产业的可租用面积,并有250个企业在园区的扶持下向市场提供供货订单。

由于传统产业是很成熟的产业,他不仅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有较强的互补性,而且对保证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所以,慕尼黑高科技园区正在规划建设第二个小企业工业园,预计到2010年,整个地区将有1.5万平米的标准厂房可提供小企业使用。

二是海德堡科技园区。创建于1985年,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国际 4 科学园,为专门从事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医药技术和环境技术研究的公司提供设施和管理服务。其股东是海德堡市政府和莱茵奈克工商会。

海德堡科技园以生命科学中心著称,位于海德堡市大学校园及其它市区场所,占地面积16500平方米。除筹建一个新的生物医学园外,另有3200平方米孵化楼正在建设中。园区与各主要交通枢纽之间的交通十分便利,去法兰克福国际机场,乘火车仅需35分钟,汽车45分钟,是欧洲科学、商务和社会生活的中心门户。

海德堡科技园区能提供非常灵活实用的实验室和办公空间,在科技开发方面与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德国癌症研究中心、海德堡大学高分子生物学中心、诺尔公司、罗切医疗公司以及莱茵奈克生物科学研发三角地区另外80家中小型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公司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政府的关系除海德堡市之外,在符腾堡州和德国联邦政府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1年5月,美国费城科技信息所研究报告称之为“德国最重要的研究基地”。

三、巴黎经济区和巴黎高科技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在法国巴黎北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整个巴黎的经济结构呈放射状,其放射源就是巴黎老城区。以凯旋门作为绝对中心,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巴黎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中心,这与法国早期较为浓厚的社会主义传统有直接关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巴黎市政府就意识到巴黎经济对这一绝对中心的依赖度过大,必须通过发展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扶持和带动北部经济的发展,巴黎北部经济区的概念由此产生,主要依托雪铁龙汽车、标志汽车、欧莱亚化妆品等大企业确立,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左右。

巴黎经济区设有管委会,并建企业孵化中心2000多平米,从创业到现在,孵化过和正在孵化的企业有300多家。

与巴黎经济区相对应的为巴黎南部高科技工业园区,这个区域可与美国硅谷相比。是法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其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含量占整个欧洲的6.1%。区内现有企业孵化器300多个。主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公司的分支机构设立。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法国技术学院和巴黎十二所大学全部集中于高科技园区之内,使巴黎高科技工业园区成为既是法国的高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又是高科技人才的培训摇蓝。

在巴黎高科技工业园区大学就读的学生,如生物、化工、机械、计科等专业人才的培训,其中有2年时间是在高科技园区的科研所实习。由企业提出的科研课题,从产生一个产品的概念开始,到第一代新产品下线之后的市场反映,整个科研成果转化,产品市场流动,市场分布,市场调研,市场开发和产品升级等,全部在高科技园区完成。

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巴黎南部形成了高技术密集区。并分别兴建了以生物技术为主体的布列塔民主技术园;以航天航空为主的图卢兹科学园;以农作物研究和健康食品开发为主的波尔多高技术园等。除此之外,法国办得较早的科技园区主要有索菲亚特高科技工业园区和格勒诺布高科技工业园区。

索菲亚特科技工业园区。该园区是由皮尔拉菲特于1969年提出“智慧、科学及技术都市”的构想,并由一群工程及科学家组成索菲亚特科技园区协会。在1970年以前,此园区各项方案的推动曾获得地方人士及中央政府帮助。到1985年有90家厂商,9000多名员工,到1990年发展到200家厂商近10000名员工,年成长率为20%;平6 均厂商规模约40人,其中,也有近500人的大企业。

园区政策要求进驻企业需维护自然环境和租用物品,企业建筑不应有围墙,建筑高度的不超过三层,不能有大量生产及污染物的产生,但允许银行及商业活动及中学、大学的设立。

该园区主要活动有三种,即训练、研究及生产科研的活动,主攻电脑、医药、软件工程与能源研究。该园区内可提供1300个住户,创建200多家商业企业,因而已经形成一个小镇。

格勒诺布尔高科技工业园区。位于法国西部,1984年成立。区内拥有4个提供科技厂商服务的基地,包括3500位研究工作者和两所大学。现有175家高科技企业。专长领域主要在资讯科技、保健、生物及医药、工程、食品加工、环境与创新咨询代理等。园区通过创新与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每年可为社会创造近300个新的就业机会。

四、欧洲发达国家促进高科技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德国是十分重视高科技产业开发的国家,特别是在机械、电子和家用电器,以及电子产业化等方面尤为重视。60年代,德国在制定高科技产业发展规划时特别强调:发展民用电子机械产业比发展原子弹更重要。因而在计算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方面的产业化水平已与美、日相当。德国政府在高技术开发的领导和调控方面远小于欧美其它各国,主要是放手让企业开发,也就是就从民间和社会力量及其投入开发为中心。这种开发方式虽然比政府单一的开发模式更有活力,但民间企业害怕承担科技开发的风险,也有过于慎重和开发步伐较缓慢的不足之处。20世纪末期,德国34个工业部门设立了96个联合研究会,将研究成果在整个行业推广使用。1999年政府投资4.5 7 亿马克,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发展。德国政府还明文规定,政府投资的大学必须同企业进行合作,以保证科技开发和科研成果的商品化。

慕尼黑市为促进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发展,专门成立了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管理招商中心,隶属于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会,代表政府对进区企业提供全程优质服务。整个招商中心仅有主任、副主任等5个管理员坚持常年工作,其余业务人员根据园区发展需要实行聘用。管理招商中心按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管理,每年保证有10个新的公司进区,并保证科技孵化楼的入住率在80%以上。该中心运作状况每两年向监管会作一次汇报。所有重大战略、支出、发展等都由临管会决定。

园区采取降低房屋租金和科技孵化中心的条件鼓励高科技企业进区开发,凡交得起半年租金者均可进区注册成立公司。因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成熟与时间有密切关系,因此,中心规定凡进入孵化大楼的企业,在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转化之后,必须搬出孵化大楼创办新的科技工业园。

招商中心鼓励国外企业进区创业,因此对一些外国投资公司的服务,远远多于国内公司,如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同等条件优先国外企业等。

在支持和鼓励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同时,慕尼黑市政府认为,由于高科技产业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所以园区建设必须注重传统产业的发展,如去年有3家国外企业在区内开发IT产业,但今年他们就走了。所以,扶值传统产业的发展可起稳定地方经济的作用。

为保证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平衡发展,慕尼黑政府每年拨出 8 25万欧元交给园区管理招商中心,主要用于帮助企业培训员工费用。因德国劳动力工资收入较多,所得税费率也较高,所以,对慕尼黑政府来讲,这个投资也是值得的。 在税收政策方面,德国政府规定,一个城市不能为一个企业制订特殊政策,导致企业与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如柏林、慕尼黑地区制订特殊优惠政策,其他地区就会提出抗议。基于这样的法律规定,政府不能做违法的事情。要使富的地区帮助穷的地区,使穷的地区尽快发展起来,如果某公司要到穷的地区投资,政府可以在房租、地价、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支助。

法国政府曾经限制外国在法国的直接投资,后来历届政府采取了一些逐步放松对外资限制的措施,使外国在法国的直接投资有了较大发展。自1990年以来,法国政府采取了简化对外国在法国投资审批程序的措施,对来自欧共体国家的投资,在统一大市场内,资本流动的有关法规已全面放开。对于非欧共体国家资本来法投资也简化了程序。同时,政府下放权力,把吸引外资权下放到经济区和省级行政部门,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为了吸引外资,外商和外籍管理人员的子女在法国读书还可以减免学费。

对于外资收购现在法国公司的投资项目,如收购金额低于5000万法郎,该公司营业额低于5亿法郎的企业,可免除预先审批手续。此外,政府还任命了一名负责协调吸引外国投资的巡回大使,以求改变多年来外国在法国投资少于法国在外国投资的状况。同时要求有关部门做好招商引资的宣传和咨询工作。

法国在很多单一的高科技和新技术领域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例 9 如在原子能利用方面的高速增值反应堆,其单机发电能力达120万千瓦。这项技术已领先世界先进水平而高于美国和日本。其次,在航天、飞机制造、原子能和平利用等领域的技术实力也占优势。但法国政府对调动产业界投入高科技开发的措施不力,在投入机制上,整个国家的高科技开发皆以政府投入为主导,而政府又只能集中力量搞一些重大的项目,尤其只重视排场大而“阔气”的项目,如超音速客机、火箭、超外差收音机等的开发,而对配套项目根本没抓,加上产业界缺乏活力,因而没有形成大批量生产高技术开发的整体优势。其高技术产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能力仍然十分薄弱。换句话说,高技术只是给法国带来了荣誉,而并未带来多少经济实力和与此相适应的利益。近几年,法国政府为了促使科技走向市场,在财务税收上采取措施刺激企业发展科技,支持科研人员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法国政府规定科研人员自办企业可享受偿还期为15-50年的20-30万法郎的无息贷款。同时,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流动2年以上者,可享受1年的工资奖励。

巴黎北部经济区因经济发展落后于巴黎其他地区。因此,巴黎经济区管理委会可为进区企业提供低租金住房和低租金办公楼。按巴黎现行地价测算,巴黎市区每平米住房月租金约22.5欧元,而北部经济区只需7.67欧元。并且可以免费使用办公设备,除电话费之外,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微机等均提供使用。在法国经济区和高新区,对上述设备的人均配备量是很高的。

在支持企业贷款方面,由于经济区和高新区管委会在银行有很高的信誉,只要是管委会推荐的企业,银行在组织相关人员审查论证之后,企业就可以取得银行的低息贷款,(巴黎对企业贷款利率为3.9% 10 左右,给予经济区、高技术区企业的贷款利率约在1.5%左右)。

在法国高技术区从事科研开发的专业人员,个人所得税收入减免一半以上(个人所得税标准税率为40%,科研人员减至20%以下)。此外,科技人员带薪休假的时间要比普通工作人员多一倍。每年科技人员的带薪休假期可达2个半月。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吸引了大量科技人员慕名前往。

五、招商引资座谈会情况

在考察欧洲发达国家科技园区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考察团充分利用与国外中介机构直接联系较多的机会,与奥地利对华友好及文化关系促进会合作,于9月25日在奥地利林茨市成功举办了贵州省开发区招商引资座谈会,不失时机地宣传我省开发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投资优势和投资重点。扩大我省开发区与国外工商界人士的广泛联系与交流。参加座谈会的有奥中国际经济贸易促进会会长、奥中友协华人委员会主席倪铁平,奥地利京城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肖峰,奥中友协华人委员会副秘书长张宏伟,以及奥地利米特罗帕经济与社会研究所、维也纳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奥地利非莱赫市贸易公司、奥地利林茨大学、奥地利林茨机床厂等单位和部门来人参加会议。我省参加考察的各开发区代表对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情况进行重点说明。共发放招商引资项目资料(含光盘)70多份。同时,考察团与林茨大学校长波尔茨先生对合作办学、扩大培养中国留学生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在奥地利林茨机床厂参会代表的邀请下,参观了奥地利机床总公司。听取了公司总裁波得·斯库特和业务经理马丁·考卡尔关于该公司产品与中国项目合作的情况介绍。

通过此次招商活动,不仅宣传了贵州的产业投资优势,而且丰富 11 了本次考察的内容,加强了与国外中介机构和企业的联系与交流。对采取精简、效能的工作方式在国外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考察团回国后,奥中友协负责人来电话联系,表示对此次推出的招商项目给予重视和关注。尽最大努力协助作好项目推介工作,并表示进一步加强联系,为我省开发区在奥地利的后期招商积极创造条件。

六、几点启示

在欧盟地区,德国、法国通过举办高科技工业园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在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作出很多努力,积累了许多经验,对我们搞好开发区工作,促进开发区建设持续向前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办开发区的工作方向,坚定了搞好开发区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其建设发展成就已经有目共睹。但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开发区工作缺乏足够认识,认为,既然是WTO体制内普遍采用国民待遇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等平等原则,就不允许有“特殊地位”的开发区存在。导致我省开发区建设存在体制回归的压力。通过本次考察,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国外高科技工业园区和我们兴办的开发区尽管名称不同,但其性质和发展方向都是一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在一定的区域内,集合各种生产要素,加快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业经济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举办开发区并不是我国的独创,而有其广阔的国际背景。因此,我们不仅完全可以、而且完全应该放心大胆地搞好开发区工作,进一步明确开发区建设的发展方向。

2、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的功能定位,积极搞好开发区工业园区建 12 设发展规划。按照我省开发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我省开发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大中城市和大中型企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革开放,开展外引内联,推进科技进步,优化结构调整,重点培植对全省经济发展带动性大,竞争性强和科技含量高产业的发展。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产业基地。

通过10年开发,我省开发区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完成初始阶段的原始积累之后,应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借鉴国外举办科技工业园就是专门从事科技开发,加快科技进步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按照“一区多园、一园多点”的工作思路,集合信息、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的生产要素,千方百计地搞好开发区的工业项目建设,进而带动所在城市和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

3、借鉴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的经验,把鼓励外来投资和注重发展本地企业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目前,我省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主要是开发区所在地以外的投资企业,往往忽略培植本地企业进区开发。对外地企业能够享受的优惠政策,本地企业往往不能享受。慕尼黑科技园区的管理经验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按照国际贯例推行公平竞争原则,今后我省开发区应把扶持本地企业进区开发与引进外来投资企业进区开发摆在同等重要位置。

4、鼓励、支持科研机构开发和改进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德国、法国科技工业园区采取相关措施使许多传统产业通过科技园区孵化再上新台阶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目前,我省正处于产业技术升级阶段,高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不仅是发展新技术的需要,而且是提升传统产业和竞争力的需要。因此,高新技术产业政策 13 的对象不仅是少数被界定的高新技术产业,而且应包括促进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

5、政府对形成高科技工业园区具有重要作用。一个地区的总体投资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分重要。但是,对于一个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来讲,政府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在赶超型国家和地区发展高技术工业园区,需要政府的直接推动,包括从规划、直接投资到管理和服务等。因此,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应以政府为主导。如本次考察的德、法两国科技工业园都是政府规划,甚至是政府参予投资建设的。

6、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开发区管理体制。建立开发区是政府行为,开发区管委会代表政府在规划、土地批租和开发、招商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等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按照国外经验,管委会对开发区的管理相当于对一个大型企业的管理,要有合理的治理结构,才能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按照我省举办开发区的有关规定,我省各开发区均设立了开发总公司。参照德、法两国经验,我省各开发区管委会对开发总公司应尽快实行规范的企业化管理。管委会对开发区实行集中统一领导,整合现有的职能和人员,采用“一套人马,多块牌子”的管理模式,营造“小机构、大服务、大网络”的管理格局,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

7、充分利用在国外考察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各地为吸引外资参与本地经济建设,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区域,花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其结果是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甚至在全国、全省的一 14 些大型招商活动中,外宾也是聊聊无几。而专门组织开展域外招商活动(如香港招商会),不仅需花巨额投资,而且审批手续繁锁。在考察工作中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不仅简便易行,而且可把费用降到最低限度。本次考察团在奥地利开展的招商活动,虽未形成意向性投资协议,但我们认为起码有如下二点好处:

一是能够与国外工商界、企业界人士进行“一对

一、面对面”的交流与洽谈,从而达到宣传贵州、扩大贵州知名度的目的与效果。

二是可以加强与国外中介组织的联系与合作,扩大信息沟通渠道。本次考察工作虽已结束,但与国外中介组织的联系却源源不断。奥中友协负责人来电话联系,表示他们将进一步发挥友协在国外会员的作用,并愿为我省开发区的招商工作加强进一步的沟通与合作。

以上考察报告,我们将结合我省开发区工作情况作进一步研究,对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我们将在借鉴、参考的基础上加以吸收和采纳。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开发区的改革示范功能,不断探索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有效途径,推动全省开发区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向前发展。

贵州省开发区赴欧洲考察团

二00三年十月十三日

5.工业经济及园区建设考察报告 篇五

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2009年12月10日至13日,县委副书记刘家和率领我县党政代表团,先后到安徽无为、江苏沭阳、靖江和南京江宁区等地,就开发区规划建设、产业集群及主导产业培育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飞地经济”合作等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学习。县领导张勇、许道静、赵国安、宛冬梅,宣郎广茶业总公司副总经理杨双景以及相关县直经济综合部门、园区乡镇主要负责人参加了考察学习。四地发展工业经济、建设开发区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做法,使考察团一行开拓了眼界、心襟和视野,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对我县下一阶段开发区建设和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具有很强的启迪和借鉴作用。现将考察学习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无为县及高沟工业园情况。无为地处皖中,南濒长江,北依巢湖,总面积2433平方公里,下辖23个乡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无为经济开发区、高沟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40万。1-10月份,该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9亿元,增长28.9%;财政收入12亿元,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106.4亿元,增长36.8%。其中落户于无为经济开发区的皖沪合作最大项目安徽华谊集团无为煤化工项目总投资350亿元,一期投资73亿元,截止2009年10月底,已完成投资11.48亿元。

高沟经济开发区位于高沟镇内,是全国四大电缆产业基地之一,被誉为“电缆之乡”。2008年11月,省政府批准同意筹建省级开发区。目前,现有各类企业35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家。2009年1-10月份引进项目44个,到位资金19亿元,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3亿元,上交税金6.51亿元。

(二)沭阳经济开发区情况。沭阳县域面积2298平方公里,辖35个乡镇、177万人口。该县始终高举“工业强县”大旗,1-11月份,全县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5.59亿元;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5家,总数达579家;实现工业税收6.09亿元;工业用电量8.4亿度。沭阳经济开发区位于县城东部新区,于2002年破土建设,已完成26平方公里建成区,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开发区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取胜、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倾力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已形成轻纺服装、机械电子、木制品深加工、新能源、软件和服务外包五大特色产业。截止目前,区内落户项目588个,超亿元项目88个。其中投产项目356个,外资项目37个。2009年1-11月份,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7.8亿元;完成财政收入6.9亿元;完成自营进出口额7133万美元;新增用工1.5万人。

(三)靖江市及经济开发区情况。靖江市区域面积665平方公里,人口66万,辖11个镇。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地区并加入苏锡常火炬带,成为上海浦东开发区和苏锡常火炬带向苏北辐射、延伸的重要“桥头堡”。该市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3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目前共有城南园区、城北园区、新港园区和江阴-靖江工业园四个园区,形成一区四园格局。其中新港园区位于靖江东南部,南临长江,北至江平公路,成立于2004年3月,规划面积69.8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船舶修造、特色冶金、能源石化、木材加工等大型临港工业及现代物流产业。今年1-10月,实现工业总产值279.8亿元,同比增长76.1%,实现利税总额27.68亿元,增长25.7%,实现财政收入6.38亿元,增长34.8%,入驻商贸物流交易企业134家,现代物流交易平台初具雏形。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是江阴、靖江两市跨市跨江联合投资开发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采

用“飞地”跨区域合作,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目前,园区依托丰富的长江岸线资源,建设以船业、机电、冶金、能源、物流为主导产业的具有临江产业特色的重要国际制造业基地,打造集工业园、生态园、新港区、新城区“两园两区”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园区,成为江苏省跨江联动开发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四)江宁区及滨江开发区考察情况。江宁区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人口82万,交通便捷,资源丰富,是南京开放开发的重要窗口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辖区内的滨江开发区于2003年10月批准建立,2006年正式升格为省级开发区。经过几年建设,目前园区已经形成“中心产业区、港口物流区、滨江新城区”联动发展的格局,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轻工纺织及港口物流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产业,形成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和以港口物流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的两大主导产业,同步发展商务地产、口岸服务、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始终把解放思想、敢想敢干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从四地情况介绍看,他们不论是确定工作思路、目标还是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建立工作机制、解决园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具有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举措,敢于创新突破,敢于向强者叫板。如:沭阳县提出“工业领先才是真正领先”的理念,始终把招商引资摆在第一位,乡镇镇长要提升为书记的,必须要有亿元招商实绩。成立招商主体170个,集中全县政治、经济、人才、信息等社会各类资源全力招商引资,加快开发区建设;江宁滨江经济开发区更是在创建伊始就顶住压力,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坚持着力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口岸最具规模的钢铁物流基地、南京西南部最宜居的生态新城”。

(二)立足现有区位优势,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四地在经济开发区建设中都立足于自身,发挥区位、资源等独特优势,坚持合理规划,着力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如无为县利用靠近长江的地理优势,培育壮大船舶制造产业,短短四年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年造船能力达100万载重吨。靖江新港园区、江宁滨江开发区利用临近长江,拥有较长深水岸线的优势,重点发展船舶修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港口物流业,建设了多个万吨级泊位码头。特别是江宁滨江开发区还准备利用三年时间把现有的钢铁物流市场发展成为年交易额达1000亿元的大型钢铁物流市场。

(三)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发展壮大现有产业。四地都将发展壮大现有产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无为县围绕电线电缆产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电线电缆产业发展的决定》和《关于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针对不同行业、产业,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发展;沭阳县每年财政安排2000万工业发展奖励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和激励企业扩大出口、争创名牌和开展技术创新。对纳税超过100万元的工业企业,纳入县财源型工业企业扶持范围,分档给予财政、金融、信用担保等方面的扶持。财政先期投入2500万启动设立了中小企业应急互助资金。设立3亿元工业风险投资资金,对投资较大和前景好的工业项目,以入股和借资的方式适当扶持。

(四)坚持市场化运作,创新投资和合作方式。结合自身特点,坚持市场化运作,创新开发区建设投资和合作模式是他们又一成功经验。如靖江市紧抓江苏省南北共建的契机,与江阴市跨江联合投资开发,发展“飞地经济”。双方按1:9出资成立投资公司,开发建设工业园。园区内的经济事务由江阴方面负责,社会事务由靖江方面委托园区管理。十年内,不向园区内企业收取任何规费,投资收益都留存园区滚动开发。十年后,投资收益双方按5:5分成。

(五)坚持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四地都坚持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如无为县2009年1-10月份累计投入4.8亿元建设基础设施;沭阳开发区提出“建花园式开发区”,高标准完成了区内16纵13横路网、管网和绿化亮化工程,实现了“七通一平”。3.6万平方米的开发区综合服务中心也即将投入使用。此外,该县坚持先安置、后拆迁,先后建设10个共240多平方米的安置小区,以成本价安置拆迁户,为开发区加快拆迁步伐提供了保障。靖江经济开发区截至2008年底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88.37亿元,建成道路112.46公里。铺设供热管道50公里,污水管道43公里,兴建变电所8个。江宁滨江开发区建成了62公里“八横六纵”城市道路体系,累计建成绿化面积200多万平方米,管网建设一次性全部到位。滨江至江宁开发区连接线建成通车。政府还投资建设了90万吨滨江水厂、11万伏变电站、天然气供应站等重点基础设施。

(六)不断优化服务,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如沭阳县成立了县帮办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帮办服务中心、职能帮办部门、引资单位和企业具体帮办人员“四位一体”帮办服务体系,实行“一周一会办”制度。设立县诚信服务监督局和软环境建设管理办公室,实行涉软案件公示制,严厉查处破坏软环境的人和事;江宁滨江开发区建立“一站式”服务,接到招商局移交的签约项目后,由开发区项目推进服务科为企业办理相关手续,提供“一站式”服务。

(七)切实加强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奖惩。坚持把经济开发区作为发展经济的主战场,细化目标任务,严格责任奖惩。如沭阳县对开发区实行单独考核,要求开发区招引项目绝对数必须进入全县前三名,财政收入增幅必须高出全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3个百分点。对招商引资落后单位“一把手”实行代理制,代理期限为一年,一年之后仍无实绩的将予以调整。对考核认定计划投资15亿元(6000万美元)以上,当年投资5亿元(3000万美元)以上的特大型项目,给予引荐人100万元奖励。

三、启示与建议

(一)进一步拓宽视野、完善思路,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县工业经济虽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各项指标增速较快,但总体上产业层次不高,产业支撑不明显,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工业经济发展国际化、全球化趋势,我们应当着眼更大范围,立足更高层次寻找工业经济发展空间。当前我们必须抢抓长三角产业转移这个难得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机械、电子、装备制造、金属压延等基础产业,尽快培育壮大我县工业经济基础。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资源和交通等优势,积极寻求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和区域协作,注重培育和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要坚持招商引资、招大引强与扶优扶强现有产业、优势产业相结合,尽快形成全面整体推进的局面。要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加大对我县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出台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要加快三产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化水平,增强产业配套和服务功能,为产业培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决防止沾沾自喜、自我满足的思想,进一步强化乘势而上、大干快上的气魄和干劲,进一步浓厚工业经济发展氛围。

(二)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

郎溪作为相对后发的地区,投资拉动仍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招商引资是解决投入问题的最重要途径。一要围绕发展壮大基础产业,巩固已有成果,集中力量,全力主攻长三角区域,不断壮大招商引资成果。二要围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深入挖掘现有产业、园区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拓宽招商范围,更加注重项目的规模、质量和带动能力,瞄准大而好的项目实施定向突破,使产业层次不断得到提升。三要注重加大对旅游业、三产服务业和社会事业项目的招商力度,不断提升我县产业配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四要明确2010年招商引资目标,加大对郎溪的宣传和推介,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招商形式,在全民招商、驻点招商的基础上,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进行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主题招商,努力实现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

(三)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内涵,实现园区建设新进展

经济开发区是我们承载产业转移的平台和基础。全力抓好开发区建设是发展工业经济重中之重的工作。要进一步扩大开发区规模,尽快完成50平方公里控制性规划修编。十字工业园要按照省级开发区的要求,加快园区规划编制工作,适度扩大规模。其他乡镇园区也要按照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积极修编园区规划。要坚持全县一盘棋,对全县产业布局进行统筹考虑,突出发改委、招商局职能,发挥其统筹指导作用,合理引导“一区四园”对产业定位和布局进行科学设置和调整。要科学合理的划分开发区各块功能区,把相同产业或相近行业向一个园区或区域集中,逐步形成集聚效应,提高工作推进的计划性。要优化园区土地供应,制定相关政策,实行激励措施,科学合理的确定投资强度和密度。对投资额较大的企业可实行单独供地,而对投资额较小、且不具备单独供地条件的可通过集中选址、建设标准厂房和联合建设的方式进行供地。要积极挖潜盘活土地存量,利用国务院相关政策,对已供土地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清理,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增加土地供应量。要加快基础实施建设步伐,尽快贯通开发区内的路网框架,力争形成道路交通网格。要加快快速通道建设进度,加速形成两区互动的格局。要加快商务服务、仓储物流和安置房建设,在抓好水、电、路建设基础上,有序推进通讯、有线电视和天然气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开发区的各项服务功能尽快完善。

(四)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更优的环境。

6.园区考察报告 篇六

(2014年12月)

一、跨区合作共建基本情况

三个园区开发模式各不相同,是当前合作共建的典型样本。

(一)以市场运作为主开发模式——苏滁现代产业园 1.园区概况。苏滁现代产业园是苏州工业园走出江苏省实行市场化合作共建的第一个园区,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首期建面积12平方公里。计划10-15年内完成基础设施300亿元,带动区域投资1300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0-1000亿元,聚集人口25万。主要发展电子信息、健康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从2012年4月开工建设以来,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引进项目41个,协议引进资金190亿元。

2.管理体制。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成立园区管委会,享受市级管理权限,负责征地拆迁安置、行政管理服务和有关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同时,省政府成立由常务副省长牵头的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近期正在商定筹建苏皖两省联合协调理事会和苏滁两市双边工作委员会,定期推进园区建设。

3.开发模式。由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滁州市政府合资成立开发公司,注册资本8亿人民币,其中中新集团(新加坡政府占28%股份)占56%股份,滁州市占44%股份。开发公司信贷资金由中新集团担保,国家开发银行提供授信。

4.运作机制。国土、规划、建设、环保、商务、房产等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到园区管理,设有独立的土地储备中心和金库。开发公司的主要收益来源于园区内商住用地收益的分成。

(二)政府主导联合共建模式——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 1.园区概况。该园区是在江阴大桥通车后,无锡、泰州两市推动跨江联动开发的示范之作,于2003年8月正式启动。园区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首期建设8.6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已完成基础设施、公共配套等各类投入51亿元,引进项目524个,其中1亿美元以上项目14个,形成了造船、钢构、车船零部件、新材料、重型装备和现代物流等具有临江特色的六大优势产业。

2.管理体制。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由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演变而来,是省级开发区,投资开发以江阴市为主,社会事务以靖江市为主。按照“多头进入、一头管理”的原则,园区管委会由江阴市派出,相关单位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纳入园区管委会统一管理。

3.开发模式。江阴市和靖江市合资成立投资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金1亿元,其中江阴市占股90%,靖江市占股10%。

4.运行机制。坚持“自求平衡,滚动发展”,江阴、靖江两市政府对投资收益10年不分成,所有收入用于园区发展。且省政府明确统计指标两市可以同额并行申报,由省里归并。

(三)对口帮扶、市场运作模式——苏州宿迁工业园 1.园区概况。该园区是在2006年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

“全省达小康,关键在苏北,重点在宿迁”之后,省委、省政府确定苏州对口帮扶宿迁的战略安排,也是苏州工业园自身“产业转移、腾笼换鸟”的现实选择。园区于2006年12月启动,规划总面积13.6平方公里,启动区2平方公里,经过近8年建设发展,已投资251亿元,落户企业101家,形成了电子电气、精密机械、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主导产业,连续五年位列江苏省共建园区考核第一,也是江苏省39个共建园区中唯一获批的省级开发区。

2.管理体制。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苏州宿迁工业园以苏州方为主,依托苏州工业园,建立了联合协调理事会、双边工作委员会、园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等三个层级管理机构,其中:(1)联合协调理事会:由苏州和宿迁两市主要领导共同主持,是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的最高决策协调机构,负责协调解决开发建设有关方向、目标和政策等方面的重大问题。(2)双边工作委员会:由苏州、宿迁市政府分管领导和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要领导牵头,两市与开发建设有关的部门作为成员单位,负责协调处理开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双边工作委员会对联合协调理事会负责。(3)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党工委和管理委员会:是宿迁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宿迁市委、市政府行使工业园区内党的领导、经济管理及其他相应的行政管理权,实行充分授权、封闭运作的管理模式。(4)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内主要领导均由苏州工业园派遣配置,其他工作人员社会招聘,统一由苏州工业园管理。

3.开发模式。园区开发主体是江苏省苏宿工业园区开发有限

公司,注册资本6亿元,由江苏省、苏州市、宿迁市、苏州工业园区按1:0.5:0.5:4共同出资组建。开发公司受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管委会委托进行土地综合开发。

4.运行机制。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推动下,苏州市与宿迁市达成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的协议,宿迁市政府、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管委会以及江苏省苏宿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商务总协议。商务总协议主要就园区开发范围、目标、标准、速度、规划、要求、土地、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三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具体约定。特别规定江苏省苏宿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自园区开发起十年内的经营收益全部留在公司,股东不分红,且开发公司享受宿迁市政府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二、跨区合作共建综合效应

一是取得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苏滁现代产业园已成为安徽省参与长三角互利合作、提升皖江经济带发展水平的示范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三位数增长。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建设10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76倍,年均增长73%;财政总收入增长了158倍,年均增长8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63倍,年均增长69%。主要经济指标占江阴的5%左右,占靖江的15%左右。江苏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引进了以台湾可成科技、日本尼吉康电子、江阴长电科技为代表的各类电子信息企业入驻,以占宿迁市0.16%的土地创造了全市2.8%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的GDP和6.6%的工业增加值,今年以来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三位数的增长,建成了“宿迁版图上 的新苏州”。

二是探索了区域互动合作的有益经验。苏滁现代产业园成功将苏州工业园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引入安徽,总结出了“规划引领、产业先行、产城融合、以人为本”的园区建设经验。江阴〃靖江工业园作为全国首个跨区域联动开发的工业园区,突破行政区划、考核体制和部门管理体制,探索出了一种新型的跨区域的竞合关系。苏州宿迁工业园探索出了“派团队送理念、出资金建园区、引项目带招商”的共建新模式,在苏北打造了一块苏南标准的“经济飞地”,为新时期的“对口帮扶、互惠互利、均衡发展”提供了样板。

三、经验启示

(一)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是推动合作共建的前提。江苏、安徽两省着眼长远,高度重视合作共建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合作共建的顶层设计。1994年,江苏省第九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2001年又提出“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新方针,采取了挂钩合作、干部交流、对口帮扶等一系列重大举措。2006年,江苏省出台了包括财政补贴、电费综合补贴、用地计划倾斜、金融支持和用工培训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支持苏南苏北合作共建。安徽省政府出台《支持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专题会议纪要》,给予每年计划单列5000亩土地指标等政策支持,明确园区享有省级开发区各项政策,管委会享有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

(二)市场运作的开发模式是深化合作共建的基础。合作共建,短期靠政策,长期靠市场。无论任何开发模式,都必须按市场规则办事。尽管江阴〃靖江工业园和苏州宿迁工业园都是政府间的合作项目,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无一例外尊重市场规律。尤其是在重点工作环节以发达地区为主导,发达地区将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和园区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渗透到落后地区。另一方面落后地区在共建园区的推动下,资源优势得以发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7.日本冷库业考察报告 篇七

一、日本冷藏库行业的概况

日本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岛国, 虽然现代工业很发达, 但食品自给率只有39% (2006年的数据, 按热量计算) 。其中, 水产品的自给率较高, 也只有50%;谷物类自给率只有28%。日本战后饮食习惯也在变化, 米食在减少、面食与肉食在增加。家禽的饲料一年需要进口2 000万吨以上, 如果全部在日本生产, 需要500万公顷土地;日本的捕鱼业属于“三K” (臭、累、险) 产业, 不吸引人, 目前日本捕鱼业只有20万人了, 因此50%的水产需要进口。由于以上这些因素, 促使日本冷藏冷冻食品业的发展, 也促进了冷藏库行业的发展。

据统计, 日本2004年全国有冷库数量 (非法人企业) 3 431座、冷库容积3 302万立方米 (1 321万吨) , 其中, 在国土交通省登记的营业性冷库1 689座, 占全部冷库数量的49%, 其它51%为自用冷库工场;营业性冷库的容积2 729万立方米 (1 091万吨) , 占全部冷库容积的83%, 其它17%为自用性冷库容积。2005年的营业性冷库容积2 751.8万立方米, 2005年与1975年相比, 营业性冷库容积增长了175%, 冷藏库企业数量由1 254家减少为1 153家, 冷藏冷冻的货物数量 (入库量) 由712.3万吨增加到2 066.3万吨, 增长了近3倍。2004年日本冷藏冷冻货物的 (入库量) 构成为:水产品523万吨 (占27%) , 畜产品570万吨 (占30%) , 果蔬等农产品243万吨 (占13%) , 冷冻食品500万吨 (占26%) , 其它69万吨 (4%) 。日本的冷库布局是:大型城市占37%, 中型城市占17%, 渔港占16%, 其它地区占30%, 冷库最多的是神奈川 (147万吨) 、东京 (137万吨) 、大阪 (113万吨) 、兵库 (84万吨) 等地。按温控区间分类, 日本冷库-2℃~10℃的低温库占11%, -2℃~-20℃的冷藏库占4%, -20℃以下的冷冻库占85%。

日本政府主要通过各种法律对冷库实施管理。据介绍, 目前与冷库有关的法律主要有:《建筑法》 (承重) 、《消防法》 (防火) 、《仓库业法》 (防火、隔热材料、卫生) 、《高压安全法》 (冷冻设施) 。日本政府没有象中国一样的对冷库设施的强制性年检。

日本冷藏仓库协会, 是1973年从日本冷冻事业协会 (1948年成立) 内部的冷库部门分离出来、组建的独立社团法人。2004年有“正会员” (即团体会员) 38家 (各都道府县冷藏仓库协会) , “赞助会员” (即企业会员) 1 386家。会员单位的冷库容积共计2 454万立方米 (1 000万吨) 。协会现任会长是日本水产 (株) 的社长垣添直也, 8名副会长单位都是日本大型冷藏企业, 理事长 (秘书长) 芳野幸男先生是原海上保安厅的官员, 14名理事、2名监事也都是冷藏库企业的负责人。

二、5家不同类型冷藏库的运营情况

(一) MARUHA NICHIRO物流株式会社 (川崎冷库) 。

该公司是一家网点分布全日本、专业化的大型冷链物流公司。在全日本共有38个营业性库区, 只有“川崎冷库”是全自动的立体冷库, 其它冷库都是机械化的平房冷库。每个库区都是独立核算单位, 既自己招揽货源, 也由公司统一安排货源。川崎冷库, 单体五层、30米高, 容量3万吨 (约7.6万立方米) , 1层为理货区, 自动化立体库从第2层开始, 23米高、4 500个货位;属于储存型仓库 (为生产企业储存冷冻原材料) , 不是流通型仓库, 大部分是从中国进口的冷冻蔬菜等食品;库区有正式员工15人, 还有外聘的叉车司机10人 (公司其他子公司的人) , 有叉车15台;一年处理7万吨货, 年均周转2.5次。该冷库由日本三大自动仓库制造商之一的IHI株式会社建造, 据IHI株式会社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动立体仓库的建造成本为每吨 (2.2立方米) 10万~11万日元, 大概20~25年收回投资。

(二) 五十岚冷藏株式会社 (东扇岛物流中心) 。

该公司是一家历史较长的家族企业, 从它的发展过程与目前的状况可以看出日本冷库业的发展轨迹与趋势。该公司创立于1922年, 开始是做食品加工生意, 自1966年起做营业性冷库。目前有10座冷库、总容量25万吨, 在日本排第五位 (排第一位的是“日冷”120万~130万吨) 、有3~4吨的冷冻冷藏车100台, 员工550人。该公司是日本冷库协会的副会长单位。其主要特点:一是冷库设施先进, 单体冷库与冷藏汽车均有常温、冷冻、冷藏三个温度带, 多数属自动化立体冷库, 还配有金属探测器、解冻机、臭氧发生装置等设施;二是功能上由保管型逐步向流通型发展, 既储存原材料, 也提供一揽子服务, 开展流通加工, 为超市与饭店做配送, 可一次向多家门店配送常温、冷冻与冷藏三类食品;三是信息化程度高, 公司总部与各个物流中心 (冷库) 建立内部局域网 (LAN) 、并与上下客户对接 (ON LINE) 。

(三) 横滨物流株式会社。

这是一家新的生鲜物流中心 (即横滨中央批发市场加工配送中心) , 是日本近年来冷库经营业态的经典案例。由蔬菜水果大型批发商横滨丸中青果公司 (51%) 、10家物流公司的联合体“JCN关东” (39%) 、横滨南部市场10家青果经销商 (10%) , 共同投资15亿日元、于2006年投产运营。之所以联合投资这样一个物流中心, 有着很深的经济背景。长期以来, 日本的水果蔬菜一直是实行以批发市场 (拍卖) 为核心的流通体制, 日本几乎所有的水果蔬菜都要经过批发市场, 原商业部曾经有多个考察团来日本考察过果蔬批发市场。但近些年来, 这种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批发市场的占有率在下降 (约60%) , 产销直接挂钩的比例在上升 (40%) , “市场外流通”呈越来越扩大的趋势, “拍卖、招标制度”和“委托集货制度”等市场交易规则被架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末端市场 (零售商、家庭、团体) 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 一些大型批发企业采取灵活的流通方式满足了变化了的市场需求;二是原来的批发市场基本上是一个交易市场, 其它配套的服务功能较少, 不能适应末端市场的需求。但是, 这种“市场外流通”的情况也出现一些问题, 主要是食品安全问题与价格稳定问题。这些情况与问题引起了日本政府与业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自2000年以来日本开始批发市场的改革, 2004年日本修订了《批发市场法》, 横滨中央批发市场、横滨市南部市场等一批从业者发起成立了以“物流高效化”为宗旨的协会, 2006年横滨上述一批相关从业者依托批发市场联合投资了这个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这个中心的建立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依托批发市场、完善服务功能, 以改革商业模式、夺回“市场外流通”为目的;二是政府出土地, 批发商、经销商与物流商联合投资, 并在客户与资源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三是以连锁店、家庭与团体等末端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 以门店的订单为依据组织货源与加工配送, 以果蔬等生鲜食品为切入点, 根据门店的需求逐步扩大到其它常温货物, 到现在实现了各门店所需货物的全部统一配送。该中心目前为几百个门店 (包括团体) 供应与配送, 每年的宅配订单有1万个左右, 配送品种2~3万种, 其中, 中心自己采购与供应商租库各占50%。为了实现上述功能, 该中心建设了现代化的仓储设施, 占地1.2万多平方米,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5层楼仓库占地4 000平方米, 其中:全自动冷库 (0~25℃) 2 100个货位 (784平方米X5层) , 常温库2 400多平方米, 冷藏库4 700多平方米, 冷冻库600平方米, 还有加工包装车间、分捡传输以及理货区、办公室等设施。

(四) 东京水产集散株式会社。

是典型的“仓储地产”, 从事的是冷库出租业务, 不做具体的冷库经营管理。地处东京都大田区的库区有5栋冷库、共计26万吨 (56万立方米) , 是东京都最大的冷库集中区, 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冷库区之一。库区储存的货物80%是水产 (三文鱼最多, 一年入库量达9万吨) , 其它肉食20%, 26万吨的库区常年平均保持12万吨以上的货物。承租该公司冷库的包括日本水产物流、五十岚冷藏、大井物流等一批冷藏物流企业。

(五) 东京都肉食中央批发市场。

是日本农林水产省认可的全国10家肉食中央批发市场之一, 也是最大的一家 (日本还有22个地区性的肉食批发市场) 。由东京都政府投资的“肉食市场株式会社”管理, 但“市场”投资主体只是提供设施租赁, 不直接从事市场经营业务, “市场”中的屠宰、储存、交易、分割包装以及配送等业务分别由各专业公司负责经营。肉食检疫由政府机构派驻人员进行。该“市场”占地6万平米, 分市场设施 (办公室1万平米、交易场所3 000多平米、冷藏库2万平米) 与屠宰设施 (17 800平米) , 一天实际屠宰800头牛、2 300头猪。该“市场”大致的业务流程为:生产者的生畜委托“农协”等中间人, 中间人委托屠宰公司, 屠宰的所有生肉进入冷库冷却后, 由1家一级批发商向场内29家二级批发商与194家经纪公司拍卖, 二级批发商将肉食批发给各个肉食加工厂, 经纪公司将肉食批发给超市或团体。“市场” (株) 向各专家公司收取租金, 肉食要在全部卖出去后再依次向批发商、经纪公司、中间人付佣金、向生产者付款。

三、收获与体会

(一) 关于行业协会与行业统计。

日本冷藏库协会的会员广泛性与细致、精确地冷库行业统计数据, 让我们考察团的所有成员惊讶、感叹。日本冷库协会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 各都道府县都有冷库协会, 所有地方协会与全国几乎所有的营业性冷库企业都是日本冷库协会的会员, 会员企业的冷库容积占全国冷库容积的90%以上, 经由日本国土交通省授权协会开展的持续几十年的冷库业统计数据, 对日本冷藏业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仓储协会冷藏库分会去年才成立,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冷库统计制度, 业内经常引用的有关冷库方面的数据基本上是根据各个相关产业协会的不完全统计、再加上有关专家的估计与汇总得出来的, 可以说, 统计制度不权威、统计数据不完全。这方面的差距, 正是需要中国仓储协会及其冷藏库分会下一步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 关于冷库“地产”与冷库经营。

从投资人的角度分析, 日本投资建设冷库的基本上是3类机构:一是食品生产流通企业投资建设的自用冷库或冷库法人企业, 或是由原来的食品经营企业转变过来的冷库经营企业;二是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或冷库经营企业;三是各级政府与政策性银行以及大型商社等。这3类机构的投资比例, 我们没有找到具体数据, 但我们在考察中发现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为保障食品安全和有效利用资源、节约社会成本, 日本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许多大型仓库设施 (包括冷库与通用仓库) 的投资 (或提供土地或提供资金或投资组建企业) , 与中国不同的是, 政府投资的冷库设施是出租给私人企业经营, 也就是说, 日本仓储业长期以来一直就有“仓储经营”与“仓储地产”两种业态, 当然, 投资“仓储地产”的还有一些没有经营经验但有投资实力的大型商社。这一点对当前发展中的中国仓储业是有借鉴意义的。政府投资公共仓储业, 一方面, 有利于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节约社会成本, 避免在土地等稀缺资源方面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 可解决企业一次性投资较大的难题, 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同时, 政府只投资建库、不具体经营, 也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近些年来, 我国国有资本“逐渐退出竞争性行业”, 一些地区将仓储用地“招、拍、挂”, 极大地抬高了仓储设施的建设成本。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对我国仓储业的发展与现代化是利是弊, 值得业内人士广泛关注与跟进研究。

(三) 关于“储存型”与“流通型”冷库。

从日本的情况看, 日本长期以来、乃至目前, 都存在这两种冷库, 只是许多原来的“储存型”冷库开始向“流通型”冷库发展, 但即便如此, 一些“储存型”冷库仍然存在, 且生意很好。这一点对我们也是有启发的。中国仓储协会在去年12月的“全国冷库建设与运营研讨会”上提出:现有冷库应该根据市场需要完善功能, 逐步建立以冷库为核心的冷链物流系统。这是针对我国原有冷库的普遍性问题提出的希望, 是符合国际冷藏业发展趋势的, 协会下一步应该借鉴国际经验, 引导国内冷库企业转变观念、完善功能, 关键是根据市场需要找准突破口, 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参见本《报告》“收获与体会” (五) (六) ) 。与此同时, 也不能“盲目转变”, 根据日本的经验, 一些为食品生产企业服务的食品原材料冷库, 还是可以继续保持“储存型”,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与需要, 肉食品等国家储备也应该继续保持。

(四) 关于“营业性”与“自用性”冷库。

日本冷库的规模化与社会化程度很高, 过去30年冷库企业减少了8%, 但冷库容积增加了175%, 营业性冷库 (即公共冷库) 企业的数量只占49%, 但营业性冷库容积却占到全社会冷库总容积的83%。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据, 根据专家分析, 就是算上原来的“肉联厂”这些年转变为“冷库企业”, 社会化的冷库也应该是少数, 多数还都是企业自用冷库;中日冷库业更大的差距可能还是冷库的规模与集约化程度, 我国“肉联厂”、水产等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建造的冷库都不大 (1万吨左右) , 这些年来各类食品经营企业又发展了众多的微型冷库 (2 000吨左右) 。这种状况不仅不能适应我国冷藏食品业高速发展与食品物流系统化的需要, 冷库的安全管理与冷藏冷冻食品的质量都是令人担忧的。中国仓储协会在去年的“全国冷库建设与运营研讨会”上提出了冷库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的趋势与要求。但仅靠协会的“引导作用”显然是不够的, 还应该引起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五) 关于果蔬批发市场与农产品物流中心。

日本的水果、蔬菜与花卉三大类批发市场及其流通体系一直是很健全的, 这次考察的“横滨中央批发市场”将物流系统引入市场, 实现了物流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多方联合组建“横滨物流株式会社”) , 更是完善了果蔬流通体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了大批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许多市场也是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的, 但与日本相比, 无论是市场的交易方式 (现场一对一直接交易) 、还是市场配套的设施与功能, 都有许多差距。近年来, 个别批发市场也挂出了“物流中心”的牌子, 也投资建设了一些物流设施, 但“物流”与“市场”仍然是“两张皮”、没有实现无缝对接, 由此造成物流设施浪费, 市场的水平也没有得到提升。其根本原因是, 投资者与管理者没有系统地分析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 没有在分析末端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优化供应链流程、创新商业模式, 也没有将生产、批发与物流等各个方面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 只是“市场”唱“独角戏”、盲目建设“物流”设施。我们认为, 日本“横滨物流株式会社”的组建方式与商业模式对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提升有着非常直接的借鉴意义。中国仓储协会计划邀请日本有关企业与专家来华举办这方面的专题讲座与研讨。

(六) 关于肉食冷库与肉食批发市场。

对比中日两国的生畜屠宰与肉食批发市场体系, 我们考察团许多成员感慨万千。应该说, 这次参观的日本东京肉食批发市场, 我们并不陌生, 10年前我们的国有“肉联厂”就是这个样子 (有先进的屠宰设施、配套的冷库、加工车间等) , 有的“肉联厂”每天的屠宰量比日本的还要大 (只是没有拍卖制度) , 但现在的“肉联厂”可以说已经“面目全非”, 屠宰业务基本上没有了, 许多“肉联厂”形成了“冷库”加“市场”的经营模式 (或者叫“冷库”为“市场”服务) , 原来的屠宰与加工车间改造成了冷库, 所有冷库被分隔成几十、上百个铁笼 (吨位不等) 、供“市场”摊主自行管理与使用, 许多“肉联厂”内每天是“车水马龙”、“市场”拥挤不堪, 可以说是一派“繁忙景象”。我们对近年来新兴的生畜屠宰点的状况不了解, 我们目前只是对转型后“肉联厂”的状况惋惜, 更对“肉联厂”冷库与冷冻食品的安全以及现场人流与车辆的安全担忧。对照日本肉食的先进流通体系, 我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高度关注原“肉联厂”目前的运营状态。

上一篇:纪委、监察处2012年工作计划下一篇:假如我是一滴泪作文800字